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优秀

2024-05-05

《呼兰河传》读后感优秀(共13篇)

篇1:《呼兰河传》读后感优秀

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著名的文学家矛盾这样评价过《呼兰河传》这本书。最近,我也认真读了这本书,不由得啧啧赞叹。

《呼兰河传》是作者萧红的回忆录。她用孩子的角度记叙了她自由的童年,但是,都能看出作者对祖父和菜园子的喜爱及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愤愤不平。

本文讲的最多的就要数萧红和她的祖父了;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跑,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蚂蚱不见了。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但是,可怕的封建社会,很少有像萧红那样拥有幸福的生活,更多的是可怕与凄凉。《呼兰河传》中也写了不少可怕的生活及对封建时代的痛恨,主要写了:“有一家人娶了小团圆媳妇,然后把她折磨死了。”我看后,一下子觉得可怕,毕竟,一个人被活生生地折磨而死,是多么的可悲啊!我想,封建社会中,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吧。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想是封建社会因为落后贫穷导致人们没有机会学习,所以无知的听天由命,漠视人的生命,如今生活在民主自由的新社会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一定要珍惜美好的生活!

篇2:《呼兰河传》读后感优秀

读到第三回时,我真正读懂了“贫穷”二字。冯歪嘴子一家穷得买不起被子,只能去盖面袋子,而那恶毒的掌柜竟骂道:“我这面袋子也是给这野女人盖得?”而冯歪嘴子竟一声不吭。我不禁有些纳闷:冯歪嘴子怎么不反驳呢?不还嘴呢?越往后读,我越明白,当时的磨倌地位很低,是不受人尊重的。要是反驳了,可能就没地方住了。回想一下,怪不得谁想欺负他都行,以及之前王大姑娘嫁给冯歪嘴子的事被大家说东到西,我都恍然大悟了。此时,除了对他的可怜,更多的是佩服冯歪嘴子这种乐观的心态。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他都很努力地接纳。

但心中不免还是有些愤愤不平。毕竟冯歪嘴子也是人呐,虽然他穷,他在不断地努力生活,在努力让家人活得更好,在努力改变这个现状。

命由天定,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他的妻子死了,可冯歪嘴子并没有一直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而是艰难地带着两个儿子过日子。读着读着,我发现原来他的两个儿子才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他固然深爱着他的妻子,不能选择和妻子一起死,那样必然是对两个儿子的不负责。我想:他的妻子在天之灵,看到他们如此幸福的生活,也会感到高兴吧!或许应该保佑他们父子三吧。

篇3: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

严冬封锁了大地,“大地满地裂着口”,寒气逼人的呼兰河城是一片生命的荒原。东二道街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子上演的死亡“盛举”此起彼伏:大泥坑子淹死过小猪,闷死过狗,闷死过猫,还有鸡和鸭。黑暗冰冷的尘世,则是比大泥坑更大更深的“泥坑”,生命随时都有陷入其间万劫不复的可能:王寡妇的独子“掉河淹死了”,染缸房里一个年青的学徒把另一个“按进染缸子给淹死了”,造纸的纸房里边“一个私生子活活饿死了”;黑忽忽、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的女人王大姐活生生被封建礼教折磨致死了……“人死了就完了”,个人算不了什么,生命算不了什么,小城中的人们在生生死死中苦难轮回。

呼兰河城中的生命,就像那七月十五孟兰会上的河灯,注定要在人生的河流中,漂浮摇荡,直至虚无。最终,死尸狼藉,野狗活跃的乱坟岗子是生命必然的去处。于是,萧红情不自禁发出诘问,“漫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向死而生”,与小城中人们熙攘凄清的死亡图景截然不同的是,萧红家里的后花园却是蓬勃盎然的生命绿洲。在这里,“一切都活了”——它们活得有色彩:蝴蝶是白的、黄的、大红带金粉的,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活得有生气,花像“睡醒了似的”,鸟像“上天了似的”,虫子就像“在说话似的”;活得有自由,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黄瓜愿意开花就开花,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一切“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活得有模有样,是花就开花,姹紫嫣红,是果就挂果,垂满枝头,是鸟就快飞,高空展翅……后花园中的一切,无不展现着原初生命的自然样态:生动,活泼,肆意汪洋。与此相对的是呼兰河城中人们的生命状态:他们活得没有色彩,天空是混沌昏暗的;没有生机,一出生就笼罩着死亡气息;没有自由,活在封建礼教的“规矩”束缚之下;没有“人”样,失去人之为人的模样,像动物般的忙着生和忙着死。

本着对生命的憧憬和赞美,在萧红笔下,住在后花园临墙磨坊里的冯歪嘴子隐秘地宣告“人”生命意识的覺醒。冯歪嘴子有着特别顽强的生命力,在零度以下的磨坊里成家生子,“没有上吊,没有自刎”;女人产后死了,他喂小带大,担水拉磨;小儿子眼看着就大了,“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面对苦难,他觉得“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这不朽的生命之歌!那颗小白牙,仿佛是生命暗流中的一缕微光,对抗生存的阴暗,昭示着生命的伟大和坚强。于是,以崇高的“生命”之名,字里行间,我们还会看到老胡家大孙子媳妇的出逃,看到有二伯隐忍的活着,看到漏粉的人们生死不怕,看到冻结冰凉的黑土地上,生命以种种姿态顽强生长。

掩卷沉思,这部为呼兰河城所作的传,为呼兰河城中一切生命所作的传,又何尝不是萧红为自己所作的传呢?呼兰河城中不幸生命的悲凉,一语成谶,仿佛是萧红自身生命轨迹的隐射和命运终点的预言。萧红终其一生寻找的,不过是寻常人家的爱与温暖,平常生命的独立与自由。不幸的是,“半生尽遭白眼冷遇”——冷眼中来,父母家族嫌弃;冷眼中生,萧军端木情薄;冷眼中死,孤独伤痛离世。萧红倔强地跌入生活的深渊,辗转奔波,离群索居,挣扎得极其艰辛和痛楚,“心就像被浸在毒汁里那么黑暗”。

犹如后花园中黄瓜藤中所结的一朵谎花,萧红借助自己手中的笔,描画了如真如幻的后花园中的生命意象,让自己回返童年流连其间,无法掩抑的是她对爱与生命的憧憬和追求。走在生命尽头的萧红,对自己眷念的故土深情回眸,在生命的荒凉中守望生命的蓬勃,在对死亡的直面审视中洞察生命的本真,在对生存样态的省思中追问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对生命的爱与痛中流泪高歌,歌声辽远却又清明,辛酸却又柔韧。

篇4:《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

这种感觉,这种处境,这种生活,也许也是只有童年的萧红才会有,看似是美好的,但其中却是悲哀的。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的映像,一直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仔细的品味书中萧红童年的纯真的情感,我也把这本书放在了最后的阅读中。带着这样一种纯真、美好的印象。

文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无暇的学习时光,但在她的生活中,十二岁也许是个噩梦,是一份孤单与无奈的痛。她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开朗。但不久后,她就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而又可怕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毫不留情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但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也许她还有什么心愿未了,也许,死对她来说,是个解脱。

在萧红的记叙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又快乐又寂寞,因为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可爱的萧红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一起快乐。萧红童年的生活充满了特殊的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神奇的画,只因为有泪,也有乐,还有那学习时流下的汗水;又像一首诗,只因为它记录了我们一生中最最美好和天真的时光,在某一个地方也埋下了我们的汗水;还像一曲歌,歌唱了童年,也歌唱了曾经的稀释年华动人的故事。

篇5:《呼兰河传》读后感优秀

萧红的童年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因为她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躁,她只能在外祖父那得到温暖,因为抗婚而走,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这本书就是她在香港病逝前写的最后一本书。这让我觉得她是一位很有传奇色彩的作者。

我在《呼兰河传》这本书里读到很多经典的段落,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堂堂的,好像是天着了火。变化这地方的火烧云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的,见也未曾见过的,诸多中的颜色。我之所以喜欢这一段是因为我觉得萧红是想借这段写出她的童年是七彩斑斓、多姿多彩的童年。

在东二道有一个大泥坑,有六七尺深,有许多的家禽都在那里遭受过灾难,那里摔死过猪、鸭,闷死过狗……。有一次,外祖父看到坑里摔死了一只鸭子,就用泥土裹上给萧红回家烤了吃,萧红觉得特别好吃,于是又到了那个大坑等鸭子掉下去。在这段让我觉得作者特别的天真可爱。因为鸭子掉下去只是偶然的,而鸭子再掉下去的几率很小,等着捡到鸭子的希望也非常小。

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感受特别深,因为我在这本书中读出了人间的善、恶、美、丑,还读出了老百姓的平凡、悲琐、落后的生活现状,我还觉得这本书有讽刺还有幽默,幽默就是作者在大坑里等鸭子,讽刺就是说团圆媳妇的婆婆的无知。这本书的语言不仅通俗易懂,仔细读还能让你觉得它像一首惟妙惟肖的叙事诗让你身临其境。

篇6:《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优秀

可以说,整本《呼兰河传》的基调,是孤独和寂寞。

萧红,最大的人生悲哀则是因为她是个女人。所以,她的童年缺失亲情与关爱。起初,她那有着封建根深蒂固重男轻女思想的父母亲不喜欢她。后来,她的继母更不喜欢她。所以萧红便怀着那份寂寞的心情,有意识地反抗着这几千年传下来的封建传统思想。

篇7: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2500字

呼兰河传写的是20世纪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和小城里人们普普通通的生活。文章言语也是那么普通,但却像是有一种神奇的魅力,使得我摘抄了一段又一段,最后竟抄了厚厚的一沓。文章少有直接的批判和讽刺文字,却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蔓延泛滥所带来的瘟疫般的灾难。

文章首先对呼兰河的风情进行了描写,展示了呼兰河整体的地理面貌。其中细小的人和事描写又数不胜数,如卖馒头的老头子因为雪大路滑摔倒在地,馒头滚落出来被路人拾去吃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捡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吃他馒头的人说:‘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描写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描写了人的习俗和风情。

呼兰河是闭塞的,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也进不去。呼兰河的人是愚昧而又麻木的。他们最喜欢看热闹,传八卦。街上有一个“大水泡子”车马通过很不方便,人走着小心翼翼,马经常陷进去,猪啊鸡啊狗啊猫啊更是经常淹死在里面。人们却从来没想过填平它,“大水泡子”反而给人们带来两项好处:第一就围观和议论陷进去的马,马陷进去是十分不易出来的,也有帮忙的也有不帮忙的`,更多的是围观和议论的。虽然很艰难,马最终还是出来了,围观的人反而十分失望,第二天大家都会传“那大水泡子又淹死了一匹马。”虽然马没有死,一哄起来就说马死了。若不这样说,觉得那大泥坑也太没有什么威严了。二是由于有猪会淹死在里面,于是人们可以在买到比平时便宜多的猪肉吃。而买到的猪肉往往都是又紫又青的!可不要是瘟猪……然而又一想,瘟猪肉怎么可以吃得,所以还是淹死的猪吧。然而实际上一年也不能淹死一头猪,却常常可以买到便宜的猪肉。呼兰河的居民就这样自欺欺人,而把这泥坑子当做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若是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这瘟猪肉呢?然而吃了生病的又要说“就算是淹死的猪也不应该抬到市场上卖,死猪终究是不新鲜的,税子局是干什么的?!”关于这瘟猪肉又有小孩子不会说谎,而被打的。不仅使我想起了《皇帝新装》里的小孩,那个小孩有没有被打呢?

呼兰河的居民是麻木的,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吭的默默办理。女人一到了八月也不过就是染衣裳,拆被子,锤棒追,锤的街街巷巷都是叮叮当当的乱响。棒槌一锤完,做起被子来,就是冬天。

呼兰河的居民是贫穷而又不讲卫生的。不仅是因为前边说过的瘟猪肉,这里的人梦想就是吃得饱穿得暖,然而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人人都爱吃豆腐,有吃不起的。传说有这么一个家长,他下了决心:“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街上卖麻花的提着篮子从街这头挨家挨户卖到街那头,一家有四个小孩,最小的手特别脏就像煤球一样,每个人都把麻花翻捡过一遍。然而最后这篮子麻花还是卖完了,给孙子买麻花吃的老太太还说:“你看着油光发亮的麻花多干净,就像是刚出锅的一样。”

呼兰河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最好看的要数火烧云了,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把红公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子,往墙根上靠着,他笑盈盈的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了小金猪。文中有比喻有颜色有形状也有动作描写的十分精彩。

文中对婚丧嫁娶的描写又处处藏着对封建迷信的嘲讽。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生活外,在精神上也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戏台子;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然而除了跳秧歌,全都是神啊鬼的封建迷信,无非是敬神怕鬼,又处处透露着嫌贫爱富和男尊女卑。文中对团圆媳妇的描写使我尤为深刻,健健康康活泼可爱的一个女娃,嫁到了丈夫家,还没来得及受他“小丈夫”的气,就被自己的婆婆各种打骂:“……总之,她一不顺心,就觉得她的手就想要打人。她打谁呢?谁能让她打呢?于是就轮到小团圆媳妇了。有娘的,她不能打。自己的儿子她也舍不得打。打猫,她怕把猫打丢了。打狗,她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猪掉了斤两。打鸡,怕鸡不下蛋。唯独打这小团圆媳妇是一点毛病都没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丢了。她又不会下蛋,反正也不是猪,打掉了一些斤两也不要紧,反正也不过秤。”小团圆媳妇生病了,迷信的人们花了“巨资”请了道士和大神来驱魔治病,把她当众脱掉了按在装满开水的大缸里洗澡,洗的昏厥过去就泼凉水然后再来一遍,反复三次。最终小团圆媳妇死了。作者不禁感慨: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第三章开始描写祖父。祖父情深,田园乐趣,怡然自得又是另一番天地,似乎与这呼兰河隔离了起来。不禁使我想起自己的祖父来,也有那么几间房子、一个园子,祖父喜欢养鸟,会带我去钓鱼,院里也种菜养鸡,时代不同我们是吃得起豆腐的,沿街叫卖的热豆腐还有我最爱吃的米酒。虽然井里没有淹死过鸭子或鹅,因此我也没吃过祖父做的烤鹅,但是有我最爱吃的鸡蛋穗儿,院里有一口大缸,夏天就在里面用井水洗澡,还曾经溜进去过一条水蛇,被祖父拿去饭店卖了。祖父种的葫芦,晒干了给我放着给我做酒葫芦玩。也带我捉过倾听,也有钟也有贮藏室,里面也被我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财宝”,也有红灯笼,不过是塑料的……我在感叹作者记忆如此清楚的同时,又发现在我童年里出现过的那些物件竟然也记得如此清楚,好像昨天刚拿过一样,可是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祖父已经不在了。好在祖母还在,虽然失去了大部分的记忆,然而身体十分健康。我不讨厌祖母,她不但没有用针扎我我手指,反而常常牵着我的手走不长不短的路去蛋糕房买刚考好的蛋糕吃。还有文中关于表哥的描写,我也有一个表哥,就不详细描写了。

篇8:《呼兰河传》读后感小学优秀作文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我读了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大作《呼兰河传》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

在这本书里,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书中有一处情节最令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

而最令人惋惜的便是那团圆媳妇了,她不过才12岁,长了15岁的个子,整天被人说三道四,而她的婆婆竟然相信了别人的话,认为那团圆媳妇是“妖精”必须好好调教。于是他每天都要打、骂团圆媳妇。团圆媳妇最终被打出了病,她的婆婆倒也愿意出钱为她看病,请人跳大神、驱鬼。最后,还把云游道士请来了,但团圆媳妇最终还是死了。这不禁令我感慨:那时候的社会是多么愚昧啊!在我们看来,什么跳大神、驱鬼、云游道士都是骗人的,可见那时的社会是多么糜烂啊!再看看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没有不平等,没有战争……

篇9:优秀的书籍《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作者从小就生活在呼兰河,作者也从小在这冷漠无情,孤独的城市里生活着,村里人的一些乐趣,比如泥坑,看热闹,还有一年一度的一些好玩的东西,除此之外,这里就非常的安静,在我小的时候,陪我度过这些的是我的祖父,在外面很孤独,只有在祖父的花,储藏室,都是我唯一主要的活动方式,祖父可以让我很开心,在储藏室可以找到一些之前的旧物可以拿来玩玩,在花园里,我可以捉蝴蝶,捉蚂蚱,也可以跟祖父学种花,除草,等这些都可以给我带来开心与快乐!这些也是作者童年开心唯一的陪伴!在这个城市里,没有开心与自由,陪作者的这正是这些!

由此看来,我们也要去寻找这些自由与快乐!一定让自己开心。

篇10:《呼兰河传》读书心得优秀

呼兰河,多美的名字!却是一个“人吃人”的小城。整部小说的思想内容围绕着小城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落后的生活和平庸愚昧无知的精神状态。

其中,在这本书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胡家的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一个绝对悲剧的人物,我对她的印象就是一个天真的无辜少女,她对于婆婆的种.种虐待有过反抗,但反抗的结果是更加粗暴的虐待,所以她无能为力,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不断折磨、摧残,最终死去了。我想,在这样一个封建迷信的小城里,死也是一种解脱吧。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团圆媳妇被滚烫的热水洗澡的片段。都说是小团圆媳妇有病,用热水洗澡是为了洗掉她身上的鬼神。小团圆媳妇被婆婆当众脱衣服扔进热水缸里,又在她昏迷时,说她不知羞。再说村里人,小团圆媳妇像逃命似的想从热水缸里逃出来,不但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忙,反而从缸里搅起热水往她头上浇,等她昏迷过去了,一些人偏要去救她,多么的虚伪和讽刺啊!冷漠,麻木,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寻求快乐的源泉。

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只是一个偶然,还有许多和她同样命苦的女孩儿,她们深受封建社会的残害,可见当时的社会是有多么的愚味,无知,落后。

篇11:《呼兰河传》优秀读书笔记

在小萧红的世界里,最亲的人就是祖父了。在小院里,她可以轻松自在的玩,不用担心这个那个,这也是她最难忘掉的乐园。

而在这个封建社会中,有些人的命运是悲惨的。小团圆媳妇因为高,不知道害羞,行为过于大方,所以被婆婆毒打。再到后来跳大神,烫火驱鬼到奄奄一息却无人问津。读到这里,我的心也变得冰凉起来。仅仅年过十四岁,嫁到人家,却被生生折磨而死。

我不禁痛恨极了过去的封建社会,女性的身份地位最为卑微,人们的思想全部都被封建迷信紧紧捆绑着,有多少人无辜的死去,又有多少阴险狡诈的人活在世上。真是太不公平了!

篇12:小说《呼兰河传》优秀读书笔记

在胡兰河畔那些人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不禁思考“平凡”的真正意味,和“生活”的真正意义。人的一生只有短短几十年,但一生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际遇。有的人一生或许跌宕起伏、轰轰烈烈,而还有一些人或许就如呼兰河畔的那些人一样,日复一日的劳作,一生便是如此。

无论怎样的一生,生命的长河却从未止息。在生命的平凡、悲剧色彩之下,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活?我们该如何对待平凡、对待生活呢?这是萧红自己问的问题,也是留给读者思考的问题。萧红的笔下记录下了一群或者说是一层好似被遗忘的人群。

有人说,“不读张爱玲不能懂得文的复杂之美,但是不读萧红,不会深刻理解文的简单之美。”的确,萧红的文平易、朴素,就好像一个女人再慢慢地说着她们巷子里的琐碎事儿,可是当你读完后,总觉得那简单的文在心里“一点一点蚀出一个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泪。”

篇13:呼兰呼兰河传读后感100字

读了这本书,感受到了黑土地凌冽的风、厚实的土、苍白的屋子、孤零零的树,还有那麻木、可怜的底层百姓,以及所有为生存而奋斗的人。

这本书不是教我们哪些生硬的道理,也不是在叙述一段大历史,而恰恰只是在展示萧红内心的呼兰小县,那个她晚年在浅水湾边魂牵梦绕的地方。读这本书懂得的不仅仅是奋斗的价值,更实在发现人性的历史的真实。

拙笔难述,只能最后借茅盾先生的一句话做结尾:“我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这句话,是我认为对此书最好的点评。

上一篇:经典美文摘抄800点评下一篇:《鲁滨逊漂流记》读书心得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