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保险思考

2024-05-07

中国医疗保险思考(通用8篇)

篇1:中国医疗保险思考

关于建立中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全民医保”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中国的医疗改革应立足于构建面向全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针对中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进行思考。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设计;政府责任

一、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背景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为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 [1]。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报告中“改革不成功”的结论引发空前未有的社会反响,医疗体制改革问题引发整个体制改革与发展模式的争论。令人欣慰的是,社会各界包括卫生系统从业人员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体制性与结构性问题已有广泛的社会认同。

1.国际背景。当前,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尤其是全球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普遍趋势,探索世界各国卫生服务发展的共同规律,参考借鉴工业化国家卫生政策框架设计的历史经验,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已成当务之急。19世纪末期,德国俾斯麦政府率先在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二战以后欧美“福利国家”体制形成,英国为代表的国民健康服务制度(NHS),德国为代表的医疗保险制度,加拿大为代表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北欧各国为代表的福利性、普及性和综合性全民健康保障,美国为代表的分散化管理和市场取向的健康保险制度,各种各样制度模式并存共生[2]。1956年,日本石桥湛三内阁提出普及性国民健康保险制度框架,并于1958年颁布国民健康法,经过四年国民健康保险普及运动,1961年日本建立覆盖全国100%全民健康保险制度 [3]。1989年,韩国政府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几乎100%的公民都享受不同类型的保险。需要强调的是,韩国政府既将“健康和医药卫生服务”包括在社会福利制度范围内,又将就业服务、住房、社会保障(主要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服务)、妇女发展界定为社会福利 [4]。1983年,新加坡政府建立全民保健储蓄计划,为全体国民提供强制性、储蓄性健康保险计划,全民保健储蓄计划与健保双全计划、保健基金计划三足鼎立,构成全民性健康保障制度 [5]。1995年,中国台湾地区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大大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改善公民健康状况,台湾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经验证明,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是解决健康不公平的最好方法 [6]。2001年,刚刚经历亚洲金融危机的泰国政府实施著名的全民健康保险计划,又称“30铢计划”,最终实现医疗保障覆盖95%以上人口的政策目标,标志泰国进入全民健康保障制度时期 [7]。实践证

明:全民医疗保险和全民健康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共同规律。这种普遍性发展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国,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2.国内背景。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政府建立公费医疗、劳动保险医疗、合作医疗制度,某种程度上建立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尽管这种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是低水平,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普及性医疗保障制度,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健康状况,提高了生活质量[8]。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转型、全球化浪潮与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交相呼应,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当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仍然是落后生产力与不断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人们迅速觉醒的身心健康需要与落后医疗服务体系的冲突[9]。社会现代化风险、社会结构转型、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社会利益关系调整、价值观念冲突等都集中体现在医患关系中,医患关系结构性紧张状况呈现明显的上升、加剧、恶化趋势 [10]。(责任编辑:admin)

篇2:中国医疗保险思考

摘要:自1933年美国建立首个存款保险制度以来,作为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存款保险制度在维护金融安全,防止金融风险扩散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在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国外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情况,在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覆盖范围、保险限额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对该问题的一些见解和思考。保险制度模式:强制性投保模式

当前各国参加存款保险的模式有自愿投保、强制投保、自愿与强制相结合三种,其中采取强制投保的国家占大多数。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资产和吸收存款占全部存款金融机构比重都超过50%,“太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必然存在。政府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通常会对大型银行提供支持,以避免它们经营不善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带来广泛的负面影响。综合国外经验与我国国情,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宜采用强制性的投保模式。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避免逆向选择

如果实行自愿参保的模式,国有商业银行等风险较低、资产质量优良的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选择不参加保险,而风险相对较高的银行机构则愿意参加保险,这种情况提高了整个存款保险体系的风险水平。只有采取强制保险的模式,才能避免逆向选择的影响,保证保险体系的稳定。

二、避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银行体系中,虽然国家没有对存款保险制度做出制度安排,但是在银行倒闭时,政府会采取某种形式对存款人的利益进行保护,从而形成了公众对于国家信用的依赖和存款保护的预期。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存款人对银行是否投保存款保险不敏感,某个银行是否参加存款保险并不影响客户对该银行的信任度,也不能明显提高该银行的竞争力,因此银行参与存款保险的积极性较小。在保险经营中,大数定律对保险有重要意义,保险标的的数量越大,保费厘定越准确,保险经营的稳定性越大。只有采用强制保险的模式,才能推动银行机构参与存款保险,促进存款保险的正常运行。存款保险覆盖范围

理论上说,一国国内从事吸收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都可以成为存款保险的成员机构,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各国存款保险涵盖的具体范围是不同的。这主要是由于各国保险存款的具体功能不同,各国金融监管体系和保障体系各异。在我国存款保险建设的方案中,争议较大的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参保资格问题。

2.1国有银行

一直以来,工农中建四家国有银行代表的就是国家信用,国家财政是隐藏在四大银行资产负债表背后的财力支持。从市场层面看,存款保险制度的直接受益者是新兴的股份制银

行。由于存款保险制度将更加有利于新兴的股份制银行,为民营银行的大规模开闸提供了必要条件,所以该制度的推出将降低中小型金融机构进入市场的门槛。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格局,四大银行存在本能的排斥心理。

事实上,我认为,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入存款保险体系有着现实的必要性:

一、存款保险的功能是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毫无疑问国有商业银行也是整个体系中的组成部分。经验证明银行机构的风险具有“传染效应”,个别机构的风险和社会中的恐慌心理会相互传播,进而波及其他金融机构形成系统性风险。存款保险通过化解中小金融机构危机而使大银行免受冲击,大银行事实上也成为存款保险制度的间接受益者。

二、从金融体制进一步加强公平竞争的角度看,国有商业银行也必须加入存款保险体系中。新制度经济学代表诺思曾提出“路径依赖”现象。即在制度的变迁中,初始选择对制度变迁的轨迹具有相当强的影响力和惯性。故而,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创建伊始,就应当有一个明确的制度目标和科学的保险覆盖面。长久看,将国有银行加入存款保险体系,可以防止国家信用和保险信用的分化,抑制国有银行在国有信用的庇护下的道德风险。同时打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优势,通过断绝皇粮促使四大银行从根本上实现体制转变。

三、从存款保险基金的筹集角度,存款保险体系需要通过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扩大基金规模。

1987年,美国联邦储蓄存款贷款保险公司破产的案例说明,保险范围过窄,保险基金的规模过小,是不足以应付较大的金融风险的,一旦存款保险制度不能成功救助问题金融机构,会引起存款人更大的恐慌。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的存款储蓄基数,为存款保险的保费收入贡献极大,充足的保费收入有助于存款保险制度发挥危机救助和金融稳定作用。

2.2外资银行

从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我认为外资银行也应该被纳入到存款保险制度中来。主要原因有:

一、稳定我国金融体系的需要。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银行业将逐步全面开放,毫无疑问的是,外资银行将在中国金融系统的渗入程度不断提高,并成为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促进公平竞争的需要。只有同时参加存款保险,国内银行才能与外资银行在同样的基础上竞争;反之,外资银行不参加我国的存款保险,将免费享受存款保险为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所带来的好处。

2.3 参保资格赋予过程应谨慎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金融机构获得的参保资格一般需要严格的审查。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总体堪忧,竞争不足,公司治理薄弱,财务风险普遍存在。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初期,监管机制、危机救助机制、问题机构推出机制等并不成熟的条件下,应该对于高风险金融机构采取谨慎的态度。存款保险的参保范围和该范围中的机构具体参保的时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由于它们有国家信用做后盾,风险相对较小,应该一次性纳入到保险体系中。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及邮储银行,应加紧处理不良资产,在资本充足率提高的条件下逐步吸收到保险体系中。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入的时机,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存款保险的保险限额

确定存款保险的限额是十分必要的。对单个存款人或存款账户保险金额设定一个上限,能够起到保护小额存款人的同时,促使大额存款人和精于投资的存款人积极参与对银行经营活动的监督等作用。

保险限额确定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根据人均GDP的倍数确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标准是人均GDP的1到2倍。二是使90%以上存款人的存款得到全额偿付。如果按第一种方法计算,我国存款保险偿付限额应该在3万到6万元人民币之间。考虑到我国居民的储蓄意愿强烈,投资渠道较少等因素,按第一种方法计算出的限额应该不能为广大存款人提供有效保护。而按照第二中计算方法,根据瑞银证券发布报告,由于20-30万元以下的存款账户大约占到总账户的95%以上,因此,将保险限额定在20-30万元可具有保险涵盖的广度。当然以上提到的保险限额还需要进行更精确和专业的测算,另外,由于人均GDP等都是动态的数据,因此有必要在保持政策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及时对保险限额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变化。

应该看到,存款保险制度该制度本身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又存在着诸多需要防范和规制的弊端。尽管当前全球已经有90多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参考,在国际上是一项比较成熟的制度, 但对于我国而言仍是一个新事物。早在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就成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课题组,着手研究存款保险制度。而此前不久举行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表示,要抓紧研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方案,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由于我国在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情况,对于如何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合的存款保险制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思考以及长期的努力。

参考资料:[1] 康民,酝酿5年 存款保险渐行渐近,中保网-中国保险报,2012(2)

[2] 苏宁,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2007(7)

篇3: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中国农村家庭传统的养老模式, 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反哺的亲子关系。这种农村养老的稳定性更多的是靠亲情和邻里之情维系, 或者是靠老年人的积蓄。中国农民买保险使用卖农产品换取保险保障, 多数人认为买保险不合算。而国家和社会可以将分散于个人手中的资金人力物力资源结合起来, 达到分散风险, 为农民老年时提供一种基本保障。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的方式。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

我国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以个人缴费为主要途径, 集体补助为辅助, 国家政策全力支持的原则。这种养老保险带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双重性质与特点。如何有效完善的将其结合起来, 对发展农村养老保险意义重大。

二、现在中国发展较好的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不同模式

1、华北地区

投保人数比其他地区都多的省份.这种保障制度仍以家庭保障为主, 投保水平几元一月的水平。主要原因是集体补助少, 乡镇企业不如东南沿海发达。

2、广东地区

通过股份合作制中乡镇企业中的年龄股和集体股来实现保障。年龄股按年龄增长而增长, 集体股属集体所有, 作为公益金支付。

3、上海模式

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所以集体补助比例较大, 基金筹集标准也因地制宜的改变了。例如上海嘉定区, 个人年缴保费分为三档:240元, 180元和120元。企业缴费标准为:农村“三资”企业, 按上月职工工资总额的25.5%缴费;农村个体工商户, 户主按上年度计税工资标准的10%缴费。

三、俄罗斯三支柱体系

俄罗斯的框架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强制性养老保险, 资源性补充养老保险三管齐下的模式。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资金来源于税收, 仅能维持被保险人最基本的生活。强制性养老保险资金来源于企业。自愿性补充养老保险, 相当于我国的商业保险公司个人投保的运作, 保额可以自己确定。是一种相对灵活的方法。

四、印度的养老保障新举措。

印度农村小额保险的目标客户群是印度农村地区以中低收入家庭, 普通的商业保险产品费率较高, 农村地区的人很少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这种新兴的小额保险产品以保障型为主, 保费较低 (一个月十几块钱) 且缴费方便, 更加适合低收入阶层, 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购买这些小额保单的主要是妇女, 妇女作为投保人, 给自己的丈夫上保险。

五、对中国的启示:

(一) 开发适合中国的商业小额保险产品, 专门针对收入很低的纯务农人员。

2008年6月24日, 保监会推出《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正如诺贝尔奖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纳斯的小额信贷针对的群体一样, 小额保险是一种专门提供给低收入人群的保险保障。这种保险产品已经在亚洲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农村低收入者是风险厌恶型群体, 没有足够的钱承担风险带来的损失, 在社会的基层, 保险需求市场缺口大, 推动小额保险更是解了中国最不发达的农村的燃眉之急。

(二) 开发适宜中国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险模式。

中国人寿宜兴支公司参与管理农民基本养老保险, 截止2007年年底, 应参保农民41.8万人, 实际参保39.62万人, 参保率达94.7%。其中, 有18.1万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宜兴农民基本养老保险采用政府征缴保费、保险公司管理业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开设特殊账户, 专款专用, 单独核算监督三管齐下的模式, 市财政负责支付副案例费用, 保险公司不承担风险) 。当然, 宜兴模式只适用于那些和其经济收入与支出差不多的地方, 其他的地区应该因地制宜。

(三) 加快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体化。

现阶段, 户籍制度仍是制约保险业的一大弊端。农业与非农业人口划分, 使城乡的壁垒难以打破。另一方面由于心理上安土重迁原因, 让农民放弃土地也是很难做到的。即使对离开土地的农民工来说也有待遇问题, 他们人数多, 流动性大, 防范风险意识不强, 是城市的边缘人口。他们一旦离开了原单位, 保险关系不能转移。出现重复缴费以及不理赔的案件。他们很少关注自身的保险保护, 只觉得多挣点工资回家就好, 属于典型的未受保障者。所以突破城保的限制是必要的。当农民工回乡时, 衔接工作都不够完善。建立统一的, 一体化的对于农民工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势在必行。《<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实施规定, 只要累计缴费满15年, 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就可以在深圳退休, 按月领取养老金, 取消了养老保险的户籍制度, 是一大突破。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问题。这些立法包括保险标的, 保险项目, 险种, 保险给付条件方式, 基金的经营, 管理, 监督等各个方面都要明文规定。有明确的概念界定, 不能模棱两可。

摘要:农村的经济发展关系中国整个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三农问题, 关系到中国八亿农民。只有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种养老保障,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对服务社会主义,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作用。农村养老保险也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其他国家, 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俄罗斯模式,印度模式

参考文献

[1]、安曾龙.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98-99

[2]、张彦, 张红霞.社会保障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55

[3]、保监会网站

[4]、杨翠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5]、田吉生。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策略刍议【J】。上海保险, 2008, (1) :

[6]、陈文辉。建立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J】。中国金融, 2008, (8) :13-15

篇4:中国医疗保险思考

关键字:变额年金保险;保险业;影响;中国保险市场

变额年金保险与普通的保险产品不同,保险公司会将收取保费的一部分转入投资账户用于公开交易。这样保险的价值就会随着投资效益的好坏而波动。而另一方面又提供保底收益,使得投资者的权益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此次变额年金保险产品登陆中国有其必然原因。中国保险业历经20余年发展,积攒了宝贵的经验。由于变额年金类产品在管理上要远远复杂与普通保险产品,而且历史上也有无数案例是由于保险公司过分乐观承保变额年金导致巨额亏损,考虑到这些,此次保监会着手准备推出变额年金并不会是无稽之谈。所以说此次变额年金的保险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保险业走向成熟。而与世界水平相比,我国保险业则呈现出很多不足,如我国保险市场的垄断性很强,导致保险市场结构不均从而造成发展水平较低,实际上变额年金虽早已是国际上主流的保险产品,却迟迟没有登陆过中国市场,所以我国保险业需要进行诸多改进谋求与世界接轨。此次变额年金产品的引入,无疑为中国的保险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通过引进新产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因此待保监会通过《变额年金保险管理暂行办法》之后,势必会影响整个中国保险业。其具体影响可以从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对于每一个买保险人而言,他们最担心的就是退休后,或是将来遇到不测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应对。引起这种忧虑最主要的原因是通货膨胀,即因通货膨胀使得购买力下降,间接增加退休后的成本,导致退休财源不足。在提供人寿保险时,其任何时刻的价值是根据其投资基金在当时的投资表现来决定的。而由投连险催生出来的变额年金则更是在此只是为客户提供了保底利益。因为在投连险的方式下,资金全部注入投资的账户,虽然利润空间很大,但是出现亏损时需要由客户自己来承担。与传统投连险由投保人承担全部风险相比,变额年金险承诺一定的保本比例,投资风险的一部分改由保险公司承担。而且目前市场上投连险产品节节败退,导致了分红险形成近乎垄断的态势,因此可以说这样的环境也正促使着变额年金保险尽快登陆市场。另一方面,相对于普通年金保险相比,变额年金的投资方式更加广泛。而且并没受普通年金权益类投资不得超过20%的限制,这样看来,变额年金将会有更高的收益空间。

然而变额年金方案的实施,也要求保险公司对风险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为其操作上更为繁琐更易受市场不确定性影响,一旦有疏忽则有可能酿成巨额损失,所以对企业在产品设计、财务分析及企业战略管理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上,保险公司由于对自己的业务过分自信最终陷入经营困境的例子也不计其数。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计划的再完美,也有可能在关键问题上出错,所以制定应对风险的机制是十分关键的。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是保险公司将客户投保的用于购买期权或期货来对冲这部分风险。但是,中国资本市场并不成熟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并没有达到国际上的要求,多呈混乱态势,将资金投放于这样的市场来寻求保底利益,可谓是难上加难的,所以保险公司也许会采取更加保守的做法如购买国债这种几乎无风险的资产,或是与再保险公司合作但这无疑会降低资产收益率,规避了风险的同时,变相的增加了资金成本,还可能存在需要买入国债时却无法在市场上买到的情况因此风险不可能绝对的避免。这对于近乎没有接触过变额年金的中国保险业来说,充满未知,也许在初期会出现仅有少部分几家保险公司从事变额年金相关业务,且承诺的收益达不到顾客的预期。如果初期的市场没有打好,势必会左右中国未来保险业的发展,阻碍与国际保险市场的接轨。

不过变额年金保险市场仍有很大的可能性在中国广泛展开,原因有:

第一,变额年金保险适合于那些对中国未来的资本市场有信心,有投连险的保险需求,同时还是为养老做准备的消费者相对于其它年金产品更高的收益空间及提供保底利益的措施势必会吸引客户的目光。这种优势会促使相当数量的客户进行小规模试探性的投资,而由于只有少部分公司会在初期开设这项业务,他们也就很可能融资到大量的资金从而较顺利的开展业务。

第二,变额年金会与企业年金制度形成很好的互补效果。企业为了在国家的标准之上为职工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可以选择投资变额年金。就算单个消费者不愿投资,公司也办成中介人的身份投资变额年金,从而使之有了更广阔的市场。

第三,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以及CPI指数的居高不下而存款的利率少之又少,造成长期储蓄投资的实际收益下降,导致保障程度下降。变额年金的资金运用,在求稳的基础上,保证了长期获益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职工退休的压力。

第四,退休金往往与在职期间所能拿到的薪金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即将面临退休问题的人们会更多的趋向于既能提供一定投资收益又能有最低保障的保险产品,加之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显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他们退休以后的生活着想。

第五,由于变额年金保险产品早已在国际市场上流行开来,所以对于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来说可以先效仿国际上的惯例,相对于去探索完全的未知来说,有章可循的前提会将不确定性弱化,让中国的变额年金产品在一开始就踏上一条平稳迅速发展的道路,等到积累足够的经验之后,方可针对我国保险市场特色推广个性化的保险产品。

参考文献:

[1]李苏娟,郭永姗,刘芳芳.浅析国内外变额年金保险的发展[N].中国保险报,2010.

篇5:中国医疗保险思考

专业论文

提高中国城镇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思考

提高中国城镇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思考

摘 要:目前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停留在市县一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险基金的调剂功能,也使各地间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支出呈现较大的差异,从而不利于城镇统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因此要尽快提高统筹层次,并尽早过渡到省级统筹。主要从目前中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现状、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更加切实有效地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以及逐步完善全国养老保险统筹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省级统筹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78-03

当前,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举国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鲜明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民生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人民最根本利益的现实问题,而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关注养老保险、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有利于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人们的最根本利益,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统筹层次的提高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平竞争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必备手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之一,全社会都应该对养老保险统筹机制重视起来。但是,目前中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还比较低,难以实现养老保险基金跨省跨区流动,没有真正惠及每一位受保人。2008年至今,中国共有17个省、县、市、自治区名义上实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十个左右的省区以地市级统筹为主,其余的省区仍然以县级统筹为主。可见中国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很低,养老保险被分割为2 000多个统筹区。

一、中国城镇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的具体表现

(一)社会公平难以实现、养老保险税难以开征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养老保险以市(县)级统筹为主的现状,造成养老保险制度的人为分割,与其“保险属性”相违背,使得社会公平难以实现。由于各地在经济发展水平、养老保险负担方面存在差异,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过低不利于社会保险风险在更大的区域内分散,也不利于地区间收入再分配,甚至拉大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并且,为弥补基金缺口,实现“两个确保”,国家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地方进行财政补贴,这实际上动用一般的财政收入弥补只覆盖正规就业者参加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收支缺口,让所有人出资为制度内部分社会强势群体办社会保险,造成制度内外人员的不公平,加剧了全社会的分配不公。

(二)养老保险基金调剂能力被削弱

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行需要足够数量的同质风险,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过低意味着基金筹集范围有限,筹集对象少,从而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总量少,无法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各地社会经济情况不同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缴费基数、缴费率以及制度抚养比不同,在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出现了统筹区域社会保险基金“赤字”与“结余”并存的现象。中央财政每年都为“赤字”而提供大量财政补贴,结果是出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量结余的同时财政补助支出逐年增加的尴尬局面。

(三)养老保险关系持续困难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成为经常性的行为,但是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却存在着制度性的障碍。就养老保险来说,在现行制度下,跨统筹区域转移不能转移统筹账户的基金,只能转移个人账户基金积累:如果养老保险关系从待遇低的地区转到待遇高的地区,区域间的待遇差额由谁来承担又是一个难题。因此,在转移社会保险关系时,存在着“转出地”与“转入地”的博弈。社会保险关系的“转出地”获得了转出劳动力社会统筹账户基金积累,而“转入地”要承担转入者退休后几十年的养老金支付,增加了“转入地”的未来债务。二者之间的地方利益博弈使得“转入地”、“默认”转出,而“转入地”不愿意接受统筹区域外转来的社会保险关系。因此,许多地方人为地设置壁垒,对转移人员的身份进行限制,或者采取征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养老保险超龄废等做法来控制社会保险关系的转入。

(四)农民工参保不便

目前以市(县)统筹为主的社会保险制度,成为阻碍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主要制度性障碍,但是当工作岗位发生转移时,却产生了大量的退保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与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初衷相违背的。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过低,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困难,农民工出现大量退保现象,且出现逐年增加的迹象。相违背,使得社会公平难以实现。由于各地在经济发展水平、养老保险负担方面存在差异,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过低不利于社会保险风险在更大的区域内分散,也不利于地区间收入再分配,甚至拉大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并且,为弥补基金缺口,实现“两个确保”,国家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地方进行财政补贴,这实际上动用一般的财政收入弥补只覆盖正规就业者参加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收支缺口。

二、当前城镇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过低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经济收入差别、地方利益保护主义作祟

一般而言,养老保险缴费工资基数与职工的社会平均工资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养老保险缴费工资基数的调整也多以社会平均工资的变动作参照。但是全国各省之间、省内城市或地区之间社会平均工资的不同,使得可以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缴费比例难以确定,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各地根据自身情况与本地经济情况相适应的缴费基数与比例,这是客观方面的原因。

(二)各地养老保险历史债务不等、统筹基金缺口不一

由于各地社会经济情况的不同,导致各地养老保险历史债务不等、统筹基金缺口不一。在国家未明确承担养老保险历史债务的责任之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意味着历史债务在统筹范围内的平均分摊,原本历史债务负担较轻的地区由于统筹层次的提高而加重了负债,这是这些地方所不愿意接受的。

(三)管理水平与技术能力不够:信息化、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账户衔接等

截至目前,中国仍然没有一部完备的《社会保险法》,指导和规范中国社会保险工作的多是一些部门性和地方性的法规政策,各地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老保险基金筹集、管理、支付的方式不同,地区性特征显著,难以协调统一。这种部门与地方的“分割管制”加大了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高的难度。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频繁转移,使得劳动者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工作日益增多,对养老保险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业务水平以及信息技术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提高中国城镇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对策

(一)强化“大局意识”以配合养老保险提高统筹层次

地方利益保护主义是目前提高统筹层次的主要障碍之一,而地区间社会、经济状况的不同是地方利益保护主义存在的前提。因此,在思想上加强对各级政府“大局意识”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大局意识”的重要性和中央政府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的决心,弱化、消除地方利益保护主义,确保社会保险改革的政令畅通,维护中央决策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这对于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来讲,是十分必要的。在国家重点扶持中、西部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发达地区也应力所能及地帮助落后地区发展经济,因为地方经济差距越小,改革的阻力也将越小,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消失,意味着地方利益保护主义存在的前提消失。因此,我们应大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为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夯实经济基础。

(二)改革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账户的分配方式

“统筹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中,“个人账户”具有明显的私有性,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不会影响“个人账户”的产权,只会涉及“统筹账户”的基金。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要求职工缴费十五年后才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假设A、B两地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X\Y,且在供款的十五年内保持不变,X>Y,按照平均工资20%的比例划入“统筹账户”,则A、B两地人均十五年划入社会统筹账户的养老金额分别为3X和3Y。假如A、B两地纳入同一统筹区域内,则A、B两地职工享受到的基本养老金待遇是相同的,但是A地职工在供款年限内比B地职工人均多缴纳了3(X-Y)的供款。多缴费和少缴费都获得了同样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对于A地来说是不公平的,这必然会挫伤A地区的积极性。因此,只有改革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账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户的分配方式,将养老保险统筹账户的待遇水平与职工的供款额度挂钩,才能获得像A地之类的经济发达地区的支持。

(三)加强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和管理监督

征缴收入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必须依法做好征缴工作,做到应收尽收。因此,各地方要全面落实《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各项规定,严格执行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制度,强化社会保险稽核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努力提高征缴率。凡是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对拒缴、瞒报少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要依法处理。对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追缴力度,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应收尽收。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养老保险事业的物质基础,是退休人员的“养命钱”,各地地方政府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挤占、挪用。各地方要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基本养老保险金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实现依法监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基金管理监督制度的顺利实施。要继续发挥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共同维护基金安全。

参考文献:

[1] 郝杰,费英杰,高原,牟尧,陈佳妮.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1,(12).[2] 焦凯平.养老保险:第2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3] 林毓铭.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管理体制的思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4).[4] 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Z].[5] 国务院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8]28号)[Z].[6] 刘昌平.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1.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7] 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 宋斌文.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7.[责任编辑 陈丽敏]

收稿日期:2013-06-19

作者简介:林梓约(1988-),女,广西崇左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梁友佳(1986-),男,广西贵港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篇6:中国医疗保险思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冒昧打扰,还望海涵!我是中国邮政基层代理金融业务战线上的一名普通员工,粗浅认识,望各位领导多多指导!

中国邮政以全国最大运营网点网络和多元化业务发展模式而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国邮政保险业务发展传承悠久,增长快速,经验丰富,管理健全。今年3月,保监会下发《关于暂停区域性保险代理机构和部分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市场准入许可工作的通知》“暂停区域性保险代理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设立许可;鼓励保险中介集团化发展,推进汽车销售和维修企业、区域性商业银行、邮政企业代理保险业务专业化试点。”7月,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印发〈全面推广小额人身保险方案〉的通知》。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保监会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10月,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谈中国保险战略:“未来20年保险业仍处于黄金发展期。”诸多信息表明,国家将深化保险业发展改革,加大、加快保险业发展,尤其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与营销渠道的整合。而保险业发展本身也需要完善的服务基础和广泛的客户群体,邮政保险业务依托邮政网络资源、品牌优势、健全的服务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应加快集团化模式发展和专业化探索发展。

保险市场竞争的加剧,集团化发展的加速,谁先“进入”,第 1 页

共 7 页

谁就有可能是下一个“主导者”和“引领者”。保险营销体制的变革与重组,销售渠道和保险投资的进一步放开,以及券商代理保险等新政策的陆续出台将翻开保险业发展的新篇章。工商银行斥资12亿元持有金盛保险60%股权,成为控股股东,金盛人寿至此更名为工银安盛人寿。农业银行定向增发26亿元,持有嘉禾人寿51%的股份,11月22日正式更名嘉禾人寿为农银人寿。中国银行成为中银保险(财险)的唯一股东。建设银行持有建信人寿51%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交通银行持有交银康联62.5%的股权。中信银行和信诚人寿同属于中信集团,光大控股、光大银行和光大永明人寿同属于光大集团。各大银行和券商齐聚保险业,势必将为中国保险业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将给保险公司带来机遇与挑战,竞争压力将空前加大,无疑对保险公司实力、品牌信誉、产品优势、服务能力等各个方面展开比拼。故,中国邮政保险业务应尽快拓宽业务领域,坚定战略规划,加大发展,建立更多的优质合作渠道,探索合作模式与运营途径。

营销体制改革——集团化发展中国邮政保险代理 首先,省级邮政公司已成立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在机构设立、管理制度、发展模式等方面已摸索出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具备集团化发展的必备条件。同时,集团化发展能更好的整合省级资源,深化与实力强劲的保险公司合作,集中建立和管理代理保险风险基金,能更长远的制定发展战略。

其次,产销分离将是中国保险业代理人制变革的趋势,能更

第 2 页

共 7 页

好的建立保险销售队伍,提高营销人员素质,培养保险营销人才。保险营销员与销售/代理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进而规范用工管理,维护企业和员工权益。而现在省(市)邮政公司成立的保险代理公司的用工大部分是非全日制,为企业用工带来风险,为邮政保险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带来压力。

再则,邮储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能有效的应对利率市场化,获取稳定的手续费收益。发展中间业务的资金供给持续、稳定,有利于提高活期占比,缓解资金来源的压力。中间业务与负债业务是互补性业务,能够有效促进负债业务的发展。银行业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也面临转型发展,中间业务将是各大银行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且客户群体稳定,服务优质的商业银行,将是各大保险公司银保业务渠道争夺的市场,我们也必须在外拓合作领域逐渐发挥优势和累积运营经验。

中国邮政代理保险还能为邮政金融客户提供更多的保险产品选择,还可以利用邮政网点绝大多数居于渠道的最末端,从而为专业保险公司提供代理核保、理赔调查等全面代理服务。

筹建自保公司——为中国邮政财产保险服务 中国邮政多元化发展和专业化经营已取到了明显效果,效益越来越好,资产规模越来越大,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同时,社会信用也越来越重要,经营风险也与日俱增,急需有效管控经营风险,普通商业保险不能覆盖邮政公司的所有业务领域。比如:邮政企业财产险,办公楼、营业网点、生产用房、监控设施等,第 3 页

共 7 页

邮运货物保险,国内货物运输保险、国内航空运输保险、邮包保险、各种附加险和特约保险,邮政运输工具保险,汽车、船舶、火车、飞机、其他运输工具保险,邮政服务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职业责任(储汇员、投递员、分拣封法等)保险等。再则,设立自保公司还可以节约公司整体保费支出,节省运营成本,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和风险管理专业化水平,并能确保出险后保险赔付。

中邮财产保险的业务拓展前期可以以开展邮政自保业务为主,承担邮政速递物流的飞机、轮船、汽车财产保险和货物保险,为寄递品提供保险,为员工的服务提供职业保险和信用保险,为分销的种子、农药、化肥提供产品责任保险,为三农提供农作物、农机、农房等农业小额保险。然后,借助邮政网络资源、品牌影响力和营销人员逐步向社会开拓财产保险业务。

10月10日,中国保监会发布公示,同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筹建中石油专属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对其母公司或关联公司的风险进行保险与再保险服务。中海石油保险有限公司于2002年2月获得保监会批准,作为中海油的全资财产保险公司。目前全球专业自保公司超过5000家,年保费规模超过500亿美元。其中,美国前500强企业中有近90%拥有自保公司。

加快中邮发展——研发终身寿险产品与探索员工养老保险 中邮人寿要发展成为专业化的人寿保险公司,就必须不断丰

第 4 页

共 7 页

富产品类型,改善产品结构,拓宽销售渠道。在产品研发上,要长短结合,即长期寿险和短意险相结合,生死两全与健康医疗相结合,保障型与投资型相结合,适时推出新型终身寿险。在销售渠道上,中邮人寿应尽快拓宽合作领域,建立更多的优质合作渠道,探索合作模式与新运营途径。各大银行参股运营保险,并将成为控股保险公司的主销售渠道,各商业银行也逐步加大了代理保险业务发展,并将成为保险公司代销业务角逐的主要对象。中邮人寿依托邮政唯一的销售渠道无疑将为未来发展带来压力,同时,也不便于中邮保险集团化发展战略推进。

中邮人寿保险是中国邮政的全资控股公司,应当在邮政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大胆探索、积累运营经验。专业化运营补充养老保险金和企业年金保险,同时,还可以借助延税型养老保险探索新型养老措施。可以以省为单位建立职工养老院,职工医院,全面呵护员工,解决后顾之忧。为企业员工提供子女教育金、健康、医疗、养老、意外、家庭保险等一体化服务。

专业资本运营——加强银资、险资管理,拓宽投资渠道 随着中邮人寿保费规模的逐年快速递增,中邮人寿保险资产的逐步扩大,科学、专业的管理保险资产经营投资与增值就是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成立中邮资产管理公司就是为了专业化运营和管理中邮保险资产,让中邮保险资金产生更大的收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中邮寿险、财险、代理销售、资产管理公司等都陆续成立

第 5 页

共 7 页 的时候,就非常必要组建中邮保险集团公司,以统一管理,强化运营,做好、做强、做大中国邮政保险业务。

提升品牌价值——建立银、保业务协同发展机制 集团化的发展,必然是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发展必须协同发展。邮政保险各业务板块的发展要交叉借力,发挥所长,汇聚智慧,共同发展。从邮政业务架构来看,虽分为三大板块四大业务,但是给公众的印象始终是邮政一个经营整体,始终依附于一个邮政品牌,对外始终是一个企业形象,对客户始终是一种服务认同。邮政保险业务各板块只有同心同力,共谋发展,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老百姓认识邮政,结缘邮政,信赖邮政,得益于我们遍布乡镇的网点,得益于为他们提供的便捷服务,得益于我们经营业务的多元化。邮政的各个保险业务在网点的建设和对外营业上要相互兼顾,协同发展,要相互支撑,相互推动,尽一切之能事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邮政保险服务,体现邮政特色。

协同的目的是集约型发展。在村、乡、镇、县(区)、地市建立中国邮政一体化的营业网点,提供丰富的产品和全面的服务。在我们的营业点,客户可以选你所爱,爱你所选,这就是邮政特色,这就是邮政优势,让客户真真切切感受到邮政就在他身边。协同的目的就是资源型发展。谁拥有资源,谁就是强者。邮政保险业务间的协同发展就是要集合资源、整合资源、创造新资源。充分依托品牌、人力、财力、社会、渠道与网络资源,以中邮保险为主,进入人寿、财产、健康保险市场,研发好的保险产

第 6 页

共 7 页

品,经营管理好保险资产,成立邮政集团保险代理公司,集团化、专业化代理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

企业做大、做强是永远的主题。邮政要做大、做强就要在一个中国邮政品牌下,突出优势,发挥特色,拓宽发展领域,经营好高效业务,共同开创邮政的美好未来。

谢谢!

2012巴中市邮政局代理业务分局 秦川 *** 年11月28日

第 7 页

篇7:中国医疗保险事业发展历程

建国以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制度,企业实行劳保医疗制度,基本上是国家和用人单位自行管理、据实报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弊端逐步暴露出来:覆盖面窄,仅覆盖国有单位职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缺乏制度安排;经费没有稳定保障,普遍存在着企业欠费、机关挂账的现象;国家和单位对职工医疗费用包揽过多,浪费严重;缺乏社会共济,不同单位经济负担畸轻畸重,职工医疗待遇苦乐不均等。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陆续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代公费、劳保医疗制度;1996年,试点范围扩大到40多个城市;1998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普遍建立,基本完成了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转轨。同时,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就业格局转变、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从国有集体单位扩大到了非公经济组织,从正规就业人员扩大到了灵活就业人员,在制度覆盖范围上打破了不同所有制、不同就业形式、不同身份劳动者之间的界限。2007年7月,国务院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将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由从业人员扩大到学生、儿童、老人等城镇非从业人员。与此同时,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制度也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推开,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

二是基本医疗保险成效初步显现。

截至2008年9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8亿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59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8.15亿人。在覆盖面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医疗保险的受益人群持续增加,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管理目标。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不断加强,形成以“三个目录,两个定点,一个结算办法”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了对定点医药服务机构的监管和调控机制。从改革的实践看,广大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保障,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了一定遏制,参保人员的疾病费用负担减轻,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效应明显。三是医疗保障责任逐步清晰,公共财政的作用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医疗保险体系中政府、单位(雇主)、个人(家庭)等的责任逐步清晰,公共财政对医疗保障的投入不断加大。比如,为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等历史遗留问题,一些省市陆续出台政策,通过加大政府投入、企业尽责等办法,解决了相当部分关闭破产国有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为解决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就业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政府对参保的城乡居民,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80元的补助,大大提高了城乡居民参保积极性,保证了制度的稳定、可持续。此外,政府对医药卫生的投入不断增加,特别是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方便了参保患者,降低了医疗服务成本。

四是医疗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各地普遍建立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充实了经办管理人员。多数统筹地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医疗费用的实时联网结算。随着城镇居民医保试点工作启动,劳动保障社区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初步形成了“参保在社区,缴费在银行,就医结算在医院”的管理服务体系。

五是促进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筹资和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为医疗机构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流程,不断缩短结算周期,对参保人员在医疗机构发生的合理费用及时足额支付,改变了公费劳保医疗长期拖欠医疗机构医疗费问题,促进了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医疗保险通过建立定点管理制度,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提高了服务质量,控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促进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今后医疗保险制度的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向是正确的,医疗保险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也探索和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主要是:

始终坚持改善民生,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将医疗保险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措施,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研究完善政策。始终坚持基本保障,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充分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经济承受能力,坚持低水平起步,合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和保障水平。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在制度安排上,坚持中央定原则,地方定具体政策,既维护了政策框架的基本统一,也兼顾了地方实际;在工作推进上,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配合,注重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相关领域的配套衔接;在医疗服务管理上,不断加

强与定点机构的沟通协调,形成医、患、管三方相互理解、支持和配合的格局。始终坚持制度创新,认真研究解决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始终坚持制度建设与能力建设并重,把能力建设摆在医疗保险工作的突出位置,努力提升医疗保险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加大信息建设的力度,将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延伸,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篇8:中国医疗保险思考

一、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现状和背景

1.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国际现状和背景

在西方国家, 一直盛行着“养老金计划就是资本市场”的说法, 在这些国家, 养老保险基金是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美国自1935年《社会保障法案》通过以来逐渐建立了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其中作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险基金由社会保障信托基金管理。此基金只允许购买政府债券, 不得进行任何其他投资, 但其中的私人养老金可自由选择入市, 股票基金投资比例高达50%, 但是直接投资股票比例不超过20%。而加拿大投资则更广泛, 在2001年到2011年的10年间, 加拿大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了发达国家股票、各类债券、加拿大本国股票、房地产、 基础建设和新兴市场国家股票等多种领域, 其中股票投资比例为34.3%, 平均每年盈余48.6亿加元。在发展中国家中, 智利政府则授权25家私营性质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利用养老保险基金参加生产性投资以及法律允许的股票、债券等金融证券投资, 股票投资比例为30%。在发达国家和某些新兴发展国家, 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并且相互发展促进。

2.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中国现状和背景

根据2011年12月20日,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显示, 2010年若剔除1954亿元财政补贴, 上海、 江苏等14省市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出现资金缺口达679亿元, 比起同一年前期增加250亿元。同时, 根据国务院规定, 社会保险基金只能存银行和买国债两种投资渠道。2000年到2008年全国社会保险金的收益率不足2%, 低于同期通胀率。然而, 全国社保基金管理会管理的社会储备基金在过去11年的年均投资收益率达9.17%, 高于同期通胀率7.03个百分点。 2010年, 中国股票市场低迷, 但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当年取得4.23%的投资收益。面对养老金的收不抵支和收益率低的两大困境, 向社保基金学习以及养老金入市的主张开始进入人们视野。

二、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必要性

1.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

人口老龄化趋势使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制度既具现实紧迫性, 又具有战略发展的艰巨性。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 进入老龄化社会。在204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0%, 老龄化程度将达到高峰。与其他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不同的是,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正相关关系, 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过早地进入老龄化社会, 成为贫穷老龄化国家。正是由于未富先老的状况,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养老保险基金的增长速度。因此, 如何在老年人群体迅速壮大的情况下实现养老保险基金不断地增长成为难题。而解决此难题, 进入资本市场成为最佳的选择。

2.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发展的迫切需要

2001年底,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1054亿元。而到了2011年底仅广东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就达2892.61亿元。据世界银行预测, 到2030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总额将达到118万亿美元, 成为世界第三大养老保险基金, 基金保值增值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而中国现存的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的分离则严重影响养老金的运营、管理和保险增值。这样不仅使养老金在营运过程中投资渠道过于狭窄, 导致投资于国债或者存入银行, 投资收益降低, 加大风险;同时还降低基金管理营运的透明度, 不利于加强监督, 甚至容易导致基金被挪用、侵吞甚至滥用等腐败行为。

3.我国资本市场壮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刚刚成型, 机构投资者过于稀少, 而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缺少机构投资者的大量参与很难取得很大发展。如果两者相互脱节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 在中国资本市场刚刚开始发展并且初具规模的情况下, 培育和发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已成为重中之重。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资金实力雄厚, 无疑是最有能力成为投资者的机构。理性的具有投资理念的机构投资者的欠缺对我们资本市场导致不良后果, 比如, 容易导致资本市场规模小, 扩张不容易。由于我国拥有高达10亿的巨额储蓄, 但是国民储蓄意识过强, 同时没有将储蓄引导到资本市场的正规合法的有效渠道, 使得大量资金无法注入资本市场。

三、养老保险基金和资本市场的相互关系

1.养老保险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1) 养老保险基金对资本市场的正面影响。增加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 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养老保险基金是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由于养老基金规模庞大, 当其进入资本市场时能够为资本市场提供巨额资金。目前, 规模庞大的养老保险基金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 它对资本市场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 荷兰、瑞士的养老保险基金的资产规模超过资本市场资产的50 %, 而英国、美国达33%, 日本则在20%左右。在金融乃至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目前日趋增大的养老保险基金不仅会影响一国的国内资本市场, 甚至会因为养老保险基金向海外投资限制的放松, 进一步影响国际资本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市场。由于本身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要本着安全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收益性原则和长期性原则, 所以投资的理性使其成为资本市场上少有的稳健的机构投资者, 从而更容易对资本市场产生更大的影响。

促进融资结构转型, 促进股票市场的发展。由于股票的融资成本低, 大多数公司愿意发行股票, 如果养老保险基金大量认购这些股票, 将改善发行公司的资产债状况, 使公司从股市获得的资金增加, 从而增加了公司的多元化融资, 使公司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降低, 促进公司的融资结构由“银行主导型”向“股票主导型”转变, 这样利于股票市场的发展。

有利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由于养老保险基金一般由政府掌握, 所以很多投资行为会和政府的财政或者货币政策相协调, 并且保持一致。而且由于养老保险基金所运作资金的特殊性, 使其要兼顾社会利益, 更要服从政府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 政府实施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的时候需要得到养老保险基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的支持和配合。这样, 养老基金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活动就能提高政府对资本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能力。

(2) 养老保险基金对资本市场的负面影响。错误行为会影响市场稳定性。一般来说, 养老保险基金在资本市场上属于理性稳健的机构投资者角色, 但有时候也会作出一些短期或者投资失误等错误行为, 导致资本市场的扭曲, 引发股市波动, 从而对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产生消极影响。同时, 由于资本市场上养老保险基金理性稳健的形象良好, 会有很多机构投资者对其的投资活动采取跟风行动, 一旦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错误将波及一大批机构投资者。在某些时候, 养老保险基金的错误行为将导致资本市场的扭曲与泡沫化。

影响股票交易, 加快风险传递速度。 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规模巨大, 同时投资趋于理性稳健, 因而当大量持有某些特定股票时, 其交易频度会大大降低, 将导致这些特定股票无法正常的交易, 难以做到供求平衡, 最终导致市场失效。而由于股票的波及范围大、涉及范围广, 将对很多其他的机构投资者产生不良影响, 甚至将会影响本国的股票和金融市场。一旦通过本国市场波及全球, 就会引起全球的股票甚至金融市场波动, 引发金融危机。

2.资本市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

(1) 资本市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正面影响。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最显著的正面影响就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将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Derhei的研究表明, 从1950-1980年, 美国养老保险基金中的私人养老金投资股票的年收益率为11%, 大大高于投资国债收益。

有利于促进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 当前世界各国社会保险体制改革一个重点问题就是养老保险基金能够得到快速的积累。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老龄化严重, 本身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资本市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又不发达, 再加之长期以来养老社会保险没有走向市场化, 因此养老金保险基金是否能够达到快速积累, 是关系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以新加坡为例, 自实现中央公积金制度后, 借助资本市场, 其中央公积金的资产从1976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上升到1996年的52%。还有马来西亚, 其养老金资产从198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增至1996年的38%。正是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 为养老保险基金的快速积累增强了实力。目前在国际的共识中, 要使养老保险基金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来积累其资产, 只有资本市场才能在规模、 广度和手段的多样性等各个方面满足养老保险基金的这种需要。

(2) 资本市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负面影响。资本市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负面影响就是养老保险基金的发展会受制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具有多个投资渠道可以选择, 系统性风险小, 市场利率波动也小, 投机性自然也就弱, 所以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此的风险就小。同样的, 如果这是一个不成熟的资本市场, 投资的选择性少导致系统性风险小, 市场利率波动大导致投机性很强。在这样一个不成熟的资本市场, 投资的风险会大大加强, 作为求稳再求增长的养老保险基金就不适宜于投资于这样的资本市场。一旦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此类资本市场, 那么投资风险就过大, 这与养老保险基金的第一原则——安全性原则相抵触。 养老保险基金的发展就完全受制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资本市场发展良好则养老保险基金积累迅速, 资本市场出现危机则养老保险基金就会出现大型亏损。

四、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阻碍

1.中国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缺陷

(1) 存在大量资金缺口。根据由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牵头的中银研究团队和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牵头的复旦大学为主的研究团体撰写的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 到2013年, 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 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基金改革是把以支定收、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基金模式改革为部分积累式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基金模式, 导致历史欠账现象严重, 新老制度衔接留下的资金缺口使很多职工个人账户成为徒有虚名的空账和半空账。而且我国养老保险体制不健全, 存在劳动部门、人事部门、民政部门、金融部门、财政部门和全国总工会等众多机构都参与到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中来, 形成了部门分割、地区分割、所有制分割的混乱局面, 养老基金擅自被挪用、挤占等不良现象十分严重。

(2) 国家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限制。根据国务院规定, 中国社会保险基金只能存银行和购买国债两种投资渠道。 受此规定的限制, 养老保险基金只能投资银行和国债。而把基金的钱存在银行虽然安全, 但是很难抵抗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往往过于银行利率, 银行存款处于被动贬值状态, 很难保值更难升值。国债的利率虽然略高于银行利率, 但是在很多时候往往也低于通货膨胀率, 而且国债的利率也不是随便可以调节的, 使投资国债的养老保险基金也存在危险, 不断被贬值。

(3) 没有确定的组织机构管理养老保险基金。世界各国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 采取了由政府直接管理、组织基金会管理和采用基金管理公司等方式来管理养老保险基金。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的行政管理和基金管理未能分开, 也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这样造成政府管政策、管基金、管监督等全包现象, 政府的负担过重、效率低下、缺乏监督, 基金的保值增值成为难题。

2.中国资本市场的缺陷的约束

(1) 适合投资的渠道少。养老保险基金的健康发展需要理性稳健的多元化的投资, 这就需要资本市场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投资渠道供养老保险基金进行选择。我国的资本市场整体规模小, 内部结构不合理;金融工具期限结构偏短;现代金融衍生产品极少, 特别是缺乏配套的、 能够规避风险的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 缺乏进行指数化投资所需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市场指数。投资渠道过少会抑制养老保险基金入市的意愿。

(2) 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不健全。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时间短, 难以形成健全的市场制度。比如, 中国的资本市场不能形成规范化的市场制度, 也就是说不能形成有效的法律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 监督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大量行政参与、大型机构投资者坐庄操控股票、上市公司作假等违法现象泛滥, 这些都将导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 效率低下, 抑制养老保险基金入市。

五、推进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对策

1.进一步放宽投资限制

国务院关于社会保险基金只能投资存银行和购买国债的规定需要改变, 进一步放宽投资限制是大势所趋, 势在必行。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经验来看, 近十几年来, 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企业的债权和股票的限制越来越宽松。例如, 加拿大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了发达国家股票、各类债券、加拿大本国股票、房地产、基础建设和新兴市场国家股票等多种领域。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投资渠道较少, 但是仍然可以投资基金等渠道。

2.加强政府的财政支持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阻碍之一就是养老保险基金存在大量资金缺口。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社会敏感性, 养老保险基金所提供的社会保障一般都纳入国家的管理范围之内, 政府提供财政支持成为不可推卸的责任。例如, 智利为了保证新旧养老基金制度的顺利转轨, 政府承担并偿还了旧制度遗留下来的规模相当于1980年GDP80%的转制成本。近年来, 中国政府的财政盈余越来越多, 而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中国政府提供财政支持成为势在必行。由于历史欠账, 在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把以支定收、现收现付的养老基金模式改革为部分积累式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基金模式过程中造成新老制度衔接留下了资金缺口, 使很多职工个人账户实际上成为徒有虚名的空账和半空账。政府财政支持来坐实这类账户也是必然的。

3.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需要中国资本市场建立规范化的市场制度, 也就是说需要形成有效的法律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清算制度等一系列配套的自身措施。这些配套措施可以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实力, 建立更完善的资本市场。例如, 中国股票市场中的种种黑幕都需要通过完善的配套措施进行整治。在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外部条件的时候, 也要提升资本市场内部实力, 比如, 提高资本市场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在资本市场的从业人员要经过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学习, 彻底了解金融等相关知识并且能熟练应用;然后加强专业人员的道德水平, 尤其是职业道德水平, 实现自我约束和管理。同时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比如, 提供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 建立指导投资的指数系统。进一步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为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4.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体系和机制

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首先要实现各部门的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我国养老保险体制不健全导致的劳动部门、人事部门、民政部门、金融部门、财政部门和全国总工会等众多机构参与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所形成的部门分割、地区分割、所有制分割的混乱局面需要, 通过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框架加以解决。同时, 可以实习专业化经营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专业化经营管理, 是指基金的账户管理、基金投资、基金保管等角色分离, 由专业机构各司其职。在国际社会上来看专业化经营管理是必由之路。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是大势所趋。在中国资本市场形成并不断壮大的过程中, 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是否应该进入资本市场的争论越来越激烈, 支持进入资本市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借鉴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 中国深入研讨养老保险基金和资本市场的相互正负影响, 逐渐开始走出中国养老金入市的尝试和道路。尽管遇到了资金短缺、制度不完善等障碍, 但是依然可以通过财政支持、制度完善等措施来解决障碍, 让中国养老金入市的道路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1]林义.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的制度性约束[J].社会保障研究, 2005 (01) .

[2]张旭华.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 2006 (28) .

[3]封铁英, 李梦伊.金融危机背景下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的互动效应及启示[J].统计与决策, 2010 (09) .

[4]耿志明.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 (第2版)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5]李光绍.养老基金制度与资本市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8.

[6]高洋.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关系研究现状与展望[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9) .

[7]马勇, 张阳.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关系研究:实证及基于中国的具体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 2004 (01) .

[8]江雪峰, 梁晓姗.浅谈养老金入市[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09) .

[9]刘植荣.欧美养老金是否入市[J].环球, 2012 (01) .

上一篇:征文大赛策划书a下一篇:金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