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懂了现代诗歌

2024-04-11

开始懂了现代诗歌(通用18篇)

篇1:开始懂了现代诗歌

何必强求。

涟漪已成死水,

哪怕淤泥在湖底狂舞,

湖面波澜不惊。

哀——

莫大于心死。

怕有一天伤害化作怨恨,

笑容的背后是冷峻。

不再强求,

随缘曾邂逅,

邂逅也随缘!

篇2:开始懂了现代诗歌

阳光之下,置身于人群之中,是那么的美好,和蔼,依赖,朝气而且深沉。被人们裹进队伍里,受打架鼓舞;随人潮欢乐前进。

走进蝶园,到处蝴蝶都是翩翩起舞,优越人么的天堂。看见这幅画,我才知道——其实它是与我们的语言无关的,我们之所以能称呼它——蝴蝶,是因为我们对它的存在命名。它斌不在乎我们怎么看它,因为它一直生活在我们这个循环,美妙的世界上,但我们的语言仍旧要描述它,这就是在描述一种“错过会诞生的美丽”。

看见工人不;不停地铺着那一颗一颗的鹅卵石,汗水不停地往下流。此时,我懂得——没有人为你自己等待,没有机会为你停留;只有与时间赛跑,才有可能会赢。要努力赶在别人前头,不要停下来。这才是竞争者的状态,也是胜利者的状态。如果成功也有捷径的.话,那就是飞的时刻,准备飞!

走在独木桥上,脚不停地悄悄发抖,像初学游泳那样恐惧和忧郁,但又满怀希望地走进水边。心想——先伸出一只脚踢踢泡沫,会觉得水在上升,勇气也在上升。最后才会下定决心,可是,现在水害不及腰部,信心还未坚定,把双臂张开吧!去扑进水中,显示坚强和勇敢,向前游去,掀起浪花,伴着欢乐和信心。

躺在草坪上,望着悠悠的天空,忍不住发出感叹——哦,看啊!那柔软轻快地白云,像是被遗忘的轻快乐曲,在蔚蓝的天空飘逸。谁要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没有领略过苦和乐的激情,他就不能解释。这轻快曼舞的白云,犹如阳光,大海和清风。我喜欢这朵白云,因为它们是陪伴少年的永恒。

篇3:开始懂了现代诗歌

因为喜欢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我便将这首诗的前两韵出示给学生,让他们反复朗读,咀嚼前两韵的韵味,体会其意境;指导学生关注原诗中“长江水”“海棠红”的意象特点,留意“一瓢”“一张”等数量词以及“醉”“沸”等形容词的使用,比较意象与乡愁间“滋味”“烧痛”等相似点;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模仿这两韵进行续写,将原诗接续下去。

学生们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续写的诗句韵味、意境俱佳。比如:

给我一地明月光啊明月光,

霜一样的明月光,

银霜的清冷,

是乡愁的清冷,

给我一地明月光啊明月光。

优秀的仿写还有很多,简列如下:

具体(意象)——相似点——抽象(乡愁)

(满天)飞柳絮(春)雨断魂

(一滴)秦淮水(流)泪伤痛

(一曲)《茉莉花》(读)诗神迷

丰富的选材、准确的表达、精练的语言、文化的意蕴使这一创作训练充满了灵动与诗意,使学生感到创作并非高不可攀,才情也非遥不可及。这一成功的仿写、续写,给我们写作训练很多启示。

一、打开思路,充分联想

1. 联系作者生平,寻找感情寄托

诗文表达的是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而这生活体验必定与自己的生平经历相关,所以,续写或仿写,应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这样便于准确恰当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余光中是江苏南京人,《乡愁四韵》是以“长江水”“海棠”这样一些家乡的风物来寄托自己不尽的乡思的,那么我们仿写时应发现这一特点,延续这一思路,去寻找能寄托乡思的家乡的风物。这样,我们便能找到很多这样的感情寄托物(也即意象),如:清明雨、飞柳絮、《茉莉花》、绣花鞋、雨花石、秦淮水、小扁舟、芭蕉叶、风筝……这些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事物应与作者的生活有紧密关系,应能很好地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样,若要表达自己的情思,也可沿用这一思路,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能寄托感情的事物(意象)。

所以,这种联想能帮助我们迅速寻找到寄托感情的事物并准确地传达感情,延续原诗的感情脉络。我们平时的写作,也要善于从自己的生活中挖掘素材,这样,文章才会更真切更真挚。

2. 联想同题作品,发现寄托感情的事物(意象)

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常常丰富而深刻,没有相应的生活经历是难以理解的,更不必说准确地传达这些思想感情了。另外,要寻找到能恰当地寄托感情的事物也不是容易的,所以,可以借助相关同题作品的阅读积累来理解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发现可以寄托这一抽象感情的事物(意象)。

比如,乡愁这种感情是非常细腻而复杂的,没有生活经历的学生很难有真切的体验,也就难于理解这种情怀。所以联想相关的作品将有助于学生感受、理解这种感情。例如,我们可以联想到余光中的另一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从这首《乡愁》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乡愁是一种期待、一种思念,同时也体悟到可以用“邮票”“船票”这样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一抽象感情。我们联想到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乡愁是一种思念,那滋味是清冷孤寂的,也能明白可以用“明月光”“霜”等具体事物来表现这一抽象感情。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可以咀嚼到乡愁的滋味是“断魂”的,“清明雨”这一具体事物可以来寄托这一抽象感情。同样,从《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可以体会到乡愁的滋味是苍凉惆怅的,“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些具体事物也可以来寄托这种抽象感情。

所以,这样的联想,既是帮助理解丰富深刻的感情的一种方法,也是让自己在创作时找到能寄托感情的事物(意象)的一条途径。

3. 联系生活积累,提炼情境相似点

生活积累是一本书,是创作不尽的源头活水。比如,《乡愁四韵》中,作者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乡愁的滋味联想到醉酒的滋味;由海棠红联想到血,由沸血的烧痛联想到乡愁的烧痛,那“滋味”“烧痛”是诗人由自己的生活经验即两种生活情景产生的联想,我们仿写时也可以学着由此入手。例如,“明月光”与“霜”,月光给人的清冷感觉与“霜”、乡愁相似;“清明雨”与“细丝”,“清明雨”给人的缠绵感觉与“细丝”、乡愁相似;“飞柳絮”与“春雨”,无根的“飞柳絮”漫无目的随风飘荡让人断魂的感觉与“春雨”、乡愁相似;“小扁舟”与“新月”,二者的形状相似,新月对月盈的期待与乡愁也相似……

联想中联系生活积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提炼出情境相似点,可以充实诗文的内容。

所以,在创作过程中,联想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可以丰富写作的素材,还可以增加诗文的厚度,增添诗文的文化内涵。

二、理清思路,曲径探幽

1. 细读慢品,把握主旨

要成功地仿写(续写),首先必须细细咀嚼,把握原文的主旨。

余光中的这首《乡愁四韵》通过一咏三叹,抒发的是浓烈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滋味是非常复杂微妙的。所以我们仿写时,既要表现乡愁这一主题,又要尽可能地表现这种感情滋味的微妙复杂。“清冷”“缠绵”“颠簸”“伤痛”“沉重”“热烈”“苦涩”“透明”“无涯”“向往”等,都应是乡愁丰富滋味中的一种。

2. 曲径探幽,找到入口

要成功仿写续写,须延续原文的思路,遵循原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找到入题口。

《乡愁四韵》最突出的特点是借意象寄托感情,用回环往复的手法表现强烈而复杂的乡愁滋味。

我们可以这样去探路:先明确乡愁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再找能表现这种感受的意象。由原诗思路我们可以这样去思考:在味觉上,乡愁是酸甜苦辣各样滋味都有;在感觉上,乡愁是重、乱、冷、暖各种体验都有;在嗅觉上,乡愁可以是芳香的;在触觉上,乡愁可能是灼痛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循路找到能传达这些感受的意象,如:葡萄是酸的,青橄榄是苦涩的,红辣椒是辣的;山是沉重的,麻是乱的,霜是冷的;春雨既让人心生缠绵,也让人感觉断魂;水既使人倍感寒冷,又使人更觉清澈。

我们也可以这样去思考:先找能寄托乡愁的意象,再挖掘其可借以表达的乡愁滋味。结合平时的积累,能找到许多可以用来寄托乡愁的意象,如:月亮、雨、云、风、船、枫叶、水,家乡的一捧土一块砖,一件物一支曲,妈妈的一个微笑一道菜等等。然后再从这些具体的事物上挖掘出可以寄托的乡愁滋味,如月亮可以表现乡愁的期待、冷清寂寞,云可以表现乡愁的漂泊、疏淡,红红的枫叶可以表现乡愁的浓烈,家乡的一捧土可用来表现乡思的沉重,妈妈的一个微笑可用来表达乡思的幸福。

3. 穿针引线,串珠成链

明确了主题,找到了路子,拥有了素材,已是万事俱备,但这些珠子都是零碎的,须串联起来才能成为链子,文章才能成篇,所以不能缺失“穿针引线,串联思想”这一步。例如:找到秦淮水这一意象,挖掘出它能寄托乡愁的苦涩,我们还要用一根针将秦淮水与苦涩连成一条线,因为我们知道水不可能是苦的,泪却是苦涩的,而水与泪极其相似,这样,诗便完整了:

给我一滴秦淮水啊秦淮水,

泪一样的秦淮水,

流泪的苦涩,

是乡愁的苦涩,

给我一滴秦淮水啊秦淮水。

这里的泪水就是将秦淮水与乡愁的苦涩连缀起来的针线。

再如:我知道归雁常被用来寄托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对回归的向往,而雁与天空中的风筝至少有外形上的相似点,于是我们便可以拟写出这样一节:

给我一只纸风筝啊纸风筝,

雁一样的纸风筝,

归雁的依恋,

是乡愁的依恋,

给我一只纸风筝啊纸风筝。

同样,这里的雁即是串联风筝与乡愁的依恋的针线。

写作时思路清晰,才能文思如涌,方能下笔成文。

三、锤炼语言,增加意韵

典雅的语言、隽永的意蕴都是诗文的魅力,所以创作还需学习炼字造句以锤炼语言,增强诗文的意蕴。

比如,《乡愁四韵》这首诗中应斟酌用词的主要有数量词(如一瓢、一张等),有修饰名词的形容词性词语(如“酒一样”),动词(如“醉酒”的“醉”、“沸血”的“沸”),有描述乡愁感受的形容词或动词(如烧痛、芬芳)等。学生模仿锤炼出的这样一些量词如“一地”“一季”等用词均典雅形象,还能引起人的无限联想。形容词如“清冷”“缠绵”“晶莹”等,也能恰当地表现乡愁的复杂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锤炼语言时,化用典故诗句更能增强诗文的意蕴。如上述创作中学生运用的词语“断魂”“银霜”“《茉莉花》”“清明雨”等词,都能从古诗中找到出处,这增添了诗句的书卷气。

无论续写还是仿写,都离不开模仿,而模仿是一个调动全部积累,运用各种技巧,发挥充分想象的高强度的思维锤炼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语言锤炼的过程,就是创作的过程。

篇4:《通天塔》:白天开始懂了夜的黑

夜之无望,唯有光明

《通天塔》的结尾有着这样的一行小字:“最暗的夜,最亮的光”,导演的希望不言而喻。

其实,当这种借助看似兼容并包的故事来陈述一切的情结出现的时候,在我们看来,主题的广和大已经是一种希望的延伸。它能达到的高度开始取决于讲故事人的技巧和演员的能力。于是,后半段故事的走向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一切如何收场,可是,问题出现了,这也就是很多观众不喜欢《通天塔》的主要原因:便是你是否能够平心静气地坚持到最后。

在个别段落中,如日本女孩在广场游玩时的状态描绘,时间的长度与其所带来的信息量是极不相符的,有的只是秋千上的快乐与无止境的荡漾,但是,如果跟后来在舞厅中的段落对比来看,这个铺垫却是极有价值和无法代替的,如果不是那些游玩和迷幻的时刻女孩感觉外界对自己是聋哑人却依然接受的“伪”事实,那么后来女孩看到自己朋友与喜欢的男孩拥吻的失望与全盘崩溃就会显得无力,那种沟通的无望也不会如此强烈。

而墨西哥的段落中,保姆在因为闯过关卡走失在沙漠中,并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前行时候,在骄阳下的一切无情而又真实,这个时候,现代社会制度化的是否得当被再一次提到台前。其实这种例行公事的检查所透出的不只是种族歧视与犯罪上升的负面影响,还有那些被这种制度化的弊端所淹没的一切可以善意为之的方便之举。

失败,只因“撞车”?

《通天塔》在奥斯卡上的失败,很多人将其归咎于《撞车》上届奥斯卡上获奖,但是,将两部看似相近的电影进行对比,便会发现众多的不同之处。

可以这样说,《撞车》的故事像是一个彼此紧扣的圆,每个故事仿如一段圆弧,交织在一起,而《通天塔》的一切则由一把猎枪而起,向四周扩散开去,每个小的故事段落中的人物,他们彼此间的联系是单方向的,在某种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与其他的人物却是失去了连接的可能。

《通天塔》的出现,使得在如今已然躁动不安的世界中的我们,在近乎窥伺般的在不同的人文风物间游走,要知道,在异国他乡,完全融入一个社会和种族间是何其的难,要知道,在我们的记忆范畴里,理解似乎很难在周遭出现。我们亦常常四处碰壁。于是这盏无尽的黑夜中的微弱灯火,仿如穿越了重洋的影像本身一样,散发着希望的力量。尽管这种可能的本身都微乎其微。

于是,传说中的一切,在这个时刻跨越现实的沟壑彼此了解。我们没有那通天的塔,却有了黑夜的光亮聊以慰藉,深深相拥。

篇5:开始懂了作文

走在街头四处游看,人群开始走散,天色变得灰暗,还有冷风的陪伴。那曾属于我们的回忆让我感叹!许多年的往事都该算算,那年春天我们游荡在河岸,夏天球场里流汗,秋天晚风里四处捣蛋,冬天小雪中来回打转。树叶的枝干,天色的暗淡,回忆的走散,相信你只是还不习惯不是真的厌倦。可能走个的每个岁月都要有个人的出现才能衬托,开始懂了,选择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给的。

我们俩独自游走路边两旁,原来的我们不是这样,曾经我们为了以后选择拼命,与命运对抗,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义无反顾的上,在我眼中你非常棒。我们在城市角落游荡,对着聚光灯说唱,我们就是这样的开放。后来全部都变了一番模样,拍张照纪念这个地方,背着属于自己行囊,选择一个人流浪。都一样,受了伤,都好像要陌了对方。开始懂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未完成的路。

好久不见,看到现在你的改变,回忆慢慢在脑海里浮现。曾经你的眼神里都是开朗,心里是如此宽敞,什么事都不想,现在却充满了忧郁,对我冰冷的态度,独自走在学校的路。承诺原来只是为自己找个安全感,太美的承诺因为太年轻,开始懂了,孤独是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有人选择挣扎孤独但有人也在享受。

篇6:我开始懂了作文

月考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我抬起头,用迷茫的眼神望了望四周。再也不忍看一眼桌上的试卷,起身便大步地走出了考场。

当我走出教室的那一刻,心里突然感到轻松了很多,我的堕落在这此时终于暂且告一段落了。然而却突然感到一片迷茫,一种对未来深深的迷茫。

头顶上灰蒙蒙的天空向天边无限的延伸着,这年头连天空也失去了色彩。一个人在校园里漫无目的地游荡着,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学校的百花园外。花园的铁门半开着,上面的红漆已经脱落了不少,一副洗尽铅华的`样子,透出一丝饱经沧桑的气息。我走过去轻轻推开铁门,顿时一股寒气顺着我的手曼延到了全身,我不禁颤抖了一下。走进园中,眼前一片凄凉,我呼吸着这园中萧条的空气,安静地在里面走着。干枯的树枝上几片枯叶在风中摇摇欲坠,可是就算叶子抓得再紧,也会被这无情的寒风轻轻地收割了它短暂的生命。这个时候的任何挣扎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无力到瞬间就会被毁灭。风一阵一阵吹过,叶一片一片落下,那些夏天的梦想都藏进了叶片中,乘着风儿浩浩荡荡地离开了。园中的这些小生灵们在寒风的肆虐下早已经零落不堪,枯黄的落叶淹没了园中的小径,踩在上面发出一阵阵让人心碎的声响。

此时,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凄凉,接着是大片大片的空旷。零乱的思绪在园中任意地飘荡着。在我的记忆中,它以前的模样可不是这样的,曾经它是那么生机勃勃,枝繁叶茂,然而那昔日迷离的缤纷如今早已黯然褪色。留下的只有枯黄的落叶,孤零零的树枝,刺骨的寒风还有一丝丝淡淡的悲凉。

走着走着,远处树枝上一些绿色的小东西突然闪入我的眼帘。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里,满园的萧条中,哪里来的绿色呢?我满怀疑惑地走了过去,仔细一看,顿时吃了一惊。在这没有一片叶子的干枯树枝上,竟然长满了嫩绿的新芽。透过新芽上晶莹的水珠仿佛还能看到昨夜的风霜,在幼稚中却透出一份不羁与坚韧。

看着这些可爱的小生命,我的心也不禁为之一颤,顿时明亮了许多。原来这园中的生灵们并没有消沉下去,它们只是悄悄地沉默了一下,也许就在不久后的某一天便会在沉默中爆发;也许就在哪一夜春风过后,这园中便会萌发出无数新的生命,带来满园的春意。此时我已不再觉得这里是萧条的了,而是感觉整个花园中都充满了力量,为了新的复苏而积蓄的力量。

新的生命总会萌发,旧的躯壳迟早会被抛弃。这个时代是需要力量的,这样的改变是需要勇气的,在这力量与勇气交织的年代一定会迸发出更加美丽的命。

这花园是在凋零吗?

不!

它是在积蓄力量!

篇7:我,开始懂了心情日记

我,开始懂了心情日记

我不可思议的朝着远方,耳边回响着周杰伦的<给我一首歌的时间>。渐渐地…原谅了过去,用沉默包容了不属于我的结局,曲终人散的时候,我逃过了绳索,却逃不过悲伤,连一首歌短短的几分钟都没了!悲伤的背影成了我所埋葬的纪念品,我安静的…在即将消失的童话里把白日梦表现得淋漓尽致。走的时候,我不留下一点痕迹,只顾着满身的`伤痕和悲恸,不理任何人的离开了…当回头看着记忆越来越远,我便对未来失去了信心,感到茫然。大家都以为我是放羊的孩子,搁下我的阴谋和骗局,狡猾的装着可怜自欺欺人。我不明白为什么谁都不相信我?背着这些解释不清的怨恨和沉重不已的怀疑,我选择默默无言,原谅是是非非的伤害,懦弱的逃避了现实。思绪飘飞的风就像自己晶莹剔透的泪,一点一滴刺痛着心间,来不及听自己自言自语点什么,一切都走得太远太远了!我摆着一副固执的脸,带着还没有历尽沧桑的喜怒哀乐,百转千回,回到了起跑线即使起点只剩我一个,我也没信心战胜自己。遍地开始长满我泪水撒过的伤痛,我傻愣傻愣的笑了,除了笑,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来埋葬痛苦。我懂了…沉迷在诺言和谎言之间,我相信了谎言,欺骗了诺言。就算挣扎,也得装作若无其事的走……即使世界看不起我,我也不能对不起自己,泪流过后,来块苦涩的巧克力蛋糕,把所有的苦水吞进肚子,希望能在心底,被一点一点遗忘…摆出我的招牌微笑,默默的高傲着,相信很快那些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的念念不忘里被忘掉。哪怕我一无所有了,我也可以编织美梦。

篇8:开始懂了现代诗歌

一从《种树郭橐驼传》中关照“道”

不管是关照自然还是关照社会运行, 从根本上讲, “无为”的状态不仅与人的性灵相通, 与美相通, 更主要的是, 它与宇宙的根本特征:自然是相通的。

当我们在教读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的一篇古文《种树郭橐驼传》时, 更能体会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渗透, 这篇文章是中唐柳宗元以当时的时弊为针砭对象而写的, 到现在来看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此文是用寓言的形式, 由橐驼优于常人的种树成效来追溯缘由, 最后得出“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以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的结论。遵循其本身规律顺之天性既能得物之丰厚回馈, 这是多么形象的“无为之治”, 养树之术其为养人之术, 繁政扰民, 所以应以“治大国, 若烹小鲜”的心态剔除繁政, 肃清吏治, 让百姓安居乐业。有一句话说得好, “君子之于子, 爱之而勿面, 使之而勿貌, 导之以道而勿强”。其实是在说安民最好的方式就是“顺民之天”“致民其性”, 这便是所谓的“导人必因性, 治水必因其势” (《中论》) , 唯有此才算大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是生存的智慧, 也是生命的智慧。其实到《种树郭橐驼传》文中的“道”已渐渐清晰化、具体化, 一切客观事物既有其客观规律, 我们就应该凝神寻找其中的真谛, 从而更好地运用渐渐清晰的“道”, 虽然这可能是“道”中的万分之一, 但足以让我们在某一领域有限度地达到“自由境界”, 这不正是人类所向往的吗?

二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关照“道”

庄子认为, 世间一切矛盾的根源皆起于人以自我为中心, 起于人的种种偏执与成见。但只要进入忘我境界, 这些矛盾自然会化解。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 宇宙的运动是长流不息的, 万物自始至终都在无声无息的变化着。人是万物中的一类, 自然也无法逃避地要参与变化, 顺应这种规律, 顺应天理, 该生即生, 该长即长, 该老即老, 该死即死, 这便是最快乐的。基于这种认识庄子强调“内乎之心”, 强调精神境界的“心斋”, 即浑然忘我, 而这种超然感官的“凝神”状态更常出现在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中。

在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另一篇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这位大文豪在其中通过文与可的画竹心得具体阐释了这一核心理论。刘勰曾经在他的文艺论著《文心雕龙》中提到过“物感心动”一说, 而这篇文章中也有一句话“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执笔熟视, 乃见其所欲画者, 急起从之, 振笔直遂, 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 稍纵则逝矣。”也属相通的文艺理论观点。其实诗歌和绘画同属于艺术范畴, 之间必有相通性, 都有“道”即规律, 只不过表达形式不同而已。

“物感说”强调物感心动, 外物的感召引起人心的萌动, 所谓“是以诗人感物, 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 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 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 亦与心而徘徊。”诗人在创作时, 他的心是随着物在“宛转”的, 物动他的心也在动。而同为艺术的文与可在观察“竹之形态”“竹之节叶”的细微差别时, 竹的诸多特点了然于心, 此时外物已跟着人心在徘徊, 随即则达到艺术创作中的最佳境界“乃见其所欲画者, 急起从之, 振笔直遂, 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 这便是艺术创作者们积极追求的“灵感”。类比一下, 就如同杜甫的诗“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我”动“物”亦动, 这也就是庄子的那篇寓言《庖丁解牛》中所说的“方今之时,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过程。“物”与“我”已经成为一种互动的关系。在这里, 简单的支配关系已然变成了一个互动的双边关系, 是一个整体。

在这里, 将“人之文”和“物之文”相互交融渗透, 熔铸成一个艺术形象。我们说, 高山和大河自有其非常美丽的光彩, 就是说自然界所有的东西, 上到日月, 下到山川, 大到天地, 小到鱼虫、花草都是有文采的。这些“文”他们始终自言自语地言说自然之道。庄子认为“大美无言”认为“道”不可说, 但苏轼秉承刘勰的文艺理论主张, 认为“道”向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以另一种“文”的形式出现——艺术作品。

至于在言说的过程,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言说变成经典, 就要看言说者的灵魂和精神品格的指向了。因为在人文世界中, “道”体现于“情感”与“精神”中;在艺术创作中, 无论是绘画领域、书法领域亦或是诗歌领域, 都讲求一个“活泛的境界。”而画活一个作品需要神似, 除了要求创作者技艺高超, 能把握万物之文, 即能把握物在形上最突出的特点, 最能体现其物象精神之处的, 避免“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的尴尬外, 还需要用人“文”中的道去理解和修饰万物, 唯有此, 才能将“人之文”与“物之文”完美结合。同为画竹, 同为经典之作, 为何文与可的竹、苏轼的竹、郑板桥的竹气韵形态却千差万别呢?可能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人之文”的差别。

作品中, 艺术家与他所描摹的物象合二为一, 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竹才能画得曲尽其态, 妙趣横生, 竹子和画家本人的风神都在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刘海粟在《艺术和人格》一文中写道:“艺术就是我们在我生命的表现!是我们人格的表现!艺术家在物象中表现的生命就是艺术, 就是艺术家所表现的美的思想情感。无生命的作品, 虽构成泰山、黄河大规模之图形, 也看不见它的美的存在。而那些纯以功利为计, 而忘却艺术家自我生命的表现, 这种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

我想, 那句“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 而予以为有道者”所涉及的“道”, 已包容对画家本人精神品德修养要求的内容了, 如果艺术家本人思想品格卑下, 也不可能做到穷竹之理, 与竹达到真正神交的境地, 也就难得创作出传神的艺术精品来。

道家的“道”, 特别是庄子心中的“道”, 其实实质就是“万物之道”——规律, 这规律中必有人的“心灵之道”, 庄子想要解决的不是社会问题, 而是始终尝试解决人心的问题, 解决相关的艺术生活问题。看来人心之道是艺术家们、哲学家们共同追寻的问题, 我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更多地看到了画家本人的“人心之道”, 看到“真性情”, 看到“赤子之心”, 如同李贽的《童心说》中提到的童心的定义“夫童心者, 真心也。夫童心者, 绝假真纯,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也许这就是艺术精神的常变常新, 亘古流传的根本原因。

庄子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知北游》) 唯有能听“万物语言”的人才能登堂入室, 掌握道中的万分之一。为此, 我们需要排除各种繁杂欲望的决心, 唯有此才能找到那种“凝神屏气”的状态, 那种“用志不分”的痴态, 这种纯粹的状态才能让你与“道”无限接近。我们渴望幸福, 道家主张“德”就是“道”, 就是我们成为我们者。我们的这个“德”, 即自然能力, 充分而自由地发挥了, 也就是我们的自然本性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了, 这个阶段我们就是幸福的。万物皆如此。

篇9:诗歌从解构生活细节开始

读过陈衍强的一些诗歌,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譬如他的《再写母亲》,不是一般的好。《再写母亲》选择了一个永恒的情感话题——母爱,写母亲的诗歌,甚至诗歌名篇从来就不缺少,譬如古代孟郊的《游子吟》,近代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当代舒婷的《母亲》等,要在这一系列篇什的光环底下写“出彩”,那是极其困难的,但当我读到陈衍强的《再写母亲》,心仍然立刻被抓得紧紧的:诗歌因口语而亲切,因生活而质朴,因真实而感人,因准确而闪光。

诗人以“再写”命题诗歌,我下意识重读一下陈衍强关于母亲的诗,除了《再写母亲》,还有之前写的《赞美母亲》。相比之下,诗歌《再写母亲》明显成熟多了,细节抓得很准,从母亲“从老远的乡下来县城”的点入手,娓娓叙来,细细分析,不再泛泛地赞美。诗人在诗歌一开始就营造了“矛盾”的情感氛围——母亲每次到县城看我,“都要给我背点洋芋南瓜海椒”,但“这些东西/我花十块钱就可在街上买一袋”,这是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是很多人都共同感受到和拥有过的,这种过早的“矛盾”情感表达,并没有影响诗歌整体的协调性,相反是及时的,用“真实平常”的叙述轻易而从容地引领读者入诗,而事实上,诗人对自我的这种内心情感“矛盾”的进一步剖析构成诗歌的主体。

在整首诗歌中,诗人对情感“矛盾”的解构是一种自白式的内心剖析过程,个人以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或者阶段:首先是我为什么不想母亲为我带东西:“不是我嫌它们太乡土和廉价/我是心疼她那么大年纪/好不容易种出二十四种以上的植物/我真的不忍心母亲佝偻的身子/进城看儿子还要加重负担”——这样的句子没什么可以深究的,因为它就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经验,来自于我们思考和情感最淳朴的层面,很自然,又很出色就完成了一个儿子对母亲最真挚心声的表达。其次是母亲为什么坚持为我带东西:“我也知道除了这些/她再也拿不出别的慈爱/所以它们比黄金还珍贵/看见它们我就看见她的命/一个洋芋一个南瓜一个海椒/都是她用命种出来的”——这里的情感是流动的,是双向而互通的,既有母亲对儿子的慈爱,母亲不辞老远送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洋芋一个南瓜一个海椒”,而是“她的命”,她的爱,是她自认惟一能为自己儿子做的,是自己幸福和自我价值所在;也有儿子对母亲的理解和体味,因为诗人知道并深刻感知这一切“比黄金还珍贵”,是无价的。最后是我内心深处其实希望母亲为我带东西的:“只要粮食和蔬菜还新鲜着/我的母亲就活着/并且在山坡上累着”——表面上,诗人似乎又把矛盾和问题给带了回来,但只要再用心去感受一下,就会发现问题其实已经得到解决,矛盾已不复存在……母亲是年迈朴实的母亲,是深爱儿子的母亲,是为儿子辛苦却幸福着的母亲,而儿子感恩这一切,他只希望母亲能好好地幸福地活着,这一切都建立在母子双方的理解和默契之上,诗歌随着母子之间最真挚深沉的情感表达和交融而得以悄然升华。

陈衍强的诗歌大多是写自己熟悉的东西,“语言从来都是从最低的地方写起”,他“无意刻意去表达所谓的朴实和感动”,但往往能触及读者的阅读神经,因为他诗歌中的简单而干净的语言,独特而机巧的视觉,淳朴而真实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细节的诗意解构,而《再写母亲》恰是这一切的“集大成诗”。当然,我的阅读审美,以及一贯的乡村情结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对这首诗的偏爱——诗人在写他自己母亲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写我的母亲。

附:陈衍强的诗《再写母亲》:

篇10:懂了的诗歌

有谁能听懂风的言语

是那春日里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还是那一江碧波盈盈的春水 微澜

风儿深情的呼唤 热切的期盼

那一枚在枝头静静等待绽放的花骨朵

含笑不语

听懂了风的情话 用无语的沉默回答风的

追求

她淡定从容的神情仿佛在告诉风儿

绽放 是一种等待的极致

忍耐 彰显生命的从容

退一步 方能海阔天空

春日里江上第一只浅浅行驶着的 小船

怯怯的 欣喜地 惬意地

行走在这片刚从寒冬里苏醒过来的世界

远离了寒冷 远离了束缚

风儿第一个把春天来到的消息告诉了他

他 兴奋地大声呼喊

亲爱 我回来了 你在哪

春水微澜 芳草茵茵

那个曾经爱恋过的你 轻声地叹息

春天真的又回来了吗 为什么

属于我的春天 依然没有回来

在最深的红尘里相遇 在最美的时刻离别

多么完美的一次邂逅 刹那 永恒

无憾 无悔

淡蓝温柔的春水是那个女子晶莹纯洁的眼泪吧

那滴凝聚在腮边的泪 是我永远也无法涉过的海洋

汹涌澎湃的波涛 淹没了我满怀希冀的远方

远方 一个辽远而又美丽的天堂

/

梨花带雨的脸庞 恬静而又忧伤

那指尖流泻的天籁 汩汩流淌

摇曳的心花灿然的 盛放

这最后的一曲欢快的旋律 何时演绎成了一曲哀婉的离殇

说好的 离开不哭泣的 可是为什么

挥别的刹那 却止不住的 泪如雨下

身未转 泪千行

千般甜蜜 万般不舍 终是以黯然的结局收场

挥不去眼底眉稍的深深忧愁 是写在心灵深处难以割舍的伤

千般斑驳 万般刻骨 无奈终是好梦一场

万般风景 千般风情

尘埃落定 云淡风轻

记得我的叮咛 让我看着你先走

渐行渐远的背影里 你可曾看见我心底的那抹浓烈的眷恋

不舍

无声无息地弥漫整个宇宙 是不是真的先离开的那个人

伤会少一点 痛会淡一点

此生永不相见 那个夜晚

先离开的是你 后离开的是我

惨白的容颜 飞散的发丝 无力哀怨的眼神

幻化成了那个流泪的琥珀 回忆凝聚其中

几生几世 层层包裹

百般牵念 几许纠缠 让我预约白发上的月光吧

在午夜梦回时让你看见我那颗泣血忧伤的心在无数个清冷寂寥的月夜

为你 轻挽渐渐灰白的青丝

让我再一次在你奔赴来世的途中幻化成那株会开花的树

静等你的到来

那天的甜蜜 温暖快乐的气息

我 含笑铭记

你依依不舍的 别离

那份浓得化不开的款款 深情

我无限遐思

你终是那一朵遥远的`彼岸花吧

开在寂寞辽远的天涯

红的太无瑕 我无限温柔久远的牵挂

风儿能够听得见我忧愁怅然的 心语

冷寂月光下的你为什么却看不见我穿越 岁月风霜的 守候

亲爱的你啊

这抹挂在枝头的优柔 结在心底的愁

是不是你无法放下的 眼底的忧

听懂了风的言语春水热烈的回应着山峦

吻着春花的斑斓 把感动涂满洁白的素笺

泪光中

你微笑凝眸 轻吟浅唱

那首我们 都曾珍爱的 歌谣

一个爱上浪漫的人 前世是对彩蝶的化身

喜欢花前月下的气氛

篇11:长大后,我就懂了你诗歌

懂得你严厉背后的深情

懂得你站的高度,想的周密

将知识传授给别人不是件容易的事

连圣人都说,不愤不启

可你没有条件的施与

篇12:梦的开始的现代诗歌

一处高岗,

两三棵白杨,

一条小河堪堪趟过,

你在等我去找你。

路远心急,

竟又记不清你,

几里的旱地小路,

踩了别人庄稼。

你来找过我了,

你在等我回去。

教室里灯亮着,

大家都在啊,

唯独你看着我笑,

我回来了,

终于回来了。

但是那条河没有拦我,

她甚至怂恿我趟过,

那片田海没有困我,

一跤滑跌抓住了你给的线索。

幸福让我惭愧!

我决定再诚实一回,

说清这个误会,

说我不认识你,

不配呼吸一口,

一丝,

你的美丽……

你狡黠地说,

没关系。

你还是你。

你还是你。

你还是你。

零零

篇13:你懂了泪水,就懂了人生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 有七情六欲。情绪不能长期压抑在心底, 显现于外不外乎表情、语言、动作等。喜也好, 悲也罢, 哭着笑着, 泪水就在眼眶中积聚, 水一样地流, 一滴一滴便是情感的世界。这世界里有真也有假, 有呼唤也有陷阱……

泪水不仅与伤感、悲痛有关, 也和喜乐有关。怒极反笑, 喜极而泣, 人在巨大的惊喜或者幸福面前, 一时难以找到最好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而泪水往往先之一步淋漓而出。笑中有泪, 性情率真, 然其后之诸多感慨、复杂情感一时之间是难以道尽的, 全部凝聚在这夺眶而出的液体之中了。

泪水似乎与女子有缘, 善睐明眸, 若有雾气朦胧, 便是幽潭一碧的美丽和诱惑, 生生摄人魂魄, 风流无限。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的黛玉硬是勾走了无数男人的心。为什么都指望“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可想而知。有泪水, 男人往往自作多情地要去怜香惜玉, 女人也往往顺水推舟小鸟依人, 泪水就成为和谐爱情的一种润滑剂。但女人们不能过多地使用, 因为面对女人的泪水, 男人总是惶恐不安, 不知所措, 要么就不闻不问, 要么就溜之大吉。女人, 请记住, 许多时候, 笑容和泪水同等重要。

男儿有泪不轻弹, 所以男人习惯把眼泪藏在心底, 让它在血液里流动, 这是文化传统的影响。伪装出来的坚强总会有崩溃的一天, 当男人真正要哭的时候, 一定要当心, 那可真是决堤的海一发不可收拾。但大多数男人都会选择在无人的角落或者最亲近的女人面前伤心欲绝地哭一场, 大部分时间里他用笑容掩饰着泪水。

敢笑敢哭, 是真性情人。心真情真, 泪水也真。

有一颗感动的心, 我们用泪水滋润世间的真、善、美;有一颗怜悯的心, 我们用泪水祭奠痛苦和哀伤;有一颗真诚的心, 我们用泪水去温暖苦痛的灵魂。.

人生总在泪水中前行, 酸甜苦辣百味尝尽, 或许, 懂了泪水, 就懂了人生。

篇14:认识现代城市:从下水道开始

早年出国留学的人在国内学英文时,大都不知道欧关餐厅里常用的吸管“straw”一词的说法。国内简陋的英文教材里只有“pipe”这个单词,但Pipe一词在英文里,通常指的是下水道或输油管之类的大管子。有的留学生到了欧美国家后,在餐厅里问侍者要一根吸管时说:“Could you please give me a piece of pipe(能给我一根大管子吗)?”让侍者听上去一头雾水。

然而,对下水道的表述,我们更是缺少了解。很多年前,当我在美国第一次收到来自市政厅寄来的水费账单时,对上面的“Sewer Service Fee(下水道服务费)”一词十分茫然。在国内,已经习惯了街道办事处老太太们挨门挨户地收取十分低廉的水费,还从来没听说要交“下水道服务费”这回事儿。直到今天,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里,水费和排水费也一直没有被明确分开。

至少在大半个世纪以前,中国基本上属于一个农耕文明的社会。如果从排污、厕所以及城镇排水这些视角来观察,中国其实算不上是一个“文明古国”。一种不能解决排污排水问题的文明,必然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文明。中国人拥有在舌尖上独步全球的饮食文化,但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足够的工夫去解决“吃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在北京,以“天子”自居的皇帝,居住在号称拥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间的紫禁城里,大殿、寝室、书房、御花园、博物馆等样样齐备,就是没有一间拥有现代化排污系统的厕所。包括皇帝的“太液”在内的各类排泄物装入木制马桶后被专门的粪车迅速运出宫廷。不管下多大雨,众多明暗排水沟都可以把雨水迅速排出宫外。不过,这类“文明”只限于宫廷之内,宫廷之外哪怕是洪水泛滥或臭气熏天,则与皇帝无关。

据查,“下水道”一词是日语舶来词。“下水”二字表明在功能上它是用来收集和排放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大气降水和其他弃水的;而“道”字,则象征着“地下廊道式”城市排水设施。这样的排水廊道往往深埋在地面几十米以下,有着巨大的物理空间。例如巴黎和东京的下水道都是在地面50~60米以下,宽逾5米;宏大之处不亚于一座地下城郭。而我国城市中普遍采用的是“地下管网式”排水设施,在较浅的地下埋藏着口径多在一米左右的排水管。严格地说,只能称之为“排水管”,而实在称不上是“下水道”。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建设城市排水系统方面,主要的经验来自当时的苏联老大哥。北京、广州、天津、武汉等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建设起了现代化排水工程,苏联的“地下管网式”排水设施被全盘复制到了中国。

一位研究1949年后中国大学发展史的朋友告诉我,上世纪50年代初,当海淀区一带的地下排水管铺设完成后,引发了学院路地区高等学校的建设热潮。但唯独中国人民大学对此无动于衷,这所办学最早可以追溯到“陕北公学”的“新中国第一所大学”为了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延安作风”,坚持在校园里翻盖大量的平房。据说当时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指责说,在已经铺设了这么好“排水管道”的地面上盖平房,这不是勤俭节约,这是挥霍浪费。由于缺乏对城市“不动产以及相关设施”的理解和重视,中国人民大学这所拥有优秀师资和生源的著名大学,如今拥有着北京城内最狭小和拥挤的大学校园。

不过,即使被梁思成先生称之为“这么好”的排水管道,在设计上也是极为保守的,小口径的排水管承载能力极其有限,很难应对大流量的来水。与位于高寒地带、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少(莫斯科的年平均降水量为582毫米,列宁格勒为585毫米)的前苏联不同,中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年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广州更是高达1600毫米。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和几个同学乘江轮经长江三峡抵达武汉,上岸后遇到一场暴雨,体验了“夏季到武汉去看海”的场面,在这个中国中部最发达城市的各条主干道上,看到了一片汪洋的景象。

不能不看到,中国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还一直存在着“重污水,轻雨水”的严重问题。因为大部分城市没有专门的雨水管道,雨水管和污水管是混合在一起的。从这一个角度看,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排水设施还只属于“污水管”,与“下水道”一词的含义相差甚远。

篇15:从这里开始诗歌

从我个人的历史开始,从亿万个

死去的活着的普通人的愿望开始

从诞生之前就通过我激动的呼出的名字开始

把被遗忘的被迫害的隔阂着的人们

从蜷缩、恐惧、麻木中展开

舒展各自的生活和权利

破碎的冰块、语言开始和解

每一个朴素的名字都是诗的标题

流出浩大的生命的旋律

就从这里开始,血液

激动着每一个人

每一朵花的香味每个孩子一缕缕炊烟

一同升向春天,棵棵棕色的小树摇动

枝叶和枝叶连在一起

缀着成熟的果子比母亲的乳房还要丰满

大团大团的云挂在空中

胸中热情积郁着越来越浓

每一次接触和闪电每一片嘴唇和吻

都把我从孤独中解放融进另一个人

融进所有跳动的心

爱情不能存留,大地饥渴

就从雨开始从溢满的河流开始

从石头的桥钢铁的桥开始

手臂从土地伸向土地从山腰伸向山腰

挽着所有的兄弟姐妹

沟通所有的峡谷河床

黑夜压弯的月亮不再象父亲的脊背

弯弯的谷穗像饱满的弓握在儿子们手中

鱼和鸟激起浪花,风

足够吹起帆张开网

公路铺遍荒野山岗

城市像一个又一个结

拉开网,晒满阳光的条条道路微微颤动

渠道中街道中流动的水和人群

永远蔚蓝

让我在繁忙中整理出秩序

如同群蜂整理蜜整理住所

让光划出影子和光明的界限

让影子渐渐透明在中午消失

我的那些苦闷沉默艰难的年代

消失在欢笑中

我,金黄皮肤的人

和世界上所有不同肤色的人连成一片

篇16:幸福的开始爱情诗歌

即使前方的路,

很难走,

我们也要永远永远在一起!

篇17:梦想开始的地方诗歌

还迷恋在梦里。

依然翻开昨天的书籍,

今天的勤劳,明天的辉煌,

篇18:我读懂了诗人的寂寞

入秋, 寒日冷冷地悬在半空, 冷眼看尽世间百态, 梧桐也冷冷地立在易安身边, “寒日萧萧上琐窗, 梧桐应恨夜来霜”。梧桐本无情, 怎来的感情去恨?秋, 寂寥的秋, 易安静静地坐在窗边, 眼中透出无限凄凉, 借酒消愁么?抑或是, 对故土的乡愁, 故国沦丧的痛?“不如随风樽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流离失所使她颓废了?没有!我明明能感受到她的心在流血, 她炽热的心在有力地跳动, 我能感受到她对山河破碎的悲痛, 那份永恒不变的悲伤, 易安那思乡的呢喃与爱国的情愫, 成就了经典!

雨, 漫天飞舞, 风, 肆虐地刮, 他心系战场, 胸怀天下, 怎奈壮志难酬, 只能借诗歌来诉说心中的悲苦!他驱不走心中的寂寥, 躺在冰凉的被褥中, 撑起日益衰老的身体。“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梦中尽是杀敌的场景,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受到排斥并没有消磨陆游报国的强烈愿望。可是壮志难酬的陆游, 有谁愿意听他的心迹, 又有谁理解英雄泪干啼血的寂寞?

安史之乱, 唐朝由盛转衰, 由强转弱。“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情景, 深深触动了杜甫的心。但他只能用诗词, 倾诉心中对统治者的不满。当诗人的命运和国家的衰败相联系并且心系于国的时候, 才能体会到并且告诉世人, 何为真正的悲哀, 何为真正的寂寞。“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是的, 杜甫看不到自己的命运, 他看到的, 只有国家, 只有那些支离破碎的国土。这是真正的寂寞, 也是对国家无比真挚情感的体现, 他的情愫被毫无保留地注入诗作, 他的诗作必为历史所铭记, 他也必然被历史所铭记!

不管是李清照、陆游还是杜甫,他们的寂寞,都来源于他们沦陷在生命的无奈和艰难之中,这些痛苦,都来自对故土的思念与对国家危亡的担忧。经典,诞生于痛苦之中。

走近他们,我读懂了诗人的寂寞……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开始懂了现代诗歌】相关文章:

从这里开始诗歌04-11

开始懂了作文05-05

读懂了古代诗歌范文06-08

刚开始04-26

从新开始05-06

开始幸福范文05-16

从微笑开始04-23

故事的开始04-26

梦想的开始04-27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从心开始,却不能重新开始04-17

上一篇:暮城之光,幸福有晴天作文下一篇:中石油烟台销售公司“阳光采购”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