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教育读本电子版

2024-05-05

廉洁教育读本电子版(精选6篇)

篇1:廉洁教育读本电子版

民族政策常识

一、民族平等政策

1.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各民族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1)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2)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3.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

(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②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④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4.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

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5.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民族团结政策

1.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和谐相处。它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另一个总原则。

2.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

民族团结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3.各民族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团结的意义?)

(1)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

(2)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3)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不仅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4.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①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②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③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也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最终目的。

5、应当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政府方面: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②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犯罪分子,维护民族团结。④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珍惜、保护各民族优秀文化。

公民(青少年)方面:①要热爱祖国的民族大家庭,自觉拥护我国的民族政策;②要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③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光荣义务:④积极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地位: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3)从我国各民族分布的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人口的多少和分布范围的大小,设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最大限度地保证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充分行使自治权,以实现民族平等。

3.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的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的推行经历了实践、确立和发展完善三个阶段。

(1)实践阶段。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成立了一些自治政权,进行了具体的实践。1947年5月1日,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

(2)确立阶段。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义制定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宣布了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平等的原则,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指导原则和法律基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3)发展完善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44个少数民族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共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占全国总面积的64.3%,总人口1.6亿人。

4.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第一,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第二,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第四,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和行使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行使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

6.关键: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7.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四、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1.大力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包括各类专门人才,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

(1)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人主要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2)普遍且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3.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1)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需要(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需要(3)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的需要

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1.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

(1)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帮助相结合的原则;(2)组织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加强横向经济联系的方针;(3)坚持因地制宜与优先照顾的政策

2.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

(1)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2)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消除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途径;(3)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实现互利共赢;(4)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基本保证。

3.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政策与措施

(1)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①重点培训、培养少数民族科技人员;②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③在民族院校增设紧缺专业,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培训、提高现有的少数民族科技人员;④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提高经济效益;⑤建立和健全农村牧区的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实用科技的普及、培训和示范推广;⑥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在民族地区建功立业;⑦加强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事业的支援。

(2)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①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办学活力;②加快“两基”步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③进一步增强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④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⑤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教育的支援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⑥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⑦积极推进民族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⑧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德育工作。

(3)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①抓住机遇,加快中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②采取措施,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③做好重点文化工程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全面发展;④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⑤大力培养人才,加强民族地区文化队伍建设;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扶持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⑦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加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

(4)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①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卫生队伍建设;②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和妇幼卫生工作;③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城乡基层卫生组织建设;④大力扶持发展民族医药事业;⑤搞好对口支援工作,把帮助培养当地的卫生技术人员摆在首位;⑥为民族卫生工作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六、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1.民族语言既是民族文化的构成工具之一,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创造活动的成果。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数量达80种以上,分别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等五个语系。

3.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党和国家一贯坚持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坚持实行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政策。

4.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自由的措施

(1)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设立专门的机构(3)为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创造条件

5.国家在少数民族中推广普通话

七、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1.民族风俗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2.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1)群众性;(2)民族性;(3)区域性

3.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八、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产生宗教。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种宗教形式。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宗教的含义和特性

(1)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信仰、一种世界观。

(2)现实中的宗教,包括宗教行为、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组织等。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长期存在。(3)宗教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复杂性和国际性等特点。

3.我国宗教的基本情况

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现在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以及一些民间信仰。

4.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我国的宗教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信仰自由(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5)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篇2:廉洁教育读本电子版

电子政务应用

--公务员读本(电子版)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电子政务应用– 公务员读本》编委会

主 编 王立平

副主编 张铁柱 张宇航 编审组

孙凤武(市人事局教育培训处副处长)童腾飞(市信息办发展计划处处长)贾 力(市信息办网络安全处处长)孙春霄(北京市信息化促进中心副主任)王 健(北京市电子政务考务办公室主任)侯义斌(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陈秀万(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胡怡红(北京邮电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编写组:石宇良(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李绍坤(北京市电子政务考务办公室)曾 明(市信息办应用推广处)洪国珲(北京市信息化促进中心)杜晓峰(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赵晶玲(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张 建(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姚伟力(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邵 勇(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阎长顺(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

为了落实《北京市提高全民信息能力行动纲要》(京信发 [2007]2号)文件精神,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制定了《北京市公务员信息化 与电子政务培训实施方案》,提出在2010 年之前完成全市公务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第二轮培训考试工作,使公务员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进行办公和对外服务,掌握本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应用技能,提高信息分析和信息资源管理能力。

2007 年下半年,北京市信息化办工作公室针对北京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公务员的实际需要,制定了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第二轮的培训大纲,并在全市广泛征求了意见。

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信息办计划在2009-2010年期间采 取以网络学习为主、考试统一的方式,开展北京市公务员第 二轮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力争到2010年,完成对所有公 务员网络环境下信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为确保这项工作的 顺利开展,给全市公务员第二轮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提供 通用教材和考试参考用书,特编写本书。

在此对参与本教材编写的北京市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单位 表示忠心的感谢。

王立平

二〇〇九年二月

内容摘要

本书共分为三个模块:电子政务模块、信息安全模块和信息技术模块。本书

撰写的宗旨是以《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指导,着眼《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北京市提高全民信息能力行动纲要》、《首都信息社会发展战略》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落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水平、增强电子政务应用绩效为重点,整体提高北京市党政机关公务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电子政务模块介绍

随着政府网络办公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化技术的日益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行政能力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成为城市之间信息化水平竞争的标志之一。随着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和应用水平不断深入和提高,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子政务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离不开电子政务,保持经济繁荣离不开电子政务,维护城市日常管理运行离不开电子政务,保障市民工作生活离不开电子政务,维护城市安全离不开电子政务,履行好“四个服务”的城市职能更离不开电子政务。因此让公务员了解电子政务的发展,了解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特点及机关内部网络办公和业务应用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电子政务模块主要包括电子政务概念、北京市电子政务发展特点、数字北京框架、数字北京建设总体思路、电子政务应用、数字证书的典型应用和电子签名的原理及实施等知识点。

2、信息安全模块介绍

随着办公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信息安全突显出非常重要的地位。信息网络涉及到国家的政府、军事、文教等诸多领域。其中存储、传输和处理的信息有许多是重要的政府宏观调控决策、商业经济信息、银行资金转帐、能源资源数据、科研数据等重要信息。有很多是敏感信息,甚至是国家机密。所以难免会吸引来自各种力量的攻击,例如信息泄漏、信息窃取、数据篡改、数据删添、计算机病毒、甚至是系统崩溃、网络瘫痪等。如果公务员对信息安全的知识和防范手段缺乏,发生信息泄漏事件不可避免。公务员如何把信息安全放在首位,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及时发现各种不安全因素,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网络安全知识的学习、应用和预防等就成为了我们这次培训的重中之重。防范网络黑客入侵、预防和查杀病毒木马程序、文件邮件等信息进行的加密、保障内网与外网的安全、当系统遭遇破坏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当数据被彻底删除时如何恢复、网上支付安全等就成为了本模块重点学习的内容。通过学习可以加强公务员的安全意识,掌握预防和排除网络安全隐患的技术。

信息安全模块以实际操作为主,主要不可信息安全概念、信息安全威胁、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个人电脑安全、软件使用安全等知识点。

3、信息技术模块介绍 信息技术模块是提高公务员办公效率为出发点,主要讲解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 公文处理、Excel 表格处理、PowerPoint 演示文稿和网络应用等五部分内容的高级应用技巧。现在公务员在进行办公时很多人使用的都是比较基本的方法,费时费力,如果通过一些高级功能或是技巧,这样可以很大的提高公务员的办公效率。

信息技术本模块主要以实际操作为主,包括Windows XP 的新特性、设置工作环境技巧、文件资源的管理、安装和使用中文输入法技巧、磁盘管理和性能优化、Windows XP系统维护工具、Word2003 高级进阶等知识点。

编 者 2009 年2 月

目 录

篇3:廉洁教育读本电子版

关键词:《彝族传统道德教育读本》,教育思维,教育意义

一《读本》的相关问题

1. 时代背景

民主改革让凉山彝族人民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今天的凉山, 又再次经历着一个快速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通过两次社会大变革, 凉山彝族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凉山彝族人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经济意识不断增强。同时, 市场改革带来的影响使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出现弱化、滑坡等现象, 因此滋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严重阻碍着凉山彝族地区社会、文化、教育的健康发展。凉山彝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生存生活环境和彝族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缺失, 如何继承民族传统教育中优秀的道德思想、用以教育熏陶新一代青少年等成为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2.《读本》的出台背景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昭觉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6年10月11日, 在中国共产党昭觉县第十次党代会上, 县委书记白云明确要求:“在民族教育工作中要把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要试点编写《尔比尔吉》《玛牧特依》《彝语‘三字经’》等彝文教材, 先行在中小学中开设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道德教育课, 把彝族传统美德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从细节着手, 从小处着眼, 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就对真、假、善、恶、美、丑都具有较强的判别能力, 筑牢道德防线, 不断提高道德水准;以特色教材和教育为载体, 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全面提高全民道德水平。”

3. 创作过程

《读本》主要根据目前能收集到几种《玛牧特依》彝汉文版进行整理编写, 同时参考和吸收了彝族《尔比尔吉》《克智》《勒俄特依》 (彝族史诗) 等众多彝文经典名著和近年来学术界有关彝族传统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本书集哲理性、思想性、科学性、逻辑性为一体, 包括修养、礼仪、劝学、禁毒、禁盗等28个篇目, 其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它通过总结和集中前人的经验与智慧, 以教导并告诫人们什么事可以做, 什么事不能做的道理, 为中小学生净化心灵、规范品行、扬善抑恶、保护生态等方面做出引导, 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该书是在昭觉县委书记白云、县人民政府县长岳雄华的倡导主持下编写, 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许世蓉、副县长王明生等挂帅完成编写与翻译工作。主要是供中小学生使用, 也可供农村青壮年劳动者、大中专学生和广大彝语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参考。

4. 价值与意义

《读本》突出了道德教育与兼收并蓄相结合、内容的通俗性和读者的广泛性相结合、彝族传统和创新理念相结合、注重长效性和避免口号式相结合等四大原则。《读本》的编写对于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培养民族人才, 全面提高民族素质, 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 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更重要的是《读本》不但是一本道德教育书籍, 同时也是教育学内容和思维的体现。

二从《读本》的教育文本内容和思维形式来阐述其内在的教育思维

1. 直接说服教育

直接地进行道德的说教, 说明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通过直接教育从言语上直接灌输传统道德, 唤起受众的价值评判和好恶情绪, 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 使人们受到教育。这种教育形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 同时也是最直接的。如:“训导篇”:做善事、懂礼节、敬先辈、爱后生、常换食、勤晒衣、莫索要、莫馋嘴、莫使坏、莫作恶、莫忤父……学技艺、求知识、求新知、活一生、扬美名。

“训导篇”从规范自己的行为等方面直接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怎么做是正确的;不应该怎么做, 怎么做是错的。通过事无巨细地直接说教达到弘扬彝族传统道德和教育大众的目的。另外还有篇目“禁毒篇”, 直接阐释毒品的害处, 从而倡导人们远离毒品。

作为普世的教育读本, 其的受众是中小学生和彝族广大群众, 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 同时要兼顾教育目的的实现, 必须通过直接的说服教育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2. 反面例证说明教育

在直接说教的基础上, 为了加深对传统道德的教育, 通过反面例证来让人们充分认识“不……”或“干……坏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和伤害, 直观地让他们感受, 加深传统道德教育的效果, 进而达到自我认知和进行价值观评价, 做出正确的事情和树立正确的榜样和价值观。逆向的、否定的逻辑思维往往能够产生不同于一般直接说教的特殊效果, 通过否定的视角来认知, 更能使人认识本质, 同时这种认识往往使人印象深刻, 进而去思考, 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如:“戒律篇”:放牧莫粗放, 粗放无牛羊;莫学轻浮者, 轻浮不稳重;莫做亏心事, 失足走邪路, 跌入悬崖下;妇女有邪念, 没有羞耻心;男子有邪念, 买毒进口中。

通常正面说教和反面例证相辅相成, 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和宣扬优秀传统道德是什么、它的重要性, 以及给人带来的好与坏的不同后果, 令人直观感受和领悟应该如何对待不同的人或事。

3. 民间谚语的运用

彝族谚语源远流长, 生命力很强, 是彝族人民生产和各种生活经验的总结, 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语言的精华, 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重要的认识作用。

彝族谚语被彝族人民视作理论根据, 当成生活准绳, 凡遇婚嫁、丧葬、祭祀, 以至调解纠纷都好用谚语。彝族人们称之为“尔比尔吉”, 他们常说:“老人讲尔比, 后人长知识”;“前人不说尔比, 后人不知比喻”。可见彝族人民生活离不开谚语, 而且谚语在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彝族习惯法的性质。所以, 将之应用到读本中就能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传统道德的颂扬, 同时也增加了教育读本的文学性和深刻性, 更容易进入学校对中小学生进行讲述和分析。

《读本》中彝族谚语的运用, 如:“言语篇”:贤者不自傲, 大江不狂吼。“亲情篇”:子孙的义务, 养老又送终;父母的义务, 为子奠基业。这些谚语广泛应用于读本中, 一方面能够以其耳熟能详的内容教导人们什么是对的, 以及应该如何做。另一方面作为谚语, “尔比”, 其自身带有一定的行为约束性, 这种约束性是社会集体性质的道德约束, 不同于简单的说教, 而是大家认可的道德约束, 有一定的社会约束力, 更有说服性和道德约束价值。

4. 比兴手法的运用

比兴手法的运用一方面适应了受教育者的实际, 将道德说教通过比喻和起兴的手段形象地呈现在人们的视野, 便于人们去理解和领悟。另一方面增加了读本的生动性, 而不是简单、乏味的道德说教, 使人们在学习和领悟中, 极易容易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进而反观自己的道德行为, 更能在生活中去践行道德理论, 进而去完善个人的道德素养和改正其不道德行为。

比兴手法的应用, “爱母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如“看见了美景, 想起了故乡;看见了故乡, 想起了家院;看见了家院, 想起了母亲。”通过美景——故乡——家院——母亲一系列的起兴和联想, 引入了“母亲”这个主题。接下来用了一系列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将“小鸡、小猪、小羊、野鸡、云雀、鱼儿”等动物的行为拟人化, 加以联想, 与子女想妈妈形成对照和呼应, 给人以修辞上的美感。最后用一句“世人想妈妈, 泪流满衣襟”结束, 这句点明主题和中心, 也是“爱母篇”的精髓。我们纵观全篇, 没有看到直接简单的说教, 教我们要去爱妈妈, 如何去爱我们的妈妈, 但我们读后, 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们的好妈妈, 爱母之情油然而生, 而且这种感情更深刻和动人。比兴手法的应用在每一篇目中都有存在, 因其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说教形式与直接说教和谚语约束构成了读本内容上的思维体系。它们互为补充地充当着教育的工具, 对彝族传统道德内容和价值的颂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与《读本》相关的彝族社会关系和思维价值

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一种是滞后, 一种是超前。社会的发展会带来经济利益, 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但是也可能会带来道德和精神素养的缺失和淡化, 冲击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读本》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 追逐经济利益和财富过程中, 彝族人民对传统道德的逐渐忽视和丧失, 而现阶段社会和民众又对彝族传统道德迫切需要和回归。所以正确处理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正相关的关系, 而在发展生产力和制定政治经济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 彝族传统道德的传承与传统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彝族自身的传统风俗习惯一方面在《读本》中体现了弘扬传统道德作用, 如彝族谚语“尔比”、酒文化等, 都作为一种广义的意识形态约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而另一方面彝族传统的风俗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彝族传统道德的弘扬, 如在彝族丧葬文化中有“重死轻生”的传统, 谚语“尔比”中说“子孙的义务, 养老又送终;父母的义务, 为子奠基业”。而且在彝族的丧葬文化中非常重视祭品的规格, 往往规格越高, 越能证明自己对父母的义务和爱戴, 所以就难免出现铺张浪费的现象, 但彝族群众绝对不会认为这种做法有什么不对, 而是相互效仿, 即使是不能承担, 也要过分丧葬。

还有在彝族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组成中, 村寨和家支等联合起来, 在待客和处理重大事务时, 往往联合起来处理。所以, 一个家庭或家支的义务会成为整个村寨乃至整个家支、地区的义务, 往往将范围扩大, 这种状况虽说能够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 但是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浪费的现象。同时, 一个贫穷家庭一段时间积攒的积蓄, 可能会挥霍殆尽, 更严重的是这种因家庭而产生的彝族仪式和集会活动往往经常举行, 这就更加重了一般民众的负担, 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压力。

所以处理好彝族传统道德的传承与传统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这一方面要靠彝族民众自身素质的提高, 认识到风俗传统的真正价值意义;另一方面, 政府应该积极倡导一种和谐的消费观和消费时尚, 但这种消费观一定要顾全彝族的传统风俗, 不能伤害当地彝族群众自身的感情。

3. 传统道德说教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上面我们已从《读本》的内容和形式上分析了《读本》是如何将传统道德说教与彝族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社会应大力鼓励彝族群众学习传统道德, 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如利用榜样的力量宣讲, 或是通过社区和社会的道德评比等活动, 让传统道德的学习和颂扬成为一种风尚, 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是书本上的知识。

四结语

彝族传统道德不是一座静止的山, 而是一条流动的河, 需要发展, 需要交流, 需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加以弘扬。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善待彝族传统道德、弘扬民族精神, 更加具有时代意义。彝族传统文化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 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是沉积着自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活化石”。她传承着生产生活的文化智慧, 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 是自然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集中体现, 是母亲的文化, 是彝族根之所在、魂之所系, 是回家的路。

对彝族传统道德的宣讲和弘扬也不是简单的思维模式, 而是蕴含着很多的教育思维和哲思, 对这些思维哲思的反观和研究能够发现《读本》的价值不仅仅在内容上, 而且是彝族思维的显现。从中我们既能感受道德上的彝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也能从中窥探思维上的哲思。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篇4:向传统挑战的性教育读本

“对于孩子来说,这不就是黄色漫画吗?太不健康了!”一位姓刘的妈妈担心对于她八岁的孩子来说,这本教材会造成孩子早熟。

在这位母亲看来,孩子小小年纪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如果孩子认为很神奇,进而照着去学、去尝试,岂不是得不偿失?“让孩子在性方面知道得越多,反而越有可能做‘坏事’。”她说。

中国著名科普网站果壳网的副总编吴鸥认为,用直接的语言描述性并没有错,只是教科书中的语句太过“粗暴”了。“书中的语言应该更温和一点,更美好一点。”她说,儿童性教育是一个需要设计和多花心思的领域,浅显、生动、用图示的方式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在细节上要多考虑。

这本由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推出的性教材,针对6到12岁的小学生,按小学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我的身体”“我是从哪里来的”“可爱的男孩、女孩”等内容。

北京市教委的一位官员说,这套教材将会于新学期在北京市18所小学开展试点。目前正在编写的中学生性教材也将在30所中学试行。

尽管像刘妈妈那样,担心书中的内容对孩子们来说太过露骨的父母为数不少,但对这套教材并不反感、表示认可和支持的父母也不乏其人。

生物医药网站“丁香园”的副主编冯志华也是一位父亲,他认为这些内容适合小学生,应该被更广泛地推广。

“成年人才会认为书中的内容很肮脏,但孩子们可能不这么看。他们看问题的方式和我们不同,我们不应该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他们迟早会知道的知识,我们没必要回避。”33岁的冯志华对新华社记者说。

此套教材编纂人之一的吕卫红说,在青少年性教育问题上,中国国内以前的做法比较保守。特别是学校教育方面,以往总是藏着掖着,把这部分责任丢给家庭和社会。在以往涉及性教育的各类教材和读物中,很多中小学生看了以后不但没有答疑解惑,反而更加糊涂。

吕卫红说,在这本教材推出之前,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对北京14所中学453名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性知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从学校获得性知识,5%的学生可以正确识别性隐私部位,而其余16%完全不识性器官。超过14%的受访者说他们不知如何处理性侵犯,而另外4%的学生觉得性侵犯“无所谓”。

“上述数据突出反映了中国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薄弱的现实。”首都师范大学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玫玫说,性教育在中小学长期处于缺失状态,孩子们由于对自身发育不了解,到了青春期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她认为,这本教材吸收了国外性教育精华,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未来发展的视角,可以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相关的性教育知识、价值判断和行为引导。

对于北京推出的这本教材,张玫玫更担心的倒不是孩子,而是老师,如果授课时面对所教内容感到害羞或难以启齿,那么只会使教材不能物尽其用。

天津医院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关博认为,早期性教育应该尽早开始。“3到5岁做启蒙性教育是国际惯例,一般从性别启蒙开始。”

中国著名科普写作团体“科学松鼠会”成员刘念龙认为,对性的态度可以更开放,但是教材用词还是委婉点好。“这份新教材完全着眼于事实,没有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性不仅仅关乎知识,更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想象力有时比知识更重要。”他说。

篇5:廉洁教育读本学习体会

心 得 体 会

我作为纪检监察岗位上的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学习阅读《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读本》,使自己深受教育,深受启发,既认识到了肩负的使命,也认识到了挑战,充分感受到了组织开展教育活动的意义和根本目的,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让每一名领导干部对照规定找不足,学先进找差距,对照事例规范个人行为,做到讲纪律、讲党性、讲政治、讲正气,从内心筑起反腐败的牢固防线。下面我就学习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学习、强化政治意识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自觉地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加强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不断提高党性的修养、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通过学习把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思想,坚定自己的信念,自觉抵御缤纷世界的诱惑,从而保持平常之心,甘于寂寞,心静如水,做到公正处事、廉洁从政。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服务油田、服务职工的本领,有利于增强公仆意识,克服官气,放下架子,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与群众同甘共苦,诚恳待人,勤奋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做一名积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勤务员。1

二、加强修养,强化廉洁意识

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一名领导干部,要时刻重视自己的 思想修养,保持高尚的职业操守,要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始终保持思想纯正,品行端正,处事公正,为官清廉,当好群众的表率,能不能保持清正廉洁,不仅关系到官德人品,更关系到党的事业和个人前途,所以要以清正廉明、树立威信,不廉无威可言,尤其是吃拿卡要更无威可言,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做一个艰苦朴素的勤务员。要时刻以新时代的楷模沈浩、李文祥、邵均克等为榜样,用心干事、干实事、干好事,坚持实事求是工作原则,密切联系群众,当好人民公仆。

三、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创新意识

加强党风建设,是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和迫切需要,也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保证,对于凝聚党心、民心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处处要严于律已的生活作风,靠学习提升本领,靠凝聚智慧推进工作,靠强化管理提升水平,积极打造团结和谐的干事创业环境,一要提升统筹兼顾能力,善于运用辩证法处理解决问题;二要提升创新能力,善于根据事物发展规律推动

篇6:廉洁教育读本读后感

我国从古至尽一直以来就有“廉洁之邦”的美誉。有人说:古有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包青天”,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苏轼。

廉是一种境界,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洁是一种品质,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廉洁是道德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之一。但是现在,懂法却不守法的党员干部却不少,对于我们自己要修身养性,一日三省其行,让自己的思想和品德得到升华,才能廉洁自律。反之,只会受世人唾骂,身败名裂。

什么叫廉洁?所谓廉洁,就是有着高尚的品格,像公仪休那样清正,像林则徐那样大公无私,像徐悲鸿那样拥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廉洁就是不贪公肥私,正派做人。从古至今,廉洁都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在做官的人,更是应该牢牢记住、遵守这一条规则,一些做官人,无论他再怎么的有钱有势,只要是触犯了这一条,就会是死罪,就会遗臭万年,被后人嘲笑。有的人虽然平凡也十分贫穷,但是他如果廉洁的话,就会过得幸福、愉快、问心无愧,被人们所赞颂。

廉洁教育读本里有许多关于廉洁方面的小故事、小散文,这些文章都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廉洁

《“四知先生”杨震》告诉了我要拒收厚礼,清正廉洁。

《终于职守的蒋伊》告诉了我怎样具备一颗“责任心”,怎样做到忠于职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人们长常说:为官要清廉。就象两袖清风的于谦,他一生为官清贫,是明朝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自宣德初至于正统末,由御史转兵部右侍郎升任尚书,政绩卓著,为官廉洁,决不奉承权贵。他调任进京时,纳贿送礼之风盛行。有人劝他也带些土特产去送礼。他举两袖笑道:“我带有两袖清风”,并作“入京诗云”:“绢帕麻姑用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喻清贫廉洁、身无长物的“两袖清风”就是写的他。正因为有这些廉洁爱国的人,我们中华民族才会有这么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我们要像这些人学习,做一个廉洁爱国的人。

历史告诉我们,治政廉洁清白,为官清正廉明,勤勤恳恳为黎民百姓办事,人们就不会忘记他。历代清官都是有口皆碑的,如包拯、海瑞、于成龙、林则徐等,以其清正廉洁、高风亮节名垂史册,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榜样,甚至大名远播海外。

廉洁教育对学生、老师、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都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可以巩固和发展了反腐倡廉的社会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的长远效果将逐步显现。廉政的文化元素逐步渗透到思想中。廉政文化的一些关键词,如理想信念、明理诚信、清正廉明、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等,正在融入思想中,为他们奠定了廉洁自律的基础和奋发有为的根基。

上一篇:工会困难职工帮扶计划下一篇:小学生梦想励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