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初探

2024-05-22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初探(精选6篇)

篇1: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初探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初探

成都市新都区香城中学数学组

前言: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标志着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这就向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提出了较大挑战。本文浅谈了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初步探索,希望能抛砖引玉。

首先我个人认为要更好的调整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方法,必先了解其基本理念,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高中数学的基础性

在新课标的课程框架中,所设5个模块的必修内容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所应具备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选修系列1和选修系列2又是选修系列课程中的基础内容。必修内容包括了原高中数学中的集合,初等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立体几何初步,解析几何初步。选修系列1和选修系列2的共同内容有: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统计,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从以上所列出的高中数学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不难看出新课标仍然十分重视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二)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 “高中数学课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并在选修系列3和系列4中开设了《数学史选讲》,《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风险与决策》等专题。使学生在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能够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来龙与去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原动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在数学美的熏陶下,不断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在数学家的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的鼓舞下,正确规划自己成才的蓝图,不断完善自身的全面素质。在对我国古代数学史的学习中,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和他们对数学发展立下的不朽的功绩,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的激情,以及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豪情。

(三)多样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高中数学新课标,不但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构建了共同的基础---必修的5个模块的数学基础知识,还提供了多层次多种类的课程内容安排,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空间: 如果一个学生对文史类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他就可以在保证必修课程的内容学习的前提下,选修系列3中的“数学史选讲”专题,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探索,以丰富自己的史学知识。如果一个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又有进一步提高的要求,他就可以在选修系列3和选修系列4中,选择他有兴趣的专题去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他的数学素养,为大学的学习打下更加坚实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如果一个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准备报考大学,他就可以在高中阶段只学完必修课程的基础内容。对于那些确有数学天赋的学生,选择的种类就更多了:偏爱计算机的学生,可以选修“信息安全与密码”专题;想当老板或想将来从事金融行业的学生,可以选修“风险与决策”专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修课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与调整,这对学生依自身的具体情况,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的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四)为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构建了平台。

高中数学新课标规定:高中数学课程必须把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思想,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到必修选修的各个模块和选修的各个专题中去,并且在高中阶段至少安排一次较为完整的数学探究课和一次数学建模活动。这样的教学内容决定了传统的只由教师单纯讲授的教学方法不再适用,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采取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交流的新教学方法。像这样新课标增加了不少新内容,这就给任教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知识更新的要求。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的进修和自我素质的完善就显得更加必要。这里所指的专业进修,不仅包括高中数学课程新增内容的学习,还包括心理学,数学教育学和教育哲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的相关知识。

综上可看出《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在课堂教学中,要抛弃教师一统天下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就要求我们尽快地适应新旧课程过渡,由传统型教师向新型教师转换。我们应充分考虑数学学科特点,以及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就此我们可以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作如下试探。

一、新课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式

虽然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索,但这绝不意味着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一般来说,高中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绝不是能在短短之几十分钟内就得到解决,而且就是要探索也要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高中学生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知识与方法,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应该承认,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对学生掌握知识基础不失为一种效率较高的方式,但是,它不能和“填鸭式”教学简单地划上等号。讲授式教学也有其优越性,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关于讲授教学法研究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强烈探究意识。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适宜学生探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去探究;开展一些课外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历程,体会到发现乐趣与学习魅力,发展他们创新意识;有些时候,教师适时地对某个数学问题或知识点作拓展。甚至是一句话,也能激发学生探究之欲望。

二、新课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数学强调数学化、数学情境,作为教师要有一堆数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之经验。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一堂生动活泼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之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殿堂,展开思维翅膀,开启智慧大门。

2、准确定位新增加内容

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对于这些新增内容,肯定普遍感到难教。一方面,这些新增内容不像老教材内容那样轻车熟道,另一方面,对新增内容标准把握不透。新增内容是课程改革亮点,它具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生活,所以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标准进行教学。达到对新增内容渗透适度,从老向新过渡转化自然。例如,对导数内容,不应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几个求导公式,进行简单求导训练,而应首先通过实际背景和具体应用实例了解,通过研究增长率、膨胀率、效率、密度、速度、加速度、电流强度、切线斜率等反映导数应用的实例引入导数概念,引导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过程,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通过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会导数思想及其内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导数背景和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变化率都可以用导数来描述,要避免过量形式化的过程练习.又如,欧拉公式内容,应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欧拉公式的过程以及对欧拉公式证明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关注学生对拓扑变换的映象和直 观理解.例如,把拓扑变换理解为橡皮变换,不要引导学生追求拓扑变换形式化定义应注重对拓扑思想方法介绍。

3、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

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到实际生活。新课程中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 “生活化”,使数学学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现实,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同时,新课程中更强调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广泛地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处处留意数学,时时用数学”的意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发展学生应用意识。通过丰富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应用价值.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如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上)“反函数”这一节内容时,学生思维往往容易出现“混乱”,搞不清为什么有的函数有反函数,有的没有反函数。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知道映射是函数,反函数作为一种函数,也必须符合函数之定义,从而推导出在定义域和值域间只有一一映射的函数才有反函数。于是在习题 2.4 中求 y= x2(x≤0)反函数时能否把条件 x ≤0 去掉,结论当然是不能,如果去掉,则给一个 y 值时,就不是一个 x 值与其对应,不是一一映射,就没有反函数。上课提问时,应要求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条理性和完整性。我们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漏洞所在,不严密的回答可能会造成哪些不同结果。又如有学生在回答“三垂线定理”时说:“一条直线如果和平面的一条斜线在平面内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就存在问题。因为他没有说这条直线是否在射影所在的那个平面α内,若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这个结论就是错误的。正确的应是“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之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见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下]。…….通过以上这些训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会使学生慢慢地达到理解深刻和思维缜密。对于学生上黑板做的练习题,要及时地评讲,指出其基本知识以及思想方法上的欠缺,这不但对做题者,而且对全班同学都是一次提高。

4、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并指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不应该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还应当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因为每册书都设立了研究性学习材料,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多样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应重视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我觉得只利用好这儿个研究性学习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应从教材的例习题和平时的练习题中,合理选材、组材,编制研究性学习素材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能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发现、探索、提炼、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品质。例:设A,B是一个圆的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CD是与AB垂直的弦,求直线AC与DB交点的轨迹方程。这个习题是以AB为x轴,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出圆的方程,建系设点后,分别求出AC、DB直线方程,然后解方程组得二直线交点坐标、再消去所设未知参数,得轨迹方程。从这个习题的特征出发,对其作适当引申、推广、探索、创新,寻求一般规律。对这个习题作如上变换、创新研究,让学生在复习圆锥曲线时找到求交轨一类问题的一般模型,以及求解中的方法、规律。通过上述类似研究题目的训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只有培养这种创新数学思维,才能保证学生具有分析问题、顺利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理念,与时俱进,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我们之教育目标,将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去,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会继承,更能发展、创新。

总之,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是一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我们一起积极地参与,更需要我们不盲目迷信任何一种固定教学模式,大胆改革与创新,灵活多变地交叉使用不同手段带给学生最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带给我们自己驰骋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部分网络评议

篇2: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初探

摘 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职业光荣而神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学带来一缕曙光。如何才能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提高英语课堂效率,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拦路虎”,作者结合自己多年高中英语教学经验和对新课程的认识,对新课程背景下创新高效课堂的看法做了一些总结。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角色,积极扮演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使学生在听、读、写几个方面充分提高。

关键词: 新课改 兴趣 创新 高中英语教学

新课改要求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把课堂舞台交给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新的英语课程改革更强调从学生学习实际、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探究、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使英语学习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过程,也是提高交际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传统高中英语教学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完成高考任务为主,回顾过去英语教学,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迫于升学压力,我们把大量精力和时间放在单词识记和阅读写作等技能训练上,忽视英语“说”的技能,忽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新课改理念和高考双重的要求下,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探究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重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如何高效地进行英语课堂教学

1.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课堂。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改变课堂教学的全局性、根本性,彻底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信息,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全面更新。把英语课堂变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欢乐园,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贪婪地吸吮知识的乳汁。老师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高对知识的吸收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如何学”。“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效用无穷”。英语教学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究、如何合作,而且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精选、综合和分析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使他们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过程中积极思维的能力。

2.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战场。在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学习完全脱离实际现实的生活场景,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使英语课堂枯燥乏味,上课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严重打击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指导下,老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生活,进行教学活动创新设计,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学习。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为英语教学带来一缕曙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创造数字化学习环境,创设主动的学习情境,建立情境――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并充分利用媒体图、文、声、形并茂的优势,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并且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耳目一新,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并开拓学习新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力。将单调的英语学习转化为更直观和有趣的形式在课堂展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英语语言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

3.运用新型的教学手法。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老师要采用小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探究学习法等新型教学手段,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根据学生学习和个人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制定不同教学目标和策略,最终实现每个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课堂上,教师要环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关注每一位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如果经常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关心和尊重,便会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使英语课堂生机勃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英语的动机,从而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在平时备课和课堂教学用语上,要避免使用一些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和打击学生自信心的话语,而多使用像“Excellent!”(好极了!)“Very good!”(很好!)“Good”(好)、“It doesn’t matter,just try it again”(没关系,再来试一下)等这类鼓励性话语,让所有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以赤诚的爱心面对所有孩子;以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善良的心关心每一位学生;以赏识之心鼓励每一位孩子;以智慧的头脑引领每位学生,以健康的心理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篇3:新课改下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一、语文创新教学的原则

1.激发创造兴趣, 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 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 即没有求知欲, 就没有学校。因此, 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 提问设疑, 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 活跃思维, 使之振奋起来, 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另外, 在上课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发表见解, 多显示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过程的展示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 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运用求异法, 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指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 不满足于已知的结论, 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 运用求异法, 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 教学不应过多求同, 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 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 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感受体味,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 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 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各抒己见,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的思维。

3.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教学

语文活动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 与学科相辅相成。因此, 为了给学生发展个性和培养特长提供条件,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语文活动课教学, 把它作为激发兴趣、实现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鉴于以上几点, 我认为探究性学习非常适用于创新教育的需要。

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做法是师生互动, 以教材为主, 向未知领域迈进。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 共同研究教材。探究性学习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多搜集材料, 夯实基础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 往往会因为知识面较窄而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因此, 我们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需要而向他们提出搜集关于文学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基本要求。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乐趣, 又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 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

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 对一篇文章, 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 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一种教学设计, 牵着学生的思维走, 那么就会严重阻碍学生思维, 并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因此, 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倡导学生独特体验, 甚至包容他们的种种失误。另外,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上课时, 还要留有质疑问难的时间。这样不但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入教室, 而且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并积极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3.课后以作文为依托, 以便形成探索性学习的结果

初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果, 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 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 而在于探索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 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 而这也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在作文的写作中, 我还要求学生做到行文规范、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 培养研究的能力。在尝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还要切实贯彻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鼓励质疑, 激活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能激活思维, 通过探究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 从而去发现问题拓展知识层面和想象的空间。科学的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 从解疑入手的。爱因斯坦曾经讲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成为主角, 更不能禁锢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并启迪学生思索探讨, 逐步解疑, 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这样, 才能激活课堂教学, 并把它推向一个新层次。

篇4:新课改下有效教学初探

关键词:教与学;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也不是生硬的词藻,它体现了我们的课堂中所贯穿着的爱、责任和使命,它能够促进课堂中充满师生为友的温馨,友爱互助的感动,笑语连绵的快乐!

一、有效地进行课前准备

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达到五有:

(一)脑中有准。

1.坚持仔细研读《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标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和知识;2.大量阅读相关教学文献,丰富个人的理论素养,在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处理教材。

(二)胸中有教材。

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我坚持做到以下几点:1.每年假期的时候都要通读教材,对整册内容框架有大致地了解;2.每学年都坚持提前一周备课,细致认真地整合每一单元容。

(三)心中有数。

1.每学期开学初结合本校的校历安排合理地安排学习及复习时间;2.每星期都积极地在集体备课中深入地挖掘教材,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3.每堂课的设计都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保持下来,使课程内容更丰富、生动和有效。

(四)目中有人。

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活动也都必须围绕学生进行。应“授之以渔”,指导给他们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正确展开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手中有法。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些辅助手段的利用是语言教学中有效的辅助与补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兴趣,也可以给所有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我在教学描述过去的经历时,课前鼓励学生带上自己的旅游照片;在讲收藏时就提前布置学生带上自己的收藏品;在教学描述处人的能力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准备展示自己的才艺……

二、以创建“友”、“笑”和谐关系为前提,进行有效教学

英语课堂既要干净课堂,正本清元,返朴归真,又要提倡师生之间互动的和谐关系,一个有情感的课堂是学生乐学、爱学、勤学、巧学的内在动力。

(一)课堂教学的精致的导入。

“导入”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积极参与语言交流的热情。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我时常采用的方式主要如下:1.提问式;2.活动式;3.回顾式。

(二)任务型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在新课程中提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Learning from doing),调动他们积极探索、思考的欲望,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我的课堂在合作学习上因教学内容、学生现状而定,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合作内容。主要具体应用如下情形:

1.探究规律时,如:在学习间接引语时,就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所示句子归纳、总结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所要注意的方面;2.语言实践时,比如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分角色对话,小组调查、汇报结果,根据文章内容合作改编成课本剧……;3.疑难困惑时,如学生在阅读文章,各自遇到相关的词语、句子疏通方面的问题时,我总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互助,汇报讨论结果,并对他们仍旧不懂的地方答疑解惑;4.欲罢不能,意犹未尽时,比如学习关于“robots”有关内容时,话题“Do you believe there will be different kinds of robots in the future?”时,就形成了“信,不信,很难说”三种对立。

(三)引导学生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确保有效习得。

英语语言中有些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则在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积累和对知识体系的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认真归纳。

并非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很好地自觉地进行比较类推和归纳总结的。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时,注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意个别和特殊。设计练习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体验中逐步体会或者感悟出英语语言知识点的规则规律,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建立公正合理、灵活多样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有效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焦虑感和挫败感。

《新课标》提出,中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对抗赛、个人夺标赛、单词接龙赛……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很容易接受新知識,提高了课堂效率。我还给各小组建立了自评表、互评表,及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学习中的焦虑感和挫败感。

正确对待学生成绩: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教师应从孩子的一生着眼, 课堂学习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并不是单纯得到好分数就是成功,拥有充实而快乐的平凡人生就是成功。

同时建立起良好的英语文化环境:宽松、宽厚、宽容;温情、温暖、温馨;自主、自由、自信……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和情感,给他们支撑与鼓励、宽容与信任。无为,亦得。有放,乃悟。无不可容忍之束缚,有无拘无束之率性。顺应自然天性,进行相应的教育,快慰自在其中。

三、继续深入转换育人思想,坚持布置有效作业

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布置中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与兴趣,客观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真正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

我会依照不同主题来布置作业,可选择的主题有很多,如:1.根据文章内容来编制连环画;2.根据时事及和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自定主题,学生自行选择材料,组织版面;3.制作班级新闻报;4.喜欢的英语诗及故事;5.根据所学章节主题确定不同的作文。

四、及时、有效地开展反思和总结

有效课堂并不仅仅指在课前的准备与课堂的实施,还包括课后的反馈与反思。

(一)发展学生的自省能力,促进他们的发展。可以布置学生定期做总结笔记,建立改错本,归纳单元内容,小组互评及自评等多种形式。

(二)教师也要懂得自省,要以反思为刀,深中肯綮地剖解自己的不足,教育、教学、教研中存在的缺憾,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展开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反思,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观察教育教学细节,让微小的瑕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自觉体验和不断完善自己对教育的理解;2.在教研中反思,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教学与科研可以生成教育智慧的契合点,并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互通有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3.在生活中反思,从感性到理性,不断修正、不断深化个人经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及时总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以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总之,教育的真谛在于以教师的点拨点燃学生学习的希望之火,以发展为目的开启学生知识的大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知识转化成智慧,使文明转化成人格,使教育焕发人性,释放出巨大能量和持久的实效,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篇5:新课改下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之初探

-----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盘塘中学:杨欢

摘 要: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本文探讨了在新课改下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又如何突出数学学科特点,以学生自身活动为基础,在学生独立探索发现与群体经验交流结合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转化,数学逻辑思维本质的“开窍”。关键词:教学情境;创新意识;情境创设;思维培养

正 文:从大学毕业回乡应聘成为一名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已两年有余。在盘塘中学的近两年,时日虽浅,但是通过自己的摸索与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也积累了一定了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马克思说过:“数学教育具有创造之本型,数学是人类自由的创造物。”这句话明确了数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育过程,归根结底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最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情境,就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了。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效果好不好,我认为课堂的引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数学这门课来说,很多人都觉得很枯燥乏味,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就要尽量使枯燥的数学课变成有趣的数学课,让学生乐于学数学。提出问题,教学中,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直观的实物演示有趣的游戏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视听手段设置能激发学生探奇觅胜的情趣和跃跃欲试的心,是他们围绕学习目标学习,其次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自主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互相配合能解决的问题,多安排一些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增进学生协作意识。下面我就此谈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创设情境的做法:

一:活动(游戏)情境

在上七年级《代数式》一节时,课本在介绍了代数式的概念之后,是这样引入情境的:“根据问题的要求,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就可以求出代数式的值。如:用200代替4+3(x-1)中的x,就得到搭200个正方形所需要的火柴棒数量。”我感到这个引例没有很强的冲击力,于是我采用了如下的方法:

首先我问学生:“想当算命先生预测自己将来成年以后能长多高吗?”课堂气氛立刻调动起来。“那么请看身高预测公式――(小黑板):

男孩成人时的身高:(x+y)÷2×1.08

女孩成人时的身高:(0.923x+y)÷2

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学生都怀着极大的兴趣,以极快的速度计算着,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讲出:“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学生恍然大悟而且印象深刻。二,数学故事情境

在数学发展史上,产生了许多值得赞扬,有趣,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感受他们坚毅,善于思索的人格魅力,如高斯、笛卡、牛顿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创设情境。

三、变式提问情境

变式教学主要指对例题习题进行变通推广,让学生能在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下重新认识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合理的变式教学能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①合理设计变式教学的难度,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②适当控制变式的数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③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练掌握,融会贯通是实施有效变式教学的关键。④在易混淆、典型问题处理进行变式教学,可以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上八年级《全等三角形》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对应相等,第三边上的高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解决这道习题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对于上述的几何证明题,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但我诱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命题的原意上,分组讨论,试更换命题的条件,看结论是否依然成立。结果学生给出下面几种命题:

第一类:将“第三边上的高线”换成“第三边上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

第二类:将“两边”换成“两角”,并将“第三边”换成“两角的夹边”。第三类:将第一类、第二类命题综合成一个命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对应相等,第三边上(或两角的夹边上)的派生线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里派生线是指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

给出上面几个命题以后,学生自己写出了证明过程,此时他们积极性很高,毕竟这些命题都是他们自己提出、自己解决的,因此我感受到:“教学生问比教学生答更重要”。但这几个命题中学生对“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有困难,我告诉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这个命题的证明就会非常简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与学都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努力的付出、正确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导,就一定有收获,在九年级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学生自己证明了“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并且他们前述几个命题都可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过程更简洁,学生能在集体讨论的情况下自己总结出命题,这要归功于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教学功能。

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前面两个教学实例充分的说明了情境创设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事实上,前述两个教学实例中的问题都是所有数学教师熟知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才能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者。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帮助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自己寻找知识的意境,诱导他们自己问自己。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重要”。

篇6: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初探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想学

老师在每一节课不需要急着向学生“灌输”新的知识,而应该先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精心导入,创设情境,这样不仅能引发学生思考,而且能开启学生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我在Word软件《插入图片》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首先利用网络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了之后讨论起来:“真漂亮!”“怎样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的,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情境,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二、小组协作学习模式,调动积极性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可运用小组协作的形式,针对情况,有效分组,遇到问题,通过讨论、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取长补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个班我都会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和我一起进行辅导。这样一方面小组长可以帮助还没学会的同学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共同得到进步。当然,遇到小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协助解决。

每个学期末我都会评出助人标兵、优秀小组长、优秀合作小组等,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多层面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三、解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

表层意思即要解决实际的问题,更进一层,可以理解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为学生营造一个寓学于实践的环境,逐步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而在设置任务时也应注意任务的难度和层次,不能盲目求大,颁布过多、过重的任务,以致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成,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设计的任务还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要注意重视任务完成后的评价。针对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以鼓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这样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实现目标的欲望。

四、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课程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空间。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还要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在因特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要更加注意进行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教育。要教育学生: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高档的游戏机。要教育学生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负责任地规范使用计算机,使用正版软件,从小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要教育学生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能仰慕电脑“”,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迷恋网吧,不沉溺于虑拟空间。

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程整合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概念,我们不能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简单理解为将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信息技术也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它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在课程整合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信息技术可以不断地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才是信息技术课开设的最终目的。

上一篇:s版四上古诗三首教案下一篇:林业站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