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伴孩子成长体会之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

2024-05-23

爱心伴孩子成长体会之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精选8篇)

篇1:爱心伴孩子成长体会之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

体会教育教育教学中如何看待孩子的错误

学生有错误应该批评,但要严中有爱,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理解,不要训斥,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应该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克服和弥补自己的不足,以便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在拜读了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一书后,感悟很多,收获也很多。下面我仅对肖陈颖老师谈到的“犯错时是教育他的机会”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收获。通过学习我惭愧的觉得自己在对待学生错误时的教育过于严厉,而不是考虑给予其应有的尊重,缺乏恰当而有效的方法,不能让学生从内心认识自己的错误,结果只能是直接抹杀了学生们的勇气和自信。并且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学生犯错时,浪费了一次教育的机会,总是就事论事。这样必然让学生从内心去惧怕老师,从而更加去掩饰自己的错误;而不能理解为老师是在帮助他,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也被拉大,更谈不上信任二字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信任,学生也很难感受到老师的爱。(虽然我们总在谈老师对学生的爱是超凡脱俗的、是无私的,有的学生却很难感受得到。)另外,老师在对待不同学生犯错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好学生和后进生犯了同等的错误,得到的待遇也是不同的。虽然我在这方面极力避免出现不平等,但内心的天平总是出现倾斜。因而我总是告诫自己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往往能修正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疏漏和不足。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更何况学生。应该说人的一生是在纠正自己错误行为的过程中度过的,我们应引导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对待自己的错误,以一颗慈爱的心去善待、理解、关爱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多给他们机会,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孔 君

2012年3月

篇2:爱心伴孩子成长体会之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

——读《爱心伴孩子成长》有感

最早接触肖陈颖老师的文章比读这本书要早,作为语文老师对于《弟子规》这些传统读本也有所了解。因为身为班主任,常常会不期然的撞上让自己很棘手的学生之间的问题。或尖锐或无稽或可笑或可气……,总是让你绕不开且很难理清,又必须理顺、理好。因为作为班主任,这些就是最基本的日常工作,能否处理得妥当也最能考验班主任的基本功。你的工作能力、你的处世之道以及你的个人魅力、威信正是在处理这些日常琐事中,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事儿,往往是常变常新的。你如果想把某一个成功案例无限的复制、粘贴,痴想找到了万能钥匙,那么在你沾沾自喜之时,必定就是手忙脚乱、焦头烂额的前奏。所以,我在天天和学生见招拆招的较量中,还真是找到了一把金钥匙——《爱心伴孩子成长》。肖陈颖老师亲切、细腻的诉说,让我如沐春风。不论是身为人母,还是作为几十名学生的班主任,每每静心思索之后,总会发现彼此相通之处。联系自己每天面对女儿,面对学生的诸多“症状”,稍加变通,就会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举一例证明之:

春暖花开的五月,初四某班的午休时间,安静的教室里猛地炸响一声惊雷:“我就是喜欢他,怎么了?有罪吗?”。短暂的安静之后,余怒未消的小庆从教室的一角,携着风带着雨,还有同桌纷纷掉落的书、本、笔,几步来到讲桌前,怔怔地看着我,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情。还是一头雾水的我,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有情况”!怎么办?若要讲求短平快,那就从违反午休纪律入手,批评她在中考倒计时的关键时期,影响其他同学中午休息。以我的估计,她是能够接受的。但是,这个切入点明显没有从根本上抓住问题的关键,我应该从她的那句话着手,理清来龙去脉,然后再对症下药。可是,现在正是午休时间,在教室里谈?影响其他同学午休不说,“喜欢他”这样的话题也不适宜在这样公开的场合交流。怎么办?借着整理讲桌上的备课本的时间,我在飞速地思考着。肖陈颖老师亲切、细腻的诉说仿佛就在耳边,“心平,则班级平”。是的,作为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一定不能被情绪控制。先默数三个数,等自己平静下来,再处理。

这件事情具体的处理方式或许并不高明,小庆在一个月以后拿到重点高中——一中的录取通知书的结果或许也并不重要,但是我想说:小庆在中学阶段能平稳地走出感情的沼泽地,这对她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还想说,对于这件事的处理方式,我是用心的——用心地揣摩了小庆的个性特点。对于班级事务的处理,我能努力做到心

平,因为我想用心地呵护教育的本质——爱。

篇3: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犯的错误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人都是在不断犯错误之后才懂得分辨是非对错,慢慢成长起来的。一般来说,孩子所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无意识的“错误”

解释:做某件事情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个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结果而导致的失误。

场景1:红苹果是个性格大大咧咧的孩子,总是“闯祸”。妈妈不知教育了她多少回了,但总是当时点头认错,下次照犯。上回妈妈买的荔枝很好吃,她想给正在看电视的爷爷吃,在厨房门口就直接给爷爷扔过去了,没想到正好扔在爷爷的老花镜上,老花镜掉在地上“怦”的一声摔碎了。类似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妈妈真是拿她没办法了。

给妈妈的建议:很多妈妈看到孩子闯祸了,就劈头盖脸地说一顿,而不和孩子讲清楚原因。而像红苹果这样大大咧咧的孩子,这样说说极有可能扭头就忘记了,所以下回接着犯同样的“错误”。其实,妈妈应该让红苹果看到自己不小心造成的后果,承认自己的“错误”,分析犯错的原因,她就会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也就会少犯此类“错误”了。

二、好奇导致的“错误”

解释:因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而采取一些“破坏”行为或相对“过激”的行为,导致一定的损失。

场景2:豆豆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从小到大,凡是看到没见过的东西,她都会表现出很惊喜的样子。小的时候,豆豆只是过去看一下、摸一下。现在豆豆长大了,5岁多的她,见到什么稀奇东西就会直接冲上去探个究竟。妈妈很担心豆豆会伤到自己。

给妈妈的建议:对好奇导致的“错误”,比如想弄清新鲜事物的新奇之处,而把玩具等拆坏或者探究某些危险事物等,从本质上说这类不属于错误,而是探索世界的起点。

但这种探索有时候会很冒险,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或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这就需要妈妈帮助孩子分析这种行为的利害关系。如果损失或伤害较小,妈妈不妨鼓励孩子多犯这样的“错误”,但是一定要告诉孩子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要小心。如果进行严厉批评,孩子不仅不会为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而骄傲,反而会觉得自己无能,会自暴自弃。当然,如果孩子的探索行为太冒险,造成的损失或伤害很大,妈妈就一定要马上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且非常严肃而中肯地告诉孩子错误所在、错误性质和危害,并帮助孩子找出改正的方法。

三、趋利避害导致的“错误”

解释:为了避免爸爸妈妈的批评指责,不得不犯的“错误”;或者为了“讨好”爸爸妈妈(如想让爸爸妈妈多陪自己)而犯的“错误”。

场景3:性格温和、一向乖巧的雯雯,自从上了妈妈报的绘画班就开始撒谎。有好几次,明明不是自己的画,妈妈检查画时,雯雯就把小朋友的画当自己的给妈妈看。妈妈对此很是不理解,觉得自己一直教育孩子要诚实、不撒谎,并且自己和丈夫也从来没有给孩子做这方面的不良示范,孩子之前也一直都很诚实、很听话,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呢?

给妈妈的建议:对待孩子为趋利避害而犯的“错误”,比如说谎以避免妈妈的批评等,此类问题表面看来虽然在孩子,但究其根源却在于妈妈,妈妈应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高、太严,是不是过分看重事情的结果,致使孩子不得不犯“错误”。过高要求的后果,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孩子尽了努力仍得不到父母满意的回报时,便会犯上述“错误”。如果是这样,妈妈先作自我批评,才能打动孩子的心,引导孩子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四、盲目模仿导致的“错误”

解释:婴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被孩子所吸引、模仿,从而导致“错误”。

案例:妈妈一回家,就看见客厅地上都是垃圾,亮亮拿着扫把正在扫,可是越扫越乱。妈妈问:“亮亮你又在淘气,怎么把垃圾都倒在地上了。”亮亮看见妈妈绷着脸,小声说:“妈妈,我想帮你打扫卫生,可是……”

给妈妈的建议:孩子是好心办了坏事,妈妈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弄得乱七八糟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不妨再给孩子做个示范,教孩子正确收垃圾的方法,然后让孩子把地上的垃圾清理干净。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妈妈可以让孩子多参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孩子乐于参与,多做几次,孩子就不会帮倒忙了。

篇4:《爱心伴孩子成长》读书交流

期中考试结束后,班上成绩下滑的非常厉害,我很是苦恼,一直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心里总是烦躁无比。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瞥见了书架上的《爱心伴孩子成长》这部书,我信手拈来,随意翻了几页,没想到我浮躁的心竟然奇迹般的沉静了下来,我一口气读完了这部书。

在前言《我的老师》这章中,肖老师提到自己刚成为一名老师时面带微笑,而不到一个星期却成为了怒目金刚……我深有体会,工作以来,我发现只要我面带微笑的进班、上课,纪律总是很差,为此,我成了“双面人”,在办公室时总是哈哈大笑,一进教室就板起脸孔,只为了震慑住他们,还时常狂轰滥炸般的咆哮着。长久下来,嗓子严重的受不了,每次吼完后总有种精疲力竭的感觉……但看完之后,我应该在班级中树立威信,而这种威信不是“暴察之威”,不是“狂妄之威”,而是“道德之威”,凡是做到以身作则,这只是第一步。

在读到《我们的孩子快乐吗?》这一章节,一个孩子说到“老师,走到哪里就守哪里的规矩,我觉得很快乐”,我突然觉得孩子的话很有道理。在看学生的作文《成长的烦恼》中,一个孩子这样写道“这学期我快乐的听讲,快乐的写作业,快乐的和同学们相处,快乐的默写英语小测,下课后快乐的玩,参加体育锻炼时快乐的锻炼,和上学期相比,我每一天都过得很快乐”,我猛然醒悟到为什么这个孩子感觉快乐呢?正是因为这学期以来他都能认真的遵守规矩,于是,语文课上我曾给班上的孩子读过这篇文章,希望他们也能时刻的守规矩,时刻的快乐着……

每个人都是第一,是啊,的确是,想想班上的孩子哪个不是第一啊?有的同学打扫卫生是班中最为积极的,有的同学总是主动帮助别人,有的同学总是认真负责,恪尽职守,这都是第一啊,因为他们都做好了自己分内的事,所以,我突然想到了于漪老师博客中的一句话“在我的镜头里,你总是很美”,的确,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优秀的一面,我们不能只以成绩来论英雄,要全面看待学生的优缺点,记住每个孩子的优点,扬长避短,使其每个孩子在班上都能找到施展亮相的舞台……

突然想起了班上的“怪孩子”——苗。苗,是我班级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孩子。他非常邋遢,桌洞里全部是废纸,书经常堆在地上,书包踩在脚底下,当我让他找本书时,他会一屁股坐在地上,盘腿在书堆里扒拉。邋遢倒也罢了,关键是他的行为很怪异。他会自己一个人跑到沙堆里,玩的满身是沙,回到座位上,再用手挠头,看着沙子一点一点掉到本子上……他喜欢摸其他同学的脸,不让他摸他就不依不饶……他会在自习课上不由自主的哼哼歌……他会在体育课上全体同学做操时,因为急着上厕所,而立马转过身去在操场上小便……当我们进行紧急疏散演练而在草坪上集合时,他会坐在草坪上,盘腿打坐,任凭其他同学拖拽,他就是不起来……当我批评他时,他会不自觉的撅嘴,目光漂浮着,还伴有耸肩等动作……这些都让我觉得这个孩子的与众不同,我必须在他身上花费更多的精力,给予他给多的关心和爱……我不能戴有色眼镜看这个孩子,否则其他孩子肯定效仿我,更会欺负他,所以,我必须一如既往的用心对待他。

篇5:《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读完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一书,对“教学相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对学生教授的是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智慧。智慧的成长远远高于知识的成长。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力求要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人生的感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那么我们该如何将大目标落实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呢?

肖老师在许多方面给予了我们答案,她让我看到了什么叫做用心为孩子,什么叫做智慧的解决问题,什么叫做爱的教育。她以《弟子规》为依据,充分理解传统道德理念的基础上,运用心中的智慧,制造好的心境,用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一个自我成长的教师,其高尚的人格实在令人钦佩。

看完了这本书,突然对《弟子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又读了几遍《弟子规》。

三个字的文章,朗朗上口,而其中的内容不愧是经典。每一句都是一个人做人的标准,看似无奇,实则艰难。

不仅如此,每次总有不同的感受,理解也会更进一步。如“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告诉我无论如何都要孝敬父母。“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告诉我在日常生活中做人做事都要有一颗诚敬心,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慎重谨慎!“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对我而言,更是重要。因为我是“宽为限,宽用功”,因此功夫不到,滞塞也就通不了。

更高兴的是,随着诵读次数的增多,不需思考,里面的句子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印刻在了心里。同时在生活中也会自然而然地浮现,时时提醒我要注意自己的心念和言行。

篇6:爱心伴孩子成长 读后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一书,没太有厚度,却非常有深度。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老师的阳光就是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有了爱心面对学生才会多赞扬、少训斥,多激励、无讥笑。用爱心努力使孩子们处在自由、民主、开放的环境中,在生动快乐的氛围中,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发展他们的智力,让他们快乐成长。

肖老师从自己工作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出发,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己和学生的点点滴滴,鲜活的案例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育智慧与方法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与借鉴意义。掩卷深思,就会深深地发觉:原来教育也是可以这样美的。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其可之谓时,意思就是机会教育法。打仗要讲究战机,播种要讲究时机,同样,教育孩子也要讲究时机。所谓教育的时机,就是家长老师要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选择和运用最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里进行教育。肖老师讲机会教育其实非常的有效,因为机会出现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教导孩子的时候。综观古今中外,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许许多多的名人或成功之士,在他们成功成名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经典的故事――那就是他们在犯错时,他们的父母在当时的情景下处理这些事情的方式方法,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激励着他们一生的成长。这就是肖老师说的:“犯错误的时候不是发脾气的时候,而是教他的时候。”

无数事实证明: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犯错改错的过程,而犯错的过程就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因为只有在犯下错误的同时,孩子才更有可能深刻地去理解更多的人生道理。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这时候,家长和老师就要帮助孩子去分析错误,引导孩子面对错误,最终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

反思我在教学中面对孩子的错误多数是发脾气,所以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敢承认,今后我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醒自己孩子犯错是教育他的最好机会。要记住让孩子面对错误的态度比错误的结果更重要。

篇7:《爱心伴孩子成长》观后感

看完《爱心伴孩子成长》后,令我不禁的感触起来,《爱心伴孩子成长》观后感作文。想起许许多多自己在校读书时候的回忆,想起了为我孜孜不倦地教导我的老师;肖陈颖老师说得很好,做人真的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尤其是我们的父母亲,小学六年级作文《爱心伴孩子成长》观后感作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愉快的心情,那必须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那么创造一个这样的环境前提是要有一个颗仁慈的心,要让孩子感受老师对他们的爱......

想要真正帮到孩子,我们就要体会什么是真正的爱。爱是用心感受,绝对不是控制和占有,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爱,我们昨天唱歌,是无私无我的为对方付出,甚至无求的付出,那才是真爱。不是说我对这个孩子,我现在这样对你的目的是要你考一个好成绩给我,那是交换,那是在逼孩子走一条路,那不是真爱。但是我们去想其实父母都是很爱自己的孩子,没有父母不爱的。我们愈来愈感受到,不管是老师也好、父母也好,都得回到原点,从头学起什么是爱,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篇8: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在这本书中,肖老师写了她在庐江汤池一个学校的一个有七十四个孩子的班级上课。那个班级当时是全校成绩最差、纪律最差,什么都不好的一个班级,换了好几个班主任。可是她才带了四个月,那些孩子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光是行为、习惯的变化,学习成绩也变化很大。

其中,肖老师还在这本书中讲了几个故事,比如:“曾经有一对夫妻,先生喜欢吃鸡蛋白,太太喜欢吃鸡蛋黄。他们俩结婚以后,太太就把自己喜欢吃的蛋黄留给先生吃,先生就把自己喜欢吃的蛋白留给太太吃。他们俩到六十岁,吃了可能有三十多年,到他们六十岁的时候都变成老头老太了。有一天坐下来聊天,一聊才发现原来对方喜欢吃的,和自己喜欢的不一样,两个人就大笑起来……”

上一篇:会计高级论文下一篇:《密州通判厅题名记》阅读答案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