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教文章

2024-05-18

幼儿家教文章(共9篇)

篇1:幼儿家教文章

改善幼儿家教的建议

班级:小四班日期:2010年6月7日

(一)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家庭教育观

家长要学会尊重幼儿。家长不能把幼儿当作自己的附属物或私有财产,期望通过幼儿去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和理想,去补偿自己生活中的缺憾。幼儿是独立的、有意识的、有思想的个体,应该得到家长的尊重与平等对待。尊重幼儿才是父母最深刻的爱。

家长要注重幼儿的今天。幼儿的发展是自然、有阶段、有规律的,父母所要做的就是遵循这一规律,在从尊重幼儿的兴趣、个性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然而许多家长考虑最多的是幼儿的明天将会怎样。许多过于担忧和心急的家长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财力,用兴趣班把幼儿的时间填得满满的,以牺牲幼儿的今天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美好的明天。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明智的。幼儿的成长首先在今天,如果我们以牺牲幼儿的今天为代价来换取明天,那后果只能像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的那样,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关爱幼儿,并不是给幼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满意,也不是用各种所谓的知识、能力训练来压迫幼儿,而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予以科学的引导,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与自由,让幼儿在自然成长中享受快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独立的意志品质与健全的人格。

(二)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差,有的甚至大字不识几个,就放弃了家庭教育的责任,把自己家长的职责等同于保姆,只是负责幼儿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就足够了。其实,家长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学习幼儿教育的专门知识,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家庭与幼儿园强大的教育结合,使幼儿受到全方位、多渠道的熏陶与培养。相关研究证明,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与父母素质及文化水平的高低相关。

(三)改进教育方法,妥善解决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家长就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譬如:当幼儿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家长不能不懂装懂,乱说一气,更不可用去去去、就你事多、烦死了之类的话压制幼儿提问的积极性。对那些爱发问、好活动、喜探索的幼儿,若能进行正确的引导,恰恰是创造性人才的雏苗。家长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幼儿,等看了书或请教了别人后再告诉他,也可与幼儿一起寻找答案或是鼓励幼

儿自己去寻找答案。当幼儿确实犯了错误时,父母的态度、做法应一致,要给幼儿讲清道理,分析错误所在,并以正确的行为和思想加以引导。

(四)优化家庭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父母要为幼儿树立榜样。幼儿来到世界上,首先是从父母那里开始学会认识世界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家庭环境的氛围,每时每刻都会给幼儿的情感、气质、行为、道德、个性等多方面产生影响。要教育好幼儿,父母要严于律己,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在思想、生活、学习、工作、劳动和社会等方面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感染幼儿,以道德榜样引导幼儿,让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在一个充满民主、宽松、体贴、关心的家庭中,永远不会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争执,伤及感情。父母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和谐,爱幼儿但不骄惯,使幼儿感到轻松自如,没有任何精神压力,这种环境会使幼儿自发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创造活动之中,这对幼儿独特个性的形成、创新意识的萌发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父母们应学会诱导幼儿,这比恐吓、哄骗、打骂都管用。

(五)教育幼儿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自古以来我们教育幼儿都是这样一个原则,但是我们现在有的人就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只许表扬不许批评,一提批评就是打击幼儿,伤害幼儿,这就是违背了辩证法。幼儿当然需要表扬,需要鼓励。但是不能光表扬,也还要有批评,由于幼儿做的一些事情不都是对的,所以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批评也是促使幼儿进步的一种手段。

篇2:幼儿家教文章

1.拼图、下棋:让孩子学会拼图,并逐渐增加拼图的块数。学习简单棋类的玩法。

2.在听故事前先向孩子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听,听完后回答。还可以要求他听完故事后把故事的内容复述给你听。

3.经常让孩子帮助你拿各类小东西,从一件到几件不等,要求在一次中完成。“请你帮我拿一个苹果、一把小刀、一些纸巾和几个牙签。”经常让孩子做传口信的人,如“告诉爷爷,今天晚上9点中央电视台有他喜欢的节目。”从简短的到长一些的语句。

4.让孩子听和看录音磁带和图书画面内容相一致的那种配套图书。它和电视的不同之处在于,孩子对电视故事的理解取自于画面,也就是主要用看来理解故事,并且长时间看电视对眼睛有损害。而这种以听磁带与看图书的方式,是一种很实用的学习方法,对孩子将来在学校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孩子在听、看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提高了他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安静、集中注意力去听讲的好习惯。

5.增加一些专门的训练:让孩子把纸上大小不同、次序也被打乱的1-100的数字,依次找出。让孩子把1-100基至更多的数字按顺序连接起来,组成各种有趣味的画面。让孩子把你规定的几样东西看上1-2分钟,然后撤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请孩子猜出是什么东西被撤掉。教孩子跟随你说话,你完整地说一句话后,你说前面的半句,让孩子来说后面的半句。把几种不同形状的东西放在孩子看不见的口袋里,让孩子闭上眼睛去摸,然后提问孩子:“有几样东西?都是些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篇3:都市幼儿家教热的社会学分析

1. 市场的推动———买方、卖方、中介三者合力推动幼儿家教的产生

首先, 作为买方, 幼儿家长请家教主要是为了孩子的发展。笔者经调查发现, 大多数家长请家庭教师是为了对孩子进行兴趣多样化的启蒙, 认为兴趣对孩子今后的人际交往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认为学幼儿教育的大学生专业性强, 而且富有活力, 可以深入家庭, 为孩子设计多样化的环境, 刺激孩子潜在兴趣点的萌发。此外, 有的家长是迫于小学入学考试的繁多题型, 请家教为孩子进行全方位的训练, 以期顺利通过考试;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平时在幼儿园功课跟不上, 想请家教帮孩子补课;也有的家长无暇照顾孩子, 请家教做孩子的玩伴, 即陪玩;有的家长请家教为孩子进行特殊技能的专业辅导, 例如钢琴、英语、围棋等。

其次, 作为卖方, 大学生申请做幼儿家教也有自己的想法。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 有必要尽早学会独立生存, 而做幼儿家教的兼职工作正是使自己在经济上获得独立的良好方式。另外, 幼儿家教大多点名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这为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该专业某研究生就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在校获得的知识主要是理性知识, 只有进入现场亲身体验了, 才能深刻地领会书中的理论, 使之与实际进行碰撞和磨合。”对此, 有学生幽默地将做家教比喻成“受尊重的间谍”, 即进入家庭挖掘幼教信息, 亲身体验现实中的幼儿家庭教育的状况、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情况等。

再次, 为买卖双方搭线的中介机构也是促成幼儿家教火热的重要成员。这些机构一般设置在高校附近, 内部职务分配明确, 有家教信息搜集人员、接待人员等, 他们盈利的主要来源就是大家常说的中介费, 一般在50~100元不等。另外, 随着网络的普及, 很多家教中介建立了各式各样的家教网站, 吸引网上冲浪者的眼球。

2. 双薪家庭比重增加, 独生子女呼唤幼儿家教的陪伴

自古以来, 养育孩子是妈妈的天职, 至于请家庭教师, 那是富人们做的事情, 平常老百姓根本不敢妄想。但是, 现代都市平常家庭也请家教, 这与当今的社会形势息息相关。

首先, 社会早已倡导女权, 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已经被时代唾弃, 女性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现代社会, 女子不再满足于婚后就放弃事业, 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 她们更希望自己有一份工作, 从而摆脱对男人的依赖, 寻求经济独立, 真正地实现男女平等。某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对5000余名职场女性参与是否愿意当“全职太太”的调查中, 七成职场女性对“全职太太”说“不”, 她们希望在职场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获得更多的发展, 甚至有人认为“如果选择当‘全职太太’, 则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倒退”。[1]

其次, 随着高节奏生活的到来, 年轻父母的工作压力剧增, 男人独自挑起家庭的担子已不堪重负, 需要女性经济上的支持。如今的高房价对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来说着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大多年轻的夫妻都是靠贷款买房, 每个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投入工作, 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危机。

再次, 计划生育政策改变了家庭结构。经常听长辈们提到自己的童年, 那时候父母在外工作, 哥哥、姐姐就充当父母的角色, 带着弟弟、妹妹玩耍、生活, 那个时代的孩子很少有孤独的感觉。如今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 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 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缺乏同伴的交往, 都市中的孩子甚至连邻居也很少见到, 他们的孤独可想而知。

基于以上原因, 很多家长在填写家教信息时, 倾向于在求教项目里填“陪玩”, 希望家庭教师做孩子的玩伴, 耐心听孩子内心的倾诉、表达, 并培养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从而弥补自己对孩子的亏欠。

3. 隔代教育问题频发, 年轻家长期待幼儿家教的帮助

一般情况下, 在都市安家的年轻夫妻在养育孩子之后, 如果夫妻双方工作繁忙, 采取让爷爷、奶奶来带孩子的方式是比较常见的, 但这种做法在实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 隔代教育的实现障碍重重。一是对于那些在异地安家的年轻夫妻, 把远在他乡的父母接到城市, 会割断父母与故乡的联系, 如果让年迈的父母从一个习惯的地方长期搬至另一个陌生的环境, 这对父母而言是一种折磨, 对子女而言更是一种不孝。二是有的父母也许还没有退休, 在家乡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 如果为了照顾小孙子 (女) 而放弃原来的工作, 似乎有点得不偿失。三是有的小夫妻俩本来买的房子就不大, 不够父母长期居住, 这也为这种方式的实行设下了障碍。

其次, 隔代教育的实施问题重重。关于隔代教育, 学者专家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 对隔代教育持否定和怀疑态度的研究占较大比重, 他们分别从隔代教育对孩子生活、思想、学习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隔代教育与双亲教育的碰撞等方面揭示了隔代教育的弊端,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甚至直接提出, “隔代教育不如将孩子送托儿所”。

因此, 很多年轻父母迟迟不敢将子女完全交给爷爷、奶奶照顾, 他们认为请家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 一方面家教可以代替爷爷、奶奶接孩子放学并陪伴左右;另一方面家教专业性强, 可以为自己的孩子提供科学的教育。

4. 班级授课制局限性颇多, 家长渴望幼儿家教因材施教

个别教学的形式在班级授课制产生之前是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古代皇子、贵族等权力阶层都曾受过这种形式的教学。16世纪末期的西欧,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 原本的限于一对一、一对少数几个的个别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工业时代“标准化”“规模化”的需要, 发展的社会迫切需要大量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标准化的劳动力。工业社会对于教育需求的不断扩大与原本有限的教师、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 成为制约教育发展和社会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因素。班级授课制因其多、快、好、省的特点, 很好地解决了这种问题。“既满足了机器大生产对人才的需求, 也保证了知识传授上的延续性和系统性。”[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 使班级授课制逐步走向科学, 并使之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推广开来。

班级授课制从其产生至今, 以其合理性以及原本个别教学所难以企及的优势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其局限性也渐渐凸显出来。由于教学中的师生比例扩大, 每个学生的受关注程度下降, 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被忽略, 许多发展一般的孩子成了班级的受忽视群体。“‘因材施教’在两千多年前孔子那里取得了突出成效, 而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却流于形式。”[3]每个孩子都是家长心中的宝贝, 幼儿家教一对一的辅导模式因其关注幼儿个性、因材施教, 因此有效地弥补了班级授课的缺陷, 深受家长的青睐。

5. 高考指挥棒神气十足, 小学入学考试给幼儿家教铺平道路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 都具有不同的多元智能结构, 教育应该多元化。由于高考指挥棒的无形影响, 我国学校教育教学还是一如既往地为了应试进行着, 学生学业最终进展得如何也只能通过神圣的高考来丈量。因此, 很多中小学校, 甚至下延到幼儿园的教学, 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高考的影响。

实际上, 幼儿园升小学的入学考试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据一位幼儿家长透露, 幼儿升小学考试主要有数学题, 语文组词、造句, 英语字母的默写和简单单词的认知, 还有才艺展现, 考完后根据成绩进行分班。他的孩子平时对幼儿园上的科学课很感兴趣, 父母也很支持他的探索, 唯一不足的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滞后, 老师也多次建议要加强练习, 否则通过小学的入学考试会有危险。为了能顺利进入小学, 家长为孩子请来了家庭教师, 要求教师根据入学考试的题型对孩子进行训练。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生, 他们作为家庭教师也深知兴趣对学习的重要影响, 不忍心强制幼儿学习, 但面对高考指挥棒挥舞下各级各类学校的应试举措, 他们只能叹息。

都市幼儿家教市场火爆, 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的出现解决了幼儿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对家长而言, 幼儿家教帮助年轻的父母摆脱了因为不能陪在孩子身边而产生的内疚感,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年轻的父母, 使他们能够安心上班, 积极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对幼儿而言, 有了大哥哥、大姐姐的陪伴, 他们孤独的内心得到了抚慰, 而且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到很多新本领, 这是他们最开心的。对从事幼儿家教职业的大学生而言, 他们在保证经济独立的同时, 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但家长们切勿盲目跟风, 一定要摆正心态, 在肯定了自己确实有需求的情况下再做决定, 毕竟家庭教师不能完全代替家长, 对孩子来说亲情才是对心灵最好的抚慰, 家长们一定要抽出时间陪陪孩子。

参考文献

[1]祝红艳, 把冉.智联调查:七成职场女性对“全职太太”说不[J].走向世界, 2009 (33) .

[2]章雨龙.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及其弊端探析[J].内蒙古教育, 2008 (10) .

篇4:幼儿家教文章

浙江瑞安人,副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浙江省八届督学。曾任温州市建设小学校长,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校长。他构建的“尊重教育”和“尊重管理”理念体系和实践模式在学术界影响甚广,“尊重教育”成果获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浙江省一等奖。曾获温州名校长、温州十大杰出青年、温州首批教育名家等荣誉,被聘为温州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专著有《尊重教育新理念》《新理念作文》《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等。

陈钱林是一位知名校长、教育专家,对家庭教育也十分在行。他有一对龙凤胎孩子,儿子陈杲14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8岁获美国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女儿陈杳16岁入读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20岁获三所世界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作为父亲,陈钱林有何家教秘诀?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教孩子自立,从尊重开始

记者(以下简称记):陈校长,您培养出了一对有出息的龙凤胎儿女,让许多家长羡慕。请问,您对家庭教育最大的心得是什么?

陈钱林(以下简称陈):1994年8月,我的一对龙凤胎孩子出生,儿子叫陈杲,女儿叫陈杳。我是一名中学老师,想到两个孩子以后要进入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连充足的睡眠都不能保证,不禁忧上心头。我决定对孩子施行自立教育,尽最大可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怪圈。现在想来,让孩子从小自立,就是我对家庭教育最大的心得。

记:您的自立教育,都包括哪些内容?

陈:所谓自立教育,包括自立人格、自主学习、自律生活三部分。我认为,孩子不能被大人牢牢地控制,应该有自己的主动权。下面分别解释:

自立人格,就是让孩子决定自己的事。比如带孩子出门前,我会跟他们讨论,制订一个计划,先去哪里后去哪里,碰到熟人怎么打招呼。如果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我就表扬他们有主见。出门后,我们按计划行事,如果与计划有出入,我也不会说什么,回家后我会跟他们分析,你刚才哪点做得好,哪点做得不好。再比如,孩子3岁以前,我家不开电视。孩子3岁时,我父母在我家住,电视解禁,孩子们就偷偷地看。我没有武断地禁止他们看电视,而是给他们选择的权利:“如果你们长时间看电视,爸爸妈妈就会不舒服,爷爷奶奶就会回老家去,没人煮饭。你们觉得是有饭吃好呢,还是看电视好?”孩子们马上说:“当然是爷爷奶奶在这里好,我们不看电视!”问题很顺利地解决了,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决定的事。

记:给孩子权利,让孩子自己选择,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陈:对。自立教育必须从尊重孩子入手,否则孩子不可能有自立人格。

记:自主学习指的是什么?

陈: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我认为孩子的自学能力应该从幼儿期开始。我儿子五六岁的时候对我说,他发现地球是圆的,证明方法是出门沿着小路走一圈,最后正好回到家。我不认为孩子可笑,毕竟他独立思考了,所以给予鼓励。

我儿子上小学以后,每天都要完成大量的抄写作业,我认为没有必要,就让他跳级,还向老师求情,为他争取少做作业,甚至不做作业。跳级后,他考试常常得90多分,这个成绩在班里是倒数几名。我觉得,他年龄小,又不做作业,90多分已经不容易了。后来,我发现儿子的自学能力越来越强。初中以后,他甚至上午去学校上课,下午在家自学。在14岁那年,他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

记:对女儿,您也鼓励自学吗?

陈:当然。我女儿上小学时喜欢做作业,我也就鼓励。到初中时作业多了起来,有一天晚上她一边写作业一边哭,把写好的作业扔到地上。我想这样苦读不是办法,于是与老师联系,争取少做作业。老师同意了,但女儿的考试成绩下滑了。我坚持让女儿自学,慢慢地成绩上来了。上高一时,她也是上午到校,下午在家自学,高二是一周到校一周在家自学,后来考上了南方科技大学。大胆自学,让两个孩子拥有了他人少有的轻松的中学生活。

记:自律生活包括哪些内容?

陈:所谓自律生活,主要是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这方面很简单,不需要多解释了。

记:除了孩子们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以外,您的自立教育理念还在哪些方面得到了验证?

陈:孩子自立意识强了,同学关系就很好,因为他们乐于帮助别人。我儿子在中科大读书的时候,有位美国著名数学家来中科大选苗子。美国老师说中国的教育犯了最大的错误,求同思维强调过多,求异思维培养不足,而陈杲的求异思维与众不同,正是做学问的好苗子。后来,我儿子就有了去美国名校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还获得了全额奖学金。我女儿在南科大也跟老师、同学交往非常好,收到了世界三所名校全额奖学金读博士学位的录取通知书。我认为,人生的路要让孩子自己走。孩子的成长正如爬山,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从哪一条路走比较好,这是宏观上的扶;孩子走路时摔倒了,我们把他扶起来,这是微观上的扶。但是,扶的目的是为了放。如果怕孩子辛苦,抱着他,走到山顶,即使走得最快,又有什么意义呢?我的家庭教育,就是在扶与放上做文章。

帮孩子追梦,别在乎圆梦

记: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有些家长很发愁,因为孩子胸无大志。问孩子有什么志向,有的孩子说想当城管,因为穿着制服很神气;有的孩子想做卡通片里的人物,因为可爱;有的孩子想当司机,因为自由。在帮助孩子树立远大志向方面,您有什么高招儿?

陈:小时候,孩子的志向会不断变化,有时候会有多个志向,还可能会有一些家长认为不好的志向。其实,志向不分好坏,即使是不好的志向,只要孩子喜欢,不妨先鼓励,反正过一段时间,孩子的志向会变化的。家庭教育要以志向激发孩子的动力,并不是给志向判断好与坏。

记:您的两个孩子小时候都有过什么志向?

陈:陈杲小时喜欢计算,志向是当数学家。但有一段时间,陈杳和陈杲常常玩过家家游戏,演历史剧,陈杲就产生了做导演的志向,希望能导出一大批电视剧在电视里播放。陈杳小时候想当画家,读小学时的志向是当作家,读初中后变成当科学家。有一天,我发现陈杳把自己手机通讯录的人名改成了包大人、王朝、马汉等。她问我:“缺了个谁?”我说:“好像是展昭。”她悄悄告诉我:“我就是展昭。”原来,那段时间,她的志向是当侠客。孩子们有什么志向,都会告知我。我的做法是,不管他们的志向是什么,我都赞同。

nlc202309080856

我发现有些家长太现实、太功利,当孩子说长大想做司机时,家长嗤之以鼻,打击孩子:“一点志气也没有,竟然想做司机!”当孩子志向远大时,家长又泼冷水:“想当科学家?别逗了,你天生就是出力气的命,不要好高骛远。”这些家长只会让孩子好好学习,掌握有利于升学的技能,当孩子进步缓慢时,又不断给予批评与指责,让孩子的自卑感与日俱增。有什么比毁灭孩子的梦想更可怕的呢?打击梦想,就是毁灭幸福。我的体会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之一,在于让孩子做梦,帮助孩子追梦,但不要在乎是否圆梦。

记:那么,您是如何帮助孩子追梦的?

陈: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我学他们含混的温州方言,把中科大说成“蝌蚪大学”,把清华大学说成“青蛙大学”,把哈佛大学说成“打哈欠”,把诺贝尔奖说成“牙杯盖奖”。孩子们很喜欢,常做青蛙大学、蝌蚪大学的游戏。这是我对他们的期望,也在无形中引导了孩子们的志向。孩子们常做获得诺贝尔奖的梦。有一天家里吃鱼,他们正经八百地讨论,为什么把鱼骨头丢掉?也许骨头更有营养。我鼓励说,如果鱼骨头真的更有营养,那全世界都会震惊,说不定还可以办厂用鱼骨头生产食品。孩子们立即着手查阅资料,最后发现不可行,自然就放弃了。尽管这些梦不会成真,但父母的支持与鼓励,让孩子们的远大志向得到持续地激发。陈杳报考南科大时,我陪她乘火车去北京参加笔试。路上,她仿照毛泽东《沁园春·雪》填词,先填了上阙:“独瞰深冬,北龙南驰,昆山内外。看苍穹酣眠,大地辗转。月洒银辉,灯戏旷野,万类雪天竞逍遥。怅生灵,问茫茫宇宙,孰梦孰醒?”她说,现在研究科学的人太少了,好像人都睡着了。言外之意,自己有可能会成为大科学家。我很高兴,一时兴起,填了下阙,以示鼓励:“幸哉陈家儿女,为真理一路壮志酬。弟深谙数学,才惊科大。姐好物理,乾坤在手。刚赴南京,又进北京,泛舟科海心自由。我陈家,数创新人才,还看杳杲。”

总之,我对家庭教育的心得,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激发孩子的志向,引导孩子自学。志向会产生引力,自学会产生推力,如果具备了这两种力量,普通的孩子都有可能成大才。

艺术必须学,别起功利心

记:现在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绘画班、乐器班、舞蹈班,原本应该渗透审美教育的艺术教育,被简单粗暴地带向生硬的技能培训,成了一块升学的敲门砖。您对此有何看法?

陈:对孩子的生活而言,艺术就如阳光、雨露一样,不但必须,而且会让孩子受益终身。所以,我赞同让孩子接触艺术,但目标不应该是培养特长。能不能培养成为特长,要看孩子的兴趣与天赋。功利性的教育,一谈艺术,就要培养特长,这是教育的误区。

记:陈杳和陈杲小时候参加过特长班吗?

陈:我很重视艺术教育。陈杳和陈杲小的时候,我引导他们唱歌,但没有对声乐的拔高要求。两个孩子也曾对乐器产生兴趣,跟着音乐课进度学了一段时间竖笛,但终究对乐器的兴趣不如对阅读与科学的兴趣浓厚。两个孩子也都没有参加过美术类培训班,他们画画完全是凭兴趣。我认为,艺术只有从陶冶情操的角度植入儿童教育,才有育人的价值。艺术的陶冶,在孩子的精神世界种下了真、善、美的种子,当这些种子生根、发芽时,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也就水到渠成了。

记:您认为艺术教育需要花费高额学费吗?

陈:在不少人看来,艺术属于高大上,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远,不管是艺术消费还是艺术教育,费用都很高。实际上,家庭艺术教育资源很多,只要能培养孩子对艺术这一形式的兴趣,能体验、感受到艺术之美就足够了。比如,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听、唱还是演奏,都与情感关联。多听音乐,既利于孩子情感的发展,也有助于亲子间的情感互动。陈杳和陈杲的成长过程总是伴随着音乐。两个孩子还是婴儿时,仿佛对音乐节奏有特别的反应,当哭闹时,我一放轻音乐,孩子们就会安静地听。搬到瑞安市区后,我家里配了音响,一家人常一起唱歌。我有时也卖弄一下,唱些《涛声依旧》《送别》之类的歌。陈杳曾说:“听爸爸唱‘长亭外,古道边’,就情不自禁地特别感动。”虽然我唱得不好,但孩子感受到了歌曲的意境,这样的艺术教育就达到目的了。

再比如美术,我认为让孩子涂鸦比任何培训班的专业学习都重要,因为那属于创作。小时候,陈杳和陈杲都喜欢画画,经常把自己置于画面的情境中,与诸如外星人、机器人,或拟人化了的小动物们在一起。儿童画对于开发智力很有益处,当孩子画画的时候,大脑和手无疑都得到了锻炼。我就买来一些绘本给他们阅读,配备了一些彩笔供他们涂鸦。

总之,我认为艺术教育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一块升学或者获得某种资格的敲门砖。如果硬要说它是一块敲门砖,但愿这扇门是艺术之门、真善美之门,孩子通过基础的学习和了解,能推开这扇门,在艺术生活的殿堂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就能拥有幸福人生。

【编辑:陈彤】

篇5:幼儿园中班家教文章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心理问题。孩子缺少安全感,自信心不足,过分依赖,缺乏耐心 或情绪困扰,都是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而这些问题多数是由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和在不良环境中成长造成的。专家为家长总结出5个指导性极强的方法,家长们不妨试一试。步骤/方法 全神贯注法

5-7岁的孩子能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为15分钟左右;7-10岁约20分钟;10-12岁约25分钟;12岁以上是30分钟左右。家长要掌握孩子的注意力特点,科学合理安排时间。消除干扰法

环境对孩子的注意力有明显的影响,如果孩子正在做某件事情,突然被其他声音或色彩打扰,极易分散孩子注意,所以最好消除干扰,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游戏锻炼法

孩子做游戏时总是全身心地投入,此时家长切不可打扰、干涉。给孩子讲故事时,不要照本宣科地读,要有表情或穿插些动作,这样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切忌同时给孩子买太多的玩具或图书,这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鼓励表扬法

鼓励孩子做有兴趣和可胜任的事情,但要求孩子做的事情不能超过他本身的能力,也不能过于简单。如发现孩子有注意力集中的表现,应及时鼓励和表扬。培养兴趣法

兴趣是注意力的源泉,培养孩子对活动的间接兴趣,并努力把间接兴趣转化为对活动的直接兴趣,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好方法之一。

篇6:幼儿家教文章

一群学生随着移动门的打开,喧哗着涌了出来。“书包,拿着!”一个稚气的童声非常莽撞地闯进我的耳朵,一个蓝色的书包蓦地扑倒在这位母亲的脚下。

我诧异地抬起头,一个一脸红扑扑的小男生正在我们面前蹦蹦跳跳着。知道是这位母亲的儿子,我摸摸口袋,恰好有两块巧克力,就赶紧笑吟吟地递过去一块,带着玩笑的口吻说:“小伙子读书辛苦了,奖励一个。”

“不吃,不吃!”小家伙梗着脖子,头撇向一边,不屑一顾地嚷嚷。

“拿着吧?”他妈妈挤出一丝笑容。“妈逼的,说过不要的,你没听见吗?!”他狠狠地瞪了自己的母亲一眼。

我的手顿时僵在那里,身边的喧闹也一下子消失了。“不好意思,小孩子没礼貌,我回去教育。”这位母亲一边尴尬地笑着,一边搂过他的儿子,娘儿俩说说笑笑着没入了人群。

刹那间,我的脑海中闪现出另一个母亲,她的眼神暗淡而忧郁,如同将要熄灭的火苗。她的儿子是我的学生,读初中的儿子离了手机就不愿上学,有了手机就随时随地上网,打游戏。无奈的老师只好不时请这位母亲到校协商处理。每次,这位母亲都悄悄踅进办公室,细声细气地恳求儿子放弃手机,儿子木然地站在那里,目光游离着,偶尔上扬的嘴角露出一丝讥笑。

在儿子回到教室后,这位母亲就向老师们倾诉,她养孩子的辛苦,她对孩子的依纵, 她哭泣着说,如果能重来,她不会再这样教育儿子了。老师们也不免唏嘘,的确,母爱不只是包办,迁就,母爱更多的应是鼓励、帮助、约束、惩戒等的综合。

无数次,我站在楼上看她离去的背影,佝偻着腰,像做错事的孩子般轻轻地挪动着脚步,凌乱的头发,在风中舞出一片惊叹号。

那位初中生母亲的今天,会是这位小学生母亲的明天吗?桔红色的晚阳无力地垂在树杈间,像一个倒悬的问号。我紧紧牵着女儿的手,内心陡地生出感慨:又一个小家伙,在母亲的宠溺下养成了骄纵与暴戾的性情。

晚上散步回来,看到妻子正低声呵斥撒娇的女儿,要求她按时睡觉,女儿只好不情愿地钻进被窝,不一会,就响起了轻轻的鼾声。见我打开电脑,妻子又在轻声数落我对女儿过于宽纵。

对于女儿的教育,我常常纠结,严苛一些吧,怕她失去儿童的天性,变得少年老成;宠溺一点吧,又怕她变得骄纵。宽严有度方为教育之道,而宽严教育的时机与程度,作为老师,作为父亲的我,却时时拿捏不准。步入中年的我,虽经人生的坎坷,内心仍一片阳光,不得不感谢我那只有高小学历的母亲。

是的,我母亲的教育,不止有慈爱,更有严厉的惩戒。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的暑假,那天很闷热。母亲在田里忙碌,我和村里的一群小伙伴在村子里玩腻味了,就跑到村后的公路上追逐、打闹,一辆空载的手扶拖拉机突突地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走,爬车去!”年龄大的小伙伴撺掇着说,“爬吧,爬吧。”小伙伴们大都尖叫着附和。

我很是犹豫不决,心里也牢记着母亲不做危险事的训诫(像这种爬车母亲是绝对不允许的),但看小伙伴们一个个敏捷地爬上行驶的车上,开车的师傅也不喝止,我也就暂时将母亲的训诫抛到脑后,在小伙伴们七手八脚的拉扯下上了车。还没有体味到追风的清凉,看到家离我们越来越远,我猛然清醒了,着急地大喊停车。师傅哈哈大笑,反而将车子开得更快,我一着急,就从车上跳了下去,光光的身子狠狠地扑倒在铺满石子的路上,整个前胸顿时鲜血淋漓。

不知我是怎么回到的家,在我正龇牙咧嘴,丝丝抽着冷气时,得到消息匆匆赶回来的母亲先查看了一遍我的身体,见我无大碍,脸色顿时变得狰狞。她径直从大扫帚上折下一根大竹枝,一把抓住错愕的我,竹枝便如同骤雨般落在我光光的脊梁上,我号啕大哭地做着保证(保证以后再也不爬车了),母亲也不停手。

母亲知道使用竹枝惩戒伤皮不伤骨,我哭着向母亲保证了多次,她也打够了,这才找来红汞,仔细地给我涂抹,将我紧紧抱在怀里轻轻啜泣,我也哭得惊天动地,也不知是痛还是委屈。

后来我在未谙世事时在外地读中专,再也没有人管束,却没有放纵自己,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后,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不得不感谢母亲那次严厉的教育。而那次严厉的教育,也丝毫没有影响我们母子感情,反倒加深我对母亲的敬畏、依赖和难以言说的爱。及至上了年岁的母亲不幸病瘫,我心如刀绞,竭力细致照顾好母亲,以期能减轻母亲的一点痛苦。

知情的人都夸赞我孝心,说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光顾自己,很难做到我这样的,甚至力荐我上榜省文明办“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7月份网络评议人选(获“铜陵好人”称号),我为此很感不安,总觉得这份外加的“殊荣”实在太过沉重,毕竟做儿子的尽孝道,照顾重病的母亲是天经地义的,真的不必去宣扬。但母亲对此却甚感欣慰和自豪,她觉得她养的儿子给那些不孝亲的人做了一个好样子。

现在不少人认为,对子女施以身体惩戒的教育方式,简单而粗暴,容易给孩子的成长留有心理阴影,应该要摈弃。可70后及以前出生的人,鲜有没挨过母亲的“竹枝炒肉”之类的惩戒的。如我一样,长大后,每每回想,却常常对母亲的塑造之恩感激不已。

世间最无私的爱莫过于母爱,爱孩子的一切,是每个母亲的天性;但母亲爱孩子,不要太过度,不要一味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那不过是借“爱”的名义祸害孩子。家教重在母教。为了孩子的未来,做母亲的应将爱的柔情深藏心底,用宽严相济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才能馈赠孩子一个真正灿烂的明天。

作者简介

王雄,笔名一瓢水,1976年出生,教师。爱好文学,喜涵咏文字,偶得佳句便情不能自已,也用心钻研作文教学,曾辅导学生征文获市级一等奖(并于赴京参加了国家妇联组织的夏令营);三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市级一二等奖; 参加安徽省首届校园读书创作活动,获教师组二等奖,辅导学生获省三等奖。作品散见于《中国教师报》《安徽青年报》《枞阳文艺》及一些微刊。

作者:王雄

篇7:家教文章

在教育孩子时,沟通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桥梁。沟通不是让父母去约束孩子,而是在使孩子没有感到压力的情况下与之交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给孩子正面的影响。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聪明伶俐,在幼儿时期父母就要抽出时间与孩子说说话,语言能从多方面刺激孩子的感官,孩子在听父母说话时,需用眼睛看着父母的表情,用耳朵听着父母的发音,用大脑思索父母所表达的内容,还要做出相应的反应,再把自己的反应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对孩子是一个综合训练。我同事的孩子顺利地考取北京大学以后,不少人都向她讨教育儿经验,她说:“幼儿时期的智力开发很重要。在孩子十个月时,我就常常和他讲话交流;在一岁多时,我就买不带汉字的图画书给他看,他看不懂时,我就蹲下来讲给他听;随着年龄的增大就买些图文结合的书籍给他看;渐渐地孩子爱看书的习惯就养成了。不管看书环境多么嘈杂,他也能静下心来津津有味地阅读。当时我工作单位离县城虽然很远,但是每次到城里办事到要到新华书店买书带给孩子,就这样孩子的知识面打开了,记忆力也很强,看过的书籍基本上都能过目不忘。”她接着说:“我的孩子对穿着是不讲究的,从小都是穿表哥的衣服,大一点就穿校服,说实话,我们夫妻俩都做教师的工资都不高,也没有条件讲究穿着。他爱看书,钱都花在那上面了。”孩子的天资固然不论,当看母亲对儿子的教育投入就值得我们学习。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母亲与孩子的交流是多么地重要。

篇8:幼儿家教文章

一、“幼儿家教热”现象背后的原因

家长给孩子请家教是为了什么?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为了让孩子从起跑线一直赢到终点线。父母希望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社会所认可的拥有各种美好品质与能力的人,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未来能成为社会中积极的一分子。家长们所抱有的这些期望都无可厚非,但是错误的是,不能为了将来的生活而牺牲当下的美好生活。殊不知,家长的用心良苦也会给孩子带来负担、苦难与被动。

“幼儿家教热”现象背后也反映了家长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也是家长的无奈之举。现行的教育体制、入学要求“逼迫”家长们不得不对孩子提早进行学前学习。否则,正如某些家长所言,“要是现在不尽早学习,将来上了小学,孩子就会成为不正常的学生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父母、老师因孩子对所呈现信息的迟钝反应而忧虑、担心,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成人那种想在一瞬间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所有认识一股脑地塞进儿童脑袋里的狂妄和无知。”

因此,一方面,教育体制的不完善、社会生存现实的压力使得家长们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帮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深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家长们、甚至是整个社会的观念问题,即他们是如何看待儿童、如何看待儿童的生活、如何看待儿童的发展的。

二、“幼儿家教热”现象透射出来的家长“儿童观”与“教育观”

(一)儿童是无能的

家长请家庭教师的目的是辅导孩子学习。反过来说,他们认为儿童自己是没有能力进行学习的,必须由教师来教。儿童真的没有能力进行学习吗?“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那么,儿童究竟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呢?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把整个心灵先给孩子》一书中指出,“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儿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自然发展的顺序会引领他们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成长。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这种自发的学习。

儿童生来就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大自然就是他们精神生活的源泉。儿童需要学习,发展智力,然而儿童的学习不应该脱离大自然、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活动;儿童获得的知识不应该是死记硬背的无意义的,应该实际生活中的活知识。

(二)儿童是属于成人的

在孩子的教育与学习的问题上,孩子似乎永远没有自主权。父母的决定可以代替孩子的决定,父母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孩子就应该在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上奔跑。家长给孩子请家教,要求孩子学习拼音、汉字、外语、诗词,孩子没有反对的权利,只能接受。因此,现实常常是“一个儿童或被命令去做它厌恶的事情,或被明令禁止去做他所喜欢的事情。”因为,父母觉得这是为了孩子好,这是对孩子爱的表现。然而,父母却没明白“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地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贯穿在各个阶段所刻意追求的东西。”

家长往往认为孩子是属于成人的,尤其是家长的“附属品”,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有绝对的决定权和包揽权。在家长们看来,“为孩子做决定”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儿童生活在一个由成人主宰的世界里,他们只能是被动的、受压制的、没有自由、没有决定权的。

(三)儿童的潜力是巨大的宝藏,要尽早挖掘

儿童的潜能确实是无限的,不可估量,难以计算的。但是,“要让儿童结出‘善果’来,我们也需要‘导其根器’,需要尊重儿童自己的生长规律,满足他成长的一系列阶段里相应的需要。这样,到了应当开花结果的年龄,他会自然而然地大有收获的。”而不是揠苗助长,一味追求“提早教育”、“超前教育”。

儿童还是儿童,是一个发展还不完善的个体,他需要时间去发展成为一个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要尽可能让他的心闲着不用,能闲多久就闲多久。”父母不能随心所欲,按自己的欲望对孩子进行“修剪”和“训练”;而是要学会等待,等待儿童的“精神器官”自然地发展成熟,“自然不强迫任何事物去进行非它自己的成熟了的力量所驱使的事。”。让孩子按自己的、自然的方式去生活。正如卢梭所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四)儿童将来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许多家长为自己辩解的,“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将来生活的更好。”不可否而,儿童未来生活的幸福与否至关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孩子将来的生活而漠视他们现在的生活啊!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也决定了他们想象不到未来的生活,他们感兴趣的是现在的生活、此刻的生活,而我们成人却偏偏本末倒置。

杜威在其著作中也多次论及儿童“目前生活”的重要性,让孩子牺牲玩耍、游戏、打闹的时间去学习外语、汉字,“这种情况所导致的后果,即使不是儿童心智的窒息,至少也是一种压抑。”进一步说,儿童“现在的生活”与儿童“将来的生活”并不具有可比性,两者对于儿童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牺牲儿童美好童年时期的同时,并未给儿童带来多么美好的未来,相反,这容易造就一批有心理缺陷的成人。

目前大肆兴起的“幼儿家教热”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短暂的现象。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与入学制度下,幼儿家教仍旧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方面,教育体制与入学制度要做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家长及整个社会的观念改变是关键。只有从根本上扭转家长们对儿童的“儿童观”、“教育观”等教育观念,才能从根源上消除这种“反儿童本位”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杨日飞.从现代儿童观立场看儿童“保护”的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9(7).40.

[2]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慈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32.

[3]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M].杨汉麟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18.

[4]刘晓东.解放儿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2.

[5]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97.

[6]夸梅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9.

篇9:家教文章

1、即使你的孩子对所有的绿色蔬菜都不屑一顾,你也不要过于担心。实际上,蕴含在菠菜、西红柿中的主要营养物质维生素A和C,也同样蕴藏在马铃薯、芒果和甜瓜中。

2、将家里常吃的白米饭换成由黑米、白米和小米组成的“混合饭”。

3、孩子都不太喜欢清炒的蔬菜,因此你最好采用盐爆或者糖醋的方式来做菜。

4、让孩子饮用口味多样的奶制品。

5、尝试着去做一款美味健康、冰爽可口的水果汤吧。水果和蔬菜中包含着许多相同的营养物。

6、鼓励孩子多喝番茄汤,因为它内含丰富的B胡萝卜素,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它还可以帮助孩子抵抗重大疾病。

7、偷偷地将蔬菜藏在孩子的比萨饼或汉堡包中,即将洋葱和菠菜切成适合孩子咀嚼的小块,在加番茄酱和乳酪之前先将它们撒在饼上。

8、假如你的孩子一连几天都缠着你要冰激淋吃,你可先给他做一份西瓜、香蕉果盘:用一个大些的冰激淋匙盛上2~3块稍大块西瓜,这已包含孩子一天所需的维生素B6。再在四周加上些香蕉切片,在顶部浇上香草口味的酸奶――怎么样,颇能以假乱真吧?

9、如果你担心孩子在早晨的匆忙中拿走高脂肪、高热量的烤面包或蛋糕,你可为他们准备好夹果冻的全麦面包。与前者相比,后者含有2倍的粗纤维及不足1/4量的脂肪。

10、要控制孩子甜果汁的饮用量,每天不得超过1玻璃杯。你可以在白开水中加入一片橘子,或者将纯果汁的浓度适当稀释。

11、在早晨给孩子喝的橙汁中,掺入半杯胡萝卜汁以增加胡萝卜素的摄取量。两者的颜色是如此的相近,孩子又怎能识破其中的秘密?

12、假如你的孩子要喝高糖分的饮料,你可以在给她的矿泉水中加半杯草莓汁,这足以补充她每日所需的维生素C。

13、在巧克力全麦饼干上撒些低脂奶酪,经冷冻之后,即可用来代替孩子想要的冰激淋三明治。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降低70%的脂肪,又可增添谷物的摄入量。

14、如果你的孩子喜欢喝含糖的麦片粥,你可以让她在不含糖的白粥上面倒上少量

含糖粥。这样一来,既控制了她糖分的摄入,又让她的口腔感到了丝丝甜味。

15、冰爽食物是孩子的最爱,妈妈可以将一些小块的菠箩、甜瓜和香蕉穿成一串,冻在一起,制成冰爽水果,让孩子摄入更多的高纤维水果。

16、在你下次准备做汉堡包时,可用鱼肉来替代牛肉。两者相比,鱼肉的脂肪含量仅为牛肉的一半。

17、为了避免沙拉中食物混杂,可用生菜来包住如瘦肉块、草莓及乳酪等美味食品。同重量的生菜和黄瓜相比,前者维生素A的含量几乎是后者的7倍。

18、对于不喜欢吃瘦肉的孩子,如果将瘦肉切成小块,与芝麻、花生酱混合在一起制成美味的肉酱。

19、孩子不喜欢菜花的原因是“没有味道”。将菜花烹制煮熟,和土豆泥混在一起,添加少许胡椒粉,同时还增加了3.5克纤维和一天所需的维生素C。

20、创新营养食品。比如,在炸好的土豆饼上撒上番茄酱和乳酪。马铃薯内蕴含丰富的钾元素、维生素C及粗纤维。

21、不要以为主食只有米和面,红薯也是不错的选择。

22、让你的孩子多吃一些坚果仁,把它当作平日零食。

23、家中有个酷爱吃肉丸的小家伙吗?那么加进一些麦片吧,这等于给孩子加入了健康的纤维。你还可以将肉丸串在棒冰的小棍上,吸引他。

24、你可以让孩子在吃蔬菜、肉食或奶酪时蘸着番茄酱吃,不知不觉中增加营养。

25、用燕麦和杂粮混合的面粉来代替你平时常用的白面粉,能够增加四倍的纤维含量。

26、孩子一见到绿色蔬菜就跑得远远的?在烹制的豌豆和绿豆中加入少许糖,使蔬菜变甜,即可解决这个问题。

27、用几个高脚玻璃杯,将不同种类的奶酪和新鲜水果分层。对比之下,脱脂奶酪不仅只含一般布丁的1/3卡路里热量,还拥有4~8岁孩子半天所需的钙质。

28、孩子酷爱马铃薯片,你不妨用“豌豆脆”或其他蔬菜膨化食品来满足她的要求。

29、给孩子买个木瓜吧,它蕴含的维生素A及钾元素是水蜜桃的2倍。

30、让孩子一起参与进来――用干果点缀三明治,用玉米粉作卷饼,用双手撕碎蔬菜…借用他有创造力的小手来准备健康营养的膳食。

怎样让孩子举止大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孩子在家中活泼大方、能说会道,可一旦到别人家里或碰到生人,却局促不安、胆怯怕生,做什么事都要成人代劳。因此,我们的耳边便能经常听到这样不解的抱怨声:“这孩子,在家里挺能的,怎么出来就变样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孩子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父母是其最先交往的对象,以后逐渐扩大到亲友和伙伴,这中间有一个从生到熟的过程。如果爸爸妈妈整天将孩子关在家里,不与外界接触,势必会造成上述情况。其次,爸爸妈妈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什么事情都由成人包办代替,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一见到生人便会畏首畏尾无所适从。培养孩子举止大方,做客便是良好的途径。

1、带孩子做客。做客前家长应先向孩子介绍造访的对象,让孩子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其次还要帮助孩子树立一定的信心。比如,可这样鼓励孩子:“王阿姨特别想见你,她们家还有一个小哥哥,有很多玩具,一直都想跟你玩。”用诸如此类的话,帮助孩子消除陌生感,树立信心。

2、把客人请进来。成人也可经常请亲戚朋友到家中做客,给孩子创造当小主人的机会。这时,对于在生人面前易胆怯的孩子,家长不必急于求成,可按以下步骤循序渐进:

(1)能向客人问好。

(2)为客人送递茶水;帮助大人招待来客。

(3)鼓励孩子与客人交谈或为客人表演节目。

在做好前一步的前提下提高要求,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能胜任的事,等孩子习惯了前一种做法,可自然过渡到下一步。

3、学会鼓励孩子。对孩子与生人交往中每一次突出的表现,都应抓住时机,给予鼓励。如可用亲切的语言告诉孩子:“你今天真棒,客人们都夸你了,爸爸妈妈真为你高兴。”必要时还可送一样孩子喜欢的玩具和食物,并明确告诉他得到奖励的原因。

上一篇:毕业生所在学校推荐信下一篇:无锡太湖新城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