地震减灾小学安全教育论文

2022-04-23

临时学校“搭建”、异地复校、原地复校陆续展开,生命教育、安全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社区、社会组织与学校教育之间相互配合,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合力,汶川地震之后,四川省的教育重建工作,持续至今。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地震减灾小学安全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震减灾小学安全教育论文 篇1:

加强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减少学生伤害

【摘要】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是国家综合安全管理和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但是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还存在许多问题,应该从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健全体制,加大宣传培训,加强演练并完善应急预案,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基础设施,配备和改进必备设备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安宁祥和的平安校园。

【关键词】学校 安全教育管理

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关联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联合国将2006年10月11日第17个“国际减灾日”的主题定为“减灾始于学校”。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中小学生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师生安全。国家减灾委、教育部、民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减灾工作的若干意见》,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近年来,文县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文县境内山大沟深、交通极差,暴雨、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进入春季,正是各类地质灾害多发期。农村学生离开家长监护在县城上学,路途乘车无法监控,夏天去大河、水库游泳较多,冬天用电和木炭取暖增加了隐患,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色情、暴力不健康内容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安全教育管理难度增大;管理者对安全教育管理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有的仍存侥幸心理,只是将责任层层下压给了学校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而一线工作的老师在教学任务和安全责任指标的双重压力下难以招架;宣传教育不普及,缺少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的安全常识;校舍建设规划选址不当,建筑质量达不到防灾标准要求,抵御灾害的能力弱;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演练不够,大多数学校的应急预案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学生和老师都缺乏实际演练;资金投入不足,设施不完善,用于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的经费有限。

面对问题,必须搞好以下工作,才能构建安宁祥和的平安校园。

一、要充分认识学校安全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做好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关系到数以万计学生的生命安全,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县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发展。学校和少年儿童在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面前是防范能力最差,是最易遭受危害的人群,学校和少年儿童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对学校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是国家综合安全管理和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切实负起责任,全面加强学校安全教育管理,提高学生避灾自救能力,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把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抓紧抓好。

二、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使减灾、自救、互助的安全知识深入人心。

一是使安全管理、灾害风险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要将安全教育管理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增加灾害风险教育的内容,编写专门教材,安排专门老师和专门课时进行学习,保证教学内容和时间。二是加强对教师培训。每所学校应配备一名具有公共安全和减灾专业知识的教师,负责本校安全教育管理和培训工作,加大对教师全员培训力度,使他们切实掌握有关知识。三是开发宣传资源,创新宣传教育形式,采用知识讲座、教育园地、班会课、安全课、黑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在学生中普及公共安全管理知识。编制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公共安全管理知识科普读物、张贴画、动漫课件进行宣传;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多媒体教室、广播电视等宣传阵地普及公共安全管理知识;要通过学生会、团组织、少先队等学生组织,采取征文、绘画、演讲、文艺节目、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以公共安全教育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活动。四是要扩大宣传范围。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体群众的环保意识、公共安全意识,为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加强校舍规划和建筑质量管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新建、改建、扩建校舍要严格按照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规划,选址要从安全方面综合考虑,要请专业部门的人员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坚决避免在有安全隐患和灾害高危地区新建校舍。校舍建筑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防灾、减灾标准,一定要完善避灾、减灾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项目,全面加强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提高校舍抗灾能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健全和完善学校安全教育管理体制。

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并不单纯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光靠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老师是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任务的。县上应组织教育、公安、消防、运管、城建、质检、安检等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管理机构,综合负责全县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公安机关应该建立主要时段校园巡逻守护机制,在校园门口一定区域划设隔离区,设置减速带,禁(暂)停区和明显的警示标志标示,切实保障学生的出行安全;公安机关与城管执法大队、食药局、工商局、文化局、教育局等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对影响校园周边环境的网吧、旅店、小卖部、小吃摊点、娱乐场所等进行清理整治和规范,创建文明、有序、整洁、安全的周边环境。继续推行派出所民警兼任各辖区学校法制副校长制度。建立完善校园内部安全防范机制:辖区派出所配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督促学校(幼儿园)配齐安保人员和必要的安防设备;学校必须建立门卫值班室,校园警务室,配备必要的安防设备,也可以成立护校队,建立联络员制度,抽调专人负责联络、协调、配合和指导全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应明确责任、各司其责、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共同构建安宁祥和的校园。

五、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平时演习和演练,积累实际经验,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要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求助应急预案》等预案,结合学校所在地环境、灾害规律、学生特点,制定和完善学校应急预案。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降低灾害风险。县上管理部门要加强预案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检查。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紧急疏散、灾害救助、逃生自救等方面应急预案的演习、演练,每学期应组织活动2-3次,演练结束后要及时总结,针对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对预案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防震救灾教育,普及抗震救灾知识与技能,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把师生安全教育与防震减灾科普、应急避险演练有机结合。

六、加大投入,完善制度,推动我县学校安全教育管理深入开展。

为了使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政府应专题研究,拨付专项资金,购置完善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设施、设备;学校筹措资金,加强资金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加强对校舍、安全设施的投入。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管理示范学校”的创建和评比活动,总结好的经验,推广好的做法,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强动态管理,促进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走向深入。

作者:杜蕻

地震减灾小学安全教育论文 篇2:

教育之殇与震后跨越式发展,灾难往往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

临时学校“搭建”、异地复校、原地复校陆续展开,生命教育、安全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社区、社会组织与学校教育之间相互配合,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合力,汶川地震之后,四川省的教育重建工作,持续至今。

103.4°E,31°S,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

33km,

8.0级,

11度。

当将这一连串的数字联系在一起时,人们的思维会瞬间聚焦。

在2008年的5月12日,以汶川为震中向外辐射出去的地震波,已被确认共环绕了地球6圈。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伤害之大,影响之深远,在十年后的今天,依然“余波不断”。

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是中国的一场“劫难”。

十年之后,再谈汶川大地震,除了缅怀和感慨灾难本身外,我们更应该关注当下,关注历经灾难之后灾区的重建工作,包括其中的教育重建。

对人的处境,进行“最有价值的洞察”

几经周折,《留学》杂志联系到了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教授傅林。在地震发生之后,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傅林希望可以通过反思灾难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用行动去帮助学校重建、改变灾区教育。“我申请了当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多难兴邦,教育的使命:汶川地震灾后学校教育的反思与重建’(BGA080011),由此启动了这项研究。”傅林如是告诉《留学》记者。

研究的最大成果,便是《教育的使命:汶川地震灾后学校教育的反思与重建》一书的出版。“成书过程历时三年,我们成立了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分赴重灾区都江堰市,绵阳市安县、北川县,阿坝州理县、茂县、汶川县映秀镇,江油市、广元市等地实地调研、采访,形成了若干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最终成书。”傅林说。

地震之后,四川省的教育,开始从灾难中汲取经验教训。教育专家张诗亚,曾经撰文《回归位育—汶川地震周年祭之教育反思》,其中有一句话引人深思:“倘不能从汶川地震这种特大的灾难发生后,对于人的处境进行‘最有价值的洞察’,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白遭了那么大的灾难。”

据傅林介绍,汶川地震后的十年,四川灾区的教育重建是分阶段进行的,经历了从教育基础设施的重建、师生心理重建,到教育理念、学校文化、师资力量、课程教学、学生成长环境等的全面重建过程,而在每个阶段,教育重建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最初的三年,重点是教育基础设施的重建、师生心理重建,以后重建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教育理念、课程教学和学生成长环境的重 建。”

震后優质教育资源涌入灾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

重大灾害发生后,除了物资、金钱的支持外,更多的是来自各国政府的教育援助 。

提及地震后四川省的教育重建,傅林引用了恩格斯的一句话:“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这样的补偿,体现在汶川大地震之中,便是灾后教育重建中四川省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实现。“汶川地震的灾区,很多都地处偏远地带,震前的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比较落后,地震后,灾区学校得到了全国乃至国际上的支援,这些援助不仅是物质方面,更多的是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

短期内,灾区学校的教育质量迅速超过了震前水平,地震的不利因素,摇身一变,转化为了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提升的良好契机。

据四川省教育厅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来华事务部部长高媛介绍,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出现了一批地震援助项目,“受外国邀请,地震后,大批灾区师生陆续赴俄罗斯、日本、蒙古、菲律宾等国进行疗养,人数分别为俄罗斯1000人(分两批次)、日本100人、菲律宾110人、蒙古62人。”

2008年5月,中俄两国元首达成共识,选派地震灾区学生于暑假期间,前往俄罗斯进行疗养。在多部门的配合下,来自四川的1000多名灾区儿童分两批次于2008年和2009年暑假远赴俄罗斯,期间,大多孩子居住在“全俄海洋儿童中心”。

“在‘全俄海洋儿童中心’,孩子们受到俄罗斯政府和人民的热情款待,得到全俄海洋儿童中心师生的精心照顾,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中国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馆和当地的华人工商联合会对孩子们也是关怀备至,全力服务,随队老师、医生等工作人员尽职尽责、无怨付出。短短3周的时间,孩子们快乐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和游戏,开阔了眼界、收获了友谊、感受了快乐,身心健康得到恢复。”在四川省教育厅主编的《爱的海洋我的家》一书的引言中,如是总结着学生的状态和收获。

在疗养之外,教育援助的事例也不胜枚举。地震之后,纽约州政府和纽约州立大学决定开展一项教育援助计划,资助150名品学兼优的灾区大学生进入纽约州立大学进行一个学年的学习。这项计划在短时间内进展得异常顺利,一路绿灯,2008年8月15日,这批学生便启程飞赴纽约州立大学开始两学期的学习,分布在了该大学的22个校 区。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存能力教育不可或缺

教育重建,首先是教育观念的重塑。汶川地震后教育反思的首站,正是中国教育体制下生存教育的缺失。经过调研,傅林等人将教育观念重塑的逻辑原点,定位在了“生”(出自《周传》语,“天地之大德曰生”)上。

对于导致生存教育长期缺位的原因,《教育的使命:汶川地震灾后学校教育的反思与重建》给出了四个方面,即:教育理念中过度关注教育的功利性、片面的成功导向导致对教育精神追求的忽略、教育传统中对个体生存意义的认识不足、流行文化中暴力符号影响青少年对人的生存的尊重。

而面对震后学校生存教育的重建,经过调研,傅林等人提出了几点思路,总结起来便是:开展社会环境适应教育、提升学生生存能力、以灾为师实施生存教育。

汶川地震后,各方对灾难教育的关注有所提高。教育部曾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学校组织学生和家长收看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9月1日播出的《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节目,并倡议全国的中小学学生每年每学期进行应急避险教育。作为我国首部面向中小学生的灾难教育读本,《学会生存在中国》的问世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学校应急教育补位,“桑枣奇迹”不应成为孤例

应急教育有多重要?

地震发生,不少学校在瞬间被夷为平地,遇难学生不计其数,但同样有全体师生从教学楼中安全撤离的真实事例。

安县桑枣中学的事例,或许足以说明应急教育的作用。

桑枣中学全校2200余名学生、100余名老师在地震袭来后的的1分36秒内全部安全撤离到操场,学校八栋教学楼部分坍塌,未坍塌的全部成为危房。

无一人伤亡的背后,是校长叶志平不断加固楼房、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师生紧急疏散演练的努力。每个班级的疏散路线已事先规定好,每个班级前四排学生走前面、后四排学生走后面的原则,也已早早明 确。

“绵阳市安县的中小学校是我们在调研走访中见到的学校应急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像桑枣中学这样的学校,在绵阳市安县还有很多,如安县西苑中学、安县永安镇小学等,这些学校平时十分重视安全教育,每个学校都有应急预案,利用班会、集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外聘法制副校长,请交通大队的交警为学生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定期举行应急演练。”傅林回忆,在去西苑中学调研时,还能看到其教学楼外墙上安全教育的板报,得知就在地震发生前不久,该学校还进行过一次安全撤离演练。“安县学校形成了一套学校安全教育模式,这使得师生在危机来临的时刻能从容应对,从而将伤亡率降到了最低,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和推广。”

然而可惜的是,在汶川地震中,桑枣中学全体师生在1分36秒内成功避震的事例,终究还是孤例。

这意味着,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学校安全教育和防灾减灾工作的缺位,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现有教育中,生存教育并未在学校的常规教育之中,渗透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的生存教育,也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实质性意义。

避险知识缺乏的影响如影随形

中国学校避险教育与训练的缺乏,让走出国门的中国學生同样缺乏自然灾害自救常识,中国留学生多来自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而中东部为平原地带,自古以来自然灾害较少,因此学生的自然灾害学习无异于纸上谈兵。

中国大学生的防灾减灾知识贫乏,缺少实际的操作及现实的演习,中国学生缺少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的技能,甚至存在不少错误的自救方式,降低了生存几率。如果在灾难发生时,还需要几秒钟时间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不是熟练到出于本能,那一定不是成功的避灾。

所幸的是,在地震过后,至少四川省内的学校安全教育和防灾减灾工作得到了加强。“教育行政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每年都要签订防灾减灾工作责任书,明确职责分工。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省级地方课程《生命·生态·安全》。除此之外,还会定期开展安全大排查专项活动,督促学校制定应急预案和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傅林如是 说。

关注青少年灾后心理重建,“心理干预”勿要成“心理干扰”

童年所遭遇到的危机,将会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

精神分析学领域的鼻祖—弗洛伊德,持有一项理论:成人世界的很多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期甚至更远。从这个意义上讲,遭遇地震冲击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学生,会在心理留下关于地震的阴影,并在其未来的生活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发作。

据傅林回忆,汶川地震之后,在其前加“出台各项指导意见,组织部署灾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而针对灾后学生所受到的心理创伤,灾区学校在各自的实践中,也探索出了三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一是专家主导模式,专家组成的专业心理辅导团队长期驻扎灾区,对受灾严重的学校进行定点帮扶;二是学校主导的心理自救模式,将心理重建融入科技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班团队活动中,开展心理自救;三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心理交流和开展心理辅导,专业心理咨询网站成为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四川省探索和完善了学校、社会、家庭、相关行政部门和研究机构联动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现在的四川,在废墟之上完成重建之后,设立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全国青少年防灾减灾教育基地,举办论坛,反而大有成为中国地震防护新高地之势。“2012年,四川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成立的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建成,这是汶川地震后成立的全球第一所专门从事灾后重建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高端国际化平台。在汶川地震灾后十周年之际,全国青少年防灾减灾教育基地在四川大学揭牌。同时,“中国西部及‘一带一路’青少年防灾减灾救灾教育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也在成都举行。”傅林告诉《留学》记者。

作者:李丹

地震减灾小学安全教育论文 篇3:

减灾兴川 童心同行

防灾减灾教育馆是儿童接受灾害教育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将儿童减灾放在首位,使孩子们在新颖的设施和快乐的游戏中培养减灾意识,学习减灾技能。不仅如此,该馆还突破场地限制,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利用“减灾移动小课堂”将知识和技能带到更多儿童身边,打造“普洛特”项目品牌,让孩子和家长都参与其中,编排由孩子们参演的防灾减灾舞台剧,以新颖有趣的方式让“萌娃”将减灾知识深植心中。

“地震来了怎么办,躲什么地方安全?有哪些自救的方法呢?”

“火警电话多少,你会打报警电话吗? 身上着火怎么办?”

“一条床单、两根竹竿,就能做成了一个简易担架。‘自制担架’好简单哦,我也学会了!”……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举办《西游新编(减灾版)》儿童剧首演和一场“‘普洛特’你来我館特训综合版”,让前来观演和体验学习的众多亲子家庭兴奋不已、拍手叫好。

儿童是国家的希望,也是未来防灾减灾事业的生力军。“孩子比成人更敏感、更具可塑性,防灾减灾要从娃娃抓起。”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深谙其理。自开馆以来,他们就把儿童减灾放在首位,注重增强少年儿童的减灾意识,将减灾基因植入儿童血脉中,采取常态性“场馆体验+现场培训”,“普洛特”品牌防灾减灾志愿服务活动,“减灾移动小课堂”进校园活动,探索性举办减灾儿童剧排练、巡演活动,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有效提升了场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场景1:“如果楼层里面发生了火灾,首先要弯腰捂鼻快速逃离现场。还要选择安全通道,不能坐电梯。”“如果是地震来了,要躲在构造坚固的洗手间、三角区域,或者坚固的桌子底下,还要用枕头护住头部。”……5月12日,一群幼儿园小朋友在参观体验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时,纷纷自豪地用童稚的声音告诉四川卫视记者。

依托场馆开展科普教育,成为一种常态

“妈妈,快过来呀,这个地方好漂亮,好好玩呀!”一名小朋友在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儿童体验区兴高采烈地叫喊着。

大飞机、小火车、公交站、红绿灯、儿童滑梯……萌萌的展区设计,让前来参观体验的小朋友乐翻了天。

一群小朋友在减灾馆科普辅导员的指挥下,有序地在模拟飞机上练习“安全降落”;另一群小朋友围着漂亮的科普辅导员阿姨学习“心肺复苏”;还有的小朋友在“安全社区”,聚精会神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嘴里不时念叨着“红灯停,绿灯行……”

“在学校里给孩子们讲安全教育,讲得口干舌燥也没有明显成效,但只要一来减灾馆,不用提要求,孩子们就自然会跟着科普辅导员学习,事半功倍!”一名小学教师曾兴奋地向现场的科普辅导员讲,还不停地邀请辅导员去学校开展科普活动。

“奶奶,下次还要带我来玩!”一名小朋友依依不舍地离开“儿童体验区”,并扯着奶奶的衣角央求道。

这些真实情景,时常在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呈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来了就不想离开?

走进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一股浓浓的儿童减灾元素扑面而来。减灾馆共有“序厅”“ 感受灾害区”“认识灾害区”“历程展区”“防灾自救展区”“儿童体验区”等6个展区。场馆设计之初,多个展区都嵌入了儿童减灾元素,幻影博士、动感影院、地震体验等特色项目,结合声光电的现代展示手段,综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感受,时刻“圈粉”可爱的萌宝们。洋溢梦幻般童话色彩的“儿童体验区”,更是小朋友们学习减灾知识技能的“儿童乐园”。

在“儿童体验区”,减灾馆结合多媒体互动平台,模拟了一个由“安全社区”“火灾体验”“安全降落”“小火车剧场”“报警急救中心”“安全课堂”等项目组成的安全社区,让小朋友们在新奇欢快的玩耍中,学习了解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危险隐患,掌握避险自救方法,从而提升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

“玩中学,学中玩。”这是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儿童减灾科普遵循的基本教育原则。几年来,场馆充分发挥儿童“爱玩”的天性,设计活动时注重游戏性、娱乐性,开展讲座时兼具操作性、互动性,着力将减灾元素融入科普中,让孩子们玩得舒心,学得开心。

场景2:“胸外按压每秒频率两次,一分钟达到100至120次。”来自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的科普辅导员俯下身子,两手掌相向相叠,指头交叉,向下按压着模型人偶,一边讲解施救要领,一边示范着“心肺复苏”技能,二三十个小学生团团围住科普辅导员,一张张稚气的小脸上神情专注,充满好奇。这是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科普小分队走进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传授防灾减灾知识技能的一个片段。

“减灾移动小课堂”进校园搞科普,成为一道风景

“地上躺着的假人是用来干什么的?”

“心肺复苏是按肚子吗?”

“绳索打结用来干什么?”

“隔壁的老奶奶晕倒了是不是因为吃了肥皂?”

“我要用乐高修一个又大又坚固的房子!”

……

5月7日,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周首日,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科普小分队来到成都市武侯区百花小区幼稚园,通过心肺复苏、绳索打结、“毛毛与亮亮”宣教片、乐高玩具、“科学搭建”等活动,给孩子和老师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防灾减灾教育课。而孩子们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也展示出他们对防灾减灾科普的旺盛好奇心。

利用固定场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毕竟辐射有限,如何有效利用场馆科普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成为了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自开馆以来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经过摸索和实践,“打造‘减灾移动小课堂’进校园上门服务”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

“像一棵海草海草,海草海草,随波飘摇……”地震灾区芦阳二小操场上,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科普辅导员带领学生们载歌载舞跳起了当下时兴的“海草舞”,嗨翻了现场!每次“减灾移动小课堂”进校园,她们都会事先组织学生通过歌舞进行热身互动,减少陌生感,增加亲和力,这样科普宣传工作就更加容易开展。

“地震蹲、地震蹲,地震蹲完洪水蹲。”“老师,他蹲错了,旁边的女生才是雾霾!”为让学生对灾害有基本的了解,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科普辅导员带着学生们玩起了“灾害蹲”游戏,气氛非常热烈。青羊实验小学一年级的课堂里,科普辅导员们利用孩子们喜欢“萝卜蹲”游戏,创新性融入自然灾害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灾害蹲”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认识灾害,学习防减灾知识。

“遵循教育规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这是我们的宗旨。截至目前,‘减灾移动小课堂’走遍了成都及周边的小学和幼儿园。”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馆长吴勇征介绍说,“不仅如此,我们的‘小课堂’还延伸到地震灾区和边远山区,让更多的儿童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技能。以‘教会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宣传教育模式,拓展防灾减灾知识技能的传播广度和深度。”

如今,“减灾移动小课堂”已成为天府大地的一道亮丽的流动风景。

场景3:履带车、动力电风扇、自动控制车……一个个元件组装出各式科技作品,尤其是安装程序后的自动控制车,能够在悬崖边提前停车。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的小朋友阿合里古兴奋地说:“太好玩,太有趣了!长大后,我也要研制这些先进的东西!”今年2月,来自凉山州的40余名彝族孩子参加“走出大山看世界”公益游学活动,在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通过“贝尔机器人”防灾减灾志愿者的指导,兴致勃勃学习体验普洛特计划“你来我馆”特训项目的“科学搭建”活动。

打造防灾减灾宣教品牌,树立一种导向

策划造影响,品牌出效应。为扩大防灾减灾影响力,让更多的家庭来了解,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参与其中,四川省防灾减灾馆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强化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减灾文化品牌项目。自2016年5月,全省首个防灾减灾亲子活动品牌——“普洛特(Protect)计划防灾减灾宣教志愿者服务项目”正式启动。

该项目以三个系列为支撑:一是亲子家庭与减灾专家面对面探究防减灾现代化科技发展的“你来我讲”课堂,二是设置具有互动、体验、模拟、试验、挑战性的“你来我馆”特训,三是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家减灾日”“世界地球日”“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等近10个主题日、重要纪念日开展全民参与的普洛特主题活动。

活动中,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还集思广义,不断创新组织机制、管理模式和工作思路,推动各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和志愿者积极响应,有力地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开展。现已和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天廷救援队、成都市义工联合会等多家单位和社会组织合作成立专业救援志愿队,并和各大中小学校开展长期合作,鼓励学生寒暑假期间主动走进场馆进行志愿服务。

应社会各届的强烈要求,省减灾馆两年来举办活动近200余场次,参与观众2万人次以上,服务志愿者4000人次。“萌宝火灾大逃生”“地震逃生”“涉水安全”“心肺复苏”“儿童防拐骗”“科学搭建”等系列创新性活动陆续展开,受到亲子家庭和社会各界的追捧。2017年,全国第32个国际志愿者日当天,该项目作为四川民政系统唯一的救灾类公益项目,斩获了“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项目”殊荣。

如今,不少学生对“你来我讲”课堂、“你来我馆”特训、普洛特主题活动都能耳熟能详,夸其“喜闻乐见,富有时代感,很有吸引力”。为拓展防灾减灾知识技能的传播广度,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又正式策划启动了“防灾减灾小小讲解员”活动项目,让小学生经过专业培训成为科普讲解员,让防减灾科普知识通过少儿之口传播开去,将灾害科普教育覆盖到更多群众。

场景4:孙悟空遇见女娲娘娘,得知人间正经历地震、火灾等自然灾难,师傅唐僧与师弟猪八戒、沙僧危在旦夕,需孙悟空前去救援。凭借女娲娘娘所赐《地震自救宝典》《火灾逃生寶典》《家庭减灾宝典》三部宝典,孙悟空成功完成救援任务,师徒四人还将防灾减灾知识传遍各地……这不是动画片,而是由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主办,救助儿童会、成都市拉手公益基金协办,众多专业机构给予指导的减灾儿童剧《西游新编(减灾版)》。

排演防灾减灾儿童剧种,根植减灾文化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儿童对科普教育的要求也水涨船高。除了吸引力较强的游戏、互动科普活动外,还有哪些新颖、有趣的形式吸引儿童,让他们主动参与防灾减灾?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的领导和员工们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用当下流行的舞台剧形式,也许能给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与感受。”一名曾参与四川省首届少儿网络公益春晚的减灾馆员工的建议得到大家认可。

2018年元旦,一场以防灾减灾救灾主题作为关键板块的“四川省首届少儿网络公益春晚”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演艺厅精彩亮相。晚会中,由两名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员工主演的防减灾主题话剧《家园》受到一致好评,不少观众激动地流下了热泪。该话剧根据汶川地震幸存者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对真人真事进行艺术升华,加上腾讯、爱奇艺、成都电视台的现场直播,让全民减灾意识得到增强。

点子促行动,恰逢好机遇。为纪念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四川省民政厅策划发起,携手省文化厅,拟编排一部减灾科普儿童剧,省减灾馆被确定为儿童剧的创作指导、采购和演出主管单位。在与创作编排单位进行沟通衔接的过程中,一个成立“减灾儿童剧团”的构想逐步成熟。

3月31日,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和两家爱心文化企业合作创办的四川防灾减灾儿童剧团在蓉成立。当日,自编的首部减灾儿童剧《西游新编》正式启动小演员招募,海选百名少儿参加减灾“种子计划”,在父母的带领下,100多名5至12岁的萌娃从蓉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部“减灾安全意识宣导剧”,故事情节极富戏剧性,是一部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纯儿童功能型戏剧,打破了成人带领孩子演出的传统模式,演员全由海选的儿童组成。为培养儿童减灾意识,省减灾馆将防减灾科普知识与儿童艺术表演相结合,从分析人物到人物造型以及每一句台词的处理等都让孩子参与其中,细细揣摸,在“玩”中学,在“演”中学,把减灾基因遂渐植入儿童血脉。

6月2日,儿童剧《西游新编(减灾版)》在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举办的“减灾兴川,与我‘童’行”活动中成功上演。台上小演员精湛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台下观看的萌宝们,他们不时捧腹大笑,不时手足舞蹈,前来观看家长也纷纷拿出手机,录制起小演员们萌萌的表演和精彩的台词,防减灾意识在潜移默化地在每个人心中打下烙印。

多家单位合作,历时三个月精心创作而成的《辛朵地震求生记》更是精彩纷呈。该剧以大地震为背景,讲述灾难来临时,三个孩子在困境中自救、互救故事,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儿童音乐剧,更是一部科幻十足的防灾减灾科普教材。针对儿童的成长特点、知识结构,该剧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讲解地震知识,巧妙地将防灾减灾知识融入到精彩的故事情节中,让孩子们在潸然泪下和开怀大笑里记住自救、互救知识,体会灾难的无常与人性的美好。

5月8日、9日,《辛朵地震求生记》连续在四川省歌舞剧院上演。每次演出,剧院座无虚席、掌声雷动,赞声不断。

两部减灾儿童剧的成功上演,更加坚定了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撒播减灾种子、根植减灾文化、增强“减灾兴川”行动的信心。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馆长吴勇征称:“下一步,我们计划成立防灾减灾儿童剧院,形成以剧院为载体、以巡回演出为辅助的‘公益+商业’模式,推动减灾剧目创作演出的可持续发展,拓展防灾减灾科普的宣传广度和深度。”

作者:李兵 何光伦

上一篇:园林景观如诗如画建设论文下一篇:独立学院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