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欢乐、勇敢、自信”伴孩子健康成长

2024-05-22

让“欢乐、勇敢、自信”伴孩子健康成长(通用3篇)

篇1:让“欢乐、勇敢、自信”伴孩子健康成长

让“欢乐、勇敢、自信”伴孩子健康成长

——我的德育工作点滴感悟

陇县城关镇杨家庄小学 陈荣

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过这样一段话: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自信。好的品行会让人终身受益,而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也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学校者,人才所由出。在学校这个传承人类文明的主阵地,唤醒学生人格心灵,塑造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社会交付的使命,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素养更是我们每个师者的首要任务。回顾多年的德育工作,我感悟颇多,我认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用欢乐装点生活。

“无论工作有多苦,每个人都能做他那一天的工作,每个人都能很甜美、很愉快、很纯真地活到太阳下山,而这就是生命的真谛”这是罗勃.史蒂文说过的一段话。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追求快乐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目标,成人如此,孩子更毋庸置疑。谁不想拥有快乐无忧的童年,谁不想生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而不为明天忧虑。但看看我们的孩子,小小的年纪就要背负成绩这座大山艰难前行,他们时不时要承受令父母老师失望的成绩所带来的指责;时不时要不情愿地遵循别人的意愿做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事;更时不时会听到长辈们关于美好生活要付多少艰辛努力才会取得的“金玉良言”,想想他们小小的心里能背得起如此多的负担与压力吗?他们的童年会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吗?试想,一个被压抑、约束、指责禁锢的人会有健康的品行吗?会有健康的生活吗?我们不否认爱之切,责之苛,但我们恰恰忘了一点:“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加温的认识,将使人变得冷漠,变得厌恶。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我们又何必非要让孩子们背上沉重的包袱步履艰难的成长?为什么我们不愿让孩子活得轻松、欢乐些呢?难道看到优异的成绩单,看到孩子顺从的身影比看到一张洋溢天真无邪、开朗欢乐地笑脸更值得我们为之动容吗?

每当听到孩子们无奈的抱怨学习苦闷、轻松的时间太少,生活没有欢乐时,我真想大声疾呼:用孩子们期盼的方式去对待他们,让他们生活多些欢乐吧,让他们像我们成人一样拥有享受欢乐的权利。让他们小小的心里装满欢声笑语,让他们在装点了欢乐的人生路上健康 前行。

二、靠勇敢战胜困难。

对于整天穿于在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孩子们来说,也许困难与挫折对他们而言有些遥远,有些抽象,但我们要明白,小时候没遇到挫折并不代表将来也会一帆风顺。人生是一条需要不断拓修的道路,在这条路上布满荆棘与险滩,而卓越的人,最大的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不折不挠,能用顽强的毅力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山。一个人的性格品质是从小时候就逐步形成的。一个从小就坚强勇敢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迎难而上,奋勇向前。在学校我们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障碍,让他们独自去完成,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不失时机的教育他们勇敢面对小困难、小挫折。班上曾有几个学生被无业青年恐吓并勒索钱财,班会课上我便以此为契入点,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应对这一事件,并教育学生用镇定、勇敢、机智使自己摆脱困境。久而久之,当学生慢慢意识到勇敢带给自己性格方面巨大变化,勇敢让他们更加坚强时,他们会更确信: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只有坚强勇敢地面对任何困难,才能成为像海明威笔下的“一个永远打不败的人。”

三、凭自信取得成功。

苏格拉底曾留给世人一句传世佳句:最优秀的人其实就是你自己。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遗忘自己,埋没自己,永远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心理学家也曾指出:自信是人类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发现如今缺乏自信的学生越来越多。写作文时学生总将自己的缺点写的比优点多;参加各种活动时消极退缩总比积极争取来得快。想想学生之所以这样与我们平日过多的指责批评不无关系。因为在他们眼里原本简单易行的事变的如登险峰般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如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如何立足社会顺利成长?

最近,学校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有几名学生什么活动都不参加,我问原因,他们都用“我不行”来回答。话语间流露着深深的自卑。我鼓励他们参加绘画组,并亲切的告诉他们:“画画很简单,不会老师可以教你们。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画画,只要你们认真学并相信自己行,美丽的图画就会在你手中诞生。”不久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进步,与此同时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抛弃了以往自卑畏缩的性格,变的越来越上进,越来越自信。

人们常说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许我们都该想想那句颇有哲理的话: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谴责;在讽刺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害羞;在认可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当我们想批评某个孩子时不妨像叶圣陶所言那样,做到“数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在批评孩子之前先改变自己的态度。多给孩子鼓励与支持,让他们在我们亲切的话语和善的帮助下重新拾起本该属于他们的自信与张扬,让他们在自信的引领下走向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学生将书本知识遗忘后还剩下什么品质、素养。学校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主阵地,德育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快慢。因此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信: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只要我们付出努力,我们的孩子定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2:让学生伴着自信学习成长

一.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应经常对学生进行自信训练, 反复刺激和暗示:“我可以!”“我能行!”“我能做的更好!”使学生逐步摆脱自卑, 忘却困难, 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一个充满自信的学生, 往往是处世乐观进取, 做事积极主动, 勇于尝试, 乐于面对挑战。同时, 要引导学生看问题变换视角, 换位思考。大家不需要为自己的不足而整天自责, 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另外, 作为教师, 要做好学生的伯乐, 善于发现他们每个人的优点, 及时鼓励学生, 增强其自信心, 让他们学会用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二. 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

自信是在平和的心境下产生的, 心态决定行为, 平和的心境有助于战胜压力。首先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压力, 学习和生活中有压力是很平常的事, 也不是什么坏事情, 这是追求上进的表现, 没有压力就产生不了动力。其次, 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学习上既不松懈, 又不把目标定得高于自己的能力所及。遇到困难时, 善于发现优点, 及时鼓励自己, 增强信心, 不要为别人的评价所左右, 要像一颗树, 静静地生长在那里, 从不自卑, 从不张扬, 默默地充分吸收阳光, 迅速成长, 这样压力就会望而却步。

三. 教会学生坦然面对考试

考试是学生的家常便饭, 看淡它, 不要让它左右自己的情绪。考前保持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 有规律的生活, 学会自我暗示, 提醒自己“我会考好的”!让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拿到试卷, 不要急于看, 做几次深呼吸, 使心情尽快平静。面对成绩的起伏, 考好了不要太高兴, 考得差也不要太着急, 找出原因, 及时改正。正确的面对挫折, 把目光放得长远, 现在的学习是为将来准备, 在失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四. 要与家长联手给孩子以鼓励

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还需家长的配合, 共同来打造。作为家长要不断地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了解孩子的真实水平, 不要把任务和希望强加于孩子身上。这样就会给孩子无形的压力。“十指有长有短”, “一颗树上的果子有甜有酸”。不要盲目攀比, 多给孩子些鼓励和动力, 少给孩子些压力。因此, 想让孩子变得坚强, 充满自信, 还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

篇3:让兴趣和特长伴孩子自信成长

—张海波

本刊: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门门功课优秀,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在某一方面发展一些兴趣和特长,但往往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好学业与课外兴趣培养的关系。请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张海波:我认为,孩子不一定要门门功课都优秀,但一定要从小发展一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特长。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做到事事都比别人胜出,孩子有选择成功道路的权利。

我在从事新闻记者工作期间,和各领域的成功人士有了一些深入接触,我发现他们往往具备鲜明的性格特点和某方面给人印象深刻的特长,某些特点在常人看来甚至是缺陷。在回顾自己的经历时,这些成功人士也坦率地说出了曾经挫败的经历和痛苦。由于时代的机缘和个人的经历,他们的成功经历难以复制,但可以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是:他们比别人较早地培养和发展了自己的特长,并把特长和自己的工作领域完美地结合起来,专注持久地工作,因此在该领域取得了常人没有的成功。

当来到少年宫工作时,我曾经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当年我能像现在这些来少年宫孩子的年纪就把更多时间放在感兴趣的事情上面,那该有多好!但是,不但那时候的我没有这个意识,就连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我的父母从小教给我的也当时很流行的口号—“学遍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那时候大部分的父母可能不知道,这样的“精英”教育不但带给孩子很强的挫败感,更可怕的是,过早地把成功定义在一条狭窄的道路上,把更多可能成长的专才扼杀在了童年时代。

所以,我主张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因为孩子成功的起点往往不是刻意寻得而是在不经意间发现的。

本刊:您在少年宫工作时接触了不少参加特长培训的家长和孩子,请您就实际工作经验谈一谈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时容易产生哪些误区?

张海波:现在,在我们少年宫里参加培训的小朋友们,他们可能考试成绩不理想,但却是车模高手;他们可能头痛数理化,却是舞台上的小明星。在更广泛的教育学科选择下,他们找到了兴趣,发展了特长,体会了成功,收获了自信。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自信会迁移到他们的各学科学习,甚至整个人生道路的成长。

同时,我也遗憾地发现,现在绝大部分家长对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并没有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在每年少年宫排队报名的家长们中,我发现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是随波逐流,随意变化。当年少年宫还需要排队报名时,大门一开,人群便冲向各个培训科目的报名点。我听到一位爸爸对儿子说:“哪人多你去哪排着先。”现在家长的普遍认识是:看孩子喜欢什么就报什么呗。这样就使得本来就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兴趣培训方面也一样,往往浅尝辄止、一事无成。

二是大面撒网,疲于应付。“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苦煞了天下父母。为了让孩子全面起飞,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恨不得让孩子学遍天下才艺。在少年宫的走廊里,经常看到孩子们在前,父母拎包在后,在各教室中赶场冲锋的场景。结果往往是:孩子喊苦,爸妈真累,孩子最后厌学。

三是一味苦练,强迫完成。有的家长倒是认定梅花香自苦寒来,誓让孩子成为明星。请来家教,一对一学钢琴;练舞蹈不惜跳得伤痕累累;考级证书一大摞。这里面,固然可以冒出像郎朗之类的个别童星,但更多的孩子却因此从小对艺术教育留下了痛苦的回忆。

本刊:那么,您认为在培养孩子特长方面,父母应该秉持怎样的科学理念呢?

张海波:培养特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共识,但如何科学地培养特长却是教育学的一门大学问。这方面,我认为要把握好三个关键词:

一是发现。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天生就对音乐有着独特的敏感,有些孩子对色彩有着不同于别人的直觉。家长要培养孩子特长,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对比观察,看看自己的孩子与同龄孩子比,在哪些领域更有相对突出的表现。现代西方教育研究出许多复杂的测量工具,但这大部分只能供专业人士操作。经济许可的家长可以作一下测量,作为参考。但更为重要的是,家长作为与孩子生活时间最长、最忠实的伙伴,要认真观察、善于发现。

二是发掘。并不是所有的特长在孩子儿时就可以鲜明地体现出来。孩子正如一棵成长的幼树,通过科学的剪裁是可以按园丁的想象成材的。玉不琢不成器,发掘是在发现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的过程。发掘比发现更有主动性,是父母愿望与孩子潜质相结合的过程。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兴趣本身也在变化中。家长的科学引导、巧妙指引、适时坚持显得尤为重要。粗暴简单地强求固然要批判,但片面地以儿童兴趣为中心也是不符合现状的。

三是发展。发现了某方面潜质,兴趣之火被点亮后,兴趣并不一定发展为特长。潜质只有在兴趣之火助燃下,再经过强有力的训练,才能发展成为特长。兴趣和特长的结合,将陪伴一个人终身。如果特长能及早地与职业选择结合,更可以引导一个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断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

培养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学习的过程。同样,培养孩子特长的过程,也是父母又一次认识社会、审视自己成长经历和继续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我们的父母需要清醒地认识孩子的特点和成长环境,把握社会潮流变化,与孩子一起认识自我、克服困难、共同成长。

上一篇:2022年开门红职场布置方案下一篇:旅游景点公益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