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

2024-04-17

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精选6篇)

篇1: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

如何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

一、对我国质量总体状况的再分析

9月是全国“质量月”,质量安全问题也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我国质量的总体水平到底如何?武汉大学程虹教授提出,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一直在稳步提升,产品质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另一方面,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强化质量安全管理仍然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我国质量的总体水平,包括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特别是其中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质量的总体水平到底如何,不仅是一个质量评价技术问题,更是涉及到老百姓如何消费、影响质量安全监管资源配置的重要问题。因此,全面、理性地看待我国质量的总体水平,非常迫切、非常重要。

要全面认识、理性看待我国质量的总体水平,首要的是要弄清如何评价质量。质量状况的评价,最重要的标准是来自于消费者的评价,这一评价的直观表现,就是消费者以货币形式体现的购买力。在绝大部分产品都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下,一个产品的价格卖得更高,数量卖得更多,其背后原因往往是消费者对该产品质量的更高评价。在手机产能大量过剩的情况下,苹果手机2011年上半年实现了销量3898.5万部、销售额256.1亿美元的惊人业绩。分析苹果取得如此好成绩的原因,无论如何也无法撇开质量。同样,我们以中国的对外贸易数据为依据,应用这一评价方法,可以更加科学地把握我国宏观质量中最主要的产品质量状况。2009年,我国的货物出口12017亿美元,2010年,我国的货物出口增加到15779亿美元,相继超过日本和德国。在全球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下,今年上半年我国的货物出口又达到了874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2010年,我国货物出口的第一大区域是欧盟,紧随其后的是美国。这些国家或地区都是以政府对质量的严格监管、消费者对质量的苛刻要求而著称,如果我国的产品质量状况,被评价为极为糟糕的话,那只能说明欧盟和美国的消费者,偏好于质量低劣的中国产品,而这样的判断显然是违背基本常识的。这些国家或地区大量地、持续增长地采购中国产品,最说得通的解释是,中国的产品质量得到了这些国家或地区消费者的认同。当然有人会说,这些国家或地区之所以会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是因为中国产品的价格低廉。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中国产品仅仅是价格低廉,而没达到这些国家或地区消费者对同样价格条件下产品质量的认同,他们怎么可能购买中国的产品呢?可见,正因为中国产品质量符合这些发达国家或地区消费者的要求,加之有竞争力的价格,才成就了中国出口的奇迹。有关统计也表明,这些年来,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在我国刚建立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制度的1985年,监督抽查合格率仅为66.5%。到了国家质检总局成立的2001年,监督抽查合格率提升到75.8%。今年上半年,质检系统对4488家企业生产的48种4815批次产品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产品抽样平均合格率达90.6%,同比提高了1.7个百分点。

要全面认识、理性看待我国质量的总体水平,还需要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客观分析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近些年来质量安全情况。美国一参议员在2010年为推动参议院通过《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时说,美国每年因食品感染而患病的人数达7600万。以严格的质量安全管理和严谨的质量行为而著称的德国,在2011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污染蔬菜食品安全事件。同

样是在德国,1998年还发生了城际特快列车脱轨的质量安全事件,造成很多人伤亡。列出以上的数据,只是要证明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使是在世界质量监管和生产水平都堪称一流的国家或地区,也没有做到质量安全事件为零,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质量发展水平。国际比较的数据证明,质量安全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我国一国独有的,并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我国宏观质量总体状况安全的事实。

要全面认识、理性看待我国质量的总体水平,非常有必要从科学规律上认识什么是质量。质量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人类对其认识和把握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同样,人们对质量现象的认识和质量规律的把握,也是渐进并逐步提高的,这样就必然导致某些质量安全风险不可能被完全认识。另外,质量安全信息的分布也是不对称的。即使今天被经过严格审核,证明是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随着时间的演进,也可能出现某些当初没有认识到的质量风险。类似的例子,在实践和科学上都有许多证明,这也是世界各国都要对缺陷产品进行召回的原因所在。面对我国的质量安全问题,我们既要采取坚决措施,尽力避免出现类似安全问题;同时也要防止情绪化和非理性的不科学评论,而应该传播科学、理性的质量专业知识和理论。

当然,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质量安全形势还非常严峻。在这方面,各项工作都丝毫不能松懈。要认识到,理性看待我国质量的总体水平,特别是正视国内外质量安全的客观实际,并不是无视我国质量安全形势的严峻,也不是要消极地逃避对质量安全监管的责任,而是要在对我国质量总体水平的客观实际做出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科学而有效的对策与方法。首先,在制度设计上,一方面要注意发挥监管部门作用,提高监管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应该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使企业成为质量的主体。依靠市场机制择优淘劣,尤其是要发挥消费者的作用,使消费者能够通过法律的保护,对生产者进行有效的制约,起到在市场第一线发现质量问题的作用,使生产者的质量状况处在亿万个消费者“有形之眼”的监督之下。其次,要加大对质量安全监管的公共投入,提高监管专业技术水平,防止出现一线监管部门因为人员和经费的短缺、技术的不足,而不能开展有效的监管。最后,在技术上要面向消费者获取质量安全信息,通过采用“质量伤害监测统计”等国际通行做法,在第一时间获取质量安全信息,从而杜绝系统性、全局性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面对我国比较严峻的质量安全形势,我们只有理性地分析我国质量总体水平,科学地把握质量安全规律,才可能提出有效的质量政策和监管措施,从而推进我国质量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发挥质量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

二、关键在于强化质量管理

当前,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破解这个制约,关键在于强化质量管理。

近年来,重大设备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给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这既有个别企业不诚信的因素,也有相关处罚力度不够的原因,但深究起来,质量管理机制不完善是一个根本性原因。强化质量管理、确保质量安全,不仅要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还要从制度层面上创新质量管理机制,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质量管理体制。

重大设备工程是重大项目的核心工程,是工业生产的关键。保障重大设备质量安全是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要求。我们要紧抓质量源头,提升质

量安全意识,努力建设质量管理新机制,为重大设备工程质量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一要完善重大设备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报告应包括重大设备总体质量水平情况和重大设备质量安全隐患的风险分析内容。要通过建立重大项目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做到对质量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理,防止区域性、系统性、行业性的质量问题发生,并以此规范其发展。要发挥企业的主体责任,要求企业主动提供产品质量合格报告。

二要建立完善重大设备监理制度,从源头抓好重大设备质量。监理在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已成为通行的惯例,是工程建设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被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金融机构认定和推广,并作为提供贷款的条件之一。设备监理作为一项先进的项目管理制度,是以技术为支撑,对设备从设计制造到安装调试全过程,招标、采购、制造、检验全方面进行的专业监理,在提高设备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保障项目安全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因此,我们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监理队伍,对重大设备工程提供全过程的监理服务。

三、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竞争主要靠产品、价格和服务,产品竞争归根到底是质量的竞争。质量好了,才能打开出口渠道或者扩大出口。要在国际市场上把握主动权,必须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切实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提升质量对于提升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大有裨益。比如,日本的经济振兴,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次成功的质量革命。“日本货”一度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上世纪60年代,为了振兴经济、改变国家形象,日本掀起了“质量强国”的热潮,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员质量培训,实施了全公司质量管理,首创了QC团队质量改进方法、5S现场管理、质量功能展开和丰田生产方式等一系列质量管理方法。到70年代末期,日本国内已建立了70万个QC小组,有500万名员工参与,有效提高和保证了产品质量,使“日本制造”成为全球产品质量的标杆之一。伴随质量水平的快速提升,日本的汽车、家电、电子、机械、化工产品凭借品质优势大举进入欧美和全球市场,出口总额从1960年的不到36亿美元,猛增到1970年的202.5亿美元,年均增长16.8%,远超同期GDP的年均增长。质量强国战略保证了日本1960年至1970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自1960年开始,日本人均GDP相对世界平均水平的倍率一路快速攀升,至上世纪90年代最高达到3.65倍的峰值。可以说,战后日本的经济奇迹,是质量强国的生动证明。

又如,美国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也努力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产品大举进入美国市场,导致美国产品在本土的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在汽车行业,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都惨败于日本汽车公司,克莱斯勒甚至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这在被称为“汽车王国”并以汽车产业引以为豪的美国,引起了强烈的震动。美国各主要媒体发起了以“日本能,为什么美国不能”为主题的质量大讨论。1987年8月20日,美国颁布“质量振兴法案”,激励美国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规定每年10月为“质量月”,其口号为“质量第一”。在一系列措施的引导下,从上世纪90年代起至2000年,美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4%,在1993年的国家竞争力排名中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应该说,质量振兴法案在使美国经济恢复活力以及提升美国国家竞争力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再如,欧洲经济强国德国之所以在战后快速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

于“德国制造”的高质量。二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但随后五六十年代德国快速重建所缔造的“经济奇迹”,使德国重回世界强国之列,令世界震惊。实现“德国奇迹”的动力是什么?根据德国权威机构分析,标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近三分之一是由标准贡献的。目前,德国承担的ISO/IEC秘书处数量达165个,居世界第一,在很多领域占领了国际标准制定的战略制高点。同时,德国的品牌战略也大大加快了“德国制造”在战后迅速重新崛起的速度,在全球确立了“德国品牌,质量一流”的国家形象。

从上述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质量在国际竞争中举足轻重,是一国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集中体现。近年来,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也纷纷开始大力推行质量促进为主的政策措施,不断培育、提高质量竞争力优势。

俄罗斯于2003年推出《国家产品与服务质量政策构想方案》,分析了质量在经济、社会、军事、国际、信息、生态等领域实现国家利益的作用,提出了国家质量提升政策,包括推广理念,促进产品与服务质量。巴西从上世纪末就制定实施了“新巴西计划”,包括“工业竞争计划”和“巴西质量和生产力计划”,强调产品的技术、质量、价格的竞争性,强调高、精、尖技术的开发,将信息、邮电通讯、新材料、电子、电器作为开发的优先目标;由司法部、经济部、财政部、计划部和科技秘书处共同组成执行小组,对选定发展领域的产品质量效益、水平进行监督和评价,保证产品的国际竞争性。印度将产品与服务质量视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特别是在软件产业发展方面,印度政府非常重视软件产品质量的控制,积极鼓励软件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和软件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严格的质量控制形成了印度软件的良好口碑,2004年至2008年间,印度软件出口额年均增长33.3%,在欧洲、亚太地区的市场年均增速分别高达51.4%和42.1%,目前印度软件和服务已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现代经济中,质量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基本上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质量竞争。这些年,我国在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要看到,我国质量发展的基础还相对薄弱。比如在标准上,国际标准现有24229个,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210个,占0.8%。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理,切实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促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装备制造行业要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强重大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装备产品智能化。汽车行业要强化整车研发能力,实现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化,提高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水平。轻纺行业要强化环保和质量安全,加强企业品牌建设,提升工艺技术装备水平。

四、着力推动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

近年来,一些比较重大的质量安全事件屡屡发生。这些质量安全事件涉及产品、工程、服务多个领域,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我们一定要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着力推动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

分析起来,造成质量安全事件的原因很多。比如,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或攫取超额利润,故意降低对质量安全的基本技术要求。又如,一些地方和部门盲目

追求数量扩张,搞GDP崇拜,只顾速度,忽视质量安全,导致一些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出现质量与速度发展失衡。再如,一些产业发展过度依靠廉价的资源与劳动力,迷信价格竞争手段,形成了以“低质量、低成本、高能耗、简单加工制造”为特征的产业链低端布局,导致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时陷入转型升级困境。另外,地区间经济发展与消费水平不平衡,也是发生质量安全事件的原因之一。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导致对许多质量档次较低的产品,甚至对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仍有较多现实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为质量安全不合格产品的长期存在提供了生存空间。

国内外经验表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切实加强质量治理。对我国来说,加强质量治理,对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推动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加强质量治理有助于扩大内需,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质量治理,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消除系统性质量安全风险,不仅能为消费者营造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而且可以丰富消费选择并创造新的需求,有助于挖掘市场潜力,拓展市场空间,把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购买活动。我国的产业发展应依靠质量提升,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打破高端消费品市场基本被国外品牌垄断的格局,使国内消费需求更多地转化为对本土品牌的实际消费,促进内需扩大。

第二,加强质量治理有助于促进产业升级。质量水平不高、产能结构失调、劳动生产率低下是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加强质量治理,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升级改造传统产业,需要产业布局从低附加值端向高附加值端转移,提高质量可以优化产能结构,带动生产要素和稀缺资源向适销对路和高附加值产品转移。同时,发展新产业需要新的投资,这也会转化为对更高质量档次的产品、工程和服务的现实需求。而且,提高质量可以将产业基础抬升到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平台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世纪60年代,日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树立崭新质量形象,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重视提高产品质量。

第三,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需要加强质量治理。从德国机械、瑞士手表、日本电子到美国高技术产品,无一例外地验证了市场竞争始于质量、终于质量这个重要法则。加强质量治理,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一方面可以增加国际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增强中国制造的质量竞争力,拓展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实现再定位,推动企业经营进入附加值更高的产品研发与市场营销区域。上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制造业通过把战略重点从增加出口数量转向提高产品质量,推动对美国汽车出口实现了突破性增长,并使日本成为与美国、德国并列的汽车强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推动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同时着眼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将出口增长模式尽快转到以质取胜上来。

从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看,加强质量治理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外部需求。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的新形势,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实施扩大出口战略,推行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对我国拓展外需形成一定压力。加强质量治理,提高出口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不仅可以丰富国际消费者的选购范围,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而且可以带动我国出口逐步渗入高端、高附加

值领域,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一些发达国家将传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质量安全壁垒与绿色壁垒叠加,形成了更加难以突破的贸易壁垒。我国出口企业只有大幅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加快质量、安全、卫生、环保、能耗指标与国际接轨,着力推动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才能在价格竞争力持续减弱的趋势下,跨过不断提升的质量安全门槛,缓解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促进出口稳定和增长。

着力推动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加强质量公共治理,当前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完善质量法律法规。目前,我国质量法律法规更偏重监督,对产品质量责任的规定有待进一步明确,操作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质量治理,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法律法规,为相关治理制度的建设创造条件。

二是着力改革质量监管体制。这些年来,我国质量监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部门分割,监管制度不协调,监管资源重复配置,监管重叠与监管真空并存发生;监管标准不统一,信息披露不充分。加强质量治理,就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努力建立起责权一致、机构精简、标准统一、信息透明的质量监管体系。

三是着力健全社会监督机制。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公共的社会问题,当前质量安全问题多发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有效的、多方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加强质量治理,必须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包括消费者、新闻媒体、行业性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等的重要作用。可考虑协调各方力量,以保障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目标,建立一个致力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社会监督机制和监督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治理质量安全问题的新格局。

四是着力加强质量评价考核。可考虑将质量指标纳入评价体系,转变评价模式,更加重视横向评价、外部评价和定量评价,突出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特别是质量评价中的话语权。要推动建立健全质量统计制度,加强质量安全形势分析与风险预警。要推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强质量绩效考核、条件保障和资金投入,增强质量公共治理能力。

篇2: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

时态和语态的规范由于科技论文的英文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客观陈述,宜用研究客体作主语,但也有用Theauthor, This paper等作主语的。前者与后者相比,既显得客观,又能避免叙述中内容的转移,从而维护了原文的统一性。在此强调一点,提要中绝对不能用We、I等第一人称作主语。

由于提要以研究客体作主语,且被动语态较主动语态更客观,这就决定了用被动语态。但为了使提要显得生动活泼,也可以被动为主,主动与被动交替使用。至于时态,一般用一般过去时,但通过试验得出的结论,通常是对事实内在规律的反映,最好用一般现在时。对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等论文的提要,由于是对客观事物的陈述,也应用一般现在时。

篇3: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

1 动物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现状与问题

多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在预防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和保持动物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和规章,不断修订完善动物卫生安全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等防控体系,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类似“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和滥用抗生素等质量卫生安全事件屡屡发生,反映出不同层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法制意识不强,生产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二是整体养殖规模小而分散,给实施有效监管带来难度。三是主管部门执法主体不明确,监管力度不大,执法不能完全到位。四是质量卫生控制指标滞后,安全监测设备、手段和装备落后。五是体制性障碍,监管作用不明显。六是处罚力度低,缺失动物产品质量卫生安全专项法。

2 对策

全面提高动物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是一项十分严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多方面、全方位环环紧扣密切配合,采取得力措施,才能实现安全事件少发生或不发生的目标。

2.1 切实提高畜牧养殖者的法制意识

我国从事大、中型养殖企业和小规模养殖的人员以及从事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人员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有知识、有能力、有技术,正在为保障市场供应提供丰富的畜禽等动物产品,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但这些从业者进入养殖领域或从事畜牧相关行业生产经营前,并没有经过相关法律法规常识的系统培训,从业后又不注重在干中学,不知道应该遵守哪些法律法规,如何依法经营,违法后应该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并受到何种处罚。这种现象已经成为社会的共性问题。再加上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诱惑、道德的沦陷,铤而走险势必为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1]。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只有抓住养殖环节这一源头,养殖企业的责任人只有熟知生产卫生安全的合格畜产品的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才能确保产品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因此,应在继续加大对畜牧兽医相关法律法规经常性宣传教育的同时,举办企业法人岗前、岗中培训,并实行严格的专门法培训合格证制度,将其作为一种从业资质,以提高其遵守畜牧法规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从根本上消除质量安全隐患。

2.2 继续强力推进规模健康标准化养殖规范化经营模式,努力转变发展方式

近年来,规模健康标准化养殖规范化经营模式有了较大发展,但仍然存在数量不多,生产总量偏少,传统小规模散养方式的生产量仍占有相当份额等问题。仅以山西省2011年生猪年出栏百头以下养殖户提供的商品量为例,就占到商品总量的51.3%。由于这一群体的经营分散和地理位置偏僻,给实施有效监管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将建成现代化畜牧业,实现发展方式、养殖方式、管理方式和综合科学技术应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生产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安全畜产品作为发展目标。实践证明,规模健康标准化养殖规范化经营模式,为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提供了健康持续平稳发展的平台,也为实施监管提供了条件。要继续把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推进畜牧业产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养殖的力度,积极组织广大农户参与[2]。形式上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可以是独资的,可以是合资股份的,也可以是以多种生产要素整合合作的(现在以各种合作社形式的很多)。总之,只要有利于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有利于推进规模健康标准化养殖,有利于确保生产质量合格、卫生安全的畜产品,都应该给予大力鼓励与支持。

2.3 完善控制指标体系,强化监测手段

科学严格的质量卫生安全指标,既是监管部门依法实施监测的法定依据,也是畜产品生产者应当遵守的法律责任和行为准则。规模健康标准化养殖规范化经营模式,为实施指标体系控制提供了条件与可能。但控制指标体系滞后不完善,控制指标指数不严不高,已成为广大民众最不满意的一点。当前,绿色、有机畜产品消费者并不太计较价格的高低,反而非常关注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因此,抓紧制订和修订完善科学的控制指标体系非常紧迫。

控制指标体系的制定要坚持体现科学性和生态性[3,4]。一是要有利于动物自身生长规律的生长需求,体现其福利性,不能人为采取非正常的刺激性手段去改变其生态性能。如饲喂“瘦肉精”以提高瘦肉率,用激素刺激缩短饲喂期等。二是要有利于人的健康生活,体现其科学性。所有动物产品的可食部分都是供给人类食用,这些食物中的药物残留量与人体可能累积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定量与变量分析相结合,严格界定指标要求,“法严才能众随”。三是要有利于参与全球贸易,体现其前瞻性。我国是畜牧大国,我国的动物产品只有参与国际大流通,才能显示畜牧强国的地位,我国的畜牧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控制指标体系只有严于国际通用标准而不能低,而且国际国内采用同一个标准,不能内外有别,要让国民享受真正意义上的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感。四是要强化市、县2级的监测手段,装备必要的仪器设备,逐步改变检测凭感观,监测无设备或设备老化落后的现状,做到监检测重心下移,及时快捷便利[5]。变事后检测为事前检测,变事后处罚为事前控制。杜绝有病、有害动物产品流向市场,危害百姓。

2.4 理顺责任机制,切实加强监管

实现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关键是要落实生产者和监管者两方面的法律责任,构建起长效监管机制,实行常态化管理。近年来,制定并实行养殖单位、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单位和市、县2级监管部门责任制以来,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要想做到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常态化,持续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应该在构建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一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主体地位要强化。《动物防疫法》授予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法权,但是单位性质仍然是事业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存在着“违法执法”。同时又承担着繁重的检疫具体任务,由于人力不足,经常性的监管执法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弱化了执法主体地监管功能,应重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数量和质量[6,7]。二是要加大经费投入。近年来,国家在改善执法条件上加大了经费投入,但地方政府投入仍然严重不足。有些地方的县级卫生监督人员工资至今没有按规定列入全额财政预算,实行自收自支。村级防疫员(报检员)全年补贴仅千元左右。这些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得不到落实,执法条件得不到改善,必要设备不到位,将直接影响到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

2.5 实行严格的追责问责制

动物产品的生产层次和主管部门监管层次,都有其法定责任和义务,只有两方面都坚持依法行事,安全才有保障,任何一方责任的缺失都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如果要约束生产者不违法生产,监管者不失责、不失职,监管过程不失序、不失范,必须要建立健全严格的长效追责问责机制,并实行严格的问责,才能减少或杜绝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动物产品安全。

2.6 完善法规体系,制订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法

畜牧业是组成国民经济的一大产业。畜产品生产领域面广人多,畜产品消费对象更是涉及到全体国民,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虽然国家先后制定了《畜牧法》《食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就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只是分散列入相关法规章节条款中,缺乏独立成章的系统和细化,鉴于动物产品的特殊性,不论从当前或长远社会发展需要来看,都很有必要制订《畜产品安全法》专门法,应该引起立法机构的高度重视[8,9,10]。拟将制订的法律法规中要规定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生产单位、相关行业不同层面的法律责任、权利和义务,要有保障机制,要有追责问责机制,要有比较细化的处罚规定。只有用立法的形式来规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安全事件的重复发生,让国民真正吃的放心,吃的安全,民生权利真正得到实现。

摘要:分析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方.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2012(11):250.

[2]马小蓉.柳州市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小结与建议[J].广西畜牧兽医,2012(6):372-374.

[3]陆昌华,胡肄农.深化拓展“动物标识与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溯源体系建设”的建议[J].猪业科学,2012(9):44-47.

[4]彭福海.对建立动物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动物检疫,2012(7):28-30.

[5]张婷婷.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J].现代畜牧兽医,2012(5):1-2.

[6]冬梅.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探讨[J].中国动物检疫,2012(3):20-21.

[7]林志杰.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中国动物检疫,2011(11):24-26.

[8]王梅,彭丽.做好兽药监管工作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J].养殖与饲料,2013(2):55-56.

[9]赵化峰.加强饲料行业监督管理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J].河南畜牧兽医:市场版,2012(6):14-15.

篇4:如何提高我国高校舞蹈教学水平

一、我国现今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有把舞蹈课列入必学课程之中。舞蹈教育一直被作为一种专门的艺术教育只在少数艺术院校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

现今舞蹈教育的普及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一直以来,教育体制都是过于偏重知识教育,美育教育一直是处于美其名曰的地位。在美育教育中,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中,舞蹈教育又被边缘化,在中小学,舞蹈老师缺编也一直是个重要问题。因此要解决舞蹈教育的普及问题,一方面要从教育体制着手,一方面要从舞蹈老师的培养方面着手。

二、我国舞蹈教育新思路探索

如何从改造与创新的思路去完善国内的舞蹈教育,使国内舞蹈教育事业日趋完善,去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满足人们对于舞蹈文化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

2.1 高等舞蹈教育体制与模式创新培养更多综合型舞蹈人才

要培养出更多综合型舞蹈艺术人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综合型舞蹈艺术人才,不只是体现在舞蹈技能上,而是一个综合的范畴,包括了舞蹈技能、舞蹈理论、舞蹈创造性,甚至包括了文学、美术、影视、哲学各方面的知识结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对高等舞蹈教育的体制与模式的创新,要摒弃原有的只重视舞蹈技能而轻视其他方面培养的观念,要从教材与课程设置方面进行具体的改进,学习舞蹈种类创新,引进新的舞蹈教学种类,提高舞蹈理论、舞蹈赏析、舞蹈创造性培养的地位,重视文学、美术、影视、哲学等其他交叉学科的兴趣培养。高等舞蹈教育体制与模式的创新,是培养综合性舞蹈艺术人才的重中之重,只有解决好了这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有观念,才有可能培养出更多综合性舞蹈艺术人才。

第二,要培养综合性舞蹈艺术人才,这同样对高等舞蹈教育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个高等舞蹈教学者本身就必须是一个复合型、综合性的人才,教育者自身如果就是一个综合性人才自然最好,但如果不是,那么就应当在一个细分的专业领域有很高的水平,综合的高水平舞蹈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有一个质的保证,才能造就更多高水平的复合性舞蹈藝术人才。

第三,要解决学生的思想意识上的问题,要让学生摒弃原有学习舞蹈就是学习舞蹈技能、学习舞蹈表演的观念,要让学生自身有一个要把自己培养成综合性舞蹈人才的观念。如果教育模式创新了,教者想教,学者不想学,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还是难以培养出优秀的综合性舞蹈艺术人才。要解决学生意识上的问题,一方面要抓生源,一方面要抓思想灌输,两方面着手。在招生的时候就把好关,挖掘有潜力,有志向的学生,在教育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观念上有一个自己要成为综合性舞蹈艺术人才的意识。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综合性舞蹈艺术人才,我们的高等舞蹈教育也不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综合性舞蹈艺术人才。但是我们要下这样的功夫,才有可能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舞蹈艺术人才。

2.2 在高等舞蹈教育细分领域中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要培养舞蹈教育细分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样要从多方面着手,要培养专业性人才,同样要从高等舞蹈教育模式、专业课程设置、舞蹈教育者、学生的思想意识上各方面同步创新,同步改进。

首先,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要具有特色和优势。大学教育的开放,必然会产生学校与学校之间激烈的竞争,各个学校要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出有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全国的高等院校,如果都以同样的模式去培养人才,只会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因此,各个学校要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出各自有特色优势的人才。以延边大学艺术学院为例,其发挥自己地理、语言优势,瞄准朝鲜民族舞蹈技能和理论优势,建设朝鲜族舞蹈表演与理论体系,培养有特色和优势的专业舞蹈人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次,在舞蹈专业布局上进行创新,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史论各专业之间要有特色,突出专业的重点,而不是最后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教育各专业学的都是一样,出来的人才也都是一样的。不同的艺术院校也可以发挥自己师资等教育资源的优势,突出自己的优势专业。

第三,要培养专业领域的人才,对舞蹈教育者方面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突出学校的优势、专业的优势,培养不同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就需要更多在专业细分领域的优秀老师。

2.3 在舞蹈教学中突出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

要提高舞蹈教学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最直接与最有效的方式是在舞蹈教学中多开设舞蹈编创课。我们过去的舞蹈教学一直注重的是“灌输型教学”,如果要提高舞蹈教学个性与创造性,那么首先就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创新型教学”。毫无疑问,多开设舞蹈编创课是一种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舞蹈编创课不但要开设,而且要早开设,在中专教学中就开设编创课。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创造性的,虽然中专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初学舞蹈,一时要编创出有水平的舞蹈是不太可能,但对于学生的创造性的训练,却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在舞蹈教学起步阶段的创造性的培养,也将直接影响后续高等舞蹈教学创造性培养的连贯性。在高等舞蹈教学中,进一步增加编创课,并且在这一阶段开始注重学生编创的水平。到了这个阶段,学生在学习舞蹈上已经有自己一定的经验与想法,教师在这个阶段抓住机会对其进行挖掘,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对于舞蹈人才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三、结论

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新时期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专业舞蹈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成果和经验,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的问题与诟病,因此,如何提高我国舞蹈教育的水平,是摆在每一位舞蹈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需要群策群力,需要每一个人贡献自己的智慧与知识,为提高我国的舞蹈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希望国家教育部门、全国小学、中学、中专、高校等教学机构、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为我国的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2]欧建平.西方舞蹈鉴赏[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

篇5:着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据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并讲话。他强调,食品安全是关乎人人的重大基本民生问题,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主动出击,把解决影响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同构建长效机制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综合整治攻坚战持久战引向深入,坚决依法严惩重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全程监管体制,着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会议听取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和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的汇报和发言,审议了《201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会议认为,过去一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瘦肉精”、“地沟油”违法犯罪等专项整治和乳制品、酒类、保健食品等综合治理工作,依法严厉惩处了一大批违法违规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及时应对和稳妥处置食品安全事件,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利益,维护了市场秩序。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基础仍然薄弱,制约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加强食品安全工作须臾不可放松。

会议指出,今年是我国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十二五”时期承上启下十分关键的一年,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是惠民生、促和谐的重要抓手,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任务,确保我国食品安全是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的重要保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继续全力以赴,攻坚克难,扎实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让群众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会议强调,做好今年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一是依法深入开展综合治理。治乱需用重典,要坚持严字当头,针对重点品种、重点场所和薄弱环节,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保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高压态势,依法坚决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并加大经济处罚力度,坚决铲除影响食品安全的毒瘤。二是着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切实增加投入,完善政策措施,狠抓基础工作和规范建设。三是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快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社会监督,推动企业改进食品安全管理。四是全面加强政府监管。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机制,促进各部门、各环节监管措施有效衔接,形成监管合力,堵塞监管漏洞,增强食品安全工作的系统性,提高综合监管水平。

篇6: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

巩固“两基”攻坚成果不断提高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作者: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8年第02期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总结表彰大会2007年11月28日在京隆重召开。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大会并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攻坚经验,着力巩固攻坚成果,不断提高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陈至立说,《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提出的各项任务如期完成,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比攻坚计划实施前的77%提高了21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达到了90%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成功实施,让知识的阳光普照到两部偏远乡村数百万农村孩子,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谱写了我国教育发展史的壮丽篇章。

陈至立指出,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调整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开展教育对口支援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迈上了新的台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她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善民生的新要求出发,埋头苦干,努力开创农村义务教育新局面。一要巩固“两基”成果。集中力量解决西部剩余42个县的“两基”攻坚,继续改善已完成“两基”任务地区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二要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先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三要更加重视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四要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好免费师范教育,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五要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对教育的保障责任,建立健全义务教育预算制度,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上一篇:研究所劳务费发放表下一篇:上初中自我介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