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传》阅读答案

2024-05-07

《欧阳修传》阅读答案(共14篇)

篇1:《欧阳修传》阅读答案

篇一:欧阳修传阅读答案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阅读训练附答案作者:欧阳修 文章来源:不详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阅读训练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6分)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 欧阳修传》)【注】①嶷(y ])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机阱:陷阱。③宽简:宽松简易。④便:安逸、安适。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因 取 旧 案 反 覆 观 之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读书辄成诵()(2)晚更号六一居士()(3)虽机阱②在前()

(4)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10.用同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译文 :_________________ 11.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选文第三段,结合下面的链接文字,具体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4分)【链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___

参考答案:

8.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9.(1)就(2)改变,更换(3)即使(4)有人 10.(欧阳修)在一个废书簏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留下地书稿,读后对韩愈十分仰慕。11.因为欧阳修认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12.欧阳修具有“与民同乐”的从政思想,他宽松待民,简易做事,达到了“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也就是《醉翁亭记》中“太守之乐其乐”的原因。(意思对即可)

更多有关 的资料篇二:欧阳修传阅读答案 篇三:欧阳修传阅读答案

《欧阳修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3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 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 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 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 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 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 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识 者以为知言。(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节)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更若役,复若赋 d.奖引后进,如恐不及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 中前一个“则”为连词,引出假设情况下的结果;后一个“则”为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 项中前一个“若”为动词,“跟„„一样”“如同„„”;后一个“若”为代词,“你的”。d 项中前一个“如”为副词,“好像”; 后一个“如”为动词,“到、往”。答案: a.至以荻画地学书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b.因取旧案反覆观之因拔刀斫前奏案 c.未为人知若属皆且为所虏 项中前一个“以”为介词,“用”;后一个“以”为介词,表原因,“因为”。b 项中的两个“因”均为副词,“于是”。c 为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等,“在”。答案: 欧阳修传 欧阳修传翻译 玫瑰小镇 猫人阅读答案 秋颂阅读答案 远去的乡村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 放学阅读答案 天使的礼物阅读答案 母亲的心阅读答案 篇四:欧阳修传阅读答案 内容提示:《欧阳修传》 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2~ 13 题。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欧阳修传》 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2~ 13 题。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识者以为知言。(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节)12. 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 意义和用 法相同 的 一组是()a.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更若役,复若赋 d.奖引后进,如恐不及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 a 项中的两个“而”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b 项中前一个“则”为连词,引出假设情况下的结果; 后一个“则”为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c 项中前一个“若”为动词,“跟„„一样”“如同„„”; 后一个“若”为代词,“你的”。d 项中前一个“如”为副词,“好像”;后一个“如”为动词,“到、往”。答案: a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至以荻画地学书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因取旧案反覆观之因拔刀斫前奏案 c.未为人知若属皆且为所虏 d.谓必显于世得复见将军于此 解析: a 项中前一个“以”为介词,“用”;后一个“以”为介词,表原因,“因为”。b 项中的两个“因”均为副词,“于是”。c 项中的两个“为”均为介词,表被动,“被”。d 项中的两个“于”均为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等,“在”。答案: a篇五:欧阳修传阅读答案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

篇2:《欧阳修传》阅读答案

18.(2分)C

19.(5分)

(1)你为官时,常常(或曾经)在晚上点灯处理官府的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

(2)(如果)我要寻求拯救理由最终不行的话,那么被判死刑者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在意思对的前提下,加点的部分为得分点,1处1分)

20.(2分)(1)夫常求其生(2)犹失之死 (3)而世常求其死也(对一处1分)

篇3:《欧阳修传》阅读答案

……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节选自《二十五史全本·明史2》,(清)张廷玉等著,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

参考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他考中举人来到北京后,就立即拜伏于宫殿下,献上《平黎策》,想要开辟道路,设立县城,以安定乡土。有见识的人都赞扬海瑞的设想。

他代理南平县教谕时,御史到学宫来视察,部属官吏都伏地通报姓名,唯独海瑞长揖而礼,说:“到御史所在的衙门当行部属礼仪,这个学堂,是老师教导学生的地方,不应伏地行礼。”

海瑞做了淳安知县后,(日常)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对别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啊。”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向驿吏发怒,把驿吏倒挂起来。海瑞说:“过去胡总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供应不要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于是命人)打开胡公子的行李,从里面搜出银钱数千两,海瑞将之收入到县衙府库中,并派人骑马报告胡宗宪(此事),胡宗宪没法因此治罪海瑞。

……海瑞没有儿子。去世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室探丧,看到房里只有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来,凑钱为海瑞办理了丧事。海瑞的死讯传出后,南京的百姓为之罢市。海瑞的灵枢从江上返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朝廷追赠海瑞为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鉴赏空间

课文《治水必躬亲》告诉我们治理水患必须得亲自跋山涉水,亲自劳作,不怕吃苦,并举了海瑞不但治水必躬亲,而且为官清廉,最终使治水成功的例子。从课文中,我们看出海瑞具有清正廉洁、不畏艰辛的品质;而《海瑞传》则详细介绍了海瑞的生平:生活简朴,刚正不阿,为民请命,冒死上谏……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海瑞其人其事。

[读 有所思]

篇4:《渴望生活——梵高传》阅读教程

1. 阅读《渴望生活——梵高传》,了解梵高生平,通过欣赏梵高作品学习他执着追求的精神。

2. 鼓励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小论文、批注字句或段落,引导学生多元化深入解读。

3. 通过讨论交流、读书报告会等方式将读书收获立体化、活动化。

二、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渴望生活——梵高传》(欧文·斯通著,常涛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辅助材料:

1.《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永恒的<梵高传>》(作者:丁宁)

2.《读一读<渴望生活:梵高传>》      (作者:刘海燕)

3.《细腻传神见真功——读欧文·斯通的<梵高传(节选)>》(作者:王松泉、王静义)

4.《兄弟情绽放了“向阳花”——品读<梵高传>中提奥形象》(作者:易延坚)

5.《执著铸就辉煌,创造凝成不朽——<梵高传(节选)>导读》(作者:唐仕伦)

6《最后的梵高》(作者:冯骥才)

7《投给燃烧的感情》(作者:林清玄)

8.《火中取栗的人》(作者:周晗)

9.《亲爱的文森特·梵高》(作者:安妮宝贝)

10.《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作者:海子)

三、教学时间

四周

四、教学计划

第一周:激趣导入——让学生“爱”上梵高

(一)教学重点:了解梵高生平、作品及创作背景。

(二)具体要求:布置学生阅读书籍并收集梵高相关生平资料,制作成PPT,以小组为单位课堂展示。

(三)展示内容示例:介绍梵高生平、代表画作及其背后的故事;播放刻画梵高的民谣;高度评价《梵高传》的价值;甚至对书的封面、封底都做动情的解说。

(四)辅助材料:《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永恒的<梵高传>》《读一读<渴望生活:梵高传>》《梵高画作欣赏》、网站“梵高艺术馆”全部内容。

第二周:读书指导——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一)教学重点:理清梵高的人生经历,分析梵高人物性格。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二)具体要求:布置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小论文、对词语或段落进行批注、填写传记阅读积累表。教师从旁辅导,选出优秀的批注和读书笔记进行交流;组织学生阅读辅助材料,提高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

(三)学生批注示例:“读温森特独白式的告别时,脑海里涌现起许多阅读过的片段,那些鲜活的或已经死去的生命,一个个呈现在眼前,有股想哭的冲动。这种情绪深深地把我带进书里的每一个文字,这种感动源于一种悲凉但有力地陈述,而非煽情的修辞。”

(四)辅助材料:《细腻传神见真功——读欧文·斯通的<梵高传(节选)>》《执著铸就辉煌,创造凝成不朽——<梵高传(节选)>导读》《兄弟情绽放了“向阳花”——品读<梵高传>中提奥形象》。

第三周:读书交流——畅谈感受,鼓励多元解读

(一)教学重点: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让学生从梵高的人生获得有益的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二)具体要求:在课堂上和学生“聊书”,学生提出问题,互相交流解答,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就传记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尝试进行评论性文章写作。

(三)讨论问题示例:评价与他“死也不分离”的好弟弟提奥;探讨梵高一生寻找的“橘黄色”的深层涵义、如何看待梵高的自杀行为、将梵高和《活着》当中的富贵进行比较……并可从文本衍生开来,讨论假设性问题——你愿不愿意经历梵高的生命?梵高的身上,是不是证实了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梵高求婚、传教成功,他会不会是一位成功商人或伟大牧师?梵高更爱生活,还是更爱自己?

(四)辅助材料:《最后的梵高》《投给燃烧的感情》《火中取栗的人》《亲爱的文森特·梵高》《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

第四周:读书展示——将读书收获立体化、活动化

(一)教学重点:通过内容抢答赛、短剧表演、手抄报展示、诗歌朗诵、写推荐词等活动探究作品主题及人物性格。

(二)具体要求:师生共同商议将梵高一生分成三个阶段,并将学生分成三组。让学生从读书笔记、批注中归纳梵高不同时期的生活样貌和精神状态,继而探讨合适的表演形式,设计读书报告会。

(三)读书报告会流程:

1. 激发兴趣,导入学习

以梵高作品拍卖会的形式展示梵高著名画作,通过学生估价与画作的实际价格对比,导入读书会。

2.活动过程

活动一:小组专题阅读汇报

【第一组】前期——序幕(伦敦)、第一卷(博里纳日)

(1)展示形式:内容抢答赛。

(2)提出问题:梵高尝试过很多职业,可最终他选择了绘画,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第二组】中期——第二至五卷(埃顿、海牙、纽恩南、巴黎)

(1)展示形式:通过一幕短剧来体现梵高走上绘画艺术道路时遭遇的挫折和质疑,表现出他面对困难时的执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读书笔记交流。

(3)提出问题:梵高生前无人关注,死后却名扬万里,你认为梵高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第三组】后期——第六至八卷(阿尔、圣雷米、奥维尔)

(1)展示形式:A.手抄报、书法展示。B.朗诵第三部分梵高经典文段,表现梵高独特的艺术追求、人生理想和心路历程。

(2)提出问题:本书书名是“渴望生活”,梵高渴望怎样的生活?

活动二:阅读感悟——问题讨论环节

就刚才活动一中各小组出示的三个问题集体探讨。

活动三:写作拓展——为《梵高传》写推荐词

借鉴“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的语言形式,为《梵高传》写推荐词,吸引亲朋好友读这本书。

五、教学成果

PPT、读书笔记、评论性小论文、改编剧本、改编诗歌、手抄报、书法作品。

六、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每一个读书环节中,学生参与性高。读书笔记中,写出了自己对作品的深入解读;讨论交流时,学生不仅“入乎其内”与文本对话,也“出乎其外”与自己对话;读书报告会上,各个活动环环相扣,学生们抢答争先恐后,短剧表演惟妙惟肖,交流在理在情,朗诵感情充沛……充分的前期工作与默契的现场展示让读书会现场高潮迭起。

2. 结论性评价:此次读书会历时一个多月,带给学生的影响远远超出预料。许多学生主动要求老师推荐好书,关心下一次读书会的时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就不仅是游戏了,还有更热门的话题:你在读什么书?有家长反馈,孩子似乎突然长大了,且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而老师也发现学生的阅读质量逐步提升,写作中开始有独特的感受和深度的思考。逐步开展对读整本书、读一个作家、读一类作品的读书活动的尝试。

七、教学反思

“读一本书,犹如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一本好的人物传记,是进行情感教育、理想教育的最好读本,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在阅读和思考中,往往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塑造和世界观的形成。再者,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许多传记作者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其作品能促进学生的语言鉴赏和使用能力的提升。

选择带领学生读《梵高传》,不单纯局限于了解梵高生平、欣赏梵高作品,更希望学生读懂他的内心,感受他的热情,学习他执着追求的精神;同时,《梵高传》作者欧文·斯通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阅读他的传记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次阅读活动共分四周进行,在导读课上,通过学生自主宣传、介绍此书,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读一本传记,不仅局限于读这本传记本身,与本书、传主相关鉴赏、评价、研究类的文章著作,都要辅助阅读,这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广度、深度。因此在读书过程中,教师推荐大量阅读辅助材料,辅助学生在读书笔记和小论文的写作中加上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深度的思考。

讨论交流是推进阅读的重要环节。边读书边交流,不仅在每周阅读课上交流,在课外也时不时与学生“聊书”。这对学生的阅读既是督促又是激励。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讨论、倾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获得不一样的作品解读。

篇5:《欧阳修传》阅读答案

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欧阳修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在滁州做了两年多的地方官,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这首《别滁》诗就是当时所作。

《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传

修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宋史》

18、请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现诗歌《别滁》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2分)

19、《别滁》这首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负者歌于途 至于再三

B.渔人具答之 因取旧案反复观之

C.醒能述以文者 无以自遣

D.酿泉为酒 未为人知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6分)

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②颓然乎其间者( )

③山肴野蔌( ) ④宴酣之乐( )

⑤不可胜数( ) ⑥众莫能及( )

22.翻译(2分)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3.《醉翁亭记》中欧阳修能“与民同乐”,与他为政的思想密不可分,请从上文《欧阳修传》中找出相关的依据,用自己的话来概括。(2分)

24.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18.(景围绕鲜花盛开柳树明媚,事围绕送行)(2分)

19.表达了欧阳修旷达的胸襟以及随遇而安,自得其乐情怀。(2分)

20.B(2分)

21.(1)以……为乐②醉醺醺的样子 ③ 菜蔬

④尽兴地喝酒 ⑤ 尽 ⑥ 没有谁

22.略

23、从不追求表面上好看的政绩,也不追求声誉,不做繁琐的事,对百姓不苛刻、很宽松,不去惊扰他们,让百姓日子都过得不错,与百姓和乐相处。

24.为人豁达、关爱百姓 才思敏捷 文采斐然(为人、为官、为文三个角度答题)。

附:《欧阳修传》翻译

他好几次都被流放,但是他的志向还是和原来一样。

篇6:欧阳修《秋怀》阅读答案+翻译

这首诗《秋怀》既抒发了作者欧阳修热爱生活,也抒发欧阳修感叹国事的复杂情感。那么关于欧阳修的秋怀阅读答案以及翻译是怎样呢?

秋怀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1)词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3分)

(2)本词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众将热议功名与自己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作了鲜明对比,(1分)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1分),表达了词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1分)。(手法 1分。作用2分)

(2)①诸将在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②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即使是象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对人事(盛衰)无常的感慨。

③词人举杯劝酒,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词人兴致勃发,插花于头,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豁达乐观)。

译文

这节令风物有哪一点使人不称心?可不知怎的,我面对这满眼秋色,却禁不住黯然神伤。

西风猎猎,市上的酒旗迎风招展;细雨濛濛,到处有金色的菊花怒放。

想到国事家事,愁得我双鬓灰白;白白地耗费朝廷俸禄,我心中感到羞耻难当。

什么时候能满足我的愿望——挽着鹿车,回到颍东,耕田植桑。

注释

⑴秋怀:秋日的思绪情怀。

⑵节物:节令风物。

⑶酒旗:酒店悬挂于路边用与招揽生意的锦旗。

⑷包羞:对所做事感到耻辱不安。

⑸鹿车:用人力推挽的小车。《风俗通义》说因其窄小,仅载得下一鹿,故名。

篇7: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练习题目: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9.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参考答案:

8.答案:这首词的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9.答案: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

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篇8:《丰乐亭记 欧阳修》阅读答案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②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③,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④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⑤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

①滃然:水盛大的样子。 ②周师破李璟兵:后周出兵由赵匡胤指挥,进攻南唐,在滁州的清流关大败之。南唐主李璟割地求和。 ③铲削消磨:削平削灭。 ④涵煦:滋润化育。 ⑤刻露:清晰地显露出来。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顾:回头 B.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升:登上

C.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按:察看 D.遂书以名其亭焉 书:写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B.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因为本其山川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散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

B.文中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之意。

C.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援引史实,通过写景、议论、记叙,达到突出颂扬赵宋王朝统一天下的功德的写作目的。

D.作者欧阳修时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9分)

(1)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答: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答:

(3)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

答:

参考答案:

13.(3分)A (顾,看)

14.(3分)

B(A、“之于”的合音;“之乎”的合音。B、都表原因C、于是;依靠D、于是;竟然)

15.(3分)C (重点落在“丰乐”二字上,歌颂宋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16.(9分)(1)(3分)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始:才、甘:意动,觉得甘甜,每字1分,句意通畅1分)

(2)(3分)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简少,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

(乐:喜欢、俗:民风,每字1分,句意通畅1分)

篇9: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8、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9、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6分)

参考答案:

8、答案: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篇10: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

采桑子①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②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暮春时节来到西湖游玩,作《采桑子》十首,这是其中第四首。②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③帘栊:窗帘。

【问题】

17.词中“狼籍残红,飞絮濛濛”意境很美,请任选一角度简要赏析。(2分)

18.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与心境?(2分)

【参考答案】

17.(2分)示例一: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示例二:濛濛运用叠词,富于韵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絮随风飘扬的迷蒙,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篇11:欧阳修《戏答元珍》阅读答案

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

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

②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

③冻雷:春天的雷声。

④物华:泛指万物。

⑤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

1.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寓意?(6分)

2.尾联的“不须嗟”三字,你是如何认识的?(5分)

参考答案

1.描绘出一幅夷陵早春风光图(或“写出夷陵春意萌动的景象”),(2分)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早春的雪压枝头,雪中的橘树傲然挺立;在寒冷的春雷中,竹笋即将破土出芽。(2分)作者捕捉这春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暗示春天的蓬勃生机,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表现作者在逆境中的.坚强与对未来的希望。(2分)

2.答案一:“不须嗟”流露出诗人对眼前处境的自我慰藉及对前途充满的乐观信念。不仅仅反映了作者对自己生活遭遇的豁达态度,而且表现了作者在如风如雨的政治斗争中虽遭挫折仍顽强坚定,相信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政治的春风和自然的春风一样,迟早会吹进这偏远山城的。(观点2分,分析3分)

篇12: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解析

(2)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表现出词人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形象特征。(4分。答出特征2分,结合词句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6.你认为词中空格处,填上“出”好,还是填“荡”好?请说说理由。(3分)

篇13:欧阳修《采桑子》古诗阅读答案

采桑子

欧阳修

其一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其二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1.两首词的上阕,都写了游西湖时的.感受,但重点不一样。请简要说出其区别。

2.第一首下阕妙在一个“疑”字,你认为“疑”字妙在何处?请简要作答。

参考答案

1、前者侧重写泛舟西湖之上,饮酒为乐一醉方休的情境。后者侧重西湖景色给诗人留下的美感。

篇14: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

浣溪沙

作者: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浣溪沙字词解释:

①四垂天:天幕仿佛从四面垂下,此处写湖上水天一色的情形。

②绿杨句: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冯延巳《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

③戴花:在头上簪花。《宋史·礼志十五》:“礼毕,从驾官、应奉官、禁卫等并簪从驾还内。”

④六幺: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王灼《碧鸡熳志》卷三云:“《六幺》,一名《绿腰》,一名《乐世》,一名《录要》。”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⑤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浣溪沙翻译:

堤上,游人如织,笑语喧阗;湖上,画船轻漾,春水连天。好一幅踏青赏春的图画! 然而,这图画的点晴之处,却不在堤上、湖上、而在湖岸边、院墙内、高楼下。那绿杨丛中荡起的秋千架儿、那随着秋千飞舞而生的盈盈笑声,才是青春少女的欢畅、才是春天气息荡漾的所在;唯因它曾经深锢墙内,故如今鼓荡而出,便分外使人感染至深。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

浣溪沙阅读答案:

试题:

1、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

2、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2分)

答案:

1、“出”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

2、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

(1)上片描绘的是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逐”“拍”二字的运用,使形象呼之欲出。请简要赏析“逐”“拍”的表达效果。(4分)

(2)词的下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浣溪沙创作背景:无

浣溪沙赏析:

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下片写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整首词意境疏放清旷,婉曲蕴藉,意言外,别有意趣。

“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第三句“绿杨楼外出秋千”,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晁无咎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王国维则说:“余谓此本于正中(冯延巳字)《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人间词话》卷上(“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象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也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六幺”即“绿腰”,曲调名。“拍”,歌的节拍。此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歇拍“人生何处似樽前”,虽是议论,但它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个人资料:

上一篇:学区房系列广告文案下一篇:第二党支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