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聘任制度

2024-05-03

教师聘任制度(共9篇)

篇1:教师聘任制度

教师考核聘任制度

实施教师聘任制,是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方面的一项重大改革,对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队伍的优化,增强教师的活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考核内容及标准:

⒈考核内容:主要从德、勤、能、绩方面进行考核。⒉考核评定档次及标准:

⑴优秀:遵守宪法、法律和学校管理制度,忠实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思想端正,师德良好,敬业爱岗,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于律己,品德品行堪为学生表率,关心、爱护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书育人,团结协作,关心学校,服从组织安排,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没有因工作失职而引发事故造成重大损失。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功,积极参与课堂教改,在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培优转差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不断追踪教育科研信息,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和试验,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有成效。名额比例:在同级技术职务中评选以内,取整数,不设“四舍五入”。

⑵称职:遵守宪法、法律和学校管理制度,忠实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思想端正,师德良好,敬业爱岗,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于律己,品德行为堪为学生表率,关心、爱护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书育人,团结协作,关心学校,服从组织安排,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没有因工作失职而引发事故造成重大损失。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功,积极参与课堂教改,在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培优转差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不断追踪教育科研信息,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和实践。名额不限。⑶基本称职:遵守宪法和法律,忠实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思想端正,基本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功,能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但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较低或因责任心不强而至教育教学效果低下。名额不限。

⑷不称职:政治思想落后,道德败坏,违法乱纪,当学生面吵架、打架,有辱师德;或违犯宪法、法律,以任何形式弄虚作假,严重违反学校的管理制度,严重损害学校集体荣誉;或拉班结派,搞小团体;或拨弄是非,制造混乱;或打骂学生,侮辱学生人格;或责任心差,组织纪律性差,不服从分工,无故旷工;或在工作中因严重失职造成重大损失,发生责任事故情节严重者;不履行岗位职责,教育教学效果差,授课极不受欢迎;向家长索要财物,向家长、学校社会散布不实之辞,影响学校声誉;擅自向学生收取费用。名额不限。

二、考核实施办法:

⒈设立考核机构: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和本校实际,由校务委员会成员组成考核组,负责组织实施考核工作,然后由学校考核组进行复核。

⒉考核程序:

⑴考核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聘任、考核的文件、考核方案,以提高认识,领会政策、掌握条件。

⑵被考核教师填写考核鉴定表。

⑶被考核教师在所在科组进行述职。

⑷考核小组对被考核教师进行考核评议。

⑸考核小组把考核结果通知被考核教师。如被考核教师对考核结果有不同意见,应在接到通知之日起3天内向学校考核组申请复核。⑹校长对全校考核情况进行审批。

⑺考核组将考核结果通知书加盖公章后发给被考核教师。

⑻考核组把全校考评结果上报区教办备案。

三、聘任条件及手续:

⒈新一轮教师聘任对象为本职公办教师。代课教师与学校分年签订代课合同,不办理聘任。外地调入的教师在调入前的试用期(一年)里,与学校签订试用合同,不办理聘任。新招聘的外地教师学历要求达到大学本科学历。

⒉有关条件如下:

短聘:三年考核中有两年被评为基本称职或一年评为不称职的教师实行短聘,期限为一年,视其表现,再确定是否继续聘任。短聘期间,发基本工资,发学校人均生活补贴的50%。

高聘或低聘:学校根据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高低,可高聘或低聘教师的技术职务资格。(此点仅限于聘任工作适用,由学校掌握),工资按聘任的职务技术档次,由学校经费调节。

转聘:对教育教学能力低下,完成教学任务较差的教师,不再安排教学岗位,转聘非教学岗位或转聘到其他类别的学校(幼儿园)工作,转聘后按新岗位确定其待遇,不聘原技术职务资格。解聘:在聘任期间,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解除聘任:⑴连续两年岗位考核不称职;

⑵不服从组织安排工作,经多次教育仍坚持不改的;⑶工作严重失职,造成恶劣后果的;

⑷无正常理由连续旷工时间超过15天,或一年内累计时间超过30天的。

3、聘任手续:

教师的聘任,由校长提出聘任方案,经办学单位和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由校长颁发聘任书,并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协议书。

涟水县成集学校

二○一三年九月

篇2:教师聘任制度

1.聘任原则:学校实行全员聘任合同制。教职工聘任,应遵循以下原则:公开公平、平等竞争、双向选择、择优聘任。

2.聘任范围:一般为本校在职在岗的教职工,新调进的教职工和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

3.聘任形式:聘任、试聘、低职高聘、高职低聘。

4.教职工可以拒聘或辞职。辞职人员应在学期开学前一个月向校长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办理有关辞职手续。未经批准而擅离职守者,作自动离职处理。

5.落聘、拒聘或辞职人员到其它学校应聘,须先经教育主管部门同意。6.聘任步骤

(1)组织教职工学习,进行思想动员。

(2)学校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工作岗位,并提出任职条件和目标责任,提交教代会讨论。

(3)制定公布聘任方案。(4)教职工填写应聘意向书。(5)学校考核聘任,公布结果。

(6)校长与教职工签订聘任合同,颁发聘书。7.聘任期限:一般为1年。

8.教职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学校可以不聘或解聘:(1)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者;(2)不能胜任工作或不能履行岗位职责者;(3)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工作安排或工作调整者;(4)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学工作造成损失者;

(5)师德低下,体罚、变相体罚或侮辱学生造成严重影响或后果者;(6)有滥办班、滥收费、滥编印资料行为,经教育不改者;(7)严重违反工作纪委或学校规章制度者;(8)经双方约定者。

9.落聘与高职低聘人员之和不得超过在职教职工总数的5%。10.对未聘人员的安置

对未聘、拒聘、解聘人员应作好思想工作的前提下,按下列原则予以安置:(1)立足于本校自行安排。学校对未聘人员,进行两次推荐安排,若两次推荐安排仍不成功,作下岗人员处理。

(2)学校对未聘人员可安排参加培训,学习(包括转岗培训),也可安排从事其他工作和创办经济实体,鼓励自谋职业。

(3)参加培训学习的人员,培训合格者,可重新竞争上岗。

(4)未聘人员应遵守学校作息时间,在学校学习提高,或完成临时性工作任务。不到岗的按旷工论处,连续旷工期15天以上或累计30天者,予以辞退。

篇3:教师聘任制度

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评聘法律制度由来已久,从建国直到上世纪80年代,散见于各种相应的制度和规范中。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相关主管部门颁发了诸多通知、说明、规定、办法、补充规定和修正意见(1)等等部门规章或文件指导高校教师职务的确定和晋升。但是这些规章由于缺乏统一的内在联系,因而未形成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制度体系。通常在出现一个问题或某个问题时颁发一个政策文件加以说明或解释,办理一次高校职务提升工作时就出台一个文件。

1960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标志着高校教师职务评聘进入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发展轨道。但是文革等政治环境的影响,高校教师职务晋升工作受到很大的冲击。制度的不完善及人才积压的压力造成高校教师职务评定和晋升一度出现混乱。为此,相关主管部门仍然通过诸多的文件来规范管理全国教师职务评聘工作,法律规制毫无进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劳动人事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关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更加明确和清楚,主要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等规定表现出来。

2 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的博弈分析

2.1 博弈概述

博弈思想古今有之,在我国最早见于《孙子兵法》中。而在西方,博弈论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蜕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广为人知的博弈论。它是指:研究在风险不确定情况下,多个决策主体在其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其均衡问题的理论。(2)

博弈论的适用范围的广泛性,使得它的存在不再仅仅只是局限于自然科学当中,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也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的博弈思想

在人类社会的大棋盘下,任何个体、事物都有自己的自身发展规律,与立法者试图添加的规则并非一回事,因此法律规则和制度本身自然形成了一种博弈的状态。如果个体的自身规律与立法者的意图相一致,这种博弈就如同行云流水,潇洒自如;而一旦相反,这种博弈就会陷入两难之中,在适用过程中出现问题。

现行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的施行,是对过去职称评聘的一个进步,但其自身却也存在与相关法律规定有些出入的地方,已不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这一困境的存在意味着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本身的发展规律与立法者的意图之间的博弈在所难免。而针对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的完善这一问题,其症结就是作为职务聘任制度自身的发展规律及立法者试图加以规范的规则之间的博弈,他们代表着不同利益在决策的过程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成为博弈的双方。在博弈过程中,是否更快速达到均衡为博弈的规则,而最后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的完善则是博弈的最终结果。

2.3 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的博弈模型

在双方遵循博弈规则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当双方的博弈使彼此都达成一致时,就可以得出最后的博弈结果。假设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在自身演进中所遇到的有个问题,每个问题的成本估计为,而立法者针对此类问题所预设的成本为,那么,由上可知,如果立法者针对此类问题所预设的成本大于或者等于其制度本身所需的成本,则法律对此问题就有完善的必要,反之,则没有。于此,得出以下博弈模型:

=>0完善

=<0不完善

其中博弈规则为。

则据上可知,完善的条件可表示为:若当=时满足以下,则第个问题可以进行完善。=。

2.4 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博弈结果

结合上述模型,分析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在自身演进与立法者的意图的博弈过程中,可以看出,在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这一完善过程中,需要加以改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教师聘任后缺乏岗位量化标准。《教育法》、《中华人民高校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等虽然明确提出了高校教师职务试行聘任制,并有明确的职责、任期条件和任期,但对高校教师职务的聘任缺乏科学量化的标准。实行教师聘任,目的之一就是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实现更大的价值。可是,教师被聘后,教学时数和科研论著显著减少;教授、副教授在被聘任职务后连续几年未产生科研成果;有的研究生导师的科研成果数量还不及优秀的研究生。

(2)教师职务评聘界定不清。《教师法》第1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6条,《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第2条均规定;高校教师实行教师职务制度或教师聘任制度。但法律没有对在教师职务聘任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评”—“聘”交织现象进行很好的界定。由于教师职称本身具有的职务和荣誉称号的双重性质,再加之教师职务终身制已根植于人们的触觉神经之中,因而评聘是结合进行的。而“评聘分开”主张评价机制和用人机制分开,职称就是任职资格,可由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向社会认定的机构申请获得,职称与待遇可以分离。这就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按取得任职资格先后顺序聘任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竞争上岗的机制,造成在用人问题上“能上不能下”的不合理现象。但这些问题在立法上毫无表现,不得不说是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在法律上的一大缺陷。

(3)评聘过程中权责不明确、没有规定相关法律主体的责任。《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规定我国高校实行教师聘任制,但是评定程序、评定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法律责任却没有相关法律规定。这就容易导致职务聘任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错位,聘后管理泛化。在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岗位目标不明确、职责履行结果的考核不到位、考核结果与待遇脱钩、奖惩不明的现象。

3 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的完善

深化高校人事制度管理,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必须在法律制度上加强对高校教师聘任制的规范化,应当合理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教师聘任后的量化标准、评聘程序、教师聘任责任及在评聘过程中的相关法律主体的责任进行立法,建立统一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为高校教师聘任提供合法有据的法律制度。

3.1 建立教师聘任后的量化考核标准

量化的考核标准,不仅是对教师聘任后管理的依据,也是个人的奋斗的目标,对促进高校教师积极科研和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周期急剧缩短。一名教师如果止步不前,惰而不勤,那么人才会变成“陈材”。鉴于聘任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对教师聘任后的管理在立法层面上应建立一个较为量化且硬化的标准,为各单位进一步完善聘任制提供依据。

3.2 完善评聘程序,建立统一的评聘制度

尽管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但是共性大于个性,实行统一的评聘制度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有必要将评聘程序提上立法议程,提交法律议案,让各地高校及社会各界对评聘程序的法律案提出修改意见,早日实行统一的评聘制度,从而真正实现高校教师在评聘过程中“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

3.3 明确教师职务职责,完善相关法律主体责任

岗位目标是在一定的时期或某个阶段教师工作的坐标,所以从立法上,岗位目标的设置要科学合理,要能全面体现相应职务的任职要求和聘任的职责,尤其是职责要全面完整。同时,职务职责应有若干层次的条目,每个层次的条目既要有独立性又要有内在的联系。在教师职务过程中,聘约履约是评聘制度的出发和归宿。各高校和受聘教师应在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契约化的聘任合同。聘约的内容首先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以增强对教师的约束力;其次,聘约中应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通过签约使教师职责清楚,工作任务目标明确,有利于充分发挥积极性,在本职岗位上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使教师明白履行岗位职责所应享有的待遇和得到的报酬。任期期满后,根据聘约中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实现的工作目标等,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任期考核。

篇4:高校教师聘任制度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高校;高校教师;聘任制度

一、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内涵

关于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内涵,目前取得的共识是,在高校和教师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以聘任合同的形式把岗位设置、任职资格、招聘过程、任用管理、争议处理等环节与学校和教师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组合而形成的教师管理和任用制度系统。

二、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1.遴选机制不健全,影响人力资源的优化

教师遴选制度的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不利于学术的发展,如近亲繁殖的现象严重破坏了聘任制度公平、公正的原则。而这种现象越是高水平的大学越是普遍。在2006年左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顾海兵教授等人选择了17所中国知名度比较高的大学,以财经类学院或系为对象,对其近亲繁殖的程度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和海外6所知名大学的财经类学院或系进行对比。得出的结果是,中国大学的近亲繁殖程度平均值为0.654,要比海外高5倍。除此之外,还存在“校历主义”“因人设庙”等问题,都是遴选制度不健全造成的。

2.岗位设置不合理

高校的崗位设置是由高校主管部门根据各高校的事业发展规模、承担的社会功能等因素来确定。由于岗位管理在我国高校的实施时间比较短,而且其管理制度和岗位设置办法还未完善。因此,在实施岗位设置时,各高校在实践操作中仍无法摆脱传统的身份管理模式,没有开放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平台,使定岗定编仍然是因人而设,仅仅是改变名称而不改变实质,很难建立起与教师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平均主义、大锅饭等现象依然存在,人事制度的深层次问题仍然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

3.高校教师聘任法律不健全

根据《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和第四十八条,高校是依法实施自治管理,实行聘任制,依据“教师以评定具备任职条件的,由高等学校按照教师职务的职责、条件和任期聘任”按照相关规定自行制定聘任规则,按照“高等学校的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进行聘任。然而缺失相关聘任实施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高校与教师的地位不对等,双方很难达到一个公平合理、平等协商的态势。聘任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几乎都是聘方单方提出,未能真正体现协商、平等、自愿的原则。

三、完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措施

1.完善教师遴选制度

目前,“近亲繁殖”的现状阻碍了师资的流动、违背了机会均等的原则。所以,应遵循“远缘杂交”的原则来选聘教师。例如: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大学评估中名列前茅,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不聘用本校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哈佛大学的教师中,来源于斯坦福大学的教师最多,比例占16.9%。

当然,在目前我国的国情下,要完全按照“远缘杂交”的原则去聘任教师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高校可以提高毕业生留校的难度,增加考察科目类别,这样既可以抑制“近亲繁殖”的现状,又可以留下优秀的人才。其次,在岗位聘任和职务评聘中对各层次岗位实施有限额的设岗,促使教师在竞争中进行自我调整和定位,促进教师队伍的二次流动。

2.科学设置岗位,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科学地设置教师岗位是完善教师聘用制的前提,是岗位聘任制度发挥激励作用的基础。学校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办学目标和条件,结合学校近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根据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各类岗位职员数,规范岗位职责,明确各类岗位的职责、绩效工资水平、聘期任务等。努力做到人事相符,事得其人,不因人设岗,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教师考核机制是高校教师聘任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不同类型教师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欧内思特·博耶认为,高校教师的学术工作可分为四种不同的学术类型:即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运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强调这四种学术活动对于高校整体功能的发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认为应在评价、任用和晋升方面,对这些不同的工作给予相应的肯定。这种看法为教师聘任制模式创新提供了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3.加强有关高校教师的法律建设

一方面,政府需要设立聘任监督机构,审查高等学校内部聘任规则,在高校内部设立聘任监督机构,督促教师聘任制度的合法实施。另一方面,高校要视教职工大会的作用,明确教师在高校的主人翁地位,赋予教职工管理高校的权利。通过教职工大会对教师的聘任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晓娟,蔡文伯.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成就与展望[J].知识经济,2010(1).

[2]彭焕才.建构以教师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篇5:教师聘任制度

一、指导思想: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人事制度,引入竞争机制,激活队伍活力,择优上岗,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教职工队伍的整体优化,确保学校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聘任原则:

坚持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 坚持全面衡量、实绩优先的原则; 坚持从事的工作与聘任的岗位相一致,因岗设人,岗责结合,目标明确的原则。

认真搞好核编定员,确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行政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按岗位数量和相应岗位的上岗条件进行聘任。

三、聘任依据:

按各类岗位的岗位考核标准执行,以考核为依据,以本校的工作需要,工作服从分配为准则。对受聘教职员工应全面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规范,制订考核标准和考核制度,建立考核档案,作为续聘、不聘、晋升和奖惩的依据。

四、聘任的范围与条件:

1、本单位在职在岗教职工,及学校已签订合同接受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学校拟从外校选调的教师,拟从社会招聘的职工。

2、应聘教师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中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工人应具有工人任职资格,在职在编,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聘任办法:

1、应届毕业生首先经过专家组面试及参加相关心理测试后,双方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实习结束,征求有关部门负责人的意见,由校长聘任。

2、社会招聘人员经过考试及相关面试后,由校长聘任。

3、教师聘任可先由校长提名,征求有关部门负责人的意见后,由校长聘任。校长与聘任的教职员工签订合同。

六、聘任程序:

1、岗位考核:本着严格考核的原则,对受聘人员进行聘期考核和考核,同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定期考核。

每年7月底进行教师教学能力考核,直接关系该教师当年续聘。每年年终进行全体教职工考核。

2、岗位聘任:本着充分发扬民主的原则,每学期开始前,学校征求各位教职工工作意愿,聘任期满后,校长及中层以上领导研究并征求部分教职工的意见,结合教学能力考核及考核情况进行续聘或解聘。续聘人员与学校双方签订聘用合同及岗位聘用合同,明确岗位职责。

七、聘任期限:

聘任期一般为一年,可根据具体情况连聘连任。

八、双方履行的职责:

篇6:实验中学教师聘任制度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需要,特制定教师聘任制度如下:

一、教师聘任的基本原则

1、坚持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的原则;

2、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

3、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二、聘任教师的基本条件

1.任课教师应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备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基本素质和师德。

2.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3.对具有丰富从教经验和具备骨干教师资格的教师学校予以优先聘任。

4.身体健康并能够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

5.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保证按照教学大纲、新课程的要求按时、按质量完成正常的授课任务和教学实践。

6.具有教师资格证、相应的普通话证书及计算机应用等级证书。

三、聘任教师的基本程序

1.教师在接受聘任前,须填写应聘教师个人信息表(姓名、年龄、政治面貌、毕业于何年何校、现职称、职务、从事教学工作经历、奖励等,交付毕业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原本和复印件)。

2.教师按照教务处指定的课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备好课,教务处指派相应的教研组听课(带好听课单)、评定并把评定意见以书面形式写在听课单上反馈给教务处。

3、教务处审查教师个人信息表并征求相应教研组听课的意见,如有必要进行笔试。教务处再把信息反馈给学校进行必要的面试。

4、通过学校考核的教师于校办公室签订协议,并把相关的证件交付校办审核后复印存档。

四、聘任教师的待遇与奖惩

1.受聘教师待遇:

(1)、基本生活费+课时费+相应的职称费+校龄费+其它学校相关的待遇;

(2)、学校按照国家规定为教师购买五险。

2.学校特聘教师,根据其教学能力、科组影响力核定课时费标准,在聘任协议中予以规定和说明。

3.教师工资每月15前统一发放。

4.学校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和奖励制度,对尽职尽责,出色并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并深受学生好评的优秀教师,学校按照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

5.学校对教师有不良行为者予以批评教育、警告直至解除合同;对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者要用其工资赔偿损失,具体参照聘任合同。

篇7:教师聘任制度的原则

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

聘任制首先要按照学校的战略和学科特色设置相应的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根据岗位职责‘以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原则,公开招聘合适的人选;通过合同明确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考核决定岗位的续聘和人员的更新。聘任制打破了原先的职务终身制,规范了高校的用人机制,活跃了高效的人力资本,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按需设岗、因事设岗是指企业从单位职能出发,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单位实际,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岗位的一种现象。

因事设岗是设置组织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则。这里的“事”主要是指企业的工作任务。[1] 所谓因人设岗是指企业中由于存在某一位或某一类人才而特地设立相应工作岗位的一种现象。

从学校实际运作来看,岗位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师配置适应工作需要,因此应该因事设岗,而非因人设岗。在此,带来第一个问题:因事设岗的对象对所有教师而言。教师作为一个学科或者学院的组成人员,不能割裂开来,而应当统筹兼顾,一视同仁,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公平、有序的学术团体。但问题随之产生:这么多教师差异性很大,比如有些知名老教授可能只有本科学历,外语水平也达不到要求,如果按照当前的要求,将其安置在英语要求水平较高的特定岗位,那么将置部分教师于尴尬的境地。难道不符合条件就不聘了,就让其下岗?显然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所以,岗位设置因“事”设岗只是理论上的完美的指导思想,因为必须考虑到因“人”设岗的现状。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在因事设岗与因人设岗之间有机协调,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在保持团队的稳定性时逐步发展和完善团队。这就要求人事管理人员在因“人”设岗时,“人”的标准应当公开、透明、统一并具有说服力。唯有如此,因事设岗者才能体谅,因人设岗者才会信服。

一、公开招聘公开招聘遴选高水平教师

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对教师一般实行公开聘制度,如果出现岗位空缺或因学校发展需要增设人员,即成立招聘委员会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公开招聘,应聘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学校对自己的期望,并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学校。要保持高质量的高校教师队伍,高校必须要面向市场,抛开封闭和狭隘的用人观。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采用公开的聘任制,建立全开放和多元化的师资结构,通过校外的广泛应聘。一般而言,具有博士学位是教师的必要条件。在德国,拿到博士学位后还要做3一6年的助手或研究工作,在取得大学授课资格(Habilitation)与进行学术工作许可证(VeniaLegendi)后才有做教授的可能。

在美国,任何一所大学聘请教员都需要在全国登广告公开招募,并成立专门的聘请委员会。委员会从数十名甚至数百名申请人中经过初选评出6一12名,然后通过电话会谈、核实学历等各种渠道进行深人调查,最后遴选出3一5名作为候选人到校面试。有参加面试的候选人不仅要接受聘请委员会全体成员的面试,做1小时左右的学术报告,同时还要与院系师生广泛接触,与系主任、院长面谈,并参观学校设施等。待面试全部结束,委员会根据招聘标准与系里的需要,投票选出最佳人选方可正式聘用。如在候选人中没合适人选,则今年不予聘用。美国高等学校聘请教师还有一条不成文但普遍应用的规定,那就是各大学一般不招聘刚从本校毕业的学生。其原因是避免在学术上“近亲繁殖”或从年限上论资排辈,压抑新教员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发展。另外,他们往往通过高薪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而不是过分强调通过学校的自我培养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

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也采取公开招聘的做法。如英国的招聘信息主要刊登在((泰晤士报高等教

育副刊》(TheTimesHigherEduCa-tionsupplement)的报纸上(每周五出版)。很多国家都是面向国内外招聘,如德国在全国或欧共体国家范围内进行公开招聘;而法国面向全世界公开招聘,一旦被聘为教授,就可以获得法国国籍。德国在招聘教授时本校人员一般不考虑,并规定一定的试用期,试用期满合格即聘任,否则不予聘任。日本自1995年开始,由筑波大学率先确立了“引人彻底的竞争原理”的基本方针,在世界性科学杂志上刊登广告公开招聘,从来自25个国家的187名应聘人员中,由2/3来自校外专家组成的审查委员会公开审查、选拔后确定了7名教授,其中校内3人、校外4人(有l名教授是美国人)。这7名教授还立下了“在七年之内,如果不出研究成果,不仅离开研究中心而且离开筑波大学”的军令状。学校招聘中秉承的公开政策使学校能根据学校教学与科研的特点,尽可能在最大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教师,而教师也同样选适合自己的学校,帮助学校实现既定目标。这是一个学校与教师互相了解的过程,双方在一个良好的互动过程中实现了“双赢”。平等竞争、择优聘任

“学校要把设岗情况、教师职责、教学任务、任职条件、工作目标等公布于众。教职工可根据自己情况平等参与竞争,学校择优聘任” 严格考核、合约管理

二、划分教师系列严格规定其职责

美国的教师系列划分细致,以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例,包括七个级别。(1)常任教师。是教学与科研的骨干力量,由终身职位教师和在终身职位考察期的教师组成,包括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三种。(2)常任临床教师。这些教师属于医学院系统,任期较长,但都不能获得终身职位。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临床医治病人和教学,研究工作处于次要位置,也分为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三个级别(3)助理教师。助理教师是成为常任教师之前的一类教师。在学校的教学、研究和专业项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部分教师比较复杂,有下列几种:研究教师,以研究工作为主,包括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临床教师,均为非全职人员,包括临床教授、临床副教授和临床助理教授;附属教师,为校外教师在本校兼任部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员,其中有的来自商业或非盈利性机构以及政府代理机构,包括附属教授、附属副教授和附属助理教授三种;访问教师,为临时到学校做工作访问的其他学校教学人员,一般任期为一年或更少,但要求全职工作,分为访问教授、访问副教授和访问助理教授三种;访问经理教授,为沃顿商学院独设的一种高级职位,主要给学生讲授商业管理知识,其任期最长不超过五年;实习教授,此职位主要是为法学院、教育学院、文理学院和商学院而设,每一任期五年,最多只能任两次。(4)教学和科研辅助人员。这些人员是教学科研和临床服务的参与者,但不具有被任命为常任教师和助理教师的资格。他们包括:讲师、高级讲师、临床专家、教员、高级研究者、研究者或副研究人员、高级学者。(5)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后研究的最长时间不超过5年。(6)研究生教辅人员。在学研究生或专业项目的学生可以有每次一年或更短的工作聘任,每周工作

六、完善的合同制,提供法律保障。

篇8:教师聘任制度

关键词:专业技术,岗位聘任,思考

以“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为主要原则的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度正在河北高校逐步实施。这次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强化了岗位聘任, 目的是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用人制度, 转换用人机制, 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激励竞争机制, 以促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一、实施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度的意义

1、岗位聘任制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需求。

“一流大学应该站在国际学术的最前沿, 紧密结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依托多学科的交叉优势, 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特别要抓好科技的源头创新, 并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见, 高校的办学宗旨是成为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站, 成为国家繁荣的推动力。而以往高校的薪酬制度主要取决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 与学术成果基本不挂钩, 不利于高校与科技前沿接轨, 不利于高校成为实现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基地。现行的岗位聘任制度把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分成一至十一个级别,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岗位工作进行量化, 客观公正地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业绩。这种灵活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了每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实现了可持续学术成果的产出, 促进了高校的科学发展。有实力的高学历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凭借过硬的科研成果和工作业绩被聘上重要的高级别岗位, 极大地激励了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努力拼搏的热情。可见, 岗位聘任制度是随着科学发展方向而建立起来的以激励、竞争的用人制度和淘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目标管理制度。它不仅是高校内部分配制度的创新, 更是科学发展观的产物。

2、岗位聘任制度符合责、权、利统一的原则。

岗位聘任制度实施的前提是按需设岗。许多高校根据自身特点设置了不同具体岗位, 之后按照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原则, 对在科研、岗位工作上承担重要责任并做出优异成绩的专业技术人员理直气壮地给予优酬。如, 我校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科建设意识普遍较为淡薄这一点, 在设岗时突出了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设置了三类关键岗位, 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带头人岗位、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带头人岗位、学术带头人岗位, 关键岗位的报酬远远多于一般岗位。各级各类岗位都有不同的岗位职责和上岗条件要求, 包括在教学与教改工作、学科与梯队建设、科研与学术成果等方面均有具体规定, 有的还有量化的要求, 对每一岗位上岗的基本条件都给予了明确规定。聘任时, 由学校公布招聘信息, 通过公开、公正的聘任, 让每位专业技术人员明确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及上岗条件和所应得到的报酬, 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

二、实施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度的原则

1、科学设岗、总量控制原则。

岗位的设置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和工作任务, 以事定岗, 因事设职, 按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要求以及工作量等不同情况, 确定不同的职务岗位。对事的分解要适度, 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效应, 能少设岗位就可满足需要的, 决不多设岗位。设置岗位要保证教学、科研两个重点, 其岗位数不应低于总岗位数的70%。所设岗位保持合理、优化的结构比例, 一般单位的高级、中级、初级各岗位应呈金字塔形结构, 形成学术梯队, 使设置的岗位之间, 职责任务协调、配合、有序, 能够发挥最佳的整体效益。

2、公开竞争、择优聘用原则。

为此, 在岗位聘任过程中, 应做到岗位聘任信息公开, 岗位聘任程序公正, 岗位聘任结果公平。信息公开包括, 对于拟聘岗位的指数、职责、条件等信息, 拟参加竞聘人员的各项相关信息, 聘任过程中竞聘评价信息, 以及最终聘任人员公示信息等。程序公正包括, 组织聘任过程的公正性、对参评人员选择公正的评价体系、评价专家组成的公正性等。结果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 被聘任的人真正能够符合该岗位的各项要求, 能够获得大家的广泛认可。

3、严格考核、动态管理原则。

岗位聘任后, 必须建立合理化的考核体系。根据岗位目标和责任, 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考核体系, 通过自我评价、服务对象评价、同行评价和专家评价, 结合述职、业绩展示等多种评价形式, 采用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 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 对测评人员进行全面考核。对于岗位设置目标以及不同岗位特点, 建立分类考核体系和方法, 如学术骨干岗位以个体业绩对学科的贡献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学科带头人岗位以个体业绩对学科的贡献及学科整体的发展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这样有利于高校整体岗位资源效益和每个岗位作用的发挥。考核结果与任用、职务变动、培训深造、待遇升降等直接挂钩, 作为续聘、缓聘、解聘的重要依据, 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对于考核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和升迁, 使考核结果呈正强化作用, 对于考核不称职的人员进行处罚或解聘, 使考核结果呈负强化作用。这样才能使考核由压力转变为动力, 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4、以岗定薪、按绩取酬原则。

以岗定薪就是将岗位的责、权、利统一起来, 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重要、难易、繁简程度和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管理水平等确定岗位薪酬。岗位调整后, 进行及时的薪酬调整, 实行岗变薪变。按绩取酬就是将工作报酬分为岗位薪酬和绩效薪酬两部分, 绩效薪酬部分根据工作业绩发放, 绩效不同所得的绩效薪酬也不一样。这样可以鼓励大家多干工作, 并且注重工作质量。

三、实施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度的主要步骤

1、健全组织机构。

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聘用工作领导小组, 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 有关部门负责人、有名望的专家和有威信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下设办公室, 选拔一些业务能力强、作风好、公道正派的同志承担日常工作, 确保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平稳顺利实施。

2、进行岗位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编制核定及其使用;现有各类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岗位聘用及其结构比例;岗位的工作性质、任务多少、难易程度、责任轻重等状况;完成岗位工作的复杂程度、所循依据、职权与影响、信息沟通、接受指导或提供指导等情况;承担岗位工作的所需知识、所需能力等资格条件。岗位调查可以采取个人填表、设计问卷、分别访谈、查询文献资料等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

3、岗位分析评价。

在业务处室、系部等申报岗位意见的基础上, 单位工作班子重点分析评价岗位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 侧重把握两个方面:一是该岗位设置有无必要, 依据是否充分, 职责、任务是否明确具体, 等级层次是否对应;二是该岗位与其他岗位之间, 工作任务、职能权限是否交叉重复, 是否互补配合, 以有利于发挥组织整体功能。经科学论证评价后, 首先, 把本单位所承担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分解为职能部门即具体处室的工作项目;其次, 将职能部门的工作项目按照工作流程, 划分为比较明显、相对独立的工作单元;再次, 经过评估或测算, 视工作单元的任务多少、责任轻重、难易程度等基本要素, 把一个或几个工作单元合并为一个岗位, 勾勒出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类型、数量、等级和名称的“全景图”。

4、明确岗位任职条件。

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任职条件, 由学校在不低于国家和省以及行业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规定的基础上, 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这是高校自主聘用专业技术人员的关键环节, 理应缜密研讨, 严格制定, 认真实施。所制定的任职条件应既符合高校的共性要求, 又结合本院的具体特点, 便于单位与个人之间的双向选择,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5、制定和实施岗位聘用方案。

高校需从科学性、系统性的层面和视角, 结合本单位的工作性质、职责任务和人员构成特点, 以实施范围、基本原则、岗位数量与结构比例、岗位等级与名称、岗位聘用、合同管理等为主要内容, 研究制定岗位聘用方案, 报主管部门审核和政府人事部门核准后实施。

6、实行合同管理。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守信的基础上, 由高校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人与专业技术人员以书面形式订立聘用合同。通过合同方式明确双方在聘期中的权利、义务、职责、待遇等问题。合同是学校确定专业技术人员是否履行岗位职责的重要依据。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合同进行自我评价, 对不公正的考核结果提出申诉和仲裁。

四、实施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实施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 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事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 其中有许多复杂的问题有待认真地考虑和解决。在实践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时, 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学校整体利益与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利益的关系。

岗位聘任, 实际上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有岗位职责, 就有相应的酬劳。从这个角度看, 岗位聘任制应认真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因为利益对个体而言, 是触动神经的事情。不照顾个体的利益, 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制度。但如果只照顾个体的利益, 不考虑学校整体的利益, 也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制度。所以, 在处理这一关系时, 要坚持在照顾个体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维护学校整体利益这一原则。具体办法就是要把学校的整体利益融进各个聘任岗位的职责之中。

2、岗位工作与科研的关系。

岗位工作是学校日常的中心工作, 岗位工作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 在岗位职责和上岗条件中, 对岗位工作的量和质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 作为高校的专业技术人员, 既要传承、传授好知识, 也要创造知识, 这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所以, 搞科研是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职责和任务。为此, 应树立“以科研带动岗位工作, 促进岗位工作质量提高”的指导思想, 从思想认识上摆正岗位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关系, 并按不同岗位规定科研工作的质和量。

3、职称与能力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职称与能力的关系, 可以说是搞好岗位聘任制的关键“神经”。职称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过去工作成就的肯定,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应聘人的学术水平。但能力更为现实, 体现出个体有没有真正的本事, 低职称的人同样也能出大成绩。对于解决岗位和职称这一矛盾, 应特别着重强调的是, 随着改革的深入, 唯职称论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当前则要考虑和尊重历史事实, 考虑到教职工心理承受能力, 由重职称聘任逐渐向完全的岗位聘任过渡。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有两个:第一, 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并进行全面的岗位竞聘, 使每个应聘者都有机会进行岗位竞争;第二, 多劳多得, 做出成绩多的, 不问职称高低, 按业绩给予奖励。

4、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竞争既有激励功能又有挫伤功能, 挫伤功能主要表现在会影响人际关系, 因为个人之间的竞争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敌视甚至伤害, 这又会影响组织的凝聚力, 不利于良好的组织心理网络的建立。因此, 在充分发挥岗位聘任中竞争的激励功能的同时, 也要尽力预防和消除其挫伤功能。要达到这个目的, 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一方面要大力提倡竞争, 强化其激励功能;另一方面要将竞争与合作协调统一起来, 以合作的积极作用去弱化竞争的挫伤功能。为了强化岗位聘任的激励作用, 要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一个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前提条件, 并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把注意力从结果均等转到机会均等上来。同时, 要分析岗位聘任考核的结果, 搜集专业技术人员反馈的信息, 通过不断地实践总结经验, 凝聚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智慧, 最终建立起成熟的岗位聘任制度。同时, 虽然以绩效考评为重心的岗位聘任的确能激励专业技术人员更加努力工作, 但参与管理、改善工作环境等因素在激励专业技术人员方面也同等重要。实施岗位聘任后, 更要重视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团结协作、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 重视加强引进人才工作, 从国内外吸引一批能够领导本学科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才能达到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平.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发展[J].时代经贸, 2008.4.

篇9:教师聘任制度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岗位聘任 考核制度

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民办高校正在以规范化管理模式和先进的办学宗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岗位聘任与考核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聘任与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民办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不够

近年来,民办高校发展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对师资队伍建设也有了足够重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逐渐壮大,教师人数有了显著增长。但是就民办高校发展的形势来看,当前的师资力量并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随着生源数量的增加,民办高校教育教学面临不小的压力。师资队伍的发展速度显然无法跟上学生的增长速度。民办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培养的需要。因此,增强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非常必要。

(二)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

民办高校在教师学历、职称结构上与公办高校有很大差距。民办高校在发展之初,存在“先天性”的不足,自有师资力量匮乏,受到发展环境的制约,这就导致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的不合理。年轻教师与老教师要多于中年教师。年轻教师缺乏经验,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进行磨砺和积累。老教师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较慢,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容易局限于传统,创新性不强。应该是民办高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的中年教师却严重匮乏,这就导致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基础性差。在学历结构方面,本科毕业生占据大多数。博士、硕士这样的高学历教师同样比较稀缺。另外,学科专业呈现不均衡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办高校教育的顺利开展[1]。

二、民办高校教师岗位聘任与考核制度体系改革

当前,民办高校教师岗位聘任与考核制度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需要有效改进和完善。明确教师岗位职责和聘任条件,在聘任制度的基础上,加强聘任期间的考核,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岗位调整,实现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化。

(一)岗位设置

在民办高校聘任制度当中,岗位设置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础环节。教师岗位的合理设置,是影响民办高校教学资源配置的因素。要充分了解教师的个人能力和专业水平,合理安排岗位,使教师能够在合适的岗位发挥自己的价值,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实现科学设岗。民办高校的教师岗位聘任制度的原则是保证招聘信息、程序的公开,面向全社会广泛招纳人才,形成公开的招聘体系。公开招聘体系下,为监督管理提供了便利,进一步提升了招聘公平性。在公开的招聘体系之下,明确教师任职资格,确认成为高校教师的基本条件。包括应聘者的学历、职称、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不同的专业学科对于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教师任职资格的认定,需要参考民办高校教育工作当中的侧重点和具体需要,以制定科学合理的任职标准[2]。

(二)考核制度体系的构建

1.考核制度体系的构建原则

对民办高校教师进行科学、客观的考核,需要一个合理的考核制度体系。首先,民办高校教师考核体系的构建需要与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满足民办高校整体工作的实际需求。只有符合高校管理体系的教师考核体系,才是最佳制度。其次,明确评价目标。评价目标是高校工作计划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目的性,都是围绕民办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目标实现的。在民办高校考核系统当中,对每一名考核的教师进行量化管理,保证考核方案的科学合理。第三,考核制度体系需要起到激励作用,提高教师对个人的要求,对提升工作绩效具有积极影响,建立考核制度体系的核心也在于此。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体系,对提高民办高校师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考核的基本内容

考核是对聘任教师的考察,以确定其是否胜任这一工作。健全的教师考核制度对于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有重要意义。考核制度需要做到公正、科学和合理。以科学的考核指标,导向性地对聘任教师予以评价。在考核当中,要打破局限性,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进行考察。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考核内容。根据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需求,着重于教师考核当中的某一方面。不仅包括专业水平、工作能力和聘任期间的业绩,而且需要从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有侧重点的考察,只有“德、能、勤、绩”都符合要求的教师,才能真正满足民办高校教师岗位聘任的要求[3]。

民办高校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教师作出的贡献。作为新时期民办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岗位聘任与考核制度体系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公开、公平的招聘体系和严格的考核制度,能够有效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在强大师资队伍的带动下,建设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民办高校教育,对于新时期人才培养具有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彩霞.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王慧.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研究[D].河海大学,2007.

[3]李娜.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深圳一模学生习作档次评述 (人教版高三英语下册教学论文)下一篇:“贯彻党代会精神推进桥头堡建设”知识竞赛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