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班会记录

2024-04-09

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班会记录(通用4篇)

篇1: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班会记录

教学设想:围绕教学目的,应用小品表演、劳动竞赛、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营造劳动创造世界的氛围。还可邀请学校校长、劳技课教师、家长参加讨论。

教室布置:黑板上书写:劳动创造世界

班会过程:

主持人: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世界。在素质教育的口号叫的很响亮的今天,由于我们的教育仍然未能逃出应试教育的羁绊,会劳动、乐吃苦的同学越来越少,轻视劳动之风在校园蔓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已不再是笑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油瓶倒了不去扶”的现象,也绝然不是个别。针对这种现象,今天我们班举行“劳动创造世界”的主题班会课,使同学们认识劳动创造世界的重要性,体味劳动的乐趣和光荣,屏弃冷落、异化、扭曲劳动的观念。

第一部分: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孩子们从小学到高中对劳动观念的慢慢异化。

三个连惯的小品:(也可以制成动画课件)

几个小学生唱着《劳动最光荣》的歌曲上场,边走边议论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后帮妈妈做一件事,并把做事的经过用语言叙述出来。一个小学生回到家里,喊着要帮妈妈做事,要热爱劳动,可妈妈说,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读书,将来当个科学家,劳动这是妈妈的事,不要你管闲事。

一个初中生上场,一边走一边唱,回到家里,手里拿着一个航模模型,高兴的喊着:“妈妈我的航模比赛得了第一名,妈妈迎上前来,不屑一顾的说:”只知道玩,你的考试成绩总是不能让妈妈满意。“我看你呀,老象这样玩下去,你明儿长大了,非去扫大街不可,初中生表现出特别丧气的样子。

一个高中生上场,一边走一边说:”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今天刚刚期中考试完毕,可要好好轻松轻松了。走进家们,妈妈迎上前来,给孩子脱掉鞋子,拿下书包,递上一杯水,孩子大腿翘到二腿上表现出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然后指挥妈妈,一会拿个这,一会拿个那,妈妈把饭递过来。……

主持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少年儿童劳动的幸福,就没有教育的一切。“他还强调指出:”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然而,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劳动的时间被剥夺了,劳动的乐趣没有了,有的还把劳动认为是可耻的事,实际上,就是劳动的意义被扭曲了。同学们可以针对刚才的小品,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谈谈你对劳动的认识,也可以谈谈你的.老师和同学对劳动的认识,也可以谈怎样纠正这种做法。也请家长谈谈看法。

(同学及家长的谈话略)

第二部分:以测试、小品表演、讨论的形式,探讨目前这种冷落、异化、扭曲劳动意义的现象的原因。

1、测试:主持人先不告诉测试什么,让学生上台,看其上台时能否把丢在地上的东西拾起来,然后宣布测试结果。(在学生上台的路上,有意放置一些东西,如扫把、竹棍、塑料袋等之类的东西。)

主持人:这个题目,是几年前在北京举行的一次青少年某项知识大赛颁奖仪式前的一次测试,结果这些在知识大赛中获奖的同学,在这次小小的测试中全军覆灭。这里可让我们的校长谈谈看法。

校长的讲话:(详略)。应点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规定劳动课时间是:初中每学年两周,高中每学年四周。《大纲》还对从初一 到高三各个年级的具体内容做了安排。

2、小品表演:劳技课现象

教室里课代表宣布,同学们到劳技课教室上劳技课。语文老师匆匆忙忙走进教室宣布,已与劳技课老师讲妥,本节课上语文复习课,马上就要月考了,这次说定了,考试不及格的,罚擦黑板、扫走廊一周。

3、主持人就小品表演请劳技课教师、同学们一起参加讨论。

主持人归纳讨论要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劳动教育已与”劳动改造“划了等号,他们对劳动一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还谈什么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呢,难怪一些学校班级干部中,”劳动委员“没有愿意做,至于出现少数同学花钱雇人替自己值日,也就不足为怪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劳动课程被冷落,劳动的内容被异化,劳动的意义被扭曲。”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的游手好闲好“,约翰·白拉斯的这句名言,值得我们好好的深思!

第三部分:以竞赛、辩论的形式,使学生重视劳动、热爱劳动。

1、知识竞猜:可用动画课件的形式展示人类通过劳动而进化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回答:劳动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要点:第一,劳动促进了人的体质的进化:从古猿向人的进化中,发展变化最快的是上肢,这是劳动的结果;因为劳动,人不得不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促进了大脑的不断发育和人脑形成。第二,劳动创造了生活:创造了工具,制造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扩大了食物的来源。

2、播放有关劳动的歌曲,竞猜:

播放《南泥湾》歌曲,说出这首歌反映的是哪个革命历史时期的事情,与劳动有什么关系?

播放几首《劳动号子》,如《乌苏里船歌》、《拉网小调》、《采茶舞》等,学生可猜一猜这些劳动号子反映的是怎样的劳动生活,你还会唱哪些劳动号子。或者唱一首有关劳动的歌曲。

3、展示两位劳动模范时传祥、袁隆平的照片,猜一猜这两位劳动模范的姓名及主要事迹。

明确要点:时传祥,新中国第一位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的环卫工人;袁隆平,世界著名的水稻专家。

4、劳动竞赛活动:男女生可分为小组,进行洗衬衫与擦皮鞋的比赛。比赛包括:洗衣、擦鞋的步骤,效果,时间。

5、辩论赛:

主持人: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诚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劳动的体力部分将逐渐减少,但”机器文明“能否取代双手而”包打天下“呢?那么我们就以”机器文明能否取代体力劳动“为话题进行辩论。(可自行组成辩论小组,正方与反方)最后还可以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看看双方的支持率。

辩论的要点:

正方:

(1)”机器时代“不需要体力劳动:”机器时代“要求更多的脑力劳动者,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逐渐缩减,社会生产中大量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主要表现在既定程序的操作上,生产机器的设计、产品的设计、生产程序的设计上,简单的体力劳动将失去市场。

(2)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已经逐步取代了人手和人的某些体力所能达到的功用,甚至更多的完成了人类体力劳动所无法做到的事情,人工智能、机器的自动化等等,技术的飞速进展,未来将不需要简单的体力劳动。

反方:机器时代仍然需要体力劳动:

(1)机器不能代替所有的体力劳动,机器劳动是解放人的繁重劳动,但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手工和体力劳动仍然不可缺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能的。

(2)机器需要人操作,而人操作机器本身就是体力劳动,何况不靠人本身的勤奋劳动,想从天上掉下一个机器时代,这更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说:”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体力劳动无论是对人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提高、良好个性的磨练,还是对人的智力的开发,都有着其他教育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

主持人:归结论辩的结果,通过对支持率的统计,大多数同学赞成反方的论题:机器时代仍然需要体力劳动

第四部分:班主任总结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好:”教育不仅应当发展人的理智,传授他一定范围的知识,还应该在他身上燃起对认真劳动的渴望,没有这种渴望,他的生活既不可能是可尊敬的,也不可能是幸福的。

“没有劳动教育的教育不是完全的教育,而是残缺的教育,这一点在许多国家以引起了重视。如日本在中小学推行”上山下乡“、”土留学“的活动,德国法律对中小学学生劳动内容的规定,美国对中小学劳动时间的规定等等,都说明劳动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劳动的锻炼,才能增长才干,锻炼意志,一辈子受益无穷。今天的主题班会大家认识到劳动创造世界的重要性,体味了劳动的乐趣和光荣,大家一定能够屏弃冷落、异化、扭曲劳动的观念,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大家一定能够在劳动中体会更多的乐趣,在劳动中增长更多的才干。愿我们大家都能成为劳动的能手。

篇2: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班会记录

一、坚守新闻阵地, 客观记录新闻事实

众所周知, 记者是公认的十大危险职业之一。无论什么现场, 只要有需要, 一声召唤, 记者一定是冲在前沿辛勤记录的那群人, 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辛苦是不言而喻的。2013年12月, 恰逢京张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 央视索契冬奥会报道组选择崇礼来拍摄宣传短片, 普及冬奥会雪上项目知识。为了第一时间采访并报道好央视报道团队的动向, 电视新闻记者们不畏零下20多度的严寒, 抱着摄像机拿着三脚架坐上缆车拍摄画面, 让观众在第一时间对冬奥会项目有了更多直观的了解。在张家口市首届沽源湿地音乐节现场, 三大舞台营造出多彩的音乐世界的同时彼此之间距离非常远。记者顾不上台上歌手精彩的表演, 拿着摄像机、三脚架、采访包, 在三个舞台间奔波采访, 忠实记录下了乐迷们挥舞着手臂蹦跳着感受着湿地音乐的魅力的场景。沽源湿地音乐节也因报道而广为人知, 给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是一个阵地, 需要记者客服重重困难, 去坚守去记录。同样, 在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也会被一些人一些事感动, 他们也在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将这些社会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万全人刘振亮, 一个已经逝去的生命, 但他捐献的眼角膜仍在照亮受助者脚下的路;七旬老人武城子义务清扫公厕20年, 不求报酬与感谢, 只是心甘情愿方便他人……在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有幸成为第一个聆听者和感动者, 将这些感人的事儿客观的记录下来, 讲述给更多的人听。这个时候, 记者这份职业更多的是一种幸福, 一种温暖着前行脚步的力量。

二、坚守职业操守, 无愧于记者职业

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 是中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它表明党和国家对新闻界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重视, 既在确认新闻从业者的社会地位, 更在鼓舞和激励新闻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 为正义事业呼吁, 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所以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要珍视自己的职业, 不给记者抹黑。

作为新闻记者不受钱财利益的驱使, 进行客观公正的真实报道才能无愧于记者这个称谓、无愧于新闻事业无愧于百姓。但是, 也有部分新闻工作者为了“强先求快”, 不深入一线, 对新闻不核实、不求证便发稿, 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这也是不容忽视的。2013年, 新快报的记者陈永洲因收受钱财进行虚假报道, 给社会、企业、股民甚至新闻公信力带来难以磨灭的损失。在某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 一名采访对象在不幸因车祸遇难后, 随后播出的节目中仍播出了早前对他的采访同期声。还有的记者在接到拍摄任务时, 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到达事件现场, 以至于未能拍到新闻事件等等, 这一个个新闻事故都告诉我们, 无论何时, 记者都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论语》言: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作为新闻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记者就一定要负起传道般的责任, 将即将、正在和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 而非以讹传讹, 败坏社会风气的同时混淆人们的视听。记者要对自己参与制作的每一条新闻报道负责。每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战线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上, 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新闻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

三、不断学习, 提高新闻业务水平

活到老学到老, 尤其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更为重要。记者要求是一个杂家, 什么样的选题都有可能遇到, 这就需要在工作中、工作外不断地学习。记得央视记者张泉灵在报道神舟飞船的时候, 将各种专业术语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出来, 那时就惊叹, 这个记者真的很厉害, 但也可以看出她在工作之外的准备工作上下的功夫一定不少。可能不是所有记者都有机会接触到这样高深专业的选题, 但是在工作中还是有不断求知的机会。报道农业时, 鲜食玉米中糯玉米、粘玉米与普通玉米的区别;报道戏曲比赛时, 了解各戏种的知识。可以说, 记者这个职业总是给人不断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 使记者的采访更加深入, 报道更加准确具体, 新闻业务能力不断增强。

虽然在与社会前行的过程中, 记者的困惑与求真仍会很多。作为时代的记录者, 记者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客观记录新闻事实为人们答疑解惑, 这个社会困惑会少一些, 幸福和真相会多一些。作为记者要乐于并甘于成为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一份子, 坚守新闻阵地, 坚守职业操守, 为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本文从一个一线电视新闻采编记者的角度, 通过与不同人群面对面的采访, 客观生动地挖掘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 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幸福生活。文章从电视新闻记者要坚守新闻阵地客观记录新闻事实、坚守职业操守无愧于记者职业、不断学习提高新闻业务水平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得出记者要勤于思索乐于坚守, 做时代忠实的记录者的结论。

篇3: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班会记录

路上布满了水坑泥坑,皮卡车颠得如海上的船,狭窄的路面仅能容下一辆车通过。在韩仲光(郭方姬的儿子)及村长的带领下,我们终于来到了周良村。20米高的椰子树、翠竹、菠萝蜜树、杨桃树等交织在一起,宁静的村庄被茂密的树林包裹着,空气清新,满目翠绿,恰似世外桃源。

在郁郁葱葱的椰林中显露出一座红墙青瓦院落,虽不是豪宅,却古朴别致。屋外椰林旁的空地上,一位老阿婆正躬着背,一边给蔬菜浇水,一边“咕咕”地呼唤着那群文昌鸡。她满头银发,举止轻快,面容慈祥,左眼虽有一块黑色印记,却更显炯炯有神,这便是121岁高龄的海南第一长寿老人郭方姬。

种地养鸡 一直坚持劳动

韩仲光大声地用海南话叫着:“妈妈,你看儿子给您带了什么好东西。”又将头转向记者:“母亲这两年耳背(聋)得厉害,讲什么几乎听不见了,说话得大声些。”

阿婆放下水壶朝我们走来,担心老人走路不稳,记者马上去搀扶,却被她推开了,“不用扶,我自己能走。”老人抓住身边一根树枝,借助树枝跳下了半米来高的台阶。村长笑呵呵地说:“老人特别有意思,不喜欢走旁边的阶梯,而喜欢像年轻人一样‘跳坎’,每次看到她从这个坎上跳下去都特别担心,但是老人好像没事一样,总坚持自己跳下去”。

来到我们面前,阿婆紧盯着韩仲光手中的散装糖果,韩仲光连忙将糖果递给了阿婆,她接来立马打开,拿起三个一起塞到了嘴里。韩仲光连忙笑着说:“我妈特别爱吃糖果和饼干,还经常将糖果和饼干当早餐吃!她吃糖果不是一个一个吃,而是一下子往嘴里塞几个。”

过了会儿,阿婆又去招呼她的鸡。她用一种独特的呼唤方式唤着,不一会儿,就见六七只鸡从四面八方遛达过来,聚集在老人身边吃食。韩仲光说:“我母亲一生非常勤劳,100多岁还能自己料理家务,拾柴做饭,洗衣打扫,样样家务都能干。”

人老心不老 爱美追求多

喂完鸡,阿婆将我们带进了屋。宽大的厅堂四面都用上等木料菠萝格装饰,坚硬而光亮。厅堂内摆着菠萝格做成的木沙发、八仙桌和供桌,上面雕龙刻凤,精致讲究。

年龄再大也挡不住郭方姬老人对美的追求。进屋后阿婆就对着镜子开始梳头。边梳边笑着对记者说:“要有头油的话,头发就会更亮,更好看了。”

旁边的村长笑着说:“老人家喜欢穿漂亮衣服,穿得大方干净,打扮得清爽。”韩仲光也接过了话茬:“我妈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将房子的屋前屋后打扫一遍,然后打井水洗漱,洗漱完就坐在井前照镜子。”记者看到,房间里的家具都擦得一尘不染,地面也很干净。

记者再仔细向外看,阿婆家门前是一块约100平的空地,长有二十多棵树,树下却没有一根野草。韩仲光说:“拔杂草是母亲最感兴趣的事,她每天在屋前屋后转悠,发现有杂草马上拔掉,母亲有时去邻居家串门还帮人拔杂草呢”。

爱吃肥肉 但有节制

阿婆梳完头,我们坐在一起聊了起来。得知阿婆的生活特别有规律,每天早上6点起床,收拾房间、浇菜、喂鸡,然后吃早餐。中午睡一会,晚上一般天黑就睡觉了。为了掌握时间,老人还专门让儿子给她买了一个石英钟挂在房屋里。

长寿老人一般都喜欢喝粥,吃青菜。但阿婆却有些特别,她一天中除早餐外,中餐和晚饭一定要吃干饭,偏好肉食。她每天中午煮好两顿饭,中午吃一顿,傍晚热一热再吃一顿。韩仲光说,“老人喜欢吃肉和鱼,不大喜欢吃蔬菜,一般情况下都让我买肉给她吃,有时邻居送点青菜她才吃点。她自己种了一小片蔬菜,有时家里没肉了她才吃菜。”

郭阿婆一生不抽烟、不饮酒,除了糖果以外,她还喜欢喝咖啡。韩仲光说,“母亲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喝过咖啡,她七八十岁的时候才尝到咖啡,并从那时喜欢上了咖啡,还经常叫子女买咖啡给她喝,母亲对牛奶等其他饮品却毫无兴趣。

性格随和 从不乱发脾气

韩仲光说,母亲特别喜欢人多,喜欢有人陪她说说话,每年春节是她最开心的时候。“我们家有个规矩,全家人每年春节都要回老家陪老人一起过年,那几天家里热闹,母亲也格外高兴。”

村长告诉记者,郭方姬的性格特别和气,和村里的人都相处得很好,她没事的时候喜欢拄着拐杖串门、聊天。“只要村子里面有人放鞭炮,阿婆都会马上赶过去看热闹,去跟别人聊天,即使听不清楚别人对她说的话,她也要自顾自地说她自己的,一边说一边笑。”

记者注意到阿婆的左眼睛附近有一块黑色印记,韩仲光说,“那是因为母亲年轻时在地里干活不小心划伤的,不过她一直并不在意。另外,母亲长寿可能跟她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她喜欢热闹,性格平和,心态好,几乎从来不发脾气。”

采访接近尾声,记者要给阿婆拍照,阿婆乐呵呵地问:“我是不是你见到的最老的人啊?”因为听不清楚记者的答话,她又大声地说,“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人能帮我把耳朵治好,那样我就可以跟人聊天了。”

一天的采访结束了,记者发现,郭方姬作为海南第一长寿老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心态平和与世无争,一生勤奋劳作,粗茶淡饭生活简朴,居住地生态环境优美,身边有孝顺的儿子伺候,心情轻松愉快就是她的长寿秘诀。

篇4: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班会记录

比赛的激情还未退去,来不及收拾热血澎湃的思绪,刘坤明就叫醒了同宿舍的陈进财和张清河,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首先把昨天收来的货物,用行李箱最大限度装好,然后通过罗湖口岸带到香港,再从香港收集各种邮件送回内地。他们是所谓的“携带客”,专门往来于深圳、香港之间的“运输者”。

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开始将生产企业设在国内,而将其设计和海外部门留在香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大陆和香港之间的邮件往来变得越来越密切,政策上对于国与国之间的货运流通却卡得非常严。有时候,香港方面急需一个样品,国内工厂做出来却不得不通过繁琐的海关手续,最少一星期的等待不是那个“黄金年代”应有的速度。于是,像刘坤明这样的“携带客”也应运而生,他们每天穿梭在深港之间传送邮件并以此获利。

刘坤明做这行快一年了,24岁的他是深圳人,高中毕业后进过工厂,开过小店,也干过农活。刘坤明在一家海鲜行打工时常常要往香港送海鲜,每次回深圳都有人要他帮忙带东西,并给他一点费用。次数多了,刘坤明发现,原来带货的钱比自己干海鲜行的工资还高。在一次和老板吵架之后,刘坤明离开了海鲜行,并立刻召集自己几个兄弟干起了“携带客”的生意。

那时,像刘坤明这样的“携带客”很多,他们忙忙碌碌地往来于罗湖口岸。把货带到香港后,有人将货统一收走,来人只要带上香港的货回国内即可。同样的道理,在国内也有人会将来自香港的货收走,再交给“携带客”需要送到香港的货物。

这样忙忙碌碌地干了一年多,跟刘坤明干“携带客”生意的人也从原来的三个发展到了八个。有的兄弟觉得干“携带客”不错,只需要简单往返深港即可。但刘坤明不这么认为,他告诉兄弟们:“我们如果一直干‘携带客’,这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我们要再加把劲,多走点路,多送点货。当我们有了自己的客户,我们才不会受制于人。”于是,那些只想干“携带客”的人纷纷离去,而这七个愿意留下来的兄弟都是认同他理想的“股东”。

如果不满足于做简单的“携带客”,那么就要自己取收件。增大工作量不说,收件方向也很令人犹豫不决。国内件容易收,数量也大;香港件不仅成本高而且数量少,开拓市场也需要不少精力。刘坤明仔细权衡之后决定,把重点放在香港件上。他认为,5个人香港收件已经可以满足客户需求,而剩下的三个人中有两个人可以用来携带邮件,剩下一个则作为国内收发货方。刘坤明没有别的心思,他就认为香港客户比较高档,和他们打交道肯定比较有前途。而且香港地方小,跑得过来,一切皆以自己能力为边际,努力运转而已。

刘坤明忘不了汗流浃背时被写字楼保安拒之门外的尴尬;忘不了气喘吁吁地将邮件送到客人手中时那冷漠的背影;忘不了为了抢生意而爆发“街斗”时兄弟们背靠背的安全感。创业路上的艰辛和坚持,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们的“速友货运”成立了,8个人一起到香港吃了一顿“奢侈”的街边小炒。他们有了第一辆送货的二手汽车,每个人都是股东,在和汽车的合照里,8张年轻的笑脸看不到创业的辛苦,只有丰收的喜悦。他们开通了澳门到珠海的货运通道,公司业务更加繁忙了。一年下来,“速友货运”盈利高达近200万元,在当时是个非常可观的数字。然而,刘坤明清楚,除了低价竞争和比别人勤奋,自己并没有比同行好多少。看着九龙和港岛之间维多利亚港来往穿梭的大型集装箱货轮,刘坤明习惯性地把这些载货量庞大的集装箱换算成“携带客”身上的行囊。这一刻,在他的心里其实早已明白一个道理:植物需要阳光才能茁壮,业务也必须见得了阳光才能成长。

信息化建设产生的“黏性”效应

有了些许资本的刘坤明同他当年鼓动大家抛弃“短平快”的“携带客”生意一样,力主让“速友货运”走上合法通关的道路。他告诉兄弟们,这样做不仅能够增加货运量,经营风险也小了很多。不会再有客户因为货物被海关查扣而抱怨;不会再有胆战心惊的等待;不会再有运力不足而白白流失的客人。这一次,他们依然取得了一致,经过近两个月的审查,“速友货运”顺利取得了港深货运代理资质。

拥有了国家许可的货运资质,加上前期积累的大量客户,“速友货运”的业务开始爆炸式增长。刘坤明并没有像很多同行那样坐地起价,而是依然延续已有的费用规模,“讲信誉、重感情”成了行内对“速友货运”的评价。逢年过节,刘坤明都会亲自拿着礼物到各家企业拜访,无论这家企业今年在“速友货运”做的规模是大是小。一次两次还可能是在“演戏”,而长期如此就不得不让人感动了。况且“速友货运”的服务质量相当有保障,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了刘坤明的体系中。到香港回归的1997年,“速友货运”已经是占有港深之间货物运输40%的知名企业。虽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很高,但核心价值并不是很明显。当年一直坚持牢牢把控“香港客户”的刘坤明开始思考这个命题的反面:国内的客户不重要吗?

显然不是,当初这么做是因为自己体量小,能力不够。现在自己的规模和能力已经有了显著提升,这时候如果不去“延伸”国内市场就是固步自封的“坚持”。

关于国内业务开展的讨论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一种认为应该稳扎稳打,把“速友”的人员一步步铺到各个地区去。另一种认为,应该走“加盟”模式,开放货物终端出入口,让更多人参与到“速友”的快递业务中来。当两种意见相持不下的时候大家将目光投向了一直没有出声的刘坤明。他站了起来,缓缓而坚定地说:“我们开放收发货终端,这样可以迅速将我们的网络铺开,也不需要增加多余的人员成本。但我们应该时刻牢记我们的追求,要打造别人无法比拟的‘竞争力’。也就是要同时下大力气建设我们的主干网络,如果不能做到,就不要急着铺摊子。”

会后,“速友货运”成立了全资子公司“速友速递”,将收发件终端向社会开放。从那时开始,许多农民工开着自己的车、骑着自己的电动车和自行车加盟了“速友速递”。深圳周边的惠州、东莞、广州、中山、江门等一个个城市被迅速拿下。

“速友速递”将每个城市划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员工都有自己固定的服务片区,公司按件收取一定的费用,剩下的就是员工自己的收入。这种类似于当年小岗村包产到户的举动,将一线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有的员工夫妻搭档,有的则是父子上阵,共同经营一块属于自己的“责任田”。不仅是个人可以加盟“速友速递”,还有许多原来做货运和快件的小老板也把自己的货直接与“速友”的集散中心对接,久而久之这些货源也被收编入“速友”的麾下。

开放终端收发口的另一个优势是公司可以把主要精力和资金放在“主干网”的建设上。从决定做出的那一刻起刘坤明就预见到了业务海量增长的趋势,他把大部分盈利都用在了组建自己的物流车队和信息化建设上。两百多台货车通过IBM系统与总部的计算机连接,实时由系统给出最佳的行车路线安排;一线员工人手一台手持信息录入系统,快件还没放入他们电动车的收货篮,计算机可能已经将线路安排好了;分拣中心昼夜不息,机械化的分拣系统不仅增加了分拣效率还大大减少了出错率和货物损坏率。

凭借过硬的“主干网络”,“速友速递”在2000年不仅提出了珠三角隔日到达,全国36小时到达的口号,而且仍然保持他们500克以下15元的收费标准。这一举动在外人看来是一项提高业务量的举动,但对刘坤明来说实在是无奈之举。由于终端的“加盟”性质使“速友”的管理难度很大,许多人一开始加盟“速友”做快递员时都是老乡、亲戚一起上阵,靠着能吃苦、肯拼命的努力,他们在那时的月收入大都超过一万元。如果说高收入是公司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肯定,那么,手头掌握大量终端客户就成了他们与公司讨价还价的筹码。一旦有其他快递公司前来挖墙脚,在允诺更高分成的情况下,这些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整体倒戈。

刘坤明从创业以来都在受困于手下的朝秦暮楚,也一直希望能够打造出属于“速友”的“核心”竞争力。可是当自己尚且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又如何能够施展保家卫国的豪情?

没射门并不代表不想得分,前期的准备和充分的耐心是赢得比赛的关键。一直以来的隐忍是无奈也是等待,当公司规模和盈利到达一定水平时,“规模”和“技术”造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得到充分的体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高效和便捷,以及因此而降低的成本损耗,当这些积淀转化成客户们实实在在的消费体验时,他们之间的“黏性”就产生了。

许多片区经理可以把客户带到了新的公司,但很快,客户们又拨通了“速友速递”的800热线。原因很简单,别的公司速度不够快,或者价格太贵。“速友”一直致力于通过信息化建设和速递网络的铺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对于同行间的优势比拟他们十分重视数据分析,当同行能够48小时到货,“速友”就争取36小时。当同行达到36小时的送货时限,“速友”已经实现了24小时到货。有一个例子,“速友”甚至通过数据分析来选取一路都是“右拐”的送货通道,在别的速递等红灯时,他们正在不断“右拐”的路上。

于是,片区经理的流动性得到了控制,管理强度有效削弱,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对外拓展有了更多的精力和实力。

犹如偏居西北的秦国先有强大的耕战制度才有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只有对六国无情的剿灭消除内患,才能腾出手来对付匈奴的铁骑,最后筑起属于自己的长城。

让对手的“目标客户”成为自己的“代理商”

当2002年国内迎来房地产热潮时,许多股东都希望已经实现年营业额8亿元的公司能够适当涉足房地产,但这个建议被刘坤明一口回绝了。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早在“速友”成功切入速递行业后不久,就有国内知名企业找到刘坤明,希望能够合作开发“物流”领域。但这个善意的建议被刘坤明委婉拒绝了,这其中有刘坤明固有的对“量力而行”的坚持,也有他们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后的坚定。在刘坤明看来,500克以下的邮件和票据类函件是利润率最高的项目,那些价格高利润低的大型器件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刘坤明常常这样比喻:一个快递员一天可以送出100份以上的函件,但是4个快递员一天却送不了几台空调。

和那些纷纷倒在投机生意中的公司不同,“速友”在2003年的SARS中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当这场罕见的浩劫来临时,许多行业面临致命的打击,但这对于快递行业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契机。SARS强大的传播性和高致命性让很多人选择呆在家里,购物的需求只好通过互联网来满足。“速友”的业务量因此增加了40%以上,与此相映衬的是航空业的萧条。理论上,在飞机密闭的空间里,只要有一个SARS病人那么全机都有得病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航空公司上座率不足40%,在减少班次后依然有许多航空公司挣扎求存。

刘坤明看准了这个机会,签下了国内一家航空公司的全部货机租赁权,签约价格在三个月前是不可想象的,而这一切在眼下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不是没有别的快递公司想签,而是他们在投机中已经耗尽了所有的筹码,看似鸿运当头的买卖,背地里有着怎样顺理成章的逻辑?机会真的只光顾有准备的人。

有了自己的航空包机后,即使在广州下午6点收的件,隔天早上11点前依然可以到达北京的客户手中,而价格仍然不会超过20元。“骑车送快件怎么可能赢得了飞机送快件的?”刘坤明常常这样问自己的管理层,他意味深长的问话背后是对自己坚持的“硬实力”绝对的信心。福兮祸兮,在大家哀叹SARS冲击生意难做的抱怨声中,却有人仿佛正在等待着那一刻的来临。他们厚积薄发的隐忍与坚持,正是为了守候这千载难逢的一瞬。抓住了机会,乘风起航的还有“速友速递”征服全国的脚步。

“我们现在已经在起跑线上赢了对手,下一步就是在速度上再甩开他们一截。”从2004年开始,“速友速递”在华东、华中和华北市场采用合作、收购和加盟等手段吸收了三十几家当地优秀快递企业。原来企业所有者可以按照股份折价进入新公司继续任职,员工则采用优胜劣汰的方式择优录取。网点的密度决定了快递的速度和成本开支,密度大虽然速度快但是开支太大,密度小可以节约不少成本但送货速度会明显下降。密度多少为宜?没有人知道,但是有计算机能够算出来。“速友”不惜重金聘请IBM团队为他们专门设计了一套“网店分布系统”,通过同为IBM开发的派件系统所采集的数据给出了最恰当的分布模型,再由人工对实际位置进行定点。以这种模式设定的网点不仅在数量上维持着动态最优化,而且在功能上对快速派件效率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有了强劲的“硬实力”支撑,“速友速递”终于开始进军全国速递最激烈的“战场”——华东。

在国内日渐升级的速递争夺中,长三角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聚集着全国80%以上的快递量。为了拿下这一地区,“速友”采用战略性亏损的方式为包括众多淘宝商铺在内的客户承运快件。许多淘宝商户10块钱进的货可以在网上标11元销售,赚的正是那标价7元的快递费,因为它的实际价格可能只有2元。通过这样的“低价”策略,许多淘宝商铺卖家成了“速友”的代理商,当其他快递想要觊觎淘宝这块日均800万票的庞大市场时,他们才发现自己面对的不是“目标客户”,而是竞争对手的“代理商”。即便是得到了阿里巴巴投资的“星辰快运”也被毫不留情地阻挡在这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面前。

目前,刘坤明的“速友集团”已经着手组建自己的航空公司,拥有自己的机队不是目的,“始终用最快的交通工具送件”才是永远的追求。刘坤明的笔记本里有着这样一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必适工手方可显精艺。”

老黄浅析:

这是一家永远不碰房地产、不做投机业务,从头到尾只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尽力而为”的企业。我不知道刘坤明这样的经营理念从何而来,我猜测可能来源于“携带客”时期,与他对自己“背太多的货就会被海关查处,携带得太少又徒劳奔波”的思索有关。他一定目睹了许多不自量力,贪大求多的人纷纷落马的场景。“只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才是拼搏,否则就变成了赌博。”

许多企业并没有倒在资金紧张的创业初期,甚至在中期都走得顺风顺水。但是,当他们有了充足的资金后,开始涉足房地产、高利贷等金融业务。金融业对参与者无与伦比的“吸附性”使身在其中者无法自拔,面对如此高利的诱惑,实业的利润显得微不足道。于是,他们再也回不了头,拼尽全力将资金的弓弦拉到最大。于是,“再加一把劲”成了永不停歇的理由;“再多投一些”是对于自己贪欲的安抚。人心可以海阔天空,但资金却毕竟有限,弓折弦断的那一声绝响会成为永远沉寂前的礼炮。无数企业就这么倒下了。这些企业家对“量力而行”的理解,甚至不如一个17世纪的草原牧民。

铁木真15岁时,为了躲避泰赤乌部落的追杀躲到了一位老牧民的家里。追杀者掘地三尺的搜索令老人很是不安,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也为了尽快转移铁木真。第二天,那位老人要求他离开,旋即给了他几样东西:一匹没有马鞍的劣马、三支箭和一张弓。铁木真身上的火镰甚至都被他取下,只给了他3天的口粮。当铁木真远去,老人的儿子问他,既然要帮他为什么不给他火镰?不给他好马?不多给他几支箭?老人说道:“没有马鞍,别人无法认出是我们放走了他;没有火镰,他就不会因为生火歇息而停留;三支箭,足以自卫却不会惹是生非。”

一切,果然如老人所料。不能生火,武器有限的铁木真殚精竭虑地往家赶,反而很快就回到了母亲和兄弟的身边。如果不是这位老人勇敢的救助和智慧的安排,恐怕就没有后来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了。

做企业,顺风顺水是好事,但如果不懂得正确研判自己的目标,丧失理想,只知道一味以“赚快钱”为诉求。那结果,可能是与刘坤明一起出道,但现在仍然在深港之间从事“携带客”的那些人吧。大家看看身边,那些抱怨当年如何如何,却没赚到钱的人是不是都是这样的的呢?

上一篇: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下一篇:国外父亲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