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读后感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理解人性读后感范文

如何理解人性化执法之论(推荐)

文章标题:如何理解人性化执法之论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同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这一目标又被具体化为“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看出,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是一个尊重人权、以人为本的社会,这是和谐社会的起点。公安机关作为执法者

不能威严有余而仁善不足,既要尊重法律的权威,又要体现人性的关怀,以保障人们法律、权利上的公平,自觉做到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公安机关要把人性化执法服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新的平台,从而构建新型的和谐的警民关系。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人性化执法

“人性化执法”顾名思义,有两点意思:一是“人性化”,二是“执法”。这两点相辅相成,但其中也有主次关系,即以“执法”为主,要合理运用执法权,保障守法者的合法权益,对违法者予以处罚;在公证执法的同时,彰显人文关怀,提高群众对执法行为的满意度和支持率。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告诉我们,教人尊重法律、热爱法律、信仰法律是第一重要的理念。这就要求执法者首先要端正执法意识。在规范执法程序和不违法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公民柔性的人文关怀,尊重人的人格,维护人的权利,体恤人的需求,顾及人的感受,其实质就是亲民执法,让习惯于领教法律的威严的民众享受到法律的温情。

法律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意志和理智的体现。的确,法律是无情的,是不受人的情感控制的理性的制度安排的,它的本质是一种刚性的规范。法律条文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立法机关反复斟酌,不断修正的,因此它的内容极其严密,任何一条都没有商量的余地,从这点看,法律有其严酷的一面。但也要看到,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让社会更加有序、和谐和安宁。

法律不但有惩罚犯罪的作用,也有服务社会,倡导优良社会风气的功能。现代法治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在不违反法律具体规定的前提下,法律的执行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以此体现法律的人文关怀。

笔者以为,“人性化”执法,是执法的深化与完善,是执法态度、服务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外在体现,与“一般性”执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它既强调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对监管相对人充满人性,也要保证监管相对人和全体社会成员在守法和接受监督管理时对执法者要支持与配合。因此,人性化执法实质上是执法工作的优化和执法质量的提高,以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制社会的完善。并不是因为强调人性化,执法人员就可能会执法不严,减弱执法力度,对不法行为、抗法行为一味迁就忍让,坚持“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导致执法工作不能有效实施,执法质量受到影响,甚至受到人身伤害。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有悖于人性化执法的本意,是对人性化的异化,也不是法制建设的初衷。

二、正确理解人性化执法与严格执法的关系

人性化执法与严格执法并不是互相排斥,更不是互相抵触,而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

从调节方式上讲,严格执法体现刚性,“人性化”执法体现柔性。但这种调节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并不排斥“刚性”与“柔性”的统一。严格执法强调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较为排斥人的意识情感等主观因素;“人性化”执法强调提供高质量的执法服务,强调尊重与保护当事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两者通过正确处理好打击与保护、公正与效率、执法与守法的关系而实现辨证统一。今年春运期间,某大队民警在邻近河南的一条高速公路执勤时曾查获一辆号牌为豫A27039的报废、套牌大客车。该车核载34人,实载50人,超载16人,是一个流动演出卖艺的和尚戏班。交警从预防交通事故、保障乘客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出发,严格按照法律的有关规定,作出强制报废车辆、卸客转运的处理决定,当得知这车乘客身无分文、回乡困难的情况时,巡逻民警马上向上级报告。最后,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一些民警共同筹集资金帮助乘客们回乡。领到回乡补助费,乘客们非常感激,并称赞交警既严格执法、又热情服务,真心实意帮助了他们。

从运作方式看,严格执法与“人性化”执法互为条件、互相补充。“人性化”执法是以严格执法为前提的,“人性化”受到“法制化”的制约,不存在脱离或凌驾于严格执法之上的“人性化”执法,否则“人性化”执法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治”,而非现代社会的“法治”。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人性化”执法已并非传统的“人情”、“礼义”等带有封建色彩的执法活动,而是蕴涵了尊重人的价值和人文关怀为表征的社会主义新型法治精神。人性化执法是情、理、法相结合,提高执法质量,产生执法良性效应的有力体现。

从价值目标看,现代执法的根本目的已不是单纯惩罚犯罪和因果报应,而是通过法律手段挽救、帮助、教育、感化当事人和犯罪嫌疑人改过自新。在这个层面上,纯粹的简单处罚不仅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执法效果,而且还可能强化他们

与公安机关的紧张和对立,而“人性化”执法的微妙之处就是借助对当事人和犯罪嫌疑人内心世界的启迪,来唤醒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北京同一地点违章百余次被罚万元,被罚者长时间未得到警示的“杜宝良现象”就是一个典型,它所暴露的表面上是执法制度的缺陷,实质上是执法者的失职,客观上难免造成“为罚款而执法”的恶劣影响,导致社会矛盾。《道路

交通安全法》是根据《行政处罚法》而制定的,行政处罚的目的不是为了罚款,而是维护交通秩序,制止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可以看出,105次的处罚行为有悖于《行政处罚法》的目的,北京交警这一执法的实际效果远远背离了立法进行交通管理的初衷,更谈不上体现立法精神。“杜宝良现象”告诉我们,法治社会不仅需要完善法律、严格执法,而且需要科学执法、公正执法,要充分体现执法为民、人性化执法理念。

三、公安机关如何正确把握人性化执法

人性化执法是执法的深化与完善,是执法态度、服务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外在体现,它提倡以人为本,注重服务质量。人性化执法应体现出提示在先,教育在先,普法在先,处罚在后的人性化执法特点。

(一)改变传统的“管制型”执法思维。执法者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突破,改变传统的“管制型”执法思维。强化执法者“执法为民”的意识,建立和维护与行政相对人和谐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公安机关做为执法者,既是代表人民政府的执法者,又是维护人民利益的服务者,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因此,在执法中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其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维护法律、信仰法律的良好风气,为管好城市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人性化执法要从群众利益出发,为群众排忧解难,增进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赖,增强凝聚力,化解矛盾,减少上访、上告等不安定因素,避免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对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干扰和破坏。执法者只有与管理对象交心,增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工作中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在依法办案的前提下,执法者要态度和蔼,言辞礼貌,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当事人充分表达意志,依法行使权利,对当事人的特殊困难予以同情和帮助,就会使当事人减少敌对情绪,服从处罚决定,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人性化执法对执法者的执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执法手段只柔不刚,则法无权威;只刚不柔,则难得民心。人性化执法刚柔相济,通过规劝、引导、协调、疏导、教育、服务等方法,将大量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既方便群众,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维护了社会稳定,又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开展生动的法制教育过程中,提高群众的道德水平,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

(二)处理好“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正确关系。程序公正是指执法过程的公正,实体公正是指执法结果的公正。一般说来,人们所追求和期望的是结果公正即实体公正。实体公正是执法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如果没有程序公正,要实现实体公正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要实现执法公正,必须确保程序公正。只有将执法活动纳入公正程序的轨道,执法活动才能摆脱任意性的支配,排除非法律因素的干扰;只有做到程序公正,才能使人民群众对执法行为具有公正的感觉。因此要确保程序公正,首先,执法人员观念要更新。要增强平等保护行政相对人意识,依法平等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当事人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大力提升执法者的执法技能和法律素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涉及的法律法规面广、法律法规条文旁杂,执法者在全面掌握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执法钻研、执法开拓、执法创新,既要实现一职多能,又要术业有专攻。另外,需要有机制作保障。作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一方面要执行好法律程序,做公正执法的典范;另一方面要接受执法监督机关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整个执法活动严格依法进行。

从警为民,做老百姓的贴心人;执法为民,做人民利益的忠诚卫士;服务为民,做人民的忠实公仆。人民警察必将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如何理解人性化执法之论》来源于,欢迎阅读如何理解人性化执法之论。

第二篇:读后感人性

读后感

读完这四篇小文章后,让我对人性有了再次的认识。中国有句古话———“人之初,性本善”,我个人十分崇信这句话。我认为如果人人都拥有责任心;人人都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人人都拥有诚信;人人都拥有社会公德心;人人都会为他人着想;人人都会尊重大自然,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但在当今的社会,人们被利益、金钱、欲望、和诱惑蒙蔽了双眼。那些本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早就被抛到了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贪欲。如果BP公司可以预先想好后果、如果他们拥有责任心、如果他们有公德心、如果他们懂得为他人着想,就不会发生这次的漏油事件。如果三鹿集团还有人性的话,绝不会发生毒奶粉事件。如果那些大公司还有同情心的话,就不会有血汗工厂。如果……

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很多新鲜事物,这当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重要的是看你自己怎样去过滤这些新鲜事物,看你选择做一个怎样的人。

第三篇:人性弱点读后感

透视人性

——读《人性的弱点》有感

《人性的弱点》是卡耐基先生思想的精髓之作,这本书以人性本质的角度,探索潜藏在人性的60个弱点,启发我们认识自己的弱点,从而来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扬长避短。要我们学会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挖掘自己的优点,并且为我们指出与他人交往时技巧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以下是我读了这本书后,主要的两个心得。

一. 为人处事之道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渴望被赞美的,所以我们惧怕被批评。当面对错误失败时,批评是危险的,它会伤害到对方的尊严,破坏他人对自我价值的判断,使其失去信心,甚至会激起他的反抗。可是我们总会因为生活中的种种事情批评或迁怒他人,从而伤害了他人。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很少在乎别人的感受,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推敲,分析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我主义。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当我们自己被批评时,我们也总想为自己找个理由来平复心中的负罪感,甚至为自己辩白,所以,批评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谴责他人的方式总是失败者选择。如果遇到与别人意见不同的情况,不要去谴责抱怨别人,洞察别人心理的人,是永远不会为自己的前途发愁的。让别人帮你做事的唯一方法就是让他们自愿做。你要激发他们内心的强烈需求,就是站在他们的处境来看问题。就像卡耐基说的那样,“如果有所谓的成功的秘诀,那就是具备一种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看问题不光从自己的角度,也要从对方的立场出发。”这样我们做事才会如鱼得水。伤害别人是无法改变他们的,只会使自己的处境更加难堪。

“正是那些不关心朋友的人会在生活中遇到最大的困难,给他人极大的伤害。这种人的存在正是人类失败的根源。”如果在朋友陷入困境的时候你选择置之于身外,或是背后冷嘲热讽,那你永远都得不到真正的朋友。因为在朋友最脆弱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关心和帮助,情绪上的打击已经让他们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你在他最低谷的时候选择伸出援手,得到的也许就是一群忠诚的朋友了,雪中送炭的友谊最值得珍惜,难道还会担心结交不到朋友吗?

二. 保持自我

在这本书中,给我感触最为深刻的一章是平安快乐的因素之一,就是永远保持自我本色。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总是想着成为另一个看似成功的别人,那你顶多也只会变成第二个别人,可如果你选择做回自己,做好自己,那你永远都会是独一无二的自己。如果你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脑海里总是自己的错误,缺点,从来不在自己的眼中看到自己的美,那你永远都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也渴望被重视,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可是我们模仿得到别人的神情,却模仿不到他们的思想,灵魂。使自己成熟、变得有魅力,不是外表和行为所决定的,还有个体本身的内涵所散发出的与众不同的气质。思想是不可能被复制的,所以思想通过影响外在,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不同。而这种不同是被肯定的,你不需要是最完美的,可你要认识自己,才可进一步的认识与你相处的人。

在卡耐基的书中,他引用了诗人道格拉斯•马洛奇的一首诗,“我们不能人人都做船长,总得有人去当船员/不过每个人都是各司其职/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我们总得分头完成分内的工作/成败根本不在于大小——只在于你是否正的已竭尽所能。”在这样时代,太多人为了他人的期待而活,活得不自在不痛快。其实回过头来想想,没有谁说过,只有成为这样或者是那样的人才能够幸福,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应该有各自的活法,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精彩。在漫漫的人生中,我们总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为此而努力奋斗。所以,我们与其一直苦恼地思考自己的成果为什么弱于他人,还不如专注于自己的行为,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价值,这样的我们才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所有的成功都是自我的一种体现,不要再模仿他人,发现自我,保持自我的本色吧。

姓名 赵原沅学号 41311098

第四篇:人性弱点读后感

《战胜人性弱点》论文

对心理的认识

内容摘要:这本书内容主要讲述了很多心理学方面具有道理性的知识,而且主要针对的是西方国家人的一些心理和性格,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点:1.怎样使人喜欢你。2.走出自卑孤独忧郁的人生。3.怎样与人相处。

关键词:性格 心胸 做人原则 喜欢 真诚 宽容 孤独忧郁 积极 相处

我读了《战胜人性的弱点》一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在夜晚,读这样的书,像是在品尝一场美味的人生盛宴,自得其乐。它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驾驭自我,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己生活的人。漫漫人生路,它让我在看清来路的同时,更清楚自己在面对怎样的未来,另外这本书业教会了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原则,从这本书中我也得到了很多启发。以下的三点让我明白了很多很多,我想这会对我的未来会有一些帮助。

一.怎样使人喜欢你

1.要想让让人喜欢自己,首先就是要牢记他人名字,因为能够叫出别人的名字,会显示出你和他的亲切感,这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说服别人的第一步。不论身处何处,当让有人将对方介绍给你是,你就必须马上叫出对方的名字,这样那一份生疏就自然的就不见了,如果在过后再见面时能不费劲地称呼他的名字,这就是对他的一个小小的恭敬,但是你忘了或者记不准了,这就会使双方陷入尴尬的境地。记住对方的名字看起来是件很小的事情,但我觉得一个人给别人印象的好坏往往是从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有人说,听起来最好听的声音,莫过于自己的名和姓。而能够叫出别人的名字也是让一个人喜欢你的最基本的条件。记住他人的名字,因为它是语言中最甜蜜的声音。据说有一个政治学家说过:“想起选举人的姓名是从政之才,忘记就是湮没。”像富兰克林一生能记住五万人的名字。这充分说明了记住别人名字的重要性。

2.然后对人要真诚,真诚能让人感到人生中充满了美好,同时真诚也能够折射出个人内心的充实。现在社会中,我不得不承认存在很多欺骗行为,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抛弃了真诚,也有些人常常故作聪明,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精于提防和算计,所以套话多了,真诚少了;敷衍多了,真心的坦露少了,每个的心都被厚厚的掩饰包裹着而变的难以琢磨。但是人的一生中,你可以有权利,有功名,有地位,可以活得很伟大,可以活得平平凡凡,普普通通,但绝不可以失去了自己做人的真诚。生命的根也只有深入真诚的土壤里,人才能生机勃勃,才能坚忍不拔。一个真诚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有句话说得好:要想给别人阳光,自己必须先拥有阳光,而要想待人真诚,那么自己就要拥有真诚。拥有真诚,人活着才会很恬静很美好。如果想要别人喜欢你,那就要学会真诚的关心别人!

3.善于倾听,因为倾听能开阔视野,使使自己充实,获得正确判断所需要的丰富材料,倾听另外更是门艺术,懂得倾听的人也更容易受人欢迎,这让我明白了在很多情况下,听比说更具有意义,在中国也有这样一句忠告:“勤于听,慎于说。”

4.“学会赞美别人,赞美别人,仿佛用一支火把照亮别人的生活,同时也照亮了自己的内心,即有助于推动彼此的友谊健康发展,还可以消除人际间的怨恨。”但我觉得赞美别人虽然是件好事,但也绝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会适得其反,变好事为坏事。所以赞美别人时也一定要谨慎。

5.“让别人喜欢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别人出错时,不是去痛恨别人的过错而是学会宽容、学会谦虚和忍让。”我非常认同这句话,有句话说的好:“痛恨别人的过错就等于把房子烧了来赶走一只老鼠。”人际关系中,经常会发生矛盾,同时也伴产生很多隔阂,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也恐怕也就是放宽心胸,宽容待人。宽容不仅对别人有益,也对自己的健康和情绪有好处!

二.走出自卑孤独忧郁的人生

读完这一章节,我有很大的感触,在每个人的不同成长过程中,也许都会出现很多性格上的弱点或者心理上的缺陷,像自卑,自负,自大,妒忌,忧虑, 软弱,逃避等等,我认为我也是其中一个,我不知道如何看待这些,更不知道如何战胜它们?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些答案!回首过去,一直都感觉总有种自卑感,看完这本书之后,才了解到了形成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还有怎么克服它。书中论述了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它与自信仅有一步之遥,如果我们超越了它,变之为发奋的动力,我们就能走向成功和卓越。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自卑的情形。自卑很明显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也不利于我们与别人正常交往。有时候我觉得我之所以害怕在人群面前讲话,是由于我害怕自己犯错,也害怕自己的发音,害怕音调或姿态被别人嘲笑,这也许就是自卑的表现。这一章节让我明白了克服这种自卑的一个办法是:告诉自己一定能成功。这种行动可以让我们只会赚而不会赔,因为我们有可能成功,即使不成功,我们也得到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向自己保证下次能继续,并做得更好直到成功。

另外我明白形成自卑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而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又表现的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没有荣誉感、而使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同时自卑也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它表现为对自我的能力评价偏低,而使人忧郁、悲观、孤僻、总觉得自己不如人。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对自己心理和生理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除此之外又让我明白了自卑心理其实也是可以改变,自卑往往与自身内向和性格孤僻有关,克服自卑的过程就是使内向性格逐渐变得外向的一个过程,要学会积极的适应和改造周围的环境,像可以积极的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主动与别人接触等等。除了自卑的同时,这本书也讲述了人们更容易产生的两种感觉:恐惧忧虑和孤独。恐惧和忧虑是一种消极,失败的心态,也通常是自卑心理的表现,它使人盲目担心,害怕,最终在恐惧的逃避中碌碌无为。因此,必须克服这中消极的心态,以积极成功的心态作为有用的武器,相信自己:“能战胜它,并且毫无困难。”这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提醒:一个

人的内心的想法非常重要,积极的想法经常都会考虑到原因和结果,是具有逻辑性的,有建设性的计划,而坏想法通常会导致一个人的紧张和精神崩溃。所以拥有一种积极的心态是非常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这一节也让我对孤独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代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身边,也经常会看到一些孤独的影子,有人说孤独是消极的,有人说孤独是积极的。这本书告诉了我孤独是一种思想上、情感上不能沟通或无人理解的感觉,是每个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一种心理体验,它有可能使人成长的更加迅速,也有可能使人陷入自我封闭当中,它会以各种不同的姿态在人的不同的成长时期出现,因此每个人都不可能避免孤独的感觉。像爱因斯坦,比尔盖茨,李嘉诚这些成功人士,他们难道就不会感到孤独吗?当然不是,他们原来也经常会由于孤独而感到苦恼。孤独也有它独特的一面,这本书中有一章节讲述了孤独的正面影响,上面有一段讲的是梵高的一个例子,他独自一人在巴黎郊外的画室里,专心致志的从事着他的理想创作,完成了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这说明孤独可以给人很多灵感和独特的性格。可再看一下孤独的负面影响,孤独从另一方面说则是一种忧郁的心境,是痛苦的表现,在现实社会中,孤独的人可能很难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的。所以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无论谁怎样陷入孤独中去的,都应该尽快从孤独中走出来。

三.如何与人相处

读完这一章后让我明白了,在与人相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矛盾误会和摩擦,而这时幽默却显得很重要,它可以让紧张的情绪和气氛得到很好的缓解,是化解困境的最好的方式,能把人带出尴尬境地,化干戈为玉帛,它就像在摩擦得发烫的齿轮中,注入了几滴润滑剂,以不致碰得火星四溅,撞得伤痕累累。然后就是试着把优越感留给别人,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的比你优越。”因为当我们的朋友表现的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自己很重要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优越时他们就会有一种自卑感。还有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保全他人的面子,不要随便在众人面前批评他人,找别人的差错,而不去考虑他人的感觉,以至于伤及到他人的自尊。在与人相处时,更应该注意的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学会忍耐和控制。从很多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肆意地放纵自己的情绪最多也只能逞一时之快,对解决问题却没有丝毫的帮助。另外学会化敌为友,避免争论。无论与谁相处,如果老是争论不休,即使最终获胜,也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在这一章节中有这样一句话:“善良是相处的基础,有一颗善良的心作为支撑,就不会为了金钱、势力、地位而动摇自己的信念和决定。”但是在社会上,我个人觉得这个世界变得好像越来越冷酷,所以我们都不敢太轻易给予他人我们的同情、关心和善良,再加上这个社会也充满了很多陷阱,社会人与人之间彼此互相误解、互相指责、互相猜疑,大多数人又都是自私自利的心理,以及习惯了那种的冷酷无情的行为,所以给于善良在现实社会中似乎有点风险。但是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我相信社会中一定会充满更多的善良和温暖。

总之,这本书又让我增加了很多新的体会和认识,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注释:

编译:程帆

责任编辑:刘秦

出版发行:中国致公出版社 版次:2003年2月第一版

第五篇:《人性场所》读后感

人性场所空间设计探索研究报告

—读《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有感

姓名:冯世刚

学号:3114031002

班级:硕4071

指导老师:张定青

邮箱:craigens@yeah.net

人性场所空间设计探索研究报告

—读《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有感

摘要:场所,简单来说也就是环境,是为人服务的。这是读过本书之后越发清晰的观念。在书中,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理念就是:无论是花草树木等软质景观,还是建筑设施等硬质景观,存在的意义,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为人的活动服务。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幅度地提高。对于景观环境的要求也相应拔高。没有人愿意在一个使人压抑、烦闷的空间里长时间地工作、休闲。相反的人们都热衷于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生活。现在而今,设计师们对于场所的设计也愈来愈趋向于人的感受,代替了以前仅仅是提供场所这一单纯的功能。书中对城市广场、邻里公园、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大学生校园户外空间、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儿童保育户外空间等不同性质、座于不同位置以及不同使用群体的公共场所都做了详尽的阐述。书中提到的城市广场与大学生校园户外空间使我印象深刻,同时在其中学到了许多场所设计方面的知识。

关键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公共环境要素,设计思路

对于城市广场,从书中所得加之以自我的理解认识,城市广场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一、标志性明显:城市广场一般占地较为宽广,大多具有明显的标志物。如永川的人民广场:人民广场占地较宽,可辨识度极高,广场中虽没有明显的雕塑等高大景观,但立于广场进口的刻有广场名字的大石本身就具有吸引视线的作用。

二、使用人群复杂多样: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的(大多数)休闲娱乐场所,活动人群几乎囊括所有类型。从年龄划分来说,有早起晨练的老年人,有午餐时间小憩的年轻人,当然也有夜晚随大人出门的孩子。从身份来说,有忙忙碌碌的上班族,有各种类型的商贩(现在大多数广场都有快餐店等设施),有成双成对的情侣……

三、植物种植较少:公园与广场的显著区别就在于草地和绿化区域相对于硬质地面的比例。广场中不宜有太多的植物栽植。这也是广场作为一种交通“过道”的必备条件。如永川城区的渝西广场,除广场周围有少量以外,在其他地方几乎看不到植物的影子。

身为大学生,对于书中大学生校园户外空间这一章节的阐述与说明,使得我感同身受。受益良多。书中把大学校园的户外空间类比为一个“家”。相应地赋予其前廊、前院、后院等名称。书中提到,作为前廊,应部分围合,使经过者感受到一个过渡空间、应该精心设计,使之富有特色。对此我个人是相当赞同并膜拜的。结合本学校来看:星湖一教楼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首先教学区入口处景观特色过于杂乱,而且门前大树荫蔽,使得教学楼采光不足。相对来说,二教与三教就好多了,虽然二教的入口稍显狭窄,但它门前有一段悬空的过道,弱化了这种劣势。三教入口就显得相对霸气,前方无遮挡物,光线充足,而且门前有台阶,同学们可以在其中进行等人、交谈、闲坐等活动。

书中对于后院的阐述,不可谓不是字字珠玑。如果说前廊是门面,那么后院就自然是内涵了 。不同于前廊吸引人,有特色的要求,后院的设计就相对地自由、自然。正如人一样,在外面得保持良好的仪态、优雅的举止,但在家里就可以随心所欲。后院与前廊就当于外面与家中。“家”本身是较隐私的地方,书中也提到,后院应较为封闭。据调查显示,相对于较为开放的公共场所,后院这一“秘密花园”显然要更受欢迎。同学们更喜欢坐在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的宁静,清幽之地与信任交好的人谈心聊天、一个人静静地思考或学习。在观之我们的大学,就缺少了这种备受宠爱的小空间。一定程度上来说,就只有桃花岛相对安静,这也是为什么在上次的认知地图调研中,桃花岛最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但更全面地考虑,应当时相对封闭但不闭塞,否则会使身在其中的人缺乏安全感,特别是在晚上,这点树种也有提到。

书中对于其他公共环境的深入分析不仅是我对各种场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一些错误的思想,给自己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感悟。

该书着重介绍了具体类型的开放空间并根据相应的案例给出设计建议。

第一章 : 城市广场

本章介绍了城市广场的地位、定义、文献综述、发展、类型及其设计建议,最后有案例研究、参考文献和设计评价表。

根据对现代广场用途的调查研究,坐、站、走动及用餐、读书、观看和倾听等活动的组合,占到了所有利用方式的90%以上。美国城市街道生活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在市区户外空间里休闲。由以上两项研究表明:对于美国人来说,城市广场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城市广场的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比例颇大。

J·B·杰克逊的观点: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静态休闲活动的城市空间形式。同时广场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能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司的门厅、城市绿洲、公交集散广场、街道作为广场、大型公共场所六大类型。其中,城市绿洲和街道广场大概是最受欢迎和使用率较高的两大类了。所谓公共空间是否就是无论等级和肤色都可进入并使用的空间?那么无家可归者、恶意破坏者和“不受欢迎的人”是否能得到平等的待遇吗?谁构成了公共空间内的公众?设计者们认为广场能吸引一部分公众,同时排斥“其他人”才是成功的。也许富有同情心的人会认为流浪汉等人并不影响广场的景致,但大多数人却认为流浪汉确实影响了广场的风景和人的心情……

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只选取了几个较为重要的方面):

1.位置。旧金山的贾斯廷赫曼广场位于旅馆、高档公寓和办公的综合功能用地上,吸引了许多工人、旅游者和户外出游的家庭,从而吸引了各种小商贩和户外咖啡厅。

2.使用和活动。公共广场的作用就是为了供各类人群享受户外空间并自由交友。首先,“使用”就是要令活动者在广场停留更多的时间,“繁忙”的开放空间会得到更好的使用,包括密集的设施、引人注目的核心元素和明确的边界。其次“使用者”中,男性占主导型(多恩布什和盖尔布),而我们的目的是建造所有人都愿意停留的开放空间,所以,考虑男女生活习惯和工作因素,应在广场的社交性方面进行增强。绿洲等舒适安静的地方(“后院式“)不可缺少,相反,显眼热闹的地方(”前庭式”)也应具备。还有上面提到的“不受欢迎的人”也应该包括在“活动者”之内。但应与其他人有所区别。

3.微气候。包括阳光、气温、眩光、风和总体舒适性。首先,气温、风和阳光是影响广场使用率的重要因素。舒适地带即让处于背阴处、穿着便装的人感到舒适的气温条件范围内,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应避免阳光的直射和全阴,而某些时候因为建筑和地理条件的影响,不能直接接受阳光的照耀,所以我们通常采用“借用阳光”的方法。风也是影响总体舒适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当我们进入一个开放空间时,如果我们面临的是风的侵袭,那么我们还有进入广场的想法吗?又比如,我们坐在椅子上准备享受阳光的沐浴和知识的海洋,迎面而来的却是寒风凛冽,秀发飞舞,那么我们可以直接在风中奔跑了。最后,广场设计上应遵循季节的变化,不同季节不同气候都应有对应的地方躲避烈日和寒冬。

4.休息设施。研究表明,最简单的休息设施—座位,远超过广场各用途中最重要的因素。在这里主要谈一下“座位的朝向”问题。第一,朝向应多样,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和需求。一位年轻单身女子需要免受其他人的干扰,可以独自在一个朝向,甚至是其他人不易发现的“角落”。第二,想靠近别人做但又不想与他人发生视觉上的交流。这类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布置方式:

一、台阶、边沿或直线布置的长椅可以在人们之间造成自然隔阂,而且不会像直角形或对放的长椅那样形成令人不悦的视线接触;

二、围绕花池的环形长椅能够使几个不熟识的使用者坐得很近,同时又能保持各自的私密。第三,三人以上的人坐着聊天。我个人认为提供一些可移动座椅比较可观。第四,使用喷泉或小品吸引不同的人的注意,让四周的人均能找到视觉的落点。

5.公共艺术。城市开放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应有以下特点: 创造出愉悦感、快乐感以及对城市生活的惊喜感。

通过对传奇、寓言、神话或历史的吸收,以及通过创造可以被人控制、可以坐在上面或从下面穿过的形式,激发人们的玩心、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吸引儿童的雕塑或喷泉同样能够吸引成年人。

在艺术作品内部或附近添加可让人歇坐或倚靠的台阶、凸台或栏杆

促进人际接触、并将人视为演员而不是观众

最后,本书例举了克罗克广场和吉安尼尼广场等来说明它们的位置及环境,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 邻里公园

公园——“城市休闲的古董”分为这四个阶段:游憩园、改良公园、休闲设施和开放空间系统。人口、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心态变化使得公众需要更大范围的休闲环境,但同时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感也应该因此增加。公园都是在模仿自然,我们应该更大的保留自然之美,利用无限的智慧体现环境的现实价值并且体会它的象征意义。

不同生活经历的人都生就喜欢享受与自然之间的直接感官体验,但妇女在自然空间中会因为害怕暴力和骚扰而觉得拘束,因此,我们在降低犯罪率的目的下采用多设置绿地和综合休闲空间的方法。在公园使用中,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习惯,尤其是国域的差异,但无论是种族的差异还是收入的差异,或是阶级的差异,人们所希望的都是“新鲜的空气、树木、自然景观、令人感觉舒畅的地点、孩子能安全嬉戏的场所和户外步行和小坐得地方。”

设计建议:

1.公园经常被认为是钢筋混凝土沙漠中的绿洲。介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望和与人交往的需求,创造一处从美学上富于变化的环境,例如,提供不同颜色、质地、形状的植物;栽植芬芳的观花乔灌木;栽植可吸引鸟和蝴蝶的植物;布置流动的水和静止的水。同时也不能忘了一些喜好平静的人追求的宁静与舒适。2.用解说性标牌来标明植物的种类,标明公园的设施和特色,以及公园的历史。3.利用大树和蜿蜒曲折的道路创造出一个景色不断变化、封闭空间和开放空间交替出现、能提供小坐和休息机会的曲折道路漫步空间。这一类对于希望在公园得到放松的职员比较受欢迎。4.在设置休憩区的时候,要弄清场地的小气候,如日照、阴影、避风等对公园使用者的影响,利用树木和设施较好地避免这些因素

公园作为一类开放空间,在设施上应促进人与人交往,恰当的安排座椅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将长椅布置在一个特定的区域有利于人的自由交往,其次是创建一个有吸引力的穿行路线,引导人们经过潜在的社会交往区域而不是强迫地停下来。

人口统计表明,2050年美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八百万。老人的活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对于老年人来说:“公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在内进行的、巨大的户外起居室”。某些细节应该注意:将公园的主入口设计在有候车厅和斑马线的公交汽车站附近,防止老年人或小孩交通事故的发生。将饮水器、公厕和有蓬座椅放置在方便的地方。对于单身老人,就要给他们提供见面的场所,并以不同方式布置长椅以便于交谈,尽量减少坡度以方便老人们的散步与游行。最后,适当的活动可以促进老人们的交流和增长在公园的逗留时间。

重庆市永川区桂山公园是一个特别好的休闲公园,是一个用山改造的娱乐休闲公共场所用地。早上有喜欢锻炼身体的人在小广场那练剑、打太极、跳舞、慢跑、呼吸新鲜空气。中午有超市员工拿便当到公园顶上边吃边聊天并欣赏风景,安静怡人,适合午休。下午就有老人们拿着棋牌到这里,一坐就是到下午五六点钟。除了少数寻找私密空间的情侣外,很少有年轻人和忙碌事业的人到这里来。这是这个公园其中的一个不足之处,此外,桌椅太少,令想要在这里看书习作的人很苦恼。

第三章 : 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

1967年,约瑟夫·阿里奥托在竞选市长时对小型公园做过相关讨论,在他就职后,大概有20个小型公园在城市各处出现这些公园由市长办公室直接管理,经常作为专题出现在报纸的周日副刊中。和邻里公园不同的是,我们建设迷你公园更多的是出于让社区整洁,而不是为了满足成人和孩子的日常需要。但往往设计师们设计的公园常常使用华而不实的造型,多半“设计糟糕、过分的装饰,建造过程过于复杂呆板”,过了几周或几个月的新鲜期后,它们就会令人感到厌倦。

常见小型公园包括以下设计元素:1.花草树木

2.服务于成年人的休闲场所

3.服务于儿童的游戏场所

4.识别性强的标志:壁画、名字、图案

5.篮球架

6.可开展集体活动的大空间。 “成功的小型公园会对当地的居民产生特别的吸引力,而失败的公园则最终可能彻底消失”。

设计建议:在选址上,公园的任何因素都会决定公园的用途、使用者类型、使用时间和活动内容。所以,只有公园位于潜在使用者密集的地方,它才能服务于大量的使用者,这些地点包括高密度居住区附近、活动中心、商店和交通枢纽。但有专门用途的公园除外。城市小型公园的三种基本位置:街角落、街区内部和跨街区。其中街角落的公园比较受人欢迎,因为它比较容易受人注意,相反,街区内部的公园则是一个安静的场所,容易被人忽视,但对老人来说倒是个休闲的好地方,而跨街区并没有突出的有利之处。

对于一个以步行为主的城市环境内的小型公园,一个小型入口广场是非常重要的。边界、植物配置、娱乐设施与邻里公园大同小异。设计者应把服务人民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不能以自己审美为中心而忽视大众想法。

第四章 :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

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根据我对身边朋友的观察与询问,大多数人既需要安静和谐的氛围学习,同时又需要走近闹市中体会社会,感知社会人生,学习社会经验。我们都是成年人,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学习怎样更好地生活。如果没有良好的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我们的“随意性交流”将慢慢变得不再有动力。

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了大学正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本书中阐述了一个充满暖意的句子:将学校的建筑看作“家”,而将临近的户外空间作为具有“前廊”或“前后院”特征的地方。前廊给人带来安全感和光明;走近前院有着“从容、平静、放松、和平、绿色、舒适、安详”等感觉;后院则给同学带来强烈的领域感,环境设计、艺术、戏剧和文学等院系很需要这样的后院用于非正式的课堂教学;后门用作卡车和货车的停泊工作和放置危险物品;公共绿地强化公共空间的空间结构。

一个校园的主广场的功能如同一个舞台,一些人“表演”而另一些人则来观看或是被观看。一个成功的广场应该能满足两种基本活动,路过和静态活动。为休息的人提供较为隐蔽的位置,边界应丰富多彩供人观赏。总而言之,校园更多的应该是“自然”。

就文理学院星湖校区来看,其交通和广场是最大的问题。我校在重庆市、永川区和双竹镇的西边,和区内繁华地带距离半小时车程,尽管拥有很多的自然资源,但最终缺乏生气,没有城市的现代化风格,令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复杂的社会。就学校内的广场来看,一颗黄葛树镇压全场,边界太过明晰,颜色单调,植物稀少,没有私密性可言,阳光刺眼,位置也处于风口浪尖,唯一可观的是背靠黄瓜山,面临卫星湖的美好景观,但不免有点凄冷。

第五章 : 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

老年人住宅与年轻人住宅不同,老年人需要更多地空间去交流,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帮助他们更好得安全地生活。老年人住宅可参考模式有单体套间住房。不同年龄段的老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必要因素,例如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行为更倾向于消极,如静坐和社交、观赏鸟或在住宅的前门随意转悠,这类老人还需要个人化医疗护理。

在居住区的设计上,在同一场地中混合不同层次的护理服务,在一定的护理单元住宅旁配以一定比例的独立生活的单元住宅。同时要全局考虑气候对当地的影响。另外,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类型的老人设计不同的住宅,还要特别注意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 老人们的活动区域要设置在照看人员在室内的视线范围内,植物不应太高或密集,夏天可以种植一些枝叶不怎么茂密的树木让他们享受阳光的沐浴。小区的入口应受到重视,入口可同时兼做休憩、观望和等候的地方,还应设有遮蔽恶劣天气的天蓬和顶盖,确保交通安全。老年人的活动中心和儿童一样需要有大力的安全措施,在增加交流的情况下更注意老人的活动安全;在空闲空间中种植些蔬菜植物树木,让老年人可以自己活动,享受田园乐趣。如果划出正式的园圃并将其分成供个人使用的若干小块或抬高的种植池,这就大大鼓励了居民们的园艺活动。种植快还要设置座椅等休息区。

第六章 -第七章 : 儿童以及医院户外空间

幼儿园的学费比初中高中的都贵,为什么呢?每一个孩子生下来并没有成熟的性格,好与坏与童年关系最为紧密,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是教育好孩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作为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生长的环境。包括一个教育系统完善的幼教中心。一个服务于15个儿童的成功场地应拥有30种以上的不同活动单元。广泛的活动能带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及早地融入社会,养成敢于挑战,无所畏惧的良好品质。在活动中心的设计上注重细节。实体环境的性质能对儿童产生直接的刺激性影响。物体的颜色、质地。形状和活动中心的布局可以激励儿童同环境交流,并从中学到很多。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面使得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身边的世界之中,成为学习探索的重要方式。

户外区域将被设计得同室内空间一样亲切。从一个区域转到另一处将会流畅而轻松。孩子们喜欢的是无拘无束,有新鲜劲儿的东西,一层不变的事物很难使孩子保持兴趣。根据孩子的年龄增大,要设计不同阶层的知识和社会活动,在大脑承载的范围内,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潜力和兴趣。

现在医院的病房都有窗户,病人也没有太过在意。那么,如果没有窗户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结合医学界的观点看,没有窗户的条件下忘症的发作率要高得多,这证明了透过窗外看到风景,减轻了病人手术后恢复期的压力,而没有窗户带来的压力可以大到破坏许多病人的平衡状况,进而引发精神病的发作。由此可见,医院的环境,无论是多么不受人重视,它都有可能潜在地影响病人的心情与恢复状况。

永川区中心医院是区内较好地医院。但前段时间没装修之前,每间病房住着四五个人,走廊也住满了病人。走近医院大门,有着医院独有的味道,大厅总有一处“角落”挤满了人,那就是电梯口。这个医院上下只有两梯电梯,正常情况下够用,但早上,中午以及晚上下班吃饭的时间就爆满。病人在电梯里经常被挤。要是在这个时候有急诊,那情况就显而易见了。对此状况,医院应保持人员流动迅速,送疹的电梯应独立不供其他人使用……

医院的装修应简朴,颜色不要过于艳丽,色彩不要过于复杂。走道清晰明了,结构简单,各个转角设置明确指示牌。地板以暗色调为主,不产生眩光。窗户大气,保证空气流通。卫生间除了考虑正常人需求,还应设置残疾人专用,保持卫生,尤其是洗脸接开水的地方要多次消毒以防抵抗力弱的人被传染。病床的护理应放在重要位置。

结语:无论设计哪种类型的开放空间,都要以使用者为中心,多方面考虑使用者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提高开放空间的使用率,不浪费空间和设施。设计之前,通过调研了解使用者渴望在开放空间中得到什么?有哪些方面是不受使用者喜欢的?根据开放空间的位置确定使用者类型,之后再确定空间的设计方向。如果周围大多是老年人居住区和自然景观密集地,就可根据财力和物力的综合现状考虑,建造小型公园或小型广场等,让老人们可以独立享受自然风光。总之,设计在于人的意愿,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家人,走进他们的心里看看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创造和谐稳定的大家庭。

在设计整个开放空间之前,从地板铺装、花坛走势、停车场、植物配置、座椅朝向和长度、小品、风向、坡度、阳光、色彩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再考虑周围建筑和交通问题,然后出入口位置和方便程度。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依不同喜好设计出满足大众要求的开放空间。 人性场所------单就书名来看。就不难知道,本书的重点就应该在人的场所。所谓人的场所,就是使人们感到轻松愉悦的同时又能满足工作学习的需要的地方。不需要多复杂,也不需要多富丽。正如邓小平伟人说过“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对于人与空间,我的理解就是能留住人的地方就是好地方。人都具有享乐的本性,只有符合了人的需求,满足了个人的某种追求才能被人们广泛地利用,而那些被空置、荒废的场地设计显然就没能满足这些要求,而各种调查也或多或少地支持了这种观点。

本书所介绍剖析的均为室外公共场所,其实融汇一下,室内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再一次强调,环境是为人服务而存在的。书中的各种论述也都紧紧围绕着人们的心态进行合理的建议。满足活动需求是必要的的前提,赏心悦目是应当满足的重点。现目今,重点更有与前提并肩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 俞孔坚译

2001-10-1 【2】《公共建筑原理》刘云月.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5-1 【3】《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挪)诺伯舒兹

著;施植明 译

ISBN978-7-5609-6079-1 【4】《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吴志强,李德华

主编 2010-9-1 9787112124152

上一篇:留任申请书正稿范文下一篇:洛克王国冒险记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