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动地方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4-05-06

进一步推动地方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精选8篇)

篇1:进一步推动地方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

进一步推动地方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

刘建宝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的目的不是发展经济、积累财富,以“钱”为本的片面发展,而是坚持“以人为本”,善于依靠法治手段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法治的轨道上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大及其常委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处在民主法制建设的前沿,只有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行使代表职权有机统一起来,围绕中心、科学发展,才能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保证和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强化发展意识,夯实人大工作服从服务于中心工作的基础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全党的工作中心,也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中心。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树立发展意识。为贯彻落实中共开远市委提出 “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当红河排头兵”的发展目标,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紧紧围绕我市的发展目标,牢固树立人大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坚持以中心工作为重,以经济建设为先,主动置身于中心工作,做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尤其在当前的形势下,要认识到咬定发展目标不放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是实现新跨越的关键环节和应对金融危机、化解各种矛盾的希望所在,要把保障和促进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二是工作安排上要服从中心工作。在拟定工作思路、讨论工作要点、确立常委会议题、安排常委会重大活动等方面,要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主题,将法律法规实施中的难点、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以及执法工作中的薄弱点列为工作的重点,多谋发展策略,多干有利于发展的实事。

三是履行职责上服务中心工作。要围绕市委总体工作部署,积极行使监督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全力推进我市现代工业经济强市战略,大力支持政府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要高度关注城乡统筹发展,在审议工作报告和组织调研、视察、执法检查时,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产业发展、环境资源保护等提出积极建议、意见,为市委、政府提供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要以推动经济发展、深化环境整治、促进国家机关高效运转和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目标,依法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把人民群众对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和合理建议,通过民主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是具体措施上保证中心工作的推进。要加强督促检查,通过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组织代表视察等,对市委和政府已确定的发展措施,要督促检查,保证市委决策落到实处。对人民群众反映不满意的发展环境,要督促予以治理;对不利于发展的行为,要予以制止,使人大监督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共谋发展的过程,成为形成合力、推动发展的过程。

二、强化大局意识,依法履行地方人大的职能作用

强化大局意识,就是要找准人大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位置,以法定的职能服务于中心工作,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支持的关系,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一是严格行使监督权。要突出监督重点,把监督的着眼点放到科学发展上来;要完善监督形式,把监督的着力点放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上来,要提高监督实效,把监督的结合点放到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来,真正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重点加强计划和财政预算监督,建立保障财政监督有效实施的监督机制,增强监督的规范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实施全过程监督,防止监督形式化、过程序、走过场。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热点、难点和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实施重点监督,真正解决一些问题,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加快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对于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法规、规章要及时进行清理、修改、撤销。

二是审慎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在决定工作中,要把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坚持抓大事、议大事的原则,人大各项工作要按照市委的战略部署,在服从和服务于市委中心工作大局中谋划展开,使人大通过的决定决议,切实体现党的主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健全决策机制,提高决定决议质量,把握决定决议重点,促进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协调发展。

三是规范行使人事任免权。在任免工作中,要把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任免干部科学结合起来,选贤任能,不断改进人事任免的程序和方法,确保把德才兼备、群众公认、能够在实践中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优秀人才选拔任命到领导岗位。

三、强化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地方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

人大工作强调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并不是说人大工作就不需要探索、不需要创新,就可以固步自封。人大工作只有进一步增强勇于实践探索的理念,在如何完善监督的具体工作程序、增强监督实效;如何更好地行使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如何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如何增强自身素质等课题上敢于创新,勇于开拓,才能真正实践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

1、思想观念创新。要加强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加强对现代经济、科技、社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应用。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大工作,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深化对新时期人大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增强做好人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切实转变“人大是终点站”悲观思想,转变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应对新生事物、复杂局势、突发情况的应对应急能力,改变求稳怕乱、照抄照搬、墨守成规的陈旧惯性思维,以宽广的眼光和战略思维,树立起全新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

2、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是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创新人大形象的关键所在。一是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上有新进展。紧紧抓住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有利契机,扎实推进工作机制的创新,既要结合发展的趋势完善规章制度,又要结合本地实际,改革不利于工作开展的旧机制,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二是在提升工作水平上有新提高。监督事项坚持少而精,讲究实效,注重进行跟踪监督,凡是定了要查要监督的,就要一抓到底。重大事项决定时既要抓住经济社会中带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督促“一府两院”统筹兼顾,既重视经济建设、又重视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既尊重经济规律,又尊重自然规律,确保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事任免和干部监督工作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使任免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并通过有效的监督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广大被任命干部的公仆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三是在加强工作服务意识上有新举措。切实转变常委会机关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视察和执法检查。加强人大信访工作,坚持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切实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受理、交办、转办、督办工作,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责任,打造知晓民情民意的工作平台。改进代表工作,切实尊重代表的主体地位,落实代表履行职务的保障措施,支持代表依法履行职责。

(作者单位:开远市人大常委会)

篇2:进一步推动地方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

财政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实现和完成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财政肩负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使命呼唤责任,使命呼唤担当。广东财政改革发展的具体工作举措,为广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和“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目标提供更有力的财政保障。

学习领会新时代财政工作要求,做到“五个必须”

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特征、新任务,对新时代背景下的财政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这些要求是全方位、深层次、事关长远、影响全局的,是新时代财政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新任务、新要求,做到“五个必须”:

一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要求财政工作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会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调全党要坚持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推进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中,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党对财政工作的领导,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加坚定自觉地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确保财政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要求财政政策必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支持解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阐释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财政工作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历史性变化,准确把握进入新时代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财政政策目标、方向、路径等方面的新要求,在继续支持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更加积极有效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推动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财政投入必须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统筹财力解决事关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大会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经济决定财政,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要求财政投入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调整好财力安排,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和定点调控优势,着力解决一些事关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财政保障。

四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求财政再分配必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大会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不渝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财政的基本职能,必须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要求,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五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求财政干部必须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力水平。大会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面增强八个方面的执政本领,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财政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财政工作面临的任务更繁重、责任更重大、挑战更艰巨,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全面加强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的同时,把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财政干部队伍。

理清新时代财政工作思路举措,健全六方面体制机制 对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目标任务,广东将进一步理清时代财政工作的思路举措,围绕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健全完善六方面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省以下财政体制,合理划分省与市县权责,适度强化省级事权,加大省级财政统筹力度,通过统一规范的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帮助和督促市县落实支出责任;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激励性财政机制,提高基础性转移支付比重,加法对粤东西北财力薄弱地区的倾斜力度,推动区域财力协同均衡。

二是建立中央主导、富有特色、协同增长的地方税体系。按照国家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的部署,协调做好营改增试点、环境保护税开征和消费税、个人所得税改革等工作,积极适应中央对地方分税制的调整完善。有效承接中央下放税权,在统一税法的框架下,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探索开征具有地方特色的税种和品目,培育地方主体税种,保持各层级间税收合理划分的财力格局,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省与市县财力协同增长。

三是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管理制度。健全预算体系,改进预算编制,细化预算内容,进一步提高预算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加强预算公开,拓宽公开范围和渠道。优化预算支出结构,加大对重大改革、重点项目及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建立规范的举债融资机制,妥善管控隐性债务,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四是建立统一完整、积极有效、配合协调的财政政策体系。贯彻新发展理念,用好用活财政政策工具,以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上线,支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灵活运用贷款贴息、股权投资、风险补偿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效发挥苏税费政策的调节作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调节作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促进企业减负增效。加强财政政策与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的协同配合,增强调控政策合力。

五是建立覆盖城乡、注重公平、均等共享的民生保障机制。履行好财政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改进民生实事项目遴选和决策机制,更有效地征询社会公众意见,提高人民群众对财政民生投入政策实施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更加注重构建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系统建设覆盖全社会、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篇3:进一步推动地方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

由《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社举办的全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论坛已成功举办了3届, 这次是第4届。《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自2006年创刊以来, 秉承“聚焦资产财务热点, 把脉经济改革态势, 促进学术理论交流, 打造全国精品期刊”的办刊宗旨, 以新观点、新方法为主题, 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及时传递与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省市领导对资产管理的精神与要求;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研究探索公共财政和财务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推广和介绍全国各地在资产管理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出的新经验、新模式等。杂志定位准确、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 为全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部门和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的同志搭建了一个政策导航、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的平台。可以说, 杂志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扩大了资产管理工作的影响, 成为政策解读的阵地、理论研究的基地、经验交流的平台。

财政部教科文司一直以来十分关注《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 我们从事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同志可以说每期都看。不但会向杂志推荐好的文章, 有时候还把一些重要的、精彩的文章做成简报, 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加以利用。比如, 杂志2012年第4期发表了山东省财政厅资产处张鹏处长的署名文章《探索科学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构建》, 我们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摘编, 以《研究资料》的形式报部领导并转相关司局参阅。再比如, 我们在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过程中, 需要参阅相关的理论性文章和研究成果, 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杂志社进行咨询。可以说,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为推动资产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平台, 为深化资产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为了进一步办好《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 充分发挥杂志在资产管理政策宣传、理论探索和经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我提两点希望。

一是希望与会专家和各地财政厅 (局) 资产管理部门多研究、多支持、多投稿。《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不仅是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一个杂志, 更是我们全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系统的阵地和平台。各地要高度重视并且充分利用好这个阵地、这个平台。一方面要结合本地区的工作实际, 对如何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 提升管理水平多加探索, 积极开展理论和政策研究, 将研究成果通过杂志与大家分享;另一方面要通过认真学习和研读杂志文稿, 学习和借鉴专家学者和其他兄弟省市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 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 提升工作水平。

另外, 对于杂志社开展的“全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征文活动”, 我建议下一次活动由我们两个司与杂志社共同举办。这样将会更好地调动各省资产管理部门的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积极性, 使各省积极投入到征文活动中, 并且形成竞争机制, 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 促进资产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是希望《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 紧密结合当前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 进行专题研究。“十二五”时期是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十分关键的时期, 有许多全新的工作需要去探索、去开拓、去创新。对新时期深化事业资产管理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靠大智慧、下大力气、花大精力,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妥善解决和缓解。希望《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继续本着“思维创新、杂志办精、结合实际、服务至上”的原则, 能在诸如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管理、经商办企业管理、产权登记等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方面, 组织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 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篇4:进一步推动地方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强力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2年必须落实省定45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的具体项目、地点、改扩建或新建面积和资金来源。各地要根据省政府提出的三年内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要求,结合本地三年行动计划,抓紧研究部署今明两年的任务。

要积极争取国家“城市学前教育发展奖补资金”和“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的支持,制订具体政策措施,扶持好城市集体、企事业单位办园和普惠性、低收费、有质量的民办幼儿园;坚持以流入地政府和普惠性幼儿园为主,积极推动各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

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这是我省承担的国家试点任务,各地必须给予高度重视。2011年底,省里业已制发《幼儿园机构编制管理实施办法》,明确了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解决办法,各地要抓紧推进落实。要重点面向社会招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任教师,对转岗的中小学教师要严格考核,切实提高“保教”质量。

随着学前教育加快发展,管理任务更加繁重,管理难度剧增。要纠正“小学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逐步取消小学附设学前班,健全学前教育教研制度,建立起科学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监测机制。依据法律规定,要通过审批、年检、评估和督导等方式,强化动态监管,着力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和保教工作。

(二)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要继续坚持“区域统筹、县域推进、改造薄弱、促进均衡”的原则,全力落实教育部与省政府签署的备忘录和省政府与各地市政府签订的责任书,确保完成建设400所标准化学校,实现年度阶段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任务。

进一步明确基本均衡的评价标准和工作要求。各地要依据这一评价标准,按照责任状确定的建设进度,统筹好各方面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要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的认定验收。为此,各地要切实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严格按照确定的建设进度,统筹安排各方面资源,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切实加快建设步伐,确保按规划的时间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教育部验收。及时解决好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要在县域内科学、合理布局中小学校网点。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部署,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建好必要的教学点,坚决防止和纠正因学校布局调整出现学生就学困难、学校班额过大等问题。要贯彻“县域统筹、倾斜薄弱”的原则要求,加快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缩小县域内城乡、校际间办学差距。在教师、校长交流上加大改革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省里要制发推进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指导意见,各地要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保障,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做法。2012年要召开17个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试点县工作推进会,召开“学区制”办学模式改革牡丹江现场会。

(三)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全省普通高中教育工作要在2011年良好布局开局基础上,继续以推进高中教育普及为目标,进一步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一是以市地为单位,对全省普通高中进行普查,对未达标的薄弱高中由地方政府制订整改计划,全面加强普通高中达标建设。二是深化区域和学校改革试点工作,建立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促进机制,引导普通高中找准内涵发展定位,凝练学校文化,培育办学特色,形成一批“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的普通高中。年底拟召开试点地区和学校现场会。三是落实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按要求在秋季开学前完成清理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学生学籍管理,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依托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责,加强和规范普通高级中学学生学籍管理。强化审批和管理,进一步规范国际班办学行为。从规范招生行为着手,切实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

(四)依法推进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健康发展。

民族教育工作方面。全面贯彻新修订的《民族教育条例》,以民族教育发展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快少数民族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继续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教学模式改革;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继续抓好教育援疆、援藏工作;全面启动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学校建设;加强扫盲教材建设,积极推进少数民族扫盲教育工作。特殊教育工作方面。大力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继续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推广“医教结合、综合康复”教学模式,力争年内取得相应科研成果,形成一支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指导各学校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力度,组织优秀特殊教育校本课程评选。

—— 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贯彻执行好义务教育新课标。

为认真贯彻执行好新课程标准,一是要统筹设计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学习培训,要求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透彻理解、深刻把握新课标,内化行为,创造性地贯彻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二是省里要按照国家新课标的精神,研制我省《地方课程标准指导意见》;三是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大力推广普及地方课程;四是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

(二)创造性落实好高中课程方案。

继续创造性地深入贯彻实施我省的《普通高中课改方案》,以课程实施为重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完善“课程模块修习考核”、“学业水平考试”、“高校招生考试”以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三考一评”制度建设。要按照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要求,加大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开设力度,实行分类规划与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和人生规划指导,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深化教与学改革。

要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改的核心环节,深入探索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贯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广大教师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探索与创造,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局面,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探索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

(四)全面加强教研工作。

各级教研部门要切实转变教研服务方式,进一步完善省、市、县和基层学校以校为本、基于网络、上下联动、由点到面、覆盖全省城乡的各级教研功能互补的教研模式,强化“研培一体”教研制度,充分发挥教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深化课程改革的作用。省里要制发《中小学教研工作指导意见》,各地各校要抓住贯彻落实新课标这一重要任务,全面提升研培能力,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机制。

(五)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各地要把信息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继续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家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加快推进“班班通”建设,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继续以农村为重点,加强教师培训,加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要充分运用远程教育网络,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 强化教育管理,努力缓解热点难点问题

(一)关于抓好“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

一方面,各地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保障、身心健康、行为习惯培养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关爱服务体系,尽力满足农村留守儿童上寄宿制学校的需求,保障不能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就近上学。另一方面,各地要按照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两为主”的政策要求,深化“两为主”为“两个全部纳入”,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融入城市生活。

(二)关于抓好规范办学行为工作。

一是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严格落实省政府《关于全省中小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意见》和教育部要求;全面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制发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构建小学、初中与高中有机衔接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积极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不得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准来评价学校和校长的工作成绩。二是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坚决治理人民群众反映还比较强烈的乱办班、乱补课,择校乱收费,教辅材料滥散以及基建、招生、采购等领域还时而发生的违纪违法问题。三是切实推进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各地要切实落实好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按要求在秋季开学前完成清理工作。同时,继续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改制校工作成果,对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后的运行情况逐校进行排查,发现问题迅速纠正解决。

(三)关于抓好学校安全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等安全措施,突出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搞好校园安保。二是健全安全制度,依法划定安全责任,广泛推广校方责任险,同时也要避免因噎废食、不敢组织任何实践活动。三是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必要安全常识,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定期组织安全演练,使师生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四是定期进行安全排查工作,开学在即,要对校园关键场所、重点部位进行细致检查,排除安全隐患。五是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教育学生远离网吧、歌舞厅、录像厅、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文明习惯。六是加强校车管理,会同当地交通公安管理部门对非法黑校车进行集中整治,确保学生交通安全。七要注意化解各种矛盾,防止群发事件,妥处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篇5:进一步推动地方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

李书记说:举世瞩目的“两会”近日在北京顺利闭幕,为调动广大教职工关心时事政治、关注教育发展、扎实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是全党全国人民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两会”精神实质,用“两会”精神引领工作、指导行动、凝聚力量。要在教职工中开展“两会”精神学习活动,做好学习笔记,并结合自己工作,深刻反思,写一篇心得体会。把学习活动与庆祝建党90周年和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注意形式,凸显主题。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注意解决好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

两会的召开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又一个崭新的春天,作为教育人,一定要珍惜当今教育的大好形势,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学习,扎扎实实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关注各学校发展。

作为领导干部要做到:

1、工作态度要端正;

2、工作思路要清晰;

3、工作落实要具体;

4、工作督查要深入;

5、工作效果要保证。

相信通过这次学习两会精神,我乡党员干部教师一定将把学习“两会”精神与本职工作更好的结合,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庆祝建党90周年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一名中层干部,一定要在教育主管的领导下,除了积极搞好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更重要的是当好教师们的引路人,当好领导的助手……”。

篇6:进一步推动地方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

推动财政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省财政厅

春节刚过,省上即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我省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开始打响。上午,赵书记和赵省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为全省指明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做好新时期财政扶贫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和政府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始终把扶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大支持力度,突出支持重点,坚持财力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倾斜,2001至2010年,全省财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26.6亿元,10年翻了3番,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57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当前,扶贫工作已经从解决温饱问题转入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省贫困人口比2010年减少一半,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四保障”。要完成这个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新的方法,更实的措施,扎实做好新时期财政扶贫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加大投入,建立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推动贫困地区发展,投入是保障。一是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既要抢抓中央将我省秦巴山区、吕梁山区、六盘山区等3个国家级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央最大限度的支持;又要建立地方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确保省级扶贫资金投入每年不低于中央扶贫资金的30%,市县本级扶贫资金不低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每年增长不低于20%,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扶贫开发投入机制。同时,要积极拓宽扶贫资金投入渠道,从彩票公益金和其他政府性基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扶贫开发。二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要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对片区县(区)的补助系数。中省各类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县(区)倾斜。中省投资优先安排片区内民生工程、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项目。在片区内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资金配套。三是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对在片区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费用补贴和奖励,引导社会和信贷资金投入扶贫开发。

三、突出重点,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是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各级财政部门要突出支持重点,围绕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的目标,不断加大支持力度。财政扶贫资金的安排和使用,要进一步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同时,要把扶贫开发与城镇化建设、农业产业化、移民搬迁和社会事业发展等结合起来,通过支持企业扶贫、金融扶贫、搬迁扶贫、文化扶贫、生态扶贫等,大力支持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事业发展,努力促进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同时,兼顾其他贫困地区和人口。

四、创新方法,提高扶贫资金帮扶实效。各级财政部门要主动适应新时期扶贫“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新要求,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摸清贫困户底数,建档立卡,建立详细的“到村到户”信息资料系统,并对贫困户划分类别,实施“分类管理”,使每个贫困村和贫困家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扶持。对缺乏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残疾人、五保户等,采取低保、困难补助、五保集中供养等方式,实施救济式扶贫,实现扶贫开发政策和社保制度有效衔接;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能够掌握一定技能的贫困人口,采取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创业扶贫、产业扶贫等方式,实施开发式扶贫,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使贫困户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篇7:进一步推动地方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

做好工作

推动乡镇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同志们:

时近岁末,新年在即。今天在这里召开二0一一年度的全县乡镇统计年报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安排布置今年的年报和明年的定报工作。即将过去的一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今年我县统计业务规范化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标志着全县统计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县委、县政府对我们的工作是满意的,上级主管部门对我们的工作也是充分肯定的。这里面凝聚着全县所有统计工作者的辛劳。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再做新贡献,努力推动全县统计工作迈上新台阶。

刚才,市局XX、XX分别就做好乡镇统计工作、搞好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业务进行了诚恳的指导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深感受益匪浅。希望大家深刻领会,结合实际工作融会贯通;会上,对本年度在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希望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没有受表彰的单位和同志们也要争先创优,尽快进入先进行列;两位副局长分别对分管工作进行了安排,并对做好今年的年报工作和明年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讲得很详细、很具体、很到位,希望大家抓好落实。一会儿,各专业的同志还要 1

对今年的统计年报工作和明年的定期统计任务进行具体的安排部置,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要认真对待,按要求做好每个项工作。由于今年年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统计人员一定要将这次会议精神领会透,将会议内容听好记牢带回去,及时向领导做好汇报,争取领导的支持。同时要全力以赴,集中力量,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下面,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力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做好统计工作非常重要,统计部门和全体统计工作者担负着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同时,县委、县政府也对我们寄予更大的厚望。为此,上半年县政府专门召开全县统计工作,对今年乃至今后的统计工作做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我们一定要站在“发展需要、党政重视、领导关注、工作重要、岗位重要”高度,进一步提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力促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需要统计工作

统计是认识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有力武器,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手段。统计工作是经济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党委政府把握形势、做出决策、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做好工作的重要依据。统计调查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社会公众的“信息窗”,可以说统计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二)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统计工作

近年来,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统计工作。我县也不例外,特别是今年以来更加突出:县政府专门召开全县统计工作会议。另外,以县政府名义召开的统计相关会议还有二次:一次是企业“一套表”改革会议,还有一次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统计会议。而且三次会议原常务副县长都莅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县政府多次下发有关文件、通知、通报,对相关工作提出硬性规定和要求。特别是最近,县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统计站的通知》的通知,决定对乡镇实行“双向管理,双重服务”的模式。主要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人员、机构、办公场地、办公设施、经费等相关问题。并且,规定了乡镇因工作需要调整,调动、提拔统计人员时,须征得县统计局的同意。可见县政府对乡镇统计工作和统计人员非常重视。

(三)各级领导非常关注统计工作

诸多统计数据作为考核党政领导班子的依据,越来越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我县县委、县政府也高度关注统计工作,一是县主要领导经常过问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特别是主要月度、季度和年度数据出来后,主要领导都要听取统计局的汇报,并召开专项调度会,对相关工作进行调度。二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研究统计工作,并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统计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县委书记在县党政联系会议上明确表态要在人力物力上对统计工作给予保障。县长在政府工作会上,明确

要求相关部门和乡镇领导对统计撰写的《经济要情动态》认真予以研读,“盘点今年、谋划明年、查找问题,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指出“各乡镇、各部门要关注统计工作,关注统计数据。要进一步树立统计数据的权威性,用统计数据量化考核乡镇、部门的工作成果”。三是乡镇领导也正在对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引起关注。随着今年以来先后几次对全县乡镇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排位通报。加之今后县政府陆续加大对乡镇的考核力度,将考核乡镇所涉及的统计指标,一律规范到以县统计局的数据为依据。乡镇领导越来越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并陆续有乡镇领导打电话或亲自到统计局询问有关数据,充分体现了乡镇领导重视统计工作,关注统计数据。

(四)乡镇统计工作非常重要

乡镇统计工作是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县统计工作的重要基础。一是乡镇统计是监测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手段。可以说,乡镇的工作成果和工作成绩主要统计数据来反映。二是反映全县“三农”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县政府要全面了解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农业结构调整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农村自然灾害情况等等,乡镇统计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三是为本乡镇的经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其作用是其他任何部门不可替代的。四是乡镇领导政绩考核主要指标值的计算依据。目前乡级的政绩考核主要依赖于乡镇统计提供的统计数据。因此说乡镇统计工作很重要。

(五)乡镇统计工作岗位非常重要

近年来,一大批乡镇统计人员由于在统计岗位上尽职尽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组织和领导的信任,由此脱颖而出,得到了重用和提拔。现在,许多乡镇的主要领导都担任过乡镇统计。实践证明,不懂统计的领导是一个不全面的领导。当然有为才有位,任何岗位,只出类拔萃,技高一筹,最终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和重用。因此,希望大家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来。

二、端正态度,做好工作

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效果,就没有认真的工作态度,也就不可能保质保量地去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从今年全县统计工作会上部署的一些工作可以看出,同样的工作,同样的任务,有的乡镇完成的又快又好,而有的乡镇则搪塞推诿,到现在还没有完成本应完成的任务。特别是在县局下乡督导、县政府办公发文通报、专业人员督促,甚至主管副局长电话催办后,仍没有太大行动。可以说有些同志对待工作的态度极不负责,不拿工作当一会事,觉得干好干坏无所谓。这种思想,这种认识,这种态度,这种做法,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县统计工作进程。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下大力做好今后的工作。

一要耐住清贫。可以说,统计部门是个清贫的单位,统计岗位是一个无职无权的岗位。虽然做好统计工作、干出一定的成绩需要大家付出比他人更大的努力。但是我感觉清贫的部门平淡的

岗位,更养人、更锻炼人、更出人才,也不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这里,我希望大家一定要一分为二地去看问题,要珍惜在这个岗位,树立“在位要谋位,在岗要爱岗,从业要敬业,眼高手更高”的工作理念,认真干好本职工作。既然我们身在这个行业,就要热爱这一行、钻研这一行、干好这一行。

二要钻研专业。统计工作是一项业务知识非常强、非常专业的工作。没有过硬的统计业务知识和一定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根本不可能去很好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任务。特别是乡镇统计又涉及到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还需要熟悉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是新担任统计的同志们,更要强化学习,迅速进入角色,成为统计工作的行家里手。

三要做好工作。乡镇统计站人员不仅要搞好农村农业统计、还要做好其他各项专业统计工作,工作没有谁轻谁重,今天部署的各项工作都很重要。希望大家按照“在地统计”的原则做好辖区内的每项统计工作,力求报表要“全”、数据要“准”和时间的“快”。目前,正在开展乡、镇、村换届选举工作,不能因为换届影响统计年报工作,大家要够统筹兼顾,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决不能因为一个乡镇做的不到位,而影响了全县的工作。

四要搞好服务。搞好统计服务是统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我们一定要利用统计工作和所掌握的统计数据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 的职能作用,围绕经济、社会的热点、难点,认真开展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树立“主动服务,超前服务”的意识。主动及时向领导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要做到多请示、多汇报、多沟通,争取领导对统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五要加强沟通。这几年统计方法制度、计算口径等不断在更新、调整和改革。很多从事统计工作的老同志对此深有感触,他们通过自觉的学习来更好适应现行统计工作的需要。新同志不但要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更要经常与县局保持业务联系。有不懂的地方或者模糊的概念不能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一定要及时和上级统计部门沟通,直到弄懂弄通。

六要整改完善。今年,就基层规范化建设、农业预产与实产、固定资产的等工作的开展情况和下乡督导检查情况来看,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明年,市局要在我县召开现场会,观摩我县基层基础建设情况。到时候要到乡镇参观。因此,希望大家做好年报和定报工作的同时,尽职尽责,把今年工作中存在的欠账补上,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即为自己争的光彩,又为全县统计人争得荣誉。

三、强化措施、落实到位

从明年起,我们要按照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统计站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切实加大对乡镇统计工作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开创乡镇统计工作新局面。

一要健全制度,规范管理。要制定和完善各种制度,如《乡镇统计工作目标考核制度》,《统计报表报送制度》,《统计数据责任追究制度》等,用这些制度来规范乡镇统计工作,管理约束统计人员,逐步使乡镇统计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要严格考核,奖惩到位。县局要将基层各项工作纳入乡镇统计站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考核内容和标准,依据工作成绩,年终进行评定排位,并对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无起色、举措不力、长期落后、面貌无明显改观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并建议乡镇调整工作岗位。

三是强化执法,树立权威。近年来,省市统计系统不断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和查处力度。今后,我县也要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统计执法检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查处一批统计违法行为。切实加大对瞒报、迟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该立案的要立案、该曝光的要曝光、该处罚的要处罚,真正达到“查处一个,教育一批”的效果。近年来,因个别乡镇、个别单位迟报、拒报统计报表,随意编造统计数据,严重影响到了全县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请大家务必引起足够重视,在今后力求做到规定报送的资料一份不少,规定统计的指标一个不漏,规定报送的时间一天不误。

同志们,今年是“十二五”计划的第一年,统计年报工作任务非常繁重,要求高,加上现在又到了岁末、年初,各项工作非常繁多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统筹兼顾,把握重点,立足于本

职工作,做好今年的年报工作和明年的定报工作。并在新的一年里,紧紧围绕提高统计数据这个中心,以服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勤奋工作、锐意进取,为“十二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开好局、起好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以崭新的姿态开创全县统计工作的新局面。

篇8:进一步推动地方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0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极为严峻的特大自然灾害, 甘肃省各级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坚决贯彻中央和省上决策部署,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全面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 扎实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全力支持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保持了经济回升向好、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各级财税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保障重点及民生支出, 推进各项改革, 加强财政监管, 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 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财政收入执行进度快、增幅高、均衡性强。坚持依法科学征管, 强化重点税源、潜力税源、零散税源管理, 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完善征管办法、深化收缴改革, 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重点环节非税收入征缴力度, 确保应收尽收。财政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支出的均衡性、时效性进一步提升。各级各部门积极采取得力措施, 强化支出管理, 完善考评机制, 加快预算下达, 加强资金调度, 及时拨付资金, 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 全力保障重点支出。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53.6亿元, 完成汇总预算的118%, 增长23.4%。其中省级收入130.8亿元, 完成预算的114%, 增长20.02%;市县收入222.8亿元, 完成预算的120.5%, 增长25.6%。大口径财政收入实现745.3亿元, 完成计划的113.7%, 增长23.7%。全省财政支出实现1466.7亿元, 完成变动预算的95.8%, 比上年增支220.4亿元, 同比增长21.36%, 其中省级支出313.4亿元, 增长16.1%;市县支出1153.3亿元, 同比增长23.8%。各级财政均可实现当年收支平衡。

(二) 中央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家25个部委出台了支持我省加快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16个部委与我省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央完善政策措施, 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并进一步加大了对藏区扶持力度。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已批复, 中央补助资金34.8亿元。循环经济全国试点进入实施阶段。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试点县达到40个, 中央补助达到4.1亿元。21个县列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试点范围。农村义务教育化债工作中央已验收通过, 并奖补资金3.4亿元。化解农村其他债务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部分自治州列入全国学前教育发展试点范围。均衡性转移支付、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大幅增加。55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全部落实到项目。机场、铁路、公路及兰州新区建设等又一批重点项目中央已批准立项。当年中央共下达我省各类补助1023亿元, 比上年增加138亿元, 增长15.6%。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 省上当年下达市县补助929亿元, 增长15.8%, 有效缓解了市县财政困难, 增强了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能力。

(三) 支持经济发展措施积极有效

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综合运用直接投资、财政贴息、参股经营、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 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贯彻实施国家结构性减免税费扶持政策, 共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25亿元。统筹预算内外资金、地方政府债券等资金60多亿元, 支持铁路、公路、机场等重点项目建设。落实资金6亿元, 保证了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扶持政策的及时兑现。安排资金2.9亿元, 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循环经济发展。拨付资金29.5亿元, 推进污染治理、节能减排、能源节约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投入资金8.7亿元, 支持和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办理出口退税4.3亿元, 支持外贸企业扩大出口。利用政府主权外债资金2.2亿美元, 增加了经济社会发展投入。及时安排扶持专项1亿元, 衔接落实对口援建资金1亿元, 加大了支持藏区发展力度。积极筹措资金, 支持敦煌银行、交通旅游投资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组建工作。

(四) “三农”投入大幅增加

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 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各级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方面支出230亿元, 比上年增加39亿元。下达资金37.5亿元, 有效落实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公益林补偿等政策。整合资金7亿元, 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技术推广, 深入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投入资金6.8亿元, 支持实施土地整治工程, 新修梯田面积达到163万亩。筹集资金7.1亿元, 解决了1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新建农村沼气用户10万户。落实资金3亿元, 顺利实施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7.2亿元, 支持了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农“四补贴”资金达到25.9亿元, 加大了惠农补贴力度。下达资金15.3亿元, 支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等扶贫项目建设。拨付一事一议奖补资金12.2亿元, 带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20.7亿元, 受益群众达到801万人。整合资金2.6亿元, 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 培训人数达到14万人次。新增补助1.7亿元, 进一步提高了村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补助标准。补助资金1.4亿元, 支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

(五) 民生资金保障有力

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全省教育支出达到227.9亿元, 占全省生产总值4100亿元的5.6%, 比上年增加21.5亿元。落实资金12亿元, 支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安排资金15.6亿元, 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拨付资金17.1亿元, 提高高校、职业学校、高中生助学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生生活补助标准, 建立了从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面覆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府资助体系。筹措资金1.5亿元, 争取中央补助0.9亿元, 启动了化解省属高校债务工作。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支持第三期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全省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支出272.7亿元, 比上年增加64.4亿元, 较好地保证了城乡低保、企业改革、就业再就业、救灾抚恤等方面的需求。城乡低保标准再次提高10%, 城市低保标准由月人均185元提高到204元, 农村低保标准由728元提高到850元, 总保障人数达到341.8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达到34个, 参保人数达到284万人, 参保率达到77.6%, 领取待遇人数达到56.3万人。拨付资金2.8亿元, 向425.7万困难群众发放临时物价补贴, 向10万名大学生发放伙食补贴。补助资金14.1亿元, 有效落实了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以奖代补”方式, 补充各地担保基金2.1亿元, 新增小额担保贷款近70亿元, 满足劳动者自主创业贷款需求。认真落实税费优惠政策, 拨付资金46.2亿元,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力度, 完成20万户农村危旧房、0.6万户农村残疾人危旧房、8.2万户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等改造工程, 开工建设廉租住房4.6万套、234.3万平方米, 为12.8万户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

积极推进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全省医疗卫生支出100.3亿元, 比上年增加12亿元, 支持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前一年实现全省全覆盖, 公立医院试点改革顺利推进,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改革稳步实施。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三项医保参保率均超过95%, 16万名关闭企业离退休人员、31.6万名大学生、50多万名中专、技校、中小学在校学生和入托幼儿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 城乡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33万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补助标准达到15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80元提高到120元,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补助达到28.6亿元。下达资金5.9亿元, 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 惠及困难群众86万人。

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力度。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9.5亿元, 比上年增加5亿元。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积极推进。支持全省文物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实施了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及乡镇文化站、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等农村重点惠民工程, 进一步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全力支持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了地震灾区居民住房维修和重建任务, 基本完成了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恢复重建工作, 实现了“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任务”的目标。舟曲、成县等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启动实施, 当年拨付灾区救灾抢险和灾后重建资金29.1亿元。

省级财政安排资金41亿元, 确保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4件、23项”惠民实事的全面落实。

(六) 管理改革深入推进

统一了内外资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政策, 开征了甘肃教育附加, 实施了石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征收改革。健全政府预算体系, 试编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省级和14个市州本级、36个县全面编制了部门预算, 31个县选择部分单位进行了改革试点。预算编制的内容进一步细化, 完整性明显增强。资产管理系统加快建立,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有效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一步深化, 财政资金支付动态监控管理在探索中加强。政府采购规模达到60亿元, 增长20%。“省直管县”试点改革平稳运行。乡镇财政建设得到加强, “一册明、一折统”惠农资金发放办法进一步调整完善。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实行了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水平、税收增长、支出进度等“六奖一补”考核奖惩政策措施。主体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扩大, 考核评价办法正式出台实施。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平稳推进, 分类保障政策全面落实,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围绕收入、支出、会计、内部监督四条主线, 加快建立覆盖资金和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深入进行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回头看”, 积极开展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治理。组织实施了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和检查工作。在全省开展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会计信息化标准建设深入推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出台了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优做强做大实施办法。信息化建设与财政业务管理进一步融合, 应用支撑平台在7个市州推广实施并上线运行。预算公开取得新进展。机关作风年活动、创先争优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老干部、工青妇、新闻宣传、财政科研、机关后勤服务等工作, 也都取得了新进展。

回顾过去的五年, 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甘肃省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调控作用有效发挥, 民生问题加快解决, 财政改革稳步推进, 财政管理更加规范, 各项财政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收支规模大幅度增加,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254.6亿元, 增加到2010年的745.3亿元, 年均递增24%;地方财政收入由123.5亿元增加到353.6亿元, 年均递增23.4%, 均高于同期GDP增长。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4.6%提高到2010年的18.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482元增加到2010年的1343元。中央补助由2005年的31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23亿元, 年均递增27%。“十一五”时期中央对我省补助累计达到3546亿元, 是“十五”期间补助总量1160亿元的3倍多。

全省财政支出由2005年的4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66.7亿元, 年均递增27.9%, 人均支出由1655元增加到5567元, 在全国的排名由2005年的21位上升到2009年的16位。全省财政赤字由2005年的29.6亿元减少到2009年的14.6亿元;赤字市州本级由8个减少到7个, 赤字县市区由67个减少到43个。

——支持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民生问题加快解决。充分发挥财税政策、财政资金导向作用, 大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先后实施了稳健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适时出台实施了扩大内需、灾后重建、节能减排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清理、规范收费项目, 减轻企业负担50多亿元。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 顺利推行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五年累计完成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329亿元, 重点支持了一批交通、教育、卫生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工程。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贷款项目47个, 利用外资15亿美元, 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 有力支持高速公路、农业综合开发、医疗卫生等项目建设。争取中央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20亿元, 成功发行中期票据100亿元, 重点用于重大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筹措资金124亿元, 基本完成了146户企业国家政策性关闭破产任务。

积极调整支出结构, 大力支持“三农”及社会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 全省农业、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支出总量分别达到839亿元、828亿元、763亿元、310亿元、104亿元、43亿元, 六项支出总额年均递增31%。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效进行, 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公共文化事业加快发展。五年来, 围绕群众就业、就医、就学、行路、饮水、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 省级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53亿元, 有效落实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54件为民办实事事项。市县政府也根据实际, 积极筹措资金, 解决了一批民生事项。

认真落实政策措施, 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了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 提高了补助水平,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基本落实, 农村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积极推进, 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收入明显增加, 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以及优抚对象、城乡低保、五保等低收入群体补助水平连续几年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 基层困难得到有效缓解。坚持财力向基层倾斜、向困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 不断加大对市县的补助力度。省对市县补助资金总额由2005年的2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29亿元, 年均递增32.8%;市县人均财力由806元增加到2277元, 年均递增23.1%;市县人均支出由1108元增加到4376元, 年均递增31.6%。“十一五”期间, 省对市县补助累计达到3055亿元, 是“十五”时期补助总量811亿元的近4倍。初步建立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实施了生态功能区和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制度, 加大了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 极大地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 提高了基层财政保障水平, 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财政改革深入推进, 监督管理不断加强。进一步完善了均衡性、生态功能区和民族地区等转移支付办法。调整和完善了省对市县财政管理体制, 在41个县市实行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全省基本实施了乡财县管、村财乡管方式改革。实行57县四税和10个市州营业税基数定额返还政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各项改革继续深化, 政府预算体系不断完善, 非税收入收缴改革推向深入, 国有资产管理稳步加强, 农村综合改革顺利推进。进一步强化乡镇财政职能, 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了惠农财政资金“一册明、一折统”发放方式改革。财政财务监督成效明显, “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机制已基本建立。

在五年的工作实践中, 各级财政部门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提升了支持改革、促进发展的水平, 增强了科学管理、依法理财的能力, 坚定了沉着应对、克服困难的信心, 成绩来之不易, 经验弥足珍贵, 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

一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 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 积极建言献策, 履职尽责, 主动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 这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前提。

二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和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的理念, 立足财政看全局, 主动发挥财政在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和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职能作用, 把握机遇, 用足用活政策, 积极争取中央支持,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不断壮大财政实力, 这是财政部门的职责所在。

三是必须坚持“民生为先, 以人为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问计于民, 问需于民, 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这是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财政体制, 深化税制改革, 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 创新激励机制,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水平, 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这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基础和关键。

五是必须坚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队伍建设是基础建设的理念, 按照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和确保“两个安全”的思路, 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大力弘扬“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财政工作宗旨, 不断增强财政干部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这是做好财政工作的有力保障。

总体看, 过去的五年, 是财政实力不断壮大、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是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健全、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财政改革不断深化、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的五年。上述成绩的取得, 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 是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 更是广大财政、财务干部职工敬业奉献、辛勤工作的结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总量小、自给能力弱、人均水平低、债务包袱重。二是财政管理还不够科学精细, 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 支出的均衡性、时效性仍有待提高。三是财政改革进展不平衡, 管理体制、制度需要继续健全完善。四是部分市县和部门资金管理、使用不够规范, 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财政监督工作的深度、广度、力度不够, 监督力量不足。五是利用外资总量少, 结构和效益欠佳。对此, 财政部门一定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 积极采取措施, 通过推进改革、加快发展, 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甘肃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财政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为主线, 深化财政改革, 加强财政管理, 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是做好财政经济工作的前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世情、国情、省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经济社会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从国家政策看, 一是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 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 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二是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明确了我省的战略定位和重点发展战略, 指明了中长期发展方向, 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推动力。三是国家制定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 我省的重要生态地位将得到体现, 有利于进一步争取重大生态项目, 对改变我省发展路径、调整经济结构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四是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深化资源价格改革, 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 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等政策, 都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支持力度。从省情看, 甘肃省自身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过“十一五”以来的奋斗, 全省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完善, 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 经济实力持续壮大,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但是,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我省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 非税收入占比较大, 一次性、特殊性因素较多, 抬高了收入基数,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态势不一定能持续,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化改革开放等方方面面, 都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 我们一定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 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和挑战, 切实转变观念,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科学把握财政改革发展规律, 强化政策支持, 加强机制创新, 更加奋发有为地工作, 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 “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和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抓住机遇, 积极争取, 用活、用足、用好中央对甘肃的各项扶持政策, 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跨越发展;深化财税改革, 厉行增收节支, 优化结构, 突出重点,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增强基层政府服务能力, 规范收入分配制度, 逐步缩小地区间财力差异,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狠抓基础管理, 加强基层建设, 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按照以上总体思路, 我们确定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收入目标: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 使财政实力继续发生明显变化,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 五年翻一番, “十二五”末地方财政收入和大口径财政收入分别达到700亿元和1500亿元, 在财政收入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收入质量显著提高, 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支出目标: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2%, “十二五”末达到2500亿元以上, 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公共服务领域投入明显加大, 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不断推进。

管理与改革目标:努力建立健全增长稳定、结构优化、调节有力的财政收入机制, 以人为本、科学规范、注重绩效的财政支出机制, 目标明确、相机抉择、协调配合的财政调控机制, 方法科学、基础扎实、手段先进的财政管理机制。

今后五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是着力促进全省经济跨越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 我们要按照“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区域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支持实施“六大行动计划”, 大力推进工业加快发展。重点在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上下功夫, 加快改造传统产业, 扶持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 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持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 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的变化, 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把握好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 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保持财政稳健运行。

二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支持城乡统筹发展, 完善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支持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强学前教育,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促进高等教育, 完善扶持民办教育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 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努力扩大就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大医疗卫生投入, 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支持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棚户区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着力推进财政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也是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的体制保障。要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明显进展, 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 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 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全面推进省直管县改革, 深化乡财县管改革, 强化乡镇财政管理, 用三年左右时间, 基本实现乡镇财政标准化建设目标。推进预算制度改革, 加快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共同构成、科学完整、结构优化、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改革, 在全省各级财政实行比较规范的部门预算管理。按照强化税收、规范非税收入的原则, 继续推进税费改革。同时, 完善财政支持地方金融体系发展和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长效机制。

四是着力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是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的要求, 事关财政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事关财政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坚持完善制度、夯实基础与提高执行力并重, 不断提高财政科学管理水平。规范财政执法行为, 深入推进财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年度预算与中长期财政规划相结合的机制, 促进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努力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强化预算执行管理, 不断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时效性。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围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财政监督等关键环节, 加快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提升信息化对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能力。加快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逐步扩大公开范围和细化公开内容, 强化预算公开责任制度。

五是着力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建设, 积极引导广大财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努力成为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效能型集体、廉洁型班子。不断深化财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健全选贤任能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全面提高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提高开展调查研究的水平, 增强谋划全局、做好前瞻性研究、完善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的能力, 努力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加强财政文化建设, 推进财政系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按照党风廉政建设总体要求, 不断加强财政资金监管, 严格落实反腐倡廉牵头分工责任, 确保财政资金、财政干部“两个安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弘扬爱岗敬业、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和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优良传统, 为“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2011年的重点工作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也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 对于顺利完成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甘肃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 深入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 全面部署了2011年的经济财政工作。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上的决策部署, 妥善安排并积极做好今年的各项财政工作。

全省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基本思路是:收入预算安排充分考虑税收政策和非税收入相关因素, 实事求是、积极稳妥, 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指标相适应;支出预算安排要处理好保证运转、改善民生和促进发展的关系, 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有保有压,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严格控制公用经费等一般性支出,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上述思路, 2011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代编预算为403.1亿元, 比去年完成数增长14%。大口径财政收入计划为849.6亿元, 比去年完成数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加上预计中央税收返还、转移支付、定额补助等, 减去上解中央支出后, 全省总财力可达到942.6亿元, 比去年年初代编预算增加148.2亿元, 支出预算相应安排942.6亿元。再加上预计中央专项补助和上年结转, 今年全省财政支出可达到1500亿元以上。

这一安排是积极稳妥的, 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为确保完成2011年各项工作任务, 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 发挥职能作用, 支持经济发展

2011年, 为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全省经济跨越发展, 省级用财力和地方政府债券安排的经济发展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方面的专项资金达到50亿元以上。

支持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按照“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 加快白兰核心经济区、兰州新区建设, 推进酒嘉、平庆、天水等经济区发展。推动“两州两市”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和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发展, 落实好国家和省上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建立完善对口援建机制。支持铁路、公路、机场、轨道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努力改善我省基础设施条件, 为加快发展提供长久支撑。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财税政策调节作用, 加大投入力度, 支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转化、加快发展能源产业、现代高载能产业和工业企业合作发展等“六大行动计划”。加快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和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积极研发应用低碳技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推进产学研结合, 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政策措施, 积极开展省属商贸流通、建筑、旅游、供销等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认真落实支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 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的扶持力度。支持敦煌银行、交通旅游投资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 为经济发展提供活力。同时, 继续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 切实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 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实施好家电、汽车摩托车、节能环保产品补贴政策, 有效刺激居民即期消费。加强基层市场建设, 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乡镇农村集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工程。

(二) 有效增加投入,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 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确保财政支出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增幅、比重均有所提高。2011年省级预算安排农林水事物资金达到25亿元, 增长26.4%。

支持发展农业生产。落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持办法, 推进“四个1000万亩工程”。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 加快改造中低产田, 建设高标准农田。支持良种良法集成推广应用, 推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规模, 健全产粮 (油) 大县奖励制度。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工程,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综合补偿机制。

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地质灾害防治, 在31个县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水利、交通、通信、污染治理等条件。实施1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新增10万户农村沼气用户、150万亩梯田建设以及县通二级公里和通乡油路建设工程。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严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深入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 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支持做好粮食收购和农产品市场调控。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推进开发式扶贫, 实施500个村整村推进和16个片区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持续增收。全面推行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健全利益补偿机制, 推动大宗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建设。加强涉农补贴资金管理, 改进涉农资金补贴发放方式, 提高财政惠农补贴资金综合效应。大力开展以“两后生”为重点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 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稳定性。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稳步开展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积极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 加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 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公益性债务。

(三) 优化支出结构,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省级教育支出预算安排31亿元, 增长30%。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提高经费保障水平。继续实施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免学杂费政策, 支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落实好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 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和农村学前教育建设工程, 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省属高校积极化解债务, 有效控制高校债务风险。

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今年省级预算安排医疗卫生资金9.8亿元。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均财政补助标准, 由120元提高到200元。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和建设, 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继续支持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实施覆盖全省城乡的“120”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为全省乡镇卫生院配置500台 (套) 救护车及车载医疗设备;改扩建11个县级医院、10个市县妇幼保健院、新建1170个村卫生室。

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今年省级预算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26.5亿元。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办法, 继续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 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将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0%, 将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养老保险范围。新增资金3.5亿元, 将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提高10%, 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由204元提高到225元;农村低保补助标准由850元提高到1096元。加大对低收入家庭补贴救助力度, 切实保障城乡困难家庭、离退休职工、在校贫困大学生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建立失业保险制度。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扩大鼓励创业的政策扶持范围, 做好就业帮扶、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等工作。扶持1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

加快住房安居工程建设。省级投入资金9亿元, 支持实施20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2万户城市棚户区、5000户国有林区 (场) 棚户区 (危旧房) 和1500户省属企业矿山塌陷区危旧房改造, 建设1.5万套、75万平方米廉租住房, 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10万户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规范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

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今年省级预算安排文化体育资金4.7亿元。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支持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等文化建设, 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大国家重点文物和大遗址保护力度。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建设1930个农家书屋、30个乡镇和社区体育健身中心、154个基层邮政所, 为59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设备。

支持社会平安工程建设。安排资金3亿元, 加大食品安全和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力度, 建设全省道路治安智能控制系统, 实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系统建设及隐患综合治理,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切实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足额落实配套资金, 认真组织实施《舟曲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成县等地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着力支持城乡居民因灾损毁住房、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 以及灾害治理和生态修复等工作, 确保灾后恢复重建有序顺利进行。

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支持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工资改革,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在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内, 根据财力许可提高津补贴标准, 增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收入水平。加强财税政策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继续实施最低工资制度, 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四) 厉行增收节支,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切实加强收入征管。依法加强税收征管, 强化非税收入收缴, 确保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加强对经济运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收入态势分析, 挖掘新的收入增长点。巩固增值税转型以及成品油税费改革等税制改革成果, 严格执行资源税等改革政策, 严禁越权减免税, 维护税法的严肃性。从2011年1月1日起, 将除教育收费以外的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 支出通过预算安排。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覆盖范围, 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 省级单独编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继续清理和整顿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抓住中央完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实施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47条意见、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大对藏区扶持力度等政策的有利时机, 积极争取中央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继续做好中央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工作。

进一步强化支出管理。今年, 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财政支出管理年”活动, 着力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在全面推行省直管县改革, 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同时, 进一步完善机制、制度, 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要加强预算指标下达时效性管理, 狠抓项目前期准备、用款计划编制、支付申请和资金拨付等基础性工作。省级要抓紧推广使用预算指标管理和监控系统, 尽快研究启用文件传输系统, 指导市县加快完成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实现预算编制、指标管理、预算执行、监督控制的有机衔接, 切实提高预算下达和文件传递的及时性, 增强预算监控的有效性。强化单位执行主体地位作用, 开展部门预算绩效评价改革试点, 建立支出执行定期分析、定期通报制度。加大对项目支出进度跟踪问效力度, 健全支出时效性考核评价机制, 严格兑现奖惩措施。要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 认真总结支农资金整合经验, 积极清理整合各类专项, 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坚决杜绝损失浪费、撒“胡椒面”的现象。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 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 (境) 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等三项经费支出预算原则上实行零增长。牢记“两个务必”,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严肃财经纪律, 勤俭办一切事业。

(五) 加强基础管理, 推进财税改革

加快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 继续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 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加快建立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在67个县市全面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改革。推进“乡财县管”管理方式改革, 转变和充实乡镇财政职能, 充分发挥乡镇财政贴近农村、服务农村的优势, 切实保障各项民生政策、资金及时有效落实。

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改革。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 推动基金预算与公共预算的有效衔接;试编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在全省范围内全面编制部门预算。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 细化项目预算编制, 健全项目论证评审工作机制, 推进项目库建设和项目预算滚动管理。探索建立资产预算, 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和收入收缴运行机制。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债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国库现金管理, 严禁用财政库存资金搞非预算性、营利性项目。

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 继续做好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工作, 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依法规范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机构等举债融资和担保承诺行为。研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 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 逐步形成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六) 强化财政监督, 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认真贯彻《监督法》, 严格执行《甘肃省预算审批监督条例》, 及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预算草案、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等情况,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努力提高依法理财水平。高度重视审计、监察和社会监督, 认真抓好有关问题的整改落实。牢固树立大监督理念,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制度, 提升财政监督合力。继续开展灾后重建、民生资金以及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等专项检查, 保障政策有效落实。建立完善财政监督信息披露和公告制度。继续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 进一步抓好强农惠农资金监督检查。加强财政法制建设, 健全财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继续推进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强化财政执法监督和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扩大预算公开范围, 细化预算公开内容。积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完善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扩大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范围。建立以奖代补机制, 支持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行业做优做强做大。

◇作者信息:甘肃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杨嵘

上一篇: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下一篇:小学生武术课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