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卫生厅文件

2024-04-11

湖南省卫生厅文件(精选6篇)

篇1:湖南省卫生厅文件

湖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文件

湘爱卫〔2010〕9号

关于印发《2010-2012年湖南省

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2010-2012年湖南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O年九月十五日

抄送:全国爱卫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010-2012年湖南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实施方案

根据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印发的《2010-2012年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方案》要求,为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群众文明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湖南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有效实施,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宜居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解决城乡环境“脏、乱、差”问题为重点,以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卫生乡(镇)、卫生村、卫生旅游景区、文明卫生单位活动为载体,坚持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综合整治的原则,全面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解决好影响城乡环境卫生的突出问题。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使我省的人居环境、城市品味和村容村貌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二、行动目标

全省通过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使各市、县特别是乡镇村的“脏乱差”现象得到进一步有效整治,开创城市和农村乡镇环境清洁、整齐、卫生、干净的新局面。通过开展3年的整洁行动,到2012年底,力争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一)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6%;

(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

(三)城市未达到管理规范标准的农贸市场减少一半;

(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分别提高10%;

(五)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合格率提高15%;

(六)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10%。

三、行动内容

按照整体部署、突出重点、城乡统筹、协调推进的总体要求,以加强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城乡环境卫生脏乱差为突破口,开展五大集中整治行动,全面促进全省城乡环境卫生状况的根本好转。

(一)集中整治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全省所有乡镇、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将环境卫生管理范围向乡村延伸覆盖,建立村庄清扫保洁机制。对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沟渠河塘、公共场所等地的积存垃圾、卫生死角、堆物废料进行大清扫、大清理、大清运。做到垃圾入池、专人保洁、及时清运、集中处理。力争实现“三有”、“三无”目标,即户有垃圾存放桶、村有垃圾收集池、镇有垃圾中转站;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乱堆乱放。加大乡镇垃圾清运设备和中转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步骤、有重点、有规范地建设村镇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二)集中整治城市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全省县城以上城市要彻底整治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城市主要出入通道、河道、背街小巷、老居民区的积存垃圾和卫生死角;彻底整治集贸市场、农贸市场、广场、公共厕所、车站等公共场所及周边的环境卫生;研究制定城市环境卫生总体规划,进一步强化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增加城市环境卫生投入,加强城市环境污染监管治理和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完善城市垃圾收运和无害化处理系统,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监测,建立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三)集中整治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全省各旅游景区、景点要认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彻底清理景区、景点、交通沿线的积存垃圾和卫生死角,改变景区、景点的环境卫生面貌;加强景区、景点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收运设施和污水处理管网,建设数量足够的标准公共厕所;加强旅游景区、景点的宾馆、饭店、饮水摊点的卫生监督管理,取缔非法经营摊点,保障游客饮食安全;认真治理在景区、景点乱停车辆、乱摆摊点、拉客兜售等不良现象,形成整洁有序、和谐文明的景区环境,树立湖南旅游业的良好形象。

(四)集中整治餐饮业和集体食堂的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餐饮业和集体食堂的卫生脏、乱、差现象影响面广、危害性大,各级政府应当给予高度重视。重点解决餐饮业就餐环境不卫生、餐饮具消毒不严格、操作间卫生不达标,以及使用腐烂变质和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原料制作加工食品的问题,防止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的综合整治,配备必须的食品卫生设施,防范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五)集中整治建设施工现场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城乡所有在建施工场地要做到卫生设施齐全、符合标准,施工现场管理符合《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要求,施工场地要设置符合要求的隔离护栏和车辆冲洗设施,做到物料堆放整齐、建筑垃圾管理规范,全面实施密闭运输,无乱倒现象;职工食堂、宿舍符合卫生要求,厕所、洗浴间保持清洁。

各市州、县(市区)可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更为具体的实施细则。

四、实施步骤

(一)组织动员阶段(2010年8月1日—9月30日)。

1、省政府召开全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视频会议,正式在全省启动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2、根据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印发的《2010-2012年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方案》,制定并下发《2010-2012年湖南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实施方案》。

3、组织各级新闻媒体加大对全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实施全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必要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4、各市州、县(市、区)层层召开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动员大会。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10月1日—2012年8月31日)。

1、全省各市州、县(市、区)政府组织群众,广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2、各部门、各行业根据分工和管辖范围,落实重点整治内容。

3、省、市州、县(市、区)层层开展督查活动,组织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宣传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中正反两方面的典型。

(三)巩固提高阶段(2012年9月1日—12月31日)。

根据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开展以来的经验,形成一系列完整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制定出继续推动工作的政策和实现长效管理的办法和措施。省委、省政府和各市州、县(市、区)层层召开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总结表彰大会,总结经验,巩固成果,落实长效机制,加快我省文明创建步伐,促进我省城市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管理目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将整洁行动列入本地区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资金上予以保障。实行政府组织、属地管理、部门联动、条块结合,逐级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各地要按照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确保落实。

(二)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任务繁重,工作艰巨。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行动方案要求,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重点抓好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商务部门要重点抓好城乡农贸市场管理;环境保护部门和农业部门要重点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推进农村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水利部门要重点抓好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各级爱卫部门要重点抓好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各级爱卫会要协调各有关部门,确定每年工作重点,定期组织有关部门检查、督导,建立规范的信息统计、数据汇总、资料收集工作机制。

(三)加强宣传,舆论监督。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使广大群众知晓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必要性,积极动员基层单位和群众开展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积极性。新闻单位要跟踪报道,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社会监督作用, 宣传和曝光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中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各地要在行动中善于发现典型、总结推广经验、带动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全面推进。建立群众参与的监督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梳理和整改,努力提高群众对整洁行动的满意度。

(四)强化检查,严格考核。为保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顺利开展,各级爱卫会要采取巡查、暗查、抽查等方法,对辖区内各部门、各单位承担的整治任务要定期进行情况通报,定期进行考评和验收,对行动慢、力度小、重视不够的部门和单位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工作突出的部门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根据全国爱卫会制定的考核标准和实施细则,省爱卫会将组织对各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在此的基础上,每年评出“十佳县市”、“十佳乡镇”和“十差县市”、“十差乡镇”,定期向社会公布评比结果。

(五)建立机制,长效管理。各级政府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不断巩固、深化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成果,研究制定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办法。按照全面高水平地完成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与实施细则,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推行城乡“门前三包”制度,探索和建立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工作运行机制,并通过开展文明、卫生乡镇村的创建活动,以增强群众卫生意识、不断巩固整治成果,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篇2:湖南省卫生厅文件

湘爱卫„2010‟4号 湖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关于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做好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爱卫会:

今年入夏以来,我省手足口病报告发病人数激增,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加上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灾后传染病防控任务十分艰巨。夏季是多种传染病流行的高发季节,为有效防控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疫情,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就大力开展以整治城乡环境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做好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疫情的防控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要充分认识当前手足口病疫情的严峻形势,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来关注和重视疫病防控工

作,切实加强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今年4月7日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全国爱卫会主任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全国爱卫会全体会议提出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扎实做好春夏季传染病防控工作,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维护群众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精神,在已经部署的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基础上,进一步落实防控经费,强化各项防控措施,积极应对和防控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二、广泛动员,大力开展以整治城乡环境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 爱国卫生工作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卫生防病的基础,环境卫生状况的脏乱差和群众卫生意识不高是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原因之一。因此,各地要把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工作作为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任务来抓,组织和发动广大群众,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城乡环境,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健康意识来积极预防和阻断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在城市,要动员街道、社区、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室内外环境的清扫活动,突击治理背街小巷暴露垃圾和卫生死角,特别是对那些正在拆迁的棚户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地和建筑工地等地段的积存垃圾和卫生死角要进行集中清理,对农贸市场加强整治和日常卫生管理,同时要确保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在农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抓好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置,对垃圾实行集中收集、定点掩埋,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行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模式。要加大力度继续推进无害化厕所改造工作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要组织动员广大村民大力开展乡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通过治理整顿和落实环卫保洁措施来

有效遏制农村庭院、村庄、集镇和公路沿线的“脏乱差”现象。县级爱卫会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大对农村基层爱国卫生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通过开展农村爱国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来促进乡村逐步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使我省农村卫生状况得到较大的提升和改善,为农村防控各类传染病打下良好基础。

三、积极宣教,增强人们群众的防病意识和健康文明素养 健康教育是疾病预防控制的先导和基础工作,也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宣传部门要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宣传教育,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传递健康信息,让人民群众了解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同时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避免群众产生恐慌心理;医疗卫生部门要通过举办手足口病知识讲座、健康卫生专栏以及印发手足口病防治资料等形式,向广大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学校和托幼机构要以举办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专题讲座、发放家长告知书等形式进行宣传;铁道交通部门要在流动人群聚集的候车室、车厢等处以多种方式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健康教育,改善农民工工作和居住环境;街道和社区要对市民开展健康、环保和文明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使群众充分理解搞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与防控传染病的关系,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文明卫生意识,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吃熟食、喝开水,尽量不接触、不食用病死禽畜和野生动物,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卫生、处处讲卫生的良好风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文明素养。

四、加强督查,切实落实爱卫会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

要充分发挥各级爱卫会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针对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督促有关成员单位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教育部门要指导督促学校及托幼机构制定和落实手足口病防控预案,改善校园环境和宿舍卫生条件,开展学校健康教育,落实学校卫生防疫措施,配合有关部门对校园及周边餐饮食品单位进行整治,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卫生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和其他传染病等在学校发生。财政部门要在传染病防治方面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保障。公安部门要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和社会动态,切实维护好疫情高发地区的治安管理和社会稳定。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传染病防控的组织领导,加强疫情监测,特别是加强农村、学校、托幼机构、建设工地、流动人口聚集地等重点地区和场所的疫情监测,积极做好发病人员的诊断及救治工作,努力降低病死率。其他各爱卫会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工作。

请各市州爱卫办将本地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控传染病的有关情况和信息及时上报省爱卫办,联系电话:0731—84822232。

二O一O年五月二十八日

篇3:湖南省卫生厅文件

1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文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1 实践要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

潍坊市探索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走在全国前列, 没有现成模式或经验可循, 需要在新医改方案精神指导下, 建立正确的理论体系, 指导实践探索。潍坊市充分认识到确保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和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需要努力建设和完善“四大体系”, 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具体要求:一是必须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按照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在规律办事,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和政府主导、社会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原则, 必须坚持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的原则, 努力实现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统一;二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深化对潍坊市卫生系统内在规律的认识, 提高对卫生改革发展全局的驾驭能力。

1.2 正确的文件体系建设能够确保“政府有效投入和医疗机构有序服务”

长久以来, 由于经济发展体制的原因, 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上投入不足,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无序, 医疗市场混乱, 导致了居民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日益严重。潍坊市从建设服务型政府职能出发, 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包括潍坊市承担全国普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 突出大众卫生理念, 以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看病不放心和防保不到位等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指出了潍坊市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实施模式, 即“小病社区低收费, 大病住院有保险, 防保服务政府管”。潍坊市实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其他文件都是紧紧围绕这一文件为核心, 突出政府主导、公益性质和服务百姓。目前, 潍坊市承担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县、市和区政府投入增加, 资金切实到位, 各级医疗机构服务提供有序合理, 医疗质量提高, 居民看病就医负担减轻, 居民切实得到实惠, 潍坊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

2 潍坊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文件体系组成

2.1 组织领导文件体系

2.1.1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组织。

潍坊市政府印发了《潍坊市承担全国普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工作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 作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纲领性文件, 明确了工作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任务和组织领导。同时, 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 由市长任组长, 分管财政、卫生的副市长任副组长, 发改委、卫生、财政、劳动、物价、食品药品监管以及各实验性研究区 (市) 的区 (市) 长为成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卫生局, 由卫生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实践证明, 潍坊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成功建设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推进实施密不可分。

2.1.2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现场指导与管理。

主要是解决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之初, 如何强力推进工作实施和确保工作质量的问题。市政府出台了《潍坊市普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验性研究现场工作指导意见》, 市卫生局印发了《关于成立潍坊市普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现场督导组的通知》, 制订了《潍坊市普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工作分工协作划片包干实施方案》, 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 强化了工作责任。先后成立了7个专业组和3个现场工作组, 专业组负责制度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 组织人员培训, 负责专业推动;工作组根据工作计划, 负责督导落实;专业组实行组长负责制, 工作组将任务包干到人, 实行划片包靠责任制。工作组与专业组人员交叉担任, 从而在技术和工作两个层面上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 紧密结合, 协同推进。

2.1.3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宣传发动。

在实验性研究工作中, 潍坊市以开展全民健康行动为总抓手, 立足社区和家庭, 广泛宣传动员, 形成浓厚的工作氛围, 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理解和参与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成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市政府印发了《潍坊市全民健康行动实施方案》, 提出以人人重视健康行为和人人参与健康行动为主题, 以建设健康社区和创建健康家庭为平台, 开展全民健康行动, 动员全体居民关注健康因素, 参与健康管理, 改善生活行为, 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2.2 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文件体系

2.2.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主阵地”, 其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服务提供质量。因此, 潍坊市根据国家和省标准, 结合实际, 制订了《潍坊市基层卫生机构资源配置规范 (试行) 》、《潍坊市基层卫生机构业务工作规范 (试行) 》、《潍坊市基层卫生机构经济管理规范 (试行) 》、《潍坊市基层卫生机构考评奖惩规范 (试行) 》和《潍坊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招标办法 (试行) 》, 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建设标准、准入办法、干部和用人制度、筹资制度、财务制度、监管制度、核算制度、分配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 达到了建设标准化、工作制度化和奖惩规范化的目标, 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 又制订了《关于建设全市普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示范机构的通知》, 在全市创建20处示范机构, 发挥以点带面、示范推动作用。

2.2.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

为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到实处, 潍坊市本着简便易行和实用有效的原则, 制订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 (试行) 》 (以下简称《规范》) , 作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业务技术标准;同时, 制订《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手册 (试行) 》 (以下简称《手册》) 作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提供流程指南。《规范》与《手册》相互补充, 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程序化、标准化。为评价服务提供效果, 实施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 制订了《潍坊市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评办法 (试行) 》, 实行“计件补助, 考核发放”,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质量、数量和群众满意度兑现政府补助。

2.2.3 基本医疗服务提供。

在实验研究中, 为配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潍坊市将基本医疗服务“打包”向居民提供。市卫生局、财政局和物价局联合制订了《潍坊市基本医疗服务提供实施方案 (试行) 》, 设计了“社区基本医疗服务包”, 包括8项基本检查项目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身高和体重等一般检查和糖尿病患者血糖检测) 、7项基本治疗项目 (包括肌肉注射、静脉输液、静脉注射、皮试、皮下注射、物理降温和冷热湿敷) 、3项基本康复项目 (包括拔火罐、超短波电疗和红外线治疗) 和360种基本药物。其中, 基本检查项目和基本治疗项目由社区卫生机构免费提供, 基本康复项目按国家规定标准的60%收取, 360种基本药物全部按招标价格“零加成”销售。机构服务成本由政府按辖区内服务人口数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购买服务”, 经综合绩效考核后予以补助, 从而既实现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 又扩展了居民免费 (低费) 基本医疗服务的内容。同时, 为指导医务人员因病施治、合理用药, 出台了《潍坊市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指导原则 (试行) 》和《潍坊市基层卫生机构静脉输液管理办法 (试行) 》, 制订了30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路径”, 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输液率在30%以下。印发了《中医适宜技术100项》, 鼓励使用中医适宜技术。市财政局、卫生局、监察局、药监局和物价局联合印发《潍坊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办法 (试行) 》, 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市物价局和卫生局制订了《潍坊市普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验性研究基层卫生机构收费管理办法 (试行) 》, 明确了收费项目与标准。

2.2.4“大病”服务提供。

实验研究中, “大病”专指急诊急救和住院分娩。市卫生局制订《潍坊市参合农民急救补偿管理办法 (试行) 》和《潍坊市参合农民住院分娩管理办法 (试行) 》, 对急诊急救实行就近定点就医, 先救治后缴费;对住院分娩实行定点住院、定额收费和定额补偿。

2.2.5 滨海模式。

在滨海区, 潍坊市进行了建立医疗机构合理施治和重视预防机制研究, 改革费用支付方式, 实行“打包服务, 限价付费”为核心的“滨海试点”。滨海区管委会印发了《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参合农民村卫生室就诊办法 (试行) 》和《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2009年新农合补偿方案》。一方面对小病实行“5元门诊”。居民每次门诊只需交费5元即可享受基本检查、360种基本药物和注射输液等基本医疗服务。每人每年可享受4次“5元门诊”服务, 超过限定次数就医者按成本价付费。政府每人每年补助60元, 医保 (新农合) 每人每年报销20元, 以弥补医疗机构成本。对低保和五保户凭“低保证”就诊, 在限定次数内全部免费。另一方面, 对大病实行“住院预付”, 将筹集的医保基金通过预先拨付的方式全部“承包”给定点医疗机构, 用于报销病人住院费用, 结余留用, 超支不补。

2.2.6 信息管理。

及时、准确和完整地获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信息资料, 对监测和评价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质量至关重要。市卫生局制订了《潍坊市普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信息管理办法 (试行) 》和《潍坊市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管理办法 (试行) 》, 明确了信息的收集、分析、使用与发布, 并对信息管理软件的管理、维护和运行作了规定。

3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监测与评价文件体系

潍坊市制定了《潍坊市普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工作监测评价实施方案》和《潍坊市普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工作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了监测与评价的基本内容是政策支持和社会动员, 筹资情况, 服务提供体系建设, 运行机制和管理, 以及卫生服务的利用、可及性、质量和效率、人群健康状况等。监测与评价采取基线调查、阶段性和终末监测与评价相结合和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并结合实验性研究内容, 制定了政策实施基础条件、行为改变和政策效果三大类56项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篇4:湖南省卫生厅文件

一是积极实施卫生科技发展新举措。实施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引进、推广”发展战略,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引进,大力推广适宜技术;实施“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加速我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引进培养卫生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11位院士及院士级专家,13位特聘学科带头人,59位卫生科技领军人才,239位中青年卫生科技创新人才。实施“河南省卫生系统出国研修计划”,选派722位学术技术骨干赴国外发达国家地区一流医疗卫生机构培训研修,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三是着力改善卫生科技支撑条件。卫生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卫生科研专项经费增长到2000万元。建设河南省院士工作站18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35个,新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建设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81个,河南省医学重点培育学科100个,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河南省卫生系统重点实验室10个。

四是努力探索卫生科技管理服务新模式。引进量化评估机制,科学评价医学科研、人才工作绩效;改进评审方法,提升医药科技成果层次;建立医学学术技术带头人、科研管理人员培训长效机制。构筑卫生科技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医学学术技术骨干国际研修平台、医学科技攻关省部协作平台、卫生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二、勇于突破,卫生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我省逐步形成了以平台为基地,人才为根本,科研为支撑,技术转化与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医学科技创新特色,初步建立起了符合省情的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卫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013年,省卫生厅择优推荐64项卫生科技成果角逐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有30项成果荣获奖励,其中3项研究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分别是: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汴利等人完成的《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及其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预防控制》,应用宏基因组学分析策略首次发现新布尼亚病毒,建立了发现未知病原的新模式,对研究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河南省人民医院史大鹏等人完成的《视路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研究》,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开创了视神经功能影像检查的新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新巍等人完成的《人体血管和非血管腔道内支架的设计与临床应用》,结合国内现有人体腔道内支架的优缺点,设计出个体化气道内支架并应用于临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5项研究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研究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取得了历史性的新突破。

三、深化改革,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医改“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承启之年。全省卫生科技工作将以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密围绕卫生中心工作,以培养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基地,提高创新水平为重点,完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人才科技引领作用,推进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卫生系统出国研修计划、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构筑卫生科技创新基地平台,推广先进适宜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强力支撑全省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做出新贡献!

篇5:湖南省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确保依法行政,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除政府规章外,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制定的,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在一定时期内反复适用,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公文。

第三条 规范性文件管理,应当遵循依法、统一、公开、公众参与和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地区的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办公厅(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法制部门(机构),依照各自的职责,分别负责规范性文件管理的有关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监察机关,依法负责规范性文件管理的行政监察工作。

第二章 起草和审查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工作部门和派出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可以依法制定规范性文件。议事协调机构、部门派出机构、部门内设机构不得制定规范性文件。

政府工作部门拟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或者社会关注度高的事项,或者涉外、涉港澳台的事项制定规范性文件,应当事先请示本级人民政府同意。

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职权的事项,需要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或者由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范性文件。

第六条 规范性文件不得创设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不得违法限制、剥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不得违法增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义务,不得规定属于国家秘密的事项。

第七条 政府规范性文件,由政府指定一个部门起草;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职权的,由政府指定有关部门联合起草。联合起草的,应当明确一个部门主办,其他部门协办。

部门规范性文件,由制定机关指定其有关内设机构或者下属机构起草。部门联合制定规范性文件,由主办部门指定其有关内设机构或者下属机构起草。拟规定的事项专业性强,或者涉及公众切身利益,或者社会关注度高的,应当邀请有关专家、组织参与起草,或者委托有关专家、组织起草。

第八条 起草单位应当认真研究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必要性、可行性,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拟规定的制度和管理措施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必要时还应当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第九条 起草单位应当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咨询会、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专家学者和公众的意见。

涉及重大行政决策的规范性文件,起草单位应当在本部门网站、本级政府网站或者本地区公开发行的报纸等媒体上公布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起草涉及公众重大利益、公众意见有重大分歧、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或者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的规范性文件,起草单位应当举行听证会听证。

规范性文件起草中部门意见不一致的,起草单位须与有关部门充分协商。未协商一致的事项,不得在送审稿中规定。

第十条 规范性文件涉及重大行政决策的,起草单位应当组织3名以上专家或者研究咨询机构进行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论证。

第十一条 政府规范性文件初稿须经起草部门法制机构审核、起草部门负责人讨论,形成送审稿,由主要负责人签署,报请政府审查决定。联合起草的,初稿经主办部门法制机构审核后,先由协办部门负责人讨论、再由主办部门负责人讨论,或者由联合起草各部门负责人集中讨论,形成送审稿,由联合起草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共同签署后报请政府审查决定。

部门规范性文件初稿由起草单位集体讨论形成送审稿,报请制定机关审查决定。

第十二条 起草单位报送规范性文件送审稿,须将送审稿及其起草说明、依据等材料径送制定机关办公厅(室)。联合起草的,由主办部门报送。制定机关办公厅(室),应当对材料的齐备性、规范性和制定该规范性文件的必要性进行审查。

材料齐备、规范且确有必要制定该规范性文件的,移送本机关法制部门(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制定机关办公厅(室)应当保证本机关法制部门(机构)有足够的合法性审查时间。

第十三条 制定机关法制部门(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应当就制定主体、权限、程序、内容、形式是否合法进行全面审查,并向制定机关提交合法性审查报告。

负责合法性审查的法制部门(机构)要求起草单位补充依据、说明情况,或者要求有关单位协助审查的,起草单位和有关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四条 法制部门(机构)对合法性审查发现的问题,分别情况,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制定机关不具有制定该规范性文件的法定权限,或者送审稿的主要内容不合法的,建议不制定该规范性文件;

(二)应当事先请示本级人民政府同意的部门规范性文件,尚未请示的,建议待请示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再制定;

(三)应当公布征求意见稿但尚未公布、应当听证但尚未听证、应经专家论证但尚未论证的,建议退回起草单位补正程序;

(四)送审稿的个别具体规定不合法的,逐一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第三章 决定和公布

第十五条 规范性文件送审稿经合法性审查通过的,由制定机关办公厅(室)提请本机关负责人集体审议决定;审议通过的,由主要负责人签署。送审稿未经合法性审查的,不得提请审议和签署。

因重要紧急情况必须立即制定规范性文件的,送审稿经合法性审查通过后,可以直接提请本机关主要负责人或者其委托的负责人决定和签署。

第十六条 规范性文件由本级人民政府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未经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一律无效,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公布和印发规范性文件,应当按照规定标注登记号。

第十七条 政府规范性文件,依照本办法第十五条 规定审议决定并签署后,由本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登记、编制登记号,交本级政府公报和政府网站公布。

第十八条 部门规范性文件,依照本办法第十五条 规定审议决定并签署后,编好文号,报请本级人民政府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部门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主办部门报送。

部门报送规范性文件登记,须将规范性文件文本、合法性审查报告和依据等材料径送本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材料齐备且符合要求的,政府法制部门予以受理;材料不齐或者不符合要求的,政府法制部门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政府法制部门对报送登记的部门规范性文件进行形式审查,于受理之日起5日内登记、编制登记号,并出具《规范性文件登记通知书》,但是,对主体资格、制定权限等违法的,不予登记,并出具《规范性文件不予登记通知书》。政府法制部门应当将已经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的部门规范性文件及时交本级政府公报和政府网站统一公布。

第十九条 政府工作部门就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或者社会关注度高的事项,或者涉外、涉港澳台的事项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公布。

第二十条 规范性文件应当于统一公布之日起30日以后施行。但是,公布后不立即施行将有碍法律、法规、规章、上位规范性文件执行,或者不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的,应当在文末注明。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列为依法行政考评内容定期考评。

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报告依法行政情况,应当包括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情况。

第二十二条 实行规范性文件事后审查监督制度:

(一)政府规范性文件,于公布之日起15日内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垂直管理部门规范性文件,于本级人民政府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后15日内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备案机关法制部门(机构)应于收到后15日内审查,合法的,予以备案,并按月公布目录;违法的,不予备案。

(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规范性文件违法,属于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可以申请制定机关的上一级政府法制部门审查;属于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可以申请制定机关的同级政府法制部门审查;属于垂直管理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可以申请制定机关的同级政府法制部门或者上一级主管部门法制机构审查。政府法制部门或者部门法制机构,应当于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申请人。

(三)行政复议申请人申请一并审查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依法由本省行政机关处理的,有权处理的人民政府的法制部门或者部门的法制机构,须在法定期限内审查,并将审查结果书面告知复议机关。

(四)上级机关指示审查、其他机关建议或者转送审查规范性文件的,有管辖权的政府法制部门或者部门法制机构应于接到指示或者建议、转送函后30日内,向上级机关书面报告或者向建议、转送机关书面告知审查结果。依照前款规定审查发现规范性文件违法的,应当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处理。执行前款第(二)项、第(四)项规定,确因特殊原因不能在30日内审查完毕的,经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5日。

第二十三条 有关政府法制部门或者部门法制机构不履行规范性文件审查处理职责的,上级或者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审查处理;必要时,可以直接审查处理。

第二十四条 政府法制部门和部门法制机构审查规范性文件,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上位规范性文件。法律、法规、规章、上位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一致的,按照下列规定确定适用的依据:

(一)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一致的,按照立法法规定的效力原则确定适用的依据;(二)上位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但是,国务院规范性文件与规章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国务院规范性文件与地方性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逐级报请国务院决定适用的依据;

(三)不同位阶的上位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最高位阶的上位规范性文件;(四)同级政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一致的,报请该人民政府裁决适用的依据;

(五)下级人民政府与上级政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一致的,报请上级人民政府裁决适用的依据。

需报请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裁决或者决定适用依据的,中止审查,待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裁决或者决定后,恢复审查。

第二十五条 政府法制部门或者部门法制机构审查发现规范性文件违法的,应当书面建议制定机关立即停止执行并自行纠正,制定机关须于接到建议函之日起20日内书面报告纠正结果。逾期不报告纠正结果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超越职权,或者依法需经批准而未经批准,或者未经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的,由负责审查的政府法制部门或者部门法制机构确认该规范性文件无效;

(二)内容违法的,由负责审查的政府法制部门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撤销该规范性文件,或者由负责审查的部门法制机构提请本部门撤销该规范性文件。

确认规范性文件无效或者撤销规范性文件,应当在本级政府公报和政府网站公布。

第二十六条 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为5年,但是,标注“暂行”、“试行”的规范性文件有效期为2年。部署阶段性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应当明确规定失效日期。起草单位应当于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内进行评估,需要继续执行的,按照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重新公布,并自公布之日起重新计算有效期。

第二十七条 实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与即时清理相结合的制度。

制定机关应当建立每两年一次的规范性文件清理制度,于偶数年的第三季度全面清理本机关现行规范性文件。

情况变化,需要修改、宣布失效或者废止本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应当及时清理相应规范性文件。

修改规范性文件,按照本办法关于规范性文件制定的规定执行。宣布失效和废止规范性文件,应当在本级政府公报和政府网站公布失效和废止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第二十八条 规范性文件的解释权属于制定机关。需要对规范性文件作出解释的,由制定机关法制部门(机构)拟订解释草案,经制定机关审定后,按照本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公布,与原规范性文件具有同等效力。

制定机关法制部门(机构)可以就本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答复咨询。

第二十九条 制定机关违反本办法规定制定、发布规范性文件,或者不依法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的;政府法制部门或者部门法制机构不履行规范性文件审查职责,或者对审查发现的错误不予纠正的,依照《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省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备案,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省人民政府对较大的市人民政府规章的备案审查,适用本办法关于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规定。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办公厅(室)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属于本级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和乡镇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参照本办法关于政府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本办法关于部门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执行。

篇6:甘肃省卫生厅文件

甘卫农卫发〔2011〕320号

关于印发甘肃省农村重大疾病按病种付费实施

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卫生局,厅直各单位,兰州大学第一、二医院,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各有关单位:

现将《甘肃省农村重大疾病按病种付费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七日

甘肃省农村重大疾病按病种付费实施方案

为落实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和收费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逐步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根据 1 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工作的通知》(卫农卫发〔2011〕27号)和甘肃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做好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工作的通知》(甘卫农卫发〔2011〕290号)的精神,在总结评价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按病种付费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决定在全省进一步扩大新农合重大疾病按病种付费病种范围(以下简称重大疾病)并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重大疾病范围及定点救治医院

(一)重大疾病病种范围

在去年白银、平凉市开展白血病、先心病成功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省全面推行提高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妇女宫颈癌、乳腺癌、重性精神病、耐多药肺结核、终末期肾病、先天性耳聋等疾病医疗保障水平的试点工作。从医保、救助等方面对艾滋病病人机会性感染治疗给予必要支持。以后结合基金收支、临床路径制定等情况,继续扩大重大疾病病种数。

(二)定点救治医院

根据执业范围、技术准入及实际收治能力,择优选择服务能力强、诊治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省级医院作为重大疾病首批定点救治医院,确保重大疾病患者的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

以后随着各级医院诊疗技术水平提高和技术准入,逐步增加其定点救治的重大疾病病种。

重大疾病范围(含年龄及主要治疗方法)及相应的定点救治 医院见附件1。

二、补偿范围、办法及补偿标准

(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列入重大疾病按病种付费范围

1.患者须参加新农合。

2.患者疾病诊断、年龄及主要治疗方法须同时符合本方案规定的重大疾病范围。

3.患者须在定点救治医院救治。

4.患者按规定治疗方法治疗所发生的住院医药费用。

(二)重大疾病患者以下医药费用,不列入重大疾病按病种付费范围

1.重大疾病患者不在定点救治医院治疗、采取非本方案规定的治疗方法,均不列入重大疾病按病种付费范围,按新农合统筹地区原补偿方案进行补偿。

2.在一个参合内,重大疾病患者因非规定的重大疾病再次住院发生的医药费用,按新农合统筹地区原补偿方案进行补偿。

3.主要费用已由其他项目予以减免的重大疾病患者,不再享受本方案规定的补偿政策,剩余费用按新农合统筹地区原补偿方案进行补偿。

(三)重大疾病平均医药费用定额标准及费用支付 1.依据卫生部临床路经诊断治疗方案及近年医药费用水平,确定各重大疾病病种平均医药费用的定额标准(以下简称定额标 准)。

2.新农合基金付费。按照前款确定的定额标准,新农合基金按照70%的支付比例,对每例重大疾病住院患者实行定额付费(打包付费)。

各重大疾病病种定额标准及新农合基金支付定额见附件2。3.重大疾病患者付费。以当次住院实际发生的医药费用(按项目计费)为基数,重大疾病患者按30%的自付比例支付个人承担的费用。

4.新农合基金对重大疾病患者的定额补偿,不受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与诊疗项目目录限制,且不计入患者当年新农合封顶线计算基数。

5.特例。因自动出院、转院、死亡等特殊原因,重大疾病患者中途退出主要治疗且医药费用未达到定额标准的50%,按实际发生的住院医药费用,新农合基金与重大疾病患者分别按照70%、30%的比例支付。

三、住院、报销与结算流程

(一)重大疾病患者携带参合证(或卡)、身份证(或户口簿)等到定点救治医院就诊(凡证件不齐的重大疾病患者,须回当地新农合统筹地区经办机构办理相关参合与年龄的证明),定点救治医院审查患者参合身份与实际年龄,对确诊为按病种付费范围的重大疾病患者,开具入院通知单,标注“新农合重大疾病”,按重大疾病类别进行管理。

(二)重大疾病患者入院时,按该病种定额标准的30%预交住院费用(当实际住院费用超过定额标准时,原则上按相同比例续缴预交金)。重大疾病患者出院时,按当次住院实际医疗费用的30%,结清个人自付费用,其预交的住院费用多退少补。

(三)定点救治医院严格执行卫生部确定的重大疾病临床进行诊疗。诊疗结束,完整填写(或HIS系统自动生成)两份《甘肃省农村重大疾病新农合补偿结算单》(附件3),签字、签科室公章后,交医院农合办。院农合办审核盖章(一份留存,一份在结算时交患者所在地新农合统筹地区经办机构),并按有关规定上报重大疾病医疗服务及基金补偿信息。

(四)定点救治医院申请新农合结算方式。对已经开展即时结报的新农合统筹地区,与其它住院病例一并结算;对未开展即时结报的新农合统筹地区,定点救治医院农合办提交重大疾病患者的①《甘肃省农村重大疾病新农合补偿结算单》;②出院小结;③全额费用发票,定期向患者所在地的新农合统筹地区经办机构申请拨付新农合基金应定额支付的费用。

(五)统筹地区新农合经办机构收到定点救治医院重大疾病结算申请资料,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按照新农合基金定额支付标准,向定点救治医院拨付资金。

四、组织管理

(一)省卫生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或诊疗规范,对定点救治医院服务行为进行日常监管。省卫生厅确定重大疾病范围、定 点救治医院、定额标准、新农合基金支付比例、自付比例、住院与补偿结算流程。对重大疾病实际医疗费用水平进行监测与定期评价,随重大疾病实际费用水平、高值耗材价格、医疗服务价格标准等重大调整或变化及时调整定额标准,建立定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二)定点救治医院应严格审查与确认患者参合身份、实际年龄以及是否符合重大疾病范围。对不符合重大疾病范围的患者应做好政策解释工作。承诺并严格按照卫生部确定的重大疾病临床路经进行诊疗和收治患者,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与收费行为,保证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主动接受监管。定点救治医院不得拒收、推诿危重重大疾病患者;不得将重大疾病范围之外的病种(或治疗方法)升级或串换为重大疾病范围内病种(或治疗方法),增加新农合基金支出;不得减少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方案中包含的诊疗项目与服务内容,损害患者的利益;不得将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方案包含的医药费用通过外购处方、门诊处方、门诊检查、外院检查、分解住院、分解费用等各种方式排除在住院医药费用之外,让患者自付,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三)定点救治医院违反上款规定,按病种分别累计,对造成患者医药费用增加在1万元以下或造成新农合基金流失在1万元以下的,除追回损失资(基)金外,省卫生厅给予通报批评处理,责令整改;对造成患者医药费用增加在1万元(含)以上或造成新农合基金流失在1万元(含)以上的,除追回损失资(基)金外,省卫生厅依法依规给予暂停或取消该病种定点救治医院资格等严肃处理,并向社会公布。

(四)各统筹地区新农合经办机构要广泛宣传、告知参合农民重大疾病范围、定点救治医院、管理及补偿政策,积极引导重大疾病患者到定点救治医院就诊;负责审核与结算重大疾病患者新农合定额补偿费用,简化相关程序,及时拨付定点救治医院的垫付资金。

(五)本实施方案由省卫生厅农村卫生管理处负责解释,自2011年7月30日起实施(即:2011年7月30日前入院的重大疾病患者按照统筹地区原补偿方案执行)。

联系人:蒋雪萍 0931-4818074 附件:

1.甘肃省农村重大疾病范围及定点救治医院

2.甘肃省农村重大疾病各病种平均医药费用定额标准及新农合基金支付定额

3.甘肃省农村重大疾病新农合补偿结算单 主题词:农村卫生 重大疾病 救治 通知

上一篇:委托经营管理课件下一篇:两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