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书评

2024-05-06

呼兰河传书评(精选10篇)

篇1:呼兰河传书评

贫穷年代的生活——《呼兰河传》书评

本人文学知识很差,于是初读《呼兰河传》这本书的时候就闹了个笑话。记忆中模糊地记得有萧红这个人,但年代记不大清了,于是自动默认书中写的是七八十年代的故事吧。待读书时发现所有的故事描写也与我九十年代的回忆大抵相似,于是我更加坚信萧红写的是七八十年代的事了。读书时除了对租借房子给人住稍有疑问,觉得这点有些地主阶级的味道,于是怀疑七八十年代还有地主残留?不过也没深究,就这样读下去了。可书读到最后,傻眼了,书成于1940年,于是推算一下,故事应该是20世纪初才对。尽管与我初步设定的时间背景有着半个多世纪的年代差,但书中的描写与我这个90后的童年生活的回忆那种惊人的相似感却始终深深的留在脑中,抹灭不掉。带着这份惊讶,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对这种相似的唯一解释便是——贫穷。

一个时代的生活有着怎样的特点,是由这个时代的物质基础决定的。贫穷的物质基础下只会有贫穷的人,贫穷的生活,贫穷的时代印记。我很不幸,在九十年代,自己的童年时期,大多数家庭都已享受了改革开放的福利,过着充裕的生活时,却仍在周围都是贫穷特色的环境中过着贫穷的生活;我也很幸运,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给自己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童年回忆,一种别样特色的童年。贫穷年代没有什么玩具,只能到处疯着玩,用新奇的眼光打量周围的世界,探索一草一木,一虫一兽;贫穷年代的人大多没有怎么受过教育,于是愚昧而又朴素的活着;贫穷年代没有如今丰富的媒体,文化生活便只剩下了每年春天的社戏和偶尔哪家放电影了,虽然单调却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将自己时代的这些人、事、风俗与萧红那个年代相比,感觉就像是同一时代的人、事、风俗一般,如同桃花源里的人经历了很多年代,却依然风俗生活不变一样。只是因为“贫穷”二字决定了这一切,决定了这贫穷的生活。

贫穷年代童趣相似

读《呼兰河传》,有种被人一下子强行拽回到童年的感觉,扑面而来的全是童年的味道,经常逗得你也回忆一下自己童年那点事,时不时地欣然一笑。萧红在三十岁写的这部作品,读来却是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用没有偏见的眼光在向你描述她周围的一切,弥漫着童真的气息,让读者也不得不以儿童的视角来回应作者的撩拨。一个人不管已经有过怎样的经历,受过怎样的教育,过着怎样的生活,一旦回到童年那个单纯的岁月,思想都会纯洁起来,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于是不难理解当读者也以儿童的视角回应作者的时候会感受到强烈的共鸣了。

天真童趣总是相似的,而贫穷年代的童趣更是相似。在最天真烂漫的时候,在贫穷的环境中生活是最幸运的事情。因为贫穷,才不会像今天的孩子一样被一大堆电子产品包围,空白的脑袋过早的被外界信息充斥。只能走向自然,去尽情地仰望天空,拥抱大地,和花鸟虫兽言语,和草木河溪玩耍。这样的童年生活才是有灵性的生活,没有那么多信息的沉重。于是读到作者在自家的后园里玩耍,对一株樱桃树纠缠不止,把韭菜当作野草拔掉,拿玫瑰花戏弄祖父时,心里为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暗暗开心和庆幸,庆幸她有这么一个小园子,一个属于她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个洁白的心灵可以安全地栖息,一个空白的小脑袋可以随意想象着她的那些草木朋友,和它们对话。不用担心有什么肮脏的东西玷污了本该是纯洁的童年。还有那个储藏室,尽管没有储藏什么东西,但对于一个混沌初开的小女孩来说真的是一个大宝藏了。不过是再平凡不过的锯子、剪刀、水胶、绳头罢了,但这每一件看似

平凡的东西,对于童年时的自己却是最好的玩具,每一件都能给自己带来很久一段时间的快乐。

贫穷年代的童年就是这样,简单而又充实,朴素而又厚重。

贫穷年代人性相通

《呼兰河传》里提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疼我爱我的祖父,严厉苛刻的祖母,不停地跳大神折腾的团圆媳妇的婆婆,被折磨却最终只能逆来顺受的团圆媳妇,极有个性的有二伯,默默承受生活给他一切的冯歪嘴子等等。这些贫穷年代的人已经能大体代表这样一个时代的人的特点了:对子孙有着特别的疼爱,对生活有着极度的苛刻,愚昧无知,尽管处于更低的地位依然有着自己的尊严,逆来顺受,默默承受等。每个时代的人其性格特点都是其所处的时代塑造的,都有着其独特的一面。贫穷年代的人由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即物质基础很差,教育水平落后,难免会带上些愚昧的色彩,这些愚昧经常表现为迷信,但我们不能因此便对贫穷年代的人予以不屑和鄙视。尽管贫穷导致了教育的缺失,使愚昧久久难以驱除,但这样的人自有其可爱之处。因为没了教育,没了那么多条例的束缚,人之本性表现得更加彻底,甚至有时返璞归真,没了矫揉造作和虚伪掩饰,倒觉得那种璞玉浑金的人之本性更难能可贵了。也因为没了物质,在某个人得到一些食物等的时候,总是喜欢与大众一起分享。于是有时我甚至觉得越是贫穷年代,人性越有向善和互助的倾向。这些都是贫穷年代的人性的可贵之处。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似乎都能在我的回忆里看到他们的影子。大概正是因为同样的贫穷的环境,于是人性便相通了,所以处处都会有书中人物的影子吧。那个陪着作者笑、闹,给作者呵护关爱的祖父,总让我想起那个带着我玩,有时甚至和一群孩子一起争抢炸爆米花时漏出来的那些,然后双手捧着让我吃,看着我嘿嘿地笑。贫穷年代的爱就是这样,看似有点粗鲁,却是最细腻的爱。那个来回折腾着跳大神的婆婆,确实是那个时代愚昧的代表了,硬生生地把一个性格豪放的女孩子虐待死了,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因为愚昧,所以不懂得尊重女性,不能平等地对待她们的生活诉求。我们不能责怪那个婆婆,错的不是她,而是那个时代的必然。对于团圆媳妇的初期抵抗和到后来的逆来顺受,我只能表示同情。我们是不能强求那样一个女子什么威武不能屈的,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没有人权保障的情况下,她也只能这样。那个有二伯是个性最鲜明的。尽管生活很差,但却有着那赖以生存的尊严,其实叫面子是最合适不过的。当他偷东西被作者发现时,他那脸色一红也是他本心尚纯的表现。而那个冯歪嘴子,无论生活给了他怎样的磨难,他都承受下来,默默的生存着。这是中国人的坚忍的一面。我们民族向来不缺这种品质,有越王勾践,有孙膑等,每个人都能坚忍的活下去。但或许冯歪嘴子的坚忍和他们不同,也许,他只是麻木的生存罢了。

这些就是贫穷年代的人,或爱的淳朴,或生的坚忍,或愚昧至极,或极有尊严。尽管有些品质是每个时代都有的,但是贫穷年代的那些特点只属于那样一种年代。

贫穷年代习俗相近

呼兰河这个地方和大多数贫穷的地方一样,仅有的大型娱乐活动也不过是野台子戏、庙会等。由于交通不发达,那么这样的活动就成了联络感情的最佳契机,也由于活动参加人多,于是成了解决婚姻问题的一大助手。在贫穷的年代,野台子戏真是一个聚集大多数人的最好的方式。正因为物质贫乏,精神文化生活就显得极其重要,也得到了很大的重视。一旦某个地方要搭戏台,十里八屯的都会赶来,这样一来就十分热闹了。真正从头到尾看戏的人不多,除了一些年老的人在下面仔细的看戏罢了。而在戏台下,是另一个热闹的天地,有各种玩耍的,比如套圈,摸奖,掷骰子等等,不一而足。

在这些活动背后是生活在贫穷时代的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尽管物质是匮乏的,但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有谁不渴望能有一项活动来给终年劳动而疲惫的心一个安放的位置,暂时歇息一下呢?

贫穷年代的生活就是这样,尽管看来是那么简单,却也淳朴。这样一个年代的人是可爱的,他们的生活是美丽的。尽管可能在当事人看来那种生活并不那么珍贵,但觉得有句话说的挺好“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时候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不管是真幸福也好,还是时候回忆觉得幸福也罢,贫穷年代的生活自有一番滋味。

篇2:呼兰河传书评

(一)小鸟撰写的书评:

按照本人看电影看书习惯,一般都是看过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了,因为里面的情节已经了然于心,再看第二遍的时候因提不起多少兴趣而感到索然无味。但这本《》却打破了这一惯例,相信看过的童鞋也有跟我一样的感觉,就是看过一遍以后你会停不下来思考,总是会翻来覆去地想着书中的某个情节或者感悟,在不确定的情况还会多看一遍、两遍、然后三遍四遍„„甚至连睡觉都对它念念不忘,直到彻底明白。

提醒对此书怀有好奇心并急切想改变现状的童鞋,请“慎入”此书!因为从你购买本书开始便中了它的毒,并会用从未有过的热切心情祈求自己的毒能中得更深!因为这样的话,或许能像作者一样,在无法赢在起跑线的情况下,通过书中那已经千锤百炼之后的各种方法直奔年薪百万或创业赚上千万,你会坚信即使自己达不到这样的目标,再不济也会过上“农妇(农夫)、山泉、有点田”的生活!由此看来,我认为,这本书不应该叫《》,直接叫毒药、罂粟之类的,相信大家也不会有异议!没读过的童鞋请不要奇怪,等读完了实践了你懂的。

点评:

写作很辛苦,这里就不表扬啦,只说毛病。嗯,跟以前撰写书评所犯毛病一样,整个书评缺乏细节描述,所以叫人印象不深。比如,说出一个小桥段,或者某件事情(可以自己编辑,也可以从帖子上摘录),这样才能叫读者记住点什么。

言语要么俏皮,要么犀利,要么深刻,要么抒情,这篇稿子言语个别地方有闪光之处,但大部分文字值得推敲和修改,欠缺冲击力。

你管小苏、小丁要俏皮话收集稿,想不出来就从里面找。撰写流程:

1、搭骨架;

2、添加细节;

3、为语言润色(前两个写好后,最后再来润色)。

多问一句,这个书评到底该归结到哪类书评?“一条龙”?“羡慕妒忌恨”?“比附对比”?“提问—共鸣”?

既然标准不明确,那就是三不沾式书评,所以特色不够鲜明。如果特色不够鲜明,冲击力在哪里?这个书评打算给谁看?销售员?创业者?打工者?普通读者?既然没有明确针对目标,那能彻底打动谁?显然,这则书评的败笔就是没找准目标读者群!

标准版书评:

看到大家对《》纷纷踊跃发言,不淡定了,也上来唠叨几句。我,26,非帅锅,原来是劳保用品销售,年薪5W上下,行业发展不温不火。当看到《》里关于行业选择与薪酬待遇的讨论,眼界开了。小说主人公雨浩择业时,面临一家外资啤酒集团和一家本土乳品集团,做了番精彩分析,天涯帖子是这样说的:

“啤酒业是靠资金收购和兼并,行业竞争充分,几大寡头垄断市场,个人发挥余地和销售提升空间有限,薪水不能随行业发展而提升,钱途般般。

乳制品业在国内蓬勃发展,每年以33%的增长率递增,全国有3000多家乳品公司在竞争,前途光明,容易形成新闻热点。目前,世界人均年消费乳制品100公斤,而我国不足8公斤,行业潜力巨大。现在A集团销量年年翻番,个人施展空间广阔,薪水也能随行业发展而水涨船高,钱途远大。

外资管理严格,总监级人物多被港台和外国人把持,仕途晋升艰辛。民营企业管理虽然松散,但金子在人堆里容易闪光。

雨浩决定加盟乳制品集团,事实证明他的分析正确。大河里有水,小河里自然有水,仅仅五年时间,他由分公司小部长发迹,凭业绩说话,每年新增一个总监头衔,曾统管企划、广告、工程和设计等四大总部,后升任董事长助理。”

看完书后,我恍然:“是啊,该找一个有前途的行业和公司,再也能像以前混了!”正巧杭州有一家销售50多个亿的小家电集团在网上招销售,我像雨浩那样分析了家电行业,等分析完决定抓机会去。第一轮面试顺利通过,第二轮安排在杭州面试,但我从深圳出发,万一杭州行不成功,真浪费感情和路费!

《》书里曾讲过雨浩三次面试,百发百中。于是我又翻了一遍面试篇章,不就是那么几招嘛,学起来容易。

我事先下了点功夫:

1、准备15个题目,再找答案;

2、冒充消费者到超市做了详尽调查,包括竞品一手资料,还拍了照片;

3、自己做了模拟测试,争取回答问题带上感情色彩;

4、少谈过去经历,只谈加盟后,我能给集团带来什么,将如何在地级市操盘。对于这些准备工作,书里写得明明白白,我是一对一学,没难度,照方抓药呗。

书上还有这么一段:

“面试A集团广告总监„„出来后,我使劲擦擦额头上挂的冷汗,和这位老板说话,居然额头不住冒冷汗,开天辟地头一回啊,他身上的气场实在太过强烈,彻底罩住我了„„回忆刚才面试情形,想起曾说起的一句话:“老板,您现在已经成功,应该有些慈善举措,比如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会,为希望工程做点慈善事业。有两大好处,一是企业回报社会,二是万一咱们危机公关,咱们有目的曝光慈善基金会,起到转移、模糊大众视线的目的。”对,说这想法时,老板轻轻点头。嗯,真庆幸自己的表现。

后来,老板成立慈善基金会,前后秘密给希望工程捐款1000多万,但不为人所知。我在A集团刚做广告副总时,集团遇见一次严重危机公关,三年前我的一个建议,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

对啊,面试要给考官准备点绝活才能打动对方!《》一直强调不走寻常路。我沉下心,再次通读,很快,思路来了。

帖子上讲过一个故事。十九世纪初,一个美国商人想从英国进口一批钢琴,但头次进货需要进多少才能保证利润最大化?进多了,占压资金有库存;进少了,运费不合算,旺销断货也是损失。于是他做了一个“匡算”调查。当时美国大概有2000万个家庭,他聘请调查公司,在各地拜访15000户家庭,发现大概有1%的家庭有购买钢琴的实力,那就有20万台市场,再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富裕家庭中有1%的家庭有购买欲望。有数据支撑,他在2000台基础上又打75折,首次进1500台钢琴。后来他批发到美国各地乐器代理商行,很快销售一空。案例说明,有数据调查的思维习惯,有数据匡算的方法,今后在工作上大有用场。

看到这里,启发来了。不就是数据匡算嘛,简单。第一轮面试得知,今年广东市场销售任务是2个亿。自己应聘某地级市的区域经理。我查到去年广东的GDP和某地级市的GDP,按两个亿任务换算成某地级市今年销售任务(GDP跟经济发展程度、消费量和人口密切相关,是个不错的参照物),最后计算结果大概是今年有1500万的销售任务。好,在面试时给考官抛出去。

我们一行三人从深圳出发,为一个名额而奋斗。其他两个人具有明显优势,有一个人还是从美的集团出来的,行业销售经验丰富。但无所畏,因为我相信自己准备的最充分。

果然,面试时,其他人准备工作和现场表达感觉一般,而我恨不得私下对着镜子朗声回答了过十次问题,当然是精神饱满地现场作答啦。面试顺利,如愿以偿。而那个某地级市今年有1500万销售任务的说法狠狠打动了考官一把!因为他们安排这个地级市的销售任务是1550万。我估计考官当时会想:“这位面试者是位有头脑的家伙!会算账。”

底薪涨了30%不说,关键是能跟随一家大集团一起发展,未来前景光明。所以,在这里我非常感谢《》和主人公雨浩的做事方法,他让我从此迈向了新生活。今后还会遇见各类销售难题,但相信,《》就是我的护法。

事后想起,这次面试成功,是运用了雨浩最擅长的“目标细分法”。把面试这个总目标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然后再把每件具体事彻底做透……呵呵,套用雨总口头禅:“不学习?洗洗睡吧。”

点评:

篇3:萧红与《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前后。此时, 萧红与萧军分离, 同端木蕻良结合, 朋友们不理解, 在自己又身患多种疾病的情况下流亡香港。萧红的心境是寂寞的。“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 对于自己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 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颇为悒悒不能振作, 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 当然会加倍的寂寞;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 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候, 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 (1) 但寂寞的好处是给人以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对现实和未来的失望多于希望的人往往注目于过去, 注目于回忆。当寂寞的萧红躺在病榻上, 在寂寞的房间里, 那些埋藏在她记忆深处的影像纷至沓来。她说:“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 只因它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 忘却不了, 难以忘却, 就记在这里了。” (2) 她不是需要讲一个故事, 而是她有一个故事要讲。童年的生命体验深深地刻在萧红的生命历程中, 在寂寞之时, 这种体验越发鲜明, 挥之不去, 成为《呼兰河传》的创作动因。

《呼兰河传》描绘的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个乡镇的图景:物质上贫穷落后, 吃点小葱蘸大酱就认为是最可口的东西。精神与物质同样匮乏, 年复一年的单调生活中, 放河灯、唱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是整个小城最盛大的节日。传统和惯例支配着一切。“牙科医生的大招牌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所以那牙科医生, 挂了两三年招牌, 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 (3) 封闭守旧的文化对一切所谓的异端有种本能的排斥。小团圆媳妇仅仅因为不大像团圆媳妇而被“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4) 致死。萧红真实地描绘出呼兰城人的存在:人们活在生活的表面, 对人自身最为重要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有价值地生存都茫然不知。“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 长不大也就算了。” (5) 在“呼兰城社会”, 人不是作为人的存在, 而是作为一种物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 《呼兰河传》延续了《生死场》中对古老民族生存状态主题的思考, 但比后者更为深刻。

《生死场》在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互为背景的描述中, 揭示了普通中国人麻木的精神状态及其空寂无聊, 几于被一种本能的自虐行为和心理促动而形成的毫无价值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这样无意义的生存只是由于外力的作用 (日本入侵) 继续不下去了, 他们也开始懂得了民族的尊严和做人的价值, 他们不再是“蚊子似的为死而生”, 而是“巨人似的为生而死了”。 (6) 换言之, 他们作为人的觉醒是一种偶然。《呼兰河传》中, 萧红完全从古老民族自身的存在状态和生存本相出发, 反思民族痼疾和国民性弱点。因为这种混沌的生存, 就是“默默地生长几千年的人生”。不仅如此, 在思考民族现实存在方式、思维方式、伦常人格的同时, 萧红还从生命本体论层面对人生作了某种形而上的思考。

在《呼兰河传》中, 萧红对诸多问题的思考是通过笔下的二元世界呈现的:一个是呼兰城世界, 一个是祖父、我、后花园构成的世界。两个世界通过“我”的视角交织在一起。前一个世界愚昧、残忍、无聊、守旧, 后一个世界慈爱、温馨、自由、健康。在后一个世界里:

倭瓜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他若长上天去, 也没人管。 (7)

前一个世界虽然不好, 却是强大的, 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后一个世界固然美好, 却是弱小的、从属的。不必说后园一到秋天就衰败了, 一到冬天则全给雪埋住了, 就连祖父也“一天到晚是闲着的, 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 而且“祖父常常挨骂” (8) ;“我”由于儿童好奇的天性而受到严厉的惩罚:被祖母用针刺痛手指, 或者被父亲一脚踢翻了, 差点踢到灶口的火堆上。小说中并非刻意呈现的二元世界表明:在病态社会中, 一切美好的、正常的、人性的东西, 都会被视为非正常的而遭受扼杀, 即便这些东西与他人并无大碍。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的毒害, 并不亚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这是《呼兰河传》给读者的最强烈的感受。如果把《生死场》与《呼兰河传》放在一起读, 这样的感受会更加鲜明。鲁迅先生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如看客心理、敬重鬼神而轻视人的基本权利、盲目地反对革新等, 在《呼兰河传》中得到了集中的艺术的表现。

正如《生死场》中动物映衬着人一样, 后园世界的存在, 凸显了呼兰城世界的存在。后园世界的勃勃生机, 对照着呼兰城社会的贫乏与无味。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说:“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初看起来怎样无害于人, 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 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 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 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 (9)

除了对民族生存本相的探询之外, 《呼兰河传》还呈现了萧红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对于个体的人来说, 何为有意义的人生?或者, 人生本来就是苍白的, 并无任何意义?小团圆媳妇、王大姐死了也就死了, 用有二伯的话:“人死还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 (10) 一千多年前, 陶渊明曾感叹:“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亲戚或余悲, 他人亦已歌。”一千多年后, 萧红以小说的形式, 表达了对同一主题的思考。在萧红笔下, 灰色病态人生对生命力的销蚀显示出生命的无价值和精神世界的枯寂。生既无价值, 死当然就更无足轻重。萧红写道:

他们就是这类人, 他们不知道光明在那里, 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 他们想击退了寒凉, 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 没有什么希望, 只希望吃饱了, 穿暖了。但也吃不饱, 也穿不暖。

逆来的, 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 却一辈子也没有。 (11)

愚昧的人生固然是一种悲剧, 有理性的人生又如何呢?在小说中, 祖父是唯一一个智性的存在, 他有文化、善良且尊重生命。对小团圆媳妇之死, 他评论道:好好的孩子给害死了。可祖父自己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个悲剧呢?《呼兰河传》中, “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的句子几次出现。可以说, “荒凉”, 是萧红最深刻的人生体验。萧红写道:

我生的时候, 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 我长到四五岁, 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 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 祖父就死了。 (12)

面对着巨大的、永恒的虚无, 个体的人的存在何其短暂、渺小!惟人生悲凉感体验深刻的人才会执拗的追求着“温暖和爱”。 (13)

总之, 萧红是东北作家群中最具探索精神的作家。她以小说的形式不仅表达了对文化传统、国民性、物质匮乏、僵滞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之类较具象的形而下的命题的思考, 而且她的思考也涉猎到了人的异化、生与死的价值、人的终极意义等较抽象的形而上的命题。因之, 她的小说尤其是《呼兰河传》就具有一定的深层意蕴而分外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篇4:微博书评: 正在崛起的书评新秀

关键词:微博;书评;文体

微博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互联网应用产品,微博的强大辐射力,已深入到网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微博运营商和传统媒体的合力推动下,传统文体纷纷衍生出140字版本的新文体:“微小说”“微书评”“微影评”“微情书”“微家书”“微科幻”“微推理”等各种“微文体”已经蔚为大观,成为网络文学界的流行趋势。

“微博书评”作为这些“微文体”中的一种,兴起已近两年,众多传统纸质媒体陆续开设微博书评栏目,“微博书评”已经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并渐渐为大众所接受。

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试图梳理微博书评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主要特点,并初步探讨其对于传统书评的意义。

一、微博书评的兴起及其表达形式

微博书评是以微博为载体发布的对图书的内容、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书评文体,其字数限定在140字以内,除了文字内容,还有附带的图片、链接等内容扩展形式。目前在网络和传统媒体的话语体系中,这种140字以内的书评也称作“微书评”或者“微型书评”。

微博书评的兴起主要有两大推动因素,一是传统纸质媒体的青睐,二是各种微书评大赛的推动。

早在2010年3月,一部分传统媒体就开始将微博书评搬上自己的版面。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转载过微博书评的纸媒有《北京晨报》《晨报周刊》《新京报》《厦门商报》《南方都市报》《云南信息报》《钱江晚报》《都市晨报》《齐鲁晚报》《山东商报》等。

《北京晨报》是最早刊发微博书评的一家都市类报纸,并以“微书评”的名称来命名其刊登微博书评的栏目。与此类似的是徐州的《都市晨报》及杭州的《钱江晚报》,都沿用了“微书评”这个栏目名称。《晨报周刊》是长沙一家城市生活类杂志,用的是“微博书评”这个栏目名,山东的《齐鲁晚报》和《山东商报》也是用“微博书评”作为栏目名。而其他媒体则往往用与之相近的词语来命名这类栏目,比如《云南信息报》和《南方都市报》是用“书·微博”,《新京报》用的则是“微博书情”。这些栏目刊发的内容大同小异——除了《南方都市报》的“书·微博”栏目偶尔会刊发一些与出版行业有关的微博,绝大部分都是微博书评。

2010年10月,“榕树下”网站举办了一次微书评大赛,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本次大赛无果而终,①但其在网络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微博书评”这一概念的兴起,同时为后来者起到了领路的作用。

2011年4月14日,当当网联合腾讯微博发起“2011年中国首届微书评大赛”。该活动声势浩大,邀请了李承鹏、罗永浩、沈浩波等知名人士全程参与并担任评委,得到了很多爱读书的微博用户的一致好评和热情参与,活动上线首日收到的微博书评就达到上万条。②

2011年8月4日至10月14日,广州日报联合广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院、大洋网、广州购书中心、新浪微博举办了一次“微博书评大赛”。本活动历时十一周,通过大洋网、新浪、腾讯、网易、139说客等微博平台开设了专题页面,共有900多万人次点击,收到的微博书评作品达12万余件。③

传统媒体登载微博书评,使这个全新的概念为大众所认知;而各种微博书评大赛的举办则激发了网民写作微博书评的热情。两者的合力推动了微博书评走进大众视野,为其成为大众所熟知和认可的新文体作出了贡献。

2010年3月,读书网站“米说”( http://www.meshuo.com)正式上线,成为我国首家专门刊载微博书评的网站。该网站通过建立网络社区平台,试图对作者的微博书评进行内容聚合管理。这无疑也是微博书评兴起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微博书评作为传统书评与微博传播方式结合而生的一种新文体,引起了图书编辑、出版商和作者、读者的关注,一部分传统媒体阅读版编辑已在探索其写作及发展方向,并试图用自己的写作和选稿、编稿实践为之建立一种规范,但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总体来看,目前的微博书评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自娱自乐型。读者阅读完一本图书之后,即兴发布微博书评,自然随性、不事雕琢,不在乎受众接受与否,纯粹是一种自我阅读感受的抒发。

二是有意为之型。这是作者有意识进行写作,并通过个人博客、电子杂志、社交网站等各种渠道发表,以期得到网友回应的微博书评。这类微博书评往往手法成熟、言简意赅、可读性强,因而质量颇高。

三是纸网互动型。传统纸媒开辟的微博书评栏目,一方面接受社会投稿,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各种渠道搜罗质量较高的微博书评刊发,此外该栏目的编辑们往往也是微博书评的写作好手。这是目前质量最高、最具有阅读价值的微博书评形式。

二、微博书评的特点

微博书评由于是一种网络文体,又有140个字的发布限制,因此表现出与传统书评不同的独特风格。概括起来,目前的微博书评主要特点有:

1.语言网络化、口语化

与传统书评比较学术、正式和严谨的话语体系相比,微博书评呈现出网络化、口语化、个性化的特点,其趣味性也因此大大增强。例如《晨报周刊》第124期刊发的微博书评(评《1968——撞击世界的年代》):

我是在开始感怀青春已逝的时候拿起这本书的,我明白自己内心渴望一种冲击,朝气蓬勃的激情。麻木总是不对的吧?顺从是一种委屈求全吧?世界需要反叛精神。1968年就像一个莫名的巨大的磁场,激发了全世界的反叛激情,虽然不能说世界因此而改变,但彼时的叛逆的确值得我们为它致敬。

这则微博书评连用两个反问句“麻木总是不对的吧?”“顺从总是一种委曲求全吧?”以一种和读者商量的姿态诠释自己的观点,但口气却是不容置疑的,既强化了传播内容,亦体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有种咄咄逼人的感觉。

再如刊发于《南方都市报》2010年8月8日的微博书评(评《蓝熊船长的十三条半命》) :

@nico:某女给我的私信:“来,她姨,给我家皮皮,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推荐点儿童书吧,她偏喜欢海盗呀,鬼怪之类的,女巫啦,吸血鬼呀,最好有点图不是全文字的。故事性强的就好。嘻嘻。”我一看到此私信就浑身一振,立马回:《蓝熊船长的十三条半命》,她要的这些里面都有,也有大量插图,齐活。

这则微博书评非常巧妙地把图书的特点融入到友人对图书的要求中,既回应了友人的咨询,同时也给有相同要求的读者推荐了图书,无形中抓住了读者,产生了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

2.偏重个人阅读感受,主体性更强

微博是一种自媒体,是个人用来记录自己每天的言行点滴并与他人分享的一个网络平台。和传统书评经过事先构思,反复思考,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主旨相比,微博书评更像是作者对图书的个人评判和读书时的心情实录,是一种阅读中瞬时感受的定格,其个人的阅读感受有时会凌驾于理性的分析之上。例如《新京报》2010年7月10日刊出的微博书评:

王东老师的新作《有些时候总是让我们怀念》,文字超乎我想象的安静准确,喜欢“我的时间有两种,一种是我在电脑前写着现在的字,一种是你现在在看我的文字。”许多年前去后海,下着大雪,有一家很小的CD店,一堵墙上有好多音乐制作人的名片,却看到一张歪着的大厨的名片。而现在看到的则是随笔界的大厨。

应该说,去后海是作者的个人经历,把王东比作随笔界的大厨,也只是作者的个人感受。作者在这里的表达,偏重的是个人阅读后的主观判断,也不需要论证自己的观点,纯粹是一种“个人意见,仅供参考”的姿态。同样是《新京报》2010年10月30日的微博书评:

《蒋勋说红楼梦》确实说得像漫长的毒品,而且是精神毒品。他的平常道来却使我泪水频繁。以为是怀念已逝的青春,却哪里知道是在为自己过往的青春祭祀,为别人未来的青春提前哀悼。

这篇微博书评则更加主观,基本上称得上是一种个人情绪的宣泄。“以为是怀念已逝的青春,却哪里知道是在为自己过往的青春祭祀,为别人未来的青春提前哀悼。”我们很难区别,这种伤感是读了书之后的感受还是书评作者本身就带有的情感特质。不过,如果作者的情感特质和图书的情感特质恰好相吻合,书评主体与图书作者形成了一种情感的融汇,确属有感而发,也能在无形中打动读者。

3.只抓住书中一点进行评论而不及其余

由于微博140个字数的限制(网易微博为163个字),不可能像传统书评那样去很全面地概括一本书的内容并展开评论。因此微博书评往往抓住一本书最精彩、自己感受最深也最能打动读者、使得读者产生阅读冲动的地方来进行阐述。如发表在《晨报周刊》第124期的一篇评《图图传》的微博书评:

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的崩盘和转变,有几个关键人物,在抗争者中是曼德拉,在当权者中是德克勒克,民间宗教的人物是图图大主教。图图在期间居中调停,他的作用也无可替代。对于我们来说,最有启发的是,他主张建立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这两个关键词,都是我们所稀缺的东西。

作为一本传记,图图大主教的事迹当然会涉及很多。但是书评作者只抓住了其在废除种族隔离的斗争中居中调停这一点来进行阐述,而借此提出的“真相”与“和解”问题,也暗藏机锋,将批评的矛头转向了我们身边,更能启发读者的思考。又如《晨报周刊》第141期评《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的微博书评:

古代日本人为什么不吃肉?不是因为信佛,而是保证吃上饭先,消耗大量作物养殖牲畜不划算,吃肉是上流社会的奢侈行为,以至于后来日本人吃肉用隐语,猪肉叫山鲸,鹿肉叫枫。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当然不止“吃不吃肉”这一个方面,作者只抓住日本人“为什么不吃肉”这一点进行评论,其余的方面,就靠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发掘了。这种写法,不仅有利于作者从书中揪出一个点,增加微博书评的有效信息,还能间接地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吸引读者阅读的效果。

总而言之,微博书评作为一种网络新文体,带有网络语言的深深烙印,在具体的写作中往往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随着这种新文体的成熟和影响日益扩大,其写法也就会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自身的特点。

三、微博书评对于传统书评的意义

传统书评由于其严谨的学术性,对写作者和阅读者的要求都很高。因此不仅书评作者日稀,书评的读者也越来越有小众化的趋势。④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博书评的出现,也许是传统书评重新赢得大众的一个契机。

1.扩大书评的受众范围

众所周知,微博是一种互动性、分享性很强的传播媒介。通过互动和分享,微博可以实现一种裂变式的传播。通过在注册人数数以亿计的微博平台上的互动和分享,微博书评能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

其次,传统书评主要依靠的是传统媒介的传播渠道,由于其内容的专业性和表现形式的严谨性,和一般受众拉开了距离。而简明易读的微博书评的受众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其受众范围比传统书评更广泛。

再次,有了微博这个渠道,出版机构和图书公司以及出版从业人员都可以利用微博平台建立自己的粉丝团体,与大家互动,通过发布微博书评和举办微博书评大赛等形式吸引大众对图书的关注,这对于扩大书评传播的受众范围、提高图书影响力是很有帮助的。

2.丰富书评的传播内容

微博书评作为书评家族的新成员,其形式短小精悍,又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这无疑给书评传播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内容选择。书评作者可以在写好一篇书评后,对应地再写作一条微博书评,发表在微博(可以是作者自己的微博,也可以是图书出版社官方微博或为某本图书专门开通的微博、书评杂志的微博等)上。通过这种形式,将微博书评和传统书评的优势结合在一起。

另外,微博的兴盛使得越来越多的纸媒开始以微博书评的形式向读者推介图书。因此对微博书评的需求量也会相应增加,这无疑会促使作者创作更多的微博书评,为书评传播活动提供更多的内容产品。

3.强化书评的传播效果

首先,书评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导读功能和教育的功能。⑤微博书评,从本质上说还是一种书评,由于其本身具有可读性强、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等传播特点,使得书评的导读功能和教育功能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其次,书评传播活动往往又被当作是一种图书营销的重要方式。微博书评附带的图片、链接等扩展形式可以有效传达营销信息,有利于读者对图书更形象化的了解,强化其营销效果。此外,微博书评里面可以直接插入图书的在线购买链接,指引读者完成购买行为。可见,微博书评对于强化传统书评的传播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总而言之,微博书评作为一种新兴文体,越来越受到一些纸质媒体和书评人的关注,其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但其成熟还有一个过程。微博书评与传统书评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实现书评的社会文化功能。通过书评学术界的研究和书评人及媒体人的共同认可和写作示范,微博书评最终将会慢慢为大众所认知、接受,成为一种为大众所熟知的新文体。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学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 榕树下.关于“微书评”大赛终止的声明[EB/OL].http://www. rongshuxia.com/c/2010/11/16/1505291161.html,2010-11-16.

② 新颖.微书评”悄然兴起 [N].长沙晚报,2011-04-20.

③ 李婧.书香羊城微书评大赛揭晓 获奖者称不再孤独阅读[EB/ OL].http://news.dayoo.com/news/201112/09/85080_20884815. html,2011-12-09.

④ 孙宝瑞.中国书评发展之管见[J].出版发行研究,2005(12).

篇5:呼兰河传书评

河传

作者:司马 朝代:宋 体裁:词 银河漾漾。正桐飞露井,寒生斗帐。芳草梦惊,人忆高唐惆怅。感离愁,甚情况。春风二月桃花浪。扁舟征棹,又过吴江上。人去雁回,千里风云相望。倚江楼,倍凄怆。

篇6:呼兰呼兰河传读后感100字

读了这本书,感受到了黑土地凌冽的风、厚实的土、苍白的屋子、孤零零的树,还有那麻木、可怜的底层百姓,以及所有为生存而奋斗的人。

这本书不是教我们哪些生硬的道理,也不是在叙述一段大历史,而恰恰只是在展示萧红内心的呼兰小县,那个她晚年在浅水湾边魂牵梦绕的地方。读这本书懂得的不仅仅是奋斗的价值,更实在发现人性的历史的真实。

拙笔难述,只能最后借茅盾先生的一句话做结尾:“我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这句话,是我认为对此书最好的点评。

篇7:呼兰河传书评

河传,河传秦观,河传的意思,河传赏析 -诗词大全

河传

作者:秦观朝代:宋体裁:词 乱花飞絮。又望空斗合,离人愁苦。那更夜来,一霎薄情风雨。暗掩将、春色去。篱枯壁尽因谁做。若说相思,佛也眉儿聚。莫怪为伊,底死萦肠惹肚。为没教、人恨处。

篇8:呼兰河传书评

河传,河传邵亨贞,河传的意思,河传赏析 -诗词大全

河传

作者:邵亨贞朝代:元体裁:词 春画。倦绣。轻揎罗*。背倚秋千。杜鹃。年年恼人三月天。锦笺。空将心事传。小玉偷移筝上雁。弦索断。惊起睡鸳散。粉墙西。杨柳堤。马嘶。谁家游子归。

篇9:呼兰河传有感

这一本书一共有七章:第一、二章写的是呼兰河的风景和情感;第三、四章是谈谈家中的亲人和生人;第五、六、七章“描绘”的是独立的一个有特点,有个性,很特别的人物。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要七十岁了。祖父对我特别和蔼可亲,每天,祖父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就戴个小草帽;祖父裁花,我也栽花……长大了,我也就经常拉着祖父的手,带他一起去后园玩。一入后园,就立刻变成了另一个世界了。而且,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开心的一笑,常常笑的跟小孩子似的。祖父长得很高,身体无比健康,手里总爱拿着根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每一见到小孩子,他都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瞧,天空飞着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帖子给取下来了,有时放在长衫边下,有时放在袖口里头。他就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子啦。”然后,小孩就向他要帽子……

篇10:《呼兰河传》教案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正音“狗尾巴草”、“倭瓜”“谎花”“蚌壳”、“蚂蚱”等词。

2.感悟作品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感受作者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学情分析:

整篇文章洋溢着儿童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感情,是一篇童真童趣很浓的文章,很容易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向往,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文本是他们学习的凭借,且文本内容浅显易懂,要在鲜活灵动的语言中感悟作品的精妙之处。经过三年的教与学,教师基本上把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熟悉如何通过文本获取对知识的理解,再通过自身素养深入感知文本,并在更高层次上来领悟和运用文本知识。所以,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只做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的方法更适合本文。教学重点:

学会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活动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感。教学难点:

当人们回头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对新鲜的、活泼的生活的认识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并有了更清楚的界定。体会这种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仔细品味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童年生活。

教学准备:

课件、音频朗读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内容。(学生按预习要求事先预习,如朗读课文、解决生词、了解作者及作品、思考课后练习等。)

2.利用早读听课文音频朗读,正音、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难忘的,童年生活中充满了童真童趣。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看到了儿时鲁迅的活泼调皮与天真聪明;在《幼时记趣》中,我们看到了儿时沈复的“物外

之趣”的神异世界; 在《呼兰河传》中,我们会看到儿时的萧红又有怎样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幻灯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她一生坎坷:九岁丧母,在暴虐的父亲和继母那儿得不到关爱,只有在年迈的祖父那儿得到温暖。二十岁起就漂泊流浪,二十三岁开始文学创作,三十一岁去世。短暂的8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

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马伯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年龄有多大?

(2)人物活动的地点在哪儿?从文章中大概能看出是在什么季节?从文章的哪里得知?

(3)“我”对自己童年生活感情如何?

(4)你对作者描写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5)能否尽可能多地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

(6)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1)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岁了,“我”才四五岁。

(2)祖父的后花园。从锄谷子、韭菜、摘黄瓜、追蜻蜓、绑蚂蚱等可看出是春夏季节。

(3)十分喜欢与怀念,学生找出相关词句说说。

(4)答案不唯一,自由讨论。(应该是喜欢、向往、甚至是羡慕的。因为现在的孩子忙于学习、忙于上各种辅导班,不会有这样成长的环境,也不会有这样多的自由与快乐!)

(5)请几位同学上台板书罗列,可分工,如甲同学写动物的词语,乙同学写植物的词语,丙同学写自然景物的词语,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不至于写重复。明确:蜜蜂、蝴蝶、蜻蜓、蚂蚱、鸟、虫子;果树、榆树、小白菜、草、韭菜、谷穗、黄瓜、玉米等;大花园、风、雨、太阳、白云等。

(6)思考、讨论、归纳:

“自由”。

四.解读课文,深入理解、品味。

1.这里的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那么置身于这样环境中的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自由快乐、天真烂漫。)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自由快乐的?

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后朗读,交流:

(1)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菜。”

(评析: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祖父干活,我瞎闹、帮倒忙,祖父也不会怪我。)

(2)“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没吃完又去追蜻蜓,跟蜻蜓跑了几步又去做别的去了。”

(评析: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一下子就就将“委屈”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3)“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评析:自由的玩耍,自由的“劳动”,连睡觉都这么自由。大花园真是我儿时的乐园!)

(4)多种形式朗读读第28段,(如点名读、自由读、齐读、诵读等方式)研读这一段所体现的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情感。

分析: 这一段使用了十一个“就“字,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罗嗦,反而有独特的味道,说说它们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样的作用。

思考、交流:前三个“就”,表示强调语气;后八个“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这十一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3.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能体现祖父的形象的句子,朗读、交流: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懂得尊重孩子天性的的人。他使“我”的童年自由自在、充满快乐。

4.选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美的一个段落,进行诵读,体味语言特点。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朗读、品味、交流: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

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相对花而言,动的昆虫更容易引发儿童的兴趣。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

(2)写小白菜的生长:“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用语明快朴素)

写蝴蝶飞舞:“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自言自语,充满孩子气。)

(3)自由诵读第28段,体会11个“就”的妙用。

五.拓展提高。

写《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时,萧红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为什么她这样怀念童年的生活?

明确:(结合其生活经历)她童年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而成年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情况下,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是一种精神寄托。她曾说过:“若是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多好啊!”,然而故乡已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对于萧红而言,真正想回到的,真正眷恋的是故乡的后花园、祖父和她构成的温馨世界,是过去自由、幸福纯真的童年生活。

六.理解,讨论全文的主旨

1.课文表现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①首先表现在昔日欢乐的童真童趣上。在花园里观蝶戏虫,栽花拔草,铲地摘瓜,“玩累了,就在房间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童年的生活是那么天真有趣,无忧无虑,可以说尽享人世间美好的生活。也许在成人之后,再也得不到这份烂漫,这份纯真了。“我”童年所接触的,是同样美好的大自然: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自由飞舞;花儿、草儿、树儿、瓜儿,生机勃勃;蓝天、白云、清风,悠悠洒洒……“我”在这样的自然中嬉戏、成长,人性本自然,自然与天真的童年相映成趣。

②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不仅有自然的滋润,还有亲情的关爱。爷爷带“我”种地除草,教“我”生活知识。在爷爷的关爱呵护下,“我”快乐、自在地欢度着童年。

2.明确文章主旨

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七.小结:

文章回忆了童年的“我”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文章记叙的是一个孩子在狭小的生活空间的琐事,但是由于作者在文字中倾注了热切的情感,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旺盛灿烂的生命图景,显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八.课后语文活动

1、课外阅读萧红《呼兰河传》及其他作品,做关于她的卡片资料。

上一篇:校本教案文化创新下一篇:国际贸易常用术语中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