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核生物界教学反思

2024-05-04

原核生物界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原核生物界教学反思

细菌的结构

细菌的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基本结构是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结构,包括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某些细菌特有的结构称为特殊结构,包括细菌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细菌和其它原核生物一样,只有拟核,没有核膜,DNA集中在细胞质中的低电子密度区,称核区或核质体(nuclear body)。细菌一般具有1-4个核质体,多的可达20余个。

核质体是环状的双链DNA分子,所含的遗传信息量可编码~3000种蛋白质,空间构建十分精简,没有内含子。由于没有核膜,因此DNA的复制、RNA的转录与蛋白质的合成可同时进行,而不像真核细胞的这些生化反应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严格分隔开来的。

篇2:原核生物界教学反思

一真核生物和原核物体内基因表达的区别

转录的模板是DAN (基因) 有义的一条链, 所以首先要了解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

第一, 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有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能编码蛋白质, 非编码区不编码蛋白质, 但编码蛋白质过程中具有调控作用。真核生物的基因编码区是不连续的有间隔的, 两个外显子之间有一个内含子, 外显子编码蛋白质, 内含子不编码蛋白质。

第二, 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基本结构与真核生物基因结构一样, 都有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但原核生物的基因编码区是连续的、不间隔的。整个编码区能编码蛋白质。

我们上面谈到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基因结构特点真核生物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通常是间断、不连续的, 由于转录时内含子和外显子是一起转录的, 因而转录产生的信使RNA必须经加工, 将内含子转录部分剪切掉, 将外显子转录部分拼接起来, 才能成为成熟的RNA。而原核生物的基因由于不含有外显子和内含子, 因此, 转录产生的信使RNA不需要剪切、拼接等加工过程。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过程时空上的区别主要由细胞结构来决定的。真核生物有细胞核, 核膜将核质与细胞质隔开, 因此, 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 翻译在细胞质中进行。可见其转录和翻译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隔。原核生物体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真正细胞核, 所以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翻译通常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的, 即在转录未完成之前翻译便开始进行。如大肠杆菌乳糖分解代谢过程中, 三个结构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就是同时在细胞质中进行的。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不单单是转录和翻译上的区别, 还有真核生物大多是多细胞生物, 个体发育过程中要发生细胞分化。分化是不同的基因特异性表达的结果。细胞中关闭或开启某些基因, 都是在严格调控作用下进行的。基因的这种特异性表达的调控机制也是真核生物所特有的。

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过程与原核生物的共同之处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过程与原核生物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 在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侧翼序列上, 同样存在许多不同的调控序列, 真核生物通过特异性蛋白与某些调控序列的结合与否, 来调控基因的转录。

总之,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的区别主要与它们细胞内的基因结构有区别、时空上的区别与细胞结构有区别、基因特异性的表达与生物个体的构造有区别。

摘要:高中生物教学中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琐碎, 学生对这一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很不理想, 而且是高考当中重点考查点, 尤其是基因表达过程的内容很抽象, 因此, 本文着重探讨了细胞中基因的结构及表达过程的相同之处与区别。

篇3:原核生物教学设计及分析

原核生物是一类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认识原核生物的结构以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对于形形色色生物的了解以及掌握;对于今后探索生物的奥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分析

(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原核生物的特点以及原核生物的分类;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后,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屏幕展示:新闻:2010年08月14日《北京晚报》报道,一名比利时人死于源自南亚的超级细菌。这种细菌抗药性极强,几乎能抵御所有抗生素,已经感染英国、美国、瑞典、荷兰、澳大利亚个别居民。欧洲专家预计,至少10年内没有抗生素可以有效对付这种细菌,因此呼吁全球密切监控阻止超级细菌传播。

师:细菌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生:原核生物。师:概念:细胞内有明显核区,但没有核膜包围;核区内含有一条双链DNA构成的细菌染色体;能量代谢和很多合成代谢均在质膜上进行;蛋白质合成“车间”核糖体分布在细胞质中。

分类:三菌:细菌、放线菌、蓝藻(蓝细菌)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这节课我们以细菌为代表来了解原核生物。

2.探究学习,讲述新课

(1)探索主题一:细菌的发现。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细菌的分布是很广泛的,我们的手上、书上、衣服上、甚至是空气中都有细菌的存在,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那细菌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生:阅读课本内容,讨论归纳细菌发现的过程,完成大屏幕上的几个问题。生:阅读细菌被发现的故事;腐败肉汤中大量的细菌是怎样产生的?读了故事,你对科学发现的过程有什么新认识?

生讨论归纳回答:

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显微镜。19世纪中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普通烧瓶中的肉汤,因为空气中的细菌可以进去,几天就腐败了。而鹅颈瓶中的肉汤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因此四年都没有腐败。

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以及提出了保存啤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我们现在喝的酸奶就是用巴氏消毒法制作的。另外他还提出了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由于巴斯德在微生物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把他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2)探索主题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细菌的主要特征。阅读课本,思考下面的问题:观察课本中电镜下的几种细菌形态图,细菌有哪几种形态?观察细菌的结构示意图,思考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试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大屏幕展示几种电镜下的细菌形态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

师总: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小到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同时,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师生共同总结细菌的特征,细菌的特征 :球状、杆状、螺旋状;个体十分微小;是单细胞生物细菌的结构。

师: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呢?相同吗?我们以杆菌为例,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细菌有哪些结构组成?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师生合作,得出结论: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

细菌结构:基本结构壁质膜;特殊结构与也要记,鞭毛、芽孢与荚膜。

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3)细菌的生殖。

师: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

课件:播放视频。生根据视频得出: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渡过呢?生答后显示课件:细菌的芽孢。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因此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屏幕展示超级细菌的新闻,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从而引入课题。这样可以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探究。讨论归纳细菌发现的过程,完成大屏幕上的问题,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再用课件展示电子显微镜下多种细菌的形态。介绍几种常见的细菌。展示细菌的结构模图推理出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呢?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什么角色?再通过播放动画及视频: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使学生知道细菌繁殖速度很迅速并且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篇4:原核生物界教学反思

关键词:微生物 有机质 矿物质 铁 氧化物 环境

中图分类号:Q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12-02

1 引言

最近几年来,关于微生物圈和地圈最外层地带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所关注。这些离地表只有几米的区域,支撑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因此,它们现在成为了“关键区”。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人类通过大量开采和使用地球资源对这些地带造成巨大影响。据估计,直到19世纪20年代中叶,人类活动所消耗的资源接近于自然消耗的总和。

本文中,对于矿物质-(有机体)-微生物相互影响的理解认识是通过以铁元素为中心的例子来描述的。它们包含了铁矿物质的微生物氧化还原作用,以及它们对携带溶解金属的流体迁移的影响等。这类研究在矿物—微生物相互影响的潜在技术应用,“环境清理”中的合成生物矿物质过程,或者是工业生产过程(如:工业催化过程)中,都有所涉及。

2 矿物-有机质相互影响

在最基础的阶段,矿物表面和微生物的相互影响其实就是表面与有机分子之间的相互影响。运用分子尺度上的表面性质理论,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和认识这种影响。其实,在分子尺度上对这种相互影响的研究,现在已经可以通过实验或者计算的方法得以实现。例如:在三种对立有机分子:甲酸,吡啶和四氯化碳影响下,对磁铁矿(111)表面原子分辨率的研究。

这项研究包括了在超高真空(UHV)條件的控制下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实验,较为系统的解释了简单矿物质复杂的表面结构。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种实验室STM的清晰图像(分别是A,A’和B表面);它们都是磁铁矿(111)的原子分辨图像。这些STM数据可以用来解释或描述从散装结构中提取的不同程度的磁铁矿(111)碎片的过程。因此当我们仅仅考虑一种特定矿物质的单一表面,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篇5:生物教学反思初探

一、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

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学主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反思型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之后,他们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因此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所以它是一种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

2.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标

学会教学其含义与学会学习有类似之处,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教学伦理与道德知识。由于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的,因此,它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直至成为学者型教师。

3.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

道德感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责任感,是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也就是说,道德感欠缺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和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看来,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反思性教学既注意教师教学的技术问题,又把教学伦理与道德问题摆上重要日程。

二、反思教学的内容: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生物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生物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2、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生物教师非常重要。生物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科学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作为一名生物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譬如能熟练地画出细胞的结构图,某些生物体的结构简图等等。

三、反思教学的成果

1、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

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高效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练习使用显微镜”时可以归纳为: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头细观察、看完低倍转高倍、九退整理后归箱;在学习“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中可以归纳为一擦、二滴、三撕、四展、五盖、六染。 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能记住了。

对知识的系统梳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系统规律.及时对知识进行梳理.如在学习心脏的结构时,可启发学生结合实物或挂图将其总结为“四腔”“八管”(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各一条、肺静脉四条)“两瓣膜”(指房室瓣和动脉瓣两种)。而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时,不同部位血液的性质可概括为:“左心动、右心静、肺相反、体相同”。这样学生懂得生物学“怎么学”、学什么“。长期训练可培养自学的习惯。有利于形成学习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后,可让他们设计实验。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可让他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书用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通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篇6: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一、先了解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预测,也可能是在以往教学中的遇到的。)并且能找出这些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行性进行深入思考。

(一)对学生的思考

学生是教学的基本对象,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广度、以及层次,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修正、强化来达到教学要求。

(二)对教材的思考

首先要通读教材,把握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找准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是否有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

(三)对组织教学的思考,包括问题如何设计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四)总体评价

教学效果、教学反思与改进方案。

二、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一)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反思

生物知识的学习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如在复习有关呼吸作用内容时,可以和学生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过程如何进行?分为几个阶段?哪些类型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当有同学提出“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为什么有的细菌是好氧细菌?”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

(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如在“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时,实验材料的选择要求含糖量高,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植物组织,课本选定是苹果,可提问:“选用西瓜可以吗?如何鉴定人体血液是否有还原性糖?”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老师要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相应的审美能力。如:由“三鹿奶粉事件”讲食品安全,通过北极的冰山融化,联想气候变暖。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教学的效果得到提高。

(四)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解决办法。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下面谈谈对课后日记的反思:

1、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既包括幼体还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既是一个进化单位,也是一个繁殖单位。

2、记课堂的成功之举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字组成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Ι”。这就有助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显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3、记学生见解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在讲述《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中,材料选择,要求白色或近白色水果组织。教材选择苹果、梨。有些学生提出用西瓜作材料,因为西瓜甜。最后,经过讨论,西瓜不可以直接用于实验。红色会相互干扰。这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督促我们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4、记再教设计

通过梳理与反思,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因学生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这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上一篇:卖炭翁原文和翻译下一篇:苏教版一年级校本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