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白居易诗词

2024-04-11

全唐诗白居易诗词(共13篇)

篇1:全唐诗白居易诗词

全唐诗白居易诗词

(一)【朱陈村】白居易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馀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

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

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

我生礼义乡,少小孤且贫。徒学辨是非,只自取辛勤。

世法贵名教,士人重冠婚。以此自桎梏,信为大谬人。

十岁解读书,十五能属文。二十举秀才,三十为谏臣。

下有妻子累,上有君亲恩。承家与事国,望此不肖身。

忆昨旅游初,迨今十五春。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

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东西不暂住,来往若浮云。

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江南与江北,各有平生亲。

平生终日别,逝者隔年闻。朝忧卧至暮,夕哭坐达晨。

悲火烧心曲,愁霜侵鬓根。一生苦如此,长羡村中民。

(二)【读邓鲂诗】白居易

尘架多文集,偶取一卷披。

未及看姓名,疑是陶潜诗。

看名知是君,恻恻令我悲。

诗人多蹇厄,近日诚有之。

京兆杜子美,犹得一拾遗。

襄阳孟浩然,亦闻鬓成丝。

嗟君两不如,三十在布衣。

擢第禄不及,新婚妻未归。

少年无疾患,溘死于路歧。

天不与爵寿,唯与好文词。

此理勿复道,巧历不能推。

(三)【寄元九(自此后在渭村作)】白居易

晨鸡才发声,夕雀俄敛冀。昼夜往复来,疾如出入息。

非徒改年貌,渐觉无心力。自念因念君,俱为老所逼。

君年虽校少,憔悴谪南国。三年不放归,炎瘴消颜色。

山无杀草霜,水有含沙蜮。健否远不知,书多隔年得。

愿君少愁苦,我亦加餐食。各保金石躯,以慰长相忆。

(四)【秋夕】白居易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五)【夜雨】白居易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六)【秋霁】白居易

金火不相待,炎凉雨中变。林晴有残蝉,巢冷无留燕。

沉吟卷长簟,怆恻收团扇。向夕稍无泥,闲步青苔院。

月出砧杵动,家家捣秋练。独对多病妻,不能理针线。

冬衣殊未制,夏服行将绽。何以迎早秋,一杯聊自劝。

(七)【送兄弟回雪夜】白居易

日晦云气黄,东北风切切。时从村南还,新与兄弟别。

离襟泪犹湿,回马嘶未歇。欲归一室坐,天阴多无月。

夜长火消尽,岁暮雨凝结。寂寞满炉灰,飘零上阶雪。

对雪画寒灰,残灯明复灭。灰死如我心,雪白如我发。

所遇皆如此,顷刻堪愁绝。回念入坐忘,转忧作禅悦。

平生洗心法,正为今宵设。

(八)【溪中早春】白居易

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

东风来几日,蛰动萌草坼。潜知阳和功,一日不虚掷。

爱此天气暖,来拂溪边石。一坐欲忘归,暮禽声啧啧。

蓬蒿隔桑枣,隐映烟火夕。归来问夜餐,家人烹荠麦。

(九)【同友人寻涧花】白居易

闻有涧底花,贳得村中酒。与君来校迟,已逢摇落后。

临觞有遗恨,怅望空溪口。记取花发时,期君重携手。

我生日日老,春色年年有。且作来岁期,不知身健否。

(十)【登村东古冢】白居易

高低古时冢,上有牛羊道。独立最高头,悠哉此怀抱。

回头向村望,但见荒田草。村人不爱花,多种栗与枣。

自来此村住,不觉风光好。花少莺亦稀,年年春暗老。

(十一)【梦裴相公】白居易

五年生死隔,一夕魂梦通。梦中如往日,同直金銮宫。

仿佛金紫色,分明冰玉容。勤勤相眷意,亦与平生同。

既寤知是梦,悯然情未终。追想当时事,何殊昨夜中。

自我学心法,万缘成一空。今朝为君子,流涕一沾胸。

(十二)【昼寝】白居易

坐整白单衣,起穿黄草履。朝餐盥漱毕,徐下阶前步。

暑风微变候,昼刻渐加数。院静地阴阴,鸟鸣新叶树。

独行还独卧,夏景殊未暮。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

(十三)【别行简(时行简辟卢坦剑南东川府)】白居易

漠漠病眼花,星星愁鬓雪。筋骸已衰惫,形影仍分诀。

梓州二千里,剑门五六月。岂是远行时,火云烧栈热。

何言巾上泪,乃是肠中血。念此早归来,莫作经年别。

(十四)【观儿戏】白居易

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

堂上长年客,鬓间新有丝。一看竹马戏,每忆童騃时。

童騃饶戏乐,老大多忧悲。静念彼与此,不知谁是痴。

(十五)【叹常生】白居易

西村常氏子,卧疾不须臾。前旬犹访我,今日忽云殂。

时我病多暇,与之同野居。园林青蔼蔼,相去数里馀。

村邻无好客,所遇唯农夫。之子何如者,往还犹胜无。

于今亦已矣,可为一长吁。

篇2:全唐诗白居易诗词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

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

篇3:浅析白居易闲适诗词艺术魅力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 把自己的诗词创造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然而仔细分析, 除讽喻外, 闲适、感伤和杂律实为一类乃闲适诗也。这三类作品, 虽然在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 但在内容上却互为贯通, 都是诗人在四十岁以后被贬江州司马抑郁不得志时书写内心苦闷的作品。

那么是否白居易闲适类的诗作, 真的只是其“独善其身”时的无奈叹息呢?

首先, 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走过的创作道路来看。白居易主要生活在中唐年间。当时唐王朝已日渐衰弱, 内则藩镇割据, 宦官擅权;外则回纥、吐蕃不断侵扰。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白居易作为一个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 其作品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也必定是对现实的观照与反映。因此, 就产生了他的作品中最具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讽喻诗、闲适诗。具体来看:

当他在“勿轻直折剑, 犹胜曲金钩” (《折剑头》) 、“正色摧强御, 刚肠嫉喔咿”,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 勇敢的战斗, 不怕牺牲, 敢于直言上书时, 却遭到统治阶级的贬官命运。正如白居易自己所说:“是非不由己, 祸患安可防。” (《杂感》) 他只得满怀凄楚的心情离开长安。一种壮志未酬, 却“穷巷途尽, 爱莫能助”的心情油然而生, 转而不愿意在污浊中随波逐流而寄情言志于山水之中。也就在此时, 他“兼济天下”无情批判的讽喻诗, 转而被“独善其身”的闲适诗所代替。但这种闲适并不全像史家所说的超然脱俗之闲适, 而是诗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 无可奈何的闲适。也是诗人清廉自洁, 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闲适之言, 无声的呐喊之言!

其次, 从诗人认为文艺的社会功用在于———“为民”的文艺观来看。白居易认为文艺的作用, 就在于它能“辅察时政”“泻导人情”、“上可裨教化, 舒之济万民”。他认为“为君”和“为民”是一回事。且明确提出诗歌必须为人民说话, 反映人民的疾苦。也就有了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观。他的诗不只是单纯的语言通俗易懂, 更重要的是其诗歌的内容不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还体现了人民的心声, 因而他的作品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由此, 乐天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了“为民”的高峰, 也正是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 白居易才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和社会价值的诗作。虽然他的闲适诗的批判锋芒不及讽喻诗那样直率、辛辣, 但是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传统手法的继承者,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无论其遭受到怎样的打击, 现实主义始终是他创作的主要基调。

然而, 同样为现实主义继承者的诗人杜牧, 神韵领袖王士祯却对白居易的作品大肆攻击, 认为乐天的诗或为“淫言” (指《长恨歌》《琵琶行》) ;或为“无神韵”。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诗作 (讽喻诗除外) 无论从思想内容, 还是艺术价值都予以彻底地否定。

下面, 笔者就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白居易的作品及他同时期的同类诗作试做进一步的探究:

一.书写坎坷遭遇咏叹幽愁暗恨

元和十一年, 白居易遭小人排挤, 被贬江州做了一名司马, 照唐代官制, 州司马是刺史下面的辅助官, 实际上无事可干。作为一名急于“兼济天下”的诗人, 白居易的心中充满了忧苦, 然而“忧愤出诗人”, 就在这郁郁不乐的岁月中, 用手中的笔写下了唱绝千古的《琵琶行》。

在诗中作者塑造了一位昔日欢乐的歌妓少女, 而今忧愁难解的商人少妇的形象。诗人对于这个歌妓由欢乐而悲凉的身世遭遇不仅同情, 更重要的是联系到自己的贬谪生活做对照, 看起来似乎比拟不伦, 实为诗人想借这个歌妓的形象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 同时也将自己不幸的遭遇和失意的心情倾泄出来, 以示抗议!

诗人自己被贬谪在江州的寂寞生活, 苦闷的心情, 与琵琶女在感情上起了共鸣, 虽然自己与琵琶女的地位不同, 但是命运相同, 都属于被封建社会抛弃的人物。诗人是在政治上被抛弃, 而琵琶女则是在生活上被抛弃, 自然使作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既是当时封建专制下清廉、正直的中国文人悲剧命运, 也是当时下层劳动人民, 特别是下层妇女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正是有了如此坎坷的遭遇, 如此太多的离别与苦闷, 诗人才能在残酷与失败中, 冷静地思考, 深刻地反思;以一句唱绝千古的“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向黑暗社会发出了愤怒的呐喊!

二.借景抒情借事咏怀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潜归隐后所描述的田园之趣, 如此恬静、祥和, 确实是一个真正隐者淡泊心志的真实写照。然而纵观陶潜一生, 却是时而出仕, 时而归隐。每一次隐逸, 却又是每一次出仕的前奏。这实乃中国文人普遍的文化心态:儒道互补, 仕隐相随, 兼济与独善交替。白居易作为一个现实主义流派的继承者, 也不外乎如此, 如唱绝千古的《长恨歌》。

诗中作者借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 在如痴、如嗔、怅恨不已的哀怨中, 警世喻今。《长恨歌》从诗歌语言来看, 流畅优美, 通俗易读。在描写中, 有时仅用一两个字, 打上一个比方就把人物及场面写活了, 如“回眸一笑”、“芙蓉如面柳如眉”。不仅写出了杨贵妃貌美多情, 也写明和回答了“君王不早朝”乃唐玄宗作为人的本性————崇美的真实显现。再从文采和格律来看, 文辞艳丽, 对仗工整。如“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因此, 无论从思想和艺术价值来看, 《长恨歌》在中国文学史的殿堂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又如他的《钱塘湖春行》无论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也值得令人称道。

此诗作于长庆三年, 乐天被贬杭州游西湖时所作。西湖是中国文人描绘最多的景点之一, 如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赞美, 而乐天的《钱塘湖春行》却以西湖的春景入手, 把冬尽春来, 万物复苏, 一片生机蓬勃的景象, 描绘得恰到好处。使人在不事雕琢的刻画中, 体味到了融合怡荡的春意。

但从《钱塘湖春行》的背景来看, 乐天新近被贬, 心绪难平, 适游西湖春景, 故借景抒情。诗中的湖光山色、新燕浅草等引发了诗人的兴致, 但深入体会诗中的“行不足”、“最爱”, 则感到自有其不同的兴寄。早春降临之际是大地复苏, 万象更新, 在这里岂止万物生机勃勃, 人们亦将为之精神振奋, 充满信心。“乱花”之后必然是姹紫嫣红, “几处”之后必然是处处莺歌燕舞……这种美好的前景, 谁又不心向往之呢?因此在这首写景诗中, 我们难道不可以理解为这是乐天借景所喻吗?“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这就是乐天所要表达的主旨:借生机盎然的春意, 表达自己虽遭被贬, 但仍然乐观、积极向上, 以及满怀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

三.闲言中的忧伤感闲适中的不平静

在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中, 随着自己政治生涯的起伏跌宕, 再加上儒、道互补的文化心态的积淀影响, 诗歌的创作思想也沿着“兼济”、“独善”水乳交融的方向发展。入世是敢于直谏, 勇于斗争;闲适时也仍以国家、人民的命运为己任。一种强烈的“济世之志”猛然撞击着“知足保和”的独善, 于是在祥和、宁静的困言中透出了作者为国家之前途而忧虑, 为民生之疾苦而呐喊, 不再甘于沉默的爆发。

在《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一诗中, 诗人自四川顺长江而下, 出巫峡, 看到洞庭湖的泛滥, 想到夏禹治水的功绩, 因而有感而作。在诗中作者把传说与现实结合起来, 通过对湖水侵蚀农田的描写, 对大禹的怀念与歌颂, 斥责了唐王朝不关心人民的疾苦, 只顾着尔虞我诈, 争权夺利的腐朽专制, 从而把自己忧国忧民的心绪表现出来, 充满了积极进取的浪漫主义精神。

正当在为国家前途、人民命运大声疾呼、勇敢战斗的时侯, 历史的车轮又在其诗歌创作的道路上, 悄然轧上了一道深深的痕迹。元和十五年, 宪宗暴死, 穆宗即位。这时李德裕、牛宗闵两个官僚集团互相倾轧。加之穆宗的荒淫, 不恤政事。一时朝纲混乱, 人心思危, 政治清明之期遥遥无望。乐天多年“兼济天下”的抱负, 在上下求索中被无情的现实淹没了。多年的谪居生涯, 仕途上的腥风血雨, 使他泯灭了对黑暗腐朽的统治阶级所抱的最后一丝幻想, 终于在太和三年退隐洛阳。

当年“无轻直折剑, 犹胜曲金钩”的壮志, 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淹没在惧怕卷入党争的漩涡。然而一件偶然的变故, 使乐天走出了思想的困惑, 以昔年“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的豪情, 撕开了闲适中的寂静, 以悲凉慷慨的风格, 呈现出年华虽逝, 壮志依然奋发。

武宗会昌二年 (838年) , 白居易的知交加诗友刘禹锡病逝。为了纪念自己的老友和抒发此时的心绪, 乐天写下《哭刘尚书梦得两首》悼亡之作, 在诗中, 乐天借对刘禹锡的怀念, 抒发了时光易逝、圣贤易老的惆怅, 在悲愤的气氛中流露出英雄落寞的孤寂。然而诗中“杯酒英雄君与曹, 文章微婉我知丘”, 写出了君即曹操, 我即孔丘的豪迈之情。这是不甘沉沦于黑暗现实的昂扬之情, 也是向黑暗发出挑战的呐喊之言。这就是白居易闲言中的幽伤感, 闲适中的不平静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

篇4:《缭绫》白居易唐诗鉴赏

缭绫织一端(唐制以六丈为端),十匹素缣(一种微带黄色的细绢)工未到。”意思是用织十匹普通素绢的工力,也织不出一端缭绫。可见这种高级新型丝绸纺制的精难程度。因为它适合宫廷贵族的消费需要,辛勤纺织的越溪寒女就不得不日夜劳作,甚至搭上自己的青春。元稹《古题乐府·织妇词》云:“缲丝织帛犹努力,变缉(聂,古代计丝的量词)撩机苦难织。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挑成花纹)嫁不得。”可见当时缭绫贡户生活的痛苦。因此当时有不少诗人作诗讽谏,白居易就作下了这首《缭绫》诗。

诗歌首句“缭绫缭绫何所似?”以问句的形式提起读者对缭绫这种丝织品的注意,形成一层悬念,读者开始产生对缭绫的关切心情。但接下来诗人并未回答前面的发问,而只是说“不似罗绡与纨绮”,罗绡纨绮都是丝织品,它们虽不算最精美高级,但在当时也是相当奢侈的服饰用品了。缭绫既不象罗绡纨绮,则悬念进一步加深,读者想了解缭绫究为何物的好奇心愈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诗中才说它就象在明朗的月光映照下,从天台山上倾泻而下的瀑布那样神奇绝妙。缭绫是越州名品,天台是越州名山,天台山有石梁瀑布,“瀑布悬流,千丈飞泻,远望如布”(《太平寰宇记·天台县》)。用当地名山瀑布形容当地丝绸名品,又用“明月”修饰,就不是一般的泛泛比喻所能比拟了。诗人似乎还不满足,接下来进一步描绘缭绫的精妙,写它的`图案花纹是由白色烟雾般的写底子,衬着白雪一样的花簇,交映生辉,奇妙无比。读者自然会问,如此精美奇妙的丝绸是谁又是如何纺织加工的呢?穿着使用它的又是什么人呢?诗人答说“越溪寒女汉宫姬”,就是说是由越溪一带的贫寒女子加工,宫廷里妃嫔们消费的。一方生产,一方消费本无不可,但纺织这种丝织品的越溪女是“寒女”,就很有些令人迷惑不解了。按说这些生产丝绸,进行纺织加工的人们是不应该贫寒的,因为她们生产的东西是如此昂贵。一个“寒”字,足以说明越溪织女的生活极其困苦。很显然,那些穿着使用缭绫的宫廷妃嫔们,她们的奢侈生活正是建立在辛勤劳作的越溪女的苦难之上的。

进而诗歌描述缭绫的制作过程。依皇帝的口谕,要求按照宫中御用的式样,织成象蓝天白云、秋雁南飞的图案,染成江南春水般的碧绿色,再用金属熨斗熨烫和剪刀裁制出精美的波纹,这样奇文异彩相映生辉,令人眼花缭乱。用如此高级的丝织品,制成一套舞衣,价值千金毫不足奇。奇怪的是,那些受宠的妃嫔身着如此豪华的服装,并无半点珍惜之意,稍有污渍便弃之如废物。然而缭绫的制作过程确是极费工时的,扎扎不停的机杼,千声之后也未必能织出一尺成品来。写到这里,诗人感叹说:“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诗人希望那些受宠的妃嫔们,在穿着使用缭绫时,应当想想织女们的辛劳,要有爱惜之心才是。

全诗重点落墨描写缭绫制作过程的复杂、女工们的辛苦和宫廷贵人们的奢侈无度,通过鲜明对比,委婉而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全诗结构上前后照应,以“昭阳舞人恩正深”上承“汉宫姬”,最后描述女工的辛苦劳作,突然点出“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极自然巧妙水到渠成地引出作品的主题,显示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

篇5:《夜雪》白居易唐诗鉴赏

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篇6:《观稼》白居易唐诗鉴赏

白居易

世役不我牵,

身心常自若。

晚出看田亩,

闲行旁村落。

累累绕场稼,

啧啧群飞雀。

年丰岂独人,

禽鸟声亦乐。

田翁逢我喜,

默起具尊杓。

敛手笑相延,

社酒有残酌。

愧兹勤且敬,

藜杖为淹泊。

言动任天真,

未觉农人恶。

问生事,

夫种妻儿获。

筋力苦疲劳,

衣食常单薄。

自惭禄仕者,

曾不营农作。

饱食无所劳,

篇7:《村夜》白居易唐诗鉴赏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见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增添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俱寂,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瑟凄凉的景物中透·3578·《唐诗鉴赏大典》

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从村庄转为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结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令人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孤寂清凉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篇8:《江楼月》白居易唐诗鉴赏

嘉陵江岸驿中楼,

江在楼前月在空。

月色满床兼满地,

江声如鼓复如风。

诚知远近皆三五,

但恐阴晴有异同。

万一帝乡还洁白,

江人潜傍杏园东。

时值阴历十五,元稹独自在嘉陵江岸驿楼中,夜见一轮圆月,遥想起与长安诸友在曲江池畔同步赏月的情景,于是写了这首七律,寄赠白居易,以表达他的怀念之情。白居易即以《江楼月》的原题作诗酬和。

该诗首联起势不凡,“嘉陵江曲曲江迟”,开门见山地点出两人所处的地点,元在剑南(今四川)的嘉陵江岸,白在国都长安的曲江池畔。因嘉陵江曲曲折折地流经剑南东川境内,诗人以此指代元稹;而白居易此时在长安任翰林学士兼左拾遗,家住曲江池附近,据元稹《江楼月》载:“嘉川驿望月,忆杓直、乐天、知退、拒非、顺之数贤,居近曲江,闲夜多同步月。”由此可知诗中的曲江,即指长安东南的曲江池,池面七里,池水曲折,因称曲江。两岸宫殿连绵,楼阁起伏,垂柳如云,景色绮丽动人,是当时长安第一胜景,也是白居易与元稹同登进士后皇帝赐宴和经常闲步赏月的地方。诗人特意用地名入诗,并用“曲”和“迟”两个字,既形象地绘出嘉陵江和曲江的纡回绵长之状,又借嘉陵江至曲江池的曲折回远,隐喻两人相距遥远,并为颔联“两地阴晴远不知”埋下伏笔。正因为两人相距遥远,以致“明月虽同人别离”,承接得十分自然。颔联由明月生发开来,明月的阴晴圆缺,是人间悲欢离合的象征。所以当诗人独自漫步曲江池畔,忽见明月高悬,却不能与挚友同游共赏,顿时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伤别之情便油然而起:“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诗人忆起与元稹交游的件件往事,一幕幕在脑际展现,以致整夜难眠。“一宵”二字,好似点睛之笔,突出了诗人思念友人时间之长;一个“潜”字,也用得极妙,揭示了诗人思念之深,从而把白居易和元稹朴实、真挚的.友情和盘托出。但因为两人相距遥远,各人的消息无法互代,这好比两地月有阴晴圆缺那样,不能知晓。就在这“远不知”的话语里,隐含着诗人对元稹政治前途的牵肠挂肚。元稹远赴东川弹劾严砺贪脏枉法之事,难免会遇到政治风险,不能不令挚友白居易的深为关注和担忧,正因此,诗人才彻夜不寐。后来的事实证明,白居易的担心并非多虑,当元稹劾奏了严砺等人的不法之事后,触犯了执政者,被命分司东台,不久又借处理河南尹房式事,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这虽是元和五年二月的事,但白居易的这种政治预感和对元稹的关切之心,元稹是心领神会的。正如诗人在《酬和元九东川路诗》的小序中所说:“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唯予与元知之耳。”这种政治上的关切,也是元、白诚挚友谊的体现。

篇9:白居易唐诗鉴赏《杜陵叟》

从8(唐宪宗元和三年)的冬天到第二年的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白居易是在808年刚刚担任左拾遗一职的,此时上书力陈旱情严重,民生疾苦,请求朝廷能够及时认真“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白居易的一番忠诚打动了宪宗皇帝,他不但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一道“罪己诏”。没想到,这一切到头来却成了一场闹剧,受灾的老百姓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的恩赐与救济,免除租税的诏书竟成了一纸空文。白居易在悲愤之余,忍不住提笔写下了《轻肥》和《杜陵叟》两首诗。

杜陵叟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译文

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种了贫瘠的田地一顷多。

三月份没有雨刮着旱风,麦苗不开花不多枯黄死。

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没熟都已经干枯。

官吏明明知道但不报告真相,急迫收租、凶暴征税以求通过考核得奖赏。

典当桑园、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规定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

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

虐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象钩、牙齿象锯一样地吃人肉!

不知什么人报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怜悯、了解人们的困苦。

白麻纸上书写着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

昨天里长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公文张贴在乡村中。

十家缴纳的租税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

注释

叟:年老的男人。

薄田:贫瘠的田地。

考课:古代指考查政绩。

帛:丝织品。

粟:小米,也泛指谷类。

恻隐: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即同情。

弊:衰落;疲惫。

京畿(jī):国都及其行政官署所辖地区。

里胥:古代指地方上的一里之长,负责管理事务。

方:才,刚刚。

牒(dié):文书。

篇10:唐诗之白居易:后宫词

唐诗三百首全集

《后宫词》

作者: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注解】:

1、泪湿:犹湿透。

2、恩:指皇帝对她的.恩爱。

3、熏笼:薰香炉子上罩的竹笼。

【韵译】:

泪水湿透罗巾,好梦却难做成;

深夜,前殿传来有节奏的歌声。

红颜尚未衰减,恩宠却已断绝;

她独倚着熏笼,一直坐待天明。

【评析】:

??诗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首句写夜来不寐,梦想君王临幸;二句写忽闻前殿歌

声,君王来幸无望;三句写红颜犹在,君恩已断之苦;四句写再幻想君王可能来幸,

于是斜倚熏笼,坐待至天明,终成泡影。语言明快自然,感情真挚而多层次,细腻地

篇11:池上早秋白居易唐诗鉴赏

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

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

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

篇12:白云泉 白居易唐诗鉴赏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

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

篇13:《杭州春望》白居易的唐诗鉴赏

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有统领全篇之势。诗人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太平寰宇记》中望海楼作望潮楼,高十丈。次句护江堤指杭州东南钱塘江岸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清晨登望海楼,纵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丈,钱塘江水,奔腾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此联将城外东南的景色,绘得极其雄伟壮丽。

次联诗人将目光转入城内。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被疏远,终被杀害。民间传说,伍子胥因怨恨吴王,死后驱水为涛,故钱塘江潮又称“子胥涛”。此诗通篇所写均为白日眺望情景,“夜入”是想象之词,是说看见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涛声传入庙中,定格外清晰。“苏小”,即南齐时钱唐名妓苏小小。“苏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楼楚馆。这句正写题面的.“春”字,点出季节,并以歌楼舞榭,表现杭州的繁华景象。句中之柳非门前屋后之柳,而是极目远望到的院中之柳。

《唐宋诗醇》评这两句说:“‘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两句均引用典故写景,不仅展现了眼前景物, 而且使人联想到伍员的忠烈,昔日杭州的繁华,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富于诗情。

前两联主要是写自然景色,下一联则把重点转到风物人情上。“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诗人原注云:“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梨花”语意双关。诗人原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趁梨花”是指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此联上句写游人沽饮,下句写妇女织绫。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红袖翻飞,绫纹绮丽。诗意之浓,色彩之美,读之令人心醉。

末联又将目光移到远处,表现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结足春意。“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诗人原注:“ 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绘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蒨,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表现得十分逼真生动,同时,写裙腰,自然使人联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飘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山裙,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莫不正是美丽少女的化身?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二者的构思,却是一致的。

上一篇:春游新闻稿下一篇:回故2012,展望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