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学案导学

2024-05-21

张衡传学案导学(共7篇)

篇1:张衡传学案导学

胶州市第二中学教学案

高一语文组

《张衡传》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句,重点掌握有关官职升降调动的词语和宾语前置句。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识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文言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衡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的精神品质。

预习案

预习资料

张衡,是一个一直影响我的人,因为他不但是一位天文学家,还是一位科学家。张衡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

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很喜欢天文。17岁他就告别了家乡,开始了游历生活。

一年,张衡来到了洛阳,求知欲经常促使他去大学参观,拜各家为师,因此通晓五种经书,熟悉六种学问和技能。

114年,汉安帝指名征召张衡,太再次来到京师洛阳,在尚书台衙门里担任郎中。这时,张衡开始钻研西汉杨雄的《太玄经》,从此他有爱好文学改为从事天文学的研究······

经过长期观察,张衡肯定了地球是圆的,提出了宇宙无限的观点,他写了一本叫《灵宪》的书,解释了月相变化和月蚀发生等自然现象。

张衡在木制机械方面创造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飞翔木雕,但都没流传下来。

139年,张衡在京师洛阳去世了。1970年,国际上用张衡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1977年,太阳系一个编号1802的小行星,也是用张衡的名字命名的。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属()文

邓骘()

逾侈()

璇()玑 驿()站

河间相()骸()骨

蟾()蜍((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通 形似酒尊 通 傍行八道 通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通 通 一时收禽,上下肃然 通

(三)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

课堂案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游于三辅()

2、观太学()..

3、不好交接俗人()

4、精思傅会()....

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6、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7、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

8、自去史职()

9、施()关发机 ..

10、伺者因此觉知()

11、又多豪右()....

12、一时收禽()..

(二)指出下列词的不同意思: ⑴观

①观太学()

②大王见臣列观()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④玄都观里桃千树()⑤启窗而观()⑵征

①公车特征拜郎中()

②咸怪其无征()③挟天子以征四方()

④岁征民间()⑶因

①因入京师()

②因以讽谏()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⑤伺者因此觉知()⑷乃

①十年乃成()②遂乃研核阴阳()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家祭无忘告乃翁()

(三)解释并积累有关官职升降调动的词语。

1、举()孝廉不行()

2、连辟()公府不就()

3、累召()不应()

4、公车特征拜()郎中

5、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6、再迁()为太史令

7、再转()复为太史令

8、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9、予左迁()为九江郡司马

10、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11、出()为河间相

12、衡下车()

13、视事()三年

14、上书乞骸骨()

(四)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并总结宾语前置句的规律。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3.验之以事。

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5.时人莫之许也

6、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

7、项王曰:“沛公安在?”

8、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9、微斯人,吾谁与归?

10、夫晋,何厌之有?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2、孤臣惟命是听

1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宾语前置句规律总结:1、2、3、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文章记叙的重点是什么?

张衡有哪些可贵的品质?你认为现在的我们最应该学习张衡的哪种品质?

课后案

(一)积累本节课出现的文化常识。游于三辅 视事三年 上书乞骸骨

遂通五经 贯六艺 时国王骄奢

(二)翻译句子

1、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2、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3、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三)选择题。

1、下列画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衡下车 B、举孝廉不行

C、公车特征拜郎中 D、因以讽谏

2、下列文字属于张衡“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⑴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⑵常从容淡静 ⑶举孝廉不行 ⑷连辟公府不就 ⑸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⑹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⑺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A、⑴⑵⑶ B、⑷⑸⑺ C、⑵⑷⑺ D、⑶⑸⑹

3、下列加下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因入京师,观太学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C.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专心致志 D.衡少善属文 举酒属客

篇2:张衡传学案导学

整理人:姜晓静 胡慧丽

审核人:于潋滟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张衡其人

3.掌握人物传记的详略处理

一、解题

“传”:传记.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镇定。交接:古:结交,交往;今,移交和接替。)

2.举孝廉不行(不行:古:不应荐;今:不可以)

3.公车特征拜郎中(特征:古:特地征召;今:事物的特点。郎中,古:官职名;今:中医)

4.寻其方面(方面:古,方向;今,事情或事物的一面)5.衡下车(下车:古,指官吏初到任;今,走下车子)

(三)、词类活用

1.时天下承平日久()2.衡少善属文()

3.大将军邓骘奇其才()比较“传”的不同含义: 《张衡传》 《左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诗集传》(传记)(传记)

二、张衡与作者范晔

张衡,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突出的。他在政治、文学与自然学诸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他在书法、绘画上也有成就。他尤其注重实验科学的研究和发明创造,其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人第一次制出地震仪要早 1700 多年。他的这一伟大成就,至今为世界所公认。课文节选自《后汉书 张衡传》。

《后汉书》作者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人,历史学家。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始为尚书吏部郎,后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汉书,成一家之作。累迁太子左卫将军,意志不满,与鲁国孔熙选谋逆,伏诛。初中课文《乐羊子妻》变节选自《后汉书》

三、基础知识整理:

(一)、官职名词

1.举孝廉不行(举,推荐;行:应荐)

2.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以授官;就:就职)3.累召不应(召,召请;应,应职)4.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5.再迁为太史令(迁,调动官职)6.再转复为太史令(转,调动官职)7.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调动官职)8.出为河间相(出,离京去外地为官)9.衡下车(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10.予除右丞相兼枢密史(除,除去旧职任新职)

11.上书乞骸骨(乞骸骨,请求退休。封建社会,大臣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二)、古今异义词

1.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从容:古: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不慌不忙,沉着

(四)、通假字

.员径八尺(员,同“圆”,圆周).傍行八道(傍,同“旁”,旁边).形似酒尊(尊,同“樽”,酒器)

.一时收禽(禽,同“擒”,擒拿,捉拿)、一词多义

属:衡少善属文()。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举酒属客()

就:连辟公府不就()。

金就砺则利()。瞬息可就()。

发: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机发吐丸()。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发函()

卒:永和四年卒(死亡)。

骑千余,卒数万人(士兵)。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五万兵难卒合()

征:公车特征拜郎中()。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1.以(1)自王侯以下()

(2)以精铜铸成()

(3)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4)验之以事()

(5)因以讽谏()

2.于(1)游于三辅()))

4

(五)(六)、文言虚词

(2)虽才高于世()

3.因(1)因入京师()

(2)因以讽谏()

(3)伺者因此觉知()

4.乃(1)十年乃成()

(2)遂乃研核阴阳()

(3)乃知震之所在()

(4)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5)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七)、文言句式

游于三辅。()虽才高于世()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举孝廉不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因以讽谏()。

(八)、翻译句子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四、《张衡转》是一篇人物传记,传记的一般写法:

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

读课文思考:1.张衡是一个什么人?作者选取了他的哪些典型事件来展示人物?最突出的是哪一方面的贡献?

2.细读第四段,说说作者介绍地动仪的顺序,模仿作者的介绍方法请为我校的“笃志楼”北面的雕塑写一段介绍性质的文字。

3.读完课文,我们已了解了张衡其人,请你为张衡写一段推介词,让更多的人知道张衡。

张衡的故事

公元78年(东汉章帝建初3年),张衡诞生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石桥镇(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城北五十里的地方)。他少年时期,由于父亲的早逝,家里生活相当清苦。贫困的生活,不仅没有影响他求知欲望,而且,更加激发他刻苦忘我的学习。他十多岁的时候,就读了很多书,写一手好文章,当时很有名望。一天,一个地方官来劝诱张衡:“我看你才学出众,想推荐你去做„孝廉博士子弟‟怎么样?”十七岁的张衡,拒绝了地方官的推荐。他想:我绝不能成天呆在家乡读那些古文经传,更不能去追求做官发财的邪道,我要历尽千辛万苦到实践中去探求科学真理。于是,他收拾好行装,离开家乡,踏上了游览名都大城、访师求学、探索科学真理的征途。

公元94年,他首先来到关中观览西京(长安)名胜,还游览了西汉时最高学府所在地三辅(现在的陕西中部地域,包括今陕西省西安市往东到华阴、兰田一带。加上长安临近的“左冯?和”右扶风“,合称三辅)。他爬山涉水,往来游息于渭河平原上,观览了太华、终南间的风云景色、名山大川。他接触了关隘和城镇,考察关中的民间风俗习惯,土质和物产以及古代的遗迹,当代的事物,尤其是对长安城郊的宫阙规模、市井制度、远近商贾货财的集散、富豪、游侠、王侯的故事等等,都有较深切的认识。他积累了丰富的、新鲜的文学素材。他的不朽名篇《温泉赋》就是在游览的途中,在骊山脚下写出来的,描写了骊山”汤谷“的优美,春水的清新。

公元95年,十八岁的张衡,来到了喧闹的洛阳城。张衡在游学长安、洛阳期间,为了增长科学文化知识,他不辞辛苦,求师访友,结识了许多著名学者和优秀青年,有擅长辞赋文学、弹琴吹笛的音乐家马融;有谦虚勤朴名闻当世的贤士窦章;有学识渊博、潜研时务、有三十多篇政论名著的王符;有学习过天文、数学、历数等学问豪侠英俊的青年崔瑗。这些有为的青年,对张衡都有很好的影响和帮助。特别是他和崔瑗友情较深,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交换心得。后来张衡也进一步研究天文、物理等科学,是受了崔瑗的影响。五年来的游学生活使张衡找到了科学的大门

如川之逝 不舍昼夜

张衡摸到了科学的大门,更用功了。他读书认真刻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力求甚解,善于从古籍里吸取精华。从公元108年到111年,张衡一直在自己的家里夜以继日地专心进修学业。一天夜晚,已经是五更天了,月落星稀,即将破晓,张衡还在聚精会神、不知疲倦地钻研着杨雄的《太玄经》,他看到书里面涉及好多有关天文、历法、数学的知识。他读着读着,发现这样一段话,第九篇称:阈无谓之宇,辟宇谓之宙”“日月往来,一寒一暑。律则成物,历则编时。律历交替,圣人以谋。张衡顿觉心里豁然开朗。茫茫无际的宇宙在吸引着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对天文、数学、历法等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他不知疲倦,一边忘我的读书,一边刻苦实践,制造科学仪器,对天文现象进行详细的观察和长期的测量。当时了解张衡的人,对他刻苦好学,坚韧不拔的毅力,很是赞佩。他的朋友崔瑗曾称赞他的学习态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这对张衡是多么恰如其分的称赞啊!《二京赋》的写作,更是感人。他用的苦功夫几十年如一日,象滔滔的江河,昼夜不息。公元97年,二十岁的张衡,根据长安洛阳游学时,从各方面搜集来的资料,开始了他的名著《二京赋》的写作。一天天,一月月,《二京赋》的写作,一晃三年了,远离家乡的游学生活,使他十分窘困,不谋求一个职业,他已经无法生存,但他仍然坚持写作,一时也没有间断。恰巧,这个时候,有位黄门侍郎鲍德到南阳郡去做太守,邀请张衡去助理郡政,为了维持生活,为了学习和写作,张衡于公元100年应邀做了南阳的主簿官,这时他已经二十三岁了。他充分利用日、年复一年,度过了一个个严寒酷暑,经过十年艰苦创作,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不断补充,写成了洋洋万言、内容丰富、辞藻瑰丽、含有浓?恤民”气息的《二京赋》,终于在公元107年完成。这是他“迅发以宏富”“精思博会”,十年乃成的杰作。《二京赋》文词里,表现了他横溢的才华和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它斥责了大城市里统治阶级荒淫奢侈的生活,震动了当时的文坛。

卓越的发明

公元119年(汉安帝元初六年)2月的一天,京师洛阳突然高温酷热,雷雨骤烈,不大一会儿,上空出现了一道道灼亮的闪光,随之又有隆隆的响声,接着大地摇晃,天旋地转,山崩地裂,有的地方地坼涌出洪水,有的地方城郭房屋倒塌,压死了无数黎民百姓。这是当时发生的一次大地震,京师洛阳和其他四十二个郡国地区,都或轻或重地遭到了地震的袭击和灾害。这年冬天,又发生了第二次大地震,地震范围波及八个郡国的地方。东汉时候,中国发生地震次数比较多,从公元92年以后,我国当时几乎连年发生地震。根据《后汉书》的记载,从公元96年到125年的30年中,就有23年发生过较大的地震。张衡一生遇到过好多次地震,据统计,从公元92年到139年间,京师洛阳和陇西共发生地震二十次,其中大约有六次是破坏性地震。当时人民群众对这些地震现象,由于缺少知识,怀着非常神秘和恐惧心理。张衡亲眼见到了地震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决心研究地震。他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可以认识的自然现象。于是苦心琢磨,下决心制造出一种能够用来观测地震的仪器,预防地震,解除人民的痛苦。

张衡当时在洛阳工作,对地震有不少亲身的感受和体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另外,公元115年(东汉安帝元初2年),他作了太史令(掌管天象学、历数学和传习学问的官职)后,这促成了他天文学上的成就和地动仪的发明。使他更有条件进一步开展地震科研活动,地震发生后,上报都由他记录。为了掌握各地震情,他也更感到需要仪器来观测。这促使张衡常年累月孜孜不倦地研究这个问题。他特别注重从实践中学习提高,一面不断地翻阅前人留下的资料,一面又注意总结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他破除迷信,一连苦苦钻研了六年,这位五十五岁的科学家,终于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这是我国地震学系统研究的开端。地动仪是用青铜铸成的,圆柱有八尺,形状象个酒坛子,其表面装饰着各样篆文、山、龟、鸟兽等纹饰。顶上有凸起的盖子,周围铸有八个龙头,按照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面排列着。每一个龙嘴里都衔着一粒小铜球,地上对准龙嘴,蹲着八个铜蛤蟆,昂着头,张着大嘴巴。仪器内部中间设有都柱(即中枢机械),柱的外边通着八条道,每条道上都有发动机关。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传来了地震的震波,哪个方向的龙嘴就张开吐出钢球,“当啷”一声落在铜蛤蟆的嘴里,看守的人听到响声,跑去一看,便立刻就知道地震发生的日期和地震的方向。

张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了当时最高的成就。他亲自不断观察天象,摸索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用了七、八年苦功。经过无数次的研究、观察、测验,到公元117年,制造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的天文仪器--浑天仪。张衡担任太史令工作,先后两次,共计14年,他把研究的成果写成一本书,叫做《灵宪》,对天体星象、日月星辰的观测都有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并且画出了我国最早的星图。他的《灵宪》和浑天仪都是我国古代天文学方面极其重要的科学成就。尤其是浑天仪提供了极其优秀的观测天象的方法,对以后天文学的研究发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为地动仪的发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92年以后,连年发生大地震,经常发生大风灾。有一次,狂风大作,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大风拔树三万多棵,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威胁。张衡针对风灾,在发明地动仪的同时,还感到需要观测气象,创造一种风向计,防止风暴袭击,起到科学预报作用。他在五丈高的竿上,立起一只衔花的铜鸟,随风而转,可以看出风向,这就是候风仪,一般和地动仪混称为候风地动仪,又叫相风铜鸟。这和

西方装置在屋顶上的候风鸡相似,不过,西方在12世纪时才有候风鸡的记载,比张衡的创造晚1000多年。候风地动仪的制造成功,是张衡的卓越成就。

毫不退缩

张衡的发明创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突破重重的阻力才得以实现的。地动仪研制成功的消息传开,洛阳城里的居民百姓都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可是无视科学的统治阶级,那些高官厚禄、养尊处优、不关心群众生命财产的封建官僚们,为了麻痹人民,加强对农民的统治和剥削,却把自然灾害说成天意,极力炮制一种谶纬神学(谶纬是汉朝统治阶级向人民施行欺骗的一种极端荒诞迷信的东西,它在东汉时已成为皇帝崇信的重要国典之一),宣传迷信,由于张衡反对谶纬神学,因而朝廷对张衡恨之入骨。一次,几个谶纬神学的信奉者,恶毒攻击张衡,说:“你发明地动仪是„屠龙之术‟、„雕虫小技‟。”张衡愤怒地斥责他们:“你们这些虚伪之徒,歪曲历史。附和谶纬,献媚权贵,逢迎求荣,借以窃取个人利禄。”他们听了张衡切中要害的揭露,老羞成怒,猖狂攻击:“你的候风地动仪算不了什么发明,没有大用,做水运浑象,徒劳无益!”张衡听了这些谬论,哈哈大笑,反击道:“你们这些不学无术的笨蛋,靠谶纬吃饭,是一伙守株待兔的歹徒!”张衡连夜奋笔疾书一篇《应间赋》,批驳这些流言蜚语,他毫不退缩,追求科学真理的信心反而增强了,决心在斗争中前进。

公元138年3月1日,张衡正在喝酒,地动仪上头朝西那条龙嘴里的铜球,突然“当啷”一声,落了下来,但洛阳城却十分平静,没有地震感觉,连酒杯里的酒都纹丝没动。于是,封建官僚们议论纷纷,认为攻击张衡的时机已到,他们狂吠张衡是吹牛,造谣说候风地动仪不准。可是,张衡却坚信说:“咱们等事实说话吧。”过了几天骑马送信的驿官,果然从千里以外的陇西,带来了甘肃兰州、临洮地区发生地震的消息,正是候风地动仪指示的方向,在铁的事实面前,那些封建官僚等反对的人,哑口无言?皆服其妙了!但在封建社会里,科学总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架仪器早已失传了,直到我国解放后,才把它复原出来。

不管反科学的封建统治阶级如何反对张衡的卓越发明,但这一伟大发明的价值,却永远不能泯灭。1800多年以前,张衡的地动仪,已能测出千里以外的地震,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呀!地动仪里面摆的构造设计,可能在隋唐时期传到了波斯(今伊朗)和日本。

公元139年,这位年纪六十二岁的老科学家,怀着晚年政治生活中不满当朝统治的悲愤,在洛阳与世长辞。

河南石桥西南的鄂城寺,相传就是东汉时西鄂县城旧址,鄂城寺东侧的夏村寨,就是张衡旧宅所在地,现在叫作平子读书台,这一古迹说明了祖国人民对张衡的敬仰与纪念。

篇3:张衡传学案导学

刚好所到的基地学校不仅仅使用“学案”, 他们还使用“学案导学”, 和“导学案”一样很注重这个“导“字。在数学教学中,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是学案导学的模式。这正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相吻合。

一、“学案导学”与学生“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启示

在天津学习期间听了不少课, 上课老师都是“学案导学”与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经过与老师们交流得知这样做:一可以杜绝学生在课堂上当拿到学案后, 不认真听课, 一直埋头做学案的情况;二可以带动学困生从中学会与人沟通, 与人交流, 就算他不肯动手, 但每次的合作都能让他目睹所有发生的合作过程中同学的不同表现, 这样可以感染或潜移默化他;三是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独立解决、独立思考,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 而学案的使用恰恰能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及重难点, 一些简单的知识自己能解决的在学案上解决了, 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 既提高了参与率, 又节省了时间。学案还有一个好处是学生必须进行阅读学案内容才能思考, 这样又加强了学生数学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有把学案收集起来就是一种课堂笔记, 复习时再利用·好处多多。

在“学案导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导学案”教学中, 也会出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 同样一个问题,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容易, 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 也许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解决这样的问题, 也可像“学案导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 取长补短, 达成共识, 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只是个别学生的问题, 小组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解决了;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才是教师教学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 利用省下的时间可以进行多一些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生成能力, 从而走向高效课堂。

二、"学案导学"中"学案"、课本、课件、教辅教学整合的启示

现在的学案内容设计已经非常灵活, 非常精细化, 与课本、课件、教辅等的整合运用都很有讲究, 如果和课件搭着用于课堂, 课件主要面对教师, 对于学生学案里有的幻灯片尽量少有, 除非是帮助学案解决较难理解的问题的, 并且课件的幻灯片张数不能太多, 学案的设计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用于探究、发现新知。如果学案和教辅搭着用于课堂教学, 那么学案里的练习不要和教辅上的重复, 学案里的习题也要少些, 是主角, 尽量与课本同步;教辅是配角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果与课本搭着用于教学的, 学案里的内容就不能和课本的重复, 以课本的阅读为教学的主线, 而学案是用于知识扩展, 或是帮助课本新知识的提高或巩固检测。其实三者都可以一起运用, 只是用起来会有些手忙脚乱, 特别是学生注意力的方向会乱, 因此, 四者整合运用教师的操作和设计一定要合理。教师建议常规课尽量不要四者一起运用, 这对学生是件好事。“导学案”也经常出现整合问题, 从“学案导学”中又可以突破整合设计。

三、“学案导学"重视课前预习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第一环节学习准备模块很注重学生的预习情况, 早期基地学校的学案都是发给学生带回家提前完成预习, 后来发现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大多数学生没能完成, 原因很多;二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现阶段提倡减负。这两个原因使学案不再提前发给学生, 改成上课发给学生, 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完成预习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学案导学”的第一模块——学习准备模块。具体做法可以是复习, 或是知识链接, 或是了解这节课要用到以前学习过的哪些知识, 或是检查学生阅读数学课文、课前网上搜索相关的新课内容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或课上的时间, 通过提问、小纸条、听写、题目、询问等形式进行检查, 看看学生哪些知识内容理解了, 哪些知识内容没有弄懂。这样经过不断地改良, 一直就坚持到现在,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学习准备, 如果学生能看明白的内容, 教师就不必讲了, 老师要解决的是学生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不是重点亦即难点。这样后面的教学过程就变得轻松多了。

四、“学案导学"克服学生厌学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学习导航模块其实就是我们“导学案”的自学互动模块。本环节中可以设计不同的动手操作、数学游戏, 通过学生讨论和交流, 不仅能够真正解决自己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还从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克服厌学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如此, “学案”的内容设计可以因材施教, 还可以灵活降低知识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便于教师进行导教, 还可以利用知识树或简单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慢慢发散思维。听“全国说课标、说教材大赛”的不少年轻数学教师说课时, 都说到“让学生在学案中画知识树”的做法, 如在某s节课学完后让学生画出知识树, 或自主画出一小节、一章的知识树,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巩固了知识。知识树是一种很好的整合方式, 是一种训练思维的重要方法, 用好知识树, 能强化整合意识和整合思维,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

在听课交流中也有不少教师说了, “导学案”其实更适合起点低的学生使用。早期也有用过知识树进“学案”中, 只是当时不注重“导”, 还看不出知识树对厌学的学生或学困生有多大的帮助, 但现在非常关注学案的“导”思想, 知识树和思维导图用的时候很有趣, 还可以生长, 不过要学生通过努力才能看到画在纸上生长的树, 这样更能突破厌学孩子的心理防线,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毫无疑问, “导学案”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

五、"学案导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启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和变教材为学材的教学指导下, 所到的基地学校加大力度抓教师的“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可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使用的能力, 可以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 更明确自己教什么, 还可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在设计学案时处处注意课标和教材的使用:一是设计学案从最基本的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起;二是设计学案时要体现分层施教的原则, 多练基础题, 增加中等题, 不漏拔高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 重在引导。体现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应用性;三是学案设计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在学案里体现出让学生预习, 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完成练习并归纳小结的时间和空间。

篇4: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之所以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下面我结合青岛出版社信息技术7年级第4课《文学社的新成员》这节课加以说明。

一、学案导学倡导了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教育新理念。

学案导学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探索、提炼、练习、巩固、归纳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上课之前,我先把《文学社的新成员》学案发下去,让学生自学,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相互讨论,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老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提出问题,同时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以建立科学、民主和平等的新师生关系。所以,运用学案导学,学生多多参与,教师巧妙点拨指导,这样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学案导学能够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文学社的新成员》学案导学中,我设置了“学习目标”、“本节知识重点”、“自学检测”、“问题讨论”、“我的收获与体会”、“温馨提示”等栏目,其中“学习目标”、“自学检测”教给学生如何学习,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而“问题讨论”则更进一步启发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去问问“为什么”,去思考问题,并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讨论、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联想、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案导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积极性。

学案导学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简单的知识和操作让学生自己看书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还有问题再由教师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帮助同学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学习和讨论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案导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坚持性,自信心及勤奋、踏实等性格特征。

四、学案导学法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

实行学案导学,学生通过预习,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比如说《文学社的新成员》这节课中,学生对“不规则表格的设计与修改”这一操作感觉有难度,无从下手,那么上课时,学生就会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听讲,积极动手操作,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减少学生走思分神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要时而听,时而操作,时而讨论,时而交流,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学案导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质量。

五、学案导学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学案导学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有利于探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指导自己的行动。课堂实践与创新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已知的知识外,还应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大胆设计,标新立异,哪怕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我都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我设计实践与创新时,只要设计的实用,美观,有创新就行,对于每个知识点的操作要求不细化,目的是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有自我发挥的余地。

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1.“学案导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案导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2.“学案导学”能“减负”不“减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时代和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学案导学”不失为一种与这种要求相适应的教学好模式。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由于学生学会学习,疑点、难点都在课堂解决,原来的课下作业在“学案导学”中基本完成,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增强了,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3.推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收获。学生:(1)乐学、爱学、会学、能学;(2)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师:(1)由教书匠转为研究者--感受到教育家的乐趣;(2)由“警察”转为“朋友”——享受新型的师生关系;(3)把职业当成事业——有一种期盼永远留在心中。

教而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以上环节不一定每节课都机械照搬,应根据实际学情进行灵活取舍。教师要善于处理好放与收、问与答、个体与全体、学生与教材等几方面的关系,既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能浪费时间,做到活而不乱,难易适中,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篇5:张衡传课时一导学案

1、了解范晔的生平和《后汉书》。

2、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深入了解张衡。【学习重点】

1、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

2、了解张衡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学法指导】

1、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

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作者及作品简介】

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始为尚书吏部郎,后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累迁太子左卫将军,意志不满,与鲁国孔熙先谋逆,伏诛。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后汉书》为“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一。初中课文《乐羊子妻》节选自《后汉书》。【张衡简介】

张衡不但是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他才华横溢,知识渊博,诗文俱佳,造诣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位少见的全才。在自然科学方面,他精通天文、地理、历法、数学、机械、气象;在社会科学方面,历史、文学、经学、哲学、礼法、绘画均至佳境。他既在自然科学方面为我们留下了震惊世界的浑天仪、地动仪、独飞木雕等伟大发明,又在社会科学方面留下了熠熠闪光的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他的《二京赋》,达到了汉代大赋长篇巨制的极致;他的抒情小赋为赋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途径;他的诗是我国七言诗由发展到成熟的一个标志,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有关人物传记】

1、传记的特点:

作为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传记的基本特点是: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2、传记的种类:自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

《张衡传》属于评传。评传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价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本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作为一篇科学家的传记而节选,对原文有大量的删节。

注意: 传记叙述一个人的生平,并不在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下来,只能记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时显示他的品格特点。【学习过程】

1、难词难句解释。

(1)从容淡静:从容,举止行动,《礼记•缁衣》:“衣服不贰,从容有常。”孔颖达疏:“谓举动有其常度。”《楚辞•九章》:“孰知余之从容。”王逸注:“从容,举动也。”不能作舒缓、不急迫来讲。淡静,淡泊娴静。全句:(他)平时举止淡泊娴静。

(2)衡不慕当世:当世,是当世之人,即当时的掌权者。

(3)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公元111年(安帝永初五年)拜郎中,114年(安帝元初元年)迁尚书侍郎,115年迁太史令,121年(安帝建光元年)迁公车司马令,126年(顺帝永建元年)再复为太史令。文中所指“五载”,即公元121年辞太史令,拜公车司马令,到126年又复为太史令的“五载”。

(4)咸怪其无征:征,是应验、征验、效验的意思,不宜作“证据”讲。(5)“举孝廉”、“辟公府”、“累召不应”、“公车特征”:举,推荐。辟,征召。召,呼唤,特指上对下的呼唤,引申为招致,征,召,特指君召臣。“举、辟”二字在这里都表被动。(6)“拜郎中”、“迁为太史令”、“积年不徙”、“再转复为太史令”:拜,授予官职。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才是贬官。徙,表一般的调职,有时也用以表示降职,本文指前者。转,迁调官职。这四字的意思很接近,略有区别。(7)关于“璇机”的解释:一说是玉饰的测天仪器。一说,“机”即“玑”,“璇机”是两颗星的名字,即“天璇”和“天玑”。从上下文看,似以第二说为宜。用“璇”“玑”二星指代北斗七星,又进而指代天文,“妙尽璇机之正”即精通天文的意思。(把“璇机”指代天文,可参见王力《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第787页)

2、文中加点字注音(字音不再填了,麻烦自己填吧,嘿嘿)邓骘

璇机

算罔论

蟾蜍

篆文

范晔

属文

辟公府

.........逾侈

累召

篆文

合契

乞骸骨

左冯翊

京兆尹

.........帷幄 ..

3、小组成员结合课下注释对译第一、二、三段

4、翻译前三段重点句子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爱和一般的世俗之人往来。

(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永元年间,被举荐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3)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4)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擅长器械制造方面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历法等的推算。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升迁为太史令。

篇6:导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大力推行了半年的时间,现在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学案教学模式。下面就从我个人开始着手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导学案教学体会。

一、体会

(一)、学案教学能“用活”教材。“学案导学”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按照有易到难或者其他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

(二)、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以前的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掌握的好与坏只是通过提问几个同学来了解,也不能全面的掌握,课堂上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的接受,效果不好。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案导学”的使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根据质疑问难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和同学共同回答,或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三)、学案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使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

二、思索

为了提高学案教学的质量,有许多问题也是应该注意的:

(一)、学案质量的保证。没有高质量的学案,就注定了事倍功半,而且会导致师生没有了信心,所以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的设计学案,特别是学案的前面几个问题的设计更是关键,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全体老师的参与度。使用学案的老师要真正愿意走进备课老师的思想,才能体会设计的动机和目的,才能有效的使用,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前的老师的集体备课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集全体老师的智慧为一体,创造一张高质量的学案,提高教学质量。

(三)、使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学案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模式,在学案的使用中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灵活的运用,把握好课堂,把学案教学的运用达到一定的高度。

(四)、要使学案教学在课堂上得以很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极其重要。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在教师引导下,才能解决学案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将课堂上成真正的学案教学课堂。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等各种能力,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这样做:

(一)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新课改下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满足了中学生思维发展、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也使学生良好的学习

习惯得到培养,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按“学案”的要求预习、探究是一种主动达标的行为。

(三)通过教师有效地 “导”,促进学生有效地“自主”学,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

(四)“学案”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五)可以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有机统一。一份好的“学案”,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个人施展的空间。

(六)由于精选习题,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

(七)促使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提高三个能力。

1、备课中的“选材”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精选材料,选好教法,用好教学手段。

2、课堂上的“亲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我们要高度认识学案教学的意义,坚定课改的信心。学案教学虽然有一些困惑,但是,实践证明,学案的使用的确可以消除大多数学生的茫然,增强学习兴趣,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使之成为学习的好帮手。我相信,通过“学案教学”的日益成熟,一定会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导学案教学的认识体会及对今后工作的启示

篇7:“学案导学”之我见

1 教案与“学案”

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教师通过备教材、备学生,将教学意图、知识内容进行设计,并编写成教案,以便在教学时按照计划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教案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知识主体内容等等。然而,传统的教案普遍存在无法回避的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知识为中心,更多考虑如何把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缺少公开性、透明度及学生参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由单纯的“教案”向“教案———学案”的改革,就是将以“教为中心”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互动、交流、自主”式“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上来,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从而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由此应将备课中的教案编写拓展为“教案———学案”的编制,或称其为“教学案”的编制。

什么是学案?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就是在教学中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注重学法指导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

“学案导学法”的意义首先在于它变“学会”为“会学”。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步骤清晰,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学生可以根据“学案”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依据“学案”所进行的整理、概括和初步尝试,以及学生在教师点拨和“学案”引导下的质疑、讨论、探究、实践,“学案导学法”都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主动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再次,“学案导学法”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学案导学”的特点是把学习目标交给学生,注重知识的能力价值,强化了对知识点形成性练习的设计,并通过“诱导式”、“开放式”等不同教学程序灵活运用,引导学生重视对问题的分析、探讨和解决,使学生基础知识落实到位的同时,能力的培养有了依托,而在“学案”实施中的自学、质疑、讨论和实践等环节则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 学案的编制

2.1 学案的编制,应着重考虑“导学”功能

在学案中,将知识目标、能力要求明确地提出,可帮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要求进行较为准确地定位,从而减少盲目性。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不会预习或对课前预习工作不够重视,其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在预习时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得要领,导致预习不见成效。

在学案中,将学习中的重难点和关键要点明确地提出,对学生的预习有一个具体的导向,可减轻学生自学时的困难。

在学案中,将教师上课时准备讲解的例题出示在学案中,使学生能预先对试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真正实现自主探究,以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进而达到能力的提高。

2.2 学案的编制,宜简不宜繁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很多的《学案》读物,大多数的学案,能以较为新颖的形式,为学生们提供预学、辅导的模式,读物更加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探究性。但本人认为,这类成书的《学案》,其辅导性和系统性远远高于我们真正意义上导学性,一是容量大,二是内容全,之所以成其为书,必将具有这样两个特点。如果我们不加选择地照搬照用,只能使其《学案》书成为一般性地辅导教材,最终结果只能是“增负”而不是“增效”。

学案的编制,要避繁就简,不要面面俱到,提出重点、指出难点、点出要点即可,留下问题和余味,多一些“蒙胧感”为好!

2.3 学案的编制,应注意层次性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一要,防止“一刀切”的作法,要提高针对性,预习内容和练习作业一般有三个层次的题型:基本要求、能力训练和综合提高,旨在使基础水平互有差异的全体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获”。二要,杜绝要求过高、难度过大,较高水平地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才能得以实现,千万不要指望学生通过学案“自学成才”。

参考文献

[1]黄越祥.学生水平差异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影响之解决方法[J].

[2]肖卿贤.从“教案”到“学案”[J].

上一篇:教师如何避免职业倦怠下一篇:学院校长在2012年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