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力量叫宽容作文

2024-04-27

有一种力量叫宽容作文(共10篇)

篇1:有一种力量叫宽容作文

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宽容的结果是使你在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所以我们应该寻找,并且得到宽容。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给别人一些空间,你会获得一片蓝天。让我们去寻找并拥有这片蓝天。

在我们寻找宽容的过程中,往往有些人得不到宽容。例如: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日益紧张,一旦有了金钱、地位、名誉等冲突。他们就将原本可以得到的宽容丢弃了。

在生活中没有宽容就犹如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涩难咽,失去宽容和理解,生命将变得没有乐趣,失去真正的风采。

宽容既不是人生的主角也不是人生的配角,宽容是一种实质存在的东西,只是你用心去寻找,它就在你身边。当然,宽容也不是无原则的,对穷凶极恶的歹徒、违法乱纪的恶人,就决不能宽容。

俗话说“有容乃大,能让为高。”就让我们拥有宽容的心灵吧!让我们用心去宽容更多的人,让我们人生的路越走越宽。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和谐。让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让我们伸出双手去宽容别人,去迎接明天的未来。

“天空是广阔的,而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能够为对方着想,能够对别人的错误加以谅解。我们的确应该具备宽容的良好修养。要想真正地做到宽容,还要能容忍比自己更强的人。因此,学会寻找宽容也是一种美德,我们不仅要学会宽容别人,也要学会宽容自己。

篇2:有一种力量叫宽容作文

自然万物,生灭轮回。在漫长的进化中,大自然唯独保存一个特点――宽容。它是一种力量,让花红柳绿,水清谷香。

是宽容的力量,是悬崖边青松的奋进。不叹感养分的缺乏,只是奋发努力的向上。它明白石崖对它耳语的歉意;它无视飞鸟对它矮小的嘲笑;它渴望土地远在天边的供给;它努力将根伸向四面八方。是宽容,是奋进,悬崖青松尤挺直,照得山谷照满光芒。

是宽容的力量,是树叶对枝头的依恋。不去想枝头因养分的缺乏而弃它而去,因为它明白枝的苦衷。翻飞而去的飘零,化作对枝头的别情依依;在天空的`仰望,成为它在生命中最后的一枝独舞。震天动地的归根一撼,满带着宽容,毫无怨恨。只让身体一点一点的风化成泥,成为对树的悲情一歌。是宽容,是飘零,依恋不舍,奉献己身。

是宽容的力量,是花儿对泥土的痴情。自古红颜多薄命,花儿在争奇斗妍的时期后,无奈的凋零。无人看视,无人管,它不把这怨恨之气撒在泥土之身上。只求宽容它所看视的万物,化作一种力量,让牺牲变的平淡无奇。毅然的倒下,任雨打风吹,即使身腐凋落,它也是淡然一笑。只因为宽容的力量让它不怕生死,淡然了命运。是宽容,是牺牲,红颜虽薄命,可宽容的一笑,却让它长命永久。

宽容,大度的表现。既然他人错已酿,何故自己向深究。是奋进,是飘零,是牺牲。无论他人的错误构成了怎样的后果,它们也只是淡然一笑,因为有一种力量让它们心灵升华,这种力量就是宽容。

篇3:有一种力量叫团结

我们学校的课余生活是十分丰富的, 每学期都会根据季节的特点组织一些活动, 跳长绳比赛就是其中一项, 它也已经是我们学校的传统活动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 这项运动其实并不好训练。当学生得知要比赛跳长绳的消息时, 有很多学生都要报名, 看着他们跃跃欲试、迫不及待的表情, 我真的不知如何挑选手。于是, 我把这个“难题”交给了班委会与体育委员, 让他们去解决。

一段练习时间过后, 孩子们就“解决方案”向我汇报, 别看这些“小豆丁”人小, 可还懂得用竞争机制选贤呢!选举的办法真好, 去年参加过的今年可以给别的同学参与机会, 主动放弃, 也就是说有20个人不参与竞争, 其余的同学一次往绳里跳, 根据跳的个数选出男生10个, 女生10个。听了孩子们的汇报, 我不禁有些佩服这些“小鬼”, 真是人小鬼大, 想得既周全又民主。

比赛终于要正式举行了, 我带领我的“孩儿们”去到比赛场地。不参加的同学都是拉拉队, 整齐地排成一列“观战”, 选手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做着热身。看着他们自信满满的表情我真的很欣慰, 因为这足以说明我在孩子们心中播种的“团结”的种子已经破土而出, 正茁壮成长呢!

比赛的哨声就要响起, 不知是谁的主意, 孩子们竟然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回班将小黑板举了出来, 上面写着:“四三班加油, 你们是最棒的!”旁边还画满了鲜花。在这么短的时间里, 孩子们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我不禁心潮澎湃, 被他们感动。

比赛紧张而激烈地进行着, 看着选手们个个累得快要支撑不住时, 班长带头大声喊道:“四三班———加油!四三班———加油!”别的孩子也跟着响应:“四三班——加油!四三班———加油!”加油声给了队员们力量, 孩子们竟然打破了平时训练的记录。22个人整整配合跳了43个。当跳完的那一刻, 孩子们都欢呼雀跃起来, 因为前几个班都没有我们班多。在孩子们心中, 我们班已然是卫冕冠军了。我也随他们的欢呼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其他几个班的比赛仍在继续, 班里的孩子随时紧张地关注着“战况”, 到处打听别的班跳了多少。就在这时, 当得知有一个班跳的居然比我们班多两个时, 孩子们顿时面露失望, 有的孩子居然抱头痛哭。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突变。是啊, 这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确实是个不小的打击。我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同时更为孩子们感到遗憾和惋惜。

“第一”的美梦被击碎了, 孩子们个个垂头丧气、静静地坐进班里, 今天的班级没有了往常的热闹, 寂静无比。有的孩子面无表情, 有的眼睛红红的, 有的在后悔自责……看着他们, 我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安慰他们。

时间仿佛凝固了, 我在思考着安慰孩子们的办法, 突然灵感顿来, 何不借此机会, 让孩子们写写自己此时的真情实感?于是, 我用温和的语气安慰他们, 在我的劝导下, 孩子们对已然是事实的结果也只能接受, 并将他们的感受记录了下来。

篇4:有一种怯懦叫宽容

宽容是一个美好的词,因而现在标榜宽容的人越来越多了。可是,究竟什么是宽容?怎样宽容?谁对谁宽容?许多人其实不甚了然,以为只要是宽容,就是什么都可以谅解,什么都不要追究。如果那样,宽容就变成了一个垃圾筐,成了藏污纳垢的代名词。

实际上,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的宽容,一开始并不针对世俗生活,而首先指的是宗教宽容。当基督教国家因为教义和礼拜形式而发生长时间流血斗争的时候,欧洲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如洛克等人,看出了基督教世界之所以战乱不断,并不是因为存在着各种不同教义,而是拒绝对各种不同教义实行宽容。因而,他们大胆提出,应当对各种教派实行宽容,首先应当把王权从教权中剥离出来。因为在他们看来,上帝之所以在地上设立公民政府,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公民的世俗利益,这些世俗利益包括生命、自由、财产以及附着在这些之上的房屋、土地和其他财物的占有权;而关于来世的事情,国王知道的并不比一个乞丐多。或者说,对于通往天国的道路,国王和妓女一样不熟悉。他不但无权指导别人,他自己也需要上帝来指导。“上帝的归于上帝,恺撒的归于恺撒”意思就是恺撒掌管今世幸福,而永生得救的权力只能属于上帝,而在永生得救的事情上,国王肯定不像我自己一样关心自己。因而,国王无权插手宗教事务,人们也并不能以国王参加哪个教会而判别教派的高低、教义的是非。

把这样一种宗教信念向下落实为世俗生活的准则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它主要表现为,对各种不同意见和生活方式的容忍和理解。人们在不侵害他人的前提下,可以自由行使各种天赋的与人为的权利,只要这些权利的行使不影响其他社会成员也享有同样完整的权利,法律便无权禁止。自己选择自己负责,就这样成了近世以来的文明通则。

宽容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它有个主体和对象的问题,也就是资格问题,不是谁想“宽”就能“宽”得了的。除了资格问题外,宽容还有个方法问题,即前提和条件的问题。前面我们说过,宽容的世俗准则就是对各种不同意见和生活方式的容忍和理解,但它有个条件,就是你的这种意见和生活方式,无论表达与行使都不得损害他人。可问题在于,假如有人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侵犯了他人的权利,还宽不宽容呢?假如宽容,又该怎样宽容呢?是应该依照“自己选择自己负责”的原则,追究损害者的法律责任呢,还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呢?作为受害者是应该本着既往不咎的原则,放弃一切要求赔偿和惩处的权利,还是应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一个公民社会里人之所以为人的起码尊严和权益呢?在坏人当道、恶人横行的社会里,一个公民在求告无门的情况下,是应该依照自然法的原则采取他认为合理的一切手段讨还公道呢,还是应该本着“一切朝前看”的原则,自认倒霉,主动承担一切后果,甚至像阿Q一样说声“儿子打老子”了事呢?

2007年 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一名叫赵承熙的韩国留学生,用两把手枪射杀了三十二位同校师生后举枪自尽。可在案发后社区为遇难者举办的守夜祈祷仪式上,他们点燃了三十三根蜡烛,为三十三个生命祈祷。其中一位牧师看着三十三根蜡烛说:“这里的每一根蜡烛都象征着一个生命,它们现在都很平静,我相信他们都在上帝那里得到了安息。当那位凶手在开枪的时候,我相信他的灵魂在地狱里,而此刻,我相信上帝也和他的灵魂在一起,他也是一个受伤的灵魂。”不仅如此,在校方举行的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三十三个,敲响的丧钟是三十三声,次日安放在校园草坪上的石灰岩纪念碑是三十三块,其中一块碑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 赵承熙”。赵的纪念碑旁边也放着鲜花和蜡烛,还有一些人留下了伤感的纸条。其中有两个纸条是这样写的:“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赵,你大大低估了我们的力量、勇气与关爱。你已伤了我们的心,但你并未伤了我们的灵魂。我们变得比从前更坚强更骄傲。我从未如此因身为弗吉尼亚理工学生而感到骄傲。最后,爱是永远流传的。艾琳”。

对于这种种做法,中国人感到很惊奇。一些人在文章中问自己,也是在问全体中国人:为什么我们只想到三十二而想不到三十三?那让我们惊讶和意外的三十三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我们只有三十二的悲伤经验,而没有三十三的悲伤经验?三十三究竟比三十二多出什么?

而许多中国人对美国人悼念凶手的做法并不陌生,十六年前中国人就领教过一回“爱义人,也爱不义人”的神圣传统。1991年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卢刚,开枪打死了包括自己导师在内的五人后饮弹自尽。然而,令中国人想不到的是,在案发后的第三天,受害人之一、副校长安妮·克黎利女士的家人,就通过媒体发表了一封致卢刚家人的公开信。信中称,卢的家人也是受害者,他们彼此应以宽容的态度分担悲伤。

老实说,在读了这样的文章后,我的内心首先感到的是一种震撼,一种前所未有的观念力量如雨后春风潜入我的意识深层,撼动着我固有的精神坚冰;但同时我也有种不安,担心这种忽略制度背景的描述,会给中国人一种误导:看哪!西方人也是不问青红皂白地原谅恶人的——毕竟中国是一个有着上千年相对主义传统的国度。

可事实上,无论是在2007年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还是1991年的爱荷华大学的校园枪击案中,凶手都已经死了。凶手死了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古老的“杀人抵命”原则得到了兑付,不过完成之手不在法院,而在上帝。上帝以凶手自杀的方式使社会正义在血案现场显现。即使凶手不死,以美国丝丝入扣的法律制度,开放透明的舆论监督,凶手也不可能逍遥法外,受害人和他们的家属也不可能得不到应有的赔偿。现在,就让我们以“小人之心”猜度一下:假如这两起校园枪击案的凶手没有死,不但没有死,而是好好地活在世界上,甚至每杀一次人都得到了单位的提拔、领导的重奖,而受害人及其家属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不但得不到来自政府的任何补偿,反而遭到有关部门的监控,甚至当受害人的家属到政府门口上访时,还被以“破坏治安罪”关进了大牢,美国人及其受害者的家属还会不会原谅凶手?

也就是说在美国人化敌为友、以德报怨的宽容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整体的制度文明和法治秩序在起作用。在那样一种高度完善的法治秩序和文明背景中,美国人根本用不着担心,法院会“吃了原告吃被告”,凶手会装病保外就医或干脆以行政处分代替惩处,舆论会遵从统一的口径假装什么也不知道。即使凶手已经死了,他们也不用担心,受害者是乡下人,命价只能以三折优惠。在这两个故事里,受害者的家属都没有提及法律责任,而没有提不等于不知道,倒恰好反映出在那样一个发达的制度文明和宪政框架内,一个受害的公民对他的政府以及民间各种救援组织寻求公正的信心,尤其是对那样一桩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命案来说,根本就用不着他来提醒。而在一个高度腐败的社会里,所有的权力都是穿一条裤子的。恶人可以通过行贿买通法官和警察,不法之徒可以利用掳掠来的钱财喂饱所有的官员和媒体,让他们噤声或暗中助力。受害人的冤屈和悲伤没有一个合理的渠道来申诉。他们啼哭,无人倾听;他们举哀,无人叹息;他们祈求,无人理睬。除了诉诸仇恨,他们不知道他们还能干什么?

这时,你不用跟我装逼,说这些人心中没有爱只有恨,不懂得“天父的光既照好人也照坏人”的道理。因为人性的弱点是,灾难离自己遥远时容易超凡脱俗,只有不幸降临到自己头上,才可能将心比心。没有一个人、一个民族是愿意轻松面对自己的罪行的。在恶人得不到惩处、受害者得不到抚慰的情况下,不用说宽容因不具备起码的条件得不到实现,即使真有一个“大度能容容尽天下难容之事”的人——像唐玄奘对待吃他的妖精那样——宽容也未必值得称道。因为社会正义在没有社会强制力的推动实现以前,宽容并不具备使作恶者自动警醒的魔力;反而会使他觉得受害者软弱可欺,作恶有利可图。既然“多行不义”不但不会“自毙”,反而会使他的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地发展,他干嘛不把“杀人放火”当成一个“经济增长点”来抓?

可见,宽容是离不开社会正义的;离开社会正义的宽容是软弱的,是自欺欺人的。这样一条原则不仅适用于世俗社会,甚至是在宽容的源头——宗教宽容里也得到了很好地体现。比如,在一个独立的教会里,人们出于对上帝的虔诚,可以宰杀小牛小羊甚至烧烤小牛小羊身上任何部位的肉以为献祭,只要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蒙上帝悦纳,小牛小羊又是自己家的,长官和他人就无权禁止;但如果有人别出心裁,认为牛羊献祭不时髦,他要以婴儿作为祭品——像古代中国以童男童女祭神一样——就万万使不得。因为这侵害了另一个人的生存权。那么,宽容与社会正义究竟何者更重要呢?我认为是社会正义。因为社会正义实现不了,宽容就无从谈起;而宽容实现不了,社会正义率先实现了,宽容就可以随着人们的信仰实践、文明程度的提高逐步解决。《圣经》上说:“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可见,不公不义直接影响的是人们的心灵。它使许多人的爱心绝望,不相信世界上还会有公义。如果把一个社会比作一条大江大河的话,不宽容污染的是水流,不公正则污染的是水源。

2005年6月21日,美国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大陪审团,对一宗四十一年前杀害三位民权工作者的历史遗案进行了重新审理。这个由九名白人陪审员和六名黑人陪审员组成的陪审团经过六个小时的密商,最终裁定:八十岁的三K党前领导人埃德加·雷·基伦涉嫌谋杀三位民权工作者的罪名成立。法院裁定他共犯有三项杀人罪,分别处以最高二十年的监禁,刑期累计为六十年。这意味着基伦除非活过一百四十岁,否则再也不可能活着走出监狱。

据报道,在这次庭审过程中,由于很多在1967年的庭审中作证的目击证人都已经死去,因此,法庭这次播放的是他们的录音。根据这些证人的录音,基伦当时不仅是当地三K党的主要负责人,而且还亲自策划了此案的所有过程及细节。

1964年,一个名叫“自由之夏”的计划在美国年轻人中广受欢迎,该计划号召年轻的志愿者前往美国种族主义最盛行的州开展民权活动。6月21日,两名白人大学生施沃纳和古德曼、与一名黑人大学生钱尼,应召来到密西西比州的纳什巴县。他们访问了黑人住宅区,查看了被三K党纵火焚烧的黑人教堂。可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当地的三K党盯上。下午三点多,他们准备启程返回的时候,该县长官助理塞西尔·布莱斯以超速行车为由把他们拦截下来。在警察局里,他们曾要求与外界通话,但遭到拒绝。可奇怪的是,在关押了整整八小时后,他们又出人意料地被宣布释放。可这一释放,人们就再也没有见到他们。

事后的调查表明,这一切都是三K党的欲擒故纵之术。布莱斯将他们拦截下来以后,立即报告了该县三K党头目埃德加·雷·基伦。基伦当时是一家锯木厂的老板,还兼职做传教士,在接到这个“令人激动”的消息后,立即召开了会议,制定暗杀计划,对购买橡胶手套、掩埋尸体、建立攻守同盟等都作了重要指示。在详细地交代完整个行动的细节后,这个美国三K党纳什巴县的头目调头前往殡仪馆去悼念一位去世的叔父,从而制造了一个不在案发现场的假象。

整个行动由布莱斯负责实施。在差不多已快开出该县地界的时候,钱尼等人的车被尾随而至的两辆汽车团团围住。他们被塞进了布莱斯的汽车,并被带到了不远处的一条偏僻小路上,一个叫罗伯茨的党员开枪射杀了他们。行凶后,他们将三人的尸体埋在了一个人工水坝的深处,并在上面堆了成吨重的泥土。尽管三K党党徒矢口否认杀害前曾殴打过他们,但在检查了遇难者从头到脚的伤势后,验尸官叹息说,只有铁链和棍棒才能将三位年轻人变得如此面目全非。除了飞机失事,在普通的刑事案件中,他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惨不忍睹的伤势。

当时的约翰逊政府对发生在密西西比的三位民权工作者“失踪案”极为重视,甚至出动了FBI和海军预备队参与搜寻,但由于当地居民不配合,四十四天后才找到了尸体。在掌握了来自三K党党内“线人”的线索后,警方雷霆出动,逮捕了所有参与谋杀的相关嫌疑人。但是,凶手并没有立即被绳之以法,原因在于密西西比州的检察官同情三K党,拒绝对嫌疑人提出指控。在拖了三年之久后,美国司法部于1967年对包括基伦、布莱斯在内的十九名涉案人员提出指控,但罪名并非谋杀或杀人,而是“侵犯三位民权工作者的民权”。2004年底,受害者的家属强烈要求该州正视历史污点,密西西比州于是再次成立了陪审团,重新审理四十年前发生的这场惊天悬案。2005年1月6日晚,基伦在家中被警方逮捕,而此时他已是一个八十岁的耄耋老人,这场谋杀案也已整整过去了四十一年。

尽管我在网上早已知道了这条消息,可宣判那一天,当我在电视上看见,老态龙钟的基伦戴着眼镜,鼻子里插着氧气管,面无表情地坐在轮椅上接受审讯时,我的内心仍然生出一种久违的庄严。一种对来自星空深处律法的敬畏,伴随着对人间正义孜孜追求的钦佩,使我几乎忘记了这是对一个病残老人的终身判决。尽管迟到的正义不算正义,可当这个和我们一样有妻子儿女、能跌倒、会撒谎的人企图通过隐瞒逃脱正义的惩罚时,上帝之鞭还是在他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赶上了他。要不是四十一年前那滩恶梦般的鲜血,这个前锯木厂的老板本来可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可现在他不得不在监狱里度过剩下的所有岁月。

与此案的审理差不多同时,世界各国都在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一个名叫西蒙·维森塔尔的九十七岁老人也于是年的9月20日,在自己的维也纳公寓中病逝。这个世界著名的“纳粹猎人”1908年出生于乌克兰,二战期间,他亲身经历过轮转十二个集中营的悲惨遭遇,最后在奥地利的毛特豪森集中营被美军解救。虽然他和妻子得以从集中营里逃生,但是他们所有的亲人都死了。战争结束后,作为不多的幸存者,维森塔尔开始了对纳粹战犯的持久追捕。几十年间,他跟踪调查了六千多起纳粹案件,其中一千一百名罪犯被绳之以法。正是他追踪到了长期逍遥法外的纳粹军官阿道夫·艾希曼,并将其情况通报给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最终让这个战争罪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他还发现了曾逮捕《安妮日记》的主人公、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的盖世太保卡尔·西尔伯鲍尔,让《安妮日记》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半个多世纪以来,围绕维森塔尔的工作争议很多。有的人很不理解:几十年过去了,许多纳粹逃犯都已是风烛残年,为何还要对他们穷追猛打?维森塔尔回答说,他追踪纳粹战犯的目的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正义;并说他现在已经不被自己内心关于宽容和仇恨的矛盾所煎熬。他明白要避免历史重演的唯一途径就是铭记历史,他比活着的任何人都明白忘记历史的危险。

德国总理施罗德曾在一个公开场合说:“对于纳粹暴行,德国负有道义和政治责任来铭记这段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现实而负责任的态度,通过反思历史和战争赔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从而走出了耻辱,走进了文明。1958年11月,德国成立了“追查纳粹罪行总部”,开始对数以万计的案件进行调查。据统计,截止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德国共进行了九百多次对纳粹分子的审判。每有线索,检察机构就锲而不舍地追查,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尤其可贵的是,德国对二战的反思并没有停留在认罪、忏悔和道歉上,对战争赔偿也毫不含糊,先后向波兰、俄罗斯、原捷克斯洛伐克等受害国家和犹太人进行了巨额赔偿。到2002年,德国赔偿金额达到了一千零四十亿美元,它每年还继续向十万受害者支付六点二四亿美元的养老金。

反对追究历史罪恶,永远标榜宽容大旗,当然可以使自己免受指责,处于“永远不败”的道德高位。可是它对解决问题有什么益处呢?我认为,除了表明提倡者和某些犬儒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私与冷漠外,没有任何用处。道理很简单:这个世界还没有文明到可以用道德感化解决一切问题的程度;否则,三K党和纳粹就用不着逃至深山、潜至平原了,面对全世界几十年的舆论攻心,早应该自动向政府和各国追查战犯的组织投诚了。实际上,即使在欧美一些具有深厚人道主义传统的国家,人们对自己的罪行也并不是能够愉快地接受。人性的弱点是,当一种罪孽可以藏匿而且能够逃脱惩罚时,他就不愿意坦然迎对。恶意害怕被揭露,正如善意渴望被发现一样。

二战结束后,对参与大屠杀的纳粹分子共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审判。第一次是纽伦堡审判,第二次是1947年波兰的克拉科夫审判,第三次就是1963年12月的法兰克福审判,而一些直接参与了屠杀和指挥的纳粹之所以能在前两次的审判中逃脱惩罚,理由就是:我们是下级,不得不执行上级的命令。因而,在1963年的法兰克福审判刚开始的时候,这些被带上法庭的前党卫军军官们没有一个不是趾高气扬、神气活现的,但随着审判的深入,幸存者对悲惨遭遇的陈述、对奥斯维辛屠杀的控诉,使法官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尽管纳粹分子还是在法庭上为自己狡辩,但在不断呈堂的证据面前他们最终也不得不低下了头。

德国人在总结这次审判时认为,他们追究的不是这些党卫军军官们在杀人前的心理活动,而是杀人后个人应负的责任。在他们看来,不管是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人都不能杀人。一旦杀了,个人就应当永远对此负责。不用说你是执行上级命令,就是全国人民商量好,一起出去谋杀,谋杀还是谋杀,而对谋杀罪的起诉没有时效限制。哪怕你是七老八十,哪怕你已病瘫在床。不能走路,可以坐着轮椅来;不能呼吸,可以插着氧气管来。对一个个体生命来说,这看上去有点残酷,但对整个社会的正义来说,又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一个社会如果连杀人都可以不追究的话,那么,其他犯罪就更有理由姑息了。

中国人喜欢讲“恕道”,但我怀疑这种没有信仰根基的宽恕背后掩盖的是阿Q式的“儿子打老子”似的怯懦。什么“宰相肚里能撑船”,什么“相逢一笑泯恩仇”,全是自欺欺人的鬼话!恩就是恩,仇就是仇,如果相逢一笑就能泯了的话,还要法院干什么?但如果说“泯不了”的话,势必就要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事情就麻烦了,于是干脆眼睛一闭,说一声“大人不记小人过”,万事大吉。可是小人怎样了呢?因为知道大人“不记”,所以他常常在“过”,于是中国社会就陷入了一种永远的“君子斗不过小人”、“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怪圈。

远的如秦始皇坑儒、迫害孟姜女的故实暂且不提,单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历史陈狱有几件得到了清理?在……反右、文革,以及其后历次运动中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污人清白、淫人妻女、占人钱财、揭人隐私的闯将、先锋,有几个得到了惩处?相反,当我们在各种文献、报道中自觉地为他们讳去姓名,用×××代替时,我们何尝意识到这是在助纣为虐?当我们兴高采烈地以“过去的事情一风吹”、“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一切向前看”等莫名其妙的指令书写历史时,我们何尝意识到这是把化解仇恨的任务推给了下一代?我们不想诉诸仇恨,更不想诉诸暴力,但我们要求杀人者、吃人者承担起码的责任,这算不算不宽容?

与这种“一风吹”政策相反的,是西方人不遗余力地寻求司法公正。寻求司法公正的目的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正义;寻求正义的目的也不仅是为受害者讨还公道,更重要的是为了警示没有犯罪、也没有受害的人。尽管这可能让一些人——比如犯罪者的家属——付出沉重的代价,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对一个社会来说,假如罪恶不予追究的话,那么,它所带来的恐惧就不会一日消除;而恐惧和仇恨是一对孪生兄弟,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仇恨的种子就随时会生根发芽。因而,一个具有基督之爱的人,也主张惩罚犯罪,原因是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不过在惩罚犯罪的时候,不应带着巨大的仇恨和快乐,而应带着巨大的悲伤和怜悯情绪。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自己也可能会犯罪。

对犯罪者来说,犯罪的是人,而不是生命。就生命而言,他和我们一样蒙受了上帝的恩光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有爱恨,会嫉妒,脆弱得像一根芦苇。现在因为撒旦的诱惑他坠入了犯罪的深渊,社会不得不动用强制力量惩罚他,甚至终止他在陆地上的生命;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件令人痛惜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从这种不幸的惩处中获得一种悲剧性告诫,而不应幸灾乐祸。因为仇恨只能生出更多的仇恨,就像秃鹰养育秃鹰、狗生出更多的狗一样。

在这样一种化恨为爱的惩处中,受害者及其家属从这种罪犯受到惩罚、损害得到赔偿的正义行动中获得了信心和力量;犯罪者及其家属以自己支付的代价赢得了救赎,换回了社会对自己及其家人的重新信任;没有犯罪、也没有受害的人从这种司法实践中汲取了教益,知道了我们自己也随时有可能因为贪婪、自私、爱欲、狂悖跌入犯罪的深渊,就像我们亲眼目睹的那样,从而变得更为警醒。因此,就结果而言,这不仅是一个人或一家人的胜利,而是所有人的胜利;不仅是犯罪者和受害人走进了阳光,而是所有的人都走进了阳光。

中国人因为长期处于人治社会,所以不大相信或懂得司法公正,——实际上即使是“司法”也很难“公正”。“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现实,所以中国人总结了一套应对不公、不平的办法,其要诀就是以假想的胜利代替失败。具体做法是,面对恶人的挑战时,不是奋勇出击,而是取消主体性,扑灭本身的自卫意识;无法实现个人目标时,用否认目标的价值来证明自己的高迈,其形象代言人就是土谷祠的阿Q先生。鲁迅之后,文人雅士们面对灾难和黑暗不大好意思说“儿子打老子”了,但在“大丈夫能屈能伸”、“识时务者为俊杰”、“小不忍则乱大谋”、“退一步则海阔天空”等处世宝典里,无一不隐藏着“精神胜利法”的影子。其中一句最具草根性的口头禅就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可是这些深通世故的“智慧老人”没有告诉我们:在仇恨没有消解、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情况下,除了忍气吞声,过去的怎么才能过去?

实际上,一个人小心翼翼地藏匿起自己真实的想法,惟妙惟肖地扮演着他所不是的角色,甚至定时定量地说着“颂圣”和“谀墓”的话,并不表明他已忘记了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感觉之一——尊严感,相反,一个人在生活中愈是绝少直接反抗,甚至想尽办法安慰自己,将这种屈辱的情感从头脑中抹去,这种耻辱的印记便愈会在记忆深处铭记。实际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真正遗忘。当这种屈辱的情感被迫进入地下,转化成一种固态的能量储藏在意识深层的时候,就意味着它们总有一天会以液态或气态的方式喷发出来。权势者以为沉默就意味着遗忘,实际上它们是在平静地发酵。不过与司法公正不同的是,当它们喷发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能够预料到它的后果,更不可能将它控制在理性的、和平渐进的路子上来。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没有能够走出治乱循环的怪圈,原因就在这里。一般来说,一个强势领导集团在“窃取大宝”的初期,或至少一两代,还能记得先前被人“治”时的创痛酷烈,可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个无人制约的集团就开始胡作非为起来,那横征暴敛、赶尽杀绝的样子并不比他先前的敌人好多少。治下的子民开始当然还能以各种从他们官长或圣贤那里听来的训词安慰自己,什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什么“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可慢慢就发现,这些琅琅上口、对仗押韵的句子毕竟不能当饭吃。于是在一个仇恨麋集的夜晚,这些做奴隶而不得的人们终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了。可奇怪的是,当这些农夫们“杀进东京,夺了鸟位”后不久,人们就发现,这些昔日的“治于人者”,还是和“先皇们”一样全无心肝,连身手捏法、扮相科白都酷似毕肖。历史又在每个儿女买卖的市场,弱女遭奸的夜晚,农夫叹气的地畔,无辜百姓隆起的坟头里,积攒着足够的仇恨。

在仇恨与仇恨的间隙,历史也安排了一些宽容的呼声,但大都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也就是当形势对自己不利时,立马祭起宽容的大旗;可当危险过去,他有足够的能力消灭对手时,立即又放倒宽容大旗,开始了斩草除根的伟大事业——宽容在权势者那里不过是一根随意使用的拨火棍而已。这种精于计算的功利主义原则落实到民间,就成了“狼与羊”二重转换:遇见狼时,就成了羊;遇见羊时就成了狼。一切全看形势对自己是否有利而言,哪里有什么真正的宽容?因此,鲁迅一生赞美寻仇,直到临去世前还说“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斩断仇恨的链条,让吃人和被吃的因果在我们手里停止轮回?

篇5:有一种长大叫宽容作文

这个世界,需要阳光,需要微笑,也需要宽容。宽容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能消除人与人的.猜疑,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芥蒂。一个人长大的标志,是拥有一颗豁达宽容的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做到宽容待人。

小的时候,不明事理。因为我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处事,同学们在和我玩耍的时候多少有一些距离感,他们知道我属于“睚眦必报”的类型,稍有不顺心就会大打出手,所以都对我敬而远之。而现在,长大了,渐渐地对同学们宽容起来,也因此收获了友谊。

小的时候,体育课上,谁若是不慎撞了我一下,我一定会立刻撞回去。谁要是把我的鞋踩脏了,不管有心还是无心,我一定无视他的道歉,也踩脏他的鞋。而现在,对于我来说,被撞一下什么的都是小事,一笑了之即可。鞋被踩脏也没事,回家刷一刷就可以了。

小的时候,如果和某些人因为一些小事结了仇,那一定是无论何时何地都百般看不顺眼,一见面,不说别的,立刻开始各种冷嘲热讽,互相挖苦,一吵就是半天,不把对方气走绝对不善罢甘休。而现在,有事当时就解决。如果是我的错,直接承认错误;如果是对方的错,那就选择原谅吧。一点小事,不足挂齿,做人要大度一点。

在我小的时候,朋友们一起相约外出游玩,若是单单忘了我,我一定怀恨在心,寻机报复,这种做法导致我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树立的仇人却越来越多,越是这样,我心中的怨念也就越发深重。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而现在,我不再强求朋友们给我讲述出游计划,他们自己也会叫上我。出去玩的机会多了,结识的朋友也就多了。就这样,再一次形成了循环,只不过,这一次是良性循环。

学会了宽容的我,不再斤斤计较;学会了宽容的我,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学会了宽容的我,告别了少不更事,告别了任性冲动,收获了真诚的友谊。

篇6:有一种美丽叫宽容作文

那天,太阳高高地挂在空中,知了在枝头歌唱。我拿着冰棒舒服地躺在沙发上,手里拿着遥控器不停地换电视节目。这时电话响了,我只好站起来慢慢走,拿起话筒说:“你好!”那里陪伴了我六年的小学,而我的初中是在钱球的一个班。她高高兴兴要作业,无理要求我去她家。天啊,太热了,我得走很长一段路。简直是幻想。我胡乱编了个理由,挂了电话,又开始了我无聊的生活。

有一天,我在做暑假作业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个难题。我看书查资料,但是想不通。我立刻想到了她,拨通了熟悉的号码。我说,“钱球,我不能回答一个问题,你能……”然后电话里传来嘟嘟嘟的声音,我的怒火一下子窜到了头上,但想起上次做的事就有罪恶感。我该怎么办?我们的友谊到此为止了吗?

就在我问自己,反思自己,试图让我们重新在一起的时候,“丁咚”,一个清晰的门铃响了,我赶紧跑去开门。外面是钱球,她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我内心的激动难以形容。她拉着我的手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落花会再开,花会更鲜艳;查了茶叶的起伏,会更甜;河床干涸的溪流会更加清澈;有过矛盾的朋友会更珍惜彼此。

篇7:有一种美丽叫宽容作文

五一假期的一天早晨,我到李阿姨的摊子上买一袋豆浆。刚走到摊子前,一个头发乱蓬蓬、衣着不整的小伙子突然窜过来,抢在了我的前面,说:“喂,给我来袋豆浆。”“马上就来!”李阿姨热情地招呼道。“快一点!”小伙子又催。李阿姨从桶里拿出一袋豆浆,用剪刀剪了一个小口子,递到了那个小伙子的面前。“小心,拿好。”就在李阿姨要递到他手上的一刹那,“啪”的一声,袋子掉了,豆浆洒了一地。他竟然没接到!

“喂!你这个人怎么这样,连递个豆浆都不会!”小伙子大声叫嚷着。这使得周围的行人都聚集到摊子前。“对不起!对不起!”李阿姨赶忙弯着腰连声道歉。说完,她又从桶里拿出一袋豆浆,剪好口子,重新递到了那个小伙子面前说:“不好意思,您拿好!”

年轻人惭愧地接过豆浆,灰溜溜地跑了。路边的行人议论纷纷,“这年轻人,怎么如此不讲理?”“明明是他的错!”“应该让他赔理!”……

我走到李阿姨面前,不解地问:“李阿姨,刚刚明明是那个人不对,你为什么还要重新给他一袋豆浆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嘛。如果我跟他吵架,只会让那个年青人觉得他是对的。”李阿姨微笑着对我说。

篇8:有一种“惩罚”叫奖励

当天晚上, 母亲发现花瓶有些“变化”。在吃晚餐时, 她问孩子:“是不是你打摔了花瓶?”孩子灵机一动, 说:“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 怎么样也赶不走, 它在客厅里上蹿下跳, 最后碰倒架子上的花瓶。”母亲很清楚, 孩子在撒谎, 每天上班前, 她把窗户一扇扇关好, 下班回来再打开。母亲不动声色地说:“是我疏忽了, 没有关好窗户。”

在就寝前, 孩子在床上发现了一张便条, 母亲让他马上到书房去。

看到孩子忐忑不安地推门进来, 母亲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盒子, 把其中一块巧克力递给孩子:“这块巧克力奖给你, 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 杜撰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 以后, 你一定可以写出好看的侦探小说。”接着, 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 虽然用的是胶水, 但是, 裂缝黏合得几乎完好无缺。不过, 这是修复纸质物品的, 修复花瓶需要黏结力更强的胶水, 而且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明天, 我们把花瓶拿到艺术家那里, 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艺品完好如初的。”母亲又拿起第三块巧克力, 说:“最后一块巧克力, 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 作为母亲, 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 尤其是家里有一个热衷体育的男孩子。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者吓到。”

“妈妈, 我……”

以后, 孩子再也没有撒过一次谎, 每当他想撒谎时, 这三块巧克力就会浮现在眼前。

故事很简单, 这位母亲的“惩罚”方式却令人肃然起敬。它启发我们, 对学生“惩罚”应该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让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惩罚有时也可以是一种奖励。

篇9:有一种爱叫宽容

面对说话生硬甚至顶嘴的学生,教师易恼怒;面对常犯错误的学生,教师易缺少耐性,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学生。冰心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的确,每个学生都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因此,宽容他们,理解他们,就是呵护一颗颗易碎的心灵,就是培养一个个健全的人格。如果学生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宽容中,他就学会了关爱。因此,作为老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多一些宽容,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

一、宽容使学生身心愉悦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善于观察学生细微的变化,捕捉每个人的闪光点,遇到突发情况,我首先告诉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理智地处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有这样一个案例,星期三的课间,我到教室随意转转,一个场面令我惊呆了:两个学生扭打在一起,旁边是翻倒的桌凳,满地都是散乱的文具。其他同学不知所措,有的傻傻地看着,有的想拉又拉不开……火气已经顶到脑门的我告诉自己要冷静,严厉批评不一定有好的效果,何况事情的缘由也没有弄清楚。于是我平静地说:“请同学们做好上课准备,你们俩和我去办公室。”然后我亲自扶起桌凳,摆好文具。这一举动比刚才看打架更令同学们目瞪口呆。在办公室,我让他们分别述说打架的理由,释放自己的愤怒,他俩似乎都感到很委屈,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抢着诉说自己的冤屈,双方不断争辩,试图把责任推给对方。在他们的辩解中,我了解了事情的经过。面对他们的争辩,我没有做法官,而是说:“我知道你们两个都委屈,我能理解,现在我只想让你们想想整个事件中哪些地方自己做得不够好,想好了再和我说。”听我这么一说,他们停止了争辩,低头不语。一会儿,两人都争着上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一看火候已到,就用商量的语气问:“你们说今天的问题怎么处理?如果能宽容对待对方,事情会怎样呢?”这次,先动手打人的马××态度诚恳地走到吕××跟前,主动道歉;碰掉东西的吕××也忙说:“我也请你原谅,对不起,我家里有点事,心情不好。”就这样,一场不大不小的纠纷在平静中排除了,而且也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团——一向稳重老实的吕××为什么情绪那么激动呢?在整个处理过程中,我没有声色俱厉,只正确使用了一把钥匙——宽容,结果效果出奇的好。

在平静中解决纠纷需要教师的宽容,宽容是放下心里的怨恨,宽容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宽容是再给学生一次机会,宽容是让教师的心灵与学生的追求凝成一个合力点。教师学会了宽容,心中的沉重便被释放,整个人会呈现出平静和坦然,学生学会了宽容,身心更加愉悦,班级更加和谐了。学生在这样的班级中生活学习,能不健康快乐吗?

二、宽容让学生尝到成功的甜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学生的不足更容易外露,因为童心无欺。只有教师拥有宽容之心,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教师拥有宽容之心,学生的生活才能阳光灿烂。

我曾教过一个学生名叫刘××,转入我班一年来,常常不写作业。找他谈话他会答应一定完成,但到第二天却拿不出作业来。老师无论用什么方法,他都没有什么变化。怎么办?难道是朽木不可雕也?不,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定是自己耐心不够,希望值太高,我告诉自己,宽容孩子,理解孩子,好习惯不容易形成,坏习惯更不容易改掉。于是我重新考虑转化他的方法。那天放学之前,我又找到了他,与往常不同的是,当该生表态今天一定完成作业后,我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进一步问他:“你准备怎样确保作业一定完成呢?”他说:“今天一定抓紧时间做。”“老师相信你,写完作业,交给我看一下,让老师提前收到喜讯。”一双惊愕的眼睛注视了我好几秒,我装作没发现。一次次言而无信的他还会得到老师的信任,这比什么都重要。第二天他果真完成作业了。我趁热打铁,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刘××同学能按时完成作业了,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宝贵的经验。你们想听吗?”大家都说想听,于是我让该生当众做了介绍。虽然这经验非常简单,可对他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也许是因为他第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经验,言语中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听完他的介绍,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听到这掌声,他脸上洋溢着笑容……我知道他体验到了完成作业的甜蜜。我还为他拍了照片,贴在“班级闪光之星”专栏内。以后,他每次作业都能按时完成,而且做得非常认真。

有人说:“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须拥有太阳。”班主任是教育者、领路人,只要我们的心中拥有太阳,学生的生活就会阳光灿烂。只有我们洞悉学生的心理,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我们的班级氛围才能宽松愉悦,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才会实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篇10:有一种美德叫宽容作文

您是大地,我们是大地上的一棵树苗。您不顾一切把你身上的雨露、营养,输送给我们,让我们快快长大。老师,感谢您为我付出一切。

黄老师:

在六年中,您是我最感激的老师。因为您的严厉不同于其他人,既温柔又严格,淡淡的微笑却平易近人。我很感激你,因为您的教导不同于其他人,虽在课堂上厉声批评,但又在下课柔声轻劝,这种方式也能让人感到安心而羞愧。谢谢您,未懂事的我们给您添了不少麻烦,要毕业了,我想对您说一声:辛苦了!

沈老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生难忘。

您是我的启蒙老师,感谢您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文学的种子,让我渐渐成长了起来,谢谢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就是您的写照。

黄老师:

黄老师,我们跟您在一起已经生活了两年,用心血呵护着我们,用阳光雨露滋润着我们,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您就如春雨一样,滋润着我们生长,让我们散发出芬芳,那我就以花儿那馥郁的芬芳,作为对哺育它的大自然的.回报。

黄老师:

黄老师,你在我的心目中是最敬佩的人。两年的时光是多么短暂,多么美好。在这离别之际,您的每一语,都离不开我们,您的关怀让我们如沐春风,您的批评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老师您上课时千万不要累着,不要因为我们,您的身体健康就慢慢地变差了啊!

黄老师:

黄老师,你教了我近两年的知识,如春风般滋润我们。您在课上对我们严格,课后却对我们十分亲切。老师,当了您的学生,我明白了:原来阳光是这样照亮人生的,雨露是这样滋润禾苗的。

尊敬的黄老师:

黄老师,你若是园丁,我就是鲜艳的花朵,我在您的悉心照顾下成长;您若是春雨,我就是泥土,我在您的无限滋润中欢笑;您若是大海,我就是鱼儿,我在您的广阔空间中畅游······

黄老师,就像鸟离不开树,鱼离不开水一样,我的成长自然离不开您对我的照顾。您的人格,如青松一般高洁;您的目光,如阳光一般温暖。就算我毕业了,我也不会忘记您,我会永远感激您!

上一篇:富春江风景名胜区导游词下一篇:关于在中国聘用外国人的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