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职务犯罪预防文化创新探究

2024-04-22

全媒体时代职务犯罪预防文化创新探究(共6篇)

篇1:全媒体时代职务犯罪预防文化创新探究

全媒体时代职务犯罪预防文化创新探究

杨尚岷1

【摘要】预防文化是近年来检察机关基于职务犯罪预防职能所提出的新概念,其对弘扬廉政文化、法制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将从创新预防文化载体、建立长效预防文化机制、拓展预防文化空间三个方面对当前检察机关在预防实践中的探索和创新进行总结和分析,对预防文化的创新进行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预防文化 职务犯罪 新媒体

国际检察官联合会原秘书长亨克·马夸特·舒尔茨曾说:“中国检察机关正在探索培育的预防文化,全世界要给予关注。”我国检察机关根据多年预防工作实践,从职务犯罪预防职能的角度出发提出预防文化的概念,力图通过文化的力量增强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的工作力度和社会效果,预防文化是我国检察机关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继廉政文化、法制文化后又一新形态。

预防文化以“关心您,保护您,帮助您”为社会承诺和人文理念,以“做人正、为官正”为主题,扶正、补正、修正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预防文化应包括:防范职务犯罪的意识,防控职务犯罪的能力,依法公正履职的理念等;从外延的角度出发,预防文化还表现为通过文化功效倡导廉政文化,宣传自律教育,潜移默化的对人们的意识、理念、行为等进行影响和感召。2

一、创新预防文化传播方式,探索预防文化新载体

在全媒体时代下,预防文化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依托新媒体的力量,做到文化内容丰富,推广形式灵活,预防载体新颖,增强预防的生动性和说服力。预防载体作为预防工作组织形式,是与预 12 杨尚岷(1988—),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检察院,科员,联系方式:***,邮箱:ysmfirm@sina.com.魏震,张丽娟.加强预防文化建设重在提升软实力[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6):129-131

防内容相适应的统一体。实践证明,预防载体的选择对预防工作的开展成效具有重要作用。各级人民检察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智力资源,构筑了预防工作的创新型载体。

(一)善用网络资源,开通预防职务犯罪网站

当前,从“躲猫猫事件”到抽“天价烟”的房管局长,从“表歌”到“房姐”,从纪许光网络实名举报雷政富,到罗昌平举报刘铁男,网络媒体已经成为预防职务犯罪的新阵地。检察机关适时开通职务犯罪预防网站,发布最新的预防工作动向,通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情况,开通网上举报系统,使其作为开展预防工作的宣传平台、工作平台和信息平台。这一做法使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是检察机关推广预防文化核心价值的有效方式。检察机关在利用网络平台推广预防文化时,应抓住要义,做到“短平快”,“短”即展示内容“言简意赅,精准到位”,“平”即展示内容“平易近人,贴近群众”,“快”即展示内容 “更新及时,保证最新”。2014年10月,陕西太白县人民检察院开通职务犯罪预防网站,网站设立24种反腐倡廉宣教形式,群众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行选择,这一创新有效的解决了以往预防教育活动受场地、人数、时间、内容限制的问题,极大地便利了群众。同时北京、天津、四川、广东等地检察机关也积极开设预防职务犯罪网站,宣传预防文化,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群众反馈。

预防文化的功效在于耳濡目染中影响,潜移默化中转变,文化建设要紧跟时代潮流,善用外力,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今社会,网络与人之间只有一尺之距离,抓住网络的机遇,推广预防文化,即能卓有成效,又可锦上添花,否则只能固步自封,将其影响力限于一时一地,难以发挥其内在的价值和社会功能。

(二)借力新媒体,开发预防职务犯罪“掌上基地”

当前,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发生了全新的变化,由传统的纸媒变为电视广播,再到现今的网络媒体,新媒体时代已经开启。与传

统媒体比较,移动终端、数字杂志等新媒体呈现出受众广、传播快、个性强、内容新等特点,具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优势。这一转变,为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检察机关面对新形势,借力新媒体,开发预防职务犯罪“掌上基地”。广州荔湾区检察院从移动终端入手,开发预防职务犯罪软件,将高新技术与职务预防相结合。通过对收集的预防数据、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析,以手机平台为媒介,预防软件为载体,时时向领导干部及普通群众传输预防知识,寓教于乐,效果明显。32014年3月,江苏海安县人民检察院开通“三微一报”平台,即微信、微博、微电影、手机报。海安县人民检察院通过“三微一报”平台宣传预防文化,发布预防信息,接受群众咨询,提供预防建议,宣传廉政政策,配置专人随时关注微信微博,收集民声民意,并对网友各种“声音”在第一时间准确答复,这一举措在群众中获得良好的效果,使群众乐于与检察机关进行交流,在互相交流中传播预防文化。与微信、微博相比,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宣传手段,更有力量。微电影以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形式,将真实案例展示给干部和群众,效果直观,作用明显,感受深刻,使预防文化以更生动、鲜活的方式入脑、入耳、入心。贵州安顺市人民检察院拍摄微电影《途》、南京浦口区人民检察院自编自导自演微电影《交锋》、烟台莱山区人民检察院与莱山区公安局联合拍摄微电影《一路清风》等,放映后均引起强烈的反响,其中微电影《途》在全国检察机关首届预防职务犯罪专题微电影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相对于广播宣传,报纸刊登,“掌上预防基地”更新快,传播广;相对于预防教育基地,“掌上预防基地”占地少,易维护;相对于教育宣讲,“掌上预防基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开手机就能够掌握职务犯罪预防的最新资讯,真正实现将预防知识送到领导和群众手中,将预防文化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胡笳.借力新媒体打造阳光预防模式[N].检察日报,2013-6-26

二、创新预防调查形式,建立预防文化长效机制

预防文化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预防文化建设既要看到有形的,见效快的形式,更要注重潜移默化的长效机制,确保预防文化朝着纵向健康发展。然而,腐败文化根深蒂固是预防文化必须面对的现实,创新职务犯罪预防调查形式,对职务犯罪“知己知彼”,才能铲除腐败,为检察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检察机关应当大胆尝试,不断探索创新预防调查方式,因地制宜才能药到病除。

(一)开展个、类案调查,把控职务犯罪趋势

个案调查,是指预防职务犯罪部门一方面与侦查人员、涉案人员交谈,了解涉案人员的作案动机、犯罪心理和堕落轨迹,及发案情况、犯罪手段等,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发案单位的理解与支持,通过深入发案单位,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分析发案单位在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中存在的漏洞,进而共同商讨防范对策,对症下药制发个案检察建议,引导发案单位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整改。4

类案调查是指对职务犯罪案件涉案人员性别、年龄、职业等分类开展的调查活动。实践中更常见的是职务犯罪预防部门针对行政机关、国有企业、交通能源等重点行业和部门开展系统调查活动。类案调查要做到点面结合,既要注意开展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又对某些行业或类别的基础统计数据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分析,找出职务犯罪案件易发的重点环节和部位,挖掘行业管理制度的漏洞与缺陷。实践证明,类案检察建议具有指导行业推进系统预防的实际效果。与个案相比,类案调查的重点是部门行业的系统调查,同类或相似案件更能体现行业性制度缺陷。个案的发生或许存在偶然性或个人因素,而类案或相似案件的频发或突增背后必然隐藏着制度缺陷或一些行业的“潜规则”。类案调查就是要通过认真分析这些案件背后的共同原因,将系统存储器在的共性、苗头性问题归纳起来,并提出综合性防范建议,有效地将 4 周恺.职务犯罪预防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0.03

个案预防延伸为系统行业预防,最终实现社会化大预防。

(二)建立预防职务犯罪研究所

预防职务犯罪研究所是从制度设计层面提出预防职务犯罪对策,根据辖区内的实际情况,指导各单位廉政预防和风险防控工作,通过分析辖区内典型职务犯罪案例,研究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课题,进而形成调研成果,草拟响应的措施和对策,推广预防职务犯罪经验等。通过对职务犯罪科学系统的研究,从根本对本地职务犯罪特点、成因、趋势、解决途径等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达到真正的预防作用,建立预防文化的长效机制。四川内江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内江师范学院,设立预防职务犯罪研究所,以推行预防文化为目的,以职务犯罪为研究对象,以现行体制下预防对策为研究方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预防职务犯罪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与国家检察官学院职务犯罪研究所合作,建立全国规模最大的职务犯罪案例库,并制作预防职务犯罪长期研究计划,各自发挥优势,努力实现“检学共长”。同时,四川乐山市人民检察院、山东沂水县人民检察院等也在辖区内设立预防职务犯罪研究所,利用检察机关的检务资源与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针对本地区实际情况对职务犯罪的成因,分类,程度等因素进行研究,提升了职务犯罪预防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全面性。

预防职务犯罪研究所,旨在为检察机关查办、预防职务犯罪提供理论性、政策性参考,使职务犯罪预防从只关注预防社会热点问题,逐渐向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需求的方向转变,更加关注预防工作所取得的社会效果,加速实现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5

高铭瑄,陈璐.当代我国职务犯罪预防的惩治与预防[J].法学杂志,2011(2):1-8.三、创新预防文化形式,拓展预防文化发展空间

预防文化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公民,各单位的共同参与,相关部门有效整合资源,互通有无,共同推动预防文化的发展。因此,建立预防文化的共享机制是应有之义。检察机关如何整合资源,做好检察环节的预防工作,更好的为区域发展服务是一个大课题。各地区检察院积极探索,建立预防共享机制,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发展推进,拓展预防文化的发展空间。

(一)侦防一体,促进打防实效

侦防一体是指检察机关预防部门与侦查部门通过组织协调,配合协作,预防和查办职务犯罪的有机整体,旨在将职务犯罪预防调查作为职务犯罪初查的特殊形式和深化查办案件效果的重要手段。6检察机关通过建立预防、自侦部门信息交流制度、适时适度介入制度、案件研析等制度,使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取得新突破。在震惊全国的衡阳破坏选举案侦破过程中,湖南省检察院预防部门抽调娄底、株洲等5个市检察机关预防部门力量,提前介入侦查环节了解案情,同步开展预防,并于2014年底,形成了衡阳破坏选举案的调查分析报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示范作用。职务犯罪侦防一体化,使预防部门能够接触到案件的第一手资料,深入挖掘涉案人员的蜕变轨迹和心理变化,有利于避免因侦防脱节导致的形式大于内容,泛泛而谈的状况,7有利于能够使预防工作由表及里推向,纵向深入,有利于使预防对策、预防宣教等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提升检察机关反腐工作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童建明.不断深化侦防一体化工作模式[N].检察日报,2013-3-20 于欣.法律监督视角下的职务犯罪侦查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03

(二)检企协作,增强预防实效

当前,检察机关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开展“检企协作”工作模式。通过检企协作,充分调动企业的纪检监察力量,内外协作,互相配合,形成合力,预防职务犯罪;通过检企协作,深入企业,对单位重点环节认真梳理,查明原因,及时排除潜在的隐患,并为企业制定相应的预测预警、风险防控等制度;通过检企协作,检察机关可以通过进入单位,对单位重点项目成立廉政督查室和预防职务犯罪示范点,进行廉政宣誓,前移反腐阵地等方式,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落实到具体,落实到项目,落实到实处。这一做法在实际预防工作中,应用广泛,效果明显。贵州市人民检察院探索检企协作新模式,开办“两长论坛”,即贵州市44家企业董事长与全市检察机关检察长针对企业内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及重点预防项目进行深入研讨交流,进而由检察机关出台相关服务企业发展意见,从打击、保护、监督、预防的角度,着眼创新、创造廉洁的经济环境。“检企协作”旨在强化企业内部意识,严防职务犯罪,为检企之间互相协作交流架起了便捷的桥梁,使检企双方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在行动上能够保持一致,在文化上互相包容、在发展上互相进步,共同探索和完善职务犯罪专业化预防机制,为推动辖区内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三)开展专项预防,增强预防实效

专项预防,指检察机关主要针对当地国家投资的重点工程、重大事项提前进行专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检察机关通过对重点环节全程跟踪预防,保证干部不倒下,资金不流失,推进国家投资重点项目建设。首先,重点环节,重点监督。检察机关可以派员对重大工程的招标、投标,物资采购、验收、工程款支付等情况进行全程监督,保证流程操作规范,公正,防止在重点环节出现职务犯罪情况。其次,检察机关可以召开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等方式,对近期职务犯罪情况进行通报,对未来的工作方向进行说明,对相关制

度进行研究讨论;8同时,由检察机关牵头,汇同纪检、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廉”活动。根据“联廉”协议,交流党风廉政建设,商讨预防腐败的治本之策,消除工程中的腐败隐患,多方联手做好职务犯罪专项预防工作。当前我国大多省份检察机关均秉承“预防犯罪出生产力”这一论断,积极开展专项预防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吉林市人民检察院,围绕科技创新开展法律服务预防工作;湖北、黑龙江在非公经济领域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山东、甘肃在重大企业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安徽在涉农资金使用管理领域开展预防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四)创新预防模式,打造品牌预防文化

预防文化在最大限度的调动群众参与之外,更要注重提高预防文化的品位和质量。预防文化必须着重挖掘和提炼传统预防文化,将民间特色艺术资源融合与其中,创造出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预防文化作品,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通过文化引领,打造区域特色预防文化。通过将地方特色、民间艺术融入到预防文化之中,不仅可以使群众更加容易接受预防文化,也使预防文化避免照本宣科,更加鲜活生动,更有“人情味”。江西金溪县检察院在象山公园打造“预防文化一条街”,一排排图文并茂的廉政书画作品和寓意深刻的格言警句,典型风范、廉政典故伫立在街道两侧,蕴意深刻、让人耳目一新,使预防观念、预防意识、预防要求逐步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为,实现效应最大化。山东省沂南县人民检察院在具有“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之称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建立廉政警示教育展览室,展室约140平方米,分跟着共产党走、人民子弟兵将帅、沂蒙母亲王换于、拥军妈妈胡玉萍四大展纪念馆馆,参观浏览的人络绎不绝。

李涛.职务犯罪预防机制—新时期职务犯罪预防机制建构新思维[D].吉林:吉林大学,2011.04

篇2:全媒体时代职务犯罪预防文化创新探究

建平县人民检察院阎志国

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进行的犯罪,它的本质特征是权力商品化,犯罪人利用社会公共权力进行“权钱交易”,以满足个人、家庭或小集体利益,其犯罪造成的危害较之其他刑事犯罪相比更甚,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党中央关于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发生的一项新的工作举措。要使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与时俱进,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方面,引进机制,创新发展,使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延着健康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

首先,创新预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创新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方式方法首先要不断解放思想,冲破自我,善于吸收各方面的文化、精神和技术成果,在载体、手段、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努力实现创新。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不断拓宽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的领域,努力探索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新路子。要着力研讨和解决预防工作面临的打击与预防的结合点问题。有的院领导认为职务犯罪预防是一种表面文章,实际效果不大,不像查办贪污贿赂案件,立竿见影。同时,目前衡量检察机关工作业绩,主要还是看办案这个“硬指标”,预防工作仅仅是一种“软任务”,没有被摆上重要-1-

位置。这种片面思想,直接影响到对预防工作的整体部署。把重点骨干力量布置到办案上面,而临时找几个人来搞预防,使预防工作应付差事,流于口头,流于形式。随着预防部门的单设,个别地方出现了打防脱节,打击不管预防,甚至认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专职预防部门的事,与其他业务部门无关的倾向。我认为,打击职务犯罪工作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检察工作对职务行为执法的两个互相依存、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惩处是遏制腐败现象的有效手段,但打击本身不是目的。打击的目的在于发挥法律的警戒、威慑作用,惩一警百,预防贪污贿赂的发生,防止腐败现象的蔓延。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击是手段,预防才是目的。没有打击的预防,是软弱无力的预防;没有预防的打击是漫无目的的打击。只打不防,就会出现打不胜打的情况;只防不打,则会出现防不胜防的情况。要做到打击的同时抓预防,预防的同时抓打击。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中,正确处理好打击和预防的关系,摸索打防结合、打防一体化,办案预防一岗双责的做法和体验,使检察机关的专门预防工作紧跟时代步伐,始终保持充沛的活力。

其次,领导高度重视,预防措施到位。预防职务犯罪作为对职务犯罪的事先防备,是一项广泛性的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

育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要终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作为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层层负责制。将预防职务犯罪任务目标量化分解到每一个干警。对预防工作开展情况与个人的总评动态检查考评机制联系起来。及时解决预防工作中的问题,适时总结推广职务犯罪预防的好经验,新方法。预防工作由案件联络和预防调查、预防宣传和预防咨询、检察建议四部分组成,对检察院的反贪、渎职、监所、控申、批捕、起诉、民行等相关科室承担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分工,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融入到具体检察业务工作各个环节,形成了以预防科为主,结合自己的检察业务职能搞预防的整体预防工作体系。另外还要建立机构形成社会化大预防网络,坚持“依靠党委,结合职能,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服务大局”的预防工作原则,加大预防网络建设,启动各系统的预防机构,全方位开展预防工作。通过具体的预防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工作,以行业预防为支干,以检察机关为纽带,形成纵横交织的预防网络,使点的力量和线上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变零打碎敲式的预防为整体推进式的预防。

再次,充分运用检察工作建议。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的检察建议,是指检察机关结合法律监督职能向发案单位,或者有关主管部门,以及党政机关提出的完善体制、改进机制、健全制度、加强管理,以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设性意见。检察

建议是检察机关结合办案开展预防工作的基础手段,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方式之一,属于非诉讼形式的检察活动。检察建议效力和权威性决定着检察建议的作用和效果,关系并影响建议单位与受建议单位之间的协作关系和因此而产生的法律关系。一些单位、部门,如监察机关、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律师事务所、有关单位甚至个人,都可以提出关于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议,内容、形式不同,效力和效果也就不同。比较而言,检察建议具有最大的优势和权威性。笔者认为,检察建议的权威性不是靠行政命令,也不是靠口头争取,而是源于法律监督职能,源于检察机关长期的预防工作实践积淀下来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从而为检察建议的优越地位、价值和权威性提供了保障,这是其他任何机关和部门所无法或者说很难达到的。

第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作风。预防工作是检察机关对外的一个窗口,对预防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综合业务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说预防工作代表着检察机关和检察队伍的形象。随着预防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建立一支高标准的队伍势在必行。设置专门预防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开展预防工作,但必须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在人员配备上,墓前存在人员少、专业单

一、法律专门人才少等现状,懂的有关部门和领域专业知识方面的人才更是微平其微,造成开展预防工作浮于表

面,缺乏针对性,从而严重制约了预防工作向专业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方向纵深发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要与时俱进,就必须下大力气提高预防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全面提升预防工作的层次和水平。预防机构中除了有法律方面的人才以外,还应配备金融证券、工商、建筑、会计等方面的专家,来共同参与预防工作。当然,限于编制,专家也可以采用临时聘请的方式,类似于检察机关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机动灵活地开展预防工作。此外,预防部门本身也应该挖掘潜力,加强教育培训,积极投身“争创学习型检察院、争当学习型检察官”活动中去,采取各种形势提高预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篇3:全媒体时代预防文化发展的新态势

(一)全媒体内容的“全面性”,为预防文化丰富内涵带来挑战

从预防文化所担负的职责和所具有的特征来分析其内涵和外延,核心内涵包括:预防职务犯罪的预防意识,职务犯罪风险的防控能力,公正廉洁勤政的履职理念,罪案警示教育的启示,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的自觉行为,法制生活的规范行为等等。预防文化外延则由侦防一体化的体系形成,以防为主等诸多内容的延伸以及外在表现,表现为倡导廉政文化,树立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加强对公务人员廉洁自律的教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公仆形象,倡导“修德尚贤、慎欲慎权、执政为民”的思想品格,弘扬清风正气、崇尚文明先进、净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等等①。可以说预防文化是廉政文化的补充和发展,是检察文化的升华与延伸。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移动终端等的普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断交锋、碰撞,最终融合,我们迎来了新的“全媒体时代”。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信息的快速传播,对于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又带来隐忧,一方面吸收先进优秀文化,不断丰富、扩充内涵和外延;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大量引入,是否会使本土文化的发展受限,甚至囿于其影响而改变正常发展轨迹,值得担忧。就预防文化来说,全媒体大大加快了其发展速度,中国古代优秀的廉政文化,外国先进的反腐败思想、工作方法,大量呈现,很好地做到了“古为今用、引经据典”;同时,预防文化欲更加丰富、健康发展,需提高应对糟粕思想、腐化思想侵蚀的能力,一味推崇或是一味排斥皆不可,保持理性地接收,应需借鉴、为我所用才是良好的应对方法。

(二)全媒体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为预防文化有效传播带来挑战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的形态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网络、手机、微信、微博等大量新兴媒体涌现,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也不断融合其他媒体形态,从而提供全媒体化信息化的服务。这样就呈现出新旧媒体交叉传播趋势,文本、图片、口语、音频、视频等形式在新旧媒体及融合媒体上进行全方位、全天候、多维度、立体化的互动传播,传播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要与时俱进开展预防文化宣传,要充分运用新兴媒体的力量,通过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进行尝试,现期相对成熟的做法,是利用微博来宣传预防文化、发布预警信息,不仅可以及时了解社情民意,而且传播迅速、覆盖面广,从而提高预防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大大拓宽了预防文化的传播形式,但是要真正实现预防文化的有效传播,尚需一些努力:一是在线流媒体(微电影,动漫FLASH,广告短片,警示教育片,电子书籍、杂志、图集等)的制作、在线互动平台(微信、微博、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载体的构建,需要检察机关甚至全社会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支持;二是从事相关媒体操作的预防工作者能否真正熟练地掌握各种新兴媒体,与受众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及时提供解答,保证预防信息准确、全面地传送出去;三是网络舆情应对,对于一些为了吸引人的“眼球”而产生的不实言论,立足检察职能,去伪存真,为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贡献力量,使预防文化宣传起到预防效果和社会效果合一的目的。这些都是我们进行预防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新挑战。

(三)全媒体参与群体的“广泛性”,为预防文化拓宽影响带来挑战

从1987年第一封电子邮件在中国发出,互联网来到中国已经近30年,中国的网民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至今已有近5亿网民;《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显示微信用户达至6亿,微博注册账号至13亿②。互联网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参与群体的广泛性,可以利用多元传播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预防工作,参与预防工作,支持预防工作;另一方面,群体对于文化的需求不尽相同,“众口难调”,如何做好预防文化大餐,让更多的人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又参与其中,不断拓宽预防文化的影响范围,是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又一挑战。有四个方面工作需要重点加强:一是通过开展预防宣传教育,推广普及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推广预防职务犯罪的核心价值,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③。但生搬硬套大道理不可取,展示的内容需“平易近人”,贴近生活,有共鸣才能吸引人、感染人。二是内容形式要求“短小精悍”,“快餐式”的信息消费模式,“长篇大论”的内容虽然精彩可能还是会丧失大部分读者,要想“捕获”更多的受众,就要不断推陈出新,做到简洁明了,令人印象深刻。三是运用全媒体传播预防文化,需要做好主要功能定位,对发送通道、时间周期、内容审查、机制保障等相关工作,推出具体规定,做好后期保障,才能避免工作“一阵风”,或是形成“僵尸微博、微信”。四是要注重营造人人话预防、全民皆参与的浓厚氛围,定期发布一系列与预防文化相关的话题,鼓励全民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学习,做到天天见预防,时时有警示。

二、全媒体时代,检察机关开展预防文化创建工作的不足

(一)预防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检察特色不足

全媒体是手段,预防文化是内涵,互相推动发展。当前,反腐倡廉已成社会焦点、热点,引起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各类信息铺天盖地,其中一些好素材能为检察机关借鉴和使用,充实我们的预防文化。但是作为专门从事预防职务犯罪的检察干警,理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积极打造具有检察特色的预防文化。当前检察机关开展了大量的预防文化创建工作,但是有些单位满足于讲一堂课、开展一次警示教育、开一次座谈会等,工作没有深入、内容没有深度,长此以往,不利于检察机关预防文化的创建和传播,检察机关开展预防工作的这一阵地面临萎缩和丧失的风险,因此,广大预防岗位的干部要高度重视拓展预防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打造有检察特色的预防文化,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教育力,加强检察机关预防阵地的建设。预防部门工作人员的各项岗位素质需提升。在高检院最新制订的预防岗位素能标准中,对于从事预防岗位的检察干部明确提出三十项涉及预防知识、预防能力和预防职业素养的预防岗位职业标准,其中多项素能,如宣教能力、职务犯罪分析能力、预防专业知识(政策、法律、历史文化知识)、对各种现代化媒体的应用知识等,对于检察干部在全媒体时代做好预防文化创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上述职业素能不高,即使对全媒体时代下,各类传播工具、媒介应用娴熟,但想要传播的预防文化内容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受众的需求,也难以达到高质量预防工作的标准。相比高检院提出的岗位素能标准,从事预防工作的人员在综合素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提升职业素能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

(二)全媒体时代对预防文化的创建和传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首先应加强对全媒体时代的内涵和全媒体应用的认识。时至今日,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和终端,以文字、图片、声音等元素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传播内容的全媒体化,已经成为世界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④。其次文化关键在于传播,离开了传播,文化就会逐渐失去其影响力、生长力乃至生命力,当前检察机关开展预防文化的创建和传播,更多的是人对人授课式,或借助报刊平面式,影响力必然受限,难以达到预防工作的社会化、全覆盖的要求,检察机关应充分利用好全媒体时代创造的有利传播的条件做好预防文化的创建和传播,开展高水平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三、全媒体时代,预防文化建设之完善

(一)整合资源,不断提升预防文化内涵

全媒体时代培育的新媒体受众有其特点,从普遍性来看,老媒体的受众更乐于接受深阅读、泛阅读、慢阅读,反之,新媒体的受众则热衷于浅阅读、精阅读、快阅读。老媒体的传播面更广,但新媒体的精准度更高。检察机关必须适应新媒体受众的特点,致力打造高品质、具有检察特色的预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还在中央纪检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思想道德抓起具有基础性作用,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以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为指针,检察机关应当把预防文化作为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首要和中心,借助全媒体提供的有利条件,下大力量开展预防文化创建和传播。

(二)抓住机遇,进军全媒体,打造优秀预防文化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检察机关打造优秀预防文化提供重要机遇。全媒体提供的互动功能、资料的留存性、可复制传播性、搜索便利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从预防文化创建来看,离不开信息搜集、资料整理、分析统计等基础工作,全媒体提供的功能为我们做好这些基础工作提供了保障。从预防文化的传播方面来看,全媒体的另一面,是多媒体,无论是网站还是手机终端,都能够同时具有报纸的图文表达、电视的音频视频、电台的实时在线等特定品质,将使任何一种媒体形式都得以整合传达。预防文化在全媒体各类平台上以多种形式传播,增强可读性、可视性;全媒体提供的论坛类功能,则可以成为内容平台,增加用户粘着度,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增强预防文化的传播力,提升预防文化的生命力。

(三)以先进的预防文化引领反腐倡廉舆论方向

全媒体时代下,使每个个体或多或少具备媒体的功能,形成了自媒体。同时导致互联网企业竞争异常激烈,为了经营所需,它们采取用户至上的经营准则,一切为了满足用户吸引用户,从而获取经济效益。个别网站、网络公司为提高点击量、吸引用户,同时一些个人或群体不负责任或故意发布不实信息、虚假信息,甚至别有用心发表反党、反社会言论,全媒体时代下,这些信息和言论影响之广、之恶劣,十分不利于国家安定团结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检察机关要提升到政治的高度严肃对待这些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开展预防文化创建和传播。预防文化体现司法机关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合法依规,严守检察纪律和职业道德,不泄密、不造谣传谣,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使检察机关的预防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加强预防文化建设,是建立健全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全国检察机关大力倡导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创新与完善,对我们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建设预防文化提出了挑战。纵观检察机关在预防文化创建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对其进行梳理,并提出完善建议。以期丰富预防文化内涵,进军全媒体,实现预防文化对反腐舆论的引导作用,构筑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新格局。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预防文化,检察机关,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孙振远,隋艺文.浅论预防文化建设的作用及创新发展途径[J].检察风云——预防职务犯罪专刊,2014(1).

[2]魏震,张丽娟.加强预防文化建设重在提升软实力[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12,6:130.

[3]新媒体蓝皮书:微信用户多中产微博用户多草根[EB/OL].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6-25/6319367.shtml,2014-6-25.

篇4:全媒体时代职务犯罪预防文化创新探究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新兴媒体 反腐倡廉 预防文化

近年来,检察机关把以廉政法治宣传和警示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职务犯罪预防文化建设作为预防职务犯罪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预防文化建设既是提升检察机关软实力,又是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预防职务犯罪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不断涌现,预防文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和新兴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预防文化在宣传法制、警示教育、拒腐防变、击浊扬清、净化社会方面的作用,实现功能与路径的有效统一。

一、预防文化概述

预防文化是以反腐倡廉为核心,以检察文化为基础,以预防职务犯罪为重点,以廉政警示教育为手段,以公共宣传媒体为载体,以“公正廉洁、司法为民”为理念的一种综合发展的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其核心价值就是“依法治国、清正廉洁、净化政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预防文化是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文化的升华与延伸。预防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专业性。预防文化是以案件作为基础,充分发挥检察部门掌握案件优势,了解案件发生的主观与客观方面原因,开展预防文化时更具有针对性、深入性,从而使教育更加具有震撼性。

二是针对性。预防文化注重风险防控和机制建设,通过个案分析、类案总结等,向发案单位发送检察建议,并协助单位查找易发、多发职务犯罪的重要环节和岗位,制定、完善单位的风险防控措施,从根源上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三是协同性。预防文化建设涉及单位多,范围广,不仅包括发案单位,还包括共建单位等,协同开展社会化预防。预防文化建设注重“大预防”,从而形成“大格局”,促进预防职务犯罪向全局性发展。

四是规范性。为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规范化。预防文化的发展注重规范性建设,从而保证了工作开展的稳定性。

二、全媒体时代预防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伴随着新旧媒体的不断发展和融合,全媒体时代悄然而至,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社会舆论环境和公众参与方式,必将深刻影响到检察反腐工作的理念、方式、机制等各个方面,预防文化建设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

(一)传播内容方面

新媒体利用互联网和通信卫星摆脱了有线网络的限制,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化传播。新媒体独特的超时空性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思想交流更加频繁,也带来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和侵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中,可以传播的内容包括视频、声音、图片、文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但要求内容短小精悍,极易在网络中进行传播。因此,要传播预防文化,也应该在传播内容上入手,通过案例、新闻、热点关联等形式,将职务犯罪预防的相关政策、法规、理念在新媒体中传播,摆脱教条式讲解,用文化的手段去影响受众,达到预防文化的宣传、影响和警示的目的。

(二)传播效率方面

在新媒体中,信息的传播是以几何的数据级进行扩散的。一条消息,无论真假,只要在微博中得到了扩散,它的传播效率可以用爆炸来形容。新媒体信息的虚拟性以及传播关系的虚拟性消除了普通民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顾虑心理。新媒体的出现方便群众以匿名的方式多途径举报各种腐败案件,极大地维护了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但由于新媒体具有大众的广泛参与性,新媒体的舆论格局变得日趋多元化。随着多元利益的表达,网络舆论并不能完全代表和反映民意。在利用网络反腐的过程中,很多不理智的思想和行为往往会触碰道德底线,甚至涉及到法律问题。预防文化建设要紧紧抓住新媒体传播的这个特点,对正能量案例要通过官方新媒体集中进行报道和传播,以扩大传播的影响效率。

(三)传播范围方面

新媒体属于一种自媒体,即每个人在是受众的同时,也是一个媒体发布人。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具有信息交流双向性的特点,信息反馈方便、迅速,可以有效调动大众的积极参与,为预防文化建设工作争取群众支持提供了新平台。然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政府、传媒机构垄断的传播主体格局,极大突出了公民个体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新媒体用户不再是单向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自主生产传播内容并传递信息,产生了所谓的自媒体。这种形式的传播给公民带来了极大的权利和自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网络谣言、恶意诽谤、侵犯他人隐私等负面问题。网络是具有无边界属性的,传播的范围更会超出传统媒体的关注范围。新媒体的内容简洁,形式新颖,不会占用受众的太多时间,更容易在受众中得到共鸣和传播,因此,新媒体的传播往往是全社会范围内的,不会受到地域和行业的限制。把预防文化建设与新媒体相结合,会把这些廉政清明的正能量传染给每个人,再通过每个人传递给其他人,让整个社会形成反腐、倡廉、崇廉、尚廉的文化氛围,为加强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和反腐败斗争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环境。

三、全媒体时代加强预防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在价值取向上以“反腐倡廉”为重点,提升预防文化的免疫力

没有文化上的认同和支撑,反腐倡廉很难取得好的效果。预防文化作为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它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以廉洁从政为支撑,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大力加强预防文化建设,坚决抵御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用廉洁理念来引导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真正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文化环境。推进预防文化建设,就是要以建设廉洁政治为目标,以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为民、务实、清廉为核心,以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路径,着力建设廉洁的社会文化、政治文化、职业文化,进而将廉洁理念根植于社会大众的灵魂,推动和促进整个社会的风清气正。

(二)在目标定位上以“拒腐防变”为重点,提升预防文化的震撼力

预防文化是以廉政法治宣传和警示教育等为主要内容,要让富有文化内涵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和社会风气起到有效的扶正、补正和修正。应以案件作为基础,检察部门掌握案件优势,了解案件发生的主观与客观方面原因,开展预防教育时更具有针对性、深入性,从而使教育更加具有震撼性,弥补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单一性与文艺性,使受教育方从保护自我的角度去主动参与活动。要通过案例、新闻、热点关联等形式,宣传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的相关政策、法规、理念,摆脱教条式讲解,用文化的手段去影响受众,达到廉政建设的宣传、影响和警示的目的。要从大众传媒的视角增强传播内容的感染力,达到吸引大众关注和参与的目的。推进预防文化建设,就是要以建设廉洁政治为目标,以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为民、务实、清廉为核心,以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路径,着力建设廉洁的社会文化、政治文化、职业文化,进而将廉洁理念根植于社会大众的灵魂,推动和促进整个社会的风清气正。

(三)在功能发挥上以“阵地意识”为重点,提升预防文化的渗透力

在预防文化建设中,必须强化阵地意识,旗帜鲜明地弘扬反腐倡廉的主旋律,切实做到以正压邪、激浊扬清。要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打造“检察为民中心”实体窗口和检察“两微一端”网络平台,要及时有效公开职务犯罪案件查处情况和反腐倡廉建设的相关信息,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利用举行检察开放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界群众代表和媒体记者近距离走进检察机关,了解检察工作,听取对检察工作的建议和意见。把办案工作区作为开放日期间预防公共宣传的重要载体,让人民群众充分了解检察机关的办案程序及各内设科室业务内容。现场演示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有力促进了“阳光检务”。要统筹规划社会资源,建立不同形式的社会法制宣传平台,法制广场可以不限场所、不限面积,利用车站、商场、广场等地设立法制宣传阵地,为群众分门别类地提供系统专业的法律服务。建立带有区域特点的警示教育基地。通过展区、展板的形式,用文字、图片、实物等方式,展示反腐政策、廉政法规、典型案例和警示言论。将廉政文化与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相结合,深入社区、学校、农村、企业等部门和行业,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公众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接受和参与。

(四)在文化载体上以“精品创作”为重点,提升预防文化的感召力

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全面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其以文化人、以廉育魂、引领风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在挖掘和提炼传统预防文化、民间艺术资源方面下工夫,更多地创作一些贴近百姓日常生活、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预防文化作品,兼顾预防文化建设的教育性和娱乐性,做到寓教于乐,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预防文化品牌,使之符合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在潜移默化之中让人受到教育,受到启迪。要强化预防文化的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把反腐倡廉思想与文化元素有机结合,把廉政题材纳入文学艺术创作、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以及报刊图书、音像电子与网络出版计划,着力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具有特色的预防文化精品力作,使反腐倡廉思想渗透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五)在传播方式上以“现代传媒”为重点,提升预防文化的吸引力

要以积极的姿态加强预防网络平台建设,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预防文化传播平台。成立预防职务犯罪信息网站,建立网上预防咨询室、预防文化QQ群和预防微博等,充分运用在线流媒体(微电影、动漫FLASH、广告短片、警示教育片、电子书籍、杂志、图集等)和在线互动平台(微博、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等载体,借助媒体进行预防宣传,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廉政意识、法治意识。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把预防文化渗透到网络文化之中,创新预防文化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不断提高预防文化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可以借助公共媒体渠道,开办预防职务犯罪法治栏目,将典型案例编写成以案说法等受众喜闻乐见的稿件进行编发。在媒体上对时下群众最关心的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处情况进行追踪报道。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便利性特点,运用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媒体和视频短片、动漫、公益广告、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定时更新预防宣传动态、相关法律法规和廉政短语,开展法治宣传和廉政教育活动。

(六)在长效发展上以“资源整合”为重点,提升预防文化的聚合力

篇5:全媒体时代职务犯罪预防文化创新探究

一、全媒体时代影响媒体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国已经进入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 可以看到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在此基础上的变化。新媒体、自媒体等新的媒体形式的产生, 以及媒体传播信息成本的降低, 使媒体行业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对比国内外媒体的发展状况, 可以得出全媒体时代影响媒体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第一, 信息载体是否便于携带;第二, 传播的内容是否具备自身特点, 形式是否多样化;第三;用户是否能够参与到媒体运行的服务中来 (1) 。

二、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广播编辑工作的创新策略

在全媒体时代中, 对于广播编辑来说, 其相对于以上三点影响媒体发展的要素, 可以在工作中进行把握的主要是传播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和进步。在此基础上, 可以将广播编辑自身工作的创新战略分为三个阶段:结合、个性、原创。

(一) 提升编辑内容质量、将精品内容与互联网载体相结合

全媒体时代是传媒领域进行大变革和发展的时代, 不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 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 掌握当前形势下最新、最能够抓住用户眼球的编辑内容和形式, 创作出质量较高的内容。因此, 广播编辑更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抓住最和适宜、鲜活生动的编辑内容和题材。媒体的竞争一向以内容的优劣作为主要淘汰方式, 广播编辑需要多结合自身特点、广泛征询听众的需求, 与时代的特点、热点相结合, 加强编辑内容的质量, 提升品质。

除此之外, 广播编辑还要学会运用互联网的传播形式, 将精品内容通过用户量更广的互联网形式推出, 从而使更多人能够在互联网的大平台中找到广播媒体的内容。上传到互联网中的内容要具有明确的广播媒体特征, 将新的编辑技术与内容相结合, 使其更加新颖、有趣、有料 (2) 。

(二) 进行定位、主动出击, 打造广播编辑内容的个性化与交互化特点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 广播编辑要在不断涌现出的众多媒体中加强自身定位, 发掘广播传媒的优势特点, 并在内容与形式的改进中主动出击, 扩大自身思路, 将更多优质内容与自身定位相结合, 对内容的编辑的强化从原本的品质提升变为对内容进行整体的塑造。在确定了自身的定位后, 还需要到广阔的互联网平台中寻找合适的素材, 对用户的内容需求进行一定的了解, 对节目内容在整体上进行改良, 打造出能够体现出广播媒体自身特色的内容, 增强整体内容的交互化和个性化的体现。编辑形式的改变相对内容来说应更具广播编辑的特色, 可以结合新的媒体内容承载形式, 将内容进行反复包装, 力求给用户以新的体验。

(三) 增加创作深度, 使用较为浅显的表达方式, 保证内容原创性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 必须加强广播编辑内容的深度, 增加广播媒体自身的竞争力, 使其真正成为运用原创的编辑方式, 对内容进行深度加工, 为用户提供有料的“干货”平台。在掌握大量的新鲜题材的前提下, 广播编辑需要在这些内容中选取与自身定位相适应的热点, 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使用户不再停留于广播内容的表层, 对其中蕴含的观点进行富有逻辑性和深度的解析。

此外, 广播内容的表达形式要做到“深入浅出”, 即在对内容进行深度解析的基础上, 尽量使用较为浅显易懂的表现方式, 使用户在不具备大量专业知识背景的技术上也能够获得深刻地体验。同时, 采取用户更加喜爱的表现方式也是增加其对广播内容进行深入了解的方式之一。总之, 广播编辑要尽量使用原创的方式, 基于自身定位, 并采取浅显易懂的表现方式深入解析内容题材, 增加媒体深度和影响力。

结语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 传统媒体都需要尽快落实改革, 媒体行业的更新速度极快, 需要在每一个转折点都做好全面的创新、变化准备。对广播编辑来说, 抓住全媒体时代特点并针对其进行创新改变是促进广播媒体整体建设的重要方式。广播编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递进的创新策略:第一, 提升编辑内容质量, 与互联网新模式相结合;第二, 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 加强内容和形式的个性化与交互性;第三, 保证内容原创, 内容与形式做到“深入浅出”。

注释

11王世宁.浅析全媒体时代广播编辑工作的创新转型[J].经营管理者, 2014, 24:340.

篇6:全媒体时代职务犯罪预防文化创新探究

关键词:职务犯罪 主动发现机制 构建

随着经济的发展,职务犯罪日益隐蔽化、组织化、智能化,犯罪嫌疑人犯罪手段花样不断翻新,反侦查能力日趋增强,职务犯罪形势严峻,被动等待线索上门的机制已无法满足职务犯罪侦查的需要。因此,构建职务犯罪主动发现机制成为一种应然选择。

一、问题的提起

2009年7月,湖州市长兴县广电系统工作人员许某、唐某因涉嫌受贿被长兴县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侦查人员在到杭州调查取证时,不经意发现行贿人所在单位的杭州A公司门口有一只景泰蓝花瓶,上面写有“南浔广电中心所赠”字样。对这一细节,侦查人员并没有忽略,敏锐地意识到杭州方面的行贿人与湖州南浔区的广电中心单位或相关人员之间可能存在一定问题。于是,及时将这一信息向湖州市人民检察院侦查指挥中心反映。经查,南浔广电中心与杭州A公司之间有大量业务往来的信息,而且湖州B公司与湖州市广电总台也有大量的业务往来,B公司在几年前还承接了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政府大楼的弱电工程。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研判,侦查人员及时发现了杭州A公司董事长张某和湖州B公司总经理潘某与市广电总台副台长陈某之间行受贿的线索。湖州市人民检察院在对陈某立案侦查过程中,又发现了南浔区广播电视管理站站长助理张某、安吉县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常务副经理柳某涉嫌受贿的线索2件,并延伸至全市弱电工程领域的案件线索。一只花瓶引发的连锁反应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至2010年底,湖州市两级检察院通过“花瓶”事件共立案查处贿赂案件16件16人。[1]

湖州市人民检察院从小小的“花瓶”发现职务犯罪线索信息,成功查办窝、串案,走出传统被动等待线索机制的束缚。全媒体时代,侦查人员如何能够有效地运用信息资源,主动发现职务犯罪线索信息,值得研究和思考。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分析研究职务犯罪主动发现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思考如何构建职务犯罪主动发现机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职务犯罪侦查,有力惩治职务犯罪。

二、构建职务犯罪主动发现机制的必要性

职务犯罪主动发现机制对于当今职务犯罪侦查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大打击职务犯罪的力度

侦查人员主动发现职务犯罪的线索信息,自行掌握侦查的节奏,侦查的对象、内容等的不确定性使犯罪分子的反侦查活动无规律可循、反侦查能力下降,因而侦查人员的侦查活动更显灵活性、侦查能力与水平明显提高。侦查人员在办案过程中以案找案,挖掘案件信息,增加侦查工作的深度,深查窝串案,能够达到“查办一案、揪出一串、挖出一片”的效果,使更多的职务犯罪受到严惩。另外,侦查人员加强涉案信息的收集与储备,全面掌握某一领域或行业的基本情况、特点,摸索犯罪规律,确定职务犯罪易发、多发部位,发现案件线索信息,开展专项侦查,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一个或几个行业、领域、系统的职务犯罪,如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与治理建设工程领域的贪污贿赂专项工作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更好地发动与依靠群众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基本工作方针,因此,履行打击职务犯罪的职责,检察机关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打击职务犯罪的过程中,检察机关要主动从群众中发现线索信息,根据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开展惩治职务犯罪斗争成果展,展示图片、案例赃款赃物,介绍反腐败斗争成果,利用已经查处的典型案例到发案单位鼓励群众深入揭发检举职务犯罪线索,调动群众举报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检察机关主动发现机制与群众举报线索机制的有效互动,使检察机关的线索信息来源进一步扩大。

(三)解决线索来源不足的难题

实行主动发现机制,侦查人员凭借专业知识与主动意识,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发现更多的职务犯罪线索信息,群众举报只是整个线索来源体系的一个信息源,改变了被动等待线索上门的局面;并且主动发现的案件线索信息更具有成案的可能,可以弥补传统举报线索成案率低下的不足。侦查人员所依靠的主要是自己主动掌握的情况,从而大大增强侦查部门的自我调制力,针对某些特定领域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猖獗的情况,侦查人员可以通过情报收集、长期监控等主动的方式进行经营,做到“长期撒网”、“鱼虾同捕”。

三、构建职务犯罪主动发现机制的可行性

(一)现行职务犯罪发现机制的现状

人民检察院发现职务犯罪的线索来源主要有五种:(1)人民检察院直接发现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2)有关单位或个人主动报案或举报;(3)被害人报案或控告;(4)犯罪嫌疑人的自首;(5)纪检监察部门移送。本文根据C省检察机关2004-2008年受理贪污贿赂案件线索的情况,对现行职务犯罪信息获取机制的运行现状进行分析。C省检察机关2004-2008年受理贪污贿赂案件线索5983件,初查3525件,立案2528件3187人,在所有立案案件中通过举报成案的859人,占立案数的26.9%;通过犯罪嫌疑人自首成案的55件,占立案数的2.2%;通过纪委移送成案的267件,占立案数的10.2%;通过自行发现成案984件,占立案数的38.9%。

通过对以上数据、图标[2]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职务犯罪通过举报成案的人数有下降趋势。举报线索大多质量不高,成案率较低。

第二,自首成案在立案来源中所占比例低。检察机关通过犯罪嫌疑人自首发现贪污贿赂犯罪的比例最低。

第三,纪委移送案件呈上升趋势。2008年同2004年相比上升了44.7%,但对检察机关而言,纪委移送的案件线索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较被动。

第四,通过自行发现职务犯罪成案率高,但是自行发现的案件数并不稳定,说明检察机关主动发现职务犯罪机制不完善。

(二)当前职务犯罪发现机制的困境

1.职务犯罪具有隐蔽性。职务犯罪是高智能型、高隐秘型犯罪,犯罪行为有其职务掩护,通常没有直接的被害人,加上痕迹、物证少,因而发现难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贿赂案件行动隐秘,不留痕迹,即所谓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在信息化社会,职务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等新型技术实施犯罪,隐蔽性更强,销赃、毁证速度更快,使发现职务犯罪的难度增加。

2.犯罪分子反侦查能力强。职务犯罪分子大都有一定的身份,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均具有较高层次,往往具有较复杂的社会关系,对抗侦查的意识强、手段多。随着现代科技迅速发展,各种智能工具在犯罪中大量应用,互联网等媒介对职务犯罪案件的报道,他们的反侦查能力有增强趋势,或利用电话异地遥控,或订立攻守同盟,或利用现代化的复制技术制造伪证,给发现职务犯罪带来困难。

3.犯罪线索来源不足。检察机关发现职务犯罪的五种线索来源中,除第一种外其余四种对检察机关而言都是被动接受的,目前这种“被动型”线索获得机制存在诸多缺陷:(1)一些群众对于职务犯罪尽管经常发牢骚表示强烈不满,但由于害怕报复,不敢主动举报。同时,由于举报线索很多都含有举报人的个人情感,以致捕风捉影,再加上缺乏专业知识,举报人提供的线索质量不高,重复举报、多头举报增加了举报线索的查处难度。(2)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绝大部分案件最终“受害者”是国家而没有具体自然人被害人,很少有人主动向检察机关控告。(3)职务犯罪的主体绝大多数是国家工作人员,他们深知一旦自己主动自首,将会面对法律的严罚,因此,他们一般不会自首。(4)检察机关依靠纪委监察部门移送线索比较被动,因调查方式单一、接触面积大等原因会给侦查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三)构建职务犯罪主动发现机制的可行性

1.职务犯罪的社会性是构建主动发现机制的前提。职务犯罪发生在社会各个领域和各类人群之中,犯罪行为人再狡猾,其犯罪活动的蛛丝马迹都会被在不同环境中的群众观察到,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职务犯罪信息,检察机关在群众中发展“线人”,通过“线人”提供的信息,发现职务犯罪。犯罪行为的发生,都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危害,给国家、集体、个人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和权利侵害,引起不同程度的社会影响,各界人士对这些事件的议论,往往能暴露出重要的线索。侦查人员留意、倾听群众的“闲言碎语”、社会议论,浏览互联网等网络的评论信息、微博留言等,加以分析推测,从中发现一定的职务犯罪信息。

2.职务犯罪有规律可循是构建主动发现机制的基础。人对利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犯罪分子在初次实施职务犯罪时,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羞涩或惧怕的心理,但当以非法手段获得利益后却“安然无恙”,他们的胆子会越来越大,愈陷愈深,实施更多的犯罪。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犯罪行为也从过去的单人犯罪、偶发犯罪向有组织化、经常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常常出现“抓出一个,带出一批”的现象,窝案、串案趋于普遍。因此,职务犯罪的续发性、共同性使侦查人员能够以案找案,挖掘案件信息,深挖余案、窝案、串案。

3.信息媒体的蓬勃发展是构建主动发现机制的支撑。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经来临,有资料显示我国网民人数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网络正深远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使网民足不出户、敲动键盘、轻点鼠标就能通过论坛、博客等载体发布各种涉法、涉检信息。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侦查人员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甄别、研判,能从中发现涉嫌职务犯罪的信息,锁定犯罪嫌疑人。如“天价烟”事件中的原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日记门”事件当事人广西烟草局销售处原处长韩峰,向举报人下跪的原山东济宁副市长李信,“躲猫猫”事件中的原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民警李东明、苏绍录等案件就是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侦查人员根据网络信息对其锁定、查处。

四、构建职务犯罪主动发现机制的路径

(一)以案找案,深挖窝、串案

以案找案,即从已经查办的案件或正在查办的案件,进一步深挖,收集更多的涉嫌职务犯罪线索。在实践中,侦查人员应树立深挖意识,注意多角度拓展,发现新的职务犯罪线索,实现“滚动式”办案,即通过一个犯罪人挖出另外的犯罪人,又通过新的犯罪人再挖出新的犯罪人,依次往复。如,2010年仪征市人民检察院在初查某医院基建方面的贿赂线索时,发现其中一个承包商李某曾是2006年扬州市人民检察院查办的扬州网通公司系列案件的行贿人,当时李某仅有1万元的单一情节,未对其立案,但已将李某的信息录入了行贿人信息库。侦查人员从中调出李某的资料,掌握了李某当时的主要行贿手法,与在手线索进行比对,迅速突破李某行贿一案,并从行贿挖出受贿,一举查办了仪征市中医院院长徐某、后勤科科长孔某受贿案。[3]在办案中,任何一个疑点都有可能成为突破案件的关键,侦查人员善于发现案件中的疑点不放过可能成案的机会。如,2009年芜湖市三山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某蛋鸡养殖场的负责人杨某为骗取拆迁补偿款而向拆迁公司胡某行贿一案。但杨某是如何将几十万的补偿款骗到手,这其中定有街道办事处人员的“帮忙”。对此疑问,办案人员加大了审讯力度,并翻阅原始的拆迁安置表,挖出三山龙湖街道办事处副书记王某为谋一己私利,滥用职权帮助杨某骗取拆迁补偿款的犯罪事实。[4]新形势下,职务犯罪越来越隐蔽,侦查人员应注重在办案中发现新线索,深挖犯罪嫌疑人的余罪和牵连出来的其他线索,查办一案,带出一片,挖出一串,实现效果的最大化。

(二)通过“线人”发现线索信息

“线人”也称“特情”、“耳目”、“卧底”,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较多地通过“线人”的举报或提供的情报来破案或抓获犯罪嫌疑人。当前,犯罪手段日益多样化、隐蔽化和智能化,依靠常规的侦查手段难以收集到有价值的犯罪信息。但是,“线人”可以利用特殊的身份,实现内线贴近,甚至监控侦查对象,获取犯罪线索。因此,检察机关应学会运用“线人”,对“线人”的选定、工作、联系等作出详细合理的规定,建立完备的“线人资料库”。“线人”利用其熟悉所在的地域、领域、行业、部门情况的条件,留意身边各种职务犯罪现象,收集案件线索;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家庭情况、社会关系、活动规律、个性特征等情况,还可以较准确地掌握逃匿的犯罪嫌疑人和证人的动态去向和藏匿具体地点。如普洱市宁洱县人民检察院采用“道听途说”的反贪经验,对宁洱县教育局局长徐某进行摸查,不断收集有关徐某的家庭情况、资产情况、社会背景及生活状况等,并在徐某身边发展了一名可靠的“线人”,协助县院收集教育局的有关材料,随时报告徐某的动向,并对徐某适时跟踪调查,最后成功查办徐某受贿47万元的大案。[5]又如,2005年,“线人”提供的信息反映原市民房拆迁办主持工作的副主任胡松礼,虚假填制拆迁协议书,获取非法利益。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检察院经过分析研判和严密初查,最终查明原市民房拆迁办主持工作的副主任胡松礼的犯罪事实。[6]检察机关在运用“线人”发现职务犯罪信息的过程中,要坚持保密。

(三)从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中发现线索信息

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触角多,与社会接触面广、联系密切,关注重大事件、热点焦点问题,并对各类信息反馈、传播快。在各种媒体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里,往往蕴含着程度不同的涉嫌职务犯罪的线索信息,侦查人员注意分析研究这些信息,则会从中发现有关职务犯罪的线索。如上海市南汇区人民检察院根据《解放日报》上一则反映药品回扣现象突出造成药品价值虚高的社论,发现其中的职务犯罪线索,在摸底后,查获了一批药品采购中的串案。[7]网络的飞速发展使之成为各种信息的汇集地,为侦查人员获取分析线索信息提供了重要途径,侦查人员分析、利用网络上反映的相关信息,能发现有关职务犯罪线索。如,2010年浙江省新昌县人民检察院从群众热议中得知某工程有违规现象,立即组织人员网络搜索,发现承接工程的陈某与时任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现任县水利局局长王某关系密切。随后,办案人员控制陈某并以此为突破口,一举查处某伙同其弟,假借承接工程名义收受陈某贿赂案。[8]因此,侦查人员要养成阅读习惯,多看报;关心时事政治,多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勤上互联网,善于从有关新闻报道中捕捉相关信息,从中发现涉及职务犯罪的线索信息。

(四)从社会生活中发现线索信息

职务犯罪具有隐蔽性,但社会生活是个硕大无比的消息源,各种信息往往不胫而走,侦查人员关注社会生活中各界人士的日常议论,注意其中的细节,就可能发现线索信息。如,天门市人民检察院干警崔军武在餐馆吃饭时,无意中听人说该市有一个“地下粮食局”,市里的销售市场被“两肖一李”控制后强买强卖。自侦局展开初查,一举查清了市财政局原副局长甘某等8人分别利用职务便利,为肖某在粮食采购和销售中谋取利益,涉嫌收受肖某贿赂30余万元的犯罪事实。[9]在日常工作中,侦查人员要保持敏锐的“嗅觉”和职业敏感性,倾听、留意群众间的“闲言碎语”、社会议论等,结合工作经验和生活常识去检测、推断,追根溯源发掘线索。如,2010年芜湖市三山区人民检察院干警在某国有企业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活动时,无意中听到该企业职工正在议论最近采购的一批电煤可能存在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的情况。但是当干警们就他们议论的情况进行了解时,该企业职工却欲言又止,纷纷躲避。干警们敏锐地发觉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案件线索,展开缜密初查,先后立案查处了该国有企业16件17人的贿赂窝案,为该企业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10]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生活中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出台,出现了新的犯罪形式,犯罪运作方式有所变化,侦查人员要抓住反常点、可疑点、细微点发掘职务犯罪线索。

(五)建立职务犯罪情报信息库

情报信息是发现职务犯罪的基础,因此,检察机关应建立完备的职务犯罪情报信息库,充分发挥情报信息的作用。第一,设立专门的职务犯罪情报信息中心,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设备,专门负责职务犯罪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分析。第二,要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建立网络化的情报信息系统,并与其他单位协作联网构建四大信息数据库:(1)自然人和法人主体身份信息库。连通公安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资料信息系统,建立职务犯罪案件相关人员主体信息库。以工商企业资料信息系统为依托,建立案件相关法人单位主体性质、类型、资质等注册资料快速查询系统。(2)资金流向信息库。以金融部门的信息系统、国土房地产交易中心信息系统为依托,建立涉案资产快速查询查证系统,包括设立职务犯罪重点行业、部门和特定人员的大额资金流向的监控档案信息库。(3)行踪轨迹数据库。以宾馆住宿记录管理系统、公安出入境管理系统、海关出入境管理系统等为依托,建立涉案对象行踪轨迹快速查询系统和轨迹跟踪报警终端。(4)案件线索数据库。以公安经侦部门案件信息、纪委案件信息、审计部门案件线索信息为依托,充分利用公诉、预防、监所等部门的信息资源。[11]第三,强化情报信息的评估运用。专门信息人员对收集、储存的情报信息科学评估,根据线索的可查性和成案价值分类管理、不同处理,为发现职务犯罪提供方向和依据。

综合全文,职务犯罪主动发现机制更有利于检察机关发现和打击职务犯罪,对完善职务犯罪侦查机制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要保证这种机制落实于办案实践中,侦查人员需转变被动等待的思想与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途径、多渠道积极主动地发现、分析、研判与运用线索信息,形成对职务犯罪主动进攻的良好态势。

注释:

[1]参见钟跃红、沈佩明、钱聪:《浙江湖州:强化自侦侦查信息研判促侦查模式转型》,载《检察日报》2011年5月16日。

[2]参见梁田、王凌飞:《职务犯罪发现机制研究》,载2010年《直辖市检察机关反贪部门信息引导职务犯罪侦查专题论坛论文集》。

[3]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犯贪污贿赂局著:《反贪工作指导》,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第4期,第64页。

[4]参见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人民检察院:《查办职务犯罪案源少的现状分析与破解对策》,http://www.anhuinews.com/zhuyeguanli/system/2011/04/27/003977784.shtml,访问日期:2015年4月27日。

[5]参见《宁洱县院狠抓反贪工作 加大办案力度》,http://www.pe.yn.pro/content.aspx?ArticleID=799,访问日期:2015年4月27日。

[6]参见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检察院:《查办城镇拆迁领域渎职犯罪串案、窝案的做法与经验》, http://www.he.pro/tech/ChaKan.asp?wzid=10006&id=114753 ,访问日期:2015年4月28日。

[7]参见陈波著:《反贪侦查实战要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8]参见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反贪局:《主动出击,强化措施,积极查办新型受贿犯罪案件》,http://www.he.pro/techft/ChaKan.asp?wzid=10039&id=122213,访问日期:2015年4月27日。

[9]同[7],第35页。

[10]同[4]。

上一篇:如何实现梦想下一篇:竞选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