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青岛大学

2024-05-03

山东大学青岛大学(精选8篇)

篇1:山东大学青岛大学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山东大学专业】山东大学招生网站-山东大学分数线

第一章 总则为了保证山东大学2014年普通本科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生源质量,优化生源结构,维护学校和考生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山东大学普通本科招生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本章程。第一条 本章程适用于山东大学普通本科招生工作。第二条 山东大学普通本科招生工作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第三条 山东大学普通本科招生工作接受纪检监察部门、考生、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第二章 学校概要第四条 学校全称:山东大学。第五条 学校代码:山东大学10422,山东大学(威海)19422。第六条 办学类型: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第七条 办学层次:以本科、研究生为主。第八条 校址:山东大学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大学(威海)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第九条 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造就社会精英和国家栋梁。第十条 办学特点: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山东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其主体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学校规模宏大,实力雄厚。各类全日制学生达6万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41437人,研究生16034人,留学生1737人。学校汇聚了一批杰出人才,共有教授1107人,博士生导师907人。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Peter Grünberg教授加盟山东大学,受聘为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研究生导师莫言教授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山东大学是中国目前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之一,在综合性大学中具有代表性。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教育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5个,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专业学位博士点、硕士点30个,本科专业1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个,形成了结构完整、实力雄厚、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三章 招生组织机构第十一条 山东大学设有招生工作委员会,下设本科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招生政策,讨论决定招生工作中的重要事宜。第十二条 山东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山东大学(威海)招生办公室是组织和实施招生、教育拓展工作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山东大学普通本科招生和教育拓展的日常工作。第十三条 山东大学监察处对招生工作实施监督(监督电话:0531-88364345)。第四章 招生计划第十四条 学校按照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突出优势、办出特色的原则,确定2014年本科生招生计划为10000人(含威海校区3500人)。第十五条 普通本科招生计划分为普通类和保送生、自主选拔录取、艺术特长生、艺术类、体育类等类型。第十六条 学校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按照优化生源结构、促进区域均衡的原则,统筹考虑省份的生源数量、生源质量、人才需求、毕业生就业等情况,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编制。第十七条 山东大学招生计划通过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学校普通本科招生简章、学校网站等形式向考生和社会公布。第五章 录取规则第十八条 在高考成绩达到相应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一般按照不超过我校在省份公布招生计划120%的比例调阅考生档案;第一学校志愿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根据省份模拟投档情况,原则上按105%左右的比例调阅考生档案。第十九条 山东大学对考生体检的要求参照《普通高等学校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按照《山东大学普通本科招生体检标准》执行。第二十条 普通高考统一录取时,按公布的招生计划,首先录取第一学校志愿的考生;在第一学校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下,不拒绝招收非第一学校志愿考生。第二十一条 山东大学实行按大类招生。普通高考录取时,山东大学(10422)以第一学校志愿调档的考生,专业(类)分配按照“分数级差”的原则进行,第1-2专业(类)志愿的分数级差为2分,第2-3专业(类)志愿、第3-4专业(类)志愿的分数级差均为1分,其它专业(类)志愿的分数级差为0分。山东大学(威海)专业(类)分配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进行。非第一学校志愿调档的考生,专业(类)分配在缺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额专业(类)计划中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进行(有特殊说明的省份除外)。当考生成绩无法满足所填报的专业(类)志愿时,如果考生服从专业(类)调剂,学校根据考生的投档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调剂到招生计划尚未完成的专业(类)。第二十二条 对部分实行高考选考科目和录取方式改革的试点省份,按照学校在该省份公布的选考科目等级和该省份招生考试主管部门的有关录取规定执行;在江苏省,学校对普通高考考生的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为2A及以上,对获得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考生和获得艺术体育特长生资格的考生,其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为2B及以上,以上三类考生的必测科目等级要求均为4C1合格。分专业录取时,学校采用“先分数后等级”的办法,即按照考生投档分数从高到低排序,投档分数相同时,考生实际高考文化成绩高者优先录取;若考生高考实际文化成绩也相同,按选测科目等级高低排序,相关科目等级高者优先录取。相关科目理工类为物理,文史类为历史。同等条件下,考生必测科目等级高者优先录取。若某些专业(类)按选考科目录取生源不足时,学校参照考生所在省份招生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可调剂录取选考其它科目并达到相应科目等级规定的考生。专业分配原则同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 除自主选拔录取、艺术体育特长生外,学校认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招生考试机构有关加分或降分投档的政策规定。第二十四条 保送生的选拔录取严格按教育部文件执行,录取办法详见《山东大学2014年保送生招生简章》。第二十五条 高水平运动员录取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考生须通过我校组织的选拔测试和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高水平运动员测试或选拔比赛,高考成绩达到规定分数线,我校方能录取。第二十六条 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艺术体育特长生、艺术类、体育类、国防生、少数民族预科班、定向西藏就业学生、内地新疆高中班、内地西藏班、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港澳台及华侨学生的录取按国家有关文件和学校制定的相关招生简章、实施办法执行。第二十七条 经教育部批准,山东大学(威海)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在一本线上招生。第二十八条 除外语及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外,学校其它专业均不限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制应试语种。但学校所有非外语专业,大学期间逐渐增加用英语讲授的课程。第二十九条 所有专业(类)录取男女生无比例限制(护理学专业不招收无该专业志愿的男生,国防生按国防生招生计划执行)。第三十条 我校将及时公布录取结果,考生可登录山东大学本科招生在线和山东大学(威海)本科招生信息网查询。第六章 其它第三十一条 新生入校后,按照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入学资格审查。不合格者,则取消其入学资格。第三十二条 普通本科学费和住宿费的收取,根据属地原则,执行山东省物价局统一核定的标准。第三十三条 学校设有多种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助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为辅的完善的资助体系。第三十四条 学生完成学业后,按照山东大学学籍管理规定等有关要求,符合毕业条件的颁发山东大学本科学历证书,达到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学士学位证书。第三十五条 山东大学本科招生在线网址:http://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山东大学历年分数线:

山东大学报考指南:

山东大学招生计划:

山东大学人气校友: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篇2:山东大学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排名】青岛大学特色专业-青岛大学录取分数线

青岛大学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坐落在黄海之滨、浮山之麓,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成为规模较大、学科齐全、水平较高、师资优良、享有较高社会声誉的综合性大学。这里学者云集,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目前设有22个学院,86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10个学科门类;114个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可授予科学博士、硕士学位;11个专业学位类型,涵盖42个专业学位领域,可授予专业博士、硕士学位。在校全日制学生38000余人,其中本科生31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6000人,留学生1200余人。专任教师近23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60余人,长期任教外国专家每年60余人。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6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省市重点研究基地30个,科研机构6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与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实行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设立了不同类型的教育合作项目。学校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共建出国留学培训基地,是教育部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美双学位项目合作学校,为学生出国实习、进修以及联合培养提供了众多机会。另外,学校设有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和德

语的德福考试考点。

篇3:论大学精神、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

一、大学精神的本质

(一) 何为大学精神?

何为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本质是什么?这是长期以来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学以精神为最上, 有精神则自成气象, 自有人才。[1]一所大学是一锅老汤, 一所好的大学是一锅好的老汤, 成就一锅好的老汤最重要的“佐料”就是大学精神。[2]使得一所大学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因素并非是大学的高楼大厦和硬件设施, 而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作用, 犹如人的精神存在的作用一样, 是无形却巨大的。有学者认为, 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内驱力, 是激励大学改革的推动力。[3]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 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4]笔者认为, 大学精神是指通过大学中的几代甚至数代人的努力, 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和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是为“大学人” (与大学相关联的所有成员) 所认同的价值观, 它是大学的生命力之源, 是对大学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思想, 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 很多时候, 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并没有落实到纸面上, 但它的确存在于大学和大学人的心里。大学精神有时是一种“模糊”的存在, 但它却有“深入到骨髓”的力量。它常常体现在大学的校训校识、办学理念、大学使命方面, 但又不完全吻合。大学精神更加客观, 更具高度和提纲挈领的精髓感, 是凌驾于校训、理念与使命之上的上位概念。当然, 各个大学的大学精神也蕴含一些共同之处, 比如批判精神、科学创新精神、人格独立、学术中立等。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最本质的因素。办学规模、办学方针, 甚至办学理念, 都可以被模仿, 但大学精神却是不可被复制的。越是杰出的大学, 就越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 它自成风格, 世代延续。这不仅是大学宝贵的财富, 也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所在, 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 大学精神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长久发展的精神源泉。一所大学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发展, 很重要的原因是从大学精神那里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大学精神会持续以各种具体化的形式来激励大学发展。尤其是当一所大学因各种外部因素陷于困顿时, 就会从大学精神那里获取新知和动力。抗战时期临时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 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临时组建而成, 虽然只有短短8年的办学时间, 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却培养了大批爱国栋梁之材, 靠的就是三校的名师荟萃和融会贯通的大学精神:北大的“宽容自由”、清华的“严谨认真”和南开的“吃苦耐劳”, 凝练出了西南联大“刚毅艰卓”的精神, 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在上世纪2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 入学人数激增25%, 而州政府拨款却骤减25%, 导致大学预算锐减、工资下调、人员雇用冻结等。但伯克利正是秉持“平等与先锋”“优秀与公平”相结合的大学精神, 仍然在这个时期将自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该校与私立的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 共同承担起与东部常青藤高校相媲美的西部大学学术脊梁。

大学精神是指引大学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大学精神是对大学发展精髓的归纳与总结。它最能体现大学的本质要素, 是大学学术水平不受侵害、人格不被侵蚀的重要依靠。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 大学更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诱惑与干扰, 不可避免地会受其影响。但正是大学精神指引大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引导大学不向世俗妥协, 不为利益损害大学的声誉。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董事会正是认为大学应该人格独立, 坚决反对政府和政党干扰学院发展, 才有了著名的“达特茅斯学院案”。该案的判决导致美国公、私立高等院校的分离, 使得达特茅斯学院在245年的发展历史中, 始终保持私立性质, 并跻身于美国常青藤名校之列。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 邀请当时的里根总统出席并演讲, 里根希望哈佛大学借机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结果被哈佛大学断然拒绝。这也是大学坚持学术中立精神的鲜明写照。

大学精神是激励大学摆脱平庸的重要动力。大学精神当中, 往往都含有目标性的表述, 都有使大学办出杰出成就的动力诉求, 凝聚了全体大学人对大学未来发展远景的集体判断。当大学流连于肤浅层面而沾沾自喜时, 当大学满足于发展现状而驻步不前时, 大学中的有志之士和真正关心大学发展的人, 就会从大学精神中汲取力量, 来刺激和激励大学发展, 使得大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摆脱平庸。即便是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同样也需要从大学精神中汲取动力, 捍卫自身的荣耀与光环。麻省理工学院正是坚持“不保守、不落后, 勇于开拓”的大学精神, 才使得麻省理工学院赢得“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名。创办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 仅用了20年时间就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凭借的正是香港科大“瞄准世界水平”“追求学术卓绝”“不甘平庸处世”的精神追求。

二、大学精神的智慧融通——大学章程

(一) 大学章程的发轫与要义

大学诞生于12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这种更有效率的专业化组织的诞生, 规范其与世俗权力机构关系及其内部规则的大学章程也应运而生。[5]早期的大学章程多以“特许状”的形式出现。英国的“特许状”由枢密院颁布, 作为一种皇家特权, 赋予大学存在的合法依据。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大学章程同样源于英国王室或殖民地议会颁发的特许状。大学特许状有点像今天的执照或政府批文, 是界定大学与政府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框架的法律性文件。它确立大学特许法人的法律地位, 规定大学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纲领性地划分大学内部各方的权力、职责。[6]后来的欧美大学章程一般是由大学的董事会制定和颁发。中国的大学章程, 从最早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山东大学堂章程》开始算起, 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彼时的大学章程也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章程。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章程的密集推进, 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尤其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2011年《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出台, 将我国高校章程的制定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 欧美的高等教育体系中, 都是先有章程, 后有大学, 而中国大都是先建立了大学, 再制定大学章程。这是中西方高校章程制定方面的重要差异。

大学章程不是大学精神, 它是大学精神的下位概念, 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彰显与融通, 是大学精神借以正确表达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归根到底, 大学章程的本质和内涵是高校融入大学精神、规范自身、指导大学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一所大学的章程制定得是否规范, 是否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 并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 是判断一所大学制度建设和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一所大学没有规范的大学章程, 很难建设成为世界名校。美国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的章程, 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并且以章程为基础制定有各种规范, 具有规范管理和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7]

(二) 大学章程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章程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大学精神引领大学章程的制定, 大学章程制定的首要要义, 就是要认真领会大学精神, 并以大学精神指导制定大学章程。好的大学章程一定是认真总结了一所大学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大学精神, 并将之真正地融入自身。这样的章程才能真正体现大学发展的本质。大学章程是承载大学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 而且是主要的载体之一。这种章程对大学精神的融通, 不是表现在章程的开头插入几句大学发展理念的话, 更不是特指专门对大学精神有一段文字表述, 而是真正地将大学精神融入到章程的具体内容当中, 融入到章程的每一句话当中。一旦大学精神融通到大学章程当中, 大学精神便富有了直接的生命力, 指引大学的发展。

大学章程是指导学校长期发展的根本纲领。大学章程一旦制定, 就应该被尊重和遵守, 作为大学治理工作的首要依据。大学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 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变动之中, 但大学的章程具有稳定性。这一点是不随大学的人, 尤其是大学的管理者的意志而转移的。这是保证大学章程的威严和效力的必要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 章程没有制定则罢, 一旦制定, 是不可以被废止的, 它将与大学共存亡。当然, 这并不是说章程的内容不可更改。随着大学自身的发展需求, 章程内容是可以进行修订的, 但也必须经过学校严格的民主法定程序。

大学章程不但要承载大学精神, 更要指导大学治理。大学章程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上承大学精神, 下启大学治理。大学章程不能像大学精神那样“不食人间烟火”, 要看得见, 摸得着, 具有可操作性。但又不能像大学治理那样, 处处从细处着手, 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大学章程在大学处于宪章地位, 一方面体现为“最高法”, 校内任何规章制度都须以大学章程为直接依据, 大学各类规章制度的制定, 不能和大学章程有冲突之处;另一方面体现为“纲领法”, 它仅对学校重大的、基本的统领性事项做出规定。[8]既要保证大学章程的权威性, 同时还要保证在大学章程之下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的权威性。这就要求章程中既不能写没有实质内容和指导性较弱的话, 更不能写一些大学细微层面的内容。细微层面的内容可以由具体的规章条例来完成。这已经属于大学治理层面的问题。

三、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指导下的大学治理

(一) 何为大学治理?

国内外对大学治理有多种理解。大学治理研究的奠基之作是在1960年由美国学者约翰•科森创作的《学院与大学的治理:结构与过程的现代化》一书。张维迎在《大学的逻辑》一书中指出, 大学目标和理念的实现, 离不开科学的制度安排, 即大学治理。[9]大学治理是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的具体贯彻层面。如何更好地让全体大学人领会大学精神, 遵照执行大学章程, 靠的是大学治理。何为大学治理?笔者认为:治, 制也, 即制定各项规章规则;理, 厘也, 厘清与学校发展相关的规律与各种问题, 并创造性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大学治理就是通过制定各项具体的规章规则, 发现并厘清大学发展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并有章有法地创造性解决, 从而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大学治理既包括要求人们服从的正式规章规则, 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规章规则。

大学治理, 要从表象看到实质。目前很多大学治理方面的问题, 深层原因就在于对大学精神没有好好总结和领会, 对大学章程没有认真贯彻和落实。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背后隐含的价值判断必须是一致的, 否则就会出现“三张皮”的现象:章程上不凝练精神、下不指导治理, 大学发展就可能陷入无为和无序的状态。造成大学章程上写的是一套, 而在大学治理中使用的是另一套——比如更多是体现管理层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精神被扭曲, 大学章程便成了虚无的东西, 大学就会沦为地地道道的“人治”。所以, 大学治理是否真正融入了大学精神, 是否真正贯彻了大学章程, 直接决定一所大学的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 大学治理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治理是一个不断诠释和丰富大学精神的过程。大学治理本质上是对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的一以贯之。大学精神是最具稳固性的, 大学治理既要领会大学精神, 更要创新性地去诠释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指引大学章程, 同时也在一直持续不断的、长时期地指导着大学治理, 是推动大学治理达到理想效果的推进剂和催化剂。而对大学治理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也是使大学精神不断与时俱进、内容不断丰富的源泉。

大学治理是贯彻和落实大学章程的基本载体。要将大学章程的内容贯彻到实处, 还要靠大学治理。章程只是根本大法, 但只有章程, 是无法完成学校的法制建设进程的, 需要通过大学治理才能落实大学章程的内容。大学治理同样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必须遵循大学发展规律, 求真创新, 勇于改革, 并辅之以一系列的其他各类规章制度。而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的过程, 是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制定、更新、乃至废弃的过程, 以行为诠释大学精神, 以措施贯彻大学章程。大学治理是在具体层面对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最好的诠释和贯彻。

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相近, 但并不等同于大学管理。具体而言, 大学治理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安排, 在大学利益主体多元化, 在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情况下, 协调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提高大学的发展水平。如欧美的大学治理一般包括董事会制度、行政制度和教授制度等。大学管理则是指大学通过具体的操作动作, 如计划、组织、协调等, 对大学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达到学校既定目标的做法。大学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大学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平衡。而大学管理的目标则是实现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的既定目标。可以说, 大学治理仍然是一个比较理论性的概念, 注重于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大学管理则是一个更加实践性的概念, 直接面对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中的种种问题。

四、大学何为——针对大学精神、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的价值诉求

(一) 尊重大学传统, 实事求是, 归纳和凝练大学精神

大学要不违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不扭曲大学发展历史, 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学校过去、尊重学校发展实际的原则, 认真总结和凝练大学精神。而不是因为社会因素、政治要求的介入, 去人为地改变大学精神的本来要义, 造成大学精神的失落。目前大学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音符:有的高校还在忙于“圈地运动”和“规模扩张”, 似乎唯有“地大物博、人多楼高”方能显出大学之“大”、高校之“高”。[10]有的高校完全以量取人, 将科研的量化考核指标用到了“极致”, 严重伤害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此种种, 俨然对大学精神为何已经相当陌生, 更是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使命抛之脑后。使得大学精神失去了她原有的灵性, 阻碍了大学的发展。恪守大学之道, 重新认识、建构、凝练、提升大学精神, 是我国大学当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使命。

(二) 团结全体大学人, 立足长远发展, 认真制定好大学章程

大学章程一定是一部被学校的大多数人认可、被学校全体人贯彻执行、作为学校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和根本大法的法规。大学章程的制定需要统筹校内校外各方面的力量。仅仅靠开会和征求意见是远远不够的, 要多地需要做一些主动性的工作, 主动去提炼、去凝结大学的历史与现实经验。既不能搞一言堂, 对师生校友意见的征求流于形式, 更不能对所有的意见都一味采纳, 丧失章程制定工作的主动性, 使得章程随波逐流。章程制定工作既要很好地融入大学精神和优良传统, 采纳大多数人的主流意见, 又要主动对各种文本进行合理的归纳、提升和凝练。这才是大学章程制定的本质要求。每次章程的修订都必须民主、合法、有理、有据。

(三) 保证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的一贯性

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三者具有一贯性联系。如前所言, 三者的主旨要义和价值判断应该是一致的, 只有将大学的体制机制理顺, 保证三者主旨要义的一致性, 才能真正顺利推动大学向前发展。倡导以法而治, 而不是人治, 更不是以学校管理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体现大学精神的内容一定要写入大学章程;一些全校形成共识的、明确性的东西, 可以为大学治理提供指导的, 一定要写到章程里面;一些尚不能确定的内容, 可以先不写进章程;一些细节性的、具体层面的规定, 则可以由大学治理去完成。大学精神与大学章程会随着大学治理的具体形势而与时俱进。但大学精神与大学章程的改变是一种主动的改变, 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学发展, 而不是迁就于大学治理。如何将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的一贯性联系做到最好, 将三者紧密地上下融通一体, 考验大学的智慧, 考验大学人的智慧, 更考验大学管理者的智慧。

注释

1[1]陈平原.大学以精神为最上[J].大学 (学术版) , 2009, (11) :93.

2[2][10]饶武元, 胡罗斌.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1) :43, 45.

3[3]柳海民, 常艳芳.论大学精神的价值[J].教育研究, 2008, (8) :51.

4[4]刘宝存.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J].学术界, 2004, (1) :193.

5[5][8]柯文进.关于大学章程制订中法律地位、外部关系与内部治理结构的思考[J].北京教育 (高教) , 2013, (4) :15-16.

6[6]马陆亭, 范文曜.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23-24.

7[7]刘继安.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N].中国教育报, 2002-03-12.

篇4:大学大学,我的大学

北京沙尘暴,松林门口的树被拦腰吹断,走在学校里处处要当心被风卷落的树枝。博实大叔门口飞沙走石,我现在已萌生了穿羽绒服的想法。

又干又冷,晚上的未名湖畔不知还有没有那么多相拥的情侣。希望再冷一点,就可以在上面溜冰了。可是,那时候,有快要回家了吧。

这儿和家里不一样。日子很慢,也很快。有時候一下午,会空虚而无聊,把飞信、校内、qq全挂着,甚至想张罗着学打三国杀;有时候也会一天十二节课,只能吃早上一顿饭,晚上还要为了“一二·九”排合唱到十一点,饿着一天的肚子,回到宿舍还要打开充电台灯赶着复习和预习。有时候,时间不知道怎么就过去了,就像谁说的一句很经典的话:时间很瘦,指缝很宽。我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专业课又上了好几课,视听作业上交的截至时间又快到了,图书馆借来的书还没怎么翻又该去还了……

一切的一切,都靠自己。不管你曾经怎么样,不管你将来会怎么样,这个大学这个社会,他只看着你的现在,仿佛很不公平。我也不能想像,自己是怎么洗第一盆衣服;是怎么在晚自习下课后自己一个人走夜路;是怎么在这个布局诡异的校园里找到剧组隐蔽的招新地点;是怎么在网上交错作业之后忐忑不安地给老师发邮件解释;是怎么奔波在两个遥远的教室之间……

但是我确实做到了。大学仿佛一个催熟剂,已经慢慢浸透在我的思想里。虽然我还是班里惟一一个未满18岁的小孩,但是这是资本也是缺陷。我明显感觉到自己不能还沉浸在顾城那童话般的诗里,我要走进这个社会,要摆脱所谓的依赖感。

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很容易在一个高手云集的环境中动摇。我身边的同学,很多是自招和保送的,他们有长长的7个月的假期,有很牛的直系学长和学姐,还有很多北大清华的同学。我学会了独处,也学会了不让自己孤单。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变得这么随和,不过心情不好的时候知道不能随便对谁发脾气,回到宿舍的时候知道要考虑另外3个人的感受,上通选的时候知道别人睡觉自然有睡觉的理由和资本,而现在的我必须睁着大大的眼睛,记住老师说的话。

我到这里,很开心过。当我来到未名湖边,站在那永远都不会沉没的石头船上,看着对面的博雅塔在静静的湖水中映出秀美的倒影,我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卑微,却又幸福地卑微着。因为,面对这样深刻、这样自由、这样博大的殿堂,我愿意卑微而虔诚的仰视他,而这时,心里是藏满了幸福的。当我在“百团大战”时路过三角地,听到北大剧社“我不是戏子……如果我是戏子,就要在剧场中生,在剧场中死”的慷慨宣言,毅然加入了剧社,当时我只想:人的青春怎么也要在最美的时候燃烧一次。那时的我,也很激动。当我来到天安门广场,看到阅兵式上的花车展,安徽和北京并排列在第一时,相片中的我,也很幸福……

但是,我难过的时候却没有哭。我纠结于西语非人类的发音,跟着录音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还是不能听到老师说muy bien的时候,很难过;第一个周末,宿舍同学都出去到亲戚家或和原来同学一起玩,并到深夜2点才回来时,我一个人在宿舍也很难过;第一次在网上交作业,因为不会用那个系统,延时40分钟,虽然后来没有什么关系,可是还是影响了我的心情;上课时就看看电影听听歌的视听课,留下的听写几句话的作业让我整整听了5个小时,虽然最终得了一个perfect,但是我开始知道大学,到了大学,一切归零;有时会熬夜到2点,只为了做出一份让老师满意,自己也满意的作业;班里的某个不熟悉的男生突然对你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有时也会搞得心情乱乱的,不似平时那样舒畅。

有时候我就会想为什么我要来北大呢,为什么呢?突然觉得高中时的一些想法很幼稚、也很可笑。曾经以为,不是很努力,也可以很轻松地拿高分;曾经以为,到了理想的大学,我的人生就会开出美丽的花儿;曾经还以为,到了大学,会穿一袭白色长裙,在某一棵香樟树下偶遇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人……呃,很可笑,但我一点也不后悔曾有过这些想法。还记得我在高三的夜晚常听那首《未名湖是个海洋》,当北大开迎新会的时候,我坐在东操场上,旁边全是北大大一和研一的新生,这时我的耳边突然想起了这熟悉的旋律。我的同学在笑在问:这是什么歌?我没有办法回答,脑海中只有高三时的一幕一幕,像电影慢镜头一样一点一点走过,喉咙很哽。那时我才知道,我的高中,虽然看起来很单调很无趣甚至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我真的没有浪费掉,真的没有浪费……

不过,类似于为什么要来北大这些纠结的问题貌似没有人可以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有人说,分够了就来呗;也有人说,难道你要去清华不成?更有人说,不上北大去哪呢?是啊,梦想了这么久,甚至没想过退路,不到这儿去哪呢?

但是,来了以后,我要干什么呢?很多人纠结于这个问题,甚至会讨论人生。我倒觉得我在西语,没有必要有什么过多的考虑。大一学习,大二考级,大三出国,大四回国再考级,然后就是工作保研或考研。人生真的很奇妙,一个月以前,这些事都还离我有十万八千里远,而现在,我却一一考虑,而且是极其深刻的考虑。

我在得不出答案的时候会很苦恼,极其的苦恼。打个比方,就像在身处黑暗之中,有人告诉你有一条路是可以走到终点的,但是你什么都看不见,就只能摸索,还会不停地走入歧途再返回。我想大学的竞争就是看谁走的歧途少。其实也无所谓歧途,因为人生也可以没有终点,但是我需要一个目标,需要一个方向。当我身边的人找到而我找不到的时候,就会莫名地急躁。不过还好,一中的学长学姐都很帮助我。王韵涵,总是说出一大段一大段很残酷却又很深刻的话,让你一个人去体会;王凤翔,不很爱说话,却总是在帮我处理很细节的东西;田正阳,居然会在我作业做得好的时候说你真棒(这个有点让人受不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用自己曾经迷茫的经验来安慰我,引导我。

我也慢慢发现,我们那个安徽籍的老师对我可好了。我也感觉到,5个小时的听力作业不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我也发现,西班牙语无愧于“与上帝对话的语言”的美称。

路还很长,我要做的还很多。我很渺小,但我的心充实而沉稳。我不会再让妈妈担心,不会再想过去的无法改变的事。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篇5:山东大学青岛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专业】山东师范大学招生网站-山东师范大学分数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2014年招生工作,选拔符合培养要求的新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及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招生委员会的有关文件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章程。第二条 本章程适用于山东师范大学普通本科招生工作。

第二章 学校简介 第三条 学校名称: 山东师范大学。第四条 学校代码: 10445。第五条 办学层次:本科、研究生教育。第六条 办学类型:公办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第七条 上级主管部门:山东省教育厅。第八条 办学地点:校本部(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88号)、长清校区(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大学路1号)。第九条 学校概况:山东师范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建校60多年来,学校植根齐鲁文化沃土,汲取泉城人文灵韵,秉承“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和“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自觉传承创新齐鲁文化,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学位体系完备、师资人才充沛、社会声誉优良的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办学历史沿革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的师范馆。1950年10月,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和山东省行政干校的基础上组建山东师范学院,系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成立最早的高校。1952年原齐鲁大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并入。1970年9月,学校机关及部分系部迁到聊城办学。1974年4月,迁回济南。1981年3月,学校被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同年8月,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11月,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014年3月,学校被批准为山东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目前,有全日制学生35071人,其中研究生4942人,另有留学生206人、成人教育学生19314人。办学条件完备 分校本部、长清校区两个校区办学,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总占地面积近4000亩(约258.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0.66万平方米。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设有39个省级以上研究培训机构。图书馆藏书395.18万册,数字资源量57.3TB。学校成立基础

教育集团,附属中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小学是省级规范化学校或示范学校。学科门类齐全

现有25个学院,82个本科专业,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十大学科门类,学科、专业学位数量居省属高校前列。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22个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其中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1个。2012年,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植物与动物学、化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2012年)中,18个学科参评,11个学科进入前50%。师资队伍精良 现有教职工2296名,其中专任教师183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94人,正高级职称362人、副高级职称705人,博士生导师134人。6人次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8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称号,86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6人6次当选全国党代会代表,5人12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4人9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学校领导连续四届当选山东省委委员。先后9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教学成果丰硕 承担教育部“质量工程”全部类别项目,4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4部。是全省最早承担“国培计划”的高校,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科研实力雄厚 “十一五”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600余项,其中主持承担国家“863”、“97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60余项。2012年,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社科重大成果奖3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鲁迅文学奖1项,以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山东省自然科学最高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300余项。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主办6种学术期刊,其中核心期刊5种。学校获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等荣誉。教师教育特色鲜明 已建立起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小学、初中、高中)、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齐全的完整教育体系,形成从培养教育学学士到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研究一体化的教育理论人才培养体系,是全省同时拥有这2个培养体系的高校。是山东省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联盟牵头单位。教育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成果显著,获奖总数居省属高校首位。体现教师教育特点和优势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填补山东省空白。交流合作广泛 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外国留学生定点招生单位,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87所院校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有本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1个。在韩国、肯尼亚、美国合作建设孔子学院3所,是全国省属高校和师范院校合建孔子学院最多的高校之一,是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育人质量过硬 建校以来,培养30余万名合格人才,其中包括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优秀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以及许多严谨求实的科学家、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搏击商海的企业家。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学校被评为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德育工作示范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示范点等,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近年来,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有8人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国家级先优称号。学校女排连续7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次获中国大学生排球锦标赛和超级联赛冠军。目前,学校正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干事创业,开拓创新,为建设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第三章 招生录取 第十条 招生机构:学校成立由分管校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校招生工作,并设立招生办公室,具体组织和实施招生工作。第十一条 招生政策:按照教育部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山东省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执行。第十二条 招生计划: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以省教育厅公布为准。第十三条 录取原则: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主管部门招生录取有关规定,根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总分、艺体类专业成绩、专业志愿、体检情况并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安排专业。

(一)普通文理科专业录取原则

1、投档比例: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源情况,按省招生主管部门要求确定投档比例。

2、进档考生专业安排:投档比例若不超过1:1,则按专业志愿清原则录取。投档比例超过1:1时,对考生按高考文化课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排在前1:1之内的考生按专业志愿清原则录取;对所报专业已满且不服从调剂者,予以退档;对其余考生按缺额数递补录取。学校在招生录取和安排专业时,相同条件下优先考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外语听力成绩高的考生。

(二)艺术类专业录取原则

1、投档比例:按省招生主管部门要求确定投档比例。

2、进档考生录取原则: 音乐表演(中美合作办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广播电视编导按高考文化成绩依次录取,出现平行分时,优先录取专业成绩高的考生;戏剧影视文学按专业成绩加高考文化成绩所得的总分依次录取,出现平行分时,优先录取高考文化成绩高的考生;音乐表演(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合作定向培养)按综合成绩依次录取(综合成绩=专业成绩×0.6+高考文化课成绩×0.4),出现平行分时,优先录取高考文化成绩高的考生;其余艺术类本科专业按专业成绩依次录取,出现平行分时,优先录取高考文化成绩高的考生。

(三)体育类专业录取原则

1、调档比例:按省招生主管部门要求确定投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档比例。

2、进档考生录取原则:体育学类按专业成绩依次录取,专业成绩相同的,优先录取高考文化成绩高的考生。录取工作结束后,在山东师范大学招生办网站(http://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学校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8号 邮编:250014长清校区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大学路1号 邮编:250358 长清校区办公室电话:

0531-89611805招生咨询电话:0531-86182201、86182202、86180245招生邮箱:

篇6:青岛有哪些大学二本大学排名

青岛科技大学(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原化学工业部直属重点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是国内第一家设立橡胶专业的高等院校,亚洲唯一的`橡胶专业领域高校。曾先后隶属国家轻工业部、国家化学工业部,现为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开始了正式举办高等教育的历程。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由化学工业部划转到山东省,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

篇7:大学军训心得大学

军训时间已经过去两天,而真正的训练似乎还未开始。我们现今所学的只不过是军人所应学习的最基本的技能。尽管头顶炎炎烈日,额头硕大的汗珠顺着脸颊向下流,尽管有人内心排斥训练,但,有谁想过,就在我们结束训练之后,教官们被班长集中在一起,试试他们更多的是接受批评,原因就是我们怕吃苦,太娇气,简单的动作都不能整齐化一。再想想,教官们的年龄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他们不也是吃苦耐劳,经受军队的考验,成为出色的人民子弟兵。他们是我的榜样 !

同样军训时快乐的!休息时间,我们唱军歌,和其他连队进行拉歌,更有其他同学精彩的表演。军号嘹亮,步伐整齐是我们的追求,团结就是力量是我们的口号,步调一致得胜利是我们的使命。烈日对我们而言再也不是挑战,相反,我们用一阵阵呐喊征服一切,征服世界,向世界展现我们的年轻,上了大学的我们,或许成熟了许多,面对精彩的表演,我也终于鼓起勇气,将自己那并不完美的歌声在大家面前展现出来。虽然歌声并不美丽动听,但我学到了如何表现自己,展现自己。

两天的军训生活,更多的是充实,在这里,我们做到了我内心的呐喊:提高自己,让大学四年不再平庸!

从13号报道到现在,终于迎来期待已久的军训生活,军训生活开始之前,我是抱着既好奇又担心的心情,好奇的是以前从没穿军装训练过的我对这种从未尝试过的新鲜事物的一种正常反应,而担心的是,在以前高中同学并且在我们之前军训的同学口中,军训的生活是哪般的辛酸,每天晚上空间里他们的动态无非是好累,好苦,快点下雨以及对下雨的喜悦这类的关键词。平常属于夜猫子的人也都早早就入睡了。因此,我就怀揣着这复杂的心情去参加这次未曾体验过的军训。

军训开始的第一天,穿上军装的我们以绝佳的精神面貌去广场集合,刚开始一个个都精神饱满,殊不知过了多久时间,双脚就开始不耐烦了,脚后跟开始酸疼,知道领导讲完话,我们开始用热烈的掌声庆祝我们的苦和累暂告一段落。

当走上训练场上时,开始一个个的站军姿,双手紧贴裤缝,头昂扬,不许动。即使有汗也不可以随便乱动,有虫子飞到脸上也不许情意乱动!于是我们就这样占了一个多小时,那双腿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待回去吃饭的时候,所有人的饭量都变大了。我也第一次把碗里的饭都吃光了,回到宿舍的时候,所有人都第一时间躺下就睡,而这样的日子我们得坚持半个月。

军训虽然苦,虽然累,却能锻炼我们的意志,为了将来生活能保持这份坚持,我们选择继续!

在这个还带着夏天余热的九月,我从自己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茂盛的树林,穿过悲喜与无常迎来了我人生中的第二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军训。

我喜欢各种运动,喜欢流汗的感觉,可是因为后天贫血不能够长时间运动。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耐力与运动神经不错,可是在连续站了一个小时的军姿之后,还是有了一种虚脱的感觉,在那漫长的一个小时之间,“身体不舒服打报告!不要硬撑着的话语如同魔咒一般在耳边不停地响起”可是倔强的我绝不会做逃兵!就这样心中的两种心情不停的斗争着,最终正义胜了邪恶。

十七号的晚上睡地格外香甜,没想到认床的毛病也因为这一天的劳果与充实而有所减轻。

十八号的早上5:30便强迫自己起床,没有老妈平常“乒乒乓乓”的声音,只有肆虐的风声在窗外狂妄的叫着,一时间思念如同潮水汹涌酸涩的眼眶,终于开始懂得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一种甜蜜的惆怅,一种混乱的痛苦,它沉淀了昨天的惆怅,装饰了美好的未来!

曾经有人说过别让别人徘徊的脚步踩坏你明天美好的理想,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也许这人间真的只有朦朦胧胧才是真,可是通过这几天的训练,我却觉得大把大把的时光从我们的指尖溜走,也学能够留下的只有努力地成果与情感,我想若干年之后,我们一定会感到现在拼命努力的自己!

篇8:山东大学青岛大学

重庆大学校长 林建华

●外部环境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战略和策略则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成败。战略发展目标是为了凝聚共识, 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 目标应当比较宏伟远大, 但又一定要有现实基础和实现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把建设最好大学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

大学的改革发展涉及很多方面, 但学科布局调整、学术队伍建设、教育体系建设和大学制度建设是基础性的。重点任务选择要根据学校实际。

《大学》:林校长, 您好!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您提出了“建设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办学战略目标, 如何理解它的内涵?

林校长:战略发展目标是为了凝聚共识, 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 目标应当比较宏伟远大, 但又一定要有现实基础和实现的可能性, 否则大家就没有信心了。战略目标还应当使每个人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努力方向。“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是一个很好的目标表述。一方面, 大学的建设是一个过程, 目标也是动态的。我们在进步, 别人也在进步, 要想成为最好的, 就要设法比别人发展得更快更好, 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既要学习别人, 又要发挥自己的特色, 做得更出色。另一方面, 这个目标要求学校中的每个人、每个岗位都应当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都要追求卓越, 要求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学校整体战略中的作用。换句话说, 我们需要把建设最好大学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

“建设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关键是要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它首先应当是一所有灵魂的大学, 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 是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好教育和服务的大学, 是能够为国家特别是地区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和学术支撑的大学。人们习惯用大学排名评价和衡量大学, 当我们讨论学校目标时, 一些老师也在问排名应当定多少。大学的建设目标应当更关注全局性、长期性, 而现在的大学排名很多都只是关注大学过去工作的某些方面成果而已, 短期导向和局部性较强, 所以我们不能把大学排名作为目标, 过度关注排名会使我们只关注眼前, 只注重局部, 疲于应付, 忘记了内涵建设, 忘记了循环提升的过程。当然, 这不是说排名对我们不重要, 但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在学校的内涵建设上, 排名应当是内涵发展的自然结果。

《大学》:在地处西部的条件下, “建设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目标能够实现吗?

林校长:这的确是一个宏伟的目标, 我们现在距这个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我坚信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一个大学的成就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紧密联系。目前, 重庆的社会经济还不发达, 开放程度也不能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但重庆的发展势头很好, 而且作为西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大学提供人才和学术的支撑, 这为重庆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外部环境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战略和策略则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成败。为此, 我们重新修订了学校的战略规划, 确定了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5年时间打好基础, 重点在学科布局调整、队伍建设、教育体系建设、制度体系建设四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第二步:再用15年左右的时间, 到建校100周年的时候, 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其中, 前5年打基础阶段非常重要。我们只有真正做到卧薪尝胆, 摒弃浮躁, 内涵发展, 才能使重庆大学的基础更扎实, 发展更有后劲。

大学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们总认为西部学校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 事实上, 从生活、交通和信息等基础条件看, 重庆与东部城市没有大的差别。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否敞开胸怀, 为优秀学者提供良好的学术发展空间和条件。重庆大学建校宣言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人才之聚, 聚于事业, 必事业愈兴, 而人才愈至。”只要我们努力推进学校的体制机制改革, 营造宽松自由和公平竞争的学术环境, 是能够吸引到更多优秀人才的。

《大学》:在大学的诸多工作中, 您认为以什么为切入点来实现成为最好大学的目标?

林校长:我认为, 要从能够解决大学的改革发展所涉及的基础性问题入手。大学的改革发展涉及很多方面, 但学科布局调整、学术队伍建设、教育体系建设和大学制度建设这四项任务是基础性的。重点任务选择要根据学校实际。重庆大学以工科为主, 文、理科比较弱, 学科布局不合理, 需要调整。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 评价体系中追求数量、急功近利的现象比较严重, 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改革和大学制度建设是所有大学面临的基础性问题, 也是重庆大学一定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四项任务要解决的都是大学面临的根本性问题, 这些问题解决好了, 我们发展的基础就更加坚实, 学校的科学发展就有了保障。

实际上, 大学是有机的整体, 各项事物相互关联。我们当然可以列举出很多其他重要问题, 但重点任务应当是根本性的。例如, 对研究型大学而言, 科研当然非常重要, 但学术水平取决于学术队伍的水平, 因此, 只有把学术队伍建设好, 科研水平才能提升。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同样如此。大学精神文化缺失的根子在制度, 没有制度的保障, 优良的大学精神文化是不可能传承的。因此, 大学制度建设的过程就是重塑精神文化的过程。

●学科布局调整一般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国家和地方的需求, 学科的发展前沿, 学校的基础与特色。

实际上, 大学的发展与区域的发展紧密联系。大学不应只是被动地适应区域社会经济, 还应当做好前瞻性布局, 引领地方的发展。

《大学》:为建设最好的大学, 应依据怎样的基本思路来调整大学的学科布局?

林校长:学科布局调整一般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国家和地方的需求, 学科的发展前沿, 学校的基础与特色。重庆大学的工程、建筑和信息学科比较强, 国家和地方需求旺盛, 因此, 调整的重点应当是针对重大应用领域, 推进跨院系跨学科合作, 并努力使部分学科进入前沿。我们的理科不强, 基础条件比较差, 因此, 调整的重点是要在几个重点领域建立高水准的研究平台, 并大力引进优秀人才, 争取在几个重要领域进入世界前沿。重庆大学的文科相对较弱, 但对人才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文科调整的重点是使现有学院的学科集中在几个重要的专业领域, 重点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相关的学术研究。同时, 通过高水准综合性研究机构的建设, 建立小而精的基础文科体系。另外, 鉴于重庆市已经有两所很好的医科大学, 我们不再发展医学, 而是与医科大学合作推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

《大学》:这种学科调整思路如何具体操作?

林校长:重庆大学的工程、建筑和信息等应用学科曾经是很强的, 但也遇到了一些发展瓶颈。表面上看是行业背景不强, 与企业合作受到影响。从根本上讲, 是学院的学科过窄, 学院之间壁垒森严。因此, 我们对工程类学科布局调整的重点是通过跨学院合作及与产业的合作, 提升学科整体水准和竞争力。学部的建立为跨学院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11计划”的实施也为与产业的合作提供了良好条件。最近, 我们与长安汽车建立了汽车耐久性研究中心, 与中建总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山地城镇建设研究中心等。我们将会继续推进跨学科中心的建设, 构建网络状的学科布局, 教师由学院和研究中心共聘。这样的学科构架一方面会推动工程学科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也为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科是工程学科的基础, 生物医药、化工、材料等也是重庆市的支柱产业。对于理科的调整, 我们采取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重点在生物医药和功能材料领域建设高水准的学科平台。最近, 学校组建了创新药物研究中心, 与第三军医大学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同时, 建立了功能材料中心实验室, 以带动物理、化学和材料等学科的发展。

文科需要较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 因此, 一般来说, 工科为主的大学发展基础人文社会科学比较困难。我们目前的文科学院以应用文科为主, 包括法学院、商学院、新闻学院、艺术学院等, 基础文科基本是空白。文科调整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的:一是调整现有学院的学科结构, 明确界定学院专业方向和领域;二是聘请一批优秀文科学者来组建跨学科、综合性的基础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 通过高水准的学术平台吸引更多的青年学者, 最终要建立基础文科体系。

《大学》:强调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似乎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您认为, 建校在地方的中央直属高校, 如何考虑为所在区域服务的问题?

林校长:区域是大学最直接的客户, 我们理所当然要为本区域提供服务。实际上, 大学的发展与区域的发展紧密联系。重庆地区的发展对大学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 这是压力, 也是机遇, 更是资源。我们应当抓住重庆市快速发展的机遇, 在提供学术和人才支撑方面, 把学校办得更好更强。因此, 学校一定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更适应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最近的学科布局调整中, 我们很注意地方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例如, 重庆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最大生产地, 有长安汽车和数百家汽车配件厂商。国产汽车最紧迫的问题是耐久性, 但这需要多学科合作和长期、系统的研究。我们的相关学科很强, 最近, 我们与长安汽车和中国汽车研究院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 集全校之力, 针对汽车耐久性等关键技术, 全面开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这种学科布局调整不仅对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有好处, 也将对学校的工程教育和学术研究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大学不应只是被动地适应区域社会经济, 还应当做好前瞻性布局, 引领地方的发展。重庆的制药产业以中成药和仿制药为主, 处于产业的低端。我们建立了创新药物中心, 并与美国Scripps建立了合成化学与化学生物学联合实验室, 这将大大提升重庆地区合成化学水平和新药研发的原始创新能力, 进而提升重庆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我们还与第三军医大学合作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 这也将大大提升重庆地区医疗产业的基础实力。同时, 我们正与美国的工业实验室商讨建立应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 公共管理学院将重点加强行政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和社会工作等重庆市急需的学科领域的发展;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在基础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布局也都充分考虑了重庆市未来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知识决定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 而能力和素质才决定其最后一份工作, 决定其发展高度。新的培养方案一定要把能力和素质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各项活动中。

不要以为少数拔尖创新人才就可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依赖于整个教育体系, 要使人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得以释放和发挥。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当按应用领域设置培养方案, 并尽可能地按跨学院方式组织实施。同时, 也要加强与企业和行业合作, 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

《大学》:“最好的大学”如何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

林校长: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 因此, 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应当是大学的应有之义, 也是大学存在的根本理由, 但正是这一大学最重要的使命在实际工作当中最容易被忽视。事实上, 从学校角度看, 学校的声誉主要来自学生, 毕业生的发展状况代表了学校的教育和学术水平。从国家层面看, 现在的青年学生终将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 教育的好坏, 决定了国家的未来。我们肩负着崇高的使命。

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涉及面最广也是最复杂的工作。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传统和方式, 教师倾向用过去自己受教育的方式来教育现在的学生。当然, 这使很多好的传统传承下来, 但也会导致教学内容陈旧, 教育方式死板沉闷。在教育观念上, 我们不是把学生看作受教育的人, 而是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课堂教学犹如知识的输入和存储。教师和学校很在意传授的专业知识是否完整, 却很少关心学生的能力是否提高, 素质是否更好。而且, 在当前急功近利的氛围中, 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已经被破坏, 真正关注学生和热心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一位大学管理者曾戏言:“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 真正让人惊奇的不是大家都不热心教学, 而是竟然还有一些教师热心教学。”

现在大家都看到了教育的问题, 也在积极推进教育改革, 但我们习惯于把教改当作一个个分立项目, 而不是完整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的教改立项热情更加重了这种倾向。结果是总结交流时头头是道, 丰富多彩, 理念花样翻新, 但学生培养的效果则不尽如人意。我们需要全面审视和梳理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厘清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特色, 根据具体情况, 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方案。实际上, 各学院学生培养的情况差别很大, 基础比较好的学院应重点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 基础较差的学院则应当关注课程体系建设。教育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 需要动员全校之力, 整体规划, 稳步实施。

《大学》: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必定涉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 您认为应如何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并凸显其特色?

林校长:就重庆大学而言, 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我们强调适应和驾驭未来, 就是强调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生要面对未来挑战, 这些挑战不是学校设计好的, 很多是未知或无法预料的。学生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帮助他们驾驭未来, 但他们在学习和训练中掌握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却可以使他们在未来挑战中进退自如。知识决定毕业生第一份工作, 而能力和素质才决定他最后一份工作, 决定他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现在的大学教育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 忽视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因此, 新的培养方案一定要把能力和素质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各项活动中。

重庆大学一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尽管学生就业状况好, 初期上手快, 但后期发展的潜力不足, 综合能力和素质也相对薄弱。因此, 我们在继续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同时, 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使毕业生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一所研究型的大学, 当然也要培养学术型人才, 但我们应当坚持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重点和主体, 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大学》:那您如何定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林校长:“钱学森之问”提出后,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教育部也实施了拔尖学生培养的改革试点。但我以为要注意两方面问题。首先, 不要以为少数拔尖创新人才就可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依赖于整个教育体系, 要使人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得以释放和发挥。比如说, 我们应当鼓励孩子们的想象力, 而不是给他们唯一的答案;我们应当鼓励大学生独立思考, 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对事物做出判断, 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我们的观点。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就是要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使他们成长为创新人才。其次, 应用领域人才与基础学科不同, 不仅需要宽广的知识基础, 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商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此, 重庆大学办学理念中提出要“造就人才”, 而不是讲“培养人才”, 是有一定道理的。应用型人才需要经过实践和社会的磨练才能“造就”成才。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建设中, 一定要使学生在学习、实践和生活中, 增长才干, 增强能力, 健康成长。

《大学》:那么, 对研究生而言, 应如何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呢?应从何处着手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林校长:结合重庆大学的实际, 我们把专业学位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突破口, 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但是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声誉不好, 水平不高, 需要改进。我认为, 现在的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着认识误区, 比如说, 培养方案基本照搬学术型研究生, 实践活动也缺乏合理和有针对性的计划和方案。实际上, 专业学位应当按应用领域设置培养方案, 并尽可能地按跨学院方式组织实施。同时, 也要加强与企业或行业合作, 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和合理的实践方案。重庆大学提出了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为重点, 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我们将组建一批以应用领域为目标的跨学院研究中心, 他们将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任务。最近, 我们与长安汽车联合建立的汽车研究中心已经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 受到学生的欢迎, 很多来自机械、材料、动力、自动化等学科免试研究生报名参加。学生将先修汽车技术方面的课程, 具备一定汽车技术基础后, 再根据需要学习各专业的高级课程。学生的实践和研究将在长安汽车研究院和中国汽车研究院有组织地进行。最近, 我们正在策划钢结构工程、物流工程、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专业学位项目。我相信重庆大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方向是对的, 当然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

●学术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学术带头人, 高水准的学术带头人能带出高水平的队伍, 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从长远看,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吸引优秀学者的最重要因素, 无论提供的物质条件多好, 没有宽松自由、公平公正和良性竞争的学术制度环境, 学者们的长远发展是无法保证的。青年学者的水平代表了学校未来的竞争力, 这是学校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处理好引进与现有人员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双轨制”是过渡状态, 将来应当逐步向新体制过渡, 因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人事体制, 良好的学术氛围才能够真正建立。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使教师能够在宽松、公平和竞争的环境中,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大学》:最好的大学在给予学生最好的教育时, 其学术队伍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 对此, 您的思路是什么?

林校长:学术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学术带头人, 高水准的学术带头人能带出高水平的队伍, 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但吸引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也是最困难的事情。中国有句老话:“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我们地处西部, 吸引优秀学术带头人的困难更大, 因此, 考虑的就应当更细一些。我们需要分析优秀学者的心理因素。首先, 优秀学者多是为事业而来, 他们需要能够发挥才智的空间和平台。东部大学人才济济, 但学术发展的物理空间和基础条件总是有限的, 这给我们提供了机会。但是, 优秀学者喜欢聚集, 不同领域的合作可以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东部大学在这些学术软性发展空间方面占有优势, 因此, 我们应当设法营造好的局部环境, 为优秀学者的聚集创造条件。

从长远看,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吸引优秀学者的最重要因素, 无论提供的物质条件多好, 没有宽松自由、公平公正和良性竞争的学术和制度环境, 学者们的长远发展是无法保证的。因此, 我们要改革体制和机制,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努力使“近者悦, 远者来”, 使能者脱颖而出, 让智者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当然, 还有很多其他的重要因素, 如区域的国际化氛围、生活习惯与环境等。这些都涉及区域的发展状况, 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问题, 需要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希望他们能够适应环境, 同时也邀请他们一起来改变环境。

《大学》:这样的思路能很好地加以实施吗?

林校长:我可以举几个例子。一个是团队引进的例子。重庆大学的化学和生物学科相对比较弱, 我们计划以创新药物带动这些学科的发展。为此, 学校引进了两位优秀的长江学者和美国Scripps的有机化学家, 组建了高水准的创新药物研究中心, 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 并吸引了一些优秀的青年学者。第二个例子是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在传统工科大学建设基础文科比较难, 我们采用了一种非常规的方式:聘请十余位国内外知名的文科学者, 组建高水准、跨学科的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研究院由学者主导, 相对独立运行, 从而保证了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一年多来, 研究院建立了文学与文化、史学与古典学、哲学、政治经济与法律、人类学等研究中心。良好的学术氛围使高等研究院充满活力和创意, 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参与, 并已经招聘了十几位优秀青年学者加盟。依托该团队, 我们也积极探索在传统工科大学推进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 探索高水平文科基础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博士生训练的路径, 重庆大学的文科试验班——“博雅学院”计划在2013年秋季首届招生。

青年学者的水平代表了学校未来的竞争力, 这是学校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青年学者的遴选上, 我们要记住一个道理:找到十个一般的青年学者, 不如去找一个最好的。因此, 学校设立“青年百人计划”, 实行年薪制,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科研启动和生活条件。一年多来, 已经引进了20多位“百人计划”的青年学者。在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同时, 要建立较高的学术标准和严格的评价体系。预聘制规定的预聘期为3~6年, 只有通过严格的学术评价才能获得永久职位。高水平学术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 我相信随着学校改革发展的推进, 会有更多优秀人才聚集重庆大学。

《大学》:那如何处理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的关系?

林校长: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也很困难的问题。对这个问题, 我们有几点基本认识。首先, 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是重庆大学发展的最大瓶颈, 若不改变, 我们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因此, 采用特殊政策引进优秀带头人是必需的。其次, 现有教师队伍是学校的主体, 必须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否则, 学校既不能发展, 也无法正常运行。基于上述两点认识, 新老人员薪酬的双轨制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了。但双轨制是过渡状态, 将来应当逐步向新体制过渡, 因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人事体制, 良好的学术氛围才能够真正建立。为新引进人员提供较好条件并非中国特有, 而是世界各国大学普遍采取的队伍建设方式, 只不过支持力度的差别不像我们那样悬殊。

处理好引进人员与现有人员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这要求我们既要以学校长远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也要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 要全面考虑, 整体规划, 灵活把握。在具体工作中, 我们要特别注意统筹兼顾。例如, 在为新引进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同时, 一定要建立起更严格的聘任条件和评价标准。对新引进教师实行高标准、严考核, 不仅对未来高水平学术队伍建设有利,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新老教师之间的关系。同时, 我们要努力改善学校教职工的生活待遇, 改善其工作条件。为此, 学校利用组建跨学科平台的方式, 使优秀学者有更大的学术发展空间;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出国进修, 为青年学者建立种子基金, 支持他们的发展。学校还改革了薪酬体系, 建立起合理的薪酬增长机制, 为逐步改善现有教职员工的生活条件和待遇提供了条件。

《大学》:为此, 学校的人事制度也要相应进行怎样的改革?

林校长:是的。人事制度包括聘任制度、薪酬体系、评价和晋升体系等, 是学校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制度。从去年开始, 重庆大学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认真梳理并健全了学校的人事制度体系。

前面已经讲过, 学校进行了聘任制度改革, 实行预聘制, 建立了较为严格和完整的聘任程序, 并明确将预聘制作为学校未来的主要聘任方式, 这对学校学术队伍建设有很大意义。学校从整体上梳理了薪酬体系, 对新聘人员的年薪制进行了规范, 还调整了现有人员岗位津贴的构成, 形成了逐步调整薪酬的机制。在评价和晋升方面, 我们彻底改变过去“计工分”的教师评价方式, 代之以主要考察学术水平和教学状况, 并规定所有教师必须承担本科生教学。学院的评价也从以成果和数量为主, 转变到重点考察学院的发展趋势和运行状况, 更加关注过程的考察。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使教师能够在宽松、公平和竞争的环境中,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的人事制度改革仍然是初步的和过渡性的, 今后要不断调整和改进。

●从法律上讲, 中国大学的自主权并不小。事实上, 如果我们放得下眼前的利益, 顶得住诱惑, 沉下心去按照教育规律办大学, 行政干预就会小得多。

制度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 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正。在新的制度体系中, 我们要详细论述具体管理规定中所隐含的大学精神和价值观, 使我们的制度不仅是“管”人的, 而且还是“教育”人的。学校的制度应当体现大学精神和价值导向, 这是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大学精神是制度的灵魂。

现在的大学, 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学科多样性上, 都远远超过了从前, 因此, 学部对于大学管理链条的完整性就变得非常重要。学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术权力, 减少了行政化倾向。

《大学》:循着“最好的大学”的建设思路, 您如何考虑大学的制度建设问题?

林校长: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是到了进行制度性规范的时候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似乎不言自明, 但我们还是应该想想为什么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制度是用来规范机构和人的行为的, 但规范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学能够更好地运行和发展, 而不是相反。强调这一点, 是因为现行的管理构架和行为习惯并非都有利于大学的运行和发展。

作为独立和非营利的学术机构, 大学制度涉及大学与外部的关系, 大学内部各机构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大学和政府的关系为例, 评论和批评比较多的是大学自主权和行政化。实际上, 从法律上讲, 中国大学的自主权并不小, 但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热衷于组织各类项目和评估, 同时, 大学为了获得好评和资源也乐此不疲, 从而荒废了自己的事情。事实上, 如果我们放得下眼前的利益, 顶得住诱惑, 沉下心去, 按照教育规律办大学, 行政干预就会小得多了。

大学内部的制度建设既要把现行合理的体制机制规范化和制度化, 也要把制度建设与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 改变管理体系中的不合理现象, 使大学制度更合理, 更有效。因此, 制度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 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正。重庆大学的制度体系建设将包含三个层次:顶层是大学章程, 这是学校制度的总纲;第二层是管理领域的指导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的陈述, 这也是大学精神和价值观在特定领域的具体展现;第三层是学校各方面具体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在以前的制度体系中, 并没有第二个层次的内容。而在新的制度体系中, 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是把大学精神和价值观贯穿于制度体系的核心部分。举例来说, 我们有非常严格和细致的学生考试违纪管理规定, 但并没有阐明为什么要严肃对待这类违背诚信的行为。在新制度体系的第二层次文件中, 我们要详细论述具体管理规定中所隐含的大学精神和价值观, 使我们的制度不仅是“管”人的, 而且还是“教育”人的。

《大学》: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是什么?

林校长:大学制度为了规范机构和人的行为, “规范什么”和“如何规范”是大学制度建设要回答的两个核心问题。具体来说, 大学制度要明确界定机构和人员的权力、责任和义务, 建立简洁的管理构架, 保障大学高效和稳定运行。现在的大学管理构架存在严重的权责利脱节和责任缺失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运行效率, 造成了大量精力和资源的浪费。因此, 我们应当根据发展需要, 梳理和调整学校的管理构架, 使整个管理体系更加合理和高效。

学校的制度应当体现大学精神和价值导向, 这是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 也是我们过去的制度体系中缺失的。例如, 我们提倡追求真理、追求卓越, 但在制度和评价体系中充斥了急功近利;我们提倡为人师表, 但在制度中却放任自流。制度应当起到维系大学精神的作用, 否则, 很多优良传统和精神会慢慢丧失殆尽。大学精神是制度的灵魂, 失去灵魂, 制度犹如失去了航向的航船, 只能随波逐流。

《大学》:一些高校以学部制改革作为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您对此有何看法?

林校长:我认为, 学部制改革可以改变管理构架中的管理链条不完整现象。重庆大学也实行了学部制。过去实行的校-学院两级管理构架中, 学校实质上是通过职能部门对学院实施管理的。学院要面对几个或十几个职能部门, 常常为一件简单的事情, 院长要奔波于几个部门。而职能部门只掌握部分资源和权力, 只能从不同角度对学院干预和管理, 对学院发展状况并不承担任何负责。因此, 尽管学院是学校中最重要的学术单元, 但学校中却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对学院的状况负责。

为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成立了文理学部、工学部、建筑学部和信息技术学部四个学部, 每个学部下属若干学院。学部除了设主任和副主任外, 还配备了精干的工作班子。学部的主要职责是代表学校担负学院的管理责任, 特别是学科建设、人员聘用、学术评价与晋升等与学院发展相关的事务。学院仍然是最基本的学术单元, 原有的职能保持不变。经过一年的运行, 学部在学院学科建设、跨学院教育和科研合作、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成为学校对学院实施有效管理和协调的得力抓手。

《大学》: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 而非行政机构, 增加学部是否会增加管理环节, 甚至强化高校的行政化倾向?

林校长:当一个学校的学科比较宽、院系比较多时, 都需要学部这个管理层级。1949年前, 我国的大学都设有学部 (即当时的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后, 大学高度专业化, 下设的学科很少, 学部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而现在的大学, 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学科多样性上, 都远远超过了从前, 因此, 学部对于大学管理链条的完整性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在学校-学部-学院管理构架下, 学院是实体机构, 负责教师管理和教学、科研的运行。学部相当于学校的派出机构, 负责所属学院的管理和协调。同时, 学校赋予学部一定的人、财、物调配权力, 使得学院很多需求在学部层面就可以解决了, 不必再面对众多的职能部门。同时, 学部学术委员会、院长联席会议使教师能够更多地参与大学的民主管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术权力, 降低了行政化倾向。

●一个企业如果不考虑客户, 是不能生存的。大学也是一样。大学的客户可以归为两个群体:学生和社会。大学不仅要关注客户当前的需求, 更要保障他们的长远利益。建立满足客户需求的观念, 是大学教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 是因为学校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忘记了客户的需要, 这会把学校引入歧途。当然, 客户的某些要求不一定是符合他们根本利益的, 大学应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 勇敢地维护客户的根本利益。

社会之所以需要大学, 是认为大学忠实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公众之所以信任大学, 是因为相信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崇高的学术殿堂。在任何情况下, 大学都要保持自身的独立、圣洁与忠诚, 要牢记公信力是大学的立身之本, 失去公信力无异于自毁长城。

《大学》:在今年的高等教育咨询会的发言中, 您谈到大学的发展要考虑客户需求, 为什么大学要强调客户?

林校长:一个企业如果不考虑客户, 是不能生存的。大学也是一样, 只不过情况更加复杂一些。大学的客户可以归纳为两个群体:学生和社会。大学不仅要关注客户当前的需求, 更要保障他们的长远利益。例如, 大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就业, 还要使他们有大的发展潜力;不仅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还要作为社会公益代表, 为社会的理性思考提供支持。同时, 大学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例如, 大学对真理的探求需要自由和独立的氛围;运行和发展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大学也需要提高自己的学术和社会声誉, 以及在同行中的地位和排名。通常, 大学与客户的利益基础是一致的, 但如果大学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忘记了客户, 就会导致大学公信力丧失, 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学校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客户观念的缺失有关。如片面地追求排名, 忘记了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为了眼前利益, 纵容某些不正当的行为, 导致浮躁和阿谀之风盛行, 忘记了大学应当成为社会公共价值的代表。最近, 教育部提出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的方针, 从根本上讲, 就是要求我们更多地从客户角度出发, 来思考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把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客户需求紧密结合, 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就会成为大学必然的选择了。

《大学》:满足客户需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提法, 那大学要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吗?

林校长:从总体看, 大学与客户的利益基础是一致的, 但也会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 是因为学校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利益, 而忘记了客户的需要, 这会把学校引入歧途。我举一个例子。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才, 使他们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 因此, 学校应当也必须从社会需求和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角度来审视大学教育。也就是说, 要从客户的角度审视大学自身。长期以来, 人们对学生不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多有批评, 但我们却改进甚少。其根本原因是大学总习惯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看待教育, 这使我们的思想僵化、安于现状, 而无视教育中存在的内容陈旧、方法僵化、不注重能力和素质等显而易见的问题。因此, 建立满足客户需求的观念, 是大学教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当然, 客户的某些要求不一定是符合他们根本利益的, 大学应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 勇敢地维护客户的根本利益。例如, 有些学生希望课程既简单又能得高分, 但这显然不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大学应当坚持教学计划的严肃性, 坚持高质量、严要求的标准和价值。而当学生经过实际生活的磨练就能感受到学校严格要求的意义, 才理解学校是在真正维护他们的利益。又比如, 学生希望适当改善住宿、食堂和教室的环境和条件。我认为这是合理的要求, 特别是在重庆炎热的夏季和阴冷的冬天情况下, 改善学习和住宿条件,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当然也有一些观点认为, 这将失去让学生锻炼毅力的机会, 但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找到一些办法, 使学生既能够舒适地学习和生活, 又能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大学》:大学在努力满足社会这个客户的需求时, 是否也面临着不被社会信任的尴尬?

林校长:大学与社会之间存在一种默契和约定。社会之所以需要大学, 是认为大学忠实于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公众之所以信任大学, 是因为相信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崇高的学术殿堂。因此, 在任何情况下, 大学都要保持自身的独立、圣洁与忠诚, 要牢记公信力是大学的立身之本, 失去公信力无异于自毁长城。

过去十几年, 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们的学术声誉越来越大, 教师的学术水平快速提升, 基础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但不幸的是, 大学的社会公信力却在下降!这当然与整个社会的公信力丧失有关。但大学的官僚化风气, 一些人的唯利是图, 学校对不良风气的漠然态度, 都对大学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大伤害。其实, 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中, 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并不奇怪。美国的物理学家亨利·奥古斯特·罗兰于1883年发表了《为纯科学呼吁》, 文章历数了当时美国大学和教授们的不良风气, 呼吁重塑大学的学术追求和尊严。在当前不良现象频发的情况下, 大学更应当站出来, 有良知的学者们也应当站出来, 公开申明我们的价值和追求。与此同时, 我们要付诸行动, 通过完善大学制度, 弘扬大学精神, 重塑大学的圣洁与荣誉。

上一篇:2022年中级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考卷真题下一篇:华兴小学现代教育学校督导评估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