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一生的36种好习惯》

2024-05-06

《影响学生一生的36种好习惯》(共7篇)

篇1:《影响学生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影响学生一生的36种好习惯》这是一本书,大家抽时间可以读一读,希望对您的教学能有所帮助!

培养学生一个好习惯,给学生一生的财富。纠正学生的一个坏习惯,给学生一生的幸福。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做人的习惯:

第1种习惯 诚信;第2种习惯 礼貌

第3种习惯 爱心;第4种习惯 乐观;

第5种习惯 理财;第6种习惯 自信;

第7种习惯 坚强;

第9种习惯 宽容;

做事的习惯:

第11种习惯 做事有计划;

第13种习惯 珍惜时间;

第15种习惯 自我反省;

第17种习惯 抵抗挫折;

学习的习惯:

第18种习惯 耐心;

第21种习惯 记忆;

第24种习惯 创造;

第27种习惯 复习;

第30种习惯 自我激励;

交往的习惯

第31种习惯 与他人交往;

第33种习惯 与他人分享;

第35种习惯 幽默;

第8种习惯 谦虚; 第10种习惯 责任心。第12种习惯 热爱劳动; 第14种习惯 自主选择; 第16种习惯 自我管理: 第19种习惯 专注;第22种习惯 思考;第25种习惯 勤奋;第28种习惯 阅读;第32种习惯 倾听他人; 第34种习惯 与他人合作;第36种习惯 感恩他人。第20种习惯 观察;第23种习惯 想像; 第26种习惯 预习; 第29种习惯 质疑;

篇2:《影响学生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其实,家长的心情我们很能理解。谁不望子成龙呢?

如今看了《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这本书深受启发。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时期了。全书分别从“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来阐述了 36 种好习惯如何影响孩子的一生,更富有价值的是,他非常具体地指导家长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养成种种好习惯。书中列举了许多古今中外名人的有趣故事很值得借鉴。把这本书推荐给家长看是最好的选择。相信只要潜心去阅读这本书,许多的困惑都会迎刃而解。我就我读这本书的所思所想与大家共勉: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好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事实正是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们娇生惯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宠爱,使很多孩子非但什么都不会做,而且为人自私不讲道理,蛮横霸道。由此可见,生活即教育,除了教师,父母更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时,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儿童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读后感《《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读后感》。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期熏陶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儿童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二、好习惯要在实践中培养。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要不断身体力行,使习惯成自然。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作为教师,我们除了处处以身作则之外,还必须在第一时间提醒学生,比如:写字时坐的姿势是否做到一拳一尺一寸;读书时是否挺直腰杆,坐端正;听讲时是否认真倾听别人的话;当天的作业订正当天是否已经完成……平时课堂中的点点滴滴,正是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每一次的纠正,每一次的提醒都能对孩子起到督促的作用。天长日久,好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三、要抓住教育的关键期。自从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发现动物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并荣获诺贝尔奖后,人类广泛地开展了对自身各种能力与行为的发展关键期的研究。研究发现,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时期了。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在儿童时期养成了坏习惯,就有可能终身受到伤害。因此,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利用儿童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对习惯的改造将要比塑造艰难得多。抓住关键期进行习惯的培养,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作为小学时期的教师,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的重任就更在我们的肩上。

四、好习惯要培养,坏习惯要纠正。对于教师来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更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许多孩子有时候知道自己有不良的习惯,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重复不良的习惯。这时候,教师要帮助孩子抑制和纠正坏习惯。什么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呢?叶圣陶举例说:“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上来了,噗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事,但这既影响他人学习和工作,又可能传播病菌,一旦习以为常,就成为一种妨害他人的习惯。”因此,一旦发现了类似的情况,教师及时地指出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一开始就刹住孩子的“歪风”,那么,坏习惯也就难以养成了。

五、纠正孩子坏习惯要有毅力。坏习惯难以改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决心不大、毅力不强。没有什么是不能纠正的,关键是有没有恒心和毅力。我们应该有信心,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终会有胜利的这一天!

每一个孩子首先要学会做人,他才可能去做事、学习、与人交流。做人的教育,实际上是培养孩子为人的正确态度和品格。如果教师没有对孩子的为人态度和品格进行教育,孩子无疑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这些习惯将直接影响孩子与人交往。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深深明白自身的重责,要牢记:现在多一次的提醒,将会在他的未来减少一次犯错的可能,这,就是我神圣的职责!

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篇3:好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

军训让孩子学会坚持

漫长的军姿,踢不完的正步,使个个脆弱的孩子慢慢变得坚强,严肃的训练场使我们每个同学英姿飒爽,没有矫揉造作,有的是勇敢、坚强。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要求,紧张的节奏,以及辛苦的训练,这就是军训生活的几大特点,“打不垮、累不倒、没有做不到”的晋级好习惯特训营的团队精神,已经成为孩子们心里面一个最具有震撼力的座右铭,军训让孩子深深的体会到“绿橄榄”的真正内涵。军训时间虽然短暂,但足以让孩子们体会到人生的路途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时常会有荆棘存在,坎坷同行;军训虽然很累,但是让孩子们有了耐心、毅力、学会了坚持。

爱心捐赠锻炼与培养感恩

“爱心义卖,爱心捐赠”也是锻炼孩子勇气、培养孩子感恩的一个过程。孩子们要用自己的双手赚钱,去敬老院看望爷爷奶奶。活动中,他们拿来了自己最心爱的礼物,拿着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提供的校刊整装出发。

来到大街上,孩子们见到叔叔阿姨就拿着校刊和自己最心爱的礼物去义卖,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遭到过拒绝,但孩子们听到老师们对他们说:加油孩子们,你们一定能行,你们是最棒的!他们又开始一个人接着一个人地去推销,还有些孩子直接进了店铺里。他们成功了,仅仅用了一个半小时,30个孩子就义卖了443元,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笑容,我们感受到了那份纯真的爱心,而对于孩子们来说,通过这样的活动,也锻炼了他们与人交往的勇气和自信心。

活动后半段,孩子们带着礼物,到平泉县杨树岭镇敬老院看望了老人,并给老人们表演节目,既展示了自己的才艺,也奉献了爱心。很多孩子还主动帮老人们搞起了卫生,要知道现在很多的孩子在家都没有做过家务,但在这一次经历中孩子们成长了。

参观文化展馆培养爱乡之情

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文化的熏陶。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家乡文化,热爱自己的家乡,训练营的孩子参观了县城的很多文化展馆,如辽文化展和菌文化展等。活动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平泉发展历史,感受了“辽河源头、契丹祖地、中国菌乡、神州炭都”的魅力,增强了孩子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一次次参观活动,孩子们更加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让孩子引悟自己走出迷茫

除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平泉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晋级好习惯特训营开设的课程里包含了好习惯特色课程,包括自立自强课程、洗漱习惯课程、强身健体课程、注意力集中训练课程,以及养成良好习惯的课程。国学教育也是训练营的一大特色。国学说到底是人学,是如何成就人、造就人、培养人的学问。在具体教学中,训练营老师让孩子学习孟母三迁、亡羊补牢、孔融让梨等一系列国学故事,并且让孩子们自编自演情景剧。不仅丰富孩子的课余知识还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篇4:《影响学生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实验小学 贾小玲

当我仔细地读完《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感叹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方式教育,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就像启迪人心灵智慧的钥匙,使人茅塞顿开。

全书分别从“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来阐述了 36 种好习惯如何影响孩子的一生。《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这本书读后我深受启发:

一、好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事实正是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即教育,除了教师,父母更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时,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儿童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期熏陶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儿童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二、好习惯要在实践中培养。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要不断身体力行,使习惯成自然。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作为教师,我们除了处处以身作则之外,还必须在第一时间提醒学生,比如:写字时坐的姿势是否做到一拳一尺一寸;读书时是否挺直腰杆,坐端正;听讲时是否认真倾听别人的话;当天的作业订正当天是否已经完成……平时课堂中的点点滴滴,正是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每一次的纠正,每一次的提醒都能对孩子起到督促的作用。天长日久,好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三、要抓住教育的关键期。自从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发现动物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并荣获诺贝尔奖后,人类广泛地开展了对自身各种能力与行为的发展关键期的研究。研究发现,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时期了。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在儿童时期养成了坏习惯,就有可能终身受到伤害。因此,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利用儿童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对习惯的改造将要比塑造艰难得多。抓住关键期进行习惯的培养,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好习惯要培养,坏习惯要纠正。对于教师来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更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许多孩子有时候知道自己有不良的习惯,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重复不良的习惯。这时候,教师要帮助孩子抑制和纠正坏习惯。什么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呢?叶圣陶举例说:“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上来了,噗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事,但这既影响他人学习和工作,又可能传播病菌,一旦习以为常,就成为一种妨害他人的习惯。”因此,一旦发现了类似的情况,教师及时地指出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一开始就刹住孩子的“歪风”,那么,坏习惯也就难以养成了。

五、纠正孩子坏习惯要有毅力。坏习惯难以改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决心不大、毅力不强。没有什么是不能纠正的,关键是有没有恒心和毅力。

篇5:《影响学生一生的36种好习惯》

1960年9月生于陕西。1982年1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7月在北京大学数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8月至1999年7月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博士后。1999年8月至2006年12月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副教授、教授,先后担任过数学系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党委副书记、书记。2007年1月起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王殿军先生是一位数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数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北京市优秀教师,对基础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有深入的研究。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杰出人才素质最全

记者(以下简称记):王校长,清华附中向来是以培养精英为宗旨的,而我国的基础教育偏重普及教育,请问,两者有矛盾吗?

王殿军(以下简称王):不矛盾。大家知道,精英人才对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有一个说法是: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精英来统治的。也就是说,精英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水平。我认为,精英应该从中学开始培养,而且培养精英应该是中学,尤其是名校的明确定位。这样的定位与国家普及教育的方针不矛盾,因为精英毕竟是少数,我国庞大的教育资源更多还是放在普及教育上。

记:那么,精英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王:精英,也叫杰出人才。精英的培养过程非常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培养过程就会前功尽弃。但是,即便每一个环节都不出问题,也不能保证精英苗子能成为精英。要培养出真正的精英,首先要承认孩子们的智能是有差异的,精英一定要具有某种天赋和巨大的潜能,如果孩子不是这块料,想成为精英就很难。正如钱学森先生的质疑,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认为根本原因是现在的学校培养孩子的方式是一样的,当然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其次,精英的成长与环境有紧密的联系,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对精英的影响都很大。再次,精英要从小养成优良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学校是培养精英的主渠道,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为大学精英教育奠基,如果在中学阶段就想培养杰出人才,我觉得还是比较困难的,但中学对精英的成长再重要不过,所以我常说,习惯决定命运,中学影响一生。

记:精英都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王:精英之所以成为精英,就是素质优良,超过大多数人。至于素质的种类,我想是无穷多的,比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思想品质等,还有适应各行各业的潜能,所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正是这个道理。不过,学术界公认的精英素质至少应该包括以下7种:1.高远的理想,也就是说,精英必须有追求卓越的强烈愿望;2.高尚的品格;3.出众的才能;4.坚忍的意志;5.创新的精神,杰出人才总是有与众不同的地方、独特的地方;6.求异的思想,不能人家说什么自己就说什么,当然不是说专门标新立异,而是精英总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7.批判的精神,精英不能相信一切,总是用自己的思想去触动一些东西。

记:精英给人的印象是个性张扬。

王:个性张扬没有什么不好啊!中学是培养人才苗子的地方,是为未来杰出人才培养和发展奠基的地方,绝不能忽略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也就是说,我所提倡的精英教育是建立在综合素质培养这个基础上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发展特长,张扬个性。中国的孩子和西方国家的一些孩子比较,总是唯唯诺诺,特别谦虚,不敢出头,没有冒险精神,这是中国孩子的一个通病。遇到有挑战性的事,西方的孩子们说,没什么,我试试。中国的孩子说,我不行,你来吧。中国的独生子女普遍被家长溺爱,这不敢做,那不敢做,这有危险,那有危险,许多中学连稍微有一点危险性的体育课都不敢开,怕孩子受伤,这样下去会耽误一代孩子。

记:在培养精英苗子的过程中,恐怕不能忽视兴趣的作用吧?

王:没错!很多例子证明,孩子只有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才会走得更远,最终取得显著成绩的可能性也更大。1995年,杨振宁先生访问清华附中时讲了一句话:“对一个人来讲,他未来事业的成就有多大,取决于他在小时候能不能很早就确立自己的偏好。”他所说的偏好,其实就是兴趣、爱好、特长。杨振宁先生上中学的时候,因为读了两本课外读物,对宇宙和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兴趣一直伴随着他,激励他用一生的时间来研究物理学的理论和奥妙。所以,最终他成了这个领域的大师,获得了诺贝尔奖。我们都知道兴趣有多么重要,特长需要呵护和培养。

应试素质也是素质

记: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都有无限潜能待挖掘,那么可不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精英苗子,都可以成为未来的精英?

王:这是最理想的中学教育,但现实就是现实,大多数孩子终其一生也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社会定位,更谈不上取得卓越的成就。这些年来,清华附中在重视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同时,一直致力于发现、保护、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教育探索和实践,希望我们取得的经验对同行有借鉴意义。

记:那我们就回到现实,谈一些具体问题。请问,您认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各有哪些利弊?

王:为什么一定要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分开呢?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敌人吗?作为一名中学校长,我从来不回避谈高考,我认为中学应该努力让学生提高高考成绩,这是无可厚非的。应试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应试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考试,都需要学生具备应试素质。学生考出了好成绩,其中反映的东西太多了,不仅仅是知识掌握得牢,方法用得好,公式写得对,还要有健康的身体、过硬的心理素质。许多试题学生平常都会做,但一进考场全忘了,心理素质怎么样?这难道不是素质问题吗?反之,解题规范、有序、高效,短时间之内把这个题解出来了,短时间内要迅速地对信息进行搜集、整合、处理,最后还要得到正确结果,这样的应试能力难道不重要吗?科研中、生活中遇到难题不也是需要这种素质吗?所以,大家不要把应试教育看成十恶不赦的坏东西,何况,没有应试教育,没有高考,我们的教育只会更糟糕。

nlc202309032139

记:现在的问题是,高考的标杆效应使得中小学生以及家长片面地追求分数,压制孩子的个性和特长,阻碍孩子综合素质的完善。

王:只强调高考成绩是绝对错误的,只重视应试素质而忽视其他素质的培养更是误人子弟。高考成绩这把尺子无法量出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一个学校培养的人才和另一个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简简单单地用高考成绩去评判,因为分数是一维的,学生高考成绩的背后还有他的综合能力,内容包罗万象。好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能够考出好的成绩,在其他方面的修养和素质也非常高,这样的孩子将来走进大学、走进社会,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有些学校单纯地追求成绩,不发展孩子其他的素质,那么将来孩子就是以再高的分考到再好的大学,未来的前途也是渺茫的。

如何具备领袖气质

记:现在许多中学都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领袖气质。请问,清华附中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王:清华附中有一个规范化的“领袖训练营”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领袖气质。这里要澄清一下,所谓“领袖”,指的不是国家领导人,而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上面说过了,中学应该有这方面的追求。

记:“领袖训练营”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设置了哪些课程?

王:培养目标包括学生的公民意识、创新精神、领袖气质等。课程设置丰富多彩,不是常规地坐在教室里听讲座。我是第一期“领袖训练营”的营长,第一堂课我讲的是勇气、创造力、竞争与合作、兴趣等,孩子们听得还挺过瘾。每一堂课结束,老师都会让孩子们写感想。有一名学生写道:“在那里,在那时,梦想被照得透亮。”我认为,中学要造就精英人才非常难,但是造就孩子具有成为精英人才的梦想就足够了。我们就是要做这样的教育工作者,让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梦想。在“领袖训练营”活动中,我们邀请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来与孩子们交流,比如邀请李开复先生来讲《成长中的十个启发》。这个举措非常好,孩子很欢迎,都说要成为“世界人”,要具有全球观。孩子在说什么?不是在喊口号,而是在谈视野和责任。只有孩子们谈出他们的感想,我们才知道我们的活动是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有意义、有效果。另外,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全球视野,我们邀请国外专家给学生们开讲座,与学生们交流,完了之后学生们就会写一些感受、反思。邀请哈佛大学等国外中学的学生来我校进行交流也是活动之一。这些只是“领袖训练营”活动的一部分,更多的活动,如参加全国领导力大赛、组织模拟联合国大会等,媒体都有报道,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们在课程体系方面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经验,一定程度上体现丰富性、层次性、选择性和针对性。另外,在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上,着力体现综合性、迁延性、生活性。我们的课程有时候太枯燥,让学生觉得离现实生活太远,而许多国外学校选的例子就是选自于现实生活。所以,我们在这一点上差距很大。清华附中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当然还很不够。

家长应该信任学校

记:基础教育强调家校结合,您觉得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家长和学校应该各自扮演什么角色?

王:孩子的成长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而教育环境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目前来看,大部分有效的教育时间,孩子还是在学校度过的,剩下的是家庭,但是不要忘了,现在假期很多,清明、五一、十一、中秋等,学校都放假,加上寒假、暑假和周末,孩子在家待的时间也很长,所以家校合作非常重要。我曾经也是中学生的家长,我觉得做一个好家长,第一点要充分信任学校。学校是专门、专业的教育机构,老师是专职的教育者,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比较准确,所以家长首先要从心理上相信学校,相信老师。当然,不能因为相信学校就不管孩子了,家长要做的是密切观察自己的孩子,及时与老师沟通。学校毕竟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组织,无法保证兼顾到每一个孩子。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因材施教,但是也不能对每个学生都单独辅导。如果孩子一切很正常,家长觉得他很阳光,很快乐,学习也很自觉,这个时候就不用管,但如果他不是太自觉,有时候回来以后情绪不太对,这个时候你要及时跟老师沟通。

记:中学阶段,大致与孩子们的青春期重合,这个阶段孩子容易逆反,令家长们很烦恼。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王: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后半段和高中前半段,大多数学生都会经历青春期的苦闷,在家不愿意与父母沟通,有时候还故意顶撞父母。遇到这种情况,我认为家长可以缓一缓,不要逼孩子说话,如果能有意识地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有事多跟老师联系,与老师联手,双管齐下地帮助孩子,那就最好了。

最后提醒家长朋友们,不要试图自己去教育孩子,因为您的精力有限,对教育的了解也有限,在了解孩子的心理方面也没有老师有经验,您应该甘当配角,一方面信任学校和老师,另一方面要加强联系,努力配合老师的工作。这便是我对家长定位的认识。

【编辑:陈彤】

篇6:学好数学的十三种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为了教与学的同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思想,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边听边思考,边做边记笔记。

二、培养学生积极想的习惯

教会学生积极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除了有条理、有逻辑地思考问题之外,还应逐步渗透联想、假设、转化等数学思想,不断提高思考问题的质量和效率。

三、培养学生仔细审的习惯

审题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标准之一。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抓住关键字眼,正确理解内容,反复琢磨提示语、旁注、公式、定律、图示等关键性内容,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并进行“一字之差义差万”的专项训练,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四、培养学生独立做的习惯

练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独立的实践活动,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教师应教育学生不盲从,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见解,要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课后作业,并做到有错就改。

五、培养学生善于问的习惯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大力提倡学生自己设计数学问题,主动与他人交流。这样,不仅能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同学友谊,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

六、培养学生勇于辩的习惯

讨论和争辩是训练思维最好的方法,它可以形成师生间、同学间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使学生在争辩中互相启迪、交流所得、增长才干,最终形成对真知的统一认同。

七、培养学生力求断的习惯

新教学大纲强调,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路的限制,善于并乐于发现新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数学命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问题,创造性地操作或制作学具与模型。

八、培养学生提早学的习惯

要想获得好成绩,学生必须牢牢抓住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四个基本环节。其中,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点、难点,从而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九、培养学生反复查的习惯

培养学生反复检查的习惯,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必要过程。在做完练习后,学生应从“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合理、灵活、正确,应用题和几何题的解答方法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反复检查和验算。

十、培养学生客观评的习惯

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才能获得自信和发现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十一、培养学生经常动的习惯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所以教师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强调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可以通过实例来解决,对较复杂的应用题可以通过画图找到解题的方法,对模糊的几何知识可以通过剪拼或实验达到投石问路的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十二、培养学生善纠错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重复犯同一个错误。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应在教室里布置“错误会诊”专栏、建立错误知识档案,收集学生在平时练习或考试中出现的错误,以时刻警示他们。

十三、培养学生灵活用的习惯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在于能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长期坚持。只有经过严格训练,反复强化,持之以恒,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篇7:养成学生一生受用的良好习惯

一、学会标准

即给学生合适的参照物标准。让这些标准成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的依据。说白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就是在一个个标准的熟记过程中逐渐积累并提升起来的。

1.从小记诵经典

国学经典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我们文化传承的基础。如《弟子规》中113个习惯故事,1080个字,规范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交友等方面应遵循的礼仪与规范,是一部规范儿童日常生活习惯、养成优良品格的优秀读物。需注意的是,它记载的是几千年前的规范,我们要根据现实生活予以灌注时代的内容,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如:“父母教,须敬听”,现在有些年轻父母的观点是不好的,要引导学生对则听,不对则劝。为此,我们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让全体学生熟记《弟子规》;第二步是让学生基本了解《弟子规》的内涵,并与现实生活相对照,切实理解其内容。

2.熟记特色内容

地域不同,环境不同,对学生的习惯要求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广泛调研,并请专家认证,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该重点培养的一些良好习惯。如,我们就总结出所在地学生普遍欠缺的十个习惯,即:一会(会包容)、二重(重营养、重安全)、三有(有诚心、有计划、有信用)、四爱(爱学习、爱劳动、有卫生、爱锻炼),且对每个习惯都提出了更具体的目标和训练内容;另外我们根据需要,编写了《赢在习惯》《十全十美》两本校本教材,以更实在、具体的内容来深化教育,强化学生正向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二、比较甄别

这是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基础。要求学生对照标准,罗列自己的好习惯和尚未养成的习惯,或已有不良习惯,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制定目标及实施计划。这个环节是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必须格外重视。比较甄别的过程,是学生在自我判别基础上的认识提高过程,它为后面的“自我督促、自我克制、自我改正”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1.自我甄别

学生利用已有习惯标准,逐一对照自己行为,找出尚未养成的习惯行为。这个过程是辅助式的,因为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还不能严格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标准;但这个过程又是必须的,通过学生自我甄别,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个过程主要可通过两个渠道来实施:一是在每学期初,学生制定自我实施计划时,需认真甄别自己的行为状况,为下一阶段的努力找方向、找内容;二是在学生犯错时,我们让其到甄别屋(专为纠正学生不良习惯的区域),自行进行鉴别。

2.团队甄别

就是学生请求同学、老师、家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判,指出好的或不好的习惯,提出努力方向的过程。这在小学阶段是采用比较多的方法,团队成员在指出他人存在的不良习惯的同时,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尤其小学生特别喜欢指出他人的不足,作为教师,要利用他们的这一“嗜好”,尽快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三、立体训练

这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最重要的一环,是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保障。在这方面,我们的原则是:全天候、全方位、多策略地全员参与。

1.全天候、全方位

即要求每时每刻都有人员参与学生自我教育的培养。

在家里,可以“好习惯家庭竞赛”作为训练平台,让学生担任此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并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在上下学路上和节假日,可把居住地附近的学生组织起来,让每个学生既做实践者,又做监督者,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在课堂上,要求教师从关注知识落实转变为关注习惯的养成和方法的习得,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在学校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值周教师、值勤岗学生、科任老师,时刻关注学生习惯状况,看到与标准不符的现象时,及时交流纠正,让学生在不断反复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如此做到教育训练无盲区,培养效率自会成倍提高。

2.多策略

即运用不同的教育策略影响作用学生,让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策略一:优美环境的熏陶

利用优美环境的正向效应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让学生形成正条件反射。这里的优美环境主要指教师的习惯形象和校园硬件文化建设。

为此,还可以设置特定的“反面环境”来刺激学生,让学生形成反条件反射。“反面环境”可防止学生在出现类似情况时,可以很坦然地面对。因为学生都要进入社会,社会环境不可能像学校一样进行严格设置,只有提前进行模拟社会实际的训练,学生才可能真正养成这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策略二:特定阵地的教育

阵地的设置不在于形式上有多华丽,而在于这样设置对学生的实际教育意义有多大,训练成效有多深。如“小志愿者岗位”,就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给每个学生设置的一个岗位,让他们自己确定目标,自己完成岗位职责,逐渐提高管理能力;而像每周一次的习惯展示和广播,则是让学生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不断地积蓄能量、提高能力。

策略三:丰富活动的促进

开展活动时,不仅要注重活动本身的质量,更要把活动过程中的规范性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而且对不参加活动的人员,更要进行严格的规范考核。这样,每开展一次活动,都是学生自我控制力的一次提高,毕竟在长时间的活动过程中,要保证规范的执行,学生需要有很强的控制力,而控制力是自我教育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再在活动后的小结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将又是一次量的积累。长此以往,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将产生质的飞跃。

策略四:多重评价的激励

激励对小学生作用巨大。激励的关健是以何种形式评价的问题。新颖的、长期的激励,能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动力,对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如“我是光荣护旗手”的评比,在几百名同学面前介绍自己的成绩,并在壮严的升旗仪式时担任护旗手,这样的一幕,是何等的让人动容?那将会使学生终生难忘。周、月、学期习惯示范生,是在每天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张贴在教室前的荣誉台和学校荣誉墙上,供同学、家长参观学习,这种荣誉感和自豪感是无法形容的,会让学生的自我教育动力空前强大,自我教育能力随之快速提高。每学年一次的“好习惯家庭”评选,则是以孩子为主的家庭成员共同参赛项目,在众多家长面前,以图片、故事、小品、记载等形式展示自己家庭的形象,这又是何等的自豪,其社会教育作用又会是何等的强大。

总之,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在习惯养成中作用巨大,必须十分重视,并采取更多有效的策略、更科学的方法,来加快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作者单位:绍兴市上虞区盖北镇棉粮小学

浙江绍兴 312369)

责任编辑 余志权

上一篇:努力奋斗的签名下一篇:《毛泽东概论》课程实践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