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江姐的故事有感

2024-05-01

读江姐的故事有感(精选11篇)

篇1:读江姐的故事有感

江姐,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江姐的故事》是我最喜欢读的。江姐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她那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豪放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故事叙述只有10岁的江姐,身材矮小、枯瘦,为了生活,被迫去做工。高大的机器,她够不到,干活时必须坐在特制的高脚凳上,稍有疏忽,就会被皮鞭抽打。看到这里,我颇有感触:10岁正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欢乐的黄金时期。江姐童年的美好时光却在轰轰的机器声中悄悄流逝。可我在10岁那年,正过着比蜜还甜的生活。为了庆贺我的10岁生日,爸爸妈妈忙得不可开交。我的童年和江姐的童年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

江姐19那年,加入党组织,因叛徒出卖,江姐被捕。在审讯室里敌人恶如豺狼,他们用特制的四楞筷子,放在江姐的手指间,双手紧握筷子的两头,来回猛夹,边夹还边恶狠狠的说:你说不说?不说就把你吊起来!

我含着泪继续往下读,当我读到江姐在受刑后说的:毒刑是个小的考验,筷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这句时,全身的热血奔向胸膛。在一旁的爸爸情不自禁地说多好的江姐啊!儿子,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他们给的。我频频点头。

假如我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他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这是江姐的遗言。这不仅是江姐对儿子的希望,也是对我们的希望。

读完这本书,江姐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英勇不屈、临危不惧的精神,激荡着我幼小的心灵。

篇2:读江姐的故事有感

常熟市王庄中心小学六(3)班冯锐 夕阳西下,天边还残留着夕阳的余晖。微风吹乱了书页,也吹乱了我的思绪。书中的故事使我感受颇深,江姐是多么勇敢,多么从容啊!当我读到“万恶的敌人把竹签扎进江姐的十指”时,我的心绷紧了;当我读到江姐临刑前从容地穿上红色的绒线衣,像平常一样梳理头发时,我被这位女英雄的气概深深地感动了„„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江姐是多么伟大啊!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她早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她为党献出了一切。

而我,平时遇到一些小困难,就灰心丧气,总想靠别人。遇到不会做的题,我就想:“别费劲了,明天问问同学,或者照着一抄不就完事了吗„„”在家里,父母让我干活儿,我总是厚着脸皮“耗”到最后,父母只好自己动手„„日久天长,我变得懒惰、胆小,干什么事都没信心,没有勇气。在江姐面前,我显得是多么懦弱与渺小啊!

书读完了,江姐那坚定的话语还在我耳边回荡:“竹签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革命前辈面对屠刀都无所畏惧,我们就更应该勇于拼搏,战胜一切困难,做个像江姐那样的人。

著名作家朱自清在他的《匆匆》中这样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的确,燕子可以再来,柳树可以再青,桃花可以再开,可是我们的生命一去不复返。生命是无私的,它赐给了大家时间,而时间是有限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你能在有限的生命内,做一些有益的事情,那就不枉来世间走一遭。所以,我们要变得坚强起来,积极起来,用心度过每一天!

篇3:读江姐的故事有感

这本书写的是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 自1949年建店至今63年中所发生的人和事。故事不多 (全书116个故事) , 但却似“一滴水见太阳”, 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第一百货商店在全国商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以及她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崇高形象。

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的“第一”两个字, 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建国后第一家开市的国营零售商店, 更重要的是她开市后, 创造出许多第一, 在全国商业建设、发展、改革、开放中站在领先的地位, 黙黙地起着领头羊的作用。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 人民政府接收过来的是一个百孔千疮的烂摊子, 物资商品奇缺, 投机倒把横行, 很多工厂停工、商店关门, 一些投机商人兴风作浪, 刮起阵阵狂风, 市场完全处在资本主义势力控制之中。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刚满20天, 一个国营零售商店——上海市日用品公司门市部 (即后来第一百货商店) 破土而出。

第一家国营零售商业, 前无样板, 旁无道伴, 面对资本主义势力, 如何创出自己的天地, 迎接挑战, 维护人民利益, 壮大自身力量?主要是他们按照中央政策、方针, 确立了一条经营宗旨:为人民服务。它成为每一员工的行动指针, 成为商店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由此商店所表现出来的经营风格、商业行为、工作作风、服务精神, 都是独树一帜, 与众不同。最突出的就是平等待客, 货真价实, 买卖公平。商店陈列商品都是明码标价, 有货有价, 实标实卖, 没有上级通知不变价。这让消费者感到新鲜, 对国营商店就另眼相看。

商店开业不久碰到两件事情:一件是1949年10月下旬, 全国各地相继解放, 工商企业逐步复业, 人民生活恢复正常, 市场需求增长, 各地游资大量进入上海, 冲击上海市场;另外, 已经退居台湾的国民党, 对国内沿海港口加强封锁, 迫使海上运输中断, 出口商品压库, 进口商品断货, 外汇告急, 原料短缺;一些投机商人乘机倒腾, 他们从抬高“两白一黑” (两白指粮、棉, 一黑指煤炭) 价格开始, 掀起了一场物价大涨风。新建的日用品公司被要求投入了为平息这场风浪之战斗 (称为“两白一黑”之战) , 根据上级指示的部署, 门市部主要是配合花纱布公司做好棉布的供应, 把市场稳定下来。按照统一行动计划事先集中资源, 对外保密。到了指定的时间, 把库存中棉布以比市场低15-20%的价格, 连同呢绒一起, 全部投放上市供应, 一下子把消费者紧张心理消除了。一些私营商店见此情况顿感存货不卖会吃亏, 也跟着国营“门市部”出仓投放上柜, 不敢再任意提价。这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了。

第二件事, 1950年春节前几天, 2月6日夜晚, 杨树浦发电厂遭国民党飞机轰炸 (即“2·6”轰炸) , 市区断电, 一片漆黑, 居民紧急求购洋烛照明。一些私营商店抬价供应, 4000元 (旧币) 一封 (10支) 洋烛抬高到7000元。就在这个时候本已打烊的国营日用品公司全体干部、员工, 齐心一致, 加班上岗, 拉开店门, 设立专柜, 集中供应照明用品, 不提价, 不限量。洋烛仍卖4000元一封。有位顾客感到惊奇, 就问“今天来买的人都是求货心切, 提点价不会有意见, 你们不想多赚点钱吗?”营业员回答“我们是国营商店, 岂能昧着良心赚黑钱。”顾客明白了, 国营商店是为保障供给而开, 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这两件事不仅对新生的国营商店来说经受住了考验, 同时对顾客来说也是实际体会到国营商店为民办事为民谋利益, 保障人民生活。有人就把她称作是“我们自己的商店”、是“特价的标准钟”。买东西到“七重天”。第一家国营商店成了众望所归, 人心所向。开业一个月, 营业额竟占了南京路上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营业额总和的60%。“初出茅庐”就争得了“三个第一”:顾客流量全市第一;服务质量全市最好;营业额全市最高。

第一百货商店为人民服务, 不是体现在一时一事, 而是贯穿着事事处处。本书撰写的116则故事, 鲜为人知, 虽然发生的时间离现在已有几年、十几年, 甚至几十年, 但读来仍很新鲜。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 我国经济进入“三年困难期”, 商品供应全面紧张, 粮、棉、油、煤凭票定量基本保障, 日用百货商品有部分品种虽然也凭票证, 但像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百人一票 (买1件) , 大多数消费者有钱也买不到。当时“上海一百”面临两方面压力:一方面是广大消费者就地买不到所需的商品, 集中奔向“一百”, 要求第一百货有更多的商品供应;另一方面, 上海一百是全国第一大店, 是向外展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情况的窗口, 商店橱窗出样必须丰富多彩, 货架、柜台陈列必须饱满, 不允许“开天窗”。这两方面压力集中在一起, 焦点就是要有更多的商品。他们知道, 有货就能保障供给;有货就能使货架不开天窗。找寻货源, 增加供应成为“为人民服务”最主要最实际的行动。出现了《大江南北找货忙》, 开展以旧换新, 挖掘铝锅原料, 增产铝锅;甚至连柴爿店也不放过, 从柴爿堆里找出可用作家具的木材, 增产民用家具。人人动脑筋, 个个找货源, 使很多商品“变无货为有货”, 货架、柜橱永不开天窗, 顾客在别地方买不到的商品这里可以买到。

80年代初, 我国开始引进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 最初消费者不敢问津, 仅过几年就成了居民普遍追求的最吃香的商品, 排队争购。尽管采取发券、凭证预售等办法, 却始终阻挡不住汹涌竞购的浪潮。尤其是彩电, 当时第一百货货架上陈列的彩电琳琅满目, 但这些彩电早已是“物有其主”, 专业公司已发出票子, 有票才可购买, “有钱无票莫开尊口”, 每天不知有多少人, 站在彩电柜前, 望机兴叹。有的青年男女天赐良缘, 已到“择吉行礼”, 万事齐备, 独缺一只彩电;有人分到新房, 因为没有彩电, 推迟乔迁。彩电!彩电!面对消费者对彩电的“渴望”, 第一百货经理心头同样焦急:想什么办法, 能采购到更多彩电, 让消费者高兴?

改革开放了, 他们就试探着同工厂联系, 实行厂店挂钩, 直接向工厂收购增产的彩电。他们把上海生产彩电的四家工厂都邀请来店, 双方座谈。谁知“一店”把厂店挂钩的设想一提出, 四家厂齐声赞同, 并表示立即行动, 每厂都从计划外增产的彩电中挤出50台, 供应“一店”。这样“一店”不仅一次就拿到200台彩电, 而且以后能够经常供应。这样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流通体制由此被打开了缺口, 鼓励了“一百”放开手脚, 闯关夺寨, 敢闯“禁区”,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们开始不受计划经济限制, 扩大自行采购, 市内不足跑市外, 国营工厂不生产的就找合资企业……毛线, 供应紧张, 沪产名牌分配不足, 厂店挂钩挂不上, 就往市外跑, 找外地生产“吃不饱”的毛纺厂, 按照沪产毛线质量标准, 定牌监制, 独家经营;同外地名品厂建购销关系, 采购到上万台名牌冰箱, 有青岛海尔、广州万宝等等, 借了上海展览馆举办万台冰箱展销会, 不限对象, 不发票证, 公开销售, 轰动了全市;挖掘场地潜力, 腾出非营业场地, 建立五楼商场, 成立博览厅, 与香港贸发局合作, 举办了一个以“你好, 香港”为题的香港 (商品) 博览 (展销) 会, 展出的商品多数在上海是第一次看到, 令消费者大开眼界, 销售之旺情况之盛令沪、港双方都感意外。

这些举措都反映了第一百货敢作敢闯, 敢为人先, 但这并不说明“一帆风顺”不担风险, 不遇阻力。成都个体户杨义安, 以其创制生产的尼龙花边蚊帐, 用料新、造型美、款式多、质量优, 畅销海内外, 发了财, 人称杨百万, 在成都开了两爿“杨百万蚊帐商店”, 人气很旺。上海一百闻讯, 就找他商谈, 愿同他合作, 在一百设专柜, 销售杨百万帐子, 双方一谈就成功。专柜成立, 商品一出样, 引来顾客涌动, 消费者尽赞“帐子新颖艳丽, 让人喜爱”。这本是好事, 谁知却招来很多人的非议:“市百一店不顾政策, 堂堂国营大店却与个体户合作, 不怕失身份”, “国营大店个体户合作是见利忘义”。有人反映到商业一局, 也有人反映到市政府财贸办, 最后甚至捅到北京, 中央领导机关还来电询问:“上海‘一百’同个体户合作销售蚊帐这件事有没有?”回答“有”, 并且汇报了销售盛况和消费者的称道, 最后中央领导机关的意见是“既然已经搞了, 就一定要把它搞好, 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新事物”。至此, 这个关闯过去了, “一店”职工心头上的石头落地了。像这样的波折不止一次, 如建立妇女用品廊, 经营“比基尼”引起的争论、“涂口红的风波”等, 说明每搞一项改革, 哪怕是个小的改革、创新, 都是非常不容易的。第一百货为什么心无顾虑敢闯敢干?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举动出发点都是为人民服务。

偌大的一家商店, 每天有数以十万计顾客进出, 要做数以百万、千万计生意, 商店与顾客之间不发生一点矛盾这是不可能的, 这需要商店多听取消费者意见, 以利改进商店工作。商店就成立了一个“热心顾客信箱”, 把经常关心、爱护、支持市百一店的一些老顾客组织起来, 定期开会, 听取他们对商店的意见, 并要求他们经常对商店监督、来信来访, 商店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接待。

为了解决顾客与各楼面商场发生的矛盾, 楼面不能解决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 商店专门设立一个“总经理服务台”, 挑选几位精明能干的业务干部、劳动模范, 轮流上服务台值日, 按照总经理授权, 当一天“总经理”, 处理消费者来访的各种问题。根据商店党委提出的两个文明一起抓, 商店要实现“三个一流” (一流商店、一流环境、一流服务) 的要求, 1991年春, 上海一百又出了一项创举:请农民来做客。商店派了车子到南汇县把部分干部、先进生产者和一部分从未进过城的老农民都请了来, 请他们吃了一顿饭、陪同他们参观商场、购买商品, 这又是一件新鲜事。一些农民乘过自动扶梯, 买了大包小包商品, 高兴劲自不必说, 回到家里逢人就夸市百一店, 《解放日报》、《文汇报》都以显著地位作了报道, 引来各地农民都到这第一大店购物游乐。

1994年为迎接建店45周年, 商店党委从“为民、便民、利民”出发, 要求全体职工人人动脑筋出主意, 献计献策, 把服务水平推上新台阶。全店职工集思广益, 提出了以“让顾客满意为中心”, 对顾客购货实行全过程服务 (即“售前创放心, 售中送方便, 售后保安全”, 商店各商场各柜组提出来便民措施、为民服务项目超过百项, 最后确定其中一百项列入商店公开向顾客承诺的实施项目, 称为“一百满意工程”, 其中许多项目是第一次提出的。改革开放后国内生产发展, 国外产品的引进, 上市的商品升级换代, 现代产品要求现代服务, 单靠营业员“脸上笑眯眯, 说话很和气”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要求熟悉现代商品知识, 使用、维修、保养技术。所谓“全责服务”, 营业员对出售商品不仅管卖, 还要管修、管使用。“一百满意工程”很多新的项目就是体现在这方面。它的实施使人赞叹, 也令顾客分外满意。

“一百满意工程”的实施, 对顾客的服务可以说面面俱到。但绝不能说商店与顾客之间不发生矛盾, 没有争议。不是的, 争议还有, 矛盾还时有发生。争议多的是对待退、调货的处理和谁更应该承担责任。原来双方都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互不退让, 矛盾不能化解。商店职工在制订和实施“一百满意工程”中感到前提是为了“让顾客满意”, 商店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于是对处理顾客的退、调货确定了“三项原则”, 即可退可不退的以退货为主;可调可不调的以调换为主;顾客利益与商店利益有矛盾以照顾顾客利益为主。为确保“一百满意工程”如实执行, 商店拿出“三个10万元”成立三项基金:商品质量检测基金;退、调货基金;理赔货基金。至此营业员思想更解放, 一切从为人民服务出发, 处处从人民利益着想。商店服务越周到, 越能招徕更多的顾客的回报。从改革开放后商业零售额列入国家统计范围起到1993年, 上海一百销售额连续14年列为全国第一。

篇4:丁柳元 新“江姐”的幕后故事

丁柳元说,电视连续剧《江姐》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这个故事吸引了许多观众,其中包括很多年轻一代的观众。

丁柳元在片中扮演的江姐以其扎实的演技和细腻真实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关注。自电视剧播出以来,每天在丁柳元的博客上留言的就有几百条。丁柳元说,观众对她的赞许让她很感动。

刚一见到丁柳元,记者并没有马上认出她来。比“江姐”的头发还要短的她,穿一件绿色T恤和一条麻质长裤,没有化妆的脸略显疲惫。她说,近期每天晚上都只有三四个小时可以休息,拍新片、接受各个媒体的专访,嗓子都哑了。但一说起《江姐》这部戏,她的精神头就来了。

丁柳元说,拍摄《江姐》,对她的人生影响太大了,拍片的过程就是一次心灵之旅。

演技“秘笈”——让自己回到60年前

2009年初的一天,丁柳元陪同父母去湖北旅游,和父母正在参观展览时,接到一个制片人的电话,电话那头告诉她:“要拍《江姐》这部戏,在选担任主角江姐的演员,你可以试试”。丁柳元一听就很高兴。晚上回到宾馆,她把制片人发来的资料仔细地看了一遍,虽然小时候就在课本上读过《红岩》,但那一夜,她辗转难眠。

之后就是众多演员参加的试装及面试。丁柳元是一个能沉得住气的人,她想,这个机会离我已经很近,我就要用十二分的努力去争取。她跑书店,去图书馆,搜集一大堆关于江姐、重庆地下党的历史资料,然后埋头苦读,摘抄笔记。她说,不能等确定下来你演,才去找资料,那样就晚了。后来,制片人找她谈话:“你是第三代江姐的扮演者(前两位是于蓝和宋春丽),你不光要完成好,还要超越。”丁柳元曾凭借《太阳不落山》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是圈内公认的实力派演员,如今虽然获得了演江姐的机会,但她“还是有些担心,害怕辜负观众的期望。”

丁柳元回答制片人说:“先不说那么多吧,先让我回到60年前。”回到家,丁柳元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四十多天,她绘制了一张很大的表格挂在墙上,分别列出年代及事件。比如1945年,江姐在做什么,国际国内的形势怎样等等。丁柳元笑说自己很笨,她和别的演员不一样的演技“秘芨”就是让自己先回到那个年代,琢磨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是怎样的状况和心态,然后再走进人物的心灵。那段时间,只要有人给她打电话,她就会问,如果你活在60年前,你会是怎样的想法,你会为信仰而付出生命吗?她和朋友通电话时,甚至还想像对方就穿着那个年代的服装。弄得朋友都挺害怕,说丁柳元你魔症了吧。

2009年4月是重庆正要进入酷夏的季节,丁柳元和剧组风尘仆仆来到重庆。当汽车行驶在湿漉漉的山路时,丁柳元仿佛能听到江姐他们走在路上的声音,当她走进魔窟“白公馆”和渣滓洞时,她被深深地震动了。到重庆后,剧组的人发现平日里爱说爱笑的丁柳元变得沉默寡言。丁柳元后来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态,她在4个月的拍摄时间里完完全全地沉浸在六十年前,只有这样,才能听到英雄们的声音,感悟到他们的精神,表演时举手投足才自然贴切。所以,每当拍完一个场景,导演喊“停”的时候,她还是江姐,而不是丁柳元。她在片场沉默寡言的骨子里,更有着一份肃穆。丁柳元说,他们这个剧组在拍摄期间,整个状态都是肃穆的,绝不会一个场景结束后大家就嘻嘻哈哈。肃穆代表着对先烈们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职业道德的尊重。

丁柳元说:“如果没有这个角色,我很难用自己的心去触碰她们的心灵。”江姐是个英雄,也是一个女人,她在受刑时很坚强,但对丈夫和孩子却是柔情万丈。正因如此,丁柳元将新版的江姐演绎得真实可信。

丁柳元的表演得到了江姐后人的认可,江姐的孙子彭壮壮当初看完片花的时候就激动地说:“丁柳元把我奶奶给演活了。”

体验酷刑——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因为要采访丁柳元,所以记者在看《江姐》时,非常仔细地观察她的表演,哪怕是一个眼神。在最后一集中,江姐与叛徒乌贼有一场对话,江姐面对叛徒表现出来的愤怒与不耻让人记忆犹新,眼神和手势都很到位。我就问丁柳元,你当时是怎样表演出来的?丁柳元说,那时那刻,她完全是进入状况的,那时候的她就是江姐。

江姐狱中受刑,是整个片子的重头戏。丁柳元之前就和导演商量过,不要把受刑的场面喧染得太过阴森恐怖,表现平实和真实最好。

丁柳元讲述了拍摄背后的故事,她说,在拍摄现场,她坚持每一个受刑镜头自己都被真实悬空地吊起来,剧组的人好心地在她脚下放了一个凳子,但她吊上去就把凳子蹬了,一天一夜下来,她被绳索勒得脸都肿了,眼珠凸出,手腕上勒出深深的伤痕。拍摄烙铁烙脸的戏时,烧红的烙铁离她的脸只有2厘米,“我能清晰地感觉到那种灼热像舌头一样舔着我的脸。”而当时的丁柳元发高烧近40℃,身体极度虚弱。“当我说出江姐那句著名的‘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但不能告诉你们’时,声音已经非常微弱了。”她说,片中江姐被吊起来时全身发抖,那不是表演,而是身体被吊后出现的真实状况。

丁柳元说,拍受刑的戏是在江姐的老家自贡市拍的,当地政府的领导前来片场看,看到丁柳元被真正地吊起来,那种残酷的场面仿佛让人倒转时空回到六十年前血雨腥风的年代,大家在现场看了几分钟就不忍再看下去便离开了。

丁柳元说,被烙、老虎凳、辣椒水、竹签插进指甲都是没办法真实体验的,但仅仅体验到被吊,她就已经难以形容心中的震撼。在片场的时候她会经常扪心自问:“倘若我是江姐,这般酷刑我是否忍受得住;假如我是江姐,我是否会和她一样,选择为了心中崇高的信仰不顾一切的牺牲?”

说这话时,丁柳元伸出手指,她说拍摄手指被钉竹签时,她眼看着10根竹签顶在指腹上,顶出一个个深凹的小坑,很长时间都消不下去。

丁柳元说过,要演英雄,首先自己就要当英雄。拍摄时间正是重庆最热的时候,蚊虫很多,她的小腿被盯肿,最后烂了,满腿流脓,剧组的人开玩笑称她“丁小豆”,后来拍渣滓洞的戏,拍腿部特写时,都不用化妆了,因为两条腿都是烂的。拍摄中,丁柳元饱受了体力的极度透支。因为要赶拍摄进度,剧组分为两个组,丁柳元所在的这个组,每天她的戏都排得满满的,到最后整整一个星期发烧,有一天高达40度。一天夜里,心脏也开始感觉不舒服,赶紧让人送来速效救心丸。到最后,丁柳元成了被同事形容的“开拍时垂直于地面,拍完就平行于地面”的人,无力再说话,躺着浑身都在疼,手也在发抖,但只要导演一喊“开始”,丁柳元就“精神百倍”地变成了江姐。导演看见丁柳元这样的身体状况,很关切地问过她多次,能不能坚持住?丁柳元就给他发了一个短信:我的身体多希望能歇一天,但我的心告诉我,一定要闯过去,拼了。

在拍摄期间,丁柳元能感受到她与江姐跨越时空的心灵感应和对话。正因如此,丁柳元在很多场景的表现都“油然而生”,也就是说剧本里原本没有设计,也不是丁柳元提前设计好的,但表演的时候,就那么自然地表现出来了。比如最后一场戏,江姐等人从渣滓洞里被押出来赴刑场的那场戏,江姐朝着老齐伸出右手,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丁柳元当时伸出手时,扮演老齐的演员愣了一下,丁柳元朝他笑了笑,那笑容是坚定的,随即老齐的扮演者悟过来,于是两人的手拉在了一起。丁柳元这样诠释自己的创作:“在六十年前的那种状态下,人们之间是没有性别的,是人性在彼此之间的照耀和鼓舞,是很崇高的,而不会顾忌男女之间的手拉在一起。”

篇5:读《江姐的故事》感想

江姐,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江姐的故事》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江姐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她那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豪迈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故事叙述只有十岁的江姐,身材矮小、枯瘦,为了生活,被迫去做工。高大的机器,她够不到,干活必须坐在特制的高脚凳上,稍有疏忽,就会被皮鞭打。看到这里,我颇有感触:10岁,正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欢乐的黄金时期。江姐的童年时光却在“轰轰”的机器声中悄悄流逝。可我在10岁那年,正过着比蜜还甜的生活。为了给我庆贺10岁生日,爸爸妈妈忙得不可开交。前来祝贺我的长辈足有二、三十人,他们赠送给我的礼物五花八门,使我看得眼花缭乱。我的童年和江姐的童年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

江姐19岁那年,加入了党组织,因叛徒出卖,江姐被捕。在审讯室里,敌人恶如豺狼,他们用特制的四楞筷子放在江姐的手指间,双手紧握筷子的两头来回猛夹,边夹还边恶狠狠地说:“说不说?不说就把你吊起来!”我愤狠地高喊一声:“住手,惨无人道的魔鬼!”奶奶急忙赶来,担心地问:孙女,你怎么了?”

我含泪继续往下读,当我读到江姐在受刑后说的“毒刑是个小小的考验,筷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这句话时,全身的热血奔向胸膛。在旁的奶奶情不自禁地说:“多好的江姐啊!孙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她们给的。”我频频点头。

“假如我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他踏着父母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这是江姐的遗言。这不仅是江姐对儿子的希望,也是对我们的希望。

篇6:读江姐的故事有感

今天,我仔细地阅读了《宁死不屈的“江姐”》这篇文章。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女共产党员江竹筠被人们亲切地叫做“江姐”。她在重庆做党的通讯联络工作。全国快要解放的时候,她被捕了。敌人对她软硬兼施,还对她用老虎凳、吊鸭浮水等残酷的刑法,但她始终不屈服。

读到这儿,我的心收得紧紧的,我仿佛看见“江姐”苍白的面孔,血流的伤口。我真为“江姐”担心。我被这位女英雄的气概深深感动了。多么伟大的“江姐”啊!为了革命,她早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她为党献出了一切!

而我,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只知道退缩。一次,老师让我们做一道思考题。我刚想了两三分钟,想不出来,便去问表哥。表哥不告诉我,我也不想再思考,便把本子一扔,跑去玩了。

还有一次,班里搞800米测验。当我跑到第三圈的.时候,只觉得双脚发软,胸口发闷。我就再也没勇气跑下去了……平时,我也是冬天嫌冷,夏天嫌热,打针还怕痛。要是有点小病小痛,就更是要爸爸妈妈服侍着……跟“江姐”比起来,真让我脸红!

我继续往下读:“江姐”在敌人的拷打下,响亮地回答:“上级的姓名、地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地址我也知道。但这是我们党的秘密,不能告诉你们!”“你们可以坎我的头,但我的思想是整不倒的,永远也整不倒!”敌人狗急跳墙,一次又一次用刑。竹签子一根一根地钉在“江姐”的指头里。

我的心痛极了,好像竹签子也钉在我的心里。“江姐”的手指被钉得血淋淋的,但她始终严守党的机密……

文章读完了,“江姐”那铁锤般的话语还在我耳边回荡“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我的心犹如海上的浪,上下翻腾。“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毫无畏惧。我——一个新世界的少先队员,应该从日常小事做起,努力拼搏,战胜一切困难,做一个像“江姐”一样勇敢、坚强,在困难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投降的人!这样才能不愧对“江姐”等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今天,长大才能肩负建设祖国的重担。

篇7:江姐的故事

江姐19岁那年,加入了党组织,因叛徒出卖,江姐被捕。在审讯室里,敌人恶如豺狼,他们用特制的.四楞筷子放在江姐的手指间,双手紧握筷子的两头来回猛夹,边夹还边恶狠狠地说:“说不说?不说就把你吊起来!”我愤狠地高喊一声:“住手,惨无人道的魔鬼!”奶奶急忙赶来,担心地问:宝贝,你怎么了?”

我含泪继续往下读,当我读到江姐在受刑后说的“毒刑是个小小的考验,筷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这句话时,全身的热血奔向胸膛。在旁的奶奶情不自禁地说:“多好的江姐啊!孙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她们给的。”我频频点头。

“假如我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他踏着父母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这是江姐的遗言。这不仅是江姐对儿子的希望,也是对我们的希望。

篇8:读江姐的故事有感

观其书, 阅其文, 如见其人。该书作者布鲁诺·内特尔 (Bruno Nettl) 1930生于布拉格, 1939年到美国居住, 在印第安那大学 (1953年得到哲学博士学位) 与密歇根大学就读, 是现在在世的最有名的民族音乐学家之一。他的授课生涯是从韦恩州立大学与德国基尔大学开始的, 1964年之后快要退休的布鲁诺从始至终在地处厄巴那-香槟的伊利诺伊大学任教, 用音乐教授与人类学教授的身份教授民族音乐学。他的田野调研的重要经历是在以下几个地方完成的:蒙大拿州的黑足人区域;伊朗德黑兰;印度马德拉斯 (目前的金奈) 。他一生编写过多部著作, 而且作为民族音乐学协会的前任主席 (1968-1970) 以及该协会刊物《民族音乐学》 (Ethnomusicology) 和《传统音乐年刊》 (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 的主编 (1961-1965, 1998-2002) , 他被芝加哥大学与伊利诺伊大学授予了名誉学位, 同时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一、内容概要

这一书主要包含31个论题与理论被分散在全书四个部分里, 内容主要涵盖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阐释、音乐的共性、音乐的多样性、多类音乐的对比探究、田野调查的相关内容、音乐民族志、音乐里的性别元素、各类音乐划分系统等等许多层面的调查和探究。除去以上的之外还由作者中文版序、原书序言、参考书目、索引、附录 (作者自述与校订说明) 、附论 (内特尔:从“29个论题”到“31个论题”——民族音乐学写作和话语二十五年之间的变化) 等总共10个部分构成。

整本书通过学界十分具有争论的观点与理念作为切入点来看待民族音乐学, 归纳历来与新兴的大量的学者看法, 加入作者的自身观点与评论, 而且利用作者本身在北美大平原印第安文化、波斯、印度南部与西方古典音乐里展开的田野调研作为辅证, 不仅能够看成是一系列小规模民族志的集结, 还能够看成是一部大规模民族志。其框架为:第一部分的9章论述学科基本概念, 相当于民族志的引论;第二部分的6章描写了田野工作的每个方面, 叙述了调查经历;第三部分的9章在文化的整个构架中进行论述;第四部分的7章以多元视野讨论一些详细的范畴。以上四个部分又包含了许多个小个案, 收纳了很多个小故事, 这些故事开头均是用对比的视角这样的互文性连贯起来, 能够看出, 作者善于用对比的视角来连贯全文, 作者本身调查的四个范畴均是有涉及到比较:印第安黑足人土著音乐, 伊朗德黑兰古典音乐, 南印度古典音乐, 和母语氛围里的西方音乐文化。作者将以上四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放于相等的位置进行比较, 不仅比较共性, 还比较区别, 在互文构架里强调世界“全部音乐都是平等的”的意义。

二、著作特点

全书的体例和写作手法都是以一个个具体问题为切入点来展开论述, 这样的写作方式在民族音乐学的历史上实为罕见。假如把这一本书看成是一个民族音乐学盛大的晚会的话, 作者就像是盛会的主持人, 而参加盛会的来宾们就是那些民族音乐学界和参与过民族音乐学探究的学者、田野调研里的讯息给予者和所调查的各类族群的人们。

(一) 采取说故事的方式用生动的口语叙述田野工作的过程。描述里插叙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小说体也偶尔出现, 让读者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专业的学术著作, 同时也像是一部探险小说, 可以跟随着作者的描述身临其境的去体会当时调研的所感所思。内特尔讲述了一个音乐人类学家对音乐的观察, 在“局外人”和“局内人”这两种身份中自由的转换, 他试着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事情使得读者们能够理解书里所要表达的一些学术探究理论, 将本来古板无趣的单纯的学术理论运用人文叙事的写作方法使其变得灵动有趣起来, 因此使得观看此书的读者不仅仅局限于专家学者当中, 也将读者群扩大到了普通的百姓, 让他们也愿意了解更多相关的学术理论。

(二) 串联整篇文章比较的角度, 使用了巴赫金所谓的对话体的叙述文体。对话体强调意义的创建是一种非静态的历程, 和互文性及意义的延异产生共鸣。汤亚汀认为“对话”也有多层面及多种意义, 从详细到隐喻式的层次分别是“1) 具体场景的对话;2) 设问式对话 (自问自答) ;3) 对立观点所产生的辩驳;4) 局外-局内的对话;5) 学科历史和现状的‘对话’;6) ‘29个问题’与‘31个问题’所形成的‘对话’。”前面三类体现的是微观的详细文体与修辞, 后面三类即是宏观的串联整本书的广义隐喻式“对话”。这之中最关键的串联性“对话”, 也就是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与这一地区的文化局内人间关于特殊文化“文本”不一样理解的对话, 体现了两者对于相同问题不同观点的差别与矛盾。内特尔认为这体现出来的差异与冲突不仅是对立, 同时也为互补, 实现两类意义系统跨越文化交流的有效目的。

三、结语

该书在国外被用作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教科书使用, 但文字语言却并不拘谨刻板, 作者带着跳跃性的思维, 通过民族志描述与对比说明等方式, 用作者具有的特殊的口语描述文体与一类文学性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进展与印第安黑足人、伊朗人、南印度人和西方文化的故事。成功的描绘出了西方尤其是北美视角下的“民族音乐学”是为何物, 让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于中国的音乐家和学者关于本学科的看法, 认识到与西方民族音乐学家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学者研究的兴趣更多在于中国自己的传统而非跨文化的国际研究。

该书虽然是一本纯粹文字性的著作, 这之中也涉及到了很多民族的民歌与在田野工作里记载下来的每个民族的音响, 让人略感不足的是只用文字进行了描述, 如果再附有相关的图片和音响的话, 将会有助于读者更全面生动的了解著作中所描述的不同的音乐文化差异性和相似性。但放眼整体来看还是瑕不掩瑜, 作者将感性的体验和理性的觉悟融合到一起, 文章中说理不仅仅存在理论的思索, 还有这鲜明的第一手田野考察的佐证, 让人读来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他将全球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当做考察主体进而得到立论, 从而为我们构建了各个地方性知识, 拥有某种程度的普遍适应性, 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我们展开学科研究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美]布鲁诺·内特尔.闻涵卿, 王辉, 刘勇译.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和概念[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2.

篇9:读刘胡兰的故事有感

1946年秋,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将大批干部转移上山。當时,刘胡兰也接到了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1947年1月12日,匪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自己坦然躺到了铡刀下。刘胡兰烈士牺牲时,还不到15周岁。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这个消息,使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流传开来。随后,毛泽东主席又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读完刘胡兰的故事,我仿佛看到刘胡兰穿着破旧的衣裳,双手叉腰,怒视着敌人,眉梢眼角间透着坚定与刚强。

轻轻合上书,我迟疑了。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子,是什么力量使她不顾自己的生命去保卫自己的战友?是信念,是她对党的一片耿耿忠心啊!

如今,我们的祖国正走向繁荣昌盛,我们无忧无虑地活在当下,没有了战争,大家都团结友爱,和谐互助,可是,我们不能忘了所有为国捐躯的英雄们,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哪来这么幸福的生活呀!

我们在党的关怀下健康成长,是党把我们从一粒粒幼小的种子培育成高大的树木,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我们大家应该学习刘胡兰同志这种不屈的斗争精神,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幸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英勇奋斗,无私奉献。虽然我们没有出生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也不需要我们去流血牺牲,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不懈的努力,刻苦学习,从点滴做起,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我们的贡献。

篇10:江姐的故事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江姐的故事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江姐的故事读后感1

近日,我读了一本书,名为《江姐的故事》。每每想到江姐在狱中受尽酷刑,却始终坚强不屈的画面,我的心里都充满着感动。她的品质是那么的高尚,她的性格是那么的坚毅,那么的英勇不屈。为理想而生,为信仰而战。

《江姐的故事》主要讲了江姐在苦难的童年里勤奋学习,并参加了共产党,成为了党的“好女儿”。她为了革命与党友一起扮演夫妻。战争,使她与家人进行了生死离别。在1949年11月14日,那个寒冷的冬天,抗日英雄江竹筠,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牺牲时,年仅24岁。当江姐被叛徒出卖,被关进了渣滓洞时,江姐高高的抬起了头,眼神无比平静的看着前方,不管敌人怎么严刑拷打,江姐就是不肯出卖共产党,无论问些什么,江姐都闭口不言。江姐宁死不屈的样子使敌人非常恼怒,几乎用尽了所有酷刑。江竹筠,一位年轻的革命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一次又一次的痛晕了过去,却不曾向敌人低头。

江姐的身上永远散发着热爱祖国的光辉,这种光辉充满了智慧与勇气,充满了坚强和不屈。我们今天的和平世界,都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因此我们更加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加应该热爱我们伟大的祖**亲。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少先队员,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江姐的故事读后感2

江姐,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江姐的故事》是我最喜欢读的。江姐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她那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豪放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故事叙述只有10岁的江姐,身材矮小、枯瘦,为了生活,被迫去做工。高大的机器,她够不到,干活时必须坐在特制的高脚凳上,稍有疏忽,就会被皮鞭抽打。看到这里,我颇有感触:10岁正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欢乐的黄金时期。江姐童年的美好时光却在“轰轰”的机器声中悄悄流逝。可我在10岁那年,正过着比蜜还甜的生活。为了庆贺我的10岁生日,爸爸妈妈忙得不可开交。我的童年和江姐的童年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

江姐19那年,加入党组织,因叛徒出卖,江姐被捕。在审讯室里敌人恶如豺狼,他们用特制的四楞筷子,放在江姐的手指间,双手紧握筷子的两头,来回猛夹,边夹还边恶狠狠的说:“你说不说?不说就把你吊起来!”

我含着泪继续往下读,当我读到江姐在受刑后说的:“毒刑是个小的考验,筷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这句时,全身的热血奔向胸膛。在一旁的爸爸情不自禁地说“多好的江姐啊!儿子,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他们给的。”我频频点头。

假如我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他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这是江姐的遗言。这不仅是江姐对儿子的希望,也是对我们的希望。

读完这本书,江姐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英勇不屈、临危不惧的精神,激荡着我幼小的心灵。江姐啊,江姐!我要高举你的旗帜,踏着你的足迹,学好本领,建设好伟大的祖国!

江姐的故事读后感3

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娅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女儿革命的典型。”

这是渣滓洞的难友写给江竹筠烈士的诗。江竹筠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江姐。在新中国成立之际,江姐如同迎春傲雪的红梅,于1949年11月14日英勇牺牲,年仅29岁。人们将永远记住她的英雄事迹。

江姐的丈夫彭咏梧是地下党重要领导人之一,为了共同的革命事业,他们经常天各一方,就连刚刚一岁的儿子,也寄养在一个同志家里。不久,在四川打游击的彭咏梧被敌人残暴地割下头颅示众,但江姐强忍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仍然坚持奋斗。

江姐放弃了小家,顾了大家;江姐放弃了自己的幸福,而更注重中国人民的幸福。她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并没有沉浸于丈夫死的悲痛中,依然从事着地下党工作。用丈夫的死作为动力,要求党中央将自己调动到老彭死的地方。新中国为什么会成立,正是有了这么多放弃了小家,顾了大家的“江姐”啊!,不自私。每个人都为大家贡献一点,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入狱。特务为了从江姐这里打开缺口,得到“口供”,对她不断施行酷刑。但她给的回答却依然都是“不知道。”、“不认识。”后来甚至一句话也不说了。特务将竹签子进她的手指,她一次次地昏了过去,又一次次地被特务用冷水浇醒,但她始终没有泄露一点儿机密。回到狱中,难友们没有不热泪盈眶的。难友们用竹签子蘸着红墨水,在草纸上写诗送给江姐。江姐的手不能动,就请同室的难友帮自己回信:“同志们太好了,我算不上什么。毒刑是太小的考验,筷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她不断写诗鼓励难友:坚持抵抗,永不投降。江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同志们的榜样,体现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派。在牺牲前,她换上了旗袍,从容不迫地向难友们告别……

我们永远记住江姐的英雄事迹,我们永远应该继承江姐的无私精神,我们更应该珍惜这用无数像江姐一样的革命先烈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

江姐的故事读后感4

江姐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她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故事叙述的是只有十岁的江姐为了生活被迫去做工,由于她身材天生矮小,够不到高大的机器,只能坐在特制的高凳上,稍有疏忽就要遭到工头皮鞭的抽打。江姐十九岁那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叛徒出卖,江姐被捕。在审讯室里,敌人恶如豺狼,他们用尽了各种酷刑,也不能动摇江姐的革命意志。敌人用特制的四楞筷子放在江姐的手指间,双手紧握筷子的两头来回猛夹,边夹边恶狠狠的说:“你说不说,不说就把你吊起来!”这时江姐高喊:“筷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读到这里我眼含热泪,不由得热血涌上胸膛,多么坚强的江姐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你和成千上万的革命先辈创造的,江姐,我向你致敬!

读了江姐的故事,我眼前又再次出现电影《江姐》中那一幕幕感人的镜头,只见江姐站在山顶的岩石上,大义凛然,天上的彩虹染红了山川,映红了大地,仿佛无数面红旗迎风招展,无数英雄前仆后继,直捣蒋家王朝!我耳边又响起了激昂的国歌和开国大典时惊天动地的礼炮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实中来。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

我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像江姐这样的英雄先烈们的浴血奋战,哪会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当我们走进试验小学这美丽的校园时;当我们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无忧无虑的读书时;当我们回到家里与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这现代化的生活时,我们可不要忘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篇11:江姐的故事读后感

这是渣滓洞的难友写给江竹筠烈士的诗。江竹筠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江姐。在新中国成立之际,江姐如同迎春傲雪的红梅,于1949年11月14日英勇牺牲,年仅29岁。人们将永远记住她的英雄事迹。

江姐的丈夫彭咏梧是地下党重要领导人之一,为了共同的革命事业,他们经常天各一方,就连刚刚一岁的儿子,也寄养在一个同志家里。不久,在四川打游击的彭咏梧被敌人残暴地割下头颅示众,但江姐强忍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仍然坚持奋斗。

江姐放弃了小家,顾了大家;江姐放弃了自己的幸福,而更注重中国人民的幸福。她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并没有沉浸于丈夫死的悲痛中,依然从事着地下党工作。用丈夫的死作为动力,要求党中央将自己调动到老彭死的地方。新中国为什么会成立,正是有了这么多放弃了小家,顾了大家的“江姐”啊! ,不自私,。每个人都为大家贡献一点,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入狱。特务为了从江姐这里打开缺口,得到“口供”,对她不断施行酷刑。但她给的回答却依然都是“不知道。”、“不认识。”后来甚至一句话也不说了。特务将竹签子进她的手指,她一次次地昏了过去,又一次次地被特务用冷水浇醒,但她始终没有泄露一点儿机密。回到狱中,难友们没有不热泪盈眶的。难友们用竹签子蘸着红墨水,在草纸上写诗送给江姐。江姐的手不能动,就请同室的难友帮自己回信:“同志们太好了,我算不上什么。毒刑是太小的考验,筷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她不断写诗鼓励难友:坚持抵抗,永不投降。江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同志们的榜样,体现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派。在牺牲前,她换上了旗袍,从容不迫地向难友们告别……

上一篇:销售人员缺点与办法下一篇:银协对接主持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