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析

2024-04-24

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析(精选6篇)

篇1: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析

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析

作者:王晓觅、蒋惠民、李如斌

[摘要]: 文章在对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意义和指导思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功能模块,同时提供了一个有效运行的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案例。

[关键词]:监理企业信息化、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网络、建设内容、状态评估、实施案例监理企业信息化概述

监理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监理企业的各项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科学方法和手段的充分利用,对监理企业和监理项目运行中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以便及时准确地作出决策,全面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水平。信息化的实现可使监理企业和监理人员能有效履行法定和合同约定的监理职责,满足政府和客户的要求,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求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监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以监理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集成化管理监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监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涉及到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流程的优化,管理团队的重组和管理手段的创新。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

监理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将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组织行为和作业习惯的改变等,是一个复杂的组织与管理变革过程。监理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由局部到全局,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向企业全面渗透,并运用于流程管理、全面支持监理企业运营管理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在监理企业的应用,在空间上是由无到有、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过程;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应当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下,本着急用先上的原则,分步实施,同时也要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监理企业的管理升级。制订监理企业信息化方案应当考虑如下原则:效益原则,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原则,开放性和通用性原则,安全可靠性原则。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

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向传统管理模式挑战的变革,需要决策层、管理层、技术层、应用层等各个层次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并需以一定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管理基础、人员素质为基础,要求企业要具有很强的内部控制能力。监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企业管理者应统一认识,高度重视,果断决策。要实施监理企业信息化,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领导层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问题。企业管理者必须认清,监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向传统的管理模式挑战的管理革命,是对企业传统的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的彻底变革,在当前的形势下,监理企业不实现信息化就没有出路。监理企业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决策对本企业信息化是否能成功实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2 在整个企业进行充分的思想发动,增强企业全员信息化意识,提高企业全员素质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综合性的整体变革,几乎涉及企业所有业务领域,需要企业各层次人员共同参与,员工的素质、应用水平、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系统运行的好坏。在监理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好全体员工的思想发动,并开展信息化系统操作方法和技能的培训。3.3 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为监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监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向传统的管理模式挑战的管理革命,在建设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原有管理习惯与工作习惯的阻碍,监理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监理信息数据标准化、业务流程规范化是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而严格、配套的推广制度、检查制度、考核奖罚制度才是监理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的制度保证。

3.4 选好适合本企业使用的监理信息化系统软件和专业强、服务好的技术咨询服务队伍,与咨询方充分沟通,各取所长,形成本企业的信息系统。

3.5 落实企业内部负责信息化建设和运营管理的部门与责任人,精干的组织和高效的执行力是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证。

3.6 注重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后续培训工作,为管理信息化建设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内容

4.1 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

在基础环境建设方面,监理企业应建立计算机中心机房、购置服务器计算机、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并建立网络安全保障系统、防病毒系统、数据安全备份等。所有的应用系统均应有运行管理制度,并能保证其正常有效运行。

4.1.1 网络架构方案

监理企业宜采用完全集中的网络架构方式,即数据集中存储,所有数据存放在总部,下属业务机构通过INTERNET与总部进行数据交换。

4.1.2 服务器部署方案

服务器是指能通过网络对外提供服务的高性能计算机,是实现信息共享的载体,是信息化系统的核心设备。常用的服务器部署方案有集群部署、双服务器部署、单服务器部署。现阶段一般监理企业可采用单服务器部署方案。

4.1.3 网络安全方案

网络安全划分为网络内部安全、网络边界安全及网络连接及数据传输安全。网络内部安全一般通过安装防病毒软件系统、定期查杀病毒解决;网络边界安全采用安装防火墙、垃圾邮件过滤软件解决;网络连接及数据传输安全采用VPN网络或者光纤专线方式增强网络连接及数据传输安全性。

4.2 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工程监理企业信息系统应当以监理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为指导,以监理规范和监理合同为依据,以监理项目管理为核心,以监理文档管理为载体,以监理项目质量、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定职责为重点,以监理知识管理为支撑,并将监理风险管理贯穿整个监理业务过程。

监理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包括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企业对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涉及企业对外官方网站、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知识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等系统;企业对项目的信息管理是通过软件系统实现企业对项目在建信息的及时掌控、对项目的指导与检查、规范项目的监理工作等;项目信息管理是指项目监理部在监理工作中运用办公软件、造价软件、进度管理软件、档案资料管理软件等实现监理项目信息管理;上述的信息系统模块与应用软件可根据企业的规模、业务内容、综合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求逐步完善,但在系统构架上应当整体规划,留有扩展的空间和接口。4.2.1 企业内部信息主要功能模块 4.2.1.1 企业网站及办公自动化

企业通过自身官方网站实现企业对外宣传,同时通过网站内部管理维护外部网站数据,控制企业网站信息的显示,保持网站信息的及时更新。企业通过办公自动化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日常办公时内部信息的沟通,包括发文、收文、新闻、公告等子模板。建立企业员工相互学习、答疑解惑的平台,以实现建设学习型企业的目的。4.2.1.2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针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应包括招聘管理、员工档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考勤管理、人事管理、合同管理、薪资管理、执业资格考试与注册管理、培训管理、绩效管理等。4.2.1.3 档案资料管理系统

结合档案资料管理的有关规定,具备档案分类目录建立、各类文档资料录入、项目档案归档、档案查询、资料借阅管理等功能; 4.2.1.4 企业知识库管理系统

企业知识库主要是对监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标准图集、工程规范、企业的规章制度、技术资料、合同范本、工程造价信息、材料设备信息等进行收集汇总,实现知识资产采集、知识资产传递及利用、知识资产创新、教育培训、效益分析和知识资产的保护等功能,为监理企业和监理项目日常管理提供支持、借鉴和参考。同时,在收集、整理企业各项目监理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监理企业的规范化文件及作业指导文件(包括各类监理项目监理工作分解模板及监理文档标准模板),用于成功监理项目工作成果的快速复制、有效规范项目监理部的工作。

4.2.1.5 财务管理系统

实现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编制收支计划,定期进行各项成本核算、监督费用支出,以及税收筹划工作。4.2.1.6 经营管理系统

实现对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相关信息的管理;包括投标信息管理、经营评估管理、投标管理、合同管理等。4.2.1.7 决策支持系统

面向监理企业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对项目和管理过程中的动态情况进行跟踪和报表统计,通过从各个维度和角度进行数据的挖掘和分类筛选与汇总,使领导层能对各监理项目部履行监理职责的行为情况,以及项目实体的质量与安全情况、合同、进度、造价的情况进行跟踪和查询,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4.2.1.8 企业对监理项目部的考核评价系统

依据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监理规范,以及《江苏省项目监理机构工作评价标准》,以监理企业信息门户系统的数据库为支撑,对企业所属项目监理部的工作进行远程考核评价,确保所属项目监理部的工作符合法规与规范要求。4.2.2 监理项目信息管理主要功能模块 4.2.2.1 监理行为与前期准备

监理行为与前期准备工作包括项目基本信息、工程建设程序、参建主体信息、施工单位市场行为及质量安全行为资料的审查、监理组织机构、监理人员、其它监理行为履行信息、外部检查纪录、项目监理部考核记录等。4.2.2.2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包括监理规划及监理细则的编制及报审、审批施工单位质保体系、施工单位资质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审批、工地例会及监理程序交底、设计交底及图纸会审、现场移交及测量放线、开工报告审定、材料设备进场验收、旁站、现场巡视、平行检验、工序及检验批/隐蔽工程验收、功能及安全检测、工程验收(分项/分部/专项工程验收/预验收/竣工验收)、质量评估报告、质量事故处理等。4.2.2.3 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包括里程碑计划制订、施工总进度计划审定、月度实施计划审定、现场进度计划核查、工程进度分析、进度签证等。4.2.2.4 合同管理与造价控制

合同管理与造价控制包括招标咨询与管理、合同台帐、合同评审、合同变更管理、合同履行记录、工程计量、变更估价及价格调整、工程进度款审核、签证索赔审核、造价控制分析、竣工结算审核、合同收尾等。

4.2.2.5 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定职责

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定职责包括安全监理方案及细则(包括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项监理细则)的编制及报审、施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安全相关内容与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查、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使用计划、大型机械设备管理、日常安全与文明施工的巡视与检查、安全事故处理等。4.2.2.6 监理文档管理

监理文档管理包括设计文件及技术资料管理、监理规划与细则、监理日记、监理月报、监理会议纪要、监理质量评估报告、监理工作总结、监理工作文档、竣工资料汇总审核、项目监理文档电子化归档移交等。4.2.2.7 综合管理

综合管理包括:项目内外沟通、外部检查、企业质量体系运行、规范标准文件资源、项目监理工作评价、回访、管理收尾等。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状况评估

为了加强对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促进监理企业间信息化建设的交流,提升监理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在条件具备时应由建设部、省建设监理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开展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运行评估工作。

以行业协会为依托,建立由监理业务和信息技术专家组成的评估专家库,开展评估工作时从评估专家库中抽取专家担任评估工作。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案例

江苏建科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与南京广安科技有限公司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及江苏省建设监理协会的指导下开发了《Epmis工程监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Epmis),符合监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需求。Epmis于2010年11月16日,通过了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组织的鉴定,并于2011年11月23日取得了国家版权局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Epmis开发小组立足于企业管理者的高度、着眼于项目监理部的具体工作以及方便项目监理部使用的角度,建立了方便监理企业内部管理、方便企业管理者对在监项目即时管理、方便项目监理部在规范化标准化的模式下开展监理工作的一个全新的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平台。

Epmis在互联网环境下,把监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有机地集成一体,根据每个用户使用特点和角色的不同,形成个性化的应用界面,并通过对事件和消息的处理、传输把各用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Epmis利用互联网作为项目信息交流的载体,加快了企业内部信息交流速度以及监理企业和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速度和系统的反应速度,减轻了监理参与人日常管理工作的负担,企业管理者能够及时查询工程进展情况的信息,信息交换和工作协同不受空间位置的限制,进而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应对处置,实现企业内各部门和各监理项目的远程协同。

Epmis能适应监理企业面对信息量急剧增长的需要,将每天的各种监理活动信息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提供对各管理环节进行及时便利的督促与检查,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从而促进了各项目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同时通过该软件的使用,可使监理企业的人才、技术、知识、管理等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通过监理知识库的积累,可使新开工的监理项目迅速应用同类项目的成功经验,实现项目监理工作的快速初始化,避免低水平的重复。

Epmis运用数据库技术将监理企业各职能部门和各监理项目的全部信息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存储起来,甚至可对已积累的既往项目信息高效地进行分析,便于其它项目的分析和数据复用,从而可以为监理工作提供定量的分析数据,支持监理项目的科学决策;通过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迅速的预测、分析、防范和控制,使企业和项目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大为提高。因此,对监理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用尽可能少的费用、尽可能快的速度来保证优良的工程质量,获取工程建设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Epmis的广泛运用也可为企业对所属各项目监理部的工作考核以及建设行政主管理部门对监理行业的监管提供有效手段。

作者简介:

王晓觅 江苏建科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工程师,联系方式:***。蒋惠民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市场监管处,主任科员。

李如斌 江苏建科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研究员高级工程师,联系方式:***。

篇2: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析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第三方监理

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成功率不高一直是业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也是很多企业信息化决策时最为关心的问题.如何提高信息系统的实施成功率,聘请项目监理是一种可行的`办法.监理工程师能真正与企业站在一起,帮助企业诊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控制项目的进程与风险,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

作 者:宋卫 SONG Wei  作者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系,江苏,常州,213164 刊 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2004 3(4) 分类号:F270.7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风险控制   项目监理  

篇3:信息工程监理与传统建设工程监理

为了使项目的风险降到最低,一些省市的行业主管部门也开始在信息系统建设中推行由监理进行工程质量管理的做法。

1 传统的建设工程监理

国外的建设监理是指咨询顾问为建设项目业主所提供的项目管理服务。

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的概念与国外基本一致,但也有其特殊的地方。按照建设部、国家计委制定的《建设工程监理规定》,建设工程监理是指对工程项目建设,社会化、专业化的建设工程监理单位接受业主的委托和授权,根据国家批准的工程项目建设文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建设工程监理合同,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合同所进行的旨在实现项目投资目的的微观监督管理活动。

2 信息工程监理

依据信息产业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指依法设立且具备相应资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受业主单位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合同,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监理的主要业务范围有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的新建、升级、改造工程。根据国内信息系统监理的实践,它涵盖计算机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结构化布线工程、智能大厦工程、软件工程、系统集成工程以及有关计算机和信息化建设的工程及项目。该监理的中心任务是科学地规划和控制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并以此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质量。

3 信息工程监理和传统的建设工程监理的相同点

3.1 任务相同

工程监理都是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目标进行有效的协调控制。具体来说,就是对经过科学的规划所确定的工程或项目的三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两管理(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和一协调(全面组织协调)。

3.2 目的相同

工程监理都是“力求”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目标。这是因为监理单位及其监理工程师并不能直接实现工程项目目标。在预定的投资、工期和质量目标内实现建设项目是参与工程建设项目各方的共同目标。

3.3 在监理过程中工作的依据总体上相同

工程监理都是根据国家批准的工程项目建设文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建设工程监理合同,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合同。

4 信息工程监理和传统的建设工程监理的不同点

4.1 监理单位的介入时间和结束时间

监理单位的介入时间和结束时间不同。

传统的建设工程有时也需要前期的可行性论证,但这些传统建设项目的监理公司往往是在项目的施工设计完成后才介入监理工作的。因此,传统建设项目往往是在对施工单位进行招标之后再进行工程监理公司的招标,而信息工程项目则一启动就需要监理机构的介入,并由该机构协助业主组织对施工、开发单位的招标工作。有时,在工程项目验收之后,业主还要求监理单位继续协助制定信息化设施的运行管理制度。因此,信息工程监理的范畴,远远超出了传统建设工程监理的范畴,覆盖了信息工程项目从“可行性研究”,甚至从立项开始到运行和验收的全过程。

4.2 工程中期的监理内容

在工程中期的监理内容也不太一样。

在工程的中期,信息系统监理的内容包含三个部分的施工与开发的监理(即综合布线、网络系统集成及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后期的监理内容主要为试运行及验收的监理。如与传统建设工程相比,信息工程多了“软件开发”这一部分的内容,它的监理也是信息工程监理的最大难点,它涉及到对无形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的监理,这是传统建筑工程监理中绝对没有的,这也是信息工程监理与传统建设工程监理最本质的区别。

4.3 监理工作依据的行业技术质量标准规范

在监理工作依据的行业技术质量标准规范上,两者存在着不同的地方。

在施工监理过程中,往往需要请专家推荐某个厂家的企业标准或是将技术论坛上提出的某个标准作为具体工程的质量标准,经过业主和开发商同意,将其写入工程合同中,或与开发商协商,由其推荐某个标准,经研究后认为可行,再以文字确立为合同条款。

4.4 设计监理和施工监理是否分开

在设计监理和施工监理是否分开的问题上,两者也不同。

传统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是分开的,一般由建筑设计院负责设计,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施工,因此,传统建筑工程的设计监理和工程监理是可以分开的,而监理工作的中心则在施工阶段。而信息工程的设计、施工、系统集成和开发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信息工程的监理最好实施设计、施工、系统集成和开发全过程的监理。

4.5 依靠专家网和技术协作网,组织机构社会化

由于信息技术涉及的门类多,又都处于当代迅速发展的科技前沿,而任何一个信息工程咨询监理机构都不可能独自具有掌握众多前沿科技的专家,所以,从咨询工作的需要出发,一个合格的信息工程咨询监理机构必须在社会上有一个专家网络,这些专家平时在各自的科研(教学)单位工作,一旦咨询监理机构承接了信息工程的咨询监理任务,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请相应领域的专家协助工作。

同时,信息工程质量检测需要大量先进的仪器,一个咨询监理机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可能需要的仪器都购置齐全,往往也是与社会上的高校或科研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当需要时,租用其仪器或送去检测。因此,信息工程咨询监理机构必须在社会上有专家网和技术协作网的支持,如果缺少这些支持,咨询监理机构是无法独立生存的。所以,信息工程咨询监理机构的组织结构具有社会化的趋势。

4.6 归口管理部门

目前,建设部开始承担建筑物综合布线工程的管理职责,颁布了设计与施工单位资格认定办法并由各省政府的建设厅亲自进行操作。这种状况也是必然的,因为信息工程与土木建筑工程在综合布线的领域上重合,其归口管理部门自然而然从土木建筑的管理部门延伸过来。但是除了综合布线之外,信息工程与土木建筑工程不重合的地方太多了,信息工程咨询监理业究竟是由建设管理部门还是由信息化管理部门归口管理应当慎重选择。深圳市信息化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该市的信息工程咨询监理业就是归口由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管理的,其经验可供各地借鉴。

5 结语

传统建设工程监理已实施多年,积累了比较丰富、成熟的经验,它为信息技术行业实施对计算机信息工程监理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板。通过比较信息工程监理和传统建设工程监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进一步促进信息工程监理的发展。

摘要:简单介绍了传统建设工程监理和信息工程监理,通过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希望能够借鉴传统建设工程监理,促进信息工程监理的发展,降低信息工程项目的风险。

关键词:信息工程监理,传统,建设工程监理,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立哲.工程项目管理[M].南宁:广西大学出版社,2006.27-28.

[2]高信.工程监理百问[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6.44-45.

[3]赵康炎.信息建设工程监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88-89.

[4]张任新.信息化工程监理的内容[J].中国建设监理,2005(2):60-61.

篇4:电力信息化建设监理模式实践

江苏省电力公司按照国家电网SG186“一强三优”的战略规划, 在“十一五”期间已成功实施了“信息化集中集成”项目, 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采用SOA思想对原有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达成“硬件集中, 软件集成”的IT信息化目标。在此之后启动了“深化应用集成”项目, 已期达到“全口径项目管理”、“业务财务一体化”、“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标。

在“信息化集中集成”已经引入了信息化监理机制, 通过一系列监理制度及规范, 为“信息化集中集成”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借鉴“信息化集中集成”项目的成功经验, 在“深化应用集成”项目中, 江苏电力与监理方紧密合作, 创建了“合作全程式监理”的合作模式, 该新的监理模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弥补了“委托式监理”的不足, 促使江苏电力信息化部门、业务部门与监理方优势互补, 为项目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委托式监理的不足

在“信息化集中集成”项目中, 监理方按照委托式监理模式为江苏电力提供服务。委托式监理是一种复杂的监理方式, 要求监理人员全程跟踪、收集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信息, 不断评估建设方的开发质量和效果。此模式适合对信息系统的开发不太了解、技术力量偏弱的建设方采用。

在“信息化集中集成”项目的监理实施过程中, 逐渐暴露出了委托式监理模式的缺憾:

(1) 委托式监理模式无法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

监理方擅长过程控制, 有较为规范和严格的过程管理体系, 在信息化技能的专业度上比承建方稍弱, 在对组织架构、业务体系及信息化架构的认识上比信息化部门的管理人员弱, 在电力业务的熟悉程度和认识上远逊于业务部门人员。采用委托式监理模式, 监理方全权履行“四控三管一协调”, 控制范围较大但管理深度不够, 管控力度有限;尤其是在质量层面, 监理方负责把控企业应用系统的质量, 但监理方对业务的把控不足, 有越俎代庖之嫌。如果不将信息化部门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部门专家纳入管理团队和评审团队, 那就不能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

(2) 监理方得不到充分的授权和认可。

“信息化集中集成”项目是国家电网和江苏省电力公司的重点项目, 利害各方关注度极高。因此, 不可能能对监理方给予完全的授权, 而是采用了部分现场管理权力下放的方式来操作。事实上, 将如此重要的项目的管理权利完全委托给监理方, 也是不合理和不切实际的。而指挥权、决策权和控制权不足,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经常出现业务部门对监理方认可度较差, 承建单位的配合度不够, 以及其他监理无法协调的情况。对监理方的过程管理规范不予遵守, 提出的整改措施响应不够, 从而导致项目信息不对称和进度、质量上的管理混乱。委托式监理模式更适用于比较简单的小型信息化工程项目, 对深化应用集成项目来说, 必须在监理模式上有所改变, 监理效果上有所突破。

(3) 委托式监理的可视化程度和度量性较差。

项目是有预算限额的、有进度和质量要求的一次性任务[2], 监理项目也具有此特性。因此监理方投入监理服务的资源 (尤其是人力资源) 受到监理项目实施费用的极大影响, 在委托式监理模式下, 监理方并不会依据项目规模和复杂程度投入足够的资源。此外, 监理方履行委托职责, 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过程控制及协调上, 质量定义及质量检查的投入和能力都得不到充分保障;再者, 监理方对过程跟踪、信息报告的力度不够, 从而导致项目处于“黑盒”状态;信息化部门管理部门及业务部门因信息不对称, 无法实施有效的管控和协调职能。

(4) 风险转移及角色错位。

采用委托式监理的方式, 将项目的管控风险严重倾斜到监理方身上, 有悖于监理方公平公正的第三方立场。建设方、承建方和监理方在权利分配和职责担当上, 本来是一个较为稳固的三角型关系, 互相制约, 互相促进。而委托式监理模式下, 角色关系错位, 要求监理方统筹统办, 既做管理者, 又做裁判, 从而有巨大的筹而未办, 有失公允的风险。

三、合作全程式监理实践

合作全程式监理模式是一种崭新尝试。在项目过程中, 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组建监理组织机构, 在职能和分工上进行明确, 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个整体, 全面负责软件工程的“四控、三管、一协调”的监理活动。

在这种模式下, 建设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介入监理工作, 共同履行管理职责。信息中心人员及业务部门协调人通过项目总监的衔接, 与专业监理工程师达成合作。通过监理方在项目底层的活动开展现场管理、信息搜集和质量控制活动, 而在项目上层, 信息中心人员及业务部门协调人履行沟通、汇报及协调职能。此外, 将监理方专家纳入专家委员会, 共同评估项目交付物。

合作全程式监理的管理策略包括:

(1) 预定义项目监理团队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流程;

(2) 预定义工程各阶段的监理重点和监理流程;

(3) 预定义项目技术标准, 作为监理实施的依据;

(4) 严格执行预定义的分工、流程及技术标准;

(5) 不断优化度量和质量标准, 严格执行项目信息报告制度。

合作全程式监理弥补了委托式监理的不足:

(1) 整合了项目资源, 发挥了参建各方的优势。

首先, 组建的监理团队管理包括了信息中心人员及业务部门协调人, 从而保证了项目各方获取到的信息的一致性;其次, 通过制定协调流程规定了明确项目情况汇报、问题处理、变更处理的工作流程, 规范了管理过程;再次, 减少了沟通成本, 提高了管理效率。

(2) 明确了职责分工, 充分发挥监理过程管理的价值。

委托式监理模式下, 监理方应该得到全部的项目管理授权。而在项目的实际运作过程中, 监理方无法把控这些授权, 业务部门及承建方对监理方的认可度较差。在合作全程式监理模式下, 监理方在进度控制、变更控制、信息管理、安全管理领域的授权得到加强;在成本控制、合同管理的领域相应弱化;在质量控制领域, 不再由监理方单方控制质量, 而是由业务专家、承建单位专家、信息管理部门专家及监理方共同组建专家组织, 由信息管理部门牵头, 监理方主导实施, 提前制定工作流程、技术标准, 实施质量检查, 并管控质量问题得到闭环处理, 从而提升了项目质量管理。

(3) 提升了项目可视程度和度量性。

在该监理模式下, 监理方的工作负担得到解放, 主要着重于进度、质量和变更控制, 通过细致的工作报告按照日、周、月、阶段汇报项目执行情况, 使得管理团队可以清晰的了解项目过程信息;通过监理单据记录项目问题和变更, 保障了问题和变更的可追溯性和闭环处理;通过监理方对项目计划的跟踪和计算, 提高了项目进度的可度量性;通过专家团队按照预定义的项目技术标准开展项目交付物评估, 提升了项目质量的度量性。

(4) 风险共担及角色归位。

在合作全程式监理模式下, 监理方不再作为业主代言人, 不再独自承担项目风险。项目建设的主要风险由三方共同承担, 共同努力管控项目进度, 提高项目质量, 降低项目风险。监理方在该模式下更多的承担项目过程管理定义、质量检查方案设计、进度跟踪、执行结果汇报等职责, 在其最专业的领域履行裁判及协调职能。从而提升各方协作的前提下, 监理方回归到了原有的项目角色定位。

四、结语

回顾“深化应用集成”项目监理模式的发展及演化历程, 我们可以看到, 信息化监理是保障信息化工程成功有效手段。江苏省电力公司“深化应用集成”项目监理模式的演化及实际效果, 证明合作全程式监理模式是大型软件项目监理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篇5: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析

一、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不相适应

从总体上看, 被审计对象较多而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偏少, 审计资源有限, 每个年度都要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数量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审计项目, 而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数量却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近年来行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干部交流频繁, 领导干部的升迁调离与现行审计计划管理办法不衔接, 大部分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有关部门临时交办的, 时间紧、任务重, 难以按正常的计划来组织实施。再加上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 内容更深、范围更广、业务量更大, 不仅要审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还要对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 使得审计力量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主体职责不明确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管理上的信息、资源和人员优势, 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内部审计可以提高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约束机制、监督企业的财务行为。但是,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职责在法律层面上尚不明确, 制约了内部审计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作用发挥。一是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的一个管理部门, 虽然在审计内容等方面与审计机关目前开展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相同之处, 但有关的法律法规并未明确内部审计行使审计处理处罚的权力, 使得审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二是内部审计与审计机关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上的侧重点不同, 审计机关侧重依法监督, 而内部审计侧重为提高本部门、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工作出发点上的不同, 决定了对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 审计结果也存在明显差异。

三、经济责任难以界定

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 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遵守国家财经法纪情况以及领导干部个人廉政自律情况。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责任难以划分, 主要是表现在:

(一) 经济责任的边界难以界定。

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 尚未实现完全的政企分离, 企业行为往往带有一定的行政行为的色彩, 因而难以区分经济行为和非经济行为。

(二) 经济责任的承担者难以确定。

经济责任是量化到个人的经济事项, 如何把有问题的经济事项与企业领导人作因果对应的关联, 难以进行确定。

(三) 承担经济责任的程度难以界定。

作为经济责任人, 在经济责任事项中要承担多大的责任, 难以作出量化的界定。

四、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依据与评价标准缺失

(一) 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目前,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仍以“两办”的《暂行规定》为主要依据, 法律级次较低, 相关政策不健全。而且按照有关规定, 审计的监督和评价职能必须是针对审计范围内的特定审计事项而言, 审计的职责只是对企业财务收支行为作出结论和评价, 而并没有规定对“人”的审计范围, 使得审计部门对“人”的评价缺乏依据。

(二) 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无法可依。

目前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主要是参照财政部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标准, 同时在审计实践中也总结归纳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指标。但是这些指标与标准并不是被系统地引进来, 而是零散地、个别地被使用, 因而缺乏应有的约束性和法定性, 很难得到被审对象的认可。

五、审计结果的运用不规范

一是许多的审计项目存在“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 审计成果的运用与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脱节, 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往往被束之高阁。二是审计结果的运用不透明, 按照规定,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 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情况写出审计结果报告, 审计结果报告在报同级人民政府的同时, 抄送干部管理部门, 不公开披露。干部管理部门如何运用审计结果以及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如何反馈等没有明确规定, 至于存在什么经济问题的干部应提醒、诫勉、追究责任以及降职、免职等也没有具体标准。

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有关各方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征对“特殊”的人, 正确处理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高审计质量, 更加科学评价企业领导干部的业绩,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加强和完善。

(一) 强化领导, 为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必要或可能条件

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严肃性, 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 它不是审计部门一家能够包办的, 涉及到许多部门和单位的配合与协作, 有时还会受到环境因素严重影响, 这就需要通过强化组织领导, 增强审计与组织、人事和监察等部门之间协作, 真正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 相关部门在工作上能配合联动、统一安排, 分工协作, 形成共同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合力, 为确保审计质量提供先决条件。

(二) 强化对审计实施过程的管理监督, 认真做到“四个严格”

一要严格审计程序。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过程, 从立项、下通知书、组成审计组、制定审计方案、进点实施到征求意见、研究报告等各项程序均应严格依照《审计法》规定的审计程序办理。二要严格审计实施。严格按照审计方案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实施, 查清查实、审深审透, 不错审不漏审, 不放过一个疑点, 不遗漏一个问题。三要严格审计纪律。在审计实施中, 要求所有参审人员都必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保守秘密, 严格执行审计组廉政责任的各项规定。四要严格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分级负责制和实行“双保证书”制度 (被审单位及主要负责人写出承诺书, 保证向审计组提供的会计资料是真实、完整的, 审计组长写出保证书, 保证按审计工作方案规定的范围、内容及要求进行审计) 等使审计工作能保质保量完成。

(三) 明确审计目标和发展方向, 提高审计效率

1、坚持把企业审计的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

长远目标应当是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短期目标是正确评价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同时, 要将审计的最终目标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一致, 为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服务。

2、将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相结合。

作为一种审计方式, 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以人为中心的审计, 是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格化”, 通过经济责任审计, 可以促进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化和审计成果的运用。同时, 作为企业审计发展的一个阶段, 经济责任审计是从财务收支审计到效益审计的过渡, 效益审计才是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向, 企业的效益与效率才是最佳的评价内容。如果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做好了, 企业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也就明确了, 相关组织、人事部门自然可根据审计的结果和被审计对象的职责规定对有关领导人员作出正确的评价。

(四) 正确界定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恰如其分界定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

1、界定好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

前任与现任责任的界定不应是机械地在时间上确定, 要根据经济事项的重要程度和经济事项的延伸性特点来界定经济责任的归属。关键是对存货质量、债权的可回收程度、重大的投资决策等进行评价, 综合运用会计、审计、工程、经营等方面的知识, 评估、分析经济事项的影响力。

2、界定好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

根据分工原则, 企业领导人对其分工的工作应承担直接责任, 对其他成员分工的工作只负间接管理责任。对任期内直接决定的重大事项承担直接责任, 对其他未经其审批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问题, 由当事人负直接责任。

3、界定好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要客观分析不可预见或难以预见的外部客观因素变化造成的损失与主观不努力或管理者能力有限造成的损失, 主观责任是指企业领导人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主观原因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客观责任是指由于不可抗拒外力、国家政策调整、法律不完善等原因, 使企业受影响造成的损失, 属于客观原因的, 审计评价中应给予分析说明。

4、界定好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

此责任的界定关键是看决策的过程是否遵循了规范的决策程序, 由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 应由集体负责, 由责任者个人决策造成失误的应由责任者个人负责, 要查证决策时的凭据如会议纪要等, 使责任的界定有根有据。只有划清楚了这四个界线, 充分考虑各种客观因素影响。

(五) 建立科学和完善审计评价体系

1、建立健全企业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一是评价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相关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如盈利能力方面的指标、资产运营状况的指标、负债状况及偿债能力的指标等。二是评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指标, 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三是评价企业投资决策及其效果情况指标, 如长期投资收益率等。四是评价企业发展能力状况的指标, 如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等。五是评价执行财经法规制度的指标, 如违规违纪金额、违规违纪比率等。

2、审计评价应当适度得当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总的要求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要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被审计对象的情况, 不能主观片面, 更不能带有偏见。在审计评价中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重要性原则。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把握重点, 对重要的经济事项应当进行评价。二是谨慎性原则。在对经济事项进行评价的时候, 要以审计事实为依据, 做到查清什么、评价什么, 审计评价不能超出经济责任的范围。三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围绕被审计人任期内的经营目标和管理责任, 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看问题, 就企业内、外部因素及各种复杂的主客观条件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进行实事求是的、全方位的分析, 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进行审计评价。

(六) 做好审计结果运用 (下转第124页)

(上接第110页)

审计结果是整个审计成果的集中体现, 审计结果的运用适当与否, 是审计成果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

1、抓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统一规范。

一般来讲,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将其作为领导干部考察任用、教育管理和年度考评的依据, 同时将审计结果列入干部考核档案;纪检监察部门应将其作为对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和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立案的依据, 同时将审计结果列入干部廉政档案。因此, 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应对不同审计结果的运用方式、要求、考核办法、反馈方式作出明确统一规范。

2、坚持“先审计、后任用”的原则。

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 应试行先审计、后任用的做法。在组织人事部门决定干部离任或有调整意向前, 应先委托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待审计结果出来后, 由有关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参考审计结果, 综合全面情况决定是否任用, 切实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去。并逐步行成审计结果公示制度, 按受社会的监督。

实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干部管理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加强和完善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有利于促进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化及其审计成果的运用, 而且对于打击虚假会计信息、改进国有企业管理、从外部解决“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加强干部廉政建设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而, 不断深化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蔡春, 陈晓媛.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理论依据[J].中国审计, 2005, (03) .

[2]蔡春, 陈晓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J].审计研究, 2001, (01) .

[3]候风萍, 董明志.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转型与发展[J].会计之友, 2009, (01) .

[4]胡迅, 张苗红, 靳书刚.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依据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 (02) .

[5]贾震, 王新华.经济责任审计监控模型研究[J].审计研究, 2001, (06) .

[6]陆家伦.论经济责任审计的几个问题[J].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6, (04) .

[7]徐冰.国有企业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J].宁夏党校学报, 2008, (04) .

[8]徐清.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社会责任的审计[J].审计月刊, 2004, (04) .

[9]朱崇恺.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领导科学, 2006, (10) .

篇6:农机监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探

1 农机监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分析

目前, 我国关于农机监理工作实施的是一种多级管理体系, 包括农业部农机监理总站、省农机监理总站、州 (市) 级农机监理所与县 (市) 级农机监理站, 上级站点对下级站点有着监督与指导的作用, 县级监理站负责办证业务和证件核发。

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 必须要做好农机监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这也是政府职能转换的重要表现, 一直以来, 政府都十分重视农机监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 各个地区也开发出了适应自身的业务软件, 基本实现了农机监理业务的信息化管理。

2 农机监理信息系统中的问题

2.1 信息系统不统一

由于制度不完善以及资金匮乏, 各个地区在农机监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未形成科学的信息管理中心, 各个地区也未构建起信息网络, 农机监理信息系统处于一个孤岛状态, 无法实现管理数据的共享, 严重制约着管理效率的提升。

2.2 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机监理信息系统很多都是使用单机管理结构, 数据库兼容性差, 维护与升级工作困难, 访问效率不高, 无法实现远程业务的办理与共享, 其程序功能也较为单一, 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2.3 信息系统的维护困难

目前, 多个地区农机监理部门系统的开发人员与维护人员数量缺乏, 多个地区都在使用委托公司来开展维护工作, 这些委托公司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严重的制约着农机监理信息系统维护水平的提升, 这不仅会影响农机监理部门的形象, 也会给广大的农民群众带来不便。

3 完善农机监理系统建设工作的措施

3.1 建立好统一的数据库标准

农机监理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将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应用的作用, 为此, 就需要建立好统一的数据库标准, 应用规范化构建原则来提升数据库系统的扩展性、通用性以及稳定性, 严格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建立好数据库标准, 这样才能够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做好资金的筹措工作

农机监理信息系统对于前端设备系统并不会有很高的要求, 只要可以上网即可, 但是对于数据库以及程序服务器的要求却较高, 考虑到这一因素,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应该优先使用专用服务器, 如果资金不足, 应用兼容机也可以满足需求, 但是需要将数据库服务器以及程序服务器安装于兼容机上。为此, 国家必须要充分的发挥出统筹作用, 加强资金的筹措, 对设备进行统一的采购, 再分配到各级农机监理信息系统中, 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3.3 加强内部管理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农机监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 就必须要加强内部管理, 规范现阶段的业务流程, 使用相同的监理应用软件, 将以往不规范的工作变得规范化。将相关的数据进行汇总处理, 利用权限管理实现不同业务的专门化管理, 实现数据的全国共享。

3.4 构建出合适的网络

农机监理信息系统属于一种系统的业务网络, 其数据库服务器由全国中心、省中心以及州市级中心组成, 业务应用工作则以县市级中心为主, 数据库的安全对于农机监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 为此, 就需要构建出专门的物理网络平台。这可以使用电信DDN专线进行构建, 采用该种方案构建出的网络属于一种封闭式网络, 这就能够避免数据库系统受到网络上的攻击, 可以有效提升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但是, 采用该种方式的成本也较高。

除了该种方式之外, 还可以利用各省党政网络来连接各级农机监理信息系统中心, 这样即可有效降低成本, 但是, 该种方式的安全性相对较差, 必须要设置好相应的防护系统。

3.5 提升系统试运行质量

在系统开发完成之后必须要及时的进行试运行, 可以先安装在州市级中心中, 待试运行达到相关标准之后再安装在省级中心中, 在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为了提升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 必须要加强对用户的培训与教育, 培训工作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 如集中培训法、网络培训法、视频会议法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培训的质量, 也能够有效降低成本。

3.6 加强对驾驶员的管理

为了做好驾驶员的管理工作, 可以应用IC卡, 使用IC卡能够快速识别驾驶员的信息, 提升业务效率, 也可以防止车牌、行驶证以及驾驶证伪造情况的出现, 实现农机监理信息系统的科学化管理。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加强农机监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降低管理与维护成本, 提升管理效率, 就目前来看, 我国农机监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相信在业界的努力下, 这种问题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惠立峰, 范延洁.理顺工作关系加快立法步伐促进农机安全监理上台阶[J].中国农机化, 2001 (03) .

[2]孙玉华, 范玉江, 李胜利.浅谈“十二五”时期农机安全监理工作[J].现代化农业, 2010 (07) .

[3]戴文华.建设网络信息系统促进嘉兴市农机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践与探索[J].农业机械, 2010 (05) .

上一篇:圣泉材料下一篇:的自我介绍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