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处理规定

2024-04-25

安全事故处理规定(精选8篇)

篇1:安全事故处理规定

2021年公司安全事故处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安全环保工作,使安全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保证正确及时恰当地处理每起事故,教育和处罚事故责任者及有关人员,使公司广大干部员工能从中吸取教训,结合我公司安全环保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事故处理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划分责任。

第三条事故性质及程度的划分按国家有关工伤事故的规定执行。

第二章安全生产事故处理

第四条“三违”和习惯性违章的处理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视为“三违”和习惯性违章:①违反劳动纪律,脱岗、睡岗、岗上干私活者;②违反岗位责任制,未按规定巡检者、交接班不清者、遗留安全隐患者;③未按操作规程操作者;④非常规作业未按规定执行者;⑤违章指挥作业者;⑥单井罐加温后没有把天然气管头拿出加温口者、排油时炉膛内火未熄灭者;⑦不遵守现场安全制度,进入施工现场不戴安全帽者;⑧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者;⑨擅自动用机械、电气设备或拆改挪用设施设备者;⑩吊臂下行走逗留者。

(一)给予“三违”和习惯性违章人员通报批评,并罚款___元;

(二)给予责任单位通报,并给予责任单位主管人员、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通报批评。

第五条一般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

一般安全生产事故为,造成___人及以下轻伤,或者___元及以上___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一)给予直接责任人通报批评,并罚款___元;

(二)给予责任单位主管人员、主管领导及主要领导通报批评,并罚款___元;

(三)给予公司安全承包责任人通报批评,并罚款___元;

(四)给予责任单位通报批评,一个单位一年内连续发生两次一般安全生产事故,按照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处理。

第六条较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

较大安全生产事故为,造成___人以上___人及以下轻伤,或者___人重伤,或者___万元及以上___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一)给予直接责任人解除劳动合同,并罚款___元;

(二)给予责任单位主管人员、主管领导免职处理,并罚款___元;

(三)给予责任单位主要领导通报批评,并罚款___元;

(四)给予公司安全承包责任人通报批评,并罚款___元;

(五)给予责任单位通报批评,并取消责任单位和领导班子全年各项评选先进的资格;

(六)一个单位一年内连续发生两次较大安全生产事故,按照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处理。

第七条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

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为,造成___人以上___人及以下轻伤,或者___人重伤,或者___万元及以上___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一)给予直接责任人解除劳动合同,并罚款___元;

(二)给予责任单位主管人员及主管领导解除劳动合同,并罚款___元;

(三)给予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免职处理,并罚款___元;

(四)给予公司安全承包责任人罚款___元;

(五)给予公司主管领导、主要领导罚款___元;

(六)给予责任单位通报批评,并取消责任单位和领导班子全年各项评选先进的资格;

(七)一个单位一年内连续发生两次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按照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处理。

第八条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

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为,造成___人以上轻伤,或者___人以上重伤,或者死亡___人及以上,或者___万元及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一)给予直接责任人解除劳动合同,并罚款___元;

(二)给予责任单位主管人员、主管领导及主要领导解除劳动合同,并罚款___元;

(三)给予公司安全承包责任人免职处理,并罚款___元;

(四)给予公司主管领导、主要领导罚款___元;

(五)给予责任单位通报批评,取消责任单位和领导班子全年各项评选先进的资格。

第三章火灾事故处理

第九条对消防安全违章的处理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视为消防安全违章:①电工、电气、焊工、司炉工等消防安全重点要害岗位人员,违反消防规定作业的;②更夫、值班人员不履行消防职责的;③未按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防雷、防静电设施或对该设施管理不善的;④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场所燃放烟花爆竹的;⑤谎报、拖延报告火灾以及发生火灾的单位不报告的;⑥___使用电气设备不符合防火要求的;⑦五级以上(含五级)风,在室外动火不采取防范措施的;⑧未按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防雷、防静电设施或对该设施管理不善的;⑨擅自损坏消防设施、消防器材或挪作它用的;⑩存在火险隐患的单位,消防部门提出整改意见不执行,没有整改的。

(一)给予消防安全违章人员通报批评处理,并罚款___元;

(二)给予责任单位通报,并给予责任单位主管人员、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通报批评。

第十条一般火灾事故的处理

一般火灾事故为,造成___人及以下轻伤,或者___元及以上___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一)给予直接责任人通报批评,并罚款___元;

(二)给予责任单位主管人员、主管领导及主要领导通报批评,并罚款___元;

(三)给予公司安全承包责任人通报批评,并罚款___元;

(四)给予责任单位通报批评,一个单位一年内连续发生两次一般火灾事故,按照较大火灾事故处理。

第十一条较大火灾事故的处理

较大火灾事故为,造成___人以上___人及以下轻伤,或者___人重伤,或者___万元及以上___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一)给予直接责任人解除劳动合同,并罚款___元;

(二)给予责任单位主管人员、主管领导免职处理,并罚款___元;

(三)给予责任单位主要领导通报批评,并罚款___元;

(四)给予公司安全承包责任人通报批评,并罚款___元;

(五)给予责任单位通报批评,并取消责任单位和领导班子全年各项评选先进的资格;

(六)一个单位一年内连续发生两次较大火灾事故,按照重大火灾事故处理。

第十二条重大火灾事故的处理

重大火灾事故为,造成___人以上___人及以下轻伤,或者___人重伤,或者___万元及以上___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一)给予直接责任人解除劳动合同,并罚款___元;

(二)给予责任单位主管人员及主管领导解除劳动合同,并罚款___元;

(三)给予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免职处理,并罚款___元;

(四)给予公司安全承包责任人罚款___元;

(五)给予公司主管领导、主要领导罚款___元;

(六)给予责任单位通报批评,并取消责任单位和领导班子全年各项评选先进的资格;

(七)一个单位一年内连续发生两次重大火灾事故,按照特大火灾事故处理。

第十三条特大火灾事故的处理

特大火灾事故为,造成___人以上轻伤,或者___人以上重伤,或者死亡___人及以上,或者___万元及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一)给予直接责任人解除劳动合同,并罚款___元;

(二)给予责任单位主管人员、主管领导及主要领导解除劳动合同,并罚款___元;

(三)给予安全承包责任人免职处理,并罚款___元;

(四)给予公司主管领导、主要领导罚款___元;

(五)给予责任单位通报批评,取消责任单位和领导班子全年各项评选先进的资格。

篇2:安全事故处理规定

一、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规范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根据集团公司《关于印发<公司事故调查处理与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二、本规定适用于矿业公司所属各单位,责任追究适用于公司班组长以上领导干部。

三、各部门、区队要参照本规定,制定本单位人员事故责任追究规定。

四、下列事故由公司配合集团公司事故调查组调查处理,公司安检科、调度室、综合办公室、企管科、劳资科和业务主管部门及发生事故的单位参加:

1、重伤事故、一级非伤亡事故。

2、死亡事故。

五、瓦斯煤尘爆炸、燃烧,瓦斯严重超限,矿井火灾,井下透水,冒顶堵人,全矿井停电,压力容器爆炸,大型机电运输事故等以及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或后果严重的其它非伤亡事故。

六、轻伤事故、二级非伤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下和本规定以外的其它非伤亡事故由公司组织调查处理,公司安检科、业务主管部门和发生事故的单位参加,调查处理报告报集团公司备案。

七、事故调查组的职责是查清事故发生的过程、原因,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确定事故责任者;提出对事故责任者处理建议;提出事故防范措施;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八、在事故调查过程中,事故单位必须积极配合事故调查工作,负责现场保护,召集有关人员,提供有关情况。

九、发生事故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性质严重的,事故责任人辞退,给予当班跟班班长撤职处分,跟班副队长降职处分。

十、发生轻伤事故的,事故责任人辞退,给予当班跟班班组长、副队长撤职处分,队长、支书在早上碰头会做书面检查。

十一、发生二级(含二级)以上非伤亡事故和重伤事故1人次的,事故责任人辞退,给予当班跟班班组长、副队长、安全副队长撤职处分,队长、支部书记记过或记大过处分,业务部门主管副职警告处分,正职在碰头会上做书面检查。

十二、发生1人死亡事故或1人以上重伤事故,事故责任人、跟班班组长辞退;给予当班跟班副队长、支部书记、业务主管部门主管副职撤职处分,正职记大过处分、降职使用。

篇3:安全事故处理规定

为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相关规定, 财政部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有关会计处理规定》。《规定》明确了电网企业代征代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电网企业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电网企业取得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上网电价补助、企业取得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接网费用等补助的会计处理。

篇4:安全事故处理规定

第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制度,设立并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电子信箱,受理有关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举报。

第三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均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其所在区域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时,应当向当地政府或者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第四条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范围包括:

(一)政府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不符合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的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予以批准或者验收通过的;发现未依法取得批准、验收的单位擅自从事有关活动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予取缔或者不依法予以处理的;对已经依法取得批准的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而不撤销原批准或者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不予以查处的。

(二)有关地方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

(三)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求被审查、验收的单位购买其指定品牌、指定生产单位或销售单位的安全设备、器材或者其他产品的;在对安全生产事项的审查、验收中收取费用的。

(四)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工作的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报告的。

(五)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不依照法律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致使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

(六)生产经营单位未按照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

(七)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按照规定经考核合格的。

(八)生产经营单位未按照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未按照规定如实告知从业人员有关安全生产事项的。

(九)特种作业人员未按照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上岗作业的。

(十)矿山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没有进行安全设施设计,或者安全设施设计未按照规定报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的。

(十一)矿山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未按照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施工的。

(十二)矿山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安全设施未经验收合格而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十三)未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示的。

(十四)安全设备的安装、使用、检测、改造和报废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

(十五)未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的。

(十六)未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的。

(十七)特种设备以及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未经取得专业资质的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投入使用的。

(十八)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材料的。

(十九)未经依法批准,擅自生产、经营、储存危险物品的。

(二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未建立专门安全管理制度、未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或者不接受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监督管理的。

(二十一)对重大危险源未登记建档,或者未按规定进行评估、监控,或者未制定应急预案的。

(二十二)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未安排专门管理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的。

(二十三)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

(二十四)生产经营单位未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在承包合同中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或者未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统一协调、管理的。

(二十五)两个以上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可能危及对方安全生产的经营活动,未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的。

(二十六)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营业场所、仓库与员工宿舍或民宅在同一座建筑内,或者与员工宿舍的距离不符合安全要求,危及员工、居民安全的。

(二十七)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集体宿舍未设有符合紧急疏散需要、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安全出口,或者封闭、堵塞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出口的。

(二十八)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责任的。

(二十九)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经责令整改、停产停业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

(三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

(三十一)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时,不立即组织抢救或者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撤离职守或者逃匿的。

(三十二)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

(三十三)其他事故隐患及相关的安生生产违法行为。

第五条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举报可采用信件举报、电话举报、当面举报、网络举报或者其他方式。举报提倡实名制,便于及时核实、查处和消防事故隐患。

举报人在举报时应详细说明被举报人的姓名或单位(或企业名称)、地址、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具体情况,对举报内容的处理要求等。举报人在举报时不得捏造事实,诬告或者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秩序。

接受举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为举报人保密,不得泄露举报人的真实姓名、地址、单位、电话和举报方式等,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群众举报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要及时组织调查核实,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对查实的事故隐患,要督促相关责任单位或业主采取措施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要限期整改;情况紧急的,可以采取包括责令暂行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等紧急强制措施,同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故隐患排除后,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对查实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有关执法部门应当监督生产经营单位及时纠正,依法给予处罚。

对群众举报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核查、处理的结果,举报人要求答复的,受理部门应及时给予答复。

第七条 对向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举报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负责的原则进行处理。省安监局委托省安全生产管理协会负责接受举报(地址:福州市东大路88号建闽大厦,邮编:350001),举报电话:0591—87673638(白天)、0591—87521854(晚上),电子信箱:fjaqxh@126.com。

属于省安监局直接监管范围的或属于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由省安监局直接调查处理或转由各地安监局调查处理。属于跨设区市的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由省安监局调查处理。在同一设区市内,跨县(市、区)的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由设区市安监局负责调查处理,调查处理情况书面报省安监局。

属于省直各有关部门监管范围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举报,由省安监局转送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有关部门对举报事项调查核实后,应将调查处理情况书面报送省安监局。

第八条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对于群众举报,经查实,属于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或未列入政府部门监控范围的重大事故隐患,由受理举报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给予举报人奖励。举报奖励经费应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各市、县、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举报奖励规定。

第九条 省安监局举报奖励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各级政府及其安监部门和省直有关部门受理的涉及特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并产生积极效应的举报。具体奖励办法由省安监局会同省财政厅制定。

对及时举报重、特大事故隐患或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为避免重、特大事故发生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由省直有关部门和设区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给予特别奖励,特别奖励标准为3000—5000元。特别奖励每年评审一次。

第十条 各级、各部门要建立事故隐患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受理查处情况的统计报告制度。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于每月10日前,将事故隐患举报受理查处情况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和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设区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于每月10日前,将事故隐患举报及受理查处情况报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各类事故隐患及相关违法行为的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由司机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本规定所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是指依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部门。

第十三条本规定所称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3—10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特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10—30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福建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篇5: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管理规定

2.生产安全事故,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安全事故。

3.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统计、调查处理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二.事故报告

1.事故发生后,凡是有人员受伤或死亡,无论轻重,必须在5分钟内由事故发生地的车间负责人立即报告给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成员,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成员在收到报告5分钟内必须上报给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主任。(上报方式为口头或者电话)

2.如发生人员重伤或者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公司安全负责人(即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主任)收到报告后,应当在1个小时内报告给企业所在地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3.事故发生后,如果没有人员受伤,但是经济损失在100元以上的,必须在30分钟内由事故发生地的车间负责人立即报告给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成员,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成员在收到报告10分钟内必须上报给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主任。(上报方式为口头或者电话)

4.口头或者电话报告后,事故发生地负责人应在24小时内补齐书面材料上交给安全经理。书面材料的内容包括: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事故的经过和事故现场情况,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直接经济损失金额(包括损失的物品和价格)并有相关人员的签字,已经采取的措施。

公司内部文件,未经许可,严禁复制

三.事故调查

1.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由公司负责人指定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组织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2.人员重大伤亡事故,由公司协助企业所在地安全生产管理上级部门进行调查。

3.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分析;

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提出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4.事故调查组有权向公司、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5.公司和个人不得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正常工作。

四.提交事故调查报告进行事故处理

1.事故调查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由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负责处理。

2.对于事故调查组给出的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分析,由公司按有关管理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提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在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延迟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构成犯罪的,提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在调查、处理生产安全事故中于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打击报复的,按公司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提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规定自发行之日起执行,行政人事部负责对本规定进行解释。

编制:审核:批准:

篇6:安全事故处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第一条 【立法目的】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适用范围】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员死亡、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规定。

其他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三条 【政府及部门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事故的调查处理,协调解决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事故调查处理的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受同级政府委托负责有关事故的批复处理和结案工作,并会同监察机关督促有关部门和事故发生单位落实事故处理意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参与并协助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第四条 【举报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举报事故。接受举报的有关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对查证属实的,应当按规定对举报人予以保护和奖励。

第二章

事故报告

第五条 【事故报告】 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在立即组织事故抢险救援的同时,应当在1小时内,将事故有关情况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第六条 【事故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及时互相通报事故情况,并按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七条 【事故报告】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事故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救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情况发生变化或者出现新情况的,事故发生单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补报。

第八条 【应急处置】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事故等级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事故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

参与事故抢险救援的救护救援机构应当及时将事故现场状况、抢险救援进展情况和人员伤亡情况向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配合事故救援。

第九条 【现场保护】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第十条 【伤亡确定】事故调查过程中,伤亡人员有争议的,死亡人员依据司法鉴定结论确定;重伤人员依据职工伤残鉴定机构出具的属于《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鉴定标准》一至九级范围的鉴定结论或者由具有规定资质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结果进行确定。

第三章

事故调查

第十一条 【调查组组长】事故调查工作实行组长负责制,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或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担任。

第十二条 【委托调查】未造成人员死亡或者重伤的一般事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事故发生单位安全管理、工会等部门的人员应当参加事故调查组。同级或者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派人监督。

第十三条 【调查组协作】组织事故调查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通知其他有关部门派人参与事故调查。

有关部门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指派具有事故调查所需知识和专长,并与所调查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员参与事故调查。

第十四条 【调查程序】事故调查应当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成立事故调查组,分成综合协调、管理原因调查、技术原因调查等工作组,并可根据需要邀请有关专家,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二)调查取证,包括现场物证搜集、事实材料搜集、事故发生有关事实调查、有关证人材料搜集、拍照和描绘事故现场示意图、现场勘验、专家论证、技术鉴定等;

(三)由技术原因调查组提出建议,认定事故类型和性质;

(四)分析事故原因,包括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分析;

(五)由各工作组提出建议,认定事故责任,并通过对事故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的分析,认定事故直接责任者、主要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六)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建议;

(七)提出防止事故发生的防范和整改措施;

(八)在完成技术原因、管理原因等专项调查报告基础上,形成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应当在所参与调查的专项调查报告上签名。

事故调查中发现或者有根据认为涉嫌犯罪的,由事故调查组及时将有关材料移交公安部门或者检察机关。

第十五条 【事故性质变更】在事故调查过程中,经事故调查组认定事故属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社会安全事件的,应当移送有关部门继续调查处理。

在事故调查过程中,因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情况发生变化超出调查处理权限的,依照《条例》规定的调查处理权限报送有权机关处理。

第十六条 【瞒报核查】对群众举报和媒体反映的谎报、瞒报事故,由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事故核查,在查实基础上依法组织事故调查。

对上级机关批转的举报案件,应当将核查、核实情况于30日内反馈批转机关。对谎报、瞒报事故涉嫌犯罪的,由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

第十七条 【调查时间】事故现场因抢险救灾无法进行勘察的,事故调查期限从具备现场勘察条件之日起计算。

技术鉴定时间不计入事故调查期限。瞒报事故的调查时限从查实之日起计算。

第十八条 【调查费用】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过程中发生的下列费用,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由事故发生单位承担:

(一)事故抢险救援产生的费用;

(二)检测检验和技术鉴定费用;

(三)聘请专家参与事故调查的费用;

(四)与事故调查有关的其他费用。

第十九条 【调查报告】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以及相关责任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类别及事故报告和事故救援情况;

(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情况;

(四)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五)事故发生单位安全生产制度规定和措施的落实情况;

(六)有关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情况;

(七)事故责任认定和对事故责任单位、责任人的处理建议;

(八)事故教训和事故防范、整改措施;

(九)事故调查组成员名单和签名;

(十)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事故现场照片、现场简图、视听资料、勘验资料、鉴定资料等有关证据材料。

第二十条 【调查讨论】事故调查组应当对事故调查报告进行充分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意见不一致的,事故调查组组长应当根据多数成员单位的意见做出结论,并将不同意见在报送事故调查报告时予以说明。

第四章

事故处理

第二十一条 【报告报批】事故调查报告依照下列规定报送批复: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的,事故调查报告由事故调查组直接提交组织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复,由组织调查的人民政府直接做出处理意见或者决定;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的,事故调查报告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送本级人民政府批复;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的,事故调查报告由事故发生单位报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复。

事故调查报告提交或者报送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复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二条 【报告批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规定时间内下达事故处理意见或者做出批复,并附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报告批复后,组织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15日内将调查报告及其批复文件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处理意见落实】有关机关应当在接到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的批复之日起30日内,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处理完毕;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处理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30日。

任何机关、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对事故责任人员的处理决定。

处理结果应当书面报告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察机关。并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30日内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处理意见落实】事故发生单位在接到事故调查报告批复意见或者处理决定后,应当按照规定的期限落实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整改措施,并按时向组织事故调查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落实情况。

事故发生后被责令停产停业的,事故发生单位应当经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决定的机关组织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五条 【事故查处督办】对事故查处实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挂牌督办制度,较大事故查处由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一般事故由省辖市人民政府或其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事故查处结案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予以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事故赔偿补偿】事故造成事故发生单位以外人员伤亡的,死亡人员亲属和受伤人员应当与本单位死亡职工亲属和受伤职工享受同样的医护、赔偿、补偿等待遇。

第二十七条 【事故发生单位责任】事故发生单位对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负有责任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事故发生单位责任】事故发生单位对较大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造成3人以上6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3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2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造成6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3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3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事故发生单位责任】事故发生单位对重大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造成10人以上15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7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7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造成15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7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7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

【事故发生单位责任】事故发生单位对特别重大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处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事故发生单位责任】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罚款;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80%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事故发生单位责任】事故发生单位未按规定落实事故处理意见或者防范和整改措施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第三十三条 【事故发生单位责任】发生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的,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或者领域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第三十四条 【有关部门责任】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存在以下情形而未履行职责,导致较大以上事故发生的,依法追究有关人民政府及其负责审查批准和监督监察的有关部门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群众举报、上级督办和日常检查发现的未经依法批准擅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查处的;

(二)发现已取得批准的生产经营单位存在重大事故隐患且整改不力而没有及时予以查处的;

(三)对不符合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的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予以批准或者验收通过的。

第三十五条 【调查组成员责任】参与事故调查的人员在事故调查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经事故调查组组长或者上级机关同意,擅自退出事故调查组的;

(二)事故调查过程中发现重大线索或者重要情况,不及时向事故调查组报告的;

(三)擅自向外界透露事故调查内容,影响事故调查工作顺利进行或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六章

第三十六条

【事故发生单位解释】本规定所称事故发生单 11

位,是指对事故发生负有直接责任或者主要责任的主体责任单位,也包括对事故发生负有重要责任或者其他责任的单位。

第三十七条 【生效日期】本规定自2011年

篇7:14 事故安全管理规定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内事故的分类、事故的等级划分、事故的损失计算、事故的调查处理和报告等管理办法。

本标准仅适用于公司内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原因调查及处理。发生所属3.3.1~3.3.4条款的事故,由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负责调查处理,公司给予配合与支持。2 引用法律法规与标准

下列法律法规与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2.1《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2.2 《火灾统计管理规定》 2.3 《火灾事故调查规定》

2.4 《劳动部关于重伤事故范围和意见》

2.5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6441

2.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

GB6442

2.7《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 GB6721 2.8《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

GB/T15499 2.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13861 2.10《工伤保险条例》 3 定义、分类与分级 3.1 定义

在生产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与人的意志相反的,迫使这种活动暂时或永久地中断的事件,称为事故。3.2 事故分类

3.2.1 人身伤亡事故:员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与工作有关的人身伤亡和急性中毒事故;按照伤害程度分为:轻伤、重伤、死亡。

3.2.2 生产事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操作原因或外部原因造成生产的异常波 动而致减产或停车,使原料、半成品或成品损失的事故。

3.2.3 设备事故:由于设计、制造、安装、施工、使用、检维修、管理等原因造成机械、动力、电气、仪器(表)、容器、运输设备、管道等设备及建(构)筑物等损坏造成损失或影响生产的事故;

3.2.4 质量事故:指产品或中间产品质量(包括基建工程质量和机电设备检修质量)达不到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事故。

3.2.5 火灾事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火灾,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若未造成财产重大损失,也无人员伤亡,则称火警事故。3.2.6 爆炸事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爆炸,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

3.2.7 交通事故:在生产区域内,由于违反交通规则或因机械故障等造成车辆、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事故;

3.2.8 污染事故: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产品、半成品、原料等各种有害物质泄漏,或三废(废水、废气、废渣)严重超标排放,污染大气、水源、环境的事故。

3.2.9 未遂事故:凡因各种原因,已构成事故发生的条件,足以酿成灾害,但发现及时,处理得当,而得到挽救或幸免严重后果的事故。3.3 国家事故分级

3.3.1一般事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3.2较大事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3.3重大事故,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3.4特别重大事故,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4本厂事故分级

3.4.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者1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00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4.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重伤,或者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4.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1死亡,或者3人以下重伤,或者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4.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人员轻伤,或者5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4 职责

4.1 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后,总经理及时向县安监局报告情况,并接受其指示,发生一般事故后,总经理组织事故调查与处理。4.2 安环部

4.2.1负责无人员伤亡及较小事故管理,并参与各级事故调查和处理。4.2.2负责各类事故的综合统计。

4.3车间负责生产事故管理,参与事故调查和处理。4.4 质检部参与生产质量事故管理

4.5未遂事故由各类事故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其他部门参与事故调查和处理。4.6承包商在公司安装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较小事故,由承包商负责组织调查,公司给予必要的配合。4.7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4.7.1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 4.7.2确定事故责任者;

4.7.3提出事故处理意见、防范措施和建议; 4.7.4写出事故调查报告。5 事故类别、事故报告与现场处置 5.1 事故类别

5.1.1物体打击,包括落物、滚石、锤击、碎裂、崩块砸伤等伤害,不包括爆炸引起的物体打击。

5.1.2车辆伤害,包括挤、压、撞、倾复等。5.1.3机械伤害,包括绞、辗、碰、割、戳等。

5.1.4起重伤害,指起重设备有缺陷或操作过程中引起的伤害。5.1.5触电,包括电击。

5.1.6淹溺。

5.1.7灼烫,包括化学灼烫。5.1.8火灾。

5.1.9高处坠落,包括从架子上、屋顶上及平地坠入坑内。5.1.10坍塌,包括建筑物倒塌,土石、堆置物倒塌。5.1.11锅炉爆炸,包括物理和化学爆炸。5.1.12容器爆炸,包括固定式、移动式容器。5.1.13其它爆炸,包括粉尘爆炸、管道爆炸等。5.1.14中毒和窒息。

5.1.15其它伤害,包括扭、跌、冻伤等归入所列十五种类别有困难的伤害。5.2 事故报告与现场处置

5.2.1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当事故报告后出现新的情况时,应及时补报。5.2.2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5.2.2.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5.2.2.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5.2.2.3事故的简要经过;

5.2.2.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5.2.2.5已经采取的措施; 5.2.2.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5.2.3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5.2.4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5.2.5事故发生后,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 4 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事故经济损失统计范围

发生事故后所引起的一切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6.1直接经济损失,包括: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善后处理费用、财产损失价值。

6.1.1 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

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丧葬及抚恤费用、补助及救济费用、歇工工资; 6.1.2 善后处理费用

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现场抢救费用、清理现场费用、事故罚款与赔偿费用; 6.1.3 财产损失价值

6.1.3.1 固定资产损失价值

报废的固定资产,以固定资产净值减去残值;损失的固定资产,以修复费用计算;

6.1.3.2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均按账面值减去残值计算;成品、半成品、在制品等均以公司实际成本减去残值计算。

6.1.4 火灾损失按公安部《火灾统计管理规定》中火灾损失额计算方法计算。6.1.5 交通事故中的车辆损失按当地保险公司理赔额计算。6.2 间接经济损失

停产、减产损失价值;工作损失价值;资源损失价值;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补充新员工的培训费用;其他损失费用。7 事故调查与处理 7.1 事故调查分级

7.1.1 重大事故由省级人民政府或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7.1.2 较大事故由市级人民政府或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7.1.3 一般事故由县级人民政府或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7.1.4 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较小的一般事故,由公司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7.2 事故调查参照GB6442-86执行,主要程序包括: 7.2.1 事故现场处理; 7.2.2 事故物证收集; 7.2.3 事故事实材料搜集; 7.2.4 事故证人材料搜集; 7.2.5 事故现场摄影;

7.2.6 事故图,如现场示意图、流程图等。7.3 事故原因分析 7.3.1 直接原因分析

7.3.1.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7.3.1.2人的不安全行为; 7.3.1 间接原因分析

7.3.1.1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

7.3.1.2教育培训不够、员工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7.3.1.3劳动组织不合理;

7.3.1.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7.3.1.5没有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7.3.1.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8 事故责任与处理

公司内发生事故都要按“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周围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责任者未得到处理不放过)的原则处理。

8.1直接责任者

直接责任者指其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的人员。8.2主要责任者

主要责任者指对事故的发生起主要作用的人员。

8.3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由肇事者或有关人员负直接责任或主要责任: 8.3.1 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冒险作业造成事故的; 8.3.2 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或操作规程,造成事故的;

8.3.3 违反劳动纪律擅自开动机械设备或擅自更改、拆除、毁坏、挪用安全装置和设备,造成事故的; 8.4领导责任者

领导责任者指对事故的发生应负有领导责任,具有下列情况时:

8.4.1 由于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健全,员工无章可循,造成事故的;

8.4.2 未按规定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员工未经考试合格上岗造成事故的;

8.4.3 机械设备超过检修期限或超负荷运行,设备有缺陷又不采取措施,造成事故的;

8.4.4 作业环境不安全,又未采取措施,造成事故的;

8.4.5 新改扩项目,安全卫生设施不与主体工程“三同时”,造成事故的。8.5 事故处理意见

8.5.1对事故责任者的处分,可根据事故大小、损失多少、情节轻重、责任大小以及影响程度等情况,令其赔偿经济损失或给予相应的处分。

8.5.2 由于不服从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而发生重大事故,已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或玩忽职守罪的人员,应移交司法部门依法惩处。8.5.3 对各类事故隐瞒不报、虚报或有意拖延报告者,要追究责任,从严处理。9 相关性文件

事故调查报告格式

事故报告格式与内容

一、发生事故的时间

二、事故类别

三、事故经过

四、事故伤亡情况

伤亡人数,伤亡者姓名、性别、年龄、工种、级别、本工种年龄、文化程度、直接致害原因、伤害部位及程度。

五、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六、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

3、主要原因

七、事故教训及防范措施

八、事故责任分析及处理情况

1、包括直接责任、主要责任、领导责任、管理者责任分析

2、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

九、附件

篇8: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及处理

一、差异的原因

会计核算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全貌, 向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内部职工及其他利益相关群体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报告的根本价值在于让投资人或潜在的投资人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情况和未来盈利的趋势。税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引导和调节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平税负、保护纳税人权益。由于会计规范与税法目的和作用的差异, 二者会对某些同一经济事项做出不同的规定处理, 出现差异。

会计主体是根据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 可以是一个法律主体, 也可以是一个经济主体。纳税主体则是指依法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基本纳税单位 (或自然人) , 也就是税法规定的独立纳税人。原则上, 规范税制下应以法律主体作为纳税主体, 有为管理需要特殊规定的例外。会计分期将企业持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据以结算盈亏, 按期编报财务会计报告, 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由于会计与税法两者的目的不同, 对收益、费用、资产、负债等的确认时间和范围也不同, 从而导致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

二、处理方法的差异

以下从几个方面简单说一下会计制度和税法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处理。

(一) 捐赠

1.会计法规的规定。 (1) 捐赠:将捐赠中应纳的流转税款及捐赠资产的账面价值按照捐赠业务的会计处理一同计入“营业外支出”。 (2) 受赠:企业接受任何形式的捐赠均是将扣除应缴所得税的余额确认为一项所有者权益计入“资本公积”, 不确认为一项收入。

2.现行税法的规定。 (1) 捐赠:一是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和外购的非货币资产用于捐赠, 应视同按公允价值对外销售进行流转税的计算缴纳;二是企业对外捐赠, 除符合税收法规规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外, 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 (2) 受赠:一是企业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 须并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 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二是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 须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账价值确认捐赠收入, 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 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 资产减值准备

差异及调整:对于税法规定不允许税前扣除的减值准备, 企业在首次计提时, 应按提取额全额调增应纳税所提额;在以后纳税年度中, 应将每次增提的减值准备相应调整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三) 提取减值准备的资产发生实物或价值形态变化时会计及税务处理的差异

1.资产价值重新恢复。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应在已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的范围内, 借记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类科目, 贷记“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投资收益”等而增加当期的会计利润。税法规定, 企业已提取减值、跌价或坏账准备的资产, 在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纳税所得, 因价值恢复或转让处置有关资产而冲销的准备应允许企业作相反的纳税调整, 即因其所冲销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在前期计提时未允许税前扣除, 故本期相应增加的会计利润也不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在填制所得税申报表时应作调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处理。

2.资产出售。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在出售资产的同时应转销其减值准备, 然后将资产原始成本减除减值准备后的账面净值与转让收入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里的账面净值, 等同于销售成本。税法规定, 税法认可的销售成本仍然是资产的原始历史成本, 而不是会计核算中的账面净值。因此, 资产在被出售时, 应按其已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计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四) 借款费用

1.利率限制。会计制度规定, 无利率限制。税法规定, 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 或贷款系从关联企业取得并超过规定比例, 应按税法规定作纳税调整。

2.辅助费用。会计制度规定, 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可根据重要性原则作不同处理。税法则无具体规定。

3.溢折价摊销。会计制度规定, 债券的溢折价摊销可采用直线法也可采用实际利率法。税法则无具体规定。

4.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会计制度规定, 仅限于购建固定资产。税法规定, 为对外投资而发生的借款费用, 可以直接扣除, 不需要资本化计入有关投资成本。

5.筹建期间的借款费用 (计入固定资产的除外) 。会计制度规定, 计入“长期待摊费用”, 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一次计入损益。税法规定, 在税法规定的期限内分期摊销。

6.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起止时间。会计制度规定, 购建期间发生的符合条件的资本化, 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停止资本化。税法规定, 购建过程中发生的予以资本化, 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当期扣除。

7.资本化的费用数额。会计制度规定, 必须按实际购建固定资产的借款金额和规定的利率计算确认应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税法则无具体规定。

上一篇:在石狮管委会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发言下一篇:母爱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