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中国文化传统端午节的作文

2024-04-30

写中国文化传统端午节的作文(共15篇)

篇1:写中国文化传统端午节的作文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午、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各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游百病。

端午节是我国纪念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一位大臣,屈原很忠良,所以楚怀王很喜欢他,还有一位很嫉妒屈原,便用阴谋来害他,是楚怀王渐渐不信任他了。有一次,秦国要跟楚国和好,屈原仔细分析,知道了秦王的阴谋,便冒着生命危险去告诉楚王,楚王不但不听,还把他释放到远离他乡的地方。当楚王刚到秦国就被擒住,他后悔当时不听屈原的话,,因气大而死,屈原当得知国家快灭亡时,他不忍再看下去了,写了最后一首爱国诗,便抱着石头跳进汨罗江,当地人知道后,赶紧划船去打捞屈原的遗体,有些人向江中扔鸡蛋、粽子,倒雄黄酒,都是为了不让鱼虾不吃屈原的遗体;赛龙舟就是因为当时打捞屈原遗体的原因。不仅,端午节有它的历史还有一些食俗和风俗。

端午又称重午,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端午节流行于汉、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

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作文(四)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从古到今有许多关于端午节的典故,如屈原,伍子胥等。

每到端午节,我家门上都会挂上一把菖蒲和艾草,那是妈妈买的,门口就飘着一股特殊的香味了。我搞不懂这是为什么,就去问妈妈:“妈妈,为什么要挂菖蒲和艾草呢?”

妈妈摸摸我的头说:“端午节有许多的传说,其中就有说这一天是个恶日,有各种蚊虫妖邪出现。艾草是用来除虫的,它的香味能驱赶蚊虫,菖蒲是用来避邪的,意寓着健康平安。而且干的艾草叶用来给你们洗澡可以保护皮肤哦。”听了妈妈的介绍,我才知道原来它们都是好东西呀。

在端午节的这一天,我家的菜会特别丰富,妈妈总会按照外婆家的风俗,给我找与“黄”字有关的菜:红烧黄鱼,凉拌黄瓜,蒸咸蛋黄……而爸爸也会亲自下厨烧一盘大肉,里面有整个鸡蛋和大蒜。不管我们爱不爱吃,爸爸都要求我和弟弟每一样都吃一点。要是在老家过节,奶奶还会给我们的脖子上和手上绑上由几种颜色组成的彩线。

篇2:写中国文化传统端午节的作文

我国的传统文化积厚流光、博大精深。而中国技击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几千年来代代相传,也是中国最引认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

我从小开始练技击,固然学技击很苦很累,但我一直在坚持,并且乐在其中。严寒的.冬天也要早早起来,我却在练功房里练得满头大汗,夏天更不用说了。但在技击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养成了勇于拼搏、不怕吃苦的武德精神。

记得有一次,我食品过敏扁桃体肿大,还发了烧,妈妈在头天晚上问我,第二天去不去练技击,我绝不犹豫地说要去。那天在课上我仍旧练得很当真,喊得很起劲,徐老师说我很棒,我真兴奋!

还有一次,我早上起来,看到外面雨下得很大,风也很大,我怕路上时间长迟到了,着急地叫妈妈快走快走。我们一到外面风夹着雨扑面而来,我两只手牢牢地握着伞,可仍是被吹得东倒西歪,等我到教室时全身又冷又湿,都打哆嗦了。可我换好练功服后,很快练得满头大汗,一点也不觉得冷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篇3:写中国文化传统端午节的作文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性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国9000余年的音乐发展史上, 由各民族共同创造, 流传至今的音乐形式。她主要包括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 其中, 文人音乐最具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实质与文化特点。

文人音乐是文人大量参与创作、加工、甚至表演的音乐形式。古琴音乐、词调音乐、昆曲等戏曲音乐都属于文人音乐。它与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诗词等共同构成中国独特的文人文化。

在文人音乐中, 琴乐发展时间最长, 从未中断。

古琴音乐:古琴音乐追求超尘脱俗的意境, 天人合一的哲思。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泛音主题“清、幽、淡、远”的文人色彩, 最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 成为古人修身养性, 塑造人格的最佳手段;流传至今的琴曲中, 有结构宏大的《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 有短小精致的《酒狂》《关山月》等, 还有感情浓郁的琴歌《古怨》《苏武思君》《阳关三叠》等。赏琴乐如聆天籁, 音起之处, 惊起漫天飞, 声至之地, 顿时江山如画;手方动雨云翻彼, 琴未响草木曦声;恢弘时似千军破城, 幽寂处如秋月入湖;容如暖阳普照, 哀似西风黄花;怒如雷霆震动, 悦似歌舞升平。

词调音乐:中国古代诗词基于声调语言, 顿挫抑扬, 起伏有致, 不但具有突出的的节律美感, 而且体现出优美的旋律线条。因而, 词调音乐是词与曲高度结合的音乐形式, 她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形式, 是艺术性极高的传统文化成果。如姜夔的自度曲谱《杏花天影》《扬州慢》等, 其形态已经十分成熟, 千年之前的中国南宋时期, 词曲相结合的音乐创作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

戏曲音乐:同样, 中国戏曲音乐从宋元杂剧以后, 文人大量参与其中, 形成了其写意性、程式化等文化特征。这些特征明显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绘画、书法、诗词格律等艺术的共同文化特点。所谓写意性, 即非写实性, 是指不追求形象的真实性, 而注重形象的概括性、类型性, 通过形象的“意似”和神韵揭示其本质特征。写意性是中国传统艺术共同性, 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程式化, 是指高度概括的、高度成熟的、具有稳定性的、符合形式美规律的规范。它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规范, 所以, 很多从事中国传统艺术的人被其束缚, 程式化成为教条, 艺术成为形而上。而又有一些人能做到“移步不换形”, 跳出约束, 将规范继承并实现突破, 成为大师。

所以, 文人音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高度提炼的艺术, 是“高文化”, 更是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当我们把中国文人音乐不是作为技能而是作为文化现象来审视时, 文人音乐不仅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传统, 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中国文化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传统音乐以它独特的精神内涵与丰富的艺术特性融入、影响到传统文化的其他各个部类, 以其强大的功能性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绘画、诗词、建筑等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征。与此同时, 中国传统舞蹈、绘画、诗词、甚至建筑等传统文化形式几乎都具备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 比如:韵律感、线条感、节奏感等。

韵律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形式都讲究韵。韵, 可以理解为神, 她是中国传统艺术美感之所在。而韵律感, 则是体现艺术作品或创作中动静结合的追求传神之审美感受。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诗词, 甚至是中国传统建筑, 都会讲究动与静、远与近、有与无等的对比, 这种对比, 就像音乐表现手段中节奏之长与短的关系, 其目的即是追求神韵。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感主要以节奏和旋律的变化等手段为主, 但是, 在书法艺术中, 其韵律表现在章法、间架及运笔等方面;在中国绘画中, 其韵律感主要体现在线条、色彩等方面。诗词艺术本身从其一产生就和音乐紧密结合, 大都可以入乐的, 其格律的韵律感是最突出的, 反倒是现代朗诵诗词的方式反倒是中国古典诗词韵律感的缺失!

线条感:传统音乐的线条主要体现在旋律方面。优美的中国音调是无与伦比的。旋律线条的起伏、对比或是重复、模仿, 都给人以无尽美感和愉悦。中国书法和绘画中, 线条是最常用的基本手段之一。不管是大师的作品, 还是初学者的临摹, 都能体现出线条对于书法、绘画的重要性。线条之于书、画, 丝毫不亚于旋律之于音乐, 它们都通过线条来叙事、抒情, 都通过线条传神、达韵。中国传统的建筑的回廊、曲桥、飞檐等造型, 也运用了类似于音乐旋律线条的表现手法。

节奏感:节奏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段中, 是最主要的, 它可以脱离旋律单独成乐。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丰富多彩, 变化万千。而节奏感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体现也同样是精彩纷呈。书法艺术中, 体现在轻重、徐疾、虚实等方面;绘画方面, 体现在构图、色彩、造型等各方面, 皴、擦、点、染等在画面中形成丰富的节奏美感。

另外, 音乐的其他特点如:结构工整、讲究对称, 对比求异等, 在很多传统文化形式中, 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 出神入化。

综上所述,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文化是音乐所承载的对象, 二者是相互依存, 不可割裂的关系。中国传统音乐从其一产生, 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 音乐现象就是文化现象, 审视音乐现象也必须用文化的的眼光。

从某种角度讲,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就象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 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厚的底蕴与特殊的精神内涵才造就了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反之, 传统音乐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使之更具有音乐的线条、音乐的精神与音乐的内涵。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把音乐看作是一种技巧性的、技能式的艺术形式, 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当作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用审视欣赏的眼光透彻把握它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1]

参考文献

篇4:写中国文化传统端午节的作文

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题的端午节的活动总结1

为切实贯彻落实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的通知精神,承载端午节所蕴含爱国主义的道德内核,增进全体干部职工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营造庆祝传统节日的良好氛围,我委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端午节庆祝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为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管委会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对端午节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制定了活动方案,要求各科室在活动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突出讲文明•树新风和献爱心等具体要求,全面推进管委会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管委会利用宣传栏、简报等多种方式对端午节相关知识进行了广泛宣传,并开展“话端午,扬民族传统文化”活动。让全体干部职工及群众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不断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三、具体活动情况

(一)开展“爱心粽子”端午活动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管委会组织干部职工代表到对口社区,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困难家庭进行慰问,赠送了端午节礼品,同他们一起包粽子,一起联欢,让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

(二)倡导健康防疫,开展除尘活动

古人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广插艾草,抹雄黄酒,以免灾去病,端午节成了我国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的大节日。我委结合认真开展端午节除尘活动,倡导健康生活,净化在机关环境。掀起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了 “端午节、诵经典”活动

管委会利用工会活动时间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全体干部职工踊跃参加,经过比赛选出了优胜奖一名、最佳诵读奖二名。通过开展活动,陶冶了全体干部职工的的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自豪感,增强了凝聚力。

在本次活动中,我委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日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掀起了倡导文明和强化作风建设的热潮,更是承端午文化精髓,扬民族传统底蕴,为争当“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先行者”这一奋斗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题的端午节的活动总结2

一、精心安排认真部署

为使活动开展得既热热闹闹氛围浓厚,又突出主题体现成效,莲花县文明办召开了由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教育局、县总工会、县妇联、团县委等部门参加的专题协调会,部署安排全县的“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3月10日,莲花县文明办下发了莲花县《关于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对全县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提出了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突出群众性、加强环境整治、营造舆论氛围四点具体要求。各乡镇、各单位根据上级部署精神,结合各自实际,分别制定了各具特色的“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县文明办将各乡镇、单位活动安排汇总后,报送市文明委有关领导,推动活动的扎实开展。

二、各种活动精彩纷呈

一是重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团县委与县教育部门密切配合,着重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各校组织开展了“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报国之志”主题团队会,以演讲、征文、诗歌朗诵、书画大赛、歌咏比赛等形式,宣传爱国诗人屈原等中华民族优秀代表人物的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许多学校利用板报、广播、校园网等载体,以专栏、讲座、专题报道、专题片等方式,宣传传统节日习俗,普及端午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和谐社会。莲花中学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大合唱比赛,唱响爱国主义歌曲,抒发爱国情怀;城厢中学举行以“激扬青春,歌唱祖国”为主题的大合唱比赛,全校1000余名学生参加活动,嘹亮的歌声激发了全体学生爱学校爱祖国的情感;坊楼镇节日期间在坊楼小学开展端午节主题教育,让孩子们了解端午节的相关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活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

二是广泛组织广大群众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各乡镇和社区精彩纷呈的端午活动吸引了居民踊跃参与。坊楼镇结合“邻里节”活动,开展了包粽子、端午知识猜谜、健身操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南岭乡广泛开展宣传端午知识活动。升坊镇举办了包粽子比赛、包水饺比赛等趣味性活动。县教育局与永安社区共同举办端午节乒乓球比赛。琴亭社区在莲花广场举办庆端午节广场舞展示活动。金城社区组织社区志愿者与辖区留守孩欢度端午节活动。御景湾社区举办广场健身操表演、舞蹈和歌唱表演等文体健身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端午节期间,全县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文化宣传活动20多场,参与群众8000余人。

三、积极开展环境整治

节日期间,县城管局组织环卫、园林等部门对城区卫生环境进行大整治,各社区普遍发动居民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团县委组织青年志愿者者开展以“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环境整治活动,到永安路开展清理路面垃圾、清洗栏杆、清除小广告等整治环境活动。各有关单位开展了文明礼仪、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劝导等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市民的社会公德和生态文明意识,引导他们共同创造整洁、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四、营造浓厚节日氛围

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对端午期间的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县电视台及莲花政府网、莲花在线等网站对节日期间的宣传报道工作作了具体方案和部署,派出记者到各活动场所深入采访,引导人们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及时宣传报道社会各界的活动情况,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首先,作为组织者,我谨代表中穆青管理团队感谢大家对本次“怀柔青龙峡两日游” 活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谢谢大家!此外还要感谢没有到来的电话铃、若蓝、冰雪儿、小水、佩儿等版友的祝福。本次活动能够圆满成功,除了几位版主的支持与组织之外,与版友们的热情参与是密不可分的。

一次好的活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节日的欢乐氛围,还有对大自然美的深切感受。好的活动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好的活动能够培养我们好的心情。每一个网友为我们这次活动所做的每一件事就是一份耐看耐读的故事,不管这个故事是来源于活动本身,还是来源于版友的内心,历历瞬间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感动。而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平时很要好的朋友都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亦得到版友家属的鼎力支持;至于一些曾经陌生的网友,因为有了这次活动,使大家紧密地走在一起,让大家不再陌生,让大家永远团结一致。

每一个小活动里(筏子战役、攻山探险、通宵杀人、挑战蹦极、攀岩比赛、滑翔体验、烤翅fb。),都包含着你们的智慧和激情!是你们,给中穆青和广大版友带来了视觉和情感上的享受!是你们,为我们献上了一份份佳作!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最后,中穆青全体斑斑衷心感谢所有支持和参与本次“怀柔青龙峡”活动的朋友们,让我们再次对你说一声:谢谢!

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题的端午节的活动总结3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发挥传统节日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武平县根据省委、市委文明办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引导人们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营造富裕、美丽、和谐武平氛围,在端午节期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确保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武平县文明办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的通知》,精心设计了各种活动体裁,让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了解了民俗。县直各单位将主题活动的开展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落实,以突出传统习俗为特征,以增强民俗体验为重点,引导人们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充分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

二、内容丰富,富有特色

1.开展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端午节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具有浓浓的爱国情愫,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明志投江,把忧国忧民意识和爱国情怀世代相传。借此机会,武平县各乡(镇)、县机关单位、学校纷纷组织市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永平小学举行了“溯中华文化,颂端午情怀”国旗下主题讲话,利用晨会进行端午节知识的介绍;武平二中、实验小学、附小等学校广泛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各班在端午节前利用语文课、品德课、写字课及班队会等时间,通过吟诵经典,掀起缅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歌颂和谐盛世的热潮,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供销社、供电公司、中医院等县直各单位把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与创建与文明单位创建结合起来,与“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结合起来。各单位在端午节期间利用早会学习时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吟诵屈原诗歌、中华历代经典爱国主义诗篇、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诗词的活动,掀起缅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歌颂和谐盛世的热潮,引导员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员工爱国主义情感。

2.组织节日民俗活动。为了给人民群众解决生活实际困难,武平县组织单位干部职工、志愿者到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家中进行节日慰问,送上节日问候。疾控中心、县计生服务站、平川镇、统计局等单位志愿者们纷纷来到城厢、永平敬老院及空巢老人家开展“爱心志愿行”活动,志愿者们和老人们一起包粽子,给老人送上保温杯、雨伞等慰问品,还为老人整理房间、清洁卫生,陪老人聊天、谈心,为老人们提前过了一个开心的端午节。县供电公司、公安局民主派出所、中医院等单位开展了“粽叶飘香•共度端午”为主题的包粽比赛,以大家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凝聚员工、关爱员工,增进了同事间的情感,让员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实验小学、象洞中心学校、中赤中学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 包粽子主题活动,留守儿童在老师的指导下集中包粽子,让他们感受节日的温馨和学校对他们的关爱。

3.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古人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广插艾草,以免灾去病,端午节成了我国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的大节日。武平县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全县“市容环境专项整治”活动,净化、绿化、美化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生活,净化党政机关环境。县直各单位均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以家庭的平安和谐促进社会的平安和谐,组织文明劝导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到街头巷尾进行文明宣传,倡导文明新风尚,劝阻不文明现象。同时配合开展以“讲文明、讲卫生”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各单位积极对办公区公共场所和卫生责任区打扫扬尘,清除卫生死角,办公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乱贴乱画、乱堆乱放等进行整治,全县上下掀起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氛围,使“文明低碳过节,享受绿色端午”的理念与“树文明、讲卫生”相融汇。

传统节日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好时机。此次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文明端午、积极参与活动的浓厚氛围,使广大干部职工认知传统、继承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题的端午节的活动总结4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喜爱传统节日,进而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以“我们的节日——端午”为主题的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积极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追溯端午渊源,充分认识“端午节”的有关知识。

学校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广泛宣传有关“端午节”的知识与内容,同时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互联网以及向长辈和他人请教等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由来,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二、开展各种的活动,丰富“端午节”内容。

(1)各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队主题会。

端午节前夕,布置学生通过书籍阅读和上网查询,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并在班会上进行交流学习。我校利用少先队活动课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主题活动。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少先队大队部对活动进行了部署,分年级开展专题活动:一、二年级以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主题,宣传普及卫生防病知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三、四年级开展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并在中年级中进行吟唱;五、六年级开展端午风俗手抄报比赛共同纪念了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让学生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主题活动之后,有的中队布置了假期亲子活动,让学生在端午节当天向长辈学习粽子的各种制法。自己动手制作粽子,感受着民俗文化。

(2)倡导健康防疫,开展除尘活动。

古人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广插艾草,以免灾去病,端午节成了我国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的大节日。我校结合当前痢疾的流行及我市开展争创文明城市的契机,宣传健康防疫知识,开展环境卫生教育、健康教育,净化校园及生活环境,并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卫生清洁活动。

(3)网上学习,传承传统文化此外,学校还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网上主题活动,动员学生参与由“中国文明网”开设的“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积极参加“我们的节日·端午”相关节日和爱国知识的网上学习,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个人传统文化素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增强爱国情感,提高文明素质,做名副其实的文明城市文明人。

在本次活动中,xx校充分利用“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对全体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走进伟人、了解历史、感受伟人的爱国情怀,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题的端午节的活动总结5

“五月五,过端午,粽叶青,糯米香;挂菖蒲,带香包……”为了让孩子们感受端午节独特的习俗,引起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初步的兴趣,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我园于6月10日上午开展了“粽叶飘香,情系端午”节日系列活动。

首先,我们进行了有趣的体育游戏活动“赛龙舟”与传统游戏“玩皮筋”。在“赛龙舟”游戏中,孩子们在欢声笑语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游戏中折射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而皮筋游戏分为小朋友的跳皮筋与大朋友的下腰过绳游戏,小朋友们不断地挑战不同的高度,感受传统游戏的乐趣同时锻炼了身体平衡感。而在大朋友下腰玩过绳游戏时,小朋友们热情地为他们加油,欢笑声充满整个活动现场。

接着,我们的Ms.Lin还为小朋友们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通过课件观察讨论,了解了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菖蒲、饮雄黄酒等端午节习俗。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可积极了,我们还一起学习了唐代诗人文秀的古诗《端午》,感受端午节浓浓的节日气氛和民间节日的快乐。

然后,大家又来到了我们的美工室,进行我们的“我爱大朗,我爱我家”百米长卷绘画活动,在绘画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们各显身手,他们将内心的喜爱之情,浓缩在手中的画笔上。绘画内容丰富多彩,画风多样、色彩明快、形象生动,洋溢着童心童趣,让小朋友们在绘画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体验亲子创作的快乐。

本次端午节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幼儿知道了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节日,初步了解了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同时体验到了端午节浓浓的节日气氛和民间节日的快乐,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题的端午节的活动总结5

为切实贯彻落实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的通知精神,承载端午节所蕴含爱国主义的道德内核,增进社区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营造庆祝传统节日的良好氛围,我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端午节庆祝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为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社区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对端午节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制定了活动方案,要求各工作人员在活动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突出讲文明〃树新风和献爱心等具体要求,全面推进我社区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我社区利用宣传栏、简报等多种方式对端午节相关知识进行了广泛宣传,并开展“话端午,扬民族传统文化”活动。让全体干部职工及群众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不断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困难家庭进行慰问,赠送了端午节礼品,同他们一起包粽子,一起联欢,让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古人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广插艾草,抹雄黄酒,以免灾去病,端午节成了我国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的大节日。社区结合认真开展端午节除尘活动,倡导健康生活,净化在机关环境。掀起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篇5: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

“端午节”是一个伟大的节日,一个神圣的节日。说起端午节。说起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关于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还有一个故事:“传说,从前有一个大臣叫屈原,他提倡团结其他国家,共同抵抗秦国。可楚王不但不听劝告,反而将屈原免去职位专注写作,赶出都城。后来,楚国陷入了困境,屈原整天都非常忧愁。屈原见报国无望,便含恨投江自尽。屈原死后,出国的百姓异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有些渔夫则驾起船只,把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扑通扑通地往江里丢,说是让鱼吃了,就不会咬屈原的尸身。流传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习惯。所以过端午节的这天,满街都是卖粽子的小贩,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

听了屈原的故事后,我格外感动。屈原这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真令人敬佩啊!以后,每年的端午节我要多吃上几个粽子。不光这样,端午节还要看精彩的赛龙舟表演,可热闹了。

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钦佩。

篇6:端午节传统文化作文

早上,我以最快的速度来到河边观看龙舟比赛。只见两岸的河堤上,人山人海,大伙不断地大声喝彩。挤过黑压压的人群,我来到了河边,一条条装饰艳丽的龙舟,披红带彩,威风凛凛,尽收眼底。这时,刚好到了比赛最紧张、最刺激的时候,鼓声阵阵里,只见两条龙舟正在讯速地前进,宛如离弦之箭。一个个健壮的龙舟手们,舞动着有力的木浆,划出一道道波纹,拍打着河岸。正在这个时候,一阵子呐喊声响了起来,我也拼命地为看好的一号龙舟加油!非常快,一号龙舟率先到达终点。看到结果,我开心得一蹦三尺高。

看完比赛,回到家,母亲叫我过去包粽子。我急忙跑过去,看到桌子上有不少包粽子的馅料,有糯米、肥肉、花生和咸蛋黄,还有包粽子用的叶子。母亲看到我来了,就全部向我介绍了一下,这是糯米、这是花生……介绍完将来,就让我开始学包粽子了。母亲先把粽叶拿在手中,在叶子上先放上一些糯米,放一些花生,再在花生上面放了一块肥肉、咸蛋黄,放几勺糯米把肉和蛋黄盖住,最后再用叶子包好它,绑上绳子。包好的粽子全都放在锅上蒸。

过了一会儿,香甜的粽子出炉了。还没有碰到粽子,我就能感觉到粽子非常烫,尽管这样,我还是接过了母亲递给我的粽子。打开粽子的叶子,我想到了王冕《梅花》中的“只留清气满乾坤”。我忍不住地把粽子一勺勺地往嘴里送去,那味道透着粽叶的清香,真是沁人心脾。

篇7:写中国文化传统端午节的作文

关键词:中国,韩国,端午

中韩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交流较之地理位置上的一衣带水,有一定差距。本文通过对中韩端午文化现象的比较,说明二者的异同,以期消除误解,增加了解。

一、起源的差异

(一)、中国端午节起源

在中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由于古代“午”与“五”相通,因此,“端午”亦称为“端五”、“重五”、“重午”。又,古人有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故又称“沐兰节”。唐宋时,称“天中节”、“端阳节”。明清时北京人称“五月节”、“女儿节”。道教称“地腊节”。1纷繁复杂的名称中可见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之中的重要性。

中国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如下两类说法 :关于节气的“时节说”与关于历史人物的“纪念说”。其中“时节说”主要有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等著作中提及的“龙日说”以及流传与民间的“恶日说”;与“纪念说”有关的历史人物主要有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认同度最高。

(二)、韩国端午祭起源

韩国端午祭的起源,主要与韩国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有关。与之有关的主要人物有金庾信、梵日国师、郑氏女等。

首先,关于“金庾信”说。金庾信是朝鲜三国时代新罗有名的大将,在他的带领下,新罗军队先后消灭百济与高句丽,统一了三国。金庾信死后被供奉为大关岭山神,守护当地平安。

其次,关于“梵日国师”说。据传,古时候,鹤山有一富家女子去石泉打水,喝了一瓢映有太阳的水。随后便怀有身孕,并产下一子。但古时以未婚而孕不吉,家人便将婴孩丢弃。数日后,得知丢弃地点的女子前去寻找婴孩,却看到一只仙鹤正在给婴孩喂食。女子认为这婴孩是上天所赐,日后必有所作为,随即抱回家中,精心照料。不出所料,婴孩日后成为梵日国师,死后被供奉为国师城隍神。

再次,关于“郑氏女”说。传说,国师城隍神爱上了一位姓郑的姑娘,城隍神便在姑娘的梦中求婚,但却被以城隍是神非人为由拒绝。不甘心的国师城隍神便派了一只老虎,半夜前去将郑姓姑娘带到大关岭,与姑娘的灵魂举行了婚礼。待到后来,人们找到郑姓姑娘时,发现她的灵魂已经不见了。于是人们就把这一天看作他们结婚的日子,也是她成为国师女城隍神的日子。

(三)、端午起源比较

综上,不难发现中韩两国端午的起源有一定的共同点 :都有纪念值得两国人民尊敬的人物。而且,都有一位女性人物。不同点是中国端午的起源带有早期社会的巫俗文化色彩,如“恶日”时要尽全力驱邪 ;而韩国端午的起源则带有较为浓郁的佛教文化色彩,如频繁出现的“城隍神”等。

二、目的的差异

(一)、中国端午节目的

联系中国端午节的起源,不难想到其目的。既然以端午时期为“恶日”,那么便要驱魔除邪以祈求平安健康 ;对于历史人物无疑要纪念、学习。可以这样说忠、孝文化正逐渐成为中国端午节的新内涵。

(二)、韩国端午祭目的

结合韩国的自然环境,不难得出其端午祭中所蕴含的期望与目的。

韩国山地众多,又三面环海,对于农耕社会,这样的自然环境有很多不便。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往往极易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以人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想要生存下去,只有借助神灵的保佑。因此,为了改造自然环境,往往需要人们集中力量办大事。全民参与的祭祀活动,为培养团队精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参与过程中,不仅加深了人与人的情感,而且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利于国家和民族的进一步前进。此时,虔诚地向各路神仙祈祷,必定保佑农业丰收,保障生存。

此外,在江陵端午祭期间,有一项重要的民俗表演——巫俗。这是因为巫俗在韩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在最为痛苦的时候,如“岁月号沉船事件”时,广大韩国民众最先想到的不是佛寺,不是教堂,而是巫俗。传统的巫俗信仰者认为,通过巫师的舞蹈,人们能够与神明沟通、并得到指示,与此同时神明能够抚慰人们心灵上的痛苦。

(三)、端午目的比较

较之于中国端午节,韩国江陵端午的目的更为多样。此外,中国端午节更侧重于对人们精神的熏陶、如关注忠、孝民族精神 ;而韩国端午祭则更关注现实中的得失,更具现实意义,如保佑平安、团结力量、祈求丰收、抚慰烦恼。

三、习俗的差异

(一)、中国端午节的习俗

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导致了中国端午节习俗的丰富多彩。较为常见的有 :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画额、戴香囊、挂艾叶等等。其中,普遍认为前三项与纪念屈原有关 ;后三项与祈求平安健康有关。

在此,对关于纪念屈原的习俗详加阐释。相传,众人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便划船追赶拯救。为避免江河中鱼虾吃掉其的尸身,他们不仅选用外形为龙的船,以期驱散鱼虾 ;而且将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希望喂饱鱼虾,免得它们去咬屈原 ;更将雄黄酒倒入江中,希望能够将鱼虾等药晕,以保护屈原大夫的身体。

(二)、韩国端午祭的习俗2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日程,如从“迎神祭”算起,应该是连续五个昼夜(农历五月初三至初七);如从“山神祭”起到“送神祭”止,则长达二十余天(农历四月十五至五月初七);如果从“酿神酒”开始,那就一月有余(农历四月初五至五月初七)。

1、酿制神酒

江陵端午祭从酿造神酒拉开序幕。祭官们从市长手中领取酿制神酒所需的大米和麦芽,市民们也纷纷参加献米仪式。酒是献给神灵最重要的祭品。巫师用法器驱赶邪气,使神酒酿制场所保持清洁。酿酒之前,祭官们要沐浴更衣,以保证神酒的清洁。并且,整个过程中要用白布裹嘴,不能说话。

2、各种祭祀活动

大关岭山神祭、国师城隍祭、奉安祭、朝奠祭、送神祭等都是江陵端午祭时不可或缺的祭祀活动。

到了农历四月十五日,江陵市民们登上大观岭举行山神祭和供奉国师城隍的祭礼。祭礼仪式以儒家的方式开始。尤其在国师城隍祭中,由江陵市长担任初献官,祭辞中带有为百姓祈祷平安的内容。因此虽然祭祀是民间的活动,历来都有官方的代表、本地的德高望重的人士参加。祭祀结束后,巫师登场。用巫术来驱恶避邪,迎接城隍神。

3、迎接国师城隍神

神木是国师城隍降临人间的途径,也是城隍的象征。人们根据树枝的抖动,判断神的降临。根据记载,神灵附体的树会在人们碰到之前,自己抖动枝条。将神木供奉到城隍堂前,人们在神木上挂满青色、红色的彩带,祈祷心愿。神降临人间的旅程由此展开。神木下山的过程就是神来到人间的过程。供奉着城隍神位和神木的迎神队伍,在欢快的巫乐伴奏声中,从大观岭走下来。迎神的队伍走上街头,与市民们直接见面。神木和华盖走在最前面,绕城一周后,来到举行庆典的端午场。市内到处收拾提着端午灯的人群,祈祷城隍神驱走人间的邪魔恶鬼。将神位供奉到端午祭堂后,人们将自己的心愿放入端午灯中,让花灯在江水中漂流。

4、演艺活动

演艺活动是在农历五月初三到五月初七进行的,主要包括假面剧、农乐、农谣、各地艺术团体表演。

假面剧由六名带着面具的舞者和乐师表演,六名舞者的角色分别是两班大人、小梅夫人、两名恶人和两名小丑。故事描述的是两班大人与小梅夫人在恶人的干扰下最终结为伉俪的爱情故事。

农乐发源于韩国部族国家时期。每年到了春秋两季,农民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祈祷一年的丰收。农民们为了在艰苦的劳动中获得放松、与村落中的人们和谐相处、祈祷物产丰富,创作出各种农乐和游戏。

农谣是农民劳作过程中,为了摆脱枯燥感、提高集体的劳动效率而创作的民谣。歌词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和平凡生活中的快乐。

在端午祭的庆典过程中,主办方邀请了韩国内外的艺术团体到江陵表演,以增强节日气氛,并以此向广大游客展现韩国的丰富的民俗文化。3

(三)、端午习俗对比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 :韩国端午祭习俗明显受中国端午节的影响。中国端午节的起源要比韩国端午祭早,所以无论是饮食,还是驱邪习俗,韩国端午祭都深受中国的影响。不同的是 :中国端午节是节日型庆典,而韩国江陵端午祭是祭祀型庆典。实际上,中国端午节最初也是祭祀型庆典,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渐演变为节日型庆典的。4

四、传承的差异

(一)、中国端午节的传承

在中国,有很多具有制作传统文化产品技术的艺人。虽然也有资金投入,但政府更愿意让艺人主动融入市场,在销售中获利,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去引导艺人改进生产,从而保护传统文化。因此在中国 , 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更倾向于民间百姓和市场。5

(二)、韩国端午祭的传承

对于重要的文物以及文化遗产,韩国政府都对其进行编号加以保护。例如,江陵端午祭在1967年就被指定为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而且,在江陵端午祭中,负责祭祀的巫师是世袭的。她们不仅都有政府编号,还能够得到政府的补贴。此外,政府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技艺传授他人。因此,可以说韩国政府是保护这些传统文化的主体。

(三)、端午传承对比

比较中韩两国端午文化的现状与传承,不难看出,韩国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更为细致,投入的资金更为雄厚,从事有关工作的人员专业化程度更高。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这些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五、结语

篇8:端午节传统文化作文

小的时候我不知晓端午节的起源,只知晓每年家就像春节一样隆重地过端午节。后来也只不过知晓一点点关于纪念屈原的故事,至于还有哪些我就一无所知了。

每到端午节,佩带香囊和系五彩线是必不可少的。大大家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小孩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栓好了的五色线只能在夏天第一场大雨或首次洗澡时,才可丢掉。母亲告诉我说,据老大家讲,如此可以防止灾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粽子是大家家乡的主要风俗。刚到5月,家就开始浸泡糯米了。母亲通常都会筹备一盆米进行浸泡,同时也把粽叶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会更粘些吧,我记得多年来母亲就是一直如此做的。

端午前一天,母亲就开始动手包粽子了,我偶尔也会捣乱,试着学包起来,可每次却都以失败而告终。看来包粽子也并不容易。

包粽子的时候还可以放一些大枣、葡萄干、鸡肉等掺在糯米里做馅,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而我最喜欢吃米里加肉的,吃起来特别的香。

端午节的早晨,母亲一直在我睡眼朦胧时叫醒我,去远处的树林、小河边洗脸,凉凉的河水冲走了我的困意,热闹的大家人来人往,真的像春节一样。

篇9:关于端午节传统文化作文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叫端阳节。说是那天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爱国诗人听说家乡战败了的消息,决定抱石投江。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都要划船到江里把米饭给鱼儿吃,免得鱼儿吃了屈原的尸体,可是担心米饭太小了鱼儿看不见,人们就用叶子把米饭包成了粽子,人们把粽子扔进江里,鱼儿大口地吃了起来。直到现在人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船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最喜欢吃粽子了,粽子有绿豆味、红豆味、豆沙味等口味的,但是我最喜欢吃奶奶亲手做的桂花粽子,吃一口真是好吃啊!

我真希望每天都是端午节,这样我就能天天吃粽子,天天和小朋友玩了。

端午节真像一个快乐而美味的节日啊!

2最喜欢的端午节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尤其有许多传统节日。

我最喜欢端午节了。是因为可以上好吃的棕子,糯米里有香肠、有枣子、还有肉,端午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楚国有个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楚国灭亡了。屈原很痛心,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杀了,人们怕小鱼小虾吃屈原的身体,他们用竹筒把米装起来投进江中,可是被蛟龙偷吃了,后来人们知道了蛟龙最怕苇叶和五色线,人们用这些东西把糯米包了起来。蛟龙看见这些东西就吓走了,这样小鱼小虾不吃屈原的身体了。于是到了这一天人们把包好的棕子投进江中,一年又一年就成了习俗。

我最喜欢端午节了,我最喜欢吃棕子了,我最敬佩屈原了。

3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

年一度的端午节就快要到了,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我们都要庆祝这个节日。

你们肯定会说:“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那我就告诉你们吧。据传是楚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有一次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抱石投入汩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所以人们为了纪念他才会由来端午节这个节日。端午节的习俗可谓多种多样。插茱萸,在端午节的前几天,人们就会弄一枝茱萸或一根柳条插于门楣之上,据说可以驱妖避邪。戴香包,大人们用布缝制成小布包,并将艾、苍术、板蓝根等草药包于其中,让孩子戴于颈下或系于腰间,可以增强免疫力。最典型的风俗便是吃粽子了,将糯米洗净,用粽叶围成一个三角锥形,然后把洗净了的糯米放进粽叶里,最后蒸熟,便成了香气四溢、味甘可口的粽子了。我最喜欢吃粽子了,我总爱吃个够,直到再也吃不下为止。

这就是我国的端午节,一个传统文化的节日。

篇10: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三年级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屈原不但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还是一位爱楚国的大诗人。他做过许多为民的事,所以楚国人民都非常爱戴他。楚怀王却听了奸臣的话,将屈原削职流放。流放期间,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屈原大怒,来到汨罗江边,跳了进去,那天正好是五月初五。

端午节有很多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是因为楚国人民知道屈原投江后,迅速乘着渔船来打捞他的尸体,一直行至洞庭湖,还是没有看见屈原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投入江中,说是让水里的生物不要吃屈原的尸体。后来,这种米团就变成了现在的粽子。楚国人民为了寄托思念,荡舟江河之上,后来发展成了赛龙舟。

篇1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关键词:法律文化特点,和谐社会,礼法合一

一、传统法律文化的起源

文明的开始往往伴随着法制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法律有其独立发展体系, 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 中华法系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五大法系之一, 而且是五大法系中延续时间最长, 特点最鲜明的一个。一般认为, 自夏商周开始, 中国法律已经逐渐制度化, 到了西周, 取而代之的是更具人性化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这一立法思想的提出, 体现了统治者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 到唐朝已经相当成熟, 《唐律》是最具代表性的法典, 为后世王朝长期沿用。唐以后的各个朝代都遵循了唐朝法律所体现的精神, 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法律本身的实用性, 更加突出了法律对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明朝在前朝的成就上继续总结, 建立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并被清朝继承, 一直沿用至近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也影响了周边的地区, 如封建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等, 使得这些国家成为中华法系的子法发源地。

二、和谐成为主流的渊源

现在的中国崇尚的是德治与法治并行,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要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一种循环发展, 要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 解决社会矛盾。法律在其中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它就像一根纽带一样, 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 法律之所以存在, 必定有它自身存在的意义。

和谐对于传统法律文化意味着什么?“和谐既是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 也是历代统治者的最高职责所在, 又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出发点。” (1) 和谐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学创始人孔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等, 还有将其进一步发展的近代有为人士, 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但是他们的想法在当时的环境中缺少适于发展的土壤, 所以也只能像西方的有些思想一样, 停留在理想国、乌托邦时代, 还没在大地上散发光辉, 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一般认为, 中国传统法律就是源自于封建法制体系的法律传统, 它是通过建立并巩固封建统治的一整套的封建统治秩序, 最终反映了统治者的个人意志, 维护的是封建政治体系, 即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封建统治体系, 是实现并维护中央帝王“家天下”的主要国家机器之一。

三、和谐———传统法律文化的最高境界

和谐需要“人治”这一规范体系来实现, 在中国, 所谓的神, 其实是统治者的化身,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君权神授, 自然而然的使君主的权力合理化, 合法化, 夏朝就已经开始了借宗教迷信进行统治, 《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天命。”这是君权神授的最早记载。到了汉代, 董仲舒的改良, 有了更系统的发展, 他的“天人相与”理论, 认为天和人间是相同的, 天有意志, 是人类和自然的主宰, 上为天, 下为地, 贯其中枢为王, 他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 奉命来统治人民, 人民必须服从他, 强调了君主权力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合理性。

(一) 礼法结合、德主刑辅、重刑轻民

和谐需要礼法结合, 礼教强调伦理道德, 君主、士大夫用人治来推行他们所谓的礼教, 由于受到礼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刑法原则好多就是按照人的社会地位和血缘关系进行定罪量刑的。用德教育人民, 用刑罚约束人们的日常活动, 尤其是在维护君主权威、家长权力方面尤为突出, 典型成语有“十恶不赦”, “大逆不道”等, 教化人们不可以挑战他们的权威, 就是通过礼法合一, 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二) 法律体系

和谐从法律形式开始:经过习惯法时代, 早期成文法, 律典, 以君主命令形式发布的单行法规, 令典, 式, 司法惯例等, 构成了多样的法律形式;和谐从法制指导思想对人们进行灌输: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指导思想, 到秦法制、汉初黄老法制, 再到正统儒家思想的确立;

和谐是用森严的身份制度加以维护的, 从社会登记制度, 到婚姻制度, 再到亲属法律制度、继承制度, 无不透露出家族在中国社会的的核心地位;和谐有刑法制度的维护, 和谐还有财产制度、司法制度相伴……

法律从来就是为了维护统治的工具, 唯有这样, 我们才能奔着我们的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继承创新我们优良的传统法律文化,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参考文献

[1]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2]马志冰.《中国传统法律意识与和谐思想》,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马作武.《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4.

[4]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篇12:写中国文化传统端午节的作文

太平桃源示范小学 四年级(1)班 黄联琦

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绚烂多彩,有中秋节、春节、重阳节、元宵节„„可我最爱粽叶飘香的端午节。端午节在神州大地上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但我感觉家乡的节日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更能表现端午节的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和蒸包子。用新鲜的粽叶包着又香又粘的糯米,然后,再用细细的白线把粽叶缠住,这样做是防止煮粽子时把粽叶煮散。粽子煮熟时,清香四溢。

煮好粽子后,妈妈又把包好的包子放在锅里蒸。包子有肉馅的、有白糖加花的、也有清真的。还未蒸熟,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吃一口,一丝丝口水在脖嗓眼里翻腾,就想美滋滋地一次 吃个够。

一顿饱餐后,就是家乡话说的:“游百病”。我们一家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到宁边云游玩。一路看山看风土人情。路上车水马龙,人多得数不胜数。到达目的地后,满山遍野都是雪白色、红色、紫色的花,美丽极了。山上开满许多“木耳花”,是一种丛科植物,长不高,花瓣用热水焯过再漂洗几次后就可以食用。炒着吃,凉拌着吃都很好吃。但花蕊不能吃,有毒。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摘了一大袋木耳花,满满的收获。在山上我们一家又坐着吃了一些包子,然后兴高采烈地坐车回家了。

家乡的端午节给了我许多的喜悦和快乐!粽子、包子、玩的、吃的,好事成双。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端午节是中化优秀传统节日,也是一种思乡团聚的念想。我怀着一颗思念、激动的心去迎接下一年端午节的到来。

篇13: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初中作文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当时,他向楚王进谏,楚王很生气,就把屈原流放到很远的地方,屈原在那里写出了优美的诗句,如:《离_》,《天问》,《九歌》等。

一天,秦兵突然攻打楚国,屈原眼看着自己的国家就要灭亡了,就跳进汨罗江_了。

江边的人为了不让鱼龙虾蟹吃掉屈原的尸体,就把糯米团“扑嗵,扑嗵”地丢进江里,一位医生把黄酒倒进江里,说要用药晕昏鱼龙虾蟹。人们想:江里的所有动物都是龙王管理,如果把船做成龙的形状,那么,鱼就不会吃屈原了。于是,就有了吃粽子,喝黄酒,赛龙舟的历史。

篇14:写中国文化传统端午节的作文

我们国家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其中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就是一个很多习俗、颇有文化意义的传统节日。

每年的端午节,我家门前都会挂起青蒿和艾草,还会通过电视看赛龙舟,最开心的就是和家人们一起围坐在饭桌旁吃各种馅儿的.粽子,非常有端午节独有的气氛。但是最让我难忘的是20xx年的端午节,因为那一次我学会了包粽子。

那天一大早,妈妈就买回来了很多东西,我起床发现桌上放着好多粽叶、红枣和糯米,惊讶地问:“妈妈,这是要做什么呢?”妈妈笑着回答:“今天是端午节,当然是教你包粽子咯!”我兴奋地马上去洗了手在桌边坐下,迫不及待地跟着妈妈学起来。妈妈握着我的手,一步一步地操作起来:首先把粽叶两头向中间卷成漏斗状,再用勺子舀上三勺糯米,放进两颗枣,然后像盖被子一样,把粽叶裹好,接着用一根细长的绳子从左往右、从下到上缠上两圈,最后牢牢地打上一个结,一个完整的粽子就包好了。我照着这样的方法接连不断地包出一个又一个的红枣粽子,妈妈乐呵呵地看着我,夸我道:“学得真快,而且手法也越来越熟练了呢!”我听了高兴得包粽子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了。

篇15: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据有关典籍记载, 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最初的“囿”, 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 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 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 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 “天子百里, 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 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 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 还举行朝贺, 处理朝政。其中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 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 岛上建宫室亭台, 植奇花异草, 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 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 一度社会经济繁荣, 文化昌盛, 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 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北魏张伦府苑, 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 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 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

隋唐之后, 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 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 引用到园景创作上, 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 寓画意于景, 寄山水为情, 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 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迁都洛阳之后, “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 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 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 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 “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

宋朝元朝造园也都有一个兴盛时期, 特别是在用石方面, 有较大发展。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他对绘画有些造诣, 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 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 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 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此外, 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 如“沧浪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 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

2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纵观其发展的历程, 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一直是它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 所以本文就以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为例,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2.1 儒家文化与中国园林

儒家主张“礼乐”、“仁义”和“中庸”之道, 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 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养。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刘彻接受, 儒家便占据了思想界的正统地位。

儒家文化对宋代园林的影响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 尊王攘夷、皇权至上的封建礼制思想影响皇家园林的规划、布局。大多数的皇家园林都有一条明显的主轴线, 主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 这个中心的位置、高度、规模、体量统帅着所有的景区和景点, 象征着皇权至上。

第二, “天人谐和”的思想对园林活动有深刻的影响。“天人谐和”思想是在“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上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天人谐和”是指人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 使其造福于人类, 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西湖山水之自然景观, 经过众多园林的点染, 配以其他的亭、榭、桥梁等小品自由随宜地、半藏半露于疏柳淡烟之中, 显示人工意匠与自然之浑为一体, 达到天人谐和的境界。

2.2 道家文化与中国园林

在自然观上, 老子认为“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生成了万物, 是万物的根源和存在的依据, 老子认为道从自然为宗, 即“道法自然”。

道家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 老庄的“无为而治, 崇尚自然”之旨影响于园林, 表现为园林活动追求天然之趣。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关系的和谐, 园林选址很重视因山就水, 利用原始地貌, 园内建筑更注意收纳、摄取园外之“借景”, 使得园内园外两相结合而浑然一体。二是, 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 宋代园林的天然之趣, 更多的则是得之于突出园内的大量的植物配置, 绝大部分都以花木种植为主, 多运用成片栽植的树木, 而构成不同的景域主题, 如竹林、梅林、桃林等, 也有混交林。

第二, 道家强调的“清心寡欲”影响于园林, 表现为朴素、简约的风格。造园的诸要素如山形、水体、花木、建筑不追求品类之繁复, 不滥用设计之技巧, 也不过多地划分景域或景区, 建筑的密度低, 数量少, 个体多于群体, 建筑布局着眼于疏, 建筑物多用草堂、草庐、草亭等。

2.3 佛教文化与中国园林

佛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 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创作手法。禅僧倡导“梵我合一”之说, 认为主体与客体本来是不可分割的, 在禅僧看来, 自然之境与禅境并无二致, 所谓“青青翠竹, 总是法身, 郁郁黄花, 无非般若”, “翠竹黄花皆佛性, 白云流水是禅心”, 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

第二, 意境的深入。禅宗的思维讲究悟性。南宗禅的“顿悟”就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内心体验与直觉感受来把握一切, 无需遵循一般认识事物的逻辑、推理和判断的程序。这种通过内心观照、直觉体验而产生顿悟的思维方式, 渗入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艺术创作实践中, 便促成了园林活动更强调“意境”, 也就是园林的形象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3 中国古典园林应具有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征有四个: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

3.1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在古典园林的地形整治工作中, 筑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园林的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摹写, 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 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水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山嵌水抱一向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而植被则以树木为主调, 以花卉为辅。以其形、色、香, 赋予其不同的性格和品德。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

3.2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西方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大区别就是, 西方园林注重规则和对称, 整齐划一为原则。而中国古典园林则力求将建筑融于自然, 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物拥有充分的灵活性和随意性, 木框结构的个体建筑, 内墙外墙可有可无, 空间可实可虚, 可隔可透。

3.3 诗画的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的景物讲究“动静结合”, 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 有静态的山石和流动的水, 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 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诗情, 不仅是把前人的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 或者运用景名, 匾额, 楹联等文学手 (下转第355页) (上接第327页) 段对园景做直接的点题, 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段使得规划设计获得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3.4 意境的蕴涵

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说来, 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 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 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客观生活、景物之中, 从而引发鉴赏这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4 总结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 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 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 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 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园林史[M].

[2]浅议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及文化内涵[J].

[3]试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J].

上一篇:霓北小学“弘扬雷锋精神争当美德少年”主题教育总结下一篇:幼儿园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