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为何成了求职的累赘

2024-04-18

高学历为何成了求职的累赘(共7篇)

篇1:高学历为何成了求职的累赘

记者在各高校采访了多名研究生,不少人都有类似经历。华中科大物理学院研二的李同学称,有面试官曾对自己说:“本科生能做的,干嘛要硕士呢?硕士还得开高工资。”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研二李同学说,该专业应届本科生已经签得差不多了,而部分研究生至今还没着落。他认为,研究生就业方向比本科生单一,岗位供给也较少,很多企业都没有招聘计划,综合造成了这一现象。据了解,该学院已经找到工作的研究生中,基本上都是有机会就签,而部分本科生可以拿到多个签约。

华中科大材料控制专业研二的胡同学则反驳说,理工科还是学历越高越好,找不到工作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在研究生阶段学到真本事。

专家意见:“文凭社会”尴尬的转轨期

“东方社会是个文凭社会,现在到了尴尬的转轨期”,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博导周光礼说,东方人普遍认为,学历越高,就业的选择余地越宽,其实并非如此,在美国,上世纪70年代就曾出现过“博士失业”现象。

按照实用主义的观点,少数对学术感兴趣,并有钻研潜力的人,才适合读硕士和博士,但在中国,绝大多数人深造,只是为了混个文凭,改善工作条件。

篇2:高学历为何成了求职的累赘

涂前的求学生涯是很顺风顺水的, 高中毕业时他是以全优的成绩免试推荐上了南方的一所名牌大学, 在大学涂前也是如鱼得水, 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 更突出的是他在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中也活跃得很, 除了担任班级的团支部书记, 他还是学院文学社的社长, 读书论坛、爱心募捐、以诗会友等活动, 他是主要的组织者, 征文大赛、演讲大赛、主持人大赛, 他频频获奖。可以说, 涂前真是大学里的风云人物。

大学毕业时, 一家著名的上市公司在众多的求职学生中一眼就相中了涂前, 请他担任企宣一职。刚参加工作时, 风华正茂的他整天激情饱满, 任劳任怨。由于部门人员少、工作重, 领导讲话、工作总结汇报、媒体联络稿……一大堆材料需要他撰写, 除此之外还要完成领导交代的各种任务, 包括跑腿打杂、安排吃饭、跟班出差服务等。很多时候, 其他部门的同事都下班了, 他还在办公室埋头加班, 有时候周末还得带着工作回家, 熬夜写材料。

涂前的工作态度和业绩是很不错的, 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本来他以为自己迟早可以得到提升, 尤其是部门主任调走后, 涂前暗地里认为这个位子应该就是自己的了。没想到集团人事变动, 空降了一名新主任, 涂前还是跟以前一样打杂。这件事情对他打击很大。逐渐地, 涂前不再像以前那样拼命工作了。因为消极拖拉被领导批评几句, 刚开始他还觉得有些内疚, 但一想到自己的处境, 干好干坏一个样, 他就没有一点激情, 后来领导批评多了, 他也不解释不反驳, 总之觉得无所谓了。看他这个样子, 亲朋好友劝他跳槽, 换个环境重新开始, 但他想到公司效益稳定, 待遇不错, 一直犹豫。后来, 当发现曾经的同事跳槽后也不见有更好的发展, 就彻底死了心, 继续混着。

转眼工作5年多了, 涂前觉得自己对于工作已没有了任何的奢望。他经常自嘲自己就是个“橡皮人”, 对新生事物懒得接受, 对批评表扬都无所谓, 既没有耻辱感也没有荣誉感, 一句话:麻木。

现在, 涂前每天机械地上下班, 说不上什么追求, 也没什么目标。

心理分析:

公认的对职场“橡皮人”的定义是:没有神经, 没有痛感, 没有效率, 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 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 对批评表扬无所谓, 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职场人。

显然, 职场“橡皮人”其主要特点是对工作失去了热情, 采取消极的态度来应付。

曾经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涂前是被职场潜规则同化了, 职场中普遍的现象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果拼命干, 一方面显得另类, 另一方面人家都会认为你急着表现想提拔, 落了个名声最后又上不去的话, 就“杯具”了。几年的工作经历和遭遇让年轻的涂前深深感到“现实社会, 潜规则横行, 认真做人和做事的人反倒难堪。”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 一定的行为背面隐藏着对应的行为目的。当一个人不能通过正当的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时, 就会用不当的行为来达到目的。当他尽了一切努力仍然无法达到目的时, 他就会用最后一招——自暴自弃来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涂前之所以成为“橡皮人”, 原因正在于此。

涂前原本认为自己能力出众, 前景光明, 有很好的工作动力。但人算不如天算, 空降了一位主任, 这使得他的职业理想瞬间破灭。涂前看不到前景和未来, 同时现实生活中的尔虞我诈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体验疏离感和压迫感, 他逐渐变得麻木以适应环境。

心理处方:

在追求目标丧失以后, 涂前并没有积极应对这个事件, 而是采取消极的抵抗方式来应付, 不知不觉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职场“橡皮人”。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 成为“橡皮人”的风险巨大, 如果涂前调整不及时的话, 很可能会导致领导不满, 丢掉工作。为此, 建议涂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自己:

1、在认知上能正确积极看待。成为“橡皮人”其实就是意味着职业枯竭的到来, 也是提醒他重新思索自己的位置, 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习惯。当他把职业枯竭当成对未来的一种督促, 焦虑感就会大大降低。

2、找到工作中的兴趣点。除了自我检讨和反省以及积极调整心态, 去学习、培训、或者给自己放个长假, 都是改变“橡皮”状态的有效途径。而为自己找到工作中的兴趣点, 不失为一个轻便的解决之道。

3、重新规划职业生涯。职业发展遇到瓶颈, 需要重新审视自己, 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长处定位职业, 比如是选择继续在职场还是自主创业等等。其实涂前已经有了长达5年时间的企宣工作经验, 虽然曾经有同事跳槽后境遇不佳, 但是每个人的发展机遇和际遇都不一样, 希望他对自己加强信心, 综合各方面因素做出选择。

4、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涂前还很年轻, 今后还会有机会, 不管是跳槽或者是继续待在公司, 都建议他考虑到自己的能力, 下定决心, 设定目标。目标可分为短期与长期目标, 但切忌期望过高。

篇3:这里的“宠物”为何成了灾星

2005年7月8日,武汉废品收购人员从青山区一化工厂物资处购得101个废油桶,在运送过程中,桶内200千克“白油”泄漏,在公路上冒起刺激性白烟,引起周边居民大逃离。

2003年11月26日,武汉长江化工厂13瓶废弃多年的氯气瓶发生腐蚀,其中1瓶发生氯气泄漏事故,致1人中毒。

2003年11月6日,武汉口区东风造纸厂内一废弃氯气罐发生泄漏,附近48名群众出现不同制度的不适状况,其中5人病情较重。

2003年10月11日,武汉后湖乡中环物资再生交易市场,一个废旧大型氯气钢瓶的残留氯气泄漏,市场内10多人出现严重不适。

……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武汉发生化学危险废品泄漏事故达30余起之多,成为全国化学危险废品泄漏事故发生率较高的城市之一。

2004年5月30日国务院颁布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的经营活动。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处置的经营活动。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具备储存、处置条件并经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可自行贮存、处置;不具备条件的,应委托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资格的单位进行贮存、处置。而早在2003年4月2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就颁布了《武汉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办法》,也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

从中央到地方都有规定,但为什么武汉的危险废物泄漏事故屡禁不止呢?调查发现,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企业处置不当。近年来,武汉一些中小化工企业日子不好过,企业里的不少人就开始大肆变卖化工设备。一些化学危险废品主要来自停产的化工厂或一些改制的化工厂。企业停产了,职工没生活来源,就搞些废化工铁桶、铁罐卖了补贴一下生活。而一些收购站为了赚钱,置国家法规于不顾,大肆进行违规交易。在武汉数学废品回收站、废品交易市场看到,一些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单位,只要有废铁,不管里面装的是什么都敢收,全然不受法规的约束。一些具备经营资格的经营户也做这样的业务。汉口中环物资再生交易市场一些经营户说:只要是铁就可以收,管它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有些废品收购站还有处理化学危险废品的“秘招”。武汉洪山区左岭镇的一家废品回收站的店老板说,他处理氯气瓶有秘方:先将钢瓶钻个小孔,再将水注进去,稀释掉氯气,再将阀门打开就行了。

二是管理混乱。据一些从事废品经营的老板反映,到现在他们也搞不清,对危险化学废品的报废、回收和使用,是归环保部门管,还是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管,还是其他的部门管。有时候都来,有时候找谁谁都不管。“三不管”造成危险化学废品监管上的缺位,故而造成废弃的危化品处于失控状态,因此事故频发。

三是处理能力有限。据武汉市环保局去年调查显示,武汉市产生危险废物的企业单位共有256家,年产危险废物77万余吨,涉及30个行业。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市拥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只有15家,危险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仅为23.91%,每年有七成的危险废物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大量危险废物被集中堆放或随意丢弃,造成了对饮用水源、土壤等的污染,并不时发生泄漏事故,威胁了广大市民的人身安全。

最近,湖北省环保局有关负责人透露了一个好消息:湖北省将投资1.5亿元,在武汉与咸宁交界地建一座国家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采取等离子技术处理危险废物,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据介绍,该中心建立后,将有效缓解武汉大量危险废物无法处理的困境。

篇4:夏学銮精英为何成了负能量

财富、权力、声望,这是构成社会分层的3个标准。

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夏学銮认为:“财富、权力、声望,这是构成社会分层的3个标准,而在当代社会,成功容易,但具备一定的社会声望却难,很多时候人们容易把成功者当作精英,而不是去综合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情操和社会声望。一个社会需要精英,他们是构成稳定的社会结构的基础,但同时,在现代社会中,榜样的力量在削弱,更多的时候,教育和阅读才是培育一个人基本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途径。”

夏学銮认为,现代社会本身在不断地消灭权威、消灭精英,是一个没有读者也没有作者的社会,是世俗社会,和传统的神圣社会不一样。成功变得很容易,很多时候出了名就算精英,赚了钱就算精英,但是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声望。一些看似精英的人,在社会中被认可、被接受的程度低,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篇5:母亲为何成了儿子的“陪恋”

出于无奈,我监督儿子早恋

儿子在市重点中学就读,他不仅长得帅、性格活泼,成绩也特别好,在伙伴儿中一呼百应。他一直是我的骄傲,很少让我操心。可就在他刚上初三不久,我发现他有点不对劲儿了。每天下午放学后,他不仅晚回家一个小时,而且还边写作业边打手机说悄悄话,考试卷子上的错误也明显多了。不久,儿子的班主任打电话告诉我,说他正在谈恋爱,而早恋的直接后果是,儿子这次月考中,五门主科总分下降了30分,成绩在班里的排名下滑到10名之外。

听到这个消息,我赶紧到儿子的学校了解情况。原来,那个女生和儿子是同班同学,两人成绩都不错,经常在一块儿做题,放学回家又同路,不知不觉就好上了。儿子的班主任岁数比较大,最看不惯学生早恋,说是那个女生主动追求我儿子的,让我告诫儿子不要理她就是了,绝不能因此耽误学习。

晚上,我和儿子谈了两个小时。本以为母子第一次谈“恋爱”这个话题挺难堪的,没想到儿子却特别大方。他说那个女孩确实在追他,他对她谈不上多喜欢,但人家对他好,他也不好驳人家的面子。我对儿子说:“我不反对你和女生来往,但你们只能谈学习,彼此鼓励,绝不能有亲密的举动。”儿子答应了,问:“女孩可以来咱家吗?”我想,与其让他们偷偷摸摸在外面交往,不如让他们在我眼皮底下待着,这样我也好放心。

不久,那个女孩真的来我家了。见到那个女孩的第一眼我暗暗吃惊:她身材高挑,模样清秀,配我儿子绰绰有余。儿子和她在屋里做题,我在厨房做饭。不一会儿,我听见卫生间有揉衣服的声音,马上跑过去一看,那个女孩正给我儿子洗衣服呢。我忙冲儿子大喊:“你怎么能让同学给你洗衣服呢?”没想到儿子满不在乎地说:“她偏要洗,我也没办法,你甭管她。”当着那个女孩的面,我不便多说什么。

转眼,儿子参加了中考,成绩还不错,顺利留在本校高中。而那个女孩却因考试发挥不理想,进了另一所高中。听儿子说,他去学校拿录取通知书那天,那个女孩特别难过,刚出校门就抱着他哭了。

儿子上高中后,和那个女孩一直有来往,两人经常一起看电影、逛街。有一次,儿子在那个女孩家待到晚上11点多才回来。我知道后特别紧张,告诫儿子切不可做越轨之事。儿子却并不言语。不过,从儿子的成绩来看,他似乎并没受早恋的影响,我心里才稍稍踏实了一些。

后来,我一直不清楚儿子和那个女孩发展到何种程度了,只有在他们吵架时,我才能感到那个女孩在恋爱中的无助。有好几次,那个女孩打来电话,儿子一听是她,就冲我摆手,不肯接电话。我问:“你们吵架了?”他说没有,就是想清静清静。我只得替儿子撒谎,说他去舅舅家了。没想到女孩竟哭着说:“阿姨,我找他没事,就是特别想他。我给他打手机他不接,发短信他也不回,我心里直发慌。”本来家长应该是阻止孩子早恋的,可看到她对我儿子那么痴情,我便和她聊了一会儿。她对我讲了我儿子在她心里是多么优秀、有魅力,这是她的初恋,她在感情上已无法自拔了,对未来也很迷茫……挂了电话,我一个劲儿地埋怨儿子:“她就是想和你说句话,你怎么就不接电话呢?为什么那么绝情?”儿子没有理我,照样和女孩不咸不淡地交往着。

儿子上高三时,我和丈夫有了想让他出国读书的念头,儿子也乐意。有一天,儿子从学校回来脸色很不好。我问他怎么了,他说跟那个女孩谈了出国读书的打算,没想到那个女孩又哭了,求他不要去,因为她舍不得他走。那个女孩说如果他非要出国留学,她就去考空姐或导游,那样就可以经常去看他了。她还说为了和我儿子在一起,她可以放弃学业,甚至倾家荡产。听了儿子的话,我感慨不已。

为出国留学做准备,儿子平时的时间排得满满的,不仅要上课还要狂补英语。女孩一天见不到他心里都难受,好在两人学校距离不远,女孩下了晚自习经常去找他。一个周末,儿子从学校回来,吞吞吐吐地对我说:“妈,她可能怀孕了,可我马上要考试了,你陪她去做人流吧。”我大吃一惊,因为儿子一直对人家很冷漠,所以我从一开始就把男女交往中最敏感的问题给忽视了。我骂儿子太随便,没想到他却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管怎么说,得先把女孩的事解决了。我赶紧带女孩到妇产医院做人流。在医院做人流的几十分钟可真难熬,我生怕女孩出事,给两个家庭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好在一切顺利,不过女孩出来时脸色苍白,眼里还含着泪水。我过去扶她,她懂事地说:“阿姨,我跟他是心甘情愿的,爱一个人肯定要付出代价,我从没怪过他。”这句话让我对女孩有了更多的怜惜。因为害怕女孩的父母来我家闹,我执意让那个女孩住在我家休养。那几天,我给她做饭、煲汤,陪她说话,两人竟像母女般亲近了很多。

如今,儿子出国留学基本已经成行,可那个女孩却还一趟一趟往我家跑,想在儿子出国前得个“名分”。可我儿子根本顾不上人家。我真不知道怎么做才不会伤害那女孩,也对得住儿子。

专家观点:

名曰监督,实为默许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学会副会长刘晓东分析说,时下,中学生早恋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父母应密切注意孩子的动向。但文中这位母亲的做法名曰监督,实为默许,大错特错,是家庭教育的反面教材。

首先,这位母亲不厚道。试想,如果她是那个痴情女孩的母亲,还会这样“开明”吗?作为长辈,她带怀孕女孩去做流产手术而不告知女孩的家长,又有替儿子“消灾”之嫌。

其次,这位母亲密切关注的不是儿子的早恋,而是儿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儿子的学习成绩不下降,她就对儿子早恋这件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自作聪明地以为,只要在自己的监视下,儿子就没有机会做出轨的事,但事实是,母亲的做法等于暗示儿子,他不仅可以早恋,而且母亲是他早恋的知情者和参与者,如果有什么不好的后果,由母亲来承担责任。儿子果然闯了祸,而母亲果然挺身而出。

第三,青春期少男少女都有接近异性的渴望,也会有强烈的性冲动,即使不具体爱某个女性,也会有广泛的性冲动。这是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也是最危险的时期。作为家长,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包括卫生常识、心理困惑的自我疏导、性知识、性道德等。这样,一旦孩子遇到早恋问题,就会有一个理性的应对方法。文中的母亲无疑在这方面没有作为,致使儿子用冷漠、残忍、自私的态度对待追求他的女孩,更使女孩陷入感情的泥潭无力自拔,身心备受摧残。

中学生早恋问题,已经凸现出我国青少年青春期教育的严重缺失。作为家长,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弥补的责任,使孩子具备科学、全面的青春期知识,学会保护自己、约束自己,懂得欣赏异性、尊重异性,用高尚的道德和克制的行为维护爱情在他们心目中的浪漫与优美。不夸张地说,孩子未来的幸福和人格的健全,与家长的青春期教育密切相关。

篇6:集体备课为何成了“鸡肋”

一、进行集体备课是应付上级检查

[教师日记案例]

中午开会,老校长传达教育局最新规定:每周四的第一节晚自习是学校进行集体备课的时间,教育局要组织人力进行检查。

去年也是这样说的,就没见来一次。但校长可不敢马虎,说下午放学后,全体教师要签到,然后进行集体备课,学校要跟踪检查。

我们备课组5人总算到齐了。大家都说,等上级领导来检查了,再开始讨论也不迟。但看到别的组聊得那样的热烈,我们也忍不住拉起家常来。至于下周的课该怎么上,谁也没去问。

我有点疑惑,既然不得不进行集体备课,那为什么不真正进行组织呢?可是,到底该怎样进行,怎样做才有效,怎样做老师才能接受,才愿意去做,才能真正出成效,学校的领导也是一脸的茫然。他们的回答是:你问我,我问谁?算了,既然没人来指导,那我们在集体备课时闲聊一下,有何不可?

[评析]

该校进行集体备课是迫于教育局的统一要求,是做给局领导看的,在意识上不到位,在准备上当然就很仓促了。只是要求各个备课组的老师围坐在一起讨论,至于怎么组织,怎么讨论,讨论什么,就任凭各个备课组发挥了。如此的集体备课,说是集体,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刚开始的几个星期还能坚持,但时间长了,事务多了,局领导不来检查了,集体备课就会不了了之。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真正地发挥出教师集体的智慧,需要热心教学研究的领导进行认真的思考。只有上级真正重视并努力去挖掘和发挥集体备课的价值和作用,使之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集体备课的活动才能越办越活,越办越有成效,教师才能从集体备课中真正受益。否则,集体备课只会沦为教师的“集体闲聊”。

二、对集体备课的要求和规定过度统一

[教师日记案例]

学校换了新校长,对集体备课很重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具体是“四定”、“四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统一教学目标要求、统一教学重点、统一双基训练、统一教学进度。并设计了详细的考核措施,甚至规定集体备课时迟到一分钟怎么扣分,迟到5分钟怎么扣分,讨论不积极也扣分,哪一步不合乎要求都要扣分。这样一来,我们在进行集体备课的时候,就不在乎备课的质量,而在乎备课的形式,一条一条对照规定来,完成各项要求后就草草收场。

我觉得,集体备课就是备课组几个人一起讨论课该怎么上,有一些具体的规定是必要的,但有必要弄那么多详细的条条框框的硬性规定吗?每一个班级的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不同的,人为地硬性规定成“几统一”,不就成为千人一面了吗?难道集体备课就是为了按步骤完成规定的任务?

[评析]

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来说,对集体备课制订统一规定是必要的,这样便于管理、检查和评比。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什么都定得很死,什么都统一要求,教师的个性和积极性就会被无情地抹杀了。有必要把精力纠缠在教师迟到一分钟该怎么扣分的细节上吗?

教学的艺术,就是张扬教师个性的艺术,是灵活运用的艺术。集体备课统一规定过多过细,就会抑制集体的智慧,使教师沦为“规定”的奴隶。政策制订者应深入到教师当中,多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制定集体备课的各项规定,这样,把自上而下的领导意志和自下而上的教师意见有效地结合起来,集体备课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集体教案过于繁琐或简单

[教师日记案例]

我校前任教务主任曾对集体备课进行认真研究,制定了详实的实施方案,规定教师要进行“三次备课”:第一次,个人初备,要写教案;第二次,通过集体讨论,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修订,完成正式上课的教案;第三次,根据实际上课情况,对自己上课用的教案进行再次修订和充实。

说实话,我很欣赏如此的备课要求和方式,这应该是推行集体备课的正确方向。但是,这种备课模式因为其繁琐的各项硬性的“统一”规定,使我们不堪重负。在农村中学无法实行电子备课的情况下,按照要求,一堂课的教案我们要写三次,这让人难以忍受。

现在学校换了新领导,推行一种简单的备课形式——“教学案”一体化。而在实际操作时,组长都是把一周要备的课进行分解,每人负责某一个章节,然后合在一起印刷出来就行了。这样一来,确实轻松多了。但是,一体化的“教学案”是要印出来发给学生的,当然就不能写教学程序,我们写的都是习题。而每一个科目都要印“教学案”发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一天就要做十多张试卷,而且班级学生人数都在60人以上,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批改。

由于教案上只有习题,教师用这样的教案上课常常不知所措。有一天,我对同组的一位老师说,很抱歉,由于时间仓促,我设计的习题有点应付差事,没想到她根本就不在意地说:“没关系,反正我在课堂上也不用。”我听了心里虽然有点凉,但也能理解。因为她设计的教案,我也从来没用过。

[评析]

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就是如教师日记中写的那样,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这种“承包式”的集体备课方法,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没有了教师真正的共同参与和讨论,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挥集体的智慧了。每个人所备的那一课时,都是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设计的,几个人凑起来的备课,风格迥异,设计思路不连贯,很难在教学中实施。集体备课之后,备课组的各位教师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备课,造成资源浪费。如此一来,集体备课不但流于形式,还成了教师和学生的额外负担。

用习题充当教案的所谓“教学案一体化”模式,弱化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步骤和节奏的把握,因为教师不能只用写满习题的教案去上课。我觉得,教师不必写详实的教学预设过程,但简单的教学步骤还是要事先设计的。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备简案,这个简案,不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而是确实为了教师自己上课所用。这种个性化的教案设计是教师成长的必要前提。

四、评价机制制约教师积极性

[教师日记案例]

学校让我们进行集体备课,说是打“拳头”仗,发挥集体智慧,但还是要对我们进行教学评价,名次上还是要分出一二三的。在个人利益和荣誉面前,谁都要留个“杀手锏”以期取胜,教学案上的那些东西,就引不起别人的兴趣了。

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说实话,我们的教学水平都相差无几,提高教学质量都还是靠挤占学生的时间,没有时间作保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难啊!多挤占学生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教学成绩,一天上一节课的效果很难比得上两节课的效果,这个大家都心知肚明,都在暗地里找时间,谁也不在乎集体备课时该怎么讨论。

教学案都是提前一个星期设计的,但教学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不是自己设计的,就很难符合课堂需要。我发现,对桌的张老师总是偷偷地在纸上写一些题目,让课代表拿去抄在黑板上。我也就学他的做法,感觉自己亲自为当天的教学而设计的习题针对性更强,教学效果自然会更好些。

[评析]

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的作用下,学生的考分还是决定教师教学成绩的最主要因素。教师之间,竞争的压力自然使他们难以真正进行合作。教师之间的竞争虽然不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但学校的考评制度使他们不得不顾及自己的面子和利益。所以集体备课讨论的时候,大家都停留在一些不痛不痒的很肤浅的层面上。讨论完后,课该怎么上,都还是按照自己设计的来。

竞争与合作是相对立的,但教师之间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关键是如何把这两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这里面有好多文章可做,关键看领导怎么通过考评制度去协调了。而目的是鲜明的,就是要保证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备课组长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教师日记案例]

八年级英语组一共5位教师,张老师,谭老师和我都做过备课组长,但我们三个深刻体会到备课组长的无奈和无聊,于是这学期初都向学校表态,因为一些具体困难,坚决不做备课组长了。于是,备课组长的头衔就落在了刚从小学调来的成老师头上。主任安排他的时候特意说,不要有什么顾虑,备课组长的任务就是召集组员讨论和收交材料,成老师自嘲说自己就是个跑腿的。我就想,当备课组长只把自己当成“跑腿组长”,组员们对他还能有多少期待?

[评析]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同样道理,一个优秀的备课组长就能带出一个优秀的备课组。学校不应该以为,把那些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任命为备课组长就万事大吉了。备课组长是集体备课活动的灵魂,必须精通业务、擅长研究和善于合作,要有自己独到的教育见解,并能让组员信服。通过集体备课,组员能从组长那儿学到实际的东西,而组长通过集体备课,也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和研究水平。也就是说,组长和组员都能通过集体备课这项活动而获得充分的发展。如能这样,即使学校不进行集体备课,这个备课组也能自己进行有效的集体研究。

因此,学校对集体备课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组织,花大力气对备课组长进行必要的培训,努力把备课组打造成一个研究机构,使备课组的活动都能围绕某一个课题而展开,使教师通过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得到专业上的发展和成长。这样一来,集体备课在领导和教师的眼里,还能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吗?

(作者单位:江苏邳州市戴庄中学)

篇7:韩红为何成了“韩三多”?

近日,著名军旅歌唱家韩红成了媒体的焦点人物,不是因为她有了什么新作品或是在热门选秀节目中的表现,而是她在短短半个月内涉嫌3次交通违法的事件。7月中旬,韩红驾驶一辆没有牌照的奥迪A8行驶到长安街时因走公交车道和一辆小轿车发生事故; 8月2日她又被网友拍到驾驶一辆无牌照的法拉利时打电话,8月3日又因驾驶“挪用车牌”的路虎车被交警当场查获。有网友给韩红起名“韩三多”,即车多、钱多、违法多。尽管韩红在微博上正式道歉,但许多网友似乎并不买账,这一系列的违章行为引发了一轮名人违法的讨论。

韩红道歉内容

对于接连两天在交通行为上的过失和触犯交通法规,我愿意接受各位的批评和相关部门的一切处罚。做为一个公众人物纵使有再多理由,也应该尊重相关交通法规。我错了,真诚地鞠躬并道歉!恳请得到大家的原谅!!我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颜与惭愧!痛苦至极!再次郑重道歉! 韩红

@济南交警:

通俗点——挪用是把他人或自己的其他车牌拿来使用;套牌是制造一套与其他真实车牌完全一致的来使用。歌手韩红已正式道歉,不能因为其为名人就提高或降低依法处罚的标准和额度,这都是对法律的亵渎。

@马千里咨询:

喜欢韩红的歌,但为什么不能接受韩红道歉?因为起因是特权,至今依然是特权。报道说“挪用牌照”,有此名词吗?交法里只有牌照不符,视为无牌车辆,扣车拘留,为什么韩红仅仅罚款完事?道歉措辞诚恳,更显示其虚伪:套牌车辆难道一时手贱?军牌、武警牌,违法日久。韩红需要的不是致歉,是交代。

@马丁马小虎:

韩红道歉能接受,但不代表道歉就能逃脱依法必须的惩处。如果单单因为是名人道歉就有用。那么李天一,刘志军,全国各地城管,校长,会掀起道歉信高潮。中国公检法机构更改为道歉委员会,大家犯了错,道个歉就拉倒,既显示高风亮节道德底线,又成本极低,何乐而不为呢。

@肖磊看市:

韩红就挪用牌照致歉一事值得深思,也是我早就预言会发生的事情,摇号之下必会发生挪用、倒卖和利益输送。北京等地私家车牌属奢侈消费,稀缺资源为何不拍卖?私家车并非公共产品,摇号既不符合市场稀缺资源分配规律,更不可能带来所谓的公平。当更多因摇号导致的悲剧及不公平出现时,民众只能叹息了!

@coffeewith:

韩红虽然道歉还是被网友骂。有网友认为道歉有用要法律干嘛;有网友断定她肯定受到特殊照顾;还有网友嘲笑挪用车牌是套牌的托词。而就我查到,新交规也没有“套牌”这一词,韩红车被扣、被罚5000而无拘留是合乎规定的,目前所知她也没得到任何特殊对待。可网友还是把平日对特权的仇恨释放到她身上。

媒体评论员王石川:

韩红被罚,其粉丝愤愤不平,认为韩红只是犯了一般车主都可能犯的错,何况她多年来投身公益,因此不能揪住不放,小题大做。粉丝护主心切,但做公益与交通违法是两码事,不能因为你行了善就该享有特权,你是名人,又是军人,还担任一些公职,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这是公众人物必须承担的责任,即便被放大,也是名人不得不面对的代价。何况你接二连三地交通违法,岂是大题小做?据悉,北京东城交通支队对韩红罚款之后,将韩红移交其所在单位进一步处理。其所在单位如何“进一步处理”,公众拭目以待。

原本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违法行为,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原因不外乎是当事人是明星。韩红作为公众人物,不仅没有以身作则,反而知法犯法。虽然在微博做了正式道歉,但半月之内连续违法三次,次数再多、再深刻的道歉也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如果说开车打电话还能解释为疏忽,那么挪用号牌的行为就绝对是明知故犯的行为了。近年来,由于微博的自媒体的发展,明星交通违法越来越透明化,烦请各位名人为了自己的形象,更为了自己的前途,一定谨言慎行,为大家做出表率。

新闻链接

高晓松 因危险驾驶罪被拘半年

2012年5月9日晚,高晓松驾驶一辆英菲尼迪越野车连撞3车,致4人受伤。经交警确认为醉驾。之后,高晓松因危险驾驶罪被判拘役半年,公安机关并对其作出吊销驾照、5年内不得再考的行政处罚,同时处4000元罚款。高晓松因此成为自2012年5月1日起“醉驾入刑”法例实施后,文化名人醉驾入狱第一人。

撒贝宁 酒驾被扣12分

2010年5月5日,央视名嘴撒贝宁邀电影频道主持人经纬一同外出吃饭,因酒后驾车在北京三里屯附近被警察抓获。由于不是醉酒驾车,撒贝宁没有被拘留15天,但一次性被扣12分。

周杰 撞车后弃车逃逸

2009年6月2日凌晨,演员周杰驾车在北京与一辆出租车相撞发生交通事故,后弃车逃逸。7月1日,朝阳交通支队作出《交通责任认定书》,认定周杰属弃车逃逸行为。7月26日,朝阳交通支队决定对周杰罚款1800元,并处5日行政拘留。周杰不服申请行政复议,但未获支持。

谢霆锋 肇事后找人“顶包”

2002年3月23日凌晨时分,香港岛红棉路发生一起严重车祸,一辆法拉利跑车撞上路边的花坛。事后肇事者离去,其后一位姓成的司机前来自首,但警方经调查取证后得出肇事者并非姓成的司机,而是香港当红艺人谢霆锋。10月16日,法庭以串谋妨碍司法公正罪判谢霆锋14天监禁,并强制进行社会服务240小时。

上一篇:2010年事业单位招考下一篇:q开头的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