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数学知识点

2024-05-22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知识点(精选8篇)

篇1:沪教版六年级数学知识点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冲刺卷(二)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操作与计算

(共10题;共71分)

1.(1分)(2015•淮安)把一个圆按半径剪开平均分成若干份小扇形,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6.28分米,这个圆的周长是_______分米,面积是_______平方分米.

2.(5分)利用下边的方法可以画出一个圆,试解释这样画圆的道理.

3.(8分)有一个面积为700平方米的圆形草坪,要为它安装自动旋转喷灌装置进行喷灌。现有射程为20米、15米、10米的三种装置,你认为选哪种比较合适?安装在什么位置?

4.(5分)求阴影部分的周长和面积。(单位:cm)

5.(10分)求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1)

R=10cm,r=4cm

(2)

6.(15分)填表.

7.(5分)作直径为4厘米的半圆,并求这个半圆的周长.

8.(7分)在下图中找出明明和芳芳两家的位置.

9.(5分)一个圆形餐桌桌面的直径是2米.(π取3.14)

(1)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一个人需要0.5米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结果四舍五入)

(3)如果在这张餐桌中央放一个半径0.5m的圆形转盘,剩余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0.(10分)草地里的木桩上拴着一头牛,绳子的长度是5米.这头牛最多能吃到多少平方米的草?当这头牛最大限度走出一圈时,它走了多少米?

二、求阴影部分的周长和面积

(共4题;共55分)

11.(30分)县城绿化广场的一个圆形花坛,直径6米,现在周围向外扩宽2米,花坛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12.(15分)在一个周长是24厘米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3.(5分)求下而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1)

(2)

14.(5分)下图空白部分的面积是800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三、图形面积的比较

(共3题;共15分)

15.(5分)下面的圆从A点开始,沿着直尺(单位cm)向右滚动一周,到达了B点。B点大约在哪里?

(1)请在图中的直尺上用“·”表示出来。

(2)这个圆的面积是_______cm2。

16.(5分)有一个运动场如下图,两端是半圆形的,中间是长方形的。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17.(5分)在边长为20dm的正方形铁皮上剪圆片。

图1

图2

(1)如图1,正方形铁皮剪完一个圆后剩下的边角料的面积是多少?

(2)如图2,像这样剪4个大小相等的圆,剩下的边角料的面积是多少?正中心的边角料(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

(3)猜想:

继续像上面这样剪圆片,在正方形铁皮上剪下9个大小相等的圆,剩下的边角料是多少?剪16个圆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写出你的想法。

参考答案

一、操作与计算

(共10题;共71分)

1-1、2-1、3-1、4-1、5-1、5-2、6-1、7-1、8-1、9-1、9-2、9-3、10-1、二、求阴影部分的周长和面积

(共4题;共55分)

11-1、12-1、13-1、13-2、14-1、三、图形面积的比较

(共3题;共15分)

15-1、15-2、16-1、17-1、17-2、17-3、

篇2:沪教版六年级数学知识点

共12分)1.(2分)小圆和大圆的半径比是1∶2,那么大圆和小圆的面积比是()。

A.2∶1    B.1∶2    C.1∶4    D.4∶1    2.(2分)某果园里,樱桃树和桃树的种植比例是4:5,那么樱桃树与这两种果树总棵树的比是()A.4:5    B.5:4    C.4:9    D.9:4    3.(2分)已知 =1.2,=1.2,则x和y比较()A.x大    B.y大    C.一样大    4.(1分)的倒数是_______;

1.2和_______互为倒数。

5.(1分)从甲堆货物中取出 给乙堆货物,这时两堆货物的质量相等,原来甲、乙两堆货物的质量比是_______。

6.(2分)比例尺是()A.一个比例    B.一个比    C.一个方程    7.(2分)下列叙述中,与众不同的“比”是()。

A.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必须是3:2    B.在这场足球比赛中,601班0:5惨败给602班    C.603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8:7    D.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顶角与底角度数比是2:1    二、比的基本性质(共4题;

共7分)8.(2分)化简比 1.35∶9=()A.7∶3    B.4∶1    C.2∶5    D.3∶20    9.(2分)有杯120克的糖水,已知糖有20克,糖与水的比是()A.1:5    B.1:6    C.6:1    10.(2分)的比值是()A.B.C.D.11.(1分)李奶奶家养了81只鸡.公鸡和母鸡只数的比是2∶7.李奶奶家养了公鸡_______只?母鸡_______只? 三、化简比(共4题;

共19分)12.(2分)货车4小时行180 km,客车3小时行180 km。货车和客车的速度的最简整数比是()。

A.3∶2    B.9∶20    C.3∶4    D.4∶3    13.(1分)0.4米:25厘米化成最简比是_______,比值是_______. 14.(1分)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的比是2:3:5,最小的内角是_______度,最大的内角是_______度,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三角形. 15.(15分)化简下面的比,并求比值.(1)21∶24(2)96∶64 四、比的应用(共12题;

共28分)16.(1分)李欣和赵亮从学校回家,李欣走的路程比赵亮多,赵亮用的时间比李欣多。李欣和赵亮的速度比是_______。

17.(1分)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45°,它的顶角是_______°,它叫_______三角形。

18.(1分)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_______。

19.(1分)早餐店里做一种包子的主要原料是面粉、鲜肉、青菜.下图表示做这种包子时,三种原料所需要的份数.(1)做这种包子时,所用面粉、鲜肉、青菜的质量的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天早餐店做这种包子共用去这三种原料105千克.需要面粉_______千克?鲜肉_______千克?青菜_______千克?(3)如果三种原料都有15千克,那么鲜肉用完时,又添加了_______千克面粉?还剩_______千克青菜? 20.(1分)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6:7:5,已知乙比丙多2.4,甲数是_______,乙数是_______,丙数是_______. 21.(1分)傍晚时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红在操场上散步.下表记录了他们五人在同一时刻的影长.(1)五人中身高最高的是_______,最矮的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身高相同.(2)已知小红身高140cm,你能算出其他四人的身高吗?(用计算器计算)爷爷_______,奶奶_______,爸爸_______,妈妈_______ 22.(2分)把4克酒精溶于40克水中,酒精和酒精溶液的比是()。

A.1∶10    B.1∶11    C.5∶11    23.(2分)一块地原产小麦25吨,去年因水灾减产二成,今年又增产二成.这样今年产量和原产量比()A.增加了    B.减少了    C.没变    24.(2分)男生比女生多,女生与男生人数比为()。

A.1:6    B.6:5    C.5:6    D.4:5    25.(6分)下面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都是1平方厘米.在方格中沿方格线画一个长方形,使所画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和宽的比是5∶1. 26.(5分)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回甲、乙两种篮球共100个,已知甲种篮球每个30元,乙种篮球每个20元,且买甲、乙两种篮球所用的钱数一样多。甲、乙两种篮球各买了多少个? 27.(5分)一段路分上坡、平路、下坡,三段路程之比为2:3:5,某人骑行这三段路的时间比为6:5:4,已知他平路的速度为4.5千米/小时。行全程用5小时,全程为多少千米? 五、综合应用(共5题;

共22分)28.(5分)一杯盐水中盐和水的质量比为1:7,560g这样的盐水中含有盐多少千克? 29.(5分)学校购买了789套故事书,其中231套分给四年级,余下的按4∶5分给五、六年级。五、六年级各分到多少套故事书? 30.(5分)算一算,涂一涂. 分别给下图的24个方格涂上红色和黄色,使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5∶3.两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按红色、黄色的顺序填写)31.(5分)学校为了鼓励大家开展阅读,计划将一批图书按1:2:3分给低、中、高年级,实际按3:4:5进行分发给低、中、高年级。

(1)实际与计划相比,分发的图书本数变少的是_______年级;

不变的是_______年级。

(2)如果学校分发的图书共720本,请你算一算,高年级实际分得多少本? 32.(2分)一本书,已看的是未看的,再看20页,这时已看的与未看的比是1:3,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六、精选好题(共1题;

共5分)33.(5分)一杯盐水,第一次加入一定量的水后,盐占盐水的20%;

第二次又加入同样多的水,盐水的含盐百分比变为15%;

(1)第二次又加入同样多的水,盐水的含盐百分比变为15%,则盐:盐水=(_______:_______)。

(2)若第三次再加入同样多的水,含盐率为百分之几? 参考答案 一、比的意义(共7题;

共12分)1-1、2-1、3-1、4-1、5-1、6-1、6-2、7-1、二、比的基本性质(共4题;

共7分)8-1、9-1、10-1、11-1、三、化简比(共4题;

共19分)12-1、13-1、14-1、15-1、15-2、四、比的应用(共12题;

共28分)16-1、17-1、18-1、19-1、19-2、19-3、20-1、21-1、21-2、22-1、23-1、24-1、25-1、26-1、27-1、五、综合应用(共5题;

共22分)28-1、29-1、30-1、31-1、31-2、32-1、六、精选好题(共1题;

篇3:沪教版六年级数学知识点

但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在实施过程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 教师应该不断地反思实验教学过程的不足, 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下面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积累, 谈谈本人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改进方法和补充建议。

一、实验药品巧替代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 鼓励学生自己亲手实验。在高温煅烧石灰石实验中, 要用酒精喷灯高温分解石灰石。但对初中学生来说, 酒精喷灯的使用操作存在着一定危险性, 而用酒精灯加热来分解石灰石又不可能成功。所以, 我就用同样含碳酸钙的鸡蛋壳替代石灰石, 用酒精灯加热就能简单快速地完成实验。鸡蛋壳先去内膜, 设计对比:两个烧杯分别装入冷水, 一个直接加入鸡蛋壳, 另一个加入用酒精灯加热的鸡蛋壳, 再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观察。学生实验后, 惊喜地发现了加热鸡蛋壳的那个烧杯中酚酞一开始只有一点点淡粉色, 后来颜色越来越深, 范围逐渐扩大, 学生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此时, 再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究效果会更好。

铁丝在纯氧中燃烧实验, 一般就用打磨后的石棉网的铁丝, 几段连接起来再绕成螺旋状, 但没有“火星四射”的实验效果不突出, 燃烧持续时间短, 也破坏了石棉网。改用废弃圆珠笔的弹簧, 实验现象明显且持续时间长。

学生用身边常见的材料或废弃物作为实验药品完成课本上的实验, 不仅节省药品, 降低实验成本, 而且可操作性强。提高课堂实效的同时, 也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学习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 也是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二、演示实验巧出错

在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中, 用导管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快结束时, 请学生分析接下来该怎么操作, 学生讨论过后, 教师如果直接揭示答案, 教学效果是有限的。不如将错就错, 先将酒精灯熄灭, 这时学生就能立即观察到烧杯中的液体沿着导管不断上升并有流入试管的危险, 所以试验的操作先后顺序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也不能让实验结果真的往错误方向发展, 顺势请学生给出纠正方案, 引领学生错中求知, 错中探究, 不但拓宽了学生思维, 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现象巧显现

在做铁丝和盐酸反应的实验中, 一般只能观察到铁丝表面有小气泡, 无法观察到溶液变成浅绿色, 往往出现实验现象与理论的“不配合”, 教师如果不尊重实验事实, 强行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就是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但如果增设用铁粉和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 就会成功获得理想的“浅绿色”。如果实验室没有铁粉也可以用暖宝宝的成分来代替, 但要注意说明暖宝宝中的其他成分。我们只有让学生真正观察到实验的本质现象, 才能水到渠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否则, 不利于学生严谨认真科学态度的培养。

四、趣味实验巧延伸

课本上对氨分子运动实验虽然现象明显, 但趣味性不足。设计将四根15cm左右的细铁丝, 下端拧在一起, 插在大橡皮塞上, 上端分开成树形, 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绑在树枝上制成“花树”, 小药瓶中倒入浓氨水 (实验完毕时及时塞上瓶塞保存好, 多次使用) , 一起罩上大烧杯, 观察现象。过一会儿, 棉花团由白色逐渐变成红色, 犹如一株开满红花的“铁树”, 再将“铁树”搬到室外自然干燥, 红色消失 (进一步说明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 。这样实验就充满了趣味性, 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

在《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节“烧不坏手帕实验”的趣味实验演示时, 为进一步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再延伸“果冻”和“魔棒”两个趣味实验。将饱和醋酸钙溶液注入酒精中, 醋酸钙从酒精溶液中析出, 呈半固态的凝胶状物质, 酒精充填其中, 即得所谓的“果冻”。再用玻璃棒蘸取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轻轻往果冻上一触, “果冻”立即就被“魔棒”点燃了, 再用果冻上的火焰完成“烧不坏手帕”的实验。整组实验环环紧扣, 层层递进, 激发思想冲突, 魔术味十足,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实验计划巧调整

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 如果按照课本教学实践安排教学实验, 根本无法观察铁钉生锈的一个缓慢过程, 硬生生将探究内容变为强行灌输和说教, 使学生缺乏体验和感受。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将这个实验计划调整至同一章第一节金属的性质。在学到“金属能否与O2反应”中铁不仅能在纯氧中燃烧, 还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设计完成“铁钉只和水接触”“铁钉只和空气接触”“铁钉和空气、水同时接触”三组对比实验, 在学到“金属能否与酸反应”时完成第四个对比实验“铁钉和酸溶液接触”, 再利用生活经验切过咸菜的菜刀容易生锈完成第五个对比实验“铁钉和氯化钠溶液接触”, 将该实验内容调整后距离“钢铁的锈蚀和防护”一节约一个星期的时间, 学生通过连续观察, 完成实验记录, 亲身感受铁生锈的变化过程。所以“铁钉锈蚀实验”调整后不仅让学生对金属性质有了系统的认识, 更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对信息加工的能力, 学生充分享受着自由、参与的快乐。

六、增设实验巧对比

实验室制取CO2所需的原料为石灰石 (或大理石, 其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 和稀盐酸。而有很多原料都可以制得CO2, 那为什么偏偏选择它们?这时可增设一些实验, 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作对比, 说明选择此原料的原因。若选择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 反应的速度太快, 来不及控制与收集;若选择石灰石 (或大理石) 与浓盐酸反应, 不仅反应太快而且收集到的CO2不纯 (混有杂质气体HCl) ;若选择石灰石 (或大理石) 与稀硫酸反应, 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增设实验后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实验室制取CO2所需药品和反应原理, 而且也使学生学会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

在做倾倒CO2熄灭烧杯中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的实验时, 尽管上下蜡烛高低位置、收集CO2的体积多少都会影响实验的成功, 但在考虑过这些因素后, 灭火成功的学生发现了有的组是自下而上熄灭, 而有的是自上而下熄灭, 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 经过讨论和比较课本图片后发现了倾倒的位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这时再增设与上一次实验倾倒位置相反方向做一次对比。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科科学方法的感悟,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七、实验结尾巧点缀

在高锰酸钾加热制O2实验中, 棉花的作用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随气流进入导管而堵塞导管, 学生往往不能理解, 误认为是生成的物质造成的。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 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 独立地掌握他们。”要将知识的学习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所以, 在学生实验完成拆卸装置时, 巧妙地安排了用镊子夹取用过的棉花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立即能观察到烧杯中的水变成了紫红色, 这一误区迎刃而解。

再如铁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时, 尽管很明显观察到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但学生很难理解这是个“表面功夫”, 这时适当安排了用砂纸打磨铁丝表面析出的铜, 银白色铁丝立即暴露出来, 再插入硫酸铜溶液后又有红色固体析出。

总之, 在化学教学中, 不断改进和补充实验, 可以给本来就趣味横生的化学实验更加魅力无限, 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理解和巩固化学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围绕“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的话题, 从实验药品巧替代;演示实验巧出错;实验现象巧显现;趣味实验巧延伸;实验计划巧调整;增设实验巧对比;实验结尾巧点缀七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化学实验,出错,对比,点缀

参考文献

[1]林志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化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2]崔红莲, 李洁.浅谈初中化学教材中实验的改进与补充.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2) .

篇4:沪教版六年级数学知识点

一、出现瓶颈现象的原因

1.教材内容由具体变为抽象,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物质构成的奥秘”研究的是物质的微观世界,这对学生来说具有极大难度。与前两章相比,这一章有以下特点:一是概念抽象空洞,学生很难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教材对于化合价的描述就让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质,“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概念更不易被学生理解,因为在现用教材中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要求非常低,学生不能理解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意义,也就不好理解元素概念,再者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抓不着看不到,学生甚至怀疑这些微粒是否真实存在,这些严重影响他们的思维判断。二是化学符号抽象,学生难以用符号表达化学原理。不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就会影响化学式的书写,化合价不能理解或使用不正确也会影响化学式书写,化学式不能正确书写则会严重影响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化学计算。

2.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健全,学习化学的兴趣减退

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课程,加上之前两章内容浅显易懂,实验又多又精彩,学生的好奇心强烈,兴趣浓厚,即使是学困生也能学得很好,取得较好成绩。但是等到学习本章内容时,学生的新鲜感过去了,兴趣降低了。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可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未完全形成。对于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学生普遍感觉难理解,对元素、化合价、化学式的概念意义书写及有关计算,有的学生认为简直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样一来导致一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甚至可能因此而彻底放弃化学学习。每年中考化学成绩在十分以下的大有人在,主要原因就是在这一章起埋下祸根。

一、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瓶颈现象,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对策。

1.分散重点难点,降低本章难度

在前两章教学中有意识地渗入本章内容,降低本章难度。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记忆和书写上,可以在前面每学习一个文字表达式就在其下面注出对应的化学式,并指出其中含有哪些元素,从而分散记忆化学式;在学习水的组成时,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各有哪几种,元素种类是否一样多,适当介绍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为了降低难度,可以采用记顺口溜的方式记忆化合价;有的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加强记忆;有的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有的内容教师可用对比的方法来区别,如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及意义的区别等等,教师把这些作比较来讲解,可以使学生明辨它们,记忆也会更深刻一些。

2.化抽象为具体,保持学习兴趣

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如利用模型、挂图、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和方法继续从感官上刺激学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微观世界中,并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微粒。利用实验室的球棍模型使学生感受到物质构成的奥秘,利用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和氯化钠的形成示意图等挂图让学生体会化学变化的本质,再利用投影、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48个铜原子的图像、硅原子排列成的世界上最小两个汉字中国。通过这些让学生体验到分子、原子等微粒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为今后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发掘课本上的实验,对于其中的一部分尽量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来保持学生的兴趣。比如课本上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等实验简单易做,把它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谓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综上可知,第三章造成的瓶颈现象是学生学习化学中第一次两极分化的分水岭,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把握好这一关,我相信学生会走出第三章的阴影,突破瓶颈,走上化学学习的自由之路。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篇5:五年级数学沪教版知识点

(1)可以通过对称轴的一边从而画出另一边;

(2)可以通过画对称轴得出的两个图形全等。

因数:整数B能整除整数A,A叫作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或约数。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例:在算式6÷2=3中,2、3就是6的因数。

自然数的因数(举例):

6的因数有:1和6,2和3.

10的因数有:1和10,2和5.

15的因数有:1和15,3和5.

25的因数有:1和25,5.

因数的分类:除法里,如果被除数除以除数,所得的商都是自然数而没有余数,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我们将一个合数分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样的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倍数:对于整数m,能被n整除(n/m),那么m就是n的倍数。如15能够被3或5整除,因此15是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倍数的集合为无限集。注意:不能把一个数单独叫做倍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

完全数:完全数又称完美数或完备数,是一些特殊的自然数。它所有的真因子(即除了自身以外的约数)的和(即因子函数),恰好等于它本身。

偶数:整数中,能够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奇数:整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

奇数偶数的性质:

关于奇数和偶数,有下面的性质:

(1)奇数不会同时是偶数;两个连续整数中必是一个奇数一个偶数;

(2)奇数跟奇数和是偶数;偶数跟奇数的和是奇数;任意多个偶数的和都是偶数;

(3)两个奇(偶)数的差是偶数;一个偶数与一个奇数的差是奇数;

(4)除2外所有的正偶数均为合数;

(5)相邻偶数公约数为2,最小公倍数为它们乘积的一半。

(6)奇数的积是奇数;偶数的积是偶数;奇数与偶数的积是偶数;

(7)偶数的个位上一定是0、2、4、6、8;奇数的个位上是1、3、5、7、9.

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图形的变换

1、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成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①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②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3、物体旋转时应抓住三点:

①旋转中心;

②旋转方向;

③旋转角度。

篇6: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知识点归纳

1.加减法中的规律:

(1)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几,和也跟着增加或(减少)几。

(2)一个加数增加,另一个加数减少相同的数,和不变。

(3)减数不变,被减数增加(减少)几,差也跟着增加(减少)几。

(4)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减少)几,差也跟着减少(增加)几。

(5)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差不变。

2.比一比的方法.(课本

P5,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

(1)看符号找出大小数

.(2)确定算式结果

.(3)根据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出()的数

.3.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加数+

加数=和

减数=差

4.1



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第一个加数

被减

被减数

差=减数

+

减数=被减数

5.10

个一是

个十.6.最小的一位数是

0,最大的一位数是

9,最小的两位数是

10,最大的两位数是

99,最小的三位数是

100。

7.数的排列:

从大到小排列,用>连接,先找最大数。

从小到大排列,用

连接,先找最小数。

8.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9.位数:

一位数、二位数、三位数等

10.数位:

个位、十位、百位等.11.计数单位:

个位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的计数单位是十,百位的计数单

位是百。



12.数的组成:

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56

里有56

个一。

13.位值表:

百位

十位

个位



写作:

读作:

五十六

读数和

写数时,都要从高位起

.写数时,哪

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必须写

0

占位。

14.100

里有一个百,100

里有

50,一百里有

25,一百里有

20,一百里有

15.写

:

原数

1,后

原数

.例

:

(47)

(49)

16.写出相邻整十数:

(1)原数个位在1-9

之间的,将原数个位变成0

就是前面一个数,后面一个数是前面一个

数加

.例如

:

(50)

(60)

(2)原数是整十数的,原数减

是前面一个数,原数加

是后面一个数。

17.回到整十数:一个数减去个位的数就可以回到整十数。

进到整十数: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加上某数后得到十的数,就能进到下一个整十数。

(10的分与合熟记)

18.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在数射线上比较大小

:标在右边的数总比标在左边的数大。

(2)不在数射线上比较数的大小

先看数位,数位多的这个数就大

;数位相同时,先看

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

;十位上的数相同,比个位,个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

19.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角=10

元=10

元=100

角=100

20.时间的初步认识

(1)

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2)

钟面上有

大格,每大格有

小格,共有

小格。

时针走一大格为

小时,钟面上有

个小格,分针走一小格为

分钟。

(3)

时针短而粗,分针长而细。

(4)

时针、分针顺时针走。

(5)分针指向

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分针指向

6,时针指在两个数中间的时刻就是几时半。

(6)

时针走两圈是一

日,1

日=24

时。

分针走一

圈(60

小格,60

分),时针正好走一大格

。(1

小时)

时=60

分。

(7)

时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12

时计时法:

(=24

时计时法-12,前面

加时间名词)

时计时法

(=12

时计时

法+12)

时计时法的特点

:有定

(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

数字从

1-12

.凌晨

凌晨

凌晨

凌晨

时计时法的特点

:不用

定语;数字从

1-24。

凌晨

早上

早上

上午

上午

上午

时计时法与

时计时

法互化的步骤

.看清哪

种计时法;

.区分是第一

圈时

间还

第二

圈的时

刻;

.12

时变

时,第一

圈去定语,第二

圈去定

语+12;

时变

时,第一

圈加定语,第二

圈加定

语-12

.上午

中午

下午

(13

时-12

时)

(1

时+12

时)

下午

(14

时-12

时)

(2

时+12

时)

下午

(15

时-12

时)

(3

时+12

时)

下午

(16

时-12

时)

(4

时+12

时)

下午

(17

时-12

时)

(5

时+12

时)

傍晚

(18

时-12

时)

(6

时+12

时)

晚上

(19

时-12

时)

(7

时+12

时)

晚上

(20

时-12

时)

(8

时+12

时)

晚上

(21

时-12

时)

(9

时+12

时)

晚上

(22

时-12

时)

(10

时+12

时)

晚上

(23

时-12

时)

(11

时+12

时)

晚上

(24

时-12

时)

(12

时+12

时)

(8)一个钟面可以表示

个时间

。比如

:时针指着

6,分针指着

12,可以说是

时,也可以说是

时。

(9)时间计算:

小时前(现在时间-3

时)

时半

现在16

小时后(现在时间+4

时)

时计时法相关计算,最基本的数量关系

开始时刻

+

经过时间

=

结束时刻

结束时刻

开始时刻

=

经过时间

结束时刻

经过时间

=

开始时刻

21.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个位上的数不变,十位上的数相加、减。

36+20=56



36-20=16

方法:30+20=50

50+6=56



方法:

30-20=10

10+6=16

2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无进、退位)的方法:十位上的数不变,个位上的数相加减。

23+2=25



25-4=21

方法:3+2=5

20+5=25



方法:

5-4=1

20+1=21

23.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我们可以把个位上的数先相加,再加上两位

数中的整十数;也可以用凑十法,先把两位数凑到下一个整十数,再继续计算。

27+5=32



27+5=32

方法一:7+5=12

20+12=32



方法二:

27+3=30

30+2=32

(凑十法)

24.做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们可以把个位上的数先减到整十数,再减去

剩下的数,也可以先用退下的一个十和个位的数合起来减去一位数,然后再把十位上的数和结果相加。

32-5=27



32-5=27

方法一:12-5=7

20+7=27



方法二:

32-2=30

30-3=27

(2)38

+

=

30+20=50

8+5=13

50+13=63

十加十,个加个

25.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时,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些方法来算。

(1)37+12=49

30+10=40

7+2=9

40+9=49

十加十,个加个



(2)37+12=49

37+10=47

47+2=49

先加十,再加个



(3)37+12=49

12+30=42

42+7=49

先加十,再加个

26.我们可以把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通过分拆的方法进行转化,借助

“整十数

加整十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这些以前学过的计算方法来

进行。

(1)38

+

=

38+20=58

58+5=63

先加十,再加个

27.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

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28.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

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3)38

+

=

38+2=40

40+23=63

先凑整,再加剩下的数

⑶个位满

10,向十位进

1。

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

10。

29.两位数减两位数计算方法:

分拆成“整十数减整十数,个位数减个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

数”

这些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进行计算

。例如:

厘米

=

毫米

1cm

=

10mm20、25、30、35、40、45、50、……

比如

:61、71、81、9162、72、82、9263、73、83、93

……

比如

:15、16、17、18、19

.25、26、27、28、29

.(1)58-25=33

整十数减整十数

50-20

=30

个位数减个位数

两次结果相加

+

=

(2)

58-25=33

先减去个位数

58-

=53

再减去整十数

53-20=33

(3)

58-25=33

先减去整十数

58-20=38

再减去个位数

38-5=33

30.(1)量同一条边:用不同的工具量结果不

一样;不同的人都用拃去量结果也不一

样;

用尺去量一量就一样了。

厘米和毫米。

=

厘米

1m

=

100cm



(2)身体上的许多器官可当作尺。

(3)长度单位有米、1

=

1000

毫米

1m

=

1000mm

31.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都用减法计算。比谁多几用加法,比谁少几用减法。

32.找规律

单数有

:1、3、5、7、9、11、13、15、17、19、21……

双数有

:2、4、6、8、10、12、14、16、18、20、22……

3的倍数

:3、6、9、12、12、15、16、21、24、27……

5的倍数

:5、10、15、个位上数字相同的数,11、21、31、41、51、12、22、32、42、52、13、23、33、43、53、十位上数字相同的数

:10、11、12、13、14、20、21、22、23、24、30、31、32、33、34、35、36、37、38、39

.……

33.求两个部分的总和,用加法来做。

34.求合并与添加都要用加法来表示。

35.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例如

:a+b=b+a

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个位数,和不变

。例如

:43+5=45+3

36.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7.求剩余:

原来的–

下车的(或走掉的、吃掉的、拿走的、破掉的、运走的、碎

掉的、飞走的等)=

剩下的(或现在的)

38.确定左右的位置要看你站立的方向,方向不同的时候,所指的左右也不同。

39.长度比较

比高矮

:注意在同一平面上去比较。

比长短

: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40.测量物体的长度

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将物体紧贴尺子,再看看物体的另一端对

着的直尺上的几。

41.20

里有

10,20

里有

2,20

里有

4,20

里有

5,20

里有

20,20

里有

1.42.看图列式解题:

(1)部分数

+

部分数

=

总数

(2)总数

其中一部分

=

另外一部分

(3)大数

小数

=

相差数

(4)原有

借出

=

剩下

(5)原有

剩下

=

借出

(6)剩下

+

借出

=

篇7:沪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江雪》。

2、学会生字“孤”。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抓住诗中关键字词,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所描绘景色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读诗想画面,入境悟情感。

教程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谈话激趣

同学们,这两天我们刚刚经历了的第一场雪,下雪了,你都干了点什么?

看来雪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可是,有一个人,他和大家做的事一点儿也不一样,他呀,顶风冒雪独自一人在江上钓鱼。他是谁呢?他是一首诗的主人公,这首诗叫《江雪》。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江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以前我们也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说一说学一首古诗都要学些什么?

2、目标呈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雪》。学会生字“孤”。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抓住诗中关键字词,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预期效果: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完成完成这些目标。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古诗。

任务呈现:请大家翻开课本。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民主学习:学生自由读诗。

展示交流:

1、指名分句读诗,适时纠正。

2、指名领读整首诗。

3、同桌互读检查。

任务二、想象画面,适时理解重点字词和诗意。

任务呈现:

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把《江雪》想象成一副画吗?试着想一想,说一说。

展示交流:

1、指名说想象到的画面,并说清这样想的理由。适时指导理解:千山、万径、绝、灭、蓑笠翁。其他同学认真听,等他说完,你来说说他哪些地方说得好。不好的地方,你来说得更好一些。

2、听了画面描述,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环境?板书:寒冷凄凉。

任务三、体会诗人的感情。

任务呈现: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此时,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孤独、寂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民主学习:学生轻声朗读、思考以上问题。

展示交流

1、这个老翁很孤独。这个老翁很勇敢,这么冷的天还坚持钓鱼。我体会到一种悲凉的气氛。)

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啊!板书:孤独寂寞,学习生字“孤”。

谁能把渔翁的孤独寂寞读出来。(朗读指导)

2、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疑问?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难道他不怕冷吗?

请大家大胆地设想一下原因,也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

1、捕鱼为生

2、独享清静

3、排解忧伤

4、喜爱钓鱼

5、心中孤单

3、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想解开这个谜吗?你有什么好办法?

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理解古诗是很有用的。那就让我们看一看柳宗元的简介。

课件出示资料一:柳宗元生平简介。“

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小结: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

那么,面对寒冷,他畏惧了吗?面对残酷的现实他退缩了吗?看资料二。

从他身上,你体会到了什么精神?(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

现在你就是孤傲的柳宗元,你能把自己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练习有感情地配乐朗诵。

练习背诵。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朗读,结合插图,特别是借助诗人的简介充分地理解了这首诗。

三、检测导结

1.请你把这首诗背给同桌听。

2.《江雪》的作者是( )朝诗人( )。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 ),后两句则体现了诗人( )的情调。诗中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 )的人格化身。

3、课外延伸:拓展学习《题秋江独钓图》,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接下来我们读读另外一首古诗。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壶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一首诗与《江雪》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两首诗虽然描写的都是在钓鱼的景象,但是心境不同:一个是借钓鱼表现高傲的骨气;一个是借钓鱼欣赏优美的秋景,这真是各有所得。

篇8:沪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窦 献 江

中三家镇中心小学

1、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学目标:

能学会演唱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及听赏表现形式不同的同名作品,并将感受写下来。教学重点:

学习简谱,及“波音”、“连音线”这些乐理知识 教学难点:

学唱歌曲,并能够结合山歌风格特点演唱,注重对同学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教育

教学过程:

1、引出民歌主题。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我们有万里长城,长江黄河,56个民族团结一家,安定祥和,因为受生活地域性和风俗人情的影响,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歌唱风格,我们把各民族间带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歌曲称为民歌。在今天的音乐课上,老师将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四川民歌的风格。

了解民歌种类:

劳动号子: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服务于劳动的歌曲。它的音乐大多坚实有力,粗犷豪迈,歌词一般比较简单,但节奏感强,劳动者可以随着节奏调整身体的协调性。也是在民歌中产生最早的一种。比如民间的“打夯歌”、“划船歌”等等。

山歌:产生于山野劳动和辽阔宽广的大自然环境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较为热情奔放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代表作品有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等。

小调: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这种类型是流传最广泛、普遍的一种形式。小调歌曲大都抒情细腻、婉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江苏等地的“茉莉花”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2、学生听赏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采花》,听赏钢琴独奏曲《巴蜀之画》中的《晨歌》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介绍相关知识。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四川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歌。歌曲形式简单,乐观爽朗表达了儿童们热爱劳动、热爱山村生活的情感。按照不同的歌唱方法分类,它属于山歌中的矮腔山歌。其音乐清新质朴,旋律较自由。全曲音乐只有六度,句间大多一字一音,节奏明快;句尾常用自由延长音抒发情感,使音乐悠扬舒展。句间采用的衬词“罗儿”、“郎郎扯光扯”等,来自赶牛的吆喝声和锣鼓声,流露出歌者愉悦自得的心情,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衬词虽无实在意义,却起到更好表达山中樵夫豪迈、自由的性格特征。

4、介绍词作者、作曲家:

1)、《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词作者名叫金鼓,是重庆梁平县人,现居于上海。金鼓本名李犹龙,1917年出生在四川梁平县(现属重庆)。1953年春,上海音乐学院川籍教授蔡绍序,想用家乡的民歌调为基础创作新歌,请金鼓作词,一首新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此诞生了。

2)《太阳出来喜洋洋》是黎海英作曲。作曲家黎海英,是中国音乐界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身为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他在音乐民族化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5、老师把《太阳出来喜洋洋》唱给学生欣赏

6、学生学唱

2、小步舞曲 教学目标:

1.演唱歌曲《小步舞曲》高声部,能表现出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背唱歌曲主旋律。

3.知道音乐家——巴赫的相关知识。

4.学跳小步舞。教学重点:

1.背唱歌曲《小步舞曲》高声部

2.知道音乐家——巴赫的相关知识。教学难点:

1.演唱歌曲《小步舞曲》的高声部,能表现出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随音乐进行歌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上节课所欣赏的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复习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观看视频《皇后小步舞》了解小步舞曲。

3.介绍巴赫

4.欣赏巴赫两部《小步舞曲》

二、学习歌曲

1.聆听《小步舞曲》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愉悦)

2.有节奏的读歌词

3.视唱曲谱

4.学生自主填歌词,如有错误,及时纠正

5.学生完整表现歌曲

6.处理歌曲按照这首歌曲的情绪演唱

7.巩固歌曲(师生接唱,男女生比赛唱等)

8.背唱歌曲

三、小步舞的学习

1.基本动作教学。

2.学生边唱边加入动作。

3.两个学生一组配合进行舞蹈。

4.随音乐进行歌表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步舞的风格特点,学习了歌曲《小步舞曲》,并为歌曲编排了动作,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现在,让我们随着欢快的音乐出教室,下课!

3、小杜鹃 教学目标

1、欣赏、演唱表现“杜鹃”的几首歌、乐曲,感受音乐的情绪及其表现的优美意境,体验音乐所描绘、刻画的可爱、活泼的杜鹃形象,以及蕴含的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乐于与伙伴合作表演。

2、在聆听、比较、模仿、体验的过程中欣赏乐曲、学唱歌曲、掌握技能;运用创设情境、体态感知、自主学习与合作表演等方法表演歌曲《小杜鹃》。

3、认识并初步掌握顿音记号,能用轻快活泼的情绪和整齐明亮的声音,以断连对比的方法有感情演唱歌曲《小杜鹃》。

教学重点

掌握顿音唱法,并能用力度的对比表现歌曲中杜鹃“咕咕”的歌唱声。

教学难点

能以正确的弱起拍感觉,初步运用断、连对比的方法演唱歌曲,并用不同的力度变化描绘杜鹃的歌声,表现活泼可爱的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情景体验中渗透技能(5分钟)

(一)欣赏: 《森林深处的杜鹃》片段

1、初听乐曲,感受情绪,选配画面

2、复听乐曲,体验力度,认识顿音

(1)复听乐曲,根据意境选择杜鹃鸣叫的力度和图形

(2)认识顿音记号

(3)用弱的力度和顿音方法模仿杜鹃“咕咕”

(二)欣赏:《杜鹃圆舞曲》片段

1、感受情绪,感知、体验杜鹃鸣叫的力度

2、总结

二、歌曲学唱,交流互动中自主学习(18-19分钟)

(一)听、唱、动交互,强化音乐体验

1、看动画、听范唱,了解歌曲内容

2、听教师范唱,熟悉“咕咕”旋律,体验旋律弱起感

3、初步运用顿音技巧模唱“咕咕”,进一步感知旋律弱起感

4、玩游戏“捉迷藏”,全面熟悉旋律

(二)唱奏结合,熟悉歌曲曲调

1、吹奏“咕咕”的曲调,熟悉歌谱

1)学生试奏“咕咕”的旋律,教师示范以顿音方式吹奏

2)师生合作演奏乐曲

2、哼唱旋律,找出旋律规律

3、完整演唱歌谱

(三)互动、反馈与评价,自主学唱歌曲

1、学生自主学唱歌曲

2、开展反馈、交流与评价,在互动中解决歌曲难点

3、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合作学习中展现个性(11分钟)

(一)比较、欣赏朱逢博演唱的《小杜鹃》

(二)小组合作进行歌曲处理

(三)交流与展示

(四)综合表演

四、课堂小结

4、七子之歌——澳门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有表情,自然的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4/4拍的强弱关系,把握好切分音的节奏。2.歌曲的情绪体验,用优美纯净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歌曲中五,六度音程的把握。2.歌曲情绪,格调的把握。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进入教室。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新课:

师:刚才同学们听的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师: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表现了人民不畏压迫,起来反抗的精神。

在历史上,我们国家有名的七个地方都曾被帝国主义侵略者占领,至今有的地方还未回归。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还专门为这七个地方创作了《七子之歌》组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的歌词就出自组诗,歌曲的名字是〈七子之歌--澳门〉。出示歌曲卡片。

2、欣赏歌曲,让学生欣赏后回答:歌曲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情感来演唱的?(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是用朴实深情的情感来唱)

3、朗读歌词。(结合刚刚说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并说明全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人民对祖**亲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回归的爱国之心。)

4、模唱。

(1)播放音乐〈七子之歌〉歌曲,让学生跟随音乐,轻声哼唱,熟悉其中的旋律。

(2)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用“拉”模唱。

5、学唱歌曲。

三、复习巩固:

1、分组接唱歌曲。(男女组)

2、师:同学们唱的真好,下面把全班分开四组,你们根据自己对歌曲的不同理解,分别用多种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可以有演唱打击组、朗诵节奏组等)

3、师:同学们表演的非常好,下面呢大家带上歌曲的情绪情感把歌曲完整的唱一遍。

四、小结

这首歌曲在澳门回归的日子里,响遍了大江南北,那满怀深情的主旋律,几乎家喻户晓。今天咱们学习这首歌曲,告戒大家在有一颗爱国心的同时,还要有爱国的能力。怎样才有爱国的能力呢?这就要求大家立足现在,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才能,将来用大家的能力报效祖国,建设祖国!

5、阿里山的姑娘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了解台湾并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欣赏歌曲,让学生感受“高山族”民歌的风格,引导学

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中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图中闪烁的部分就是台湾,它位于我国东南部,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别看台湾面积小,但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特别丰富,被称为“樟脑王国”。

在山明水秀的台湾,有美丽的“日月潭”,“日月潭”是一个很大的湖,它坐在海拔760米的高山上,湖水被一个小岛隔开,一边像圆圆的太阳,一边像弯弯的月亮,所以叫“日月潭”。

“阿里山”是台湾名山之一,它以奇特的林涛和云海为人们所称颂。

“高山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是最早居住在台湾的古老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不管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那舞姿优美动人,歌声清脆悦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里山的姑娘》

二、新课教学

《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是台湾高山族民歌,又名《高山青》,今天我们欣赏的歌曲由歌唱家邓立君演唱的,歌曲旋律亲切流畅、略带俏皮,表现了阿里山的姑娘活泼、多情的性格。大家听过歌后,你的感觉如何?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优美抒情、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复听歌曲,整首歌曲分两部分,我们先来听一下引子,在欣赏时要带着这样两个问题:

1、这段旋律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2、听了这段旋律你的感受如何?(课件5引子部分)

师: 这段旋律呀非常优美,老师听到这段旋律就仿佛站在高山上,唤起对往事的回忆,你听了这段旋律之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师:我认为这段旋律应以优美、抒展的歌声来视唱, 你们说是不是

生:是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

师:同学们唱得非常好,掌声鼓励一下 生:

师:引子四小节旋律优美、抒情,让人陶醉,如果我们用线将音符连起来,你们看象什么?

生:

师:这段旋律听起来连绵起伏、婉转优扬,接下来的旋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下。(课件7)

师: 这段旋律所表现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对比一下,这部分和引子部分有什么区别?(从速度、情绪„)

生: 欢快、热烈、活泼„„

师:那这部分应用什么样的形式演唱呢?(活泼、欢快)大家随着音乐试着唱一唱

师: 引子优美抒情使人陶醉,接下来旋律热烈欢快,你听了想做什么?我看有的同学都坐不住了。

生:

师:如果我们用舞姿表现出来也别具特色,谁愿来

生:

三、拓展部分

师:高山族的歌曲还有很多,歌曲的表现形式也略有不同,我们欣赏一下歌曲《站在的高岗上》(课件8歌曲)

师:这首歌是台湾艺人张惠妹演唱的又一首高山族民歌,更具有山歌特色,从歌曲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呢?

生:

师:这首歌更加热烈火爆,我看有些同学都等不及了。那我们就随着音乐舞起来好不好。

生:

师:欣赏了这两首台湾民歌之后,我想大家对台湾民歌的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还知道有哪些台湾歌曲?

生: 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爸爸的草鞋、熊猫咪咪„

师:同学们唱得非常好,其实音乐是非常美妙的东西,只要我们用心去听、去唱、去感受,我们就能听懂音乐,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情,伴着音乐,有感情朗诵散文诗《啊

台湾》。课件9《诗歌》

四、总结部分

同学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我们唱着阿里山的山歌,共同期盼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早日团聚。到那时,让我们手拉手,唱啊、跳啊,共同庆贺吧!课件10(学生听音乐表演)

同学们,我们快乐的音乐四十分钟结束了,让我们唱着歌,带着愉快的心情离开教室吧!

6、雪绒花

教学目标 :

1、对所学歌曲及相关电影《音乐之声》产生兴趣,扩大音乐视野。

2、通过吹奏歌曲《雪绒花》,区分什么是非连音吹奏和连音吹奏法。教学重点:掌握吐音的技术和连音吹奏的方法。

教学难点 :

1、“前半拍休止、后半拍起唱”节奏的掌握。

2、连音奏法时舌头和气息的运用。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想听《音乐之声》和《雪绒花》的故事吗?(讲故事:《音乐之声》的故事发生在70多年前的奥地利。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中,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活泼漂亮,会弹吉他,喜欢唱歌。有一天,玛丽亚来到一个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在上校外出工作期间,玛丽亚教上校家几个没有了妈妈的孩子学会了很多歌曲。《多来米》便是其中的一首。她还给孩子们排练了合唱。当上校回家时,玛丽亚和孩子们用甜美的歌声迎接他。上校很高兴,他也边弹吉他边演唱了一首歌。同学们猜猜,上校唱的是什么歌?对!就是这首《雪绒花》。

二、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后学生谈对歌曲的感受:听了这个故事,想不想听郭老师唱唱这首歌?(师边弹边唱)你知道“雪绒花”代表什么吗?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上校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2、听琴默唱,找出歌曲的特点和难点。(分析特点,练习难点,并正音。)

3、划拍跟琴轻声唱词。唱不好的地方重点练练。

4、完整地将歌词唱一遍,师边弹边唱。

5、歌曲分析,艺术处理。慢速三拍子节奏的运用对歌曲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先学生自己说,然后教师小结:让我们好像看到了晶莹的雪花在天空中飞舞。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人们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抒发了演唱者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前两句用轻声唱,从第三句开始力度应加强一些。)

6、把自己当成影片中的上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师竖笛伴奏。

三、竖笛吹奏

1、划拍唱谱。(师竖笛伴奏)同时找找这首歌里哪个音的指法没学过?开动脑筋,自己找这个音的指法。

2、音阶练习(从re到高八度re)。①师唱唱名(上行音阶),生无声按指。②师范奏后生吹。③用同样的方法练下行音阶。(一口气,连音奏法。)

3、讲解吐音技术和连音、断音奏法。

① 学习吐音技术。吹奏竖笛时有两种常用的方法:(板书)连音奏法和断音(又叫非连音)奏法。它们都与“吐奏”有关。那么,什么是“吐奏”?就是舌尖轻轻地碰一下牙齿,堵住吹口的气流后马上向里缩回,离开吹口,发出轻轻的“吐”的声音。

②连音奏法是:在连线“⌒”内,除第一个音用吐奏外,后面的音都不吐奏,只是按孔的手指按各音的指法运动,气息保持而舌头不动,吹得连贯圆润。

③断音奏法则是每个音都发出轻轻的“吐”的声音。

④以吹奏音阶为例:教师用两种方法吹奏音阶:上行用连音奏法,下行用断音奏法。师范奏后生练习(上、下行各练两次)。

⑤再用两种方法练习同一条练习曲。

4、探究、选择吹奏方法:《雪绒花》这首歌哪些地方用“连音吹奏法”比较好?并在歌谱上加上连音线。(学生各自试吹,两分钟后回答,并说明为什么?再在歌谱上画上连音线)。然后互帮互助,自由练习。(重点练第三乐句,教师到学生中进行个别辅导。五分钟后问有没有需要老师帮助的地方?)

5、师带领重点练习第一、三乐句。

①师唱唱名,生无声按指。②师慢速范奏生模仿。③师按原速吹奏生模仿。

6、生跟师一起吹奏全曲。

7、师用钢琴伴奏,生吹奏。

8、请有把握的同学站起来吹奏。师用钢琴伴奏。

9、唱吹结合:一组唱,一组吹,再由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配乐。(三角铁、铃鼓等)比一比,最终获胜的是哪一组?(师钢琴伴奏)

四、课堂小结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这首来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雪绒花》已经成了我们班每一个同学的好朋友,我们不但会唱,而且会用竖笛吹。老师有件很遗憾的事:我至今没有看过《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利用网上资源帮老师查找有关《音乐之声》的更多资料,让我对这部电影有更多的了解。给同学们提供一个网址: 打开以后再在对话拦打上:外国电影《音乐之声》。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对不对?!

7、回忆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音乐剧《猫》的选段《回忆》,了解音乐剧的特点。

2.欣赏音乐剧的经典作品,了解音乐剧这一体裁的特点。

3.积极参与创编和表演,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尝试音乐剧的表现艺术形式。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体会音乐的乐曲风格和乐曲表达的音乐情绪。

2.听辨歌曲节拍,感受12/8拍对表达歌曲情感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视频音乐剧《猫》片段。

师:从播放的视频片段中你们都听到、看到了什么?这种音乐的表现体裁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生:有唱歌、边唱边跳。

2.揭示课题。

生:歌剧,跟戏剧一样,有对白说话。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片段在音乐体裁中叫音乐剧。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它融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体,音乐通俗易懂,很受大众欢迎。

二、了解音乐剧体裁特点

师:音乐剧《猫》是音乐剧历史上最成功的剧目,曾一度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该剧创作于1981年,是在伦敦上演时间最长、美国戏剧史上持续巡回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1981年5月11日,首演于伦敦西区新伦敦剧院。今天,音乐课为大家带来音乐剧《猫》有名的唱段《回忆》(Memory)。

1.角色与剧情介绍:“领袖猫”──猫族中的首领,充满智慧和经验,他必须出席一年一度的猫会,并最后决定哪一只猫能够升天获得重生;“魅力猫”──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丑陋无比──她的样子最像人类,长发披肩,身穿黑色晚礼服,脚蹬一双高跟鞋。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儿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深深的同情和怜悯。

2.《回忆》歌曲欣赏。

师:(初听《回忆》)歌曲给你怎样的感觉?几拍子的?

生:歌曲很抒情,好像是三拍子的。

师:这首歌听起来很流畅,这是因为它的拍子为12/8拍,我们以前没有接触到,大家再听听,这样的节拍使我们有什么感受?(再听一遍《回忆》。)

生:很连贯,有起伏荡漾的感觉。

师:好!这种感觉是节拍带给我们的,那么,这样的节拍能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呢?歌曲中有两个地方最能表现悲伤的心情,你能听出来吗?请你边听边举手。(听第三遍《回忆》。)

生:这样的节拍表现主人公留恋、悲伤、憧憬的心情。最悲伤的两个地方是音区低的地方。

3.作曲家的介绍:安德鲁·洛依德·韦伯是60年代,伦敦剧坛升起的一颗作曲新星,他具有扎实的古典音乐根基,擅长于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演奏,对新潮流行音乐和音乐剧情有独钟。他的惊世巨作《猫》1981年5月在伦敦首演轰动了百老汇。此后,又创作了以舞蹈精彩绝伦而著称的《星光快车》《剧院幽灵》(1986年)和90年代荣获8项托尼奖的《日落大道》等传世名剧。

4.随钢琴跟唱《回忆》的旋律。

5.师生讨论音乐剧特点。

生:音乐剧有剧情,表演,音乐,舞蹈。

师:从《猫》剧中看出,音乐剧中的舞蹈和音乐相当突出。为了传情达意,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剧中的“富贵猫”“保姆猫”“剧院猫”“摇滚猫”“犯罪猫”“迷人猫”“英雄猫”“超人猫”“魔术猫”等形象鲜明,各不相同。这群被拟人化了的猫儿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在舞会上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可以说音乐剧是以具有吸引力的情节为支撑,以演员的戏剧性表演为根基,使音乐、舞蹈得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并把这些因素融合为有机统一体的艺术。

三、拓展

1.欣赏《猫》剧中音乐剧《猫》片段──《回忆》唱段的视频,请学生注意其中的表演。

2.表演唱:教师让1—2名学生扮演老猫,独立表演唱,全班学生小声随唱。

四、课堂小结

音乐剧是一个内容很丰富的音乐体裁,在课上我们只能了解和学习很小的一部分,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分成小组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继续探究、找出答案,扩大自己在音乐剧这一音乐体裁方面的知识度。1.音乐剧起源是怎样的?

2.发展中百老汇音乐剧有哪些作品? 3.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有哪些代表作?

8、伦敦德里的小调 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体验《伦敦德里小调》的音乐情绪,知道两个乐段情绪和音区的不同。

2.能分辨小提琴的音色。教学重点与难点

辨别两个乐段的情绪和音区。教学过程

1.导入、初听乐曲

(1)课件展示伦敦德里风光 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游览美丽的英国小镇吧。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叫伦敦德里,又名“德里”,是爱尔兰北部的一个小城。

今天的音乐课我们要欣赏一首小提琴独奏去《伦敦德里小调》,这是根据流传在伦敦德里的一首古老民歌改编而成的。

(2)聆听乐曲、初步感受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乐曲,听完之后,请谈谈你的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好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温馨宁静的小城,感受到小城的人民对自己故乡的情感。

2.分段欣赏

这首乐曲有两个乐段,我们来分别欣赏一下,听听两个乐段有没有不同。

(1)欣赏A乐段。课件展示A乐段旋律片段。

这段旋律速度中速稍慢,听起来纯朴动人,充满了温柔平和的气氛。

(2)欣赏B乐段。课件展示B乐段旋律片段。

这段旋律的速度也是中速稍慢的,但是情绪却显得高昂,色彩也比A段明亮,带有颂扬性。同样速度的旋律为什么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呢?我们来看看这两段旋律的音区。

(3)课件出示阶梯图,对两个乐段旋律的音区作对比。

A乐段的旋律主要在低音区演奏,印象听起来厚重朴实;而B乐段的旋律主要在中高音区演奏,就显得明亮高昂。这就是同样速度的旋律听起来给我们不同感受的原因。

3.复听乐曲、了解乐器

(1)再次欣赏小提琴演奏的《伦敦德里小调》,感受小提琴音色的悠扬。

(2)介绍乐器并听辨。

小提琴是一种弦乐器。总共有四根弦。靠弦和弓摩擦发出声音。它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小提琴音色优美,接近人声,表现力强,在乐器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如果说钢琴是“乐器之王”,那么小提琴就是“乐器中的王后”。

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的耳朵,我们来听两段音乐,请你们听听,哪一段是用小提琴演奏的?

4.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伦敦德里小调》是一首有着悠久历史的爱尔兰民谣,流传至今已近四百年,它舒展、优美、纯朴、轻柔的旋律,深受人们喜爱。

数百年来,这首曲子被改编成各种版本,其中最常见的有小提琴的演奏和长笛的演奏。最后让我们来欣赏长笛演奏的《伦敦德里小调》。

9、摇篮曲

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2、学习歌曲《摇篮曲》,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3、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4、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教学重、难点:

1、装饰音的唱法;

2、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3、附点节奏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哪位能朗诵一下这首诗?

师生合作进行配乐朗诵,老师弹奏《摇篮曲》的旋律,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游子吟》。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们从小长这么大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在襁褓之中时,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摇篮曲,一边哄你们睡觉,那种情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关于母爱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二、学习新课(展示歌片)

1、师弹琴范唱歌曲《摇篮曲》

2、介绍《摇篮曲》的作者:作曲家勃拉姆斯

3、学生欣赏范唱歌曲《摇篮曲》,然后随琴声心里哼唱歌曲《摇篮曲》。

4、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唱歌曲,采用听唱法学唱《摇篮曲》。

5、师:这首歌曲表现的情绪非常温馨、静谧,表现了妈妈对宝宝的无限柔情,引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柔和、甜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6、师生共同讨论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内涵,同学们,你们在唱这首歌时,仿佛看到了什么?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或想想自己的母亲,感受、体会一下,带着柔和甜美声音,恬静、舒缓地再次演唱这首《摇篮曲》。

三、创作与表演

1、师生共同讨论:音乐剧要怎样表演?

2、把《摇篮曲》编成音乐剧,请几位同学进行表演。

四、欣赏中外《摇篮曲》,通过欣赏中外《摇篮曲》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声乐曲:

1、舒伯特《摇篮曲》

2、东北民歌《摇篮曲》

比较两首歌曲的异同

(二)器乐:

1、莫扎特《摇篮曲》

2、聆听两首《摇篮曲》

a、讨论得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后者通过环境描述含蓄地表达情感。

b、总结中外摇篮曲的特点:a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b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c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

c、总结得出:《摇篮曲》是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诚的祝福。

四、小结

1、通过你们的表演和演唱,让我感到你们与妈妈的之间的爱是那么浓厚,是啊,母亲的恩情就像温暖的阳光,无时无刻的照耀着我们,为了我们,母亲付出了许多许多,看着妈妈眼角的皱纹,忙碌的身影,你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想一想你和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回味一下浓浓的母爱,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2、学生每人对妈妈说一句心里话。

上一篇:关于初二下一篇:消防安全教育主题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