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实施措施

2024-05-24

新课程理念实施措施(通用6篇)

篇1:新课程理念实施措施

实施新课程 注入新理念

【摘要】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多元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念,给音乐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当前,新一轮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正在探索中,根据国家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和全日制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本人以新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针对当前音乐教学现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倡导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注入了一些新的理念。它以突出音乐审美为中心,师生互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运用全新的评价机制,根据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尝试,陈述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 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法以审美为核心 师生互动 以人为本 评价机制

21世纪的音乐课,应该教给孩子什么?这是受广大中小学教师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当前音乐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核心。随着国家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项目――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试行稿)的正式出台,以及与之相关的,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音乐教材(实验课本)的相继问世,这个问题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解答。那么我们音乐教师该如何在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付诸实施呢?本人根据一个学期的实施经验得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审美为核心。

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但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且使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展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审美水平,已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以审美为核心。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让学生“动”起来。这种“动”一是指身体的运动,二是指思维的启动。传统的音乐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强调的是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本音乐技能技巧的培养。一般教师满足的仅是唱歌教学的标准化、模式化,要求学生整齐统一,音调准、节奏稳、动作齐。学生经常都是一味机械地模仿,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善于自己独立去理解、去想象,学生的思维从根本上就得不到开发,能力就得不到发展,教师就看不到学生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潜在的.本能,造成学生智力资源和创造资源的极大浪费。

转变这种传统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教师应勇于打破以往的一些常规,把学生从根本上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音乐活动中,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想象和联想,加上视觉、触觉上的活动去把握,去创造。教学中,力求以通过音乐作品的音乐美和视像美来完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如《小宝宝睡着了》一课,我抓住作品的音乐美,视像美特征,紧扣音乐主题展开教学将学生带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之中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情感的体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优美动人的旋律,宁静、祥和而又充满童趣的画面,再赋以教师优美的语言,一个缀满蓝色星星的摇篮挂在倒垂的柳枝上,可爱的小宝宝躺在摇篮里微笑着进入梦乡,蓝色的夜空------师生无不为这美妙的音乐展开遐想,无不为这音乐而抒情,无不为这动人的美而留连忘返,无不为这诗一般的境界而感染,由此,再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让

[1][2][3]

篇2:新课程理念实施措施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广大中小学教师必须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辩证的教学新理念。树立教学新理念,其内涵包括:教学是课程开发生长的过程;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教学要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是兼容百家、与时俱进的整合过程。

[关键词]新课程;新理念;可持续发展

虽然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正在开展以通识培训为实施新课程前奏的培训活动,而且据报道有的地方已经取得一定实效,但笔者认为离实质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如何培训教师,使广大中小学教师转变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理念,以顺利实施新课程,是当前教师培训中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 广大中小学教师必须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辩证的教学新理念

长期以来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应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环境中,习惯了精英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那一套运作模式,其教学理念与“应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相适应。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是一次伤筋动骨的改革,

它不像前几次改革那样,只是量的增减,这次课程改革除量的变化之外,更重要的是质的提

升,与之有关的教学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等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果广大中小学

教师不彻底转变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理念,仍然按老一套“行事”,旧瓶装新酒,则这一次课程改革的效果很难预料,弄不好又要纠偏,甚至造成灾难。美国上个世纪代以杜威为首的进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运动之所以以失败而告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当时并不理解进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之内涵,肤浅地学杜威,未能真正理解杜威的经验论思想(这种情形在当今我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界也大有人在,食洋不化,值得警惕)。杜威绝没有放任、纵容儿童之意,相反他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艺术,对儿童的敬重,并不为教师开辟一条容易而悠闲的`道路,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任何改革,当然包括课程这样的重大改革(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系统由教师、课程、学生三大结构变量组成),如果忽视了广大教师的作用,则必然导致失败。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必须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辩证的教学新理念,注重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消除教师在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这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二 树立什么样的教学新理念

1 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控制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开放、生动的生长过程

研究证明,课程与教学是一对矛盾,课程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它决定教学观,进而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与广度。不过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的统一体,它们在一定的内外条件作用下互相转化。在传统的教学论系统中,“课程”被机械地理解为规范的教学内容,这种规范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课程成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代名词,于是课程变成政府或学科专家的行为,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怎么教”。当然这也是应该的、正常的,只是传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将课程凝固化、绝对化,认为课程仅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景之外规定的,教学过程只是忠实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调整和改革。教师只是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师生根本不敢越雷池半步。

篇3:运用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传统的教育只重视课本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至于思想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等均被挤到了无足轻重的位置,造成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致使学生素质片面发展,很难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新教材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为根本特征,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学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接近生活,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直线的斜率时,教材首先从分析“坡度”这一学生熟悉的概念,得到直线的倾斜程度的量―斜率,然后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的方向与直线的斜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体会到要研究直线的方向的变化规律,必须学习直线的斜率,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教材能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比如在教材中设置了思考、探究、实验、阅读、链接等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新教材将习题分为“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探究、拓展”三个层次,为不同的学生学习提供了发展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组织的相关职业培训,通过国家组织的相关考试,获得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考取外销员、报关员和单证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以大大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 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

校内模拟实训是外贸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建立实验室、模拟国际贸易博览会、模拟公司等,以相应的软件作为支撑,通过软件操作,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和整个流程,以及实际单据的填写、谈判会涉及和应注意的问题,等等。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传真机、业务流程展示板、模拟相关部门办公柜台及全套进出口业务的空白单证等硬件外,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专业国际贸易软件或其他EDI软件,在网上模拟传送订单、发票提单等各种单证,对进出口业务中的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角色,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可大大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工作能很快上手,成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4.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让学生从实践中感悟原理,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和模拟实践是远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教材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教材在版式上设计比较新颖,图文并茂,如章头图等形象直观,引人入胜。

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变学生为课堂的主人,改变灌输的“一言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改变过去“自问自答式”的启发式教学。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尊重、关心、理解每位学生,既要做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又要做一个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如讲解子集、全集、补集时,教师要敢于把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从前一节内容出发,让学生自己举一些集合的例子,引导学生用Venn图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到子集的概念,然后通过例1让学生自己按一定顺序写出所有的子集。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新课程改革要求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教师业务能力的高低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大部分教师多年重复着同一学科,又不进修学习,形成了只能凭借教参、教案才能上课的局面,而现代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这些教师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程改革重视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宽,而且专业知识要深,教学能力强,要创造性地上好每一节课。例如:采取科学的、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激活课堂气氛,远不够的。学校应利用企业优势,不断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进入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单位实习,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渗透结合。由教师和外贸专业人员联合指导,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受实际业务过程的艰辛,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战略联盟,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外贸、外企人员参加教学培训工作,或给学生举办讲座,拓展学生实践的空间,使教学真正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凤珍.浅谈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定位[J]辽宁高职学报,2004,(4).

[2]廖万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12).

[3]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王冉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之创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4).

[5]赵立华,徐争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与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1).

[6]黄灵燕.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与创新[J].素质教育论坛,

校园网络让历史课改插上翅膀

来梅英

(卫辉市第九中学,河南卫辉

校园网络具有超强交互性、信息高效性、活动空间虚拟性等特征。它与历史教材一起,成为构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借助校园网络,立足历史课改,培养学生的自主、多样、持续发展的能力,使之成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辅助教学

1. 让“死去”的历史重新复活。

学生的学习首先是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1)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说明人类获取信息主要来自视听;(2)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和听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占70%。这就是说,如果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信息的保持效果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效果。

历史是以往过程的积淀,具有“一度性”(即不可重复性)的特征。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教师运用校园网络,精选有效的信息,择善而从,可让沉寂、枯燥、抽象的历史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之变得生动、直观、形象。即让“死去”的历史重新复活起来,使历史课堂教学由静态变为动态。

网络上大量的影视作品、文史图片,只要稍为剪辑就可直接运用到教学中。如教学《北伐战争》时,可剪辑电影《大浪淘沙》片断;如教学《蒋家王朝的覆灭》时,可剪辑《渡江侦察记》中攻占南京片断等;又如运用多媒体自制课件,将李白的诗歌及后人根据其诗创作的诗意画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或者链接到:http://www.jihs.net/中国古代史/唐朝前期的繁盛.htm的网址上。这种集声、光、色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利于初中生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增强其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其跃跃一试的创作欲。

2. 增加信息量。

通过校园网络,教师可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把课堂教学所需的板书提纲、地图、图示、表格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呈现,让教学内容充沛饱满,使时效与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增加有效的信息量,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感悟历史知识的能力的目标。

如讲授完《唐朝前期的统治》时,可以组织一个自办报的比赛。要求学生将课文及相关网页上的知识联系起来加以思让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案,上好有自己特色的每一节课。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用平等协商的方法帮助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实施计划,使学生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和将要做什么,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经常变换教学方法,以新颖的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具有一定的审视数学美的能力。

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中心。教师应指导学生去主动地学习,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发挥眼、耳、手、口、脑多种感官的功能,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新课程提倡学习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把时间放给学生。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

考,独立设计编辑出盛唐时期的某一天的日报。这种作业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发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尽显才华平台,又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实现由“要我学习历史”向“我要学习历史”的质的飞跃。

二、课堂教学的延伸

1. 感知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对于历史,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觉,它离我们非常遥远。多媒体网络平台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如校园网络以我校建校以来至今历任校长的照片为例,图文并茂地勾画了我校的发展进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认识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产生一种亲近感,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人生价值的成就感,达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教学目标。

2. 触摸历史———人机交互。

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在网络上查寻资料的能力。如:讲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我让学生在网上查寻“君主立宪制”和“立宪君主制”的区别及其代表性的国家。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校园网络资源查寻历史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对网络资源的把握能力。

三、多媒体网络教学应用实例

1.人机复合辅助教学。

实例:《美苏争霸》,课前由教师用Authorware制成CAI课件,教学过程简略如下。

(1)利用网络平台的“广播教学”功能打开CAI课件。

(2)展示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掰手腕的漫画,背景音乐为“两只老虎”。教师让学生说说漫画的寓意。

(3)教师打开“学习目标”略为讲解。

(4)学生阅读教材和课件提供的“资料查询”找出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以及各自战略。教师用“屏幕监视”功能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师生“对讲功能”与个别学生交谈。

(5)教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播放有关视频资料,其间利用“电子抢答”功能提问,学生回答,气氛活跃。

(6)教师稍作小结进入练习巩固阶段。学生利用课件提供的个别化学习功能做题。教师用“屏幕监视”功能,观察学生的答题情况。

(7)教师小结学生答题情况,对典型错误题作分析。

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图像,感受函数的单调性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与数形语言转换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椭圆时,教师可通过引言和生活中的实例,比如学校的操场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让学生自己画图,来揭示椭圆上的点所要满足的条件,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细致而艰巨的教育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主要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新课程。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篇4:新课程理念实施措施

一、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

在中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一切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愿望,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和教学反思。以新课程改革为依据,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开拓型的人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心中要有“人人皆可成才”的思想,不能嫌弃和放弃“问题学生”,要用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和拥抱所有学生,让教育真正成为一种和谐教育。教师要积极去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其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

二、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把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人,使他们享有充分的参与权利,努力创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讲英语的热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和合作等手段,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主学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每堂课都学有所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兴趣是学习之母。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教师要转换角色,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建立课外学习兴趣小组,寻找合作伙伴,建立英语学习园地,听英语广播,唱英文歌曲,创办英语小抄报和英语角等,使学生有更多运用英语的空间。其次,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复习和做作业的习惯,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听英语广播、阅读英文报刊资料的习惯,正确使用工具书、辅导资料的习惯等等。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习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兴趣是一种探求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趋向,它能促使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内驱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增强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正确运用非智力因素既是推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源泉,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英语教学中,只有教师自己不断创新,学生的创新教育才能真正得以实施。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通过积极有效的学习,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耳、动口、动脑和动手等,从听、说、读、写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篇5:新课程理念实施措施

评价问题至关重要。今天,我们怎么上课?首先取决于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而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属于理想的课堂范畴,则是评价需要界定的工作。所谓考什么教什么,揭示的就是单向、单调评价体系对当前课堂教学生态的破坏和颠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评价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传统教学评价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根据资料分析及专家们的研究,传统教学评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评价目的与功能严重异化

教学评价的目的本该是诊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调整,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传统及现有评价的目的及功能严重异化,表现在:

1、评价目的只作为奖惩的目的:为了考核教师(公开课的异化、末位淘汰等)、为了证明学校的实力、为了迎合家长及社会不合理的需求等。

2、评价的功能萎缩为甄别学生,把学生区分为三六九等,以决定对其的不同对待。

(二)评价内容的学业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学业成绩又窄化为学科分数,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评价。

(三)评价重心重“教”轻“学”化

传统教学评价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关注教师的“教”,注重教师教的行为,忽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学”的行为。

(四)评价手段单一化和唯量化

传统评价主要以考试(测验)或练习、作业为主,甚至就以考试代替其它形式的评价;并且,评价的处理方式又以量化的形式给学生定位,由此失去了许多富于意义、价值的东西。

(五)评价主体局限化 传统评价主体自上而下基本是: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学生毫无发言权。在日常的教学评价中,只有教师是评价主体,教师掌控着评价大权。

明年秋季,我市将全面拉开高中课程改革的帷幕,某种意义上,将我们当前骑墙于应试和新课程双重轨道之上的高中课堂教学,推到抉择的边缘。是坚守应试教育的堡垒,继续维持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态势;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革故鼎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秉承不同价值取向、操持不同思维方式、置身不同环境中的教师,在实际选择和取舍的过程中,可能还会彷徨和观望。作为当前国情条件下一种最有力的导向,教学评价对此却不能不作出新的思考和清晰的回答。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学评价发展的基本走向

(一)价值引导:体现时代的要求和特色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它承担着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人生规划能力的重要任务,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种具有鲜明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崭新定位,要求我们超越传统教育工具化的倾向,对当前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和改革。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如何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转化为实施者自己的信念或者行动哲学,教育评价改革不能滞后,更不能置身事外。

高中课堂教学评价首先需要明确回答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向何处去”的问题。乌申斯基在谈到课堂教学目的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时,曾经打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物奠基时,连要建筑什么东西都回答不出来,那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呢?课堂教学凝聚、蕴涵着一定社会的人们对于未来理想的人类社会以及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的价值追求与价值选择,新课程下高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二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目的决定方法,价值决定方向。教学评价在引导人们追求理想的课堂教学时,必须强调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要倡导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交往合作,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一堂好课首先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先进教学理念的反映。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定位在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想方设法将一种预设的成人化、社会化的生活模式强加给学生,致使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际,颠倒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关系,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也成为课堂教学遗忘的角落。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课堂教学首先需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世界,赋予课堂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努力改善和提升学生的生存状况、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如思想政治课程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其他学科,无论是语言、数学,还是人文、科学,都要敢于从教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增强教学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不能将物化的知识当作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人为割断课堂学习与火热生活之间的互动与共生。

-----注重学生的交往合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对学习对象(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具有选择性,同时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培养和构建学生的完满精神世界为目标的教育主体之间的特殊的交往过程,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但是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往、沟通和互动,基本处在一个个孤立和隔绝的状态。因此,《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各种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的观点与结论。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所以,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所谓“平等中的首席”,那是新课程对教师课堂作用的崭新定位。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与对话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相遇而充实,师生在课堂上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境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有着力点和生长点。

(二)主体参与:激发和彰显师生的个性

态度决定一切,参与决定效果。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涉及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什么样的评价是有效的“好”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谁参与,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参与。亨里认为,从实践的角度,被评价主体的参与,是一项评价成为好的评价的决定性特质。如果没有被评价主体参与其中,关于评价的目的、运作和结果,就有可能被忽略、批评和抵制。传统的以分数为核心来衡量课堂教学效益的评价体系,正因为只重视量化的物,而无视具体人的主体参与性,因而受到广泛的批评和抵制。

在“左”的思想路线和急功近利的浮躁追求下,我们的课堂长期在错误的评价驱动下,盲目地跟在社会本位的各种要求后面跑,致使本来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和以人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成为“无人”之域。事实上,人从来就不是完全听命于评价体系摆布的被动生存物。马克思早就说过,人是历史的创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人,像动物一样,服从着社会的各种法则,但除此之外,他还能积极地参与创造和改变社会生活形态的活动。”(恩斯特.卡西尔《人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其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并彰显教师和学生双重主体的个性,才会成为推动教师实践创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生力量。

1.目标多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包含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传统课堂评价只注重教师的“教”,学生“学”的状态和效果更多是通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纸笔测试成绩来间接反映的,这显然很不全面。现在,我们的评价已经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状态,并且将评价重心从由对教师的关注转移到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注。然而,“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分数效率标准,仍然逼迫课堂在一元评价指标体系下“穿新鞋走老路”。为此,必须努力构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学生在课堂生活中所展示出来的综合素质。新的高中课程是一种体现了层次性、发展性、选择性的弹性课程方案,它重在对学生各种潜能的辨认、开发和激励,不是关注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学分管理制度的实施,为这种保证学生强势智慧发展的课程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如果我们的课堂评价体系不能同步跟上,在关注课堂学习目标的同时,不能将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参与、有效互动、经验建构、情感体验、反思能力有效纳入评价视野,则势必削减新课程中内蕴的人本意识和个性诉求。

2.尊重个性,彰显教师的创造精神

教师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对教育价值的追求过于功利化,教育评价常常被用来作为奖惩教师工具,在实践中没有发挥出健全的、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的功能和作用。其实,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充满智慧的创造性活动,教师上好一堂课需要诸多方面的素质,当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素质后,教师的个性特点就成了影响课堂特色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分析好自己的个性优劣点之后,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风格定向,就会有生动而富有特色的的课堂,也会培养会生动而有个性的学生。因此,评价课堂上的教师,不应当仅仅按照一个预设的理想模式,测量教师是否入轨,教学基本功是否适应学科要求,而是应当更多地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确定的有效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活动建构、实施动态生成性教学、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话质量等。只有立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性特点之上的课堂评价体系,才能激发广大教师创造性地整合和应用教材内容,广泛开掘课程资源,提升自己专业发展水平的内在动力。

3.关注个体差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数学观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该有不同的发展。其实,不唯数学应该体现出鲜明的层次必,所有学科的学习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律。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存在着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因而即使在课堂上,也应该允许他们按照不同的节拍,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受和成功体验。古人说“有教无类”,强调的是平等地对待第一个个体,并不要求整齐划一的“大一统”课堂。以班级授课制为标志传统教育可悲之处也正在于此,不是目中无“人”,就是满目无差别的人,令人不寒而栗。能否因材施教,是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起“尊重差异、追求个性”的现代教学观念,是衡量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优劣的重要标尺,也是课堂是否富于生命活力的重要分水岭。

(三)关注过程:保证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顺利过渡

从传统课堂切换到现代课堂,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认识渐进、实施步步跟进的发展过程。纵观我国前七次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无不提醒我们:在倡导一种理念,高扬一面旗帜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传统的继承,合理吸收传统课堂的积极因子,切忌急于求成,追波逐流,从一个极端走进另一个极端。

1.传统教育中的宝贵经验不能完全抛弃。构建现代教学论背景下自主学习式课堂模式,打破师讲生听的传统课堂格局,彻底解放学生的手、脑、口、心,是新课程着力探究的前沿课题。然而,我们在看到新课程给中小学课堂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同时看到传统课堂教学并未完全退隐到主流教学形态的背后,相反仍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原因耐人寻思。众所周知,教育对孩子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特殊性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时间的有限性。虽说终身教育的概念深入人心,但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仍然是衡量学习效益的重要指标;

二是内容的局限性。尽管我们高度重视人的直接体验和实际经验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但校园学习仍以学习简接经验、继承已有的社会经验为基本着眼点;

三是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因社会发展的程度有限,当前每个儿童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有限,绝大多数孩子不可能配备专门的老师,学校仍然是大部分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此意义上,我们必须承认班级授课制对人类文明传承功不可没,强调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进步性和科学性也没有失去意义。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理想课堂,同样需要找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着力点,勿让教师成为新课程计划的阻力;要正确认识知识在人的智慧生成中的基础意义,防止“去知识化”倾向的产生。如果我们因为要实施新课程,就否定传统教育中的所有因子,这种对于传统教学一棍子打死的冒进理念和做法,是不切实际的。

2.正确估价新课程实施的教育生态。新课程是伴随着新的培养目标一起走进我们的课堂的。这个新目标就是保证所有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者和有责任的公民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和学会自主规划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这种努力引导学生往大看、往上看、往前看的架构,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特质。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必要的物质支撑和广泛的社会支持。有人质疑新课程是一种新的“洋务运动”,过于理想,未考虑到我们的具体国情,显然这种质疑带有某种抵制的意味,不可取。但其所揭示的客观矛盾不能视而不见。捉襟见肘的教育投入(同时,资源配置严重失衡)、浮躁的社会文化背景、极端功利化的价值追求、一考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方法、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师资队伍、60人以上的大班额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因素所构成的特殊教育情境告诉我们新课程的实施有一个由理念到实践的发展过程,不能急于求成,生搬硬套西方的课堂教学模式。边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提高,这应是一个基本的操作思路。

3.注重实效,保证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顺利过渡。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确立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在此之外,其他诸如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应用,都是次要的,属于从属意义的。没有最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更好的课堂教学状态,真正有效的评价导向应该是简单的、鲜明的。

----目标简明,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远的终点。目标的设计要简明、清晰、具体,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的可能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做到即时目标和延时目标相结合,共同目标与个性目标相结合,确定性目标和不确定性目标相结合。

----内容简约,以最主要的问题拉动最丰富的学习信息。任何成功的课堂都有其合理的重心,这是学习的重点所在,也是师生双边交流的核心抓手。当然,主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在多角度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提炼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从而使课堂教学形成一条各个环节有机联系的动态发展主线。新课程倡导民主讨论氛围下的全元思考,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需要追求最大的教学效益,那种表面热热闹闹,其实不能启动学生深层或者有效思维的形式主义作法应该坚决摒弃。

----方法简便,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无论是自主式、合作式还是探究式教学,理想的课堂都要围绕学习目标施教。教师要尽是简化头绪,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提升学生对话的质量。如果过于强调方法的复杂多样,容易舍本逐末,在关注形式时忽略了内容,这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取的。

三、高中新课程评价的指导思想及倡导的新理念

针对上述课程与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本次高中课改在评价上确立了一些新的指导思想、新理念及新做法。

关于评价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首先应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颁布)中关于“课程评价”的论述,因为本次高中课改是整个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前几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延伸,它同样要遵循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月.要发挥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一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在此基础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根据上述基本规定以及学者们的研究,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是高中新课改的评价理念:

首先,关注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是高中新课改在课程与教学评价上的核心理念,即“发展性评价”。在教学目标上,要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谐发展.。发展性评价还应体现于过程性评价中,要改变传统评价过分注重结果,轻视评价对象发展的动态变化和其旱现成果的过程的现状。发展性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注重对学生的多元评价

其次,强调教师成长,也是高中新课程评价的主要观念。新课程评价十分关注教师成长,将其作为重要目标。因此,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课后修订、教学后记、反思日记、教学诊断、案例研讨、行动研究等。

再次,在课堂教学评价中,重视以学论教。新课程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必须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我们一般从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交往状态等来判断一堂课的有效与否。

我们还十分关注课堂中的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就建构性而言,这是当前有效教学在科学规律上的集中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揭示了新的教学认识规律,在教育科学上有了一定的突破,成为本次课程改革重要的认识论基础。就生成性而言,这是当前有效教学在教学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在认识论上的转向,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的内容(如教材、预定的文本等),而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它强调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于课程的“创生”、“动态生成”、“改造”因此,当前在判断是否是有效教学时.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更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就多元性而言,应设计多元智能课程,特别是“适应性”课程以适应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之需。就教学而言,要体现对学生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尊重。

四、高中新课程评价的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对教学评价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教学实践中也探索出不少新的评价方法,如“学生成长记录袋”方法、教学评价记录卡、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法、日常观察记录、作品分析、访谈法等等。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介绍基于模块的评价方法和一种广泛采用的方法——学生成长记录袋。

首先,基于模块的学生学业评价法。

模块的确立应当有相应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模块学业成绩测验与模块学业成绩的过程性评价。模块学业成绩测验是为检查学生学业达到的水平而进行的终结性测验。一般有两种测验方式:书面笔试;开卷考试或表现式评价。测验由学校自主组织实施,采用等级制计分的方式,分为A,B,C,D等几个等级。模块学业成绩测验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模块配以相应的测验方式。一般认为,具有三类模块:基于知识学习的模块;开拓视野的模块;基于活动与实践的模块。显然,基于知识学习的模块现实中一般多采用书面闭卷笔试的形式。开拓视野的模块一般宜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也可以以研究报告、小论文等形式来进行。基于活动与实践的模块一般采用表现式评价,如制作、创作、设计等。

模块学业成绩还可以进行过程性评价,即在模块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其结果的报告可以是资料性的,描述性的或打等第。

模块学业成绩的评定必须与学分认定挂钩,学分的授予权在学校,接受督学的监督。当然,这里有必要再次强调,这种评定不一定非得以终结性测验成绩作为唯一依据,应当充分考虑过程性评价中学生的表现。当然,如果学生的模块测验成绩为末等,一般来说不应该赋予相关的学分。学生不能获得相关学分,应重修或改修其它模块;三年里未能完成规定的学分作为肄业处理,离校后可继续补修或重修。

学生的毕业水平评价,主要包括基于必修模块的统一考试和基于选修模块的学校自主考试。前者如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有必修模块,考试由省或地区负责组织实施,或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予以实施。必修模块的考试可以作为大学报名资格。后者即基于选修模块的毕业水平评价不一定要举行考试,如果非要考试,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的选修模块可以考,每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参加1-2门课的考试。另外,强化开放式考试的力度也是必要的,如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艺术、计算机操作、英语口语、通用技 术的部分内容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总之,考核方式力求多样。

其次,“学生成长记录袋”方法。

所谓“学生成长记录袋”又称“档案袋评价法”,它是通过汇集学生作品的样本,来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从而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法。档案袋的英文是portfolio,有“代表作选辑”之意,最初是画家、摄影家们使用,他们把自己代表作汇集起来,向预期的委托人展示。后来,欧美国家把这种做法应用到教育上,由此形成“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袋内容的选择或提交,一般由学生自己决定,也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决定。袋内可以装学生最好的作文或周记、最满意的写字作业或英语口语录音、美术作业或创作画、小论文、小制作或其他获奖材料,也可以装操行成绩报告单、期末考试试卷、平时考查成绩最高的试卷,甚至是学生自己、家长、教师认为可以反映学生素质提高的有关材料。档案袋可以由学校统一制作,也可由各班自己制作,档案袋制作的进程,涵盖了一项任务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整个过程。档案袋一般学期初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保存,并整理本学期的有关材料,假期由教师保存。这样.每位学生毕业时就有五六袋甚至十余袋足以证明自己成长及素质的材料了。

篇6:新课程理念实施措施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其要义在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为了能很好地贯彻落实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在五十四中、八十二中、九十八中等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和高一语文教师一起,就“改革评价方式”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实验。我们借鉴他人已有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本区学生的特点,在高一和高二年级从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价入手,将日常发展性评价、学期阶段性评价与学段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不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把学生放在广阔的背景之中,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期中、期末检测,采取面试和笔试相结合,全区统一命题和学校自主命题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改革,对学生特别是普通校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语文素养起到了激励和促进作用。

一、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做法

我们在反复研究、学习、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对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评价为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分项达标评价、自选难度评价、自选强项评价、成长过程评价、展览展示评价、描述性评价等。

1.分项达标评价。我们把“知识能力”领域的评价内容分解成若干子项目进行评价。高一必修课程包含“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方面。这部分内容的评价既重视笔试,也重视其他方面的语文素养。高一年级期中、期末考试中的知识积累及行为习惯的考查,教师一般要在平时进行。比如背诵默写、讲述故事、谈读书体会、演讲比赛等形式的考查,就采取平时面试的方法进行。学生如果认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可以随时找语文老师测试。评价十分重视学生观察、体验及搜集、整理资料等实践能力,强调知行结合。

2.自选难度评价。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我区期中、期末检测仍实行统考的情况下,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采取全区统一命题与学校自主命题相结合,有的学校还让学生自己命题。测试时,提供容易题、中等题、较难题三者比例为8∶2∶0和7∶2∶1和6∶2∶2的样卷。在测试前,教师把几种试卷的不同难度告诉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跟家长、教师商量后自主地选择试卷。考试后,如果认为自己选择失误,可以选另一张试卷再做一次,按做得好的一张评定成绩(初中课改中也尝试过此做法)。

3.自选强项评价。学校对学生评定的内容,设置多个奖项,如:文学创作奖、阅读收获奖、资料积累奖、诗歌鉴赏奖、优秀作业奖等,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找到由弱项通向强项的桥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树立自信心,选择强项,弥补弱项。自选强项评价,除了平时要做好评价和过程记录,期末每个学生要用汇报的形式展示自己在语文学科上的特长或相对较强的项目。

4.成长档案评价。

成长档案评价是一种通过汇集学生作品来展示学生学习过程和进步轨迹的评价方法。成长档案评价不仅体现过程评价,同时也体现学生发展评价,并且强调自我纵向比较。学校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成长档案袋”。档案袋包含学生认为最能展示自己成就的作品。除了装入学生自选优秀作品(包括课外创作的作品)之外,还可装入作品的文字介绍、同学或老师对作品的评价意见、参赛或参展的获奖证书、刊登自己作品的报刊、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等。“成长档案袋”定期让学生带回家请家长翻阅、评价。成长档案中的作品,可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展览。

5.展览展示评价。展览、展示评价是在一段时间里集中展览或展示学生在某一方面或某一专题的学习成果,由同学和老师给予评价。生活随笔、演讲练习、课外阅读、文学鉴赏、书法比赛、作文大赛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适用于这种方法。

6.描述性评价。描述性评价提倡用鼓励性评语对学生进行描述。教师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以第二人称的方式和学生拉近距离,达到师生平等对话、情感交流的目的。通过评价给学生以具体的方向指导,使他们看到希望,并通过老师鼓励的话语找回自尊与自信,获得前进的动力与勇气。

为了能较科学严谨地落实评价,我们还将主要内容制定了评价量化标准:

1.作文:每学期六次大作文,每次最高积2分,共积12分。每次作文成绩90~100分,积2分;80~89分,积1.5分;70~79分,积1分;60~69分,积0.5分;不及格,积0分。每次作文,假若第一次成绩不理想,允许作第二次,以成绩高的一次计算所积分数。

2.生活随笔:每学期生活随笔(共5篇)共积累8分,计入学期成绩。其中优等文占1/2以上,积8分;占1/3以上,积6分;不足1/3,积5分。有一次未完成,积5分;有二次未完成,积3分;三次未完成,积0分。或者,生活随笔共8分,每篇优等文得1分,得满为止;欠一次扣3分,欠二次扣6分,欠三次扣8分;评改仔细认真者,奖励1分。

3.演讲练习:共累积5分,计入学期成绩。其中讲话占4分,同学评议占1分。讲话练习按学号轮流进行,一人讲完另一人进行评议,每学期轮流一次。

讲话要求:内容完整,声音洪亮,神态自然,没有语病,有一定感情。完全符合要求,积4分;做到前4条,积3分;做到前3条,积2分;做到前2条,积1分;只做到第1条,积0.5分。

评议要求:能较完整、准确地指明优、缺点,讲话流利自然,没有语病,积1分;只做到后2条,积0.5分。

4.名著阅读:名著阅读共积5分,计入学期成绩。能认真、按时阅读全部必读课外书,有完整的笔记和较高水平读后感的,积5分;只做到第一条,并书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积3分。

除规定的必读书外,阅读了其他有益的课外读物(三本以上)并有较好的读书笔记的,奖励1分,计入学期成绩。

5.浮动分:共积3分,计入学期成绩。

作业一贯认真、按时完成,课上一贯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并取得成绩的;对语文教学提出较好建议的,均可获得浮动分。

此办法在一些学校的班级试行后,我们发现由于各学校、各年级情况不同,教学侧重点不同,有些规定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年级。所以我们又规定,在总体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对分数分配的具体比例,对构成分数的各项内容,任课教师可作适当调整。

二、实施评价方式改革的成效和反思

我们觉得这项改革大方向是对的,已经初显成效。

1.多数师生充分认识了发展性评价的作用、意义,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实施常态化。教师深入探索不同单元的不同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如作文课、实践活动课、古代诗歌鉴赏课、文言文阅读课,分别有不同的评价项目和方法,使评价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2.由于在评价标准方面尊重学生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根据他们多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避免了把分数作为唯一评价依据的弊端。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清醒地认识了自我,通过与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自觉改正自己在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良好的态度、情感和学习方法在综合评价过程中得到强化,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实现了个人的全面发展。

3.评价过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锻练和提高,钻研教材的主动性有所增强。

实践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值得研究和反思。

1.高中与初中语文教学有一定差异,各校生源水平不等,评价办法在初中实施比较顺畅,在高中实施还存在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至今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方案。

2.评价过程中计分方法比较繁琐,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有一定畏难情绪。

3.计分方法与现行中、高考不尽一致,教师担心此种评价的成绩难以作为指导高考的参考,此试验在毕业班阻力较大。

4.对此项试验,不是所有的校领导都能给予很好的支持与帮助,教师做起来有一定难度。

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坚信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当我们承认智能的多样性时,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允许、支持、鼓励多样化评价的存在。当我们用更科学、更宽泛的态度来理解人的智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时,我们就能更坚定地肯定学生之间智力和学习能力的独特性,我们就越觉得有必要为教学的平等提供必要的空间,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我们相信:

上一篇:单位员工借款管理办法下一篇:中国对外贸易及存在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