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读后感

2024-04-09

人生的意义读后感(精选8篇)

篇1:人生的意义读后感

《人生的意义》读后感

殷海光先生在《人生的意义》一文中提到了人生的四个层次:物理层,生物层,生物文化层及价值层。物理层与生物层是自然界任何生物均有的层次。而价值层被称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层级”。只有人类有精神创造,只有人类有梦想有理想有道德原则。殷海光先生在文中说过人不可能不经生物文化层而跳至最上层。如果腾空而起的话,高等精神文化的发展和道德实践便失去支持。我们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将重点放在名教、仪制、伦序、德目的维系这一层次上,并不太重视生物文化层,导致精神文化和现实生活脱了节。

那么现在呢?现在的文化价值取向呢?作为一个经历过高考,经历过为“未来”拼搏的时代,经历了大学一年生活的大学生,我现在是否应该达到一个能明确自己人生目标的程度呢?而那个“未来”,我又是否有个明确的概念呢?

初中的我想要的是一种平静的生活。曾想过找座苍山,找片竹林,找个依山傍水清静幽远的地方安静宁和的过一辈子。那时的自己看淡名利,不求物质上的富有,只求心里的满足。渐渐的,不知何时,另一种想法渗入了脑中。对名利不再是那么平和的心态,金钱,名誉,心里隐隐有着对其的渴望。两种想法在脑中冲撞,不知该遵循哪个去生活,所幸,高考的到来暂时中止了这段矛盾的时期,不再思考生活态度的问题,只是埋头于书本中,遵照中国社会几十年形成的意识——经过高考、升入大学,为自己未来要生活四年的地方能更好一些而拼搏。大一的一年,在很多人看来,是我浪费掉的一年,然而,辩证法又一次起了作用,我思考了在我高考时期封存的有关生活的问题,有关人生的问题。每天夜晚都会在黑暗中思考,是生活,或者可以说是时间迫使我去思考。

我经历了曾经想不到的困境,我经历了一个困难却又重要的一个时期——成长,没错,就是成长。我承认,从我生命开始的那一天起我就在成长,身体,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然而这一个时期,在我看来是足以改变我未来的时期。在这一个时期,我对于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我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些模糊的影像,对于“物质与精神”这个敏感复杂的话题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初中的我太过幼稚,那时的自己所说所想多少都受书本的影响,被书中所描述的悠远美好吸引,敬佩书中所写的正义勇敢的人。那时的作文,如果说要给予一个评价,我想可以引用殷海光先生文中的一句话:“想法高的很,但也空得很”,而我那时的想法也称不上高,只是看了很多类似的文章,听到了很多的类似的道理自然记在了脑子中,不过,却并没有驻进心中。只是单纯的知道而已,却并不明白其中蕴含的真正的意义。往往在写完文章后却感觉到一种失落,一种空空的感觉,就是那种说了很多连自己都不明白的话一样无助与悲哀。渐渐地,厌恶这种写作方式,渴望着有一天可以写自己所想,不拘束于任何一种形式。只有那样一种形式才可以写出自己真正想要记下的情感。也许,初中时的我所追求的人生是一种自由的,不受束缚的人生,那时的自己,是渴望自由的,是不愿被束缚的,是从心中反对被这个世界的条条框框所约束的。现在的我看那时的我,会说:“很单纯很天真但是很幼稚”。那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对人生的那样的理解是一种特权,只适用于特定的唯一的一个时期。在每个人的人生中是不是都有这样的一个时期,只考虑精神层面,只满足自己的小小的虚荣心,并不在意任何物质上的问题,所谓的“精神文化与现实脱节”。

时间真的是最神奇的词语,年龄增加的同时对人生的看法也改变了一些。真的是经历过的事在不知不觉中就改变了自己,使自己走向的不再是自己心中最原始的路。但至少现在的我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偏离了心中最向往的那条路,然而却走上了适合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路。曾经的无数“崇高的”理想,梦想与坚持,都被现实改变了。未被改

变的就像是一场奢华的舞会,华丽美好,令人留恋不忍散去。不过,终究只是一场舞会而已,没有资源源源不断的补进是不能维持下去的。不知是什么时候明白这个道理的,应该是很早,不过不愿接受而已。我知道我是在逃避,不愿自己坚持多年营造的属于自己纯净天空受到任何污染。在逐渐了解这个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地挣扎着,就像蚌壳中的沙子一样忍受着这疼痛。磨砺的过程中,明白了很多。现在的自己知道了不能逃避,知道了万物的相对性,知道了任何事物之间都会以某一种关系连接着。现在的自己,可以在写文章的时候思考,可以写下自己的想法,可以写下驻进自己心中的东西。在敲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很累却也很满足。

“精神文化与现实”曾是深深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现在的我对于它的看法与殷海光先生的想法相似。中学时学政治时总是重复着这样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能一味的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而忽略了“我们要生存”这样一个事实,这样的态度像是一座没有打好地基的摩天大楼,虽然壮观,却极容易倒塌。而没有梦想与理想存在的生活又失去了其作为一个人应有的追求与对人生的热爱,徒然的浪费生命,我想这也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精神世界的美好确实是我的最终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我可以生存的基础上。在不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不违背自己的良心的情况下尽一切的努力让自己生活的好,让自己有精力去营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可以有资源维持那场舞会。

人生的意义,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说清楚,这是个太广泛太严肃的话题。我只知道,有意义的使用我自己的生命,完成我的追求,对得起这短暂的一生。

篇2:人生的意义读后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带着满怀的热情,带着无限的期待,我看完了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主要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与人们的艰难生活,生动地描述了一代工人阶级青年在苦难中诞生,在苦难中成长的过程。在风雨如磐的沙皇暴政下,在地主资本家,在外国侵略者的重重压迫下,懂得了爱和恨,增长了知识,炼就了坚毅顽强的性格,在十月革命的风暴中,百炼成钢,从自发的反抗者,成为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其中,主要塑造了保尔 柯察金这坚忍不拔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并以他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当时苏联的历史画面和人们艰难的斗争生活。

差不多没有一个人甘心平平庸庸的生活,因为即使是小草也在努力着为春天增添一丝绿色,希望在春回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但是却未必人人都会炼就一块好钢。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信大家的脑海里一定会出现那烈焰熊熊的炼钢场面。其实,人生就如同炼钢!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铁”变成“钢”,只有一种途径——炼!有人说保尔是天生的英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天生的英雄的。保尔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完全是由于自身的努力——在战火纷飞的战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没有后退;在疾风暴雪的建设工地,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劳动强度和饥寒,他没有倒下;在双目失明、疾病缠身的情况下,面对书稿丢失、身体每况愈下的无情打击,他仍没有屈服,终于从一个出身贫苦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格和顽强作风的共产主义战士。正如罗曼 罗兰所说的:“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这不就是人生的意义吗?

人生,可以说是一段曲折而坎坷不平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你会遇到重重的困难,要去面对失败的打击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等等。但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保尔相比,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停滞不前呢?

一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并有执着的追求,在正确的生活目标,他才不会被生活所拖累,不会被不幸所压倒,他才会在苦难的熊熊烈焰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去热爱生活,去充实自己,迎接美好的明天。

篇3:走向美的人生:美育的意义

美育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是第一位正式提出“美育”思想的人, 但是人们对于美育的探索可以推及早远的年代。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看, 东、西方的教育思想家们都不约而同地看到了美育尤其是审美艺术教育对青年完善品格的重要塑造作用。

在我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首先提出“礼乐治国”的策略。他认为, 要实施这套策略就必须推行“六艺”, 强调对礼仪、音乐、骑射、文学、以及天文地理历史和算筹等科目的全面研习, 希望从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等方面培育学生完善的技能与健全的人格, 使之既符合国家与社会的需要, 又圆融了自身的修养与品德。由此, 他强调美育的道德影响功能, 提倡真正完好的艺术应该像“韶乐”那样尽美又尽善。孔子已然认识到了各类审美艺术对育人的积极作用, 而他坚持“因材施教”的立场亦表明, 如果采用僵硬的灌输式教育方法, 就会遏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活力, 不适合青年的长远发展。孟子从内在的性善论出发, 主张施行“乐教”, 鼓励个体努力扩张善之本性, 追求完美人格。庄子则用瑰丽的语言写出了逍遥飘逸的理想意境, 期望民众追求返璞归真、自由纯粹的美的理念。到了王阳明那里, 美育则呈现出润物细无声的“化育”特性。

在西方, 远在古希腊, 哲学家柏拉图也敏锐地感受到了文艺审美对人的重要影响。他提出了学前教育的观点:“用体育来训练身体, 用音乐来陶冶灵魂, ……在对孩子进行体育训练之前就先给他们讲故事, ……怎能放任自流, 让我们的孩子随意听那些胡编乱造的故事,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形成我们认为不应该有的见解呢?”[1]正是因于这位哲人深刻认识到文艺之美的影响作用, 担心其强大的影响力会动摇少年的心智与理性, 便提出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重要性, 以及作出了将诗人逐出“理想国”、只留下少数颂神者的提议。然而, 这却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审美艺术教育的巨大影响力。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反其师之说, 努力论证审美艺术教育的正面作用。他系统地分析了悲剧这一艺术体裁, 希望将之用于“净化”公民的情性与灵魂。贺拉斯又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命题, 主张通过愉悦和趣味来达到美育之教化功能。这些都说明了美育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中国近代, 美育的观念越发深入人心。王国维和蔡元培都非常看重美育问题。前者在我国首倡美育, 并且提出在中国应以美育取代宗教的缺位[2]。后者更是在1930年和1932年写了两篇“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 鲜明地强调美育是“自由的, 进步的, 和普及的”观点[3]。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当代之美育, 既努力吸取前人的美育思想的合理因素, 又结合时代的发展, 进一步创新了审美教育的观念。基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广阔视野, 以促进青年学生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为目标, 昭示美育所蕴含的理想之光对学生成长的指引作用, 关切美育在培育青年学生审美体验的感性特质, 激发他们创造性的直觉能力, 提升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与艺术理解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而深入一步看, 在学校审美教育方面, 通过审美教育与学生的个体禀性的结合, 引导青年学生努力修习各项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知识和技艺, 并实际地去发见、去感受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 以使青年学生逐渐融入到审美育化的瑰丽境界之中, 追求自我的不断提升, 达到完善的人生。这, 可以说是学校美育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的育人功能之一。

2 美育之于生活

如前所述, 席勒对于“美育”的提出和确立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其美育思想也带有审美“乌托邦”的性质。他试图通过艺术与审美, 去调和感性冲动与理性制约之间的对立和分裂, 促使人真正回到自我, 感受到纯粹的自由, 进而帮助人们树立理想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最终在长远上满足个体自身、社会和国家的完善发展。他在《审美教育书简》里写到:“在审美外观的王国中, 平等的理念实现了……在那里, 人以勇敢的天真质朴和宁静的纯洁无邪来对付错综复杂的关系, 他既不必为了维护自己的自由就得伤害别人的自由, 也不必为了显示秀美就得抛弃自己的尊严。”[4]由此可见, 席勒过度的把美育的重心放在感性、审美、文艺教育以及人的本心爱护等方面, 而“没有看出近代文化危机的根源在于社会政治经济基础, 妄想避开改革社会政治经济基础的任务, 单从人的精神世界来寻求挽救文化危机的办法。”[5]尽管席勒之美育观的出发点是好的, 力图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生命建构, 但他的观点毕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思想观念的限制而存在明显的局限。事实上, 精神文化依赖于物质生活基础, 美育必须以人的现实的感性生活为基础才能得到有效的展开。文艺与审美的熏陶固然对人们的性格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如果仅仅站在这一立场去实施审美教育, 企求通过审美教育去解决所有的现实问题, 则不免流于空想的性质。当今我们的学校审美教育的内容不可能也不应当回避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复杂问题, 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 积极投入探索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实现个体自我的内在超越, 追求和努力实现真、善、美的理想。

现今, 人们对艺术和美的认识延伸到美育的层面, 其基础的方面之一就是要求重建其与生活的深刻联系。我们应该看到, 审美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 美育需要自然地从生活中不断吸取养分, 而不能狭隘地局限在孤立的、象牙塔式的艺术教化与少数作品的审美鉴赏中。美育并不是简单地实现席勒所说的协调感性与理性冲突的功能, 而是要打破所谓的高雅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对立, 使人们在广泛展开的审美教育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在积累丰富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升审美意识与审美经验, 并借助日常生活的审美去激励人们真正地感受到生命存在之美、生活本真之美, 使传统的艺术教育与多领域的教育相结合, 让如今的美育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圆融感性与理性的和谐, 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目的与实施方式的整合。例如, 当代大多数高校普遍注重校园文化景观建设, 着意营造美的氛围, 用艺术眼光和艺术方法美化校区生活环境, 力图在平常的校园生活中创造出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学生在校园中可以观照的各种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的雕塑作品, 古典的或现代风格的建筑群, 赏心悦目的园林布局, 甚至是精巧的道路美化与宣传栏展示, 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精神风貌与艺术品味。这些精心规划的校园文化景观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内涵与鉴赏能力, 亦能让他们在日常所见之景中无意识地感受到美。这样一种令人愉悦的校园生活环境, 明显地体现出了带有深厚文化内蕴与轻快审美欣赏特征的生活美育观念, 它们有利于激发学生精神层面的自由, 并使之感悟到历史、时代、生活的意义, 由此, 很好的担负起了审美艺术课堂教学所无法实现的普遍教化功能。

3 美育之于人生

提倡实施美育, 是为了帮助青年学生陶冶性情, 培养健全高尚的理想人格与优秀敏锐的审美能力。当今社会, 科技、经济和传播媒介的发展, 在给人们带来了各种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的同时, 也给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各种冲击。由于商业社会、市场经济存在的负面效应, 人们不同程度地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意识的影响, 追求物质利益、物质享受的价值趋向往往使一些人遗忘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 造成了人的异化和主体性的缺失。大众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庸俗、媚俗, 甚至低俗的倾向, 侵蚀到人们的审美价值观, 导致了部分青年学生审美趣味趋于的平庸化、快餐化和浅薄化。面对大众消费文化盛行带来的人们精神生活领域的种种问题, 强调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 进而融入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就显得尤其重要。在青年学生消解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商品崇拜”“金钱崇拜”意识的负面影响, 克服平庸浅薄、急功近利心态等方面, 美育都可以发挥其净化、提升人的心灵的作用。因为人始终是美育关怀的中心。美与心灵、人格和道德的健全是密不可分的。人一旦发现美的事物与观念, 将之吸取至心灵深处, 当作思想情感的养料与其心身交融, 就能够使人的性情和品格变得高雅, 最终促成人的精神解放, 回归本真的自由存在。而如何能够真切感受、理解并探求美的人生, 便需要美育来进行指领。

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 仅仅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意义是远远不够的, 更需要从教与学两个基本方面来开展美育实践。首先, 在教的方面, 学校要改进美育理念, 学校的美育绝不能仅限于开设部分教导艺术作品创作与鉴赏的课程, 审美教育活动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每年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几场艺术展或观摩几场艺术演出等, 而应该将美育贯彻于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更普遍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更亲切灵活的教育方式开展审美教育, 从包括人文、数理、科技、环境、艺术、游戏及日常生活等更广泛的各个领域, 去开阔学生审美的视野,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品德, 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气质修养, 使他们能够自觉意识到并自觉弥补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 促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其次, 在学的方面, 学生要有意识地通过日常经验的积累, 逐步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 树立趣味盎然的艺术审美心理, 不能把审美认知仅限于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的一、两门美育课程的学习, 而应当在学习过程和生活实践中关注各类艺术史上成为经典杰作的元素与理念, 更应结合时代发展和时代精神, 在接受审美艺术教育熏陶的基础上, 吸收更广阔丰富的美学理念。

同时, 学校美育还要敏锐地察觉到科技变迁带来的媒介变化, 以及人们随之变动的审美趣味和认知、欣赏方式, 通过丰富美育的内容和形式, 拓展审美教育的途径, 让学生自觉地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与表现能力, 自觉地感悟美好的德行与艺术人生, 以培育自身健全的理想人格和高尚优美的情操, 努力实现人的“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王晓朝,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337-338.

[2]潘知常.“以美育代宗教”:中国美学的百年迷途[J].学术月刊, 2006 (1) .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652.

[4]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张玉能, 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12:97-98.

篇4:《人生》的当下意义

高加林的确是一个个人奋斗主义者,他就是土地上的于连。个人奋斗本身没有对与错,也不可一概而论,关键要看奋斗的手段和目标有没有错。高加林个人奋斗的手段并非出自他本人,他的“发迹”,实际上是出于他人的势利权衡和安排。当然,他没有抵制。可是,他为什么要抵制呢?他有能力胜任县通讯员的工作,他有资格处在这个社会位置上。高加林个人奋斗的目标也是无可厚非的,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有什么错?他对于生活的要求并不过分,他所得到的也并不过分。他并没有辜负生活,是生活辜负了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二十多年过去了,时代毕竟已前行,放在当时,是不可能这么理直气壮地说的。

首先明确对于个人奋斗的认识,再来看《人生》的结尾,就会发现问题之所在了。《人生》最大的不足,我以为就在结尾。首先,路遥否定了高加林的个人奋斗。本来,在过程之中,路遥已经让我们看到了高加林个人奋斗的合理性,可是,一旦幻灭,一旦失败的结果出现,路遥又马上让高加林陷入了自我否定。一个具有恒定人生观念和价值标准的人,当然应该无论生活出现什么变故,都坦然地肯定自己,而不是以成败论英雄。路遥甚至直接作出这样的教训:“作为青年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歪门邪道去实现嗣!”在路遥看来,高加林的个人奋斗是通过走后门、搞不正之风实现的,方式的错误决定了一切的错误。可是,这样的逻辑本身就是错误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得到的是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他的“得到”损害了谁。路遥还写道:“是的,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这等于要年轻人安于现状,被动等待,不要有非分之想。高加林的奋斗成了“盲目追求”,更是对其合理性的彻底否认。如果说前面路遥曾经给年轻人点燃了某种星光的话,在结尾的时候,他又以自己的说教亲手把那些星光熄灭了,令人黯然。

《人生》的结尾把高加林塑造成了一个回头的浪子,也削弱了作品的社会批判意义。浪子回头是中国式叙事的一个老套子,《人生》也落入了这个俗套。作为对于背叛土地背叛劳动人民的惩罚,高加林飞得高,当然也跌得重。又一无所有地回到了起点。这是一个圆圈式的回归,没有完成意识的上升。而且,在接受了生活的教训以后,高加林还要回乡接受劳动人民的再教训,知识分子先翘尾巴后落难,劳动人民当然有资格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逻辑趁机教训他们一顿了。劳动人民以“伟大的同情心”,接纳了这个“不幸的人”,这个回头的浪子,知识分子当然要痛哭流涕向劳动人民忏悔了:“爷爷,你的话给我开了窍,我会记住的……”故事于是在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道德光明中收束,高加林这个人物的精神高度也在这一收束中被降低,甚至消解了。在生活的教训面前,高加林反思的结果是完全否定自己,把自己的跌落归因于抛弃了巧珍,违背了仁义道德,这样一来,道德判断便代替甚至消泯了价值判断,如同哲学家说的,泼脏水的同时把孩子也泼出去了。

在高加林回归土地的问题上,《人生》的结尾也令人遗憾。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道:某些评论对我的最主要的责难是所谓“回归土地”的问题。通常的论据就是我让(?)高加林最后又到了土地上,并且让他手抓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由此,便得到结论,说我让一个叛逆者重新皈依了旧生活,说我有“恋土情结”,说我没有割断旧观念的脐带,等等。

路遥还写道:“高加林当时的生活出路,不仅我无法回答,恐怕政治家也未见得有高明的回答。站在今天来阔谈高加林的这一问题当然容易,连街头卖菜的大娘都知道他未必就一定要回到土地上去——何必要摆出一副事后诸葛亮的架式来郑重‘指出’。”

而我现在正是重读《人生》之后,站在今天来说的。

当历史要求我们拔腿走向新生活的彼岸时,我们时生活过的“老土地”是珍惜地告别还是无情地斩断?

这是俄罗斯作家拉斯普京的命题,也是我的命题。

理性与感情的冲突,也正构成了艺术永恒的主题。

我迄今为止的全部小说,也许都可以包含在这一大主题之中。《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卷六第三十章可以看作是我从一个侧面专门为此而写的一个小小的“特写”。

千千万万的高加林们还要离开土地,而且可能再不返回,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和土地的感情也仍然只能是惋惜地告别而不会无情地斩断。

站在今天。我可以说,高加林们对于“老土地”的珍惜之情,以后或许有可能发生,但对于处在上升期、奋斗期、突围期的高加林,那显然是不可能的。正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路遥还写道:任何一个出身于土地的人,都不可能和土地断然决裂。我以为,想要割断过去的人太多了,那更符合底层奋斗出来的于连们的情感逻辑和内心选择,记得多年以前曾经看过一篇小说,里面的姐姐对妹妹说:我恨自己有一个拣煤核的过去。

路遥加诸高加林身上的对于土地的美好情感,其实只是一厢情愿。热爱土地如同热爱母亲、热爱祖国一样,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美好情感。^都愿意为一种美好情感所打动,但那种美好情感必须是真实的、合情合理的。

如果拿到现在,高加林是无论如何不会回去的,要回去,也必須等到生活有了起色之后。可在当时,农民是被限制在土地上的,土地对于农民的限制在于:一旦离开土地,他们到哪里去呢?无论到哪里,都是盲流。现在,农民摆脱了对于土地的依附,有了自由流动的可能。虽然仍会有离开土地之后的问题和困惑,但能够获得离开土地的自由,首先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个进步,几乎跟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一样重要。

《人生》中对于高加林回归土地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的认识,不仅体现了路遥的局限,同时也体现了时代的局限。那与其说是农业文明的价值观,不如说是传统道德的价值观——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道德至上的价值观。路遥在现代性的觉醒和反叛之后,又回归传统道德,也许是当时潜在的写作惯性使然。

《人生》结尾的遗憾,总起来说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跌落。现在来看,高加林的受挫并不是永久性的,他仍然有奋起的可能——甚至必然。可是,作品的安排,尽管仍然为高加林留下了一个可能的前途,但根本上,却还是把那看成了一个严重甚至致命的失败。高加林首先就把自己的跌落看作必然,而不是偶然,他基本上认定:自己完了。因为当时现实对人的钳制极其厉害,人在强大的体制面前是那么渺小,渺小到老舍的《骆驼祥子》中所说的“抹死你,就像抹死一条臭虫”的地步,所以,面对现实,人不能不产生巨大的谦恭甚至谦卑。高加林的谦卑,是一种应激性反应,因为当城市世界抛弃了他的时候,黄土地上的人接纳了他——这时候路遥把农民写得格外厚道。高加林回归土地时的感恩戴德之情,是特定情形下的特定反应。人在落难之时,特别容易感恩。但是,这都具有一定的暂时性,不能代表高加林根本的人生趋向。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希望《人生》被续写的原因。对于一些跟高加林息息相通的读者来说,《人生》的结尾意味着某种精神的跌落,让他们也怀有同样的受挫感,因此他们不甘,他们渴望一个精神上的完成。

路遥曾经说过:“一切都是当时的经历和认识。”他特意在“当时”两个字下面加了点。现在,跳出“当时”来看,有些认识便更加明朗了。《人生》的结尾应该适度地指向社会批判,如果削弱其社会批判的力量,就会必然降低其精神价值。《人生》尽管有局限,仍然属于先知先觉的思考,不仅在那个时代是最深刻最敏锐的,就算拿到今天,仍然具有启蒙意义。

《人生》当中还写到了封建宗法制式的特权与现代文明价值的冲突。高明楼对高加林是深为忌讳的,那是一方土皇帝对一个受过教育已然觉醒的年轻人的忌讳与恐瞑。张炜的《愤怒的秋天》和浩然的《苍生》中,也存在这样一个冲突的格局。高E目楼代表的是封建宗法制文化,高加林代表的是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现代文明的首要宗义便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视,所以,高加林们要向高明楼们要尊严要民主要人权了。这在抽象意义上可以解释为宗法制下的弑父的冲动。

高明楼预言未来是加林的,事实怎样呢?从我所目睹的现实来看,并非如此。在中国的大地上,真正如鱼得水的不可能是高加林这样的人,如同创造历史的不是项羽这样的人,而是刘邦这样的人一样。因为得中国文化真传的不是他们。他们对于这片古老大地上的生存哲学总是不得要领,总是显得太嫩,经过青年时期的左冲右突之后,有的堕落了,有的自杀了,当然,也有的发达了,但大多数人,都在平淡而卑微地活着,由不甘到甘心,终于未能幸免沉沦的命运。

那时候,高加林们自豪地宣称,我们是八十年代的青年!“八十年代”意味着现代性的前沿。那时候,高加林们唱着“再过二十年,我們再相会”。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即便没有变成当代闰土,也不得不忘却了曾经有过的梦想和志向,因为有多少梦想,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志向,就有多少不甘。除了当时的痛楚。他们此后的生活,更令人扼腕叹息。如果路遥活着,还会不会去继续关注这代人的生活和命运呢?路遥的离去,将使他们更加感觉失落和黯淡。考察当下的写作,就会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怀念路遥了,因为他们再也找不到像路遥这样肺腑相通的代言人了。路遥与他们是不隔的,他以上帝一般仁慈与悲悯的眼神去观照他们,以苦热的衷肠去同情他们,以温厚的胸怀去拥抱他们。写作《平凡的世界》的过程中,路遥的身体垮到极点,但是,他害怕一旦放下,就再也写不完了,如同一个行远路的人,一倒下就再也起不来了。所以,他以健康为代价,坚持着。不必去提倡这样一种精神,但是,凡有这种精神的人,必定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后高加林时代的农村年轻一代又怎么样了呢?他们倒是有可能离开土地了,但离开土地以后命运如何呢?城市是他们的吗?谁来像路遥这样为他们代言呢?总是有一些不屈的下层人。一些可怜的于连们,需要有人疼痒相关地去说出他们内心的感受。可路遥只有一个。有人认为路遥的写作只是贡献于当代,是一种浪费。但是,历史就是由一个个当代构成的,能为当代立传,不也是一种不朽吗?何况,路遥是超越时代的,直到今天,仍然有人从他的作品中吸取着深厚的精神力量。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道,他曾经长久地独自一人在一个荒凉的地方写作,相伴的只有一只老鼠。有时,远处传来的火车的鸣叫,会使他陷入到某种遐想之中。

有一天半夜,当又一声火车的鸣叫传来的时候。我已经从椅子上起来,什么也没有想,就默默地、急切地跨出了房门。我在料峭的寒风中走向火车站。

火车站徒有其名。这里没有客车,只有运煤车。除过山一样的煤堆和一辆没有气息的火车,四周围静悄悄地没有一个人。我悲伤而惆怅地立在煤堆旁。我明白,我来这里是接某个臆想中的人。我也知道,这虽然有些荒唐,但肯定不能算是神经错乱。我对自己说:“我原谅你。”

于是,拭掉眼角的冰凉,他又独自走回去相伴那只老鼠。

篇5:《人生有何意义》读后感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人生固然不过一梦,但一生只有这一场做梦的机会,岂可不努力做一个轰轰烈烈像个样子的梦?岂可糊糊涂涂懵懵懂懂混过这几十年吗?

人生就算是做梦,也要做一个像样子的`梦。不要丢掉这梦,要好好去做!即算是唱戏,也要好好去唱。

原以为整本书都是讨论人生的意义的,却没想到只在第一章略微提到,似乎是各种短文的,略有失望。不过书的内容还是不错的,行文流畅,逻辑性强,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也很有启发,新颖深刻。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思想的高度。

篇6:思索人生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绝大多数从小在比较优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长大。相对于父辈和祖辈,他们几乎没有吃过什么苦,受过什么挫折。从小到大,自我的各种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他们已经习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同样,十二年的初中等教育,他们也习惯了卷面考试,习惯了一切按照任课老师的安排进行。考入大学后,他们开始了自己独立的生活和学习。对他们而言,出入大学的一切是自由的、新鲜的、兴奋的,而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大学里的他们又是那么茫然、困惑、孤独,甚至抑郁、彷徨、堕落。许多学生逃课、考试挂科、打游戏、谈恋爱、沉迷于电脑和网络。从事多年辅导员工作的我,曾问过我的多位学生:“你最喜欢什么?”“你将来想从事什么工作?”“你向往什么生活?”“你自己擅长什么?爱好什么?”“你的优势是什么?”“你觉得自己应该在大学里怎样度过?” 他们的回答基本都是“我也不知道。”“不清楚。”“说不好”。可见,我们当代大学生多数不了解自己,不认识自己,更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和人生方向。

诚然,在大学,认真学好各门功课,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如何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如何充实地度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以及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更是重要的、关键的、不容忽视的。

提高智商与情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个成功的人生必须以较高的智商和情商为基础。在智商方面,我认为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要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某一门知识,通过考试拿到学分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了解社会的生产、生活,了解政治、经济、科学、艺术、文化,进而积累广博知识,掌握精湛技能,毕业时找到自己能够为社会服务的岗位和自己未来能够从事一生的事业。

在情商方面,我认为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合理安排利用时间、认识自我、学会与老师同学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人生只有一次,青春年华也只有短短几年。青春是宝贵而短暂的,所以好好珍惜青春时光尤为重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果采取各种方式,如读书、讲座、谈心,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时间的价值,他们就不会虚度光阴,沉迷网络,放纵自己,懒散生活。认识自我,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清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看清自己,才能培养自己,提高自己,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笔者认为前面提到的问题应该引导大学生认真思考,作出回答。一旦学生对自己有了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他就不会茫然,反而会树立目标,为理想而努力。学会与师生、他人友好相处与合作更是大学生情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一个人的成功会离开他人的帮助与协作;没有一个人真正的快乐会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上。团结协作、真诚待人、助人为乐,才会让更多的人靠近你,帮助你,助你成功。只有让大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们就不会自我封闭,不会计较小得小失,因此能减少矛盾、增进友谊、团结互助,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

当今,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天子骄子”已经不再是当代大学生值得骄傲的称谓。他们只是具备了高学历高素质、将来也要走向社会求职的普通劳动者。(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教育当代大学生不能自我感觉良好,不能还有优越感,而必须培养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如今严峻的就业现实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思考就业和职业发展不单单是大四即将毕业时才需要考虑的问题,而是从大一起就应该对自己

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出很好的规划。每一名大学生都要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篇7:成功人生的意义

成功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独特而个人的。正因为成功没有一个普世皆准的定义,所以我们不如去想想如何「活得成功」,特别在面临困境和悲伤的时候。

成功是无法用财富来衡量的。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心灵匮乏的富人,不但自己不快乐,甚至还因为他们的贪婪,为别人带来许多伤害。

对我来说,活得成功是终身学习、创造与经验分享的过程,是有益于人类成长和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的。活得成功就是尽可能的去开发个人潜能,展现出一种让你快乐、满足的状态;同时,让世界分享你的潜能与贡献,变成一个更好的地方。

成功并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不间断的运用你的资源。成功并非终点,而是一种旅程。有些人认为成功就是你留给孩子的东西,而我相信,成功是你留给孩子值得仿效的榜样。简言之,成功就是你和那些生活受你影响的人,所共同经历的一种快乐回忆的集合。

极度的贫乏与无知是成功的两个障碍物。缺乏足够的食物以及足够的教育来发展谋生技能,满足人们生活与健康的基本需求,人们就无法去了解任何成功的概念。世上大多数人关心的是生存而非成功。

对我们这些有得吃、有得住,还有机会受教育的幸福的人而言,我们肯定可以活得成功。因为这是一种选择而不是机会。

你教导过许多不同领域的人,像是奥运选手、航天员以及企业经理人如何追求成功。到底那些成功和不成功的人之间,有何重要的差别?

在人生中要成功,你必须相信你所坚持的梦想。换句话说,不管你在人生中的哪个阶段,拥有什么样的家庭背景,你都必须相信你是值得成功与快乐的。

培养这种潜在、值得的直觉,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那些对社会有伟大贡献的名人传记。他们都曾经在人生中,克服过无数的挫折与阻碍。一旦你体会出成功是靠努力、热诚和坚持,而不是有钱的父母与运气的时候,你就会把焦点放在追求能够让你展现潜能、有益他人生活的梦想上。人们愿意为了那些可以带给生活更多便利和乐趣的物品或服务付出代价。

如果你决定去追求那种让他人快乐生活的成功,追寻那些有益人类和社会的快乐,才是更聪明更有价值的。

举例而言,贩卖毒品、香烟和武器或许可以娱乐他人,但这些都不是我所谓的「活得成功」,并不能让社会更好、更美丽。

没有人可以完全避免失败,特别新经济正面临低迷的时候。你在年轻时也曾经历过一些失败。你是如何步出失败,走到成功?

成功的人能够体会到失败其实是一种学习如何不向下沉沦的不愉快经验。失败正是成功的养分。如果我们可以诚实的了解、分析失败的原因,失败的经验就不是绊脚石而是垫脚石。

我一向视失败为一种暂时性的不便。因为一时无法充分具备成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所以遭致失败。换言之,失败是一种避免重蹈覆辙的教训。

许多人因为一再失败所带来的痛苦和反感,便害怕去尝试与挑战。其实,失败并不代表一个人,而是一个值得我们去学习与成长的单一事件。

工作在现代人生活中的份量愈来愈重,甚至成为评量成功的重要准则。你认为,今日工作的挑战是什么?我们如何面对挑战?

进入21世纪,不管你为哪家公司、哪个组织工作,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经营。如今不可能人人都有工作,也没有一家公司可以保证你终生的工作。因为在全球经济的循环与竞争之下,连政府部门都无法提供你终生的工作。

你应该对你的老板忠实,因为他付你钱,就是要你诚实、正直的提供顾客忠诚、有价值的服务。不过你还必须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提升教育程度和技能,以面对各种经济周期。

你最好有足够面对未来的理财规划,并且持续注意有哪些方法可以让你的服务,在多变的市场中更热门、更具价值。你必须会使用计算机,擅于沟通,最重要的是能够完全掌握顾客。对于那些购买你的商品或服务,不管是在公司内或一般消费市场上的顾客都能应付自如。

在今天,享受工作乐趣的方法很多。我从未遇过科学家、运动员、艺术家、音乐家或演员不能以工作为乐的。要乐在工作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它视为一种终生的成长历程。

在美国,很多人都在五到七个不同公司,做过至少七个不同的工作。而世界各国的年轻人,也都有过数次跳槽的经验。换句话说,工程师可能变成企业家,音乐家可能变成数学老师或业务员,而护士也可能变成科学家。

重点是要找出什么是你喜欢而且擅长做的,并且将你的热情与事业结合在一起。我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

你最好可以找到一个能够发挥潜力、激励自己的工作。长远来看,与从事别人眼中使你致富的工作相比,做你喜爱的工作,将能为你赚进更多的钱。

虽然赚钱是我们努力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当你在自己不满意的事业中努力工作了一辈子,却在退休后发现,你已经老到、累到无法享受成果时,多么残酷。我们工作的态度最好能够像那些渴于求知、喜欢上课的学生一样,不要只为了升级而参与。

当然还有别种享受努力工作的方法。其中一种就是随时提醒自己工作的目的为何。当我们工作的时候,别人将受惠于我们的付出。不管我们是否从事健康医疗事业,都能够改善他人的生活品质。当个老师,我们也可以改变生活。即便是从事像缝制降落伞这样单调的工作,我们也该记住,这些降落伞可能会拯救那些同我们儿女一般年纪的年轻生命。

另一个避免工作过度的方法,就是去参加社区、家庭的文化或创作活动。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所带来的快乐与价值感,将能够平衡我们在日常工作时,所产生的苦闷。让我们活得更快乐。

同时兼顾成功的事业和生活是可能的,但也是具有挑战性的。最好的方法,就像你工作的方式一样,用电子日记簿来安排私人活动。亦即,将「重要的事」排在「紧急的事」之前。

其实,我们的至亲绝少会要求排时间见面。温泉、海洋、山野或公园,也不会挤着要与我们开会。可是我们每天处理的是截止时间的紧急信息。我们已经将异常忙碌与成功划上等号。但是科学家却无法为我们多创造出一分钟,即使是超级大富翁也无法花钱买回过去的每一天。

从明天开始,好好的在工作日志上,排出能够帮你建立个人成功生活的每一个活动,以平衡工作上繁忙的约会。你不能分期购买快乐,也不能把享乐留到未来。

你有数本教导成功的著作,其中的建议与准则,如「尊重自己的价值」或「过程重于结果」等,不但真实而且简单,有些甚至像会出现在小学课本上的传统智能。为什么我们必须一读再读?

活得成功说来简单,但是实践很难。因为我们都被许多娱乐媒体所催眠,认为有名而富裕的生活才是成功;

我们被许多电视、电影及杂志误导,以为死时拥有最多玩物的人才是赢家。事实是,人过去就过去了,再多的玩物也没有意义。快乐的活着才是赢家。

与其让自己的外表看起来更年轻,倒不如在我们的生活中,保持一份童稚的即兴和好奇。保持年轻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和孩童相处;而学习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和那些能够分辨出人生中何者紧急、何者重要的长者相处。

其实,成功的人不会告诉别人怎么活。他们生活的方式,就足以启发他人尽情生活。当你真正成功的时候,和你一起生活的人会在你耳边,轻声告诉你:「我最喜欢跟你在一起时的自己。你鼓励并且让我在生活中尽我所能。当我在你身边时,我的心中便充满着幸福与喜乐。」

人是有先天性的差异的,我认为看一个人是否成功,不应该与他人去做比较,而应以自己为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所限,应该看是否自己的能力被最大的发挥出来,是不是为社会带来了自己能创造的最大价值,如果这两点他做到了,那么他的人生肯定是成功的。

不过有的人先天没有什么能力,为社会创造不出太大的价值,但他经由后天的努力,得到了不断的成长,虽然没有为社会、为人类创造出多大的物质财富,但他的精神财富是物价的,他为人们树立了光辉的指引前进的榜样,无论他默默无闻,还是受人敬仰,他的人生也是成功的。

能过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就是成功的人生,或者是田园生活.或者是豪门贵族,取决于个人的想法

不过有的人先天没有什么能力,为社会创造不出太大的价值,但他经由后天的努力,得到了不断的成长,虽然没有为社会、为人类创造出多大的物质财富,但他的精神财富是物价的,他为人们树立了光辉的指引前进的榜样,无论他默默无闻,还是受人敬仰,他的人生也是成功的。

能过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就是成功的人生,或者是田园生活.或者是豪门贵族,取决于个人的想法

如果孩子的人生不快乐,那么成功的意义是什么?

可以影响,但别代替他们思考和做决定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即使只有十二三岁,也应该当做一个独立人格的人来平等对待。要跟他们平等沟通,尊重他们的选择权。你可以影响他,但不可以代替他思考,更不可以代替他做决定。

父母希望孩子掌握自己人生智慧的心情很迫切,不希望孩子走弯路。但千万不要忘了,孩子有个成长过程,你不要指望他在18岁时就理解、掌握全部的人生智慧。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教给他方法比告诉他答案长远得多。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曾说,童年不是为成年做准备的。如果把18岁之前的人生都叫做童年,不快乐,而是像服刑一样熬过来,人生四分之一就白活了。这样长大的孩子,到青年时期能幸福吗?把孩子的童年当做通往成功的工具。很有点像中国的农耕时期,父母把孩子当养老的工具。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并不一定代表未来。

遵守死规矩不如让他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人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是懂得底线和规则的。一般来说,家庭教育管得太严的,孩子没什么出息。孩子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的人,你必须尊重他。

篇8:人生的意义读后感

一、环境与成长发展

北溟南溟, 给读者创设了一个广阔无边、充满神秘色彩的天地。这就是鲲、鹏生存发展的环境。南溟和北溟, 充满着一种神秘而玄幻、广袤而荒远的的色彩, 正是这样的环境, 才能孕育出鲲、鹏这样“不知其几千里”的生物, 也才能形成鲲、鹏这样无与伦比的形象和遗世独立的个性。这正如一个人的成长, 没有相应的环境, 就不可能成为有所作为的人。《史记》中记载“李斯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 近人犬, 数惊恐之。斯入仓, 观仓中鼠, 食积粟, 居大庑之下, 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 在所自处耳!’”“平静的水面, 练不出精悍的水手;舒适的环境, 选不出时代的伟人。”环境可以决定人的成长空间, 人更应该主动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天地, 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能力。

二、积累的重要

古语说“厚积而薄发。”“水之积也不厚, 故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中描写“鹏之徙於南溟也, 水击三千里”, 这三千里的水面, 正说明北溟之水广博而厚实, 也只有在这样广博厚实的积累之后, 鹏才能够“怒而飞”。人也是这样,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掌握了大量的技能, 才能够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成就一番事业, 像大鹏一样腾飞于九天。相反, 小有收获就止步不前, 做事情没有充分准备和积累就轻举妄动, 只能落得失败和遗憾。

三、善于借助外力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说:“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这里所说的“物”, 毫无疑问指的就是外力外物。大鹏虽然“其背不知其几千里”, “其翼若垂天之云”, 但并不能仅依此而“图南”。它必须得先拍击水面, 滑行三千里, 然后盘旋宛转, 靠风气相扶, 直冲云天, 到达九万里高空。起飞之后, 历时六月, 方才止息。这里的水和风, 就是大鹏凭借的外在因素。离开了这些外界条件, 鹏可能还是只能呆在北溟之中, 仰望南天而无可奈何。一个人的成功, 固然离不开自己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 但如果不能善于利用外部的有利因素, 就难于做到事半功倍, 起码难以顺利或提前取得成功。而巧妙借助外部条件, 利用环境优势, 再加上自己的拼搏追求, 往往能够触摸到成功的果实。

四、目标要远大

庄子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 藉由小鸠的无知, 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 与蜩鸠之小且无知, 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 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 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 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 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其实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 大鹏和蜩鸠除了本身的先天条件不同无法改变外, 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目标大小不同。大鹏志在“图南”, 而蜩鸠却认为“腾跃而上, 不过几丈就落下来, 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 这也算是我飞翔的最高境界了”。现代的许多学生, 往往受一些流行读物和小资情调的影响, 年纪小小, 就甘于“平淡是真”, 在学习上喊出“六十分万岁”的口号, 早没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自信人生两百年, 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壮志雄心, 不正是把自己等同于蜩鸠了吗?何不“弃燕雀之小志, 慕鸿鹄以高翔”呢?

五、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此即逍遥游篇的主旨、中心和结论, 也是庄子的中心旨趣。庄子所谓的“逍遥游”, 应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而游于无穷。真正的逍遥必然是无所依凭的, 是悠游于自然之中的。像“知效一官, 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乃是有待于外;宋荣子的“定乎内外之分, 辨乎荣辱之境”是有待于内;而列子的“欲风而行”则是有待于方术。而乘天地之正, 御六气之辩则完全是顺乎自然, 而得自由之乐。作为21世纪的青年人, 应该如何来看待“无己”、“无功”、“无名”呢?我们必须明确, “无己”不是抹杀个性, 失去自我;“无功”不是无所事事, 无所作为;“无名”不是庸庸碌碌, 默默无闻。我们所追求的“无”, 应该是从“有”的境地升华而出的, 也就是说“无”的境界仍要从“有”中获得。“无己”之道, 从不曾了解自己, 进而充实自己、完成自己以达“有己”, 最后升华到不知有己、放弃自己偏见私执的“无己”境地。“无功”, 从不曾有过功劳, 进而有功于社会、造福于他人, 最后到达不知有功、生而不有为而恃的“无功”。无名之道, 从不曾有过名声, 到有名于世、为人楷模, 最后不知有名、舍弃虚名、不以名累实, 达到无名的境地。这就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上一篇:彭州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下一篇:读书会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