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学校优秀毕业生实习与名企对接制度

2024-04-10

7学校优秀毕业生实习与名企对接制度(共3篇)

篇1:7学校优秀毕业生实习与名企对接制度

济南市历城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名学生(优秀毕业生)实习就业与名企对接制度

为落实中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近年来,我校围绕“一专多能,零距离上岗”这一培养目标,找准“名企业文化渗透”这一突破口,提出“融名企文化,铸名校底蕴”的口号,成功地对学生进行了择业教育、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一、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学校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结合个人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和确定学习计划、行动方案。实施办法:

1、学校组织学生参观著名企业,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文化

在学生入学后,学校组织学生到各相关专业的企业进行参观。使学生体验员工在一线的工作和企业运作的情况,亲身感受企业的管理文化。

2、开设职业规划指导的相关课程

学校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创业与成才之路》、《职业生涯设计与潜能开发》、《心理自测》等课程,通过扎实的就业指导教育,促进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心理素质,练就过硬专业本领。

3、举办“我的未来职业之路”报告会

实训处每年请三至四位嘉宾给学生作报告。为在校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参照系和指导意见。

二、优秀毕业生条件及办理程序

为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学校决定对优秀毕业生在实习条件和程序上与著名企业单位作出相关规定。具体细则如下:

1、优秀毕业生条件

(1)在校表现优秀,没有受过处分,取得足够的德育分,所有应交费用已交齐。

(2)修满规定学分,取得相应专业技能证书,实习成绩良好。

(3)在技能大赛中获得市级一等奖以荣誉称号。

2、办理程序

(1)培训处在学生离校前对其进行安全及用工纪律等方面的教育。

(2)学生在班主任处领“申请表和审批表”填写。

(3)提交“申请表和审批表”、技能证书和身份证复印件、接收单位证明和就业合同(协议)。

(4)招生与就业办公室与学生及家长签订学生安全责任书。

(5)学生领取实习鉴定表,实习结束后填写好交回学校。

三、借鉴名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有职教特色的学校制度文化,培养名学生。

学校根据职校办学特点和培养目标,借鉴名企业的先进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

1.学习名企业《员工手册》

政教处在每一届新生入学时,都对学生进行题为“今天学校对你的要求,就是明天企业对你的要求”的教育。

学校为学生发放一著名企业的《员工手册》,组织每年一场的“我们离企业管理还有多远”的大讨论。

2.参照企业制度制订校纪校规

学校保持与企业和就业毕业生的沟通联系,了解企业制度的改进和演变,修订校规,贴近社会和企业要求。

3.班级管理突出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文化建设

班级管理的核心是班级文化建设,不同的班级开设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专业在企业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也有所不同。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也应该引进企业文化,既要体现专业性,又要体现该专业的企业文化特色。

4、利用名企的深厚文化资源,创新德育品牌特色

“名校+名企”,是我校新时期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强强联合出“名班”,“名班”示范促发展。利用名企业的的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技术资源,全面

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有高尚职业道德修养的技能型人才。在校园文化与名企文化的双重熏陶下,毕业生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

四、名学生(优秀毕业生)实习与就业对接名企

1.名企文化熏陶下,各重点专业都有“名学生”培养任务。

能进入与名企业实习与就业的这些学生,都是从相关专业班当中筛选出来的技能、品德等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些班级在企业文化熏陶下,成为本专业、本校甚至本区的“名班”。经过各种日常训练和全省、全国性大赛的磨砺,已经成为真正能达到“零距离上岗”要求的优秀毕业生。

2.“名学生”(优秀毕业生)对接名企的强大的示范辐射作用

“名学生”(优秀毕业生)与名企签定就业就业协议,定岗位、定薪酬、定待遇,通过名生对接名企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班级文化的发展,丰富职业教育的内涵。毕业生素质的提高必将让企业更愿意接纳历城二职专学校的毕业生作为自己的员工,提高学校的就业含金量。

2009年10月

篇2:7学校优秀毕业生实习与名企对接制度

大学生实习,是指高校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或者说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向职场人士转变的准备阶段,区别于通常所说的勤工俭学,是作为就业前的一种特殊培训形式,验证自己的职业抉择、找到自身职业差距,累积工作经验的最好途径。

目前的《劳动法》以及《劳动合同法》保护的是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实习大学生只有在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形成实际劳动关系后,才能按照相关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现在社会中大部分的实习,要么没有签订协议,要么签订的协议不规范,实习劳动中产生争议时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实习大学生被用人单位盘剥、克扣工资、发生工伤、医疗等事故后得不到及时救济和赔偿的案例层出不穷,在这个法律管理的“真空地带”,在多方呼吁要积极探索与构建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保障体系的趋势推动下,《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见习条例》(下称《条例》)应运而生,这部在全国首个以立法形式出台的高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见习条例,为规范高校学生实习,促进大学生就业,并结合广东省实际,在2010年3月1日起实施。《条例》把实习大学生定位在一个特殊的法律主体,以立法的形式切实保障大学生实习,解决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当务之急,为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然而,该《条例》是否能从根本上改变实习大学生劳动权益受损的现状,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证实。

1 实习大学生合法劳动权益难以维护的主要原因

1.1 大学实习生的劳动者身份很难认定,与用人单位之间难以建立劳动关系

由于实习大学生的主要身份还是学生,与学校还存在教学关系,处于尚未毕业的状态。虽然现在社会上有用人单位不需要毕业生的档案和与身份有关的证明材料,但签订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基本都是以大学生已毕业为前提的,实习大学生还未毕业,没有毕业证,无法证明其毕业身份,所以用人单位难以与实习大学生建立劳动关系。没有建立劳动关系,自然得不到劳动相关法律的保护。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这就是说,需要同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才能成为受到《劳动合同法》的保护,而实习生既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也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中所称的“职工”,所以也不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获得救济。

没有法律上认可的劳动者身份,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遭受到工资或工时等方面的侵权行为时,无法获得工会的帮助,更不用说实习期间的劳动补助、特殊贡献和成果、独创的工业产权等合法权益的保护。此外,实习生大学生也不能享受劳动基准制度的保护。

1.2 相关法律保护依据缺失,实习期间劳动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我国目前无论是在教育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还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方面,都没有对实习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劳动权益保护做出明文规定。

原劳动部颁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61条曾经规定了到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实习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发生伤亡事故的,可以参照本办法的有关待遇标准,由当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发给一次性待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向有关学校和企业收取保险费用。但后来国务院2003年4月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将该条完全否定,至今没有另外作出规定。

通常情况下,实习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只能定位在一般的民事雇佣关系。实习大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产生的劳务纠纷只能按照一般民事纠纷来处理,适用的是《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双方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实习单位对实习大学生的人身损害承担的是侵权民事责任。

1.3 实习大学生缺乏自我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某招聘网站针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57%的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首先是看其实习的经历和表现。实习经历丰富的学生是性价比相对较高,适应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有越多的实习经历,求职的成功几率越大。

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大环境下,实习的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就业,想要获得一个好的实习机会变得越来越难。高校扩招,企业“僧多肉少”,在这种一岗难求的情形下,大学生一心只想抢抓实习参与权的求职心理压力过大,地位处于弱势,导致多数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尚未享有相关基本待遇,有的实习单位甚至还要求实习生所在学校必须向其交纳一定的费用,对此,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只能被动接受。有些学生家长甚至表示,愿意支付给企业实习期资源损耗费用,即使是“倒贴钱”也要让子女去实习。

实习过程中,大多数被侵权的实习大学生都是因为缺乏社会经验、自我法律保护意识薄弱或者“怕麻烦”而被当成了廉价劳动力,甚至受到人身伤害。很多实习生都在抱怨自己做的事比正式员工的工作量大而实习工资却不对等,自己的劳动没有得到相对应回报的同时,又找不到适合的保护机制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实习生受到侵害后,一方面,不能依据劳动相关法律来对用人单位提起劳动争议仲裁;另一方面,由于实习属于高校内部管理行为的性质,不能对高校提起行政诉讼。实习大学生劳动权益的自我保护陷入两难。

2 现行实习《条例》的进步意义和作用的有限性分析

2.1 进步性

广东省于2010年3月1日起施行《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这种以法规形式对高校学生实习作出规定,在全国尚属首例。

对于实习大学生,《条例》主要本着学校组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原则,突出了学校的组织责任和全社会保障学生实习的责任,且将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由先前的社会责任上升为一种法律义务。《条例》明确了保障学生实习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必须”接收实习生,并发放报酬。在此过程中,政府将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对实习基地、企业单位等进行扶持和奖励。政府为企事业单位缓解用人过程中的经济压力,激发了企事业单位接收实习大学生的热情和动力,一方面,防止了实习单位把招聘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学校从通过组织学生实习中牟利,从而导致学生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等现象发生;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政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诚意和决心。

在大学生毕业工作包分配转为现在的双向选择制度后,对于学校方,只负责批量生产大学生而不负责其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高校的就业率成为其一种荣誉而非责任。对于企业方,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节约成本,占领市场,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用人单位便在错误的价值导向下,利用实习生求职心切的弱点,把实习大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来盘剥。而今《条例》规定,国家机关、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应当按照在职职工的一定比例接收学生实习,同时学校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学经费用于学生实习,且要动用一定的资金甚至安排专项经费来帮助大学生解决实习难的问题。这些规定调整了高校仅仅作为大学生培养机构的被动姿态,让其更积极、更务实地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空喊口号。《条例》另一项突破性的规定是: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实习基地和实习学生应当签订三方实习协议,实习单位应当按照同岗位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向学生支付实习报酬或给予实习补助。《条例》的这项重要规定修正了过去弱化实习协议签订程序,以立法的形式极大地填补了实习大学生在受到侵害后无据可依的法律空缺,切实保护了实习大学生在参加实习前及实习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2.2 有限性

首先,《条例》没有就大学生的特殊劳动者身份作出明确定位。《条例》所称实习,是指高等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强调实习是与教学相关的活动,是一种学习的延伸,没有突出实习大学生作为一种劳动力资源,具有其劳动性这一特点,也没有对实习大学生是否具有劳动者身份作出规定。现今高校实习形式的多样化已导致大学生实习期身份发生变化,由传统实习模式下单一的学习者转变为企业岗位上的工作者或者企业试用期的员工,这就使实习大学生可能具有劳动者的身份。笔者看来,只有对实习大学生作为特殊劳动者这一身份加以明确,才能涉及之后实习期间的劳动权益保护,否则法律规定仍旧会像一纸空文,在实习生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找不到任何相关依据。

其次,虽然《条例》对实习的过程做出了很多正面的规定,比如第二十一条,规定实习单位应当履行以下职责: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必要的实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实习环境;根据实习要求,选派有经验的实习指导人员;对学生进行安全培训和技能培训等。此外,第六章法律责任也对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行为规定了一些不作为的义务,但是,对于企业使用实习大学生过程中的严重劳动侵权,《条例》依旧没有明确法律责任。可以说,《条例》只保证了大学生有实习及与获得实习经验相关的权利,而淡化了用人单位在实习生劳动权益受到严重侵害后责任当如何承担的问题。

再次,实习大学生受到劳动权益侵害后的救济途径不明确。相比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后可以申请劳动争议仲裁而言,实习大学生在受到侵害后的救济环节几乎处于空白,只能向学校报告,由学校及时对有关问题和侵权单位进行协调处理。这样一来,实习生与用人单位的劳动权益纠纷转嫁到两个单位之间的协商,实习生在此时作为不适格的劳动当事人无法主动运用法律来对自身进行维权,只能被动地等待学校的处理意见,或最终还是回到过去的民事侵权解决办法中,寻求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来解决劳动权益侵害的问题。

3 结语

我们说,一部新法的出台总是具有其进步意义的,《条例》的颁布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实习大学生的权益,推进了构建发展和谐稳定社会关系的进程,但新法也犹如一个过滤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立法水平的提高还有许多亟需完善的地方。在法律方面,应尽快出台与《条例》相关的配套法规、规章或法律解释,对实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加以规范,如实习生工伤保险制度的规范等,为实习生提供更多更全的法律保障。此外,根据实习种类的不同,也可考虑适当扩大相关劳动立法的适用范围,将某些类似于带薪实习和就业实习的实习行为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规范大学生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劳动纠纷,明确劳动权益保护措施以及劳动权益受到侵害后的有效救济途径。

总之,只有对大学生所享有的实习权、劳动权、社会保障权在现有的《条例》体系下不断完善,并在执行力上加以保障,才能真正全面实现大学生实习劳动权益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林嘉.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弋强.大学生实习期身份的法律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10).

[3]张燕,黄巧玲.实习大学生权益保障问题探讨[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

篇3:与企业对接:中职学校的必然选择

1.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纲要与政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软环境

软环境只是一个外在的推力,如若遇到皮球卡在四周封计自己未来的发展,形成对未来职业的积极心态和富有朝气、实事求是的就业观、发展观,帮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历程。

(1)认清自我。“原来我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现在学了职业生涯后不一样了,我自信了”、“其实我有些方面还是优秀的”、“我终于知道了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有更能成为更好的”。人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一旦发挥了自己的智慧的强点,智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可以取得惊人的成功。因此,中职生学会了解自己的个性,了解职业对个性的要求,不断地调适自己,使个性适应所学专业的需要,为确立职业目标做好前期准备。

(2)认清职业教育。“以前常听人说,考不上普通高中的人,才会读职业学校”、“不好好读书就只能读职业中专”、“读职业学校就是养养大,没有前途”、“我对职业学校很反感,但也无奈”、“现在我学习得很快乐,学校生活让我秀愉快”、“我从师姐师兄的事迹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什么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教育,是强化创业的教育,是贯穿终生的教育。

(3)规划职业生涯。到了高一年级第二学期,要求人人做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评比,展示优秀的生涯规划,推荐部分职业生涯设计参加全国中职生风采及长沙市职业生涯规划比赛,都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成绩。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把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专业技能等,充分考虑个人因素与职业要求的相匹,相匹程度越高,个人才能发挥得充分。职业生涯规划是追求最佳职业生涯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奋斗的设计过程,也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和设想过程。

2.为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工作探索了经验。通过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全方位、多渠道地规范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以职业生涯的设计和发展为抓手,改革职业学校德育的空洞和无效,为全面实施富有职教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为探索德育的实效性创设了平台。

(1)增强了德育的有效性。职业学校的德育的确有其特殊性,空洞的说教往往效果不明显,而企业、行业对职工有具体闭的硬环境中,这个外在的推力是起不到让皮球运动起来的效果的,关键是从上而下的政策务必落到实处,务必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在一个与国家兴衰、民族振兴、事业发展的历史高度上来,真正做到教育费附加中职业教育部分的经费不挪用、不截留,全额到位。主管企业的各级行政部门要大力宣传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让企业摆脱“我的三分地我做主”狭隘利己主义观念,从全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谋求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主管职业教育的各级行政部门更是责无旁贷,宣传职业教育,主动联系企业,帮学校拓宽就业渠道,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政府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职业教育的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务必把GDP、人们的幸福指数同老百姓的认同职业教育联系起来。在老百姓心中“学而优则仕”的历史观念还未淡化的情况下,政府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个工作时间长、难度大。

2.学校企业联姻,双方都要主动

作为企业,讲究成本和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事,一味追求利润或社会效应,轻则影响到企业的规模发展,重则影响到企业的生存,更谈不上企业走出地区,走出国界;学校关起门来办学,套用普高模式,不主动与企业对接,其后果是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根本适应不了企业的需求,到头来,学校的发展受阻,学校的生存也将面临危机。故学校应与企业对接,双方都的要求,因此对于中职生德育工作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起来,与企业、行业对员工素质要救济粮的现实结合起来,这样就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

(2)增添了德育的内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通过自我探索、自我追寻,自我调整,实现自我。学校的德育工作由单一单项转变成双向互动,由被动转变成主动,内容增加了,效果明显了。

3.为开发职业生涯教育校本课程进行了有益尝试。通过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开发了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理念,职业生涯规划为重点,形成科学而富有特色的职业生涯教育校本课程。

二、开展就业引导

据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5%以上。

统计数字明显,在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中,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占66.63%,从事个体经营和自主创业的占9.84%,升入上一线学校继续学习的占18.87%,与2003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抽校调查数据)相比较,2005年,中职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和自主创业的比例增幅较大,上升近4个百分点;而升入上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则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

各中等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工作。一是要加强对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把职业指导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二是要下大气力抓好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把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实习、实训环节对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作用;三是要特别重视创业教育,从中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在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同时,着力于创业能力的提高;四是要切实做好包括信息服务、组织服务及跟踪服务等在内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当代中职学生道德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滨江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熟

摘要:学生道德素质的缺失是中职类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诚信观念的流失,没有责任感和对前途对人生命运的悲观失望,中职学生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职学生道德素质缺失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GDP总量占世界经济份额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8年的7.3%,经济年均增长超过9%,位列美国和欧盟之后,已在世界排名第三,经济增长贡献率居世界首位。[1]这得益于我国快速发展的以技术为指导的工业化道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是,一大批以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为指导的职业院校也迅速兴起,仅常熟市就有四所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不相上下。每年向各地的开发区和企业输送着数以千计的技术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技术的创新与改革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我国大规模职业化教育的历史较短,各项管理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还不完善,教学方法不配套,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人才成为当前职业学校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就中职类学生道德素质缺失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要主动,都要有诚意。联姻成功的关键是找到对接口。对接口的动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所需人才或技工是职业学校正在培养的学生,专业对口,具有上岗就能使用的特点,至于上岗后暴露出来的问题,企业再进行培训。在这个起始阶段,企业不会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求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基于这一点,学校要加大实训力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尽量减少企业对员工的后续培训。

(2)国家关于学生到企业实习的鼓励政策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就是在土地流转、土地开发、税收和实习生人头经费等问题上优先考虑接纳实习生的企业。有了政策的支持,企业在考虑长远发展规划的时候自然会主动联系学校,从而产生良性互动,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3)职业学校的科研优势与创新能力是企业改变现状、实现腾飞的内在需求。科研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学校难以实现。学校借助企业的生产能力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不能一卖了之,最好的办法是把科研成果折合成股份参与企业生产与经营,指导企业生产并不断升级科研成果,努力实现企业学校相生共赢。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发展,离不开知识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学校作为知识经济的宝库,聚集了大量的科技资源、社会资源。利用好学校的优势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拓展企业市场份额,是企业走向成熟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4)良好的校园文化为企业接纳学生提供思想准备。注重细节,孕育企业文化是职业学校的一大特色。由于中职学生入校没有门槛,学生基础差,素质良莠不齐,通过学校整章建制,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素质,为就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是职业学校肩负的责任。企业到学校招工,环境将影响到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这一点,要实现“校企合作”,软件建设必须跟上来。

3. 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办有特色的职业学校,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学校办学要有特色,“术业有专攻”,专攻才能有作为,大而全的职业学校是办不好的。从青岛职业学校的发展轨迹来

一、中职类学生道德素质缺失的主要表现

众所周知,中职类学生的素质并不高,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学习成绩上,更多地表现在他们的道德素质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观念的流失

“诚信”是指诚实和守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但在某些学生身上,诚信流失的现象却非常严重。

1.说假话,做坏事不承认,欺骗老师和同学。

如部分男同学常常躲在厕所里或者在宿舍抽烟,有的同学在上课时吃零食,当你去管他时,如果他正巧不在抽烟、吃东西,就会百般抵赖,死不承认;表现在学习上,许多同学作业雷同,存在明显的抄袭现象,考试夹纸条,偷看他人试卷,年年都有同学因考试作弊而被取消成绩;有些同学损坏公物,却谎称自己不知道;有的几乎每个月都要向老师写保证,却屡屡照犯,等等,不仅让老师感到难堪,而且在同学中造成极坏的影响。

2.偷拿拐骗,在同学、老师和家长中失去信用。

这尤其表现在偷东西方面,在学生宿舍里,钱物被偷失现象经常发生,在老师追究的过程中,每个人又都表现得那么诚实可信,以致人人自畏,同学们之间出现信任危机;图书馆里,有许多精美的图页常会缺损;有些同学还结成小的利益集团,看,具有工科特点的就以工科为主,文科工科并举的学校很少见。以青岛电子学校为例,他们是一所工科类的职业学校,其专业就只有三大类:计算机、电子、电气。而电子技术应用、电气技术应用为山东省首批重点专业。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不愁企业不要,与海尔、海信、澳柯玛、朗讯等知名企业签订的用人协议,为学校的规模与效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由16所学校和24家企业成立的“青岛市电子信息教育集团”应运而生,他们共同探讨学生能力培养和实现学生的技能目标,大大缩短了学习和就业的距离。再以青岛黄海职业学院为例,这所学校把美国西点军校的管理理念纳入到学校管理,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让学生学会服从命令,恪尽职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先后与海尔、海信、澳柯玛、北海重工、中集集团实行“校企合作”,使学校有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有高素质的员工基地。他们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集团战略是实现学校企业双赢的宝典。

4. 未雨绸缪,做好职业教育的长远规划

花无百日红。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不断调整,职业学校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经济方式发生转变、经济结构出现调整后学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就业的衔接,单一的就业方式将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2008年,全国农林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9.02万人,专业萎缩明显。这一突出现象,有力地警示职业学校,市场是无情的,在紧扣市场需求,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过程中,准确把脉国家发展战略,紧跟世界发展潮流,立足学校的特长,把地区发展战略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之中,不断充实前沿科技技术与硬件设备,加强与外界交流,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物质文化交流,这样中职学校的发展才会光明,中职学校的规模才会壮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现场会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09.11.26.

上一篇:观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下一篇:在姐姐的影响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