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第一单元单词表

2024-05-09

第一册第一单元单词表(共8篇)

篇1:第一册第一单元单词表

Book oneUnit 1

1.We often associate Egypt with pyramids.我们总是把埃及与金字塔联系起来。

2.The experiment turned out(结果是)to be a success.3.吸烟有害健康,因此你必须在习惯养成前停止吸烟。

Smoking is harmful to health, so you are supposed to quit smoking before the habit takes hold.4.They anticipate that deaths from AIDS will have doubled by 2005.他们预料到2005年死于艾滋病的人数将增加一倍。

5.The movie was so tedious(令人厌烦的)that many viewers left before it was over.6.Martin Luther King, Jr.’s speeches inspired(鼓舞)people to fight for equaltreatment of African Americans.7.Toshiba(东芝)recently designed a robot that can tackle(解决)almost any kinds of

house-work

8.Now that your daughter was born, you’ll have to face up to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being a

father.既然你女儿已经诞生了,你就要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

9.I recognize the face but can’t recall(回忆)her name.10.A country isn’t respected if it violates(违反)an international agreement.11.The president’s speech is really brilliant.Do you think it was composed(创作)by himself

or by someone else?

12.The captain commanded his men to leave the ship immediately.船长命令船员立刻离船。

13.You could become a good musician, but your lack of practice is holding you back.(阻止)

14.The little boy who had broken a neighbor’s window ran away to avoid(避免)punishment / being punished.15.This advertisement appeals to children.这个广告对儿童具有吸引力.16.他很快使自己适应了这个国家炎热的天气。

He adjusted himself very quickly to the heat of the country.

篇2:第一册第一单元单词表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常州外国语学校 彭红星

一、单元学习目标:

1、 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文章中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2、 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3、学会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懂得.写作要有感而发。

4、投身“我爱文学”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感情。学会合作交流。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2课时

《繁 星》 1课时

《冰心诗四首》 2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 1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2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目的是引导七年级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步入文学的殿堂。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四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但又各有侧重: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七年级的新生阐述文学的特点、功能,加深学生对文学的理解,从而使之更加热爱文学。

《繁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冰心诗四首》充分展示诗歌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要有现实中的物象作载体。

《“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了解如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单元的文章文字精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注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文学语言的精炼优美。在诵读过程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以及作者真实美好的情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从而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

第1课时与文学牵手

学习目标:运用讨论、演讲、小组交流等形式,能在课堂中了解同学及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本学期阅读.计划。

课时安排:一教时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它是抽象的名词也是具体的.概念。它是诗话的历史,是司马迁奋笔疾书的身影;它是细腻的情感,是朱自清眼中父亲慈爱的背影;它是质感的现实,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期盼的目光;它是流动的风景,是大千世界的文字再现。它贯穿天地古今,任人的心灵在里面自由自在地逍遥;它横跨四方八极,任人的思想在里面急转急停。它就是文学。那么同学们对文学有哪些了解呢?

二、你说我说大家说:我心目中的文学

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分组讨论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演讲,同学评价。教师小结。

三、小记者采访:

首先班级推选小记者,然后随机对同学们进行采访,让同学们敞开心扉,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文学形象,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

四、制订阅读.计划:

文学书籍卷帙纷繁,要提高文学素养,一定要多阅读,多思考,为此老师推荐一些文学作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期阅读.计划。

五、语文学法指导:

篇3:第一册第一单元单词表

哈特·米福林版社会科教材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有素养的公民,即帮助学生成为21世纪具备知识、技能和公民价值观并能积极参与世界的个体,并将这一目标分成三大内容范畴,即知识理解、公民理解和价值观与技能,且每个内容范畴又包含若干领域,各领域又细分为若干要素。这套教材希望能帮助学生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社会科学习,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探索知识、解决问题、锻炼技能,并将他们所学的知识与他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联系起来,让他们用在基于自己的经验和学习过程中所得的知识来建构自己对于新知识和世界的理解。

“我知道一个地方”(I know a place)是美国哈特·米福林版社会科教材的第一册,使用者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全书主要以地域为主线,共分为四个单元,教学内容的范围由近及远螺旋上升。就本册内容来看,单元主要由“课”组成,在“课”之外还设置了作用不同的栏目。如“思考”这个栏目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开设的,思考的内容大多为对课文中主要概念的深入理解;“你决定”栏目则主要让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知识之后,对一些重要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作出决策,当然他们需要对自己所作出的决策说出合理的理由,教师以此来评估学生是否对课中的概念和观点有了正确的认识;“文学作品”栏目贯穿整册教材,这些文学作品有些与课文内容有直接的联系,有些则起到衔接两课内容的作用,它们都以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片呈现,可以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与抽象的概念相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概念;在每个单元的最后都有“复习”部分,“复习”中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问题的难度都不大,均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教材分析——以第一册第三单元“城市与城郊”为例

1. 全景式图片的运用

本册第三单元共五课,其中三课都采用了全景式的图片来展现教学内容,这里所谓的全景式图片是指占用了两个版面的整幅大图。这样的全景式图片不仅充分利用了教材的版面,而且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将社会生活的诸多元素都融入其中。在教学中,这些图片都可以作为内涵丰富的视觉教学材料。

本册书是全套教材的第一册,相应的学习者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教材中这样比较直观的图片,对低年级的学生很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我国相应教材中的图片往往呈现的内容比较单一,指向性较为明确。另外,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教材中较少使用这样的全景式图片,即使是占了一定篇幅的大图,所包涵的内容也相对简单,可利用性较低。

本册中的这三课的全景式图片都包涵了许多可利用的信息。这些图片也是对学生进行视觉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材料。该教材的教师用书中对教师的教学有部分提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挖掘信息并对此展开思考。例如,第一课的内容由全景式图片和特写照片组成,全景式图片的主要内容有城市的街道、城市的人、城市的公共设施等,对于不同的公共机构,图片中都有文字标注,如银行、旅馆、学校、购物中心等;特写照片主要选择了一些放大的特定的人或事物的照片,课文的文字内容与这些照片有一定联系,文字内容中也包涵了几个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如有一张银行职员踩着滑轮上班的照片,教师据此引导学生找到全景图片中的银行位置,顺势让学生探讨银行的作用和意义。

从地理教学的角度看,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只有在有了对地域具体化的认识之后才能学习更为抽象的地理学知识,该单元第一课和第三课的全景式图片呈现了社会生活中较为具体的特定区域。例如,该单元第三课使用了三幅全景式图片来展现城镇变迁为城市的过程,同时在右上角附有简单的平面示意图。

2. 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线索来引出并展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有一条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内容的主线,这样的主线能让学生迅速融入学习内容。

例如,第一课以公共汽车为线索,课题为“赶公车”,由课题已经可以体现出城市的一大特色,就是“赶”,即节奏快,点出城市的基调是忙碌的。通过公共汽车一路上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来展开课文内容,如赶公车的人、建造的医院、购物中心等,这些场所和人都是城市生活的重要元素。公共汽车这一主线与全景式图片相结合,呈现出了完整且具体的街道和公共设施等。有了通过公共汽车来展现城市的全貌,所以全景式图片中的街道路线十分清晰,也为之后让学生更为抽象地学习地理做铺垫。从另一个角度说,公共汽车也是城市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又如,第三课以桥作为线索教学内容。首先,桥是社会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物,即使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也应该见过桥、认识桥。其次,桥本身是两岸连接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也有着联系、交流的象征意义。过去的人们依赖河流,正因为有了桥才有了人与人之间更为广泛的联系,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交换和交流,使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因此,河流和桥都是体现社会变化的重要方面。基于以上两点,用桥来说明城镇变迁成为城市的过程既合情又合理。

3. 教材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右上表1是单元内容的概括图,从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来看,第一课和第二课主要从空间地理变化的角度介绍了城市和城郊。第一课介绍了城市的面貌和组成元素,接着通过文学作品“我去外婆家”引出了去不同的地方需要不同的交通工具,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人等内容。第二课通过对Kimi一家生活的介绍展现了与城市生活不一样的城郊面貌。第三课从时间和历史的变化的角度介绍了城市的变迁,第四课和第五课则通过对汽车工厂的运作和夜间工作者的特写刻画来呈现城市的特点,正因为有了城市里人们的工作才使城市能够更好地运作,体现了每个人都需要工作,各司其职,各自在社会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如前面所介绍,此套教材中,在每课之后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栏目,本单元的栏目主要包括“Think about”“You decide”“A moment in time”等。这些栏目看似分散在每篇课文之后,但是就本单元来看,栏目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

下表2是笔者对这一单元中所设置的所有“Think about”栏目的总结,由群组概念出发,左列主要包含的是知识内容方面,而右列主要是方法与技能方面。从知识内容上来分析,教材首先介绍了群组的概念,人是社会的人,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4. 概念学习的具体化

本册书是整套教材的第一册,适用对象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抽象的概念很难有具体的认识。因而,从单元结构来看,每课内容的最前面有几个关键词和一个有关课文的核心问题。这些关键词为整课的核心概念。核心问题的导入是概念学习的第一步,教材设计在每一课的开始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课文教学的进展中,教师利用教材中呈现的素材对概念进行解释和强化。在课后习题中,教材又重复课前问题中的一至两个关键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反复强化正是对概念学习的强化。教材接着提出了一些联系学生自身的问题,这让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切地理解概念中所包含的事物本质的特征,促进了学生将日常概念的理解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在各个单元复习环节中,教材编写者再次将单元中所出现的核心概念提出,让学生进行归类、分析等练习,重复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由于前文已经分析的教材内容编排的逻辑性,使概念学习也遵循学生的知识经验来进行,例如,从上页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学生学习了“城镇”“农村”“城市”“城郊”这些概念之后,教材在“Think about”栏目中引入了这些概念的上层概念——“社区”,这对学生来说就不容易产生概念教学逻辑结构的混乱。

三、启示

通过对美国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教材对我们具有以下启示。

教材知识内涵丰富,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和逻辑性。“我知道一个地方”(I know a place)是此套社会科教材的第一册,适用对象为小学一年级学生,但其所包涵的知识和技能内容都十分丰富,其内容视野已经扩大至世界范畴,其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不同地区的同龄人的视角带领学生纵览不同地域的风采,这样的表现形式使得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而在技能方面,地图学习也是本册教材的特色之一,为学生之后更为复杂的地图学习提供了基础。而上海科教版一年级教材主要则是围绕着家庭、学校和社区展开,全套教科书根据年级的上升,将学习的范围逐渐扩大。人教版一年级教材则注重学校、家庭、国家及传统文化的教育。我国社会科低年级教材的内容核心主要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学校、家庭和社区,帮助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在学科知识量上相对美国较少。

版面利用率高,图片内涵丰富。正是这方面的特点使得哈特·米福林版社会科教材的知识内涵更为丰富。对比我国一年级社会科教材,可以明显地看到美国教材的页面内容更为充实,尤其在前面举例的单元中,全景式图片的运用使得教材可利用的材料变得丰富,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情境。教师可围绕图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也可以通过图片具体认识所学概念的特点。而我国小学低年级教材的版面较为简单,留白比较多,图片内容较为明确和单一,如果能够选择或者绘制一些更有内涵的照片或图片,多加入一些活泼生动的素材让教师所用,定能提升教材的整体利用率,让教师的教学更丰富多彩。

篇4:第八册第一单元课文学习要点

从第一单元的课文中,老师看到了……哦,好,你们来说。你看到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和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你看到了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和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哈哈,你们都陶醉在祖国美丽的湖光山色中了啊。告诉你们,老师也是!你们看,这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包括三篇讲读课文《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篇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和一个语文园地。课文不仅体裁多样,而且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你们有信心学习好这个单元吗?哈,大家都很有信心!要掌握好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老师给大家一些建议:

1.了解课文的异同。

在本组课文中,相同点是每篇课文都是写景文。不同的是:《古诗词三首》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它以诗词的形式来写景;《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桂林山水独特的秀丽风光;《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描写作者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感;《七月的天山》在写法上既按照浏览的先后顺序,又体现了一步一景的描写方法,把天山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虽说主题相同,但表达方法灵活多样,各具特色。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学习《古诗词三首》,我们可以一边根据课文提供的注释及相关资料了解诗词的意思,一边想象画面、反复吟诵体会诗情。学习《桂林山水》,我们在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同时,在反复朗读积累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们可以学习掌握作者按游览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

2.学习写景的方法。

通读完第一单元,相信每一篇课文的写景方法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想在今后的写景作文中运用到这些方法吗?呵,大家都很积极呢。好,那老师就简单地给大家说说吧。你们看,《桂林山水》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突出了水的特点:静、清、绿;山的特点:奇、秀、险。作者在描写的时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不但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记金华的双龙洞》运用的是易步移景的手法,这是写游记的常用方法。《七月的天山》作者抓住七月的天山雪峰、飞溅的雪水、原始森林和天山深处的野花来展现天山的美。你们记住这些方法了吗?老师希望你们能把这些方法运用到我们的习作训练中,增强作文的表达效果。老师相信,只要努力,你们一定会写出很棒的写景作文!

3.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描写的形象、生动和贴切是本单元课文的又一特点。在学习本组课文时,可别忘了好词佳句的积累哟!瞧——“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谁能告诉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啊?哎,大家回答的声音真洪亮。对了,是比喻。作者把碧绿的漓江水比作翡翠,使人联想到翡翠的颜色和光泽,感到漓江水确实碧绿、清澈、美丽。再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一个“浮”字巧妙地突出花之多。课文中还有很多很多这样优美的句子呢,你们能把它们找出来,熟读熟记吗?让我们好好积累并运用到写作中去吧,这样,我们才能妙笔生花,写出更生动优美的文章!

4.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一》习作要求写校园景物。我们可以把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景物的各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告诉你们一个窍门,《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是比较容易模仿的写作方法。嘻嘻,老师这可不是作弊哦……注意抓住校园中一两处重点景物来写。

最后呢,我们可以搜集有关描写祖国美丽山水的资料,进行汇报展示。大家一起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可以更好地丰富我们的积累哦。

篇5:第一册第3单元 小结

第一册第3单元 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到589年,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长期的分裂割据和连年战乱,使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因此,本单元的考查热点为:

1.历史发展的趋势。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如“为什么说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结合我国3―6世纪的历史概括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

2.重大历史事件。如西晋灭亡的原因、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第一次人口迁徙的原因及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民融大融合、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3.重要历史人物。如运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曹操、北魏孝文帝。

4.重大文化成就。涉及数学、农学、文学及艺术等方面的重大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这段历史最明显的特征有两点,学习时应着重把握这两个特征。

其一,国家大分裂。学习时要注意各政权的名称、顺序及建立和灭亡的情况。尤其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西晋的灭亡。

其二,民族大融合。要注意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这一段时间里民族关系的主流。学习时要掌握民族融合出现的原因及表现。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既要看到它是民族融合推动下进行的改革,又要看到它反过来促进了民族融合,也要看到它对推动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封建化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到,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方面,要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在文化方面,要善于用列表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显能测试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军阀是( )

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刘备和孙权

2.公元2曹操大败袁绍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城濮之战 C.淝水之战 D.官渡之战

3.奠定三国鼎立的重要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魏国的建立者( )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孙权

5.西晋的建立者是( )

A.司马懿 B.司马炎 C.司马昭 D.司马睿

6.南北朝时期,在农学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是( )

A.刘徽 B.祖冲之 C.郦道元 D.贾思勰

7.西晋完成南北统一的时间是( )

A.263年 B.265年 C.280年 D.3

8.南朝的最后一朝是( )

A.齐 B.梁 C.陈 D.宋

9.北朝末年,完成了黄河流域统一的是( )

A.东魏 B.西魏 C.北齐 D.北周

10.《兰亭序》的作者是(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曹操 D.陶渊明

二、材料分析题

11.“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所提人物是谁?

②他们在历史上有何作为?

三、识图题

12.阅读下图

回答:

①图中所示书籍的作者是谁?

②此书在我国及世界农学史上有何地位?

四、问答题

13.西晋末年为什么会出现人口大迁徙的现象?

潜能测试

一、材料分析题

14.魏主下诏,以为:“宜改姓元氏。”

阅读材料回答:

①魏主是指谁?

③本诏令指出什么改革?其目的是什么?

二、识图题

15.阅读《三国鼎立形势图》

回答:

①图中A、B、C各代表的国名是什么?

②图中D、E两处分别发生了什么战役?

三、问答题

16.试结合西晋的灭亡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谈谈实行正确民族政策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显能测试

1.A 2.D 3.D 4.B 5.B 6.D 7.C 8.C 9.D 10.A

11.①前秦丞相王猛;东晋宰相谢安。②王猛励精图治,使前秦强盛起来;谢安主张抵抗前秦的进攻,派兵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

12.①贾思勰 ②这是我国古代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13.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为了求食,中原人民开始向南迁徙。八王之乱的破坏,以及西、北各族势力的冲击,引起更大规模的移民潮。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迁徙,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迁徙的高潮。

潜能测试 14.①北魏孝文帝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目的是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15.①吴国、魏国、蜀国 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16.答案提示:可结合西晋的民族奴役和压迫政策及孝文帝的民族融合政策,说明加强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进步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篇6: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教案

识字 1

学习目标

1、认识“万、复”等13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字。

2、能主动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3、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

教学难点: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等成语意思的理解。

教学准备:春天美景图;指导学生读课后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去观察春天。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气候变化、植物生长、动物活动、人的衣着等方面去观察和感受春天。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随学生的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读词识字

1、出示卡片“我会认”,激发学生自主说认识的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哪些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学生复习已学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让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1)拼一拼,读词语,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2)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看清韵母读:冰、丁、争、鸣(后鼻韵母)

看清声母读:苏、争(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

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4、看图,照例句说句子、找词语、读字。(方法:一人描述说句,一人根据意思取词语字条认读。)

(1)出示例句:春天来了,大地好像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找词语:万物复苏

认读生字:万 复 苏

(2)照样子说句,找词读字

句:“春天来了, 。”

词:柳绿花红 (柳) 莺歌燕舞 (歌 舞)

冰雪融化 (冰) 泉水丁冬 (泉 丁)

百花齐放 (百 齐) 百鸟争鸣(争 鸣)

5、分析字形结构,记字。

偏旁联想识字:柳 冰 泉 鸣(想想偏旁跟字义有什么关系)

部件组合识字:歌(哥 + 欠) 百(一 + 白)

6、指导写字,巩固生字

(1)观察字形,让学生发现字的特点。

(2)老师范写,让学生看清笔画的位置。

“冬”和“齐”的点写在竖中线上,撇笔和捺笔要舒展开。

“丁”的“亅”要写在竖中线上。

“万”字注意笔顺是“一、S、丿”;“丿”在竖中线上起笔。

“百”字的横写得长一点。

第2课时

(一)读词想象

1、用适中的速度朗读词语。

2、读出词语的韵味。

朗读时,每行的两个词语之间可接得紧些,读完末尾的“苏、舞、冬、鸣”后要稍作停顿,以显示韵脚。

3、看图,听老师读,感受词语描绘的情景。

4、自己读词语,想象词语描绘的情景。

(二)实践活动

出示课后的问题,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说一说: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你看见春天的.色彩了吗?

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图

找一找:春天在哪里呢?

1、柳树醒了

学习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结合对课文的朗读和感悟。

教学难点:注意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的生字;“梳、梢、耍”要重点识记。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春天的图画;制作有关柳树及春天的风光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1课时

(一)激趣,引入新课

1、你喜欢春天吗?板书“春”字,说说你看见这个字想到什么?

2、做“一字开花”游戏,看谁说得多。

板书:春雷 春雨 春风 春燕

3、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感受春天大地复苏的情景。

(二)初读,了解短文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说说课文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板书:柳树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见板书)

3、分节自愿读课文,说说柳树怎么了。

板书:

醒了

软了

绿了

飞了

第2课时

(一) 朗读,板画识字

1、读第一节,老师板画春雷(闪电),出示生字“雷、醒”。怎么记住这两个字?读音有什么特点?

2、读第二节,老师板画柳枝,出示生字“澡、枝”、“软”。谁能发现这“澡、枝”的偏旁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记住“软”字?

3、读第三节,学生板画,出示生字“梳、梢”。谁发现了这两个字的特点?

4、读第四节,说说“小柳絮”指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同学的介绍,板画柳絮飞舞的情景。

5、齐读第五节,通过比较认识“耍”字。“要—耍”有什么不同?

(二)活动,巩固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出生字。

2、同桌互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准。“醒”后鼻音;“澡”平舌音;“枝、梳、梢、耍”翘舌音。

3、小组比赛认读生字卡。

4、出示下列生字,让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

说( )( )( ) 话( )( )( )

朋( )( )( ) 友( )( )( )

春( )( )( ) 高( )( )( )

5、指导书写以上几个字。

(五) 背诵,感悟文意

1、借助板书、板画背诵。自由练背;同桌互背;齐背。

2、创设情境背诵。配乐背诵;表演背诵。

(六) 扩展活动 :1、说一说: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 2、画一画:春天来了,大地万物复苏的图画。

2、春雨的色彩

学习目标 :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3、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题、淋、洒、底、欢”等字的识记方法,即通过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记住生字。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学会想象,学会欣赏。

课前准备:1、从课外读物中收集有关于春天的词句。2、学生在下春雨的日子里观察春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讨论揭题,引入新课

1、我们都见过春雨。大家有没有发现,春雨和夏天的雨有什么不同? (样子、速度、声音)板书:春雨。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春雨的童话故事,你们读一读,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春雨的?

2、投影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拼读讨论。拼读:自由读;同桌互读;“我会读”

讨论:

(1)读了这句话,你知道春雨的形状了吗?板画:春雨

认识生字“线”,组词。

(2)读了这句话,你听到春雨的声音了吗?指导朗读“沙沙沙,沙沙沙”。

3、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朗读质疑。

读:拼读;小组读;集体读;自己思考性的读

认:“欢”字,换偏旁记字。

问:读了这句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提示:

(1)“大家”指的是谁?

(2)大家争论什么问题呢?

4、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弄清以上问题并在句子中识字。

从句中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二)开展游戏活动,学习字词

1、选一名“识字大王”读生字,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生字卡片中找到,并快速举起来。

2、游戏猜字。

3、检查巩固:全班快速读字词卡片。

第2课时

(一)情景感悟,对话朗读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多媒体课件,说说图中画了哪些鸟?(贴三种鸟的图片)

2、分角色朗读,讨论:

(1)三种鸟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色彩的?他们的根据是什么呢?

(2)春雨从天上下落到不同的植物上,用了不同动词的表示动作的词,能找出来吗?

(3)认识生字:淋 洒 滴 油

你发现了这些字的规律了吗?去掉偏旁来看看,是你认识的什么字?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熟字加偏旁法;偏旁联想法)

(4)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小鸟们在争论?该怎样读出争论的语气呢?

指导朗读:“不对”;“不对,不对” “你们瞧”;“你们看”

“……花……了,……花也……了。”

(5)分角色朗读对话。

(6)创设情境演一演。

(三)实践活动

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到外面看一看,并把看的结果画出来给大家交流。

3、小平爷爷植树

教学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文感悟中初步了解小平爷爷,激发保护环境,植树绿化的愿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生字的构字规律,并和以前所学汉字的联系,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体会小平爷爷在植树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对他的优秀品格有所感受。另外,从小平爷爷的行动中,领会植树绿化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小平爷爷的资料及树木知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师:歌曲中所唱的人,你知道是谁吗?你对小平爷爷有多少了解?(出示课件、图片资料,师生共同介绍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平爷爷植树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师:看到这个课题以后,你们想到了什么?(培养学生质疑、设疑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认识汉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把它们和在文中连成的词一块儿多读几遍。

2、字词教学。

(1)、小老师带读(有注音的词),想带读哪个就读哪个。

(2)、开火车读。(有注音)

(3)、集体读。(无注音)

(4)、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识记汉字的好方法,最后小组长检测。

(5)、教师检测,生齐读识字卡片。

3、学生再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三、读懂课文。

1、学习最后一段。

出示课件(图片):一棵苍翠茁壮的柏树。

师:同学们,这是一棵怎样的柏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小平树”,你知道为什么吗?

指名读最后一段。

理解“亲手”,用“亲手”说一句话。

2、质疑问难。

师:看着这棵柏树,你有哪些问题要问问这棵柏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把问题归归类,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

问题如:a. 柏树是什么时候种下的?

b. 小平爷爷是怎样种这棵柏树的?

c. 小平爷爷为什么要种这棵柏树?

(像“a”类问题引导学生读文解决,“b.c”类问题放入第二课时讨论解决。)

四、再次巩固生字。

五、指导写“爷、节”。

观察,师范写,生练写,互相评价。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生字词。

2、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重点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两个问题(出示):(1)小平爷爷是怎样种这棵柏树的?

(2)小平爷爷为什么要种这棵柏树?

二、读文感悟。

1、出示:小平爷爷( )地种柏树。

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课文,用“——”划出有关句子。然后想一想,“( )”里填什么词比较恰当。

2、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

3、全班汇报交流。

你认为小平爷爷( )地种柏树,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4、四人小组讨论:小平爷爷为什么种树?他是怎么想的?

(结合课前收集的小平爷爷的资料理解,体会小平爷爷一心为国之心,激发学生参与绿化的热情。)

三、拓展活动。

1、请每个学生对着柏树(课件、图片),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并把它写下来。

2、布置课后植树活动。

四、了解学生掌握课文情况。

1、出示习题,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日子 ( )的柏树 ( )的笑容

2、指导写“我会写”的字。

五、总结课文。

4、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作过多的分析。

教学难点: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

课前准备: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1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

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春—村)

板书:春晓 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 口) 眠(目 民) 闻(门 耳) 村(木 寸)

居(尸 古) 烟(火 因) 童(立 里)

偏旁:诗—讠 醉—酉 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 )( )( ) 声( )( )( )

多( )( )( ) 处( )( )( )

知( )( )( ) 忙( )( )( )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比赛读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第2课时

(一) 猜谜激趣: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面:

一只蝴蝶轻轻飘,顺着风儿上九宵。

一心向着云外飘,可惜绳子拴住腰。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同学们,学词和学任何课文都一样,我们首先得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下面请大家把书打开,轻声自由朗读全文。

2、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个别读——合作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词意

1、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

2、学词和学诗是一样的,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理解句意

四、总结课文,感悟体会

1、这么美的一首词,难道你们不想再读一读吗?(学生齐读课文)

2、情美词更美,如果我们能把它默背于心,是不是更好?(学生配音吟诵课文)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篇7:高一第一册第一单元作文:望星空

正文:望星空

世界万物,我认为最美丽的还要属星,它可以带给你无尽的遐想。或忧虑,或悲伤,或快乐。我都喜欢看星星。因为它看起来总是那么让人难以捉摸,总是让人陷入深深的思绪……

望星空

抬头仰望星空,让我又回忆起那美好而感伤的日子。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可以说我会像他倾诉好多好多快乐与悲伤。甚至亲情,甚至学习。尽管他是一个男孩。记得在我学习坠到低谷时,是他告诉我“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是他告诉我从哪个跌倒就要从哪儿爬起,是他给我股起勇气,使我重新振作。我们的友谊很纯洁,毫无瑕疵。直到有一天,我开玩笑的说想要天上的星星,而且是真正的天上的。他答应了。于是,他成为了为我摘星的男孩。可是,因为某种原因<我不想说>。使我们的友情破裂了。我们变得很陌生,即使有时通一次电话,上网聊聊天。可总觉得很客套,没有了往日的天真,失去了深厚的友谊。那个为我摘星的男孩也从此消失了……

想到这里,不仅有股叹息。怪我当时太自私,太任性,不去理会别人的感受。导致我失去了一个这么要好的朋友。我想:这应该是我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回忆。即使是个可悲的结局,但曾经拥有了那段真挚的友情,已经很难能可贵了!

星空是那么的美丽,衬托在黑色的夜晚。让人感到许久的凄凉。可它却又是人们最喜欢看的东西。尽管有许多的不愉快,但看了这美丽的星空,这凄凉的星空。也会有一股自叹,叹出人生,叹出自己的想法,叹出自己的忧虑。我想: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代替星空作为人们的倾诉者。

我喜欢看天上的星星,因为它在空中显得特别枪眼。我也喜欢看烟花打破星空中的宁静,即使不比星空,它却是稍纵即逝的美。美的让人叹息。我更喜欢看流星雨在星空中翩翩起舞。它给人们带来了浪漫,带走的却是一丝丝的祝福!多希望下一场流星雨马上来临。把我的烦扰、顾虑全都带走。它将会那么美。你们美的留在我心中……难后让我遇上那个肯为我摘星的好友。那次,我将会很珍惜我们的友情,不将轻易把它放掉。

篇8:第一册第一单元单词表

关键词:人文素养,大学英语,提升,实践

1 人文素养内涵

汉语中的“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人天生就有男有女, 而且男女天生就有区别, 男刚女柔, 这是天文, 也就是自然;一对对人类夫妇据此而结成, 又进而转化成家庭, 并由家庭组成国家, 最终由不同的国家构成世界, 这是人文, 是人类的文化。据此可知, 人文与天文是相对的。天文是指天道自然, 是人类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人文是指社会人伦, 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各种智力资源和精神粮食。而人文有别于自然、质朴、野蛮、成功、武略等等, 是因为人文有人伦、文明、文雅、文治教化等内涵。由此可知, 人文其实就是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相互区别的显著标志。素养即“平日的修养” (现代汉语词典) , 指在训练或实践中获取的技巧或能力, 常用来修饰人的行为道德。

由此可知, 人文素养其实就是指人在实际生活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有关人类历史、自然、文化等有关方面的知识, 涉及个人的文化涵养、思想道德水平、思维方式、理想和追求、审美情趣、人格、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表现为是否“尊重生命, 尊重人的价值、尊严和人格, 倡导平等、自由、理解、宽容、接纳的意识和态度以及责任心、同情心等”。 (任继梅, 2010)

2 大学英语教学及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现状

当前,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英语四六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老师和学生都很积极、紧张, 他们整天的英语学习计划都围绕着四六级这根指挥棒在转动, 因此, 大学英语主要的教学内容还是词汇、短语、句子结构、篇章写作等, 这些基本上可以说是高中英语学习的继续。但当他们结束大学英语学习之后被问到大学到底学到了什么的时候, 多数人的回答要么是“不知道”, 要么是“什么也没学到”, 要么是“过了四六级”。确实是这样, 除了会做题之外, 他们对于英语材料中所携带的人文知识很少注意。

也就是说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不是很高, 常表现为对文史知识一问三不知或一知半解, 这种情况在理工科学生中尤为普遍。当然,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 有社会方面的原因, 有学校方面的原因, 也有家庭方面甚至学生自身的原因。

3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人文素质教育, 主要是通过加强对人文社会方面的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古往今来, 但凡伟大的科学家或是政治家, 都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 他们很多还是思想家或文学家, 被称作“建国以来最有才的外交部长”的李肇星是一个外交能力极强的政治家, 但他也是一位诗人, 在外交事务中处处用他的人格魅力去征服他人, 这种人格魅力就源于他的人文素养。“屈原有高尚的人格, 《离骚》中才有忠贞的思想;陆游有爱国情怀, 诗篇中才渗透了发自的救国热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 读到一个人的作品, 就看到了他的人格。有些作品思想苍白, 情感肤浅, 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了强大的人格力量, 是人文素缺乏的表现。” (杜国伟, 2006) 就是说, 个人的言行举止无时不体现着自身的人文素养。

大学生也一样。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他们品质的优劣关乎这个国家的未来。而人文素养又是一种基础性的个人修养, 对于个人其他各种素质的塑造有巨大的影响力。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还有利于改善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他们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都具有很大的重要意义。

4 大学英语课对提升人文素养的作用及实践

大学英语课是我国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 其主要开课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教育部, 2004)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是其目的之一, 教育部通过文件的形式使其上升到国家层面, 可见其重要性。

为了使大学英语教学实现这些目标, 全国各界都在努力奋斗, 教材的不断更新和改进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新视野大学英语》则是教材中的一个范例, 编者们在编著这套书的过程中可以说付出了许多。为了使教材符合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以及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实需要, 编者不仅围绕每个单元的课文内容来组织相关栏目, 如阅读技巧、写作技巧、课后练习等, 而且其中选用的课文材料都包含着很强的人文色彩, 目的是把文化信息融入到英语教学中, 是学生在提高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如第一册第三单元课文A主要讲述了一位身残志坚的父亲在平时生活中帮助儿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拾心理平衡的故事, 文中首尾呼应的一句话“You set the pace, I will try to adjust to you.”将整个故事串在一起, 并通过一些父亲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事情来展现父亲的各种不同的“good heart”。在欣赏这篇课文的时候, 读者不仅需要弄清楚整个故事, 更重要的是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人文信息, 如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对周围事物的包容、对自身优势的发挥等等, 以及在各个情况下父亲的不同表现中所体现出来的“good heart”的真实内涵。而该单元的课文B则讲述了一个军人由于错误的原因而匆匆赶到医院, 以及如何在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最后的时光里假装成老人的儿子为老人传递勇气和信心, 并在老人的病床边守候了整整一个晚上直到老人安详地闭上眼睛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陌生人或者是一个错误的人在正确的时间里做的正确的事情, 而且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 是替他人着想的人性真善美。这种人文关怀如果不认真思考而只是注意文中的语言知识是无法理解和掌握的。当然, 只要认真注意、理性思考, 《新视野大学英语》全套书中有很多单元都是了解并掌握人文信息的极好素材。

当然, 要吸收阅读材料背后所隐含的信息, 尤其是人文信息, 不是一件易事, 单靠学生的阅读估计是很难实现, 或者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需要老师的提醒和帮助。因此, 对大学英语老师来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他们的任务还比较重, 他们在其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老师不仅要利用自身渊博的知识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来为学生传授如何去寻求人文信息, 还需要用自己多年以来所积累起来的鉴别能力来为学生选择有利的授课内容, 更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榜样。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近朱者赤”, 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修养, 真正实现大学学习的目的:学会工作, 学会做人。

5 结语

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 从大的方面来说会影响国家进步及国民整体素养的高低以及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小的方面来说会决定个人未来事业的成败、人生的成败。所以, 大学教育不仅仅需要进行科学教育, 也需要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做好准备。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任重而道远, 迫切需要大学生和大学老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杜国伟.写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任继梅.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途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1) .

上一篇:机关效能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公务员考试工商系统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