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一课 七子之歌

2024-05-23

第一单元第一课 七子之歌(精选4篇)

篇1:第一单元第一课 七子之歌

《七子之歌——澳门》

——初中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七子之歌—澳门》原名《七子之歌》,是CCTV专题片《澳门岁月》主题歌,它反映了人民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盼望回归的爱国之心。歌词选自爱国诗人闻一多在1925年创作的《七子之歌》组诗。《七子之歌—澳门》为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第1~9小节)的旋律比较平稳。其第三乐句(第5、6小节)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在这里,形成了本乐段的一个小高潮,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思念中的母亲作着真诚的倾诉。第二乐段(第11小节之后)开始处就出现了一个六度大跳,且第一乐句的旋律多在高音区回转,加上强力度的处理要求,它好像是在呐喊,在表现一种盼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感情。第二乐句是稍加变化的重复。它进一步使这种情绪变得更加浓烈。最后一个乐句深情而又肯定,把渴望回归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一多(1899—1946)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诗人、学者。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自幼便树立了坚定的爱国思想。在“五•四”运动中,他曾在给父母的信中说:“当知二十世纪少年当有二十世纪之思想,即爱国思想也。”此后,曾写下了《发现》、《一句话》等一系列爱国诗篇。1922年留学美国。归国后曾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3年投身于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其诗风深沉严谨,在形式上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李海鹰(1954~)作曲家。广东省广州人。1981年毕业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作曲进修班。现任广东电视台音乐总监。主要作品有《弯弯的月亮》、《我不想说》、《走四方》等。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知道“七子”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能够感受并领悟歌曲中企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体验、模仿、自学、辅导以及练习等方法聆听、表现歌曲并体验企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呼吸、吐字、咬字等歌唱方法,准确演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情感内涵,准确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歌曲中五,六度音程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多媒体播放平台学习了解词曲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对“七子”的位置。2.学生互相交流通过教材对歌曲进行了解,把握歌曲背景以及相关乐理知识。3.师生交流,教师小结,导入新课——《七子之歌--澳门》

导言: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有一首歌响彻了中国神州大地,大家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

(二)新授

1.观看一段《七子之歌--澳门》的录像,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力度等。2.复听歌曲,为歌曲划分乐段。

3.演唱曲谱,在加入歌词演唱(情绪饱满的演唱歌曲。)纠正错误或对速度、力度的细节把握。

问题:在歌曲中曾几次出现了呼唤母亲?每一次有什么意义? 在演唱中需要如何处理?

生:(小组讨论后回答)三次。第一次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第二次表达了盼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最后一次表达了盼望回归的急切心情。4.按照自己的处理方案分组演唱一遍歌曲。

学生讨论,请同学们自己创编演唱形式,分小组表现。并由学生自评、互评,找出适当的表现方式。

生:(一组演唱第一乐段,二组演唱第二乐段。高潮部分两组一起演唱!)5.请同学跟伴奏表演唱(铃鼓打节奏)。

(三)扩展

师:迄今为止,离开祖国的七个孩子已经回来了六个,还有一个仍在外漂泊,大家知道是什么地方?

生:台湾。

师:台湾自古就属于中国,它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的望着自己的母亲,台湾回归是亿万炎黄子孙的愿望。大家运用你手中的笔,在“七子之歌”的旋律基础上把我们盼望台湾回归的心情抒发出来好吗? 生:(小组讨论创编。)师:(把学生推荐的好的歌词一起唱一唱,也可作为作业。)

(四)总结

尽管祖国还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但是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子孙从来不会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同学们,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教学反思

各班学生水平有差异,但整体来看,基础较差,因此在教学中加强音乐知识的讲解,同时注重学生方法的指导,不过通过节奏练习,看来学生的兴趣还是很高的。学生能从教师的引导中说出孩子盼归的心情,在学习歌曲中采用识谱法,学生还是很感兴趣的,教唱也有一定的效果,学生对于发声知识很陌生,也很新奇,乐于参与新的发声知识的学习

篇2:第一单元第一课 七子之歌

第一单元

《七子之歌——澳门》教案

李加一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歌词内涵、旋律特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了解《七子之歌》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相关历史知识。

3、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在演唱歌曲时,应注意音高与节奏的准确性。

2、演唱歌曲时,应注意对歌曲情感的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在演唱音程关系较大的旋律时,要注意对声音及音准的控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教学引入。

展示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和澳门回归交接仪式的图片并让学生们思考问题。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片。谁能告诉我这是哪个地区的旗帜? 生:澳门。

师:回答得非常好。同学们,这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再来看看这张图片,谁能告诉我,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什么事情?

生: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时的交接仪式现场。

师:非常正确。公元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浸水货物,登录澳门。1557年通过贿赂中国官员得以在澳门定居。鸦片战争之后,又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1887年,葡萄牙政府和清政府签订《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强行租借澳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国家领导人的不懈努力,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正式恢复了对澳门的行使主权,澳

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与此同时,一曲《七子之歌——澳门》震撼了全世界的华夏儿女。就让我们再次回首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让我们再次聆听那动人的歌声!一起欣赏歌曲《七子之歌——澳门》。

三、歌曲教学。

1、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澳门》的视频。

2、思考问题:

1)“七子”指的是什么?

师:同学们,听了这首美妙的歌曲,我有几个问题要问问大家。“七子之歌”中的“七子”指的是什么? 生:„„

师:“七子”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曾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而丧失领土主权的七个地区,分别是:澳门、香港、九龙、台湾、广州湾、威海卫和大连旅顺。(课件展示“七子”的地理位置)

2)为什么澳门会被称为“Macau”?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句歌词。歌词中的“Macau”是葡萄牙殖民者对澳门的称谓。那么为什么澳门会被称为“Macau”呢? 生:„„

师: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登录澳门,便向当地渔民打听这座岛屿的名字。他们在询问的时候,手正好指向了澳门著名的妈祖庙,渔民就以为他们问的是那座庙的名字,就以闽南话回答说“Macau”。于是,“Macau”就成为了澳门的另一个名字。

3)这首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听听《七子之歌》。在听的时候,同学们注意思考一下,这首歌曲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播放《七子之歌——澳门》)师:好,同学们告诉我,这首《七子之歌》由几个段落组成? 生:两段。

师:非常好,这首歌曲分为两段。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第一段的歌词,然后告诉我,第一段歌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生:表达了对祖**亲的缠绵深切的怀念之情。

师:同学再一起来朗读下第二段的歌词,第二段歌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生:这段歌词强烈而坚定地表达了它渴望回到祖**亲怀抱的迫切心情。师:非常好。再让我们一起富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歌词。

3、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师:说起歌词,就不能不谈谈它的作者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字友三。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展示,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著名学者。《七子之歌》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先生正在纽约。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愤恨和诅咒。

4、学唱歌曲。

师:了解了《七子之歌——澳门》的创作背景以及它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就让我们开始学习演唱这首歌曲。同学们看着这首歌的简谱(课件展示),听我范唱一遍。(如有钢琴,可以边弹边唱)1)发声练习。

师:我们先作一下发声练习。以第一句旋律(两小节)为基调,我们一起来唱唱各种母音。(先以闭口音在不同调上进行哼唱,然后在以u母音进行哼唱)2)学唱歌曲。

师:发声练习之后,就让我们一起看着谱例,一起来学唱这首歌。

先唱旋律,然后再合着歌词一起唱。(如有钢琴,可以边弹旋律边教学生唱)3)重点难点的教唱。

师:对于这首歌中的一些重点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及教唱,让学生能准确演唱

附点:增加音符时值长短一半的符号,标在音符的右边。

附点四分音符:加了附点的四分音符,通常情况下为一拍半。(然后教学生准确演唱附点四分音符)

附点八分音符:加了附点的八分音符,通常情况下为四分之三拍。(教学生准确演唱附点八分音符)

休止符:表示停顿、休息的音符。(教学生能准确演唱出歌曲中出现的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

反复记号:重复演唱的记号。(教学生能清楚知道反复记号的作用及范围)

(对于这些音乐基础知识,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留待下节课具体讲解本节课主要教导学生如何演唱歌曲《七子之歌——澳门》)4)歌曲情感的表达。

首先,教学生认识歌曲中出现的表情术语。mp : 中弱 f : 强

然后,根据歌曲中标识的强弱记号,一起演唱歌曲,领悟歌曲中表达出的思想情感。最后,进行整首歌曲的演唱。

(如果有钢琴,就以钢琴为伴奏。如果没有,就课件播放伴奏)

四、课堂小结。

篇3:七子之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能够用歌声表现企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七子之歌——澳门》的基础上,能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

3.聆听《七子之歌——澳门》、《东方之珠》及《鼓浪屿之波》,能够说出三首歌曲在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4.聆听交响曲《1997 •天地人》序曲,能够想象音乐的意境,并判断几个基本的音乐表现手段出现的先后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多种体验,加深对不同作品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理解。

2.认识弱起拍在乐曲情感表达中的作用。3.通过歌曲的演唱处理,表达歌曲的内涵。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等)

教材分析: 本教案是新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3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澳门》。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贯穿着一个思想教育主题——早日实现统一祖国大业,体现了回归和盼归两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 :

由于学生是刚进中学的新生,在教学上为达到教育目的,教育方式上避免说教,寓教育内涵于艺术实践活动之中,重情感陶冶,重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倾向及表现。教学策略:

该单元计划分三课时完成,即澳门篇、香港篇、台湾篇。教学方法:视听法、对比法、分析讨论法、实践法等。

《七子之歌》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

1.用《同一首歌——走进澳门》的短片把学生的视线引向澳门(酝酿课堂气氛)

2.播放《七子之歌——澳门》现场演唱VCD,会唱的学生不妨一起唱。(音画结合,调动学生情绪)。唱完后用掌声对学生进行鼓励,拉近师生距离。

3.学生说出歌曲的名字以及它是为什么而创作的。(《七子之歌——澳门》,为纪念澳门回归祖国而作。)

4.教师课前提供有关网站,让学生上网查寻有关“澳门”的资料,如:澳门风景图片、澳门历史、澳门回归仪式、澳门回归纪念品等,课内展示交流。(通过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加深印象,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教师解释“七子”的含义,请学生在地图上标出“七子”的位置。(它们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

二、感受与鉴赏 1.问题

教师: 聆听歌曲时思考一个问题——“你最喜欢歌曲的哪个部分,请你说出你的理由。”(以学生的喜爱为前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求最佳的切入点。)2.欣赏

播放《七子之歌——澳门》现场演唱VCD,学生听后讨论。学生可能会喜欢歌曲的——画面(舞台背景精美)、演员(7岁的澳门小姑娘容韵琳形象声音都很可爱)、情感(将澳门拟人化,真挚感人)、歌词(诗化的语言)、曲调……(我们知道音乐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我允许学生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并给予鼓励。)3.感受

歌曲的旋律美,利用绘画、诗歌等姊妹艺术帮助学生体验音乐,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1)听音乐(无原唱),用画笔描绘所感受到的旋律形象,音高、力度、情绪等的变化(分组进行,然后展示): A: 曲线起伏 C、线条粗细对比 E、其他 B:色彩对比 D、几何形状对比

(2)跟伴奏音乐轻声哼唱旋律,(轻声歌唱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用“m”代替歌词,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旋律上),教师把握时机,加入诗歌朗诵,(诗歌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加上教师深情的演绎,创造出和谐的艺术氛围)

4.品味 理解歌词,介绍闻一多其人其诗,以及歌曲的创作背景;找出歌词中的逻辑重音,并分析歌词中多次出现“母亲”所隐含的不同心情;学生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轻声地、深情地朗读歌词。(提示:力度强弱度的把握)

三、表现(经过以上两个环节从各个不同角度的体验和分析,此时,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歌曲的内涵,情绪也被调动起来,有了表现的欲望)

1.尝试 通过学生的演唱歌曲,引导他们发现演唱方法上的不足; 2.对比 歌曲两个不同的版本,分析其演唱方法上的异同之处;(对比欣赏)

﹡异: 甲版为容韵琳领唱,混声合唱。容韵琳的唱法自然质朴,而且由于生长环境特殊,发音咬字与普通话有所不同,但正因为如此则更突出了真挚的感情;第二乐段的混声合唱气势雄浑,充分表达了盼望回归的信心和决心。乙版为童声合唱加领唱,发声方法规范,音色统一明亮,字正腔圆,且和声更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同 : 感情真挚,声音有气息支撑。

3.“我也来做小歌星” 请个别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唱法当场演唱,学生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用不同的表演形式去演绎《七子之歌》。

篇4:七子之歌

本课是教材十三册第一单元中的《七子之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主题为:早日为实现统一祖国大业。本单元体现了回归和盼归两部分内容,将这两个内容渗透于两课时的教学当中,以旅游景点为线索贯穿两课时,激发学生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歌曲《七子之歌--澳门》

2、欣赏《东方之珠》、《天地人》交响曲序曲

二、 教学目的:

在理解《七子之歌--澳门》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

聆听《东方之珠》、《1997天地人》交响曲序曲,体验企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因本单元的思想教育主题是;早日实现统一祖国大业,因此在演唱时,应把歌曲的情感至于核心地位。

2、演唱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性。

教学过程:

1、教师:简要的介绍澳门的历史以及回归事宜(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演唱一首新歌《七子之歌》。提问:“七子”的含义?你了解闻一多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1925年3月,身在美国纽约的著名诗人闻一多有感于时事,将被帝国主义掠走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喻为七个与母亲离散的孤儿,并写出了七块土地对祖国的眷念,澳门便是“七子”之首。

闻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的开篇直抒胸臆: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

提问:认真朗读歌词,Ma-cau是什么意思?(书上注解有答案)

教师:放录音,跟音乐一起唱

(二)欣赏声乐及器乐曲

教师;同学们过得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啊?都那里了,讲一讲?要是旅游你最喜欢到那里啊?今天老师 带你们起一个美丽的景点-教师哼唱《东方之珠》片段,然后听录音。

提问:这首作品描绘的是那里啊?

学生:香港

教师;大家讨论一下你所了解的香港(风土人情以及地理历史知识)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归纳,香港是中国南海之滨的一个小岛,一向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841年鸦片战争后由满清政府割让给英国。7月1日,根据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实行“一国两制,港人制港”的政策。,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历史,热爱祖国!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首与回归有关的器乐曲《1997天地人》交响曲序曲。请同学们认真的欣赏,然后回答,作品中有那几种乐器?

学生:

教师:复听音乐,完成书上的练习题。

(三)音乐实践活动

看录象片段

分组以“回归”为主题设计活动内容(演唱组、乐器组、朗诵组)

汇报演出:师生同唱,高潮结束

(四)

谈谈学了本课后的感想(教师补充)

上一篇:“教学常规落实管理月”活动的实施方案下一篇:工程协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