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论文法律监督论文

2024-05-23

舆论监督论文法律监督论文(精选8篇)

篇1:舆论监督论文法律监督论文

舆论监督类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摘要】舆论监督类栏目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主持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驾驭和控制场面的能力、敏锐的新闻触感、快速的辨别及反应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严恪职业操守,与上线单位嘉宾真诚交流,对问题的存在和事件的发生、发展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遇到听众投诉时,抓住问题根源,以达到彻底解决的目的,从而确保节目常办常新。

【关键词】舆论监督主持人素质

淮北人民广播电台的“政风行风热线”是一档颇有名气的舆论监督热线栏目,虽然开办至今已经历了10个春秋,但热线愈热的势头始终未减。在淮北这块方圆274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026326、3884243两路热线号码,已如同120、110这些常用号码一样为大家所熟悉。“政风行风热线”上线单位时间表,听众也是熟记于心,有什么事,几号打“政风行风热线”似已形成了共识,有事打“政风行风热线”,想咨询的事准能问清,想投诉的问题准能解决,30分钟的时间里,平均每天接进直播间8个电话,多时15个。探其原因,除了受众需要它来解决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之外,主持人对处理问题的把握基本到位和高解决率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想成为一个较为称职的舆论监督节目主持人,从我们的实践经验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把握。

一、现场受理要“内功做足”

所谓内功,就是在具体的受理投诉中,主持人要具有驾驭和控制场面的能力,这需要实践的积累。一是主动掌握大量的信息,从各个渠道收集各种法律

法规,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二是根据受众反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挖掘事情背后的东西,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三是在受理投诉中要学会掌握投诉人的心理状态,冷静考虑问题。虽然打进热线的受众大都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情况,但由于有些是久拖未决的问题,难免会在表述中出现情绪过激,要以信任和理解的态度将其情绪软化下来。在与受众的“对白”和问题处理的答复上,要态度明朗,观点明确,不能含糊,特别是在带有定性性质的关键字眼,更要力求准确。现在受众的参与意识也很强,很想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对此要耐心听取和适时的打住,使其有一个心理释放过程。而在措辞用句上,增一字或减一字都要考虑可能会出现的后果,要有古人那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我们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反映:李先生家中的孩子曾经遭人绑架,当初为救孩子往一个帐号里存了一大笔钱,后来在警察的努力下,孩子得救了,但这笔钱却因为不知道帐户密码而迟迟取不出来,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银监局和公安局共同出面协调,虽有难度,但几经努力,事情还是圆满解决了,听众十分感激。报道这件事时,我们在备稿中提到了一些细节,但在审稿中考虑到如果播发出去,虽然内容显得丰富详实,可这种具体的做法会引起不良后果,终于在播发前拿下了这段话。这种看似并不大的问题,其实正是体现了主持人所具有的内功。

二、节目中的整体把握,要流畅亲和

节目主持人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敏锐的新闻触角,快速的辨别及反应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主持人的亲和力可以使听众与上线嘉宾放松紧张情绪,自然进入谈话主题,主持人思想清晰的引导,可以使听众和嘉宾迅速进入问题重点,节省上线时间;主持人在反馈、热线、预案之间轻松娴熟的衔接使

这些相对零散的环节形成一个流畅的整体,使节目更具可听性;遇到情绪激动的的听众,上线嘉宾一时无措,主持人适当的言语安抚,既可缓解听众情绪,又可为上线嘉宾调整思路,争取时间,使节目体现出人文关怀;遇到推搪拖拉的上线领导,主持人含蓄鼓励,听众追问到底,使矛盾适当激化,引起领导重视,便于问题处理解决。

三、督促投诉要事事有落实

来投诉的听众,最怕投诉有去无回,屡有反复,受众从希望变为失望和抱怨,这样的次数多了,热线的地位也会随之下降。从笔者的经验教训来看,往往是督促工作落得不实所导致的。应该说,绝大多数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是能以群众利益为重,认真积极地处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解决老百姓的疾苦,但也会遭遇一些碰到到棘手问题互相扯皮推诿的“太极推手”。这就需要主持人本着对受众利益负责的精神,抓住问题的实质,认真督办,直到问题得以解决。听众杨先生在单位出了工伤,医药费迟迟不给报销,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在劳动保障局上线时打电话反映,下线后我们全力跟踪督促,第2天下午杨先生就拿到了5000元钱;供电局上线,朔里的李先生反映电工在更换电表时多收了电表费,换下的电表没返还给农民,下线之后,我们和供电公司监察室工作人员立刻展开调查处理,李先生很快领回了多收的95元钱,违规的电工被留用察看2年,并要求各供电所开展自查自纠,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出现。老百姓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你这里解决了,这样的例子多了,受众就更加信任你,信任你这个栏目,栏目的生命力就会持久。职能部门知道你办事是认真的,是不玩虚的,解决问题也就不敢玩虚的,不会糊弄你了。

四、解决问题要“技高一筹”

所谓技高一筹,就是主持人对问题的存在和事件的发生、发展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遇到听众投诉时,容易抓住根源,以达到解决的目的。舆论监督节目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主持人必须要坚持群众的观点,还要学会做受众的工作,理解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意愿。受众反映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节目中注意把握这个基调,只要合乎情理,又能办到的,要督促有关部门尽快办到。对于因条件限制而暂时无法解决的、重要的信息,及时提供给领导们决策参考,改善工作方法,调适当前政策。从这一角度看,我们在解决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还充当了及时传达民声民情的政府信息员的角色。可见,熟悉和掌握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不但是解决投诉的基本保证,也是提高解决质量的重要保证,作为舆论监督节目主持人必须掌握好这个基本功。

凡是做这类节目的主持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如今听众所反映的不再是简单的停水断电等问题,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也有一些是有关部门暂时无法解决或者相互推诿扯皮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难度比较大,如果不讲究对策,就很有可能因为没有现成的政策配套,或者相关的部门不积极配合而陷入被动,受众反映出来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主持人接到这类投诉,就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处身设地为两边想,既妥善地考虑当地政府部门的具体实情,又要提出有效建议,促成解决老百姓面临的难题。这种“两边想”的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投诉热线经常会遇到各类问题,成功的解决一例,会起到带动一片的效果。如财政局上线时,徐先生反映相山办事处居委会用低保钱发工资,下线后,市财政局党和十分重视,与民政联合成立调查组,经查

反映情况属实,市民政下发查处情况通报:1.追回违规发放低保金2400元,2.责成相山区民政局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3.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工作。通报一出,关注低保问题的市民欢声一片;但是居委会工作人员工资如何发放问题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工资发放问题不解决,以后或其他居委会还会出现类似问题,经过与相山区政府有关部门协调,终于解决了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资问题,通过“两边想”,最终取得了两全其美的效果。听众李先生在2006年圣诞节在某火锅店吃火锅,因地面湿滑时被摔伤,多次找商家交涉未果,打了热线,下线后几次协调处理,帮助消费者获得1万元的赔偿费;事后,我们又跟踪追击,协同工商和安监部门对全市商家的地板安全问题进行检查,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进行整改,以确保市民消费安全。这种问题的高解决率,会让受众体会到你的“与众不同”,也展示出了热线栏目的权威性。

五、严恪职业操守,与上线单位嘉宾真诚交流

舆论监督节目受百姓关注,节目主持人为听众喜爱,主持人也必然会受到上线单位的欢迎,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主持人一定要严于律己,严守主持人职业操守和道德操守硬指标,自己是舆论监督的代表,更是受大家监督的对象,丝毫不能马虎。为做好热线节目,应该真诚与上线领导嘉宾交流,虚心请教行业知识,共同商讨节目中遇到的问题,协助上线单位解决市民投诉的热点难点,提醒他们改进热线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征求他们对节目的意见与建议,为政风行风热线工作顺利开展营造和谐气氛提供成功条件。

总之,轻松自如的驾驭舆论监督节目节目,需要主持人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实践,总结和提高。

篇2:舆论监督论文法律监督论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XXXXXXX。我演讲的题目是《增强法治意识 做好舆论监督》。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近年来,有些媒体的法制节目为了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和视觉冲击力,导致屏幕上出现了大量的案发现场的镜头,其中有残忍的凶杀场面、有被害人家属悲痛欲绝的表情、有犯罪嫌疑人被擒拿后的垂死挣扎……;还有诸如扫黄打非、整顿市场、强制拆迁、解救被拐卖妇女和儿童的详尽执法过程。当然,这些报道的内容是真实的,但是让人看后感觉不很舒服,尽管媒体的收视率上去了,但是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这些重大的负面影响表现在:第一,过度渲染了暴力、血腥、悲痛、情色和抗争,镜头和笔端所触及的都是社会的阴暗面,污人眼目,误导舆论,没有真实反映当今社会真善美的主流一面;第二,严重违反了国家关于新闻报道的有关法律。

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关于如何对舆论监督记者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的思考。大家都知道,新闻媒体是法治政府的一面镜子,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法治水平和文明程度。但是,新闻媒体也要恪守法律,加强对从业者的法律素养培

养,要娴熟地掌握法律知识,在舆论监督中弘扬法治精神,为法治建设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那么,新闻从业人员应当如何增强法治意识 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呢? 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根据自己的工作和思考,认为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要系统地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江泽民同志曾经向新闻工作者提出六条具体要求,其中第二条是“要打好政策法律、纪律根底”。他说:“新闻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的工作,新闻工作者如果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懂不熟悉,那就宣传不好,甚至出现误导,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话,表明了新闻工作者学习法律的极端重要性。在网络高度发达,信息飞速传播的今天,把一个人或单位迅速推向社会公众的目光焦点、舆论的“风口浪尖”,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可以让你声名鹊起,也可以让你声名狼藉。正因为如此,记者采写的新闻或报道客观、真实与否,是非评断如何,都将直接影响舆论导向,所以说,记者的工作如此重要,其学习法律较之其他工作者更为重要。

其次,要掌握舆论监督的技术和技巧,在恪守法律的前提下,做好舆论监督。要有社会责任感,不要片面追求感官刺激。在我国台湾,曾发生过一起恶性案件,著名艺人白冰

冰之女白晓燕上学途中遭人绑架。当时台湾当地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为了抢发独家新闻,不管被绑架者的生命安全,在其没有脱离危险之前就把警方介入案件的详尽情况抢先报道出来,最后导致主犯陈进兴等人凶残地将白晓燕强暴和杀害。很显然,警方的侦查手段不是可以随意公开的,特别是在案情还没有查清、受害人生死不明、犯罪嫌疑人尚未确定的情况下,贸然加以报道的严重后果可想而知。

近年来,舆论监督节目记者热衷上了一种叫“偷拍”的手法。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却忽略了,包括偷拍偷录和假扮身份在内的隐性采访,其适用范围受到了法律严格的限定。除了要保护个人隐私权外,我国法律设立的禁区还包括国家机密、商业机密、保护未成年人及保障妇女权益等方面,所涉及的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新闻出版保密规定》等很多规定。可以想见,如果不掌握这些法律法规,那就一定会惹出麻烦,同时舆论监督也不会起到应有的社会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新闻工作只是新闻出版系统的一部分。在我们国家,新闻出版系统是重要的精神文化阵地,肩负着重要的工作任务,所有的新闻出版系统人员都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积极融入到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中去,我觉得,这既是为了树立起新闻出版人良好的自身形象,也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命。

篇3:论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完善

一、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现状

网络舆论是网民对现实社会问题及各种现象、问题所表示出来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它主要通过网上论坛、跟帖、网上投票、博客、微博以及MSN和QQ等反映出来,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一定的持续性。

(一) 网络舆论的现状

网络舆论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人们可以比以前更快地了解和认识世界, 并可以利用其自由言论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互联网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相对固定的实体空间里, 广大的网民就可以通过互联网, 足不出户的清楚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或与自身相关的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并对公众问题和管理社会的方式产生和持有自己的态度、意见和价值观。网络舆论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媒介对民众的舆论限制, 对传统媒介进行了强有力的补充。互联网出现后, 网络舆论也随之产生, 极大的影响着人们对与自身毫无关系的事件或者与自身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的态度和意见。传统媒介一般民众无法轻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在互联网的世界里, 每一个人都拥有了充分表达话语的权利, 普通人的观点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为众人所周知, 并可能引起很大的反响与更多的共鸣。由于互联网的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虚拟性及管理的非中心化等特点, 网络舆论呈现了信息发布主体多元化、信息传播主体的匿名性、信息传播的全球性和交互性、信息载体的虚拟性、信息传递的“蝴蝶效应”性等特点, 网络媒体无法按照传统媒体那样进行管理, 特别是基本上无法实行信息源头管理, 立法滞后和监管不力也导致非法和不良信息充斥网络, 一些网民倡导网络自由而漠视他人权利, 群体极化和反智主义现象严重。

(二) 我国现行有关法律对网络舆论的规制

我国目前主要有《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民法》、《侵权责任法》、《刑法》 (修正案七) 、《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一些立法对网络舆论进行规制。这些立法为网络舆论的法律规制确立了比较基本的规范, 大致有一下几个方面:

1、确定了网络媒体准入监管制度

《电信条例》规定网站应当取得增值电信业务的经营许可证, 其中对那些非经营性网站实行备案制度, 对经营性网站实行审批制度, 对二者实行区别对待。而且, 有关立法还严格规定了互联网服务的提供商在提供相关服务项目的时候, 需要对被服务者的资格进行初步的审核的制度。

2、非法有害信息的治理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复制、制作、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一) 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 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3、网络舆论犯罪行为的法律制裁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2条规定: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有下列行为, 构成犯罪的, 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 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的信息, 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 (二) 利用互联网组织邪教组织、联络邪教组织成员, 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此外, 该决定也规定, 对于利用互联网销售伪劣产品或者对商品、服务作虚假宣传及利用互联网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 构成犯罪的, 依照刑法的相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二、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网络舆论监督这种新事物具有双面性。网络这种随心所欲、几乎没有什么限制的自由发表言论的表达特点势必会引发很多的问题, 综合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论表达中非理性的因素较多, 监督较为困难

现实社会中的事件在网上一经发表后, 有些网友就可能泄私愤, 单纯的发泄自己的个人情绪, 更过分的是, 有些没有素养的网民随意发表谩骂攻击的言论.如果这种不理性的观点占了上风, 那没有主见的网民的情绪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被错误的观点所感染, 造成无法控制的局面。那么, 本来是想要主持公平正义的舆论监督就会演变成非正常的舆论暴力, 与其最初目的背道而驰。即便网络暴力行为诸如“人肉搜索”等是为了追求好的结果, 也不能否定这种过激行为的非法性。

2、网络舆论很容易侵犯他人隐私权

比如, “不雅照”事件、“官员包养情妇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这些事件本身属于当事人的私事, 别人无权干涉。但这些事件一旦通过网络传播后, 就立即引发网友的讨论和追捧。这些事件不但是对个人的休养、道德、法律底线等的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 更是对网络文化的相关建设、管理的一次巨大挑战。广大网络用户如果失去了自律精神, 无视和放纵这种事件的继续发生, 甚至蔓延, 那么, 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 我们将会迎来一个无视法律和道德的时代而且那么网络世界也会成为每个人的噩梦。每个人都会生活在恐惧之中, 总是担心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就陷入难以自拔的艰难境地。

3、在网络中形成的舆论压力会影响, 甚至干预到司法审判结果, 进而可能影响到司法的公正

重大的刑事案件出现并在网络山传播后, 不懂法律的人就会根据自己的好恶和道德的要求发表对案件的看法, 并且很容易被同类网友跟风, 对自己看不惯的做法大肆讨伐, 无形之中对审判结果就起到了导向作用, 如果不顺应民意很容易, 就会引起广大网民的不满情绪, 进而造成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执法之间的不和谐、不兼容。比如, “躲猫猫”事件、“药家鑫”案“许霆案”“刘涌案”“邓玉娇案”等说明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性问题急需解决。我们不得不承认, 当网络舆论的力量过大时, 哪怕这种力量是错误的, 审判机关的审判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 不得不考虑“民愤”、“民怨”, 从而做出顺应民意的司法判决。这极其容易导致司法的不专业和不独立。

三、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完善对策

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今天, 网络舆论传播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不再受限。面对网络舆论带来的危机, 我们应该应对的实际上是一场正负舆论之间的拉锯战。正面舆论与负面舆论在一定的时间力量的大小不定, 这很正常, 净化网络舆论的传播途径, 决定着正负舆论交锋的时间, 这样才能降低舆论危机带来的损失。因此, 加强网络舆论危机管理需要动用各方面的力量和多种方法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规制, 其中有道德宣传、正面舆论引导和法律规制等方法, 但是最必要管理舆论的措施必须是也只能是法律措施, 我们必须完善相应立法。

(一) 完善立法明确相关主体所具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

在现今具有大量网民和手机用户组成的这样一个网络世界里, 仅仅依靠网民的自律显然很难使网络秩序达到规范。一个相对健全的法律制度才是构建健康有序网络舆论环境的最终和根本保障, 对网络监督的规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要明确规定网络监督主体的法律责任及监督主体的权利义务, 科学界定公民的知政权与隐私权、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的边界。要确定一些原则, 譬如当公民的知政权与隐私权发生冲突时, 要体现公共利益在合理范围内优先的原则,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政府、官员的隐私权进行相当的限制;当然, 我们还要考虑到衡平利益的原则、宽容协调原则和公开场合原则。要规范在线评论、在线报告等网上监督的基本制度, 以及网络事件监督处理时的程序性规定、保护互联网用户的个人安全和合法权益的制度。网络舆论监督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舆论监督方式, 网络监督的相关立法也必须与舆论监督立法相结合, 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来规定行驶网络监督时的权力与义务。在是否实行网络实名制问题的方面, 我们还需要认真考虑, 不能完全禁止, 可以在有些必要领域实行实名制。比如说, 主要针对国家政治生活有关的网络行为方面很有必要实行网络实名制。其实, 对于网络用户, 我们可以采取匿名和实名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能保护网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热情, 也能在保护网民参与网络监督的自主权、个人隐私权与网络监督权的总体有效运行方面保持很好的平衡。

(二) 引导网站自律、增强法律的激励性

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 网络立法的滞后性不可避免, 但是如果仔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 人们在网络世界里, 已经自发形成了许多网络规则.这些网络规则虽然是不成文的, 而且它的产生没有任何人的指导, 都是自发形成的, 所以它的适应性强极强, 随时跟得上技术的发展, 法律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对其予以引导、给予一定发展空间。如果只是不切实际的盲目立法, 只会阻碍网络的发展。

网络就像硬币一样, 具有双面性, 既有其不容忽视的消极一面又有其非常积极的一面。因此, 网络立法不仅应该具有法律的普遍强制性, 也应该具有特殊的鼓励性。如果立法过于严格和苛刻, 将会影响信息的传播, 也会使得网络不能发挥其优势作用。所以应该考虑如何立法, 去肯定和鼓励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这样在制裁不法行为的同时, 鼓励优秀文化的传播、发挥优良的监督作用。

(三) 建立独立的网络监督机构

目前, 我国网络行业的立法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信息产业部制定并通过的, 信息产业部既是网络的运营者又是网络的管理者, 其在制衡各方利益的过程中的力度不够, 缺少监督。所以, 成立一个独立的监督机构, 制定专门的规章, 对违规网站进行处罚是非常必要的。信息的发布者的资格无法由法律规定, 但是可以由网络服务提供商来做出一定的限制。网络服务提供商有义务对信息的发布者做出初步的审核, 从而减轻网络媒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防止侵权范围扩大的义务。提供网络服务者也应当加强自身的管理和网上监控机制, 积极推动倡导网络媒体的良性运行。

总之, 在这样一个既传递了各种正能量又产生了很多暴力事件的网络世界里, 网络舆论想要发挥其主持公平正义的作用, 法律必须紧随其后。必须让网络穿上法治的外衣, 这样才能还网络世界一片净土, 让其更加的和谐与健康, 更能发挥传递正能量的功能, 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摘要: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 彻底改变人们获得新闻信息的方式, 也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网络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向我们表明了对网络舆论进行规制的客观必要性。网络的特殊性, 使其并不能按照管理传统媒体的方法进行监管, 完善相应立法, 明确相关主体所具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 建立独立的网络监督机构, 才能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的监督。

关键词:网络舆论,正负效应,监督,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1]张秀兰.网络隐私权保护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顾丽梅.网络参与与政府治理创新之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 2010 (7) .

[3]王曙光.略论网络舆论的法律规制及其理论前瞻[J].青年法苑, 2011 (4) .

[4]单一良.网络参与政府治理创新之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 2010 (7) .

篇4:舆论监督论文法律监督论文

【关键词】网络化语境;网络新闻;舆论监督;法律保护

【作者单位】王金鑫,浙江警察学院。

网络新闻舆论监督受到自身特殊性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交互性、开放性以及广泛性等特点,是舆论监督领域重要的生力军,并日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在网络新闻舆论监督相关立法方面却存在一定的缺失,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网络化语境下,如何加强对网络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保护,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是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是一种信息化社会的产品。网络舆论监督以互联网络为平台,为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政府及全体普通公众提供了对各种新闻事件的关注、了解以及分析研究的机会。网络舆论监督还可以为大家提供信息或介入支持,促使各种新闻事件在公开透明的状态下得以解决,并受到公众的全程监督。网络新闻舆论监督受到自身特殊性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交互性、开放性以及广泛性等特点,而普通大众则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

二、网络新闻舆论监督法律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1.网络新闻舆论监督存在法律负环境

现如今,在网络新闻舆论监督法律保护方面,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法律负环境。通常情况下,公众应该依法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力、知情权力以及批评和监督权力等,但是,在实际的网络新闻舆论环境下,这些权力却被无限扩大化。一些人堂而皇之地以“道德审判”为名,大肆在网络上发表一些言论和意见,甚至肆意地传播各种不正当的言论,从而对新闻当事人自身的合法权益产生极大的损害。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但与网络新闻舆论监督的初衷背道而驰,也极大地侵害到很多新闻当事人的权利,并影响到正常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但是,关于网络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建设,却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虽然已经认识到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并积极地制定了一些针对性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予以管理和指导、约束,但是,这些现有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等大多数,存在可行性不强、立法规格较低和相关规定滞后等特点,无法发挥出法律法规应有的作用。

2.知情权与隐私权之间存在法律冲突

从法律角度来看,隐私权是人们享受的基本权利之一,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早在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法学学者即提出人拥有“隐私权”这一说法。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 “隐私权”逐渐在美国的法律系统树立起牢固地位。美国通过将“隐私权”设定为法律权利的一种,有效对抗了各种传媒活动中言论自由对个人隐私的冲击。而“知情权”又被称为“知晓权”以及“知的权利”等,这一概念是由大众传媒从业者率先提出的。1945年,美国编辑首次提出“知情权”这一概念,并认为对于公民而言,需要依法享受对于自身应该知道的事情予以知晓的权利。而对于国家而言,也应该尽可能地保证并维护公民知晓各种事件的权利。知情权的出现,最大程度保护了广大受众对各种信息应有的知晓权利,并且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各种传媒活动的言论自由。

但是,在我国,不论是知情权,还是隐私权,在已经成文的宪法,或者其他一些法律法规之中,仍然缺乏较为权威、直观的规定和解释。因此,从法律角度来看,在关于知情权和隐私权的立法方面,我国仍处于空白状态。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在日常的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知情权与隐私权之间经常会出现冲突。但因为相应法律法规的缺失,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对知情权和隐私权予以妥善的处理,一旦二者交锋,便极易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因此,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如何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隐私权,并如何从法律角度予以权衡和协调,无疑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两难命题”。

三、加强网络新闻舆论监督法律保护的措施分析

1.加强新闻媒体立法

为加强网络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保护,首先要进行新闻媒体立法。网络新闻舆论监督虽然与传统的舆论监督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也同样需要遵循传统舆论监督的一些规则。在传统的舆论监督中,人们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以及法律规范等,在网络新闻舆论监督中也是同样适用的。早在1996年,我国便就网络舆论相关问题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即《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之后,又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法规和条例,以更好地指导我国网络舆论的发展,保证其长期健康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和舆论环境的复杂化也给原有的法律法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法律法规显然无法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于是,为保证网络环境的规范、文明,需要积极地对现有的新闻媒体法律法规予以完善,以保证不同网络媒体持续、健康和有序地发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充分发挥法律作用之余,还要合理地配合使用其他的一些调控手段。例如,计算机技术监控手段等,以更好地对网络环境和舆论监督动态变化进行了解和掌握,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杜绝各种不良现象的出现。

2.加强网络法制教育

各种网络新闻舆论监督法律问题的出现,与实际的网络环境以及网民的自身素质等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互联网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是造成网民法律法规意识相对淡薄的原因。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世界和数字化的存在,匿名性始终存在。一些人认为匿名就意味着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在这种空档期,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会使人有放纵行为的意识和免责的侥幸,认为互联网是法外之地。

因此,在加强网络新闻舆论监督法律保护的过程中,做好对网络环境的净化以及对广大网民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受到虚拟网络环境的影响,人们在网络化的语境下,所受到的道德压力显然要小于实际生活。但现如今,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距离日益缩小,并逐渐发生着融合。因此,有必要对广大网民进行有意识的网络法制教育,以更好地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指导其在网络环境下依然可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自觉地控制其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的行为表现。只有保证广大公民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規的相关要求,才能维持良好的网络环境,营造良好的网络新闻舆论氛围,真正保证网络新闻舆论监督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

3.加强网络侵权立法

网络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导致网络侵权行为猖獗,这是网络法治化始终绕不开的一个难题。治理网络侵权问题,加强对网络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保护,加大立法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尚无一部系统、完善的关于网络舆论监督侵权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在民事法律规范方面,还存在十分明显的欠缺现象。网络舆论往往会牵涉到很多不同主体的权益,并有可能会对其正常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专门的立法,以法律形式对相关问题予以专门的规定。例如,对各种网络舆论侵权行为的形式和种类等进行明确,并对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行为进行明确。另外,对于立法部门而言,还要注意对网络舆论侵权的具体情节和不同性质进行详细的说明,并明确相应的约束条件,以更好地指导各项法律条目的实际应用过程。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知,遏制网络侵权,单纯依靠法律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协同整合社会各主体力量共同参与,包括政府网络主管部门、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以及司法机关等社会各主体。

网络化语境下,加强对网络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保护已经刻不容缓。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现如今,网络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保护已经呈现出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的网络舆论监督中,要积极地做好相应的立法及其实践工作,以更好地对网络新闻舆论监督进行法律保护,保证其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

[1] 李艺. 网络舆论监督反思及其路径建构[J]. 当代传播,2013(6):44-46.

[2] 胡灵. 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边界[J]. 法学论坛,2010(5):95-99.

[3] 成剑英.网络舆论监督:特点、难点与对策[J]. 求实,2010(4):60-62.

[4] 石君. 基于法律视野下的网络舆论监督规制初探[J].法制博览,2013(4):21-22.

[5] 钟小霞.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基于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的探讨[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64-68.

篇5:媒体监督并非是舆论监督的全部

媒体监督并非是舆论监督的全部,特别是当媒体自身处于利益交易中时,媒体监督`只是媒体和掌控媒体的利益集团的自言自语,其作用只是欺骗了善良的民众!大多数媒体几乎天天在做这样的事:一方面为收取巨额广告费而刊登大良的无良广告、虚假广告和所谓的“软广告”,另一方面又在“义正词严”地“揭露”这些广告的虚假和无良,真正是先吃被告再吃原告,说到底,是在媒体监督的幌子下吃了无辜上当的老百姓!更多的媒体计算的是,报道的轰动效应所获取的经济的、政治的收入:当哪个报道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善良的人们不会想到,这时的媒体正在按发行量、点击率计算各有功人员的经济报酬,正在谋划如何继续扩大经济效益直至政治利益上的最大收获。实际上,媒体并不超然,媒体也非民众的代言者,许多时候,媒体只是对民众起到了一个临时“召集人”的角色,一旦实现了自己的利益,这个“召集人”是不会再顾及被召集的民众的利益的,如果需要。它还可以将被召集的民众反过来“教育”、甚至羞辱一番的。

媒体也是利益集团的代表者,在利益搏翌中,又有谁来监督媒体?媒体主导社会舆论就是代表群众利益吗?炒作新闻以实现自身利益的事例和以报道权交换利益的时例还少吗?没有一部平衡各方权益、使媒体也必须遵守价值底线和道德守则的法律,所谓媒体监督只是自欺欺人、最后难免跌进利益制约下的媒体陷阱。老百姓还是弱势者!

篇6:网络舆论监督

熊琪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在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监督随着“天价烟事件”、“邓玉娇事件”、“孙志刚事件”、“钓鱼执法事件”等一系列事件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用自己影响并形成社会舆论高潮并最终影响了事情的发展的强大力量向社会显示着当代网络舆论监督在舆论监督方面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底什么是网络舆论监督?

我们知道,舆论监督从广义上讲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充分发表建议和呼声,通过社会舆论对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的检察和督促。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舆论监督一般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一般公民和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组织在公共论域的言论空间中通过公开指控、评论,提出改进建议等手段,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认为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舆论监督从传播学角度看就是指利用网络实现的舆论监督监督。具体而言,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凡是通过网络监督的行为,都属于网络舆论监督。另一种观点认为,上述观点太过笼统,网络舆论监督主要指的是网络意见监督。总而言之,网络舆论监督涵盖了传统舆论监督的内容并以网络为新的载体呈现。

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起到怎样的功能?

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共同起到监视社会环境,调整社会心态与社会意见,对社会进行控制、制衡的作用。但,落实到实处,网络舆论监督和传统媒体舆论监督有很大区别。

舆论监督的主体应是社会公众,但传统媒体的舆论中,大都是由新闻媒介代替公众进行并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公众舆论监督等同于媒介监督。话语权被牢牢掌握在媒介手中,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传者也很难收到受众的反馈,即使收到反馈,其时效性也非常差。而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也促使了信息获取能力和言论表达的平台,普通民众可以更方便、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网络的匿名性也给言论的发表者带来了更高的安全感。同时,网络的超强聚合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快捷的传播速度也使得网络舆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产生、聚集,并以其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影响甚至决定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网民自始至终都是舆论监督的主体。网络使受众以最快的速度,最全面的范围了解事实,并提供最广阔的平台供其以最快速的做出反馈,为人们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直接渠道。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一直被看作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湖北青年在广州收容人员救助站被殴致死的消息在网上传播后,一时间互联网上的抗议声此起彼伏,网友们强烈而执着地要求有关部门严惩凶手,公开处理此事。这种舆论声势不仅引发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该案的高度重视,13名疑犯被缉捕归案,还直接导致了实行了20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这让我们第一次清楚地看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巨大力量。其后的“72码”、“躲猫猫”和“游戏死”等一系列事件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

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它毕竟属于发展不成熟的监督体系并受自身因素的制约,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缺陷。

一、“把关人”的缺失;

网络的匿名性给予网民更强的安全感,助于他们更充分地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但同时,不乏些浑水摸鱼者暗藏其中。他们随意发布、传播信息。更有甚者为了自身利益刻意发布虚假信息,造成社会不必要的恐慌,这不仅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极大地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

在传统媒体中,“把关人”那强而有力的手处处可见。其设立,有效地规范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体系,一定程度上促进杜绝虚假信息的发布、传播。而网络舆论监督上中“把关人”严重缺失,仅靠“管理员”和楼主这类对网络信息进行规范、管理,远远不能满足对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的要求,网络上年年都可以总结出n大假新闻。“把关人”的缺失而造成网络信息的不规范传播导致信息误导,这不仅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也会极大地降低网络媒体的公信力。而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前提则必须是信息的准确无误和畅通无阻,不良信息的存在无疑会使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大打折扣。

二、“一边倒”的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舆论压力往往会对处于审判过程中的司法机关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一些社会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一边倒”的网络舆论无形中对审判结果起到了某种导向作用,从而造成了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这又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不具法律意义的舆论压力与“媒介审判”有相似性,指的都是干预、影响审判独立的现象,不同的是“媒介审判”的主体是新闻媒介,而网络舆论压力则主要是源于网民对于事件的集体自发的关注所形成的舆论压力环境。理性的网络舆论会对司法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并促进司法公正。而如果一旦出现网络舆论监督不当,则有可能对司法审判形成干扰,导致司法不公,特别是在舆论“一边倒”的压力之下,司法机关很难不受到影响,同时司法审判需要的是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的真凭实据,而网民所形成舆论声势的事实往往是表象的,不一定是证据。因此,对于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我们要从促进司法公正的角度加以引导和解决,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我们明白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规避网络舆论的负面效应,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1.推进信息公开

在社会公共事件中及时、客观、开放、透明的信息公开和报道,能最大程度消除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事件朝良性方向发展;而对信息进行隐瞒或迟缓公布,造成虚假信息的流行,容易导致舆论危机的形成,不利于社会稳定,而且也将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我国自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法规层面上把政府决策、行政信息公开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职责和义务给确定下来了,人民当家作主有了进一步完善的以法规为基础的知情权,充分彰显了党和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确保权力正确行使”,“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的决心。同时,政府当注重信息公开的各项制度建设,包括电子政府的广泛应用,真正做到政府信息公开内容规范、形式完善、程序严密、机制健全,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使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渠道更加通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加大立法规范,保障舆论监督

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注重制度建设,以便对网络舆论加强约束和引导,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是需要相对成熟的法律法规做制度保障的,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相比网络自身的发展而言,目前的网络立法还相对滞后,这当然也与网络舆论传播的复杂性有关。法律的不健全给目前的网络信息传播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对随意发布虚假信息甚至是恶意散播谣言的网民没有完善的法律机制来加以制止和管理,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很难准确地查询到当事人的资料,这些都在无形中淡化了网民的法律意识,一些置他人的合法权益于不顾的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应针对现阶段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界定言论自由与侵犯他人隐私权等犯罪行为的区别,并用明确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和制裁恶性的网络暴力事件,这样网民的行为才能有法可依,也才能真正地保障网民的舆论监督权利并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此外,一些相关制度体制建设也不容忽视。例如,各级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真正做到政务信息公开,尤其是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地把真实的情况告知公众,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遏制网络虚假信息的散布与传播,这一点还应当扩大到司法和其他政治领域;还可以建立“网上信访”制度,给公众的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一个更为畅通的渠道。

3.加强网络媒体建设,有效引导舆论

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公共领域,各种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在网上充分集合、碰撞和交汇,在多种声音中也难免夹杂着负面的“杂音”和“噪音”。网络媒体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堪称为社会的“防火墙”、“安全阀”和“减震器”。网络媒体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之一,网络媒体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真实、有益、建设性的舆论主导传播空间,压缩和抑制失实、有害和破坏性的言论。网络媒体应当以主流的声音、权威的言论及时地帮助人们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4.提高网民的自律意识与法律意识

篇7:网络舆论监督研究

摘要:实现依法治国、廉洁、高效的行政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府监督机制,但我国现行政府监督机制由于种种原因却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因此必须对现行政府监督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分析了现行政府监督机制的几个主要的监督主体,重点分析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深入分析网络舆论新形式微博的发展趋势和缺陷,进一步研究网络舆论监督的完善举措。通过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来影响我国政府监督机制问题。

关键词:政府监督机制,网络舆论监督,完善

一我国的政府监督机制

当前,我国政府监督机制主要由下列几部分组成:政党监督、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府自身的行政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

(一)政党监督

政党监督包括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和各民主党派的监督,后者鲜明地体现在政协监督上。监督是领导的重要职责之一,领导活动的实现主要靠有效的监督来保证。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实质上也就是政治监督、思想监督和组织监督,这些监督是保证党领导地位得以确立和党领导作用得以实现的根本,也是保证中国社会主义性质保持不变的根本。

(二)人大监督

现代政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主权在民”,社会主义国家则采取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在我国其形式即为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具有根本性地位。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查院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和报告工作,并受其监督。

(三)行政系统自身的监督

行政监督具体而言包括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的工作监督、各专业部门的职能监督、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机关的政纪监督。行政监察是指国家行政监察机关运用国家赋予的职权,对各级人民政府贯彻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政令的公务活动情况及其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活动。

(四)人民群众的监督

人民群众的监督是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的体现,也是国家整个监督制度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强调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

(五)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是指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媒介如报刊、电视、广播等表达公意,对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公务活动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其他重大社会事务进行监察和督导。新闻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及时性、广泛性和公正性等特点,因而是一种重要的监督途径,在反腐倡廉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西方国家普遍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并给予新闻机构充分自由的监督权,这是值得我国学习的。当前,新闻舆论监督在我国政府监督机制中的地位正逐步上升,一些重要的舆论工具如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在反腐倡廉、揭露社会阴暗面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讲,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力度还有待加强,多数舆论工具在反腐倡廉中处于疲软状态,报喜不报忧现象严重。

(六)司法监督

司法监督包括人民检查院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当前,党的纪检机关、政府系统的行政监察机关和人民检查院是我国反腐败斗争中的三支主力军。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

网络舆论监督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舆论监督方式。它是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发帖博客、论坛等形式,网民对一定的社会事件或是权力行使者的行为和言行进行监督,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追求真理和真相的过程,切实保障人们知情权和监督权的结果。

网络社会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对公共权力的运作方式带来了重大影响。执政者越来越重视广大网民的呼声,在满足网民参政议政愿望的同时,政府的决策也更加贴民心、顺民意,大大增强了公共权力运行的合法性基础和政策执行效果。2008年 6月 20日, 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和网民在线交流,回答了网民们关注的各种问题,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理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09年 2月 28日,温家宝总理做客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全球网民在线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交流,再一次用行动证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来自广大网民的原生态民意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说明网络舆论正在成为推动我国行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重要力量。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分析

网络舆论监督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 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言论自由和对国家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是宪法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人民有权利采取最便利的方式和手段,保障人民有效地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

网络舆论监督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便捷的有效手段,网络舆论监督为民意的表达开辟了新的道路。在过去,人民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反映民意,形成新闻舆论监督。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9 年初发布的数据显:我国网民已达2.98 亿人,博客1.62 亿人。这一数据表明,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力量,而且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为中国的民意表达开创了极其宽广的天地,它对于及时迅达地反映民间疾苦政策时效,特别是官员的优劣起着积极的作用。我国众多的新闻网站和有名的网上论坛,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新浪网的新浪论坛等,以其开放形式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参与的虚拟公共领域。网络的出现对我国舆论监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媒体因其报道的自由度和时效性,凭借得天独厚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形成强大的舆论环境它所代表的民意相对自由快捷,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使得民意得到真实充分的表达。

当今, 随着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新兴的 “ 第四媒体”。在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事实上已经成为重要的监督形式,而且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监督的特有优势。首先,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的特点,从而使网络舆情可以迅速便捷地传递。“众意”和“民声”的迅速集聚会使被监督者在瞬间感受到舆论的压力,其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其次,网络具有交互性和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从而赢得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媒体是一种单向传播,受众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信息反馈渠道不畅。而开放的网络平台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实现跨越时空的“ 面对面 ”在线交流。执政者借助网络平台可以迅速直观地掌握“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并依此作为决策参考。再次,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公共权力行使者必须增强其行为透明度,有利于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因为网络舆论监督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的重要途径,获取信息资料是行使这一权利的基础条件。不仅如此,网络信息传播形式使舆论监督更加具有多样化和渲染力,融合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的复合运用,集中了报刊、广播和电视新闻的优势,从而使网络媒体具有其他单一媒体不具备的丰富性和感染力。正是上述优势凸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功能。

(二)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和传统媒体监督相比,网络监督的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不言而喻,从各大论坛、博客,到各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相关频道,甚至是专门舆论监督网站的出现,都使得网络成为了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网络监督的意义和重要性愈来愈突显。但是,我国现在还处于网络监督的初级阶段,暴露的问题也不少:个人认知能力的参差不齐和法律意识缺失使得网络新闻的权威性、真实性无法保证;

而网络的匿名性则便于一些网民在网络上散布偏激甚至是虚假言论,严重影响他人的价值取向;网络言论的信息杂乱和不受控制性也阻碍了网络监督的顺利进行。因此,政府应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积极培养高素质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网民应不断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把网络监督这把“双刃剑”用到好处,用到实处。

三网络舆论监督新形式——微博

(一)微博监督初见成效的案例

2011年7月23日晚上20点30分左右,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动车组列车运行至甬温线上海铁路局管内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双屿路段,与前行的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动车组列车发生追尾事故,后车四节车厢从高架桥上坠下。这次事故造成40人死亡,约200人受伤。

网络ID为“袁小芫”的微博网友是D301次列车上的乘客,在事故发生四分钟后她发出了第一条微博,比国内媒体在互联网上的第一条关于“列车脱轨”报道早了两个多小时。当晚,身在事故现场的一些微博用户不断更新关于现场的图片、文字信息、有助于救援的现场状况。还有草根摄影人和周围市民,大家担起了第一时间事故现场的报道任务。短时间内,我们再次看到网络力量的集体爆发,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迅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在全国民众面前得以全透明展现,许多媒体在事故发生后几小时内都直接从微博上收集信息。微博在关键时刻救助生命,博友羊圈圈羊7月23日20时47分发出微博求救,获得救助的他还不忘继续发布了获救及感谢的微博。网民从事故现场、寻人、遇难名单、献血现场等多角度展示这次突发事件,一条微博上告诉了大家献血的地点,很快就报出献血量完全够用的信息。连众多演艺明星都通过官方微博表达了自己关注,呼吁珍惜生命。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微博分分秒秒传递着事故信息,牵挂着亿万网民的心。

从这次温州动车追尾的报道过程看,也许微博正成为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即时媒体,甚至是第一大信息来源。好几位知名人士表态,追踪动车追尾我们不看别的,就看微博。的确,微博的价值就是简单,传播性快,一个简单的消息可以迅速地被传播,即时性呈现。很明显,这一交流平台已经成为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信息聚集点,普通网民正客串“公民报道者”。在对类似这种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微博不仅成为舆论传播的中心和渠道,同时也参与舆论的形成、发展与引导的过程。

微博已经渐渐地成为人们表达思想,宣泄感情包括发泄心中的一种愤懑的场所。微博“开放式讨论”的独特优势,是追尾事故发生后讨论事故原因、思考经验教训的好场所。“微博在充当突发事件公开的助推器、突发事件的社会监督者和突发事件的救援平台的同时,由于缺乏引导和监管,又容易成为谣言滋生的工具和不满情绪导火索。”目前,国内各微博网站上关于“动车追尾”事件起因有质疑,这也是难免的。在当今的中国,微博神通越来越广大,它不仅在此次温州追尾事故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还在其他许多事情上表现过去任何媒体不曾有的作用,它的即时、透明、公开、公正,已经成为大家有目共睹的。

(二)微博发展现状分析

2010年被称之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参与微博的人数迅猛增加。2010中国网络舆情指数报告显示:微博去年一跃成为继新闻,论坛之后的中国互联网第三大舆情源。微博虽然产生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和社会影响力却超出了论坛或者博客等网络舆论平台。它之所以更加受到网民们的亲睐,成为重要的舆论工具,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1.微博具有无与伦比的草根性

相对于博客而言,微博最多140个字符的限制,成为了广大草根群体可以轻松拿来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博文的创作需要严谨的逻辑,需要组织语言、谋篇布局为一篇完整的文章,而微博的内容组成只需要只言片语,用户进入的门槛极低。有人形象地说,微博140个字符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因而,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相比于过去,想要监督舆论、伸张正义、引起媒体的关注是不容易的。而微博的出现,使得只要会用手机发短信的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

2.微博具有更加快速便捷的传播能力

微博与手机的结合,使得在没有电脑网络的地方,微博客们也可以及时更新内容。特别是在一些大的突发事件的现场,如果有微博客在场,利用手机,就可以实时地将消息以最为快捷的方式发表出来。在这一点上,微博超过了所有媒体。可以说,利用手机发表微博这种方式 大大提高了传播的速度。随着微博的普及,其影响力也将大大增强。

3.微博具有更为轻松广泛的交互方式

微博的交互方式相比于其他方式更为便捷、新颖,你可以有很多自己的粉丝,如果粉丝达到一定数量,那么微博也就不再是那么简单了,你就变成了一个小型媒体的发言人,成为意见领袖。相比于QQ 这种面对面、点对点的交流方式,微博是一种面对背、点对面的方式,只要想关注就可以去关注。

当然,就目前微博的发展来看,在许多方面它的发展还存在着缺陷。首先,微博的信息容易被湮没在海量的信息中。由于微博制作上的便捷,使得微博的更新速度太快,以至于很多信息也许还没有被关注到就已经被忽略掉了。而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拉拢更多的粉丝,有些博主不惜制造假消息,微博的真实性就很难保障。其次,现在网络上被关注多的人往往是一些名人,而草根群体想要被关注不是那么容易。很多人一味追逐明星,对草根群体的言论不屑一顾,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粉丝群就很难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再次,微博140个字符的容量。虽然使得草根们能够自由随心地发表言论,但140个字符的限制使得即便将一件复杂的事情条分缕析地叙述清楚都不可能,何况在舆论监督方面建言献策更是难上加难。博客碎片化的信息存在方式也很难将一个人推至“意见领袖”的地位。

总之,微博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较为关键的作用,无论是从传播的速度上还是对社会的影响力上都超越了网络舆论平台的其他方式。但是微博的发展在舆论监督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瓶颈,要改变这些缺陷还需要运营商或者专家学者们进一步去思索和探讨。我们期盼着微博这种“草根”平台能够日趋成熟和规范,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加速器。

四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途径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舆论监督越来越凸显了其巨大的优势和影响力。而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对于我国政府监督机制的完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此,我提出了一些完善措施。

(一)建立健全监管网络舆论的法律法规。

加强网络法制管理,增强网民的理性分析和法律观念。让网友们知道,网络虽是虚拟世界,但是网络法律并不虚拟。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讲座上,中宣部副部长王晨建议尽快制定颁布《〈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实施细则》,抓紧修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为促进网络舆论监督的健康有序开展,大力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建设就显得非常迫切。网络监督不是风闻言事,不是捕风捉影,更不是建立在不良动机下的诽谤和宣泄。网络监督同样必须遵循传统舆论监督的规则,现实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同样也应在网络中得以延伸和遵守。随着形势的发展,为创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网络社会,必需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才能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和网民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道德观教育。

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负责人,技术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训和业务培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大力宣传和弘扬主旋律,从自身做起,向大众提供真实、快速、全面的信息同时,网民自律和网络素养教育是正常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对网民的网络素养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网络舆论问题的消除,关键在于广大网民要提高自身素养,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线,侵犯他人权利。

(三)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和引导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往往是自发的、盲目的,缺乏政府的正确引导。如果政府各个部门能够加强与普通大众的沟通,建立相关网站,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和决策进展情况及时向群众通报。如2008 年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为江西的建设问计于民,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广大网民积极参与,为江西的建设献计献策。这种有目的性的政府引导,老百姓有方向性的参与,就会大大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四)网络舆论监督应加强与传统舆论监督的互动。

网络的确具有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传播优势,但大量事实表明,在强化网络监督的同时,也不能否定或轻视传统媒体在监督中的作用。当前我国网络媒体专业报道的能力毕竟有限,而相比之下,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事件的调查报道、原因分析、经验总结等方面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更能形成高质量的舆论监督。因此,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充分发挥,依然有赖于传统媒体的声援和跟进,在对共同关注的事件的监督过程中,为了促使监督效果的最大化,二者也应当在监督过程中相互配合 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形成舆论监督的合力,才能使我国的舆论监督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舆论监督,特别是网络舆论监督对于我国政府的监督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对于我国政府监督机制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舆论监督论文法律监督论文

(一) 舆论监督概述

当前我国的监督体系包括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这两类, 其中社会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之一。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在我国, 宪法赋予了公民批评建议权与言论自由权, 人民对国家机关的监督就被赋予了法律的意义。所谓舆论监督就是指人民大众通过新闻媒体等各种平台对公共事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建议、批评。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基本形式之一, 也是一种监督行为, 该监督行为是宪法赋予了公民言论自由权、批评建议权等公民权利之后所派生的。然而在舆论监督中, 由于媒体的特点, 媒体舆论监督在各种监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简单地说, 所谓舆论监督, 就是指以媒体为主要形式的、通过舆论的影响力对各种社会违法违纪的行为, 尤其是国家公职人员的渎职、违法和腐败行为所进行的揭发与抨击。①

(二) 司法独立概述

在我国, 司法独立主要指的是法官审判权的独立。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 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则体现于此, 同时也是司法公正的基础要素, 也是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宪法依据, 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表明了:在我国, 国家的审判机关是人民法院, 法院才是行使审判权的唯一主体。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 不受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法律才是人民法院所要考虑的因素, 其他非法律因素不得对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形成不当影响。人民法院审判独立原则包括了两个基本内容:一是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即法院独立, 也就是法院独立于其他机构;二是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即法官独立, 也就是法官在代表司法机关就具体案件行使司法审判权以及制作司法判决书的过程中, 只依据事实和法律, 不受其他非法干涉。法官的独立则要求法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坚定的法律信念, 在裁决案件的过程中只服从于法律, 而不受社会舆论等非法律事实以外的因素的影响。

二、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相互抵触的原因分析

(一) 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相互抵触的表现

司法独立表现在司法权的行使只服从于法律的权威而不受社会大众和政治权势的干扰, 社会大众的舆论不能进行非法的干扰而只能进行监督, 这才是舆论监督与司法权行使的最好状态。社会现实中, 社会舆论往往带着情绪化, 若将这种情绪化的舆论在司法权的行使过程中当作基础的话, 这势必会影响司法权的正确行使。在立法中, 作为立法者要考虑到舆论所代表的民意, 此外, 在法律实施层面, 广大民众作为法律实施的对象, 同时也作为法律实施监督者的身份, 因此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也要考虑舆论所代表的民意。但是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不能以情绪化的民意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不难发现, 在实际操作中, 一方面, 舆论也常常成为法官审判案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媒体的报道会对裁判者造成较大影响, 使得法庭难以做到冷静审视、独立审判。而另一方面, 舆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司法机关所要摆脱的, 这就造成了在现实中司法机关对合法的媒体舆论监督设置了重重障碍。

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相互抵触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舆论监督干扰了司法权的独立行使。在现实中, 司法公正会受到不当舆论监督的干扰。第一, 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会受到不当舆论监督的干扰。现代社会纷繁复杂, 真伪难辨的信息太多, 这可能会扰乱法官审视案件的思维, 造成误判。首先, 法官对案件事实的判断可能会受媒体报到的影响, 把媒体对案件的评论吸收到案件的理解与裁判中, 进而影响司法公正。其次, 现实中, 因为媒体的“紧追不舍”, 这很有可能让领导对该案件做出指示或批示, 结果可想而知, 法官在审案时受到来自行政权力的压力, 易造成法官断案失去最初的理性, 影响司法公正。最后, 在案件审理前, 媒体的事先报道和不当评论会让社会舆论对案件有了预判, 媒体大多不是法律专业机构且其难以做到对案件的熟悉, 给出的预判往往难以接近真实的案情, 反而会影响法官审判案件。第二, 法院尊严以及司法权威受到不当舆论监督的侵害。司法机关作为中立的法律专门机关, 其活动是髙度技术化和专门化的, 司法独立依靠成熟的制度作为保障。媒体为了博取大众的眼球, 谋求自身的利益, 随意定性尚未判决的案件, 将复杂难断的法律问题仅从道德上进行评价。这使得民众对案件在审判之前就形成该怎样判的想法, 如果案件的审判结果与民众预判的有所出入, 就会质疑司法机关的权威性, 认为判决不公。媒体就会通过抨击此现象来误导民众。在这样的情况下, 会加剧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 会危及司法的权威性。

二是司法机关对社会舆论监督的抵触。一方面, 司法独立受到了不当舆论监督的干扰, 不当的舆论监督同时也妨碍司法公正, 破坏了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 司法机关也会为新闻媒体的正常采访设置一些障碍, 使得舆论监督与司法权的行使产生不和谐的情况。司法机关抵触舆论监督, 通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 法院对媒体正常合法的采访设置严苛的条件, 妨碍必要的舆论监督。一般而言, 公开审理的案件, 公民可通过必要的身份登记和身份确认, 持有效身份证件就可以旁听庭审。由此, 新闻记者自然可以旁听庭审。现实中, 记者进入法庭旁听庭审往往被法院以各种理由拒之门外。其二, 法院的审判呈现出不完全公开的特点。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公开审判, 除法律规定不宜公开的外,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都应公开进行。且不论案件审判是否公开, 审判的结果一律公开。在司法实践中, 本应公开审判的案件却被法院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当作不应公开的案件处理, 不公开审判案件, 舆论监督就无从谈起。法院不公开审理, 可能是担心来自外界过多的干扰, 力求司法独立。但这样做的话, 不仅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而且排斥了舆论的监督。

(二) 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抵触原因分析

1. 舆论监督与司法活动呈现出不同特点。

舆论监督与司法活动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决定了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具有天然的抵触性。首先, 舆论监督与司法活动在认定事实上呈现出的差异化是显而易见的。新闻媒体报道出的事实一般都是从当事人那里得到的信息, 往往难以全面概括整个案件, 无法得到证据的印证;法院审判案件需要的事实, 都是需要确凿的证据予以支持的、能够对案件审判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实。其次, 在描述事实上也在一些差异。媒体为了吸引民众的眼球, 往往运用较夸张和充满浓烈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报道案件事实, 选取吸引观众但不一定真实的事实, 这样就容易误导社会大众, 形成对当事人不利的舆论;相比较而言, 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上关注更多的是法律性和公正性。最后, 两者评价的标准存在差异。新闻舆论大多按照社会道德观念来进行评价;而司法活动坚持的准则为以法律为准绳。

2. 缺乏完善的司法体制。

(1) 司法权的行使没有真正实现独立性。司法实践中, 司法独立被视为司法活动基本原则之一。法律上虽然明文规定我国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 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个人的干涉, 但是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司法权的独立行使往往受到各方的干扰。首先, 在中国目前的权力机制运行中, 行政机关在财政配置和人员配备上对司法机关有着特殊的制约性, 使得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难以做到不受行政权力的干扰, 同一级政府也会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来要求司法机关。并且在中国现行体制下, 司法权往往成为配合行政权行使的工具, 使得司法权在独立于行政权的道路上阻力重重。其次, 在司法机关内部的监督上, 以法院为例来说明, 上级法院干涉下级法院审判案件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了上下级法院在审判职责上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但在司法实践中, 上级法院干涉下级法院审判案件也不在少数, 下级法院往往也向上级法院请示案件的审理, 并以此作为断案的直接依据。综上所述, 虽然我国法律强调司法权独立行使的重要性, 法学界的学者也在呼吁重视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不受干扰地独立行使司法权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 情况不是很乐观。司法权的行使没有真正实现独立性造成的结果是引入外来的力量进行监督的必要, 但也往往给不当舆论监督对司法活动进行干扰提供了平台。

(2) 司法权缺失法定监督。权力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运行过程中要受到制约和监督, 但在实际操作中, 司法权的行使缺失法定的有效监督。法定监督在诸多的监督手段中是最为可靠和有效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相互制衡成为对司法权进行法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公检法是一体的, 法律赋予人大的法定监督权在司法实践中并没有完整地实现。法律明确规定下级法院的工作要接受上级法院的指导, 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即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越多, 法官独立审判的权限越小, 这将进一步危及司法独立和公正。而徇私枉法、徇情枉法等司法腐败现象会在法定监督缺失的情况下发生。如果通过司法途径不能获得公正, 那么民众就会转而寻求媒体舆论的帮助, 由此就会产生不当舆论监督干扰司法活动的情况。

3. 舆论监督自身的不完善。

(1) 法律对舆论监督没有发挥好规范作用。现实中, 媒体的生存压力很大,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且我国法律对舆论监督没有发挥好规范作用, 这样的情况下, 媒体往往热衷于对一些案件事实还没有清晰或还未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加以报道, 并且在报道时用带有浓烈感情色彩的语言过分夸大事实, 媒体更多的是关注是否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但是这些报道使那些不明真相的公众情绪激化, 出现舆论一边倒, 使法院在审判时倍感压力, 从而使法官在审判时不得不屈从于强大的舆论压力。长此以往, 不仅公众对法院的权威产生不信任, 而且法官在审理和裁决案件的过程中的积极性受到较大打击, 最终将影响中国法治的建设和发展。

(2) 舆论监督主体法律知识的匮乏。依法治国方针政策的推行, 依法治国理念也渐渐深入人心, 但由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地区差距大, 我国社会公众的整体法律素养还偏低。我们要认识到, 舆论监督的主体实际上是社会公众, 网络和大众传媒只是社会公众表达观点想法的平台。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 有时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冲突的, 甚至同是法律价值的自由与秩序也是相互冲突的, 而广大公众关注的焦点普遍集中在道德标准上, 民众一味地关注自由就会忽视法律秩序的价值, 所以往往造成法院的判决会因为民众舆论的压力而出现不公正的判决。舆论监督主体法律知识的匮乏形成的干扰会破坏司法活动的正常秩序。

三、平衡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是当代法学领域比较重要的一对关系, 也体现出当前我国的民众对法院判决公正性的怀疑。舆论监督发挥得当, 有利于保障司法权的公正行使, 当然又要避免不当舆论监督妨碍司法权的独立行使。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平衡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一) 建立健全关于舆论监督的法律规范

当前中国的现实情况下, 舆论监督的法律规范还比较缺乏, 所以对新闻舆论的监督也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这些新闻媒体在利益的驱动下, 为追求关注度, 用些较夸张的语言来描述案件案情, 对法官公正断案造成了舆论方面的压力。这显示出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媒体立法还比较落后, 无法遏制上述问题的发生, 保证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受舆论压力的影响。因此, 要达到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良性互动和平衡, 首先得加强新闻媒体领域的立法, 明确媒体舆论监督司法的界限和内容, 使舆论监督有法可依, 也让不当舆论监督受到法律规制。加强舆论监督的立法, 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事项:一方面, 在不涉及国家机密、公民个人隐私的情况下, 让司法活动依法接受社会公众舆论的监督;另一方面, 也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规范舆论监督, 明确舆论监督的范围和内容, 防止不当舆论监督对司法权独立行使的侵害。

(二) 加强司法机关自身队伍建设

平衡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内在地要求司法机关要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 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时要依法接受舆论的监督, 抛开之前对媒体舆论的成见, 必须认识到合法适当的舆论监督是保障司法权公正行使的重要一环。第二, 民众更易受到媒体舆论的引导也体现出民众对我国司法公信力的质疑, 因此, 司法权的行使要严格遵守法律实体法和法律程序法, 提升司法公信力, 同时尽量考虑到合理性, 防止激化民间矛盾。最后, 司法机关应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在判决结果公布之前, 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案件及时通过官方途径给以全面的回应, 让民众充分地行使言论自由权。在不涉及国家机密、公民个人隐私和不影响案件审判的情况下, 实事求是地公布案件的相关进展。在判决结果公布之后, 通过官方网站及时地发布, 对民众的质疑给予全面答疑。

(三) 在保证司法独立的前提下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司法独立是重要的法律原则, 在法律运行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这个原则, 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也必须在保证司法独立的前提下进行。不可否认的是, 媒体舆论在防止司法腐败等现象的发生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保障司法权公正行使的重要作用难以替代,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闻媒体的报道因各种原因无法做到全面性, 其局限性也较明显。分析社会舆论监督的利弊, 我们还应看到它积极的一面, 为社会舆论监督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①对于那些客观公正、基本符合案件事实的新闻报道, 司法机关应该对其保持宽容, 允许其健康良性发展。

(四) 加强司法与传媒的沟通

新闻媒体与法院需要加强沟通, 通过各种措施积极应对审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关键在于两者应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己任, 避免相互冲突。对公众关注度较高的案件, 司法机关及时通过官方途径对公众的讯问进行全面的回应, 对公众合理的建议也应积极吸收, 当然这个过程中司法权的独立行使不应受到不当舆论监督的干扰。作为社会公众表达观点想法的平台, 媒体的报道评论应受到司法机关的重视。媒体也要实事求是地对案件事实加以报道, 防止对法官独立审判的不当干扰。总之, 加强司法与传媒的沟通是平衡两者关系的重要一环。

摘要: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言论自由权、批评建议权和知情权等基本权利。传媒是公众行使言论自由、进行舆论监督的平台。而司法独立作为一项现代法治国家广泛认可和确立的基本法律原则, 需要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随着审判公开制度的不断落实, 舆论对司法的监督也不断深入, 舆论监督对防止司法腐败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但同时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舆论干扰司法独立、公正的情况。因此, 如何处理好司法独立和舆论监督的关系在当前形势下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此试图从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这两者相互干扰的原因分析入手, 进一步阐述如何平衡好二者关系。

关键词:舆论监督,司法独立,平衡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渊.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法理分析[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6 (1) .

[3]李咏.媒体与法院的紧张与冲突——制度与理念的再分析[J].中外法学, 2001 (2) .

[4]王守贵.论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

[5]贺卫方.法院如何独立于媒体影响[N].中国妇女报, 2005-01-18.

上一篇:矿井救护应急演练计划下一篇:招聘信息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