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报告纯净水

2024-04-16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纯净水(精选8篇)

篇1:高中生物实验报告纯净水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证明氮元素为黄瓜苗的必备元素。

【实验原理】

植物所吸收的氮素主要是硝酸盐(NO3-)和铵(NH4+),也可以利用某

些可溶性的含氮有机物,如尿素等。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此外,氮存在于核酸、磷脂、叶绿素、辅酶、植物激素和多种维生素(如B1,B2,B6,PP等)中。由于氮作为组成植物体中许多基本结构物质的组分,对植

物的生命活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氮又称为生命元素。氮素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氮时幼叶向老叶吸收氮素,老叶出现缺绿病。严重的情况下老叶完全变黄枯死,但幼叶可较长时间保持绿色。植物缺氮时植株矮小,叶小色淡或发红,分枝少,花少,籽实不饱和,产量低。

【材料用具】

1.两株生长健康的黄瓜苗;

2.两种植物生长所需的肥料,其中A种肥料含有氮元素,B种肥料不含有氮元素,A、B两种肥料其他性质相同。

【方法步骤】

1.在相同正常自然生长条件下,向两株黄瓜苗分别长期施用上述A、B两种肥料;

2.观察一段时间后两株植物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预测】

施用B种肥料的黄瓜苗的黄瓜叶片发黄,植株矮小,而施用A种肥料的黄瓜苗无此症状。

【实验结论】

氮元素为黄瓜苗的必备元素。

【思考质疑】

氮元素在植物生长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陈奕君高一(6)班

篇2:高中生物实验报告纯净水

一、课题的提出

创新时代赋予教育创新使命,综合高考要求呼唤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加强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是对数干年的“应试+科举”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的拼弃。尽管经过了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理论的说孔,但仍存在部分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比较陈旧,尤其是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在教学中使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创立了不少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我们借鉴应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我们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根据教材不同性质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创新的教育资源,加强创新教育研究,使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二、课题的实验目标

1、明确实现高中生物课程目标:养成实事法语是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与合作精神。发展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能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验问题。

2、确立高中生物综合创新教育模式。

3、通过实验研究,全组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加强学习,不断进行知识创新,能力创新,勇于探索,能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有实验条件进行综合创新,教育研究,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效果。

三、实验过程

㈠实验对象

我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成绩一般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班级。

㈡实验内容:

1、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诱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逐步形成一套适合高中生心理和思维特点的新的教学模式。

2、开展STS教育实验。针对高考改革的要求,联合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关心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激发创新欲望。用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及分析两部大开发,环境污染、疾病与健康等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二生物课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教材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器材与设备,校园中生物基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精神,使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和直接的创新体验,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情感,提高创新能力。

4、高三生物复习中主要是加强综合问题的研究,注意知识的渗透融合,是实现知识综合化、系统化、网络化,培养综合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以实验研究为主的方法,辅之以经验总结法、文献法和调查分析法,同时注意了资料的积累与分析,总结出研究报告一份,成果有论文、总结及创新教育实便资料多件。

㈣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我们首先注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出实验创新内容的安排。确定试点班级与实验教师,拟定实验方案,形成初其数据资料。为实验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物质基础。

2、实施阶段:收集整理资料,加强理论学习,通过不同途径指导学生创新实践。

⑴实施实验变量和控制无关变量。其中自变量: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固变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学生、教学条件既是实验研究的自变量和固变量,也是影响实验效果的相关变量,在实验中,不断排除不列于实验研究开展和影响实验信度的干扰因素,由教师在实验班中施行实验内容,作用于实验对象。

⑵测试。在每节实验课里,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跟踪测试。①观察:由实验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统计。主要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②测量:包括达标测试,课前安排好内容,操作熟练者为达标。

在实施阶段,教师边实验、边学习、边研究、边小结,每两周举行一节观摩课,积累典型课例,丰富创新教育素材。

3、总结阶段

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统计分析数据,汇编成果目录、积累成功实践的素材,为进一步扩大实验研究成果,更好地开展创新实践做好物质准备。

四、实验成果

㈠构建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与研究性学习自学辅导模式:

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一贯是教师讲,学生听,实验课上教师讲,学生做。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丧失了探索、求知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做过的实验学生就束手无策,研究性学习更是无从下手,不会设计。为此,我们提出在教学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时注重启发诱导学生自我探索,自行学习,最后形成新技能这一自学辅导模式。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对生物不断探索的强烈欲望。

教学模式可根据具体研究的内容与主题,所采取的研究手段等构建。如“酸雨对植物的影”一课采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实地观测——数据分析——反馈应用的模式;“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一课采用确定目标——提出假设——实验研究——结果分析——归纳总结的模式。构建教学模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素;①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要充分;②教师的指导作用要明确;③学生研究的层次要分明;④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框架如图:

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班学生通过一年多的探究实践,对实验与研究性学习内容有了强烈的兴趣,教育生活化,生活课题化,学生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寻找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如《校园植物资源调查》、《校园生态绿化方案设计》、《家用洗衣粉与河水污染》、《酸雨的危害调查》等。在施教过程中,综合了各学科知识,利用校园网和校内外的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同学生对同一课题设计方案比较分析中,优化探究方法是开发学生思维空间的好办法,探究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表现空间,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保障,为优化师生关系,实施创新教育落实素质教育,迈出坚实的步伐,在省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有2人获省级奖,6人获市级奖励,高二生物实验操作考试通过率100%,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㈢教师的业务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通过实验和总结,我们取得了一些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指导学生探究实践的经验和方法,实验教师提高了业务能力丰富了教育思想,我们的教研课多次受到了市县教研室领导及兄弟学校同仁的好评。使我校生物教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已发表论文5篇,校级交流刊出多篇,在2002~2003学高三生物三次市统考中,我校生物均分在全县完中分别列第二名、第二名、第一名。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三位教师在市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奖。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与思考

1、利用现有校内外资源条件,结合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具有独特价值;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是切实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2、课题的研究主要是专题性研究,为我们采用开放式,滚动式管理模式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更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篇3:高中生物实验复习策略

一、明确要求,夯实基础

教师在复习之前要认真研读考纲,然后按照考纲要求全面复习高中教材中的实验。首先,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所有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必须亲自动手完成。高中新教材不仅增加了实验的数量,而且扩增了实验类型、基本技术实验(如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等)、定性定量实验(如有机物的鉴定、色素的提取和分离DNA的粗提取和鉴定、酶专一性的分析)、探索性实验(如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等)、模拟实验(如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必须对每一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了如指掌,并能以这些实验原理、思想、方法为基础,利用新材料,借助新情况进行创新实验设计,解决探索新问题。其次,除学生必做的实验之外,还必须了解教材课文中介绍的一些经典实验,如光合作用的研究过程、植物生长素有关实验、动物激素生理作用的研究方法、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同位素示踪技术、动植物杂交实验等,这些内容往往也是高考命题常用材料。

二、重视实验分析,培养学生能力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外,还有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此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使实验重获成功。另一方面,还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这在科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现行高中生物教学中没有明确实验分析这一目的,而且实验也比较简单。我觉得,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除了使学生达到提高动手能力、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所学知识这些目的以外,还要指导学生理解实验程序,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之间的作用,每一个处理的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也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1.取材分析: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2.药品与试剂分析: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3.步骤及操作分析: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故应重点分析。主要有以下情况,如:漏做某个实验步骤、操作方法错误、操作不严格等。

三、加强实验研究,拓展与延伸知识迁移

高考实验题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力图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高考要求中,生物学实验有15个,实习有5个,研究性课题有7个。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当中。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境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对于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如酶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系列实验等,要对其材料选取、条件控制、对照设置、结果分析等方面作深入剖析。同时对教材实验进行适当拓展与延伸,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如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应用:测定细胞液的浓度;判断细胞的生活情况 (只有生活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 ;防腐杀菌 (在高浓度的溶液中,细菌等微生物将失水死亡,从而有效地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判断细胞的年龄 (成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明显) ,若进行组合改编如材料换一换、步骤改一改、情景变一变、多个实验拼一拼等,就能拓展出许许多多个新实验。因而学生在解答拓展实验题时,应“以不变应万变”,实验的主要思路是不变的,再回忆迁移教材的实验原理和技能,就能轻松突破。

四、利用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实验复习时,应要求学生认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和总结实验方法。生物高考中要求考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也包括判断实验结果和推导实验结论等内容;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因此,在总复习备考阶段的实验复习中,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答题能力要进行一定的训练和指导。如:实验步骤如何书写,实验材料和用具如何选择,实验结论、结果如何区分等,以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能力、解题能力。纵观近几年生物高考实验题及新教材中的实验类型,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索性实验,都要求学生具备科学探索的思维方式,掌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一般方法,运用有关实验原理,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在高考复习阶段,应让学生明确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所包括的基本内容;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等。有条件的学校,应开放生物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有关命题、主动动手精心策划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做到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不断渗透实验思想与实验意识。对于这一类型的试题,靠题海战术往往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需要学生亲身的实践,有了亲身经历和体验,才能在高考中对实验试题应付自如。生物实验设计是实现实验研究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实验具体操作的指南。实验设计的过程就是科学思维的过程。实验设计的每一环节、每一手段的选择都要做到科学、严密,否则目标就难以达到。

从解题技巧的角度来看, 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总体上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1.了解题目要求。首先要明确题意, 只有明确题意才能方向明确, 少走弯路。2.明确实验目的。即明确实验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实验目的是整个实验设计的灵魂, 所有实验步骤的设计都要围绕实验目的这个核心来进行。3.分析实验原理。原理不同, 设计方法显然不同。在分析实验原理时要充分利用实验所给的条件, 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解决。4.确定实验思路。这一步犹如作文的构思, 是建立实验设计的基本框架, 是整个实验设计的精髓, 是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最富创意的闪光之处, 也是搞好实验设计的关键所在。如要设计几组实验?是否需要对照?若设置对照, 要注意哪些问题?5.设计实验步骤。有了思路, 具体怎样操作?这就需要在确定思路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设计。这一设计一定要充分利用题目中所给的实验条件, 要思考题目中所给出的实验材料和试剂分别是起什么作用的?怎样运用?要注意:一是题目给出的实验试剂和材料都必须充分运用;二是除非题目条件允许, 否则不能自己随意增加实验试剂和材料;三是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 否则会造成很大的失分;四是要组织简明的语言文字。6.预期结果与分析。一般的实验设计题都会有实验结果的预测与分析或对实验过程中的某些操作或原理的分析, 分析实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篇4: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关键词】高中生物 绿色实验 环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052-01

生物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主要教学环节之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程所学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科学素养,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发展。但高中生物实验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定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若将全国各个高中实验室看做污染源,则其会对学校附近的生态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污染。如今,受到课程改革影响,绿色生物这一实验理念逐渐被各个中学接受,尤其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体现尤为明显。教师开展绿色生物实验,在保护学生健康的同时,也减少了实验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一、开展绿色生物实验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记忆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生物属于实用性课程,对学生动手能力有一定要求,教师不应只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而不教授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学生通过生物实验,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对知识的运用更为熟练。不仅如此,生物实验教学还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由此可见,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之后的发展。

就目前而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然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大部分高中生在完成生物实验之后,并没有妥善处理实验所形成的污染物,同时也没有设立保护措施。而作为学校,也没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导致每开展一次生物实验教学课程,都会严重污染实验室周围环境。所以,高中生物实验课程急需改革,学校应当积极开展绿色生物实验教学,严格管理以及控制学生行为,减少实验产生的污染物与废弃物,对各类型废弃物实施妥善处理,以确保生物实验的绿色化,避免实验形成严重污染。作为教师,也应培养学生绿色生物实验的意识,要求学生构建绿色的生物实验室,可以为我国节省大量能源,避免出现实验需要消耗大量材料的情况,也符合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即低碳经济的要求。同时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由此可见,绿色生物实验的开展对学校以及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帮助。

二、开展绿色生物实验的方法

(一)构建绿色实验氛围

通常情况下,学校实验室并不会频繁使用,大部分学校的实验室隔数天才会使用一次,部分学校甚至隔数周才会使用。如此一来,部分长期未使用的药品,或是本身带有味道的药品便会散发较大的味道,使得实验室内气味较为难闻,一些药剂挥发的气体中甚至包含有一定毒性。所以,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需开窗通风,以免引起学生身体不适,或是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但这一行为往往会使得大量药剂被浪费,令实验室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增加,同时也对大气造成一定污染。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生物知识进行解决。如要求学生收集废弃的塑料瓶,之后将水培植物放入塑料瓶当中,形成一盆水培植物。具体做法如下:学生可将塑料瓶底部或是顶部剪开,之后将瓶盖拧紧,并倒入定量的水,之后移栽一株植物,如绿萝或是玉树等,将其插入水中即可。教师可要求每名学生按照上述方法制作一盆水培植物,借此改善生物实验室环境。

(二)改良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实验当中,酒精灯是较为常用的实验器材之一。学生常常借助酒精灯实施水浴加热。以“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蛋白质以及脂肪”的实验为例,实验要求学生将试管放置于温度为50℃至60℃的水内进行加热。学生便需使用烧杯盛水,并使用酒精灯加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与蔗糖的作用”这一实验当中,实验要求学生将试管下半部分放置于温度为60℃的水当中,且需要保温,时长为5min,同样需要借助酒精灯完成。然而,酒精灯的使用必然会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若未完全燃烧,还会形成一氧化碳等对人体有害的气体。而上述两个实验,无论是使用酒精灯对水进行加热,还是对水进行保温,都需要消耗大量酒精,即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且加热速度慢、保温效果不佳,甚至存在一定隐藏的危险。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需为实验室配置恒温水浴锅,该仪器可自动控制水温,且一个恒温水浴锅能同时容纳80多支试管,足够供应班级内所有学生同时实验。如此一来,可以大幅缩减酒精灯的使用次数,酒精消耗量也随之减少,为学校节省实验成本,也保护了实验室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同时,恒温水浴锅的使用也能够极大程度缩短加热所需时间,为学生节省课堂时间,供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且学生使用恒温水浴锅,可将温度控制于实验要求范围之内,最终实验的效果也更为理想。

(三)规范学生实验操作

许多学生并未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加之高中实验要求当中也未对药品的使用量给予明确的限制,使得部分学生不爱惜试验用材料,往往准备过量的实验药剂。事实上,大部分药剂并未完全使用。许多学生也不将剩余的药剂送回,而是选择直接倒掉,造成大量实验药剂的浪费。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使用显微镜,随着药品剂量的增加,吸水纸的用量也会上升。虽然教师向学生多次强调实验用品的用量,但许多学生并不理解,浪费现象依旧普遍存在。

以“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一实验为例。无论是漂洗,还是染色,学生都需使用玻璃皿这一器材。然而玻璃制品使用次数越多,磨损也愈严重,安全性也随之降低。且部分学生未对玻璃皿进行彻底的漂洗,所以在之后的实验中需要添加大量药品。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要求学生使用化学实验中较为常用的点滴板替代玻璃皿。相比玻璃皿,点滴板更为结实、安全,且上面有多个孔穴,学生在孔穴当中便能完成染色环节。实验结束之后,学生按顺序漂洗孔穴即可。这样不仅缩减了玻璃皿的使用次数,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药品,漂洗效果更为良好,染色效果也有所提高。且这种实验方式可以压缩反应产生物的数量,降低了实验的危险性,也减少了反应产生物与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三、结束语

环境问题已然成为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绿色生物实验已成为实验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绿色生物实验的理念,从而减少实验室污染物及废弃物的产生,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霍新录.构建绿色生物实验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03:161-163

[2]郭东会,张显忠,范明杰.生物技术专业绿色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6,07:308-309+312

篇5:高中生物【实验9】

(一)实验目标

1、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2.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当细胞波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三)材料用具

(四)方法步骤

方法步骤

1.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2.用高清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还可以看到原生质层紧紧地贴着细胞壁。

3.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例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盖被冲下面的洋葱鳞片叶表皮就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4.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细胞中的中央液泡逐渐变小,原生质层逐渐与细胞壁分离开来。

5.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例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鳞片叶表皮又浸润在清水中。

6.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中央液泡逐渐胀大,原生质层又逐渐贴着细胞壁。

(五)实验结论:

篇6: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实验二 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脂 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 肪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 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知识概要:

取材 制片 低倍观察 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 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实验四 观察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

(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时间: 3~5min.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2.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3.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4.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压片时用力过大。(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 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实验五 比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考点提示:

(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

(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六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 研磨(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 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考点提示:

(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

绿色、最好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

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 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

(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 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 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

(8)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 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

(9)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

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

同。

(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 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

(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

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实验七 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质壁分离复原 知识概要:制片 观察 加液 观察 加水 观察 考点提示:

(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

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些。(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 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 动物细胞会吗? 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9)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 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12)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1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

实验八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 6H2O6→CO2 + 12H2O + 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装置:(见课本)

3、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九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讨论:(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末期呢?

实验十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3、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实验十一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2、方法: 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3、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被调查人数×100%

4、讨论: 所调查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发病率是否与有关资料相符, 分析原因.实验十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培养酵母菌(温度、氧气、培养液):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2、计数: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培养液厚0.1mm)

3、推导计算

4、讨论:根据7天所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推测影响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实验十四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实验十五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要求:(1)水族箱必须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2)组成成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各生物成分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实验十六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原理: 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步骤: 将含酚酞琼脂块切成三块边长分别为3cm、2cm、1cm的正方体, 放入烧杯内,加入 NaOH溶液,10min后取出,用纸巾吸干,用塑料刀将琼脂块切成两半.观察切面,测量每一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分析: 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也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结论: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限 制了细胞的长大。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方法体系。

1、常用器材和**的使用方法。

NaOH: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Ca(OH)2:鉴定CO2 HCl:解离或改变溶液的pH。NaHCO3:提供CO2 滤纸:过滤或纸层析。纱布或尼龙布:过滤

斐林试剂:可溶性还原性糖的鉴定。碘液:鉴定淀粉。苏丹Ⅲ、Ⅳ:脂肪的鉴定。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的鉴定 二苯胺试剂:鉴定DNA。柠檬酸钠:血液抗凝剂。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NaCl:配制生理盐水及其它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可用于动物细胞内液或用于提取DNA。

琼脂:激素或其它物质的载体,用于激素的转移或培养基。甲基绿:对DNA进行染色; 亚甲基蓝:用于活体染色或检测污水中的耗氧性细菌(细菌的氧化可使之褪色)。酒精:用于消毒处理、提纯DNA、叶片脱色及配制解离液。

蔗糖:配制蔗糖溶液,用于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或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健那绿:对线粒体进行染色。吡罗红:对RNA进行染色

实验设计的技术手段

1、关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正确使用显微镜,如对光、低倍物镜的使用、高倍物镜的使用、反光镜的使用、镜头的擦拭、显微镜的放大对象、显微镜使用时物象移动方向、显微镜使用时异物的判断。

2、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的制作:适用于显微镜观察,凡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先制成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中要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在“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中要制作花生种子的切片,在“观察动物如人体血液中的细胞”中要制作血液的涂片等。

3、研磨,过滤:适用于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物质如酶、色素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研磨、过滤的方法,如研磨时要先将生物材料切碎,然后加入摩擦剂(常用二氧化硅)、提取液和其它必要物质,充分研磨之后,往往要进行过滤,以除去渣滓,所用过滤器具则根据需要或根据试题中提供的器材加以选用,如可用滤纸、纱布、脱脂棉、尼龙布等。

4、解离技术:适用于破坏细胞壁,分散植物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5、恒温技术:适用于有酶参加的生化反应,一般用水浴或恒温箱,根据题目要求选用。

6、纸层析技术:适用于溶液中物质的分离。主要步骤包括制备滤纸条、划滤液细线、层析分离等。

7、植物叶片生成淀粉的鉴定:适于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主要步骤包括饥饿处理、光照、酒精脱色、加碘等。

8、同位素示踪技术:如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用18O2和14CO2追踪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转移途径的实验等。

高中生物复习的十个常见误区

1.认为变形虫的分裂生殖是无丝分裂。其实,变形虫分裂过程中有核膜解体、纺锤体和染

色体形成等过程,是典型的有丝分裂。

2.认为在生物体内所有的反应都需在酶的催化下才能进行。其实,在生物体内有些反应是不需要酶的,例如“水的光解”,只需光和叶绿素分子,没有酶的参与。

3.认为试管婴儿是从试管中培养出的婴儿。其实,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产物,即在体外的一定培养液中让精子与卵结合为受精卵,受精卵进行分裂,发育成一个多细胞胚,再将这个胚移植到母体培养,最终发育为成熟的胎儿。

4.认为动物都具有线粒体。其实,蛔虫、绦虫等体内寄生虫不含线粒体,因为它们长期适应寄生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缺乏游离氧气的环境中,不进行有氧呼吸,只进行无氧呼吸。5.认为腺体都是内胚层发育而来。其实,汗腺、皮脂腺、乳腺、气味腺、垂体等腺体均由外胚层发育而来,肾上腺、精巢、卵巢等腺体却由中胚层发育而来。

6.认为原核细胞中没有细胞器。其实,原核细胞内有核糖体,只是无其他细胞器的明显分化而已。

7.认为人体的体液只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其实,脑脊液、胸腔液、心包液,消化液、汗液和尿液等都是体液

8.认为酶都是蛋白质。其实,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酶可以分为三大类:①绝大多数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②有些酶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③有些酶是由核酸组成的。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9.认为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充当生产者。其实,已发现自然界中大约有500个种食虫植物(属于绿色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当它们捕虫时则以狰狞的消费者面貌出现。10.认为“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多倍体”。其实,多倍体应是“由合子发育而来的,体细胞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如普通小麦是六倍体,由其花粉经离体培育法获得的新植株,体细胞内虽含有三个染色体组,但由于不是合子发育而来的,所以不是三倍体,而是单倍体。

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些特例汇总

1、人成熟红细胞的特殊性:①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

②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结构

③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2、一般体细胞的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增殖方式是减数分裂;蛙的红细胞增殖方式为无丝分裂,但是人的红细胞不能增殖。

3、细胞的分裂次数一般都很有限,而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4、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一般不具全能性,但卵细胞比较特殊,其全能性较一般体细胞的全能性高;在自然界中,有的极少数生物是未经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象蜜蜂中的雄蜂、蚂蚁中的雄蚁及蚜虫中的雌虫等。

5、并不是生物体内所有的反应都需要酶。一般的生化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中的水的光解就不需要酶,只是需要利用光能促进水的分解。

6、光合作用一般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但蓝藻和光合细菌的他们没有叶绿体,同样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7、矿质元素一般都是灰分元素,但N例外。

8、人体酶适宜的PH值一般是接近中性,但胃蛋白酶的适宜的PH值是1.5-2.2。

9、一般营养物质被消化后,大多数物质被吸收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吸收后主要是进入血液;但是吸收甘油与脂肪酸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且主要被吸收进入淋巴液中。

10、纤维素在人体中虽然不能被消化吸收的,但是,它能促进肠的蠕动,有利于防止结肠癌等,也是人体也必需的营养物质,所以也称为“第七营养物质”。

11、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如: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等。

12、有氧呼吸一般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而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的有氧呼吸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

13、人属于需氧型生物,人的体细胞主要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但红细胞却进行无氧呼吸。

14、植物一般都是自养型生物,但菟丝子、大花草、天麻等是典型的异养型植物。

15、几种特殊生物的代谢类型:①红螺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厌氧型;②猪笼草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需氧型;③酵母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16、并不是所以叫菌的都是细菌,带杆的、带球的都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乳酸菌其实是乳酸杆菌;酵母菌不是细菌,而是真菌类,属于真核生物。

17、一般生物都有细胞结构;而病毒(由蛋白质与一种核酸构成)、类病毒(只由核酸构成)及朊病毒(只有蛋白质)则没有细胞结构,但他们同样有严整的结构。

18、内分泌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①下丘脑:是神经系统控制 内分泌系统的桥梁,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其中的神经分泌细胞,不仅能传导兴奋,还能分泌激素,既属于神经系统,又属于内分泌系统。②甲状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是内分泌系统作用于神经系统的体现。③胸腺: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经胸腺素的作用而转化为T淋巴细胞,因此,胸腺即属于免疫系统,又属于内分泌系统。④胰脏:外分泌部—胰腺,是外分泌腺,分泌胰液,属于消化系统。其内分泌部是胰岛,属于内分泌腺;胰岛中的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 细胞:分泌胰岛素。⑤性腺:分泌性激素,属于内分泌系统系统;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属于生殖系统系统。

19、双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无胚乳,但蓖麻例外;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有胚乳,但兰科植物例外。

20、组织培养是属于无性生殖,但是花粉离体培养一般认为是属于有性生殖。

21、果实、种子基因型的特殊性:种子的果皮与种皮是属于亲代的,而胚与胚乳是属于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的桃树做母本,基因型为aabb的桃树做父本,授粉后,结出果实中胚细胞、胚乳细胞、果皮细胞的基因型依次是AaBb、AAaBBb、AABB。

22、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一样相同,而X与Y染色体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其形态大小相差较远

介绍几种制剂的作用

(1)2,4-D生长素类似物:有双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培育无籽果实。(2)10-4M的秋水仙素:a.诱发基因突变。b.使染色体加倍,培育多倍体。c.单倍体育种,培育纯种。高考资源网

(3)0.9%生理盐水(维持红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形态),10%KNO3溶液(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5%CaCl2溶液和0.01%亚甲基蓝溶液(根对离子的交换吸附),15%盐酸溶液(对根尖解离),丙酮、酒精(溶解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根尖细胞染色体染色),30%蔗糖溶液(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4)紫外线:一定剂量作为能量、保温,高剂量导致细胞基因突变。

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一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二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篇7:高中生物【实验8】

(一)实验目标

1.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观察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

(二)实验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都能够溶解于有机溶剂丙酮中。所以,可以用丙酮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石油醚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在石油醚溶解度是不同的:溶解度最高的是胡萝卜素,它随石油醚在滤纸上扩散得最快;叶黄素和叶绿素a的溶解度次之;叶绿素b的溶解度最低,扩散得最慢。这样几分之后,四种色素就在扩散过程中分离开来。

(三)材料用具

(四)方法步骤

1、提取绿色叶片中的色素。

l)称取5 g绿色的叶片,剪碎,放入研钵中。

2)向研体中放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再加入5mL丙酮,进行迅速、充分的研磨。并将纸

盖在研钵上,纸中心穿一个洞,将杵棒套入洞口进行研磨。

3)将研磨液迅速倒入小玻璃漏斗中进行过滤(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将滤液收集到一

个小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

用预先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将滤纸剪成长10 cm、宽 1cm的滤纸条,在距滤纸条一端 1cm

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地画出一齐细而直的滤液细线。

待滤液于后,再画二三次。

4、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将3 mL层析液到入烧杯中,将滤纸条(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略微斜靠着烧杯的内壁,轻

轻地插入到层析液中,随后用培养皿盖盖上烧坏。注意,不能让滤纸上的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

几分以后,取出滤纸条。此时滤纸上出现四条色素带,从上向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五)实验结论:

篇8: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一、实验准备要有“效”度

生物实验之前, 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有效的准备, 包括学生基础知识的准备和实验材料的准备。基础知识是顺利进行实验的必要条件, 但是复习知识时又不能像课堂一样面面俱到, 而是要在几分钟内平中见奇、快速切入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 直接触及实验的实际需要。实验的器材准备也必须有效,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该实验所要的器材, 并且还要认识器材, 切忌“拿来主义”, 不作讲解与分析, 让学生到实验室随意领取实验器材, 使整个实验准备盲目而随意,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当学生掌握了必备的生物知识, 弄清了实验的器材和材料, 那么, 实验的准备应该说是有了“效”度, 使整个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实验过程要抓“准”度

1. 实验时间要精准

教师首先要做到“熟能生巧”, 只有熟悉, 才能讲求速度, 做到得心应手和运用自如, 从而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教师要统筹安排, 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节省时间。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 先取根尖进行解离和漂洗, 在解离和漂洗的时间间隙内, 再听老师点拨讲解或观看实验录像示范, 当学生的解离和漂洗步骤完成后 (需时15min左右) , 教师的点拨也差不多了, 然后再进行染色和制片观察、绘图等实验步骤, 一环扣一环来完成实验。最后,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协助观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实验现象, 学生共同观察, 避免学生一人观察, 不方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实现图像共享和互动。如细胞质流动、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 要让较多的同学都观察同一显微镜中的图像需要很长时间, 生物实验教学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仪器设备的改进和更新, 视频技术的发展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辅助观察的模式, 有效地增加了实验的可见度, 方便师生之间互动交流, 节省学生观察实验的时间。

2. 实验步骤学生把握“准”度

学生对实验步骤把握的情况直接反应我们教师的教学情况。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人的发展, 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这种准度, 就是他自身的能力发展。当学生能够独立、自主、正确地完成实验操作, 学生其实已经得到了发展, 知识得到了巩固, 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把握准度。例如, 实验“观察植物有丝分裂”中, 教师可以先在课堂进行演示实验, 在演示的过程中, 强调要点、注意点。当学生走进实验室, 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把握自己的”准“度。

三、关注实验的“广”度

实验教学注重协作性和多样性。任何一种生活现象都可能成为学生探讨研究的对象, 多种多样的实验仅仅依靠实验室有限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区域自然资源, 扩展实验教学空间, 关注实验“广”度。例如, 我们盐城拥有丰富的沿海滩涂资源,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学知识, 做好准备开展调查体验, 进行野外实验, 制作滩涂生态瓶, 并设计实验报告。我们相信, 只要教师提供广阔的实验资源, 学生定会有效地完成实验。

四、实验后的“思”度

一个实验从开始到结束, 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 精心准备。实验的效果如何?教师从中获得了哪些经验?学生获得了哪些进步?等等。这都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反思, 在反思的过程学会提问, 在反思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例如, 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我们可以这样反思:本节课教师作了精心准备,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 能够自主独立完成实验, 并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要用0.3g/m L蔗糖溶液来换用0.1g/m L或者0.5g/m L的蔗糖溶液做实验行不行?能不能用Na 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如果可以, 应该用多大浓度的Na Cl溶液?这样提出问题, 学生会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想要得出结论必须先实验, 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反思, “今天, 你的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 学生向自己提问, 利用问题进行反思, 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五、利用设计, 发展学生

生物实验中, 最高的境界是学生能够独立地设计实验。对于实验设计, 要求学生能独立根据实验目的, 设计正确的实验步骤, 解释实验现象, 能处理数据和表达结果。例如, 在做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后, 我鼓励学生依据分离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学生提出: (1) 用汽油做层析液; (2) 用盖玻片沾些色素在滤纸条上画滤液细线; (3) 用毛细玻璃管沾些色素提取液立在圆形滤纸中心; (4) 以粉笔取代滤纸条做实验……在此基础上, 组织学生对这些设计进行分析讨论, 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这样, 学生在独立地进行实验设计、结果预测直至进行实验的全过程中, 科学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上一篇:中学班主任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办招行信用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