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

2024-04-27

《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通用6篇)

篇1:《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

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填写所属年份或申请使用资金的年份。如:2013年编报2014年部门预算,填写“2014年”。

(二)填报单位(盖章):按照规范填写单位全称(书面材料应加盖单位公章)。

(三)单位负责人:指实施项目单位负责人(书面材料应由单位负责人签名)。

(四)填报人:指具体负责填报的人员。

(五)项目名称:按规范的项目名称内容填报,应确保与部门预算上报的项目名称一致。

(六)项目属性:分为新增项目和延续项目,在选项“□”中划“√”。1.新增项目:指本年新增的,以往未曾发生的项目。2.延续项目:指往年未完成,本年继续进行的跨项目。

(七)主管部门:填写项目主管部门(一级单位)全称。

(八)主管部门编码:按各级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编码填列。

(九)项目实施单位:填写项目用款单位。

(十)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用款单位负责人。

(十一)联系电话:指项目联系人的办公电话或手机。

(十二)项目资金申请:填写项目资金总额,并按资金来源不同分别填写,包括财政拨款(中央、省、市、县分开填)、自有资金、其他等。其中“其他”项,请注明具体来源。

(十三)单位职能概述:简要描述预算单位的职能。

(十四)项目概况:简要描述项目的内容、目的、范围、期限等基本情况。

(十五)项目立项情况:分别描述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申报的可行性、项目申报的必要性等。

1.项目立项依据:即依据是什么,比如文件、决定等;2.项目申报可行性:根据项目特点,有什么好的条件; 3.项目申报必要性:为什么要实施,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十六)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指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从项目开始到完成期间在各个阶段分别填列完成项目所要实施的内容。分别填写计划开始时间和计划完成时间。

二、项目绩效目标

(十七)项目总体绩效目标(长期目标):描述项目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计划达到的产出和效果。可采用定性描述。

(十八)项目绩效目标(定量目标):采用定量方法描述,从投入、产出和效益三个方面对项目绩效目标进行细化和量化。绩效内容:绩效内容是用来设置评价指标、回答评价内容的一种工具,一项绩效内容可能包括多个具体内容。如“产出”中的数量目标可以包括“目标1”、“目标2”、“目标3”等。绩效目标值:对绩效内容确定具体值,其中,可量化的用数值描述,不可量化的以定性描述。如绩效目标内容中设定的目标1是“入学率”,基准数据中则说明当地目前的平均入学率是多少,绩效目标值就要说明通过今年工作的开展,该专项资金的支出,入学率要提高到多少。

(1)投入指标:反映预算部门为完成既定目标计划,提供既定的产品和服务而预计投入的各种资源。可细分为:

时效目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及时程度和效率情况; 成本目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所需成本,包括单位成本和总成本;

其他资源投入目标,反映计划用于项目实施的其他各种资源,如人力资源、实物资源和专业技能资源等。

(2)产出目标(任务目标):反映预算部门根据既定目标计划完成的产品和服务情况。可进一步细分为:

数量目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完成的产品或服务数量;比如任务量是多少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产量是多少斤等。(绩效内容“培训人员数”,绩效目标值“500人”)质量目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达到的标准、水平和效果;比如实施后要达到的要求、标准等。(绩效内容“培训合格率”,绩效目标值“达到85%以上”)时效目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及时程度和效率情况;比如要完成工作的时间。(绩效内容“第一批培训计划”,绩效目标值“5月份之前完成”)成本目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所需成本,分单位成本和总成本等。比如:单价*数量=成本(总价)。

(3)效益指标:反映与既定绩效目标相关的、财政支出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包括经济效益目标、社会效益目标、环境效益目标、可持续影响目标等。

经济效益:项目完成后实现的涉及经济方面的具体效益指标及指标值;(绩效内容“成本节省率”,绩效目标值“达到20%以上”)社会效益:项目完成后实现的涉及社会方面的具体效益指标及指标值;(绩效内容“新生儿成活率”,绩效目标值“提升到98%以上”)环境效益:项目完成后实现的涉及环境方面的具体效益指标及指标值;(绩效内容“空气质量指数”,绩效目标值“全年一级标准天数200天以上”)可持续影响指标:项目完成后实现的涉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具体效益指标及指标值;(绩效内容“能源消耗水平”,绩效目标值“降低20%以上”)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目标:反映服务对象对财政支出效果的满意程度。(绩效内容“受训人员满意度”,绩效目标值“达到90%以上”)(4)实际操作中确定的绩效指标具体内容,可由各部门根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需要,在上述指标中选取或做另行补充。

(十九)其他说明的问题:单位已有或拟订的保证项目实施的各种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项目绩效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预警机制及配套措施等;对不可预见性、项目重复投资、项目实施可能面临的困难等情况进行分析和说明。

篇2:《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

(一)部门整体支出预算绩效目标申报表

1、:填写编制部门预算所属的年份。如2015年编制2016年部门预算,填写“2016年”。

2、单位名称:按照规范填写预算部门全称。

3、预算绩效管理联络员:一般应由预算单位绩效管理工作牵头科室负责人担任。

4、单位职能:简要描述本单位的主要职能职责。

5、单位收入预算:填写部门收入预算资金总额,并按收入来源分别填写。

6、单位支出预算:填写部门支出预算资金总额,按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分别填写,并将其中的“三公经费预算”单独列出。

7、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预算单位根据本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要求及本部门发展规划,描述内单位使用预算资金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根据计划预期实现的主要工作任务目标,依次填报目标

1、目标

2、目标3等内容。

8、部门整体支出绩效指标:是对“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的细化和量化,主要填报单位预期实现的多个目标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两方面内容。

产出指标:反映部门根据既定目标计划完成的产品和服务情况,包括数量、质量、时效、成本等指标。

效益指标:反映与既定绩效目标相关的、部门整体支出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和影响,包括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可持续影响指标、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等。

实际操作中确定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指标具体内容,各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在上述指标中选取或做另行补充。

9、其他说明的问题:反映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申请中其他需补充说明的内容。

(二)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目标申报表

1、:填写编制部门预算所属的年份或申请使用项目资金的年份。如2015年编制2016年部门预算,填写“2016年”;2016年执行中申请本使用项目资金,则填写“2016年”。

2、项目名称:按规范的项目名称内容填报,如属部门预算中的项目,需与部门预算编制软件中项目名称一致。

3、项目属性:分为新增项目和延续项目,在选项前的“□”中划“√”。新增项目是指本新增的需列入本(预算)安排的项目;延续项目是指以前(预算)批准的、在本(预算中)继续安排的项目。

4、主管部门:填写项目主管部门全称。

5、项目起止时间:填写项目整体实施计划开始时间和计划完成时间,可跨。

6、项目类型:分为基本建设类、行政事业类和其他专项类,根据项目类型在选项前的“□”中划“√”。

7、项目概况:简要描述项目的内容、目的、范围、期限等基本情况。

8、项目立项依据:填写项目立项文件名和文件号,同时提供相应的纸质资料作为附件。

9、项目资金申请:填写项目资金总额,并按资金来源分别填写。

10、支出明细预算:列出项目各项支出内容,列明每项支出内容的上安排资金、本申请资金金额、测算依据及说明。

11、单位已有的(或拟订的)保证项目实施的制度、措施:为确保项目实施而制定的制度和措施,如资金管理办法等。

12、项目绩效目标:

长期目标:描述项目在整个计划期内的总体产出和效果(延续项目),主要采用定性描述,但不可缺少定量描述。

目标:根据项目规划,描述项目在本应完成的任务目标,主要采用定性描述,但不可缺少定量描述。

14、项目绩效指标:是对项目绩效目标的细化和量化。单位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从表中所给参考的方面或其他方面,设定绩效指标,要尽可能量化测算。其中,产出指标为必填项;效益指标可根据项目资金特点选填;单位可根据项目资金特点自行设计个性绩效指标。

产出指标:反映预算部门根据既定目标计划完成的产品和服务情况。可进一步细分为:数量指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完成的产品或服务数量;质量指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达到的标准、水平和效果;时效指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及时程度和效率情况;成本指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所需成本,分单位成本和总成本等。

效益指标:反映与既定绩效目标相关的、财政支出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包括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环境效益指标、可持续影响指标等。

(1)指标内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将细分的绩效指标确定为具体内容。

(2)指标值:对指标内容确定具体值,其中,可量化的用数值描述,不可量化的以定性描述。

(3)备注:其他说明事项。

篇3:《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

然而, 究竟如何开展绩效管理, 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理清这些关系, 对于深入研究和开展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是通过对当前开展较为普遍的部门支出、项目支出、公共政策绩效评价之间关系的研究探索, 所形成的一些初步思考。

一、基本概念及内涵特征

1. 概念比较

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是当前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抓手, 其核心是围绕公共支出的设立依据、必要性、和实施效果, 通过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回答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问题, 最终回应公共责任的落实。与公共支出基本分类相对应, 支出评价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其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是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 部门支出绩效评价是围绕部门整体战略目标和职能实现程度的综合评价, 是政府综合效能评价的核心。

公共政策绩效评价是围绕政策的设计、执行、效果而进行的规范、测度、分析、建议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其关注的重点是政策制定及开展的合规性、合理性及政策最终产生的效果。

公共政策如果涉及财政支出, 那么可能以项目的形式开展, 此类政策的评价也有项目支出评价的特性。类似的, 在项目支出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过程中, 对公共政策的关注也常常是评价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补贴类、购买服务类、事业发展类等支出项目, 多以关注政策为核心。

2. 共性特征

三类评价虽然角度及重点不同, 但都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即究竟什么应该纳入评价的视野;二是评价责任问题, 即应该由谁来评价, 对评价对象的责任如何追究。这是开展评价的基础, 也决定了绩效评价的方向。因此, 三类评价在内涵上有以下几方面共通之处:

(1) 关注公共责任。三类评价本质上都是为了考察公共责任落实问题。广义的公共责任, 是指国家及行政职能部门在其权力行使过程中必须对委托主体负责, 必须通过自身职责的履行来为国民谋利益。公共责任, 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第一, 国家的全部行政机构, 作为一个整体对国民负责;第二, 由于行政管理系统是由不同单位、不同功能环节所组成的有机体系, 为使行政部门的职能履行活动适应国民的利益要求, 必须在管理系统内部各主体、环节之间进行清晰的责任分工和权限分解。

部门支出绩效的重点在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共责任落实问题, 需要综合部门职能实现的各方面要素。该类绩效评价以外在的约束力为支撑, 根据国民意志要求控制行政机关及其管理活动, 以防止行政机关肆意追求特殊利益, 而置国民的利益于不顾。

项目支出绩效强调专项资金的设立、使用和监督是否符合公共需要, 是否有利于提高公共福利。它包括两层内容:首先, 在国家资源有限的前提下, 政府能否通过公共支出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用;第二, 在财政预算约束下, 如何更好地配置公共资源以改进民众福利。

公共政策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之一, 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然而, 这种分配是否有效, 是否能代表公众的利益是衡量每项政策价值的核心问题。因此, 以评价的方式来考察通过公共政策进行社会资源分配是否合理, 或者有效率, 是公共政策评价存在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2) 顾客导向是评价的重要原则。绩效评价的本质是回答公共履责的程度问题, 而履责的思想和范畴归根结底是纳税人意志的集中体现。无论哪种形式、哪个主体开展绩效评价, 都是为了理清政府、部门、社会之间的关系, 最终是要回答纳税人为什么要委托政府管理?为什么要让政府花钱?政府花钱都做了什么?有没有信用透支和滥用委托权利?而顾客导向, 一方面回答评价为谁服务的问题, 另一方面评价也需要顾客的参与。公共资金来源于纳税人, 纳税人的权益保障就是顾客导向的法理依据, 也是评价的根本追求。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也应该以政府及财政改革的方向作为支撑点, 科学设计指标, 以体现评价为改进和改革服务的价值。

(3) 公平性成为评价的价值基础。对公共部门职能履行、公共资金及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行评价, 公平性成为三者共同的价值基础。政府配置资源, 公平是社会正义的基础, 也是解决社会矛盾, 缩小社会差距的主要手段。某种意义上, 政府存在的价值和努力的目标就是为了增进社会总体公平。因此, 无论是评价公共资金使用还是政府职能实现, 都需要以公平性作为评价的价值基础。

(4) 资源使用是否有效是评价的核心问题。无论何种评价, 都应该关注投入和产出的配比问题, 这是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集中体现, 也是所有评价的内在核心。围绕该问题, 目前比较公认的指标选择的核心原则是由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效率小组提出的“经济性” (Economy) 、“效率性” (Efficiency) 和“效益性” (Effectiveness) , 即3E原则。公共领域中, 经济性是指政府部门是否经济地使用其资源并将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效率性是指人力、财力和其他资源是否得到有效的配置和应用, 公共目标的实现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效益性则是指在既定的支出水平下政策或其他预期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3E是绩效的实质反映。

(5) 指标体系是衡量所有绩效的基本工具。如何评价?用什么来评价?三类评价固然都需要通过指标体系来实现, 因为科学的指标体系是评价结果公正准确的重要保证。从各地当前开展绩效评价反馈的情况看, 评价质量较差、结果难以利用很大程度都与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关。因此, 必须根据评价目的和目标, 制定符合各自特征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并通过数据和实施, 借助客观的评价标准, 对部门支出、项目支出以及公共政策进行客观评价。

二、评价的目的差异和指标体系设计选择

1. 评价的目的差异

尽管三类评价都要借助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开展, 但评价对象的差异必然导致评价的目的和目标存在不同, 同时也决定了三类评价的方法选择和结果应用需要不同的指标体系来实施。

部门支出绩效评价对象是一个政府部门, 评价的目的自然考察是该政府部门存在的价值, 其核心的职能是什么, 实现情况怎么样。历史上对于国家职能的主流观点有“阶级论”和“公共论”两种 (1) , 而不同的国家观也决定了不同的政府观和评价角度。阶级论的国家观必然要求部门绩效评价围绕统治意志的实现情况, 忽视百姓需求;公共论则要求关注公共利益, 关注百姓需求。当前,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也是源于传统的阶级论国家观向公共论转变, “机构改革是政府内部权力的优化配置, 那么转变职能则是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说白了, 就是市场能办的, 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 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 (2) 因此, 部门支出评价的核心是部门职能实现程度, 以及部门的战略目标实现程度, 指向中长期和中观层面的评价。

项目支出关注的是某项公共资金, 是否需要设立, 是否对项目绩效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其核心是考察资金的设立、使用, 以及由此产生的产出和效果。其评价的边界是项目本身, 评价的目的是解决资金本身问题。

政策评价是围绕政策设立的目标, 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尽管项目支出的很多内容也会涉及到公共政策的效果问题, 但是二者评价的目的还是存在差异。涉及项目支出的政策评价, 会通过评价公共资金的使用及结果来反思政策效果以及政策的设计和执行, 但不是直接针对项目或者资金本身。

2. 指标体系设计的选择差异

(1) 用平衡记分卡 (1) 设计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是将财务 (Financial) 、客户 (Customers) , 内部流程 (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 以及学习与成长 (Learning and Growth) 四个方面维度, 通过指标的测量来反映组织的综合绩效 (图1所示) 。平衡计分卡不仅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 同时也是有效的内部绩效管理的工具系统。开始于企业, 现在已广泛应用于非盈利组织和政府组织。

根据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思想, 组织在实施战略管理时, 以人力资源管理为基础, 将组织的战略目标与各部门的管理目标及绩效指标进行综合考量, 设计四个维度的平衡计分卡, 以客观测量和分析各部门及个人的绩效状况, 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其内在的逻辑是:组织的使命决定了组织的战略和愿景, 是组织发展的灵魂。而组织的战略则可以区分为财务、客户、学习与成长以及内部流程四个维度的目标, 对应目标的是绩效指标, 用以衡量组织的目标是否实现。四个维度并不是孤立的, 都源于组织的战略和愿景, 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平衡系统, 即财务与非财务的平衡, 近期与远期的平衡, 外在与内在的平衡。

借鉴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思想, 部门支出整体绩效评价模型可以设计如下结构: (1) 财务维度:预算对战略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预算执行、财务管理等; (2) 客户维度:部门内部人员的满意度以及社会大众的满意度; (3) 内部流程:部门综合的制度建设及管理, 通过制度建设明晰责任, 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部门履责情况和发展目标实现度; (4) 学习与成长维度:包括部门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公共服务提供能力, 例如没有犯罪, 科研能力增强等。具体见图2。

(2) 用逻辑分析法设计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逻辑分析法即通过设定条件与各种可能产生的结果相关性分析, 来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借以找出公共资金投入与产出效果之间内在联系的绩效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法是西方政府绩效评价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主要是用来分析一个项目的投入、过程以及期望结果之间关系的系统方式。根据W.K.KELLOGG FOUN-DAYION 2004年的研究, 按照投入产出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如下图:

图3的核心思想是解释评价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图中所示第一层关系是“投入——活动”, 是投入经费, 及项目开展情况, 显示的是过程特点, 单位通过活动花费经费以期实现经费目标, 活动是目标实现的过程。第二层是产出部分, 也是绩效评价考察的重点。图中显示的产出包括三部分, 即狭义的产出、结果和影响。这三部分存在如下逻辑顺序:对应“产出”是指经费使用后的直接结果;对应“结果”是指产出“交付使用”后产生的社会、环境、政治等效益;对应“影响”则是保证项目绩效持续发生的影响力因素或制约条件。

究其本质来说, 在绩效目标科学测算的情况下, 逻辑分析法所揭示的指标体系与3E指标所揭示的绩效本质是兼容的。即投入部分, 体现的是经济性指标, 产出部分是效率性指标, 结果部分则对应的是效益性指标。而活动部分则是实现绩效目标的过程, 是人力资源和物质条件积累和使用的过程, 即为影响力指标。

(3) 用行为锚定评价法设计政策评价指标体系。行为锚定评价法, 也称为行为定位评分法, 是比较典型的行为导向型评估法。它侧重具体可衡量的工作行为, 通过数值给各项评估行为打分, 只不过评分项目是某个职务的具体行为事例, 然后对每一项职务指标做出评分量表, 量表分段是针对行为事例给出的等级对应行为, 最后将工作中的行为与指标对比从而做出评估。该种方法的核心是确定关键事件, 即被评价的事例行为。用在公共政策评价上, 可以将每个政策行为作为一次行为锚定, 围绕政策目标确定关键要素并对其进行评估。具体如下表1例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 政策评价的关键事件有:政策的实施 (业务及资金管理) , 政策的设计 (廉洁性) , 政策的结果 (预期目标完成情况、政策带来的其他影响、社会评价) 。通过对关键事件中各指标的等级评价, 加权计算, 就可以得出政策的综合评价结果。

三、评价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的探讨

三类评价尽管目的和目标不一样, 使得评价对象、指标体系的选择、具体的评分标准设计等存在不一致, , 但就本质而言, 都是围绕公共服务展开。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要承担受托责任, 也是有成本的, 这是预算存在的依据;此外, 公共政策本质上也是构建合理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 使得公共支出效率和效益更高, 更能体现公共意志。因此, 在实践中三者可以相互借鉴及合理分工。

1. 指标设计的一致性

上文分析了三类评价在指标体系选择上的差异, 但是具体到指标设计, 仍然有一定程度的相通之处。

首先, 目标管理的方向一致。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导向已经由传统的过程管理逐步转变为目标管理, 即在预算编制时加强绩效目标申报, 回答花多少钱, 究竟要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而平衡计分卡所设计的整体思路也是组织战略目标的分层管理, 从战略目标到具体目标和部门目标, 形成一个目标体系, 四个维度目标也是组织战略目标的具体分解。而政策评价首先要回应的也是政策目标的实现问题。因此, 政策目标、支出目标与部门战略目标本身就是有机统一系统。

其次, 从体系结构看,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为财务、客户、内部管理以及学习与成长;逻辑分析法我们设计了投入、产出与结果、影响力四个维度;政策评价从政策实施、政策效果、廉洁性评价及社会满意度四个维度。无论从名称还是内涵上都有相似及相通的地方, 且形成了对应关系。

第三, 从每个维度关注的核心指标看, 也有接近的一面。对于政府和非营利组织, “投入”、“财务”维度与“资金管理”都关注的是成本及控制问题。投入关注资金配置总量和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而平衡计分卡所关注的财务主要是财务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性, 政策执行同样关注政策实施过程中消耗公共资源情况。“活动”与“内部流程”、“政策实施”则都重在过程及执行。“产出与结果”与“政策结果”相对应, 都是强调实施输出的产品和效果状况。“发展能力”与“学习与成长”、“政策廉洁性”都反映了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政策的持续性, 是非财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影响”和“客户”、“政策对象满意度”体现的正是民主价值。

2. 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价值的一致性为什么会出现三种指标体系的趋同

究其原因还是三种评价的核心价值是一致的。无论哪种评价都应该是为了花最少的钱, 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以及公共产品。但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的问题, 需要通过评价来制约部门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特别是平衡计分卡侧重的内部评价体系应服从于逻辑分析和行为锚定法所设计的外部评价体系, 这样才能使得组织的内部发展尊重社会公益价值和维护纳税人利益。因此, 最好的策略是使用三种方法和工具配合使用, 开展一体化的绩效评价。

3. 实践中不同层面开展三类评价需面对的问题

从评价的现实价值出发, 外部的要求需要通过内部的努力而实现, 公共部门的价值才能通过评价而彰显出来。因此, 应该将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结合起来, 外部评价对内部评价具有指引作用, 内部评价是实现外部评价的重要保障。

第一, 保持逻辑分析法、平衡计分卡法和行为锚定法指标设计框架的一致性, 同时在设计指标体系时明确对应的绩效目标。使得内部与外部评价在思想上保持一致, 从而实现战略目标、任务重点和内外财务相一致, 且为数据共享和管理改进提供基础。

第二, 各部门的数据和基础信息是制定绩效目标和开展绩效评价的基础。当前, 大多数绩效评价普遍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 为获取数据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所有的公共部门都能开展基于平衡计分卡所设计的内部绩效评价, 在内部评价的过程中就能解决评价的数据采集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外部评价, 虽然视角不一致, 但是数据却一致。因此, 建立在绩效管理基础上的数据自动采集系统是保证内外互动的重要条件, 也是全面深入开展绩效评价的基础。

第三, 建立健全内外部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建设。前文从理论和技术层面概括分析了各类绩效评价的开展问题, 而要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首先在制度建设层面给予保证。公共资源的使用是公共委托代理关系的表现形式, 因此公共部门必须对公共资源的使用绩效负责, 开展内部绩效评价是保证绩效的重要管理方式, 外部评价则是对管理部门的监督和问责, 其基础仍然是各用款单位的绩效。因此, 需要建立内外一致并相互配合的绩效评价制度体系, 从责任主体、评价方法选择、指标设计、数据采集和信息共享等各个环节予以规范, 这样才能真正保证绩效评价持久深入且科学地开展下去。

注释

1一种是阶级论, 认为国家本质上是阶级专政的工具, 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段的机关。一种是公共论, 认为国家本质上是公共利益的代表, 因而国家的职能是为社会公共服务。

2李克强, 2013年3月17日, 答记者问。

3平衡计分卡是由罗伯特·卡普兰 (哈佛商学院的领导力开发课程教授) 和大卫·诺顿 (复兴全球战略集团创始人兼总裁) 对在绩效测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12家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后, 发明的一种绩效管理模式, 后来在实践中扩展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从诞生开始, 虽然其中的一些方法和路径在具体实践中有所改变, 内容差异也很显著。但其中内在四个维度的结构一直没有改变。

篇4:军费项目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一、军费项目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

绩效是实施一项活动的有效性,而且是基于预期目标的有效性,是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的统称。军费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内部,用于建设事业和完成作战任务所使用的经费。项目预算是一种产生时间较早,管理方式较为简单的传统预算编制方法。这种管理方式以预算支出的若干特定目标为核心,采用分项排列的方法依次列出特定目标的预算资金,由拨款机构加以拨付。

而所谓的军费项目预算支出绩效就是在绩效概念中增加评价的对象---军费项目预算支出。所以,对我军项目预算经费的支出实施绩效评价,就是围绕军费项目支出要达到的目标,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中进行决策,为最终的项目效益产生奠定基础,提高部队战斗力。

二、建立项目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从近几年来的军费预算支出的实践看,在项目预算经费的支出管理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项目申请程序不够严密,一些项目的论证和经费需求测算缺少专家评审把关环节;二是项目经费在开支过程中缺少监督控制,存在扩大开支范围、专款不专用的现象;三是尚未建立计量和考核项目绩效的评价机制以及奖惩措施,项目建设缺乏跟踪问效,支用机构缺少节约和有效使用资源的动力。

军队是提供国家安全的公共部门,不同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绩效”难以量化。它追求的是战斗力最大化目标,虽然在战斗力形成过程中,会消耗一定数量的经费,但经费消耗的结果只能体现为一定数量的战斗力,而战斗力指标难以用数字量化。这是在军事领域运用绩效预算制度的理论困难。长期以来,我军财务部门对财务活动几乎没有进行过绩效分析,即使有也只是一般的财务活动分析。而财务活动分析大多侧重于合规性评价,忽视效益评价。

三、项目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

1、设置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要根据预算支出的性质、范围、功能的不同,对指标进行不同的分类,大体可分为军费收支平衡指标、军费合规性指标、军队事业任务完成效果指标、军队经费保障程度指标四种。其测评方式如下:

军费收支平衡指标=当年经费支出额/当年经费收入额×100%

如果比例>100%,则表示当年支出大于收入;如果比例<100%,则表示收入大于支出;如果=100%,则表示当年收支平衡。只有比例≤100%,才实现了经费收支平衡。

军费合规性指标=军费违规额/实际经费使用额×100%

如果比例大于>100%表示不合规现象严重,如果≤100°/。则表示经费使用合规。

军队事业任务完成经济性=当年实际开支经费数/当年计划开支经费数×100%

军队事业任务完:率=实际完成任务量/计划完成任务量×100%

军队经费保障程度指标是考察经费供需状况的指标,可以根据总体情况及分配情况来确定,以训练费保障程度为例:

训练费保障程度:训练费供应额/训练费需求额×100%

2、实施有效的预算支出分析。我们在对预算项目进行评价时应该进行经济性评价、效率性评价和有效性评价。评价重点根据项目目标和项目生命周期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对预算项目的分析应该贯穿整个预算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主要步骤为:项目立项时进行评审分析,立项单位提出多种预算方案以供参考,根据绩效最大化的原则确定预算项目。在预算项目落实过程中,要进行经费支出的分析。通过计划和已实施的情况对比,防止资金滥用的现象发生。在项目完成之后,同样需要对经费的支出进行总结。看立项阶段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收集、分析考评资料;起草、发布考评报告;回顾绩效考评;充分利用考评结论。

3、改进会计审核方法。目前我军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方法,它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它可以通过提前或延迟支付现金人为地操纵各年度的支出,但不能将资本性项目的购买成本在使用年限内进行分摊,另外这种方法忽略了投资的机会成本,不能正确完整地反映各单位的行政成本。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会计确认的时间不同。收付实现制以款项的收付为标准记账。权责发生制以权利的形成和责任的发生作为记账的标准。权责发生制会计可以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一定时期内提供产品和服务所耗费的总资源成本。现在权责发生制会计已经被广大企业普遍采用,军队也应逐步引入。

篇5:《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

一、绩效预算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

目前, 我国的绩效预算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还处在一个上升的阶段。在这个阶段, 我们取得了很多的收获和成果。这些都是值得欣喜的。但是, 在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存在好的一面也必然存在不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 我们也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并想出合理的办法来解决。由此, 笔者将主要说下关于绩效预算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考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绩效预算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仍然不完善。绩效预算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 最为重要的就是明确的收支目标。这个收支目标可以帮助我们算清预算资金的流动数据。这个收支目标的制定还可以帮我们构拟出一套完整的数据体系, 例如公共需求数据体系、实际实施内源收支体系等。其中, 这些收支体系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例如公众导向绩效存在一定的缺陷, 致使整个财政项目的收支绩效评价变得凌乱无章。

第二, 绩效预算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观念存在问题。针对观念问题, 我们应该看到预算执行评价是缺乏有效性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导致有效性的主要原因就是相关制度问题。制度的繁琐或者是执行力度的不足, 直接导致了预算执行评价的效率。针对这一点, 我们不得不再次反思,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所做的预算执行问题, 是否存在问题和错误, 由此最终还导致了外在评价问题的忽视。所谓的外在评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针对民众对公共服务和项目自身评价以外的评价, 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校级评价。这种缺乏, 对于绩效预算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极为不利的。

二、如何提升绩效预算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随着这个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进步, 绩效预算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 日益变得重要起来。我们在不断改进的道路上受到了很多的阻碍和挫折, 但是, 也会在这些挫折和阻碍的背后看见更美好的明天。所以, 我们在看到以上提到的问题以后, 我们应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

第一, 针对绩效预算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不完善的问题。以往的绩效预算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 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在上文中已经有所涉及, 这里仅仅对此提出一些解决的参考性意见。财政项目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影响范围大的系统工程。在绩效预算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 不能仅仅针对一项标准来完成, 以往我们就是过多的依赖一项收支指标。无论在构建什么体系的时候都用这项指标作为依据来进行。其实, 这样的做法是偏激的, 我们在构建任何一个体系的时候, 都应该全面考虑问题, 既要考虑内外在因素, 以此来指导我们进行具体的实践。只有通过全方位的考察, 我们才可以真正做好绩效预算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工作。

第二, 针对绩效预算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所存在的问题, 即预算执行评价缺乏有效性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将陈旧的观点中的糟粕摒弃, 吸收进一些新鲜的元素。所以, 笔者在经过实际研究和分析以后。总结认为, 改革预算管理体制, 以实现绩效评价。用绩效预算法代替基数预算法。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主要围绕经济性 (economy) 、效率性 (efficiency) 和效果性 (effectiveness) 原则来进行。通过对指定的计划目标的执行情况和取得的成绩和效果进行考核, 确定预算资金的应用是否正确、有效, 从而避免政府预算资金配置的浪费, 为财政资金安排的优先次序提供决策依据。

三、结束语

总之, 将绩效评价工作融入预算管理中, 使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遵循经济、有效和高效的原则进行, 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改善财政收支状况, 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仅仅是针对目前在绩效预算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作出分析和思考, 希望对于未来绩效预算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发展, 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叶风华, 刘用铨.新绩效预算基本特征、技术支持及其适用性[J].会计之友, 2010, (1) :57-58.

[2]茆英娥.地方政府一般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经论丛, 2007, (5) :31-36.

篇6:《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

一、部门预算项目支出评审工作组织实施

此次评审选择了包括公安、国土、教育等30个被评审部门, 共计197个预算单位, 涉及行政政法、社会保障、教科文、农业、企业及综合法规等七个业务支出处室对口管理的单位。评审预算单位的面达到66.78%, 评审部门项目支出额占全市所有部门项目支出总额的61.97%。

各预算单位“一上”后, 业务支出处室对“一上”项目筛查过滤一遍, 将根本不成立或财力不可能的项目挡在评审范围之外, 筛查通过的项目才进入下一阶段即我中心实质性评审环节。

具体评审操作中, 先审阅资料, 后深入到各预算单位, 补充收集证据 (包括法律法规、文件、合同、会议纪要、市级领导批件等) 。设备物资以市场价格或报价单价格为依据进行审核;外购服务项目以双方过去签订的合同为依据, 参照国家相关行业收费标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进行审核;活动类、调研类、宣传类、特殊事务类等无严格标准的项目, 以被评审单位以前年度的实际支出情况为基础, 评审时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把握适当调整;相同项目的上年度预算数也是本次评审的重要对比指标。

二、评审结果

30个部门计197个预算单位2011年“一上”申报1 349个专项, 经业务支出处室筛查后剩下1 205个项目后进入财政评审实质性评审, 经评审整合成为1 007个项目。审定总金额与“一上”数同口径对比核减率49.45%;与业务支出处室筛查后的“一上”数同口径对比, 核减率38.81%。

三、评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 项目专属性不强, 许多项目与基本支出的内容重复混淆, 或者说不构成专项。

这种现象, 几乎所有预算单位都存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1) 项目支出分解为支出明细要素后, 评审人员发现项目没有主题核心, 支出明细组成与项目内容缺乏相关性。例如某系统, 所有相关工作及职责无一例外均以项目名义申请专项经费, 项目围绕着“经费”设置。 (2) 因为部分预算单位申报项目支出的组成内容中能体现项目核心用途的项目直接费很少, 大量的交通费、招待费、工作会议费、办公费等一般商品和服务支出以及一般性的外出学习、考察、调研等费用, 并非部门 (单位) 专项工作必需、合理的费用, 有的甚至为了压减当年的“四费”, 项目上年故意不列支出, 结转到下年列支。

2.“零基预算”没有落实到部门项目支出预算中去。

依照往年惯例设置专项的“味儿”很厚重, 部门项目预算并未真正做到完全以专项工作为中心。预算单位老是在打要钱的报告, 支出处室总有写不完的签报, 原因大致可归结于此。依照惯例预算项目支出, 客观上不能调动预算单位编好编细部门项目预算的积极性, 因为他 (她) 们清楚如果老项目增加金额以及新报项目, 几乎都会被“枪毙”掉。依照惯例安排预算的做法, 可能已经影响到了财政资金的效益。

3. 政策制度的某些不合理性, 导致资金分配失衡, 支出差距较大。

一是临聘人员待遇差距大:有收入来源的比没有收入来源, 例如, (1) 临聘人员数量与薪酬标准, 一些预算单位依照相关文件制定的工资水平太低, 请不到专业人员, 同时反映编制及劳动人事部门核定的临聘人员数量无法满足预算单位业务发展需要, 临聘人员经费不够怎么办, 情急之下, 预算单位只得凑报项目来弥补, 甚至将专项中的商品与服务费指标改换为临聘人员经费。资金的现实供给与单位真实需求这一矛盾无端增添了预算单位的工作量和烦恼。 (2) 学校这一块, 一般财力保证教师工资福利, 另加每生每年150元~180元拨付公用经费, 学费收入则全部原路返还到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这一政策规定, 使得学校之间经费投入差别很大, 强者愈强弱者更弱, 一般职业教育比义务教育好, 纯高中比有义务教育的高中好, 名校比普通学校好, 教育资源投入不均衡, 民众不能享受教育公平。 (3) 某考试院, 事业单位参公务员管理, 财政按每人1.5万元拨公用经费, 该院组织各类考试年收入3 000多万元, 除上缴省院1 000多万元, 其余2 000多万元化为“项目”以考养考, 也是现有政策的某些规定导致财政不能统筹调整。

4. 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编报、评审的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的做法是, 预算单位每年制成电子文档表格 (项目申请书, 项目明细表) , 每年复印大量立项依据及测算依据的材料, 一式两份报财政部门, 修改调整后“二上”又报一次, 年年这样报周而复始。进入评审程序, 再次补充完善依据材料。半手工化操作, 不仅效率低, 还消耗大量纸张与电脑辅材。

四、对提高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编制工作的建议

1. 财政部门可尝试进一步完善公用经费标准, 还原部门

项目支出预算的专项属性, 力戒项目专款被一般公用费用化。该市目前公用经费按在编人数每人每年1.2、1.5、2、2.5、3.5等五个档次标准控制, 虽简便易行, 但预算单位普遍认为控制标准远少于实际需要, 只得以“项目”来“折腾”。对比外省某市的控制标准, 由二块组成, 一部分按在编人数每人每年1.9、2.1、2.5、3万元计, 另一部分按实有车辆数每辆每年3.15、3.7万元计。该市已尝试在农口单位 (水务、农业、畜牧) 2011年的项目支出中不列交通费, 改在公用经费中按在编车辆数再给予每台车每年1万元~2万元的交通费预算, 成功地迈出了完善公用经费标准的第一步。还应根据各预算单位的职责、业务特点、有独立办公院址还是集中在政府机关大院等不同情形, 制订出更为详细可行的公用经费标准来, 不再发生要用专项经费去弥补一般公用经费的现象, 项目就是实实在在的专项工作, 专项经费就是项目实实在在需要的费用。

2. 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中引入支出结构模型。

无论是部门项目还是公共项目, 任何项目费用都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项目直接费, 它是项目总支出中的直接部分, 单位不同, 项目性质不一样, 甲项目与乙项目的直接费完全不可比;二是项目其他费用, 它是指承担专项工作或任务, 一般会导致预算单位在限额公用经费之外增加耗费, 专项越多耗费越多, 是项目总支出中的间接部分。项目其他费用与项目直接费形成一定的数值比例关系 (例如1.5%~6%) , 如同建设单位管理费按建设工程第一二类费用总和的1.5%计取一样。项目支出结构如此定量化以后, 安排到预算单位的项目其他费用完全取决其承担专项 (包括公共项目) 的多少, 不须再常年性设置“系统业务费”等专项。

3. 在预算单位中, 实行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申报权等级制。

例如, 信息网络化运行建设及维护类项目实行一级单位和市信息中心联合申报制;一级单位才有位宣传调研会议活动类项目的申报资格, 基层单位则不能申报;物业管理类项目及房屋和设备大中型维修改造类项目, 均集中在机关事务管理局申报, 其他预算单位则无权申报该类专项。

4. 不同情形的预算指标结余, 应有不同的处理办法。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是收付制度, 而有的预算单位当年竟然还在使用数年前的预算结存指标。项目年度预算, 经历了“二上”“二下”后, 国库集中支付环节按已明确的支出细项控制支付, 防止项目之间调剂使用, 项目内支出细项不应“窜”用尤其不能窜为“四费”。对经常性行政事业类项目预算指标结余, 年终全部“清零”;对一次性跨年限的基本建设类项目预算指标结余则可结转下年度使用。

5. 改造“E财”部门预算管理系统, 为每个预算单位设置档案盒长久保存立项依据和测算依据。

借助改造后的“E财”, 网络报送网络审核, 预算单位不再报送纸文本, 下年度只需补充新的立项依据和测算依据即可, 甚至只需传送扫描图件。预算单位“一上”申报, 业务处室筛查, 中心实质性评审, 预算处复核汇总, 四个层次独立又相互衔接, 责任明确, 提高效率且节约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编、审成本。

摘要:部门预算项目支出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确定的年度事业发展项目, 并依据具体工作内容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强化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编制质量, 是加快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在对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编制存在的问题进行评审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如何更好地编制部门预算项目支出提高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编制水平的对策建议。

上一篇:任小艾的班主任工作艺术下一篇:XX年小学优秀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