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和诗歌

2024-04-11

音乐和诗歌(通用11篇)

篇1:音乐和诗歌

诗歌和音乐散文随笔

诗歌在诞生之初是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它就是一种音乐。所以评价诗歌艺术的价值,其最靠谱的标准也就是评价音乐艺术的标准。

贝多芬的音乐清新刚健,张力十足,音符与音符之间的对比和运动张弛有度,刚柔相济,韵味超凡,极具美感。而杜甫的诗那沉郁顿挫的风格与其极为相似,所以成就也极高。

柏辽兹是配器大师,他的作品音色特别丰富,绚丽多彩。而李商隐的诗就颇类似于他,李商隐的诗色彩多姿,朦胧凄美,斑驳陆离。加之他的.诗风沉郁顿挫直追杜甫,王安石说:“ 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 所以李商隐成了晚唐最伟大的诗人。

虽然大都认为曹植是屈原之后陶渊明之前最伟大的诗人,但我却偏爱曹丕的诗。无它,因为曹丕的诗似乎音乐感更强、音乐美更突出些。请看他的《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首诗音节和谐舒缓,描摹细致生动,感情缠绵动人,语言清新流丽,极具音乐的美感。王夫之称此诗“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

其实,有些学者也认为曹丕的诗强过曹植,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才略第四十七》中认为,若仅仅因曹丕身为帝王而贬低他的才华、因曹植身陷境而提高他的声誉,便有失偏颇。王夫之也认为曹丕的文学成就胜过曹植,他甚至声称曹植四十三篇乐府中只有两篇值得一读,还批评曹植的其它作品“如蠢桃苦李,繁然满枝,虽朵颐人,食指不能为之一动”。

篇2:音乐和诗歌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

多年前的今天,是两颗星陨落的日子

一个是从逆境中登上巅峰的音乐家

《英雄》和《命运》磅礴壮丽

一个是从悲伤中离尘的诗人

《春天,十个海子》划痛心际

有人说,音乐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

那么,诗歌可是苦难中暂短的欢愉?

音乐似流动的诗,诗如静止的音乐

音乐在诗中,诗在音乐里

行云流水,平平仄仄

它们都用心灵跳舞

有谁分得清,哪个属于音乐

哪个属于诗歌呢?

如果说,音乐是镇痛剂

它给了贝多芬生的勇气

那么,诗歌呢?

诗歌在路上。海子

为诗歌捐出肉体,以飞翔的姿势

篇3:浅议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一、音乐与诗歌的精妙结合

中国古代“诗歌”是不分的, 即文学和音乐是紧密相联系的。现存最早的汉语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篇当时都是配有曲调, 为人民大众口头传唱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去, 比如汉代的官方诗歌集成《汉乐府》, 唐诗、宋词当时也都能歌唱。甚至到了今天, 也有流行音乐家为古诗谱曲演唱, 如苏轼描写中秋佳节的《水调歌头》还有李白的《静夜思》等。我国古代诗、词都可用于吟唱。尤其是七言律诗的韵、辙、抑、扬、顿、挫与歌曲的旋律、节奏、起、承、转、合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现实生活中, 音乐常常与诗歌结合在一起。诗歌所表达的艺术形象具有文字的语义性, 恰好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相互补充。音乐与诗歌结合, 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 而且, 绚丽多姿又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

音乐与诗歌结合是人类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式之一。无论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还是现在风起云涌的新诗, 她们都是心灵搏动的颤音, 生命之歌的变调。如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律诗写成, 作曲家采用了每一句都完整重复的手法, 是一部混声四部合唱, 它表现了革命形式的转折和反动统治的覆灭。曲调宽广舒展, 气势磅礴恢弘, 具有强大的动力感, 给人以极大震撼。

二、声乐作品中的诗歌

许多的作曲家也根据古诗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枫桥夜泊》是用古诗写的歌曲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首, 持续空五度低音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江夜场景。频繁转换的调性使音乐的色彩丰富异常。钢琴与人声的模仿、对比交织在一起, 展示了诗中人物不平静的心情。《春晓》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古诗, 旋律朗朗上口, 与诗词结合贴切自然, 钢琴伴奏则渲染了诗意特定的氛围。还有的作曲家根据诗歌改编成了大型的声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根据自己的长诗《黄河吟》而改写的大合唱。这部诞生于抗日战争的大合唱, 刻画出黄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 痛诉黄河遭受的屈辱和苦难, 揭示黄河伟大坚强的品性, 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顽强, 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 以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崇高信念。作曲家采用了合唱、独唱、对唱、轮唱、朗诵等多种表现形式共分八个乐章来表现这一主题。

三、器乐作品中的诗歌

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大都以声乐作品的形式出现, 但有的作品是以纯器乐的形式来表现诗的内容和意境。历史上一些著名的诗篇常常被作曲家选为音乐创作的表现题材。例如琵琶小协奏曲《琵琶行》和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 这两首乐曲在结构上分别以同名长诗的叙事情节为音乐展开的基础。长诗《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传诵千古的一篇名作, 它描绘了诗人从都城被贬任江州司马期间, 在船上听到一位沦落的长安乐伎弹奏琵琶, 诉说飘零身世。诗人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 联想到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处境, 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不禁泪湿青衫。这首小琵琶协奏曲在结构上也具有鲜明的叙事性, 以同名原诗的内容为音乐结构和艺术表现的依据。《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汉代乐府诗的代表作。这首五言长诗叙述了汉末庐江郡的一幕家庭悲剧, 作曲家根据这首诗的内容, 采用古筝协奏曲的形式, 在音乐结构上, 通过“一波三折”的多段组合, 概括地再现了原诗的主要情节和意境。

篇4:聆听音乐的诗歌

艺术歌曲是西方音乐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它的产生是浪漫主义等文学思潮在音乐领域中的反映。自19世纪初期以来,以德国、奥地利作曲家为首的欧洲音乐大师在丰富的当代诗歌作品中找到灵感;他们通过为优秀诗歌谱曲,诠释各自对原作理念的理解,再造诗歌的意境。此类声乐作品既不同于戏剧背景下的歌剧咏叹调,也有别于交响乐作品中的声乐段落;它们注重的不是情感的流露或冲突,也不是思想或理念的追求,而是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心理体验和个性的升华。它们采用的音乐语言就像文学作品中诗歌一样简洁凝炼,寓意深远,使人回味无穷;器乐部分超越了伴奏的角色,承担起与人声几乎同等重要的地位。

尽管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和巴西作曲家维拉洛博斯等都有不少名作传世,但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说,各个时代的德奥作曲家的艺术歌曲显然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德国作曲家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德语Lied(歌曲,复数形式为Lieder)一词因此成为包括非德语国家音乐家(如李斯特)创作的所有德语艺术歌曲的专用名词;它们在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方面同别国的歌曲有着显著的区别。

除了沃尔夫的《意大利、西班牙歌曲集》的歌词源于意、西文作品的德译本,大多数德语艺术歌曲的歌词都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诗歌。作曲家一面努力用音乐传达诗作的含义,同时力图对原作进行再创作,在音乐之中表达对诗人的情绪和思想。因此,欣赏或演唱德奥艺术歌曲首先需要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和德语诗歌具备相应的了解,这样才能较好地理解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完整流畅地完成艺术的再创造。

舒伯特被人们称作“艺术歌曲之父”,从纯学术的角度说这并不确切。在舒伯特之前,艺术歌曲不论在技巧上还是原理上都不是什么新的东西;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认识到诗人和音乐家之间的艺术关系,在作品中创造性地营造出诗歌与音乐的均衡。他自己就是一个诗人,他的创作过程是在诗歌原作基础上谱写出同样内容和情感的“音乐诗篇”,而不是简单地为诗作添加曲调;事实上,他的“音诗”常常会创造出高于原作、甚至独立于原作的意境。由于艺术内涵极其丰富,他的作品经常被改编为器乐曲。人们通常以为舒伯特所擅长的是旋律,他的《小夜曲》《圣母颂》和《摇篮曲》被当作其代表作;其实这种理解比较肤浅,这些作品更多地反映了作曲家的音乐天赋,却没有充分展示他的诗人本质,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探索其艺术歌曲宝库的“敲门砖”,品味音乐诗歌的意境才是欣赏舒伯特乃至其他艺术歌曲大师的关键所在。

歌德曾根据一个民间故事写成一首浪漫主义风格的叙事诗——《魔王》。30多年后,舒伯特将《魔王》谱写成著名的男中音歌曲。它通过不同的旋律、和声、节奏和伴奏类型,鲜明地表现了叙述者、父亲、孩子以及魔王四个不同角色,展示出充满戏剧性的情节。焦虑的父亲抱着生病的孩子,策马狂奔,穿过黑夜的森林,孩子看见了森林中的树精——魔王在反复的引诱他去,而不断地发出惊呼,最后孩子死在父亲怀中。钢琴伴奏通过低声部隆隆作响的三连音和马蹄疾奔的节奏营造出焦虑不安的气氛、林风凄凄、黑夜沉沉的自然景象和咄咄逼人的阴暗情景,使得全曲具有了完美的统一性。在这里,音乐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伴奏的范畴,歌唱也不仅仅是带有曲调的诗朗诵;歌曲通过钢琴家的手指和歌唱家的嗓音在听众的眼前展现了一个亦实亦虚的矛盾冲突过程和充满复杂情绪的诡异场景;戏剧性、史诗性和抒情性等因素被完美地调和在简单的结构之中,不同角色的交流和变换自然流畅,干净利落。《魔王》虽然是舒伯特的早期作品,但它堪称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

舒伯特在艺术歌曲方面的整体成就后人难以超越,不过我们还是能够在舒曼、勃拉姆斯等十九世纪音乐家的丰富创作中找到众多同样优秀的杰作。舒曼的歌曲创作风格继承了舒伯特的传统,但在艺术表现方面更加细腻。他深谙音色对人的联觉作用,他的音乐混合了甜美、温暖、圆润、明亮等各种感觉;各种感觉互相扶持,使审美知觉变得无比丰富。舒曼为女高音谱写的声乐套曲《妇人的爱情与生活》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套曲共有8首歌曲,诗人夏米索作词;它以纯朴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妇女一生中恋爱、出嫁、丧夫的经历。音乐清纯流畅,形式构造简洁明快;充满诗意的作品对于演唱者和欣赏者都是极佳的入门之选。

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文学和戏剧化的倾向越来越多地影响了艺术歌曲的创作。凯勒、艾辛多夫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虽然仍旧是音乐家灵感的来源,但是音乐语言和美学原则已经更多地打上了“标题音乐”和“综合艺术”的印记。沃尔夫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他不是像前辈一样重新铸造情绪和思想,而是试图引导听众进入诗歌原作的境界。他对歌手和钢琴进行了重新分工:歌手以歌唱的方式吟诵诗歌,钢琴则负责体现诗歌中的情绪及其起伏变化;伴奏在音乐上独立于人声部分之外,但是又完全从属于歌词。所以沃尔夫称自己的作品是“为人声和钢琴所作的歌曲”。尽管受到李斯特和瓦格纳的影响,沃尔夫还从未把人声当作乐器来处理,钢琴伴奏部分从不允许掩盖人声。

到了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时代,音乐服从诗词、器乐支配歌曲的“综合艺术”原则彻底占了上风;管弦乐队在大部分重要作品中取代了钢琴并且成为诗歌的主要诠释者;作品的旋律常常是运用丰富和声的结果,歌唱者尽管拥有重要的地位,本质上已经成为乐队的一个组成部分;更为显著的是,艺术歌曲此时已经从精炼的短诗嬗变为恢宏的巨著;它们既不是李斯特倡导的交响诗,更不是瓦格纳的大歌剧,或许可以称作具有歌唱性的抒情交响乐。由于需要和整个管弦乐队进行交流,作品对于歌唱者的声音和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广大欣赏者而言,庞大乐队伴奏下的歌唱似乎更加赏心悦耳。20世纪以来,理查·施特劳斯根据海塞等后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创作出不少杰出艺术歌曲,流传最广的当属为女高音和乐队而写的《最后的四首歌》;这是一部精心编织的色彩斑斓的作品,旋律优美飘逸,带有感人的忧郁格调和梦幻的恬静,色彩变换无穷无尽,人声和乐器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它们是抒情和戏剧女高音歌唱家们珍爱的音乐会曲目。

篇5:描写音乐的诗歌

诗歌一:音乐

月光透明般流淌

悦耳的曲调,一汪春水

穿过人心透明的宁静

仿佛有浅浅花香,婉转吐露的芬芳

飘荡在百花丛中

风逃回自己的洞穴

忧伤也原回幽暗的城堡

在灵魂燃烧的原野

一片生机在跳跃,旋转

攀着彩虹似的梦

星儿渐退,山流动深情,远方

清笛响起的地方,鸟儿在欢唱

诗歌二:音乐

1234567,刀来咪发少拉西。

五彩生活不可少,愉悦身心常伴依。

诗歌三:音乐

音乐

常常帮助我

处理一些心理创伤

它是

我精神上的法宝

给我沉淀浮躁

音乐的美

是无以伦比的

美的极致

它给了我一种智慧

一种满足

一片湛蓝的天空

一方心灵的净土

音乐

你真的让我依赖

让我神往

在欣赏音乐中

美妙的`旋律

常常

让我在不经意间

撞个满怀的惊喜与感动

有时让我热泪奔涌

卸下坚强的外表

有时让我沉浸

它所描述的境界里

难以自拔

寂寞了

我需要她来陪伴

伤感了

我需要她来慰籍

疲倦了

我需要她来放松

压抑了

我需要她来宣泄

它总是不经意的靠近我

让我迷恋着它

诗歌四:音乐

人们总喜欢用黑色的眼眸看世界,

尽管它带着扭曲的微笑;

没有什么能够拯救他们,

除了在某个心碎黑夜的沉思。

在盲人的世界里,

声音和心脏是他们的全部。

有时羡慕,就像变色龙的死亡

有时怜悯,因为我无法在麦田边行走。

音乐是为他们而生的

而对于我们,

音乐是注定要分手前的恋人,

狡诈与乖僻交织着。

呐!但为什么我弹奏钢琴时,

心却没有荡起任何的涟漪。

“每首音乐都述说着自己的故事,

而忧伤充满了我的全部,包括音乐"

心怯生生的说。

诗歌五:音乐

音乐就如心灵的除尘者

轻巧地用魔法

把我的心灵幻化成童话

结局没有阴暗,负担

七彩的虹光到处飘洒

王子与公主的入住

幸福缠绕住神经

摇头晃脑

微微上扬的嘴角

掩不了的快乐符号

诗歌六:音乐的幻想

音乐是一片草原

我疯狂的在这里奔跑

有多少忧伤

有过多少痛

有几次失败

都在这充满音符的草地上

都将化成灰烬

奔跑着想看到日出

一个来不及

我看到了日落

那是另一种音乐的魅力

音符在夕阳下起舞

千变万化美丽至极

突然草原夕阳音符

瞬间化成云烟

消失在我的眼前

原来一首曲子结束了

另一首又开始了。

诗歌七:音乐遐思

一曲畅听的乐曲

宛如心悦时击水的潺潺声

使你如顺风而行,顺流而下

身轻如燕遨游于九霄云外

忘乎形迹

好似默默进入巍山幽谷

咆哮惊天的巨流

你的思绪随着音乐长了翅膀

无羁无绊游刃于海阔天空

或许你眼前

岀现了伯牙奏琴

钟子期赏乐

互问互答

其趣横生,其乐融融

仿佛又如醇香佳酿

香气绕梁而不绝

醉了已迷了他

音乐戛然止

坠入凡间生活

一个场景

一幅活画里

一台超清超大的银屏里

音乐伴你快乐生活

快乐生活如音乐般美妙动听

音乐编织着我们美丽的生活

我痴迷于畅听流行的音乐里

诗歌八:轻轻的音乐

轻轻的音乐,

轻轻的流淌。

如一条清澈的小溪,

如一片翠绿。

轻轻的音乐,

轻轻的流淌。

小溪流过了家乡,

翠绿中花香鸟语。

轻轻的音乐,

轻轻的流淌。

如一片凋零的落叶,

如一条狭长的小巷。

轻轻的音乐,

轻轻的流淌。

也有落叶的凄凉,

也有小巷的彷徨。

静静的思绪,

静静的回忆。

如一段爱恨生死的故事,

篇6:关于音乐的诗歌

的确可以净化心灵。

它可以稀释烦恼,

让生活变得轻松。

它不能消除一切,

但可以为你寻求片刻的安宁。

它不能改变所有,

篇7:音乐的诗歌

一切的宁谧,柔和和沉醉

晌午,阳光

不曾爽约的秋天

你在微凉的风里,俯下身子

拾起一枚金黄的落叶

远处的小号

奏起冬天雾气笼罩的远山

某个山谷里

一只受伤的小鹿

仰望着无边无际的天空

那天空是否依然是蓝

秋天一层一层的凉了

冬天一步步近了

远在他乡的人

手心里可有熟悉的温暖

眼神里可有悄悄的悸动

是否一掀起门帘

篇8:白居易的诗歌及其音乐

白居易对音乐很有见解, 他主张在音乐中营造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跟作者自己当时的心境是有很大关系的, 这种意境是要传递一种情感。这种思想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很好的反映: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女传达给大家的不过是琴声, 为什么作者能够感受到声音中是饱含感情的?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有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 通过弹琴的技巧来判断的, 另一方面作者是通过琴声构造了一种伤心的意境, 通过作者的描叙我们可以勾勒住这样一个画面:一个青春已经不在的女子, 带着满脸的忧郁弹着琵琶曲, 似乎要把自己的满腔怨恨揉进曲子里面, 告诉周围的人。其实当时不仅是因为音乐给人忧伤的感觉, 作者当时因为被贬江州, 还要与自己的友人分别, 心中异常苦闷, 所以作者听到的琴声是格外的悲伤。才有后来的“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结果。

还有“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本来是很抽象很难捉摸的声音, 作者一一把它具体化, 这样具体化的描叙, 都可以使人想象出具体的画面, 并且这些具体的画面都传递出一种忧伤的意境。试想作者是在京城做官的时候碰见琵琶女的, 由于在朝为官, 人生是一帆风顺, 白居易当时的心境是开心的, 快乐的, 那琵琶女琴声中的意境还会是那么的悲伤吗?

此外, 白居易在《伊州》中写道:“老去将何散老愁, 新教小玉唱《伊州》。亦应不得多年听, 未教成时已白头。”作者怀着一种愁绪教琴, 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未教成时已白头”, 作者并没有在教琴的过程中感受到排遣掉自己的忧愁, 范围增添了教琴不成的烦恼, 根本原因就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忧愁的。

又如白居易的《五弦弹》:“第一第二弦索索, 秋风拂松疏韵落。第三第四弦泠泠, 夜鹤忆子笼中鸣。第五弦声最掩抑, 陇水冻咽流不得。五弦并奏君试听, 凄凄切切覆铮铮。铁击珊瑚一两曲, 水写玉盘千万声。”在这里, 诗人以一连串生动的比喻, 铿锵的语言, 夸张的手法, 描绘了演奏者弹五弦的绝技。手中五弦, 弦弦不同, 五弦并奏, 凄切铿锵, 杀声惨气, 浸入肌肤, 其效果绝妙无穷。白居易认为演奏家将自己对情感的理解, 化解到“弦” (音乐) 中, 最终产生了“水写玉盘千万声”的强烈效果。

音乐就其本质来讲, 只是一种由于物质的振动而产生的声波现象, 并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然“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据此, 音乐便也有了情感, 这种情感是由“人心之动”而引发的, 它来源于“人”, 来源于“物”。白居易对这种音乐的移情现象也有所阐述:

猿苦啼嫌月, 莺娇语呢风。移愁来手底, 送恨入弦中。——《筝》

“弦”作为一个用来演奏乐曲的乐器的部件, 本来只是一种无情无义的物体, 只是因为将“愁”移入手底, 然后“送恨入弦中”才使得音乐有了断肠的怨恨, 才使得本是无情无义的“弦”, 演奏出的是有情有义的音乐, 这是因为人的情感已经移到了音乐中的缘故。这种境界其实是很多音乐艺术家希望听众能够做到的, 也是他们想传递给大众的, 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贝多芬最有名的是是他的交响乐, 几乎可以反映他曲折而不平凡的一生, 贝多芬用音乐传递着他的喜怒哀乐, 音乐中可以看出贝多芬当时的精神世界:他的《第二交响曲》给人的意境是充满感情了冲突, 而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的个人斗争精神:面临病痛和生活压力, 他有过自杀的可怕念头, 内心是矛盾的, 最终恢复自信之后才创作了写下了的。

出于对拿破仑的敬仰, 贝多芬写下了著名的《第三“英雄”交响曲》, 曲调中时刻洋溢着战斗的气息, 自由的理念。贝多芬把自己对拿破仑的崇拜用音乐体现出来了。

1806年前后, 贝多芬沉浸在恋爱的幸福中, 才思敏捷的写下了充满青春气息的《第四交响曲》。在第一乐章中, 漫长、忧郁, 甚至有些阴暗的引子部分长达两分钟。但突然, 这令人感觉迷惘的旋律, 在两个激烈的和弦中被冲破!然后激烈、澎湃、热烈的音符被彻底解放出来。热烈的音乐, 隐藏了作曲家对于美好生活的赞美、美好爱情的歌颂。其后的三个乐章无论是慢板、快板, 都体现出两个字——“欢快”。这与贝多芬当时的心境是相符合的。在《第四交响曲》中, 这些激昂的主题被一扫而空, 这部作品充满了情趣, 更多了浪漫、温馨、愉悦, 这反映了贝多芬当时沉浸在爱情中的感情世界。

在音乐方面, 白居易还接受了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至乐无乐”的观点, 认为音乐在休止时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意境。例如:

冰泉冷涩疑弦绝, 疑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弦凝指咽声停处, 别有深情一万重。——《夜筝》

歇时情不断, 休去思无穷。——《筝》

此时此刻, 音乐虽然停止了, 却产生了比有声时还要强烈的效果, 达到不可想象的意境。有时, 在乐曲还未奏响之际, 诗人就已经投入地进入到了音乐的意境之中了。

白居易对音乐的感受就像孔子说说的“余音绕梁, 三月不知肉味”, 好的音乐在演奏结束之后对人的影响没有立即结束, 音乐的内容总是值得人细细品味和回忆。这在西方音乐家也在追求这种效果:

贝多的命运交响曲中, 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 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 开门见山, 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接下去, 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 每一个音符, 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

在经历一种厮杀之后, 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 像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 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听完整部音乐之后, 很多人都会沉浸在音乐的美妙中无法自拔。

乔治·桑曾经专门描叙了他在聆听贝多芬这部伟大的交响乐时我所看到景象:“我看见周围那些幸福的精灵拉着手同声赞美上帝。天幕渐渐半开, 我听到一个声音从高处传来:‘来吧, 我的强者, 去休息吧。’但我什么也没看见, 因为交响乐结束了。”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听音乐时候一种意犹未尽的心情。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分为几个乐章, 就是因为音乐给热的感觉是环环相扣, 停止之后的音乐给人无限的想象的空间。

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 深受震撼。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 那末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 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 又是那么鼓舞人心。

贝多芬的音乐中高昂的时候我们可以感觉到那张激动、恐惧、兴奋的气势, 而遭他的音乐低沉的时候, 近乎无声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他的绝望、无奈等等, 在贝多的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我们就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种震撼不仅仅是在自己的脑海里, 还会久久的留在自己的生命中。

篇9:音乐的诗歌创新

关键词:布鲁斯音乐 诗歌创作 兰斯顿·休斯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兰斯顿·休斯是当代美国最为重要的诗人,他的作品在上世纪30年代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兰斯顿·休斯的作品不仅充分发掘了美国黑人的文化传统,同时,他还将布鲁斯文化发展成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主义。黑人布鲁斯音乐主要反映的是在奴隶制下受到压迫黑人的精神痛苦,以及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兰斯顿·休斯不仅赋予了布鲁斯文化更多的政治色彩,同时也让黑人文化真正地走上历史的舞台。

一 兰斯顿·休斯与布鲁斯诗歌

兰斯顿·休斯被誉为是有史以来最为伟大的黑人诗人,他的诗歌洋溢着黑人布鲁斯音乐的情怀。布鲁斯是一种黑人传统音乐的形式,早期并没有受到白人世界的太多关注,如今它已经成为了流行乐坛最为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布鲁斯音乐的主题十分广泛,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歸结起来,其中最为重要的主题即是:爱情与死亡。因此,在休斯的诗歌中,爱情与死亡也是最为重要的主题,尤其是在他的早期作品中。

上世纪30年代,随着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全世界同时也兴起了反法西斯浪潮,休斯作为美国人民阵线最主要的参与者,他把自己的诗歌作为武器,投入到了战斗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开拓了诗歌的主题,同时也升华了布鲁斯文化。休斯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帮助黑人寻找到自己的文化与民族自信力,他一直在通过诗歌表达和描述美国黑人的生活与情感。但是,随着参与到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斗争之中,休斯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意识到解放黑人只是自己人生使命的一部分,全世界还有着无数像黑人那样受到压迫的人们,从此休斯的诗歌不再是黑人的诗歌,而是世界苦难人民的诗歌,布鲁斯精神也不再是一种黑人文化的精神,而是世界贫苦人民共同的心声。

休斯的布鲁斯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创新,同时也是思想上的创新。布鲁斯已经不再是底层黑人的哀怨,而是一种充满力量的控诉,是一种斗争的武器。休斯的诗歌让美国主流社会意识到了黑人的力量,同时也给了黑人巨大的精神鼓舞。休斯让布鲁斯文化成为了一种主流文化,他让黑人看到了自身的价值。休斯的创作充分借鉴了布鲁斯的形式,这是对传统黑人文化的一种高度认同,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

二 休斯对于布鲁斯诗歌主题的创新

爱情是布鲁斯传统主题中最为主要的一种,也是休斯作品最为重要的主题。爱情是人类最为普遍的一种感情,爱情最能够体现出人性,同时也能够产生最为普遍的共鸣。在《Lament over love》一诗中,休斯这样写道:“我来到河边,不是为了游泳,我想要沉入河底,不是为了游泳,我最爱的人离我而去,我在河底将他思念。”这首诗显然描写了一位年轻女性因为失恋而痛不欲生。爱情往往与死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死亡成就了爱情的伟大,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亦或是伊莎贝拉与罗伦佐。爱情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休斯的诗歌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爱情与死亡同时出现。

死亡是布鲁斯传统主题之一,美国黑人的生活充满了悲惨与艰辛,死亡是他们时刻要面对的。作为奴隶他们的生命没有任何的保障,他们只能通过音乐来表达他们的忧伤。因此,传统布鲁斯中的死亡主题是极为感人的。在休斯的作品中,我们始终能够看到洋溢着黑人特有的勇敢与独立。在《Window Woman》这首诗中,休斯这样写道:“当他们送你入土,当他们为你掩埋,我说送入入土,为你掩埋,可爱的帕帕,那才是你的归宿。”这首诗歌描述了妻子目送死去的丈夫时的情境,表达了一位妻子对于丈夫的深情。由此可见,在传统的布鲁斯诗歌中,死亡与爱情总是围绕在一起的。

休斯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仅表现在他对于传统布鲁斯音乐主题的继承上,同时也表现在了他对于布鲁斯主题的发扬上。上世纪20年代美国经历了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黑人的生活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在《Out of work》这首诗中,休斯这样写道:“我找不到工作,所以我去了天堂,我找不到工作,所以我去了天堂,天堂里的人告诉我,这里也没有工作,但是你可以无忧无虑。”这首诗充分描写出了当时黑人走投无路的境况,并且因为贫穷与饥饿而面临死亡。休斯将传统布鲁斯的主题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且加以深化,让布鲁斯充满了战斗力,休斯的诗歌由于充分借鉴了布鲁斯的节奏,因此在底层黑人中被广泛才传唱,因而反响极大。

三 休斯诗歌对布鲁斯的文化创新

休斯不仅对布鲁斯的主题进行了创新,同时他对布鲁斯文化也进行了创新。《疲惫的布鲁斯》与《莎士比亚在哈莱姆》是休斯最为重要的两部作品。这是休斯真正意义上的布鲁斯诗歌。这种诗歌广泛地使用了黑人布鲁斯音乐的结构,充分表现了黑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休斯所使用的诗歌语言也是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语言,因此极具亲切感。布鲁斯原本只是一种黑人的音乐文化,但是在休斯的努力下,它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成为了黑人精神的象征。休斯希望通过布鲁斯诗歌表达出黑人的情感与思想。尤其是在上世纪30年的人民运动中,这种诗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休斯的诗歌团结和鼓舞了广大的美国黑人,他让他们看到希望。因此,布鲁斯已经不再是一种音乐文化,而是一种思想文化与政治文化,是黑人民权运用的一种思想范式。布鲁斯诗歌呈现出一种对客观世界与内心精神的不懈探索。这种文化是一种对于世界与社会的诉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休斯正是充分利用了黑人对于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而创造出了这种独特的布鲁斯诗歌。在《年轻女子的布鲁斯》中,休斯成功地把布鲁斯音乐中的短剧进行了划分,节拍和形式的运用也在作品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休斯这样写道:“我将走向坟墓,我亲爱的朋友考拉·丽,在你走向坟墓之后,我亲爱的朋友考拉·丽。因为在我死后,一定会有人来陪伴你。”这首诗中,休斯充分采用了“布鲁斯”的特殊表现性。布鲁斯的这种表现性正体现在黑人文化中对于爱情与死亡的关注,对于像休斯这样的艺术家而言,对于事物的呈现,不能够停留在一个表面,而是应该深入到事物的精神内核之中。布鲁斯之所以能够成为黑人文化的代表,是因为其具有普遍性,休斯并没有停留在对其普遍性的表现性,而是增强了布鲁斯的文化凝聚力。他让布鲁斯成为了一种有力量的文化。或许是深入开展的政治运动让休斯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实践者,深刻意识到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布鲁斯凝聚着黑人历史创伤的记忆,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对于黑人而言,绝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创伤记忆中,黑人必须要开拓出新的历史局面。因此,休斯对于布鲁斯文化的创造顺应了时代的精神与需求。同时,休斯也让布鲁斯精神不断地深入人心。布鲁斯已经不仅仅是黑人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类所共有的普遍价值与理念,表达了人类共有的渴望与追求。“布鲁斯”音乐的艺术表现性和“布鲁斯”诗歌的音乐性的结合,是“布鲁斯”诗歌的巨大魅力——表达了一种追求自由、平等与和谐的文化理念。

四 休斯对布鲁斯文化符号的创造

布鲁斯是传统黑人文化的载体,也是黑人文化的符号。休斯对于布鲁斯文化的贡献在于,他产生的一种强大的话语权,一种能够对抗主流白人话语的话语系统。在《疲惫的布鲁斯》中,休斯这样写道:“你黑色的手指触动着白色的琴键,那音乐来自于黑人的灵魂。”如果说传统布鲁斯是带有悲情色彩的,那么在休斯这里,布鲁斯就是黑人的宣言。布鲁斯从音乐中来,但是不在停留在音乐之中。休斯想更多的人看到黑人与白人一样,具有平等的灵魂与才干。因此,作为传统的哈莱姆文化的布鲁斯,一跃成为了主流文化的一部分,黑人以这种文化为骄傲,这是布鲁斯对于布鲁斯文化创造的贡献之一。

在另一首诗歌《黑人》中,作者这样写道:“我是黑人,如黑夜一般的黑,我是黑人,黑得如同我非洲祖先一般的深。”这首诗歌充分表达了黑人对于自身以及自身文化的认同,这是对于殖民主义文化的一种回应,黑人的文化不是一种愚昧落后的文化,这种强势的回归,一扫布鲁斯中那种自怨自艾的情绪。在《大海》一诗中,休斯这样写道:“非洲人的肤色如黑夜般俊美。市场上妇女们裸露这尖尖的乳房。男人们裸露着波浪般的肌肉。”这首诗充分表达出了黑人的精神,那是一种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在最为黑暗的年代之中,在殖民主义残酷压迫之下,黑人的身体仍旧散发出一种精神的美,这是民族文化之美。黑人的精神始终向往着自由与平等,始终向往着爱与希望。

如果说文化符号的压迫是让一个人从身体上对自身价值的不认同,那么休斯正是从身体上开始解放了非洲人。他让更多的非洲人看到自身的价值。黑人要想建立起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就必须从自身开始。休斯的这种布鲁斯文化符号,让黑人找回了失去的自信,它是民族精神的回荡,是无数黑人在不断追求理想,追求自由,追求希望,追求幸福过程中所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休斯正是把握了这种力量,才让布鲁斯真正成为了黑人解放自身的精神动力。

五 休斯对于布鲁斯意识形态的创造

在休斯那里,布鲁斯已经不再是一种音乐形式,而是黑人意识形态的凝聚,一种对抗资本主义压迫的工具。即便是在一个宣称自由与平等的美国,在强大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压迫下,黑人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仍旧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阴霾,对于黑人而言,急需要能够一个替他们说话的人,一种能够真正表达他们思想的话语。因此,休斯的出现对于黑人运动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美国黑人需要被社会认同,但是这种认同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认同,而是精神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更是意识形态上的认同。美国黑人需要的是政治上平等,是法律上的保护。而在休斯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了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斗争。

因此,休斯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布鲁斯韵脚对于作品的表现,而是通过新的句法加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休斯直面战争,直面种族歧视,他就是要让白人看到黑人是具有力量的,黑人是会发起反抗的,这个世界不是白人的世界,而是全人类的世界,白人的平等是一种虚伪的平等,白人的宗教也是一种虚伪的宗教。

休斯对于布鲁斯的音乐性有着极为娴熟的把握,尤其是在韵脚与格律上,他在许多作品中通过这种方式,表现了黑人与白人长期而又艰苦的斗争。休斯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期望的是民族交流与共同进步。因此,作为黑人意识形态的布鲁斯不是一种野蛮的、残暴的意识形态,不是为了谋求自身独立而不顾一切的疯狂的意识形态。休斯赋予了布鲁斯这种意识形态性,也让布鲁斯这种文化长期以来经久不衰。

结语

休斯继承了美国黑人布鲁斯的传统,将其与现代诗歌结合起来,是一种文化的创新。布鲁斯诗歌体现了他对于自己的黑人兄弟生活现状的关切,以及对黑人权利平等的渴求。休斯一生的文学活动都是同他所处的时代的美国黑人运动紧密相连,同广大黑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 李莉:《黑人文化的折射鏡:兰斯顿·休斯的方言诗》,《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 罗良功:《从社会符号学角度解读兰斯顿——休斯的诗歌形式》,《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3] 刘丽华:《兰斯顿·休斯和他的“梦”》,《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4] 黄卫峰:《兰斯顿·休斯的文化多元思想与实践》,《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 罗良功:《论黑人音乐与兰斯顿·休斯的诗歌艺术创新》,《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篇10:诗歌音乐情景剧

第一部分

劳动号子

话外音:老北风,风中的霸,腊月的雪,雪中的沙,整整一夜哟,前呼后拥闹天下,寒流啊,像冲破了砂,冰川啊,像炸开了花,空气哟,冷的发辣,风中的辣,疆了井底的蛙,倒了泥塑的菩萨,老天哟,仿佛要塌,大地呀,仿佛要垮,大风雪哟,谁不受你惊吓,而今咱却要回答,是你大还是咱们大,是你怕还是咱们怕。劳动号子

第二部分《祝酒歌》

话外音

郭小川来到新青

原立林林场,现泉林林场,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祝酒歌

诗歌朗诵:三伏大下雨哟,雷对雷;

朱仙镇交战哟,锤对锤;

今儿晚上哟,咱们杯对杯!

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

今儿晚上哟,咱这是瑞雪丰年祝捷的会!

小兴安岭的山哟,雷打不碎;

汤旺河的水哟,百折不回;

林区的工人哪,专爱在这跟困难作对;

人在山里,木材走遍东西南北;

身在林中,志在千山万水,祖国叫咱怎样答对,咱就怎样答对 斟满酒,高举杯,一杯酒开心扉 豪情美酒自古常相随

且饮酒,莫停杯,三杯酒,三杯欢喜泪; 五杯酒,豪情胜似长江水;

且饮酒,莫停杯,七杯酒,豪情与大雪齐飞!十杯酒,十杯酒,红心与日月朝辉!三伏天下雨雷对雷哟!今晚上喝酒杯对杯哟!斟满酒,高举杯哟 一杯酒,开心扉哟 三杯酒,欢喜泪 五杯酒,豪情胜似长江水 兴安岭的山哟雷打不碎 汤旺河的水哟百折不回 且饮酒哟,莫停杯哟 干杯干杯干杯……

第三部分《青松赞》

话外音:郭小川被林业工人的豪迈与激情感染,写下了祝酒歌,这是新青人的骄傲,小川同志把林业工人比做青松,写下了青松赞,以此表达对林业工人的赞美。朗诵:青松哟,小兴安岭的旺族;

小兴安岭哟是青松的故土,咱们小兴安岭的人哪,与青松亲如手足。歌伴舞:小兴安岭上青又青,满山的青松根连根

篇11:音乐、绘画与诗歌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艺术学科的整合”课题组

诗歌阅读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在传统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少;学生机械记忆的多,理解领悟少;诗歌肢解分析多,完整鉴赏少。这“三多三少”已成为诗歌阅读教学症结所在,这也造成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诗歌的疏远,使诗歌鉴赏成为考试得分相对低的题目。

如何让古典诗歌这朵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在每个中学生心中绽放,提高学生对诗歌阅读的兴趣,我认为还是要摈弃传统诗歌教学方法,打破就诗谈诗纸上谈兵式的陈旧模式。因为诗歌阅读的关键在于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而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是就着诗歌字面意思给学生进行抽象的分析。由于诗歌抒情成分较重,单纯的说教很难将丰富的情感完全表达出来,即使教师勉强填到学生大脑中,学生也是机械的记忆,抽象的意境在学生头脑中仍然是抽象不可感的。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观情感与文本中客观的景与境很难统一。诗歌中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感情和生动的形象很难被学生挖掘出来。

在新课程改革诗歌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尝试着将音乐与绘画引入到课堂的文本教学过程中,将二者作为学生准确理解诗歌意境的辅助手段,收到不错的效果。

一借助音乐,拨动学生的情弦,创设诗歌意境

“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物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物有所理解。”音乐能创设特定的意境,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领悟。

我在教《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发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在我国可说是家喻户晓,学生也耳熟能详。而长诗《孔雀东南飞》在题材、主题、情节和人物的性格、命运上都与《梁祝》有惊人的相似,于是我就产生了“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音传《孔雀东南飞》之意”的构想,把故事、音乐和诗歌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音乐旋律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通过诗歌鉴赏体会人物形象的性格、命运和深刻的主题,从而增强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课堂上,以《梁祝》为背景音乐,播放事先准备好与音乐同步的课文相关朗诵磁带,要求学生调动想象力,头脑中要再现焦仲卿和刘兰芝命运,感受音乐和文本所体现的悲剧美感。

《梁祝》第一部分的旋律简洁明快,表达着天真无瑕的快乐情绪。其中一段提琴之间的对话很感人。小提琴尖锐高亢,大提琴低沉浑厚,它们一唱一和,仿佛山伯和英台述说着不尽的情话,学生也从中悟出《孔雀东南飞》所传达的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妻二人深厚感情,体会到二人婚后琴瑟和谐的幸福生活。

《梁祝》第二部分叙述了封建势力对有情人的迫害,低沉、阴郁的音乐主旋律,象征不祥之兆,预示着故事的悲剧性结局。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这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虽然乐队全奏,曾给人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以铜管、圆号、长号、大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予了重大压力,加上大锣的沉重音响衬托,乐曲阴沉压抑。此时,学生面部表情凝重、悲愤,我想此时学生已很好的领悟到封建礼教、封建制度是多么的可憎,它吞噬了多少像刘兰芝这样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扼杀了多少有情人的美满爱情,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反抗显得那么软弱、苍白、无力!

《梁祝》第三部分,乐曲又以有力的弓根演奏,曲调缠绵悱恻,如泣如诉。代表祝英台的小提琴与代表梁山伯的大提琴的对答,传达着梁祝之间互诉衷情沉痛断肠的对唱,把祝英台在坟前向苍天控诉的悲痛心情作了深刻的刻画。此时此刻,同样的情景,刘兰芝对焦仲卿的哭诉也催人泪下,二人以死抗争的相约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内心。

音乐声中是“哭灵控诉,投坟化蝶”;朗读声中是“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两对有情人,命运何等相似!这时的音乐突然急转直下,小提琴奏出了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哭腔”音调,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将学生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教室非常安静,学生们连上都流露出悲愤、哀伤的表情,有的眼中盈满了泪水。无疑,同学们已深刻领会了诗歌的意境,理解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婚姻的自由毫不屈服的叛逆和反抗精神,认识到封建家长专制的罪恶和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借助绘画,发挥想象,描绘诗歌意境

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指出:“画为无声之诗,诗为有声之画。”这

句话形象的说明了诗与画的深刻渊源。音乐可调动人的听觉引发想象,绘画则可调动人的直观感觉,透过想象,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画家所要描绘的画意,这种画意实质就是诗人在诗中所创造的种种意境之美。

我在教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时,事先通过多媒体从网上下载清代石涛的一幅画,这幅画是石涛根据《陶渊明诗意册》中的“清风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一诗所作。画的作者石涛很好地理解了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境,并借助自己纯熟的笔法精心描绘。整幅画体现的那种古朴纯厚、毫无雕琢的风格和特点,正好与陶渊明诗歌风格吻合。

教学过程中,学生欣赏画面的同时,我朗诵《归园田居》诗,然后师生一起剖析画面的特色。画面布局是常见的农村景象,“小桥、流水、人家”,茅屋两间,环以杂树。设色以紫蓝、赭黄为主调,烘托出曙光初照气氛。画树笔法浑健,造型朴拙;山石采用批麻皴笔意,线条粗放,色墨并用,沉着浑厚,从笔墨上形成了一种古朴纯厚的品格。屋前两个点景人物,一拱手相迎,一躬身施礼,紧扣“田父有好怀”的主旨。整幅画从笔墨到格局都平淡天真,这也正是陶渊明田园诗歌追求的境界。通过绘画,同学们直观地领会了陶渊明诗歌的意境——朴素淡雅。

接着,我给学生布置思考题:假如你是画家,为《归园田居》诗配上插图,你准备画什么,怎样体现陶渊明诗歌的意境,怎样让欣赏者通过你的作品体会到诗歌当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经过认真地思

考热烈的研讨,同学们准确表达出了陶渊明诗歌的意境——朴素淡雅,准确理解了陶渊明《归园田居》诗歌中所传达出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理解了诗人对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理想的追求,明白了以田园之景写胸中之意,是此诗的显著特色。

上一篇:常务副市长在高速公路建设协调会上的讲话下一篇:英文口语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