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人性管理观后感

2024-05-02

曾仕强人性管理观后感(精选10篇)

篇1:曾仕强人性管理观后感

曾仕强-人性管理听后感

看完曾仕强-人性管理之后我的感触良多,有很多我喜欢的话,很多属于并适合我们中国人的话。其中有如下的几句经典:

1、常听见有些领导抱怨:中国人难管!———我们的回应则是:谁叫您管中国人?

2、上司管部属,触犯了部属不喜欢被管的人性弱点;而即使部属觉得丧失了尊严,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有所抗拒。在这个时候,部属表面上顺从,暗地里却在想尽办法,要把上司活活“气死”。这便是不重视人性管理的恶果。

3、“管理”一共两个字,一个是“管”,一个是“理”。作为管理者,既不能“不管”,也不能“不理”,要“管事理人”。上司看得起部属,部属就会更加用心地把工作做好。这是人性管理的要领。

4、中国人爱面子,最怕被别人看不起。但是,要有面子,希望别人看得起自己,最好的办法,即在于自觉、自反和自律。

5、中国的管理哲学,即以人为本的人性管理。

曾老师说过:管是管,人性不喜欢被管;理是理,人性喜欢被尊重。我很赞同,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自主学习,不需要强制的一大堆管制,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关键修行看个人态度!

我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合理化主义,以人为本,自主教育为最佳。人性的特点,第一要创造,第二要自主,不接受他人的摆布,人性是不喜欢被管的,从根本上讲,人性对管理有一种先天的排斥。我们要主张有个性的发展,个性即性格,走特色主义道路。

中国人十分注重德行,认为只有品德优秀的人才有资格管理他人。有的时候学而时习之,你学了以后,把它变成一种习惯,这样就很愉快

最后我想说,人性管理的重点在于人,只要把人理好了,事情自然就做好了。这就是管理的真谛!

曾老师还告诉我们怎样只理不管,做到无为而治——其中我喜欢的有如下这些,它们都很经典到位:

1、推、拖、拉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动机和结果是区别圆滑与圆通的试金石。

2、得人心者昌

3、圆通不等于圆滑

4、把握好“度”很重要

5、内方外圆

下面就我的理解,我来分享下我对内方外圆的理解——

方,就是方针、准则;圆,是随机应变的变通。方形是“经”,圆形是“权”,就是权变。中国人有经,有权,有所变,有所不变。

我认为吃亏就是占便宜,因为这句话很在理有的时候。因为与人为善,于己宽心,退一步海阔天空!

当我们想变一变,妄图一切都能变成我们想要的。但是我想说的是:不可不变,不可乱变。务必做到:守本分,守规矩,守时限,守承诺,重改善,重方法 待人处事,我们谨记这句话:凡轻诺必寡信。我们要做信守承诺,一言九鼎的人!

生活中我们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解于无形之中,首先要自我修养,尊重领导,至少要礼让三分。

我很相信曾老师的这句话:中国人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只要有时间就不要早作决定。决定太快,后面的变数谁来负责?

管理,就是一切在控制之中。三分做事,七分做人。越到高层越没事,如果高层很忙,就表示管理不当。职位越高的人,看得越远;想的越多,胆子越小,这是好事情,不是坏事情。

中国式的管理是弹性划分,考虑很多方面,目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发挥潜力,人性管理的基本概念---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合理调整,最重要的是,做人,做事,要有良心。人类对科技要加以限制,而不是盲目发展,企业一定要有制度,但是很多时候,制度不能解决问题。

曾老师的讲说视频——打破科学管理范畴,成就高绩效管理者!揭开管理的时尚面纱,剖析最实用的管理实务!不只让我们做一名经理,更要让我们成为一名经理!管理没有最佳途径,但有更好的途径,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创造利润!

篇2:曾仕强人性管理观后感

看完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觉得很有意思,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1、是非对错,都不是绝对的很多人认为,一件事情,要么是对的,要么就是错的。这是西方思维对我们的一个影响。但在中国的企业里面,我们更容易听到的是也许是吧、可能是吧、差不多吧,这种模糊的话语,会让我们感觉到这些人没有原则,思路不清晰。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人思想的两面性:他说是的时候,有可能不是,他说好的时候,有可能是不好。对于这样的管理,就得周全考虑,尝试用第三种角度去看待事物。

2、合理和合法

西方讲究合法,一切遵循制度办事——就算制度或法律是不对的不合理的,他们也照样遵循;中国人什么事都是要讲究合理的,不管有没有违法或是违反制度,合理才是王道。只有合理的,才是合法的。

换句话说,中国是人治大于法治,在我看来,这是非常不好的,但在中国,只有这样才行得通。在中国,制度法律或制度是永远都不够的,而且要一直持续的改良。在中国,讲的是情、理、法,情理总是大于法的。合情之后才能合理,合理之后才能合法。

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检讨现有制度的缺陷,一方面不要全盘寄托于制度,更要懂得“动之以情”然后才“晓之以理”的艺术。

3、什么是管理

管理,就是管的合理。为什么,因为中国式管理管的是人,不是事。而中国人,就是凡事都要合理。中国式管理,要明白人的重要性,就是要以人为本,制度或法律,也是为以人为本而服务的。

制度是一种形式,“人“才是管理者心里时时要注重的东西,在管理人的时候,要会变通,不能死按规矩来,其实也就是要让人觉得合理。虽然我本人并不支持这种管理方式,但在中国,只有这样才行得通。

4、中国式计划

曾先生说,中国人表面上好像都没有什么计划,什么事情都说“看着办”,实则上中国人是有计划的,只是中国人的计划会经常地变更,所以只能看着办,他们才能及时地调整计划,这样才能符合不同时空的实际需求。就如同中国人的合理与不合理也是随时变动的一样。时空一改变,合理的标准就改变,计划也要改变。实际的管理中,我们是必须要有计划的,只有计划明确了,我们的目标才明确,工作才能明确。但我们的计划,不能太死,太刻板,太细致,我们要有回旋的余地,到真正实施这个计划的时候,变动是不可避免的。

5、合理的不公平

西方人是讲公平的,就是一切按照制度或法律办事,不用考虑是否合理,加薪、升职等,只要是按照制度来的,就是公平的。中国人不讲公平,中国人讲合理,讲公正,其实就是合理的不公平。制定了制度,工作的时候,大家都着照制度做了,就都是“差不多”的,是否算优秀,得凭群众的,领导的感觉。

中国式管理,要做到公正,就是合理的不公平,就可以了,企业就安定了。但我本人对此并不完全认同。

6、中国式开会

西方人,开会的时候,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争论的面红耳赤,但开完会之后,大家还是好朋友,好同事。但在中国不行,开会的时候,只要有一点点不同的意见,开完会之后,大家就各怀鬼胎了,私下报复的事也是会发生的。这其实是个“面子”问题,国人最讲究的就是面子,有了面子,啃窝头也甘心。

所以我们还是比较接受会前私下里沟通,会上不议,大家呵呵一番,互相留个面子,会后再私下沟通,私下沟通还得讲究言辞,但即使关起门来吵一架,出了门还是勾肩搭背一团和气的,因为没有失面子,一切好商量。达成共识,再找领导汇报,互相再推推功劳,如此你高兴,我高兴——领导最高兴。

7、得人心者得天下

脸红脖子粗,纵使有理有据,争赢了,别人也会消极抵触,甚至给你下套子,最终还是办不成事情。所以平日为人处事,务必需要处处顾及面子,讲讲私交,感情好了,我吃点亏帮帮你也无所谓,乐得落个人情。

得人心者,得天下呐。

8、推、拖、拉

篇3:领略管理学家曾仕强的演讲风采

曾仕强,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被誉为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和最受企业界人士欢迎的十大名嘴之一。近年来,曾教授应邀在海内外各地演讲,每到一处,好评如潮。那么,曾教授何以成为讲坛风云人物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位管理学家的演讲风采。

以史为鉴,借古明今

曾教授历史知识渊博,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厚积薄发是其演讲风格之一。演讲时,他并不纯粹地引经据典,旧闻重提,而是根据演讲需要,将历史故事条分缕析,揪出要害,从而达到以古论今、借古讽今的目的。例如,在谈到核心团队的重要性时,曾教授讲—我们所有的成败,不是决定在领导,而是决定在核心团队。中国的竞争力不是在领导,而是在核心团队。以刘邦和项羽为例,刘邦哪点比得过项羽呢?论出身,刘邦是平民,项羽是贵族;论武艺,刘邦的剑只杀得了蛇,项羽砍过的人头却是谁都数不清。但最后,在乌江边抹脖子的是项羽,而不是刘邦。为什么?只为一样:项羽样样行,却不如刘邦会团结人!算起来,项羽还是个敢作敢当的伟男子,大敌当前,身先士卒,跃马扬枪,所向披靡,绝对的超级男模。但在任何社会,刘邦一定打赢项羽。因为刘邦靠的是团队,不是自己一个。他很清楚,单打独斗不行,所以,一有事,就推给韩信,推给樊哙,推给萧何,推给陈平……叫上一帮人来,你项羽力能拔山又怎样?气能盖世又怎样?是大家心中的英雄又怎样?还不照样死无葬身之地!我想,在座的各位,在企业大小都是个头目,如何建立你的团队,是最实际的。

这是曾教授在谈“如何打造坚实的基层团队”演讲中的一个片段。在这一段话里,曾教授先是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引起听众注意;继而以刘项之争的典故加以论证,在出身、武艺方面,刘邦虽然远不及项羽,但“项羽样样行,却不如刘邦会团结人”,一语中的,道出根由,“刘邦靠的是团队,不是自己一人”,项羽不会团结人,到最后当然是四面楚歌,拔剑自刎;这时,再真诚呼吁身份是“头目”的听众要重视团队,也就颇得认同了。楚汉之争的故事,虽然不算新鲜,但“超级男模”、“团队”等时尚词汇的穿插,使话语风趣、有新意,一连串反问构成的排比,使句式有势、生动。并且,曾仕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去阐明现代管理之道,更使道理形象、易懂。这样的演讲,听众听起来能不兴致勃勃又受益匪浅吗?

标新立异,自成一说

听曾教授演讲,时常有新奇之声,不俗之见。且细听之后,更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感。例如,曾教授认为,君子也应注重交际技巧,提高竞争力,要善于自保,追求圆通。他是这样讲的——圆通和圆滑虽然长得一模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几乎不分轩轾,都是“推、拖、拉”,一副打太极拳的样子,但是二者的本质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差异:第一,过程完全相同而结果截然不同。“推、拖、拉”到最后,把问题圆满解决掉,便是圆通:“推、拖、拉”到最后,没有解决问题,或者解决得不够圆满,那当然是圆滑。第二,圆通的人善于利用“推、拖、拉”的短暂时间来充分思考,寻求此时、此地合理的行动方案,以便减少阻力,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圆滑的人只想利用“推、拖、拉”把时间拖延过去,以便逃避当前的问题,根本不想解决问题。第三,圆通的人用“推、拖、拉”来降低竞争的压力,使大家觉得经过“推、拖、拉”之后得到的答案应该可以接受;圆滑的人,则冀望于不经由竞争便能够获得胜算,或者不愿意应付挑战,悄悄地逃之夭夭。圆滑与圆通有着本质的不同,合理地“推、拖、拉”,把“推、拖、拉”的功夫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就是圆通。而在任何环境下,与任何人相处,都喜欢玩心眼、耍计谋,就是圆滑。小人圆滑,因而我们对他充满鄙视。君子当然不应该圆滑,但是要足够圆通,否则就常常使自己在与小人的斗争中处于劣势。

“圆通和圆滑长得一模一样”,都是“推、拖、拉”这副“打太极拳”的样子,这个拟人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不动声色地道出了人们厌恶圆通和圆滑的原因。接着,曾教授开始为“圆通”喊冤、申冤,三组对比,孰是孰非,泾渭分明:圆通是“面对现实”,圆滑是“逃避现实”;圆通是“负起责任”,圆滑是“推卸责任”;圆通是“审时度势”,圆滑是“投机取巧”。这样一来,听众对圆通和圆滑就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不再盲目排斥“推、拖、拉”,不再把“圆通”视为可耻行为。相反,“要足够圆通”,才能使自己在与小人的斗争中少吃亏。曾教授的演讲,观点新奇,论据充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怎能不让听众心服口服?

篇4:曾仕强:管理的功夫

在曾仕强先生的最新著作《中国企业怎么管》一书中,他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管理是一种功夫。对于有些说法我们听得很多了,如管理是科学、管理是艺术。但我们再仔细地去体味,甚或在长期的管理实际中去好好地体味,管理到底是什么呢?

曾仕强先生就用了这样一个词来高度概括:功夫,管理的功夫,管理就是一种功夫。

能随机应变,才叫功夫

中国人喜欢说“中国功夫”,可功夫跟管理有什么关系?我们先看看《中国企业怎么管》一书中来自于对管理者行为的一个剖析:

企业的高层主管们常常连续开会,拟订计划。这样做对不对呢?在一次次冗长的会议开完后,计划是制定好了,但每每检查时,发现它总是执行不到位,这制定好的计划也就一次次泡汤,再一次次地重复制定、重复强调,甚至靠惩罚来推进。其实,形势总是在改变的。“与其花那么多时间作计划,不如根据直觉更有效。”这叫管理的功夫。

靠直觉还谈得上管理吗!直觉是什么?是第六感。曾先生认为:当有人拿着刀向我们砍过来的瞬间,我们根本不用脑筋去想,也不要眼睛去看,就会本能地躲闪开来。如果等到对方砍过来了,我们再判断是真是假,刀从哪个方向来,该怎么躲,那就根本来不及了。要经过思考,才能出招,这是没有功夫的表现,“如果你真正有一种躲闪本领,就叫功夫”。管理也一样,我们都以为计划得越仔细越容易执行,其实并非如此,现在变数太多,计划越详细就会越离谱,计划的弹性太小,它就没有办法适应真实的环境。

那种没有功夫的人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开会拟订计划上,这是很正常且很必要的,因为绝不可以依照无意识闪现的主意行事——那实在太危险了。换句话说,你如果没有管理的功夫,那就只好凭数据、凭报表,而这样做常常失掉了时效,事倍功半。有了功夫以后又会怎样?数据、报表也就只是个参考,有功夫的人只需灵机一动,主意就出来了,既快又轻松。但是,这种轻松是靠辛苦磨练来的。

有功夫的管理者,无意识中做的事情也会恰到好处,没有什么差错,所有的决策都能够得到下属的谅解和支持,他也不必追究责任,而责任自然很分明。

当与曾先生交流时,他更是一语道破:一个领导者懂得随机应变才叫功夫。

这个功夫,你懂不懂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到是一回事,熟练不熟练是一回事,终究你能不能随机应变又是一回事。我们碰到事情,直觉反应后真正做不做得好,就看功夫。

“精微功夫”才是真功夫

这就难了,这种功夫怎么也有天生的性情在里面吧?但是曾先生强调,这个功夫,更多的是磨练出来的。而在《中国企业怎么管》一书中,对这个磨练的过程分拆得很细。

“练力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多听多看一些管理理论,就是练力。同时,还要把听来、看来的管理理论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去体验它,才会磨练出一身功夫来。这是一个基本指南。

而功夫有两种,一种叫做基础功夫,一种叫做精微功夫。基础功夫就是把学来的管理知识在实践中印证、体验、修正,才能增强效果。但是这种基础功夫只能够保健,不能够治病。

只有学到精微功夫,不但可以保健,而且能够祛病延年。不过,精微功夫要有诚意才学得到,要心正才学得进去。因为精微功夫不是想学就能学的,有没有高明的师傅指教,高明的师傅愿不愿意教给你,这都是问题。学习精微功夫要有缘分。

从企业管理来讲,这个缘分就是企业的环境,如社区、顾客、股东、供应商、经销商、银行,还有相关管理机构。我们要和这些环境维持良好的关系,大家就会来支持你,这样缘分才够。

台湾的辜振甫先生知道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最多的问题,这就是功夫。曾宪章先生在跟欧洲市场打交道上,他的国际营销也是很有功夫的,别人问他一个工程师怎么会变成营销高手,他说环境逼的嘛。他丰富的专业和管理的实际营销经验,就促使他练成了一身好功夫。好功夫的人很多,我们要睁大眼睛看看附近有谁功夫高深,就跟他学,学几招就够用。

那么,功夫要练到精微,我们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呢?首先要有理念做基础,否则练功就会走火入魔。同时,求根本而不问结果,就是一切事情都要从根本上找缘由,而不是从结果上找答案。还有,要建立一套信心机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怎么做到?一是不做自己不能负责的事情;二是能够负责,就是要负起全面责任,别到头来拿“我没想到”的话推卸责任;三是以平常心看待不公平的地方。此外,要兼顾长期和短期利益,要有秉公持正的原则。

有了这样一些基本认识,曾仕强先生在书中从10个方面逐一地解析了“管理功夫”的磨练:内外兼修的文化素养,战略策略的预见与计划,以及组织架构、圆通领导力、执行与效益、帮助员工成长、考核激励、协调沟通、知人善任、“自省”成就未来。

仅仅把这10个方面如此一梳理,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这种“中国式”的管理磨练,是将现代西方的“科学管理”系统融化在对中国企业领导者高度的律己之中。这背后的根,深深地埋在我们本土文化的土壤里。曾仕强先生也特别强调:我对中国式管理很有信心。

用中国的“道”落实管理

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管理,精髓是什么?曾仕强先生是这样回答的:就是用中国的“道”来使得现代化的管理落实有效。

在他看来,我们没有什么传统思想,说出来的那些传统思想几乎都是错的;我们也没有哲学,中国人是把哲学、文学、道学统统合起来,就讲一个字:道。在中国人看来,“道”是什么?是思路。中国式管理的特色是在思路,而不是技术、制度等等。西方人管理要靠报表,数字,但他们现在已经碰到了瓶颈,也开始用中国人的“思路”了,什么道理?因为环境变化太快,人们无法抵挡,就这么简单。

因此他反复强调,经典没有错,孔子那个“集大成”三个字不是随便说的,他把所有的学问都做完了。我们常说传统文化的糟粕,其实,经典没有错,错在后人,错在我们,是我们认识错了,做错了。他说:“我年轻的时候也对孔子有很多疑问,但是,我是学科学训练的人,我看事情比较会用科学态度、方法、系统化的眼光审视。现在回头看,看孔子本源的东西,包括道教、佛教,你会发现它们的精神、精髓,都非常好。那么,是后人害了他们,最害孔子的就是董仲舒。”

当谈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问题时,曾仕强先生的又一个观点重锤砸来:“你千万记住,文化只能交流,不可以整合。”言之精辟!

无论与曾仕强先生交谈,还是去阅读他的书,你可以提出疑问,与他共同切磋不同的认识和观点,而在此时,你也一定会从中领教“管理的功夫”背后——他对东西方文化所花费的一生功夫。

去品味这位长者的智慧吧。

篇5:中国式管理曾仕强

一、中国人为什么一切靠关系

我们在实际运用上面,人际关系是离不开沟通的,你不会沟通,关系大概不会好,你关系不够,你再会说话他就是听不进去,他不买你的帐,所以我们不是很理性的。人不是很理性的,说你讲得很有道理我就听,没那回事。因此我们离不开沟通,否则人际关系不会好,可是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它分开,否则扯在一起,你就永远搞不清楚。什么叫做人际关系,一般来讲,人际关系都会告诉你这是人跟人的关系,我觉得不是这样,是你跟你自己的关系,只要你跟你自己处的好,你跟所有人都处得好。一个人先跟自己处好,跟你家人处好,跟你同事处好,跟你朋友处好,跟所有人处好,你慢慢都会觉得处得都很愉快,但事情要办得很好,这两个东西要同时讲究。

关系是多方面的,不是单方面的,关系是会变化的,不是固定的,所以关系可好可坏可大可小,但是有一句话很重要,关系不是越来越好,就是越来越坏,他不可能静止。成果是关系所造成的,但是关系会变化,它不是静态的,它是动态的。关系是从自己发动的,它是可以自己控制的,为什么?因为你要控制别人非常困难,可是你要控制你自己,相对地就很方便。你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关系,一定要注意自己去调整,而不是片面的寄望于别人,因为那是你无法控制的。

只要你关系够,你机会就比别人多,只要你关系够,你看不到机会,人家会告诉你,这是你的机会。只要你关系够,你随便一抓,机会就被你抓住了。你关系不够,用两手怎么拼命地抓,就是抓不到。建立关系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不能讨好,人际关系不是讨好别人。

第二个不能拍马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靠拍马屁,而是靠制造很浓厚的马屁味道。第三个不要欺骗,你可以不讲实话,但是你不能骗人。

从现在开始要认清三个事情,第一,人际关系是我跟我自己的关系;第二,人际关系不是讨好、不是拍马屁;第三,关系要多找几个人来靠。

二、样建立成功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十大要诀:

一表人才。记住千万不要用第一印象来取断别人,你不可以用第一印象去论断别人,那太危险了,但是你要小心,几乎所有的人,大多数人都会凭第一印象就论断你,所以你自己要给人家很好的第一印象。一表人才靠你内心的涵养,而不是看外买内的装饰,所以你不要为他外表所蒙骗。一表人才,就是要不断得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使自己得内心它有一个很美的东西会表露出来。

两套西装。意思就是是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服装,要随和,不要跟大家太过标新立异,让人家对你有一种敬而远之的疏远的感觉。

三杯酒量。一个人完全不喝酒,人际关系不会好,太过喜欢喝酒,人际关系一定坏。酒

可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但是酒后会乱性,所以适量的酒,对你的健康有好处,对人际关系有好处;过量的酒会伤害身体,破坏人际关系。三杯酒量的意思就是说,做人要随和一点,不要在嗜好上面,跟人家格格不入。三杯酒量,是社交场合必要的一种修养,但是我们很反对酗酒,很反对过量地去饮酒,因为那会乱事会乱性,稍微喝一点酒,大家就比较有话说,场面就比较融洽。在各种不同交际场合里,你能够跟别人有话讲打成一片,彼此融入。

四圈麻将。人际关系是不能打草惊蛇的。

五方交友。东南西北五方,不管是谁,不要排斥,不要自己把自己设限。朋友是不计较身份地位职业,兴趣不计较。五方的意思是东南西北中,不管你各行各业,只要有机会打个交道,说不定他就是好朋友。记住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你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朋友。你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做贵人,就是想象不到的人,来救你一把那才叫贵人。

六出祁山。这个六出祁山试诸葛亮的故事,一个人既然承诺了别人,既然答应了别人,虽然做不到,你也要去做。六出祁山告诉我们,只问应该不应该,少问有没有可能,谁也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六出祁山要有无比的毅力,我应该做事情不折不挠,说什么都要去做。

七术打马。术就是法术,就是要有一些不同的方式、技术,巧妙的技术。打马就是拍马屁。70%的马屁味道,要保留30%的真诚的劝告。

八口吹牛。人要吹牛,一个人不吹牛,那人家永远不会知道你做了些什么事情,一个人过分吹嘘自己,那所有人都对你没有信任心,所以稍微的夸大自己的贡献是可以的,过分的膨胀自己的能力不好。讲别人的事情,稍微夸大一点就等于夸大自己。

九分努力。

十分忍耐。一个人只要没有耐性,只要不能够忍耐,前面的九个统统等于零。一个人只要你脾气不好,要记住一句话,心好是没有人知道的,脾气不好是所有人马上就能感觉得到。

[/u][/b][/color]老实讲诸葛亮如果不是六出祁山,他也不会到现在还流芳于世?他不会,最后他是没有得到什么,但是他那种毅力,让人家感觉到了不起,年纪这么大还那样做。

三、什么中国人没有西方那样的人际关系

西方的文化他有三个基础,一个是法律,一个是宗教,一个是科学,我们也有啊,但是不一样,你看西方的宗教,他们几乎同一个国家,他只信一个宗教,叫做国教,我们中国呢,我们有宗教,但是没有国教,什么教都有人信,统一不起来。一个西方人跟你很客气,say hello,替你带路,他一点不关心你,他只是礼貌而已。中国人不是,中国人相当的没礼貌,但是他很关心你,一个是形式一个是实际,中国人是讲实际的,你一旦形式化以后,他就知道你虚伪,你很虚伪,所以为什么说礼多必诈,有礼貌的人大家对他很怀疑,西方人有礼貌,他就是有修养。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是个体的,中国人其实是整体的,因为我们人太多,当人太多的时候,你想不跟别人打交道都很困难,西方人是想跟别人打交道,都没有机会。我们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不是各人主义,只要在中国社会,你过分自我,你一辈子很坎坷,因为我们是需要别人帮忙的人。一个人幸运不幸运,只看三件事情,第一个,你有没有好的父兄;第二个,有没有碰到好的老师;第三个,有没有碰到好的长官。

所以讲起来,中国人一生就是靠关系,不然靠什么。各方面来讲,我们都是人不是平等得,是不是让他改成平等,我们走了一条非常奇怪的我们的人际关系,是一条很独特的,叫做合理的不公平,所以什么叫做伦理,伦理就是合理的不公平文化就是生存的花样,各有不同,没有好坏,我们不能说西方文化不好,但是我们更不能说,我们自己文化不好,因为各有不同的花样,而这些花样,是长期累积的结果,我们有这些花样,跟黄河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他自然生态天天跟我们互动,我们当然会不断地受到感染,大家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应该是可以看得清楚的。

四、伦关系有哪几个阶段

人际关系象盖房子一样,是一层一层往上盖的,不要一下子就一步登天,好象很快我就要到圆满的境界,那是不太可能的,他的基础是什么,两个字就讲完了,叫做务实,做人一定要规规矩矩,做事一定要实实在在,你那个基础不稳固,上面的建筑物都是很危险的,你一出社会要提醒自己,变是比较困难的,不变是比较容易的,要先学不变然后才学变,你才不会把自己搞到乱掉,很多人一开始就要学变,有一句老话大家都很清楚,没有规矩你就无法成方圆,一定从规矩开始,你才能变化,有什么事情我去摸摸清楚,这是最要紧的。信用是人生的第二生命,第一生命是健康,第二生命就是信用。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到最后那个结局是很可怕的,因为你讲什么话,人家都不相信你就惨了。信用从哪里来,信用从你自己不断的坚持而得来的。中国社会,你一定要经得起考验,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不断的考验你,几乎都在不断的试探你,我们是在这种环境长大的,所以我们要经得起考验,你才有前途,从现在开始,从实实在在重新来过。

篇6:看曾仕强中国式管理

好的企业的高层中层基层就如同一个健康的人,高层如同大脑,中层如同躯干,基层如同四肢。通过大脑对外界的分析传达给中层和

基层来分解任务并分别进行越加细化的处理。当大脑指令通过神经传

导到躯干四肢,四肢健康就能完成动作,四肢有疾病那么再聪明的大

脑也无济于事。

作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就应当了解并且理解上级传达下来的任务,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上层传达的指令应当认真执行,对工作

指令进行分解,并传达到基层工作。基层干部不但要清楚上层的指令,更要做好基层工作的各种事项。企业上层要下达更科学更有效率的指

令就需要基层干部回馈正确的信息,那么基层干部就要最好以下几件

事:

一、基层干部应该最了解现场的动态

上层往往无暇顾及企业基层最细微的工作情况,基层干部应当了

解现场的各种细微的事情,以便上层因各种企业事务所需的问话。

二、基层干部应该最清楚工作的规范

基层工作有各种各样的工作规范,通过规范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如

果十件事有一两件事没做好说明是员工的问题,如果十件事有八九间

都出问题说明问题不光是员工的问题,可能就是干部的问题。这样以

便于上级更好的制定和修改规范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三、基层干部应该最了解员工的能力

每个员工有各自的能力,能力有强有弱,如何安排好每个员工发挥最大的能力,就需要基层干部合理的安排。了解员工的能力强弱,给员工的压力太大适得其反,给员工的压力太小也容易让员工产生消极的影响。

四、基层干部最知道作业的程序

基层具体工作都有不同的流程,而每个流程也就会有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工作的流程规范不合理,会造成成本的升高,时间的浪费。所以制定好作业的科学程序才能彰显有序。

五、基层干部最体会上级的意图

体会上级的意图是基层干部应该具备的素养,体会不是猜测。基层干部通过反馈基层的工作才能有根据的理会上级的意图。“尽人力以听天命”。

六、基层干部最会影响员工的情绪

基层干部应当处理好员工和上层的关系,上级的指令如果对员工形成较大压力时,基层干部对稳定员工的情绪,安定现场的士气,质量的管控,按时完成工作的进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基于第五点里体会上级意图的基础上。

作为一个优秀的基层干部,了解以上六个要点的同时,还必须要做到对上务实求真,讲真话,不隐瞒,实事求是,努力完成上级要求。对下要一切照规定灵活运用,稳定现场员工工作情绪,交流好的工作经验,为良好的工作奠定好基础。约法三章、共同遵守、从自己

做起,从身边做起,能者多劳,与同事齐心协力搞好基层工作胜利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

篇7:曾仕强人性管理观后感

前言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特性

西方人按标准办事——细胞分裂,二构成一,制衡思想

日本人绝对服从——大和,一内涵二,“圆满重于是非”

中国人“致中和”,用“广结善缘”来“坚持原则”,积灰做人又能做事——太极、阴阳 不执著:满脑子“那可不一定”,不能真正科学化,不容易完全标准化,不能够大家一致,总认为我应该特别,好处是:善于应变、不畏艰难,中国人只要有心去做,都有办法解决。不受管:一开口就是“谁要你管?”中国人的管理思路应该是,先安顿好、再理顺了,才可以管。好处是:不必管他(懂得安他、看得起他,让开一步不去管他,他就会自动去做)、不必操心(只要安他,让他心安身乐,他就会自动去操心,变成他急你不用急)、不必制衡(中国人不喜欢被管,本身就是一种制衡,在过多安排,只会流于形式)

“不受管”含有“受管”的成分,关键在于“需要”。贤明的管理者,应该让他觉得有需要才来管他,亦即平时早有充分的准备,只待时机来临,亮出锦囊妙计,而不是和部署在一起愁眉苦脸。预测、前瞻不是平时说着玩的,确实紧急时需要露一手的。

“爱讲理”:“人人爱讲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各说各话,很难协调。理说得多,实行的少。好处是:让他自己讲(常常认为自己说的才有道理)、一切求合理(随时谦虚能容,而且力求合理,中国人自然接受)、有理者得人心、有理约束人(合情合理、合理合法)

外在的物质会变,但精神部分不会轻易改变,所以说“中国人永远是中国人”

管理有两个系统:管理技术(注重计量方法、数理模型和电脑的运用)和行为科学(注重组织理论与人力因素),前者全世界通用,后者因各地风土人情而异。

篇8:管理学家曾仕强的演讲风采

曾仕强,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被誉为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和最受企业界人士欢迎的十大名嘴之一。近年来,曾教授应邀在海内外各地演讲,每到一处,好评如潮。那么,曾教授何以成为讲坛风云人物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位管理学家的演讲风采。

标新立异 自成一说

听曾教授演讲,时常有新奇之声,不俗之见。且细听之后,更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感。例如,曾教授认为,君子也应注重交际技巧,提高竞争力,要善于自保,追求圆通。他是这样讲的——

圆通和圆滑虽然长得一模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几乎不分轩轾,都是“推、拖、拉”,一副打太极拳的样子,但是二者的本质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差异:第一,过程完全相同而结果截然不同。“推、拖、拉”到最后,把问题圆满解决掉,便是圆通;“推、拖、拉”到最后,没有解决问题,或者解决得不够圆满,那当然是圆滑。第二,圆通的人善于利用“推、拖、拉”的短暂时间来充分思考,寻求此时、此地合理的行动方案,以便减少阻力,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圆滑的人只想利用“推、拖、拉”把时间拖延过去,以便逃避当前的问题,根本不想解决问题。第三,圆通的人用“推、拖、拉”来降低竞争的压力,使大家觉得经过“推、拖、拉”之后得到的答案应该可以接受;圆滑的人,则冀望于不经由竞争便能够获得胜算,或者不愿意应付挑战,悄悄地逃之夭夭。圆滑与圆通有着本质的不同,合理地“推、拖、拉”,把“推、拖、拉”的功夫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就是圆通。而在任何环境下,与任何人相处,都喜欢玩心眼、耍计谋,就是圆滑。小人圆滑,因而我们对他充满鄙视。君子当然不应该圆滑,但是要足够圆通,否则就常常使自己在与小人的斗争中处于劣势。

“圆通和圆滑长得一模一样”,都是“推、拖、拉”这副“打太极拳”的样子,这个拟人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不动声色地道出了人们厌恶圆通和圆滑的原因。接着,曾教授开始为“圆通”喊冤、申冤,三组对比,孰是孰非,泾渭分明:圆通是“面对现实”,圆滑是“逃避现实”;圆通是“负起责任”,圆滑是“推卸责任”;圆通是“审时度势”,圆滑是“投机取巧”。这样一来,听众对圆通和圆滑就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不再盲目排斥“推、拖、拉”,不再把“圆通”视为可耻行为。相反,“要足够圆通”,才能使自己在与小人的斗争中少吃亏。曾教授的演讲,观点新奇,论据充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怎能不让听众心服口服?

以史为鉴 借古明今

曾教授历史知识渊博,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厚积薄发是其演讲风格之一。演讲时,他并不纯粹地引经据典,旧闻重提,而是根据演讲需要,将历史故事条分缕析,揪出要害,从而达到以古论今、借古讽今的目的。例如,在谈到核心团队的重要性时,曾教授讲——

我们所有的成败,不是决定在领导,而是决定在核心团队。中国的竞争力不是在领导,而是在核心团队。以刘邦和项羽为例,刘邦哪点比得过项羽呢?论出身,刘邦是平民,项羽是贵族;论武艺,刘邦的剑只杀得了蛇,项羽砍过的人头却是谁都数不清。但最后,在乌江边抹脖子的是项羽,而不是刘邦。为什么?只为一样:项羽样样行,却不如刘邦会团结人!算起来,项羽还是个敢作敢当的伟男子,大敌当前,身先士卒,跃马扬枪,所向披靡,绝对的超级男模。但在任何社会,刘邦一定打赢项羽。因为刘邦靠的是团队,不是自己一个。他很清楚,单打独斗不行,所以,一有事,就推给韩信,推给樊哙,推给萧何,推给陈平……叫上一帮人来,你项羽力能拔山又怎样?气能盖世又怎样?是大家心中的英雄又怎样?还不照样死无葬身之地!我想,在座的各位,在企业大小都是个头目,如何建立你的团队,是最实际的。

这是曾教授在谈“如何打造坚实的基层团队”演讲中的一个片段。在这一段话里,曾教授先是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引起听众注意;继而以刘项之争的典故加以论证,在出身、武艺方面,刘邦虽然远不及项羽,但“项羽样样行,却不如刘邦会团结人”,一语中的,道出根由,“刘邦靠的是团队,不是自己一人”,项羽不会团结人,到最后当然是四面楚歌,拔剑自刎;这时,再真诚呼吁身份是“头目”的听众要重视团队,也就颇得认同了。楚汉之争的故事,虽然不算新鲜,但“超级男模”“团队”等时尚词汇的穿插,使话语风趣、有新意,一连串反问构成的排比,使句式有势、生动。并且,曾仕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去阐明现代管理之道,更使道理形象、易懂。这样的演讲,听众听起来能不兴致勃勃又受益匪浅吗?

篇9:曾仕强人性管理观后感

1.中国式管理之父,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2.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

3.《成功》杂志首席顾问,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

4.被业界誉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被《民生报》调查为交大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生产力中心调查为最受企业界人士欢迎的十大名嘴之一。为什么学习本课程 :

人力资源,这是当前流行于中西管理界的新名词,也是现代管理发展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一个词。但人是资源吗?这些源自于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能在中国取得最佳效果吗?为什么很多管理者一提起管理中国员工就感到头痛?中国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又当如何呢?在本课程中,有“中国式管理之父”之称的曾仕强先生,将结合其 30多年来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从崭新的视角对中国式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相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您将了解到中国文化对人员管理的影响,从而掌握中国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员发展的根本要诀。学习对象:

1.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主管

2.在中国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职业人士

3.有志于在中国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

4.其他在中国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士

课程目标:

1.认知人不应当被视为资源的新理念

2.了解中国人为何不能管的奥秘

3.掌握通过理人、安人管理中国员工之道

4.掌握中国式沟通、激励与领导的技巧

5.掌握人员发展的三大支柱

6.掌握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要诀

《人力资源管理VS组织人员发展》课程目录

第一讲 人力不应视为资源

1.前言

2.人不是资源

3.视人为物 违反人性

4.人基本不能纳入管理

第二讲 管人 理人 安人

1.管人带来的三大祸害

2.学会理人

3.学会安人

第三讲 组织的人员发展

1.引言

2.潜力人员不愿发展是组织的最大损失

3.“三不”大于“不能”

4. 消除“三不”是人员发展的重点

第四讲 沟通 领导 激励并重

1.引言

2.重视沟通技巧

3.领导要合乎人性

4.合理的不公平是有效的激励方式 第五讲 人员发展三大主轴

1.引言

2.人员发展的八大项目要兼顾并重

3.建立和而不同的和谐共识

4.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第六讲 做好阶段性调整

1.引言

2.重视阶段性调整

3.做好调整前后的心理建设

4.人人都发展 企业才能生生不息

篇10:曾仕强 易经的智慧

《易经》为群之首,是中国经学中最高深的一门学问,一般人都以为《易经》有如天书,很难理解,实则中国人认识中国的字,去研究中国的学问,是世界上非常简单的事,只是一般人不肯花工夫,用心思而已。

《易经》是研究宇宙人生的现象和道理,说明宇宙人生变化的法则和运用和方法的一门学问。它的开始是以阴阳八卦的符号,和数理的选择,来说明宇宙人生的现象和道理。如果你要问世上最早的哲学,最早的数理和符号逻辑,最早指出宇宙人生奥秘的学问是什么?那么可以肯定地回答你,就是中国的《易经》。

圣人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智者 谈泊为人,宁静致远。

为人 当健当强,当仁不让。

处世 宜卑宜厚,德被天下。

为人 能刚能柔,可屈可伸。

处事 静如蛰龙,动如猛虎。

人处于世间,无非男女。若悟得阴阳之妙,处世之道尽矣。

《易经》是一部中国最古老,最神秘的经典著作。人们觉得它深奥难懂,又非常渴望认识它、了解它、掌握它。但几千年过去了,在变化莫测的社会中这部神秘的经典却成了一些人卜命算卦作业的工具。台湾学者曽仕强教授《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而“易字”就是变化的意思,六十四卦只是表示一种现象根本没有好卦、坏卦之分。而《易经》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认识自我从而作到“持经达变”,“通达润怀”。那么《易经》是不是很难看懂呢?曽仕强教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易经,又是如何学习的,又是怎样通过学习而逐渐了解社会和认识自我的呢?

我的名字叫曽仕强,可是我三十九岁的时候,我的身体非常的衰弱,简直是一点都不强。我总觉得头重脚轻,两脚无力,那时我的办公室在二楼,可是上下楼梯我都要小心益益地扶着楼梯走,生怕摔交。我就很紧张,年纪轻轻搞到这地步,怎么办?我利用周末时间回到家里,把我的情形向我爸爸汇报。我爸爸愣了一下,说:早叫你读《易经》,你为什么不读呢?我说读《易经》和我生病有什么关系?他说,当然有密切的关系。我说,我所知道的《易经》只是用来算命的,用来看风水,而我是学科学的,我根本不信这一套。所以,我就不学。我爸爸说,那是一般人错误的观念,就把这本书给害死了。《易经》,它是讲道理的,讲什么道理?讲未来变化的道理。那天他给我谈了很久,他说,我们中国人受《易经》的影响,我们有一句话叫“无三不成理”,我们把任何东西都分成三块,而外国人经常分成两块。我们分成三块,时间有过去、未来、现在,同一天有上午、中午、下午,人也是一样,连孔子都说,有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他一定要凑成三个。他就告诉我,《易经》告诉我们,未来是会变化的,所以一个人要重视你的未来,但未来是不确定的,它是会改变的。改变是有一定的道理,这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我听了以后就说,那很好呀,那我就学学吧!

可是我回去后,怎么读都读不懂。拿了十本书,有七、八本都是告诉我怎样去算命的,怎么去看风水,那不是我要的。所以我回去就问我爸爸,看不懂的书有什么用?他说,你应该先读《易传》,你把易传读懂了,回头再看《易经》,你会觉得它很清楚。

我就很认真去读《易传》。读完以后,我真的有很多感悟,我很开心给爸爸讲。我现在最大的收获就是看懂了中国人。爸爸说,你终于看懂中国人了。

凭良心讲,我那时候跟现在年青人一样,是很羡慕做外国

人的。我读了《易经》以后,我的观点改变了。我说,我今天才懂,为什么叫“内方外圆”?就是中国人很有原则的,但是你的原则就是不能表现出来,你一表现出来就跟别人起冲突,就格格不入,人际关系就很差。所以,外面要圆。可是我爸爸给我讲,那你这样不就很圆滑吗?我说,不是。我以前也是很痛恨圆滑的。现在我才知道,是“圆通”,不是圆滑。中国人最讨厌的就是圆滑,这个人滑头、奸诈,没有人喜欢。但是你不圆通,你又很吃亏。

我们很小心地用现代的观念来看古老的《易经》,我就越学越有趣。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平常真的看不懂,听不懂的话,慢慢我都找到了根源。我觉得古代的人,你别看他没科学,但他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在这里,美国在底下。所以你到美国去,你就挖一条隧道。一直坐电梯就到了,也不必坐飞机。但是事实上行不通,因为地心中有一团火,烧得你整个融化掉了。这样我就知道,《易经》里面有一条曲线的,告诉我们,直线是最快的,但是经常是走不通的。你还是要打个转才能到美国。

我也发现我们中国人,三人在路上走路,躲来躲去。你问他为什么要躲来躲去,他也说不出道理来。原来他很避免走中间,因为中国人他是中间最高。如果,你和领导在一起走,无论如何你要让他在中间。有很多年轻人他不懂事吃很多亏。就是每次照相,他都挤中间去,一洗出来,领导一看就这家伙最讨厌,你站中间干什么?懂事的就坐旁边,该你坐中间,自然会请你去坐中间,你急什么?所以中间最大!这就是《易经》的观念。然后,我又去听懂另外一句话。这句话你可以去考别人、你的亲戚,“不三不四”。你成天都在讲不三不四,就不知道什么是不三不四?我也曾经对我的学生讲,你把不三不四翻译成英语,全世间没有人听得懂。中国人很奇怪,他不说不五不六,不七不八,他就讲不三不四。你读了《易经》就会知道,不三不四就是不仁不义。

中国人最喜欢讲完话就否认,我给你讲完话后,加一句:不要说我说的。结果你对别人说,那就是对我不仁嘛!所以,他来问我,你讲了这句话吗?我说,没有。我不是欺骗,我是认为你不仁我就不义。你把这些道理说清楚,搞懂以后。你就知道,啊中国人是很诚实的,很实在的。

我发现中国人最厉害的就是,同时讲两句非常矛盾的话。这里告诉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里想的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里讲的是礼让为先,这里想的是当仁不让,那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你自己看着办。这就最厉害!

我慢慢感觉到,凡是外国人

最讨厌我们的地方,就是中国人最善长的地方。你问外国人,你喝茶还是咖啡?他很干脆:咖啡,茶。中国人不可能,他告诉你:随便。一定告诉你,随便。我积几十年的经验:会讲随便的人都是长寿百岁的。他没压力。我慢慢发现,我们有学理的根据。我常常问年轻人:阴阳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如果你告诉我这是两个东西的人,脑筋就有一点西化了。西方人就分开来看,中国人就合起来看,我几十年才体会到,我们是合起来看。我们动不动就说“合作”,大家“和谐”,不能分的.,一分就糟糕了。外国人是“分”的,分到最后,你是你我是我。我们阴阳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同样一个东西有时变阴,有时变阳。这是我从《易经》中体悟到的,最好的一个法则。

(《易经》的哲理就是阴阳一体,如同我们看到的太极图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曽仕强教授认为《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无论老子,还是孔子的思想都是以《易经》为基础的,那么这些古圣先贤是如何解读《易经》的呢?)

我必须要说明:中国所有的哲学都是从《易经》出来的。你看,孔子把人分为中人以上,中人以上这种人怎么去读易经,这个人是老子。

老子是替很高智慧的人去解说《易经》的。所以,凭良心讲《道德经》是最高水平的,高难度的。只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你就搞不清楚。他先说:不能说,才来说。这很厉害吧!这就对中国人影响很大,中国人讲有没有意见,没意见。结果一大堆意见。外国人,有意见就有意见,没有意见就真的没意见。中国人不是,先说没意见,如结果后面讲一大堆。我们先说没意见是尊重人家。我们好好把《道德经》读完了,就会知道《易经》里很高深的哲理。

孔子不是,孔子是对中等智慧的人解说《易经》,什么是《论语》?就是家常便饭。所以要解说《论语》要从我们生活圈去体会。《论语》一开头就告诉你:做人要快乐。所以“学而篇”就提出来:孔门三乐。三种乐趣。你与孔子接触还得不到乐趣,那就很冤枉。

“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真正的意思是说,你读完以后,要去实践,实践以后要变成习惯,行成习惯你就很乐了。第二个,“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来不亦乐乎,舍身处地把好茶端给他,把好东西与他分享,他下次一定来,你这样想就对了。作人要作到你的朋友想到你,就想到能从你这里沾到一点便宜,你就成功了。每个人想到你就想到,我一去一定会吃亏的,那他就跑掉了,第三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就是小小的生气,没有发脾气

,只是有一点不高兴。人家不知道你是谁,你一点都没有不高兴的。现在人不是,现代人是人不知而大怒,你不知道我是谁吗?你没看过我吗?这就完蛋了。今天各行各业,千万要记住隔行如隔山,谁也不认识谁,这才是正常的。你如果把孔子这三个基本做完了,你就很乐了。还有一个人,最可惜就是我们都把他忽视掉了,叫做“墨子”。

墨子是专门替基层的人,大众的人去讲《易经》的道理。墨子的学术是最好的。所以,做人先学墨子,实干,认同上面。年纪轻轻就一大堆意见,那不害死自己吗?然后慢慢走上儒家的路,最后你才可以去进入道家的境界。

《易经》是所有都包括在里面。不管你天文地理什么,包括兵家,包括医学,甚至于现在的电脑,都是从里面来。

(兵书里三十六的很多计谋都是出自易经的卦象,而中医讲究的阴阳平衡,更是出自《易经》的阴阳共体之说,但是代表现代文明的高科技电脑怎么会与古老的《易经》有关系呢?)

上一篇:2017—2018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下一篇:反诈骗教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