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三课类型

2024-05-01

语文教学的三课类型(共3篇)

篇1:语文教学的三课类型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 消费及其类型

关注居民收入 提高消费水平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而要落实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增加居民收入,改变工资收入占GDP比例过低、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还要稳定物价,积极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思维导图

③①

创新演练

(1)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为什么必须关注居民收入?应该关注哪些方面?(2)除收入外,提高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还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答案:(1)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关注居民收入,既要增加居民当前可支配收入,又要增强居民未来收入预期,同时还要缩小收入差距以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2)①从根本上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消费水平,决定人们的收入水平,因此,要从根本上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②稳定物价,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居民生活消费。③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一、选择题

1.2017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 32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 445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 955元。造成城乡消费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预期收入的不同

C.收入水平的高低

B.物价水平的差别 D.消费观念的差异

解析:此题考查影响消费的因素。解题时注意抓住设问题眼“最主要原因”。2017年全国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解析:买相机属于钱货两清的消费,租小汽车属于租赁消费,按揭付款方式购买了高清彩电属于贷款消费。

答案:A 6.2017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9%,中国第一次进入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富足区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从“5字头”进入“2字头”,这意味着我国居民()A.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增加 B.家庭食品支出额减少

C.以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为主 D.消费结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提高

解析:题目中我国恩格尔系数从“5字头”进入“2字头”,这一变化表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故D项入选。A项错误,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减少。B项错误,恩格尔系数是一个比例值,其降低不意味着家庭食品支出额减少。C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7.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旅游正成为人们假期休闲的一种时尚选择。在2017年长达8天的国庆“超级假期”期间,公众旅游需求集中释放,出游热情高涨,假日旅游市场保持高位运行。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本次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 836亿元,按可比口径前7天与2016年同比计算,分别增长11.9%和13.9%。

结合材料,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假日旅游市场火爆的原因。解析:结合材料信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考生可从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两方面进行深分析。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在对收入水平进行分析时,要注意从当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收入差距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答案:(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旅游成为人们假期休闲的一种时尚选择。(2)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比较乐观,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关系。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缩小了人们的收入差距,有利于人们增加旅游消费。

篇2:语文教学的三课类型

叶嘉莹先生曾说:“一个真正的诗人, 其所思、所感必有常人所不能尽得者, 而诗人的理想又极高远, 一方面既对彼高远之理想境界怀有热切追求之渴望, 一方面又对此丑陋罪恶而且无常之现实怀有空虚不满之悲哀, 而此渴望与悲哀更不复为一般常人所理解。所以真正的诗人, 都有一种极深的寂寞感。”[1]叶先生这段话指出, 中国古代那些有抱负有才能有个性的士人, 由于受封建专制政治的压制和宗法伦理的框束, 经常处于不被人理解, 有时甚至遭人拒斥的境地, 因而怀才不遇的孤独意识和时不我与的悲怆情感时刻笼罩在他们的心头。也正因为如此, 孤独意识成了我国古代进步士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现孤独意识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种传统。

屈原:文化先觉者的孤独

中国古代文人的孤独意识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屈原出身贵族, 自幼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接受了北方儒家的政治理想, 他在《离骚》中一再赞美尧舜仁政, “依前圣以节中”;在《怀沙》中主张“重仁袭义兮, 谨厚以为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勤奋学习,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他劝导国君改革弊政, 效法尧舜。但是屈原的良苦用心并不为国君所理解与接受, 昏君谗臣容不下他, 他一再地受到政治上的放逐, 始被贬于汉北, 襄王朝放逐于陵阳, 此后九年, 又被放逐到南荒辰溆, 忠不见用, 志不得伸。不但昏君谗臣疏远放逐屈原, 甚至他所培养的许多学生也背弃了他, 这使他倍感凄凉孤独, 在远离故国的放逐生涯中, 屈原孤独憔悴, 痛苦郁愤。在《离骚》的最后, 屈原说:“国无人兮莫我知兮, 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最终以自沉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由极度的孤独愤懑而自杀, 它显示了诗人决不觍颜从俗、枉道从势的人格, 首开中国古代文人用自杀结束人生孤独的道路, 影响到后来的司空图与王国维等人。

屈原的孤独表面看似是因为政治上的孤立, 实质上则是一种文化孤独。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理性主义思潮蓬勃兴起的时代。屈原的人格情操, 正是在这时代精神的孕育中形成的, 正如林庚在他的《屈原的人格美与“民”字解》一文中所说“屈原的伟大人格, 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 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 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2]但是楚国文化深受原始野蛮风俗影响, 在政治制度方面还残留着许多氏族血缘的痕迹, 国君与大臣重视直觉, 目光短浅且心胸狭窄, 这一点远比不上中原各国, 吴起在楚国的遭遇就说明了楚地的文化心理是极为保守的。因此, 屈原改革图强的理性精神与政治眼光在当时不为周围人所认同, 甚至他的学生也不理解他。因而屈原与楚王及其他臣子的矛盾, 是他的理性精神与原始野蛮的政治、宗教文化心理的冲突, 他的孤独, 是文化先觉者的必然遭遇。

陶渊明:自我觉醒后的人生孤独

伴随着国家的统一, 建功立业、奋发向上成为时代主潮。屈原低回孤独的心音, 变而为枚乘、司马相如等大赋中磅礴雄壮的旋律。而到了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政治险恶, 时局动荡, 战乱纷迭, 国家分裂, 人生离散, 士人的政治理想被现实无情地粉碎, 因而汉初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为人生无常、孤独觍颜从俗悲凉的情绪所取代。正如袁济喜所说:“此时的孤独、痛苦, 在中国古代士人的历史上是罕见的。”[3]这一时期, 既有人生离散的孤独, 也有世无知己的孤寂。既有流寓异乡之孤苦, 也有门阀制度下寒士的孤吟。孤独意识之所以能够弥漫整个士林,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社会政治原因外, 从文化思想方面来说, 由于儒学衰落, 玄学兴起, 个体内心的压抑束缚大为减轻, 从而体味到了人的感性存在的天然合理性。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 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深于情者, 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 扩而充之, 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4]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自然使得士人们感受到了乱离之世人生的短暂渺小与孤苦无依, 从而促成了孤独意识的群体发生。在这一时期众多的文人中我们选取陶渊明作为代表进行简单分析。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在儒家“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的用世思想影响下, 怀有建功立业、“大济于苍生”的宏大抱负。同时, 他生活的东晋时期, 由于儒学早已衰微, 玄学充分发展, 思想界出现了空前自由活跃的局面。“人的觉醒”带来了人的个性和人的自我意识被肯定, 在社会思潮和理想抱负的共同作用下, 诗人于29岁开始步入官场。然而东晋又是一个门阀统治森严, 政治黑暗腐朽, 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很多知识分子因卷入政治漩涡而成了无谓的牺牲品。在这种“八表同昏”、一片恐怖的社会情势下, 像陶渊明这样身处寒微的一介书生, 要想在仕途施展才华, 驰骋“猛志”, 又谈何容易, 所以在历尽坎坷的十三年中, 他只是时断时续地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之类小官。为此他一再发出事业无成之慨, 深深陷入理想破灭的痛苦之中;由痛苦而寂寞, 由寂寞而刺激自己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的觉醒。在这种激烈的矛盾中, 他选择了田园, 也选择了孤独。但陶渊明更可贵的是超越了小我, 把整个人类作为思考的整体, 在自然乃至宇宙的宏阔背景上, 思考人类的存在与生命的意义, 并由此而产生强烈的宇宙孤独意识。如其《形影神》其一云:“天地长不没, 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 藉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 独复不如兹。”天地山川永在, 草木凋而复荣, 唯有人最可悲, 既不能长生不老, 亦不能死而复生。在诗中, 陶渊明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孤独与无奈。其《扇上画赞》也说:“缅怀千载, 托契孤游。”面对人生的孤独, 屈原选择了自杀, 而陶渊明则选择了自然田园。归隐田园, 投向大自然的怀抱, 是其超越孤独的重要途径。其《归园田居》诗云:“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诗人从田园风光中感悟人生, 超越孤独, 获得了安慰和怡悦, 并领悟到大自然的真趣, 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诸诗所写。

李白:狂放不羁的人格孤独

在中古社会的动荡乱离之后, 强大的唐帝国的出现, 扫除了士人心底的阴霾, 激发了他们的雄心壮志。而且唐代的文化思想极为活跃自由, 儒家建功立业的思想, 道家独立自由的人格, 禅宗对于人生心性的觉解, 纵横家的张扬作风与游侠的狂放不羁等思想风潮对唐代文人尤其是初盛唐文人的行为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 大体来说, 初盛唐文人都表现出一种狂放不羁的人格特征, 比如王勃、陈子昂、李白等人。他们一方面汲汲于功名, 另一方面又处处张扬个性。但是在统一王朝, 要想建功立业就必须进入官僚体制之中, 而官僚体制总是要压抑或者同化人的个性, 因此初盛唐文人狂放不羁的人格与建功立业的理想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狂放不羁的人格既使得他们难容于官场, 理想无从实现, 更使得他们的行为难以为他人所理解, 因此他们总有一种怀才不遇、曲高和寡的孤独感受。正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一诗中所悲叹的:“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可以说, 正是由于初盛唐文人狂放不羁、孤高自诩的人格导致了他们的孤独。以下即以李白为例加以说明。

受儒家思想影响, 李白少时就“以当世之务自负” (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其豪侠性格加上非凡才华, 使他非常自负,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其二) 。但李白的自大与自负却常常与现实相对, 从而使诗人陷入孤立无托的境况:“一身竟无托, 远与孤蓬征。千里失所依, 复将落叶并。” (《邺中赠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幽居》) 天宝初, 玄宗征召李白入京, 任翰林学士。但李白狂放不羁的人格、“揄扬九重万乘主, 谑浪赤犀青琐贤” (《玉壶吟》) 的行为显然难容于官场, 天宝三年, 玄宗赐金放还, 功名理想顿时化为乌有, 强烈的遭世遗弃的孤独感汹涌而来。除了政治遭弃外, 李白的孤独还出于自己主动的选择, 他不屑于与那些靠谄谀皇帝而获得富贵的小人为伍。如其《古风》二十一云:“凤饥不啄粟, 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群鸡, 刺蹙争一餐。朝鸣昆丘树, 夕饮砥柱湍。归飞海路远, 独宿天霜寒。”因此, 可以看出李白孤独意识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其独立不羁之人格, 他在主观上既不屑于同时在客观上也不能融于周围之环境, 因而产生阳春白雪, 盖世和寡之寂寞。

降及晚唐, 由于藩镇割据, 朝廷控制的州县大为减少, 导致官位紧缺, 加之朝政腐败, 朝中清要职位多为朋党所居, 一般士人在仕途上进升机会很少。且此际科场风气败坏, 许多寒士在科场上长期受困, 《旧唐书·王起传》云:“贡举猥滥, 势门子弟, 交相酬酢;寒门俊造, 十弃六七。”[5]这使得晚唐士人在政治上常常具有一种孤立无援之感。面对时代的衰败以及自身前途的黯淡, 他们转而从女性的脉脉温情中寻找心灵的抚慰, 故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 而在闺房”。[6]然而, 为了追求功名, 他们被迫远幕依人, 不得不与自己喜欢的人忍痛分离, 这使得他们在个人感情上也显得寂寞孤苦。可以看出, 晚唐士人孤独意识的形成与晚唐的政治格局密切相关。而在唐代以后, 士人们在政治上失意孤独之时, 往往从佛道思想中寻求精神的超越, 宋代的苏轼即是一个典范。由于佛道思想的影响, 此后孤独意识对文人的影响开始消退, 故不赘言。

通过以上对中国古代文人孤独意识流变的描述, 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看法, 那就是战国末期的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士孤独意识萌发期的典型代表, 他的孤独主要是一种文化先觉者的孤独;汉魏六朝则是孤独意识风靡士林的时期, 文士孤独意识表现最典型者当属陶渊明, 他的孤独除了社会存在的孤独外, 还有一种宇宙意识觉醒的孤独;李白作为初盛唐文化环境中文人孤独意识的代表, 他的孤独是一种人格的孤独。

参考文献

[1]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217.

[2]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66-67.

[3]袁济喜.人海孤舟——汉魏六朝士的孤独意识[M].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2.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182-183.

[5]旧唐书[M].卷一百六十八,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篇3:类型文学的三种腔调

3月3日,备受瞩目的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颁奖仪式在杭州落幕。这次颁奖仪式上,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摘得金奖;流潋紫的《后宫·甄娠传》、龙一的《借枪》、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猫腻的《间客》获银奖;小桥老树的《侯卫东官场笔记》、桐华的《步步惊心》等10部作品获铜奖。知名文艺评论家、作家、资深出版人、文学网站主编等50余人担任评委,其中不乏李敬泽、白烨、麦家、南派三叔、宁财神等各界精英。

这意味着,从2011年提出“类型文学”的概念开始到今天,越来越多的该类作品已经步入成熟的殿堂。这一奖项将推动与提升类型文学作品向文学经典迈进。

为此,我走访了几位类型文学概念从无到有的见证人,听听他们对于类型文学这个新生儿的看法。

社会腔调:容易为大众所接纳,

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本届双年奖首先推荐了139部作品,涵盖了科幻玄幻、都市官场职场、武侠仙侠、历史军事、悬疑惊悚、言情等六大类。初评后产生21部入围作品进入终评单元;最终获奖的15部作品都是精品。

“获奖的大部分作品开始都发表在文学网站和个人博客,作者拥有大量粉丝,这种崭新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学现象,我们必须及时关注。”双年奖组委会秘书长、类型文学概念发起人之一盛子潮表示,随着网络小说的风行,这些年逐渐沉淀出一批文笔优良、感情真挚的作品,个别作品堪称优秀的当代文学经典之作。

本届大赛评委之一、著名评论家白烨对类型文学最有心得。他说,这几年来在做《年度中国文情报告》时,就开始关注类型小说现象。根据多年了解,他认为网络小说在10年内将逐步走向类型化。以前网络小说评奖与传统文学大同小异,主办方简单地把网络小说分为中篇、短篇、长篇,后来就逐年丰富了,出现了玄幻、惊悚、盗墓、科幻、军事、谍战、仙侠、武侠、后宫、穿越……网络小说向类型化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中,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虽然总体质量良莠不齐,但包含了多种可能性,不能小视。

白烨说,类型文学的兴起,有多种因素,一是写作追求多样化,背后则是文学阅读的分化、分层;二是对长期以来传统文学过于精英化、忽视大众化倾向的逆反。白烨认为,类型文学需要在它们的基础上走向经典化,传统文学和类型文学需要互相走近,彼此互动,这在目前是最为需要的。

诚如盛子潮和白烨所言,类型文学也和一度铺天盖地的“80后”后青春文学一样,其概念正在日渐普及。相比传统文学、严肃文学,它更容易为大众所接纳,并和影视、动漫等形式形成互动,从而更直接、立体、强力地介入我们的生活。相比于传统文学,它流露出更多的迎合社会、拒绝被边缘化的趋势。

那么,类型文学的魔力究竟何在,短板在哪里?从事类型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作,又如何面对“类型文学”这样一种为市场所欢呼、而又被主流评论界所忽视的尴尬身份?

读者腔调:好看便是硬道理

评论家王干曾表示,他在和类型文学作家交流后发现,其实文学是有一个“公约数”的,大家都在关心人类的问题、人性的问题。尽管类型文学和纯文学在表现形态上有差异,但在描写人性的方面其实是一样的。

类型文学是指题材相同、受众群体相对固定的文学创作形式。和纯文学不同的是,它紧紧抓住的是人爱听故事的天性,所以,语言往往不拘南腔北调,只求通俗易读、悬念迭起,同时适度煽情。

作为“类型文学”概念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文艺评论家夏烈一直对于边缘的创作抱有特别的钟爱和同情,他沉迷“类型文学”是因为年少时那些绝妙的阅读体验,它们最先来自那些古典白话文小说以及上世纪80年代港台文学中的那些武侠、言情、科幻类作品。他觉得,美学的判断同样不能离开感觉的真实,快乐是阅读的源泉,也是目的之一。

按评论家孟繁华的说法,类型文学经典化之后,将对纯文学形成很大的挑战。《小说月报》主编马津海说“主刊的发行量从40万降到20万”,而《中篇小说选刊》主编林那北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中篇小说选刊》每期都要发8~10部中篇小说,她反问,“不少中篇小说的质量不是特别乐观,我们每一个小说家都应该问自己,我的小说还能不能提炼出更有价值的经验,还能不能打动人?”

写作官场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的小桥老树就是个典型,他说,自己作品的首个读者,常常是妻子或在单位里平日几乎不读书的小伙,如果他们能直言好看,自己会觉得靠谱。

小桥老树开始的写作动机非常现实—真是被奶粉钱愁的。2006年,他的女儿出生,但现实一地鸡毛:妻子辞了职,做生意,却失败,全无收入。女儿又出生,没奶,只好喝奶粉,而且她饭量惊人,一罐奶粉,两百多块,两天就吃完。全家指望他每月1500多元的工资,太窘迫了。于是,他开始琢磨挣钱的门路:自己学中文,平时又爱在网上看小说,而且那些小说写得也不过如此嘛。于是,他就开始在起点中文网写小说,第一部架构是历史题材的。

连载两年的架构历史小说后,2008年,小桥老树开始写作《侯卫东官场笔记》。这部被很多人打趣可以让人“政治成熟”的小说,在他看来,真正抓人的不是官场内幕,而是它的故事。他说,说到底,这是一个关于奋斗和成长的故事:一个毫无背景的大学生,怎么从底层一步步挣扎出来。而之所以选择官员这样一个角度,是因为官员这样一个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必然会和各阶层产生广泛的联系。他的野心在于他想说明,从1990年到2010年,在中国的普通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他的故事里,以官场为主线,却串起了各种角色及其命运。

作家腔调:保卫作品生命力的满腔热忱

最终摘得本届双年奖桂冠的是被誉为“中国最成功的科幻系列小说”《三体》。

而其作者刘慈欣,更被评价为具有“科幻气质”,有人说:“他整个人和现实空间自然升起一种隔离。”

上台领取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金奖时,会场的一角里,很多“盗墓”粉丝拥堵着坐在台下的评委南派三叔,索要签名,一阵骚动。而台上的刘慈欣完全不为所动,气定神闲地缓缓道出:我觉得,我们当下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问题,不是房价、教育或者医疗,而是外星文明的存在。他甚至向一个人大代表建议,做出一个外星人如果出现的紧急预案:如果,市民看到外星人或者外星飞船,是该联系公安、军队,还是别的?这事被记者报道后,很多人当笑话听,刘慈欣却不,因为他是资深科幻迷。

《三体》以其瑰丽雄奇的想象力征服了读者。刘慈欣说,他的经历并不有助于他写科幻小说。他的经历简直太平淡:上学,工作,在基层工业部门,甚至三十年没换过单位;写科幻小说甚至难以体验生活,他觉得自己最大的体验不过是去参观卫星发射中心。说到这时,他秀了秀他的手表——那是他参观时获赠的礼物。但是,他觉得科幻迷大都有精神上的共同点,就是不喜欢平淡的生活。对科幻迷来说,有钱、名利、成就依然是平淡的,他们觉得整个世界就是平淡的,他们需要新的、属性完全不同的世界。他说,也许是经历的匮乏,让他有补充的欲望。

刘慈欣说,类型文学创作的过程其实和传统文学创作没什么两样。他喜欢在脑子里把大纲、细节等长篇的内容都想好。“我想得很慢,写得很快。”想内容的时候,他喜欢走路,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三体》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四年时间写成,大部分时间花在“想”上。

谈及类型文学的处境,刘慈欣说自己一直称科幻文学是在沉没的船上扬起的风帆,意指包括科幻在内的整个叙事文学,在读图时代,都在衰落。主流文学作品,背后有着庞大的学院派评论体系,如果作品没有销量,也能靠着这种评论体系生活和生存;而类型文学作品则只能靠市场和读者,如果市场和读者不买账,作者群就难以培养。但他认为类型文学没必要去获得主流文学的承认,因为主流文学的边缘化比类型文学更为迅速,而且从某种意义讲,类型文学与纯文学没必要谁向谁靠拢,而应该各自发力,真诚创作。

上一篇: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我有一个梦想》的语言特色下一篇:涉县人社局十二五规划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