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漫业成功的因素

2024-05-05

日本动漫业成功的因素(共9篇)

篇1:日本动漫业成功的因素

1983年将迪斯尼引入日本东京都以东的千叶县。东京迪斯尼依照美国迪斯尼乐园修建,被誉为亚洲第一游乐园,比美国本土的两个迪斯尼乐园还要大。虽说当时建造这座乐园投资1500多亿日元,由于日本的“迪斯尼热现象”,却创下了数倍于投资的巨额利润。这让日本政府下大决心来发展日本的动漫产业。

,日本政府公布实施《21世纪文化立国方略》,明确提出要从经济大国转变为文化输出大国;,制订观光立国计划;又提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为落实这些战略,日本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将动漫等文化产业确定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通过推行工业化大生产、建立文化产品产业链、扩大文化产品出口等,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为了扩大日本动漫在国外的影响力,日本外务省还曾拨款 24亿日元从动漫制作商手中购买动画片播放版权,将这些动画片免费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电视台播放。

篇2:日本动漫业成功的因素

动漫产业作为日本第三大产业,有着其特殊的链式运营模式。

简单来讲,其运营模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漫画的创作——杂志、图书的出版发行——影视动画片的生产——电视台和电影院的播出和放映——音像制品的发行——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其生产制作与开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一过程中,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步骤对前一个步骤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各个环节相互带动,将动漫图书的价值开发到最大化。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处于这个产业链的最上游的“创作”,也就是所谓的创意。

日本动漫之所以能受到全世界的欢迎,最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动漫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的吸引力,其次才是动漫作品的制作质量或是宣传力度。所以,一个好的创意是能否形成和支撑一个产业链的关键:只有创意先诞生才能有后续的制作和下游的销售以及衍生品的开发,只有一个大众喜爱的好的创意才能使其版权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甚至超值的体现。而动漫影视作品的放映,则是对这个动漫作品最好的宣传。它往往关系着这个动漫作品的形象和影响力,是作品成功与否的直接衡量标准,影视放映的成功在带来直接利益的同时,也会为后续的衍生品的销售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是,并不是说在做好以上两环之后,就可以在开发衍生品阶段坐享其成。相反,衍生品的研发环节是整个产业链中需要投入最多精力去经营和管理的。日本人就看到了这一点,将动漫衍生产品拓展到了各个领域,不只有音像、图书、玩具的出售,还包括服装、餐具、文具、游戏等大量使用动漫版权的产品,随着这些产品在海外的火热销售,日本动漫产业才算是真正的“赚了一笔”。正是这种对动漫产业链的重视和利用,才使得日本动漫产业在经历了时间的磨砺和激烈竞争之后,仍然在世界动漫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篇3:近代日本成功的地理因素

关于近代日本成功原因的论述有很多, 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类:一是通过战争对邻国的大肆掠夺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二是日本人善于学习、日本民族精益求精的优秀精神为本国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但这两种观点都难免引发这样的疑问:第一, 侵略战争确实是给日本带来了巨额财富, 帮助日本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但当时日本并非世界强国, 在近代世界列强群雄逐鹿、弱肉强食的背景下, 是什么原因导致其他列强允许日本通过侵略战争攫取财富而分羹一杯?第二, 日本人确实是好学, 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 但这样的精神并不是近代日本人才有的, 为什么近代日本才发展起来?因此, 我们有必要透过上述两种观点更进一步去探究近代日本成功的深层次原因。那近代日本成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其地理位置的劣势不劣、优势更优和将优势利用到极致。

一、劣势不劣

日本的劣势主要体现所在的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地少人多、资源匮乏、灾害齐全, 台风、暴雨、地震、海啸无所不有, 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占总产量的30%。正是这样一个资源少、灾害多、人口稠密、山多岛多的国家, 表面看起来毫无争议的劣势, 却造就了日本独一无二的优势。

第一, 日本的地理位置为近代日本的海上运输、国际交流及经济发展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日本位于亚欧大陆的东方, 属于亚洲, 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 从东北至西南呈弧状延伸。东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 西临日本海和东海, 北临鄂霍次克海, 隔海与朝鲜、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它的国土由九州、四国、本州、北海道四个大岛及约3 000左右个小岛组成, 延伸成一个弧形列岛, 共长3 800公里, 面积为377 708平方公里[3]。日本海岸线较为曲折, 西北部是日本海一侧, 悬崖较多, 东北部临太平洋的一侧。日本海由于里漫海流和对马海流, 出现了向左旋的环流, 形成了漂流性的航路。在造船业和航海业还不发达的古代, 这是由日本航行到朝鲜的最方便的路线。这条自然航路提供了向外学习的可能性, 决定了日本文化的吸收性, 蕴育和催生了日本擅于向先进国家学习的民族文化传统, 使日本成为全世界最擅长学习的国家。随着近代航海业的发展, 日本的海上运输、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第二, 日本的地理位置为近代日本海军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复杂的地形造成了日本特有的气候, 日本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同时, 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于日本北海道附近的海域, 由于寒暖流交汇, 浮游生物繁盛, 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渔业资源丰富、所以形成世界第一大渔场—北海道渔场。日本不但在近海渔场捕鱼, 还发展沿海人工养殖。从而带动发达的造船业, 使日本有强大的远洋船队到远洋捕鱼, 为近代海军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培养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性格。地理位置和环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依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日本近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所处的环境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它不仅使日本国民具有东方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较强的劳动观念, 而且也锻炼了他们在各种困难面前勇于面对和奋发图强的巨大能力。日本人无论在任何情形下, 或是遇到任何灾难时都能够从容面对。同时, 由于日本特殊地理环境的制约, 日本人形成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这种意识也源于日本旧石器时代的文明毫无光彩, 当近邻中国早已进入发达的封建社会时, 日本文明仍在原始状态中徘徊。并且古代日本周围分布着除中国外的印度、俄罗斯共三大文明古国, 日本的古代文明与这些文明比较起来相差实在是太远了。近代日本则处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边缘, 并且面临着被西方国家践踏的命运。日本文明的落后性使其在与中心文明的接触中更加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他们知道, 如果自己不努力, 别人就会迎头赶上, 会被淘汰。历史的平稳发展时期如此, 历史的转折关键时期亦如此, 就是不放弃任何一次关键性的发展机会的民族精神, 才使日本民族总是在濒临灭亡之际又奇迹般地获得新生或再生[4]。在与危机感斗争的历史中, 日本民族铸就了勤俭、坚韧、自强不息、灵活应变的性格, 对国家和民族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危机文化的影响下, 日本很善于意识到危机并把它转化为学习的机遇, 并且一旦开始学习便能全身心投入, 去掌握他国先进文化的精髓和要领, 甚至掌握他国的弱点及黑暗面。日本人对于他国的文明, 并不视为异端, 更不会有抵触情绪和偏见, 坦率承认其优越性, 竭力引进和移植。1862年1月, 幕府派出遣欧使节团中的福泽谕吉在《西洋事情》中回忆说:“先到法国, 然后又周游英、荷、普、俄、葡等国, 文明的文物无不使人耳目为之一新……我们这一行日本人不只停留在吃惊上, 而是一面感到吃惊, 同时又加以羡慕, 想在日本国也把这些实行起来。这种雄心当然禁也禁不住。”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派出了百人组成的代表团, 历时近两年的时间访问了欧美十二个国家, 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制度作了详尽考察, 全盘引进了西方的典章制度。在1872—1898年的26年中日本大量聘请外国专家达1.5万多人次[5]。但日本并非全盘“西化”, 日本在引进外来文化时采取全盘吸收, 加以模仿复制。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在谈到日本的“中化”和“西化”的特点时指出:日本民族是一个不遗余力地学习外国强势文化的民族, “自古以来, 日本人就是如此, 从好的方面说, 是对其他民族, 其他文明的宽宏大量, 从坏的方面来说, 是容易成为醉心于外国文明的模仿者。”[6]在吸引外来文化时却是有选择、有区别地吸收, 并且进行整合与创新, 精益求精, 以求超越。促使日本近代成功的主要动力就是要超越西方与欧洲强国展开竞争。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森岛通夫就观察到, “西方资本主义是以个人追求自由为原动力而发展起来的, 而在日本则是为了消除与西欧之间在军事上、科学技术方面的差距。”[7]

第四, 因地域狭小, 资源贫乏而幸免于列强垂涎, 为自身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机遇期。19世纪中叶以前, 日本和中国相像,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整个过程中并未受到欧美等国的干涉, 这是由于日本处于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当时美国的南北战争正如火如荼;英法正在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并扩张他们在中国的势力;德意志和意大利忙于自己的统一斗争;俄国正进行农奴改革。此外, 欧美列强对日本政策并未达成一致, 英俄之间、英法之间以及英美之间还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这既妨碍了他们联合起来对日本的改革进行干涉, 又使日本的明治政府能够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 争取他们对日本的变革采取中立的态度。所以列宁指出:“欧洲人对亚洲国家的殖民掠夺在这些国家中锻炼出一个日本, 使它获得了保证自己的独立的民族发展的伟大军事胜利。”[8]此外,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日本当时这样积贫积弱的小国不值得欧美列强分散自己的精力去对付它, 也就是说, 欧美认为日本即使本身再改革、再发展也强大不了哪去, 也不会对欧美的利益构成威胁。

二、优势更优

日本西南部的九州长崎与中国的上海市仅相距八百六十公里, 日本是中国东出太平洋的必经之地, 是中国与美洲的交通咽喉, 也是中国和俄罗斯的出海口, 对于欧美国家来说其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及其重要, 当时的俄国极有可能向欧洲扩张, 所以欧美就扶植日本在俄国的东面制造一个敌人, 分散他的注意力, 使其无暇顾及欧洲。日本成为欧美列强执行亚洲政策的先锋, 其军事行动得到了欧美列强的鼎力支持。这一点主要体现两次战争上, 也正是因为这两次战争, 奠定了近代日本在亚洲的强国地位, 也使日本与欧美列强进入了亲密期, 实现了日本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阶段。

一是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当时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对付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德法为了趁中日战争之机夺取新的在华利益。尤其是美国在甲午战争中给日本提供贷款、运送物资、包庇间谍等。美国把日本作为它在远东利益的合作伙伴, 而日本敢于对中国发动战争, 也是有恃于美国的支持。正如列宁在甲午战前所分析的:“日本有可能掠夺东方的亚细亚国家, 但是没有其他国家的帮助, 他就不可能有任何独立的财政及军事力量。”甲午战争的结果是日本打败中国, 强占了台湾、澎湖列岛等大片土地并获得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 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 相当于中国建10个北洋水师或买100艘定远战舰的花费。甲午战争使中国元气大伤, 更无力和日本以及诸列强对抗, 也切断了中国与朝鲜的传统联系, 加强了日本在东亚的军事力量。此次的胜利刺激了日本对外掠夺和扩张的野心, 也使日本沉浸在军国主义的狂热中, 德富苏峰写道:“不可磨灭的深刻而强烈的感受, 的确是从这次战役得到的。换言之, 这次战役的感受, 远远超过斯宾塞、科布顿、布赖特等之影响……我由此觉悟到:无实力的道理, 胜不过有实力的不讲理, 欲使道理能行得通, 就必须要有使道理能行得通的实力不可。”[9]

二是日俄战争。日俄战争表面上是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一场血腥厮杀, 对日本具有重大意义。但事实上是欧美与俄国列强的矛盾总爆发。英国一直以来都把俄国看作与其争夺中国的对手, 他企图借助日本阻止俄国南下同他争夺中国的长江流域。美国自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来, 多次想插足中国东北, 都被俄国拒之门外。为了遏制俄国势力在中国的扩张, 英美两国在日俄战争中给了日本大量的经济援助, 为日本的扩军备战输血打气。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日俄战争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代理战争, 日俄战争日本背后都是由英美支持的, 而且英美还迫使中国中立。在财政上, 日本在伦敦、纽约等地四次发行外债8亿日元 (实得近7亿日元) , 其中44%募自英国;外债占日俄战费的40.1%[10], 并且提供了大量先进武器, 就算这样日本也只是打了个惨胜, 据日本战史记载:日俄战争中, 日方共死亡82 847人, 伤153 584人, 被俘约2 000人。俄方共死亡42 628人, 伤146 032名, 被俘79 454人。可以想像如果没有英美的支持日本一定是惨败。换而言之, 没有英美的支持, 日本也根本不敢打俄罗斯。

同时, 日本将优势利用到极致, 甘愿成为欧美列强的马前卒。1871年日本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 在访问德国时, 铁血宰相俾斯麦说:“方今世界各国, 皆以亲睦礼仪交往, 然而皆属表面现象, 实际上乃强弱相凌, 大小相侮, 彼之所谓公法, 谓之保全列国权利之准则, 然大国争夺利益之时, 若与己有利, 则依据公法, 毫不更动;若与己不利, 则幡然诉诸武力, 故无常守之事。”[11]这席话深深震撼了日本人, 对近代日本的影响是比较深刻的。近代初期日本作为东方弱国备受英美等强国的欺辱, 在国内外形式的逼迫下, 日本人认识到富国强兵的重要性。近代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在其著作《文明论概略》中明确提出脱亚入欧的思想观念, 福泽谕吉说道:“今坐等邻国振兴与之共同复兴东亚, 不如脱其行伍与西洋国家共进退。”“对待亚洲各国不用因为他们是邻居而特别客气。”[12]

综上所述, 日本近代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 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日本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发展实现国富民强, 因此日本必须依靠西方列强才能得到发展, 也必须通过战争才能迅速地积累财富。正确认识日本近代成功的这一根本原因, 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日本近代的成功, 是以亚洲其他国家和人民的损失为代价的, 是亚洲人民的灾难。同时, 我们必须对日本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 因为其不可改变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日]河源敏明.日本新皇后秘史[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 1990.

[2]列宁.统计学和社会学[G]//列宁全集:第23卷, 1990:283-283.

[3]杨考臣.中日关系史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4]姜长斌.简论日本民族文化成因及其特点[J].日本学刊, 2006, (4) .

[5]武安隆.文化的抉择与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290-291.

[6][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2:4.

[7][日]森岛通夫.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19-20.

[8]列宁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158.

[9]日本近代思想史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33.

[10]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251.

[11]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8:360.

篇4:脱掉和服的日本色情业

女人、和服成了日本给世界最初的映像。其中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可以算作是“日本趣味”。和服之美,不单在于其含蓄的包裹,更在于裙摆下隐藏的暗示。欣赏和服女人,更是一门学问。从头到脚,都充满了女人的暗示,男人的幻想。浮世绘中有一个典型的描绘对象就是和服女子撑伞的背影,伊人微微侧脸向后,露出一截雪白如天鹅般的脖颈。在鲜艳的和服和繁复头饰的映衬下,更显得风姿绰约,婷婷袅袅。有些艺伎会把后颈衣领放得很低,再涂上雪白的粉,效果就相当于西方女子超短裙下白皙的大腿一般。更有人把这后脖颈叫做“后胸”,可见其意淫程度。

除了衣领,下摆也是重要的暗示之一。按照日本传统的做法,和服中不会再穿着内衣。所以一般情况下,和服女子都是小步走,既能显得娴静优雅,又能让和服下摆规律地擺动。这也成就了日本女子的典型形象。不过总有人却热衷于把和服“里面”的故事发挥出来。日本有种叫做“溪中之舞”的舞蹈,表演时女子需要一步一步地淌水过小溪,为了不把衣服弄湿,只能提起下摆走路,走一步就提一次,随着这一提一放,该露的不该露的都露出来了。舞蹈的观众自然是男性。所以这类“溪中之舞”便是具有日本特色的脱衣舞了。它最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趣味”,既有含蓄保守的传统文化,又隐含着一点不为人知的情色意味。

艺伎作为“和服文化”的代表,是“日本趣味”的一个重要体现。

好的艺伎,需要的不只是天使般的脸孔、魔鬼般的身材,更加重要的是,她的才艺,乃至智商情商等“综合实力”。能够徘徊在大人物之间游刃有余的艺伎,需要自身资质过硬。她们要接受从小到大长达数十年的严苛训练,学习音律、舞蹈、插花、茶道都是最基本的,更要在前辈的教导中,在实际的接触中,领悟陪酒说话的技巧,如何适时地引诱客人,如何在遇到难缠的客人时让自己安全脱身。总而言之,并不是浓妆艳抹穿上艳丽的和服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艺伎的。

篇5:动漫成功的因素

日本国民十分喜爱动漫,动漫文化非常发达。据日本三菱研究所的调查,日本有87%的人喜欢动漫、有84%的人拥有与动漫人物形象相关的物品。动漫在日本超乎寻常的流行,有历史的原因,也与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紧密相关。

动漫艺术在日本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木版印刷技术被发明之后,图画就成为一种大众传媒手段,日本人养成了利用画面来讲故事的习惯,有证据表明这就是动漫在当今的日本社会风行的源头。

日本的社会环境也是动漫艺术极易生存的土壤。日本一个主流动漫杂志的编辑Keizo Inoue指出:“今天的孩子们被沉重的考试系统所淹没和隔绝,很少有机会与他人交往,于是他们在动漫书中寻找自己的朋友。”同样的情景也发生在成年人身上。日本人崇尚团队精神,强调在组织中的纪律,不鼓励个人主义,因此,他们只能在动漫作品中去实现他们的冒险、刺激和张扬个性的梦想。所以我们看到,在美国动画作品中的英雄一般都是超人,而日本动漫作品则不然,它里面的英雄大都是凡人,凡人在做不平凡的事情成为了英雄,“凡人英雄”实际上是普通日本人所寄予的梦想。在空间拥挤、习俗戒律繁琐的日本社会,背负着巨大压力的日本人通过动漫得到了一种宣泄和放松,日本动漫作品的广阔而奇妙的世界,给了他们躲避现实的最佳场所,使他们能够自由地畅游在梦想中。因此可以说,动漫是在日本人强烈的逃避现实的需要下,催生成的一种精美艺术。

二战后,动画片便成为日本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的人,是看着电视动画成长起来第一代。目前他们已经都是三、四十岁的人了,他们把对动漫的热爱又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们。对动漫的爱好,在日本社会延续着,它是全民性的爱好,不分年龄和性别。在很多国家,动画片是儿童节目,而在日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都有相对应的具有不同风格的动漫作品,所以动漫作品的社会基础相当广泛。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圣斗士星矢》、《七龙珠》为代表的日本动漫登陆中国大陆以来,在这十几年里,日本动漫热在中国青少年中流行,成为全社会有目共睹的事情。大人们总是下意识地把迷恋日本动漫的孩子当作不学好的一群,但事实上,日本动漫针对的是一个年龄段,而不分好中差。

满足青少年心理需要

日本动漫虽然包罗万象,不受题材和内容的限制,但是,最容易接受并迷恋日本动漫的是14至24岁的年龄群,小了看不懂,大了看不进去。把日本动漫的成功归功于内容的解放,还不如归功于它对青少年心理特征的准确把握。如果从众多作品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日本动漫的成功,那将是一项浩瀚的工程,但如果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出发来分析,却有章可循,进而洞窥日本动漫成功的奥秘。

一般来说,在日本青少年动画片未出现之前,人在过了童年时期就会逐渐淡漠对动画的兴趣,那些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在青少年看来属于幼儿科,动物就是动物,人就是人,他们对这一点分得很清楚。一旦当他们接触日本的青少年动画片之后,他们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重新燃起对动画片的兴趣与渴望,而这种感受与童年对动画片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以至《圣斗士星矢》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他们惊呼:“原来动画片也可以这样拍!”日本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虚实结合真好看

答案是日本人巧妙地把现实与虚幻融合到了一起,他们的动画片排除了违反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和逻辑的现象,把舞台重新挪回到人类的时空,并加入了很多在现实中很难办到,但又似乎在理论上行得通的元素,这么做不仅为青少年排除了虚假的印象,而且还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拿《圣斗士星矢》为例,虽然它借用了古希腊神话的人物,但主角都是人类,而且就是青少年,乃至雅典娜也是降世的富家少女,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只。故事所发生的时空也是现代,有飞机电话等种种常见的道具。片中的打斗都用了科学的手段加以处理,比如空气盾,光速拳等,有了这些铺垫,影片中所宣扬的热血精神才显得真实可信,并为动漫迷们所热衷和效仿。

继续推而广之,日本动漫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少男动漫”;二是“少女动漫”,前者的主题是斗争与拼搏,后者的主题是情感与唯美,两者有所区别,但共同的特征都是把生活中的事物加以极端化,极力贴近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加以包装,这在成人眼里显得虚假,但在青少年眼里却更加真实。

日本动漫一是要求唯美,女的都是美少女,男的都又酷又帅;二是冲击力强,把高潮部分以各种特殊效果表现出来,以求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三是节奏要快,三言两语就切入正题,带入感很强。

这些对青少年都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在心存希望的前提下,谁不想自己的生活更加完美和刺激呢?无论经受了多少打击,理想的诱惑即使不存在于人类历史的某一个时期,也会存在于人类成长的某一个时期,这都是无可避免的事实。

拥有国际顶尖级的动漫大师和大量动漫制作人才和机构

拥有一批国际顶尖级的动漫大师是日本动漫近年来在世界上扬名立腕、牛气冲天的一个主要原因。日本动漫产业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繁荣,动画影片的流行程度在日本迅速反超美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著名动漫艺术家手冢治虫(Osamu Tezuka)中功不可没。这不仅因为他创办了第一家电视动画制作室,或者是他的《铁臂阿童木》让世界认识了日本动画,更重要的是他影响了日本人对动动漫的态度。手冢治虫在日本是非常受欢迎,他的作品涉及各个领域,遍布在各类人群中。他认为动漫这种艺术表达形式可以被各类人群所接受,所以他既为孩子画小儿书、为女性读者画浪漫故事画册、为男性杂志画幽默动漫,也为报纸画政治卡通动漫。手冢治虫的动漫理念有效地传达给了他的读者,使动漫作品成为一种老少皆宜的艺术欣赏形式。

篇6:日本漫画成功的因素

资料显示,日本通过漫画、动画和网络游戏三者的商业组合,年营业额超过90亿美元。日本的漫画文化非常发达,据日本三菱研究所的调查,日本有87%的人喜欢漫画,有84%的人拥有漫画人物模型及其他相关物品。日本动漫产业的年营业额达到230万亿日元,已经成为了日本第三大产业,广义动漫产业已经占日本GDP十几个百分点。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日本销往美国的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四倍。漫画、动画、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的周边产品,在日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产业链,推动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漫画产业的触角延伸到日本的各个经济领域,其中包括动画、游戏、广告、影视、旅游、服装乃至建筑等多项产业。著名的新制度经济学家青木昌彦认为,日本正处于自明治维新以来又一次伟大历史转折中,其结果是在日本出现了动漫、娱乐等一系列超过汽车工业的赚钱产业,“日本正在借助新文化产业的兴起尝试一种渐进式的经济转型”。

篇7: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因素

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但是.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又存在着较大差异。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日本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都是封建制的基础.但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缓解了很多矛盾,使得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从而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结合,地主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巩固。而日本的领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新兴地主所获得的土地是非法的。这种僵化的土地私有制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建立在它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自然也容易发生动摇。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日两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差异。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而在日本幕藩体制中,藩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地方大名在自己的藩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等大权,这就为反对幕府提供了条件。地方拥有威胁中央的这些权力在中国自宋代以来就被禁止,明清时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所以维新派根本没有条件像日本那样进行一场倒幕运动。日本的天皇与中国的皇帝也完全不同。幕府时代的天皇只是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在将军手中。而倒幕派恰恰利用了天皇的名义为自己的夺权活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以天皇的名义动员和团结各种反对势力,井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政权推行改革。在中国,皇帝是拥有绝对统治权力的,是全国唯一的最高政治权威。在中国不存在可以对皇帝的统治地位进行公开挑战的其他权威。中国皇帝不仅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而且还有君权神投的光环,其统治地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戊戌变法时期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又是一个冥顽不化、凶狠异常的专制主义者,中国维新派比日本革新势力面临的阻力要大的多。

另外,中国的科举制对巩固封建统治也起到一定作用。科举制不计门第,可以把各地区、各阶层的优秀分子吸引到统治阶级的队伍中来.这就不断扩大了政权的阶级基础,也不断调整着官僚队伍,使其增强活力。而日本的将军、大名、武士都是世袭的。门第较低而富有才干的中下级武士根本没有获得较高职务的机会,因此他们中的那些具有新思想的人成为反幕府的中坚力量。

篇8:日本快递业的发展动态研究

1976年1月20日,大和运输公司,在日本国内率先实施了以个人和家庭小包裹为服务对象的快递业务[1]。以独特的经营方式、优良的服务体系,参与小行李包裹运送市场的竞争,逐步从以关东为服务对象的区域向全国展开并得到了迅速普及。

2 快递市场发展的潜在原动力

2.1 日本快递业的形成

在快递业运营之前,日本的小行李包裹等货物运送,一直是国有企事业的邮电局和国有铁道的业务范围,属于公益性事业的独家代理。由于小包裹属于轻型货物,量少且分散,收集货物效率低、利润较簿等原因,民间汽车运送业对于此项业务也是敬而远之。但是,大和运输公司找到了邮电局和国铁货物传送速度慢、业务效率低,而且必须到指定地点办理业务的弱点。在货物配送速度与服务质量上找到了竞争的缝隙,向运输省交涉并申请了Cto C的营业执照。开始以“黑猫宅急便”为快递名称,对30公斤以下的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小行李货物运送业务。

2.2 同业加快递市场竞争

大和运输公司以快递的形式参与小货物市场竞争之后,如表1所示,其他各大运输公司也开始参与这个市场,1977年日本通运和西农运送、1981年福山通运也开始快递业务,特别是1998年11月参入快递业务的佐川急便,增长率较为显著,在1999年上半期就超过了第2位的日本通运。最盛时期全国陆续有40社153家参与快递事业的竞争。为了规范市场的有序竞争,1990年运输省制定了“快递业运费认可标准”,其中包括对重量、外形尺寸和业务范围等标准进行统一(如表2所示),到2005年仍有34家运输公司参与快递市场的竞争。

3 快递服务体系及经营战略

3.1 建立货物收集配送的营业网络

为了提高货物的收集能力,扩大业务量,建立货物收集网点至关重要,关系到输送全过程的服务质量,是快递业经营战略中的关键部分。

大和运输公司的快递业务首先以关东区域为基础,无论都市还是郊外,不断的按配送区域增加营业所、搭建货物收集与配送的骨架结构;与此同时,以米店、酒店等家庭主妇常去的场所,24小时营业的连锁便利店等一般消费者经常利用的场所等作为货物集中的服务网点,现有基础网点306986个。

形成了以点·线·面向全国扩张形成网状结构,在此基础上确立如图1所示的货物发货流程,逐步建立了全国的配送网络。一方面,通过在汽车货物分拣中心导入大型自动分拣机械,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为了避开交通拥挤,干线道路运送的司机通常夜间进行工作,构筑了第2天送货到门的服务体系。

3.2 设立公司的形象代表

因为有趣的视觉图像优于单纯文字的宣传效果,所以日本快递业为了加深顾客对公司的印象,各公司设计出了自己的形象代表。如表1所示大和运输以黑猫为标志,称为黑猫宅急便;其他公司也设计了狗、鸟等动物图案为自己标志称为某某便。将这些图案印在运送的车辆和制服等处,使客户一目了然容易记忆,加深顾客对自己公司的好感度,从而有利于业务的拓展。

3.3 开发新型服务业务

快递不是单纯的运送,需不断强化各自的竞争优势,集中业务经营资源。在突出便利性为特点,实行以上门取货、送货上门及迅速准时配送的经营战略的同时,各快递以充实的服务体系来强化市场竞争力,利用各自的快递网络配送系统,不断地推出新型服务项目。如大和运输公司1983年开设了滑雪用具快递业务、1984年推行了高尔夫用具快递业务,满足了顾客轻松的参与高级体育活动的需求。

之后,各快递公司依据自己的特点,开发了从旅行的行李、探家时的土特产、年中和年末赠送的礼品,扩展到地方土特产的产地直接输送以及确保新鲜食品的低温运送等服务项目,以谋求多样化发展和扩大业务范围,积极对应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此外,由于顾客对快递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所以各社以速度和配送质量求竞争,尽量的做到快速、安全的送货到门。针对顾客不在的实际情况,从1998年6月开始推行时间段上门配送服务。一天可有多个时间段供顾客自由选择,目的是在顾客利用的便利程度上下功夫,以尽量地体现出为顾客服务的经营方针。

总之,各社以顾客的立场去考虑服务项目,不断地开发新型业务,从而接受其他各社的挑战。这种竞争,也促使快递市场的快速发展。

(依据各公司资料做成)

资料:由标准快递约款(运输省告示第576号平成2年11月22日)做成

4 快递业的经营状况分析

4.1 快递业的发展趋势

30余年来,日本快递业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历程,2006年的营业数量超过了29亿个[2]。现在处于首位的是大和运输,第2位是佐川急便。纵观其发展状况可分为以下三期。

4.1.1 扩张期

日本快递业是1976年大和运输公司开发、扩大并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服务范围限于关东地区,当天仅收集到11个货物,当月的营业数为8591个,前两个月的业务量达3万个,年终时营业数量为170万7千个,获得初步成功。但这与当时的邮电小包裹1亿7880万个相差甚远,即使与国铁小货物1974年的业务量8200万个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呈现弱势的发展状态。

4.1.2 成长期

由于其他物流公司也开始加入小货物的快送业务的快递业市场,使竞争进一步加剧。经过8年的努力,于1984年宅配便的营业数量超过了邮电小包裹,另一个竞争对手国铁小行李的业务量急剧减少且经营呈现赤字,于1986年日本铁道民营化转轨中,铁道小包裹的运送业务宣告结束[3]。从图2所示可以看出,快递的配送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邮电局的小包裹运送到2000年为止呈下降趋势。

另外,由于网络经济的进展,网上商店等贩卖形式的出现,使Bto C的业务量激增。从图2可以看出,从1998年至2000年快递市场的业务量的增长较为明显,将快递业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快递业的成长也促进了电子商务无店铺业态的发展。

4.1.3 成熟期

从2003年度快递业的经营状况来看,前10位快递业的业务量总和比前年增加2.9%,达到28亿164万个。其中,大和运输公司增加2.8%达到10亿114万个,佐川急便以5.8%的速度增加,业务量为9亿2534万个,逐渐接近大和运输公司,成为最大的竞争对手。进入2004年度,由于大和运输和佐川急便增加通信贩卖等代收货到付款的服务使业务量扩大,另外的8社都处于减少状态。可以看出随着快递市场的发展,快递业也向两极化加速发展。整个业务量的增长率为1.6%,市场日趋成熟化,大和运输与其他公司的经营优位性逐渐变薄。现在个人间的配送业务接近饱和状态。逐步从个人与个人的经营范围向企业与个人、企业与企业间的配送转化,大和运输的Bto C与Cto C业务的比为7.5:2.5。

另外,从2005年快递业的营业成绩来看,大和运输、佐川急便和日本通运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4.4%(如图3所示),出现3大公司独占市场的状况。从图4所示的1995年至2006年的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来看,大和运输在下降后与呈上升的佐川急便呈现平移状态,而日本通运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所以,快递业市场的开拓已经趋向于饱和状况。小货物快运市场竞争将演变为大和运输、佐川急便和民营化的邮政公社之间的互角。

资料:由参考文献2与日本郵政公社統計データ,(单位:10万个)

4.2 货物收集网点的竞争战略

由于快递业参入小行李包裹运送,使邮电局的小包裹行李运送受到市场竞争的冲击,长期持续呈现低迷状态。2000年之后,邮政小包裹业务量一转长期低迷状态,2003年的业务量比前年增加了57.8%达到6亿9800万个。

因为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的发展给快递的发展带来了生存空间,是快递货物收集的重要窗口。为此,大和运输与包括7~11、罗森等24小时便利店签约小件货物收集契约,促进了快递业的成长。2001年度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数已经超过了到了4万店。

邮政民营化以后,开发了快送服务与快递业相对抗,力争夺还小包裹运送市场。首先以改善接客服务态度,并在强化原有的邮政配送系统的基础之上,从2004年11月起邮政公社以互惠条件与24小时便利店的罗森(店铺数居第2位)签定相互提携的合约,为此全国约有7800的店铺开始代理邮政小包裹的收集业务。所以,从2003年以后货物量呈直线上升(如图2所示),现在是快递业的强有力竞争对手。可以说货物收集网点是快递业发展的生命线,是竞争战略实施的基础。

资料:由参考文献1的数据做成(单位:%)

资料:由各公司网页上的数据做成(单位:%)

4.3 快递业利用方向性选择

据研究资料[5]表明,顾客在对快递业发送方法的选择时,自家周边24小时连锁便利店少的地域,直接将小包裹送到快递营业所的较多;店铺密集的区域,直接送到店铺的较多。可以说明24小时连锁便利店是货物收集的重要据点,是竞争的基础。

另外,在选择快递公司的理由上,货物提出的容易度与对配送服务的信赖性上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即重视便利性和服务的信赖性。其次,在配送费用上的选择基准不强,这是因为各社的运送费用基本相同,差别不大的缘故。

现在,由于快递、邮电局的送货服务基本上是相同水准,因此这也充分说明货物发送的容易度、服务质量是决定顾客选择公司的重要因素。

5 结语

日本国内快递业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开发Cto C快送服务得了到迅速发展,并在竞争的过程中开发了Bto B、Bto C和Cto B业务,扩大了快递业的经营范围。从日本物流发展的状况来看,道路交通网络和交通工具是快递业发展的必要的外部条件,但是优质的服务体系和货物收集网点的建设也是快递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

近年,中国快递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步呈露了快递业的内部管理问题。随着外资快递业的合资形式向独资的转变,这些服务质量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到国内快递业未来的发展,是企业竞争的生命线。而日本快递业通过30年的发展,经历了扩张期、稳定成长期,现已进入成熟期,其经营模式值得学习和参考,鉴于此对中国快递业的发展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5.1 不断的优化货物收集网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准进一步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也逐渐向多样化、个性化方面转化,小货物的快递市场发展前景较为广阔,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竞争空间。从日本快递发展经验以及近年来邮政公社抢占大和运输24小时连锁店的货物收集网点来看,货物收集网点的建设是快递业发展的基础。因此,通过整合配送网点、运输线路,增加业务覆盖面,完善切实可行的配送网络系统,才能迅速对应顾客的要求进行集送货,达到增值服务的目的。

5.2 进一步强化服务质量

快递的形式可以进行复制,但是,服务行业中诚信最为重要。为了快速、准确无误、将货物送到顾客手中,从集货到交货的各个环节均重要,货物丢失、破损是快送业务之大忌。为此,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不断地加强员工的职业教育训练,开发新的业务范围,形成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总而言之,快递业务是一个服务性比较强的业态,服务质量和便利性是一个较大的竞争点,拥有顾客才有发展。

5.3 提高邮政配送业务的竞争力

迄今为止,中国邮政事业仍然保有基础网点设施,这是快递业竞争的基础。应以日本国营邮电局小包裹运送在竞争中的被动局面为戒,吸取现在独立经营的邮政公社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策略,迅速抢占竞争的制高点,来稳定中国的快递业市场的发展。

摘要:物流是连接供与需之间的纽带,是通过载体服务体系完成物在时空上的变化达到物流的目的,快递业作为传统物流的特殊形态,开发了小货物运输市场的潜在需求,并推动着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文中介绍了日本快递业的物流系统、经营战略、市场竞争体系,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中国快递业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快递业,服务体系,配送系统,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小倉昌男.経営はロマンだ!-私の履歴書[M].日本:経済新聞社.2003-01-06.

[2]国土交通省.平成18年度宅配便等取扱実績について[R].平成19年7月4日.

[3]宅急便30年のあゆみ[EB/OL].Http://www.kuronekoyamato.co.jp/Company/30th/index.htm,2007-5-12.

[4]朝日新聞.ローソン、宅配便で郵政公社と提携ヤマトから切り替え[N].2004-08-18.

篇9:“无漫可动”的动漫业

陷入误区

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动画制作这些年似乎风光无限。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动画创作基石的原创漫画,近年的境况却不容乐观。过多地关注原创动画片而忽视了对原创漫画的扶持和合理利用,中国的动漫产业发展正在走入某种误区。

在1993—2003年的11年时间里,我国国产动画片的总产量仅为46000分钟,平均每年的产量还不到4200分钟。然而2006年,国产动画片产量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82300分钟。然而,我国的原创漫画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据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周斌教授介绍,作为动画片创作和整个动漫产业重要基础的漫画创作,目前“正处于困境之中”。他说,目前,我国包括《动画大王》、《卡通先锋》、《少年漫画》在内的多家有影响的漫画期刊,因连续亏损而相继停刊。近几年创办的、目前还存在的漫画刊物,其发行量也在2万至3万份之间徘徊。

“漫画可以衍生出动画,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前景,但中国目前几乎已‘无漫可动’!”连环漫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庞邦本直言。

长期受到漠视

“先有形象,后有动画”是国际上成熟的动漫发展模式。专家中,几乎没有人会否认漫画创作在包括动画制作在内的整个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和关键性作用。上海交通大学电影电视系主任、美国电影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中教授说,漫画和动画是天然的盟友。他说,日本80%以上的动画是根据漫画改编的,尤其是当红漫画。例如,日本第一部长篇电视动画《铁臂阿童木》,即改编自“日本动画之父”手冢治虫的同名漫画。

据介绍,美国的四家最大的漫画出版公司各自拥有漫画品牌,并与好莱坞制片商有密切联系。整个动漫产业链的流程是:漫画最先连载,随后出版漫画图书,之后改编成动画或故事片,而后又从影片产出电视播映、网络播映等收益权,最后衍生出后电影产品,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在我国,情况并非如此。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相应的学科设置,目前我国的漫画创作人才大多转行自美术领域,或者只是一些对漫画创作有着单纯爱好的业余创作者。他们大多习惯于说教味和对于传统文化故事的照抄,缺乏原创精神,使得大众对于故事老套、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的本土漫画产生了厌倦。

利润八成留不住

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冯开平教授认为,中国的动漫产业存在“脱节”现象。动漫的盈利模式,在国外的卡通片几乎都采取免费送播,而赚钱的渠道多来自玩具、服装等衍生品的开发上。冯开平透露了一个惊人数据:中国动漫原创的薄弱导致80%以上的盈利流向日本、美国,仅史努比、米老鼠、Kitty猫、皮卡丘和机器猫,每年就从中国“掠走”6亿元。

冯开平教授说,日本动漫产业模式的建立大概用了30年时间,到目前为止,日本已经有60年以上的产业化经验。“我们却不可能再有一个60年的发展时间。在国家最近出台的一些国产动漫扶持政策中,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优惠政策都将在2008年停止。也就是说,我们有的只是3年时间。”

他指出,完全单一学习日、韩、美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而在“漫画”、“动画”、“衍生产品”几个环节中,作为“衍生产品”的载体,大多是玩具厂商或是其他制造商,相对来说这个环节是最为成熟的,也是资金最为稳定和雄厚的。“衍生产品制造商—漫画—衍生产品制造商互动开发—动画制作—衍生产品—消费者”也许是最适合中国的方式。

上一篇: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完成下一篇:法律顾问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