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简易方程2教学设计

2024-04-22

解简易方程2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解简易方程2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教材第105一107页,练习二十六)。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及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以及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教具:

教学天平、小黑板。

学具:

自制的简易天平、定量方块。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根据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说出求下面各数的方法。

(1)一个加数=()○()

(2)被减数=()○()

(3)减数=()○()

(4)一个因数=()○()

(5)被除数=()○()

(6)除数=()○()

2.求未知数X(并说说求下面各题X的依据)。

(1)20十X=100(2)3X=69

(3)17-X=0.6(4)x÷5=1.5

二、新授

1.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1)出示天平,介绍使用方法(演示)后,设问:

在天平两边放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两边的物体同样重时,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2)演示:在左边放两个重物各20克和30克,右边砝码也是50克,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平衡的。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板书:20十30=50

指出: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

(并板书)等式: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即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3)教学例2(课本105页)。

①教师继续演示,调整,在左盘放一20克的重物和一个未知重量的方块,右盘里放一个100克重的砖码。(如教材105页第二幅图)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指针正好指在刻度线中央,天平是平衡的),那么也就说明了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相等。怎样用等式表示出来呢?

板书:20+?=100

②等式“20+?=100”中的?是未知数,通常我们用“X”来表示,那么上面的等式可写成(板书)20十X=100

③比较:等式“20+X=100”与等式“20+30=50”有什么不同?(含有未知数)教师指出,“20+X=100”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④想一想:X等于多少,才能使等式“20+X=100”左右两边相等?(未知方块重80克时才能使天平两边的重量相等,即X=30)

(4)教学例3(课本106页)。

出示教材第106页上面的例图的放大图,并根据图意写出等式。设问:

①图中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是多少元?(3x)

②依图示(看图)表明3个篮球的总价(3x)是多少元?(234元)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怎样的等式表示出来?

(板书)3X=234

③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含有未知数)当X等于多少时,这个等式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X=78)

(5)方程的意义:

综合观察以上三个等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20+30=50……一般的等式

20+X=2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X=234称之为方程

(板书)像20+x=1003X=234X-10=35X÷12=5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①根据方程的含义,方程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未知数,二者缺一不可。)

②方程与等式之间是什么关系?(是方程就一定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

(6)练一练(指名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教材第106页“做一做”。

2.学习“解简易方程”。

(i)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设问:①看教材第107页,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例如:X=80是方程20+X=100的解;

X=78是方程3X=234的解。

(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等于多少时能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而解方程是指求出这个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因此方程的解是解方程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教学例1:

解方程X一8=16

①教师指出:我们以前做过一些求未知数X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以前怎么解,现在仍然怎么解,只是在格式要求方面增加了新的内容。

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想过程:题中的未知数X相当于什么数?(被减数)怎么求被减数?(减数十差)

(板书)解方程X一8=16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X=16十8(与原来学过的求X的思路相同)

X=24

检验:把X=24代人原方程

左边=24一8=16,右边=16

左边=右边

所以X=24是原方程的解。

总结有关的格式要求:

①做题时要先写上“解”字。

②各行的等号要对齐,并且不能连等。

③方框里的运算根据可以不写。

④验算以“检验”的形式出示,有固定的格式。解方程时,除了要求写检验以外,都要口算进行检验,防止走过场。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05一107页。

三、巩固

1.教材107页“做一做”。

2,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2题。

四、练习

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3~5题。

作业辅导

1.判断题。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2)方程是等式,所以等式也叫方程。()

(3)检验方程的解,应当把求得的解代人原方程。(

(4)36是方程X÷3=12的解。()

2.把下面的各关系式写完整。

(1)一个加数=()○()

(2)被减数=()○()

(3)减数=()○()

(4)一个因数=()○()

(5)除数=()○()

(6)被除数=()○()

3.解下列方程。(第一行两小题要写出检验过程)

10-X=0.424.5X=27X十5.8=16.4

X÷28=762÷X=0.5X-8.75=4.65

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

例1 解方程X-8=16

检验:

教后感:

第二课时:解简易方程(二)

教学内容:

解简易方程例2和例3(课本第109页)练习二十七第1一4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形如aX±b=c的简易方程的转化思路。

2.能正确地解答并掌握检验的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3.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方程?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⒉解下列方程:

2.5X=600.8÷X=10X-43=1000X+15=41

教师小结:①解方程要注意格式;②要想好根据什么关系来求调;③检验应当代人原方程;④检验要认真,不能走过场。

二、新授

1.揭示新课内容,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2.例2的教学

看图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图略)

(1)先让学生看清图意并根据图意列出方程:

3X+4=40

(2)讨论一下解法:

解:把3x看作一个加数

3x=40一4

3x=36

x=36÷3

x=12

检验:把x=12代人原方程

左边=3×l2+4=36+4=40

右边=40

左边=右边

所以x=12是原方程的解。

(4)小结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化难为易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思路。)

(5)下列各方程先写出你的第一步转化方案,暂不往下解:

①3.6+2x=11.8②13.5一2x=11.8③6x一11=36

集体订正后,师简评。

3.例3的教学

解方程6×3一2x=5

(1)分析:这题与上题比较,怎样?

按照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可以先算6×3的积吗?

(2)思路理清,可由学生自行解题,指定二生板演,余在练习本上解答。

解:18一2x=5………先求积

把2x看作减数

2x=18一5

2x=13

x=13÷2

x=6.5(口头检验)

4.总结、师生共同进行,最后由师总结板出:

解答形如ax±b=c的方程,把ax看作一个数,分析这个数的解题依据进而转化为ax=b型的方程再求解是我们这节课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巩固练习

第一个层次练习:完成课上2的⑤中三道方程的解题,集体订正后,转入练习二十六的第2题。

这个层次的练习要点是训练解题程序。(强化转化的思路规范的练习。)

师讲评:知道对谁转化,还要仔细琢磨一下根据哪个关系进行怎样的计算,因此对四则计算的相互关系应熟练在胸。

第二层次练习:要求正确、熟练地解题。

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六的第1、3两题的左列各题。

师评讲。

四、全课总结

复杂的方程的解法,关键是什么?(议一议)

作业设计

一、完成练习二十六第1J题的右列各题和第4题。

二、解下列各方程。

⑴要求写出解题的根据

x+15=41x一430=1289十x=600.98一x=0.7

6x=7.8x÷16=40.8÷x=10x÷4.5=12

⑵要求写出转化的思路说明,并检验。

①6x+3=9②4x一2=10③5x一39=56

④15一2x=7⑤12.5一6x=2.9⑥4.8+0.5x=6.3

⑦3x一4×6=48⑧9×3一1.7x=13.4⑨7x+12×5=102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并求出方程的解:

①x加上85等于91,求x。

②x减去1.5等于3.7,求x。

③62减去x等于6,求x。

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

例2 3X+4=40 例3 6×3-2X=5

教后感:

篇2:解简易方程2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教材第105一107页,练习二十六)。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及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以及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教    具:

教学天平、小黑板。

学    具:

自制的简易天平、定量方块。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根据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说出求下面各数的方法。

(1)一个加数=(   )○(    )

(2)被减数=(     )○(     )

(3)减数=(     )○(    )

(4)一个因数=(    )○(    )

(5)被除数=(    )○(    )

(6)除数=(     )○(    )

2.求未知数X(并说说求下面各题X的依据)。

(1)20十X=100      (2)3X=69

(3)17-X=0.6       (4)x÷5=1.5

二、新授

1.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1)出示天平,介绍使用方法(演示)后,设问:

在天平两边放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两边的物体同样重时,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2)演示:在左边放两个重物各20克和30克,右边砝码也是50克,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平衡的。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板书:20十30=50

指出: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

(并板书)等式: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即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3)教学例2(课本105页)。

①教师继续演示,调整,在左盘放一20克的重物和一个未知重量的方块,右盘里放一个100克重的砖码。(如教材105页第二幅图)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指针正好指在刻度线中央,天平是平衡的),那么也就说明了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相等。怎样用等式表示出来呢?

板书:20+?=100

②等式“20+?=100”中的?是未知数,通常我们用“X”来表示,那么上面的等式可写成      (板书)20十X=100

③比较:等式“20+X=100”与等式“20+30=50”有什么不同?(含有未知数)教师指出,“20+X=100”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④想一想:X等于多少,才能使等式“20+X=100”左右两边相等?(未知方块重80克时才能使天平两边的重量相等,即X=30)

(4)教学例3(课本106页)。

出示教材第106页上面的例图的放大图,并根据图意写出等式。设问:

①图中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是多少元?(3x)

②依图示(看图)表明3个篮球的总价(3x)是多少元?(234元)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怎样的等式表示出来?

(板书)3X=234

③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含有未知数)当X等于多少时,这个等式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X=78)

(5)方程的意义:

综合观察以上三个等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20+30=50……一般的等式

20+X=2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X=234           称之为方程

(板书)像20+x=100    3X=234     X-10=35   X÷12=5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①根据方程的含义,方程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未知数,二者缺一不可。)

②方程与等式之间是什么关系?(是方程就一定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

(6)练一练(指名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教材第106页“做一做”。

2.学习“解简易方程”。

(i)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设问:①看教材第107页,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例如:X=80是方程20+X=100的解;

X=78是方程3X=234的解。

(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等于多少时能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而解方程是指求出这个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因此方程的解是解方程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教学例1:

解方程X一8=16

①教师指出:我们以前做过一些求未知数X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以前怎么解,现在仍然怎么解,只是在格式要求方面增加了新的内容。

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想过程:题中的未知数X相当于什么数?(被减数)怎么求被减数?(减数十差)

(板书)解方程X一8=16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X=16十8(与原来学过的求X的思路相同)

X=24

检验:把X=24代人原方程

左边=24一8=16,右边=16

左边=右边

所以X=24是原方程的解。

总结有关的格式要求:

①做题时要先写上“解”字。

②各行的等号要对齐,并且不能连等。

③方框里的运算根据可以不写。

④验算以“检验”的形式出示,有固定的格式。解方程时,除了要求写检验以外,都要口算进行检验,防止走过场。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05一107页。

三、巩固

1.教材107页“做一做”。

2,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2题。

四、练习

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3~5题。

作业辅导

1.判断题。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

(2)方程是等式,所以等式也叫方程。     (    )

(3)检验方程的解,应当把求得的解代人原方程。(

(4)36是方程X÷3=12的解。           (    )

2.把下面的各关系式写完整。

(1)一个加数=(     )○(      )

(2)被减数=(     )○(      )

(3)减数=(     )○(      )

(4)一个因数=(     )○(      )

(5)除数=(     )○(      )

(6)被除数=(     )○(      )

3.解下列方程。(第一行两小题要写出检验过程)

10-X=0.42               4.5X=27                X十5.8=16.4

X÷28=76                   2÷X=0.5               X-8.75=4.65

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

例1 解方程X-8=16

检验:

教后感:

第二课时:解简易方程(二)

教学内容:

解简易方程例2和例3(课本第109页)     练习二十七第1一4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形如aX±b=c的简易方程的转化思路。

2.能正确地解答并掌握检验的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3.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方程?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⒉   解下列方程:

2.5X=60                 0.8÷X=10                 X-43=1000            X+15=41

教师小结:①解方程要注意格式;②要想好根据什么关系来求调;③检验应当代人原方程;④检验要认真,不能走过场。

二、新授

1.揭示新课内容,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2.例2的教学

看图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图略)

(1)先让学生看清图意并根据图意列出方程:

3X+4=40

(2)讨论一下解法:

解:把3x看作一个加数

3x=40一4

3x=36

x= 36÷3

x=12

检验:把 x=12代人原方程

左边=3×l2+4=36+4=40

右边=40

左边=右边

所以 x=12是原方程的解。

(4)小结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化难为易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思路。)

(5)下列各方程先写出你的第一步转化方案,暂不往下解:

①3.6+2x=11.8       ②13.5一2x=11.8       ③6x一11=36

集体订正后,师简评。

3.例3的教学

解方程      6×3一2x=5

(1)分析:这题与上题比较,怎样?

按照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可以先算6×3的积吗?

(2)思路理清,可由学生自行解题,指定二生板演,余在练习本上解答。

解:18一2x=5………先求积

把2x看作减数

2x=18一5

2x=13

x=13÷2

x=6.5   (口头检验)

4.总结、师生共同进行,最后由师总结板出:

解答形如ax±b=c的方程,把a x看作一个数,分析这个数的解题依据进而转化为a x=b型的方程再求解是我们这节课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巩固练习

第一个层次练习:完成课上2的⑤中三道方程的解题,集体订正后,转入练习二十六的第2题。

这个层次的练习要点是训练解题程序。(强化转化的思路规范的练习。)

师讲评:知道对谁转化,还要仔细琢磨一下根据哪个关系进行怎样的计算,因此对四则计算的相互关系应熟练在胸。

第二层次练习:要求正确、熟练地解题。

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六的第1、3两题的左列各题。

师评讲。

四、全课总结

复杂的方程的解法,关键是什么?(议一议)

作业设计

一、完成练习二十六第1J题的右列各题和第4题。

二、解下列各方程。

⑴要求写出解题的根据

x+15=41     x一430=128        9十 x=60            0.  98一 x=0.7

6x=7.8          x÷16=4              0.8÷ x=10         x÷4.5=12

⑵要求写出转化的思路说明,并检验。

①6x+3=9                  ②4x一2=10                    ③5x一39=56

④15一2x=7                ⑤12.5一6x=2.9               ⑥4.8+0.5x=6.3

⑦3x一4×6=48            ⑧9×3一1.7x=13.4       ⑨7x+12×5=102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并求出方程的解:

① x加上85等于91,求 x。

② x减去1.5等于3.7,求 x。

③62减去 x等于6,求 x。

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

例2 3X+4=40 例3 6×3-2X=5

篇3:解简易方程2教学设计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应用比较广泛, 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 并求出方程的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配方法既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种重要方法, 同时也是推导公式法的基础。配方法又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在二次根式、代数式变形及二次函数中都有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我教的是一个平行班, 学生的基础层次不齐。

教学目标

1.理解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掌握X2+pX+q=0等价转化为 (x+m) 2=n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怎样将方程X2+pX+q=0等价转化成 (x+m) 2=n的形式。

2.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能够处理各种不同的情形。

3.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并体验数学的价值,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配方, 把方程化成 (x+m) 2=n的形式

教学问题诊断

1.学生已经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了解平方根的概念、平方根的性质以及完全平方公式, 并刚刚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转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具备了学习本课时内容的较好基础;

3.本节课中研究的方程不具备直接开平方法的结构特点, 需要合理添加条件进行转化, 即“配方”, 而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类似经验, 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同时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难点的突破。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起航新知

前面学过形如x2=p或 (mx+n) 2=p (p≥0) 的方程, 可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 可得。用到的思想方法是通过降次, 把二次方程转化为我们能解的一次方程。

复习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 (a±b) 2

开心练一练: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x+3) 2=25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问题: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 并且面积为16m2, 场地的长和宽应各是多少?

解:设场地宽为x米, 则长为 (x+6) 米,

根据题意得:x (x+6) 2=16

整理得:x2+6x-16=0

思考:怎样解方程x2+6x-16=0?能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吗?

学生自主探究课本P32, 思考下列问题:

1.方程x2+6x-16=0可化 (x+m) 2=n的形式吗?

2.讨论:在框图中第二步为什么方程两边加9?其目的是什么?

框图:

交流与点拨:

重点在第2个问题, 可以互相交流框图中的每一步, 实际上也是第3个问题的讨论, 教师这时对框图中重点步骤作讲解, 特别是两边加9是配方的关键, 使之配成完全平方式。利用x2+px+[p2]2=[x+p2]2, 注意9= (62) 2, 而6是方程一次项系数。所以得出配方是方程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从而配成完全平方式。

像上面那样,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叫做配方法。

(三) 典型例题边做边讲

例1 (教材P33) 解下列方程:

解:

移项, 得x2-8x=-1

配方x2-8x+42=-1+42

(x-4) 2=15

(2) 2x2+1=3x

解:移项, 得2x2-3x=-1

(3) 3x2-6x+4=0

解:移项, 得3x2-6x=-4

二次项系数化1, 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点评纠正;第2题师生一起分析, 教师板书示范演练, 第3题让学生试着做, 教师点拨纠正, 通过例题的学习让学生仔细体会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第3题让学生试着做, 教师点拨纠正, 同时还牵引出方程的根的另一种情况, 无实数根的情况。)

(四) 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教材P34练习2 (根据时间可以分组完成, 学生扮演, 教师点评。)

(1) x2+10x+9=0 (2) x2-2x+2=0 (3) 3x2+6x-4=0

(五) 梳理知识系统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 移项 (使方程左边只含有二次项和一次项, 右边为常数项) ;

(2) 化二次项系数为1 (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

(3) 配方 (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

(4) 变形为 (x+m) 2=n的形式, 若n≥0, 则求出方程的解;若n<0, 则原方程无实数根。

(六) 课后作业拓展提高

教材P42习题22.2第3题、第9题。 (必做题)

试用配方法证明:不论a取任何实数, a2-a+1的值总是一个正数。 (思考题)

证明:∵a2-a+1

∴a2-a+1的值总是一个正数。

二、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听过一句话“让学生从做中学。”这种教学理念反映在数学教学上就是“做数学”, 就是要用一种亲身体验的数学学习方式来有效地回避那种“灌输式”的数学学习。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领悟和反思的过程,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

在我的《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 (2) 》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在复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和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后, 以矩形面积为背景引出方程x2+6x-16=0。接着提出问题:“这个方程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吗?”为后面学生的自主探究作了心理上的铺垫, 也为将方程x2+6x-16=0的一边配成完全平方形式做了导引, 于是产生后面的“移项”、“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方程一边写成完全平方形式”等具体做法;教学中,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做法是依据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产生的,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些做法。强调当二次项系数是1时,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是配方的关键;让学生带着问题“ (1) 方程x2+6x-16=0可化 (x+m) 2=n的形式吗? (2) 讨论:在框图中第二步为什么方程两边加9?其目的是什么?”结合具体方程x2+6x-16=0, 自主探究以框图形式表示的用配方法解方程的全过程, 使学生对配方法的基本步骤有了具体的初步认识。我挑重点和难点细讲、点拨, 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理解掌握框图, 并且通过先提出“配方”一词再提出“配方法”一词, 以及适时适当的设置几个配方小练习, 逐步地揭开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面纱,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安排解解看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巩固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是1的类型的一元二次方程。安排典型例题, 可以说明如何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类型的一元二次方程。在第一类型方程解法的基础上认识第二类型方程的解法, 由简单到复杂, 步步深入, 对配方法形成全面的理解, 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在练习中设计“分组分层练习”和“口答习作”两类,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也使整个课堂有动有静, 张弛有度,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授课后, 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 比如:没有照顾到相对基础较弱的学生, 就是说如果学生对以前学的完全平方公式不熟练的话, 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的话, 学生自学能力落后的话, 就这种教学方式, 他是学不好这堂课的, 所以我还是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以至于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教育, 学到更多的知识。

篇4:例谈解简易方程的教学技巧

[关键词]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 消元 检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15

“简易方程”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学段(4~6年级)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使学生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这就给我们教学“简易方程”指明了方向。然而,第二学段(4~6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数学知识和经验有限,对于在解简易方程中的各类变化难以掌握,若教师引导不当,往往容易错解方程。为了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有些教师甚至抛开等式的性质,仍采用课改前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教学生解方程。这样教学与课改理念背道而驰,既不利于与第三学段(7~9年级)知识的相互联系、沟通,又不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科学的数学知识体系。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总结了一些解简易方程的教学技巧,现与大家共同分享和交流。

一、夯实理论基础,为解方程做好准备

著名的物理学家路德维希·波尔兹曼曾经说过:“理论是思考的根本,也就是说,是实践的精髓。”要顺利地解方程,首先必须深入理解方程的有关概念,明白方程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它的左右两边是相等的,就像天平保持平衡时左右两边完全相等一样。解方程就是要求出这个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未知数的值就叫做方程的解。如x+5=12,只有当x=7时,方程的左右两边才相等,所以x=7是方程x+5=12的解。明确了目标之后,接下来要让学生掌握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等式的性质。要使学生深入地理解等式的性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借助天平做实验,并放手让学生探究,使学生明白:在天平保持平衡的状态下,无论天平的一边如何变化,另一边也必须跟着同样变化,这样才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如当天平的一边增加或减少一个物体时,天平的另一边必须同样增加或减少一个相同重量的物体,这样天平才能继续保持平衡;当天平一边的物体变为它的2倍、3倍、4倍……时,天平另一边的物体同样也要变为它的2倍、3倍、4倍……这样天平才能继续保持平衡。这样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将具体形象的天平上升到等式的性质这个理论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为解方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针对方程的不同特点,选择最恰当的解法

小学生解简易方程容易出错的主要原因是不明白未知数在不同运算的方程中,它的解法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不能针对各类方程的不同特点选择最恰当的解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各类方程的不同特点,懂得选择最恰当、最容易的方法解方程。课堂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究。学生在解方程过程中,通过对解各类方程的观察、分析、比较,找到了针对不同特点的方程的有效解法。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引导学生编一首解简易方程的儿歌。如下:

解方程要逆消元,左右两边同时变;

加法乘法消数字,减法除法消后面;

两级混合算二级,同级混合逐消元。

1.解方程要逆消元,左右两边同时变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时,一般采用的是消元法。那么,解方程时怎样消元呢?通过学习探究,学生明白:要消元,必须用逆运算,即加法用减法来消元,减法用加法来消元,乘法用除法来消元,除法用乘法来消元。在消元过程中,必须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即方程左右两边必须同时加上、减去、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使方程的左右两边始终保持相等,这样求出的方程的解才是正确的解。如x+26=72,要解这个方程,必须消去26。由于方程的左边是x+26,是加法运算,要消去26,就必须用减法,即减去26;同样,方程右边的72也要减去26。即:

x+26=72

解:x+26-26=72-26

x=46

2.加法乘法消数字,减法除法消后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尚不成熟。在用消元法解简易方程的过程中,有时要消去的是一个数,有时要消去的是一个式,而学生往往习惯消去数字,造成误解方程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探究,并引导他们归纳得出结论:无论方程中的运算是加法还是乘法,都可以用逆运算直接消去数字进行解方程。如下:

86+x=126 8x=8

解:86+x-86=126-86 解:8x÷8=8÷8

x=40 x=1

当方程中的运算是减法和除法时,无论未知数在运算符号的前面,还是在运算符号的后面,解方程时都必须先消去运算符号后面的数(或式)。特别是未知数在运算符号的后面时,必须先消去未知数,而不能消去数字。也就是说,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乘)这个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这样减法(或除法)运算的方程就演变成加法(或乘法)运算的方程,再继续求解。如下:

x-62=37 85÷x=17

解:x-62+62=37+62 解:85÷x×x=17×x

x=99 17x=85

17x÷17=85÷17

x=5

3.两级混合算二级,同级混合逐步消元

有些方程有两步以上的运算,对于方程中的两个数字该不该先算?如何算?学生对此充满了疑惑,稍有不慎,便会错解方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使自己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少犯错,提高解方程的正确率。学生通过探究,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如果方程中含有两级运算,特别是两个数字之间是第二级运算的,应当先计算出这个第二级运算的结果,再进一步解方程。如方程x-8×6=32,这个方程含有减法和乘法两级运算,在解方程时应先算出8×6的值,再进一步解方程。如下:

x-8×6=32

解: x-48=32

x-48+48=32+48

x=80

在两步运算的方程中,当运算都是同一级运算时,先计算两个数字的值往往容易出错,应当采用逐步消元的方法来解方程,这样更容易得到正确的解。如方程x-75+25=19,方程中有两步运算,且都是第一级运算,如果采用先算两个数字的值的方法来解方程,学生容易将这一方程错误地演变为x-100=19,接着就得到了方程错误的解。对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采用逐步消元的方法来解这个方程。如下:

x-75+25=19

解: x-75+25+75=19+75

x+25-25=94-25

x=69

又如,方程x÷10×2=100,学生也容易将这个方程错误地演变为x÷20=100。正确解法如下:

x÷10×2=100

解: x÷10×2×10=100×10

x×2=1000

x×2÷2=1000÷2

x=500

用逐步消元的方法解都是同一级运算的方程,可以有效避免运算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提高解方程的正确率。

三、及时检验,确保方程的解正确无误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检验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检验的意识,养成检验方程的好习惯,从而确保方程的解正确。学生在解方程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当或计算失误等原因,造成方程的解是错误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每次求出方程的解后都要及时进行检验,即将未知数x的值代入方程中,看看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如果相等,说明方程的解是正确的;如果不相等,说明方程的解是错误的。然后就要及时查找错误的原因,并重新解方程,直到求出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解为止。如方程x-75+25=19,学生容易将这一方程错误地演变为x-100=19后,就会得到下面的解。如下:

x-75+25=19

解: x-100=19

x-100+100=19+100

x=119

把x=119代入原方程,就会发现方程左边=x-75+25

=119-75+25

=69

≠方程右边

所以,x=119不是方程的解。

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每一步计算的理论依据,查找错误的原因,并重新解方程。在学生得到方程的解x=69后,再代入方程中检验,看看是否正确。如下:

把x=69代入原方程,就会发现方程左边=x-75+25

=69-75+25

=19

=方程右边

所以,x=69是方程的解。

总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因此,在解简易方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解更复杂的方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构建合理、科学的数学知识体系。

篇5: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通教材的老师也主张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x+a=b与x-a=b,ax=b与x÷a=b一类的方程,学生方法掌握起来比较简单。但写起来比较繁琐。然而遇到a-x=b、a÷x=b的方程时,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根据现实情境从顺向思考列出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于是,我又要求学生遇到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时,要求学生会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但是,我发现这让有些孩子无所适从。我现在感到很困惑,我们到底怎样做才是合理得呢?恳请各位老师指教。

篇6:解简易方程-教学教案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1)求路程的数量关系。(2)乘法交换律。

(3)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式子的值的。

3、做练习十四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提问:5x-4x=2里未知数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解简易方程。

(1)做“练一练”第3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我们现在解方程是一般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结合板书:解方程:能先算的要先算,再按各部分关系来解)追问:这两题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2)做“练一练”第3题后两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其中的一组题。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每组两题有什么不同,解方程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强调一定要先看清题,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3)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列出方程。指名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复习了哪些知识?你进一步明确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一练”第4题解方程;练习十四第2题,第3题后三题,第4题。

篇7: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学生经历由天平上的具体操作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能用等式的性质(天平平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对于解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并不陌生。比如:x+4=7学生能够很快说出x=3,但是就方程的书写规范来说,有必要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老师规范的板书,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对于稍复杂的方程要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把运算符号“+”看错成了“-”,又自行改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紧张、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觉,这时的数学学习已进入了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真正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和发现错误又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也体现在耐心的等待,热切的期待的教学行为上,老师的教学行为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无时无刻不使学生感到这不仅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交往的过程,学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间,不然,他怎么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太紧张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复杂情绪的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如果在课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会有更多的爱洒向更多的学生,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气,多一份灵气。

篇8:解简易方程2教学设计

一、实物引领,搭建具体与模型之桥

数学学习源于生活的需要,让学生积累起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可以从生活中获得直接经验,但不能形成理论,只有经过数学重构才能丰富学生的间接经验。教学时以实例为引入的资源,可以实现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教师应以实物为引领,让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认识到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搭建起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互通的桥梁,开启学生智慧发展的大门。

在新课学习伊始,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天平,让学生根据在科学中所学的知识说一说自己对天平的认识。 有的同学说天平可以称物体的质量; 有的说当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平衡了;还有的说天平是公平公正的象征。教师进行演示,左边放2包各100克的物体,右边放20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左边放一个20克,另一个80克的物体,右边放两个各50克的物体,天平平衡;而当左边放50克的物体,右边放60克的物体, 天平不平衡。这样就将天平的平衡与物体质量的相等联系在了一起,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两边相等的模型, 实现了由实物天平到心中天平的过渡,借助天平这一工具初步搭建起了方程模型。

二、丰富表象,逐步体验建模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得到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在教学时不要怕时间不够,真实的体验可以让一节课的教学收到两节课的效果,当学生真正经历了学习的过程,掌握了建模的思想,其效果比教师反复地教要好得多。在教学时,教师要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层层推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不断丰富认知表象的基础上体验出建模的过程,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在学生已经有了天平平衡表示两边质量相等的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逐步丰富学生的表象认识。如在天平右边放上200克的砝码,让学生从讲桌上已有标出量的物体中选择能使左右平衡的两个物体,并用式子表示出来。有的学生选择了一个150克的苹果和一个50克的橘子,列式为150+50=200;有的学生选择了一个180克的桃子和一个20克的葡萄,列式为180+20=200。然后教师交换了一下水果的放法,将苹果和葡萄放在左边,结果天平不平衡了,这时该怎样表示呢?学生可以很简单地写出150+20<200。这样,学生就可以感知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对应了式子的相等与不等。接着,教师拿出一个没有标出质量的核桃说:对于不知道质量的物体我们可以怎么表示?学生由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都会想到用x表示。那么要将它与苹果放到左边,你猜会出现什么情况? 如何用式子表示出来?学生由上面的经验可以列出三种情况:150+x= 200;150+x>200;150+x<200,这样使学生更进一步积累了活动经验,实现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转化。

刚才已经列出了这么多式子,什么样的是方程呢?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大类:等式与不等式,然后对于等式又分成都是数字的和含有未知数的两大类,都是数字的等式是算式学生们都很熟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预习时也了解到了是方程,这样通过不断探究学生就在脑中建立了方程的模型。

三、把握本质,展现建模的应用目的

模型思想的主要目的是将数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建模思想的重要性。当遇到问题时学生会有意识地构建方程模型来解决问题,这样就体现出学生经历了 “问题—模型—应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认真思考的状态中体验到表达等量关系的方程模型。

在学生由天平建立了方程的模型后,教师可以给出这样一个问题: 将35千克葡萄装入一个盛15千克的大箱和2个小箱正好装完,你会想到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这里有天平吗?虽然这里没有实物天平,但是学生心中的天平由此启动,借助于“心中的天平”可以成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设每个小箱盛葡萄x千克, 列出2x+15=35。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延伸,教师给出方程5x+10=70,让学生结合生活赋予其现实意义,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前提下创造出一个个生动而富有数学味道的小故事,实现了知识的升华,更加丰富了方程模型的应用。

上一篇:铝加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试题下一篇:古代文学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