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2024-04-26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共9篇)

篇1: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四位科学家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然后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这是初、高中知识相衔接的一节课程。学生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以教材中有关“力是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在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学习上,注重知识的理解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积极性,本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组织教学。

二、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运动的起因是什么

(一)学生阅读历史的回顾并找出四位科学家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

这块内容中有些知识点学生是已知的,也有未知的,但学生都看得懂,所以就由学生来完成,同学们相互补充,教师只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现象:在平路上人推车,车才能运动,人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2.伽利略:水平面上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的作用,如果没有摩擦,水平面上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一速度运动下去。

笛卡儿: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即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二)问:以上四位科学家每一位都把人类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试分析每人推进的一步体现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贡献?

教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指明学生要探究的内容与方向,具体由学生们合作完成,教师只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a)亚里士多德的贡献:通过直觉的观察提出问题为科学家的研究确立了课题。

b)伽利略的贡献:(1)伽利略发现了不易直觉的摩擦力,改变了亚里士多德根据直接经验得出的直觉结论提出运动不需力维持;(2)思维代替直觉认识宇宙。

c)笛卡儿的贡献:(1)明确匀速直线运动;(2)指出速度改变是有原因的。

d)牛顿的贡献:(1)推广到一切物体;(2)提出静止;(3)明确力的作用。

关于谁的贡献大,学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教师也无需给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但是通过对物理学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对四位科学家贡献的探究,它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学家认识和发现物理定理、定律的基本方法。从而“以史为鉴”,培养他们以物理学家认识世界本来面目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在一定意义上,通过对规律认识的历史的还原,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这是设计此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在该块教学内容中学生未知的是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教师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具体可如下操作。

提问:伽利略用什么方法证明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呢?

演示说明:设置一个向下的斜面,再圆滑地连一个向上的斜面。然后拿一个小球放在斜面某点上,由静止运动下来,它将冲上另一斜面。

教师设疑:它能“冲”到哪里,它能回到原来高度吗?如果光滑,结果怎样?

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验发现,它升不到原来的那个水平高度,这是因为摩擦较大。若换一个摩擦较小的斜面,可以看出,它就较接近那个水平高度。若摩擦越小,就越接近。这是实验事实。科学推理:依据这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然后沿着摩擦力越来越小的发展趋势,去科学推理──假如摩擦非常非常的小、以至于没有摩擦,那小球将非常非常接近──以至于达到原来水平高度。这是一种理想的实验情景,即小球沿着光滑的斜面总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教师指出“假设”两个字用得很好,它对物理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其结论的得出符合逻辑。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倾角越小,小球为达到原来的高度所通过的路程就越长;倾角越小,通过的路程就越长。然后,我们再去科学推理,假如它最终成为水平面,那小球所通过的路程也就无限长,只能沿着水平面继续运动下去。

教师总结:“理想实验”虽然也叫实验,但它不等同于科学实验。真实的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而“理想实验”则是一种思维活动,是由人们在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并指出理想实验是以真实的科学实践为基础,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做出了更深入的抽象分析。理想实验是以正确的逻辑法则为依据的。它是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三)演示气垫导轨实验

气垫导轨实验是学生未知的实验,所以采用的方法是由师生共同操作完成,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装置的特点,由学生来推动气垫导轨上的物体,观察它的运动,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四)让学生们仔细阅读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思考定律包含的几层含义

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还应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所包含的几层意思。定律的理解是未知的,但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们相互讨论、自主探究、教师补充共同完成下面的三层含义。

1.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者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阐明了力的科学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揭示了物体普遍具有的属性──惯性。

(五)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分析惯性问题

篇2: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2.归纳整理出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3.能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解决并联电路的简单问题。课前学习

一、复习回顾

1.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有何特点?用公式写出来。2.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是

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是

阻就是那些电阻的

二、尝试学习,公式表示为,公式表示为

上比较的。

; ;

3.若一个电阻所起的作用,与,那么这个电

。二者是从

1.如何测量两个电阻并联起来的总电阻?

在右面空白处画图说明。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是

公式表示为

。,2.两个电阻R1、R2并联在电路中,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说明并联电路中,理。

课堂学习

一、探究并联电路等效电阻

1.电阻R1=

。,R2=

I1I2= =

原,这就是并联电路的,通过实验测量出电阻R1、R2并联的等效电阻R= 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结论

,公式表示为,推导公式为。

2.推论一: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R1并联起来,其等效电阻为R=。

(填“大”、推论二:几个电阻并联后的等效电阻,比并联的每个电阻的阻值

“小”),原因是电阻并联起来后,相当于。

3.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理论推导。(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特点推导)

[及时练习1]将2Ω与3Ω的两个电阻并联起来,其等效电阻为,5个10Ω的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为

,个12Ω的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为3Ω。

二、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规律

1.整理出并联电路的相关规律(公示表述)

2.解决问题。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5Ω,当开关S闭合时,I=0.6A I1=0.4A,求R2的电阻值。[及时练习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流表示数为0.3A,电阻R1=40Ω,R2=60Ω,求:干路电流I。

当堂检测

时,电(填1.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压U保持恒定,当K断开流表A1的示数

,电流表A2的示数

。“增大”、“减小”或“不变”)

2.如图所示,电阻R1的电阻为10Ω,R2为30Ω,当开关S断开时,安培示数为0.6A,则当开关S闭合时,电路中的总电阻多大?电流表的示数为多少?(用两种方法求解)

3.如图所示的电路中, R1=4Ω, 当开关断开时, 电流表的示数为1.5 A,当开关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是2.5 A, 那么电阻R2的阻值是多少?

篇3: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关键词:教科书,思想品德,修订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可见, 思想品德课对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极其重要。但是, 不容否认, 一些思想品德教科书存在落后于社会形势等弊端, 亟须修订完善。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 以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科书为例, 试就其中的不足与修订意见略陈个人管见。

一、未能更好地体现生活和新课标的要求

当前, 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是“一标多本”, 这对打破单一教科书的垄断, 更好地适应各地的教学实情来说, 无疑是有帮助的。就河北省来说, 就存在教科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但是多年来教科书版本未能及时修订、更新, 不能体现当前社会和教学的变革。

1.观点、材料滞后于时代

笔者现在教授的九年级思想品德教科书属于教科版, 2007年6月第一版, 距离今天已将近九个年头, 鲜有修订。这九年来,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变革日新月异, 新事物、新情况不断涌现、层出不穷, 这些都未能及时体现在教科书中, 观点、材料滞后比比皆是。

如, 第四课《走向小康》引述的材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 所引“全民小康”的资料来源于2003年的《南方日报》, 当时还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而实际上我们现在的目标已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五课 《财富之源》引用了2003、2004、2005年甚至更老的资料, 时效性不强。第十课《聚焦两会》引用的是2003年“两会”期间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讲话, 未能做到与时俱进。须知, 鲜明的时代性是思想品德学科的特色。这些过时的资料既不能反映当下的时政热点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业已脱离中学生日常的生活, 对一线教师的授课实在不利。教师不得不去寻找补充最新的一些资料, 来弥补教科书的缺陷, 如依法治国、崇尚宪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个全面、一带一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

2.未能更好地落实思想品德新课标的要求

现行的这本教科书依据的是思想品德旧的课程标准编制, 众所周知, 2011年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早已出版施行。而教科书未能与时俱进地根据新课标进行修订就是最大的弊端。

如新课标规定:“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府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的活动准则, 增强宪法意识。”这一规定在这本教科书, 甚至整套初中教科书里都难觅踪影, 这对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十分不利, 尤其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资料, 若没有教师的适时补充, 对学生参加考试以及今后走向社会都极其不利。

又如新课标指出:“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 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 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这样重要的规定在教科书中更是难觅踪迹, 尤其是在信息化自媒体时代, 我们急需对学生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进行引导。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各地评价教学的政策性、纲领性文件, 是各省市的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命题的重要依据, 教科书不能很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确实令人遗憾。

二、改进的对策与建议

鉴于上述弊端, 笔者认为, 当务之急就是修订这本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科书。把近年来一些党的大政方针及时予以补充, 更新有关论述, 剔除陈旧过时的材料和数据, 以便与时俱进, 增加时效性, 方便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授课。

当然, 这样做还会带来一个问题, 既然思想品德课程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 注定修订后的教科书都具有滞后性。因为教科书至少要使用一学期, 而这一学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太大了, 理论上讲, 教科书修订出版之时就是其落伍之时。这样带来的频繁修订也将不胜其烦。

笔者认为, 针对这些问题, 可以探讨这样的修订方式:对一些不太受时政影响的基础理论, 可重新修订成册成套, 确保稳定使用几年不用修订;对一些时政知识可以单独修订成册, 每学期或者每学年都有新的修订本, 这样有利于解决在独自成套的教科书中无法频繁修订的问题, 对应考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还可使学生学到最新的时政知识, 不至于让学生所学和所感知的社会生活脱节。

篇4: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关键词]教科书思想品德修订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67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可见,思想品德课对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极其重要。但是,不容否认,一些思想品德教科书存在落后于社会形势等弊端,亟须修订完善。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以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科书为例,试就其中的不足与修订意见略陈个人管见。

一、未能更好地体现生活和新课标的要求

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是“一标多本”, 这对打破单一教科书的垄断,更好地适应各地的教学实情来说,无疑是有帮助的。就河北省来说,就存在教科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但是多年来教科书版本未能及时修订、更新,不能体现当前社会和教学的变革。

1.观点、材料滞后于时代

笔者现在教授的九年级思想品德教科书属于教科版,2007年6月第一版,距离今天已将近九个年头,鲜有修订。这九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变革日新月异,新事物、新情况不断涌现、层出不穷,这些都未能及时体现在教科书中,观点、材料滞后比比皆是。

如,第四课《走向小康》引述的材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所引“全民小康”的资料来源于2003年的《南方日报》,当时还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实际上我们现在的目标已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五课《财富之源》引用了2003、2004、2005年甚至更老的资料,时效性不强。第十课《聚焦两会》引用的是2003年“两会”期间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讲话,未能做到与时俱进。须知,鲜明的时代性是思想品德学科的特色。这些过时的资料既不能反映当下的时政热点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业已脱离中学生日常的生活,对一线教师的授课实在不利。教师不得不去寻找补充最新的一些资料,来弥补教科书的缺陷,如依法治国、崇尚宪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个全面、一带一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

2. 未能更好地落实思想品德新课标的要求

现行的这本教科书依据的是思想品德旧的课程标准编制,众所周知,2011年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早已出版施行。而教科书未能与时俱进地根据新课标进行修订就是最大的弊端。

如新课标规定:“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府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的活动准则,增强宪法意识。”这一规定在这本教科书,甚至整套初中教科书里都难觅踪影,这对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十分不利,尤其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资料,若没有教师的适时补充,对学生参加考试以及今后走向社会都极其不利。

又如新课标指出:“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这样重要的规定在教科书中更是难觅踪迹,尤其是在信息化自媒体时代,我们急需对学生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进行引导。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各地评价教学的政策性、纲领性文件,是各省市的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命题的重要依据,教科书不能很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实令人遗憾。

二、改进的对策与建议

鉴于上述弊端,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就是修订这本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科书。把近年来一些党的大政方针及时予以补充,更新有关论述,剔除陈旧过时的材料和数据,以便与时俱进,增加时效性,方便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授课。

当然,这样做还会带来一个问题,既然思想品德课程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注定修订后的教科书都具有滞后性。因为教科书至少要使用一学期,而这一学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太大了,理论上讲,教科书修订出版之时就是其落伍之时。这样带来的频繁修订也将不胜其烦。

笔者认为,针对这些问题,可以探讨这样的修订方式:对一些不太受时政影响的基础理论,可重新修订成册成套,确保稳定使用几年不用修订;对一些时政知识可以单独修订成册,每学期或者每学年都有新的修订本,这样有利于解决在独自成套的教科书中无法频繁修订的问题,对应考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可使学生学到最新的时政知识,不至于让学生所学和所感知的社会生活脱节。

以上所言,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感悟和思索。我们有理由相信,克服自身弊端修订后的教科书必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

篇5: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1.理解家庭电路分布线示意图。

2.知道量电装置和配电装置中各电器的作用。3.认识现代家庭电路中的两种配电线路。

(二)教学过程

1.提问,引入新课

问:我们教室里各盏灯是怎样连接的?教师依次通断教室里各盏灯,使学生知道是并联。

问:那么我们家里的灯又是怎样连接的?家里的插座和台灯又是怎样连接的?我们家里的电路由哪些部分组成?

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家庭电路。2.进行新课(1)认识家庭电路

出示如课本图9-2-2的的示教板。让学生逐个观察每一部分,并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器材的名称。

最后提出下列问题,请同学逐一回答: 家庭电路由哪些部分组成?

学生答:(按照接线顺序)进户线、量电装置、配电装置、用电器和导线组成。

①进户线

问: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是多少?家庭电路的两根电线各叫什么? 引导学生看课本P7倒数第二段回答:家庭电路由外面的低压供电线路供电,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伏,家庭电路的两根电线,一根是中性线N(零线),另一根是相线L(火线)。中性线与大地间没有电压,相线与中性线间的电压是220V.②量电装置和配电装置

量电装置和配电装置的作用是对家庭用电进行计量、控制和保护。(2)量电装置和配电装置 每个家庭都有一只配电箱,用于控制住宅内部的供电与配电,观察图9-2-3的配电箱中的各种电器都有什么功能呢?

请同学们观察P8“量电装置和配电装置”,回答家庭配电箱中都有哪些电器?这些电器是按什么次序安装的?它们有哪些功能?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看书后回答: ①电能表

电能表接在电路的什么地方?它有什么作用?如何读数?电能表上标着一个电压值和一个电流值是什么意思?电能表允许安装的家用电器的最大功率是多少?

讨论回答完上述问题,教师出示写有例题的小黑板和学生共同分析计算。例题:某电能表上标着“220V2.5A”字样,电路中接入40W的电灯5只,70W的彩电一台,100W的电冰箱一台,500W电热器一个,这些用电器若同时使用,电能表是否能安全工作?(不能)

②电源总开关

问:电源总开关安装在哪?怎样控制整个家庭电路。学生回答:安装在电能表后,用以控制整个家庭电路。

引导学生观察P9上部分图片,请指出传统电源总开关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传统家庭电路中常用的家用闸刀开关,内部装有熔丝,以保证用电安全。

问:现代建筑中,电源总开关是什么?有什么优点?

生:现代建筑中,已用低压断路器,也称为空气开关,取代闸刀开关和熔丝。电路发生过载或短路时,低压断路器会自动切断电路;检查电路,只要排除故障就可以再合闸,不需要更换零部件。

③漏电保护器

问:家庭电路中的保护电器有哪些? 生:漏电保护器 问:作用是什么?

生:漏电保护器可以对人身触电、导线漏电、插座接错线、用电器短路等故障起保护作用。请同学们按照P9“动手做:练习使用家庭配电箱”的操作步骤,对漏电保护器进行例行试验。注意:请在家长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与帮助下操作。

(3)现代家庭电路 ①单回路配电线路

请观察课本9-2-2和9-2-12所示的家庭配电线路,判断它们是什么线路?各灯具以及插座是怎么连接的?

学生观察回答

教师介绍螺丝口灯座的接线方式,指出这样接是为了防止人身触电。请同学们按照P10“动手做:安装模拟家庭电路”的安装步骤,按图9-2-2安装模拟电路。

②多回路配电线路

师:使用多回路配电线路的原因是什么?

生:现代家庭中由于常用电器较多,负载功率较大,所以采用多回路配电线路。

师:请观察9-2-13,阅读P10最后一段,说出多回路配电线路的工作原理。生:观察后回答。3.讨论:

篇6: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第一课时

1、关于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的物体的内能为零

B、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C、一个物体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 D、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的内能大

2、把低温的工件放在热水中,工件会变热,而热水会变凉,在这个过程中()

A、工件的内能增大,热水的内能减小 B、热水的内能增大,工件的内能减小

C、工件和热水的内能都增大

D、工件和热水的内都减小

3、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0℃的冰块,内能一定为零

D、温度相同的两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4、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越多,内能减少得越多;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内能增加得越多,由此可知()

A、热量就是内能;B、温度就是内能;C、热量就是温度

D、热量是内能改变的量度

5、下列说法中的“热”字,其中是指“热量”的是()A、热膨胀B、摩擦生热C、天热极了D、熔化吸热

6、下面关于内能和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大,热量多;B、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小,热量少;

C、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温度越高,热量越多; D、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温度越高,内能越大。7.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物体温度不变,就没有吸热或放热;D、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8.我们把物体里大量分的无规则运动叫做___ ___。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__ __(填“减少”“增加”或“不变”)。

9、过程中

的多少叫做热量。物体吸收热量,内能

;放出热量,内能

,热量的单位是。

10、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 和。它们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

的,其中做功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之

间的 ;而热传递是内能的。

11.小青把驱蚊片放到电驱蚊器的发热板上,通电一段时间后,整个房间里就能闻到驱蚊片的气味,这是 现象。这种现象说明大量分子在做 运动。如果驱蚊片不加热,在房间里就很难闻到驱蚊片的气味,可见,越高,这种现象就越明显。

12、下列现象中,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_ __,其余是通过 __ _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1)冬天,人们用双手反复摩擦取暖.(2)在古代,人类钻木取火.(3)冬天,人们用嘴对着双手“呵气”取暖(4)把烧红的铁块放到冷水中,冷水变热(5)晒太阳时会感到很热(6)用锤子反复打击一块铁片,它的温度会升高(7)多次弯折一根铁丝,弯折处会发烫.第二课时

练习题

1、热值定义:

,单位:

。烟煤热值2.9╳10J/kg表示

2、关于燃料的热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燃烧情况无关; B、容易燃烧的燃料,热值一定大

7C、煤的热值大于干木柴的热值,燃烧煤放出的热量比燃烧干木柴放出的热量多

3、q木炭=3.4╳10J/kg,500g木炭完全燃烧放出多少热量?

4.酒精炉中有125 cm的酒精,求:(1)炉中酒精的质量?(2)这些酒精完全燃烧要以放出多少热量?(ρm q酒精=3.0╳10J/kg)

5、q天然气=4.5╳10J/ m,若某家庭一个月使用了20 m的天然气,这些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J?相当于完全燃烧多少千克的焦炭?(q天然气=4.5╳10J/ m

7

酒精

=0.8╳10kg/

篇7:教科版九年级政治教案

1、《未来道路我选择》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第十课的第三框题。

2、对应的课程标准:做好升学和就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3、地位和作用:《未来道路我选择》主要帮助学生解决如何选择未来的人生道路问题。这个问题既是学生在人生发展阶段上必然要经历的问题,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框的教学内容在全书思想品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即将毕业,面临新的选择,新的挑战。许多学生在升学和就业问题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问题,缺乏选择的策略和勇气,因此,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人生选择方面的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依据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知道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性,慎重地对待人生的一些重要选择,愿意为自己选择承担责任。

能力目标:具备一定的自主选择能力,能为自己作出较为明智的选择。

知识目标:明白今天的青少年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掌握科学合理的选择方法和策略。

重点:掌握科学合理的选择方法和策略,作出合理的选择。(依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得出此教学重点。)

难点:慎重地对待人生的重要选择。(由于一些学生的选择意识不强,对人生选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知识比较抽象,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活动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通过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学法:分析归纳法和自主探究法。(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一堂课的开始,我这样设计:播放诗歌朗读——《未选择的路》,学生在诗的意境中感受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性,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聆听诗歌朗诵,让学生心灵受到触动,引发思考,带着兴趣进入学习。

(二)活动探究,学习新课

生活的岔路口(12分钟)

活动一:思考“生活中的选择”

提问:①让我们以一天为例,看看普通的一天中,会遇到哪些选择?

②小时候面临过什么选择?现在又面临什么选择?

【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选择切入,引发学生对选择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选择,有些选择每天都会遇到,有些选择则会对人的一生有重要影响。

活动二:欣赏动画《道路的选择》

学生思考:动画《道路的选择》说明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动画历来深受学生喜爱,以形象具体的事例,使学生懂得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道路;明白面对生活的岔路口,要慎重选择,还要学会选择,从而进入下一环节的探究。

学会选择,学会承担(20分钟)

活动一:小江的困惑

结合教材的事例,学生小组讨论:①填志愿时,面对众多的学校,小江该选哪类学校?②面对众多的以艺术训练为主的学校,下一步小江该怎样办?

【设计意图】小江的困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探索,帮助学生在面临重大选择时,了解来自周围人的意见是什么,自己内心愿望和想法又是什么,学会处理两者之间的冲突,慎重作出选择。

活动二:参加“模拟人才招聘会”

(1)老师确定招聘人员,并发放招聘简章。

(2)指导学生填写各自的简历(包括职业目标、能力、性格及特长)

(3)每个同学均需带着简历参加招聘。

(4)学生谈自己参加招聘会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运用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活动三:采访片段(视频)

主要采访九年级学生对初中毕业后的人生道路作何选择,现在应做什么?

【设计意图】采访身边同学的片段,让学生有亲切感,以他人为榜样,给自己作出选择。

(三)课堂小结:梳理知识,深化认识。(2分钟)

(四)课堂小练(3分钟)

多媒体展示5道基础的选择题,学生抢答。

【设计意图】当堂训练,巩固知识。

(五)课后作业:如何作出人生的选择?

(六)板书设计:

未来道路我选择

一、生活的岔路口

1、生活充满选择

2、慎重选择人生道路

二、学会选择 学会承担

1、掌握科学方法和策略

2、学会承担

【设计意图】直观系统的板书,有利于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七)教学反思

篇8: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梳理

第11章是《简单机械和功》,这一章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简单机械——杠杆、滑轮;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功——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做功的效率。本章共编排了七个学生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在“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关于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杠杆要保持静止即平衡,而杠杆倾斜是因为杠杆自重的影响,为了忽略重力的影响就要使重力作用线通过支点,调节平衡螺母实质是调节重心的位置。而在实验过程中,首先要肯定这种方法的可行性,通过讨论得出此操作不方便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在实验过程中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力臂,实质是改变力臂的位置,使力臂在杠杆上,这一例同样也不方便测力臂。

“再探动滑轮”应围绕“为何探?探什么?如何探?”的思路展开。为何探——明确实验目的,用动滑轮能不能省功;探什么——测量拉力做的功与滑轮对钩码做的功并比较大小;如何探——改变物重,改变滑轮重。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出,滑轮不能省功,但是可以少做一些功,从而逐步树立学生利用机械做功总存在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思想,为机械效率的教学做了铺垫。

学生在做有关机械效率的题目时,常常分不清哪个是有用功,哪个是总功。关键在于学生对有用功的认识不足。在这里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用水桶从井中提水,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水桶里带上了一些水,在这种情况中有用功与额外功又分别是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有用功是做功的目的,加深了学生对有用功与额外功的认识。

第12章《机械能和内能》的编写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的一条是以现代交通工具——汽车为载体来引入,先后介绍了机械能、内能及其相互转化,以及燃料的热值、内燃机等知识。暗的一条线索是以能量的概念展开,让学生了解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前面学习的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这两种运动形式分别对应着机械能和内能,而且每种形式的能量并不是孤立的,是可以相互转化(如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或转移(如内能的转移)的。

在本章的探究活动中常用到“控制变量法”,如“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模拟打桩”“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等问题时都用到这种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过,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

观察单摆与滚摆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同时渗透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点。后面所例举的实例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动能与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观点来分析,并认识到能量转化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特性的实验中,对于用加热时间来控制吸收热量的多少,学生难以理解,往往会答成控制升高的温度来控制吸收的热量。虽然在信息快递中明确指出“如果加热方法相同,就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物体吸收热量相同”,但仍然比较抽象。这里不防举一个形象的例子:用相同水流大小的龙头向不同的柱形容器中放水,能不能根据水位的高低来判断容器中水量的多少呢?显然是不行的,容器的底面积不同,而相同的水流量,只要控制放水时间相同就说明容器中的水量相等。

第13章《电路初探》是探究电路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第14章是研究电路的“交通规则”——欧姆定律,第15章是探究电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关系,从现象到规律,从定性到定量,层层递进,在探究过程的体验中逐步深化学生对电的认识和理解。

在“怎样使两个小灯泡亮起来”活动中需强调不允许发生电源短路的情况,在此前提下,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放手发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要求学生把自己成功的连接方式用电路图表示出来,利用投影进行交流、分析、归纳得出基本的电路连接方式。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弹簧测力计、温度计、刻度尺的读数技能迁移到电表的读数上来。同时也要注意到它们的不同之处:中学物理实验中所用电表的准确度级别较低,不需要对电流、电压值进行估读。由于电表是双量程的,要看清电表使用的是哪两个接线柱,从而确定量程。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双量程电表,所以电流表的读数是一个难点,可以借助动画来训练读数。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教学过程应成为教师引导下学生动手、动脑的生动活泼的探究过程。本实验也是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由于学生有前一节课探究的经验,教材将整个探究过程留给学生自行完成,只提供了实验中需记录的数据表格。

篇9: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教学设计 “五千年文明”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了解博大的中华文化,懂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以及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目标:懂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华文明而感到自豪,形成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主要成就,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典型成就,如天文历法、军事、医学、文学等方面的代表著作或成果。教学的难点主要在于查找资料。教科书对这部分内容的表述比较简单,很多内容只是给了一些照片,师生需要查找资料,丰富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备课系统为师生提供了一些必要的资料,可以直接引用。

教学准备

师生都要查找有关中华文明的历史资料。可以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分专题查找资料,如文学、军事、天文历法、医学等。

教学课时 1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节 引入:1(请学生说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让学生认复习引入 哪几个,它们现在的情况如何,即哪些古识到中华文明

国延续下来了,哪些古国则不存在了。强大的生命力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呈现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 度河流域古城遗址的照片):我们都知道 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巴比 伦、古印度、古埃及、古代中国。照片上 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 址就发源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四大文明古国,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 了非凡的贡献。但是,随着世纪的更迭、时代的发展,除了中国,其他三个文明古 国已经尘飞烟灭了。而中国的文化,却还 在枝繁叶茂地发展着。

活动1(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到今天,让学生通一:中华上并且继续影响着世界,这是我们今天要过活动充分了下五千年 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从中华文解中华民族五 明发展的源头探起,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千年文明发展脉络,体会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哪个的历史以及取同学知道,中华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得的成果,懂得的,(学生自由发言)中华文明从新石器中华文明源远时代开始的,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祖流长,并对世界先。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今天,中产生了巨大的华文明是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影响 古代的农业、天文历法、数学、文学、医 学、政治等都对当时乃至今天的世界产生本活动为了重大的影响。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文本节课的拓展明成果大都被保存或继承了下来,成为中部分,可以让学华文化的精髓。生通过查找资

2(学生阅读“教学参考资料”中的料进行交流,也《中华文明回顾》,领会中华文明发展的可以让学生根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据平时的知识

3(教师:中华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积累集体简单的,这与中华文明具有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回顾我国文明特点是分不开的。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发展的历史及展,从未因时间的推移和外来的侵略而中取得的成果 断过。中华民族文化非常博大,包含着方

方面面的内容,如中医、武术、戏曲、书 法、军事等;也非常精深,变幻莫测、奥 3 妙无穷。我们今天就来简单探究中华文 明的发展历史。

4(学生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根据自己平时对 我国历史的了解,选择几个重要的历史时 期或者朝代,列举这些时期或朝代中华文 明的发展状况。学生查找资料,或根据 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简要地陈述殷周时 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时期的文化发展状 况。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 秋时期取得的科学成就,如《甘石星经》、鲁班、都江堰;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的发展,如扁鹊、《皇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的 文学成就,如《诗经》、屈原、《离骚》;等等。

也可以根据文明成果进行归纳:文学 上,《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政治上,“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

教学环可以参考“教学活动设计”中的相本活动为 节二:博大应活动开展活动。本节课教学内 精深的中华容的拓展,目的 4 文化 是引导学生进 一步了解博大 精深的中华文 明

总结 中华文明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以其独特的风 格在世界文化海洋中独领风骚。这是值得 我们自豪的。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去保护,去发扬光大。

“百年沧桑”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所遭受的侵略,以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对中华文化的破坏。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国家弱就要被欺压的道理;懂得从历史中思考未来,关注祖国的发展前途;树立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近代以来中国所遭受的世界列强的侵略,其中的重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中国战败后被迫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教 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简单了解战争的起源、战争的经过、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以及主要条约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在教科书只做了简单的介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补充更多的资料。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查找资料,阅读有关资料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难点。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尽量简短的资料,让学生简单了解事件即可。本备课系统提供了一些资料,教师可以直接引用。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以及这几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学生: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以及这几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节 图

引入:提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主要了解利用学问引入 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成果。现生已有的历 在,我们要回到近代,看看近代的中国发史知识直接 生了哪些事情。不知道同学们对1840这引入主题 6 个数字有什么印象, 2(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教学环1(教师:“1840”对于中国人来说学生了

节一:百年沧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忘记的数字,就是从解1840年及 桑 1840年开始,中国人民开始了百年梦魇般之后的百年 的生活。那么,1840年以及之后的百年中,中,中国所遭 中国的大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受的战争创 些事情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了怎样伤,特别是这 的影响,让我们翻开历史看一看。(呈现些战争给中 下面的一段文字)国和中国人

1840年,英国侵略者在其他西方资本民带来的耻 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向古老的中国发动了辱和灾难,从 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由英国强而激发学生 行向中国倾销鸦片而引起的,所以史称鸦的爱国热情 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 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让学生 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进一步了解 探索、斗争的历程。这些战争给

2(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有关中国和中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人民带来的 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请学生简述战争的灾难,以引导 经过。学生不忘国 7 3(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有关第耻,激发学生 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的爱国热情 侵华战争等的资料,了解战争的起因、主 要经过及其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影 响。(本备课系统提供了大量资料供师生 参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学生查找有关 资料,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4(在如上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分专题进行交流。可以将学生分为“第一 次鸦片战争组”“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中日甲午战争组”“八国联军侵 华战争组”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以 其他方式分组。

教学环1(教师:懂得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了解这节二:细说不世界列强侵略中国,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些条约,有助平等条约 来了无尽的灾难和耻辱。这种灾难和耻辱于学生深刻

被一一记录在各个不平等条约中。2(学了解世界列 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列举1840年强入侵给中 后的百年中,中国与外国列强所签订的各国和中国人 个不平等的条约的名称,教师把它们一一民带来的巨 写在黑板上。如果学生列举不出来,教师大灾难,有助 可以直接呈现。于学生深刻 8 3(学生分组交流各自查找到的条约体会受强权 签订的前因后果及其具体内容。在分组交凌辱的感觉,流的基础上,各小组整理有关内容,最后更有助于引 全班交流。教师把学生交流的内容列在下导学生理解 表中。弱国就要受

欺压的道理,条约签订主要条款 激发学生的名称 国家 爱国热情

4(学生谈体会,说说自己对这些条 约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环可以参考“教学活动设计”中的相从一个

节三:圆明园应内容开展教学。教学内容的深或浅,由重要侧面了 的诉说 教师根据教学时间的多与寡自行处理。解世界列强 对中华文化 的无情破坏 总结 可以采取让学生谈感想的办法进行 总结。

“百年抗争”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9 知识目标:了解历史上中华儿女为摆脱封建统治、对抗列强的欺压而进行的浴血奋战。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畏列强的个性品质;懂得通过回顾历史思考未来,关注祖国的发展前途;树立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传授历史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面对世界列强的凌辱时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懂得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动力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主要的人物、事件即可,其中的具体知识不必要掌握。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特别是查找战争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人物和事件。

学生查找林则徐、邓世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个人简介;查找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资料。

教学过程 10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节

引入:故1(教师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以故事引事引入(有关故事参见“教学参考资料”中出本节课的主 的《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讲完后题 问学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林则徐是我国人民的不

畏强暴、勇于与强权抗争的代表。今天,我们要回顾中华民族在近现代进行的 百年抗争。

教学环学生阅读师生查找到的广州三元三元里人节一:走进三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资料,交流自民抗英斗争是元里 己所了解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其他地中华民族百年

方的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故事。抗争的典型事 例。学习它,有助于学生了 解本课主旨

教学环学生阅读甲午战争及邓世昌的故 节二:甲午风事;了解甲午海战中,中国军民对敌斗

云 争的史实,从而体会中国人民在面对敌 人侵略所表现出来的慷慨、无畏的精 11 神。本备课系统提供了邓世昌的一些资 料,可以供师生参考。

教学环学生阅读资料《戊戌变法》,交流了解辛亥节三:戊戌变从中理解到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革命的历史意法的英烈 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课前阅读有关义,以及孙中

戊戌变法的小说、历史资料等,并在课山在中国革命 堂上进行交流。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读进程中的历史 资料《戊戌变法》比较详细地讲述了变贡献及局限 法的起因、经过、结局,并分析了其失 败的原因。教学环1(学生阅读辛亥革命的资料,简让学生了节四:孙中山要了解这段史实,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解孙中山和辛的功绩 读资料《辛亥革命》可供师生参考。亥革命及其历

下面的资料供参考。史意义,从而

辛亥革命作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了解到中华民 主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近代社族为实现祖国 会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的强盛而付出 重大的历史意义。的努力及其局 从政治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限性 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统治 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12 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革命运动,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促进了民族觉醒,这是更具历史价值的功绩。

从革命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首次把反帝和反封建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有力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而言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达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水平,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道路。总结 为了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总结提严,中华儿女蔑视强敌,甘赴国难,浴升,为下面的血奋战,宁死不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教学奠定基础

抗争,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也为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奠定了基础。13 “发扬民族精神”教学设计案例

本课参照“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活动七: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活动八:中华爱国魂”“活动九: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活动十: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本备课系统提供了有关的阅读资料,可供师生参考。

关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的结果,也是由中国共产党性的质和宗旨所决定的。

能力目标: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分析问题,提高科学鉴别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 爱党的情感,立志长大后投身到祖国建设事业中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一些历史事实,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过程,并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本节课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封建军阀,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西方世界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的情况下,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闯过了难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新的辉煌。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不少历史事件,如教 科书第14页的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教学时,教师要充实有关内容,使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并真正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在于让学生认识并认同教科书中主题文的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阅读教科书的内容;浏览本备课系统提供的教学参考资料;阅读“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有关内容,研究本节教学案例,确定教学思路;准备有关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的资料;查找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28年的历史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节

导入:听1(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引导学生了歌曲,谈感想 有新中国》,学生欣赏歌曲并交流 解中国共产党为

从歌曲中,你认识到了哪些问题, 中国人民的解放 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并写在事业所做出的贡 黑板上。献,让学生了解: 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中国人民最终 走出黑暗,走向 15 光明,实现了中 华民族的百年雪 耻梦想 教学环1(了解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斗让学生用已节一:回顾历争及其失败的原因。有的历史知识理史,感受中国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解中国近代仁人共产党的历已经了解了:一部中国近代史,既志士为国家的独史必然 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立与富强而进行

苦难史;也是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的探索,这些探 求救亡图存之路的历史。在这一过索失败的事实,程中,有过许多尝试。为学生理解是中 学生列举中国近现代进行的救国人民选了中国 亡图存的尝试并说明其结果。共产党奠定基础 农民不触动资产阶

战争 封建根基的级革命派领 自强运动和导的民主革 改良运动 命

2(引出主题:只有共产党才能 救中国。

教师: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 16 辛亥革命等都以失败而告终。这说 明了什么,中国人要救国图亡只能 走什么道路, 教学环1(教师: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引导学生承节二:中国共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接上节课的内产党诞生的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容,充分认识到背景 其中最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以往的各种努力

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它和斗争失败的原 们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因,从而为下面 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存内容的引出奠定 在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基础 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强调中国共

阅读资料《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产党作为工人阶 一文,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级的先锋队,在 背景,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中国革命和建设 史的必然。中的地位 3(教师:通过阅读资料,我们 可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 历史的必然。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到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28年中进行 17 的斗争。

教学环1(呈现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让学生充分节三:中国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照片,以及 PPT了解中国共产党产党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若干大事》领导的新民主主新民主主义中新中国成立以前的部分内容,让义革命的历程以革命 学生简单地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及取得的成就。

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以及取得的重PPT 中的内容比 大成就。较多且复杂,让

2(教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学生浏览一下,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了解党的革命历 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程就可以了 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

教学环1(图片展示:开国大典(毛泽让学生了解境四:中国共东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新中国成立后中产党领导的共和国成立了);邓小平1992年南国共产党领导中社会主义建巡, 邓小平南巡并发表重要讲话, 国人民建设社会设成就 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得失的标准,主义基本的历

即“三个有利于”;他认为计划多程,感受中国共 一点还是 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产党为人民服务 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的的宗旨(其中括 18 讲话 在 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弧内容由教师讲胡锦涛考察青藏铁路沿线;温家宝述)视察农村。

2(教师:新中国成立以后,中 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 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 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 移,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 面。

总结 1(教师:通过上面的探讨,我总结本节课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共产的主要内容和结党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实现富强论,强调本节课的最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的中心思想 就没有新中国。

2(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让学 生通过下面的练习巩固所学的内 容。19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不是自封 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的历 史选择。

? 农民革命不可能获得民主 革命的胜利

? 中国资产阶级担负不起领 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 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 动和改良运动不会成功 ? 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中国革 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过程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能力目标:对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失败,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走向胜利历史事实的认知教学,培养起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态度,人 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价值观。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只有让学生搞清楚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学生才能明白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应该让学生了解如下知识: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为了求得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艰辛的探索。以太平天国、义和团为代表的农民运动失败了;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的惨败表明地主阶级改革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最终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戊戌变法”仅仅持续103天就遭到失败;辛亥革命也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艰辛的探索、悲壮的抗争,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的原因是没有一个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成功缔造了新中国。近代中国百年探索的历程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如果课时紧张,可以把本节课和上一节课合并在一起上,内容可以精简。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21 节

导入:谈1(教师:我们知道太平天国运动、运用推理

话导入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最的方法提出问 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它们为什么会失题,自然引出本 败,前面,我们已经谈了一些原因,无节课的主题,同 论农民、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具有时也为学生的 阶级局限性,这使他们领导的革命或改思考提供方向 良运动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代表了最 广大的工人阶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最给出本节 终取得了革命的彻底胜利。我们要进一课的中心思想。步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成功对于本节课的 呢, 教学而言,采用

2(学生自由回答。先给结论后进

3(教师:要通过革命建立全新的行论述的方法 社会制度,就必须有全新的理论和思想是非常合适的 作支撑。以往所有的运动或革命之所以 失败,就是因为它们缺乏先进的理论和 思想。就在国人寻求出路而不能得的情 况下,“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 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 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 想,走上了社会主义的正确的道路。22 教学环1(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让学生懂节一:太平天读资料《太平天国的得与失》,从中分得太平天国运国运动的得析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动的理论是空失 2(教师把学生总结出的原因写下想的、不切实际

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农的建议修改 民阶级存在阶级局限性。太平天国虽然 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但它在当时 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太平天国运 动轰轰烈烈,但中国依然是封建社会。

教学环1(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懂得洋务节二:洋务运读资料《洋务运动》,总结洋务运动失运动失败的原动的破产 败的原因。因在于没有铲

2(教师把学生总结的内容简单地除中国封建剥 写下来: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削制度;“中体 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洋务派西用”,具有内 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在的矛盾性;缺 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乏统一坚强的 经济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相反,企图领导核心 单纯依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来实现“自 强”“求富”,即所谓的“中体西 用”——用中国的封建制度做容器去 23 盛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 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失败。教学活1(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 动三:戊戌变读资料《戊戌变法》,总结戊戌变法失

法的改良思败的原因。

想为何救不2(教师把学生总结出的内容写下 了中国 来:脱离群众没有阶级动力,依靠封建 君主制度,幻想得到某些帝国主义大国 的同情和支持。

教学环1(呈现一些反映辛亥革命的图片。通过活动节四:辛亥革2(教师讲解:辛亥革命比起前几认识“资本主命失败的原次运动来有它的进步性,但它也未能改义道路在中国因 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走不通,只有社

人民的悲惨命运。这说明资本主义道路会主义才能救 在中国走不通。中国”的道理 3(学生从下列的选题中任选一个 开展活动。

(1)学生讨论:为什么资本主义 道路在中国走不通,(2)小辩论:社会主义能救中国 还是资本主义能救中国, 教学环1(教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通过推理 24 节五:只有社不通,这是因为:一方面,帝国主义不的方法,进一步会主义能够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谋求强盛;认识“只有社救中国 另一方面,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会主义能够救

相互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中国” 路。可见,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 条件。而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列宁主 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走上由新民主 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具有 历史的必然性。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5页最后一 段文字,交流对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 义能够救中国”问题的认识。

“忧患可以兴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我党的基本路线。能力目标:认识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

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课时 1课时。25 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节

引入:读1(呈现教科书第17页《孟子》中这句名言名言引入主的名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帝国是本部分内容题 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的最好诠释,死于安乐也。”学生阅读这句话并尝试用此引入主题 进行解释。极为恰当

2(教师:这句话的原意是,一个国 家内部没有执法严明的世臣和直谏之 士,外部没有抗衡的邻国和受侵袭的忧 虑,往往会走向灭亡。由此可见,忧难 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则会导致灭亡。现在,我国与新中国成立前比,与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比,有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有了保障,正在向 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时时不能忘记的就是“忧患”两个 字。

教学环1(教师:在当前我们为什么还要树用提问的节一:忧患可立忧患意识, 方法引发学生以兴国 2(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可以采取的思考,通过 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使学生讨论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把学对树立忧患意生的看法和意见写下来。识的重要性产

3(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树立忧生深刻的认识 患意识有两个原因:其一,对于个人来 说,如果因为生活富足而变得毫无理想,让学生通整天沉浸在享乐之中,就必然会堕落;过事实了解我对于国家来讲,如果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国与发达国家则会走向灭亡。其二,我国的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的差建设才刚刚起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距,从而树立我国的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社会政治制忧患意识 度还很不完善,公民的素质还比较低。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不足,否则,必 然会落后。

4(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的主题 文字,懂得树立忧患意识的重要性。阅 读有关柏耀平的阅读资料,并交流对 “文章反映了柏耀平怎样的精神”问题 的认识。

5(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我国与世界 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或者阅读本 备课系统提供的两篇阅读资料《我国与 27 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科技差距》《我国 劳动力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 差距》。

教学环1(教师:我们前面说到“树立忧患让学生认

节二:以振兴意识”,那么,谁应该树立忧患意识,识到自己所承 中华为己任(学生回答:我们大家。)确实,我国担的建设祖国 每个中华儿女都应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的重任 任,特别是我们青少年,祖国的未来属 于你们,建设祖国未来的责任也属于你通过解释 们。青少年肩负着怎样的建设祖国的重名句,让学生 任呢, 了解一些爱国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9页的第一志士的胸怀,段正文,把其中反映先人忧国忧民、自激发学生为国 觉承担建设祖国重任的名句找出来。家民族的兴旺 3(教师解释名句。其具体解释见本而担当重任的 教学案例后的附文。热情 4(学生就名言名句谈读后感,说说 这些先辈高尚的思想境界。5(学生查找资料,寻找“以天下为 己任”的历史人物或有关的故事,也可 以查找当代的人物或者自己身边的普通 人及其故事。28 人物 事迹

6(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9页左后一

段主题文字,说说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

教学环结合教科书第19页的“活动”,让 节三:谱写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谱写自己的“毕业

己的毕业歌 歌”

总结 学生齐读教科书第20页的主题文 字,作为本节课的结束。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开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主题班会或演讲会。

“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政府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初步了解我国政府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了解“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概念。能力目标: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29 懂得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第四课是本单元“财富论坛”的引子,相对于其他课来说,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本课的两个框题可以合并在一节课上。“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两个框题相比较,第二框题“解读小康”是重点。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小康的实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中的地位、“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准备

教师:从本备课系统中查找有关的资料;有条件的教师可以自行制作课件。阅读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及本教学设计。有条件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对教学设计作适当的修改。

学生查找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照片或其他文字资料;思考并写出自己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看法,以及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节

引入:看1(呈现一组反映我国人民衣食住初步感受图片,感受小行等方面变化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近年来我国发康生活 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的变化,体会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我国经济建设 家庭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以及家人的感取得的成就 受。

1(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我们现在初步感受 的生活水平,这个词就是“小康”。那小康生活,了解 么,什么是“小康”,我们来感受一下人民对小康生 人们对小康生活的描述。活的期盼 2.教师呈现一组老百姓对小康生 活的描述,学生了解老百姓眼中的小康 生活。

(1)我家盖了三间瓦房,买了拖

教学环拉机,我过的就是小康生活,不愁吃穿 节一:感受小嘛~

康(2)我家买了一百多平米的新房,买了小轿车,我家算是小康了。(3)我妈妈爸爸都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属于中等偏上,我妈妈说我家的生 活就算是小康生活了。3.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反映小康生 活的资料,或者自己家庭生活的状况,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小康生活。为了让学 生从多角度感受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 31 成就,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 个小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如(衣食住 行)查找并展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成 就。

1(呈现本备课系统提供的多媒体让学生进

资源《我眼中的小康》,让学生了解一一步理解和感 些人对小康社会的看法,引发学生的讨受小康社会。引 论。导学生通过交

教学环2(学生交流各自对小康社会的看流更加深入地节二:我眼中法。可以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人们的了解小康社会的小康 精神面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的美好,为后面

行思考。的教学活动做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意见和看铺垫 法,总结出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的内 容。

1(教师: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小让学生从 康”一词,懂得了小康生活是一种衣食理论上了解

教学环无忧、内心感到满足的生活状况。“小“小康”一词节三:解读小康”是否就是指“靓起来的服的含义以及我康 饰”“精起来的饮食”“大起来的住国提出建设小

房”“鼓起来的钱袋子”等等这些物康社会的时代 质生活,“小康”一词是怎么来的,背景;了解建设 32 “小康”到底指什么,只有了解了这小康社会与提些内容,我们才能够全面地把握我们现高我国人民物在的状况,懂得我国经济建设的意义,质与文化生活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的密切关系;了

2(呈现对“小康”概念的各种表解我国政府是述,如“小康”一词的来源、包含的意如何促进生产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含义等。学生讨发展、实施强国论其意义,畅谈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富民政策的 美好。本备课系统提供的资料《小康词让学生懂典》可以供师生参考。得:改革开放

3(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 页的第一20多年来,我篇阅读资料,回答如下问题。国的经济建设

?“小康”一词源自哪里, 取得了重大突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概破,总体实现了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小康。但是,我什么, 国现代达到的

4(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 页的第二小康还是低水篇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平的、不全面

?最早提出“小康”设想的会议的、发展很不平是()。等的小康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 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 33 四大

?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六大 ?从()年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A(1979 B(2000 C(2003 D(2008 5.呈现教科书第27页中的第一篇阅读资料,让学生通过分析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小康生活的状况:到2000年,我国国家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6.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7页最后一段阅读资料,了解我国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了解

“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之间的 关系。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第28 页的阅读资料了解“全面小康”或更 高层次的小康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本备 课系统提供的资料《小康词典》进一步 了解全面小康。

总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我国建设总结升华 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了解了我国经 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目标,以及实现目 标要经历的基本过程。现在,我们懂得 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改善人民生 活和实现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懂得了 建设国家、改善人民生活是一项艰巨的 任务,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可以请学生发表意见,说说学习了 本节课后的感想。

“财富基于勤劳”“财富来自智慧与开拓”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财富的源泉,懂得创造财富需要艰苦的劳动,需 要智慧,需要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了解创造财富中的智慧和开拓精 神指的是什么。

能力目标:学习综合、归纳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 35 和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于思考,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克服懒惰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在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在于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动脑筋、想办法的意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有关劳动致富、智慧致富的案例、名言;制作有关课件。学生:查找有关劳动致富、智慧致富的案例和名言。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节 教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引起学生

我们了解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目标,的兴趣与关注 引入:财

了解了小康社会的美好,懂得了财 富的来源 富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创 造财富呢, 教学环1(教师:现在社会上,现代本活动作节一:认识财社会最热的话题就是赚钱、发财。为本课内容的

富之源 今天开始,我们就是要了解如何才引子,让学生能赚到钱。首先要请同学们说说,初步认识哪些你们知道哪些赚钱的方法,怎样要素可以创造才能赚到钱, 财富,影响财

(学生自由发言)富创造的主要

赚钱确实是一门学问,有人好因素有哪些 像很容易就赚到钱,有人则也很难 赚到钱。这里有一些说法,我们看引导学生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认识财富的源

2(呈现各种关于财富源泉的泉,懂得在现说法,让学生思考并说明理由。如代社会,各种下面的说法。创造财富的要

(1)劳动创造财富。素。同时为后

(2)知识是创造财富的源泉。面 “让财富的

(3)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源泉充分涌是第一生产力。动”主题的学(4)科学管理是创造财富的生做铺垫 源泉。(5)诚实的人格是创造财富 的源泉。

(6)思想是创造财富的源泉。(7)合作是创造财富的源泉。37 3(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并说 明理由。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 己的思想,深入了解创造财富的源 泉,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即 每个组选择本组认为能够创造财 富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组内成员 分工查找有关资料,充分论证这一 要素在创造财富中所起的作用。可 以采取比赛的方式,看看哪个组的 论述最为有力。

1.教师:虽然人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

多种途径获取财富,但是劳动是财认识辛勤的劳 富生成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劳动是创造财富

动,科学就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是创教学环如果没有劳动,科学的管理便无用造财富的最根节二:劳动是武之地;如果没有劳动,资金不会本的源泉 创造财富的自行下蛋„„总而言之,劳动是获 源泉 得财富的前提。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9页的

寓言故事,讨论其中所说的“财让学生认 宝”指的是什么。可以设计这样的识到劳动才是 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体会劳最重要的“财 38 动的价值:富裕的农民为什么不把宝”,劳动比一生积攒下来的财富留给儿子,却任何现成的财要引导儿子学会劳动, 宝都要宝贵

3.教师:中华民族在古代就 以勤劳而著称。今天世界各地的华 人也都因为具有勤劳的优秀品质 而成为当地较为富有的人。4.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0页的 阅读资料,感受中国人民艰苦创业 的历史。

5.教师:但是,随着时代的 发展,随着人们得到财富的途径的 扩大,有人忘记了劳动的作用,甚 至鄙视劳动。是否真的勤劳过时 了,劳动无用呢, 6.可以按照“教学活动设 计”中的设计组织辩论,让学生通 过辩论深刻认识劳动的意义。1.呈现教科书第31页的两篇懂得智慧 教学环

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在创造财富中 节三:财富来

交流:这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靠什的作用,引导 自智慧

么创造了财富,他们获得财富的学会发挥聪明 39 过程说明了什么, 才智为社会创

2.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点出造财富,造福 活动的主题:确实,对于创造财富于人民 而言,智慧同样意义重大。在现代 社会,智慧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要创造更多的财富,光有勤劳还不 够,还需要有创造财富的智慧。1.呈现教科书第32页的关于懂得创造 温州人创业的阅读资料,让学生阅财富既需要勤 读并讨论:温州人在世界上产生重劳,更需要开 大影响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拓进取的精神

2.教师:可以看出,温州人 教学环既勤劳,又具有开拓精神。他们不学习戴尔节四:财富来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打拼天下,敢于抓住机自开拓进取在全世界找到立足之地。可见,在遇、敢于创新的精神 当今社会,要想成就事业、获得财的精神

富,必须具有这种敢想敢干、不断 进取的精神。

3.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2页的 有关戴尔的资料,了解戴尔获得成 功的原因。

总结和看来,要获取财富首先得劳 40 开拓 动,同时还要有智慧,要有开拓创 新的精神。

“科技创造财富”“开拓创造财富的源泉”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中的重要作用,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了解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和途径。能力目标:学习通过案例探求规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科学的态度、培育热爱科学的情感,懂得科学技术创造财富的道理,培育崇尚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节 1(教师写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直截了当

产力”,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了地提出问题,让 引入:从

解:这句话是由谁提出来的,是在怎样学生关注科学名言中获得 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你如何理解这句技术对创造财启发 话, 富的重大意义 2(学生自由交流。

教学环1(教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科让学生首 41 节一:科学创学技术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就像先从理论上认

造财富 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识科学技术作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在 庆祝中国共为第一生产力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创造社会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富中的重要作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事实用 证明,哪个国家的科学技术领先,哪个 国家就具有先进的生产力;谁掌握了先 进的科学技术,谁就获得了先进的生产 力,就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2.教师呈现教科书第33页的第一 篇阅读材料,学生阅读资料,了解文登 市是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文登市的创造财富的,进而感受科学技术在推动事例充分说明生产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理解“科了科学技术在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财富中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道理。巨大作用

3.呈现更多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 发展、创造财富的事例。例如: 中国“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用“三 系配套”法实现水稻杂交~大大提高了 中国水稻的产量~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

出了巨大贡献。有人说:“袁隆平养活 了一亿中国人。” 袁隆平发

美国研究并开发了因特网~尽管最明杂交水稻和 初的研究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是它网络的研发等 很快就超越了军事范围。如今~因特网是科学技术促 成为使用最便捷、最广泛的信息网~“上进生产力发展、网”已经成为许多人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创造社会财富 手段。的典型事例。学

4.教师: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传统工生能从中理解 农业的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要科学技术对创 利用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工农业的现代造财富的巨大 化进程。作用

5(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4页的阅读 资料,理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改造我 国传统农业中的重要作用,领会科学技 术是如何提高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 的。

1(教师:通过前面几节课,我们通过回顾教学环 了解了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我们简单所学的知识,让 节二:开拓创

回顾一下,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有哪学生完整了解 造财富的源 些, 社会财富的创 泉。

2(学生自由发言。造源泉,为本部 43 3(教师:劳动可以创造财富,科分内容的学习学技术可以创造财富,智慧与开拓精神奠定基础 也是创造财富的源泉。除了上述以外,资本、管理等要素也是可以创造社会财在学生讨富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源泉论的基础上讲充分地涌流, 解知识,有助于

4.学生讨论如下问题:怎样才能放学生思考,深刻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理解所举的知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识内容 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学生自由发言或通过活动者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

5.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理解“以公有归纳:为了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制为主体,多种充分涌流,第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经济制所有制经济共度;第二是要形成相应的分配制度和政同发展的基本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经济体经济制度”和制改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以按劳分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主体,多种分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配方式并存的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确

6(学生举例说明“以公有制为主立的重要意义 体,多种经济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

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能够 调动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的活力。7.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6页的阅读

资料后通过讨论,进一步体会“让各种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的意义。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总结并进到:财富的源泉有劳动、智慧、开拓进一步理解本单取的精神、科学技术等等,要使财富的元的基本内容 源泉充分地涌流,就要完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社会的发展、财富的创造,需要付出努力,需要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勤

总结 奋能够创造社会财富,并且是创造一切社会财富的条件;我们还懂得了科学技术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我们还懂得了,创造社会财富还需要开拓进取的精神。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学习了以上内容的感想和收获。“合法致富,依法纳税”主题教学案例 4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财富中的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是财富中的“法”,什么是财富中的“义”;懂得依法纳税的意义。

能力目标:学习分析归纳的方法;学习搜集资料、利用资料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制意识,尊重法制和制度的态度学会用法律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用法律约束自己的经济行为,形成法律至上的价值取向。支持我国的税收制度,形成纳税光荣的价值取向和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国家税收的作用在教科书中表述得不够完整。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国家税收的作用。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节 教师:致富是每个人的愿望。我们用事例引 来看看这些人一致富原则。出话题简单明 引入 了,学生很容易 进入主题的学习46 1.呈现一组经济违法案例,如本本活动要备课系统提供的《揭开经济违法黑幕》。引导学生了解

2.学生结合上述案例,并根据自依法致富的好己所了解的一些案件分析经济违法的处,认识法律在恶果。可以分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经济生活中的

3.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7页的主题重要意义,培养文字,同时结合社会实际阐述其中的道学生的法制意理。识,引导学生成

4.呈现下面一些说法,让学生辨为未来法制社别正误,并说明原因。会的自觉维护

教学环

?谁守法谁吃亏。者 节一:依法致

?只要是不造成人命案,小的违法 富的意义

行为无关紧要。通过案例,?守法难以致富,要发财就得敢冒让学生认识到险。经济违法实际 ?现在是社会转型期,有很多空子上危害的是我可钻,有本事的人要乘机大捞一把。们大家的利益。

遵纪守法实际 获得利益的首 先是我们自己。引导学生对违 法乱纪行为产 47 生深恶痛绝的 情感

1(呈现“义”字,让学生自由联通过本活

想词语或故事。下面的名言可供参考。动引导学生认 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名言的理解以及自识“义”的重 己的感想。要性,懂得见利 思义,摒弃见利名言 出处 忘义的不道德君子喻于孔子《论 的思想 义,小人喻于语?里仁》 利。教学环

不义而富孔子《论 节二:理解

且贵,于我如浮语?述而》 经济活动中 云。的“义” 君子义以孔子《论 为上。语?阳货第十七》 见得思义。孔子《论 语?季氏》

生,亦我所《孟子?告 欲也。义,亦我子上》 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 48 取义者也。

先义而后《荀子?荣利者荣,先利而辱》 后义者辱。

2(教师:“义”是非常重要的。正像教科书所阐述的,在我们所讲的“法”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含义即是“义”。今天的法制社会,不是不要“义”,相反,更加强调“义”。“义”与“法”同源共生。“义”即是我们心中的法。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法对于人的约束是外在的,而义对于人的约束则是内在的,这样的约束是最有效的。

3(学生讨论:结合具体的事例,说说经济生活中的“义”与“不义”。也可以参照“教学活动设计”,呈现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讨论在这些情境下如何做到“见利思义”。

(1)小王是某医院的医生。有个药品推销员找上门来,要求与小王合作。只要小王在平时开处方时尽量多开某公司生产的药品,就可以每年拿到两 49 万元的佣金。

(2)老张是某市食品卫生监督局 的局长。一天,本市一个比较大的食品 厂的厂长找到老张,要出50万元买一 个“质量免检”的牌子。(3)山西某私人煤矿为了节约成 本,没有按照规定设置必要的井下安全 设施,致使因瓦斯爆炸而死伤上百名工 人。煤矿老板为逃脱罪责并逃避赔偿,买通地方官员,将此事瞒了下来。1.教师(呈现税务人员进行税收,懂得纳税 纳税人纳税等的照片):依法纳税是当的意义以及公 今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中华人民民依法纳税的

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中华人义务 教学环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节三:做积极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9页有关税进一步了纳税的好公收概念的主题文字,掌握税收的定义。解纳税的意义,民 这段文字中的“国家的职能”词,学生激发学生维护

可能不易理解。教师要适当的解释。(国国家利益的热 家的职能主要有三项:对外保护国民的情,培养学生纳 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的秩序;促进人民税的意识 的道德、知识与物质幸福的发展)同时 50 要对“强制的”“无偿的”加以解释,通过进一以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税收的特点和必步认识税收的要性。作用,让学生体

3.教师:我们懂得了国家税收的会到:税收“取特点,现在,我们还要了解国家税收的之于民,用之于用途。也就是说,国家为什么要收税,民” 国家的税收用来干什么,同学们首先

根据你们自己的了解,说说国家税收有 什么用途。

4.学生自由发言,讨论税收的作 用,教师进行总结。(参考本备课系统“多媒体资 源”中的《税收的作用》)5.学生谈阅读 《税收的作用》后 的感想:国家为什么重视税收,对偷税 漏税行为的惩罚力度为什么那么大等 等。可以“如果没有税收,国家将会如 何”为题,开展讨论。

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强调税收偷税漏税的现象。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的重要性,培养

总结

后,我们要维护国家税收制度,支持国学生的纳税意家税收政策,在日常生活中监督偷税漏识

税行为,将来做个依法纳税的好公民。

“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勤俭节约,文明消费”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财富中的德”的含义,知道什么是财富中的“德”;了解我国的富民政策,以及国家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

能力目标:学习分析归纳的方法;学习搜集资料、利用资料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富而思源的意识,懂得节约。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勤俭节约的意义,即勤俭节约“是治国安邦之道”“是现代企业家取得成就的法宝”“是人的美德”。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富而思源”“勤俭节约”意识,懂得“富而思源”“勤俭节约”的意义。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节 1(设计情境:假如你有了100引出问题 引入:游万,你做的第一件事情会是什么, 戏引入 2(学生自由发言,或在小组内 交流后再全班交流。教师把学生的想 52 法记录下来。

1(教师:看来,我们每个人的教师用这

想法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富裕以后想样的话引导学 好好地享受一下;有的人想干一番大生认识本课的 事业;有的人则想帮助那些还生活在主题和论点,既 贫困中的人们,等等。这些愿望和想不会产生说教 法无可厚非。但是,不同的想法,境的嫌疑,又能起 界是不一样的,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到教育学生的 的。作用,让学生认

2(教师:改革开放后,我们实识到不同的选

教学环行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择所产生的不 节一:富而思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同结果和效果 源 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富民政策,很多引入我们 人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是也有不少党的富民政策,人还生活在贫困之中。富裕起来的人让学生认识到 理应帮助后来者共同走向富裕。这是富而思源不是 我们党的富民政策赋予他们的历史可做可不做的 责任,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传统赋予他事情,而是富裕 们的责任。事实上,现在已经有许多起来的人们必 富裕起来的人在履行着自己的这一须承担的历史 责任。责任

3(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0页的两 53 个阅读资料,感受富而思源的实践。4(学生讨论富而思源、先富带 后富将产生什么结果。5(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1页的主 题文字,讨论其中的含义,特别要注 意体会“当个人占有的资源远远大 于社会平均占有量的时候,个人的社 会责任就相应增强”。在交流中,可 以结合本页的阅读资料,进一步理解 这句话的含义。

1(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个体直接点出会,社会上有些富裕起来的人,富了问题,让学生认以后,不知道该怎样花钱,做出了令识到浪费行为人不屑的行为,人们把这些人称为的可耻,培养学“暴发户”。生反对浪费的

教学环

2(呈现一些人铺张浪费的案例,情感 节二:勤俭节

让学生阅读这些案例并讨论这些做 约,文明消费

法的错误之处。“教学活动设计”中强调浪费提供了一些案例。的可耻 3(教师:不少人“露富”的动 机是获得他人的尊敬,殊不知,这种进一步从行为恰恰让人看不起。理性的角度认

4(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3页的第识勤俭节约对一段主题文字,从中找出阐述自己节国家、企业、个约重要性的名句,并发表自己的看人的重要意义。法。“教学设计”中已经列出所有的这一段也是本名句,可供师生参考。节课的唯一的

5(学生阅读第43页的主题文字,知识点,可以让归纳勤俭节约的重要意义:勤俭节约学生巩固要求是“是治国安邦之道”“是现代企掌握的知识 业家取得成就的法宝”“是人的美

德”,同时结合自己的知识,谈谈自 己的感想。6(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4页最后 一段阅读资料,针对文中提到的我们 目前存在比较严重的浪费现象进行 讨论,说说这种现象存在的根源以及 解决问题的办法。

7(学生以“良田万顷,日食三 餐;广厦千间,夜眠八尺” 为主题 开展讨论,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4页最后一总结全课

总结 段主题文字,作为本节课后半段教学教学内容,激励的总结。也可以请学生朗读与勤俭节学生发扬勤俭

约有关的美文,作为本节课的总结。节约的优良传 统,做一个懂得 珍惜的好少年

“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弱势群体”的概念;了解我国弱势群体的主要类型及其生存状况。

能力目标: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学习观察研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敏感性,让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培育关心他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和生存的状况。本课的教学内容的学生而言并不难理解,但要想使教学获得良好效果,教师必须查找大量的资料,让学生从多方面和多角度了解体会我国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查找资料应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弱势群体学生既认识自己的处境,又能够树立信心,以坚定的意志克服困难。

教学课时

1课时。如果课时有限,可以与下一课合并用一个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节 56 1(播放一组反映弱势群体生活状引出“弱 况的照片(如本备课系统提供的照片势群体”的概 《弱势群体》),让学生说说照片中的念,并让学生初 人们的生活状况,并说说自己的周围是步了解弱势群 否也有这样的人群。体的生活状况 2(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人确实 引入:看

处在困境之中,他们最需要他人的尊重 看他们

与帮助。其实,他们一直受到党和政府 的关注和关心,是全国人民想方设法帮 助的对象,国际上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 “弱势群体”,可见弱势群体的存在是 一个世界性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 他们的情况。

1(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6页关于弱了解弱势

势群体的定义,归纳交流概念中所强调群体的概念,知 的弱势群体的三个特征。道社会对弱势教学环2(了解其他学者对弱势群体的理群体非常关注节一:什么是解。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资料和关心 弱势群体 《什么是弱势群体》,了解其他学者对

弱势群体的认识。

3(学生交流课前查找到的有关

“弱势群体”的资料,谈谈对弱势群体 57 的看法。

1(继续观看本备课系统提供的照进一步了

片《弱势群体》,了解我国弱势群体的解我国的弱势 主体、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学生群体及其生活 根据备课系统提供的照片,及其说明文处境,培养学生 字,依次说出我国弱势群体的类型及其的同情心和社 形成的原因。会责任感

教学环教科书第46—48页分别阐述了弱

节二:我国弱势群体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这是本活 势群体的类动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应掌握。本备 型 课系统提供了相关的 PPT,可供教师参 考。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下册 哦,让我永远忏悔的狗 2教案 沪教版下一篇:最悲伤的一件事9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