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2024-05-01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共6篇)

篇1:科粤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提纲

(一) 推断题解题技巧

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1. 常见物质的颜色:多数气体为无色,多数固体化合物为白色,多数溶液为无色。

2. 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见四

3. 常见一些变化的判断:

① 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BaSO4、AgCl(就这两种物质)

② 蓝色沉淀:Cu(OH)2、CuCO3

③ 红褐色沉淀:Fe(OH)3

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④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盐;

⑤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不溶的碱。

4. 酸和对应的酸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 酸性氧化物和酸都可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 + 2NaOH == Na2CO3 + H2O(H2CO3 + 2NaOH == Na2CO3 + 2H2O)

SO2 + 2KOH == K2SO3 + H2O

H2SO3 + 2KOH == K2SO3 + 2H2O

SO3 + 2NaOH == Na2SO4 + H2O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② 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O2 + H2O == H2CO3 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N2O5 + H2O == 2HNO3

(说明这些酸性氧化物气体都能使湿润pH试纸变红色)

5. 碱和对应的碱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 碱性氧化物和碱都可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uO + 2HCl == CuCl2 + H2O

Cu(OH)2 + 2HCl == CuCl2 + 2H2O

CaO + 2HCl == CaCl2 + H2O

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②碱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生成的碱一定是可溶于水,否则不能发生此反应)

K2O + H2O == 2KOH Na2O +H2O == 2NaOH

BaO + H2O == Ba(OH)2 CaO + H2O == Ca(OH)2

③不溶性碱加热会分解出对应的氧化物和水:

Mg(OH)2 == MgO + H2O Cu(OH)2 == CuO + H2O

2Fe(OH)3 == Fe2O3 + 3H2O 2Al(OH)3 == Al2O3 + 3H2O

(二) 解实验题

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 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 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 除HCl气体可用: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NaOH溶液、KOH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2.实验注意的地方:

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或用CO、H2还原CuO、Fe2O3之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②防暴沸: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③防中毒:进行有关有毒气体(如:CO、SO2、NO2)的性质实验时,在通风厨中进行;并要注意尾气的处理:CO点燃烧掉; SO2、NO2用碱液吸收。

④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注意熄灯顺序。

3.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酸流到桌上,用NaHCO3冲洗;碱流到桌上,用稀醋酸冲洗。

② 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Ⅰ.酸先用水冲洗,再用3~5% NaHCO3冲洗;

Ⅱ.碱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

Ⅲ.浓硫酸应先用抹布擦去,再做第Ⅰ步。

4.实验室制取三大气体中常见的要除的杂质:

(1)制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

(2)用盐酸和锌粒制H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盐酸酸雾)(用稀硫酸没此杂质)

(3)制C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

除水蒸气的试剂: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主要成份是NaOH和CaO)、生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等;

除HCl气体的试剂:AgNO3溶液(并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或固体)、KOH溶液(或固体);[生石灰、碱石灰也可以跟HCl气体反应]

5.常用实验方法来验证混合气体里含有某种气体

(1)有CO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CO2,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澄清石灰水要变浑浊。

(2)有H2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水份,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无水CuSO4中。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无水CuSO4变蓝色。

(3)有CO2的验证方法: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设计实验

(1)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①将蜡烛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洁净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证明蜡烛有氢元素。

②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有碳元素。

(2)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图

把两支蜡烛放到具有阶梯的架上,把此架放在烧杯里,点燃蜡烛,再沿烧杯壁倾倒CO2 阶梯下层的蜡烛先灭,上层的后灭。 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7.解题:

计算题的类型有

a.有关质量分数(元素和溶质)的计算

b.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c.由a和b两种类型混合在一起计算

(1)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 100%

(2)化合物(纯净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某元素质量分数=某元素的原子质量和/化合物的质量 × 100%

(3)混合物中某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计算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某化合物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 100%

(4)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某元素质量分数=某元素的质量和/混合物的质量 × 100%

或:某元素质量分数=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 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5)解题技巧

a.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已知什么,求什么,有化学方程式的先写出化学方程式。找出解此题的有关公式。

b.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设未知量

②书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

④列出比例式,求解

⑤答。

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1.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在上课前把要讲的内容先通读一遍,阅读时,对重要概念和定律要反复阅读,逐字逐句仔细推敲,对关键字、词、句应认真钻研,确实弄懂所读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基本知识。

分清哪些是重点,难点和关键,哪些通过自己看课本就能掌握,哪些自己看不懂、想不通,就在旁边记上记号,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有的放矢,有张有弛,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取得较好效果。

2.常复习,多记忆

课后应及时复习,认真做好作业,这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复习可采用课后复习、周后复习、单元复习、章节复习、综合复习等。复习的方法有复述、默写、做联系等。只有通过多次复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现行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多个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掌握的元素符号二十多个,还有许多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其他一些知识。这些内容都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它们多为学习化学的基础,若不能熟记,便会感到在“化学王国里”行走困难。

3.多做实验

初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日常学习中,不仅要熟悉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手段,还要重视对实验过程的体验,知道实验所包含的科学方法,了解实验有待改进的地方,尤其要注重利用化学实验探究身边的物质与现象。这样就能在实验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发展化学观念,丰富科学素养。

如何短时间提高化学成绩

1.课堂上多表现自己

现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集体授课”。其最大弊端是不能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这对成绩不很理想的学生来说是很不利的。面对四五十人,甚至七八十人,教师不可能针对每一个人的理解进行分析和解答。程度差的同学往往还没有听明白,老师就往下讲了。

课堂上讲的内容,有很多时候又是环环相扣的,前面的没有完全理解,就有可能导致下面的更加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听课失败,如果课后又没有进行及时的补救,逐渐就会沦为“差生”的行列。那么,身为“差生”的我,该怎么听课呢?策略是:“抢答。”不要怕回答错误,不要怕出丑,不要计较别人的善意笑声。

2.大量的做练习题

不要盲目的买参考书。你知道的,买了参考书也看不了多少。咱们不能说参考书不好,很多参考书都讲的很好,很详细,很清楚。

但是你要知道,高考题是有重点有层次的。参考书往往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得很详细,高中学生未必就能区分出那些是重点,哪些是必考。哪些是经典题型,哪些是难而不常考的题型。

所以说,平时发的练习册试卷和课本上的题足够了。这些题还有机会听到老师的详细解答,比你孤独的做参考书,看大段的解析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这些题只要你认真利用起来,效果不可小觑。

3.找老师

把你对某些问题的理解,讲给老师听。

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已经会了,但是再做类似的题目的时候,还是不很顺手。这说明你对这些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这时,你可以不去找老师,因为经过努力你完全可以做出答案,有时只是差那么一点点;但是,我建议你去找老师,把你的理解详细的说出来,老师一听,就会发现你知识上的缺陷或解题方法上的不当之处。老师的三言两语,就会使你的能力发生质的飞跃。

篇2:科粤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3.2 制取氧气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催化剂的概念,知道二氧化锰在分解过氧化氢反应中的催化作用。

2.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3.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4.掌握根据已知的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二、过程和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懂得用实验来探究物质性质和制备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分解反应。

对催化剂和二氧化锰在分解过氧化氢反应中所起催化作用的理解。

上一节课,我们探究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回答)。我们在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使用了许多瓶氧气,有谁能告诉老师,这些氧气是怎样制得的呢?(停顿一会儿,让学生回答)下面我们就来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并学习一些相关的化学知识。

1.实验室制氧气

这些氧气用什么来制取呢?

制取氧气首先要选择含氧的物质。

1.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工业上常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大量氧气。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①反应原理:。

实验探究:

实验编号

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A

出现少量气泡,带火星木条没有明显现象

缓慢产生氧气

B

出现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快速产生氧气

C

出现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快速产生氧气

过氧化氢溶液在通常条件下能非常缓慢地放出氧气,在加热或加入二氧化锰等物质后会迅速地放出氧气。

②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装置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包括:气体的发生装置(如图甲所示)和气体的收集装置(如图乙和丙所示)。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是固体与液体不需加热就能进行反应,选图甲作发生装置;收集装置选择乙(排水法)、丙(向上排空气法)。

③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可简记为:查→装→定→收。也可用谐音“茶庄订售”来协助记忆。

“查”:连接装置,检查其气密性;

“装”:将少量二氧化锰→适量过氧化氢溶液依次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收”:收集氧气。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①反应原理

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固体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选图甲作发生装置(与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选取装置不同);收集装置选择乙(排水法)或丙(向上排空气法)。

③操作步骤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其实验操作步骤可简记为:查→装→定→点→收→离→熄。也可用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来协助记忆。

“查”:连接装置,检查其气密性;

“装”:将适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铁夹夹在距试管口1/3左右处;

“点”:点燃酒精灯→预热→对药品进行加热;

“收”:在导气管口冒出的气泡均匀且连续时,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氧气后,将导气管从水槽中移出;

“熄”:熄灭酒精灯。

棉花作用:防止药品被冲入导管内,阻塞导管。

2.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1)催化剂的概念: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实验探究:

实验编号

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A

出现少量气泡,带火星木条没有明显现象

缓慢产生氧气

B

b1→b2→b3

出现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快速产生氧气

b4→b5

出现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快速产生氧气

C

c1→c2→c3

出现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快速产生氧气

c4→c5

出现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快速产生氧气

很有趣哦!若不断地向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反应会不断地进行下去,发像二氧化锰永远用不完。而且如果在实验前准确地称出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再称量,会发现它的质量没有改变。

①催化剂可简单地理解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指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这里的“改变”包括“加快”或“减慢”两种含义;“二不变”是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但是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②催化剂是针对具体的反应而言的,如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能够起催化作用,是催化剂;但二氧化锰不是所有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如二氧化锰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是生成物。

③在某个化学反应中,可以选择不同的物质作为催化剂。如利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既可以选择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也可以选择氧化铁、硫酸铜溶液及红砖粉末等作催化剂。

④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并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⑤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可能发生了变化,但可以重复使用。

⑥催化剂参加了化学反应,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应算作反应条件,故写反应表达式时放在箭头的上方,如过氧化氢水+氧气。

3.分解反应

(1)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2)特征:“多变一”,可用通式:AB→A+B表示。

4.工业制氧气

(1)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①操作过程:

空气液态空气(约-200

②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的微观解释

小贴士:液氮的沸点-196

℃,液氧的沸点-183

℃。液氧存放于蓝色钢瓶里。

(2)膜分离技术制取氧气

操作过程:空气含氧气较多的富氧空气含氧90%以上的富氧空气。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工业上以空气为原料制取氧气的本质就是将氧气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分离开来,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是分解反应。

5.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装置的连接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是保证成功制取气体的前提。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的压强所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产生、水柱的形成或上升、液面的下降与升高等)来判断气密性的好坏。根据制取气体装置的不同,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主要有:

(1)空气热胀冷缩法:如下图所示,此装置的检验方法是:连接好装置,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导管口若有气泡冒出,并且当松开手后,水又回升到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该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

(2)注水法:如下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将止水夹夹在胶皮管处,从长颈漏斗注水,一段时间后,液面不下降,说明装置气密性好。

6.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1)氧气的检验就是根据氧气的特性,把带火星的木条插入集气瓶中,根据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来进行确定。

(2)氧气的验满是判断集气瓶内是否已经收集满氧气。收集方法不同验满的方法也不同: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把集气瓶扶正,瓶口逸出气泡→已收集满;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带火星木条复燃→已收集满。

氧气的检验和验满都用带火星的木条,但放到的位置不同:检验→插入瓶中;验满→放在瓶口。

7.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关系

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都属于基本反应类型,它们是一对相反的过程。判断、区分抓特征。

区别

联系

化合反应

“多变一”,一种生成物

都属于反应基本类型,两者是并列的关系,互不从属

分解反应

“一变多”,一种反应物

明确化学反应的分类依据,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明晰它们之间的关系。

8.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如何选择装置

实验室通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由于反应物状态的不同和反应条件的不同,就决定了反应发生装置不同。

(1)实验室常用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有两类:固液(或液液)常温(不加热)型装置(如图AB所示)和固体加热型装置(如图C所示)。

选择装置方法:

解答有关制取气体装置问题时,首先分清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然后选择适当的装置。

9.控制变量,探究化学反应中催化剂性质

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通过控制变量可以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多个因素逐一进行探究,然后再总结出结论。

催化剂不是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它只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能决定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如形状)在化学变化前后往往会发生改变,但是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是不变的。

探究化学反应中催化剂性质,需要证明该物质的三点:(1)能改变某一反应的速率;(2)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3)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保持不变。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除催化剂的种类外,还有温度、浓度等,要想证明某一种因素的影响,要依据控制变量法,在同样条件下,设计对比实验来验证。

一、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如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备氧气时所用的二氧化锰。

二、实验室制氧气

1.反应原理

2.装置要点

(1)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

(2)导管不宜伸入试管内过长;

(3)铁夹要夹在距试管口1/3处;

(4)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

3.操作步骤

(1)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把药品装入试管内,使之平铺在试管底部;

(3)固: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点:点燃酒精灯加热;

(5)集:收集气体;

(6)移:将导气管移出水面;

(7)熄:熄灭酒精灯。

4.收集方法

(1)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稍大。

5.验满的方法

取一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集满。

6.操作要点

(1)实验结束,应先移去导气管,后移酒精灯,以防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

(2)如果所用药品为高锰酸钾,通常要在试管口塞一团玻璃棉,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随氧气溅入导管;

(3)制备出的氧气应瓶口向上正立放置在桌面上。

催化剂的作用非常大,它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从今天的实验中,我们发现二氧化锰参加了反应,形成易分解的中间产物,反应后二氧化锰又恢复原先的组成,性质及质量都没有改变,但加快了氯酸钾的分解速度。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时,用排水法收集,反应中可能有少量氯气逸出,因而使制得的氧气带有刺激性气味。

例1下列有关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A.过氧化氢中含有水和氧气

B.过氧化氢可以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快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

C.过氧化氢溶液只有加入二氧化锰才会产生氧气

D.加热能使过氧化氢迅速产生氧气,所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必须用酒精灯加热

例2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加热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例3下列有关工业制取氧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B)

A.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是利用液氧和液氮沸点的不同,控制温度使其分离

B.发生的是分解反应

C.制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

D.工业制得的氧气加压储存在蓝色的钢瓶里

例4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回答下列问题:

(1)向试管中装入固体粉末时,可先使试管平放,用纸槽(或药匙)把药品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

(2)组装该装置时,下列仪器与用品的组装顺序是②④③①(填序号)。

①试管②铁架台③酒精灯④木块

解析:将粉末状固体加入试管时,可利用药匙或纸槽;组装装置时,一般从下到上,铁架台可固定仪器,先放好,然后将木块放在铁架台上,放上酒精灯,以利用酒精灯外焰加热为标准,固定试管。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反应物是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

B.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化合反应

C不加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就不能分解生成氧气

D.二氧化锰能使过氧化氢在较低温度下迅速分解放出氧气

2.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错误的是(D)

A.在化学反应中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B.化学反应前后其化学性质不变

C.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不变

D.使用催化剂可增加产物的质量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前取2g二氧化锰,实验结束后,从剩余物中能回收二氧化锰的质量为(C)

A.大于2g

B.小、于2g

C等于2g

D.无法判断

4.下面是某同学探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催化作用和催化剂催化特点所做的实验,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报告。

I.实验步骤:

(1)在试管中加入5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带火星的木条伸人试管;

(2)加热实验(1)的试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人试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2g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4)待实验(3)的试管内液体不再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3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该步骤实验可以反复多次)

(5)实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称量。

Ⅱ.实验现象及解释:

实验编号

实验现象

现象解释

(1)

带火星木条未复燃

过氧化氢常温下不易分解

(2)

带火星木条复燃

过氧化氢在加热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

(3)

带火星木条复燃

二氧化锰能使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迅速分解

(4)

带火星木条复燃

二氧化锰仍能使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迅速分解,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

Ⅲ.实验结论:

(1)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所起的作用是使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迅速分解,二氧化锰在反应过程中,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

篇3:科粤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关键词:化学教学,生活激趣,编排理念

在一些教材使用的培训课以及教师的经验交流会上, 经常听人说新教材只不过是旧教材翻版, 改头换面而已, 并没有什么新颖可言, 但是我在实践中的认识都与此不同。这一次的教材改革不仅是将教学内容作了很大的修改, 更是将教学内容的结构作了很大的改动, 打破了以往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注重了科学思维的产生, 正是这些吸引住了我。

该教材的整体分为十个章节, 前九章, 每章都先讲些与我们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物质或是现象, 从研究这些物质或是现象入手探究其中的奥秘, 引领学生走进化学的殿堂, 学习其中的化学知识, 而最后一章在每一节都是这样编排的。此教材在编排上着实下了不少功夫。我就第二章《认识空气、保护空气》和第十章《食品、药品与健康》这两章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来谈几点感受。

第二章《认识空气、保护空气》先介绍空气的成分及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然后介绍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这与我以往用过的教材在编排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先是介绍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气, 引出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根据空气的微粒构成引出分子、原子及离子的相关知识。这样的编排, 使得对于构成物质的微粒比以往教材有了更系统的归纳。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也充分体现了整个教材的编排思路。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先是观察活动, 教师先演示实验《测定空气里的氧气含量》, 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 从中获得知识, 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的理念;学生通过对教材中的知识视窗《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空气组成的》的阅读, 扩大了知识面。然后介绍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让学生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反过来用途又能够体现出物质所具有的那些性质, 最后介绍混合物与纯净物, 让学生能够区分二者。最后以探究活动《我们的呼吸作用》这样一个探究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生活激趣, 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

第二节《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本节课给出了三个知识视窗:让学生了解解决空气污染, 明确解决保证城市人口的健康与居住环境问题刻不容缓;了解骇人听闻的大气污染事件;明确空气污染指数怎样读。这三个知识视窗穿插在相关的知识内容之间,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给出了保护大气环境的一些相关知识, 让学生提高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想出更多的保护环境的构想。最后还引导网上游, 给了大家一些相关网址, 满足广大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节《构成物质的微粒》, 这部分编排和以往的教材在编排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它系统的介绍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以往教材只是先介绍分子和原子, 离子并没有放到一起介绍。在观察活动中, 教师的演示实验在选择上以香水中分子的扩散和浓盐酸与浓氨水生成白烟来让学生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 引出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和以往教材及其他版本的新教材的概念角度不同, 本书中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更好理解与接受。并且让学生用分子的观点来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随后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演示实验, 共同探究分子特性, 并且加入讨论和理解知识视窗, 让学生对分子的特性有更深理解。原子学习过程中先是演示氧化汞分解的实验, 分析其微观过程从中引出原子的概念, 并且探究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性问题。然后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相关知识, 紧接着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 介绍原子核外电排部的相关知识, 这部分内容也是提到前面来讲的。随之介绍离子, 也是观察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分析其微观过程引出离子的相关知识加以介绍, 并没有扩展讲充分考虑到了现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 了解相关知识就行。使得物质的微观构成的这部分知识得到完整的学习, 体现出理论知识系统化的编排理念。本节从直观入手, 感受理解微观世界, 能够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第十章《食品、药品与健康》中的每一节都是首先贴近生活现象, 先介绍生活中我们熟知的事情,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这样从情感上消除了对化学的陌生感, 自然而然的进而关心所学的化学式知识, 然后从中引出本节课的具体知识, 就显得顺理成章, 不生硬, 在不知不觉中了进入到了化学的学习中。

第一节《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先是让学生举例说出经常吃的一日三餐中都有哪些食品, 然后直接给出理论知识, 让学生知道食品中的营养素是指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即无机盐) 和水, 再进行逐一学习。从中还窜插了两个观察活动, 这两个实验其实都是高中的内容, 所以再初高中衔接上, 本教材也是煞费苦心的。本节最后又提出了对学生的要求, 要均衡营养保证健康, 体现了化学知识对生活的重要性。这种贴近生活的传授知识, 容易被人接受。

第二节《生物微量元素与健康》本节课先通过表格给出了人体必须的某些矿物质, 并列出缺乏时可引发的病变有哪些, 紧接着就对生活中熟知的微量元素进行逐一讲解, 并给出了预防措施。一个观察活动, 同样是高中知识, 充分体现初高中的衔接。最后给了简单的总结。本节从关心人的角度出发, 体现的是人性化的特点, 适应了社会, 也适应了学生的需求。

第三节《警惕危害健康的化学品》, 给出了今年来的部分中毒事件, 都是大家熟知的, 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探究兴趣, 想要知道这些中毒事件里的化学品究竟是什么, 我们如何预防。接着从重视劳动保护, 防止职业中毒;注意饮食卫生, 提防食物中毒;正确使用农药, 严防人畜中毒;吸烟危害健康;珍惜生命, 远离毒品五大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说明, 最终让学生警惕危害健康的化学品, 紧扣本节课的标题。这样先知道严重的危害, 然后探究为什么会中毒, 最后谈远离这种毒害, 就很容易让人掌握本节课的化学内容。

第四节《治病用的药品》, 先是让学生举例大家生病时用过哪些药品, 具体说说药品的用法用量治疗什么, 学生积极发言,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增进了大家的对各种药品的初步认识。接下来, 介绍了药品的分类, 分为中药、西药和复方药, 让大家对药物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介绍家庭常备药品, 具体列举高锰酸钾、酒精、红汞、胃药及阿司匹林等常见药物的作用及注意事项。能够让学生获得一些医学小常识。

篇4:科粤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关键词:教材特点;创设情境;典型事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4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宿迁地区使用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已经五年了,2011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颁布后,教材也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教材从内容的选取、知识的架构、目标的实现、能力的培养、科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都有显著特点,更加生活化、社会化、人文化、科学化。

一、教材精选身边的典型事例

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新教材从实际问题中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例如,请选择你感兴趣的物质(如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雨水、自来水、汽水、啤酒和洗涤剂等),用pH试纸测定它们的pH。

教材在落实核心知识过程中,注重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如:水的净化、钢铁制品的锈蚀与防护、燃烧与灭火等;以及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的环境问题,如:水的污染、大气的污染、新能源的开发、农药和化肥的开发和使用等。在文字的表述上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语言的表述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更加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贴近。老教材中关于氢氧化钙是这样的“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新教材中这一句话改成了“氢氧化钙是熟石灰或消石灰的主要成分”,关于氧化钙老教材是这样说的“氧化钙俗称生石灰”,新教材改成了“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按照老教材中的说法熟石灰应该是纯净物,而新教材的说法就应该是混合物。新教材中的说法应该更符合实际的状况,如果不去研究新教材,而只根据经验去教书,可能会犯错。

二、教材注重情境的创设

初中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往往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新教材利用一些可读性强的情景材料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表述上多用启发性的语句,如“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为防止文字冗长、拖泥带水,在教材中设置一些栏目,如“多识一点”、“活动天地”、“实验探究”、“长话短说”等。每一个栏目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体味化学的独特魅力。 同时,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给学生留下很多感悟。

如:讲到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中的图片“光合作用”就很唯美,“葡萄酿成酒”就很令人向往,教材中表达氯化钠的形成时的插图,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形象。

三、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新教材注重引领学生认识化学在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中重要贡献,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和利用前景,初步认识化学应用带来的两重性,形成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

比如,化学的开篇就有这样一段话: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每一次时代变革都与化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从钻木取火的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从钢铁、化石燃料得到广泛应用的工业时代到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化学科学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依靠化学,人类才能更好地解决诸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疑难疾病救治等重大问题;依靠化学,人类才能架设起从贫穷走向繁荣、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地球走向太空的桥梁。

再如: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分布范围也很广,但是大约97.5%的水集中在海洋和咸水湖里。跟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5%,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江河水、湖泊淡水以及浅层地下水,仅约占地球淡水总量的13%,占地球总水量的0.3%。

我们平时上课时,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素材,多给学生一些信息,让我们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起来,让学生能从化学课堂走向实际生活,能在实际生活中体味化学的无处不在。这也正是王祖浩先生所希冀的那样,能让学生在化学课上体会出化学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四、教材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教材充分体现科学探究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运用演示实验、科学探究、家庭小实验等多种探究方式,利用化学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清晰、生动和神奇的现象,启迪学生思考。

演示实验: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的四个实验:

实验1. 点燃镁条。

实验2.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实验3. 将几颗锌粒放入试管中,再加入3~4 mL稀盐酸。

实验4. 取3~4 mL硫酸铜溶液于一试管内,再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

这四个实验就清晰而生动,神奇而富有感召力,如果第一节化学课上有这样的实验,学生一定会被神奇的化学反应现象吸引。

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比如单元3到实验室去“配制80g 10%的氯化钠溶液”等。教学中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地去做实验,能演示的演示,能分组的分组,实验的效果远非语言的讲解可以比拟的,如果仅从考试的分数上衡量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从学生学习化学难度上来看,从学生的终身学习上来看,从对化学学科的发展来讲,还是实验效果好得多。比如说学习盐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时,让学生做一做生锈铁钉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自不必死记,还可以在不同小组的实验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实验室一般没有生锈的铁钉,铁钉一般由学生自带,不同的同学带来的铁钉锈蚀的情况不一样,在加入等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后所看到的现象各有所不同,仔细分析下来收获颇丰。

五、教材注重体现科学方法的指导运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教材在编写范式上改变以陈述方式为主的传统做法,有计划地介绍有关的科学方法。配合内容学习观察、测量、记录、分类、比较和简单的实验设计方法,逐步展示类比、假说、模型化和收集信息、处理数据等方法的应用。如:第一单元出现了观察、测量、记录等内容,第二单元出现了物质的简单分类内容,第二单元的单元练习中出现了简单的比较和实验设计的内容。以后各单元就逐步展开了科学方法的应用,如归纳、演绎等,有些方法并没有明确说出这些是什么方法,但都有体现。

第七单元第一节酸及其性质中,先较详细地讲述盐酸的化学性质,后再学习稀硫酸时这样说: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与镁条、碳酸钠粉末和生锈的铁钉反应,你会观察到哪些现象?

在总结酸的通性时说:为什么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那是因为它们在溶于水时,都解离出了共同的阳离子——氢离子,正是由于氢离子的存在,导致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称作酸的通性。

在学习硫酸时,用到了类比的方法,在总结酸的通性时,应用了归纳的方法。在这样学习的基础上,我们非常容易地利用演绎的方法类推其他常见的非氧化性酸的化学性质。课本之所以进行归纳,其本意也正是想利用酸的通性来演绎出相关的内容,这在老版本中是没有的。

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新教材中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指导语,如:请你探究、试一试、阅读以下内容,并回答问题等有针对性的提示,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在版面设计上,页面上留出一定的空白供学生写要点、提问题,记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以及分析和判断的结果。

一堂好的课,不是老师教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学生有了得当的学习方法,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教起来的任务就轻松了很多,我想这就是大家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思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 毕华林,卢巍.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7

篇5:科粤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大家都来学化学

1.3

物质的变化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观察活动]

请一位同学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用装有另一种无色溶液的喷雾器向纸上喷雾,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提出问题]

1.白纸上是否已用什么化学药液写下了隐形字?

2.喷雾器里装的是什么化学药品?

3.两种化学药品接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白纸上显出字来?

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从“物质的变化”开始,学习这门有趣而又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课。

探究新知

[观察活动]变化1:火柴梗被折断

现象:火柴梗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2:水的三态变化

现象:水的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3: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

现象:石蜡形状和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4:家中窗户上的玻璃被风吹落摔碎

现象:玻璃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检查]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

[观察活动]【实验1-5】火柴梗燃烧

燃烧前:火柴梗

燃烧时:有明亮的火焰,有发光发热现象。

燃烧后:黑色物质

【实验1-6】镁条燃烧

燃烧前:镁条是银白色的固体。

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白光,并且放出热量。

燃烧后:生成的是白色的粉末状物质。

1.上述变化过程中,有的只发生物质形状或状态的变化,有的物质的形状和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物质。

2.火柴梗燃燒后生成黑色的灰燼、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后两者散发到空气中),它们是不同于火柴梗的新物质。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并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它是一种不同于镁的新物质。

3.在文字表达式中,“+”读作“和、与、跟”,“→”读作“生成”。带领学生读以上表达式。

1.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3.化学变化的表达方法——文字表达式:

镁+氧气  氧化镁

Mg

O2

MgO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5.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即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完成下表后回答:从哪些方面比较镁条燃烧前后的不同点?

颜色

形状

镁条燃烧前

银白色

固体条状

镁条燃烧后

白色

粉末状

最能说明镁条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生成白色粉末状新物质

[讲述]观察化学反应通常要注意以下三个阶段的现象:反应前的现象→反应进行时的现象→反应后的现象

都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

都有新物质生产——化学变化。

例1下列过程仅包含物理变化的是(A)

A.矿石粉碎B.钢铁生锈C.食物变质D.葡萄酿酒

解析:矿石粉碎过程中只是矿石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食物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葡萄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例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D)

A.海水晒盐B.冰川融化C.水力发电D.红磷燃烧

解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冰川融化过程中只是冰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水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红磷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五氧化二磷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例3生活中的下列做法利用了化学反应原理的是(C)

A.冰棍在大热天会融化成水

B.门锁不易打开时灌入铅笔芯粉末

C.用天然气做燃料煮饭

D.将木头加工成桌椅

解析:题中所说的“利用了化学反应原理”,也就是发生了化学反应。A项,冰棍融化是物理变化;B项,门锁中加入铅笔芯粉末就容易打开,是利用了石墨具有滑腻感的性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C项,天然气燃烧,是化学变化;D项,将木头加工成桌椅,是物理变化。

1.下列各变化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C)

2.自然界中的下列现象,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

A.冰雪融化B.钢铁生锈

C.森林起火D.食物腐败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放热

B.只有产生燃烧的化学反应才能放热

C.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D.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4.做如下家庭小实验并思考实验中物质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①取少量碱面放在玻璃杯里,倒入一些食醋,振荡观察实验现象(提示:食醋和碱面反应生成气体);②取少量白酒,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观察现象;③取火柴或小木条,点燃观察现象。

篇6:科粤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碳、氢、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与符号;

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以及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认识科学分类的的依据和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1.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的记忆与书写。

1.元素与院子的区别。

2.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了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又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那么许多的氢原子的归类,许多氧原子的归类又是什么呢?

[提问]

世界是物质的,目前人们所知道的上千万种物质是否由少数的基本物质所组成的呢?

[创设学习情景]

1.电视广告中已经熟悉的“补钙”、“补铁”、“补锌”以及“加碘”。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

3.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

4.生物赖以生存的元素

引伸出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万物无非是由碳、氢、氧、钙、铁、锌、碘等称为元素的物质组成,从而得出万物由元素组成的。

[探究活动]

1.欣赏相声《化学汉字考》;

2.以邻座的同学为一小组,从元素周期表上查找原子序数为2、3、7、8、12的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单质和化合物

[探究活动]

写出下列各种物质的元素组成:

氧气、氮气、碳、硫、铁、二氧化碳、水、五氧化二磷、氯化钾、氯酸钾。

1.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同一类的原子,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相同;不同类的原子,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

3.元素的种类(即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

1.物质类别的从属关系

[板书]

1.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第一个字母须大写,第二个字母须小写(例:C、Co、Mg等)。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如氧气、氮气、碳、硫、铁等。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水、五氧化二磷、氯化钾、氯酸钾等。

(3)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

①含氧化合物—凡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含氧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水、五氧化二磷、氯酸钾等。

②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则称为氧化物。如二氧化碳、水、五氧化二磷等。

3.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各成分都保持各自原来的化学性质,可以分离。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具有固定的化学性质和组成。

4.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

地壳主要是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的。

H具有相同的结构:核电数相等(质子数相等),均为1,氢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要质子数相同,不论中子数或电子数是否相同的微粒,都属于同一种元素。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物质的分类,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得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含氧化合物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1填写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

(1)共有

个周期,16

个族。

(2)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

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一非金属元素一稀有气体元素,从每个周期的开头到结尾出现周期性过渡。

例2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如图为海水中富含的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氯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B.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

C.钠原子的中子数为11

D.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

解析:氯元素的偏旁是“气”,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正确;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获取的信息,可知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故B正确;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获取的信息,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即核内质子数为11,而不是中子数,故C错误;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获取的信息,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故D正确。

1.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A)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核外电子数不同

D.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不同

2.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提出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雏形。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请画出16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比较容易得到(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2)表示的是铝离子。

上一篇:梦别古镇的诗歌下一篇:圆明园观后感 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