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身体力行(讲稿)

2024-04-15

志存高远身体力行(讲稿)(精选5篇)

篇1:志存高远身体力行(讲稿)

志存高远身体力行

————吴良镛院士在2014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讲稿

(2014年9月17日)

吴良镛(1922年5月7日—),江苏南京人,著名建筑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获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曾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现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2月14日,荣获201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科学美德。战国时候齐于临淄设“稷下学宫”,治官礼、议政事,著书立说,可以说是当时高等学府与文化中心。其中已经蕴含了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风尚。事实上,科学作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提倡的,就当前来讲,各个学校制定的校训都是这方面的至理名言,当然,对学术研究腐败的揭露也是屡见不鲜,包括中国、外国,说明真正认识并严格自律并非容易的事。

今天在座的90%以上都是刚入学的研究生,这是你们人生的新阶段,我热诚地希望你们在思想上也能够有一个新的境界。我今天在这里不讲大道理,因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学习资料汇编》上有好多文章已经将一些道理说的很透了。刚才韩启德同志又作了很重要的讲话。我作为一个建筑学人,自1946年执教于清华大学,至今已经68年,我只想将一些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体会跟同学们讨论。

第一,理想与立志。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理想。立志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要思考我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有何作为?有何抱负和志趣?想要从事什么专业?这在中学进入大学时必然要有所考虑,从大学进入研究生时代更需要进一步思考。立志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成长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而一步步顿悟、提升,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并作为一生追求的方向,是与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我1922年生于南京,当时正值内忧外患,中国大地上战火连连,苦难深重。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四川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1940年7月27日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到第二天清晨降雨始息。当夜合川城大火冲天,而且狗叫的声音像哭一样,我敬爱的前苏州中学首席国文教员戴劲沉父子也遇难了。战乱的苦痛激励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我最终断然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以建筑为专业,这是一个开始。随着自己的成长,认识国家社会的发展,逐步对建筑事业发展的需求也就不断加深认识,对它的学习研究也就不断提高。

第二,选择。一个人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一个弯转错了就很难回到过去的志愿,因此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机遇、变迁,甚至有无限的偶然性,国家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变迁,乃至家庭中细小的问题都会引人转向,甚至于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回顾我自己的经历,有几次重要的十字路口:1948年我经梁思成先生推荐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求学,1950年学成后,应梁先生信中说到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召唤,力辞种种诱惑,毅然从尚为英国盘踞的香港、在军警挟持下取道回国,投身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和教育事业中,现在想来,如果当时留在美国,便没有此后几十年在中国建设领域中的耕耘和收获;1983年,我年满60,从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的行政岗位上退下,当时张维校长邀请我前往深圳大学创办建筑系,我婉拒了他的盛情,坚持和一名助教,在半间屋子、一间书桌、两个坐凳的条件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到现在已经整整30个春秋,30年中我与研究所的同志们共同开展了一系列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当时若前往深圳,今生后期的工作则又会是另一番光景。类似的情况一个人一生不知要经历多少,回顾既往,我自审之所以没有“转错”大方向,很大程度上还是与早年“立志”相关,我很早便立志在建筑与城市的学术领域做一些事,在不同时期,根据现实条件,作出相应的选择。

第三,坚持。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是坚持还是退却?就我个人经历而言,不论是青少年时读书求学,还是年长后的研究和实践,几乎处处都要面对困难,也难免遭受挫折。年轻人很容易受到挫折影响而气馁,这里希望大家以宗白华先生讲的一句话共勉“不因困难而挫志,不以荣誉而自满”,这是在他写的《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上的一句名言,要立志、要选择,在选择道路上更要有不惧困难的坚持。

以上主要讲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关于师生关系,我执教多年,颇有些亲身体会。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老师最基本的职责。同时他还有两句话未必引起人太多注意,就是学生可以超过老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两句话无论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发挥比较大的作用,进行启蒙、指导与引领,若干年后,学生的学识能力不断发展,便不只是师生关系,而是学术事业上的战友、同道。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有件事值得一提,1999年国际建筑师学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我被委任为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负责起草大会文件,这一任务匆匆落在我身上,当时时间紧迫,又有其他任务,助手中只有一名学地理出身的博士研究生可以帮忙,当时的工作情况是:我每天清早将晚上写好的稿件交给他,由他白天整理,晚上他再交给我,我继续在深夜赶稿,如此往复,终于形成了《北京宣言》,这个文件获得咨询委员会的一致通过,并认为超出了“宣言”,所以被定为《北京宪章》,这也是国际建协自1948年成立至今通过的唯一的宪章。它说明师生共同在重大课题中合作,教学相长,成为共同战线的挚友,推动学术的发展。这名曾协助我的博士生现在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教授,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的副所长。第五,顿悟。回顾几十年的学术人生,我深切地体会到科学理论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时刻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不断注意现实问题与学术发展的情况,进行知识累积、比较研究、借鉴启发,逐步“发酵”,得到顿悟。我的学术道路上有以下几个顿悟可以与同学们交流。

顿悟一:建筑学要走向科学。我在1940年代,在战火纷飞中求学,初入建筑之门,学术思想的启蒙。1948年,赴美求学,接触到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1950年回国,投身新中国城乡建设,参与长安街规划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毛主席纪念堂规划设计等重大项目。这一时期因制度变革、政治经济等局面的变化,有诸多困惑。文革结束后,我满怀激情再次投身于建筑领域的工作中,希望冲破困惑的迷雾,找到建筑学的方向。1981年,参加文革后第一次全国院士大会,认识到,一方面是双肩学术责任的加重,另一方面是建筑学专业必然要向科学发展,否则难以适应形势的要求。

顿悟二:从“广义建筑学”起步,从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通过对交叉学科理论知识的涉猎、对古代人类聚落遗址的考察,等等,我认识到建筑学不能仅指房子,而需要触及它的本质,即以聚居,说明建筑要从单纯的房子拓展到人、到社会,从单纯物质构成的建筑物要拓展到社会构成。因此,提出了“广义建筑学”。这本著作今年被译为意大利文和英文。

顿悟三:“人居环境科学”的追求,有序空间与宜居环境。“广义建筑学”之后,我仍在从各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希望得到新的领悟,基于对传统建筑学因时代而拓展进行种种探索及对国外种种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逐步理解到,不能仅囿于一个学科,而应从学科群的角度整体探讨研究,需要追求一种不囿于过去的新学科体系,1993年第一次提出“人居环境科学”,人居环境科学探讨如何科学地利用空间,实现空间及其组织的协调秩序,即有序空间。人居环境科学始终以人为核心,人应当在空间中安居乐业,所有层次的空间规划设计都为人的生活服务,旨在创造适合于社会生活生产的美好环境,即宜居环境。

顿悟四:人居环境科学涉及诸多学术领域,要走向科学、人文、艺术的融汇。全球性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气候变化等问题不断涌现,都推动人居环境科学变成大科学,这是非常有前途的科学。它将迈向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科学——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入、对社会中下阶层的关怀等;艺术——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美的欣赏和艺术的创造等。今年9月初,我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题为“人居艺境”的展览,将我的书法、建筑、绘画、速写等作品进行展览,我进一步体悟到我们过去所居处的人居环境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美的欣赏和艺术创造,其中蕴含的艺术境界丰富、充实而又深远,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从个体人的生活到社会的运转,无所不包又无处不在,这已超出了我从40年代起所追求的建筑与艺术的并行学习,多种艺术门类以生活为基础,相互交融、折射,聚焦于人居环境之中,在某一门类中有独到之心得,都可以相应地在人居建设中有所创造和展拓,这可以说是人居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其中尚有广阔的空间待我们去探索、发掘。由于建筑设计的事物太庞杂,作为建筑学人,以上所说的是我结合自己学术人生经历的一些体悟,我也很难就自己的专业领域把今天的大会主题解说清楚。在座的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学科,但都应当关心多方面的学术思想的变化,多学科互补、拓展知识面,从而了解时代的发展与需求。例如,我上面提到的数学家冯康对多方面的研究均有涉猎、融贯综合,植物学家吴征镒既关心国家政治,又专注学术研究。他们都是青年人学习的典范。

对于青年学人,我认为在理性上对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等似乎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身体力行。现在社会舆论的各个方面对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屡见不鲜,相关的书籍、文章也很多,但是让人痛心的是,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些人也许并非对科学道德不理解,而是没有切实地将之落实到一己的心灵与行动中。因而,我想强调的是,必须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从经典的哲理转化为一己之行动指南、行为通则,唯有此,才能慢慢地内化为属于你自己的精神财富,并且会在逐步顿悟中加深体会,并不断加强信念,持续前进。

如今,我虽已年逾九十,但仍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仍要求自己以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面向未来,随着年龄日增,必然有些事情由于体力不及等原因已经做不了,但是依然觉得当前正面临着一个大的时代,未来有无限的生机和激情,要促使自己力所能及地不断探索广阔的学术新天地,建设美好家园、美丽中国。愿与广大青年学人一道共勉!让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篇2:志存高远身体力行(讲稿)

(2009年9月14日)

系主任 余刚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在2009级本科生紧张的军训和研究生强化专业教育的空隙,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环境系2009-2010学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环境系,对你们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取得的优秀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对包括84名本科生、74名硕士生、32名博士生以及16名海外留学生在内的206名2009级新同学进入环境系学习表示热烈欢迎!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作为即将进入清华环境系学习的新同学,不知道你们是否注意到了陕西凤翔铅污染、湖南浏阳镉污染、山东排污导致的江苏邳州砷污染等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凤翔县615名儿童血铅超标、浏阳市509人尿镉超标、邳州深达48米的井水受到污染……作为清华环境人,看到这些密集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我们在痛心惋惜的同时,也感到肩负的担子更加沉重。

清华大学环境系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重要基地。环境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设立的卫生工程系,1931年我国环境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陶葆楷先生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并给学生讲授给水工程课程,1952年开始招收给水排水专业的本科生,1977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1984年建立环境工程系,1997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今年是环境系独立建系25周年,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简朴务实的学术活动来庆祝环境系25岁的生日。

在过去的25年中,在教育部、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校党委和行政的直接领导下,环境系全体师生员工在历届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奋力拼搏,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基地建设、国际合作、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建立了以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市政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学科体系,拥有了一支以钱易院士、顾夏声院士、郝吉明院士和陈吉宁常务副校长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了一大批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人才,建立了“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巴塞尔公约和POPs公约亚太区域中心”等先进的开放式研究基地,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世界资源研究所等国际著名研究机构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为一些国家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服务和决策支持,始终是我国的高等环境教育的排头兵,一些重要的指标已经进入世界一流环境学科行列。2009级同学正是在国家全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环境瓶颈问题以及环境系加快发展创建世界一流环境学科这种大背景下进入环境系学习的。刚才,我们表彰了上一学在本科生因材施教计划、优秀研究生奖励计划、优秀博士论文支持计划和环境友好科技竞赛中的优秀同学,他们的事迹体现了环境系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他们是你们学习的榜样。作为系主任,我对大家提出三点希望。

第一,志存高远,以解决我国乃至全球的重大环境问题为己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由中国工程院和环境保护部共同组织开展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局部地区和行业的部分环境指标有所改善,环境恶化状况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未来的环境压力将继续加大。该研究提出了到2020年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和有效保障环境安全、到2030年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以及到2050年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适应三个阶段目标。由此可见,我国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任重道远。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荒漠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必须共同关注和应对的重大课题,是联合国首脑会议、八国峰会、亚欧首脑会议等重要的全球和地区会议的“常设”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呵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是人类社会的必由之路。

无论是解决我国复合型的环境问题,还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全球环境问题,都需要高层次的环境专业人才和高水平的环境科学研究,这为“清华环境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希望环境系2009级同学志存高远,立志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学术大师、治国栋梁和兴业英才,不仅为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做出重大贡献,而且为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做出重要贡献。

第二,求实创新,以厚实的环境基础和前瞻的研究探索为目标。

环境学科是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门综合交叉学科。认识和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需要我们综合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强调要加快实行“三个转变”,其中之一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认识和解决艰巨的环境问题,需要我们必须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从感官判断环境问题到实时在线立体监测环境质量、从末端“三废”治理到全过程“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从“三同时”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中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是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希望环境系2009级同学坚持“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在四年的本科学习阶段一定要打下宽厚的环境专业基础,在2-5年的研究生学习阶段要尽早明确发展方向,结合选定的方向开展创新研究,掌握科学方法。

第三,身体力行,以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绿色生活方式为小节。

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类和自然的依赖关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那段“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的精辟论断也强调了人类和自然的依赖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阐述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民参与,需要全民树立环境伦理观,需要全民选择绿色生活方式。顾秉林校长在清华大学2009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讲话中着重指出:“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全面发展已不仅仅是指“德智体美”,而且也包涵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所需要的更多知识与精神素养,这是新世纪人才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顾校长要求全体同学“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积极投身到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行动中去,共同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将来走上社会,更要成为节能、环保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模范。”

作为清华环境人的2009级新同学,希望你们有更加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更加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勿以善小而不为”,要坚持绿色生活小节,比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不浪费粮食,使用绿色交通工具,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分类放置废弃物等等。我们不仅身体力行,而且用“清华环境人”的言行去影响周围的亲朋好友,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积沙成塔,集腋成裘。

同学们,你们将在这座融国际先进的环保、节能、生态、智能理念、材料和设备于一体的中意清华环境节能楼学习2年、3年、4年或5年。请你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机会!一定要珍惜你们人生中这段最美好的年华!为迎接未来的挑战、为我国的“碧水蓝天”时刻准备着!

篇3:志存高远,书写辉煌演讲稿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志存高远,书写辉煌”。

流年似水,初中三年一晃而过,我们由一个个少不更事的少年成长为焕发青春气息的高中生。我们是优秀的,能够凭着自己的努力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是幸运的,能够站在这绿草如茵的操场上,站在这里,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眉宇间的幼稚不复存在,思想变得沉稳。然而,生活画卷中绚丽的篇章正向我们展开。

新学校,新气象。进入这个环境优美的校园,在短短的几天学习生活中,我们发现,这里不仅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有良好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务实的学风,更有甘于吃苦,乐于奉献,诲人不倦敬业爱生的老师,还有有精神饱满好学上进的学长学姐学弟学妹们。感谢实验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一定会倍加珍惜,刻苦学习。

也许有些同学还沉浸在往日的辉煌中,也许有些同学还在为身边的新面孔而兴奋不已,但是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大家是否能够感受到即将面临的挑战呢?九门功课轮番轰炸你,陌生环境不停刺激你,强手如云不断挑战你!大浪淘沙,方显真金本色,暴雨冲过,更见青松巍峨!经过中考磨练的我们,变得更加成熟、稳重而自信。何惧这些小小的挑战?

面对挑战,琅琅的读书声是我们献给太阳的赞礼,晶莹的露珠是我们迎接日出的眼睛。我们将用勤劳与奋斗赢得希望与收获,用艰辛与执着赢得进步与成功,用拼搏与超越赢得灿烂与辉煌。

校园人才辈出,可谓是各领风骚数十年,在这人才济济的校园中,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适应新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呢?

我认为,首先应调整好心态,主动实验高中生活。培养自信心和平常心,自信能让我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平常心则可以帮助我们以淡定平和的心态迎接每一个挑战。

其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条不紊,保持良好状态,为学,勤奋钻研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地积极进取,我们才能更加强大。

第三,用铁的纪律要求自己。纪律是保证.遵守校纪班规,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以铁的.纪律为我们学习护航。

第四,多关注时事,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实现个人理想,更是要让我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能提高我们的观察力与分析能力。

最后,我们更不能忘记要保持一个强健的体魄,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我们高中生活的基本保障,因此,体育锻炼也不容忽视。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深知我们承载着家庭、老师和社会给予的厚望,任重而道远,接下来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们一定会用我们的双脚去丈量理想,用勤奋去收获希望,让我们牢记老师和家长的热切期盼,以实验往届高考骄子为榜样,以刻苦学习的高二高三年级的哥哥姐姐们为楷模,高扬自己的梦想之帆,踏平坎坷,一路高歌;坚信风雨之后,彩虹依旧。

让我们再一次踏上征程!机遇不能错过,青春不容懈怠,让我们携起手来超越梦想,追求卓越,向着成功的终点,勇往直前!谢谢大家!

【志存高远,书写辉煌演讲稿】相关文章:

1.《志存高远书写辉煌》的讲话稿

2.志存高远书写辉煌高中生国旗下的讲话稿

3.志存高远,书写无悔人生

4.演讲稿:珍惜时间书写辉煌

5.《生命之笔书写辉煌》优秀演讲稿

6.志存高远成语解释

7.志存高远成语故事

8.志存高远散文

篇4:志存高远身体力行(讲稿)

行为规范、志存高远演讲稿 尊敬的学校领导、老师,在座的各位家长: 您好!我是来自高一·五班的xx。此刻,我深感荣幸,又非常激动。荣幸的是,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难得的锻炼自己的机会;激动的是,我能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在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的经历和感受。初中我就在本校读书,学校育人目标是行为规范、思维活跃、志存高远、勇于创新。这深深地触动着我。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行为规范、志存高远”.进入初中时,我并不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但这两点却从生活行为规范、对未来设定目标方面让我一步步提升。这使我知道,我不能自甘平庸,我要为自己设定美好的未来,人生要有远大的目标;这也让我明白,只设定目标而不从现在规范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行为,那目标也只是目标。学校老师还从“会生活、会学习、会健体、会审美、会合作、会创造”等方面全面提高我们的能力。在这里,我快乐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中考时我取得了594分的优异成绩,虽然不是顶尖成绩,但我自己和家人都很满意。以这样的成绩,我有很多的选择机会,比如双流中学、棠湖中学等,但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在本校读高中。我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是我认为,高中是我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三年,我要为自己负责,做好选择。

篇5:高远的理想演讲稿

大家晚上好,我是24131101 团支部的参赛选手倪志远。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思想的交流碰撞,当今的中国处在了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而经济快速发展与传统文化观念的相互矛盾,使得一些大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了迷茫,信念缺失,理想缺失,从而不思进取更找不到奋斗的方向。因而现阶段----理想,特别是树立高远的理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理想是什么? 理想指人们希望达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向往的奋斗前景,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郭大成书记曾在北京理工大学第三十次学生代表大会上这样说到“高远的理想能够使得每个人在成功的路上走的更远。” 他希望同学们将自己的理想与祖国和社会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与脚踏实地的应用联系在一起,与自身的特点联系在一起。由此我可以得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理想所应具有的几个标准。

第一,理想具有现实性。理想不等于梦想,更不等于空想。理想必须是现实可行的。换句话说,理想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所能达到的目标。也只有这样的理想,才能与脚踏实地的应用联系在一起,激励我们学好专业知识,树立职业导向。

第二,理想具有时代性。理想不是人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同一定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联系到一起的。当下,在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当代青年的责任、更是我们大学生的使命,因此,理想应时代的需要联系在一起。

第三,理想具有超前性。理想所描绘的内容应当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不应将短期的目标当做理想,而应将经过较长时间的奋斗才能实现的作为理想,否则理想就流于平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第四,理想具有特殊性。每个人的理想应该和自身的特点联系在一起,着眼于个人的才能,进行一定的升华和提高。异于他人的独特的理想不仅使得自己在奋斗的过程中更有动力,也因其符合自身特点从而更有利于理想的达成。

郭书记将高远的理想作为我校育人的首要目标,是要求我们必须心怀高远的理想,才能在其指引下,达到精神的学术、强健的体魄、甜美的心境,才拥有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真本事、大本领”,将来学以致用,报效祖国和社会。

上一篇:村级事务民主管理制度下一篇:杯弓蛇影的近义词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