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2024-04-07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部编语文九上)(通用13篇)

篇1:《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9.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宽宥、游弋”等字词的音形义。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过程与方法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四、新课导入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完全体会到的。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自主预习4.背景资料

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1980年转业回北京。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

国作家协会。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宽宥(yòu)游弋(yì)

轻觑(qù)

麾(huī)下

广袤(mào)

赘(zhuì)余

窗棂(líng)

坍(tān)塌

要诀(jué)

困厄(è)

襟(jīn)怀

灼(zhuó)晃

自惭形秽(huì)

憎恶(zēng wù)

俯拾即(jí)是

驰骋(chěng)

(3)词语释义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杂乱众多。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李代桃僵: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广袤:土地的面积。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坍塌:倒塌,崩塌。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课文标题说的是哪三间精神小屋?

答案示例: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第一层(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第二层(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第三层(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第1—6段的内容,和后文写的三间精神小屋有什么关系?

答案示例:第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第4—6自然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2)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答案示例: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3)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答案示例: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首先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其次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

最后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4)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答案示例: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理解本段的重难点是“自身”,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意见”?

通过举例分析说明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5)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

答案示例: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作为当代学生,我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应该思考如下问题:有没有给自己的心灵存放适当的空间?对于我们在课内课外吸收的信息有没有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判断?有没有用自己的思维去审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6)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示例: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2.写法探究

本文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答案示例:①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②构思新颖独特。3.主题理解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示例:这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四、课堂小结

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篇2:《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1.掌握作者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内容。

2.详细分析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们在饱含浓郁文采的字句中体会到:情感、事业、精神应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这“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及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难点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内在联系。教学方法

引导法、朗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祖籍山东,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2.教师纠正字音,梳理字义。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huī)下 赘(zhuì)余 窗棂(líng)坍(tān)塌 要诀(jué)困厄(è)鸠(jiū)占鹊巢 襟(jīn)怀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鸠占鹊巢:比喻强占别人的居处。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广袤:开阔,广阔。广,从东到西的长度。袤,从南到北的长度。3.再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第一部分(1~6自然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第二部分(7~17自然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7~8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第二层(9~13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第三层(14~17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第三部分(18~19自然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四、课文精读

1.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生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2.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1~3段是全文的引子,由两句名言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4~6段由身体的活动空间引出人心灵空间的思考。

3.第1自然段“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三个短语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它们对应上文的“大地”“海洋”“天空”。

4.作者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些“精神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5.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的?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6.作者认为第一间精神小屋应该怎样布置才是美的?是怎样的美?

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如果这样,“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的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就会“祥和”,就会“充满希望”。

7.在描绘第二间小屋时,作者用了一个成语“鸠占鹊巢”,结合文章,文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鹊”指的是“事业”。“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8.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9.在写第三间精神小屋时,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10.作者又是怎样描述第三间精神小屋的?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精神小屋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11.如果我们的精神小屋不住着自己,会出现什么情况?

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我们的精神,将会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12.你想拥有一套精神的别墅吗?如果你的精神大厦有10间小屋,你打算安放些什么呢? 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指出,如果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拥有了爱心、事业和自我,那么我们生活里就拥有了健康、庄严、努力和真诚,我们的精神小屋将会美观结实;如果我们扩大疆域,增修新舍,把诸如宽容、理想、希望、坚强、友爱、谦逊、勇敢、勤劳、善良、正义、无私、豁达、开朗、感恩、奉献、亲情、友情、爱情、友谊等都放进我们的精神大厦,那么我们精神的宇宙,该是多么的辽阔啊!

13.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14.作者是怎样把一个个抽象的精神小屋写得具体、鲜明的?

(1)修辞手法(找出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如:“假如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的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一句,用了比喻句,把有爱的小屋比作金色的池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屋的美好,幸福。

(2)成语词语的运用(找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及句子)。

五、探究升华 这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六、文章主旨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

七、写作特点

1.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2.构思新颖独特。

3.语言朴实,意蕴深厚。

八、板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

爱和恨——打扫——让心中充满爱(健康的小屋)事业——自我寻找——选择自己适合和爱好的事业(努力向上的小屋)自身——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庄严、真诚的小屋)教学反思

篇3:精神的三间小屋

身体活动的空间是可以计量的,心灵活动的疆域,是否也有个基本达标的数值?

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選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间不容发。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 铮铮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凄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适合你的事业,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既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需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决。

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

这好象是一个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手指圈划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篇4:《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内容。

2.详细分析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3.简要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及给予的生活启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都取决于我们的意志。

俄国大文豪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就难免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会造成粗鲁或莽撞;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去了解一下。

二、简介作者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生长于北京。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曾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注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三、预习检查 1.生字注音。

宽宥(yîu)

游弋(yì)

轻觑(qù)...麾(huī)下 广袤(mào)赘(zhuì)余 ...窗棂(líng)坍(tān)塌 要诀(jué)...困厄(è)襟(jīn)怀 ..自惭形秽(huì)憎恶(zēng wù)...俯拾即(jí)是 驰骋(chěng)..2.词语解释。

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形象不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杂乱众多。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他人的居处。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广袤:开阔,广阔。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坍塌:倒塌,崩塌。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四、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分组讨论,明确:

1.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2.第二部分(第7—17自然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①第一层(第7—8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②第二层(第9—13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③第三层(第14—17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3.第三部分(18—19自然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五、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 A.第一间小屋盛放我们的爱与恨。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C.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第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第4—6自然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也许王国维的《三境界》能给我们启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第一境界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第二境界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求努力达到目标。第三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筋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所以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只要我们努力了,就容易找到合适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所以努力是关键,而空谈雄心壮志、等待一鸣惊人是不可取的。所以对待我们的学习、事业要认真、努力,乐于其中,因为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你才会乐于其中。

5.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理解本段的重难点是“自身”,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意见”?

通过举例分析说明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6.概括第18、19自然段的内容:

篇5: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该告诉我们的。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梳理字义。

1、自惭形秽(huì):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2、襟(jīn)怀:胸襟;胸怀;心胸。

3、广袤(mào):土地的面积。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

4、驰骋(chěng):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5、坍(tān)塌:崩塌。

6、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二)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作者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些“精神小屋”?

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2.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明确:爱和恨打扫让心中充满爱(健康的小屋)

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的?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3.在描绘第二间小屋时,作者用了一个成语“鸠占鹊巢”,结合文章,文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鹊”指的是“事业”。“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4.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

明确:事业自我寻找 小屋)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适合的事业,文中:“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要干一番大事业,如何寻找。也许王国维的《三境界》能给我们启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第一境界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第二境界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

第三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5.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明确: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6.如果我们的精神小屋不住着自己,会出现什么情况?

明确: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我们的精神,将会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7.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 明确:自身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庄严、真诚的小屋)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读后反思:

作为当代学生,我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有没有给自己的心灵存放适当的空

间?对于我们在课内课外吸收的信息有没有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判断?有没有用自己的思维去审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8.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9.作者是怎样把一个个抽象的精神小屋写得具体、鲜明的?

明确:a.修辞手法(找出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b.成语、词语的运用(找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及句子)

五、拓展训练:

你认同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吗?你将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小屋呢?

六、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憎恶zēng wù 游弋yì 俯拾即是jí 灼晃huǎng 附着fù zhuó赘zhuì

2、解释词语的意思。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本文指事业以外的赘生物占据了事业。李代桃僵: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文中指事业因事业之外的赘生物而不得发展或荒废。

3、分析“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的表达效果。

用了比喻句,把有爱的小屋比作金色的池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屋的美好,幸福。

篇6: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接受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教学准备:

学案、课前搜集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自主预习,互动交流 1.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祖籍山东文登,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在北师大获文学硕士学位。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中短篇小说《昆仑殇》《女人之约》《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2.检查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huī)下 ....广袤(mào)赘(zhuì)余 窗棂(línɡ)坍(tān)塌 ....要诀(jué)困厄(è)襟(jīn)怀 驰骋(chěnɡ)....自惭形秽(huì)憎恶(zēnɡ wù)俯拾即(jí)是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2.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3.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杂乱众多。

4.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5.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6.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僵死。比喻兄弟相爱相助,患难与共。后用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7.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交流、点拨、明确。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7自然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8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9——13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4——17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自然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 A.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C.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第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第4——6自然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首先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其次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最后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5.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理解本段的重难点是“自身”,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意见”? 通过举例分析说明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6.概括第18、19自然段的内容:

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五、重点探究:

1.有人认为三间小屋之间是并列平行关系,你同意吗?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小结:

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爱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动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吗?所以情感是精神的基石,事业是精神的支撑,自身则是精神的栖息地。“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理想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

2.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小结: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 “小”,可盛放的宝物确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栋民族的精神大厦!

六、主题归纳

这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七、布置作业

1.抄写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2.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试以“我的精神小屋”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板书设计:

9精神的三间小屋

盛着爱恨 光明温暖

盛放事业 坚固优雅

安放自身

篇7:9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宽宥、游弋”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

3、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行文特点

二、教学重点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多方设喻的写作方法,把握每一间小屋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完全体会到的。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预约死亡》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经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代表作有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huī)下 广袤(mào)赘(zhu......ì)余 窗棂(líng)坍(tān)塌 要诀(jué)困厄(è)襟(jīn)怀 灼(zhu......ó)晃 自惭形秽(huì)憎恶(zēng wù)俯拾即(jí)是 驰骋(chěng).....(2)词语释义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杂乱众多。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李代桃僵: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广袤:土地的面积。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

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坍塌:倒塌,崩塌。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三、整体感知

1、为什么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明确: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2.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第二层(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第三层(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四、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

1、第一间精神小屋可以存放哪些情感?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该怎么做?为什么?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都存放其中。

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使希望永恒在前。因为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否则,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凄压抑,形销骨立。

2、第二间小屋为何要用来盛放我们的事业?怎样才能使这间小屋坚固优雅?

我们将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漫长的时光。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当这件小屋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时,就能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规划着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3、为什么我们自身还需要一件独立的小屋?

要给自己的思维留下道路;给自己的发现留有空间。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人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与安稳。

五、归纳主旨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

六、鉴赏语言

感悟深刻的思想要靠灵动的语言传达,有人评价毕淑敏的语言“热切诚恳,娓娓道来,如叙如诉,纯洁的露水,蓬勃的白桦,端庄的麦穗,舒缓而磅礴的河流,浸润着对她人生的深沉思索,透露出她对人生的大智大慧的感悟”。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比喻句,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并完成下列语言积累:

1、关于“爱与恨”的比喻句:

例: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

2、关于“事业”的比喻句:

例: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3、关于“自身”的比喻句:

例: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

七、拓展延伸。

毕淑敏在文中指出:“精神的小屋,定需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爱一行,干一行” 和“干一行,爱一行”,你同意哪种观点呢?说说你的理由。

“干一行,爱一行”者说:态度决定成败!在目前就业环境严峻的情况下,大家的选择机会并不多,而且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端正态度好好的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对这份工作的兴趣。

“爱一行,干一行”者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才能保持激情,发挥最大的潜力。很多时候迫于现实选择了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结果不能坚持下去,一切有要从头开始。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工作,才是明智的。

八、课堂小结

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九、作业布置

仿写句子:

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我们可以不___________,但我们_____________。我们可以不___________,但我们_____________。我们可以不___________,但我们_____________。

十、板书设计

篇8:精神的三间小屋作文

“一二三......”我来找你们喽,小牛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小伙伴。“哎呦!”只听小牛尖叫一声。原来,撞到小狗了呀!“我知道小兔和小猫在哪儿,你跟我来!”小狗说。小牛跟着小狗,果然找到了小兔和小猫。正当他们开心时候,顿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看来要下暴风雨了!“怎么办,怎么办?”小兔着急的哭起来。小猫好像发现了什么,说:“你们看,你们看,那里有小木屋,我们快到那里去避雨吧。”

可是,小木屋的门怎么也打不开。“快开门!”小牛和小狗使劲敲门。可小木屋的门还越打不开。“里面有人吗,我们想进来避雨,我们一定会感激您的!”不知怎么回事,门竟然开了。小牛和小狗拼命往里挤,看到的却是:幽鬼、鬼魂在里面飘荡,走来了个丑陋的巫婆,吓得它们面如土色、心惊肉跳!而小兔和小猫看到得却是:金碧辉煌的`墙壁、精致的餐具,迎来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迎接小兔小猫!小狗小牛只好在门外淋成了“落汤鸡”。

篇9:精神的三间小屋作文

置身于小屋,你的心情保证是愉快的。进门的左手边有一排按钮在墙上,只要我按一下按钮,房间里就能响起悦耳动听的歌曲。如果我做作业做累了,按下一个绿按钮,床马上就变成一个舒服而又温暖的靠椅,舒缓我疲劳的心情,给予我继续学习的动力。如果我想看书,只需要用手拍一下墙,墙立刻会冒出一个小口子,从里面伸出机器手,手上还拿着一盏护眼台灯。我不用伸手,台灯竟然自动打开了,我只用拿着书躺在“靠椅”上悠然地看起来,别提有多惬意了!

当我看书看累了,眼睛乏累,身心疲惫时,天花板自动换了一个背景,那个背景是浩瀚的宇宙,上面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星球,其中有一个星球上插着中国人的旗帜,那想必就是月球啦!此时此刻,一种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左边墙上则全是玻璃做的,透过玻璃我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天上的月亮姐姐正唱着优美的.童谣,那些星星小宝宝在向我微笑呢!下面是热闹繁华的城市,大街上车水马龙,它们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夜景,此时的我是多么快乐呀!

篇10:精神的三间小屋作文

小屋里每天十分明亮,保证你的心情舒畅,窗帘是浅棕色的,整个窗帘上都是清明上河图,窗户开着,风微微吹来,让人感到图上的人真的在走动,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

小屋是我自由的天地,靠窗是一张木质书桌,每天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做作业,专心致志地看书,享受安静的生活。开心时,我也爱动,我可以练练舞蹈,跳 跳橡皮筋或躺在床上自由自在地唱着我喜欢的歌。好玩的是,当我唱动画片里的`日语歌,唱着唱着我就唱成了自己乱七八糟的歌了,连我自己都被逗笑了。看!我在 屋里像不像活泼的公主?

书桌后面是一张单人小床,那是我甜蜜入睡并做美梦的地方。床上铺着Hello Kitty的床单,总是那么干净柔软。当我做作业做累了,就在床上练舞蹈,十分惬意!

篇11:精神的三间小屋作文

小屋的周围长着一片柔软的小草。草坪中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花、雏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草坪旁长流着一股小溪,溪水中有许多漂亮的鹅卵石,白的、红的`、黄的、白中带黄的.....真像一场水底奇石展。鹅卵石中间的一些缝隙里,藏着小鱼小虾,上面有一座精致的石拱桥,桥上刻着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花儿。小溪旁边长着许多的翠柳,轻轻的随风飘动。小屋外竖着篱笆,篱笆里种着扁豆、辣椒、草莓,还有几棵茂盛的果树......

小屋里,有一张床,小小的圆桌和可爱的椅子,还有一对小玉鸟,一只大狗狗,和一个憨态可掬的小龟,它们是我形影不离的好伙伴。当我难过,当我不开心时,它们总是承担我的痛苦,我也跟它们一起分享快乐,它们几个之间相处的野很好,不争也不吵.......

在这里,我听不到妈妈的声音,看不见作业的影子,更找不到悲伤的影子,在这里只有快乐开心和高兴,因为这是快乐的发源地嘛!

篇12:精神的三间小屋作文

每个人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精神小屋。这里摆放着自己最热衷、最在意的东西。它们或是追求的性格,或是崇敬的灵魂,亦或是寻觅而不得或已得的珍贵事物。藏着理想与追求,这就是精神小屋。

在我的精神小屋里,也有一些特别的东西。

我的第一间精神小屋里,住着善良。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善良是骨子里的品格,它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中,无法消散。人之所以能成为高等动物,懂得行善、有良知是一大原因。善良,不该是对所有不美好事物的全盘否定,不是替“弱肉强食”发表毫无意义的言论,而是在他人危难关头伸出援助之手,解救他人于水深火热。这方是善良的真谛。

不善良的人,不是真正的人。我们对“人贩子”的态度恰恰印证了这点。虎毒尚不食子,贩卖同类而谋求利益,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由此可见,不善良的人,是可怕而又丧失人性的。

我的第二件精神小屋里,住着坚强。

从出生的第一声啼哭起,我们便开始了人生漫漫长旅。度一生,就好似行舟于海面。在这一程里,我们必然经历暴风暴雨,潮起潮落。当我们面对低谷时,“坚强”就成为一笔可贵的财富。我们需要用坚强的心灵面对挫折与风浪,不露畏惧,永不退缩,要相信雨后终将出现灿烂的彩虹。

海伦凯勒便是个极为坚强的姑娘。黑暗中的她,彷徨过,害怕过,最终靠着惊人的毅力与永不言弃的勇气战胜了视觉障碍,成就世界经典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坚强的灵魂,是无坚不摧的。

篇13:精神的三间小屋作文

第一间、放着我的失败与挫折。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许多次失败与成功,失败往往比成功要多得多,正因如此,成功显的那么来之不易。但是,当人们取得成功时,在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他人的赞美时,往往会忘了这条路上步满的荆棘。他们渐渐变得骄傲自满。俗话说得好,“骄傲使人落后”所以这种人的下场通常是跌回原点。当我取得成功时,无论是大还是小,我都要走进这间房间看看,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功。

第二间,存着我的快乐。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步满荆棘,当我被这荆棘所伤时,是什么支撑着我继续走下去呢?那就是快乐。这间房间存放着我所有的快乐。

父母的关爱、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帮助、朋友的陪伴……我帮助别人,别人对我说的一声“谢谢”,早晨起床后看到的一缕阳光,雨后的新鲜空气……这些都是使我快乐的事物。当我老态龙钟,对生活失去信心时,我又可以进入这间房间,那时的我会感慨,哇!原来我有如此多快乐的事情,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活下去呢?

第三间,锁着我的忧伤。

你可能会好奇,喜怒哀乐是一个人的基本的情感,虽然忧伤是不好的一种,但也是多姿多彩的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要将它锁起来呢?

我的理由很简单。一个人从出生到死去,时间是只有这么多,只会减少,不会增加。与其让忧伤占据我们宝贵的时间,不如利用这些时间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上一篇:天师洞之行五年级日记下一篇:在桥一方-写景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