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站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2024-05-22

林业站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林业站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摘要:保护森林资源,控制病虫害发生,是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面对着日趋严重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首先应认识到病虫害发生的诱因。分析林业病虫害发生的诱因,针对性提出了加强林业检查,提升检疫水平;科学合理造林,确保森林健康;多树种栽培,营造混交林;采用新型技术防治病虫害,推广无公害技术等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工作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

1前言

随绿色造林计划的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落实,天然保护林工程的推广,江苏省人工林的面积大幅增加。在此,林业发展进入了防治病虫害侵蚀的关键时期。今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仍重而道远,难度是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我们认清病虫害发生的问题根源,并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治理策略,确保本地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

造成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呈复杂化,分析林业病虫害的发生,本文着重自人工造林的角度和内检工作的角度两方面考虑分析。

2.1人工造林的角

度早期预防工作的缺失,几年间国内人工造林的水准得到提升。但是,在树种结构和配置方面,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病虫害滋生蔓延。人工造林实践中,使用单一的树种或单一系号造林,容易出现纯林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植物群落较单一,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林业抗病虫害水平降低,大大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病几率。森林防治与林业政策间的冲突,从我国制定保护野生动物法规来看,沙鼠、野兔等都是重点保护对象,禁猎措施严格。但是因为保护力度的严格使得这些动物的数量发展速度也增加,对我国部分地区已经构成了危害。这样两种保护措施的冲突给病虫害的防治加大了难度。树种引进时,病虫害问题考虑不周全。外来树种引进过程中,很容易忽视适宜性生存的问题,导致病虫害问题的出现。比如:某省为固沙造林,外引内蒙樟子松,起到不错的固沙效果。但是,因本省份气温较高,土壤中水分散失快,加重病虫害的蔓延,导致樟子松开始减产。森林保护管理不到位,随时代的发展,对森林的保护渐受到重视。对于天然林的保护,目前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但是,与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同样令人担忧。比如:相关天然保护工程的政策、技术等等,很多地方都不够透明,不够深入,甚至出现偏差和误解。受此影响,不少地区抛弃天然林的经营管理,影响到森林的卫生健康状况,导致病虫害的肆虐。

2.2内检工作的角度

具体体现在:第一,检疫工作不充分,检疫相关法律知识不健全,林业检疫经受不起利益的诱惑,导致林业检疫问题频出,甚至很多森林植被都没有接受应有的检疫,诱发病虫害的肆虐。据资料证实: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造林中选择新疆本地的数百万株树种,很多没有例行检疫措施,导致后期新疆病虫害居多的局面。第二,检疫站数量不多。最近几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国内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着城市绿化、公路建设等等方面,都需要大批量的人工造林。同样,对造林的树种、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种意义上来讲,为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几率提升了更高的几率。如此,想要很好的防疫此病病害的发生,配置足够数量的检疫站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已经建成的检疫站数量有限,难以满足生产需求,布局上又不够合理,很难满足实际的生产需求。

3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建议

3.1加强林业检查,提升检疫水平

加强林业检查,应重视产地检验,详细统计本地存在的苗圃、木材加工厂,完善健全产地检验台账。加强检疫、报检、证书签发等程序工作,认真负责的做好产地检验,切断病虫害内部扩散的可能。对新建的林地,组织跟踪检查,建设部门中使用的木材,都要跟踪监管。发现有可疑疫情,应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堵塞病虫害侵入的可能。就目前木材流通情况,不同省份树种交流、国外树种引进等频繁进行,为大型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同样对林业部门病虫害的检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应注意提升树种检疫水平,有效预控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发现有病虫害发生,立即隔离,避免疫情扩散。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制,预警监测网络应覆盖本地区内所有造林地,尤其集中造林地、重点保护地应常年监测,有效提升重点区域林业发展状况的测报水平,重点留意有害生物的调查,一旦发现疫情后应及时有效控制。同时,针对突发情况,预备早期的应急预案,以便特殊情况发生能从容不迫。

3.2科学合理造林,确保森林健康

培养无检疫疫苗,在抵抗病虫害方面,非常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由此,培养专属疫苗,最好在专用基地培养,值得今后推广和使用。规划涉及林业规模时,务必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乡土品种。同时,逐渐增加混交林的种植比例,确保地方种植生物的多样性。逐步改造低产林,彻底清除不健康林的潜在威胁,为树木的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总之,造林工作的开展,务必科学化、合理化,确保森林的健康。

3.3多树种栽培,营造混交林

在林业工程重点建设中,要采用多形式的混交林,多树种栽培,尤其是对本土树种大力在栽种,对优良树种引进时要注意树种的搭配工作,不仅对林木生长有利,还可以防止病虫害,拥有不低于三成的混交林比例。在退耕还林时利用抗逆性比较强的经济树种造林,做到草木、灌木及经济植物的立体开发,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有促进作用。

3.4采用新型技术防治病虫害,推广无公害技术

对于改革后的林业的生产生活需要积极适应,成立专门的队伍建立防止工作,目标是创建一个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防治有害生物。对配套的、先进的、实用的科研成果采纳使用,尤其是技术方面实用性高的防治手段,尤其是成本低、效率高的技术手段。在生物防治的时候提倡使用植物性、仿生、微生物农药,推广无公害技术。防治病虫害的新技术,就目前而言,较为成熟的就是基于GPS及GIS的有害生物记录系统。嵌入式的GIS系统基于GPS移动设备可以在数字地图以及GPS设备的导航之下对于林业中有害生物的发生和防治等进行快速的记录信息和反馈。

4结论

保护森林资源,控制病虫害发生,是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面对着日趋严重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首先应认识到病虫害发生的诱因。而在人工造林工程中,早期预防工作的缺失;使用单一的树种或单一系号造林;树种引进病虫害问题考虑不周全;相关林业保护工程的政策、技术等等不够透明,不够深入等等,都影响到森林的卫生健康状况,导致病虫害的肆虐。此外,检疫工作不充分、检疫相关法律知识不健全等导致的林业检疫问题频出,很大程度上也助长了病虫害肆虐的程度。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提高认识,加强林业检查,提升检疫水平,有效预控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发现有病虫害发生,立即隔离,避免疫情扩散。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制,预警监测网络应覆盖本地区内所有造林地,重点留意有害生物的调查,一旦发现疫情后应及时有效控制。培养无检疫疫苗,逐渐增加混交林的种植比例,确保地方种植生物的多样性,逐步改造低产林,彻底清除不健康林的潜在威胁,为树木的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今后我们的工作无论多么努力,本着科学造林,健康造林的原则,想必将确保林业发展的健康可持续和稳定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雨霞.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和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5):58-59.[2]于宝生,张颖.浅谈如何创新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机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2):94-95.[3]周本庚.林业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方法[J].吉林农业,2015,(11):92.

篇2:林业站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关键词: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

近些年来,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三北工程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大幅度增加了对林业建设的投入,社会各行各业投资造林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对肇东市林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森林资源持续增加,绿化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生态肇东、和谐肇东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在发展林业生产过程中,也一定程度存在重造轻管和对森林病虫害重视不够、防控不力等问题,造成了森林病虫害发生种类和发生面积的相应增加,给全市林业建设造成了重大影响,对全市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保护造林绿化成果,促进肇东市林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1提高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生态建设的主体是林业,林业也是国民经济建设重要的基础产业。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将直接导致林木生长和质量下降,甚至造成林木大面积死亡,特别是检疫性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将会对森林资源造成毁灭性危害,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有效防治林业病虫害,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质量,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所以在认识上要充分提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做好此项工作。

2在具体防治措施上进行强化,提高防治效果

2.1加强宣传报道

按照国家林业局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要“强化舆论宣传”的要求,制定出台了《肇东市有害生物防治宣传报道方案》,对宣传报道的指导思想、任务、宣传重点、途径与形式、奖励措施、组织领导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要求全市各级森防站主要领导对此项工作要一抓到底。

2.2认真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要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市、乡两级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及时掌握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和动态。要充分发挥测报站点的作用,及时对本地主要森林病虫害特别是危险性和突发性重大森林病虫害搞好调查,在查清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的基础上,及时发布预测预报信息。落实森林病虫害测报人员岗位职责,明确测报工作和主测对象,加强对测报人员技术培训管理,逐步提高测报水平,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辖区内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发展趋势,为防治提供准确依据。同时,要进一步改善测报系统,完善测报方法,建立测报信息档案数据库,定期发布森林病虫害测报信息,努力提高测报工作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准确性。

2.3突出重点环节,科学除治

各地要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按照“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落实主体责任,切实抓好森林病虫害的除治工作。对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下达限期除治通知书,依法督促责任单位和个人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根据肇东市地理环境气候特点、森林植物种类分布状况和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抓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要坚持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大力推行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无公害防治技术,提高生物防治和无公害防治比例,保证人畜安全,保护有益生物,防止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2.4加强对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

各乡镇要积极采取有效办法加强防控,保护地方森林资源和林业生产安全。一是要切实加强对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引入渠道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检疫调入物品,严防将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引入我市。二是要及时收集、掌握国内外林业有害生物信息和发生动态,积极开展专项调查和普查,加强对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三是要制定本辖区《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实施方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发现疑似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等异常情况,要根据《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的规定及时报告和处理;一旦确认有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要立即启动应急实施方案,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蔓延。

2.5加强检疫工作

森林植物检疫是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蔓延的有效预防性措施,各地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规范检疫执法行为,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逃避检疫、违规检疫等行为。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森林植物调运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的传播。二是建立和完善产地检疫合格证制度,特别是林木种苗的产地检疫要有新的突破,努力把检疫对象堵截在调运之前。三是开展调运进入我市的森林植物的复检工作。将结合种苗管理和木竹加工经营市场管理,采取集中检查和平时复查相结合的措施,重点加强调入我市的种苗和木制品的复检。四是严格执行“两证”(运输证、检疫证)查验制度,不定期地组织开展检疫执法联合大检查活动,林业、农业、铁路、交通、邮政、商检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和技术交流,密切协作,共同做好检疫工作,严厉打击违反检疫规定的不法行为。

2.6加强科研和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

各乡镇要结合肇东市实际情况,加强对森林病虫害基础理论和防治应用技术的研究,重点研究主要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及生物制剂、仿生制剂和无公害防治应用技术。同时,要从规范引种管理、品种选育、林分抚育管理、营造混交林等方面加强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现有纯林、低效林进行全面改造,优化林种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系统自我抵御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要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制,积极与有关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技术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防治水平。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防治示范等形式,帮助各林业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掌握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和水平。

3加强领导,推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事关林业生产安全,关系到林业事业的成败和生态建设大局。各乡镇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组织机构建设,实施人才战略,把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上来,确保此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要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投入,提高防治能力。要明确防治的责任制度,解决好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三是要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分解目标任务,逐级落实防治责任,提高防治效果,确保肇东市林业生产和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篇3:林业站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随绿色造林计划的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落实,天然保护林工程的推广,江苏省人工林的面积大幅增加。在此,林业发展进入了防治病虫害侵蚀的关键时期。今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仍重而道远,难度是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我们认清病虫害发生的问题根源,并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治理策略,确保本地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

造成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呈复杂化,分析林业病虫害的发生,本文着重自人工造林的角度和内检工作的角度两方面考虑分析。

2.1 人工造林的角度

早期预防工作的缺失,几年间国内人工造林的水准得到提升。但是,在树种结构和配置方面,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病虫害滋生蔓延。人工造林实践中,使用单一的树种或单一系号造林,容易出现纯林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植物群落较单一,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林业抗病虫害水平降低,大大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病几率。

森林防治与林业政策间的冲突,从我国制定保护野生动物法规来看,沙鼠、野兔等都是重点保护对象,禁猎措施严格。但是因为保护力度的严格使得这些动物的数量发展速度也增加,对我国部分地区已经构成了危害。这样两种保护措施的冲突给病虫害的防治加大了难度。

树种引进时,病虫害问题考虑不周全。外来树种引进过程中,很容易忽视适宜性生存的问题,导致病虫害问题的出现。比如:某省为固沙造林,外引内蒙樟子松,起到不错的固沙效果。但是,因本省份气温较高,土壤中水分散失快,加重病虫害的蔓延,导致樟子松开始减产。

森林保护管理不到位,随时代的发展,对森林的保护渐受到重视。对于天然林的保护,目前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但是,与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同样令人担忧。比如:相关天然保护工程的政策、技术等等,很多地方都不够透明,不够深入,甚至出现偏差和误解。受此影响,不少地区抛弃天然林的经营管理,影响到森林的卫生健康状况,导致病虫害的肆虐。

2.2 内检工作的角度

具体体现在:第一,检疫工作不充分,检疫相关法律知识不健全,林业检疫经受不起利益的诱惑,导致林业检疫问题频出,甚至很多森林植被都没有接受应有的检疫,诱发病虫害的肆虐。据资料证实: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造林中选择新疆本地的数百万株树种,很多没有例行检疫措施,导致后期新疆病虫害居多的局面。第二,检疫站数量不多。最近几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国内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着城市绿化、公路建设等等方面,都需要大批量的人工造林。同样,对造林的树种、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种意义上来讲,为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几率提升了更高的几率。如此,想要很好的防疫此病病害的发生,配置足够数量的检疫站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已经建成的检疫站数量有限,难以满足生产需求,布局上又不够合理,很难满足实际的生产需求。

3 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建议

3.1 加强林业检查,提升检疫水平

加强林业检查,应重视产地检验,详细统计本地存在的苗圃、木材加工厂,完善健全产地检验台账。加强检疫、报检、证书签发等程序工作,认真负责的做好产地检验,切断病虫害内部扩散的可能。对新建的林地,组织跟踪检查,建设部门中使用的木材,都要跟踪监管。发现有可疑疫情,应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堵塞病虫害侵入的可能。

就目前木材流通情况,不同省份树种交流、国外树种引进等频繁进行,为大型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同样对林业部门病虫害的检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应注意提升树种检疫水平,有效预控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发现有病虫害发生,立即隔离,避免疫情扩散。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制,预警监测网络应覆盖本地区内所有造林地,尤其集中造林地、重点保护地应常年监测,有效提升重点区域林业发展状况的测报水平,重点留意有害生物的调查,一旦发现疫情后应及时有效控制。同时,针对突发情况,预备早期的应急预案,以便特殊情况发生能从容不迫。

3.2 科学合理造林,确保森林健康

培养无检疫疫苗,在抵抗病虫害方面,非常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由此,培养专属疫苗,最好在专用基地培养,值得今后推广和使用。规划涉及林业规模时,务必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乡土品种。同时,逐渐增加混交林的种植比例,确保地方种植生物的多样性。逐步改造低产林,彻底清除不健康林的潜在威胁,为树木的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总之,造林工作的开展,务必科学化、合理化,确保森林的健康。

3.3 多树种栽培,营造混交林

在林业工程重点建设中,要采用多形式的混交林,多树种栽培,尤其是对本土树种大力在栽种,对优良树种引进时要注意树种的搭配工作,不仅对林木生长有利,还可以防止病虫害,拥有不低于三成的混交林比例。在退耕还林时利用抗逆性比较强的经济树种造林,做到草木、灌木及经济植物的立体开发,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有促进作用。

3.4 采用新型技术防治病虫害,推广无公害技术

对于改革后的林业的生产生活需要积极适应,成立专门的队伍建立防止工作,目标是创建一个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防治有害生物。对配套的、先进的、实用的科研成果采纳使用,尤其是技术方面实用性高的防治手段,尤其是成本低、效率高的技术手段。在生物防治的时候提倡使用植物性、仿生、微生物农药,推广无公害技术。

防治病虫害的新技术,就目前而言,较为成熟的就是基于GPS及GIS的有害生物记录系统。嵌入式的GIS系统基于GPS移动设备可以在数字地图以及GPS设备的导航之下对于林业中有害生物的发生和防治等进行快速的记录信息和反馈。

4 结论

保护森林资源,控制病虫害发生,是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面对着日趋严重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首先应认识到病虫害发生的诱因。而在人工造林工程中,早期预防工作的缺失;使用单一的树种或单一系号造林;树种引进病虫害问题考虑不周全;相关林业保护工程的政策、技术等等不够透明,不够深入等等,都影响到森林的卫生健康状况,导致病虫害的肆虐。此外,检疫工作不充分、检疫相关法律知识不健全等导致的林业检疫问题频出,很大程度上也助长了病虫害肆虐的程度。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提高认识,加强林业检查,提升检疫水平,有效预控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发现有病虫害发生,立即隔离,避免疫情扩散。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制,预警监测网络应覆盖本地区内所有造林地,重点留意有害生物的调查,一旦发现疫情后应及时有效控制。

培养无检疫疫苗,逐渐增加混交林的种植比例,确保地方种植生物的多样性,逐步改造低产林,彻底清除不健康林的潜在威胁,为树木的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今后我们的工作无论多么努力,本着科学造林,健康造林的原则,想必将确保林业发展的健康可持续和稳定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雨霞.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和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5):58-59.

[2]于宝生,张颖.浅谈如何创新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机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2):94-95.

篇4: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思考

摘 要 林业作为生态的重要保护屏障,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得到了重视和快速发展,然而病虫害的发生对于林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是现代林业工作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基于此,针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 林业;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在我国的林业发展当中,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病虫害现象,病虫害的种类多达上百万种,会引起损失的林业病虫害有200多种,包括白蚁、松树叶蜂、红脂大小蠹等。同时,林业病虫害的发生面积还在逐年增加,总计已给我国带来了近千亿元的经济损失。林业病虫害逐渐成为了破坏林业生产当中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手段目前主要有生物和物理机械防治、植物检疫防治、人工捕杀防治、提高营林技术等。

1 林业病虫害的含义和防治方针

林业病虫害指的是对森林、林木极其种子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并且导致严重损失的林业病害与虫害。病害指的是林木在栽培过程当中其新陈代谢受有害生物或者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生理机能、组织结构上的一些破坏并呈现为外部形态的反常,如腐烂、花叶等;虫害指的是维护林业发展的动物,主要以螨类等昆虫为主。林业病虫害又被分为外来林业病虫害和国家林业检疫性的病虫害。其中,外来病虫害指的是通过各种方式由境外传入国内并带来严重影响的林业病虫害,国家林业检疫性病虫害指的是发生于我国境内的具有很大危险性并且可以随植物和林业产品进行传播的由国家明令禁止的林业病虫害。

2004年,我国颁布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制定了以预防为主来进行综合治理的方针,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逐步加入了科学、依法防治的相关内容。在进行林业病虫害防治时,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理念、运用科学的手段及时发现病虫害,重视林业生产中每个阶段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2 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措施

2.1 更新传统观念,创新防治方法

在治理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以增加经济效益为唯一目标的错误观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必须将健康森林、绿色生态相关理念作为新的指导思想。同时,要在防治方法上进行必要的创新与改革,实现在重心上由对治理的重视转变为对预防的重视、在策略上由治标转变为治标兼顾治本、在组织管理上由一般的防治转变为工程治理、在技术上由化学防治转变为生物防治等,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推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营林方案。

2.2 切实做好预防与治理工作

2.2.1 正视病虫害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林业病虫害的预防要正视病虫害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改变在发现病虫害之后再采用药物治理的传统方法,将现代生态学作为理论指导、相关防治技术作为基础、森林植物检疫作为主要手段并以生物治理为核心,综合采用多种方法来发展森林生物群落当中的有力因素,保证林木的健康生长。植物检疫,指是对发生植物的对象地区做出检疫,对明确划分好的疫区实行封锁,强化对树种、苗木等的运输,以减少病虫害。作为林业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环节,对林业病虫害的监理给林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2.2.2 林业病虫害现行的主要防治方法

(1)化学防治。在有预测的前提下正确地使用农药,能够获得极好的杀灭效果。目前,国内常用的杀虫剂有灭幼脲、吡虫啉、多菌灵等;杀菌剂有粉锈宁、百菌清、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等。在林业植保工作中主要用的施药方法有喷雾、熏蒸、毒笔涂环和蛀空注射等。但是大量的采用化学防治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水域、空气污染。

(2)物理防治。目前,物理防治在林业植物病虫害防治上应用的不太广泛,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主要的防治方法有如利用一些害虫的趋光性,在林业植物上悬挂黑光灯或高压灭虫灯来诱杀成虫。物理方法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不会产生次生危害,但由于在林区开展难度较大,因此在应用上没有产生规模,通过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物理防治方法将会得到大量应用。

(3)生物防治。目前,主要应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微生物制剂、释放天敌、喷洒性外激素等。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有白僵菌、苏云杆菌、昆虫病毒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将春尺蠖多角体病毒分别用于防治春尺蠖、马尾松和舞毒蛾。在防治杨树天牛上使用泰山一号线虫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我国应用较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有蚜小蜂、天牛蛀姬蜂、赤眼蜂、姬小蜂和肿腿蜂等;捕食性的天敌昆虫有异色瓢虫等。经过多年生产实践证明,一定范围内,在低虫口密度条件下,人工释放赤眼蜂是控制松毛虫的好办法。在杨树上悬挂人工鸟巢的方式招引啄木鸟等益鸟,可显著降低蛀干虫和食叶虫的数量。

2.3 混交林的营造

混交林的营造在对树种的耐荫性、生长特征、根型、需肥性等进行选择的过程当中,可以实现空间、营养面积的合理利用。同时,混交林具有林冠茂盛、根系较为深广、结构复杂等特性,能够对病虫害起到有效的防护。此外,混交林的光合作用比较强、形成的有机物多,使得混交林具有更高的林业价值。混交林的枯枝落叶还可以提高土壤的天然肥力。在营造混交林时,可以运用带状、块状方式进行针叶和阔叶、乔木和灌木、针叶和针叶、灌木和灌木之间的合理混交。

2.4 要对森林相关监测体系进行完善

人工监控和防治的方法虽然具有灵活性,但是难免出现很多人为无法掌控的失误,完善的森林监测与控制系统在节约人力、物力的同时,能够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及时、科学,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监控体系及时地发现林业病虫害,从而实现经济损失的最小化。

此外,由于不同樹种的防病虫害能力各有差异,并且在同个树种当中不同的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也不尽相同,我们在种植过程当中必须做好对优种、壮苗的选择,考虑到地区的土壤、环境差异,可以尽量选择一些本土树种。

3 结语

当前,我国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环境问题。多年的粗放式发展,及快速的城镇化建设,植被覆盖率在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大幅度下降。林业建设作为绿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前我国植被覆盖率的提高以及空气的净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林业病虫害问题作为困扰林业管理部门以及相关建设企业的主要难题,对其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对林业病虫害的预防治理工作,大力防治技术能够对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所帮助,促进林业快速健康发展。

篇5:森林病虫害防治员林业病虫害防治

森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遭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使林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在森林的自然灾害中,病虫害的为害是很严重的。森林病虫害是一类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管理过程中,常常给生产经营者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又被称之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很多,据初步统计,有主要病害500多种,虫害1500多种。病虫害不但能直接使林木枯死,还能降低森林生长量、结实量和木材质量,降低森林的防护效能,所造成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1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1.1预防防治森林病虫害,要立足于“预防”,生产活动中,由于种苗的频繁交换、调运,人为地将一些危险性病虫害在省际、国际或地区问传播,给林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植物的检疫工作十分重要。加强检疫检查与检疫复检,就是要严禁调运虫源木,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我国林业安全中一项重大工程,森林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之大、范围之广,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林业部门和相关林业安全研究专家重视的问题,如何有效、快速地降低森林病虫害,最大程度地减少林业损失,已成为各省市林业部门的共识。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黑龙江省,由于黑龙江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

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

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总结

篇6: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讲课大纲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概念:对森林、林木种苗及木材、竹材的病害和虫害的预防及除治。广义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概念:是指通过检疫、预测预报和防治等手段,减少森林病虫等有

害生物对森林的危害,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多样性,促进森林健康生长和提高林分质量的生产经营活动。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指综合运用化学、生物、物理、营林措施等防治方法,控制森林生态系统使之达到一个相对稳定、平衡状态的一种手段。

一、营林技术措施

从保护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对森林发生的重大或常发性病虫害,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灾情并减少灾害引起的损失,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条件。其中营林技术措施是一种即实用又环保高效的预防和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重要措施。

(一)选育抗病品种

(二)育苗技术措施

(三)营林抚育技术措施

二、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实质上是利用生物种间关系调节有害虫群密度的措施,也即利用害虫天敌控制害虫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天敌昆虫的利用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天牛类害虫,利用茧蜂防治松毛虫、舞毒蛾等害虫,利用啮小蜂防治舟蛾、白蛾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如瓢虫、螳螂、草蛉、蠾蝽等。近年来利用瓢虫防治蚜虫、蚧壳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二)微生物治虫

微生物治虫包括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线虫、原生动物、立克次体等防治害虫。

1、细菌的应用:

苏云金杆菌作为一种微生物杀虫剂,与化学农药相比,其突出优点就是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

2、真菌的应用

3、病毒的应用

目前病毒杀虫剂的剂型有可湿性粉剂、乳剂、乳悬剂、水悬剂等。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害虫有许多优点:

①对寄主昆虫具有高度的致病性,极少或不产生抗性;

②对环境因子适应性强,不宜丧失活性;

③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对人、畜、植物安全;

④自然条件下容易引起害虫群体病毒流行,控制种群数量。

(三)鸟类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以鸟治虫”是一种传统方法,对控制害虫有一定的作用,且具有经济、环保、持效性的特点,因此仍是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措施中可以采取的方法之一。常见的有杜鹃、大山雀、啄木鸟等20多种。它们大多数捕食害虫,对降低害虫虫口密度、维护森林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益处。当害虫种群密度不大时,鸟类对害虫的调节作用最明显。但在大面积的人工林内食虫鸟的种类和数量都较混交林少,这是因为食虫鸟类数量的增多常受鸟巢数量不足及生境不适宜所限制,所以必须帮助明巢鸟类、穴居鸟类等进行人工挂巢箱或朽木块等措施进行招引,以增加鸟类的数量。益鸟的招引包括:冬季在林内为食虫益鸟给饵,在干旱地区给水,在林内栽植益鸟食饵植物,在结构单纯的林分中栽植适合鸟类营巢的树种等。

三、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作为综合治理措施中的一种,以其简便实用、无环境污染、效果直接等特点。物理防治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一)人工捕杀

对于昆虫个体较大,容易捕捉的种类,如果暴发成灾,可动员周围居民进行人工捕捉进行防治以配合其它防治措施进行防治,可达到成本低,见效快的效果。如银杏大蚕蛾与松毛虫的幼虫与茧的人工捕杀;栗山天牛灯诱捕捉;青杨天牛的人工剪除虫瘿等都是人工捕杀的实例。

(二)隔离法

对于在一定区域内传播快,扩散蔓延迅速的害虫,为防止和限制其进一步传播蔓延,达到保护未发生地森林资源安全的的目的,可在病虫害的发生地与被保护地之间建立一定宽度和长度的无寄主隔离带,阻碍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

(三)诱杀法:利用害虫的某些趋性特征进行诱集捕杀,不但方法简便易行,而且经济高效。

1、灯诱捕杀:利用大多数昆虫的趋光性特征进行灯诱捕杀。

2、信息素:

(1)林间弥散昆虫性信息素合成物的气味,干扰昆虫雌雄间的交配通信;

(2)利用信息素诱捕器对害虫实施诱捕。

具有专一性、无公害、保护天敌等优点,已逐步成为农林害虫综合防治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

一。较常用的有舞毒蛾、杨树透翅蛾、小蠹虫等性信息素。

四、化学防治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由于一个或几个昆虫种群的急剧增加,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其他防治措施又不能迅速地降低虫口,为保护林木,维护正常的生态平衡,这时化学防治措施作为一种急救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效、低毒、安全、经济,每公顷使用几克或几十克就能有效地控制病虫、草害的药剂已不罕见。农药的安全性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它包括药剂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对人畜等高等动物、对天敌、对水生生物和土壤中一切有益生物低毒,没有环境污染和残留毒性问题。所谓“无公害药物”或“无污染农药”,其核心就是其安全性较常规农药有显著地提高,在正常使用下,不会造成“公害”或“污染”,高毒、环境污染严重、选择性差的农药将逐步被淘汰。

五、农药制剂的发展

(一)以水代替有机溶剂发展新剂型

(二)粉剂向粒剂和悬浮剂方向发展

(三)缓释剂仍是未来农药的发展方向

通常使用的化学农药制剂如粉剂、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水剂等,其使用以后有效成分都充分暴露在空间,毒性高的药剂极易引起有益生物的中毒和杀伤;由于光解、水解、生物降解或水的淋溶流失、挥发等,使药剂有效成分又大量流失,其损失率高达60%—90%,药剂的有效期也大大缩短了。

缓释剂有着十分显著的优点:

1、可以使高毒产品低毒化。避免或减轻高毒农药品种在使用过程中对人、畜及有益生物的急性中毒和伤害,也可以减轻或避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2、可以使农药减少在环境中的光解、水解、生物降解、挥发、流失等,使用药量大大减少,而持效期大大延长;

3、由于药剂释放量和时间可以得到控制,因而药剂的功能得到提高,使其更能按照人

们的需要发挥作用。

五、农药使用的新技术

(一)低容量喷雾技术

低容量喷雾技术是指喷药液量在每亩3.33—13.33L(约3.33—13.33kg)的喷雾施药新技术。通常手动喷雾器或高压机动喷雾器所喷药液量每亩都在40kg以上,称为高容量喷雾。其用水量大,消耗能量大,用工多,效率低,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低,药效和安全性都受到影响。低容量喷雾技术是通过喷头技术的改进,提高喷雾器的雾化能力,使雾滴变细,增加覆盖面积,降低喷药液量。由于喷药液量大幅度减少,不但省水省力还提供了工效近10倍,节省农药用量20%—30%。由于施药效率高,更易做到适时用药充分保证药效。

(二)超低容量喷雾技术

是指喷药液量在每亩0.33L(约0.33kg)以下的喷雾新技术。

(三)静电喷雾技术

静电喷雾技术是使药液在喷洒过程中形成带电雾粒的的喷雾新技术,此项技术是超低容量喷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突出特点是:

1、静电喷雾形成的雾滴粒径比较小且分布比较均匀,一般粒径为20~50μm;

2、静电喷雾形成的雾滴带有相同负电荷,在空间运动中相互排斥不发生凝聚,有利于对作物的全面覆盖。

3、由于带电雾滴的感应使作物的外部产生异性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雾滴能快速吸附到目标作物的正反面,甚至隐蔽部位,特别是不带电时极易飘失的小与20μm的雾滴,也能迅速在作物上附着;

4、由于带电雾滴在作物上附着能力强且全面均匀,因此药效好,持效期长。

5、通超低容量喷雾一样,省工省时,施药效率高。

静电喷雾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农药制剂,使其在静电喷雾中能易

于带电。同时静电喷雾器需要有产生直流高压电的电器装置,使喷雾机械更复杂化了。静电喷雾也受条件的限制,当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5%时,雾滴不易带电,不能进行静电喷雾;林内植被稀疏是时,药剂飘失多,利用率低,不宜用静电喷雾;林内郁闭度较大时,由于电场力的作用,使雾滴穿透性差。

(四)静电喷粉技术

粉剂的粉粒细度愈细愈有利于药效的发挥。但是粉粒越细漂移越严重,药剂的利用率降低,造成环境污染。

六、常用农药概述

(一)有机氯杀虫剂

有机氯杀虫剂是一类含氯有机合成杀虫剂,代表品种是滴滴涕和六六六(BHC)。有机氯杀虫剂大部分原料易得,生产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杀虫广谱,残效长。我国在80年代左右六六六和滴滴涕在杀虫剂中占很大比例,在控制农林害虫及防治卫生害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不易分解,残留时间长,易造成环境污染,并能通过食物链在动物体内累积,对人类健康带来隐患。

(二)有机磷杀虫剂

(三)拟除虫菊酯杀虫剂

(四)特异性杀虫剂

(五)植物源杀虫剂

植物源杀虫剂是一类利用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某些部位,或提取其有效成分制成的杀虫剂。植物源杀虫剂原料植物源较丰富,采集后或直接加工成制剂,或提取有效成分加工成制剂即可使用,使用方便。对植被安全,一般不会产生药害。易降解,残效期短,对环境和

食品基本无污染问题。主要品种有除虫菊素、烟碱、鱼藤酮、苦楝等。

(六)其它杀虫剂

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杀菌剂:

杀鼠剂主要品种有:敌鼠、氯鼠酮、杀鼠迷、溴鼠隆、溴敌隆等。

六、我国限制、禁用的农药

主要是其安全性方面存在问题,从保护人畜、环境出发,国家

规定限制、禁止使用。

砷、铅类无机制剂、汞制剂、内吸磷、敌枯双、六六

篇7:林业病虫害防治对策初探论文

1引言

云龙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滇西澜沧江纵谷区,属大陆性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1℃,年均降雨量为781.4mm,平均年日照2088.3h。适宜的气候条件与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该县林业资源十分丰富。目前,该县林业用地面积为493.86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5%。其中,有林地面积为424.1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4.9%。多年来伴随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稳步推进,林业建设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历史、自然及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林业病虫害问题也日益突出,防治难度增加,严重制约了该县林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本文简要探讨了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与防治对策,以期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林业资源属于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基本森防方针的重要举措。减小病虫害危害,能确保林业的健康发展,让林农增收致富,并能推动相关林产品产业的发展。林业资源在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抓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也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

3林业病虫害的发生现状与原因分析

3.1人造林结构单一

近年来云龙县植树造林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造林面积明显增加,人工林比例较大,且多数为纯林。另外,还栽植了很多速生类林木,如水杉、香樟、杨树等。这种单一的林分结构,导致森林的整体防御功能低下。其中,还有很大部分林地为中幼林地,植被群落单一,抗性与稳定性较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一遇到病虫害后则难以抵抗,治理难度也很大,因此,病虫害容易大面积扩散。

3.2检疫工作不到位,外源病虫害增加

在引进外来树种时,检疫把关不严或根本不经过检疫。这样便无法及时检疫出外来树种上所携带的一些病虫害。由于这些外来病虫害在当地无任何天敌,极易造成大面积的蔓延,严重影响当地的林业发展。

3.3缺乏资金支持,病虫害防治手段落后

长期以来,云龙县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重治轻防,防治意识弱,防治手段滞后。一是林地管理水平不高,任林木自然生长,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二是林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护林技术滞后,无法更好地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三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难以引进先进的防治技术与防治设备,也难以留住高素质的林业人才。同时,病虫害监测机制还有待完善,监测水平偏低,监控范围不准。四是滥用化学药剂,增强病虫害抗性,并加重了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4对策与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民众观念

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要根据云龙县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要求,通过多种贴近群众的宣传方式,向民众宣传国家的相关林业法规及最新林业政策,如《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同时,还应普及科学的林木养护知识,病虫害的常见防治手段,农药选择及使用方法等,帮助林农掌握科学、有效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方法,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4.2积极筹资,增加防治资金投入

资金匮乏是制约该县林业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要抓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首先要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相关硬件设施。县林业局要主动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联系,积极争取资金支持。然后,严格遵循“谁经营、谁防治”的森林基本责任制,并尝试开辟更多的筹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同时,由县政府引导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投工投劳,共同抓好病虫害防控工作,以尽量减轻病虫害危害。

4.3建设混交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

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栽植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抗病、抗虫能力强的健壮树种。同时,要改变单一林分结构的现状,将多个树种混栽,乔灌草合理搭配,以保持林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从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防御能力。对于病虫害已比较严重的纯林可分步骤改造,最终将其转变为混交林。同时,要抓好封山育林工作,保护好天然林,杜绝一切破坏林地的行为。

4.4健全监测机制,提高林业病虫害预测预报水平

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以县林业局为中心,各基层林业站为基础,逐步构建起县、乡、村的三级网络体系,实现对本县范围内的所有林业资源的监测。然后,要将当地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发展规律作为监测目标,并安排专人,固定监测地点、明确监测对象,定时开展监测工作。及时收集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信息,并结合气候气象动态,科学分析进行区域性短期预警。同时,还应购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引进高新技术,建立病虫害数据库,提高监测与预报水平,以满足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4.5加大检疫力度,杜绝外来病虫害

除了向群众力宣传《植物检疫条例》等检疫法规外,还应健全林业防疫体系。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好源头管控工作。另一方面要提高林木检疫人员的检疫观念与检疫水平,严格按流程检疫,对外购苗木及花卉均需进行产地检疫。禁止从林地病虫害疫区购买、调运相关林木及其产品,以杜绝一切外来病虫害。

4.6改进防治手段,提高森防科技含量

应大力倡导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运用生物农药、天敌、微生物开展绿色防治工作,以保护当地林业生态系统。一是要积极发展生物防治技术,运用虫害天敌,如啄木鸟、灰喜鹊、瓢虫、捕食螨等,达到防控虫害的目的。二是利用微生物防治,如白僵菌可有效防治马尾松松毛虫、天牛。三是采用高效、低毒、环保的化学药剂,并指导林农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提高防治效果。若条件允许,建议选择无毒、绿色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四是加大科技攻关,研究新型的生物及物理防治技术,利用光、电、温度、器械等进行综合防治,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同时,要大力推行普及生物防治技术,积极向林农宣传推广,及时把最新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进一步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

5结语

篇8: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思考

林区树木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资源类型, 做好对其病虫害防治工作不仅能够保证林区树木资源良好的生长状态, 还能够实现对国家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近年来, 在国家林业局大力支持与帮助下, 各林区都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了能够实现对林业病虫害的彻底治理, 做好对林区病虫害机理及具体表现的分析至关重要。

1 海口林场简介

1.1概况

海口林场成立于1956 年, 位于昆明市西山区海口镇, 横跨昆明市西山区、安宁市、晋宁县 (102° 28′~ 102°38 ′ E, 24 ° 43 ′ ~ 24 ° 56 ′ N) , 2000 年由昆明市人民政府定为生态型林场。海口林场土地总面积为7563hm2,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6683.8hm2 (国家公益林1196.5hm2, 地方公益林3239.6hm2) , 占海口林场土地面积的66.37%。

1.2地形地貌

海口林场地处滇中高原之上, 山脉呈南北向延伸, 南北长度约为40km, 东西宽度约为20km, 最高海拔2410m, 最低海拔1900m, 平均海拔1900 ~ 2200m, 除地势平坦的妥乐林区外, 其他林区部分均有一定坡度, 最大坡度为35°, 最低坡度为16°, 为典型的“湖泊高原”地貌。海口林场的唯一出水河流为海口河, 其发源于滇池, 流向为东南向西北, 流向安宁市境内, 注入普渡河, 属金沙江水系。

1.3气候条件

海口林场位于温带、亚热带, 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此气候影响, 海口林场常年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年降雨量909.7mm, 年蒸发量1915mm, 6 ~ 10月为雨季, 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 干湿两季表现明显。最高气温34.4℃, 绝对最低气温为-7.8℃, 年平均气温为14.6℃。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5200℃。海口林场雨季适宜植物生长, 旱季受西南季风和大陆性气团影响风大, 故西南坡 (阳坡) 较为干燥, 不利于植物生长。

1.4管理制度

海口林场隶属于昆明市林业局管理, 机构规格为正科级, 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管理方面海口林场实施二级管理体制 (林场—营林区) 。场部位置设在海口镇宽地坝、距海口镇约2.5km, 下设妥乐、宽地坝、山冲、中宝4 个引领区, 分布分散接界较广, 分别于晋宁县古城、二街镇, 安宁市太平乡、连然镇、西山区碧鸡、海口镇相接。

2 海口林场病虫害具体表现

病虫害防治工作一直是我国林区工作的重点内容, 海口林场内林区资源丰富, 故病虫害类型较为复杂, 文章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2 种病虫害表现予以分析。

2.1云南松小囊虫病害

小囊虫是典型的云南松虫害类型, 其在通过侵蚀云南松来补充营养, 被小囊虫侵害的云南娜松有大量凝脂漏斗, 通常情况下其对一棵健康云南松从被其侵害到死亡的约为2 ~ 3a。导致云南松被小囊虫侵害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其中云南松郁闭度、坡向关系以及坡位关系都有影响。具体表现在郁闭度越小侵害程度越大, 阳光充足、温度高、湿度小的环境易于害虫蔓延, 侵害程度由坡底向坡顶蔓延。另外, 径级越大的云南松越容易受到侵害。在病害表现上, 小囊虫只对云南松进行侵害, 即使在云南松与华山松的混交林中, 也未发现侵害华山松的情况。

2.2云南松、华山松松尺蠖病害

松尺蠖是危害云南松、华山松的主要害虫类型。松尺蠖成虫具有假死性、趋光性, 并能够感知生源, 黄昏及夜间月光较强的情况下活动明显, 其对云南松、华山松的主要侵害行为为幼虫取食叶片, 并能够随风吐丝漂移5 ~ 6m宽空地, 来转移侵害目标。松尺蠖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易于其出现的林区气候及生物关系条件有, 阴冷 (非极寒) 的气候条件, 郁闭度在0.5 以上的阴坡或半阴坡环境, 以山腰爆发点最多。

3 海口林场病虫害防治措施

3.1云南松小囊虫防治对策

对云南松小囊虫的方式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1伐除病害树木

在伐除病害树木时, 根据小囊虫对云南松的危害程度可分为刚感染害虫木、枯萎木、濒死木和新枯立木, 在伐除病害树木后应将其及时剥皮清理, 并做好对梢头、枝丫的焚烧。为保证清除效果, 在伐除病害木时, 应从被害程度轻的位置入手, 逐渐向被害程度重的地方推进。基于对小囊虫生理特点的掌握, 在每年的4 ~ 5 月进行清理为最佳, 因为此时成虫尚未羽化, 可在短时间内有效清除, 防治害虫蔓延。

3.1.2建立监管制度

根据小囊虫的生理习性以及其对云南松的侵害特点, 建立起监督制度, 做好对害虫发生的预报。同时还要做好对云南松林的经营管理, 实现对不良林区的改造, 定期做好卫生伐。另外, 为避免小囊虫对云南松大面积侵害, 应尽量营造针阔混交林, 避免出现纯云南松林。

3.1.3做好天敌保护

姬蜂科、小黄蜂科、子蜂科寄生性昆虫能够有效控制小囊虫的发展, 因此可以适当保护上述昆虫, 以实现对小囊虫的有效控制。

3.2云南松、华山松松尺蠖病害防治对策

云南松、华山松松尺蠖病害的处理及防治对策有以下几种方式:

3.2.1烟剂灭虫

烟剂灭虫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方法, 在林分郁闭度大、交通运输条件好的情况下, 烟剂灭虫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在一次初中过程中, 一块25.3hm2受害林区内, 使用400kg敌敌畏插管烟剂进行灭虫, 使松尺蠖幼虫虫口由原来的每株70 ~ 200 只降低到每株4 ~ 10 只左右, 死亡率达到85%, 效果极其明显。为保证烟剂灭虫效果, 一般可在下午6:30 ~ 7:00 点开始。

3.2.2灯光诱杀

灯光诱杀是基于松尺蠖趋光性特点而进行的防治策略。在实际工作中, 可讲灯光设置在林间空地、道路等位置, 并尽可能扩大灯光照射范围, 通过震动树干害虫, 让害虫在趋光特性下触高压铁丝网烧死。该方法在减少松尺蠖密度、控制蔓延方面效果较好, 但并未达到彻底防治要求。

3.2.3铲烧蛹潜在场所

该技术在杜绝山林火灾的前提下, 通过在云南松、华山松受害林分内铲除藏有松尺蠖蛹的杂草地皮, 将其归成小堆进行烧毁。该方法每亩地需要5 ~ 6 个工作日能够予以彻底结束, 其防治及处理效果能够达到每平方米活蛹不超过5 只, 灭虫效果非常理想。对于部分遗漏松尺蠖蛹, 在失去杂草地皮保护的情况下, 绝大部分都会因烈日暴晒脱水和天敌捕杀致死。现已知松尺蠖天敌有寄生蜂、绒茧小蜂、蚂蚁、寄生病菌和鸟类, 主要在蛹期、幼虫期对松尺蠖进行寄生和捕食。

4 总结

综上所述, 做好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是我国林区机构的基本工作任务。在实际工作中, 工作人员必须要充分的了解当地的气候、林区树种的特点, 并掌握林区树种病虫害的具体表现及其形成机理, 从根本上明确林业病虫害的形成原因, 有的放矢的地展开病虫害防治工作, 确保林业资源能够得以健康、茁壮成长, 为我国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艳荣.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森林病虫害预测模型与算法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2.

[2]纪青青, 胡勤武.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意义及对策[J].现代园艺, 2014 (04) :75.

[3]林荣斌.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9) :169, 174.

上一篇: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初探下一篇:军训心得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