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2024-04-29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共12篇)

篇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火红的枫叶》教学设计2]

[教材简介]: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火红的枫叶》教学设计2。文章通过“我”在树林里寻找火红的枫叶,给老师做贺卡的行为,抒发了小学生对大自然和老师的热爱。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识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激发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枫叶形状的生字卡片。

2、学生自备一套生字卡片,以及做贺卡的材料、工具等。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就是爱。而师生之间的爱是各种情感中最伟大、最无私的。你的身边一定发生过许多师生之间互敬互爱的事,给大家谈一谈好吗?有一位小朋友将他对老师的爱都深深寄予在一片火红的枫叶上了,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火红的枫叶》教学设计2》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火红的枫叶》。

2、质疑。读了课题后,你都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画出自然小节号。

2、正音。分自然小节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反馈。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音。

4、检测。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随机请学生准确读字。

三、再读课文,感悟课文的含义。

1、自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看一看通过阅读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注出来。

2、交流。学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随时进行点拨、指导。

3、质疑: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如:“我”为什么要这么认真的去找一片枫叶?

4、小组讨论,组长汇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发散思维

1、你知道哪一天是老师的节日吗?如果你就是找枫叶的小朋友,在这一天里,你想跟老师说些什么?

2、做贺卡。我们一起来做一张贺卡,将你跟老师说的话写在上面,然后送给你们的老师吧!

小结:

一片小小的叶子寄托了小朋友对老师的爱,这个教师节,老师一定会很快乐的。

五、作业:

1、继续做贺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我找火红的枫叶

做贺卡

爱老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进行检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1、出示词语卡片,进行开火车的游戏。

2、出示自学提示,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自学提示:(1)读一读生字

(2)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记住它们。

(3)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识字的方法

(4)比一比谁的方法妙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点。

4、学生汇报。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火:注意不要写散。

(2)洁:右上方是“士”,不是“土”。

三、巩固练习

1、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一读,扩词。本

篇2: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贺年片》教学设计

勒流中心小学二年级语文科赖红英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更迭,不断感受到自己在成长、在进步;

2.教会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教师展示贺年片、电脑课件动画的演示以及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贺年片,来了解贺年片的制作、用途,理解祝福的话语的意义,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内容,感受自己在不断地成长、不断进步。

2.在理解课文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出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

三、教具准备:

1.教师搜集一些各地人们过新年的图片、录象,制作成电脑课件。

2.教师搜集多种贺年片、电子贺卡;同时制作几种贺年片、电子贺卡。

3.布置课前活动:让学生也搜集各种贺年片,带到教室。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前播放《新年好》歌曲)

1.师:同学们,再过20多天,就是新年了。你们想收到新年礼物吗?瞧,谁来了?(FLASH课件出示圣诞老人坐着雪橇来送礼物的情景)

2.圣诞老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叫《贺年片》的小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复习认读词语

1、圣诞老人带来的贺年片要送给聪明的孩子,如果你们能把课文的生字词准确地读出来,这些精美的贺年片就是你们的了。有信心接受这个挑战吗?(开火车读,齐读)

(三)初步感知

1、你们真棒!现在就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这美丽的贺年片都是谁送给我们的吧!(FLASH课件演示全文)

2、说一说,我收到的贺年片都是什么颜色的?是谁送的?(指名说,板书。)

(四)学习课文

1、你最喜欢哪一张贺年片?在课文中找到所在的小节读一读,再说说为什么喜欢?请带着这两个要求,在四人小组中开展学习,互相说一说。

2、交流汇报。

绿色的贺年片:

(1)你喜欢哪张贺年片?读给同学们听听,说说为什么喜欢?

(2)森林祝愿我们什么?指名读祝愿的话。(理解“茁壮成长”)

(3)你想想它还会祝愿我们什么?(森林爷爷祝愿我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还要祝愿我们多学知识,为国家做贡献。)

(4)你们收到森林爷爷的祝愿想说点什么?并且心情怎样?带着这种高兴的心情,再读一读这一段。

白色的贺年片:

(1)蓝天送给我们什么?蓝天呼唤我们做什么?做动作理解“呼唤”。

(2)想不想当白鸽到蓝天飞翔?听,蓝天阿姨呼唤我们呢?(喂,孩子们,把白云当作翅膀,到我的怀抱里来自由飞翔吧!)

(3)可爱的白鸽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4)孩子们,我们飞得多自由,多快乐,来,咱们一起把这种快乐读出来吧!

(5)小结:同学们,飞上蓝天,已不是梦想,只要我们多学知识,多学本领,我们就一定能在蓝天上自由翱翔!

蓝色的贺年片:

(1)大海送来了什么?大海嘱咐我们什么?谁经常会嘱咐你?

(2)小船在大海上航行,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大海让我们迎着风浪,就是要我们做什么样的水手?

(3)你想去大海收获宝藏吗?好,就把这枚贝壳变成小船,你们就是驾驶小船去寻找宝藏的人,即将出发,面对着风浪,你怕吗?(你就带着这种自信,读一读最后三行。)谁还有战胜困难的决心?

(4)勇敢的男孩子准备出发(男生读),自信的女孩子,准备出发。(男女分角色读。)

(5)小结:你们都是勇敢自信的孩子,老师相信,众多的宝藏属于你们。红色的贺年片:

(1)太阳送给我们的贺年片是什么样子的?太阳对我们提出了什么希望?

(2)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二十多年过去了,咦,你们都长大了,想想你是谁?(我是教师。)你在做什么?你为国家做了这么多贡献,祖国人民感谢,听了我的赞美,你心情怎么样?你就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最后三行。

(五)、吟诵

孩子们,大自然是神奇而美丽的,森林祝愿我们快乐成长,蓝天呼唤我们自由飞翔,大海嘱咐我们收获宝藏,太阳希望我们奉献智慧。大自然是一首美丽的小诗。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诵全诗吧!

(六)、拓展

1.同学们学得太好了,这里,老师也写了一首小诗送给你们,一齐来读一读。

2.让我们也做一个小诗人,照样子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的贺年片,是_____________送给我的。

那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祝愿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作业:

动手制作一张贺年片,写上你美好的祝愿,送给你的老师、家人朋友、同学。

(八)、总结:

在新年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祝愿所有的同学和老师新年快乐!

《贺年片》教学反思

勒流中心小学二年级语文科赖红英

《贺年片》是一首优美、充满童趣的小诗歌,通过写大自然送给“我”四种不

同颜色的贺年片,寄托了少年儿童要健康、快乐成长,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探索,将来担当建设祖国重任的美好心愿。碧绿的树叶、洁白的云朵、蓝色的贝壳、闪烁的红霞,在孩子们的心中是那么的富有幻想和诗意。诗歌语言生动简练,想象丰富合理,是陶冶学生美好情操,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同时本课还适合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感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想象还会收到哪些贺年片?会祝愿我们什么?让学生仿说、仿写,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为贺年片,学生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见过并做过贺年片,对贺年片有大致的印象。但由于课文中描写的贺年片和学生实际接触的贺年片有一定的差别,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贺年片,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我针对教材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的导入从新年这个特殊的日子入手,让学生知道贺年片的作用,并通过自己对贺年片的观察、表达,加深对贺年片的认识。然后通过指导学生说、想、读,将他们置身于课文角色之中。加上声、光、形融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魄。最后的仿说、仿写让学生趣味横生,课文的难点也在情趣中理解、消化,同时学生在仿说、仿写中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在教学中,“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贯穿全课,老师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脑中有画,眼前有景”,用丰富的场景、事例诠释了“祝愿、呼唤、嘱咐、希望”等中心词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这种“移情入境”的教学策略,顺利地把学生引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这节课的朗读指导是比较成功的。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就是情感,因此体验情感在诗歌教学中是第一位的,而诵读方法又是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这首诗歌想象力丰富,生活情趣浓厚,节律明显,读起来有滋有味。教学时,老师通过示范朗读、分角色朗读、个人读、小组比赛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篇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1.读准字音。学生自己读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字,在书上画一画。

2.认读字词。指名分别朗读各个小节,随文认读生字词:嫩绿、树梢、赤脚、踩、跤、溅、淋、使劲、糟糕、发射、骄傲、兴奋、短粗、小辫。

3.认清字形、辨析形声字。

(1)(屏幕出示:踩、跤)引导学生观察: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2)根据学生回答介绍形声字的特点。(3)快速浏览诗歌,找出诗歌中另外一组形声字“溅”“淋”。

教师点拨:你是怎样记住这两个字的?

4.在具体语境或者画面当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1)出示词语“嫩绿”,提醒学生读好鼻音“嫩”和边音“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什么东西是“嫩绿”的,指导学生用“嫩绿的()”回答,进行词组训练。(2)朗读词语“赤脚”,提醒学生读准翘舌音“赤”,观看画面——一群光脚丫的孩子,让学生说说课文里写谁赤着脚。找出句子读一读: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3)朗读带有这两个词语的第一小节,学生点评正音。

(教师运用多媒体,将生活中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学生在语境中丰富了“嫩绿的树梢、赤脚踩水”的表象,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二、精读课文时的词语教学

(一)片段一:难懂字“撅”的教学

1.指名读第4小节,出示生字“撅”,提醒学生读准撮口音,全班齐读。

2.理解“撅”的意思。朗读诗歌第4小节或观察课文插图:课文中写谁撅着小辫?

教师点拨:看看咱们班,哪个小女孩也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呢?

3.理解延伸:请学生给“撅”组词。

教师点拨:生气时会“撅着嘴巴”,小松鼠喜欢“撅着尾巴”坐在树上。

4.指导朗读:出示句子,请学生再读“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紧紧地跟在这泥裤子后面。”

(“撅”这个字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确实难以理解,但是从身边找出鲜明的例子来,几个也撅着小辫子的小女孩在教师的提示以及同学们的呼唤中站了起来,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组的词语“撅嘴”“撅尾巴”的适当点拨,学生豁然开朗,生活中一些相似的画面被激活了,理解词语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片段二:学习“快乐”的近义词

1.品味快乐,认识近义词。

(1)自读诗歌。

(2)拓展思维。

教师点拨:你能从诗歌里再找出表示快乐的词语吗?(欢喜、兴奋、痛快。教师板书这几个词语,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齐读这组词语。)

2.寻找快乐,进行说话训练。

(1)指导联想。

(2)句式训练。

(屏幕出示:我快乐得好像_______一样。)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词语根据相近的主题结合在一起,让每一个孤立的词语产生了内在的联系,形成了一个极为生动形象而且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环境,无形中建构了一个场景、事件、情境等相互整合的框架。)

篇4: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本课中的词串向外国朋友介绍这些旅游胜地。

3.情感目标:初步了解我国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各地的风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大中国》。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首歌曲,你们可得听仔细了,里面唱的是什么呢?

2.出示地图,依次出现四幅画面。

瞧,这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我们的家幅员辽阔,地形各异,有草原广袤的——塞北(3、4个人读),有碧波荡漾的——江南;有骄阳似火的——海岛;有冰天雪地的——高原。

3.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着你们到祖国的这四个地方去走一走,玩一玩,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受益匪浅。

4.在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们分别在我们祖国的什么位置,好吗?(出示地图)(塞北在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北部、河南省外长城以北的地方)

(二)读好课文

过渡:呜——(学生喀嚓喀嚓声)小火车开来了,我们赶快背上行李,乘上小火车,踏上我们的旅途吧!火车会先将我们带到哪里呢?

1.学习“骏马 秋风 塞北”

①出示塞北图。我们来到了哪里呀?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塞北在长城以北的地方。

②大家再看,在这一望无际的塞北草原上,谁是主角呢?你们觉得这些马儿怎么样?对,像这样强壮的跑得快的好马就是——骏马。现在,你能看着这些好马,读好这个词语吗?

③骏马喜欢在塞北草原上奔驰,不仅因为草原的辽阔,而且还因为有凉爽的秋风迎面吹来。(出示:秋风)假如你就是那匹骏马,迎着瑟瑟的秋风,那是怎样的感觉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④你们想不想跨上骏马,迎着瑟瑟的秋风,奔驰在塞北草原上?行,先读好这个词串。现在让我们扬起马鞭,一起奔驰在塞北草原上吧!

⑤欣赏过后,现在,你能用上这三个词语说上一句话吗?

说得好,老师帮你出版!(用word打出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位小作者的作品。

2.学习“杏花 春雨 江南”

过渡:呜——喀嚓喀嚓。火车继续向前开,它又会将我们带到哪里呢?

①出示图片。对,来到了我们美丽的江南。你能看出,这是什么季节?你能看图说上一两句话吗?相机出示“杏花”(粉红粉红的杏花开了,多么娇艳!你能美美的读好这个词语吗?)出示“春雨”(绵绵的春雨滴在身上,又是什么感觉呢?)

②粉红粉红的杏花露出了笑脸,在蒙蒙春雨中显得更加娇艳,装扮着江南美丽的春天。喜欢江南吗?

③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江南,他还写下了一首赞美江南的古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读

④江南美如画,让我们学一学诗人的样子也来读一读这个词串吧!

3.学习“椰树 骄阳 海岛”

过渡:呜——喀嚓喀嚓。走过了半个中国,下一站,我们将来到骄阳似火的——海岛。

①海岛就是指——海南岛。你对它了解多少呢?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②现在,我们就去领略一下海岛风光。(播放)

③哎呀,老师发现,你们去了次海岛,怎么一个个的小脸都变黑了呀?这是怎么回事呀?课文中有个词说明太阳好厉害,是——骄阳。你能读出太阳的厉害吗?

④虽然海岛骄阳似火,可是这儿却有一种植物它不怕热,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读词)你们觉得这椰树怎么样?你了解它吗?

(椰树长得很高大,很茂密,郁郁葱葱,如果你去采一个椰果,把它剖开来,还会流出乳白的椰子汁,喝一口,甜甜的,味道好极了!看,不少小朋友都流口水了,看来你们的心已经被椰树深深吸引了。)

⑤谁能读好这个词串?

4.学习“牦牛 冰雪 高原”

过渡:我们祖国南部骄阳似火,而祖国的西部却飞雪飘飘。这次,让我们坐上飞机,俯瞰高原!

①出示高原风光图片,播放《走进西藏》。

看看图,听听歌,你有什么感受吗?可以悄悄地和同桌交流一下。

②说说看,来到高原后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冰雪”(是呀,高原上白雪飘飘,好冷呀,谁来读好这个词?)

出示“牦牛”(你们了解牦牛吗?它全身都是宝,它的毛长长的,黑黑的,可以做绳索,做帐篷,它的奶可以制成酥油,它还是人们耕地运输的好帮手,人们都称它是“高原之舟”。在那么冰冷的高原上,它一点都不怕冷,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夸夸它!)

③我们走进冰雪覆盖的高原,认识了不怕寒冷的牦牛,让我们带着由衷的敬佩读好这个词串!

(三)朗读总结,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来到了祖国各地,欣赏了各地的美景。我们迎着瑟瑟秋风,来到辽阔的塞北草原——骏马 秋风 塞北;我们沐浴着蒙蒙春雨,漫步美丽的江南——杏花 春雨 江南;让我们再去炎炎夏日下的海岛——椰树 骄阳 海岛;我们再登上冰雪覆盖的高原——牦牛 冰雪 高原。我们走遍了祖国的东西南北,经历了一年中的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可无论是塞北、江南,还是海岛、高原,都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中国。

3.喜欢这篇课文吗?那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这篇课文吧!可以邀请同桌和你一块儿读,也可以加上动作来读,先准备一下。

(四)布置作业

篇5: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熟练运用表内乘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提出并解决相关的乘法、除法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选择有效信息提出并解决有价值问题;在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中体会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同学们还记得咱们学校开运动会的情境吗?你在运动会中参加了哪些项目的比赛?你还看到了哪些项目的比赛?在运动会的赛场上你的感受是什么?

二、问题探究

1、仔细观察主题图,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明白了什么?

2、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3、集体说一说。

4、独立列式完成各问题。

5、核对。

三、体验感悟

1、回顾反思:乘除法的关系。

2、练习。

3、独立审题,看懂图意。

4、同桌相互说一说。

四、实践应用

1、基本练习。

(1)出示“练一练”中的第1、2题。(2)学生读懂题意后独立完成。(3)集体交流与订正。

2、提高练习

(1)出示“练一练”中的第3题的第(1)题。A.读题

B.策略引导:要求几只小鸟12条腿,先要想到“1只小鸟2条腿”。12里面有几个2,就是几只小鸟,用除法算。C.学生列式解答与交流订正。3.综合开放题练习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32页

板书设计

运动会

赛跑:24÷4=6(组)跳远:21÷3=7(人)

9×2=18(人)

篇6: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试一试,想一想的活动中感受6的乘法口诀的含义,能独立整理6的乘法口诀,并与同伴交流整理的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整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整理和应用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应用6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这图,你发现了什么? 1排有6个,2排有12个,3排呢?„„

二、问题探究

1、模拟两人默词比赛的过程,引导学生根据默的情况编制6的乘法口诀。

2、P72(1)中的试一试,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试试看。P72(2)在小组内交流。熟悉6的乘法口诀。

3、P73想一想。

三、体验感悟

1、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2~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经验,编出6的乘法口诀。

2、组织学生记忆6的乘法口诀。

四、实践应用

1、组织学生独立完成P73的第1题、第4题。

2、找朋友游戏,设计成卡片,分发给学生,是朋友的两人走到前台。

3、灵活应用,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算出方格,再组织交流。如学生没想到移动方格的方法,师可适当引导。

五、小结

你今天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想一想,6的乘法口诀还可以用于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做一做,6的乘法口诀给我们的解题带来了什么样的便利?

篇7: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教材说明:

一、教学内容: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点: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让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6、初步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7、初步培养判断、推理能力。

8、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

9、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

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

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四、教学难点:

1、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提高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学生情况:

本班有学生35人,经过一年级的努力,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能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另外,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差,势必会影响整体水平的发挥,所以,尽可能转化学困生是本学期重点。

六、课时安排: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四)表内乘法

(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统计(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篇8: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一、“认识图形”案例描述

师:从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 看剩下的图形是几边形?请学生认真想一想, 动手试一试.

同桌两个人相互琢磨起来.对于教了这么多年数学的教师, 这样的题目见得也太多了.脑子里马上就想好了几种应对的答案.我信步在课堂上走来走去.片刻, 课堂上小手如林了.

生1:我是这样对折后, 再剪的.剪去一个三角形, 剩下的还是一个三角形 (如图1) .

这是个学习认真, 性格内向的小男孩.我高兴地说:“对, 想到先对折再剪, 想得不错, 很有方法.”

生2:教师, 我觉得可以从这个长方形的点这儿剪, 斜着剪, 发现剪出的是一个四边形…… (如图2)

生3 (急切地) :我跟他剪的不一样, 干嘛非要沿着点剪呢?我就随便剪, 剪去一个角, 发现剪去的是一个三角形, 剩下的有五个角, 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五边形 (如图3) .

了不起, 四个角的正方形, 剪去一个角, 反而会变成五个角的五边形, 这个都被他发现了!我禁不住鼓励道:“你真会动脑筋!”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涨, 思维活跃, 多角度、多渠道地发散开去, 看目标已达成.我心中惬喜, 赶快进入新课下一个环节.

“老师, 老师, ”我放眼望去, 看见一只高高举起的手, 不由得心里放嘀咕:怎么是他?———上课左顾右盼, 下课惹是生非, 绝对是个人物!难道他又来前言不对后语, 瞎说一气, 引得学生哄堂大笑.再看看他微微泛红的脸蛋, 那欲言又止的样子, 莫非他真的有什么新的看法, 听听吧!“你说一说呢!”

“传给我的这张纸是破的, 我就从这儿剪的, 剪出了一个七边形.”我仔细一看:好家伙, 这回他可没胡说!说得有板有眼.太出乎我意料了, 幸好我没有剥夺他的发言权, 这个孩子的想法多么与众不同, 多么难得呀! (如图4)

我微笑着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 全班学生也一起热烈地鼓起了掌!

师:孩子们, 你们真会动脑筋, 说得都很有道理, 看来剪的方法还真多.特别是华俊鹏……没等我说完, 又有一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还可以这样剪, 剪成了一个六边形……”那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如图5)

二、教学反思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学生因教师而灵动.课堂应是师生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 课堂上学生生动热烈的讨论、深入透彻的思考、生成问题的多种多样, 绝不是仅仅来自学生个性的张扬, 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引领和关怀.特别在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时, 教师应满怀期待, 携一份信任, 鼓励的心境, 走进学生的心田.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 更要关注那些特殊的个体, 在上述的片段中, 这个孩子平时上课注意力差, 经常惹是生非, 学习效果不理想, 学生的讥笑, 教师的冷淡, 课堂上长时间坐着冷板凳, 这无疑在他的心理和生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尊重每个学生, 赏识每个孩子, 这只不过是我们教师应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良心.而有时我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我教了十几年的数学, 对中低年级各章节的重难点都了如指掌, 却陷入已有经验的樊篱而不能自拔, 课堂上缺少了对教材的真诚把握, 提炼和升华, 就题论题, 今天是昨天的重复, 而明天却是今天的继续.用一张破的纸, 却能剪出这份精彩,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深深触动了我.面对那些瞪大的充满求知欲的眼睛, 我们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走上讲台?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凌驾于课堂之上?

篇9: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新课程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有很多创新和突破,利于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本篇课文在教学时,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教学中展示直观的图片,形象生动的字幕和动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画面的感知和观察让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自主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顾“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以“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质疑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中看出来,因此,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课文中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弄清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和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4、培养学生能善于接受别人正确的建议和劝告,在不同的环境中懂得采纳良好的意见。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画面和图片,弄清课文内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几种句式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懂得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任何事物之间都存有内在的联系。

设计流程

一、激趣导入,课题质疑

【出示图片】

师:大家看看,图片上的葫芦,你喜欢哪一个?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葫芦可以用来食用,还能做成乐器和工艺品。在生活中,这种可爱的植物让很多人喜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我要的是葫芦》。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产生疑问:最后种葫芦的人是不是得到葫芦了?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对新生事物产生联想和猜测,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动脑看图的能力。

二、初步阅读,解答疑问

【出示图片】观察两幅插图,并作对比。

1、学生自己观察第1、2幅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教师指导学生发现两幅图的不同。

葫芦长势不同:一是长长的藤上长满绿绿的叶子,一是叶子枯黄,且有好多小孔。

葫芦不同:一是可爱的,挂在藤上;一是干瘪的,掉在地上。

人的表情不同:一是面带微笑,很满意的样子;一是满脸惊讶,很奇怪的样子。

设计意图:两幅插图的画面对比鲜明,能够帮助学生感知故事、理解课文,所以,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细致观察图片后,给学生提供了质疑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

三、品析课文,明白事理

1、学习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盼它长大。

2、让学生想象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然后练习读一读。

指导学生理解: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只要葫芦能长大就行了。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几个虫子不在乎的语气,对小葫芦喜爱的语气。感知感叹句与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设计意图:学生们结合生活体验,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让学生通过观察、朗读、思考得出结论:葫芦叶子与果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叶子上生了很多蚜虫不治就会死掉,葫芦自然也就保不住了。

3、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边读边体会邻居和种葫芦的不同看法。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邻居的话要读出诚恳的语气,提出自己的建议:不要先盯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要快治。感知反问句与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4、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那人不但错在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还错在不听邻居的劝告,有错不改。

四、拓展想象,训练口语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篇10: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数学第三册《认识多边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数学第三册P.18-----P.19。

【教材简析】:教材先让学生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各有几条边,说明它们都是四边形。再通过试一试,进一步认识四边形,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五边形、六边形。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教学难点: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参与对图形的围、搭、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看,小熊家真漂亮!他家里藏着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根据学生回答:贴出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哪些图形呢?今天我们再来认一认。揭示课题:认图形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

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边。每一条边都是直的,那你怎么知道它们有四条边呢?谁来数一数。师生齐数。小结: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给他们起个相同的名字,叫“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2、试一试

下面哪些图形是四边形?是的在括号内画“√”

3、自主学习五边形、六边形(1)同桌合作,大胆猜想。

拿出信封中的图形,摸一摸,数一数、说一说图形的边。试着给他们起个名字。(2)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教师板书:五边形、六边形。教师出示一些图形,学生分一分。

小结:有五条边围起来的图形是五边形;有六条边围起来的图形是六边形。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从图上看,小动物的房子像什么形状?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填写,与同桌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照着上面的图形围一围,说一说围成的图形是几边形。学生自己围出不同的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3、想想做做第3题

搭一个五边形,至少要用几根小棒?搭一个六边形呢? 想一想、搭一搭,再来看一看,数一数。

四、课堂总结

篇1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内容结构安排如下:

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体育场(估算)、神奇的计算器、探索与发现

(一)有趣的算式、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探索与发现

(二)乘法结合律、探索与发现

(三)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活动,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解决两、三步乘法运算的实际问题。

2.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3.认识计算器,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并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的规律。

4.通过对乘法运算规律以及有趣的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方法,并会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义及简便条件。教学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教学课时:14课时。

第一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1

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重点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板书:卫星运行时间(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旧知铺垫

(1)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5圈、10圈需要多少时间?

(2)学生用算式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114×2=228分 114×5=570(分)114×10=1140(分)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2、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2)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分)

(3)估算结果

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 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2000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4)具体计算: 解决方法: 1 4(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2 1 1 4„„114 ×12 2 8 „„114×20 2 3 9 4

3、“试一试“(三)课堂活动

1、课文“练一练“的第2题

2、“森林医生”(四)巩固练习

课文“练一练“的第1、3、4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体育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重点难点:

三位数第六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俦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2)小组交流,估算的数据。(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2、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1)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引导提问:

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3)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即:70×30=2100(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

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课堂活动

课文“练一练“的第1题。

四、巩固练习

课文“练一练”的第2-4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口算的方法。

做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乘法估算练习

1、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

3、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

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第四课时:神奇的计算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重点难点:

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板书:神奇的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2、认识一些功能键。

① 开关及清除键。② 运处符号键。③ 数学键 ④ 等号键 ⑤ 小数点键

3、尝试练习。

计算25×4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4、探索一些数学规律。(1)呈现计算题。

1+2+3+4„„+98+99+100(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3)反馈计算结果。

三、课堂活动

四、“试一试“。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有趣的算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板书: 探索与发现

(一)有趣的算式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呈现: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2)讨论:1111×1111的结果。

(3)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1111×1111=1234321(4)依据规律填得数。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2、第二关:奇怪的142857(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2)反馈计算结果。

142857×1=142857 142857×3=428571 142857×2=285714 142857×4=571428(3)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4)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

3、第三关:神奇的9。(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99×99=9801 999×999=998001(2)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

4、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1)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

(2)让学生在这个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4个数字。(3)老师也选取了4个数字:6、1、7、4。(4)运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三、趣味练习

让学生互相提供一些趣味计算题进行练习。(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计算工具的演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感受计算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指导阅读

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获取书本提供的信息。

2、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已所知道计算工具的计算公式

3、教师巡视,简要回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全班讲解。

二、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

1、石子计数、结绳计数

(1)呈现课文第42页第1个图。(2)古时人们记数的方法。

1.石子计数 2.结绳记数

2、算筹计算。

(1)算筹的发明时间、发明人。(2)算筹的计算方法。

用树枝或竹条来表示数字。如:“1”就用一根枝条来表示,“2”就用两根枝条来表示„„

3、算盘。

(1)算盘发明的时间、发明人。(2)介绍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法。① 出示教具、学具------算盘

② 记数法:上方每颗珠子代表5,下方每颗珠子代表1。③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教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

4、计算机。

(1)计算机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明了最早的计算机。(2)关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了解。(3)提问,关于计算机,你还知道什么?

三、完成课堂作业。

第七课时 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重点难点:

1、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简算。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5×4)=60 15×25×4=1500(3×5)×4=60 15×(25×4)=1500

乘法结合律

(a×b)×c=a×(b×c)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教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板书:探索与发现

(三)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呈现课文插图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学生A: 6×9+4×9 学生B:(6+4)×9 =10×9 =54+36 =90(块)=90(块)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4、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5、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

7、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的“试一试”。

四、巩固练习

课文的“练一练”。

五、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9+4×9=90 40×25+4×25=1100(6+4)×9=90(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

做第3题:小组活动: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

二、花圃中的乘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三、观察与思考: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第十课时:整理复习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写、求近似数等第一单元的内容。

2、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复习乘法的有关知识。

重点难点:认识较大数、线与角、乘法简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单元:认识较大数

第1题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大数,以提高收集数据信息的能力

使每个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复习。

二、复习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2、3题是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独立完成,同桌相互检查。

第4题引导学生先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等工具来验证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还是互相垂直。

三、复习第三单元:乘法

第5题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第6题可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问题中蕴含有哪些数量关系。然后解答。

四、复习作业设计。

1、写数。

三百四十一万二千 三千零二十五万

一亿七千八百万五千 一百零三亿零六十

2、画角。

20度 100度 135度 150度

3、竖式计算。

132×23 42×218 308×24 70×506

4、简算。

篇12: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加减法的含义。由5以内的加减法、6—10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几部分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初步了解加减法含义,认识“+、-”这两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减法算式;通过10以内的加减法,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减法来解决,会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能力目标: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及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法混合运算。

情感目标:让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已经初步认识了1—

5、6——10的加减法,而且在第一单元中对10以内的数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所以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应该不算太难,但让学生建立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概念可能会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

1、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法混合运算。

单元教学难点

1、了解加减法含义,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与观察活动,发挥主题图的作用,高度重视学生对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的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探究、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困生突破方法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从生活中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身边生动有趣的素材,开展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时划分

课题 1 一共有多少(加法)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教学重点 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教学难点 知道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读出算式。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圆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揭示课题

老师介绍笑笑,展示情境图,让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二、新课探讨

1.观察图意,引出加法。

引导生具体说出笑笑一只手有3枝铅笔,另一只手有2枝铅笔,然后把两只手中的铅笔合起来。

学生提出一共有几支铅笔,老师请生说出怎样算出5枝铅笔 ? 老师讲解并板书演示:数学中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 带领学生数空加号。

问;那一共有几支铅笔可以用几加几表示呢 2+3 说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2+3=5 读作 2加3等于5.5表示什么呢 小结;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拓展:2+3=5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笑笑一只手有3枝铅笔,另一只手有2枝铅笔,如:3往上数2个是5.比2多3就是5.把2和3合起来是5.如:把2只鸡和3只鸡合起来。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2.有几只熊猫。出示教材P24的情境图。3.摆一摆,算一算

4.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体验。生互问互答 5.完成.试一试

引导生说明图意,并根据图意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三. 巩固练习书P25 第1和2.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数一数,并列式算出来。

用圆片摆一摆,说出加法算式,并说出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组织学生结合图意与同桌说说算式的意义。说每个算式里各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 加法的认识 3+2=5 读作: 3加2等于5 ∣ 加号

可以表示把3枝铅笔和2枝铅笔合起来。教学反思:

课题 2 还剩下多少(减法)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与活动中,认识减法的含义。能力目标:能列出、读出减法算式,并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情感目标:能根据提供的情境,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减法问题。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减法的含义,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具准备 情境图,口算卡片,多媒体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 创设情境 出示果树图,让学生观察图,读取图中信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这些信息。二.体会减法的含义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一说笑笑看到了什么?

2、根据图,提出问题,并引出减法

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了2个,树上还剩下几个苹果? 你怎么知道是3个。

从5个中去掉2个,可以用一个减法算式来表示,5-2=3中间的符号是减号,算式读作5减2等于3.表示有5个苹果,去掉2个还剩3个。

3、用圆片代替果子摆一摆,先摆5个圆片表示什么,再拿走2个表示什么,最后剩下3个表示什么? 换个算式5-4=1 摆一摆

4、还剩下几块饼干?说一说,数一数。

引导学生说一说,原来有多少块,搬走了几块,还剩多少? 5-2=3 各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5、你能象这样说出几个减法算式并读出来吗? 6.寻找身边的减法问题

小朋友认识了减法,能不能在自己的身边找到减法问题呢?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算一算书P27

2.试一试

3.看算式,说一说 出示4-1=3 四.拓展延伸 完成练一练第2题

最后两道开放题要求图要和算式相对应。

五.课堂小结

回首这一节课,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学生读

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先划去圆圈,再列式,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图意,弄清搬走几个?用什么方法计算,再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说一说这道算式可以表示什么?

多请不同答案的学生说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板书设计: 还剩下多少 减法的认识

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 5—2=3 读作5减2等于3.课题 3 可爱的小猫(5以内的减法)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情境活动,进一步巩固对减法的认识。

能力目标:2.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情感目标:3.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教学重点 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教学难点 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教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 复习铺垫

教师采取以下的形式,复习5以内的减法。1)师生对口令 2)师生拍手游戏 3)开火车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一只可爱的小猫,面前有3条美味的鱼,逐一出示4幅图片。

2.让学生叙述看到的情境。3.画面定格在第二幅图上。

叙述:盘里原来有3条鱼,小猫吃掉了1条,你能提出1个问题吗? 4.引导学生思考:“求还剩几条”应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知道得数是2的?

5.画面定格在第三幅,第四幅图上。(教师的引导方法同第二幅图片)

6.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来计算最简单? 1)学生说组成 2)学生活动

3)学生伸出手指,表示□里填几?

1、认真观察

2、说图意

3、提问:在教师的示意下提出“还剩几条”的问题。

4、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想法

5、说图意、提问题、独立完成并交流想法

6、学生交流,并集体汇报。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三、反馈练习

1、指导完成课本第30页“想一想,填一填” 1)小孩左手1个圈,右手3个圈,一共几个圈?

2)在套圈游戏中,小男孩把手中的圈全丢出去了,有3个掉在了地上没套中,那边套中了几个?

2、完成第31页“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说图意。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可爱的小猫(得数0的减法)3-1=2 2-1=1 1-1=0 2-2=0 3-3=0 教学反思:

课题 4 练习一(加减法练习)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掌握 5 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能力目标: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及互逆关系。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5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具准备 卡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你们好好回忆一下,还有哪些地方有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忙?小组讨论之后,把问题汇总一下告诉大家。

组织交流,汇总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师:同学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的价值,你们的水平好高哇!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练习课要总结的主要内容了,同学们可要积极参与哦。二 基础练习1.口算练习。

2、填数。(练习一第5题)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讨论他们有什么规律?

3、完成练习一第1题 1)学生说图意。

2)学生独立列式,填写□,教师巡视。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关注学生参与程度。•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哪些算式的得数是0?哪些算式的得数是1?哪些算式的得数是2?哪些算式的得数是3?哪些算式的得数是4?哪些算式的得数是5? •

(课本p32 第4题做成卡片,学生接龙)

(2)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作为一节阶段性练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习题,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整理,因此设计了这样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引入新课。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1)指名填数

2)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5、完成练习一第7题

6、完成练习一第3题

7、完成练习一第9题

1)学生在练习纸上分别写出得数是1、2、3、4、5的算式。2)小组交流,统计汇总,不重复写算式。

二、变式练习看图列式计算

三、拓展练习3)学生汇报:第1行每次少2个,第2行每次多2个

学生先说出算式的得数,再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小组汇报,每小组汇报一个数字得数的算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5 猜数游戏(6的加减法)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能力目标: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情感目标: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教学难点 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 棋子,课件。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看谁最聪明。(板书课题:猜数游戏)师:看老师手里有多少颗棋子?(让学生数一数)老师拿出了几颗,你们猜猜老师手里现在有几颗棋子? 师:刚才同学们很投入啊,做得很好!现在老师拿了一些棋子放在两只手里,你们看看发现了什么? 师:现在老师把两只手握在一起了,你说一共有多少颗棋子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跟6有关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板书课题:得数是6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二 探究新知 1.猜一猜。

师:现在老师的两只手里一共有6颗棋子,请同学们数一数老师的这只手里有几颗棋子(3颗),那么老师的另一只手握着几颗棋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学生“还少了一些”或“多了些”引导学生猜数

有2颗棋子。

•1、2、3、4、5、6,一共有6颗棋子 •4之后是5、6,一共有6颗棋子。•4+2=6,可以画图形数出来。

生1:先摆6颗棋子,再拿走其中的3颗棋子,就还剩3颗棋子。生2:先画6个圆表示这6颗棋子,划掉其中的3个圆表示拿走了3颗,就还剩下3颗。

生3:可以列式算出来:6—3—3。

由于学生学习10以内的数时间不长,对数的认识及数数均不是十分熟悉,因此这样安排单手猜数的游戏活动,既可以复习10以内的数,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从学生感兴趣的猜数游戏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下面解决问题做准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2.分一分,填一填。

师:现在老师想把手里的6颗棋子,分别放在两只手里面,你有哪些分法?(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要记录下来)

师:打开教材第34页,根据你们的分法能填好这个表格吗?试试看。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说一说”插图)师:看图后你明白了什么?说一说。

生1:左边盘子里有2个苹果,右边盘子里有4个苹果,一共有6个苹果。

三、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得数是几的加减法?

生1:可以一手放0颗,另一手放6颗。生2:可以一手放1颗,另一手放5颗。生3:可以一手放2颗,另一手里面放4颗。生4:可以一手放3颗,另一手放3颗。生5:可以一手放4颗,另一手放2颗。生6:可以一手放5颗,另一手放1颗。生7:可以一手放6颗,另一只手放0颗。在小组交流后,汇报。

课题 6 背土豆(7的加减法)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能力目标: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情感目标:3.能应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教学难点 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 棋子,课件。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很多孩子都很喜欢吃土豆,你们喜欢吗?小老鼠也很喜欢吃土豆,你瞧!(出示课件:教材第36页情景图)师:谁能把图中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啊!师:是啊,小老鼠找到了7个土豆,它高兴极了,急忙装在口袋里背上就跑,结果还丢了1个土豆。同学们发现了不少数学信息呢。这里面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背土豆)

二、探究新知

1.“背土豆”中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仔细看看第一幅图,看有哪些数学信息? 师:那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师:这也是老师想知道的问题?根据我们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想该怎么解决呢?

师:说得很好。但是小老鼠并没有背走那么多。不信你仔细看第二幅图,小老鼠的口袋上有一个大洞,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还剩多少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2.口袋上的洞„„

师:小老鼠的口袋里最初装了7个土豆,外边i个也没有了,就是说外面有0个土豆(边说边板书算式记录);当小老鼠的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的时候,里面有几个土豆?用算式该怎么记录?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讲故事。

生:有两堆土豆,一堆有5个,另一堆有2个。生:小老鼠一共可以背走几个土豆呢? 生:左边有5个,右边有2个,一共有7个,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算,用加法,列式是5+2—7。

•摆出7颗棋子代表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颗棋子,所以7—1—6,还剩6个土豆。

•可以画7个圆表示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个圆,所以7一I一6,也是还剩6个十百

生:里面还剩6个土豆,算式是7—1—6。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在观察情景图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师:如果每次都从口袋里掉出1个土豆,你能用算式记录下每一次的结果吗?可以用你手里的棋子摆一摆,再写算式记录下来。师:如果一直这样漏下去,等小老鼠回到家的时候,口袋里就1个也没有了。现在把你记录的算式跟大家说说吧!

3.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说一说”插图)师:看图后你明白了什么?说一说。

三、总结

师:同学们,能把前面学习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应用到“得数是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计算”中,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是越来越棒了,希望今后能巧妙地加以运用,帮你解决更多的问题!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边摆棋子边记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后,填写教材第36页表格。

在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1:原来大鱼缸里有5条小金鱼,现在又放进2条,这样鱼缸里面一共有7条小金鱼。

生2:原来有7个鸡蛋,已经有2个鸡蛋孵出了小鸡,现在还剩5个鸡蛋没有孵出小鸡。在引导学生用棋子演示“背土豆”游戏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记录,使学生懂得数学算式是记录活动的简单符号,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计算的能力,更让学生明白了7的组成,进一步体会到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板书设计: 背土豆(得数7的加减法)5+2=7 7—1=6 2+5=7 7—2=5 7—3=4 7—4=3 7—5=2 7—6=1 7—7=0 教学反思:

课题 7 跳绳(8、9的加减法)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能力目标:2.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情感目标:3.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

教学难点 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指好学习习惯。教具准备 课件,花片。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知道跳绳有什么好处吗?老师也喜欢跳绳,跳绳是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也是小朋友们课间活动的娱乐方式之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跟跳绳照片。(课件出示)师:大家看他们跳得多开心哪!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计算“8”的加减法。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自己试一试。师:我看许多同学都写好了。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图中的不少信息,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桌讨论一下。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2.分一分,填一填。

学生动手操作,摆花片,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3.说一说。师:谁能说说“3+5”还可以表示什么?

4、巩固练习。教材第39页“试一试” 1)看图,提出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问题? 2)师: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3)同桌说一说:这幅涂格子图我们一共列出了几道算式?

四、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1、2题

3、凑数游戏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5=8 8—3=5 9—1=8 教学反思:

课题 8 可爱的企鹅(8和9的加减法应用)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巩固8和9的加减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能力目标: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看图叙述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情感目标: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巩固8和9的加减法,并能够正确地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领略一番南极冰天雪地的奇观,看可爱的小企鹅一摇一摆地向大家走来了。(出示课件:教材第41页情景图图二)板书课题:可爱的企鹅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教材第41页情景图图二 1)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 你能完整的说出这幅图的图意吗? 3)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2、出示课件:教材第41页第三幅图

1))师:8只企鹅排队过冰山,被冰山挡住了一部分,只看得见2只。

2)教师引导:这些可爱的小企鹅非常调皮,你看到了什么? 3)你能完整的描述这两幅图的内容吗? 4)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3、观察这三幅图,理解图意并列式后,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讨论 2)学生交流汇报

生:前面3只企鹅,后面跟着5只企鹅。

生:前面3只企鹅,后面跟着5只企鹅,一共多少只企鹅?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学生自由说 讨论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叙述:8只企鹅排队过冰山,只看得见2只。冰山后面有几只?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订正。

引导学生:已知两个部分数字,求合在一起是多少时用加法计算;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4、课件出示p41“说一说”图

三、巩固练习

1、课本42页“练一练”第4题

1、课本42页“练一练”第1题

1、课本42页“练一练”第3题

1、课本42页“练一练”第2、5题

四、课堂总结。

学生说出图意,并列式解答。

学生以接龙的方式汇报 学生说出图意,并列式解答。

学生说出图意,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列式解答,全班订正。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可爱的企鹅

5+3=8 或 3+5=8

8-2=6 9-3=6 教学反思:

课题 9 小鸡吃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能力目标:2.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耐 情感目标:3.发展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得数是10 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学难点 整理出10的加减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景图)师:小朋友们,瞧,图片上画了些什么?一共有几只小鸡啊? 师:你能根据图意列算式吗?

二、探究新课

1.拨一拨,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第二幅图)师:这些小鸡跑到盘子那开始吃食了,每个盘子各有多少只小鸡呢? 师根据汇报,教师出示: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9 8 7 6 5 4 3 2 1 0 2.写一写

师:你能根据刚才每次拨珠的情况写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吗? 1)学生同桌合作

2)看一看,议一议。你们所写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有什么练习吗? 3)集体汇报交流

4、填一填

课件出示p44“练一练”第1题

师:你能根据刚才的方法,看图填空吗?

生:10只小鸡和2个盘子 配合老师回答问题,激发兴趣

1)请你拿出计数器,把计数器上的珠子分成两部分 2)同桌一人拨珠,一人记录 3)可以分成那两个部分?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描述:小鸡分为两部分,一边8只,一边2只,我们写的加法算式2+8=10,也可以是8+2=10,减法算式是10-2=8或„„

1)学生看屏幕回答

2)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第1题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5、读儿歌 凑 十 歌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6、练一练

师:你能用刚才学习的“凑十歌”很快算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出示:p44“练一练”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课本44页的“练一练”第2题 2、10减几(课本44页的“练一练”第4题)

三、课堂总结。

齐读儿歌 学生抢答

学生说图意,说算式,想得数。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小鸡吃食(10的加减法)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10-1=1 10-2=8 10-3=7 10-4=6 10-5=5 教学反思:

课题 10 乘车(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能力目标: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

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上下车的情境,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图形。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坐公交车吗?每当公交车到站就会有人上车下车,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下后上,讲文明懂礼貌,注意安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些乘车时的数学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连加。

师:看!老师把你们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用图形在黑板上表示出来,这时候车上有多少人呢?

如果不能回答,教师讲解:车上原来有2人,前门上来3人,这时有5人,后门上来2人,这时有7人,车上现在就有7人。用一个算式表示就是2+3+2=7。(板书讲解)师:这样三个数连续相加的计算我们叫它连加,在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用得数再跟第三个数相加,就能算出结果了。2.连减。

师:同学们,看看在“七里庄”站的这辆汽车,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第二幅图)师:问得很好“车上还剩多少人?”现在大家像老师一样在小组里用手中的图形摆一摆图中的数学信息,再列式算一算。

师:像这样的计算我们叫它连减,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算前面的减法,让第一个数减去第二个数,然后从得数里减去第三个数得到最后的结果。

学生思考,如果能回答,老师就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让学生尝试解答。

生1:这辆汽车上有8人。

生2:到站后从前门下来1人,从后门下来4人。师:看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完整,谁能提个问题呢? 生:车上还剩多少人?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组织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锻炼。(8—1—4=3)数学课也要注意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及安全教育,抓住本课教学内容隐含的素材教育学生文明乘车、注意安全。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3.加减混合运算。

师:同学们看,这是“九棵树”站的一辆汽车,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还有人想到了“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到底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呢?是比原来少了吗?我们找几个同学来演一演当时的场景。

师:你看懂了吗?该怎么列式呢?怎么计算呢? 师:同学们还发现了不同的算法,真棒!但是,你们仔细看看,其实这两种方法是一样的,都是从9里面减5,加1,只不过顺序不同罢了。

师:像这样既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计算我们叫它加减混合运算,计算的时候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按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设计意图: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数的运算,不管是连加、连减,还是加减混合运算,计算的时候一般都是按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你学会了吗?课下要多练习哟!•车上有9人。•到站后从前门上去1人,从后门下来5人。•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 „

生1:9+1—5=5,因为车上有9人再上1人就要加1,所以先算加法9+1=10;又下去5人,就要减5,那么10一5=5,所以车上还剩5人。

生2:也可以是9—5+1=5,因为下去5人,就是9—5=4,又上来1人就是4+1=5,结果也是车上还剩5人。

无论是摆图形,还是表演上下车的场景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加与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进而明确运算的顺序,掌握计算方法。论是摆图形,还是表演上下车的场景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加与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进而明确运算的顺序,掌握计算的方法。板书设计: 乘车(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2+3+2=7 8-1-4=3 9+1-5=5 9-5+1=5

课题 11 练习二(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能力目标:在运算过程中提高口算速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情感目标: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综合素养。教学重点 巩固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具准备 课件。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把10以内的加减法都学完了,想想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疑问呢? 师:同学们是既有收获又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很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知道学习,知道学习才会有进步。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问题,相信只要你好好学就会有收获的。

二、探究新知:

1.看图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第5题)(1)师:仔细观察第一幅图、第二幅图,看有什么相同之处? 师:总结得很好。这样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看图列式的窍门了。试试看,能做对吗? 学生写好后,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2)师:仔细看看第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师:对啊,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算另一部分是多少,就是从总数里面去掉已知的部分,用减法计算。快试试看。点名学生汇报结果。(重点放在前面对也类问题有疑问的学生身上)(3)师:看第四幅图,你们谁能给大家讲,像这样的该怎么办呢? 师:说得对,所以这道题应该是3+2+5=10。

•我知道了在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画图形,可以摆小棒、摆花片。

•我知道了可以用算式记隶我们分物体的过程。•对于看图列式有什么窍门吗? •怎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呢? 生1:物体都是两堆的。

生2:有两堆物体的图问一共有多少,就用加法列式;如果知道总数了,问其中一堆的数量,就用减法列式,让总数减去知道的那一堆的数量就是要问的那一堆的数量。生1:图中不是分成堆的物体。

生2:但是图中仍然是告诉我们总数是6人,能看见2人,问号表示问我们船里有几人。这就是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算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生1:跟物体分成两堆的一样,用加法算。

生2:三堆物体应该是问一共有多少的,就把这三个数相加,用连加计算。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不足,为练习课层次的提升做准备。让学生有点压力,努力学习,慢慢进步

针对学生的疑问有选择地详细讲解,分析习题,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纠总结,本身就是学生梳理知识使之构建系统化知识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能力有所提高,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2.口算练习。

师:要想算得又快又准,就要平时多加练习,形成技能技巧才行。我们看教材第48页第4题,同学们自己算一算,比一比,看谁是冠军。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练习,相信你们掌握了看图的技巧,知道了图中的问号在一侧,表示问其中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如果问号在大括号的边上就表示算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今后要更加努力哟!学生做题比赛,教师观察学生计算方法,适时指导。结果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12 做个加法表。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能力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教具准备 10以内加法算式的卡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以前是老师给你们讲,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把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

师:老师已经把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都整理在了卡片上,我们要想把这些整理好,就要仔细看看,好好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师:其实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总结得不够好,应该说我们可以以得数为标准进行分类或者以算式里面的数为标准进行整理,都可以。不过老师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竖着把得数相同的算式摆成一列;横着也按顺序把含有同一个数的算式摆成一排,这样就能整理成一个表格了。大家看(出示不完整的加法表),这个加法表还不完整,老师已经摆了一些加法算式卡片,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小组分工是否明确。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找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找出得数是10的算式排成一排。•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4。学生会发现:

•第一列两个数相加都是10。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对,想一想第二列往下写哪个算式呢? 学生可能猜测:

•第二列两个数相加都是9。往下写9+0,8+1„„

师:按课前划分的小组,每个小组在一起仿照这个开始整理,完成这个表格吧!学生认真看明白后,动手把相应的算式卡片放人表格里,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整理学习过的知识,为防止学生在整理加法表时,不知如何填写,先引导学生明确整理的依据和标准,并给出部分例子做参考,降低教学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2.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可能发现:

生1:横着看第一排算式都是加0,第二排都是加1,第三排都是加2„„

生2:竖着看第一列算式得数是10,第二列算式的得数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数是8„„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来整理减法算式,好好想想该怎么做。

生3:从右上到左下斜着看,每个算式的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多1,得数比前一个算式多1。

生4:每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就增加1,算式的得数相等。设计意图:表中算式的排列有明显的规律,也有隐含的规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板书设计: 10以内加法表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0 9+1 8+1 7+1 6+1 5+1 4+1 3+1 2+1 1+1 0+1 8+2 7+2 6+2 5+2 4+2 3+2 2+2 1+2 0+2 7+3 6+3 5+3 4+3 3+3 2+3 1+3 0+3 6+4 5+4 4+4 3+4 2+4 1+4 0+4 5+5 4+5 3+5 2+5 1+5 0+5 4+6 3+6 2+6 1+6 0+6 3+7 2+7 1+7 0+7 2+8 1+8 0+8 1+9 0+9 0+10 教学反思:

课题 13 做个减法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减法表的过程。能力目标:能把10以内的减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减法表中,能发现减法表的简单规律,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情感目标: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减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教具准备 10以内减法算式的卡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运用小组合作完成了对10以内加法表的整理,大家整理得很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10以内的减法表,仍然由同学们自己来进行整理,你们有信心做好吗? 1.整理减法表。

师:同学们看一看教材第51页笑笑做的减法表,你们发现这些算式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吗?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分工进行整理。

师:请各组介绍一下你们整理的减法表。2.探索规律。

师:观察我们整理的减法表,你发现了哪些规律? 学生可能回答: 生1:第一排都是10减几,也就是10减l~10各数;第二排都是9减1~9各数;第三行都是8减1~8各数„„

生2:从上往下看,后一个算式的两个数字都比前一个算式的少1,得数相等。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后,分工整理。教师巡视,重点指导整理有困难的小组,必要时作为参与者和同学合作整理。

生3:从右上往左下看,后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不变,得数减少1。加法表的整理方式与减法表的整理方式有相同之处。由加法表引入,为进行减法表整理作了思维方式上的铺垫。交流为学生创设了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和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师: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都已经进行了整理,相信同学们的口算能力一定有了很大的进步。

下面,我们来个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出示口算卡:

1+7 5+3 9+0 8+2 4+3 9-7 8-4 7-3 6-4 9-6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就学完了,需要多加练习才能算得更快更准,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课下多练习别骄傲。考查学生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板书设计: 10 教学反思:

上一篇:我赞美你,文人墨客下一篇: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