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灵活性

2024-04-30

中学体育教学灵活性(精选8篇)

篇1:中学体育教学灵活性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的实践与体会的论文

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把知识作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和媒介.只有把掌握知识、技能作为中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数学知识可能在将来会遗忘,但思维品质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

高中学生一般年龄为15―18岁,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生活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逐步趋向成熟.作为高中教学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供、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于:(1)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2)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3)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灵活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的“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的培养就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发散思维”指“从给定义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1.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

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归纳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方法:(1)统一函数种类;(2)统一角度;(3)统一运算.

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2.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

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并进行求解.

开放型题目的引入,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3.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

对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显然,四个变量中知道三个即可求另一个(解方程).如“{an}为等差数列,a1=1,d=-2.问-9为第几项”等等.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写题目.编题过程中.学生要对公式中变量的取值范围、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公式的适用范围等有全面的掌握.否则,信手拈来会闹出笑话.

二、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由于思维的各种品质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处于有机的统一体中,所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1.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为求函数图家交点问题,寻求几何性质与代数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知识串联、横向沟通牢牢抓住事物的本质,在思维深刻性的基础上,思维灵活性才有了用武之地.

2.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要求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调动和选择与之相应的知识,寻找解答关键.

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侧重某一条件作为解答突破口,在思维广阔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思维灵活性调动相关知识、技能寻找解题途径.

3.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的指标有二个: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思维灵活性对于思维速度和准确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4.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独创程度,具有新颖善于应变的特点.

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独创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解题“灵感”的闪现提供了燃料.在教学实线中,我常发现,学生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的时候,往往是“思维火花”闪烁的时候. 灵活的构想独特巧妙,数形结合思想得到充分体现.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独特征、新颖性的肯定和提倡,充分给予尝试、探索的机会,以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5.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的程度,是否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仔细地检查思维过程.

我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甚至怀疑的意见,注意引导和启发,提倡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结论的可靠程度进行怀疑,在独立分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来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取值范围,严密论证了三角函数值取值的可能性.

三、灵活新颖的教法探求和灵活扎实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人灵活思维的活力.

“导入出新”、“错解剖析”、“例题变式”、“编制试卷”、“撰写小论文”等.

以上只是我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方面的一些实践和体会.近年来,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推进,突出思维品质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要继续探索下去,以求获得更多的收获.

篇2:中学体育教学灵活性

高中新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发展写作技能,培养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高一新教材的课本里,每个单元都要求学生根据本单元学到的知识写一篇小作文。在最初的教学中,我发现每次按课本的要求布置后,大多数学生都“望文生畏”,只有部分上层生能按要求完成。这种情况促使我有意识地灵活改变作文的模式,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轻松接受。

如何在作文命题上做文章,既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需要科学巧妙地作处理。我们可根据每单元所学的知识,学生的日常经验以及他们的实际语言能力来决定。整个高一教材分上下册,共22单元,作文要求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学以致用型

比如第四单元的主题是“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难忘的经历),该单元的作文是写一次难忘的经历。正巧1992年澄海发生过一场地震,学生当年正读小学一年级,他们对此印象颇深。利用这个难得的生活经验,我要求学生就写那场地震。课文给了三层提示:首先是给出几个问题引导出时、地、人、事以及当时的感受;接着是把句子按顺序连成故事;最后可适当用连词but, and, so或关系代词who, which, whose, that使文章更连贯。我要全体学生达到第一、二层的要求,并要求有能力的同学可写出第三点说的定语从句。我对学生说,虽然是同一次地震,但由于大家当时所处环境不同肯定感受也不同,一定要写出真实的过程及感受。后来学生的作文非常令我满意。同一场地震在不同的学生笔下呈现不同的面貌;有的学生说当时很小不懂什么是地震,就是很害怕;有的说当时的任课老师没有组织学生逃出教室,而是比学生先跑出教室;有的说后来学校停课了,我们很开心,多希望天天有地震。总之每位学生都能把整个过程记叙下来,虽然由于能力的不同篇幅有长有短,但都有真情实感,达到此次文章的写作目的。

同样类型的还有十八单元。根据本单元所学的描写New Zealand(新西兰)的基本情况,学写一篇小文章,介绍一个地方。首选的题目当然是我们的家乡。在布置这个题目之前,可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本地区的基本概况,包括经济,风俗,历史,名胜等等。这次作文不仅出色完成任务,更是激发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这就是学以致用的典型例子。在一定的模式下,有了统一的命题,就好比有了个固定的框架,学生可以仿写,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杂乱无序。这种命题一定要注意千篇 一律的毛病,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写出个人感受等来避免。

(二)活学活用型

写惯了统一命题之后,一定要变换口味,尝试让学生自由发挥,那就是活学活用。我们可布置半命题或想象作文,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海阔天空地写。比如十五单元 “The Necklace”(项链)的作文。该单元是一个关于戏剧的单元,作文当然也是围绕写剧本来开展的。课本给出两个线索,要求学生写出剧本。一个是你在去外婆家的路上看到有宇宙飞船带着外星人来到地球上,另一个是你碰到你的克隆人。这两个都带有科幻色彩,对一部分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是难得的机会。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对科幻文的兴趣不大。针对这种情况,我增加多一道作文题,续写《项链》第四幕。所以,这单元的作文题有三道可以选择,保证了多样性又使每位学生都有题目发挥。结果,我发现学生写想象文特别灵活,想象合理,又异彩纷呈。有了这次的尝试,学生们对想象文特别感兴趣,在二十一单元选三幅图编故事和二十二单元的创造主题公园的作文里都尽情地发挥了。

高一的学生在这个年龄里充满想象力,我们应该在作文里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发挥其想象力,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巧妙转换型

在这套教材里也出现了一些难度较大的作文题目,比如十一单元The Sound of the World里,要求学生比较中西方音乐。这个题目适合音乐系学生来写,而对普通的高中生来说,着实难了些。这时,我们不妨利用本单元所接触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来写一首他们最喜欢的歌曲,并加以赏析。这样,题目便可定为“My Favorite Song”。这样既降低难度,又能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属于巧妙转换型。

篇3:中学体育教学灵活性

高中学生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 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 生活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教学教师, 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 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 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 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 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 提高思维品质,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 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 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 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1 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灵活性

1.1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

在教学过程中, 用多种方法, 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例>求证:

证法1: (运用二倍角公式统一角度)

证法2: (构造分母sin2θ并促使分子重新组合, 在运算形式上得到统一。)

证法3:可用综合证明法。只要证下式即可。

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归纳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方法: (1) 统一函数种类; (2) 统一角度; (3) 统一运算。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 增强知识间联系, 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1.2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

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 并进行求解。

<例>已知:sinα+sinβ= (1) , cosα+cosβ= (2) , 由此可得到哪些结论?

让学生进行探索, 然后相互讨论研究, 各抒己见。想法一: (1) 2+ (2) 2可得cos (α-β) =-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想法二:由sin2α+cos2α=1消去α得:4sinβ+3cosβ=。消去β可得4sinα+3cosα= (消参思想) 。

开放型题目24的引入, 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 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 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 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 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1.3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 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 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

2 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 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1) 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 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 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

(2)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 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要求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 调动和选择与之相应的知识, 寻找解答关键。

<例>已知抛物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3, 对称轴为直线x=-1, 在x轴上截得线段长为4, 求抛物线方程。

解法一:截距为3, 可选择一般式方程:y=ax2+bx+c (a≠) 0。显然有c=3, 利用其他条件可列方程组求a, b值。

解法二:由截距为3, 即过三点 (0, 3) 、 (l, 0) 和 (-3, 0) , 可选择一般式方程:y=ax2+bx+c (a≠0) , 代人点坐标, 列方程组求a, b, c值。

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 侧重某一条件作为解答突破口, 在思维广阔性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思维灵活性调动相关知识、技能寻找解题途径。

(3) 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的指标有二个:一是速度, 二是正确率。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思维灵活性对于思维速度和准确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4) 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独创程度, 具有新颖善于应变的特点。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独创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为解题“灵感”的闪现提供了燃料。

(5) 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的程度, 是否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仔细地检查思维过程。我在数学教学中,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甚至怀疑的意见, 注意引导和启发, 提倡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例>△ABC中, sin A=, cos B=, 求cosC

大部分学生如此解:由5sin A=53可13得cos A=±;由cosB=可得sin B=, 进而可求cos C=或cos C=。

有学生提出异议:由可知:, 同理可知。由A+B<π知:不2可能!即取4不到。故只有一解

学生对结论的可靠程度进行怀疑, 在独立分析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来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取值范围, 严密论证了三角函数值取值的可能性。

以上只是我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方面的一些实践和体会。几年来, 所教学生在经过有目的的培养后, 思维品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 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学生进入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后, 常常来信谈及虽然数学知识有许多已经遗忘, 但老师教的数学思维方式却常令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得益不少。因此突出思维品质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所以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要继续探索下去, 从而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方面取得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编写组.中学生学习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出版社.

[3]田万海.数学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4]郑和钧, 邓京华, 等.高中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篇4:中学体育教学灵活性

关键词:初中音乐 灵活性 创新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93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也是我们在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音乐不仅具有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更具思维灵活性。在新课改的推动和促进下,中职学校教学要将学生思维的培养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来抓,利用音乐来完成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当学生的音乐思维逐渐形成,我们就能够为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利用联想对音乐进行感知,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其更具灵活性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和学生一起聆听音乐,对音乐的表现力进行感悟,体会音乐的创造性价值。学生感悟音乐的过程,就是情操得到陶冶、审美情趣得到培养的过程。初中英语教学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单纯的音乐技巧,而是要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挖掘,看看他们在音乐方面有什么天赋。并且,音乐的学习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爱上音乐,让音乐陪伴他们的一生,分享人生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使他们对艺术产生一种由衷的热爱与追求,利用自己的方式对音乐感受进行表现和创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音乐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常用的是歌唱和鉴赏,并通过表现和创造的方式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与美感。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我们可以从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入手,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如进行《摇篮曲》的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舒伯特的经典名曲——《摇篮曲》,大屏幕上,几组亲子互动的照片缓缓地滚动着。学生没有像以往那样嬉笑打闹,而是静静地坐着,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心神全部融入了音乐之中。笔者用轻柔的声音为学生背诵着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的爱总是那么深厚,那么慈祥。你们感受到了吗?听到了教师的问题,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有人回想起了与母亲之间温馨的往事,母亲是如何疼爱自己的;有人举手说起了自己和母亲之间的小故事,于细微处感受到了母爱。

笔者随之又说:“我们现在能够说出自己的对母爱的感受,其实,在我们的孩提时期,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任何记忆了,母亲仍然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母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小时候,我们都会苦恼,妈妈哄我们入睡的时候便会唱一些温柔、动听的歌曲,现在我们将这些歌曲称为‘摇篮曲。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哄自己的小宝宝睡觉吗?”随后,我就用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将学生带入一种静谧、祥和的气氛中,教师里流淌着柔美的旋律,学生的心也逐渐被音乐所打动,有的学生陶醉其中,轻轻地跟着老师一起哼唱。

笔者趁热打铁,顺利地将歌曲的学唱引入,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歌曲的学习。在唱的过程中,学生很受触动,有几个家长外出务工的学生还偷偷地抹起了眼泪。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音乐触动,激起了他们的联想,使他们与音乐产生的共鸣。这种情感体验是源自学生的内心,学生的思维也有情感而激发,在演绎这首歌曲时就会充满了情感,温婉而动人。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在现象中再现音乐,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在对待教材的态度上,新课程标准有了全新的见解,它认为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有效资源,是辅助教学的材料,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工具。教师要遵循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纲要,为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可以利用提问和课后作业的机会,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以多元化的答案鼓励学生的丰富想象,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有效的提高。

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感悟都是不同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他们创设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音乐中畅想,在想象中感悟音乐,在感悟中推动思维。如对《小鳟鱼》进行鉴赏时,笔者并没有让学生听音乐,而是为他们讲了一则小故事:几条小鳟鱼生活在一个清澈的小湖里,他们每天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生活的既幸福又快乐。有一天来了一个垂钓者,他把鱼食扔到水里,想要钓一只小鳟鱼……讲到这里,笔者停了下来,让学生闭上眼睛,自己对故事进行想象,并为他们播放了舒伯特的《小鳟鱼》音乐。当音乐停止时,学生都很激动,都想要和其他人分享自己头脑中出现的画面。有的学生说:小鳟鱼看到鱼饵,忍住了美食的诱惑,高兴得上蹿下跳。有的学生说:小鳟鱼不喜欢这个口味的鱼饵,摇摇尾巴游走,和小伙伴一起快乐地玩耍去了;有的学生说:小鳟鱼太饿了,他没有抵制住诱惑,刚把鱼饵吞到嘴里就被鱼钩钩住了嘴巴,好疼啊……

学生的想象真是丰富多彩,他们口中的故事不仅有很强的戏剧性,还有浓重的童话色彩,给笔者带来了很大的惊喜。

三、利用教学创新对音乐进行全新的演绎,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有效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进行创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激发和拓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激活和拓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就是进行音乐创作。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对其他人的作品进行体会,也要利用音乐来倾诉自己的思想情感,培养和提升创作音乐的能力。开展音乐创作学习,主要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造的机会。

如进行《丰富多彩的江南音乐》的鉴赏学习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湖北民歌《龙船调》,并向他们提出了问题:在本首歌曲中,你能提出哪些人物来?他们在做什么呢?学生向教师描述着自己想象中的画面,笔者随着提议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可以利用哑剧的形式进行。教师的提议很快就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有很强的表演欲望,积极准备表演,教室里的很多东西都成了他们的道具——教鞭变成了烟斗,扫把变成了划船用的桨。无论是土家幺妹儿的娇羞,还是驼背艄公的幽默,都被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满堂喝彩。在活动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完成了音乐创作,拓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教师要采取新的思路和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音乐氛围,让学生从中感悟美、表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拓展。

篇5:政治课教学的灵活性

第一、如何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

学生的问题是多样性的。教师不是百事通。不可能包打天下。当堂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可以和学生约定:在课后经继续研究。或者组织课题小组进行研究。并及时公布

学生的研究成果。或者向报纸刊物推荐发表。当学生的研究成果得到教师的认可或者

得到社会的认可,将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满足。

第二、针对重大时事及时调整教材教学进度或者及时编写教材补充材料。

分析重大时事不能单纯进行,必须将其教材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教材有关

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认识,这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也是吸引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有效法宝。

教师应在社会性、人文性、应用性、前沿性、新颖性上多下功夫。同时,还必须注意科学性、

整体性、思想性、准确性。

第三、重视课堂以外的社会人文资源的利用和挖掘。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重视本地乡土资源的利用。例如:充分历史文物的教学效果,她能够震撼

篇6:解题教学中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亳州二中

解题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摘要:在解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套哪个公式,模仿哪道做过的题目求解,不能多思和多问几个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多角度进行思考,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一题多解 多题一解 一题多变

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1)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2)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3)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一题多解” “多题一解” “一题多变”不失为培养思维灵活性的有效方法。

一、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数学解题教学中,“一题多解”是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灵活的一种良好手段,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能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例1:已知A(1,3),B(1,1),C(3,5),求ABC外接圆的方程。

分析:外接圆即ABC的三个顶点都在圆上,可以利用待定系数法设圆的一般方程或标准方程,然后根据条件求待定系数,也可利用两弦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即为圆心解题。

法一:设所求圆的一般方程为

x2y2DxEyF0(D2E24F0)

此圆过A,B,C三点,1232DxEyF0,D4,22∴(1)(1)DEF0,解得E4, (3)2523D5EF0,F2,∴圆的方程为x2y24x4y20。

法二:设所求圆的标准方程为(xa)2(xb)2r2,(1a)2(3b)2r2,a2,222 则(1a)(1b)r,解得b2,(3a)2(5b)2r2,r210,∴圆的方程为(x2)2(x2)210。

1法三:AB的中垂线方程为y1(x0),21BC的中垂线方程为y2(x2),3联立解得圆心坐标为(2,2)。

设圆的半径为r,则r2(12)2(32)210,∴圆的方程为(x2)2(x2)210。法四:kAB135312,kBC,11312 ∴kABkBC1,∴ABBC, ∴ABC是以A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为BC的中点,即(2,2),半径r1BC10,2∴圆的方程为(x2)2(x2)210。

二、强化“多题一解”训练,灵活地掌握解题方法

数学解题教学中,“多题一解”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一种手段,使学生集中思维,揭示各方面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加深对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灵活地掌握解题方法。

例2: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长分别是3,4,5,且它的八个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则这个球的表面积和体积是多少?

分析:长方体的八个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则这个球的直径就是长方体的体对角线(设长方体的棱长分别是a,b,c,它的外接球的半径为R,则2Ra2b2c2。

解:设球的半径为R,则有已知得(2R)2324252’ 故R22552,∴R,∴S球4R250, 22V球4345231252R()。3323注:特别地,当正方体的八个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则这个球的直径就是正方体的体对角线(设正方体的棱长是a,它的外接球的半径为R,则2R3a2。练习1:在球面上有四个点P、A、B、C,如果PA、PB、PC两两垂直且PAPBPCa,求这个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分析:可将球与正方体联系起来,将球看成是正方体的外接球解题。以PA、PB、PC为相邻三条棱构造正方体。因为P、A、B、C是球面上的四个点,所以球是正方体的外接球,正方体的体对角线是球的直径。

练习2:已知正四面体PABC的棱长为a,且P、A、B、C是球面上的四个点,求这个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分析:正四面体PABC可以看作是由正方体截去四个三棱锥,正四面体外接球的半径就是正方体外接球的半径。

三、加强“一题多变”训练,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在解题教学中“一题多变”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都是十分有效的。变式训练即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例3:如图1,求半圆O的内接矩形面积的最大值(圆的半径为1)。DADCCOBAOEB

图1

图2

解:法一:连接OA,设AOB(0

ABsin,BC2OB2cos,于是,矩形ABCD的面积为

SABBC2sincossin2。

当2),则

4时,Smax1。

法二:设OBx(0x1),则矩形ABCD的面积为S2x1x

2用二元均值不等式2aba2b2,得S2x1x2x2(1x2)1,当x1x2,即x2时,Smax1。2变式1:如图2,求半圆O的内接等腰梯形ABCD面积的最大值(圆的半径为1)。

解:法一:设OEx(0x1),作CEAB,垂足为E,则等腰梯形ABCD1(ABCD)CE(1x)1x2 2

用借助四元均值不等式的面积为S11(1x)(1x)(1x)(33x)27S(1x)(1x)(1x)3(33x)33416222

4开方,可得S33。4133时,Smax。24当1x33x,即x法二:设AOD(02),则等腰梯形ABCD的面积为

S1111sinsinsin(2)sinsin2。2222变形,用四元均值不等式,得S33。4 变式2:求圆O的内接六边形面积的最大值(圆的半径为1)。

分析:由变式1可知圆内接正六边形面积最大,最大为

33。2变式3:如图3,已知圆O的直径AB8cm,弦ADCD2cm,求BC的长。CDAOBCDABO

图3

图4 解:在图3中,连接OC、OD,设CODDOA,在AOD中,OAOD4,AD2,由余弦定理得 cosOAODAD2OAOD222717,于是cos22cos21。

328在ABC中,BOC2,OBOC4,由余弦定理得 BC2OBOC2OBOCcos(2)4242244221749,32BC7(cm)。

变式4:如图4,求半圆O的内接任意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大值(圆的半径为1)。

解:在图4中,连接OC、OD,设BOC,COD,DOA,显然,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

S1(sinsinsin)。2由常见不等式sinsinsin3333,得Smax。24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典型题目进行精讲精练,探索研究揭示规律,训练解题技巧,以拓展学生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使知识融会贯通。尽可能变化

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因此,在解题中,应做到三个“一”,即一题多变,多题一解,一题多解。使用从一些基本题出发变换出相关题组,可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解题效率。

参考文献:

篇7:中学体育教学灵活性

【关键词】 思维 灵活 创新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数学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主要表现在使学生能根据事物的变化,运用已有的经验灵活地进行思维,及时地改变原定的方案,不局限于过时或不妥的假设之中,因为客观世界时时处处在发展变化,所以它要求学生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解决问题,“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思维灵活性的表现。

江泽民主席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大力提倡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视为已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新成果。

一、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激发联想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随着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图形的

变化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寻求解答问题的最佳途径。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素材。

儿童是想象力最丰富、最活泼时期。儿童愿意去发现各种事物。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演示把一个圆涂成红色,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想到什么?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叫什么?(圆面积)最后教师启发学生猜测联想,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知图计算?这时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平形四边形;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三角形;还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梯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一、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多为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其中必然包括学习的迁移。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运用学习的迁移,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最简单的办法是进行一题多解练习。小学数

学教学要适应数学教学的实际,就必须提高对学生一题多解能力的培养,以此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出示题目:王师傅原计划15天生产零件900个,结果4天生产了360个,照这样的速度可以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我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视题意,学生通过对此题的求解,沟通了归

一、比例、倍比、方程等知识间的联系,并活跃了思维。

二、运用有趣的数学活动,启迪学生的思维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领悟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例如:教学“角的分类”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对这些角进行分类。汇报时,学生各抒己见,大家由此发现划分的标准不同,得到的角的种类也不同。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然后,我鼓励学生大胆地为它们取名字,学生争着回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对于取对名字的学生我及时给予表扬,大大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由于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学习数

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要克服思维定势,鼓励“奇思妙想”。

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即启发思维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会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克服思维定势。

例如,在教学已知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的相遇类行程应用题后,很多同学都会套用公式“速度×相遇时间=路程”。为了防止学生只套公式,我又出了下面两道题:

(1)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5千米,乙车开出后1小时,甲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1.3倍,两车同时开出后,经过3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学生在看到题后,有部分同学第(1)题列式为:(50+65)×(1+2),有近一半的同学发现的错误,又改为:(50+65)×2+65×1,通过讨论、总结,大家都意识到不能只套公式,要仔细审题,灵活做题。而大部分同学做第(2)题都这样列式:(50+50×1.3)×3。我鼓励大家再试着想一想有没有别的做法,有几个同学终于又有了新的算法:50×3+50×3×1.3,当我问到50×3×1.3表示什么时,学生这样解释:因为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1.3倍,而两车行驶的时间相同,所以乙车行驶的路程也是甲车的1.3倍,所以用50×3再乘以1.3,求出乙车

行驶的路程。这几位同学平时很爱看些课外书籍,喜欢自学高年级课本,其中有些想法已经涉及到六年级学习的正比例问题。像这样的有关思维的小火花,教师不能让它一纵即逝,要鼓励学生平时多观察、多学习、学积累。

四、强调自学,让学生有自己的“头脑空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因此,“疑”与“问”是创造之道。美国著名学者迪伯诺指出:“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正确,而在于求有效。”我们要着意培养的正是这种有效的思维,即灵活的思维能力。

有很多学生盲目相信教师和优等生,人云亦云,不敢有丝毫越轨。对这样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我鼓励、动员他们自学课本,多读一些竞赛类,智力类书籍,要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哪怕是错了或是悖于常理。久而久之,学生有了质疑和解疑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头脑中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融汇贯通,可以把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可以把自学得到的知识运用到课本中去,久而久之,思维就愈加灵活、积极。

篇8:中学体育教学灵活性

一、感知音乐要素, 唤醒学生的辐射思维能力

闻名于世的美国科学家诺伯特·维纳1948年创立控制论, 这是一项需要广博知识、敏锐洞察力、科学、哲学、技术各部门浓厚功底的工作。在研究“控制论”时, 维纳思维的触角伸向多个学科进行探求才得以研究成功。很多事实告诉我们, 在从事某项工作、解决某个问题时, 往往也是要多比较、多权衡, 多几个思路、多几个方案, 以增强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音乐中的创造也是如此, 美妙动听的音乐是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构成, 这些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由于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 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音乐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是通过这些具体要素来完成, 对音乐的发散思考必须在正确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上才能进行, 学生通过这些乐音的强弱、快慢、高低、和谐程度去想象音乐表现的情境, 并进一步感受音乐中表现的喜怒哀乐。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环球之旅 (3) 《走进非洲》一课, 老师模仿非洲鼓自己制作了一个小鼓, 布置学生利用不同的材质制作小鼓,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敲击、拍打感受非洲音乐中很重要的音乐要素:节奏和音色, 老师引导学生认真听、认真观察, 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敏感度, 通过欣赏“阿伊亚———非洲的灵感”、“寻找朋友”和演唱“伊哟来拉”来抓住音乐要素———情感体验这根主线, 对每一个作品的旋律、演唱形式、节奏特点、音色辨别、和声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正确引导和深入分析, 老师启发得当, 学生听而不厌, 议而不烦, 课堂气氛非常和谐热烈。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 对非洲音乐的特点、地域文化的背景及传播发展都有了了解。通过对直观的音乐形象的感受, 再引导到对乐曲的感受上, 能带给学生各种不同的体验, 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 启发学生想象, 同时又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注重学科综合, 启迪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触及门类多一些, 想问题的角度就多一些, 才能对事物有更全面更透彻的了解, 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发现他人不曾发现的规律。古人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即是这个道理, 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 也是在对事物用不同视角进行观察后, 对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音乐是美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与姊妹学科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课堂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整合这一特点, 启发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部将秀丽的山水、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完美的艺术表现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作品。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乐曲, 随着音符的缓缓流动, 展现出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 会使听者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 月上东山、渔舟荡漾、花影摇曳的迷人景色。在给学生带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的同时, 也让他们浮想联翩, 思绪随着纷坠的音符肆意飞舞到“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清澈月夜意境中, 眼前自然会呈现出“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这一花影摇曳的美景, 感受到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在这类寓情于景的音乐作品中, 融美术、诗歌于教学中, 视觉与感觉结合产生联想, 才能够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领悟音乐作品的真谛。

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优质课比赛中, 来自江苏南京一中的刘晓丹老师执教了一堂名为《学会聆听》的高一音乐欣赏课, 老师在播放管弦乐队演奏的《长江之歌》让学生聆听时, 在屏幕上以选择的方式出示:险峻的高山、隽秀的山川、清澈的小溪、秀丽的田园、壮阔的山河、汹涌的大海六组文字提示, 让学生有更开阔的思路, 从对文字的观察和对实物的记忆, 从音响展示的音乐要素表现, 具象和抽象有机地整合, 老师引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美术的角度、音乐的角度去感受其中的真谛。音乐是心灵的语言, 它虽然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但它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 音乐的想象能使科学的幻想插上翅膀, 使科学家得以发挥聪明才智, 把幻想变成现实。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酷爱音乐并受到了启发, 发表了著名的相对论, 创造出世界奇迹。

三、巧设课堂结构, 激活学生的换元思维能力

在自然科学领域, 一项科学实验, 常常变换不同的材料和数据反复进行。在社会科学领域, 这种方式的应用也是很普遍的, 如文学创作中人物、情节、语句的变换等等。音乐赋予我们一种积极想象与创造的方式, 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设计独到的课堂教学结构令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良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百卉含英”唱歌教学内容《茉莉花》, 上海有位教师因地制宜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 以观赏《上海申博宣传片》导出欣赏曲江苏民歌《茉莉花》, 用富有时代感的画面引出课题, 唤醒学生对民歌《茉莉花》的记忆, 然后选择江苏《茉莉花》和东北《茉莉花》对比欣赏, 从风格、节奏、旋律、语言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南北《茉莉花》的差异, 感受民歌的地域差别, 了解民歌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思考民歌的变化与发展的基础上, 进行唱、诵、舞的自主改编与表现音乐。最后观赏宋祖英的悉尼音乐会、悉尼奥运会闭幕式等片段诱导学生思考出现在各类国际重大活动上的茉莉花, 不仅仅是一首歌曲, 而是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代表了中国人真挚友好的态度、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别开生面的设计, 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 构思巧妙, 主题明确, 内容丰富, 线条流畅。课堂中融音乐与自然地理环境、语言特点、性格特点、人文历史背景甚至饮食文化于其中, 充分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对学生来说, 要真正把握乐曲的特点, 就必须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加以比较, 教师巧设课堂教学结构, 让学生前所未有地重新认识了由《茉莉花》拓展开来的中国民俗文化。

四、积极提问诱导, 激发学生的连动思维能力

连动思维是由此思彼的思维。连动方向有三:一是纵向, 看到一种现象就向纵深思考, 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二是逆向, 发现一种现象, 则想到它的反面;三是横向, 发现一种现象, 能联想到与其相似或相关的事物。即由浅入深, 由小及大, 推己及人,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发现。如“一叶落知天下秋”, “窥一斑而知全豹”,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等等。有位老师在上《中华鼓》一课时首先出示我国象形文字中的鼓并提问:甲骨文中的“鼓”字出现了几十次, 这说明了什么?这一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了解鼓的悠久历史, 继而学生就会对鼓有好奇的心理, 鼓是怎么产生的?不待学生思考完毕这些问题, 老师又抛出:人类受什么启发而创造鼓?是啊, 为什么要创造鼓呢?这个问题抛出以后,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天南海北地说出很多答案, 这时候老师出示“雷泽中有雷神, 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 (《山海经》) “雷, 天之鼓也”, 哦, 这下学生明白:鼓的创造乃人类从大自然的雷声中得到启示, 用以驱赶邪恶、振奋人心。随之学生又会想:鼓一般在哪些领域应用广泛?我能不能演奏一次?由此及彼, 由彼及里, 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学生探讨了“鼓”的渊源, 充分挖掘了“鼓”声中隐含的人文精神,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人文视野渐次延展, 音乐课堂真正成了文化传播的场所。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 开辟新路的思维方式是要经过大量、反复、深入的思考, 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 之后才能豁然开朗、“厚积薄发”、获得顿悟, 在灵活性思维培养尝试时不怕失败, 善于从失败中学习、汲取营养, 才能获得灵感, 实现思维的飞跃。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 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音乐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灵活性思维培养活动, 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音乐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体现的理想途径, 由灵活性思维训练给学生带来的良好思维品质会让学生受益一生。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推进, 突出灵活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已成为广大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参考文献

[1]王安国等.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建一流服务设施 创一流工作业绩下一篇:教学工作亮点及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